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实用13篇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1

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要素。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生产规模扩大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需求量持续增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而由于资源过度开采所造成的资源紧张、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生产力提高的关键问题,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集约使用资源,是人类社会当前面对的共性问题,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环境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并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进行研究,以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人类社会长治久安。

一、环境资源概述

经过多年的发展,环境资源研究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学科。关于环境资源,按照当前较为普遍的标准,环境资源根据开发利用和再生特点可以恒定资源、可耗竭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三个大类。其中,恒定资源的特点是理论上储量没有上限或者过于庞大,人类社会的开采、使用对其没有明显影响。常见的恒定资源有太阳能、潮汐能等;可耗竭资源又称之为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且不可再生是其特点,随着人类的不断开发和利用,资源储量逐渐减少,最终会用尽消失。矿产资源、煤、石油等都属于此种资源。可再生资源又称之为可更新资源,顾名思义,该资源在消耗的同时也会不断增加、重新生成,常见的包括各种动物、森林、草原等。在开发、开采、利用资源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资源的具体特点科学制定开发计划和使用方案,并积极发展对应的资源利用技术,充分发挥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与方针

基于环境资源的重要意义,在进行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开发者利用的原则。由于不同种类的资源自身特点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就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利用原则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利用方针,具体情况如下:

(一)恒定资源开发利用方针。恒定资源的总量接近无限,不受人类开发利用的影响,更不存在消耗的说法。所以在围绕恒定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上,要突出最大限度利用原则,尽可能地使用这些资源,深入挖掘恒定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拓展其应用范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多的用恒定资源代替其它非恒定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目前最为常见的恒定资源利用方式是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以代替传统的火力发电,保护煤炭资源。

(二)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方针。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用一点少一点,如果一直使用,终究会有耗竭、用尽的时候。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立足充分发挥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利用功效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由于资源有限,就必须坚持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尽可能推迟资源耗竭到来的时限。根据不可再生资源能否重复利用的特点,可将其细化分作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这两种资源在开发利用时也要采取不同的方针,对于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要围绕延长产品使用时限进行相关研究、涉及,尽可能增加产品重复使用的次数,减少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常见的如铝质、玻璃制啤酒罐的循环利用等。对于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则只能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来时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矿产资源是最常见、最主要的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一般情况下,主矿开采的同时要兼顾伴生矿的开发,从而节约了开采成本,降低了消耗,也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方针。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决定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方针是科学控制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务必保证不超过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只有这样,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效果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对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古到今,人类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既是人类全体共有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产发展的客观要件。环境资源供应是否充足、及时,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我们在进行生产活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环境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务必要尽可能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过去单纯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资源保护,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这样的经验必须得到总结,这样的教训必须予以牢记,我们人类要发展,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好环境,只有环保质量得到妥善保护,经济的发展才有意义。

四、结语

随着环境保护思想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事业越来越重视。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粗放型、高耗能产业逐渐被取缔,以新能源利用、绿色环保为特点的新型产业正在兴起。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发展的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宋秀杰,王绍堂,张漫.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环境与保护,2002.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2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欠发达地区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生态的有效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仰仗金融的大力支持。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为实现陇南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

陇南市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近几年,陇南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本投入和资源消耗拉动。类似陇南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设置开发利用资源优势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时,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等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问题。

二、陇南市资源的基本概况

位于甘肃南端的陇南市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

陇南的物产资源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除此之外,已探明分布在市内各县的锑、铜、铁、锰、硅等其他有色金属矿体都有较大的储量。

可再生资源主要有:1、水力资源 ----山高水多这一独特的地貌特征形成了陇南十分丰富的水资源。有资料表明,陇南的水资源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据有独特的优势地位,是陇南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境内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发展电力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优质中药材——是陇南特有的可再生资源。其中:多年来畅销港台及东南亚地区的纹党、当归等优质中药材就盛产在陇南的大山深处;3、丰富的林副产品——是陇南独具特色的可再生资源。4、文县盛产的“龙井”茶,在省内已被列为珍稀产品; 5、近几年在白龙江两岸新开发的油橄榄,已被国家林业部门确定为我国惟一的油橄榄栽培试验基地;6、丰富的旅游资源——陇南可再生资源的新亮点。

三、辖区金融业积极支持资源开发利用,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十五”以来,陇南金融业为支持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重点支持了中药材、蚕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可再生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促进陇南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关于陇南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增长,而且是社会发展的思维理念、制度条件和政策措施的创新。既要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又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实现经济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

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全社会的利益密切相关。对属于欠发达地区的陇南市,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尤为重要。因地制宜的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有重点、分层次的确立发展目标。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1、提高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使用效率。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长远规划,不可“竭泽而渔”。目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业是陇南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之一,建议在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两个问题:一是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掠夺性开采,对设备陈旧等对生态造成破坏的企业应实行强制关闭。二是应积极推进资源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努力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产出效益。

2、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陇南市是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地区,大力发展可再生的特色农业,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3、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水资源产业。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此深入研究,合理规划,以实现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化。

4、走规模化、集团化、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之路。市场经验证明,产业一旦实现集团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占据优势:一是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可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占领优势地位;二是能拓宽融资渠道。就目前陇南的情况而言,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规模化、集团化还有较大的距离,核心问题是没有对资源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因此,大力发展资源产品精加工事业,是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支持陇南市资源开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1、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设立更多的农村合作银行。

2、创新商业银行贷款担保方式,有效配置信贷资源。

3、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在支持资源经济开发中发挥积极作用。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3

2.废弃物资源再生项目成果的转化能够引领大学生自主创业。

各种再生废弃材料通过艺术创意,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项目导师将全面跟踪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计划的制订及实施。在此过程中,自主创业者得以迅速成长,并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领头羊,从而突破了传统就业的瓶颈,成为自主创业活动的主流。项目组可以利用项目研究的资源为自主创业者提供一定的自主创业场地和基础运行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风险,对于正在起步尤其是资金匮乏的创业型企业,项目组的跟进式指导更加重要。利用项目组成熟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信誉,为自主创业者搭建商业信誉平台,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自主创业者在项目导师的帮助下,能够获得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获取可靠的市场信息及优惠的政策、稳定的保障援助及相应成熟的技术服务。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的构建以专业技能、可塑能力及创造力为基础

1.转变观念,掌握创业信息。

当代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上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就业观念上转变,即确定自主创业的目标和定位。许多在校生的理念并不尽如人意:一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得高分,以期成为就业的筹码;另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兴趣不浓,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只求考试及格,获取文凭。中国家庭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找到薪水高且压力较小的工作。此外,由于自主意识及能力的缺乏,一些大学生依赖家长、教师,缺乏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创造能力,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存在[4]。就业岗位的紧缩与从业队伍的累积,固有的被动就业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就业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既要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技能,又要结合专业特点拥有融会贯通的创造能力。因此,大学生入学前和入学初要着手专业学习和创业,即确立中长期创业就业的方向和近期获取专业知识的目标。此外,要积极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及金融信息,关注地方经济、技术更新、人才需求,变被动就业、单一就业为主动积极创业,为自主创业建立信息平台。

2.夯实基础,降低创业就业的风险。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自觉地以自主创业的专业知识为学习重点,淡化学科界限,拓展知识结构,注重边缘学科的交叉与渗透,通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从中找到可利用和开发的内容,把握自主创业所需要的重点知识,为将来自主创业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各专业的大学生均能根据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开展自主创业,例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针对自己的创业就业定向,有的放矢地学习哲学、营销、历史等学科知识,搭建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之间的桥梁,为自主创业储备必需的能量。此外,要积极探索学习方法,以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活动相结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实践项目”、“专业技能大赛”等专项活动将课堂学习与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要注重协作,促进项目成果的转化。以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为依托,充分利用导师的软资源———各类各级教科研项目,学校的硬资源———现有的研究场地、软件设备,积极开发大学生创业项目,使自主创业活动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5]。同时,在实施创业的过程中,努力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废弃物资源再生项目成果、技术优势,预测其创业风险,解决创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寻找具有个性化自主创业的路径,促成其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3.挑战自我,把握创业就业的重点。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养。以科学的态度,如实剖析自己,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惟其如此,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实践自我,并在实践中完善自我,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自主创业的支点。第二,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开拓进取。应对纷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仅有书本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不断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开拓性实践和创造性尝试,不断刷新自身的知识点,在实践中认清自身的长处和优势,摒弃万事俱备才开始创业的观念,勇于进取。第三,敏锐的洞察力有助于把握创业就业的方向。大学生在从事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必须有夯实的基本经营素质(如: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活动中,缺乏对事物的洞察力和市场预测能力,导致经营战略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因此,敏锐的洞察力和市场分析能力在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中显得尤为重要[6]。第四,态度决定一切。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动机不明确,盲目、盲从甚至是三分钟热血,并没有真正自主创业的决心和毅力,往往失败后就一蹶不振。

三、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是以废弃物资源再生的艺术创新成果为创业的载体

1.以艺术创意为内涵的废弃物资源再生产品是建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之一是拥有一个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而以艺术创意为内涵的废弃物资源再生的产品,不仅要具有低耗、节能等特点,而且要富有艺术的创造性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因此,以废弃物资源再生为基石,并以艺术的创新设计为支撑的有实用和审美特色的再生资源成为建构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关键是融入艺术创意,从而构建废弃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物资基础。熊彼特在20世纪初,在著名的长波理论中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因此,废弃物资源再生融入和渗透了艺术的创新设计,才能赋予废弃物以新的生命力。而废弃物资源再生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济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废弃物资源再生的效益,重新认识有效地对废弃物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把废弃物再生资源推向市场,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以艺术创意来提升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品位,从而创新废弃物资源再生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注重艺术设计与废弃物资源的和谐对话,充分利用废弃物资源,强化艺术在废弃物资源中的融合与渗透。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体现了建设经济生态文明的要求,也促进了自然生态和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有效发挥艺术创意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为废弃物资源创造新的再生模式。

(3)研究艺术创意在废弃物资源再生中发生作用的机理和途径,从而拓展再生产品的附加值。利用艺术创意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合理结合4R(Re-fuse、Reduce、Reuse、Recycle)原理,通过发展废弃物资源的再生产品,在创新再生产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再生产品造型设计的审美上,维持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可持续性,构建全新的废弃物再生艺术品,提升废弃物再生产品的艺术内涵和无形资产,增加了其附加值。

2.废弃物资源再生的艺术创新在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中的作用研究。

这个命题应该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构建中废弃物资源再生与艺术创意如何发生作用;二是以艺术创意为内涵的废弃物资源再生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发生什么样的作用。

(1)以艺术创新为核心的废弃物资源再生,展现了其审美与实用衔接、转化的双重价值。在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的时代背景下,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成为解决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而通过艺术创新设计赋予废弃物新的形式和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特殊装饰内涵、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或经济实用、低碳环保的绿色产品[8]。装饰审美与实用功能两者的完美结合提升了废弃物资源再生产品中的附加值。

(2)数量惊人的废弃物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现代垃圾污染,艺术创新设计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对大量的废弃物资源,采用简约的造型、低调的技术措施和合理的低造价所进行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4

自然资源——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人类社会天然存在的未经过加工的可以使用的元素,例如土壤、植物、动物,矿物、水、有利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风能等等。自然资源在空间和时间的范畴内,其意义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而不同。作为一个事件,有一个在他们需要的特定资源的行为性质的机构和现象。例如,石油被称为可燃材料始于公元前600年,但是它作为一个工业规模的原燃料,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的。这是从当时石油变化成一个真正可用的能源资源,其价值稳步增加而发展起来的。然而,直到20世纪初,石油位于海洋大陆架沉积物中,并没有被视为一种资源。随后石油开始在工业规模的开发,浅海和海洋的油藏区成为资源大量开采用于工业,才使它具有了价值。在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为适度和有限的野生动物的狩猎,捕鱼和采集。直至进入农业和畜牧业,才开始开采自然资源,包括土壤和植被,作为放牧牲畜饲料,在建房的木材中提取的森林和木柴,逐渐开始开发矿产资源(煤炭、矿石、建材),同时学会掌握风能和水。随着生产力的扩大,不仅局限于再生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涉及处女性质的商业化的新领域。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由于双重性质,“自然资源”反映了他们的天然来源,一方面与经济、社会有关,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环境要素;另一方面表现在开发和广泛使用的特殊性与地域性。

1.自然资源发生在自然环境(水、大气、植被或土壤覆盖等)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空间形式的组合下,改变自身的天然复合物。在此基础上,他们被分成两组:有限自然资源和无限自然资源。资源的天然成分是由创建这种天然成分和自然因素影响的特点和地理分布所决定的。所属的景观专用资源的组成部分:(1)矿物;(2)气候;(3)水;(4)植物;(5)土地;(6)土壤;(7)动物世界。这种分类被广泛使用在国内和外国文学。当使用的分类,侧重于某些类型的资源,其定量、定性的特点、政权的特点,自然补给量形成的时空格局。复杂的自然参与的创建和对自然资源的积累过程,科学的认识允许计算在正确的地方和一群在社会生产、经济体制,以及最重要的是过程中的资源的作用,使得它有可能来确定从自然环境的限制资源出发,避免其消耗或退化。资源自然领土的复合性。在这个级别单位考虑自然资源潜力的领域,相应景观最复杂的结构性。每个景观(或自然的领土复杂)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根据景观的属性,它在资源性质,组合的整体结构的地方,他们的定量和定性的特点差异非常显著。确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组织的可能性。往往有一个或多个资源,确定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的条件。几乎每一个风景、气候、水、土地、土壤和其他资源,都有很大的不同经济用途。在一个案例中,可能累计开采矿产资源,在其他有利条件——宝贵的作物栽培或组织工业生产,度假村等在此基础上,强调经济发展的首选形式的领土自然资源物。它们被分为资源管理:(1)采矿业;(2)农产品;(3)森林;(4)住宅;(5)娱乐等。只使用一个分类根据其来源的资源是不够的,因为它不反映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经济作用。其中自然资源,反映了其经济的重要性,及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作用,分类系统是更经常地使用资源的经济利用的方向和形式的分类。

2.利用经济类型的分类。资源在此分类划分的主要标准归因于他们不同的物质生产部门。在此基础上的自然资源分为工业和农业生产的资源。在工业生产中的资源。这个类包括各种工业用的天然原料。一个非常大的分支工业生产,众多行业消耗各种不同的自然资源,因此,提名他的不同要求的可用性是有区别的,自然资源的类型如下:工业用资源,不同类型的资源用于能源生产在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1)石油,煤炭,天然气,铀,沥青等化石燃料等;(2)水电资源——能源自由落体的河水,潮汐波浪能和海水等;(3)生物转化的能量来源——木材燃料的使用,从农业废弃物生产沼气和用来产生核能的核原料。农业用资源,它们结合参与创建农产品资源类型:(1)农业气候——热作物生产或放牧所需的水分资源;(2)土壤和土地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5

用途既是资源的自然属性,也是资源的社会属性。资源本身的禀赋决定了其可能具有的用途的质和量,表现为资源的自然属性;社会和人的需要则决定了资源用途的实现程度,表现为资源的社会属性。从唯物论的意义上讲,正是因为资源具有用途,才造成有限资源对无限需求的稀缺性,进而带来资源的配置问题。

(二)资源配置的主体

资源配置的主体是资源配置逻辑中的一个基础范畴。主体不同,资源的用途、资源配置的目标以及配置资源的可能手段和方式都会存在差别。从资源配置定义可以看出,资源配置的主体既可以是实体的人和国家,也可以是虚拟的社会或群体。主体的不同决定了资源配置范围的不同,从而使得资源配置具有层次性。

(三)资源配置的目标

从本体意义上讲,资源配置并不必然具有目标性。但从现实意义上讲,资源配置往往与“最大化”这一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认为,主体效用的最大化是主体资源配置所追求的目标。资源配置目标的差别主要是由主体效用的差别引起的。

(四)资源配置的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是资源配置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是经济学研究中提到的最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从更为一般的意义上讲,资源配置方式主要可以分为直接配置和间接配置,而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分别是这两种一般方式在现代经济中的两个主要的表现形式。

(五)资源配置的结果

资源配置的结果是资源配置逻辑的终点。与结果相关的是效率范畴。资源配置的结果可以表现为高效率、低效率或无效率。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志在于任何资源无论其投入于那种用途,边际产量相等[20]。以上是本文建立的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过程。资源的用途、资源配置主体、资源配置目标、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结果,是资源配置逻辑过程中的5个基本范畴,且分别包含着多种构成。五个基本范畴之构成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特定资源配置逻辑。由于资源配置主体之间可能存在包含关系或交互作用,特定的资源配置逻辑之间也可能存在包含关系或相互交叉关系。这一点决定了不同的特定资源配置逻辑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层次性的逻辑体系。

二、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我国国防经济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马克思主义国防经济学到现代西方国防经济学及二者融合的发展过程。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国防经济学是传统的国防经济学,主要研究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国防的本质以及国防与经济的关系等认知问题,而现代西方国防经济学则主要研究国防资源的配置等应用问题。这些内容都是我国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因此,国防经济学主要研究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国防与经济的关系、国防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国防资源配置效率问题[21]。从这一界定的描述方式来看,这些研究内容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并不存在逻辑上的联系。然而,从本文建立的资源配置的一般逻辑来看,国防经济学的上述研究内容事实上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首先,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与资源配置的关系。“战争的经济本源”被定义为国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是战争的本源,也是战争的条件,还是战争灭亡的前提[22-23]。从这一论述来看,战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中某一个阶段存在的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经济发展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资源配置的过程。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环节,必然与资源配置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在资源配置方式的一般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争夺配置”的概念[24]。基于这种理解,战争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再生产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人类社会再生产超越了国家实体的范畴,是两国、多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再生产。对战争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围绕战争配置资源的效率展开的,就是研究战争这一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本质、效率及其与其经济支撑之间的关系。战争与资源配置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提出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这一纯理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裁军经济理论等应用问题也正是由于战争这一资源配置方式在人类经济再生产资源配置过程中表现的无效性带来的。其次,国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与资源配置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指出,国防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扣除。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或者说社会再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国防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起点是社会再生产资源用途的多样性。国防是社会再生产资源的多种用途之一,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安全需要。研究国防与经济的关系,探索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律,实质上就是为社会再生产资源配置于国防用途的规模和结构的确定,尤其是国防资源规模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但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属于国防资源配置的范畴,而是属于社会再生产,或国民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范畴。再次,国防资源的配置问题是现代国防经济学的主体理论内容。毋庸赘言,这部分内容本身就是资源配置问题,是国民经济配置于国防用途的资源如何进行再配置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国防资源的配置是一个由多个层次构成的资源配置层次体系。从国防生产的角度讲,包括国防工业布局、资源在国防工业行业内部的分配以及国防工业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从国防消费的角度讲,包括国防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配置、不同的用途所获得的国防资源的二次、三次配置等,直到国防资源的最终消耗之前的配置环节。此外,在国防生产与国防消费之间还存在一个资源在供需系统之间的配置问题。上面的分析充分说明,国防经济学三个方面的主要理论构成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都是某一特定资源配置逻辑的一部分。资源配置与国防经济学的关系不仅仅表现为国防资源配置理论是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之一。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国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等都是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问题。建立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将各部分内容归纳到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中;另一方面有利于基于对“国防经济学是研究与国防有关的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说法的补充和完善,更加科学地界定国防经济学的内涵。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一个粗浅的定义:国防经济学是研究战争和国防的资源配置属性以及国防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这一定义与传统定义的区别在于,强调不仅与国防相关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战争和国防的资源配置属性也是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从而将国防经济学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都统一到了资源配置这一主线上来。与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相联系的资源配置问题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构成的资源配置体系,如图1所示。国防经济学的理论构成就存在于这一体系的各个环节当中。

三、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资源配置逻辑推演

通过上述对国防经济学的主体理论构成与资源配置范畴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到,国防经济学的主体理论都属于资源配置的范畴。因此,完全可以按照资源配置的逻辑建立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上文建立的资源配置一般逻辑和资源配置层次体系的基础上,下面对各个层次和各个特定资源配置逻辑中的国防经济学理论点进行演绎,并对不同层次资源配置中的国防经济学理论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推演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一)各层次资源配置与国防经济学的理论点的对应分析

从大的范围上讲,图1中的国防经济学理论相关的资源配置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全球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国民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和国防资源配置层次。其中,“全球经济再生产”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概念,目的在于说明战争本身就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人类社会再生产过程在国家间配置资源的一种争夺式的配置方式。基于资源配置的层次性,下面对国防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点和各层次的资源配置进行对应分析,如图2所示。在全球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不同国家组成的系统。国与国之间资源配置的方式有很多,国际贸易、政治或道义援助等本质上都是资源在国家间的配置手段。战争就是这些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之一。一方面,战争毕竟需要消耗资源,需要资源的保障,因此它又是对参战国再生产中经济资源的扣除。尽管如此,战争在人类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必然性仍无法消除。由于这一矛盾性,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国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由这一问题还衍生出了裁军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战争还带来了军事联盟问题,联盟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既可以是联盟政府间的计划配置,也可以是联盟成员经济主体间的市场配置。这些具体的资源配置逻辑构成了军事联盟经济理论的内容。此外,军品国际贸易问题、军备竞赛问题也属于这一层次资源配置问题。在国民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层次,资源的配置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国家安全是其资源配置的目标之一,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包括政府的财政计划配置和社会经济主体的市场配置两种。国家在将资源配置到国防用途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基础性问题就是国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国家是否将资源配置到国防用途以及配置多少资源到国防用途上。由此问题还衍生出了现实中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理论、国防支出理论等。在国防资源配置层次,主要分化为国防生产系统和国防消费系统两个系统的资源配置问题。其中,国防生产系统的资源配置是国防工业部门系统及其管理主体,出于国家安全和自身经济利益的目标,运用计划和市场的双重手段配置资源的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相关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国防工业的结构理论、国防工业规制理论、国防生产企业管理理论等。上述理论存在层次上的差别,这是因为这一层次的资源配置问题又进一步细化为更低的层次,直至国防最终产品的形成。国防消费系统的资源配置则是军事部门为了实现军事经济效益的目标,采用计划方式进行的资源配置。对这一资源配置过程的研究产生了军费理论、军事人力理论、国防采办理论等不同层次的理论。这一层次的资源配置也是一个由多个层次组成的资源配置体系。在国防生产系统与国防消费系统之间,也存在着资源配置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产生了诸如国防市场理论、国防产品价格理论、国防科技理论等理论。在国民经济再生产资源配置与国防资源配置之间也存在一些理论问题,包括国防经济的运行理论、国防产品的性质理论、国防工业的规模理论、国防工业的性质理论等。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国防经济学现有的理论点都存在于资源配置的层次体系当中。当然,上述探讨只是粗浅地分析了资源配置范畴层次体系中主要的国防经济理论问题,其中各个理论点的梳理及其与资源配置所在层次之间的关系在学术意义上尚不一定具有严格的准确性,但这种映射关系的基本思想足以证明,以资源配置范畴为逻辑主线,建立国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可行的,国防经济学相对分散的研究专题内在地统一到资源配置这一一般逻辑上来。

(二)不同层次资源配置中国防经济学理论内容的逻辑联系

从资源配置层次体系的总体逻辑上讲,高层次的资源配置是低层次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源:全球经济再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导致了战争这一资源配置方式的产生;战争或战争的可能导致了国民经济再生产资源向国防用途配置的需要;国防经济再生产资源的配置提供了现实的国防资源,为国防资源在国防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各自内部以及两个系统之间的配置提供前提;在国防资源配置部分,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各自内部的资源配置也是一个由多个层次组成的体系,高层次的资源配置的结果是低层次资源配置的前提,低层次资源配置是高层次资源配置的延伸。按照这样的层次,国防资源配置活动一直延伸到国防资源最终消耗的终端环节,国防经济学的理论点都分布在各个层次的资源配置过程当中。逻辑层次越高,其理论内容越偏向于理论性,并最终归宿到战争的经济本源这一纯粹的理论问题;逻辑层次越低,其理论内容越偏向于应用性,并最终延伸到如何实现某类国防资源最终消耗过程中的有效配置这一纯粹的应用问题。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6

当今,太阳能发电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光伏发电和太阳热能发电。光伏发电时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利用太阳电池的光伏效应原理直接把太阳辐射能装换为电能。

1.2太阳能的分布特点

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到纬度和季节、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它的分布具有地域特色。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宁夏北部、甘肃北部等地,年太阳辐射总量6680-8400 MJ/m2,西部的太阳能最为丰富,最高达2333 KWh/ m2,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

1.3太阳能发电的发展与应用

太阳能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具有无限性,光伏发电是光到电的纯物理转换,是与传统靠机械发电完全不同的方式,无任何转动部件,没有任何污染物的排放。再者,太阳能发电仅仅只消耗了太阳能,具有非常高的可持续性。光伏发电技术已非常成熟了,商业开发也已具有一定规模。然而太阳能发电同样也面临着电池效率低,成本高,受气候的影响较强,不稳定等因素,仍然需要技术不断地完善达到最好。

2.1水利发电的原理

水利发电的原理是将山川河流中所蕴藏的势能通过一定方式转换为动能,水流流向水轮机,带动水轮机转动,水流的势能转换为水轮机的机械能,水轮机转动,带动发电机运作,从而实现了机械能向电能的转换。

2.2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我国的水资源蕴含总量占世界第一,但是却有着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其中80%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云贵川等西部地区。年际间降雨量有较大的变化。

2.3我国水电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长江三峡水电站的竣工,我国水利发电的技术可谓是达到了世界的前茅,并且大部分大型的水电站已经很好地投入到生产。 已建和在建的大中型水电站工程有220多座,其中装机100万kW以上的25座;50万kW以上的40座。在建与准备开工的大中型水电工程包括:三峡、龙滩、溪洛渡等。目前所能开发的大型水电站基本上都已开发,在建的大型水电项目基本上属于国外的援建项目,所以小水电成为了我国发展建设的首要目标,它能够大幅的解决偏远地区,西电东送不能到达的地区解决用电南的问题,并且也能够大大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已建成小水电站4万多座,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kW,年发电量达1500亿kW·h。

3.1风力发电的原理

风力发电的原理是指将利用风带动风车叶片的转动,将风的动能转换为机械能,再通过增速器提高旋转的速度,将机械能转换为电力动能,使得发电机能够发电。

3.2我国风能资源的特点

我国风能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我国的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陆地和东部沿海地区。其次,在东南沿海及附近的岛屿的风能也是比较丰富的。

3.3我国风能资源的发展与应用

由于化石燃料的不断枯竭,使用风能这样的低污染,低成本的清洁能源是势在必行的。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国家对于风电的发展目标定为到2010年和2012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分别达到5GW和3GW。实际上2008年风电装机容量将超过5GW,预计2020年会超过5GW。

4.1生物质能发电的原理

生物质能是指具有一定能量的天然生物质资源,是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有机体,是指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它是一种清洁的、能较方便的供人类利用的能源。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大体上有四种:生物直接燃烧发电、生物质混合燃烧发电、生物质气化发电、沼气发电。

4.2我国生物质能的特点

生物质能主要分为:农作物类、林作物类、水生藻类、石油类以及各种工农业有机物。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就秸秆和农业加工剩余物每年产量在7.2x108 t,扣除非能源的用途,能提供能源的资源潜力占50%。约3.5x108 t。

4.3我国风能资源的发展与应用

由于生物质能的可再生性、多样性和低污染性,生物质能发电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电能质量好、可靠性高, 与小水电、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间歇性发电比较要好得多,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生物质能成为可再生能源中的主力军。

5.1海洋能发电的原理

海洋能指的是海水运动时产生的能量,主要包括了温差能、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等等。人们利用这些能量,通过特定的装备,将其转换为电力动能。

5.2我国海洋能的特点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拥有6500多个大小岛屿,海域面积470多万平方千米,海洋能资源十分丰富。

5.3我国海洋能资源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潮汐能开发已有40年的历史,已建成的潮汐电站有8座,总装机6120kw。海洋能资源有着蕴藏量大、能量密度低、开采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在未来的发展路上,还需要克服不少难题。

6.1地热能发电原理

地热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蒸汽的热能在汽轮机中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但和火电不同的是,地热能发电不需要锅炉,也不需要消耗燃料来产生热蒸汽。

6.2我国地热能的特点

我国的地热资源分布较广,资源也较丰富。主要集中在四川一带、天津等地。据勘测,在距地表2000米以内的浅层范围内,热能资源储量大约相当于137亿吨标准煤燃烧的热能。

6.3我国地热能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了,在技术和利用方式上都是比较成熟了。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已经在广东建成了第一座地热发电站。我国在技术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勘探技术体系,再利用规模和经济上也行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参考文献:

[1]吴治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2]《能源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7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8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9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10

(一) 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

人力资源存在于人体之中,是有生命的“活”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相联系。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带有某些生物性的特征。人力资源属于人类自身所特有,因此具有不可剥夺性。这是人力资源最根本的特性。其次,人处在一定的社会之中,人力资源的形成、配置、利用、开发是通过社会分工来完成的,是以社会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因此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高校人力资源则处于高等院校这样一个社会群体组织之中,是一种存在于高等院校的社会资源。

(二) 具有时限性和可再生性特征

时限性是指人力资源的形成与作用效率要受其生命周期的限制。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个人,其生命是有周期的,各个时期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也不相同。无论哪类人,都有其才能发挥的最佳期、最佳年龄段。如果其才能未能在这一时期充分利用开发,就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高校人力资源同样如此,一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或教授职称,只能说明他在一个时期,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比较高的,而不能说明他一直可以以此种优秀的状态持续下去。

人力资源同时也是可再生、可持续的资源。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人口总体内个体的不断更替和“劳动力耗费―劳动力生产―劳动力再次耗费―劳动力再次生产”的过程得以实现。同时,人的知识与技能陈旧、老化也可以通过培训和再学习等手段得到更新。

(三) 具有能动性和智能性特点

人具有意识,这种意识不是低水平的动物意识,而是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具有清晰看法的,对自身行动作出抉择的,调节自身与外部关系的社会意识。这种意识使人在社会生产中居于主体地位,使人力资源具有了能动作用,能够让社会经济活动按照人类自己的意愿发展。高校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能够在人类活动中发挥创造性的作用,既能创新观念、革新思想,又能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发明新的技术。 高校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本存量丰富,其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创新性和创造性决定了其人力资本更具有智能性的特点。

(四)具备磨损性和增值性的特点

高校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高校人员自身的疾病和衰老是有形磨损,其知识和技能的老化是无形磨损。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的这种磨损呈现以下特点:首先,与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里较多地表现为有形磨损不同,现代社会更多地表现为无形磨损;其次,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新技术不断取代原有技术,而且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致使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老化加剧,人力资源的磨损速度越来越快;最后,人力资源补偿的难度加大,这是因为当今社会的人力资源磨损主要表现为无形磨损,而无形磨损的补偿比起有形磨损的补偿要困难得多;同时,由于人力资源磨损速度的加快,也使得补偿的费用越来越高。然而,人力资源在磨损的同时也具有增值性的特点。人力资源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创造财富;另一方面通过知识经验的积累、更新,提升自身的价值,从而使组织实现价值增值。高校人力资源的增值性特征表现更为明显。

二、 高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

(一) 结构上的高层次性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相比于一般的人力资源,高校人力资源具有结构上的高层次性特点。首先,从整个社会结构上讲,高校集中了社会大部分的优秀人力资源。按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职务(职能)的等级结构,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能的人员称为高级人才,这些高层次人才,绝大部分经营都是以高校为依托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其次,从高校内部结构上来看,高校人力资源也具有高层次性特征。高校人力资源由三大部分组成: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和科研,与此相对应,教学科研人员是高校的主力军,他们战斗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其最大的特征和共性就是高知性,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强的科研能力。在以知识为核心的高等院校中,其人力资源的的文化水平和结构层次要明显高于普通意义的人力资源。高校管理人员包括党、政、工、团等管理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他们往往是从毕业生中选的优秀分子,不仅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具有较广博的管理理论知识和系统的方法等科学文化知识。并且经过多年实践工作锻炼,大多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相比与其他单位的人力资源,高等院校具有明显的高层次性特征。

(二) 认知上的高智能性

认知水平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认识、判断、评价的能力,认知水平的高低与实践经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信息储量等因素有关,是影响人们思想形成的主观因素之一。作为高层次结构的高校人力资源,其整体素质、文化水平(信息存量)都不可与一般的人力资源同日而语。他们掌握的信息更加全面,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故而其认知水平也较高,因此,高校人力资源在理解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与其他单位(群体组织)相比,具有高智能性的特点。

(三) 活动上的高能动性

高校的人力资源不仅具有有目的的改造外部世界的一般能动性,而且具有产生新思想,发现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高能动性的能力,即创造力。非凡的创造力是高校人力资源区别于一般人力资源的核心表现。

高校人力资源的高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校人力资源是创造新知识、新理论的核心。 据资料显示,全世界2/3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3/4的诺贝尔科学奖是大学发表、获得的;其中,前100名大学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占大学论文总数的3/4左右,前100名大学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占大学获奖总数的94%。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是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次,高校人力资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世界主要创新国家都立法赋予高校为唯一学位授予机构的地位,明确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鼓励其他机构以各种形式委托高校培养人才。以创新人才为纽带,其他科研机构的地理位置呈现以高校为中心的同心圆分布。再次,高校人力资源是创造新技术的重要力量。20世纪的技术革命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在每次科技革命中,高校都发挥主要作用。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中有70%诞生于研究型大学。科学发展史也表明,科技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与高校有着不解之缘,许多重大的科学理论的提出,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产生于高校。

(四) 效益上的高增值性

知识经济产生之后,创造性劳动便成为知识经济重要的生产手段和价值来源。高校人力资源的高能动性和高智能性,一经科学、合理的开发,就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价值,是一般人力资源所无法企及的。例如高校参与的科技创新对国家的经济、社会的贡献,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8年所创造的技术成果带来的技术进步为美国增加了200亿的经济收入和17万个工作机会。在我国由高校人力资源所带来的效益的增值性也令人惊叹。北京我国第一家在校大学生组建的创业公司―清华视美乐公司将自己的核心技术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技术,转让给了一个家电集团,价值三千万。另外,我们众人皆知的隆平高科、声明远扬的清华紫光、北大方正,这些投资于高层次的人力资源所创造的价值具有非常高的增值性,甚至,从理论上来讲,其价值可以延展到无限。

(五) 需求上的多精神性

高校人力资源由于其层次较高,其心理需求具有有别于一般的显著特点,即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占据主导地位。高校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教学科研人员,甚至把专业当成了自己的第二生命。他们不能忍受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事情,如果占用他们很多时间去从事与专业无关的活动,他们会感到非常痛苦。也正由于对专业的执着和重视,高校人力资源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其劳动成果和价值需要得到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这种认可和尊重会促使其产生巨大的、持久的、稳定的进取精神。另外,他们身上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对于理解、重用他们的组织和领导,他们可以竭尽全力、倾力奉献,甚至“死而后已”。然而,对于忽视他们的感情,轻视他们的劳动,剥夺其尊严的行为,他们又异常敏感,可能会为一句话、一件事,大伤其感,甚至拂袖而去。因此,学校必须创造条件,尊重和支持其被尊重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

(六) 可共享上的流动性

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现象。人才的流动总要受到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生存环境等机制的驱动。人们向往着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好的物质待遇、更好的工作环境。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教师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依靠在人力资本储备方面和竞争力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他们经常选择在有利于自己专业知识发挥的高校工作。他们出于对自己的职业感觉和发展前景的强烈追求,不希望终生在一个组织中工作,因而成为一种流动性极强的资源。但是高校人才资源不仅具有流动性,而且具有可共享性,一个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体力可以被多家单位共有和重复使用。只要建立起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的用人制度,那么,这种流动中的可共享性作用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高校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征.课堂讲稿.

[2]柳秀清.论高校人力资源开发[J].江西社会科学,2002(7).

[3]贾改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分析[J].理论月刊,2005(12).

[4]周作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0(12).

[5]赵普光.高校人力资源的特点及在管理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3(9).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11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12

1、废旧有色金属资源。这块资源在我市集散量大、交易额多、品种全,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废旧有色金属主要有铜、铝、铅、不锈钢(镍)及其他稀有金属。据市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统计,20*年全市废旧有色金属购销量为100多万吨,占全国总交易量的15%。其中,废旧铜37万吨,废旧铝20万吨,废旧铅18万吨,废旧不锈钢12万吨,其它有色金属13万吨。按产地来源分,本市产的占10%;来源于市外的占90%,其中进口的10%。按去向分,本地加工利用的占20%,以铜、铝、铅为主,流向全国占80%。在全市再生资源交易额中,废旧有色金属占第一位,20*年达到了210亿元,比2001年增加了140亿元(铜价上涨)。就这块有色金属资源来讲,我市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加工和深加工工业,在全省乃至在长江以北具有巨大的资源基础。

2、废旧黑色金属资源。去年我市废旧钢铁交易量为116万吨,是2001年的两倍多,而且今后每年将呈20%以上的速度增加。废旧黑色金属主要是指废旧钢铁。废旧钢铁具有矿物资源属性,其回收的资源可称为“第二矿业”,它是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不断产生的废钢铁通过经济简便的回收、加工手段就可以回炉熔炼、并可反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钢铁资源。目前,世界粗钢生产的原料约有40%来源于废钢铁的回收利用。我国由于废钢资源所限,炼钢用的钢铁原料中约有25%来自废钢铁。由于我市没有大型钢厂,所收购的废旧钢铁除罗庄、河东区部分铸钢企业和小五金加工企业消耗少部分外,绝大部分作为原料卖给了淮钢、沙钢、济钢、莱钢等各大钢厂。这是我市今后发展钢铁工业的一块优势资源。

3、废旧塑料资源。去年全市回收废弃塑料80万吨,约占全国废旧塑料交易量的5.3%。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废弃塑料年产量为1000万吨,进口废弃塑料500万吨,合计为1500万吨。我市从事废旧塑料回收利用行业的人员主要聚集在相公镇办事处的“山东再生塑料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兰山区的枣沟头镇的塑料工业园。从回收环节看,全市各县区的经营户约有4000多户从事这一行业,小到废弃塑料袋,大到塑料筐、桶、管材等;从加工环节看,目前只是进行简单的分类、挑拣、清洗和简易的颗粒加工,其中只有少部分加工成塑料薄膜和编织袋,工业化程度较低,附加值不高。清洗和加工后的塑料80%销往全国各地。如果把废旧塑料作为发展经济的产业资源来看待,今后综合利用的潜力还很大。

4、废旧橡胶、废旧家电资源。一是废轮胎购销量大。去年我市购销报废轮胎30万吨,占全国的15%。废旧轮胎作为资源化的高分子材料可以循环再生利用,但目前我国利用率不高,利用的形式主要分为轮胎翻新、制造橡胶粉和再生橡胶三种,其他的为炼汽油。旧轮胎的翻新所消耗的原材料只相当于生产一条同规格新轮胎的15-30%,再生橡胶每生产三吨可替代一吨天然橡胶。目前,全国进行废橡胶利用的企业400多家,其中产量在5000吨以上的企业有60多家,最高的达5万吨。而我市的废旧橡胶、轮胎目前主要集中在收购环节,没有成规模的加工企业,只有两家自行车轮胎厂、一家轮胎翻新厂和20多家作坊式橡胶粉加工厂。二是废旧家电回收已成规模。去年全市收购量为110万台。废旧机电产品中除含金属、塑料外还含有大量的金、银、锡、钯等稀有有色金属。但这块资源由于分散拆解,加工技术落后,所含的稀有金属基本没有回收、浪费很大。

5、工业“三废”资源。近年来我市工业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据调查,全市每年工业企业产生的废水有7000万吨,废渣3000万吨,化工企业形成的“废气”约2000亿标立方米。在这些“三废”物质中,都含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从环保角度看,目前我市的工业“三废”物质基本都能做到循环利用、达标排放,与2001年相比,年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5亿多元。但从利用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角度分析,利用的还很不够。据化工行业的专家估计,如果在某些技术、某些环节上稍有突破,再生经济效益将有一个大的提高。

6、毛发和动物废弃物资源。一是毛发深加工已经形成产业优势。人的毛发中富含氨基酸、胱氨酸等多种物质。我市由于有了*天正氨基酸厂,使全国15%的人体毛发汇集到了*。去年该厂利用毛发生产氨基酸、胱氨酸和复合肥26万吨,完成产值1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实现利税1100万元。但受目前国内技术所限只能生产6种产品,而国际上已经达到了8种,潜力还很大。二是动物废弃物量大。我市是农业大市,动物的废弃物面非常大,但利用率却很低,目前仅局限在简单的加工和沼气使用上。

7、废木屑及纸张资源。我市是板材生产大市,年产废板材木皮20万吨。废木板皮属“枝桠材”,是造纸厂木制浆的主要原材料,目前费县光华等纸厂(原上冶纸厂)只能吃掉8万吨,其余绝大部分流向外地造纸厂。在当前全国出现造纸原料全面紧张、国际废纸价格一路上涨的情况下,我市的这块资源愈来愈珍贵。在废纸的回收上,去年全市废旧纸张购销量为15.7万吨。资料显示,收一吨废纸能生产0.8吨好纸,可节约二立方米木材(相当于少砍11棵成年大树)、一吨标准煤、200立方米的水、600度电,还可减少100立方米废气,废旧纸张回收利用已成为再生资源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量也很大。全市九县三区城市生活垃圾每天产量3000吨,其中仅兰山区每天就产生1200吨,全年约110万吨。建筑垃圾量更大,按今年城市拆迁和建筑量计算,建筑垃圾约1600万吨,其中三区700万吨。

二、我市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做法

作为产业,我市再生资源产业可分四大块:一是再生资源购销网络;二是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三是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四是工业生产企业中的“三废”循环利用。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1、加强领导,建立了全市乃至全国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在有关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要抓好废旧木材、塑料、轮胎、金属等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回收循环利用,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最大的废旧物资集散地、加工基地。”全市各级和有关职能部门按照领导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了共识,一是在政策上鼓励城乡从业人员进入再生资源购销领域。规定在本地收购,可以享受一系列税费减免和优惠扶持政策;到外地收购,有关部门给予运输上的合法手续,使全市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截止到20*年上半年,全市从事废品收购的从业人员达到了10万人,其中常年在外的4万人,他们的购销网络遍布全国,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1.5万人和8千人,形成了庞大的回收群体。特别重要的是,在全市还形成了50多个废品收购专业村。例如,南坊办事处的有色金属收购专业村,九曲办事处的废旧钢材收购专业村,汤头、汤河办事处的废旧电子产品收购专业村,梅埠办事处的废旧轮胎橡塑、电子收购专业村、相公办事处的废旧塑料收购专业村。在这些专业村中有60%的人员从事再生资源收购,网络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二是加强了再生资源回收经营的网点建设。为进一步发展再生资源产业,2006年市政府以临政字〔2006〕119号文件下发了《*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市政府牵头,以相关部门组成的*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导小组,制订了《*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按照文件规定,我市在回收网点建设上采取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方便购销为主的建设办法,在城区回收点建设,主要在城乡结合地带布点,乡镇则大多集中在城镇驻地和主路两侧。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建成回收经营站点14000多处,其中规模较大的回收点的经营面积一般在500平方米以上,有的超过几千平方米。大多数回收点经营面积在100—200平方米之间。

2、借助商贸物流大市优势,大力培育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我市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伴随着*再生资源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再生资源市场的发展,同*市其他专业商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一样,经历了从零星到规模、从分散到规范、从区域交易到交易全国这么一个过程,先后形成了废旧钢铁、有色金属、塑料、电子、轮胎等五大类几十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比较大的主要有地处南坊的华东有色金属城、河东区的五金钢材市场、商城钢材市场、河东建材市场、沂水钢材市场、两处拆车市场等,年通过市场交易的各类再生资源为326万吨,交易额170亿元。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我市在发展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时有三个特点:第一、机遇抓的早,市场培育的好。由于再生资源收购属于特种行业,从业人员需到有关部门办理从业手续,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2001年国家取消再生资源特种行业准入制度后,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因势利导,将再生资源市场的发展提到了重要位置,象培育我市专业批发市场那样来培育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并在市场规划、供地、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我市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发展进入了黄金期。例如,取消特种行业市场准入制度之后我市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有色金属交易市场—*华东有色金属城,一次供地就达700亩,总投资达到了1.6亿元,建有800多个交易摊位。到2006年市场交易废杂铜、再生铅、铝、不锈钢、及锌、镍、锡等稀有金属110万吨,交易额达到了70多亿元,该市场用了不到四年时间就发展成为江北最大的废旧有色金属集散地和全国第三大有色金属交易市场。还有山东利丰集团在*经济开发区正在建设的再生资源物流基地,为山东省2006年重点建设项目,主要以废旧橡胶轮胎回收加工和科研为主,达到以资源聚集为途径,以深加工资源配置为目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二、用好国家环保政策,引导和规范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回收的再生资源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2004年4月河东废旧塑料收购污染环境问题被中央新闻媒体曝光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此为契机,采取“堵”与“疏”相结合的工作措施。一方面成立专门队伍,在全市对废旧塑料收购点和加工户进行清理、整顿和关闭,另一方面以治理水污染为龙头,集中建设废旧塑料收购与加工经济园区。2004年以来全市共清理关闭废旧塑料收购与加工点800多个,新建废旧塑料收购与加工经济园3处。其中,由山东德利再生资源置业有限公司兴建的河东区“德利再生塑料物流城”,集废旧塑料回收、加工、贸易和污水处理为一体,一期投资3亿元,占地600亩,可容纳500家经营业户入驻经营,有废旧塑料分拣、加工和比较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废旧塑料再生综合利用市场,年交易加工废旧塑料40万吨。第三、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推动了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的发展。2001年以来我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8%的速度递增,其中工业增加值翻了一番多,达到了730亿元。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形成了庞大的原材料市场需求,据调查测算我市工业企业生产原料的20%来源于再生资源,有些行业如塑料、造纸和有色金属等则达到了80%以上。

3、依托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优势,建成了一批骨干加工企业。依托专业商品批发市场办工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其所依托的是产品的销售渠道;而发展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则依靠的是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的原料渠道,这个原料渠道成本相对低、易采购。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我市已经形成了一大批规模以上再生资源利用加工企业:一是利用废杂铜生产精炼铜的山东金升有色金属公司,年可吃掉14万吨废铜,可生产10万吨高纯阴极铜和10万吨光亮铜杆,2006年销售收入达到了53亿元,在全国再生铜行业排第三位。二是利用废铝生产铝型材的蒙山、金象、新福昌和银东等四大铝业生产企业,去年共生产铝型材6万多吨,其中耗用废铝1.5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三是利用废电瓶(铅芯)生产再生铅的莒南山东富隆铅业和兰山区的利升铅业有限公司,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年可生产10万吨还原铅和5万吨氧化铅,销售收入可达40亿元。四是利用废旧电子产品生产的山东丰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三家废旧电子资源化处理公司。该公司由山东利丰集团与台湾宏创科技公司、绿电再生公司、新绿资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项目总投资7200万元,于20*年3月在河东区建成投产。项目采用纯物理方法对废旧电子、电器物进行集中化、专门化、资源化处理,年可拆解废“四机一脑”(电视机、洗衣机、冷气机、电冰箱、电脑)150余万台,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五是利用板材生产企业下脚料废木皮生产木纸浆的光华纸业有限公司(原费县上冶造纸厂),年可吃掉废木皮8万吨,占废木皮子总量的20%。六是利用废钢铁生产铸钢的蒙凌铸造厂等企业,年可耗废钢铁5万吨。七是利用废旧不锈钢生产不锈钢锭的*德胜不锈钢有限公司,年产量达到了6万吨,年销售收入可达20亿元。八是利用人的毛发和禽动物皮、毛、骨、血等下脚料生产氨基酸类及饲料和肥料的*天正氨基酸厂、*欣荣饲料厂,都是年产值1亿元、利税过1000万元大型再生资源利用骨干企业。据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已达78家,另有加工业户5000户。

4、科技创新生产工艺,工业“三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我市工业企业多为传统产业,在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量较大。近年来,我市以环保政策为导向,以科技进步、生产工艺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加大“三废”治理力度,提高了“三废”的综合利用率,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以清洁生产为基础的企业内部小循环模式。如山东久泰化工企业通过“三废”锅炉改造,将生产诸环节产生的尾气、余热全部回收循环利用,汽轮机拖动压缩机,使吨醇煤耗全国最低。金兴焦电公司采用炼焦余热废气发电,年综合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山东阜丰集团围绕玉米、淀粉、麸酸、黄原胶、LG乳酸等生物发酵食品,建起了4条生态循环生产线,还形成了用氨基酸废水做原料的30万吨有机复混肥和5万吨菌体蛋白的生产能力,企业年新增利润3000万元。二是形成了以经济园区内产业、企业之间原材料互补为核心的中循环。如江泉工业园内的热电厂发的电为电解铝厂、焦化厂、钢铁厂等企业的原料,焦化厂、钢铁厂在生产中产生的煤气、余热又卖给热电厂,废渣卖给水泥厂,各企业、产业之间互为能源,互为原料,各产业之间实现了资源的零浪费,年增经济效益7亿元。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盛能集团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先后投资兴建了沼气发生池、沼气发电站及有机肥厂,形成了青贮—奶牛养殖—粪便—污水—沼气—发电—沼渣—有机肥—牧草种植的完整生态循环体系,年新增产值1亿多元。三是形成了以资源综合利用为枢纽的区域经济合作大循环。近年来随着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市逐步形成了食品、工程机械、汽车及工程机械零部件、小型动力及园林机械、复合(混)肥、新型建材、木业、制药、绿色燃料等9大生产基地。各产业通过资源共享、梯级开发和废物交换等手段,形成了企业间的产业链和共生关系。如费县国电厂年耗煤达到270万吨,耗水1600万吨。通过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废水达到全部回用,所产的65万吨粉煤灰、煤渣及脱硫石膏,被沂州水泥集团等其他企业用作原料生产水泥、新型墙材和石膏板,废水和废渣利用率达到100%。“十五”期间,全市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创产值120亿元,年均增长30.5%。

三、我市资源再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废旧金属利用率不高,深加工能力不够。我市再生资源只是处于一般的购销阶段,大部分回收物品,除铜、铝、铅、不锈钢、塑料有初步加工外,其他基本是简单分拣后就出售给外地加工企业,很少有深加工的企业,大件废钢铁解体仍采用氧割和锤砸;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以及废家用电器、电脑等多含有金、钯、铂等贵金属一般仍采用酸泡、火烧、和人工拆卸,工艺流程落后,一些综合利用的产品技术含量很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我市再生塑料产品购销区域辐射江苏、浙江、河北、上海等省、市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是国内重要的废旧塑料集散地之一,但我市从事废旧塑料行业的生产加工却比较简单,设备大多只有一台粉碎机和一台造粒机,部分经营户拥有拉丝机,生产的技术含量不高,投资也相对较低,利丰集团再生塑料加工基地加工的塑料只限于制成塑料的颗粒,还不能制造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再如废旧钢铁作为全市再生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购销交易额数量巨大,全市废旧钢铁年购销量116万吨,但由于在*市内没有大的钢铁深加工项目,致使大部分回收的废旧钢铁经粗加工后主要销往外地钢厂。再比如山东丰绿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年可处理废旧电子产品150万台,但也只是一般的对废旧电子产品的清洗、分拣阶段,尚未达到深加工阶段。

2、环保问题仍然突出。再生资源如果回收利用不当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这种现象每年都有上升的趋势。再生资源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在分拣、拆解、清洗、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特别是个体对废旧塑料、废旧电子产品、废旧金属等在加工的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有的个体户对铅加工和拆解旧电视机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环保措施,致使清洗的铅液和荧光粉、重金属溶液随污水渗入地下,造成持久的污染。例如,汤河、梅埠街道办事处的废旧家电、废旧橡胶回收业户将大量的废弃物丢入河沟。据相关资料表明,已经废旧或者不能使用的电视、电脑、手机、音响等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它是一种隐藏的杀手,散发地随时都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环保专家指出,电子废物处理不当,对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无论是不加任何处理的掩埋、焚烧、或者丢弃,其产生的有害物质都将对土壤、空气、水源造成极大的污染。有个别的回收业户把废电池弃入河道,不仅污染了水源,更严重的是电池里的汞经过长时间浸泡泄出,便会造成更大的污染。有些回收行业,如废弃塑料,买来的是塑料垃圾,卖出后留下的是有害物质,个别人获小利,大部分人遭污染伤害。

3、行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回收网络分散,循环经济园区没有充分发挥园区内产业聚集和生态效应。近年来,由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经营的开放,回收市场出现了无序化经营的局面,虽然*市建立了再生资源园区,但大多数经营业户不愿到园区内统一加工经营、集中污水处理,从而导致行业发展缺乏规划,网点设置不合理,居民交售废旧物资存在困难;国有回收企业因税赋重,效益较低,经营日趋萎缩,主渠道作用逐步丧失,在回收市场失控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造成了我市回收网点无序发展,这些分散的回收摊点已成为流动人口的聚居点、环境卫生的脏乱点、城市管理的空白点,导致大量低效益再生资源流失为垃圾。个别企业虽然在本企业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内部形成了小循环,但由于缺乏统一园区聚集,达不到共享基础设施,形成相互共存的产业链,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

4、再生资源政策利用不到位。一是收购环节管理不规范。2001年国家对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取消了特种行业许可后,工商登记的业务范围只是废旧物资,没有把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分开,大多数不去登记,不到公安和主管部门备案,缺乏相关地方性法规,无法可依,导致回收渠道混乱,市场管理混乱,电力生产和城市公用设施被盗案件时有发生,有些回收网点甚至成为收赃销赃的场所,给城市建设、环保和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二是汽车拆解政策应用不到位。现在全市一年的汽车拆解量还没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多。茂泉资源综合利用公司虽然有山东省经贸委发的汽车拆解合法手续,但由于内部股东问题,合法手续利用的不好。

5、市政府〔2006〕119号文件落实不到位。《*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自去年公布以来,成立了*市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再生资源市场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各县区没有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实施,各部门职能不明确,不能很好清理、整顿、规范再生资源市场。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刚刚起步,没有真正形成社区回收、市场集散、加工利用三个环节紧密衔接,基层网点与分拣中心、交易市场与加工利用中心配套,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再生资源是21世纪唯一增长的资源,再生资源产业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目前,废钢利用率43%,再生铜为37%,轮胎翻新量为18%。就*而言,再生资源发展利用的潜力很大,通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规范和发展专业回收市场、加快加工园区建设和再培植一批深化加工企业等工作措施,完全可以把我市建成全国最大的再生资源集散和加工中心,形成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1、继续加大龙头骨干再生资源企业的培育和壮大措施。为最大程度上提高再生资源利用效率,今后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建设大型再生资源加工企业上。一是从现在开始可以着手考虑利用全市每年近150-200万吨废钢铁资源和苍山县水资源比较充足、铁矿石贮量20亿吨、年产铁精粉500万吨优势,建设年产500万吨以上的钢铁厂。据介绍,近年来福建私营企业在全国各地兴建了一大批中型电炉钢厂,江苏宿迁、我省的莱芜、寿光都有福建人建的钢厂,特别宿迁钢厂用的熟铁料全部从*购进,其他钢厂也都把*作为主要原料基地之一。我们应该抓住目前国家正在关闭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落后钢铁厂的机遇,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钢铁产业发展政策:20*年底前,重点淘汰2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2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全国将淘汰5500吨落后炼钢能力;2010年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等其它落后装备能力。山东省《关于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现有钢铁企业主要技术装备要尽快达到烧结机180平方米、高炉1000立方米、转炉120吨、电炉70吨准入条件)的前提下,自己或者直接建设大型电炉铸钢厂,或者与大型钢铁集团联合在苍山建分厂。二是依托我市铜加工、铝加工、铅加工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深加工企业。例如,电缆厂、铜线厂、电瓶厂等等,逐步形成深加工基地,促进其向最终产品的深加工方向延伸。三是依托塑料、橡胶、轮胎再生资源,建设一批再生资源产业工业园。

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篇13

Keywords:governmentplanning;renewableenergy;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

可再生能源,是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的能源,可以循环再生,不会因长期使用而减少,主要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这些能源基本上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能,是可连续再生和永续利用的能源形式。这类能源的推广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和环境污染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同时又依赖于环境的支撑,受环境的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影响因素出现不协调,都会阻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顺利进行。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的要求以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笔者拟从宏观上考量政府规划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联系。

一、问题的提出

政府规划是对将来一定期限内实现某个特定目的或构想的确定,科学的政府规划可以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明确的目标和途径,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推广,避免因为发展目标不明确而带来的浪费。政府规划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对系统内部与外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可以避免机会主义的政府规划至少应该包括三个部分:首先,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伟蓝图,应该包括细化的目标及其达成时间、具体的发展区域划分、具体的考察指标等等,由这些细化的目标构建一个整体的发展前景。其次,一个确保目标能够得以顺利实现的配套方案。为实现既定目标或构想,政府规划必须同时综合、系统地选择和提出一系列必要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规划实质上是为未来的大规模活动制订的行动方案。再次,应变方案。政府规划对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应该有所预料,并对可能采取的政策调整做出合理估计。

实践证明,制订这样的政府规划并不容易,而科学的政府规划将会给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发展带来重大的积极影响。以英国为例,在1990~2003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英国都没有逃脱机会主义的模式,直到2003年,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出现在政府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白皮书中,英国的可再生能源推广才取得了重大进展,而这一进步也被英国评论界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注:CatherineMitchell,PeterConnor,RenewableEnergyPolicyintheUK1990-2003,EnergyPolicy(journal),2004。)。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并非一件简单事宜,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先纳入系统的政府规划范畴,以避免盲目和不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府规划,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集合,大致可以划分为整体意义上的国家规划和作为其子系统的区域规划(注:事实上,区域规划下还存在次一层或多层的政府规划(如江苏省长三角区域),为论述的清晰,在此不论。)。我们一方面需要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统筹考虑国家的能源需求和大政方针,另一方面也需要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下的区域子系统的发展特点,整体与局部相统筹,实现最优目标。

二、全国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国家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制订了长期的发展目标。例如,欧盟提出到2020年风力发电将达到150吉瓦,风力发电装机占整个欧盟国家发电装机总量的15%以上。到2050年,再生能源要占整个能源比重的50%。更重要的是,各国纷纷通过可再生能源立法,把提出的目标变成强制性的指标。如,澳大利亚2001年4月通过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法》,提出了强制性可再生能源目标政策(MRET)。该法案规定,到2010年,全国增加9500GW·h(2%)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提供相当于整个悉尼市的用电量,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产值在2010年要达到40亿澳元。总量目标的制定,对未来的市场容量和走向起到一个明确的指示作用,特别是通过立法明确表明了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决心,投资者可以清晰地知道国家支持的重点所在,从而有利于引导投资方做出果断和正确决策[1]。

可见,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国家规划而言,明确性和强制性是确保其成效的重点所在。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

“九五”规划期间,原电力部明确提出到2000年我国风电装机达到100万kW的规划目标,但这一“宏伟”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强有力的立法保障和相关有效的配套政策。事实上,这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展缓慢和市场容量狭小的主要原因[1]。

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下简称《可再生能源法》)在人大常委会获审议通过。该法明确提出了政府和社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该法明确提出了总量目标制度,但是,在总量目标制度中并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据查,2004年8月5日全国人大环资委发给各相关部门的草案征求意见稿,曾在最能体现该法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总量目标制度中明确提出201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然而,这些规定却在最终审议稿中被删除了。《可再生能源法》最终还是成为一部以综合性、原则性、指导性特征为主的法律,其所确定的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虽然具备了政府规划的外形,却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定而存在先天欠缺,立法的强制性在无形中被卸去了功用。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此规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水电总装机达到3×108kW,风电装机目标为3000万kW,生物质发电达到3000万kW,沼气年利用总量达到4.43×1010m3,太阳能发电装机18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108m2,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t,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t。并且将采取以下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一是建立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特别是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二是落实优惠电价和费用分摊政策,按照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经济合理的原则,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产业体系建设等;四是建立可再生能源产业服务体系,根据需要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加快人才培养,设立综合性的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机构[2]。虽然在目标明确性上符合政府规划的要求,也配套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但终究欠缺了法律的强制力保障。

三、区域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地方规划为主,还没有真正将目光投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合作中。而且,我国关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专门性的区域规划极少,基本上都是容身于地方政府规划中。

据查,我国目前以规范性文件形式确定的地方规划仅有:《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意见》(2006年10月30日)、《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意见》(2007年2月2日)(注:此搜索结果来自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数据库(http://law-),特此感谢。)。2005年11月28日经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湖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与2007年2月12日经晋城市人民政府第十一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晋城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办法》虽然效力层次较高,却未涉及规划。

总体来看,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真正意义上的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很少,缺少更为宏观的规划视野,没有考虑到地方区域合作的优势;②缺乏专门性的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包括地方规划),如此,便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行合理规划,也无法给予具体的制度配套;③存在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全国规划脱节的现象;④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区域或地方特色,脱离实际情况,缺乏操作的可行性;⑤规划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与制度保障,规划目标停留在口号阶段。

四、政府规划科学制订的保证:系统论的考量

鉴于我国可再生能源政府规划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用系统论的思路对其进行考量。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其实质即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这句名言正可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系统性整合的最佳指导。可再生能源政府规划的系统性整合包括以下两个层面:其一,国家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规范之间。国家发展规划系统是一个有着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它与区域发展规划子系统整体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之中。系统整体提纲挈领,对子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子系统的某种改变也必然会影响到系统整体,这种影响力主要反映在规划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以及规划目标的实现效果上。其二,区域发展规划之间。系统论认为,任何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遵循组合规则,从而形成相应结构。同时,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方式,从而形成一定的系统结构。这一理论主要体现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合作和互补。

1.充分考虑“外部性”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生存、运行和演化的,不存在脱离外部环境独立存在的系统。在制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府规划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其“外部性”。笔者认为,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其最为重要的“外部性”因素。第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因素。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约占70%左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粉尘、SO2、NOx等地方和区域大气污染的70%~90%来自煤炭燃烧。酸雨面积已占全国的1/3,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相当于GDP的2%~3%,每年超过1000亿元[3]。我国一些大中工业城市如沈阳、兰州、太原等消耗的能源仍以燃煤为主,冬季污染指数常常高达300以上。这样的能源结构现状使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们对环境价值越来越多的认识和重视,因环境问题而导致的争议也越来越多。而与以煤、天然气、石油为代表的不可再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则要小得多。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几乎没有污染物的排放,生物质能的利用不会增加大气中的碳排放量,粉尘、SO2、NOx等地方和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也很少,沼气不但可以解决农村的用能问题,还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污染,增加农民的收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第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因素。不可再生能源是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它们会随着大规模的开采利用,储量逐渐减少直到枯竭。因而,不可再生能源的一大特点就是其有限性。我国从不可再生资源总量看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一些重要资源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我国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源小国”,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长期以来,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依据我国煤炭探明的可利用储量近2×105Mt这一数据,专家预测,如果按照年产2.5×104Mt原煤的速度推算大概还可以供应80年。而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3×104Mt,仅可供开采14年左右[4]。加之我国不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以及节能观念与措施的落后所导致的能源过分消耗,无不加速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

与此相应,目前我国正面临新一轮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急速增加,而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因素都增加了我国对能源的依存度,能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日渐突出。目前的能源供应已经满足不了能源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以石油为例,目前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1/3,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这种状况使我国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石油产区政局动荡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最佳思路之一。相比较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重视。我国幅员辽阔,可再生能源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进行开发的潜力巨大。①太阳能。太阳能辐射量在3300MJ/(m2·a)到8400MJ/(m2·a)之间。其中2/3国土面积超过6000MJ/(m2·a)(200w/m2),年日照数大于2000小时,相当于每年2.4×108Mt标准煤的储量。可以说只要技术可行、成本可接受,如此巨大的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量是没有上限的。②风能。我国陆地上离地面10米高度层上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109kW,可开发利用的储量为2.53×108kW。近海可开发利用的储量有7.5×108kW,共计有1×109kW。③水能。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其中技术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量为1.28×108kW,年生产电力4.5×1011kW时,占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总量的29.7%,也居世界首位。④生物质能。目前农作物秸秆年产量有7×103Mt,可用作能源的约占50%,为3.5×103Mt,薪材合理年开采量为2.2×103Mt,各种工农业有机废弃物通过技术转换成沼气的资源潜力有3.1×1010m3,而且,秸秆、薪材、各种废弃物资源都随着时间在不断增加。此外,通过我国大量低质土地种植能源作物以及对自然生长的多种能源植物通过改造育字,在未来也将有几亿吨甚至更多的生物质资源潜力。⑤其他。我国有几千公里的海岸线,有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各种海洋能资源。据专家估计,可供开发利用量为5×107kW,其中在我国已能够开发利用的潮汐能为2.2×107kW。我国是以中低温为主的地热资源大国,其资源潜力占世界的7.9%。总盆地资源潜力在2×108Mt标准煤,其中可供开发的高温发电和中低温热利用的资源量分别为600万kW和3.3×103Mt标准煤[5]。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有效解决我国能源的供需问题,有力支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环境和经济这两个外部因素直接决定了我国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在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府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经济的影响,如减排量。

2.国家规划“整体性”与“全局性”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原则和方向,是对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全面把握,“整体性”和“全局性”是其精髓所在。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规划应立足能源战略的高度,考虑全球能源态势以及国内能源需求的增长情况。

第二,中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晚,且由于当前技术的局限,必须经历一定时间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既要有中长期目标,也要有短期的阶段性目标,而且,这种目标必须具备明确性,且相互配合和保持动态一致,为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提供明确的行动导向。

第三,国家规划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地域特点。我国地域广阔,可再生资源分布不平衡,情况复杂。而与此同时,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开发利用的能力也不平衡。因此,在制订国家规划时应从整体考虑,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协调和互补考虑。

第四,国家规划应配套以强有力的政策与制度保障。简单而言,一个完整的国家规划应包括目标与达成目标的途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政策与制度保障即是典型的达成目标的途径。而且,这种政策与制度保障也是区域规划中次级政策与制度的基础和指导。

第五,国家规划应贯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和商业运作四个环节,全面考虑国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科研院校和社会公众各自的定位和合作。

第六,国家规划应考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全局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七,国家规划的制订,应考虑与当前不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关系,充分突出且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优势特点,更好地扮演替代能源的角色。

3.区域规划“地域性”与“特色性”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规划是国家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制订符合区域特点且专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规划,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区域发展,进而促进国家规划目标的达成。区域规划必须与国家规划保持一致性,但同时,区域规划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应充分体现“地域性”与“特色性”。

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环境要素,地区特征突出,差异性较大。以风能为例,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和东北的草原、戈壁滩以及东部、东南部的沿海地带和岛屿上。这些地区缺少煤炭及其他常规能源,并且冬春季节风速高,雨水少;夏季风速小,降雨多,风能和水能具有非常好的季节补偿。另外,在中国内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有些地区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适合发展风电,比如江西省鄱阳湖地区以及湖北省通山地区。因此,区域规划在国家规划的指导下,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在制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策略时应因地制宜,不能随大流,盲目跟进,否则事倍功半。对此,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第18条也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卫生综合治理需要等实际情况,制订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沼气等生物质资源转化、户用太阳能、小型风能、小型水能等技术。

此外,对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规划而言,“区域”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可大可小,不必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也不必是相邻的区域。区域规划在制订中综合考虑区域内的技术、资源、环境、空间等因素,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起到互补长短的共进作用,并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东明.关于建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能源,2005(4):21-25.

[2]主持国务院常委会审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