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实用13篇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1

在高校中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了非常多的文化资源的帮助,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一大关键,高校图书馆不但具有文化教育意义同时还具有着文化传承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本身就拥有空间资源的优势,是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文化互动的主要空间场所,这也就使得高校图书馆具备了作为场所的空间更能。对此,在高校中图书馆是同时拥有文化性和空间性的。

高校中图书馆是针对所有大学生开放的文化空间,这种文化空间包含了公共性,高校图书馆本身含有大量的文化知识,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需求,能够让大学生接受教育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图书馆是满足了大学生自由沟通交流等许多需求的公共空间。此外,高校图书馆是包含了创新性和启发性的文化空间,图书馆的主要责任是寓教于乐、互动交流、文化启迪、知识创造,能够激发大学生内心生出的文化自觉性和大学生文化自信心。

2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起到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能够有效的将文化空间所包含的优势发挥出来,使用文化和空间来教育培养学生的教学方式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是以公共文化空间来展示自身所含有的价值,这种理性的认识是通过工具性到文化性的一系列转变过程。图书馆文化空间的文化底蕴也使得高校图书馆担负其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大学生通常情况下都是被图书馆中含有的文化资源和先进的文化设备所吸引,图书馆中所包含的文化和设备能够有效的为大学生学习知识提供帮助,大学生在进入图书馆学习文化的时候,随时都能够感觉奥图书馆内部空间所传递的良好文化氛围,图书馆中多样化的文化服务能够有有效的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度,能够正确的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做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空间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核心资源,高等院校图书馆文化空间是拥有公共性的,它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大学生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情感认同能力的公共空间,这也就使得空间的价值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在二零一六年的时候美国大学和 研究图书馆协会共同了一项调查结果,这一项调查结果中明显的提出了推动各个年级、各个领域以及各个校区学生之间交流和分享的是图书馆,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一大优势。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非常重视空间的环境和空间的功能布局对人所产生的影响,如果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拥有强烈的文化气氛场所精神,就能够使用渗透式教育在不知不觉当中激发空间育人的效果。

3建立医学院校图书馆文化空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高校在建立图书馆的时候需要对图书馆建筑的外观进行设计,图书馆建筑的外观能够在视觉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目前,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许多的高校都会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图书馆建筑的每一个地方。例如我国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四象城图书馆,四象城图书馆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医取类比象的文化内涵。另外,河北的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新馆的整体建筑风格是围绕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进行建设的,一个好的图书馆建筑在学生进入到图书馆之前就能够感受到图书馆所含有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建立高校文化空间促进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高校图书馆内部空间的装修风格能够影响整个空间烘托出的文化气氛,适合的内部空间装饰风格能够给进入图书馆的大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文化熏染。在建立高校图书馆之前合理的对图书馆内部的空间进行设计利用,能够有效的烘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氛,让大学生能够更好更快从心底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很大程度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让大学生能够产生自觉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高校可以在图书馆的电梯口挂出一些中华??画、名言警句、文化标识牌等相关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字画,将图书馆建筑物内的走廊、楼道、图书阅览室等相关的地方摆放上从古到今教育学家的名言警句,医学院可以将古代到当今的名医画像挂在室内,这对于传统文化气氛的营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出以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2

文化自信的根本是要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在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道路上,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不妄自菲薄,不厚此非彼,对不同文化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才能不断增强国家的文化实力、促进各国文化间的友好对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学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柳长华认为,中医药两千多年来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医药关于生命健康的理论方法,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中医药博大精深,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观、疾病观、药物观、治疗观以及几千年的医疗实践经验,是一套系统的传统医学体系。

关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柳长华教授表示首先要有文化自信,树立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就是要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明确中医药的独特性,认清中医药的独特价值。中医药是中华文化在生命科学领域结出的瑰丽果实,是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东方智慧,有了这种文化自信,才能挺直文化传承的脊梁,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智慧。

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

有了文化自信,就要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认识到、了解到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当代价值。《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简称《纲要》)中指出,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加强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对于如何传播中医药文化,《纲要》指出,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只有积极推动中医文化的传播,使中医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文化认知与日常生活中去,才能为中医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消费者对于中医药的消费习惯,提高中医药在健康消费中的比重。

此外,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是中医药企业的发展要义,只有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才能增强中药企业的文化竞争力。诞生在内蒙古的百年品牌鸿茅药酒,始终坚持“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这一企业责任,通过举办鸿茅文化节,投资兴建鸿茅文化馆,筹备鸿茅文化书籍等,以图片、文字、实物等实体资料,展示企业历史文化、鸿茅药酒的配制技艺传承和药酒文化等内容,让受众直观感受到企业文化与历史,向社会弘扬鸿茅药酒文化,唤醒公众对药酒文化的记忆。

打造中医药文化典范

文化传承需要具体的文化载体,打造中医药文化典范,就是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树立典型、打造载体。

中医药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诞生了许多中医药老字号品牌、形成了许多珍贵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中医药文化,首先就要梳理这些老字号品牌的宝贵财产,加强对中医药百年老字号的保护。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3

2. 推动卫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卫校学生的成长。同时,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理念相辅相成,认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将极大程度的帮助学生理解医学理论体系,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卫校学生的一言一行,极大程度地帮助卫校学生增强综合素质能力,变成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在卫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方法

1. 增设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在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中,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在卫校护理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仁者爱人”理念,让儒家思想慢慢地去影响学生的理念,并带入到护理工作中,以“精神障碍护理学”为例,该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各类精神疾病病人,这些精神疾病病人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到其他人的关爱。如果学生在校园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受过儒家思想的教育,便能做到“仁者爱人”,用一颗包容、大爱之心去关爱病人,帮助病人早日康复。学校可以广泛开设中华文化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甚至可以结合各专业形成新的教学思路,从而增进卫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卫校学生建立民族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落实到平时的一言一行。

2. 在卫校校园环境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学校可以利用卫校学生的生活环境,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代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例如,可以在教学楼或者宿舍楼的附近放置石雕,在雕刻上刻字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介绍中医理论。在卫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载体上都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让卫校学生时刻的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展现中华文化的艺术的同时,也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高度,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艺术高度,让卫校学生成长在充满中华文化的摇篮中,使中华文化深入的融合到卫校校园文化中。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4

这就需要中医药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正如所说,要坚持古为今用,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人民健康。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是中医药的文化标识,其倡导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的理念内涵相通。因此,做好对中医药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让古老的中医药在当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正是对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好回应。

比如,探索更多立足传统、融合现代,群众用得上、用得好的健康实践;打造更多让百姓得以了解、体验中医药的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做精做强一批中医药领域的中华老字号;用现代方式讲述中医药故事,传递中华民族的生命观、自然观和健康观……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5

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他还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也是彰显中国软实力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自信教育是指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旨在传承创新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与学术,培养国民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健全人格与品德修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二、文化自信教育的人文价值功能

《易经》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与“天文”相对应,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具有某种文明规定性,如伦理之道或法律条文。广义上讲,“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文化是人类或一个民族共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国学教育,体现了一种“以文化人”的人文教化功能和价值取向。

(一)文化自信教育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

当代的医学生,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传统文化;不足的不是临床技能,而是人文精神。由于我国医学教育培育的特殊性,以及医学院校偏重基础研究、重视实验的特殊性,片面追求专业教育,轻视人文教育,造成医学生普遍缺失基本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文化自信教育就是要从五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精粹,用以提升医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文化自信教育有利于唤醒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当代的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不足,崇洋媚外心理突出。在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背景下,医学生对外来文化缺乏辨别能力,难以抵抗西方价值观对其输出,从而丧失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中华文化有自己的根基,再现中华文化价值是涵养民族意识、维系民族精神的关键。医学院校积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唤醒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文化自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品德修养

当代的大学生,责任感和道德素质缺失,在医学院校中,医学生缺乏学习规划,往往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和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正是对症下药的良方,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人的道德熏陶与人格培养,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因果轮回、儒家的忠君爱民等思想都是宝贵的传统道德精神。古人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等,都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医学院校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对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精神教育中去,致力于培养出人格健全、意志品德优良的医学生。

三、文化自信教育: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策略与价值实现

大学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但是在高校中往往有不同的侧重,特别是偏重科学教育的医学院校,对人文教育体系的建设缺乏创新和力度。人文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关键环节,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普及。医学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做人的教育,通过研究文化自信教育教学的途径策略,聚焦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价值实现。

(一)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课程是实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和载体。在?t学院校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首先要解决文化课程的开设问题。以贵州医科大学为例,学校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十三五”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文化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学校还审批通过了《传统文学文化》等课程的建设,以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

(二)创新文化自信教育手段,调动医学生人文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保证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医学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在文化教学课堂中,运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以达到生动形象、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调动医学生人文学习的积极性。

(三)举办传统文化主题讲座,加强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6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的精神;“慎独自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修养方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的诚信守信传统美德;“天下为公,先义后利”的义利观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些在医学教育中应大力传承弘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闪烁着科学精神的光芒;“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移,而耻智之不博”,体现了谦虚好学的求知精神和传统;“反者道之动”,阐明了万物在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辩证思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的是反对盲从,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坚持真理的精神。李时珍本着强烈的实证精神,认真研读文献,实地调查研究,亲自采集、品尝草药以判断药性药效,历经数十载,编著《本草纲目》。清代的闻若豫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几乎找到了古文《尚书》中每一句话的来源,举了100多条证据,证明古文《尚书》是后人伪造的。对古代最具有科学精神的墨家学派,胡适在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三)有利于培养人文精神。

尊重人、关爱人,追求人的幸福和自由,是人文精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怀。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精神,还要培养人文精神。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有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陈竺院士曾说:“医学工作者从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离开了医学人文精神的总纲,医学科学精神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归宿和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儒释道等各家学派互相渗透的基本文化格局,蕴含了以人为中心、追求和完善人的理想人格、先义后利、群体利益至上等丰富的人文精神。“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明确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孟子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民为本、君为轻”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医乃仁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超阶级和时空局限的生命力和价值。

(四)有利于中国特色医学的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和在数十万首古代方剂中蕴藏着难以估量的治病经验、用药规律和原创知识,蕴含着巨大宝藏,需要进一步发掘,继承发扬、继承提高、继承创新。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首先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并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相关记载的启发下,提出了使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从传统中药青蒿,创新研发成功抗疟新药青蒿素,对造福人类、促进人类医药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说:“屠呦呦的研究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这扇窗户也是对中医中药内涵的再发掘。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

二、医学教育中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充分。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落后,备受西方国家的压迫。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图存图强的紧迫感,使得传统文化一度被一些人认为是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进而受到矫枉过正的全面、激烈的否定和批判,主张全盘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特定的历史和国情背景,使得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不可能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和公正。这种否定和批判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上长期保持优势,在思想意识上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认识产生负面影响,似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西方的舶来品,与传统文化没有什么关系或关系不大。

(二)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冲击。

近年来,一些高校从思想上比较偏重专业学科的建设,重点突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把专业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注重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视传统文化的弘扬。孔子说“君子不器”,而现代大学教育越来越像一种工具,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沦为青年学生学习谋生技能的“企业”或者“工厂”,学生忙于学习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忙于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忽视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的目的、视野和任务都从内转到了外,从人转到了物,从德性转到知识,从行为转到技能。”医学教育实践中缺少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没有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没有找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模式。

(三)教师队伍素质的制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解惑”指的是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讲授,而“传道”之“道”是为人之道,是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即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既教书又育人。受到自身教育经历、文理分科、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隔离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教育者本身的传统文化素质也是欠缺的。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功底薄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薄,重视科研轻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足;对传统文化及人文学科心存轻视,认为人文学科是无用的学科;教学方法落后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采取照本宣科、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医学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

(一)增强文化自信,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学成就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同科学精神绝不是相对立的关系,将近代中国科技落后归结为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精神没有揭示出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科举制度所产生的激励机制妨碍了中国人对数学和可控制实验这种后天能力的学习,而数学和可控制实验是科学革命的主要特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给予继承发展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依法治国、改革开放、鼓励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制约近代中国科学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因素已经发生根本转变。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特色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曾担任过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的一代代教师的质量。”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因此,搞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医学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加强激励引导,在教师培养、职称评审和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在各类医学专业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进修培训、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非医学专业教师,加强对基本医学知识和医学哲学的学习和了解,提升医学专业素养。适当安排传统文化基础较好的医学教师,讲授人文课程或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建设一支学科结构合理、人文素质较高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三)规范课程设置,改革完善教学方法。

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加强对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工作,提高教材质量和水平。改变单一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更多采取参与式、启发式等教育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情景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专题教育和专题研讨,增强针对性。举行传统文化节,激发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有效整合教育资源,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开设学校网站传统文化专栏。依托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参考文献:

[1]刘琅,桂菩.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10.

[2]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第二版.

[3]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02).

[4]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10,第23卷(5).

[5]汪云龙,王飞,刘仲祥,王玉柱.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J].医学与哲学,2015.9,36卷(9A).

[6]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教育新思维,2009(10).

[7]刘庆龙,田绪永,丁玉刚.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J].青年研究,2001(12).

[8]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02).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7

1.1人本观

“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源起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指出人是江山永固的根本。《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核心。人本思想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亦显而易见。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之《千金方》说:“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生动地诠释了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尊重。纵览我国现代医学发展史,不难发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医学人文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可以说达到了深入人心的程度。以病人为中心,患者至上,关爱病患,兼爱平等,尊重隐私等等无不体现出对患者的人文关照。事实上医生不是无所不能的,但人文关怀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医疗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唯有坚持“以人为本”,方能杏林春暖。

1.2和合观

有子在《论语》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大意是人际关系以和谐为贵,和谐的基础离不开彼此尊重,以礼相待。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的位置放在“天时”“地利”之上,可见人和的重要性。“和”有和合、和平、和顺、和谐之意。它“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5]。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宽厚、与人为善、求同存异等思想无不体现出“和为贵”的柔性追求。当下,医患关系问题最大的症结在于缺乏有效沟通、相互理解和换位思考,“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作为医生要善于心理换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懂得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以和为贵是化解医患矛盾、促进医患和谐的灵丹妙药。

1.3仁德观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生动地阐释了德行的重要性。意为君子需拥有宽容、坚忍、谦和的态度和光明磊落、磅礴大气的胸怀,像厚实沉稳的大地一样品德高尚载育万物。中华传统思想中崇仁尚德的道德理想和境界对医学文化的影响甚为广泛,诸如“医乃仁术,无德不立”“仁者爱人”“仁心仁术”等,并将医者使命和国家责任紧密相连,主张先“医人”而后“医国”,北宋杰出的思想家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从侧面说明了医生的使命堪比国家重臣,悬壶济世,德高位重。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至今仍是医务工作者的行为规范。他认为,对于求医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6]。可见,仁学与医学合为一体,架构起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伦理道德体系。

2悟医学生职业素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之道

2.1天人合德:自觉与他律相结合

国学大家钱穆先生曾言:“‘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明代思想家张载认为,“天人合一”概括起来有两层含义,一是倡导“天人一致”,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主张“天人合德”,人应该效法天地,涵养身心,完善自我,诚明致知。“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与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人的健康受制于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医生在治病时除了关注疾病本身,还应关注自然、社会和心理等多因素的影响[7]。医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人命关天,责任重大,所谓“天”就是他律,“人”就是自觉,“合”就是担当。遵循“天人合一”就是要有医学的整体观、大局观,常怀感恩之心、良善之心,宽厚之心、包容之心。自觉自律、向善向上,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8]。

2.2知行相资:明理与践行相统一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所著《传习录》中有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意为“知行合一”。精读明阳心学,可将其深意理解为三段论,一是“知”的“良知论”。良知就是天理,是天赋道德,是与生俱来的潜藏内心深处可激发、可转化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具有内在性,强调人的道德认知。二是“行”的“方法论”。是由致知格物、胜私复礼修炼而成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具有能动性,强调人的道德实践。三是“合一”的功夫论。即坚守本心、“知行相资”、觉知躬行、明辨是非、抑恶扬善,达到明理与践行的统一。当前,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沉疴积弊仍然存在,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正风肃纪的关键所在。“知行合一”以其深刻独到、笃实精察的道德理想成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遵循。唤醒和净化医学生内心的道德良知、道德觉悟和高尚境界,摒弃浮躁倾向和物欲追求,以文化人,成就大智、大诚、大真、大爱的大医、良医、明医、儒医。《国语》认为医生不仅能治病除痛,有“医人”的小作为,还要心怀天下,有使命担当“医国”的大情怀,此乃“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知行合一”立足本心,志向高远,既有知是知非的知识心,有知善知恶的道德心,有知明知暗的责任心,有知取知舍的平常心,有知进知退的行成心,此亦为医者之心。

2.3义利兼顾:重义与轻利相协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义利”思想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其核心问题集中在“义”与“利”的价值判断和多元导向。法家更加倾向于“贵利轻义”,道家的态度是“既超道义又超功利”,墨子以为“义,利也”,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义以为上”。义利的理性思辨绵延至今,社会进步和人性复苏的推手将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浮出水面,成为大众接受的主流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受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冲击,部分医学生存在着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通过把握与运用传统民族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好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9]。义利观在医学生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就是将“重义轻利”的观念扎根心中,并成为其职业精神。《诗经小雅小旻》有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语形象生动,深刻明晰。同源同理,它道出了作为一名医生应当遵循的职业操守:顾全大局,谨言慎行,重义轻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谋医学生职业素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耦合之术

3.1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固职业素养与传统文化融合之“本”

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培育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首先需要从认识入手,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理念和思想精髓,进而从实践落脚,激发学生的意愿、情感,判断和责任。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是第一步。以学科融合,资源共享、多校联动的模式建构医学生“人文学科课程群”,实现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的各学科与医学的深度融合。增强医学人文课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第二步。教师需不断创新思维模式,着力深耕和研磨专业内涵,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高度耦合,推陈出新,不落俗套,让新思想冲击头脑。复旦大学“网红”教授陈果的思修课之所以堂堂爆满,其根源在于她深刻、生动、优雅、有趣的授课形式。开展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是第三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软肋在于实践,因为只有通过贯穿于医疗实践过程每个细节中的医德教育,医德才能作为一种内化的自觉感知和行为模式[10]。我校开展医学生体验式教育实践活动由来已久。在假期开展“做一周见习医生”的活动长达15年,“校友开讲啦”活动已持续两年,医学文化教育展示基地入驻寝室。床边教学、临床见习、生产实习阶段注重医德医风教育的浸润,学生在实践中体察医者境遇,聆听医者教诲,感悟医者情怀,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3.2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铸职业素养与传统文化融合之“魂”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8

1医学职业素养的定义

1994年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首先正式提出"医学职业素养"一词(medical professionalism ),此后开始了关于"医学职业素养"概念的探讨。国外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素养是一个能够解释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特质和态度的理论结构,可以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2011年我国学者提出这样的定义:医学职业素养,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它是医德医风、人道主义、专业水准三个方面的总和,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个人或组织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反映[1]。医学职业素养是指导医疗人员从业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医疗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特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2]。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医疗人员才可能真正担当起其服务于社会的责任。

2学习传统文化对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医学职业素养是为了完成医疗服务工作,在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长期学习和实践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在职业认知、人文关怀、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渐达到的正确态度[3]。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很复杂的过程。系统规范的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使医患双方受益。尽管目前尚无标准的职业素养培养规范及措施,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道德准则,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学习同样可以在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培养正确的医德观念 《左传》书:"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即做人,立功即做事,立言即做学问。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最重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之根本。"立德"对于患者生命健康所托的行医人员,尤为重要。魏晋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书:"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利达不可人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如果医务人员人员懂得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并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及追求,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医乃仁术",只有具备仁爱精神的人才可以做医生,古今中外,亘古不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现代人很多不懂或不重视传统文化,失去了对最佳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缺失的传统文化教育,真正造成的是素质教育的缺失。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4],但在医学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仍然普遍缺失。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将有益于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及根本的观念,对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会有重要的影响。

2.2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努力提升专业水准 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者必备的素质,一是精,二是诚。有关"精"的解释:"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要求医务人员有精湛的艺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中写道:"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下,才不近仙,心不近佛,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做医以误世"。医学泰斗裘法祖老先生竭其一生,献身医学事业,其座右铭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必须医术精湛,否则即便有仁爱之心,也枉为庸医。德才兼备是对医务人员的根本要求,医务人员有责任努力学习、认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努力做到"笃信好学"(《论语。泰伯》),"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2.3传统文化学习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有作者认为,现代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越演越烈等,主要原因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医学教育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5]。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出发,实现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6]。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到"医家十要" ,如:一要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气运,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等,对医务人员的德才有明确的要求,辩证应用于培养当前医学职业素养,将有重要的作用。《万病回春》中关于"医家、病家通病"的论述,更是可以对当今医患关系有很好的启示[7]。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核心是医学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道德,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提升。

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务人员应具备实效的治疗技术及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8]。清朝王旭高言曾这样说: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者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妄之徒。作为医务人员,具有仁者之心尤为重要,只有发自内心尊重生命、不被利益驱使的医务人员,才可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自本土,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有益于培养医务人员的人道主义情怀,提升医学职业素养,有益于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恬,宛小燕.浅议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5-816.

[2]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4.

[3]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国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方法与途径[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 34(4):573-576.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80.

[5]潘秋平.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3):291-293.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9

2.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高等中医院校学生,教师要特向学生指出: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起源、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医文化脱胎于传统文化,反映传统文化的特征,同时又反哺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殊的组成部分。热爱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体悟中医学说之真谛,把握中医理论之精髓。所以,中医院校学生热爱中医文化与热爱传统文化是一致的。

二、中编

1.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在第四章的授课过程中,向学生讲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旗帜,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指出:“新文化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要以为分水岭,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明确地反对封建旧文化,在这场运动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冲击。后,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受到了一些知识分子的质疑,一些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遭遇了危机,其中包括中医学和中医文化。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有历史的背景,人们需要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寻求新的思想,对封建旧文化的质疑,为人们接受先进思想提供了可能。虽然在这一时期,有人曾企图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但对封建旧文化的质疑,并不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且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全面否定,“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了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的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意思、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的工夫,使得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更是显露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震荡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前后,中医废存之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考。

对于中医院校学生,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可以补充一个专题:“”前后,中医废存之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中医废存之争所折射出的文化冲突,对此进行反思,在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护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方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中医学不幸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且是受质疑比较严重的一部分。“传统文明与机械文明之冲突,在世界上已为不可掩事实,而传统文明色彩最醇厚之中华民国,适当此冲突之焦点,尤为不幸……而吾中医中药两界,适当此冲突焦点中之焦点,尤为不幸中之不幸。”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的历史背景、文化冲突背景,指出中医废存之争,反映了自近代以来,部分国人没有处理好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当然,中医没有被废掉,而且推动了中医界向西方学习,发起中医药现代化运动和中西医结合之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中医不废的缘由,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主义与民族主义、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反思教育。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教授第五、六、七三章时,根据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要向学生补充: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脉是马克思主义,但其中国化的根基则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代背景是欧洲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俄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作为一个不是中国本土孕育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成功运用,就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应有之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思想的形成,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无论是思想的形成,还是思想的内容,表述形式等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阅读同志的经典著作,感受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吸收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教育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改造世界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也采取了科学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为了吸收传统文化的合理内容,抛弃传统文化的封建糟粕,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而不是为了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三、下编

1.改革开放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在“”时期,传统文化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但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传统文化并没有也根本不可能被完全消除。文化的特性在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既有显性的表现,也有隐性的表现。传统文化延续了几千年,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更多是隐性的,即深深烙印于人们的精神、思想和心理。在“”期间,虽然一些传统文化的显性表现形式遭到了破坏,但传统文化的精髓没有消失,一些传统文化的显性表现形式,也被人民群众保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破坏,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是对民族历史的否定,任何时候都要保护、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结束了两年的思想徘徊后,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同于近代中国被武力打开大门,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主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不同国家的文化也将逐步为中国人民所接触到。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文化面临着什么样的历史定位。教师向学生补充讲解,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不能脱离文化基础,也不能脱离传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相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理念,其中包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立足时代的特征和现实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与借鉴外来文明成果的关系,让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吸收先进文化成果而发展,并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10

王国强说,中医药在世界上的传播速度很快,现在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着中国的中医药,当然,主要还是针灸和推拿。另外,也有一些中医诊所为世界民众提供服务,而且很受欢迎。颇为重要的是,很多国家的民众正是通过中医药服务来感受着中华文化:为什么有中医药?中医药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头上的病针灸就能治?

王国强认为,中医的服务和疗效,是国外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途径。但因为中医讲究“经络相通”“天地人和”“阴阳平衡”等理论,要国外民众完全接受还有一个漫长过程,只能慢慢地让国外民众了解。

受到广泛认同是中医走向世界的根基

“在国内继承、弘扬好中医药事业,让中医药为中国民众的健康发挥更重要作用的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在积极推动中医药的申遗工作。”王国强说,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王国强介绍,去年中国成功将“中医针灸”申请进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在世界上反响很好。通过中医针灸“申遗”,我们也得到一个启示:要让世界了解中医,一定要找到世界能接受、能理解的中医项目。未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积极地把有优势而且在国际上能被广泛认同、接受的一些项目逐渐去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细致渐进进行。

翻译是个难题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11

3.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孟子•告子上》篇中有“: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荀子•荣辱》中讲:“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强调的是义的重要地位,启发和引导人们自觉远离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这种义利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学习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明辨义利的优秀思想,有利于医学生摆脱拜金主义、本位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干扰,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弘扬奉献精神。

4.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它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孟子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体现出的都是心系社稷的爱国情怀,是一个民族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前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牢记肩负的责任和重担,始终把报效国家、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作为终身的追求。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思考

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医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在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背景下,除了传统媒体,以网络和手机为传播媒介的手机电视、IPTV、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获得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更快、更广、更直接。新兴媒介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海量的信息鱼龙混杂,负面的信息传播不易控制等。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抢占新兴媒介阵地,这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医学生媒介素养,让他们学会甄别、判断网络信息,不轻信,不盲从,理性思考,自觉抵制各种媒介中的非法、庸俗及暴力等低俗信息。同时,加强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发扬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不断完善精神和道德的修养。

2.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创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功能。因此,要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形势,多形式全方位地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在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加强校园广播、电视、论坛、讲座、图书、校报、校园网等载体建设和管理,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占领正确的舆论宣传主阵地,积极倡导附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的主流文化。加强学生会、青年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医学生在实践中更多地了解社会、锻炼能力。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12

根在中国,应该为中国奉献一份力量

“我祖籍陕西,出生在台湾,后来移民到了澳洲。尽管没有在祖国这片热土上生长,但心中永远记得自己是炎黄子孙,根在中国。”雷雅云说,自己血管里流动的是“中华的血脉,她的父亲一直都说着一口“秦腔。”

移居澳洲后,雷雅云在澳大利亚成立了East West国际开发集团,致力于开发住宅和商业房地产,成功运作了包括800块住宅土地、购物和商业用地、幼儿中心和公园的昆士兰伊普斯威治市瑞班花园地产等多个大型项目,项目总值三亿五千万澳元。

作为一名海外赤子,成功后的雷雅云首先想到的是回报祖国。雷雅云说:“我的根在中国,我应该为中国奉献一份力量。”2008年,她在澳大利亚注册成立了一个国际社团组织——中澳合作协会(CACS),致力于促进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在文化、教育、经济和医学等领域的合作。

或许是祖籍在西北的缘故,雷雅云回陕西拜祖途中,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各种所见所闻,特别是很多贫困大龄失学儿童由于缺乏获得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只能日复一日的在土地上辛苦劳作,对她触动很大。她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于是,雷雅云决定出资200万澳元,设立了“雷雅云奖学金”,每年资助100名来自贵州、陕西、甘肃、河北等地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大龄女生和孤儿。专门为她们开设家政、形象设计、计算机等职业培训项目,希望通过职业教育,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自立脱贫,改变自己的命运。每学期开学,雷雅云女士都亲自到学校与报名来学习的女生谈话,了解她们的学习及家庭情况,鼓励她们要好好学习。2008年10月,雷雅云还特意安排“雷雅云奖学金”受资助的学生到北京参观游览。对于这些把到北京作为人生最大梦想的孩子们来说,北京之旅成了她们终生难忘的记忆,也打开了她们心灵理想的天窗。一个孩子事后在给雷雅云的信中写到:“就在那天,我终于下定决心,无论在未来的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会努力,为自己的理想打拼。哪怕用尽我的青春和生命。”

在雷雅云看来,公益是一种美德,捐赠由己及人,这是一种内心德化的真实映照。人们应当知道成功除了标志着富有,同时也意味着责任;成功不仅代表着得到,同时还包含着给予。追求自然与人心的内在和谐,是在人的内心世界建设一条从小康社会到大同世界的理想途径,也是帮助人们攻上精神世界的“果岭”。

基于这种认识,在随后的时间内,雷雅云从送书到送物,从北京到西北,不停地在做着各种社会公益事业。2011年8月,雷雅云千里迢迢远赴甘肃,不顾舟车劳顿,冒雨赶到泾川县党原乡坷老村,为30个贫困家庭送去大米和生活用品,让困难群众深切感受到了海外华人的一片真情厚意。同时,近年来雷雅云还分别向中华老子文化发展公益基金会、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大学、兰州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国学社捐赠了上万册图书。正是由于这种真诚的奉献,2010年10月,雷雅云荣获了“2010年世界杰出青年华商”称号。2011年8月,雷雅云被推荐入编由中国国家邮政部门推出的《我们的旗帜·世界华人楷模名人堂》大型个性化肖像纪念邮册。

抱着海外赤子一颗火热的心,为中医药的崛起出把力

回国之前,雷雅云对中医是一个地道的门外汉。但回国考察的一次旅途让她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旅途中,她亲眼目睹了一位老中医运用中医方法无私救治一位患者的过程,被老中医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之后,她又听到了许多中医治疗西医无法治愈的顽疾等事例,于是又拜访了许多中医大家。在与名医交谈过程中,她逐步认识到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科学,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在西药未进入中国的几千年里,是中医药滋养了整个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几千年来,世界各地都发生过一些对当地人具有毁灭性的疫病灾难,但从未对我们炎黄子孙产生过毁灭性的打击,中医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雷雅云说,“中国必须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必须很好地传承下去。”“因为对中国有着深深的赤子之情,所以我对中医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义。当我看到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研究传统医学,并对中医药着力开发时,心里着急啊!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任何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来挽救和抢救中医,想办法把中医的根续上,保住它。”

2009年1月,中澳合作协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期推动中国和澳大利亚在中医药方面开展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在“医、教、研、药”等领域内为推动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构建一个规范化、现代化与国际化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平台。2009年3月,当得知山东中医药大学开办的中医七年制传统班以“继承传统中医、保留中医基因”为目的、以“诵经典、跟名师、多临床”为特色的情况后,雷雅云决定在该校设立“中澳友谊传统中医班雷雅云奖励基金”,尽自己所能资助传统师承班的90位学生完成学业。雷雅云表示,“只要传统中医班一直力、下去,我就一直资助下去。如果能有更多的院校开设传统班,我愿意尽我所能,资助每一个学生。”2009年4月,中澳合作协会和北京雅云世纪文化传播公司出资赞助并承力、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首届“中医药国际论坛”,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澳大利亚农业部长托尼·博格等出席了论坛。2009年7月,雷雅云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探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并与网友在线交流。2010年6月,雷雅云资助山东中医药大学建立“传统中医班雷雅云图书室”,除购置图书室设施外,还捐赠图书671册。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义

应当说,雷雅云成长、发展的环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多少有些距离。但比起当下普通的中国百姓来说,雷雅云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有一种特殊的眷恋与不合。雷雅云说:“我一直在心中记着自己是中华儿女,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义和义不容辞的传承责任”。

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是华夏民族女性先祖之一,被誉为是母亲神,始祖神,女神,美神。西王母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支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北民众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在他们心中,西王母不仅仅是作为道教的神灵而被崇拜,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的母亲、祖先。因此,人文始祖西王母祭祀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2002在中华世纪坛的取土仪式上被定名为“中华西王母祖祠”;2009年,甘肃泾川回山西王母祖庙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王母信俗”更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13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医药学是比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更杰出的发明和创造,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但是,一门科学、一种文化要被人认识并接受,需要用实践来证明它的价值,需要通过宣传使人认知。

目前,西方国家认为世界有两种医学力量,即西方主流医学和补充替代医学(另类医学)。在一些保守和极端的西方人眼中,中医不仅不能列入主流医学,甚至是“充满了危险”的“巫术”。他们不承认中医药独立完整的医学体系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药的融入设置了很多法律障碍。

英国是西方现代医学的发源地之一,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和国家间经济利益的竞争,使中医药进入英伦三岛并长足发展有着天然的阻力。1995年,英国的戴安娜王妃来到我的亚美迪医院就诊,我与王华医生对她进行了诊治,疗效甚佳。在此后两年的时间里,王妃经常带着保镖或独自开车来我们的医院看医生,直到1997年8月21日她因车祸不幸遇难的前十天。为了帮助她更多地了解中医,了解中国的古老文明,我在与她交往交流时,谈了很多有关中医中药及中国文化的内容,还送给她一部英文版的中医书籍。王妃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萌生了来中国看看的念头。这件事在英国产生了很大的轰动,很多人因此而慕名来亚美迪医院看病。2000年,魏教授在来英国进行学术考察和交流的同时,还在胡华医生开办的华仁堂中医门诊出诊。她因地制宜地在临床中使用中药方剂,以中国医生的医德、医风、医术,使前来就诊的患者折服,一些英国政府官员,外国驻英使馆工作人员,甚至国际组织的要员也慕名到华仁堂寻医问药。这充分证明,中医药文化只有在实践中展示出博大精深的内涵,并通过交流和宣传,才能被人接受,并焕发出魅力。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