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治理实用13篇

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1

引言

通货膨胀一般是由货币过度发行引起的,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一般会导致市场物价的过度扭曲以及该国货币的贬值,并导致整个市场运行的混乱。通货膨胀不仅危害大,而且治理过程也很漫长。下面将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和治理进行探讨。

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于通货膨胀的程度、成因以及表现的不同而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而有所不同。

一、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而且对社会政治的稳定都有影响。通货膨胀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破坏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破坏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导致生产过程混乱,降低市场体系的效率,引发生产性投资减少,破坏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

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物价无法表现出其真实价格,生产者也会被错误引导,进而盲目的生产。由此出现国民经济结构混乱,生产消费比例不协调,经济无法持续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当通货膨胀发展成恶性通货膨胀时,不仅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加大,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会大大降低,甚至出现社会危机。

另外,通货膨胀还不利于工人的正常工作。当通货膨胀明显时,工人就会以物价上涨为理由要求提高待遇、增加工资,严重者将会出现罢工、游行,若是工人的要求还是得不到满足,他们甚至会破坏生产工具,甚至引发大规模的抗议政府行动,引发社会危机。

(二)使资源配置产生扭曲效应

通货膨胀将会使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扭曲变化,引起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第一,在中国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矿产、能源等物质价格的上涨,以及土地、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将会引发其他产品乃至整个社会物价水平的上升,企业生产成本也会随之增加,进而又引起新的一轮物价上涨,以致恶性循环。第二,在通货膨胀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实际存款利率实际上是负利率,企业和个人投资实体经济的意愿降低,为了获得高回报,将会有更多的资金参与市场投机,随之企业会将更少的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技术研发、和产品更新都将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进而出现生产萎缩,经济增长变缓。

(三)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将进一步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即产生财富的再分配效应

(1)通货膨胀会扭曲政府、企业、个人的收入分配。工薪阶层尤其是拿固定工资的劳动人员,他们的工资增长远远滞后于物价的上涨。在通货膨胀中,他们是首当其冲的。(2)不同形式的资产在通货膨胀下的价格表现会有不同的变化。进而对其拥有者产生财富重新分配效果。在通货膨胀下,像房地产、收藏品等实物资产价格往往会上涨,而持有的货币资产将发生缩水,这样的结果就是财富的再分配。

(四)通货膨胀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降低,使消费水平也随之下降,这进而影响了企业商品的扩大生产。而且,因不同的人因持有的资产不同,导致财富或增加或损失,这会导致新的两极分化,引发社会危机。其次,通货膨胀时企业个人往往不愿将钱存在银行,他们会将钱拿出来购买实体资产。除了加剧了通胀程度,也容易造成银行挤兑甚至倒闭,出现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

由于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极大,因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通货膨胀的治理。下面就将应对严重的通货膨胀提出几点对策。

(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

通常控制通货膨胀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控制货币量,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与货币的实际需求量相平衡,确保币值的稳定。控制好货币的供给量要采取正确合理的货币政策,包括控制信贷发放规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加大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

在紧缩货币的同时,要尽量减少紧缩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货币紧缩会增大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企业融资贷款成本,企业的生产会受到影响。其次,紧缩政策会减少个人消费,个人有可能将更多的资金存入银行。最后,紧缩政策下还会吸引大量的热钱进入,热钱的进入又会加大通胀的压力,使货币政策失效。

(二)着力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改变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

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比例并不协调。国内消费偏低,增长过度依靠出口和投资。这会使国内的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出现大量的闲余资金,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所以解决通货膨胀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协调好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比例。在中国就是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现状,减少过度重复性投资建设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加大引导国内消费,确保消费在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有所提高,还要配套做好控制物价和改善民生的工作。

(三)合理引导利用外资,减少外汇占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由于目前中国是对资本项目严格管制的,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相对应的就会向市场投放大量的人民币。

首先,必须遏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局面,否则国内的人民币流动量必然继续大量,而我们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也处于贬值中,过多的外汇储备必然让我们处于被动,骑虎难下。减少外汇储备首先就要引导企业对外投资。既减少了外汇占款,企业又扩大了规模和影响力。其次,还要合理吸引利用外资,中国已经摆脱了外汇储备不足的局面,国内的投资也开始活跃。现在不需要再如此大力吸引外资,过多外资投入也会增加中国的货币投放量。今后要有选择的吸引利用外资,主要应放在吸引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上。最后,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时,外汇占款的问题就不存在,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需求量也势必增大,而国内货币量发行过大的问题就会缓解。

(四)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通货膨胀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商品的有效供给不足,所以控制通货膨胀还必须增加商品的供给。增加供给的主要手段是引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无论是哪种产品的物价过多上涨,增大这种产品的生产量,增加产品或其替代产品的市场供给量,都会抑制该产品的价格上涨。所以,目前我们政府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就是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帮助企业对短缺产品的生产技术的提高,减少不合理收费以及加快产品的流通。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2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中国通货膨胀现状

弗里德曼称“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当通货膨胀被定义为物价水平的持续快速上涨时,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会同意弗里德曼的论断,认为货币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2010年之前,我国通货膨胀没有引起重视,当时cpi为负值。2009年11月开始,cpi呈波浪形上涨,2011年7月达到峰值,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创37个月以来新高。本轮通货膨胀从食品消费类开始,随后推动各行各业物价上涨,最后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分析

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近近几年经济发展与cpi数据分析,笔者认为,本轮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政府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的经济调控思路,出台了4万亿投资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超过了市场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据统计,2005年之前,我国每年新增贷款一般低于2万亿元,2009年之后,信贷量则大量增加,到2010年,信贷增量为7.96亿元,引起市场需求迅速扩大。

我国货币供给分为三个层次m0、m1、m2。通过m2与m1的增长率变化,可揭示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如果m1的增长率在较长时间高于m2的增长率,说明经济扩张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较高。相反,如果m2的增速在较长时间内较m1的增速高,则说明实体经济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减少,货币退出流通领域。2009年,我国m1的增长率为33%,m2的增长率是28%。2010年m1的增长率为20%,m2的增长率为18%。m1的增长率超过m2的增长率,通过月度数据相比,m1的增长率普遍高于m2增长率。数据根据东方财富网货币供给量整理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前两年经济发展扩展迅速,货币投放量大,流动性过剩直接导致通货膨胀。

第二,长期贸易顺差。我国是出口大国,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90年代以来,我国仅1993年出现贸易逆差,1993年以后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并且差额越来越大。2006年以后,贸易顺差高达万亿,其中07、08两年,贸易顺差都超过2两万亿元人民币。长期以来,我国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中央银行被迫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量满足日益增加的外汇需求,较多的货币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引起物价上涨。

第三,其他因素。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中国,推动中国经济虚假繁荣。热钱进入楼市,推动房价上涨,炒高楼市泡沫。同时热钱进入股市,对农产品进行炒作,推高物价,促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除此,通货膨胀预期、自然灾害等因素也推动了通胀。

三、解决措施

如何有效治理本轮通货膨胀,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紧缩性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双管齐下。2010年至今,存款准备金率14次调整,已达到20.5%,对收回流通中的货币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提高存款准备金之后,银行没有多余的资金放贷,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得不转向民间高利贷,使民间非法集资火爆,大量的资金流向民间借贷,流向实业的资金更少,致使实业企业更难以生存。因此政府应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征收合理税收,使闲置资金流向中小企业,降低实业企业成本,当利润率回归正常水平,消除成本上涨带动的通货膨胀。

第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当下贸易顺差大,国内的商品涌向国外,国内商品供应减少,而

国外的货币涌入国内,造成货币供给量增加。因人民币的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一直比较稳定。当外汇增多,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以增发基础货币的方式收购外汇。基础货币在存贷过程中形成货币乘数,使流通中的货币成倍增加。如果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汇率由货币供需量决定,保持外币与本币的平衡。这样可降低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消费者是通货膨胀中的直接受害者,同时盲目投资的消费者也是通货膨胀的推动者。多数购房者唯恐房价上涨,透支买房,使大量货币流向房地产。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民工荒引起工资上涨,导致房产成本增加,引起价格上涨。物价上涨之时,消费者要量力而行,缩小非必需品的消费。引导消费者认识到,市场价格波动是正常的,政府会采取政策使物价回归合理,不要盲目跟风投资,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目前通货膨胀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具有历史性、外生性、内生性。流动性过剩、汇率机制不完善是本次通胀的重要原因,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通胀刻不容缓。本轮通胀问题不是短时间就是治理好的,必须持之以恒、治标治本,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九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董剑.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学术交流,2011(12).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3

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高0.8个百分点。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9月份高0.7个百分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的CPI与PPI由负转正,并迅速攀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见表1)。

为在全球危机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国近两年使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问题,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资产价格虚涨等。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证明,许多快速增长的经济体都必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胀,适度的物价上涨是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同时也是疏导城市居民的通胀预期、引导财富效应向真实消费转化的保证,但是通货膨胀会在总体上降低居民消费福利。因此,通胀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将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近期的情况看,国内经济回升,通胀预期日益强烈,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央行开始着手管理通胀预期,试图引导经济合理发展。为了找出诱发我国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及各诱发因素对通货膨胀的短期及长期影响,本文将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抑制通货膨胀治理对策。

二、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在长期来看,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货币供给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货币贬值,购买同样的商品和劳务需要更多的货币,最终导致物价上升,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四类: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过少的商品,按照凯恩斯理论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会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引起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对于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成因专家剖析可以归为两种。部分学者认为引起此轮通货膨胀的根源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1.输入型通货膨胀。有学者通过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动与国内一些商品价格的波动之间的一种潜在联系,认为中国正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输入的,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必将推高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资本流动而输入的。美国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投机资本进入中国涌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当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在他们的带动下炒高后,投机资本热钱带着巨大收益退出。

有学者分析国内的一些传导机制和一些特殊因素倾向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我国对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使得我国面临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而现在的传导机制也很快,市场的供求就会发生变化,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二是国内的流动性,人们现在有了一个世界的预期,投机资本对中国的外汇资本流入的预期加强,人们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就增大了,最后反映在价格水平上。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有学者更倾向于把物价上涨归为受成本推动的影响。其中有三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食品,尤其是小宗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二是输入性通货膨胀推动成本上升,美元贬值引起石油、矿产等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是由环保、价格改革和尤为重要的工资上涨推动的成本上涨。这三个因素叠加推动了物价上涨的趋势。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如果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些产品和资产价格会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的提升,就会将存款从银行提出,去购买这些产品或资产,以达到保值或对冲通胀的目的。这说明近期的扩张货币政策引起了企业家对未来市场趋好的预期,使得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推动生产成本的上涨。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与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家的投资决策影响较为显著

鉴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渐AJE轨,通货膨胀不断恶化,非常时期执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逐步退出。这一阶段货币当局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发展需要,理性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正视其负效应,经济刺激计划要适时退出,政策目标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增长经济的内生性。货币政策应该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管理通胀预期;管理价格体系: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企业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企业会减少投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进行治理应着眼于当前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而不是盲目减少货币供给,制约经济复苏,同时应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引导投资,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

通货膨胀日趋严峻,加息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负利率会产生泡沫经济,给消费者带来资产增值,但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所以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后,市场也容易形成贷款利率即将上调的预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机需求。

此外,在经济出现放缓风险的情况下,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可以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持

物价稳定,实现经济的平衡。这意味着,要增加消费所占GDP的份额而减少出口和投资的份额。

(三)完善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是导致经济偏离平衡的根源,现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将会使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相应地,得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的任务。如果汇率可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实质性调整。此外,可以避免我国的有限的资源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四)当前的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支出变化

国内通常用CPI的高低来衡量通货膨胀,但中国现行CP|的构成已严重与现实脱节。由于CPI具有明显的食品价格驱动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消费价格指数中占比重较大的食品消费已趋于稳定,而房价和医疗费用在普通消费者的实际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在CPI计算过程中却一直沿袭传统的较低的居住比重,导致消费价格指数对通货膨胀的衡量不符合实际,大大低估了房价和医疗费用等类似消费支出在普通消费者总支出中的重要地位,消费者预期对消费价格指数影响较小的一个原因:由于物价、消费等经济现象具有滞后性,而心理预期又体现的是未来对人们决策的影响,故现行的CPI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行为,但是对许多化工等中间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并随之向下游的产品转移,最终在CPI中显现。

(五)治理通货膨胀要与产业结构相结合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确保国民经济超预期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多年以来,经济扩张都是以破坏社会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失衡等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一系列问题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资产价格虚涨等反而萌芽。因此,遏制当前通货膨胀当与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有机结合,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配置资金,尤其是要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过多投机行为所导致的经济泡沫。

参考文献

[1]杨文悦,关于通货膨胀预期及其管理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2)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4

正文

    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 工业 话国家出现了10%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与衰退并发的滞胀。在严峻现实的迫切要求下,西方对通货膨胀的 研究 出现了一个高潮。各种关于通货膨胀的 文献 汗牛充栋,五花八门。维也纳理工大学教授赫尔穆特•弗里希把这些 理论 整理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发现不论是传统的还是 现代 的通货膨胀理论,都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的概念未经进一步说明就加以使用了。” 

    新

 二、 历史 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有纸币条件下的更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这要求我们更深刻地探求通货膨胀的本质。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实际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背 经济 规律 的行为在罗马帝国 时代 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235-284年,古罗马 政治 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 影响 。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 目前 来说是经济 发展 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它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

  1. 货币不等于财富;

  2. 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

  3. 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

  4. 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

  5. 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

  6. 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

  7. 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

  8. 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

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迄今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

 四、通货膨胀治理的浅见

    在此定义下,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只是通货膨胀这个 社会 问题 的一部分。解决通货膨胀的思路在此定义下得以拓展。一方面考虑物价为什么变化,一方面考虑社会制度对其的 影响 ,例如信用制度、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等。关于物价为什么变化,一直以来是人们 研究 的重点,而社会制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则需要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笔者认为, 目前 条件下,首先实现完全 电子 货币化是可以缓和货币问题的压力的。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用下图表示:

        l                                               gnp

b                         i                c0

            c                      y       s                 i

b-中央银行    l-银行贷款规模    c-现金发行总量    i-全社会投资规模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5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学涵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但对于通货膨胀的认知,经济学界众说纷纭。最有代表性的,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类:以新古典综合派代表,认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持续的全面上涨的现象;以货币学派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发生在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时,每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逾快,通货膨胀律也就逾高。

对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来定。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对于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一般理论认为货币发行过多、需求过度、成本推动及生产结构失衡等原因造成的。但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都是有诸多原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这里重点谈三个方面的原因。

1.货币供给增长过快

持续的贸易顺差,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由于特殊的结售汇制度,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M2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03年至2006年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从货币流通速度来看,按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著名货币数量论,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也增大了货币供应量。如果以M2/GDP的比例来衡量货币流通速度的话,2007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为163.4%,而2002到2005年平均高达180%以上,明显处于过高的水平。

2.成本输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贸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其中对大宗资源性商品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预计2008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将达57%。以铁矿石为例,2005年我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日本与澳大利亚订立的基准价格承受铁矿石价格上涨71.5%的压力。2008年在2007年价格的基础上,又不得不接受65%的涨幅。从2006年以来国外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不断攀升,在这种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传导到下游产品,从而引发了成本推动型的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推升了企业的成本。

3.美元的持续贬值

按照货币主义者的看法,通货膨胀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美国自IT泡沫破灭后,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到2003年6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连续下调到1%,致使在以后几年间美元流动性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2007年9月18日美国为挽救次贷危机,不顾潜在的通货膨胀威胁,又连续降息4次,致使美元短期内大幅贬值。美国的国内信贷与GDP的比率从1999年的84%上升到2006年的98%[4]。这样的超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美元全球泛滥,持续贬值。美元从欧元诞生时的1:1,到2008年一季度末的1:1.4724,美元贬值了近50%。美元的大幅贬值,使美元计价的国际能源和国际大宗货物的价格出现飚升,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我国也不例外,只不过是国外通胀因素和国内通胀因素发生共鸣而已。所以成本推动是表象,货币推动是本质。

三、治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政策取向

既然本文前面论述可知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有多种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治理上就不能只用一种治理手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R.A.Mundell)提出的“政策配合说”,当经济处在顺差和通胀区域时,应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鉴于国内经济的复杂性,对有些政策手段也应有取舍。

1.增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减少通胀国际传导压力

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其实际汇率必然升值,这是一个必然规律。此规律已通过2006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创新高得以佐证。实际汇率升值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名义汇率升值,另一种是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实现。而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通过通胀调整过的汇率,所以如果名义汇率不升值,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要想抑制通货膨胀,就得让名义汇率升值。人民币升值不但对抑制通货膨胀有好处,对我国在国际上的货币购买力的提升作用也是明显的,这对于近年来我国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以及加强其他大宗商品如有色金属大有裨益。

2.提高利率是抑制通货膨胀的一把双刃剑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强调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性,所以治理通货膨胀应提高利率。在这种理论指导下,2007年已连续提高7次利率,利率达4.14%,往后还要不要再提高利率,国内学界正在热议。但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的预期下,在企业上游原材料涨价,而下游产成品涨价难以转移的前提下,我国已有迹象表明经济有所回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幅度提高利率,有使经济硬着陆的危险。另外,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的7%,经过18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律已达18%,再提空间有限。因为,国内已出现一些中小银行已出现流动性紧张的情况。笔者认为虽然存款准备金率提升空间有限,利率还有提升空间。

3.价格管制

由于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市场化改革,按理说这种有悖于市场化精神的做法不应提倡。但考虑到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的输入型特征,实行价格管制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等到时机成熟,在放开价格。具体要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价格实施管制,比如水、电、油、粮食等。所幸的是目前我国正在这样做。

4.我国政府应联合世界对美国施加压力,从而改变美国对美元贬值听之任之的态度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一直对我国的经济政策指手划脚,特别是1997到2002年我国通货紧缩期间,美国一直认为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近年来又一直不断的对人民币汇率施压,要求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而本文认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美元的大幅贬值,是美国到了为世界负责任的时候了。美国应采取切实措施,扭转美元持续贬值的趋势,使美元从弱势货币变为强势货币,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全球通胀的根源。

参考文献:

[1].国家为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6

正文

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话国家出现了10%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与衰退并发的滞胀。在严峻现实的迫切要求下,西方对通货膨胀的出现了一个高潮。各种关于通货膨胀的汗牛充栋,五花八门。维也纳理工大学教授赫尔穆特弗里希把这些整理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发现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的通货膨胀理论,都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的概念未经进一步说明就加以使用了。”

新成立以来,也曾出现过几次通货膨胀。然而对通货膨胀讨论时所使用的定义不是引用西方的定义,就是从马克思的“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过多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造成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中演化来的。并没有给通货膨胀作出一个合理的定义,只不过对通货膨胀稍加解释就展开了研究。“然而,有关通货膨胀的问题,并不始于对它的解释,而始于给它下定义的尝试。” 因此,确切地定义通货膨胀十分必要。为此,本文拟通过历史上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缺陷的分析,作出通货膨胀合理的定义。

一、 已有的通货膨胀定义及其缺陷

通货膨胀的定义形式繁多,众说纷纭。M布朗芬伦纳和FD霍尔兹曼把起归纳为四种类型:

(一)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的普遍的超额需求状况。

(二)通货膨胀是总的或人均的货币存量或货币收入的增加。

(三)通货膨胀是带有附加条件的物价水准上涨,它的预期是不完全的,它会(通过成本提高)使物价进一步上涨;它不会使就业和实际产量增加,它比某种“安全”速率变动地更快一些,它由“货币”方面的问题引起,它是扣除了间接税和补贴的价格度量,而且它是不可逆转的。

(四)通货膨胀是由外汇汇率或黄金价格度量的或是由黄金超额需求或官方汇率的外汇额需求表示的货币对外价值的下跌。

以上四种定义从不同角度给通货膨胀作出的定义,正如寓言“瞎子摸象”所描述的,大家虽然都摸到了象的一部分,但谁也没有说出象的全貌。

前两种定义从商品价值出发,出发点是正确的,至少是希望从本质上给通货膨胀予以揭示。但其均以某一种原因给通货膨胀作定义,难以使人信服。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样的,以某一种原因作定义是不全面的。第三种定义是以外部标志为根据的通货膨胀定义的扩大形式,它要求通货膨胀定义具有某些特征,事实上只是一种描述,而非定义形式。第四种定义强调一般物价水准的对外上涨。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其适合开放经济,但其参照系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完全舍弃了通货膨胀内在本质的体现。

除以上四种定义外,过去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一般把通货膨胀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定义为:由于货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并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国民收入再分配。虽然其把通货膨胀定义为再分配,与分配形式联系起来,找到了通货膨胀的本质,但其以纸币发行过多为原因,并不确切。且把通货膨胀归结为“有利于资产阶级”,更需商榷。过去我国也曾用过这个定义,但以后对其作了多次修改,,一般定义为:由于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对通胀的研究已经表明,引起通胀的原因不止货币供应量过多一种原因。

另外,人们比较广泛接受的一个使用的通胀定义是:通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等价地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这个定义指出了通货膨胀的外部标志。因其没有述及通胀的原因及效应,因而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但是这个定义显得非常模糊。为了使其精确,,必须附加以下三个条件:

1. 这个定义指明通胀不是什么;

2. 必须强调通胀指的是一般物价水准即所有价格的加权平均值的上涨;

3. 最好不要把年低于10%的物价水准上涨率称为通货膨胀,在什么样的物价上涨率称得上“通货膨胀”,这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敏感程度。这显然是一个客观标准。

前文已经述及,这个定义非常模糊,而正是这种模糊,使得人们愿意接受它。没有必要述及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效果,正是这个定义的精明之处。这样一来,便避免了对通货膨胀的原因持不同见解的人们的攻击。但是,它仅仅是以外部标志来作定义,没有涉及通货膨胀的本质,使得人们在研究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方向感,并没有起到一个定义的作用。而且,它需要解释才够精确,它的解释中,到底要把怎样的物价上涨率称为通货膨胀,还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敏感程度。并没有一个标准。所以,这也不是一个理想的定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所有有关通货膨胀的定义,都不是很令人满意的。以下本文通过历史上通货膨胀的案例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实质,期望以此为出发点,尝试给通货膨胀以合理的定义。

二、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有纸币条件下的更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这要求我们更深刻地探求通货膨胀的本质。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实际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背的行为在罗马帝国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235-284年,古罗马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来说是经济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它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

1. 货币不等于财富;

2. 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

3. 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

4. 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

5. 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

6. 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

7. 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

8. 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

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迄今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出其右。

1923年12月,以战前价格指数为100,德国40中基本商品的价格指数达到143×10 。沃伦教授和皮尔逊教授曾将德国的通货膨胀数字绘成书本大小的直观柱状图,可是限于纸张大小,未能给出1923年的数据柱,结果不得不在脚注中加以说明:如果将该年度的数据画出,其长度将达到200万英里。

德国在一战败北之后,丧失了1/7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各种共行及产品均减少,同时按1921年金马克赔偿1320亿赔款。在操作中,德国不得不靠发行纸币来度过难关,结果是陷入灾难的深渊。当时政府以极低的利率向工商业者贷款,同时投放巨额纸币,它们又很快贬值,从而债务人得以有廉价的马克偿还贷款。“新富”们在通货膨胀中发了大财,“旧富”们面临崩溃。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家庭生活在此不公平中受到致命打击。

(五)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下的通货膨胀

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就已走上了通货膨胀之路。革命后,为了保障政权,必须控制国家资源。因此,前苏联印发纸币,维持庞大的预算开支。在1918-1920年间,反动力量很快聚集,发起反扑,此时前苏联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产品总量短缺,再加上连年战争,使生产得不到恢复,战时共产主义的分配物品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于是黑市猖獗,物价飞涨。

三、通货膨胀的本质及定义的探索

古罗马和西班牙的通货膨胀给那些只注意到通货膨胀时代始于放弃金本位制的时期,并因此而主张恢复金本位的人以沉重打击,金本位并不是防止通货膨胀的天然屏障。即使金银充当货币,它们成色的降低或数量的急剧增加都会导致自身的价值降低,物价上涨。这点符合基本的供求规律,也与纸币条件下流通中纸币过多而导致物价上涨的本质是相同的。比较黑死病时期的价格行为,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即不论是货币数量主动增加还是社会产品的减少,抑或是两方面同时进行,它们的失衡即只要社会产品总量小于货币数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这一结论是货币发行过多导致通货膨胀的深化。把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从单方面扩大为两方面。德国1923年间的经济状况和前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通货膨胀分别从两方面对此做出了证明:一个是滥发纸币,一个是物品供应不足。无论什么时候发生通货膨胀,我们都可以注意到它最直观、最深刻的影响是它的不公平――有人在通货膨胀中发了大财,有人面临崩溃。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本文拟假设这样一个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工资和货币量、价格是密切相关的,是即时变动关系。任何商品都有其内在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货币量应是与生产各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劳动总量一致的。这就是说,无论有多少货币,都可以把它们均摊在社会劳动总量上,而劳动者则以其劳动的多少获得相应的收入。在前文所假设的条件下,虽然货币量与社会劳动总量不平衡时会导致物价波动,但物价的上涨与下跌只不过表示分配在每单位社会劳动量上的货币的增加或减少。由于工资和货币量的即时变动关系,每个劳动者手中的货币数量因为其劳动量的不变而紧随货币总量变动。其消费水平并不以货币的多寡而决定,而决定于其劳动的多少。物价变动并不影响消费水平。但实际情况是,每发生通货膨胀,几乎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受到影响。笔者认为,这是现实中,工资制度、分配制度滞后及一些现实原因,使工资不能与货币量及社会总劳动量一致即时变动的缘故。

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货币学派的领头羊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他所谓的货币现象是指实际经济是内在稳定的,货币成长可以使它变得不稳定,通货膨胀率完全由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而且只有在货币数量比产量增长得更快时才会发生。且不说其相反情况――产量突然降低引发通货膨胀,就新的事实也对此提出了挑战。美国90年代中期货币供应猛增,但并没有随之而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80年代中期,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央银行制定货币增长目标。但实验刚刚开始之际,市场采取一系列新的――从货币市场账户到划拨――所引起的大变动,几乎使得货币供应量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已起不了作用了。这些新技术条件下的事实说明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是不成立的。通货膨胀的本质仍须进一步挖掘。

以上事实和假设说明两个问题:一、货币供应量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二、即时是纯粹由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导致的物价上涨或下跌,在前面假设的社会中,并不影响消费水平。这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来审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社会效应。”“它是这个世界上的头号窃贼。它不声不响地从寡妇、孤儿、债券持有者、退休人员、年金受益人、人寿保险受益人手中窃取财富。小偷、抢匪、贪官污吏等所掠走的财富加在一起也比不上通货膨胀的祸害。……它不光是江洋大盗,同时也是慈善的施舍者,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慷慨的施舍者,惠及债务人、囤积居奇者、不动产所有者、政府及普通股票长期持有人。通货膨胀对债务人、不动产所有者的赠与超过了所有慈善事业、捐献、捐赠的总和。”

既然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货膨胀已在很大程度上不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不是弗氏所说的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么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拟如此考虑:通货膨胀之所以被人们广泛关注,并不在于物价变化本身,而集中在它的社会效应上。由于一系列社会机制的影响,物价的变动总是比较超前,而工资、债券收益等等却对其的反映总是滞后。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社会上各种人――消费者和商家等之间的矛盾计划,和谐的社会关系被破坏。

鉴于此,笔者认为通货膨胀应该如此定义:通货膨胀是物价发生变化时,社会各阶层,各种社会角色的利益分配发生变化,生活标准,消费水平,社会关系因之而发生变化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四、通货膨胀治理的浅见

在此定义下,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只是通货膨胀这个的一部分。解决通货膨胀的思路在此定义下得以拓展。一方面考虑物价为什么变化,一方面考虑社会制度对其的,例如信用制度、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等。关于物价为什么变化,一直以来是人们的重点,而社会制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则需要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笔者认为,条件下,首先实现完全货币化是可以缓和货币问题的压力的。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用下图表示:

L

GNP

B

I

C0

C

Y

S

I

B-中央银行

L-银行贷款规模

C-现金发行总量

I-全社会投资规模

Y-个人收入

C0-消费

S-储蓄

GNP-国民生产总值

纸币条件下,由于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使得上述过程中,Y≠C0+S,出现现金漏损率的概念。不但给央行测算货币流通速度增添麻烦,而且使得货币总量的控制变得困难。使用电子货币的好处之一就是使得Y=C0+S。间接融资机构可以更好地控制信贷规模,央行也可以更精确地货币流通速度;其次个人工资通过电子划拨方便及时发放,可以更加有利地使个人工资与物价水平联动。

电子货币可以解决货币存量的初步问题。更深层次的货币存量还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流量,它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和投资意愿,同时还受商业银行行为影响。应当说,处于阶段的,居民潜在消费需求是巨大的。在理想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边际消费倾向为0。在这种状态下,一切社会关系平衡,应该是简单而明了。可以肯定,目前没有一个国家关于宣称自己已经达到这种状态。发达和欠发达的差别只是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因此,人们的需求仍须逐步满足。要用宏观手段来平衡消费和储蓄的结构,用合理的手段控制好消费的需求弹性。一旦消费不和谐变动,储蓄就会紧随其后,此时必然发生财富的“双重转移”即“一方面是消费品从储蓄者转移到消费者整体中去,另一方面是财富从生产者整体方面转移到储蓄者手中去,但消费总量则保持不变”。 随着双重转移的发生,分配结构发生变化,其中伴随着物价的变化,终将导致发展的不稳定。由以上可以看出,控制分配结构是关键。前人研究物价控制较多一些,物价平稳了,则分配结构平稳,社会关系也会很和谐。现在我们找出了通货膨胀的症结所在即整个社会的分配结构和价值传导机制,在以后的研究上,就这分配结构和价值传导机制的控制展开研究,必将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

主要资料: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7

一、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含义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国家经济目标,运用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起到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的目的。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一般在总需求和经济低迷的时期使用,其功能是通过提高货币增长速度来刺激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一般在通胀严重和经济增长过快的时期使用,其功能是通过减少货币增长速度来降低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物价或一般物价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上涨,货币供应畸形增长,出现投资和消费过旺,生产过热等现象。我国一般采用居民消费指数(CPI)作为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发行量过多。究其深层原因还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失调、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等因素。

二、 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市场上,居民主要生活用品和食品以及非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是本次通胀的主要表现。其中,食品中包括大米、猪肉、蔬菜等商品价格上涨最具代表性。

货币流动性过剩是引发本轮全面通胀的根本原因。稳定物价水平、防止经济过热是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目标。2010年末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运用加息、上调准备金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货币政策工具,对调节通胀预期压力、遏制物价进一步持续上涨起到一定松缓作用。

由上述图表数据可知,通胀率衡量指标CPI几乎随着央行货币利率调整而呈正相关上下波动,根据SVAR模型,研究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得出结论:货币供给的增长会带来物价的上涨,并且滞后4 个月后达到最大效应。

综上,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现状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堵为主。其次, CPI 和PPI 仍在高位徘徊, 通胀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三、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综合治理。由于导致通货膨胀既有总需求膨胀的原因,有成本上升推动与结构失调方面的原因,治理通货膨胀既要控制需求,防止收入超分配又要改善供应,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先发展农业及能源等基础与瓶颈产业,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的相互配合,因此,借此其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打破该行业背后的利益寡头。

动态监控。由于预期通胀率和实际通胀和利率有很大关系,所以预期通胀对当期实际通胀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央行如能调整货币政策来改变通胀预期,则对控制通胀水平有很大帮助。由统计局数据统计可知,货币政策与导致的利率变化对最近的物价波动的影响较大,所以以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应该得到广泛使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一,适度采取宽松政策,总体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主。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主要归因于外汇长期占款,如果此时政府过多运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则会造成利率提高,会减少投资,减少消费,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所以政府因为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对相关企业降低门槛,环节整体趋势。

第二,放开金融管制。现在民间资本合法化成了国家金融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间信贷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家金融机构出于资产安全性的考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体制不完善。所以国家在近两年应当在政府工作中提出完善民间金融市场的目标,降低金融机构的门槛国有银行为了资产的安全,对中小型企业不能提供支持,所以在2011 年底政府相关部门也提出了要完善民间金融市场,适度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增加政府鼓励和支持。

第三,加速产业改革和升级。在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当中,还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缺乏新兴的可持续型企业和有广阔前景的朝阳行业,这导致了我国的经济质量水平较低,再加上我国上世纪的人口红利已经接近尾声,如果再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持续下去,会进一步加剧通胀水平,所以政府应引导企业对创新型和高科型企业进行投资。

第四,拓展其他资本市场。由统计数据可知,近年来银行资产大幅扩张,而证券市场资产不断萎缩。长期倒挂的利率水平对证券行业影响巨大,政府应当适合考虑调息,这也是社会各界的广大呼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发展证券市场和其他诸如民间信贷等资本市场。

四、结论

笔者认为,要创立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不仅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大基本经济因素上考虑,也需要从国家宏观和个体微观上的角度上进行考虑。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人民银行将利率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依据,将价格水平稳定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增强人民银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信任度和影响力。在央行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和财政部门的协调配合,努力建立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在经济目标、政府债务和金融监管等方面及时进行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力。随着我国财政收支以及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保持政府的预算平衡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保证了财政的预算约束,将政府赤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预算公开透明,才能避免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让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其在调控价格水平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静.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与成因分析.[J].财会研究,2013(4).

[2] 王勇.对运用货币政策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3(5).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8

通货膨胀问题存在于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第一季度的CPI总体涨幅为8%,2009年基本维稳。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逐渐提高。2011年,中国仍是通货膨胀之年,物价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8%。目前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大方面原因。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结构性的,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需求拉动方面的原因。

(一)需求拉动方面。需求拉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增加超过社会总供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不断增加。外汇的大量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迅猛增长,中央银行虽然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等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但仍然没有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从而导致物价持续稳定上涨。

(二)成本推动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原因。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会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农业的丰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而造成的“工资推动”或“利润推动”。

1.工资成本上升。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居民生活水平又通过居民收入来衡量,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是工资收入。所以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工资,工资提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即工资的提高本身对经济就有了两面性:一方面,工资提高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工资提高又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给企业生产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问题。

2.利润推动。一些垄断企业为保持利润水平不变,依靠其垄断市场的力量,运用价格上涨的手段来抵消成本的增加;或者为追求更大利润,以成本增加作为借口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3.节能减排。我国面临经济资源的紧缺,使得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经济由粗放型转向经济集约型,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从而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投入,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4.自然资源紧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规模的扩大,我国对原材料等一些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对外资源的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从而使得资源价格的不断攀升,企业成本不断增加。

5.公共投资增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政府不断的增加改善环境、增加社会公共投资,这也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上升,使得物价有上升压力。

6.进口出口贸易的推动。一般来说,进口品价格上涨,特别是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出口贸易迅速增加,直接导致国内市场产品不足,在既定的需求量下,也会引起物价上涨继而引发通货膨胀。

三、我国通货膨胀对策

由于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造成的,要治理它就得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治理,我国目前应该采取的政策是:扩大供给,紧缩需求。

(一)紧缩需求。紧缩需求主要针对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紧缩需求可以通过货币需求紧缩和财政需求紧缩两种方式。财政需求政策将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到国民生产总值,以及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我国目前面临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还处于可控、温和阶段,所以目前采取财政紧缩政策会得不偿失。由于我国利率没有实行市场化,货币需求紧缩则可以较好的控制通货膨胀,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二)扩大供给。扩大供给主要针对成本推动造成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抗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没问题,但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却一点意义都没有。对抗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要实行减税,不断的促进企业技术改革升级等措施降低企业的供给成本,从而减轻供给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压力。

1.减轻税收负担。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变相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企业供给增加,缓解了供给不足造成的物价上涨。2.促使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型。促使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型,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不断调整要素投入组合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3.不断完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4.进出口贸易管理。合理控制进出口贸易数量及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结构比例等,使进出口贸易保持平衡。尽量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健发展的同时,减少其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国在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时,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确保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我国在积极应对通货膨胀的时候,除了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政策以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力度,使其能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同时,要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其更加合理、公平。

参考文献:

[1]马怀礼,闫然,刘帅.浅析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J].经营管理者,2011(15).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9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应出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和扩张新增信贷规模等,直接的结果是M2(货币和准货币)供给高速增长。货币超发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较为明显的,由于信贷对物价影响的滞后期长于对GDP的影响,因此在经济回暖的同时,经济还处于低通胀。中国经济在保持了一年左右低通胀、高增长良好表现之后,物价指数开始走高,中央银行也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但不包括对新增信贷的控制,使得M2增速仍然较高。当前,货币政策的物价影响开始显现出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3月和4月的CPI分别同比上涨5.4%和5.3%,抑制通胀和稳定通胀预期成为了中央银行主要目标。因此,深入认识中国通货膨胀的特征及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可以为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和有效运用提供参考依据。

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主要还是围绕流动性过剩展开,无论是证明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还是通过货币扩张所暴露的市场缺陷,致使通胀无法被市场吸收,都表明中央银行货币超发是引发通胀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的思路是:以新增信贷作为货币扩张的主要表现形式,引入流动性因素和总需求因素,基于VAR模型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考虑到利率作为中央银行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近年来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治理通胀的争论,本文进一步论证了提高利率治理通胀的有效性和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当前的通胀压力。

二、实证检验与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利用2006年1月―2011年4月有关数据,建立VAR模型,并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分别使用CPI、E、I、L、M2、R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率、名义人民币/美元汇率升值率、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当月新增信贷环比增速、货币和准货币环比增速、同期存款利率。

利用Johansen检验,并采用序列无趋势项和既有截距项也有趋势项的协整方程类型,可以发现VAR模型中变量存在的协整个数(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5%显著性水平下,迹统计量认为VAR模型中存在2个协整关系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确定出VAR模型中存在1个协整关系。由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一步建立向量误差校正模型(VEC)分析各变量处于长期均衡时的变动趋势和表达方程。结合经济意义,最终确定的协整方程为:

CPI=-0.00163+17.3251E-0.2453I-0.06164L+4.1616M2-1.2912R

在长期均衡状态下,货币供给M2增速与汇率升值率E对通胀率产生正向推动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环比增速每提高1%,能带动CPI同比上涨率提高4.1616%;人民币/美元汇率升值率每提高1%,可以引致CPI同比升值率提升17%左右。可见,M2增速过快是CPI上涨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升值对CPI的正向作用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不断增强,导致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进而使得货币被动超发,加剧了市场流动性过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每提升1%,可以使得CPI上涨率降低1.2912%;以固定投资代表的国内需求增长率和新增信贷增长率对CPI有负向关系的合理解释是,长期以来,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和信贷扩张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明显,但同时,对二者规模的控制恰好能够对CPI进行平抑。这说明,中央银行可以用利率工具和控制信贷规模治理通货膨胀,当通胀或通胀预期较高时,及时提高利率,压制新增信贷规模,可以抑制通货膨胀。这也可以看出,中国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负面效果是通胀压力增大,尤其有必要适当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

三、结论

本文结合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分析了中央银行货币超发下,人民币内外价值出现偏离,即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首先,根据汇率超调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可以解释货币超发下,人民币对外币值不降反升。第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央银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M2保持高速增长,国内通货膨胀逐渐显现出来,这表明货币超发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第三,人民币升值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升值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国际资本的流动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导致货币被动发行。

在进一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流动性过剩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导因素。一方面,中央银行之前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积累了大量流动性,新增信贷一直保持高位增长;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以及升值预期持续,国际资本流入,使得中央银行被动超发货币,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新增信贷规模控制和提高利率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银行信贷扩张对CPI的上涨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因而从根源上控制信贷规模,可以稳定物价和通胀预期;同时,中央银行一般也会选择提高基准利率降低CPI。

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是缓解目前通货膨胀压力的可行手段。政府主导下的投资需求扩张对经济的提振作用十分明显,但是,这种刺激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有一段滞后期,因此,需要在制定总需求政策方面,考虑政策后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等.国际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

[2]裴平,吴金鹏.论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经济学家,2006(1).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10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has had been through repeatedly three time great inflations. oversized Total demand drawing causes which with the first two investment in the fixed assets scale is different, the inflation more characterized the cost-push has unfolded under the open economy condition , and has formed the big latent threat to our country economy long-term stable growth.From this, we proposed to enlarge “three agriculture”investment to safeguard the food security, and to develop the substitution energy and the strategic resources product reserve to sharpe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ixed price ability, and to strengthen positively monitoring the short term capital flowing to maintain the financial security and the economy stable. Through above measure, we may be supposed to deal with the current inflation.

Key wordThe inflation;cost-push;exchange rate

我国新时期通货膨胀自2003年开始以来愈演愈烈,进入 2007年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在高位运行。七月份突破5%大关后,出现节节攀升的态势,全年上涨4.8%。2008年二月更是达到8.7%,创下12年以来的最高值。为了控制CPI指数的上涨,中国的货币当局频繁使用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等紧缩的货币政策。但从近期CPI的表现来看,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当然,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但是主要的原因是新一轮通货膨胀具有全新的特点。造成新时期通货膨胀的原因不仅仅是流动性过剩,国际输入性因素的作用明显,制定针对新时期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充分考虑这些来自国际的因素。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物价波动

通货膨胀一直是萦绕在我国经济上空的一个梦魇,如下图一所示,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84-85年、87-89年、93-95年有过三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并且各次上涨的幅度不断的攀升,90年代前期的一波物价上涨峰值曾经超过20%。

图1 改革开放以来CPI增长率变化(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984-1985年CPI增幅一度超过9%,1985年更是达到9.3%。此阶段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另一方面工资性收入增长过快,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引起成本上升。成本推动伴随着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为了抑制高通胀,国务院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宏观调控措施。

1987-1989年是经济扩张的时期,物价指数持续走高,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社会需求不断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发行超标,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在居民不确定性心理预期的作用下,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党在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

1993-1995年,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过大,金融持续混乱。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国际收支恶化。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与国际收支恶化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1993年,中央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二、新时期通货膨胀的特点

95年-02年我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通货紧缩,之后物价水平在2003年中期开始上涨,预示着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到来。与上面分析的历次通货膨胀相比,新一轮通货膨胀表现了全新的特点。首先本轮通货膨胀是由成本推动的并且具有国际输入性的特点,在国际贸易与金融互动关系日益加深的国际背景下,国际能源、原材料与粮食价格的上涨通过价格渠道输入我国,推动我国物价水平不断走高。而且新时期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同在,国际游资疯狂涌入我国,再加上产业资本流入与贸易顺差的作用,外汇储备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强化。另外,本轮物价上涨还具有结构性的特点,在物价变动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结构性差异。

1.成本推动性特点

如下图二所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联储开始不断降息,美元持续走低,加上国际游资的炒作,以美元标价的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石油是工业“血液”,属于重要的上游资源性产品,其价格上升首先带动国际能源、基本金属、贵金属及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如下图三所示),接着推高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加大整个工业生产成本,然后逐步传导至下游的加工工业和消费品,进而推动物价全面上升。

图2 2006-2008年油价和汇率走势图(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3 国际能源与金属上涨趋势(数据来源:CRB)

油价的上涨与能源的紧张给欧美等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欧美国家不断开发与创造新的替代能源,近年来不断地消耗粮食,转化为生物燃料,造成了粮食供求缺口不断加大,全球粮食价格不断攀升。以玉米为例,如下图四所示,近年来全球玉米的产量都保持上升趋势,然而消费量也在不断加大,而且库存量逐年减少,供求缺口不断加大,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美国利用玉米制造乙醇这个事实。

图4全球玉米产销库存图(数据来源:中钢期货)

燃料乙醇的生产耗费了大量的玉米,这是近年来玉米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2006年美国燃料乙醇产量超过50亿加仑,按1加仑=3.785升、酒精密度0.8克/CM3计算,至少消耗玉米4996万吨,占玉米总产量18%,2010年,预计美国燃料乙醇玉米消耗量达到1亿吨,相当于美国现有玉米产量的30% 。(如下图五所示)

图5 1990-2010年美国燃料乙醇生产所需玉米量(数据来源:USDA)

生物燃料的生产是世界粮食危机形成的重要原因。首先,生产生物燃料必须占据人类的口粮。2006年,美国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相当于1.3亿人一年的口粮,而到了2010年,按照测算,这个数目将翻倍。同时种植生物燃料用的粮食要耗费大量的土地,这便减少了其他粮食的种植与供给,粮食供求矛盾更加剧烈,再加上近年来饲料加工用粮需求以及食品加工用粮需求的不断增长,全球粮食价格出现普遍上涨。如下图六所示,近年来,世界上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价格都保持上升趋势。粮食价格是食品价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上涨直接导致食品价格的上涨,而食品价格对新时期物价上涨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图6 2003-2007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受需求强劲、美元贬值以及国际游资炒作的影响,国际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上涨趋势。以国际钢材为例,如下图七所示,近年来国际钢材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带动我国国内钢材价格上涨。而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推动工业品价格指数的上涨,最后会传递到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来。

图7国内外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走势(数据来源:中华商务网)

上面所述的国际能源、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形成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最终会通过国际贸易途径传导到我国,造成我国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如下图八所示,由于受到国际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原材料、燃料特别是食品价格指数出现大幅上涨趋势,推动国内CPI也不断上行。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新时期通货膨胀具有输入性的成本推动型特点。

图807-08年价格指数月份增长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输入性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与外资流入两种渠道不断冲击我国国内市场,从而使我国新时期的通货膨胀带有明显的国际输入性特点。上文已经说到,国际石油、钢铁以及粮食等大宗资源性产品的价格飙升带动我国进口生产资料上涨,造成我国输入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同时,外国商品价格的上涨促使我国企业减少进口,转向国内市场,从而加大内需,增大通胀压力。另外,如下图所示,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大,国内生产要素低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作用下,流入我国的国际游资不断增多,这几大因素促使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猛。外汇储备的增多会造成外汇占款的增多,从而增大货币供应量,加大社会总需求,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

图9 新增外汇储备的构成(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结构性特点

我国经济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农村经济比较脆弱,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工业的高速增长与农业低速增长形成尖锐矛盾。农产品的供给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可能成为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初始冲击。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一般加工业发展迅猛,基础工业和能源、交通等发展滞后。

上述经济结构特点决定了本轮通货膨胀也具有结构性的特点。以2007年为例,在这一年里,我国CPI上涨4.8%;PPI上涨3.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2%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8%;RPI上涨4.4%。三大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出现明显差距。价格指数内部构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通过计算求得07年6月至08年5月CPI各类构成指数的平均值,绘成如下图十,发现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和居住等价格指数上涨(大于10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最明显。而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则持续下降(小于100),CPI内部构成出现不协调,甚至是分化。生产价格中初级产品价格和中间产品价格涨幅高于最终产品,购进价格高于出厂价格,生产资料价格高于消费资料价格。

图10 07年6月-08年5月CPI构成分类平均值(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另外,本轮通胀的城乡和区域差别比较大,如下图十一所示,近年来存在于农村的通货膨胀压力比城市大,主要的原因是农村缺乏产品库存机制,产品价格对供给缺口更加敏感,需求的加大就更能拉动物价的上涨。同时农村也缺乏对外部价格冲击的缓冲机制,应对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能力更加脆弱,更能受到国际物价上涨的影响。在全国各地区之间,物价的上涨也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从全国范围来看,CPI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一般是粮食主要生产区,资源、能源输出大省;而经济发达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11城乡CPI比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新时期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

本轮通货膨胀进入2007年后不断加剧,人民币对内贬值严重。但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对外升值态势强劲(如下图十二所示)。这一经济现象阻碍国内外市场的有机衔接,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诱发国际游资的冲击,造成我国经济发展不稳定。同时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一起拉动国内企业生产成本,造成企业开工不足,产量减少,经济衰退,从而有可能把我国经济发展拉入“滞胀”状态。

图12近年来CPI增长与汇率变动比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新时期通货膨胀有可能发展为“滞胀”

所谓“滞胀”,是指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的一种经济现象,这是经济中最为可怕的现象。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着潜在涨价、人民币升值与产能过剩三大压力,这三大压力相互助长,构成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巨大威胁。

(1)国内潜在涨价压力大

当前国际一些涨价因素是国内无法控制的,国际石油价格失控式上升引起国内油价上涨;国际粮食价格暴涨引起国内粮价飙升。我国长期内对产品价格的形成都实行干预,造成价格人为地压低,这种潜在的反弹压力迟早会爆发出来。另外,我国要素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受到扭曲,劳动力、土地与资本等要素价格偏低,长期内这种扭曲机制肯定会得到矫正,要素价格肯定会涨,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全面通货膨胀的压力正在急剧增大。

(2)人民币升值过快

人民币升值过快将导致热钱大举进入,外汇储备随着增加,从而形成外汇占款导致货币发行量增大,通胀压力也加大。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也会加大国内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会造成出口企业经营急转直下,甚至出现亏损或者倒闭。出口企业是我国吸收劳动就业的主力军,其倒闭必然会加大就业压力。同时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出口减少会使经济增长由于缺少外需的拉动而速度减慢, 大大削弱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能力。

(3)国民经济存在产能过剩

目前官方公布的11个主要行业(钢铁、电解铝、汽车、铁合金、焦炭、煤炭、电石、铜冶炼、水泥、电力、纺织)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此外,房地产这个重要的行业也出现了“过剩”, 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不断加大。由于2008年会进入产能集中释放阶段,供给增长会愈加明显,经济增长率会明显低于2007年。

由上面三点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存在着通货膨胀压力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共存,而且国民经济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三大压力相互作用,一方面推动我国物价指数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使我国企业成本增加,出口受挫,失业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受阻。另外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经济减速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消费下降,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架马车―出口需求也随着出现急剧下滑,这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中国经济在CPI持续高位运行,全面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同时,实际GDP增长减速的迹象正在显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的可能性正在加大。(如下图十三所示)

图13实际GDP与物价指数增长比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08年为1-6月份)

2.新时期通货膨胀有可能危及经济安全稳定

新时期通货膨胀是属于输入型通货膨胀,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作用下,国际游资疯狂涌入我国资本市场,一方面增加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冲击我国货币体系,严重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安全,给我国经济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近年来涌入我国境内的热钱迅猛增长,至2008年6月已经达到1.75万亿美元。热钱为了追求汇率变动利益而进行投机,这种投机既不创造就业,也不提供服务,具有极大的虚拟性、投机性和破坏性。由于此种投机性资金常自有贬值倾向货币转换成有升值倾向的货币,增加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热钱短期内在一国市场中的流入和流出,会增加该市场的波动性,对一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损害。具体到我国来讲,热钱的主要影响有:

(1)助推通货膨胀

热钱流入使我国被动增发货币,造成流动性过剩,加剧了通货膨胀。2004年全年基础货币投放达到6600多亿元人民币,按照测算大约100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就有8000多亿元人民币,因此,仅仅热钱流入就超过了全年的基础货币投放额。可想而知,这对通货膨胀的推动力有多大。

(2)增加了我国宏观调控难度

为了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稳定汇率非常重要,但热钱流入加快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升值步伐,加大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难度。中央银行要适当控制升值速度,就必须投入基础货币收购外汇,而外汇占款的增加又会导致货币供给相应增长,增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3)加剧国内资产价格的波动

热钱不断涌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了这些市场的价格虚高。在获利了决之后,热钱流出又会使市场价格下跌,短时间内价格暴涨暴跌加剧了市场波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热钱在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不断寻找套利机会,最明显的是房地产市场。最近两年多来,我国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一些大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20%以上,甚至达到50%。

(4)对经济结构的冲击

过度的游资投机行为会误导资源的流向,吸引更多的国内资本转化为投机资本,导致低效率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与产业结构的失衡。首先,既定的资金用于投机多了,就必然会致使能源、交通、农业、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等基础产业资金短缺、发展滞后,影响到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其次,国际游资的投机行为可能助长国内投资的短期化倾向,致使高新技术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扶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最后,国际游资的误导作用还可能导致政府的产业政策发生偏差,使经济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总之,这种产业结构上的畸型发展是会大大削弱我国经济的发展后劲和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背景下,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国际投机热钱疯狂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加大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强化通货膨胀压力。国际游资过度投机破坏国际收支平衡,冲击我国的货币体系,制造市场虚假繁荣,破坏价格均衡机制,引起外汇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经济与金融体系产生冲击,从而给宏观政策与经济稳定带来严峻挑战。

四、新时期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建议

开放条件下,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成本推动是本次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治理新时期通货膨胀必须把重心放在降低成本上,关键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国内资源供给、资源替代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而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国际输入。国际因素对国内物价波动的影响与日俱增,这为分析与应对通胀压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我国物价波动的研判必须放在全球经济供求平衡背景下,物价调控也须充分考虑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1.由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的食品价格上涨是近年来CPI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拉动力量。要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①要增加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进步率,扩大播种面积及提高单位产量;②要加大对农村水利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③要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价格上涨形势,树立对宏观调控的信心,稳定通胀预期。

2.必须增强对全球资源性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参与力度,提高我国资源性产品的生产能力与国际市场定价能力。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规模持续扩大,但国内储量有限,国内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持续提高。再加上其他新兴国家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全球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是长期趋势。必须增强我国对全球资源性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参与力度,确保满足我国经济能够可持续快速增长的战略需要。要利用我国在国际大宗资源性产品的主要买主地位,提高我国在国际资源性产品市场的定价能力。可以利用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变部分外汇储备为股权储备,投资参股世界上大能源公司与钢铁等大原材料公司,增大我国在大宗资源性产品定价上的话语权。同时我国必须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原材料类产品的利用率,努力寻求和制造替代产品,以降低此类产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减少国际价格对我国价格的影响。必须建立石油、钢铁等重要基础产品的战略储备制度,以便在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调节物价,控制物价的上涨。

另外,开放性带来的通货膨胀冲击是难以规避的,①要积极防范贸易途径的“输入型”通货膨胀,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基础货币过度投放这一问题。努力促使进出口贸易地理方向的多元化,降低对个别国家的依存度,要积极开拓低成本国家进口市场,降低我国进口成本。②必须加强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监控,控制人民币升值幅度,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少基于人民币升值套利的投机活动,维护我国金融安全与经济稳定。

3.为了防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出口企业的发展,例如可以结构性地提高我国出口退税率以及适当增加一些企业的出口补贴,降低企业出口成本。要适当减少政策转换的频率,扩大政策适用期,从而增强出口企业的适应力。要鼓励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要提醒出口企业重视国内市场,鼓励部分出口产品转为内销。这样,出口企业的成本降低,需求加大,倒闭的可能性就大为减少。出口企业倒闭减少,就业就增多,国家经济增长就有动力,“滞胀”的压力就可以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余珊萍.论开放经济下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J].东南大学学报,2002(5):45-53.

[2]范志勇、向弟海.汇率和国际市场价格冲击对国内价格波动的影响[J].金融研究, 2006(2):36-43.

[3]方先明、裴平、张谊浩.外汇储备增加的通货膨胀效应和货币冲消政策的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6(7):13-21.

[4] 郭新华、韩继云.防治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对策建议[J].管理现代化,2005(3):45-47.

[5]卢孔标. 开放背景下国际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影响[J]. 广西金融研究,2008(1):26-29.

[6]乔海曙、邓婷.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与中国样品[J]. 宁夏大学学报2007(2):112-118.

[7]马晓莹、刘晓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通货膨胀解析[J].经济与管理,2008(2):61-64.

[8]张海平.2007年中国通货膨胀的内外原因及政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07(12):4-5.

[9] 孙婉洁、臧旭恒.试析外资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5(9):60-66.

[10]陈全功、程蹊.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路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2):51-56.

[11]HELMUT F. Theories of inflati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17-135.

[12]N.Gregory Mankiw. Macroeconomics (Fourth Edition)[M].Worth Publishers,2002:186-2002.

[13]于志慧.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2008(230):29-34.

[14]陈雁云.外汇储备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当代财经.2005(4):49-54.

[15]卢孔标.开放条件下我国物价波动中的国际因素[J].广西金融研究.2001(9):55-59.

[16]艾洪德,范立夫.货币银行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89―304.

[1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07-620.

[18]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省略);世界银行网站(省略);中钢期货网站( 省略) ;美国农业部网站(usda.gov);中华商务网网站(省略 );美国商品研究网站(省略 ).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11

(二)前几年资产价格的急剧上涨掩盖和推迟了物价上涨

流动性过剩是全球现象,但在新兴国家更为突出。经验表明,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必然上涨。由于股市和房地产繁荣吸收了经济体系中大量的流动性,弱化了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因此在经济周期的顶峰,往往表现为高增长低通胀和资产价格的急剧上升,资产价格上涨也就掩盖并推迟了物价上涨。在股市和房地产持续繁荣乃至出现泡沫之后,流动性导致的通胀压力才逐渐体现在其他商品市场上,从而表现为通常意义上的物价上涨。自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价大幅度上涨,人们纷纷购房置业,大量的投机资金也随之流入了房地产市场。2006下半年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迎来了一年半的大牛市行情,股市大规模扩容,吸收了大量的资金进入股市。房市和股市的繁荣,吸收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我国经济在这期间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特点。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急剧升温,短短几年内积累了大量的泡沫。为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国家及时出台了调控措施,2007年下半年以来股市开始暴跌,房地产市场也开始降温。随着股市和房市的调整,大量的流动性资金从房市和股市释放出来,不可避免地会对物价形成冲击,这对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大幅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资源和要素价格低估,扭曲了价格形成机制

我国的水、电、气、成品油等生产要素价格收到政府的严格管制,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土地和利率也受到一定管制,价格较低。同时,由于社会性管制的缺失,许多企业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很少,大多数企业的相关设施、投入未达到国家标准。这些情况导致劳动力、土地、资金、能源、污染及知识产权等价格的严重低估,中国的出口企业获得了国外企业难以抗衡的优势。比如,2007年初,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比国外市场价格低一半以上。而在2007年的头10个月里,国际原油价格上升了约60%,但中国成品油的零售价格却从未调整。这就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10个月里由于国内能源价格的人为锁定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也就不难理解我国双顺差持续加大的原因。由此可见,资源和要素的价格,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常重要。资源和要素的价格低估,一方面使投资回报率和企业盈利水平过高,诱导投资增长和外资流入;另一方面还会降低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增加出口,并引起外贸顺差过大,进而引发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和资源环境消耗大等问题,其结果必然是经济过热,并诱发通货膨胀的发生。

(四)汇率体制缺少应有的弹性,弱化了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性

我国自2007年7月21日实行新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扩大汇率弹性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为宏观经济操作腾挪出更大的空间。虽然我国仍实行资本管制,但资本账户的大部分已开放,且仍在扩大开放进程中。根据经典的蒙代尔三元悖论,在资本项目开放的背景下,僵化的汇率体制将使国内的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因此,央行要想拥有主动、可控而有效的货币政策,就需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人民币自汇改以来,已累计升值超过18%,呈现出“小幅振荡,单边升值”的特征,但缺少应有的弹性,这使得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尽管央行大量发行票据,5次上调存款利率和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通货膨胀,但由于美国采取大幅度连续降息的方式挽救经济颓势,使得中美利差倒挂,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热钱流入国内进行套利活动,结果反而加剧了通货膨胀。

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39.9%,规模增加1,539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增加414亿美元,同比下降10.6%,外商直接投资增加274亿美元,同比增长61.3%,其他外汇流入(含热钱)增加851亿美元,同比增加16%,2008年以来的单月热钱流入量大概是2007年的3倍。一季度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激增61.26%,尤其是1月份外商直接投资(FDI)猛增109.78%,创近年来增长纪录。在当前新劳动法实施,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外商直接优惠减少以至对外商吸引力减弱时有外资企业撤资的大背景下,FDI猛增与热钱相关。如果让汇率真正浮动起来,既能升也能降,改变人们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货币政策的效果就会好得多。

(五)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直接推动了国内CPI的快速上涨

年初南方罕见的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使得我国2008年前4月的物价涨幅较大。“5.12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年初雪灾,给全国劳动力供给和宏观调控政策带来不利影响,并可能拉低GDP增速。地震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因交通运输和能源供给受阻而对经济活动的破坏,对农业、交通、制造业等带来显著影响。灾区农村劳动力和生产力损失严重,给灾区农业生产恢复带来重大影响,短期内农产品、建筑类材料及能源等的价格势必存在上涨的压力,从而CPI会继续高位运行。

从国外的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美国次货危机影响

自2007年9月以来,美国通过持续降息、美元贬值甚至无限量地提供美元,以缓解银行体系由于次贷危机而暂时出现的流动性不足,向外输送了大量的美元,加剧了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中国身处其中,不可能独善其身。

(二)国际粮食价格与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增加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形势趋紧,直接导致了国际农产品价格飞涨。此外,石油价格飙升促使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调整能源政策,鼓励利用玉米加工乙醇作为燃料,这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这些对国内食品价格有一定的间接影响。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商品生产成本增高。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

(三)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使得部分国际资本从金融市场流入期货市场,推高期货价格

传统的期货市场定价是依据现货的供求来决定的,但现在却形成了定价权向金融领域转移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有部分资本从金融市场抽出,转移进了期货市场。由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吸纳的国际资本高达几十万亿美元,而期货市场仅仅万亿元的规模,从金融市场只要转移出一小部分进入期货市场,就会对各类期货的价格形成巨大的拉升作用,导致国际主要大宗产品期货价格不断走高。随着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泡沫的破灭,会有更多的资金冲入期货市场,原油和资源类价格还将高位运行。我国是能源进口大国,每年单原油这一项进口量已突破2亿吨大关,这就大大加重了我国所面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四)不断扩大的外部需求会继续拉升中国总体需求、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

新全球化的最显著特点是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长期内丧失,导致物质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从而对发展中国家形成由外部需求拉动的通胀和由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推动的“成本推动型”通胀。统计表明,我国2005年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而这些企业创造的贸易顺差净值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这种状况在我国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会面临双顺差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已呈现出与前几次通货膨胀不同的特点,以往的通货膨胀往往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过热所致,这种通货膨胀往往是伴随着央行通过再贷款进行货币投放和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存量上升带来的,中央银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往往很有效,只要控制好财政和信贷规模一定能够使得经济过热减缓,从而抑制通货膨胀。而这轮通货膨胀是由国内外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征”,必须多管齐下,方能凑效,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避免农业发展的大起大落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二)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只有从源头上控制好货币的投放量,才能彻底根治通货膨胀。

(三)维护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进入资本和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不会立即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资本和房地产市场为过多的流动性提供了缓冲,物价的上涨压力在短期内大为减轻,但应强化管理与监督,防止泡沫的发生。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和房地产市场充当了适度通货膨胀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四)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为人民币国际化作好准备

适度放松汇率管制,提高汇率弹性,让市场机制在汇率形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积极主动向外输出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人民币供给,以减轻国内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现在边境贸易、边民互市以及跨境旅游等因素的推动下,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量和存量不断上升,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人民币区域化在经济力量的推动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减轻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12

Key Words:inflation,space state model,commodities,lewis turning point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8-0013-04

一、引言

物价稳定是各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在一系列政策合力的推动下率先强势复苏,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然而,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饱受通货膨胀的困扰。2011年3月CPI同比上涨5.4%,为32个月以来新高,4月份CPI同比上涨5.3%,5月份更是高达5.5%,通胀形势异常严峻。本轮通胀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国内成本推动的因素,也有国际市场输入的因素;既有结构性价格调整的因素,也有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因素。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不断推高通货膨胀预期。

本文的研究专注于成本视角下的通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前国内通货膨胀的治理,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

二、理论分析框架

众所周知,按照经典的生产函数理论,商品的生产不可避免地要消耗相应的原材料,同时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也必然耗费劳动。所以从成本视角看,商品的价格必然要包含上述两类成本,并按照一定加成比例最终确定。

在不考虑原材料投入的情况下,如果以W表示工资,每单位劳动力生产a 单位产品,那么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就是W/a,a值大小由技术水平决定,技术水平越高,a的取值越大,即每单位劳动力生产的产品越多。又假定加成比率是 ,则商品的价格可以表示为(1)式:

(1)

再者,把原材料作为投入品引入商品的价格分析中,那么商品的价格不仅包括劳动力成本和加成比例,而且还包括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原材料。用PR表示原材料价格,则前面的商品价格方程可以修改为(2)式:

(2)

其中, 表示每单位产出的原材料需求量, 就是单位成本中来自原材料投入部分。从修改的商品价格方程式(2)中可以看到,工资、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都会因为增加了成本而最终引致物价水平的上涨,各变量价格变动方向是同向的。

三、当前通胀成因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选取及来源说明

本文选取2002年第1季度到2011年第1季度的中国经济季度数据:(1)物价总水平变动选取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指标,以此来观察通货膨胀水平;(2)工资选取劳动者平均工资,以此度量劳动力成本;(3)原材料成本选取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由于这一价格指数只有月度同比数据,季度数据取每一季度月度数据的平均值。其中,2002年1季度至2009年3季度的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2009年4季度至2011年1季度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所有数据均进行了X―11季节调整,并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值,处理后的各自然对数数列均通过平稳性检验。

(二)实证检验Ⅰ:基于状态空间模型

本部分我们以式(2)为理论基础,采用状态空间模型(State Space Model)来研究成本变量对物价变动的影响。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可以将不可观测的变量并入可观测模型并与其一起得到估计结果,为那些无法取得观测值的解释变量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同时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卡尔曼的强有力迭代算法(Kalman Filter)来估计,可以利用被解释变量的过去信息得到状态变量的最佳近似结果。我们利用状态空间方法构造如下具体模型:

量测方程: (3)

状态方程:(4)

其中,lcpi、lraw、lw分别为物价水平、原材料价格指数、平均工资的相应对数值,为常数项,SV1、SV2为物价水平对原材料成本、工资的弹性值;uit为系统噪声,vt为观测误差项,uit和vt都是白噪声且不相关。

运用Eviews6.0软件对上述空间状态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计量结果来看:2002年以来,物价水平对原材料成本的弹性值SV1均处于0.83-0.85之间,其中2002年、2009年较高(0.85),即使SV1最小值(出现在2008年)也高达0.835。而物价水平对工资成本的弹性值SV2在考察期内基本维持在0.10左右,变动幅度很小。

(三)实证检验Ⅱ:时间序列分析

接下来我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2002年第1季度到2011年第1季度物价水平、原材料价格指数、平均工资的季度数据根据下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5)

我们利用Eviews6.0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鉴于样本空间有限,同时考虑到实体经济生产周期的因素,模型中滞后阶数统一设定为滞后2阶。从回归的结果来看,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77,所估计的VAR模型所有根的倒数的模都位于单位圆内,说明模型具备了较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好的稳定性。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当期和滞后1阶的原材料价格对物价水平有显著影响,而工资的影响程度较小,且不显著。

为更好地探究工资及原材料价格波动对物价的影响,我们在上述VAR模型中利用方差分解分析工资、原材料价格波动对物价变化的贡献度(见表1)。从表1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从第1期开始至第10期结束,物价水平预测方差中由非物价水平因素扰动引起的部分,原材料贡献度均大于同期工资贡献度。

(四)实证检验的初步结论

基于季度空间状态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实证检验结果,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引起物价变化的原因更多地在于原材料成本的变动,而劳动力成本的变动只是次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优势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低。

四、进一步的探讨

(一)原材料、国际大宗商品与通胀传导

国际大宗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即农产品、矿产品及其半产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经济层面上的供需关系制约,与资金和金融面的关联性更强。2010年以来,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投资避险需求等多因素主导下,原油、铜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步入快速上涨通道。

大宗商品的大量进口和价格的持续高企,使得中国经济受到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严重威胁。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1―3月份中国进口的原油、大豆、煤炭、铁矿石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24.5%、25.6%、21%和62.6%,势必会造成国内商品生产成本提高,为保证利润,部分商品只能选择提价。笔者对2004―2010年期间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CRB)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MPI)季度数据的总体关系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CRB是MPI变动的Granger原因。同时我们也发现,CRB同比增速明显领先于中国的CPI同比增速,领先时间大约为2―4个月。

当前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超常规上涨,除了反映需求旺盛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美元币值下降。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经济典型代表,中国应该积极维护并发挥独立货币政策的作用,牢牢把握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选择独立货币政策与资本管制的同时,让人民币汇率更有弹性地浮动起来,以更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尽力抵消国际通胀的传导。相关研究(王晋斌等,2008)表明中国进口品价格指数的汇率传递弹性系数为0.75,这表明人民币升值1%,进口价格指数下降0.75;汇率传递到国内CPI的弹性系数为0.37,汇率因素对输入性通胀的阻滞效应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价格与通胀压力

从日韩经验来看,后“刘易斯拐点”时代,通胀和工资水平往往呈现螺旋上升的局面。我们利用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来度量劳动力价格,采用历史数据实证观察中国劳动力价格与通胀的关系。利用1987―2009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涨幅和CPI增幅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工资变动和CPI变动两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中国通胀和工资水平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从国际经验来看,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日本,以及80年代到90年代的韩国,这两个经济体分别经历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从失业率的情况来看,日本在当时失业率从2%下降到了1%,韩国失业率由80年代的4%下降到了1995年的2%,这两个经济体在经历刘易斯拐点时期所表现出的失业率的下降,同这一阶段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而我国“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以上,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高水平。

依靠近几年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和低技能劳动力价格上涨就简单地推断出中国经济已经迈过“刘易斯拐点”缺乏足够的严密性。笔者认为城市偏向政策也同样不利于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发挥集聚效应。随着产业的集聚和资本的不断积累,东部沿海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持续增长,但如果城市偏向制度持续存在,进城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受到户籍制度及地方政府的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而得不到公正待遇,不能在养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那么,这种流动将处于不充分的状态,从而使得沿海地区的现有劳动力价格被人为抬高。在劳动力不能充分流动的情形下,沿海地区过早地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城市的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假设相关制度性创新进程能够加快,我们大可不必高估“刘易斯拐点”对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影响,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的。

五、政策建议

(一)当前通胀治理政策的展开应该紧紧围绕供给管理这个中心

成本推动引致的通货膨胀不能仅仅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更重要的是应该加强供给管理,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来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应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税收减免,降低实业界的整体税收负担,同时对农林牧渔业等自生能力较为脆弱的农业产业加大直接补贴的力度,缓解基础性农产品的上涨压力。

(二)增加汇率弹性,对冲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通胀造成的负面效应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明显低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汇率升值难以抵消进口品到岸价格水平的上升,中国存在进口通货膨胀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增大汇率弹性,减缓大宗商品价格飙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三)通过劳动生产率提高有效抑制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物价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单位产品劳动成本持续下降,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抑制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价格的影响。2007―2010年我国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实际平均增长率(算术平均)均为7.7%,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实际平均增长率(算术平均)为8.4%,如果劳动力价格上涨15%,则超过50%的劳动力成本对物价的影响就会被劳动生产率提高所抑制。要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就必须依赖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和创新活动的支持。

(四)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

从理论上讲,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迁移是一个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选择。当前更应着眼于改革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内容,如户籍制度、农地制度、城乡的社会保障就业制度等,使得中西部劳动力有秩序地导向性流入到沿海地区,以平抑东部沿海地区日益高企的用工成本。

(五)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国内产业合理有序的梯度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跨国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随着东部沿海产业集聚过度,逐渐出现了土地、能源、原材料紧张和价格上涨的现象,劳动成本持续增加,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产业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中西部广大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具备接受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中西部地区合理地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维护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既有竞争优势,同时缓解东部地区近几年低技能劳动力紧张局面,避免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上涨过快对价格总水平的冲击。

参考文献:

[1]蔡,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范剑勇.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距[J].经济研究, 2009,(8).

[3]刘元春等.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吕剑.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8).

[5]郑直.近期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对策探讨[J].福建金融,2008,(8).

[6]王晋斌,李南.中国汇率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9,(4).

[7]王洛林,张宇燕等.世界经济黄皮书: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通货膨胀的治理篇13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二、我国现阶段流动性状况分析 就现在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外汇占款对冲不完全, 基础货币投放过多, 导致流动性过剩。现有的汇率制度决定了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是外汇占款,即购买外汇资产投放基础货币。例如:2003年末到2007年11月底,外汇占款增量约为9.64万亿元,被央行票据对冲4.91万亿元,基础货币净增约4.73万亿元,年平均增幅15%,通过货币乘数作用,M2增量约21.65万亿元,年平均增幅16.9%。 对此情况,央行进行较大力度的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过剩进行回笼,但是作用不明显。为了收缩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在发行票据的基础上,又采取了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减小货币乘数,收缩货币供给量的对策。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已经存在,只是在经济危机这个大的环境下被掩盖起来,且我国又进行巨大的资金投资,准备刺激经济,所以我们必须为流动性过剩的凸显和因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做好预防准备。

三、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1.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

【1】收入增加导致需求上涨

从收入增长的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城镇职工的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居民收入的逐年提高,导致公众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汇率等因素的频繁变动引起成本等因素的变动,使得企业在短期内无法调整供给结构。总的来看,需求的上升以及供给在短期内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动,最终导致价格的上涨。

【2】农产品供需缺口增大

一般认为此轮的通货膨胀是由粮食、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带动引发的通货膨胀。从国内因素来看,主要是因为这几年我国城乡收入的加大,导致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务工以及一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率没有得到提高,机械化生产没有在农村得到普及所致,此外有些部门非法占用农业耕地作为商业用地,造成农业耕地面积的减少。

2.货币供应量增加

通货膨胀和货币的发行量是紧密联系的,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变动的传导机制在于:如果说现在政府发行了大量的货币,那在短期内由于市场上的供给是不变的,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货币来“追逐”定量的产品,此时价格就会上涨;反之亦然。也就是说货币发行过量了,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3.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

目前中国价格变动受公众预期影响比较显著的是房地产行业。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利率的上升,使得购房者预期以后的消费期间银行贷款利率还会上涨,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表现及原因分析使得房价继续上升,因此购房者会选择在当期购买住房,这就使得当期购房需求上升,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银行贷款利率的水平持续上涨,导致许多中、小房地产不得不退出房地产行业,这就使得房地产市场上的供给者就只有那些实力强的房地厂商,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还在逐渐上涨,这也为开发商获取暴利创造了条件,开发商在交易市场上形成价格联盟,共同合谋有价无市的虚假房价交易关系。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消费者被蒙蔽而做出购买的决定,房价也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驱使下,扶摇直上。另外,有少数富人预期房价上涨,因此提前购买了几套住房以等待房地产价格上涨,这就减少了实际的住房供给,造成了住房的供需缺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房价的上涨。

四、通货膨胀对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

1.国民经济的比例失去平衡

通货膨胀造成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物价的大幅度上升,使得商品的标价已经不能代表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这样会让广大的生产者陷于困惑之中。他们会加大投资来扩大生产。这样会使得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发生一定的恶性改变,最终让经济失去原有的平衡。如果我们对于压制通货膨胀的手段不尽科学合理就会将我们的经济导入一个错误的发展方向,会造成生产能力无法发挥其作用。这样就会造成经济层面的萎缩甚至于恶性循环。

2.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首先,通货膨胀对工资薪金阶层产生影响。在劳动市场上,工人的工资往往以工资合同的方式预先加以确定,也就是说货币工资的上涨往往慢于物价上涨。其次,通货膨胀使得以利润为收入者受益。由于生产成本特别是工资落后于产品价格的上升,因而利润呈上升的趋势。只要成本滞后于产品价格上升,那么取得利润者就会获得好处。再次,通货膨胀使得以利息和租金为收入的人受到损害。最后,通货膨胀使得退休人员损失最大。

3.国内商品出口的竞争力下降

只要通货膨胀的程度较为剧烈,会造成我们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极大的削弱。这对于本就已经处于困境中的出口行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此外,通货膨胀还会造成我们的黄金与外储大量的流失,这样只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我们的汇率必定会发生贬值的现象。

五、我国通货膨胀治理实施对策

适当的货币政策

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提高利率,收缩信贷,缩紧银根,减少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和减少信贷总额;同时,现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大,热钱会想方设法进入中国,我国政府需继续加强资本管制,防止热钱涌入;并且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让其快速回归均衡汇率。否则,货币政策会失效。

2.有效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3.加强经济部门的监管

虽然在目前的金融自由化大趋势下,各国提倡金融以及经济自由化,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中不稳定性因素多而复杂,并且我国刚刚彻底的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因此,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经济管制的同时,也应该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以及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监管。

加强农业行业粮食生产

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扩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政府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 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使价格保持平稳。

参考文献

[1]陈华.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适时调整.价格月刊.2011.0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