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现象实用13篇

通货膨胀的现象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1

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很多,在大学的教科书中,通常将通货膨胀定义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但经济学的不同学派对此的定义却不尽相同。货币主义的代表任务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而凯恩斯主义则从需求拉动、成本推进和结构角度解释通货膨胀。我们通常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数有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2011年7月,我国的CPI指数达到6.5%,创下年内新高。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虽然是个老问题,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许多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刺激和扩大的效应。理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价格的前面,由此而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产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

对居民收入分配而言,通货膨胀的带来的货币贬值,使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特别是对固定收入的劳动者,通货膨胀使他们的实际收入减少。当恶性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

对经济发展而言。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市场价格信号失真,使生产者无所适从,容易判断失误,误人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而当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时,又会导致生产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我国长期维持的低工资和低物价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曾因价格改革和投资过热发生过物价大幅上升的现象。近年来通货膨胀卷土重来,概括起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货币发行量的快速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广义货币发行量截至2011年6月为78.820万亿,而这个数字在2006年之前还不到30万亿。五年期间年增长率为16%,远超期间平均10%的GDP增长率。由于出口的大幅增加,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发行的主要渠道。大量没有实物基础支撑的货币留在国内,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产品,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从这点看,很符合货币主义的观点。

2 成本推动。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被人为压低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价格都开始上涨,东部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每年调整的幅度都在10%以上,土地价格不断上升,人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认识和要求也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都推高了产品成本,产品价格也不断攀升,物价的上升又促使人们要求更高的工资收入,物价、工资陷入了双螺旋式上升过程。

3 需求拉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虽然2009年的最终消费率只有4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左右,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每年都在两位数之上,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的投资形成率为47.7%,并仍然呈现每年增长的势头,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而进行的四万亿投资以及后续投资使全社会需求旺盛,金融危机后外贸订单重新恢复,2011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增长率为25%。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带来的需求极大的拉动了要素价格的上涨。

4 外部输入性因素。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深化,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上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决定着我们需要进口大量基础原材料,制成工业品后出口。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外部资源价格的不断上升就通过进出口传导到了国内产品价格上。近年来发生的铁矿石、石油、铜、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变化都导致输入性的通货膨胀。

四、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1 政府要高度重视通货膨胀问题。目前中央高度重视抑制通货膨胀,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是,并不是各级政府和各个方面都对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有足够的重视。由于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缺陷,不少地方对通货膨胀的危害认识不足,仍然热衷于争投资、上项目,甚至要求放松宏观调控政策。作为民生问题的通货膨胀问题并不在这个指标体系中占据太重要的位置,因此政府需要对考核机制做出调整。

2 控制货币供给。货币的泛滥是通货膨胀的根源,超发的货币不是短时间就能减少的。要改变的是货币超发的机制,单纯的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进行数量控制治标不治本。前文指出,外汇占款成为货币供给的主渠道,我国的强制结售汇政策一方面造成人民币超发,另一方面政府外汇储备的增加也带来外汇资产贬值的风险。各国都对外国投资基金的投资做出种种限制。所以应改变这种强制结售汇制度,实现“藏汇于民”,让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能够自由获得外汇资源。要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通过分散的民间投资规避国外的投资限制,实现外汇资源的最优配置。

3 实现利率市场化,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远低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是负数,而银行却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水平发放贷款。这实际上是让广大储户承受通货膨胀的损失。这种负利率状况对经济发展后患无穷。低效率的政府投资平台得到了低利率的贷款,维持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又导致对资金的更多需求,形成恶性循环,加剧通胀发生。而安排就业人数巨大的中小企业却得不到低成本的资金,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不能给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因此要建立金融业的竞争机制,鼓励更多的资金和企业进入金融,只有充分的竞争才能打破原有的金融业格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降低产品价格。

4 实行松紧结合的财政政策,理论上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政府需要实行减少支出、增加税收的财政政策。我国目前政府财政收入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政府应该压缩三公支出,将支出更多的投向民生,投向教育、卫生等公共部门,降低民众负担,缓解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实际收入减少影响。例如,建立基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把学龄前教育纳入政府负担就是途径之一。

5 加快农业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物价上涨每次都是由于农产品涨价引发,由于我国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中食品占比最大,所以食品价格的波动对通货膨胀影响极大。甚至有人直接将CPI指数形容为“猪肉指数”,加快农业改革,稳定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稳定物价,治理通货膨胀的途径之一。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2

凯恩斯认为,在未就业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这也就为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而今,在我国却出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矛盾现象。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矛盾现象是现行体制内深层次矛盾积累的结果。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国有企业和国家专业银行都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企业资产的产权据国家所有,而不属于企业所有,这意味着,国有企业实际上没有产权完全属于自己的资产,因而国有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产权主体。我国国家专业银行的基本特征是:专业银行“自有资金”的产权完全属国家所有,而不属银行所有,因为除银行“信贷基金”的产权属国家所有以外,银行“留存利润”的产权也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这说明,国家专业银行实际上也没有产权属于自己的自有资本金,所以,专业银行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产权主体。正是由于国有企业没有产权属于自己的自有资本金,所以,专业银行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产权主体。正是由于国有企业和专业银行这些经济主体都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因而最终酿成了我国体制型的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矛盾状况。

二、我国通货膨胀和长久失业几个类型

1.因成本的推进所导致的通货膨胀与失业

由于国有企业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没有自己独立的资产,因此国有企业不可能真正自负盈亏、特别市不能负亏,在这种情况之下,国有企业根本没有内在的动力和压力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经营管理将成本压缩到最低点,结果导致国有企业降低成本的能力或盈利能力极度低下,甚至出现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现象。由于国有企业和平成本不断上升且国有企业降低或消化生产成本的能力十分低下,因此,一旦国有企业生产投入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的作用而上升,国有企业必然会陷于盈利减少或亏损增加的困境,结果导致国有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减少,就不可能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以解决城镇待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样,最终就形成我国特有的制度性失业现象;同时国有企业成本过高,降低或消化生产成本的能力又有限,在企业投入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为减少国有企业的亏损,从而保证国有企业的盈利或财政收入,又不得不允许国有企业提高其出品价格,这就必然直接导致通货膨胀。

2.结构失衡导致的通货膨胀与失业

由于国有企业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因此虽然我国一直强调国有企业应有经营自,并在改革过程中也确实不断扩大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但国有企业和经营自并没有真正落实或完全落实,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国有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资产,故国有企业不可能具备自主经营的权利,因此,国有企业事实上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及价格的变化及时自主地调整生产经营方向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结果往往导致市场需要的产品因生产过少而形成短缺,市场已经饱和甚至市场不需要的产品,因生产过多而形成过剩积压,从而导致产品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失衡。而专业银行在其所有者-政府的过度干预下,也不得不对一些因产品不适销对路而陷于亏损的国有企业发放贷款,从而加剧了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失衡。

产品结构及产业结构失衡的结果是:短缺产品的价格在价格改革过程中因产品供不应求而趋于上升,而过剩产品的价格却因价格拒下而难以下降,从而形成由结构失衡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同时,由于许多国有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因不符合市场需求而大量积压或滞销,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大减少,因为按照现代劳动就业理论,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利用劳动力所生产的市场需求的产品数量,因此当许多国有企业的产品在市场难以销售出去时,就必然会实现结构性失业现象。

3.财政赤字造成的通货膨胀与失业

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财政赤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有企业上缴税利减少或亏损增加所造成的,而国有企业上交税利减少或亏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国有企业降低成本的能力或盈利能力的极度低下。从1979年至1993年,我国财政年年赤字,已累计超过1500亿元(不包括公债借款),这些赤字都是通过银行挂账或透支解决的,如此巨额的财政赤字最终必然酿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吸收劳动力就业的部门主要是国有企业或公共部门,财政赤字的不断加剧,必然使国家减少对国有企业过公共部门的投资或拨款,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或公共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大大减少,结果形成需求不足性的失业,等等。

三、根治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是产权制度的改革

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严重破坏了市场价格机制的功能,并严重浪费了资源,从而将严重地阻滞经济的增长并易于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两大问题。但从以上几点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有着硬预算约束的市场经济主体,而是预算约束软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部门(国有部门)

因此,根治我国宏观经济矛盾的根本措施就是就是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首先,使企业和银行都成为真正独立的产权主体。在企业和银行都是独立的自负盈亏的产权主体情况下,企业具有不断降低成本,从而避免亏损的巨大压力和动力,这样,就能自动抑制由自有成本推进所导致的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同时,由于企业为获得最大利润而千方百计地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而银行也只愿将资金贷给那些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因而就能自行解决因结构失衡所造成的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此外,由于企业具有不断增加盈利,以求利润最大的巨大动力,企业上缴给国家的税收就会逐步增加,这就有助于缓解由财政赤字所导致的通货膨胀与失业。

只有加强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如让那些长期亏损、企业负债已超过其经过公平评估的全部资产、且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破产,破产的职工可由政府组织起来从事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将失业转化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将处于充分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的产权按照谁出的价格高就卖给谁或谁出的租金高就长期组给谁的原则,向集体或个人公开拍卖或公开出租,将充分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产权的主体,实行民营化;将国家专业银行改造成公有制商业银行;加强公共部门效率,深化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投资、价格、金融、税收等运行机制,为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坚持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经济等,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才能在制度上清除我国的通货膨胀和长久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娜.有关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和趋势的研究[J].当代财经,2010(1).

[2]顾焕章,顾江.中国通货膨胀形成机理与实证分析[J].中国经贸,2009(12).

[3]江春.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2011(6).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3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中用货币购买的部分所占的比重”(戈德斯密斯,1969),它表示的是货币经济向非货币经济领域的扩展。一般衡量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指标是广义货币M2占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的比重,即M2/GDP。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说明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的范围越大,从而货币的调节和推动作用也就越强。对M2/GDP这一公式进行简单的推导,可得G货币化=GM2—GRGDP—π,或者π=GM2—GRGDP—G货币化,其中G表示各种增长率,π为通货膨胀率。当π=GM2-GRGDP-G货币化

国外学者们在货币化理论上有着深入的研究。戈德斯密斯提出的“货币化路径”假说(Raymond W.Goldsmith,1969;Friedman和Schwartz,1982),就指出货币化进程呈先上升或下降再平稳的的一个“倒U”型的运动轨迹。Friedman和Schwartz(1982)的研究表明,主要发达国家平均货币化比率的拐点值为0.9,即经济化水平一般在上升达到0.9的时候会掉头向下,货币化收益会转化为货币化负债。Mckinnon(1973)提出最优货币化命题,支持了经济货币化拐点论。国内的学者主要围绕我国经济货币化进程进行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货币化进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王曦,叶茂等(2012)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2003年,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第二阶段是2003年至2008年,货币化程度出现下降趋势,认为货币化红利开始转化为货币化负债;第三阶段是2008年之后中国的货币化程度又出现上升趋势,并认为这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即“伪货币化”。针对第一个阶段,货币化程度提高的原因,谢平(1994)和易纲(1996)最早进行相关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供给除满足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需求外,还需要满足私营经济兴起、自由市场发展等为代表的市场化扩张所带来经济货币化需要。张文(2008)也将我国的高货币化与经济转型时期特殊货币需求相关联。针对第二阶段,货币化程度下降的解释有:王曦,叶茂等(2012)认为经济转型和改革因素对货币需求的推动力在降低和消失;张文(2008)也认为,随着经济转轨的完成,存量资产全部实现货币化流通后,我

国M2/NGDP的比重逐步趋于稳定甚至下降。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货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周光友(2006)的实证研究表明了中国电子货币的发展使货币流通速度呈现出“U”型变化的趋势,由于货币化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因此货币化进程就表现为倒“U”型。

但是,针对王曦等提出的第三个阶段,即2008年以来的我国货币化进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危机之后货币化呈现上升趋势的原因解释也较少。笔者正是在王曦,叶茂(2012)提出的危机中“伪货币化”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搜集08年之后几年的相关经济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说明这一阶段我国货币化程度,以及它对我国通货膨胀走势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中的“伪货币化”分析

(一)货币化水平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

根据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即实际GDP,将公示变形得到,V=PY/M,PY即名义GDP,所以V=GDP/M。根据前面货币化的表达公式得,M2的流通速度V2=GDP/M2=1/货币化,货币化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从下图1可以看出,第二阶段(03年至08年)货币化程度在2003年达到最大值1.62后出现下降趋势,到2008年降至1.51,而之前从1978年开始货币化程度是不断提高的,说明我国货币化水平在2003年已经由货币化红利开始向货币化负债转化。

至于第三个阶段(2008年至今),货币化程度又出现上升趋势,这与08年之前货币化呈下降趋势是相反的,其中主要原因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断了这一下降规律。

货币化水平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危机中出现的货币化程度提高也就意味着这一时期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放慢。我们选取2000年至201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货币供应量(M2)的数据得到图2①的货币流通速度以及图3②相应的货币化水平。可以发现,08年之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是下降的,到2010年趋于平缓。对应的货币化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先上升再平缓的状态。

对于危机中货币流通速度放缓的解释也是容易理解的。首先,经济危机使得居民收入减少,消费预期降低,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减少。同时危机中商品价格下跌,避险情绪上升会产生持币待购的行为。对于企业同样如此,由于对未来经济预期不高,企业投资变得谨慎。整个经济环境不景气,流动性不高,没有真实的购买力,市场交易下降。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其次,经济危机过程中,政府在应对危机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也可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现象。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恢复的政策。“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使得市场上货币供给量突然剧增,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反而会降低货币的流通速度。从2009年初开始,我国每月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都是在20%以上,其中,2009年3月份的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为25.5%,6月份是28.5%,9月份是29.3%,12月份是27.7%。与此同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却变得较低。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货币市场均衡方程考虑:MS/P=L(Y,i,o),其中MS为货币供给量,L为实际货币需求,他是实际收入Y、利率i和其他因素o的函数,且满足L’(Y)>0,L’(i)

(二)危机中的“伪货币化”

但是根据王曦,叶茂等(2012)的分析,危机中的流通速度下降导致的货币化水平上升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它不能改变我国货币化进程的总体规律,即我国的经济货币化在2003至2004年已经达到最高值,货币化红利已经向货币化负债转换。并且,危机中的流通速度下降,货币化水平上升是不可持续的,最终还是会遵循货币化指数逐渐降低的规律。因此,这一时期的货币化是一种“伪货币化”现象。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根据上文中分析流通速度下降,货币化水平上升的原因继续做深入的探讨。危机中出现的不确定性、投资谨慎和消费紧缩的现象会逐渐消退,经济形势也会逐渐的好转。居民和企业在政府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后对未来形势的信心会慢慢增强,经济主体消费和投资欲望也会慢慢增强,相应的指出增加,市场中的流动性也会逐渐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加快。尤其是政府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会引起人们对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加强,人们会更快地让自己的货币出手,货币流通速度也就加快回升,从而货币化水平又会慢慢下降。另一方面,反危机政策带来的大量流动性,在之后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及时消化,进而出现通货膨胀的势头,这时中央银行又会考虑提高利率以应对以后的通货膨胀,由V’(i)>0可以得到,利率上升会使得货币流通速度提高,进而货币化水平相应的下降。

从图2和图3中也可以看出,2010年末到2011年货币流通速度又出现了上升趋势,而货币化水平则相应出现下降趋势。实际上,2010年和2011年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分别为0.548298和0.553745;同时货币化水平分别为1.823825和1.805886。Benk等(2010)建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拟结果证明,货币流通速度在受一次性冲击因素的影响后仍会回到其均衡路径上。同时,弗里德曼在《美国货币史》中也考察了美国“大萧条”前后的货币流通速度,也证实了货币流通速度在危机前后存在这种表现。因此,这也说明了,我国在经历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后,货币化水平会出现反常的上升过程,并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又回到不断下降的总趋势中来。

三、“伪货币化”对我国通货膨胀走势的影响

(一)2009年和2010年较低通胀的原因分析

图4是我国2009年至2011年各季度通货膨胀率的走势图,可以看到2009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我国通货膨胀都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2009年基本上是负通胀。导致较低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危机中的“伪货币化”角度进行分析。2009年和2010年的低通货膨胀,部分原因也是得益于“伪货币化”过程中货币化水平的暂时上升。

根据前面公式π=GM2—GRGDP—G货币化,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与实际GDP的增长速度的差额大于货币化的增长速度时,即GM2—GRGDP>G货币化,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则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尽管2009年和2010年有高速的货币供给量,和与此同时相对较低的实际GDP增速,但并没有带来较高的通货膨胀就是因为较高的货币化增速带来的抵消作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出台“四万亿”等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新增贷款由2008年的30346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99685亿元和2010年的479195.6亿元,增长率分别是31.70%和19.89%;M2供给量由2008年的475166.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06225亿元和2010年的725851.8亿元,增长率分别为27.58%和19.73%。而2009年和2010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是-0.7%和3.3%。而2008至2010年的货币化指数分别为1.531、1.790和1.824,增长率分别为18.3%和1.9%,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货币化的向上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出现高通货膨胀的时间。

(二)未来几年我国通胀走势分析

正如前文指出,金融危机过程中出现的“伪货币化”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它不能改变我国货币化进程的总体规律,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货币化还是会呈下降趋势。因此,它对于通货膨胀的的抵消作用也是暂时的、有限的。2009年和2010年我国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在近短期内没有释放出来,这也预示着在未来时间里一定会全部释放出来。从图4中可以看出,2009年四季度和2010年前三季度的通胀率还是保持着较低甚至负的水平,但是2010年第四季度和2011年四季度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4.6%、5.4%、6.4%、6.1%、4.1%。与此同时,2011年我国货币化水平也在呈现着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在2011年的货币化水平对通货膨胀的抵消作用已经开始减弱,这就一定程度上导致之前的高通货膨胀压力正在逐渐释放。可以想象,未来几年这一通胀压力的释放都将持续。而且,由于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并没有迅速恢复,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增长还会是一段时间内各国政府面对的主要挑战。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里我国整体上不会立即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的增速立即降低,这也预示着未来几年我国还是会处于较高水平的通货膨胀状态。

注释:

①数据均来自:中经专网:211.81.31.53:88/index/index/index.asp.

②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金融研究所:ifb.省略/jrtj/index.asp.

参考文献

[1]王曦,叶茂等.货币化红利的负债转化、“伪货币化”与当前通货膨胀走势[J].学术研究,2012年第1期

[2]王曦,陆荣.体制演进、政府介入与投资膨胀[J].世界经济,2010年第11期

[3]易纲.中国货币化的进程[J].商务印书馆,2003年

[4]张文.经济货币化进程与内生性货币供给——关于中国高M2/GDP比率的货币分析[J].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5]周光友.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基于协整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7期

[6]周国富,谢卿.中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研究综述及实证检验[J].天津学术文库,2011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4

一、关于通货膨胀定义的争论

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学者们的看法并不统一,其中许多学者把通货膨胀局限在纸币流通范畴,并且认为只有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才会发生通货膨胀。例如,程恩富、冯金华、马艳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说,“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并且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辞海・经济分册》说,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由田晖编著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在金属货币的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由高文敏、乔榛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新编》,“通货膨胀是指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和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然而,还有一些学者对此比较谨慎,会有前提假设,说法并不绝对。例如,由邓海潮、杜跃平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及新发展》,“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发生货币量过多的通货膨胀现象。”由杨兰品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在足值金属货币的条件下,不会产生流通中货币量过多的现象,也不会有通货膨胀。”由罗清和、鲁志国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一般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等。

由于对通货膨胀存在诸多争议,它的定义并不相同,不过大家普遍认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即一定时期内物价普遍持续的上涨。因此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用现象来给通货膨胀定义,即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根据李运奇学者的观点,通货膨胀的定义应该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货币发行量大大超出实际流通量;二是流通中的货币发生了贬值;三是物价持续的上涨。这种观点综合了通货膨胀膨胀的“物价派”和“货币派”,应该说是比较可取的。

对“通货膨胀”中的“通货”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通货,顾名思义,流通中的货币。而货币并不等同于纸币,货币包括金属货币、纸币等,即便是现在意义上的货币也并非只是纸币,它还包括汇票、银行券、支票、有价证券等。所以,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需求量从而引发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这个词汇定义从来都没有限定它所存在的历史时期。

二、马克思关于通货膨胀的论述

马克思从来都没有说过“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相反,他还间接地反对这一观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金本位时代,黄金是主流货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次提到通货时,指的就是金币。他说:“这些法律规定,金币磨损到一定程度,便不能通用,失去通货资格。”后来,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我们这里所说通货的量,指的是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既然马克思提出的通货包括贵金属和银行券等,那么通货膨胀也就应该包含这些方面,既然如此,通货膨胀怎么可能只和纸币流通有关?又怎么可能只是一种特有的经济现象?

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否认通货膨胀和纸币有关,他解释说:“如果今天一切流通渠道中的纸币已达到这些渠道所能吸收货币的饱和程度,明天纸币就会因商品流通发生变动而泛滥开来。一切限度都消失了。不过,如果纸币超过了自己的限度,即超过了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币量,那么,即使不谈有信用扫地的危险,它在商品世界毕竟只是代表由商品世界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那个金量,即它所能代表的那个金量。”“泛滥”以及“有信用扫地的危险”指的就是通货膨胀。

马克思说:“几百年来,君主不断伪造货币,使铸币重量实际只剩下一个名称。”所以,几百年来,货币的名义价值不断高于实际价值,最终促使了信用货币的产生,因此也加快了通货膨胀发生的频率。而现代人普遍认为的“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是有来源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说的“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渠道”就是现代观点的基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对此的假设前提是:流通中的货币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所以,把“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认为是马克思的观点是片面的!

三、金属货币时代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很早就出现了,并非只存在于纸币流通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金属货币,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中国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纸币交子,为更方便研究金属货币时代的通货膨胀,我们只取春秋战国时期至北宋前期一千多年的时间段。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发现物价并不是一直稳定不变的,相反,在相当多的时间段里,物价上涨非常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在这一千多年的铸币时代里,大的通货膨胀就达9次,现只摘取一二。

据据彭信威先生《中国货币史》记述,西汉初年,“黄金一金由一镒减成一斤,减轻了百分之二十。”,铜钱也减重了,“铜钱的减重,如果根据官方的标准,由秦半两减成吕后二年的八铢半两,是减轻三分之一。”与此同时,米价涨到一石五千到一万钱,马价涨到每匹百金。正常的米价为二十八钱,这时涨了一百七十到三百五十多倍。正常的马价以铜钱计为五千四百多枚,这时涨价一百八十三倍。

不光中国封建社会铸币时生过通货膨胀,欧美国家在铸币时代也有过通货膨胀的例子。例如“价格革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葡萄牙、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导致欧洲物品价格大涨,货币贬值,引起了“价格革命”,不可否认,物品价格大涨、货币贬值就是通货膨胀的现象,这就是典型的因金属货币流通过多而引起通货膨胀的例子。

在金本位时期也发生过通货膨胀。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1851年澳大利亚也发现了金矿,并且这一时期生产黄金的效率也有了显著地提高,这使得黄金产量迅速增多。大量的黄金流入市场,使得市场上黄金的价值不断下降,物价相应不断上涨。这就是一种通货膨胀现象。所以马克思指出:“自从金矿发现以后,整个欧洲的货币流通都膨胀了”。不过金本位时期的通货膨胀现象极其罕见!

四、金属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通货膨胀的发生有诸多原因。在中国金属货币时代里,铜钱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作为金属铸币,铜钱有着和纸币完全不同的特质。我国古代铜钱都有其法定的重量,并且对铜钱的成色也有规定,所以,其内在价值相对来说是固定的。而封建统治者在遇到财政危机时通常采用降低铜钱成色,减轻铜钱重量来增加流通量。导致铜钱的内在价值不断降低,直至远远低于其法定面值,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数量不断降低,物价大幅上涨,即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不断增大。

为何金本位时代也会发生通货膨胀呢?在金本位时代,银行券代替着黄金的流通。银行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纸币起着流通手段的职能,而银行券是起着支付手段的职能。银行券有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能够随时兑现,所以在一般正常情况下,是不大容易发生通货膨胀的。但是,当黄金保证削弱,甚至与黄金完全脱钩时,银行券的稳定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马克思讲过:“在银行限制法实施期间(1797―1820年),发生通货过剩”。在信用保证部分,与经济没有联系的国家票据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这种与国家纸币越来越近似的银行券是很不稳定的,它发生通货膨胀就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单从货币角度看,笔者认为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与货币所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有关,“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一词最先由赵宁夫学者提出,但是并没有细述。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是指当货币面值发生变化时,货币在流通领域中流出流入所能使货币归于正常价值的时间和能力,或者说,是指货币执行贮藏手段对流通中的货币量的调节作用的大小。货币价值越高,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越大,反之,货币价值越低,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也就越小。所以,某种货币价值越高,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某种货币价值越低,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流通量之所以能与商品需要量保持平衡,就在于货币贮藏手段的职能作用。但是贵金属、较贱金属、纸币三者对货币流通量反映的灵敏程度是不同的,其原因主要在于本身作为贮藏手段职能的调节作用的大小上。贵金属货币本身价值较高,它所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也比较大,当社会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它便能够灵活地调节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因此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非常小。而贱金属铸币变得越来越不足值,发挥贮藏职能越来越差,最后许多贱金属铸币几乎和纸币一样,一进入流通,就不能再抛出来,全部滞留在流通领域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贱金属铸币怎么能不发生通货膨胀呢?

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的公式: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M)=待销售商品数量(Q)×单位商品价格(P)/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V)

这个公式经过变换也可以写成:单位商品价格=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同名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即P=MxV/Q,能够看出社会商品价格和货币流通量成正比,当社会流通货币量超过商品价格总额时,社会商品价格也会上升,如果过多的超出量没有及时进行调节,就容易发生通货膨胀。这是一个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纸币的流通规律便由此衍生而来,所以这个公式对于纸币、金属货币同样适用,所以无论是纸币,还是金属货币都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5

一、通货膨胀概述

1.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指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了物品在流通中的需求量,这样纸币就会不值钱,而物价也会随之上涨,是一种不正常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当今社会的特殊现象,因为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时代才会出现通货膨胀,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时代下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要判断是不是通货膨胀现象,首先要看物价上涨的情况,如果是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就只是个别物品的供求情况;如果只是一时的物价上涨,也不能说明这是通货膨胀现象。只有在一定时期内,物价持续上涨,纸币持续贬值时才断定为通货膨胀现象。

2.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于出现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其对社会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政府会采取一定的手段,加大财政的投资,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通货膨胀发展得过于持久,就会对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通货膨胀现象一旦爆发,那么对于社会上那些固定收入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而那些收入不固定的人员却可以从中受益。而债权人也会因为通货膨胀受到损失,相反,债务人就会从中受利。

3.通货膨胀的成因

社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是由很多原因导致的,大概分为四点。

(1)需求扩张成因

在社会供求关系中,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话,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那么势必会造成物价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造成社会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可能是因为货币的发行。如果货币大量发行,流通在市面上的纸币不值钱,那么势必会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如果总需求持续增长,但是总供给服务却在增加,那么供需矛盾紧张也势必会爆发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成因

当人们要求提高自己的工资,那么企业的雇佣成本提高,势必会让商品的价格提高,如此一来,物价上涨也势必会引发通货膨胀。还有可能市场出现了垄断行为,一些利益商为了谋取高额利润就会垄断商品的价格,当价格的上涨速度超过了其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时,也容易引发通货膨胀现象。

(3)结构性原因

所谓结构性原因,不是因为供求矛盾和成本推动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经济结构的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现象。例如,一种关键性的商品由于供求比例失调,导致商品供不应求,这样一来,该种商品的价格势必会大幅度上涨,由于关键性的商品的价格变化也会带动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这样一来,那些发展较快的部门的工资也会上调,而其他部门为了赶超其步伐也同样上调工资比例。但是企业的成本投入增加,生产率却没有提高,物价水平也会随着增加,经济结构失衡最终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4)货币供给量过多

在通货膨胀现象的研究领域中,有些学者持现代货币主义通货膨胀理论,该种观点认为如果货币供给量过多的话,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这对社会的资源配置以及市场运行的规律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通货紧缩概述

1.通货紧缩的概念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的经济现象,指的是流通货币减少,而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却普遍降低。对于通货紧缩的概念,经济学家们各执己见,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对于其含义可以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即流通货币减少,供给量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且物价也随之下跌,经济衰退;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货币现象,主要的表现就是货币供给量减少,物价下降;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主要就是指物价的全面下降。无论哪种观点,总之通货紧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商品和劳务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的现象。

2.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对于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人们并没有像通货膨胀那样重视,认为该种经济现象的危害较小,实则不然,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同样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

通货紧缩会加速经济的衰退,由于物价全面下降,各种商品的价格也随之下降,势必会让各大企业损失惨重,企业没有赚取足够的利润,会让很多商品停产,长此下去很多企业将倒闭,社会经济也必然受到影响。通货紧缩还会导致很多人员失业,企业倒闭,必然会遣散一些员工,造成人员闲置。商品价格下跌,物价下降,那么对于债务人来说也无疑是个重大打击,债务负担也会影响他们正常的投资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对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长此下去,可能还会引发银行危机。因此,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一旦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国家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及时应对。

3.通货紧缩的成因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比,其成因较为简单,主要是货币供给量引发的不正常经济现象,大致概括为以下两点。

(1)供给方面

通货紧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物价下降,商品价格严重下跌主要是由于供大于求,企业生产的产品被闲置,人们对此的需求与产业生产的供给发生了严重的不平衡,供给过剩势必会导致物价下降,引发通货紧缩。尤其在2002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的现象,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很多企业盲目投资和建设,造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剩。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当时并没有很好的解决,长期下去,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和闲置,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2)需求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开放起来。但是,我国居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从消费角度分析,大多数居民都将目光放在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对于其他产品的消费仍然比较保守。居民的消费需求与商品的供求不成正比,也势必会引发通货紧缩的现象。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供给能力过剩也会减少其投资需求,商品大幅度降价会让很多企业受到严重的损失,其经济利益不能很好的实现,势必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异同

笔者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均做了上述的相关阐述,虽然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两个特殊的经济现象,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

二者的含义不同,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学理念,两种不同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货币发行量大于社会商品所需的数量,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通货紧缩则是由于物价持续下降,导致的货币升值的现象。

(2)实质不同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通货紧缩则恰恰相反,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3)表现不同

二者的表现明显不同,通货膨胀最主要的表现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通货紧缩则是物价持续下降,货币相对来说升值。

(4)产生的原因不同

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主要是社会需求方面出现变化,供不应求时自然会引发通货膨胀。当各种成本增加时,产品价格也会随着上调,物价也会上涨。货币发行量过多,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均会引发通货膨胀的发生。

而通货紧缩的发生原因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主要由于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因而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此外,国外经济危机以及货币的供应量增长乏力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因素。

(5)危害性不同

二者的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的发生,对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增长都有了很大的影响。人们手里的钱不值钱了,其实际收入也会减少,生活水平自然下降;而债务人从中得利,债权人损失严重。通货紧缩发生时,在短期内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物品价格下降,人们购买力也就增加。但长此下去,就会大大减少投资方的投资需求,生产投资减少,社会经济也不会发展,对社会和居民生活都会造成影响。而此时,债务人负担加重,债权人从中受利。

(6)解决方法不同

由于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性质不同,其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必须要实行相应的从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的发行量,控制信贷规模。而对于通货紧缩,国家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应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①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对策

首先,国家应积极调解和控制社会的总需求。其中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只有合理的调解,以达到供求关系平衡,才能很好的控制通货膨胀的现象。政府部门应合理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收支平衡,控制货币的投放,让货币供给量与商品流通的货币量相适应,避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其次,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国家在相应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不能一味的控制需求量,而减少供给量,这样治标不治本,还会引发通货膨胀的现象。政府和相关企业都要合理控制成本的投入,减少成本,扩大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②抑制通货紧缩的相关对策

针对通货紧缩的现象,国家也应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企业的投资需求。同时扩大内需,积极促进居民的正当消费。还要适当增加货币的供应量,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

目前我国是市场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应遵循其发展规律,有效地实行宏观管理。加大改革力度,对于那些损失惨重的企业积极扶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减轻其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完善我国各项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让居民可以正当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

2.联系

二者虽然含义不同,性质不同,危害不同,但也有必然的联系,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转化。首先,二者都是社会的供求关系出现了不平衡而导致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都与货币发行量息息相关。其次,二者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均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此下去,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需尽快抑制。

虽然二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周期的两个阶段,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化是在一段时期内,国家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的价格上升转化为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价格下降的过程。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呈上升的趋势,美国工业开始了飞快的发展,经济进入了繁荣期,直到1929年美国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但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股市暴跌,物价也全面下降,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

而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化的过程也是在一定时期内,国家一旦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各国政府会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抑制形态的恶性发展,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复苏经济,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也会随之到来。

因此,二者虽然是不同的经济学概念,不同的经济现象,但是二者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互相转化,联系密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焦点话题,二者是在供求关系不平衡条件下出现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本文阐述了二者各自的相关概述、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对策分析,并分析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可见,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很多因素不受控制,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因此,一旦发现任何苗头,国家应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避免其严重危害社会的经济。

参考文献:

[1]齐晓安,李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轨迹、特征及差异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22~23.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6

不那么流行的看法是: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部分因此得名。一向持有这种看法,并将其贯彻到底的,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比如说哈耶克。

按照这种看法,所谓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太多了。由于当代各国都实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制度,因而也可以说,通货膨胀,就是中央银行发行了太多货币,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太多了。当然,“太多”究竟以什么为标准,涉及复杂问题,暂且不论。既然人人离不开货币,事事离不开货币,一旦货币太多,就必然导致严重而广泛的问题,其中一项便是货币贬值。这很容易理解:市场上一种东西太多,其价格必然会下降,货币同样如此。它的另一个名称是―价格上涨。

这恰恰是另一种通货膨胀观的核心概念。来看看风行数十年的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给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今天,我们用价格指数,也即成千上万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计量通货膨胀。”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等于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今天,从政府官员到经济专家,再到一般民众,似乎更多地接受第二种通货膨胀观。它是否正确呢?通货膨胀的英文为inflation,字面含义就是充气、膨胀。最初将其用于经济学领域的人,恐怕就是用它来描述在一个经济体内,货币(早期很可能是黄金等)的增加像充了气一样在膨胀。仅从文字学的角度看,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观似乎更为准确――只要货币在某个时期内不正常地增多了,就发生了通货膨胀。

流行的通货膨胀观是把通货膨胀的一个后果当成了通货膨胀现象本身,未免有点不讲修辞学。

问题远不是修辞学那样轻巧。物价主义的通货膨胀观会产生很多严重的政策性后果。

信奉物价主义通货膨胀观的人会倾向于滥用通货膨胀概念。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因为石油涨价,所以出现了通货膨胀;工人的工资上涨了,所以出现了通货膨胀。或者说,对某种商品(比如房屋)人们有过度需求,从而造成了通货膨胀;投资过热,造成了通货膨胀。在这样的认识下,一种奇怪的政策被催生出来:既然成本上涨可以形成通货膨胀,那么,解决通货膨胀的办法就是控制“物价”。前几年,有人曾建议政府要抑制劳工工资的提高。

有时候,信奉物价主义通货膨胀观的人因为没有看到物价的普遍上涨,会对已经存在的通货膨胀视而不见,忽视其严重后果。这可能正是眼下很多人士犯的错误。

货币多发已构成通货膨胀,但在某种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却未必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现在中国可能正是这种情形。从去年底开始,中央银行开动货币水泵,向经济体大量注入货币。结果就有了半年来中国股市的繁荣,也有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就这些领域而言,价格的上涨是明显的。但其它经济部门,尤其是制造业、一般服务业,依然处于不景气状态,价格依然表现为低迷。拿这一部分价格与资产价格加总计算,价格总水平确实没有上涨。很多人正是据此断言,中国没有通货膨胀之虞。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7

一、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其成因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缺口。现有研究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集中讨论国债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货币融资和国债融资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当政府难以通过国债融资的时候政府往往会选择货币融资,这种货币融资既可以是货币的财政发行,也可以是财政向央行的借款或透支,还可以是央行在一级市场对国债的购买,这方面代表性文献譬如萨金特(1982)、马拴友等(2006)。

第二种思路是从国债应债来源的角度来考察国债发行与资金运用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方面的文献比如高培勇、宋永明(2004),刘华(2004),类承曜(2002)。

第三种思路是把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讨论赤字规模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比如斯蒂格利茨(1997)。

从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观点的角度来看目前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Barro(1976)在讨论通货膨胀问题时指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发行债券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Smith(1982)比较了使用债券和发行货币手段进行融资的后果,发现零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态势很难实现。阎坤(2002)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当国债达到一定规模后,政府信用就会有所动摇,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就只有靠铸币税(货币发行)来筹集资金,最终无疑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国债发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Friedman(1982)认为,在货币供应量增速极低时,较小规模的国债可以把货币供应量增速提升到需要的水平,缓解了经济总量的衰退,而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过量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Darby(1984)认为,只要国债发行能够与货币增长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协调,那么国债发行即使有货币化的倾向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研究者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国债发行就会造成货币供应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要找出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量化分析,寻找出二者间数量的因果关系,才能对两者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国债资金运用效率视角分析国债发行对于通胀率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本文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看法。在经济学理论当中,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螺旋,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无论是前面哪一种理论,其通货膨胀的最终表现也必定是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涨显然是由于在某几种商品上相对过多的货币追逐了相对少量的商品所导致的,所以本人认为,通货膨胀实际上从表象上来讲,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并且本文的论述也同样基于此理论。

总体而言,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回收货币市场上过量的流动性,第二个方面就是为了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无论是哪个目的,国债所回收的资金最终都是要进行投资。

我们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假设政府在发行国债之前就已经确定好所筹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为A,在当前经济环境下,A项目所在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为10%,而政府投资的这个A项目由于资质较好,投资回报率为100%,显然,如果政府筹集的资金投放到了A项目上,其资金的产出效率超出了该行业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那么表现在实务商品上就是,相对过多的产品和相对过少货币,因此,不但会使整体通货膨胀率提高,反而会使得通货膨胀率下降。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探讨国债的发行规模的时候资金所投放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该项目所在行业的必要报酬率是必须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这一因素也同样关系到发行国债以后是否会对通货膨胀有推动作用。

依照本理论,如果想测度本次国债发行规模是否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就必须要知道所募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这一评价方法从理论上讲实际上是一个辅助的判定标准,就是说,该方法并不能够计算本次发行国债的具体规模,而只是在国债发行规模和资金使用用途确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且其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当局的容忍范围,那么就需要调整资金的使用流向,让资金尽可能投放到那些内部收益率更高的,或者是超过该行业必要报酬率更多的项目上去,这样就可以拉低通货膨胀率,甚至是不产生通货膨胀。

前面所举例子是以发行国债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为例进行说明的,而发行国债所募集资金实际上不可能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那么这时如何测度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呢?我们可以首先计算出投资的项目各所在行业的一个加权平均行业收益率,然后再根据各项目自身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不会。

当前中国货币超发现象严重,2011年1月份CPI已经达到了4.9%,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货币投放的产出效率要低于货币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导致实物产出相对较少,货币发行相对较多,引发通胀。因此未来解决通胀问题,一方面要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投放,另一方面就必须要加大投资项目的审查力度,让货币尽量投放到那些产出价值高的项目上去。

三、政策建议

国债的发行除了需要保证适当的规模之外,其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也同样需要得到重点的关注,只有当所投资项目的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超过了项目所在行业的加权平均必要报酬率的时候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否则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日益扩大,必将导致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Stanley Fisher.The economics of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J].The World Bank Observer,2005.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8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其成因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缺口。现有研究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集中讨论国债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货币融资和国债融资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当政府难以通过国债融资的时候政府往往会选择货币融资,这种货币融资既可以是货币的财政发行,也可以是财政向央行的借款或透支,还可以是央行在一级市场对国债的购买,这方面代表性文献譬如萨金特(1982)、马拴友等(2006)。

第二种思路是从国债应债来源的角度来考察国债发行与资金运用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方面的文献比如高培勇、宋永明(2004),刘华(2004),类承曜(2002)。

第三种思路是把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讨论赤字规模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比如斯蒂格利茨(1997)。

从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观点的角度来看目前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Barro(1976)在讨论通货膨胀问题时指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发行债券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Smith(1982)比较了使用债券和发行货币手段进行融资的后果,发现零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态势很难实现。阎坤(2002)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当国债达到一定规模后,政府信用就会有所动摇,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就只有靠铸币税(货币发行)来筹集资金,最终无疑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国债发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Friedman(1982)认为,在货币供应量增速极低时,较小规模的国债可以把货币供应量增速提升到需要的水平,缓解了经济总量的衰退,而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过量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Darby(1984)认为,只要国债发行能够与货币增长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协调,那么国债发行即使有货币化的倾向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研究者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国债发行就会造成货币供应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要找出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量化分析,寻找出二者间数量的因果关系,才能对两者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国债资金运用效率视角分析国债发行对于通胀率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本文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看法。在经济学理论当中,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螺旋,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无论是前面哪一种理论,其通货膨胀的最终表现也必定是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涨显然是由于在某几种商品上相对过多的货币追逐了相对少量的商品所导致的,所以本人认为,通货膨胀实际上从表象上来讲,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并且本文的论述也同样基于此理论。

总体而言,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回收货币市场上过量的流动性,第二个方面就是为了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无论是哪个目的,国债所回收的资金最终都是要进行投资。

我们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假设政府在发行国债之前就已经确定好所筹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为A,在当前经济环境下,A项目所在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为10%,而政府投资的这个A项目由于资质较好,投资回报率为100%,显然,如果政府筹集的资金投放到了A项目上,其资金的产出效率超出了该行业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那么表现在实务商品上就是,相对过多的产品和相对过少货币,因此,不但会使整体通货膨胀率提高,反而会使得通货膨胀率下降。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探讨国债的发行规模的时候资金所投放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该项目所在行业的必要报酬率是必须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这一因素也同样关系到发行国债以后是否会对通货膨胀有推动作用。

依照本理论,如果想测度本次国债发行规模是否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就必须要知道所募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这一评价方法从理论上讲实际上是一个辅助的判定标准,就是说,该方法并不能够计算本次发行国债的具体规模,而只是在国债发行规模和资金使用用途确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且其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当局的容忍范围,那么就需要调整资金的使用流向,让资金尽可能投放到那些内部收益率更高的,或者是超过该行业必要报酬率更多的项目上去,这样就可以拉低通货膨胀率,甚至是不产生通货膨胀。

前面所举例子是以发行国债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为例进行说明的,而发行国债所募集资金实际上不可能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那么这时如何测度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呢?我们可以首先计算出投资的项目各所在行业的一个加权平均行业收益率,然后再根据各项目自身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不会。

当前中国货币超发现象严重,2011年1月份CPI已经达到了4.9%,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货币投放的产出效率要低于货币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导致实物产出相对较少,货币发行相对较多,引发通胀。因此未来解决通胀问题,一方面要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投放,另一方面就必须要加大投资项目的审查力度,让货币尽量投放到那些产出价值高的项目上去。

三、政策建议

国债的发行除了需要保证适当的规模之外,其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也同样需要得到重点的关注,只有当所投资项目的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超过了项目所在行业的加权平均必要报酬率的时候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否则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日益扩大,必将导致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Stanley Fisher.The economics of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J].The World Bank Observer,2005.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9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可以无限发行,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在短期的上涨,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1.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是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尺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正常的经济秩序,生产经营活动规则,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是以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为基础的。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货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这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混乱,破坏了原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货膨胀使人们实际收人下降,极大地损害了固定收人者。

2.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消费什么,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在通货膨胀期间,物价水平变化较大,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此起彼伏地发展,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国际结算状况恶化,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所以,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但是,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为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10

通货膨胀在我国一般表述为:在货币自由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的客观需求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国际上是以通货膨胀率来衡量一国通货膨胀的程度。常用的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二、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分析

通货膨胀的产生依赖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不同国家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也不同。在西方国家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分析最为流行的有三种:需求拉上理论、成本推动理论、结构失衡理论。需求拉上理论是从社会总需求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品下的社会总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从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来看,在我国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高达了25%,特别是有些工业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或者通过推动成本上升间接助导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三、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在分配和产出方面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总的来说,它对社会经济的危害远远大于其对社会经济发挥的短暂刺激作用。通货膨胀在爬行阶段对经济的增长有一定得促进作用。但是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发展,其负面效应远远大于其正面效应。在通货膨胀的非爬型阶段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货膨胀会扭曲国民经济的价格机制;第二、通货膨胀会打乱产业结构合理分布秩序。这是由于人们的心理预期,“货币幻觉”所产生的盲目投资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浪费,从而抑制经济的发展;最后,通货膨胀的发展会使社会的实际投资减少。

四、我国通货膨胀现状及其治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严重冲击了中国出口需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速回落。2009年,中国通过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国内需求从而弥补萎缩的外部需求,实现经济的最先复苏。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GDP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复苏,2010年第四季度的CPI同比增长平均处于4.7%高位,尤其在11月份达到5.1%。2011 年初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4.9%,二月份CPI同比上涨4.7%左右。由此看来,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流动性过剩,另一个则是成本推动。资金流动速度快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构架有利于出口和投资。出口有助于积累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反过来它也回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人民币升值将导致更多的外国投机资本的流入,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以往被严重低估的资源,能源价格的回归和劳动力价格逐渐上涨的趋势都成为推高生产成本,进而推进我国的通货膨胀,使得我国通货膨胀呈现出成本推动的特征。生产成本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粮食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三个方面。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居民收入水品有了大幅度提高,需求扩张,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

在应对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时,我们及时调整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已经回升,同时伴随着物价上涨的严峻考验。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我认为具体措施有:第一,放缓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要从根本上控制货币的增长速度,首先要加快改革我国的利率和汇率机制,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的水平上浮动,加快实现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第二,增加农业和农产品的补贴,稳定粮食价格。证供应是阻断价格上涨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必须对农业和农产品进行补贴,通过政府买卖等行为,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参考文献

[1] 张红伟,货币银行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0第一版.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11

一、通货膨胀的内涵

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各国经济学家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成两派:“货币派”和“物价派”。“货币派”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认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物价派”又叫“成本推动论派”,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主张各自观点的西方经济学家形成了各自的定义:货币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定义:“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变动直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所谓的货币现象是指实际经济是内在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可以使它变得不稳定,通货膨胀率完全由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而且只有在货币数量比产量增长得更快时才会发生”,“无论何时何地的通货膨胀总是个货币现象”。“物价派”主要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为代表,如斯蒂格利茨,曼昆萨缪尔森都以价格上涨来对通货膨胀进行了定义。如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保罗萨缪尔森阐明通货膨胀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普遍上升的时期。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二、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仲大军教授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些年里我国实施过度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可以动员全球的资源涌到中国来,坏处是中国的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廉价流失,发展的结果被外人所利用。

中国社科院的金融学专家李杨指出,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就是说不是货币普遍贬值,而是一部分商品大幅度涨价;成本推动型的含义,就是商品涨价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出现异常增长,而是因为商品成本现意外增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也是主张成本推动论。

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成本提高主要是初级产业以粮食为龙头的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为重要因素。粮食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影响2008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2008年粮食价格上涨较2007年仍继续:第一,全球粮食供需仍较紧张。导致国际市场粮油价格的上涨,这是对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将继续产生直接影响。第二,近两年我国粮食虽然增产,但工业用粮也大幅增加。从目前的粮食供求关系上看,我国粮食供给还没有达到明显供大于求的宽松状态,仅仅是偏紧状态下的供求平衡,而且在粮食供求的结构、时间和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特别是南方产粮大省遭遇50年一遇的雪灾,将影响夏粮产量。根据国内外粮食供求的变化情况分析,国内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状况。

三、通货膨胀的对策思考

第一,采取紧缩型的货币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提高利率,收缩信贷,缩紧银根,减少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和减少信贷总额;同时,现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大,热钱会想方设法进入中国,如果热钱的流入只是套利,损失的只是汇率。那么对于货币需求没有影响。但是如果热钱涌向房地产等行业,就会增加货币流通速度,拉动货币需求。我国政府要么继续加强资本管制,防止热钱涌入;要么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让其快速回归均衡汇率。否则,货币政策会失效。

第二,稳定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通货膨胀最大的危害就是通货膨胀预期。从今年年初到现在的房地产销售情况,跟1988年和1989年时发生的严重滞销类似。当时的通货膨胀率很高,企业里的存货增加,但是商店里面没人买东西。这是由通货膨胀预期所导致的。当时人们预期通货膨胀会来,就把货囤着等涨价。现在房地产市场上卖方的观望有些类似于当年的情况,卖方对通胀有预期,对政策调整有预期,所以囤房不卖,买方也在观望政策,形成了滞销。当然,房地产还有其他方面的情况,包括前几年投资增长太快,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对于房地产领域的通胀预期,只能慢慢地进行调整。政策方面要坚决,政策的反复会把通货膨胀预期培养成货币政策最顽强的敌人。

第三,高度关注农产品价格,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粮价是百价之首,我国的物价问题,说到底还是粮食问题。因此,我国粮食、猪肉等农产品减产、涨价问题不可小视。目前,不仅全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在明显增加,全球粮食供需缺口也在日益扩大。这种情况十分明确地给了我们一个信号,即今年我国粮食供给和粮食市场必须谨慎地应对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的各种挑战。200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同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大落,要贯彻落实往年的支农、惠农政策,对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行宏观调控。此前,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也指出,2008年将动用财政政策抑制通胀,对于生产成本中农资价格的过快增长,政府将加大补贴投资力度进行调控,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机制。

第四,消除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防止此次通胀从结构型通货膨胀演变成全面通货膨胀。我国虽然现阶段是结构性通货膨胀,但食品价格上涨引起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随着产能过剩的现象逐步消失,一般消费品的价格必然因生产成本上升而上涨,而这又会带来物价的全面上涨。所以,现阶段存在由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变为全面通货膨胀的可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能保持我国经济稳中求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新普.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思考.上海城市管理学院.2008

[2]易宪.通货膨胀威胁中国经济[J],董事会.2008.1

[3]周其仁.毫不含糊的反对通货膨胀[J],金融博览,2008.2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12

而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可知,有效需求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取决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由于消费倾向在短期是稳定的,因而有效需求主要决定于投资引诱。投资需求作为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扩张会直接引起总需求的膨胀。一般说来,与消费需求相比,投资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但其波动却比消费需求大得多。投资的扩张会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其理由是:投资扩张必然导致对投资品需求的扩大,需求的扩大必将推动价格的上涨;投资和生产的风险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企业自我消化能力和应变能力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这些因素导致了投资需求的扩张,引发通货膨胀。

所以我们认为,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是需求与供给在市场上互相作用的结果。当公众对某种物品的需求超过了现行价格下企业愿意和能够提供的数量,该物品的价格便会上升。如果这种物品的供给是有弹性的,它便能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使价格重新趋于平稳。若货币支持下的需求――有效需求如此庞大,以致几乎所有物品的需求都超过供给,便发生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一国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恶性的通货膨胀会使一国的经济崩溃,所以反通货膨胀特别是反恶性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政府都奉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构成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基本目标之一。我国自从建国以来,曾多次出现投资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例如,1987年和1988年、1992年和1993年,我国出现了两次投资膨胀,这四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较上年增长20.5%、23.5%、42.6%和50.6%,这四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分别为107.3、118.5、105.4和113.2(上年=100),通货膨胀严重,明显出现了通货膨胀与投资膨胀相关的现象。因此,分析投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探究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对当前治理通货膨胀及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因投资膨胀而直接引起社会总需求膨胀。作为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膨胀将直接引起社会总需求膨胀,使得生产资料的可供量、建筑施工能力和设备安装能力处于短缺和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生产资料和建筑安装劳务的价格水平上升。

(二)投资中的一部分货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会转化为投资性生产部门、建筑部门和设备安装部门的货币收入。据测算,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建筑安装过程中的工资投放约为12.77%,购买材料的货币投放约为10.49%,设备器具中的货币投放约为1.8%,仅三项合计,固定资产中的货币投放量约为25.06%。这些货币投放形成这些部门职工的货币收入,转换为消费支出将会拉动消费需求,从而可能引起消费品和消费性劳务价格水平的上涨。

(三)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投资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不可能各部门、各行业按同样的幅度膨胀,总有一些部门、行业膨胀的大一些,有些小一些,有些甚至没有膨胀。这样一来,原有的行业、部门的均衡就会被打破,由此导致“瓶颈”部门、行业的“瓶颈”现象更加严重,结果引起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投资膨胀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如下所示:

其结果,引发和加剧通货膨胀。

从投资膨胀到通货膨胀需要有一个传导过程,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不会马上紧跟投资膨胀而出现,这里有一个时滞,我国的经济实践证明,这个时滞约为一年左右,即今天的投资膨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约在一年左右显现出来。

三、投资与通货膨胀实证研究

为了对解决当前的投资与通货膨胀问题有所帮助,笔者特地选取了1997年到2007年的数据,汇总、整理得到图1。(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三条增长率曲线的走势基本相同,尤其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曲线与消费者价格指数曲线的走势更趋于一致,只不过固定资产投资不同年份的波动较大一些。这说明GDP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呈正的相关性。根据经济学的理论,我们也不难理解这一现象,当一国一段时间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必然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大量增加,而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要的投资品的生产周期较一般商品要长。所以,短期内供给弹性较小,产品价格便随着投资者对该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上升。与此同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可知,投资增长对一国经济的增长具有“乘数效应”,结果引起一国国民经济更快的增长。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实证现象,我们选用更加精确的计量经济来分析,数据仍然选用上述的资料,我们用最小二乘法来做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回归分析,其中因变量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自变量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g)。再加上我国的经济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的投资膨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约在一年左右显现出来,即这个时滞约为一年左右,所以最好做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滞后一期的回归模型,由回归结果我们得到了如下方程:

CPI=-2.23+0.11g+0.06g(-1)

其中,CPI表示消费者价格指数,g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g(-1)表示滞后一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从方程中可以看到,回归结果符合经济意义,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即每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时,消费者价格指数会上涨1%,当然这是假定其他变量都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而上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6%时,消费者价格指数就会上升1%,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即我国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约在一年左右才显现出来。

既然一国固定资产投资膨胀会引起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对一国的经济社会影响是严重的,所以我们应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应从各个角度想办法(包括投资的角度),尽量降低通货膨胀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建议

要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入手。无论是经济学理论还是各国实践都证明,在短期内进行需求管理比调整供给要容易得多。但要较充分地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同时抑制投资膨胀和努力消除供给障碍,提高投资效益。

(一)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投资是调节经济、引导市场最有力的杠杆之一。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每当经济运行失常,总是首先压缩投资规模,通过限制投资膨胀来抑制通货膨胀。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投资产出增长倍数较大,必然导致产出较大幅度地下降,使经济发展陷入低迷。这种投资的大起大落,引起了经济的起伏和震荡,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这迫使我们必须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投资与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的关系,恰当地把握投资宏观调控的力度,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走出一条通过投资适度增长来逐步抑制通货膨胀的新路。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投资产出增长倍数和经济增长水平,近年来我国的投资适度增长率约为20%左右。

(二)调整投资结构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环节。从形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看,结构型矛盾占了较大比重。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调整现有产业结构,而对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除了兼并改造以外,最有力的途径应该是投资。当前投资需求增长较快的是工业部门,例如2008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45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688亿元,增长32.3%,同比加快5.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46%,而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需求增长较慢。按比例排序,我国的产业产值结构为“二三一”型,而世界工业化国家产值结构基本是“三二一”型,也即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服务业占国家产值结构的比重会较工业的比重更大一些。我国当前应加强对投资需求结构的调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改变资源投入向工业部门倾斜的格局,使资源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和其他投资不足的部门,促进投资结构的协调。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13

通货膨胀;财务管理;影响分析;对策研究

一、绪论

通货膨胀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资金的影响上。首先它改变了企业资金占用量,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资金占有量明显增加,同时随之增长的还有企业的资金需求,这样企业资金的供求矛盾就会变得愈来愈突出,从而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相应增加。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多方面限制,导致企业资金供给持续发生短缺,同时物价上涨也导致利息率升高,因而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并且企业的筹资、投资决策也受其影响,导致财务管理也深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现代货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而在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确实比通货紧缩更容易发生,并对现代市场经济造成影响。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便是物价飞涨以及潜在的货币贬值。而通货膨胀率则是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我们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物价上涨状况。

通货膨胀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性因素。由需求拉动导致的通货膨胀被人称作是“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供求关系的不平衡――需求扩大、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的物价上涨,即社会发展带来的扩大的总需求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主要是由成本上升带来的物价的上涨。随着社会劳动力价格的增长,原材料的价格的上升,物价飞涨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主要表现是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如钢铁、猪肉、楼市、食用油等。结构型通货膨胀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上。通货膨胀不仅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还能深远的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状况。

三、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股票投资的影响

企业筹资行为是以一种合法的方式――发行企业股票,从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通货膨胀会带来企业资金需求量的增加。在通货膨胀期间,企业将会因资金供求不平衡而出现资金短缺的状况。总的来说,通货膨胀使企业筹资总数额下降,筹资成本和难度增加。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持续上涨使得企业资金需求量增加。企业要想实现生产的持续循环发展必须追加资金,这样企业筹资总额也会有所增加。这不仅会产生泡沫经济,使得虚假繁荣景象出现,更是增加了企业筹资难度;国家在发生通货膨胀时会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会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水平,这样会使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大减少,而银行在进行贷款时特别谨慎,贷款的条件也会更加苛刻;企业的资金成本也因利率的提高而不断升高。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资金结构也会受到影响。企业股票投资在通货膨胀环境下竞争力大打折扣。股票投资因通货膨胀率高于股票利率而使得投资实际利率减少,在投资收益减少的情况下,进驻企业的资本将会减少,这时便需要我们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加以调整和应付以抵挡通货膨胀的冲击。

(二)通货膨胀对企业房地产投资的影响

通货膨胀不仅会对企业筹资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企业投资带来影响。企业投资行为主要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长期投资活动,对短期投资行为的影响较小。而房地产投资作为企业长期投资行为对通货膨胀的弹性较大,也就是反应敏感程度较大。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持续上涨使得房地产投资成本增加,正常情况下,企业应当减少房地产投资,以节约生产成本,补充生产资金。但是房地产也可以作为一种企业长期资产影响企业筹资决策和资金周转。所以在经济学上称作是受到两种效应影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如果企业更加看重长远投资,企业则可以增加企业房地产投资,已获得价值增值;而企业若是减少目前资金投入则可以减少在通货膨胀环境下的房地产投资项目。房地产投资因企业决策的不同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所以企业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调整企业投资政策,做好抵御通货膨胀冲击的准备。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的筹资与投资的统一是企业改善财务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房地产投资问题上企业面临着投资与筹资的选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未来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调整,外部环境的波动性只能是对企业外部运营情况产生影响,所以企业投资在通货膨胀时期的变动是对外部环境做出的反应。在企业内部环境中,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方案是财务管理所必须考虑到的,这样才可以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房地产投资上,可以适当增加投资项目,但必须是在不影响企业内部正常运转的前提之下。看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投资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减少由通货膨胀带来的潜在性亏损。中国房地产这个暴利行业利润会随着通货膨胀的愈演愈烈而增加,但就中国目前发展形势而言,通货膨胀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所以增加房地产这个固定资产的投资,不仅可以减少潜在的预付成本,房地产增值后还可以缓解企业资金短缺状况,减少企业筹资难度,以解企业燃眉之急。但是过分增加房地产投资可能会增加企业短期集资难度,影响企业日常工作,甚至造成企业内部亏空。所以,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各个企业要走出自己的一条发展道路,决不可照搬他人模式,否则将得不偿失。

(三)通货膨胀对企业货币性资产的影响

货币性资产因以货币为主导受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影响很大。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货币性资产购买力会下降,企业持有货币性资产越多,损失就会越多。但是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供需不平衡现状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陷入困境,而企业资金周转也变得很困难。如果企业货币性资金减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面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企业临时短缺现金就可能会减弱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生存创新能力,所以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货币性资产来应付燃眉之急。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货币性资产的管理要兼顾两

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考虑是否有足够的现金保证资金链的循环,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后再考虑持有过多货币性资产带来的购买力的损失。这两者顺序不可颠倒,因为只有保证企业正常运营才能谈所谓的损失,而假若企业经营无法为继,购买力的损失就可能是无关紧要的问题了。所以企业货币性资产拥有量必须能维持企业内部正常运转,这是一种稳健型的做法,有助于帮助企业主动应付通货膨胀。而在对企业应收款项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应收款项的回收难度加大。

四、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及建议

(一)筹资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环境影响下,企业融资成为一大难题。所以企业要在筹资管理上加以注意。第一,要适时调整企业资金结构。在通货膨胀环境下,银行利率虽有提高,但还是比不上物价上涨率,所以实际的利率还是下降的。在这种形势下,借款筹资是相当有利的,企业在通货膨胀环境下,要调整原有资金结构,增加负债性资金的比重,减少企业的外借资金。第二,对不同的筹资方式还要采取不同的调整战略。主要是债券筹资采取浮动利率方式,而普通股采取高股利政策。

(二)投资管理的对策分析

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复苏,所以企业要多选择投资消费资料,这样可以获得企业的盈利的增加。其次要采用负债融资方式进行投资。转移企业折旧费用的贬值,获得现值上的优势。还有就是要管理企业存货。适当提前购买、囤积生产经营活动中必要的原材料,避免结构型通货膨胀带来的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

(三)货币性资产管理的对策

加大应收款项的回收力度。应收款项是属于企业货币性资产的,在通货膨胀时期,会遭受购买力的损失,而每个企业融资都很困难,所以企业之间互相拖欠债款现象十分常见,这样企业应收款项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加大回收力度,将应收款项变成现金,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还可以有效利用一部分贷款,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的状况。这需要企业制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和缩短信用期间,并且设立专人催收账款。加强其他货币性资产的利用率,根据企业内部发展情况适度调整企业货币性资产持有量。

五、结论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进行日常经营活动和资金管理的最基本内容,是一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关系着其他项目的正常运行和企业的周转。财务状况的良好与否,将给企业的日常运作和生存竞争能力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市场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企业的业务风险和财务风险都会增加。因而要重视通胀的影响,改善和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推动企业管理优化和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企业筹资、企业投资、企业货币性资产的管理以及生产盈利能力的提高都要加以调整,以适应外部市场通货膨胀的压力。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各个企业选择稳健型政策进行调整是较为稳妥的做法。

参考文献:

[1]邓敏,翁开明.浅析房地产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J].中国商界,2010

[2]胡卫兵.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基于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东方企业文化,2010,(04):17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