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实用13篇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篇1

文献标识码:C

当前,各个高等院校在进行经济学讲解中,都采用了把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分开讲解的方式,微观多置于宏观之前,这主要是沿袭了凯恩斯以后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流派的做法。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化解社会中不同利益的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稳定,主要关注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大区别,但是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

1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差异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同属于经济学科,很多教材甚至把他们编著在同一本书里,但是两者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差异。

首先,两者的基本假定具有较大差异,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假设分别是:完全理性、市场出清和完全信息,总体是承认市场的完善性,反对政府干预;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和政府具有调节经济的能力。

其次,研究的内容看,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围绕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和两个主体(企业和消费者)来进行论述的,主要研究的是最为基本的单位,居民、厂商、市场等个体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立足于经济体整体,把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规律。两者的研究对象的差异,导致了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的方法,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由于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

最后,两者解决的问题不同,核心理论差异很大。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是资源的配置问题,研究市场经济如何使得资源配置优化,进而增加社会福利,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为价格理论,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其它内容都是围绕价格理论展开的,微观经济学体系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主张政府不要对经济进行过多干预。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解决的是资源的利用问题,研究使现有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较好地保持经济稳定和增长,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其它内容也是围绕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这一核心理论展开,并指出市场不能完善地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进行政府的有效干预。

2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相互联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是也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两者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学分析体系。

首先,两者研究的目的都是探究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从而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使得整个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和有效利用,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其次,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内容上存在相互联系和补充,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如何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是研究资源是如何被充分利用的,因此两者的研究内容缺一不可,缺失一个那么整个研究就会不完整,单一方面的研究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最后,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很多研究方法和思想,而宏观的很多内容必须依赖于对微观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同时,微观和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经济学,不进行价值判断,只是对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描述。

3 教学中如何利用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问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着很多差异,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总的来说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科学和教学体系中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两者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要在讲解其中一门课的时候,有意识地涉及另外一门课的相关内容,比如我们在讲解微观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时候,应该提及到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增长时要应用此函数。同样,我们在讲解宏观经济学时,也应该对相关的微观内容进行引用和比较,对两者内在的逻辑性给予必要的阐释。

由于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地方具有统一性,因此很多微观创立的思想在宏观经济学方面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均衡的思想,是贯穿经济学的一个主要思想,它是由微观经济学所创立的,但是在宏观的很多内容研究上都得到了使用,尤其是在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上,均衡思想被大量应用,这样在讲解时,最好能够把均衡思想在微观经济学的使用和在宏观经济的使用对比,联系起来讲解。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篇2

具体的来说,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它阐述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个体根据什么和什么样做出经济决策,例如:消费者怎样做出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决策;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关系怎样作出的决策;劳动力所有者怎样决定劳动流向与劳动流量等等。

而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种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变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它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没有通胀和缩退)以较合适的速度增长。这表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有: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等。

当然,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并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一般来说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价格下降,需求量会增加,而它们的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价格上升,供给量会增加。这就是说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但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这就决定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是个体经济的供求曲线,因而由此决定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也是个体商品(包括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成交量。不仅如此,而且微观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一般形态,看起来和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和短期供给曲线的形态都差不多地向下倾斜和向上倾斜。

其中,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相比较,它在理论面貌和研究方法上有如下一些主要特点:1.以个量分析为基本方法、2.以边际分析为主要工具、3.以均衡状态为分析依托、4.以实证分析为主要手段、5.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6.以理论多元化为发展特色。而宏观经济学也有如下几个特点:1.研究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2.其核心理论是收入决定理论或就业理论、3.其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方法和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方法、4.它是个体理性与总体非理性的矛盾、5.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层次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开放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

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微观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它对于微观经济现象的众多说明和对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阐述无疑是有价值的。在解释微观经济现象或偷袭微观经济问题过程中,人们没有必要实际上也不可能绕过人类已存的思想认识或研究成果。当然,它也只是提供了分析的逻辑和框架,并不能直接代替对问题的解决。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提供的是理论基础,那么,宏观经济学则是为了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

而两者之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而对于区别,1.它们各自的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或规律,从总量上分析问题。2.其次,它们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当然,它们的研究方法与基本假设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用个例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个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4.对于基本假设,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而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5.最后,它们的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也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等。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等。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篇3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形成的一套逻辑体系。高校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体系。要想实现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就要求经济学教师不仅要讲授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框架,还要培养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具有思考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和对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其他约束条件有了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经济原理和分析框架来选择或建立合适的分析模型,进而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量的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内容繁多,集合了大量经济学学家的思想、观点与研究成果,而经济学的发展也历时几百年,如此繁杂的思想内容想在有限的一个学期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选用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作为主讲教材,以这本教材为例,全书共涉及十一章,很多章节的讲解,至少需要十个以上学时才能完成,而近年来许多高校的经济学课程的总课时都被不同程度的压缩,这就更加加重了微观经济学如此繁多的内容却无法得到足够的授课时间保证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抽象。很多学生反映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候,感到困难和困惑,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首先,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相互影响,因此学习这门课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而这门课的开课时间大都在大一下学期或者是大二的上学期,基本上是学生们首先接触到的一门专业课,因此由于学生的前期训练不足,所以往往是带有更多感性地分析问题,缺少理性的分析,尤其是对于一部分文科学生以及前期数学等学科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而言;第二,微观经济学既然是解读人类行为与社会现象的学科,就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很多大学低年级的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是不足的,因此很难形成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的能力,学习经济学的感觉自然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所以,学生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阶段容易有学起来困难的感觉。

 

三、解决的对策

 

(一)扎实的前期课程准备。在微观经济学的前期课程设置上,学生已经具备了逻辑学、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统计学、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学习基础,这些课程的学习是学习微观经济学必要的前期准备。在经济学的教学当中,教师可能面临的问题就是学生前期课程体系学习的不完整或者是部分课程还没有开课,这种情况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一种障碍,很多课程的学习应该在微观经济学开课之前予以完成。

 

比如,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图表,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看得懂图表,还能够正确、熟练地描述图表,说明事物间的联系以及发展的趋势。同时,学生要会自己动手绘制图表,这种绘制图表的方法更多的是应用计算机软件去绘制,比如excel,明确了变量之间的关系,采集了正确的数据,会应用不同的软件建立数字型图表,比如最简单的曲线、散点图、饼形图、柱形图等。

 

另外,我们现阶段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思想和架构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的经济学体系,这就要求学生要想学好微观经济学就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除了教师课堂的讲授以外,教师应介绍有代表性的英文版微观经济学著作让学生们课后阅读和学习,条件允许的话,应对这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或者即使是中文授课,在一般的国内经济学经典教材中也有大量的英文词汇,书后一般都有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照表,这些都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

 

还有,学生良好的数学基础是学好微观经济学的关键,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线性与非线性的斜率,最大值与最小值,拐点的问题等等,基本上每一章都离不开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内容,还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等等。如果涉及到中级或以上的微观经济学知识的话,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数学分析等知识也会用到。就是说,系统、完整的数学学习是学好微观经济学的保证,尤其是想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这门学科。

 

(二)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感觉。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感觉,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关注和了解社会、经济时事,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经济学以及经济学以外学科的著作。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和各门学科都有联系的综合学科,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社会科学中的问题,比如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均衡理论,就来自于物理学;而数学的推导是经济学分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经济学还涉及比如历史学、地理学、法律等其他许多学科的知识内容。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各个领域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扩展思维,更好地理解经济学。

 

(三)案例与习题的运用。除了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外,教师应该注重案例的引用,因为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行为和决策的学科,所以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案例的分析,正像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规律和定理基本上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一样,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知识内容,还要让他们知道每个知识点应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案例的研究和讨论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学好微观经济学离不开做题,很多学生反映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和知识点在听课的过程中即使都听懂了,但是一旦涉及到做题,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没有解题思路或者觉得和理论部分衔接不上,而经过了习题训练以后,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则更加深入,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

 

(四)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一些资料、案例和复杂的图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多媒体可以生动地将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图直接呈现给学生,尤其是可实现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比如蛛网模型,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将蛛网模型的动态形成过程演示给学生。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发现,如果全部的教学内容都通过多媒体来实现,效果也未必就好,比如一些需要数学推导过程的定理和证明,如果只是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的理解未必深刻,如果通过教师板书的书写推导,每个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一些曲线图形和方程的讨论可鼓励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自己进行推导或求解,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所以,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是比较适合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手段。

 

四、结论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篇4

关键词 :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3.015

*基金项目:武汉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学科通开课《宏微观经济学》建设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14-12-16

经济学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社会和市场中理性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商学院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一般都被设定为必修课程,这一课程设置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将会奠定坚实而持续的理论素养基石。武汉大学向来注重对学生的复合型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鼓励宽口径、多学科、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管理类研究生(硕士)的通开课,《宏微观经济学》被设置为最为核心和基础的课程之一。这既是基于经济学这一学科的特征与功能的考虑,更是出于对当前社会及市场对研究生毕业生的学科背景需求的回应。《宏微观经济学》在武汉大学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开设已有较长时间,在给管理类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经济学思维素养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作者基于长期的教学经验及思考,结合研究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对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本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全国同类院校的教学改革产生些许启发。

1 管理类研究生开设《宏微观经济学》的必要性

作为管理类研究生,系统学习《宏微观经济学》课程,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经济学的特征与作用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学问,对于科学揭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内在规律和正确理解人们的行为,具有深刻而独到的指导作用。清华大学钱颖一认为,“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具体来讲,经济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主要是各种间接机制(如价格、激励)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从“均衡”、“效率”、“福利”等视角展开分析。这些分析视角与方法,能使学习者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保罗·萨缪尔森在巨著《经济学》中提到,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另一位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则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因此,经济学对管理类研究生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和别人作为理性个体的思考上,更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如何解决用稀缺资源满足无限的需求方面发挥重要的决策指导功能。

1.2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关系,也要求管理类研究生必须重视和学好经济学课程。尽管经济学与管理学表面上泾渭分明,在大多数大学的学科设置上都将两者分开(如设立独立的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超乎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关联,其内在的学科精神与追求是一致的,即都致力于解决社会稀缺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一方面,经济学是管理学的基础,管理学是经济学的实践应用的产物。尽管现代管理学已经吸收了诸多学科的精华,成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但几乎所有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专家都认同经济学是管理学的学科基础,离开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管理学的学科大厦将不复存在。只有深刻认识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正确理解管理学中的许多理论与原理的真正内涵,也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管理学的实践行动要求,提升组织管理绩效。

另一方面,管理学是经济学实践化的产物。作为一门理论性的学科,经济学研究注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重视解答“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问题,而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如何做”的问题,注重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而经济学更重要地具有指导作用。如经济学家探讨的问题更多的是经济运行规律、经济现实分析及发展趋势等,而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探讨的是企业或其他类型组织管理者应该如何行动。但是管理学关注问题的解决时,又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支撑和指导,这是许多经济学背景的毕业生后来成为知名企业家的内在原因之一。

此外, 经济学还为管理学提供了分析方法借鉴。钱颖一提出,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和分析工具。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应从这三方面入手,而审视当前的管理学教学和研究, 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这些分析方法和工具。只有掌握了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研究生, 才能运用和拓展这些方法, 去分析和研究管理领域的问题。

所以,管理类研究生开设《宏微观经济学》,既有学科关联的要求,更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开设好这门基础课程,对于提升管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2 当前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与问题

尽管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基本都开设了《宏微观经济学》,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重视,也没有建立大致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即便是管理类研究生群体,由于不同细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征的差异,也并未形成对本门课程的统一理解。结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实际,发现在当前该课程教学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需要引起主讲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2.1 过于注重经济学理论推导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较为注重理论原理、公式、模型的推导和计算,而如果不注重这些方面的训练,似乎又很难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理论内在的原理及其依据,不能知其“所以然”。所以,经济学的教材充满了各种图表、数据、公式、模型、方程等,具有典型的数理和工程特征,这与管理学科的相关专业课程相比,理论推导与数理计算的工作量所占比重高出许多,让部分管理类研究生无所适从,学习过程感觉较为困难。

2.2 忽视不同专业特征与要求

管理类研究生是一个包含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群体,具体而言,包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尽管都统属于管理类专业,但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宏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方面,比如,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对研究生的要求可能更多地涉及生产、成本、利润等方面内容,而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专业则对消费者均衡、市场结构等经济学内容较为倚重。在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堂上,教师一般容易忽略也难以将这些专业差异体现出来,而是进行统一讲授,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各专业研究生打好相关经济学的内容基础。

2.3 忽略学生的本科学科背景

当前,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同一高校录取研究生的本科学校和专业背景差异也日渐突出。在管理类研究生中,本科背景的差异格外显著。根据教学经验发现,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类研究生的本科专业背景中,理工科占40%左右,经济学或管理学本科背景的研究生占50%左右。那么,不同本科背景,使学生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对经济学中许多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视角及深度千差万别,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有差距。当前的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也基本忽略了学生的这种背景因素,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在接受程度和效果上参差不齐,甚至部分学生产生抱怨的现象。

上述问题,在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较为普遍,并引起了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的关注,但当前鲜有教师和教学主管部门采取行而有效的系统措施进行解决,因而成为困扰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中的一大难题。

3 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思考

3.1 科学设定教学内容

经济学内容丰富,涵盖广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一般都包含从宏观到微观、从基本概念到原理和应用、从消费者到厂商的完整体系。而这些,对于管理类研究生教学来讲,并非都是直接相关的,不同部分的内容对于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以及未来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划分重点层次,并把握好不同部分内容的深度和详略程度,使得学生掌握本学科领域亟需的宏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为专业学习研究和未来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比如,对于大部分管理类研究生专业来说,宏观经济学中的“国际联系”等内容就可以省略。

3.2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除了理论学习之外,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锻炼。这方面的要求对于管理类研究生的教学也同样适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管理类研究生难以真正通过参与组织管理实践,运用和检验所学理论知识,从而提升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在强调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发展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分析经济实践现象,通过分析实践现象验证和强化理论知识,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突出经济学的决策指导功能

管理类研究生学习《宏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和逻辑指导个人和组织的决策。而经济类研究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指导决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进行经济问题研究。因此, 作为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应在向学生清晰阐述经济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和理论内容基础上,突出其在经济决策中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特别是决策原则和决策依据的分析。因为,正如赫尔伯特·西蒙所说,“组织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大部分管理类研究生未来工作都会是组织管理,因而对于决策的方法、过程要求较高,而《宏微观经济学》课程,则是其进行管理决策的工具。

总之,管理类研究生的《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应该引起高校主讲教师与管理部门的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切实提高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210-02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7年我国将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由此可见,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高校教师,应结合自身教学及科研实践,将教学改革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紧密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作为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将广泛应用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微观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1]。也就是说,经济学理论本身并不会给出所有问题的正确答案,但作为通才教育的一部分,它为找到诸多重大问题的正确答案提供了关键要素。

一、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课程架构来看,微观经济学是管理学科大类基础必修课,作为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科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从课程要求来看,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一些经济现象及个体经济行为的识别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经济学分析逻辑思路,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去解释现实世界中典型的经济现象并解决相关经济问题,并指导自己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创业活动中做出最优决策。

从教学内容来看,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微观经济学“三多一长”的教学特点,即专业术语多、复杂图表多、抽象理解多以及授课学时长。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会遇到晦涩的基本理论,复杂的数学公式,因此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学习功底,但这对于管理专业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对有些吃力。另外,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安排通常需要贯穿整个学期,学习战线长,学生一环跟不上,容易导致环环连不通,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需要系统分析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心理特点,完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案。

二、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1.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在形式逻辑思维方面的发展处于继续完善之中。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或普遍性的抽象统一的反映。第二,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在进入大学后得到了很迅速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辩证逻辑思维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在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将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普遍性统一起来,在思维中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2]。

但由于经济现象本身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复杂性,加上大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局限,所以他们对于一些复杂问题仍然存在不能正确进行辩证思考的现象,往往出现绝对化、片面性的缺陷。作为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相对较为抽象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在完善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其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最终让学生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C.R.Rogers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积极地自我评价的一种学习过程。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潜能发挥的情景,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只有当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因此,要用丰富的案例提升课堂讨论氛围,让学生在经济学课堂上结合所学理论分析经济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2]。

3.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学习迁移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对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学习也将产生积极影响[2]。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接受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形成和发展他们未来进行各种决策的能力,而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教学是否达标的可靠标志。在教学过程中,将迁移理论用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实际,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迁移,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对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更为持久的积极影响。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建议

1.转变教学方式,寓学于乐

微观经济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惯,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去解释周围世界,去指导日常决策。但是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如果从一开始就讲经济学原理,学生会感到枯燥。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原本高高在上、学院式的微观经济学转变成每个人随处可见、亲切可人的身边经济学。然而,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习惯是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被动的,教学改革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学生主动参与。因此,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习动力,激活学生思想。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每天都能见到但从未问为什么的现象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通过这些案例和解释来加深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使其决策更加合理,进而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

2.注重精选教材,深入浅出

微观经济学不是各个独立知识的集合,而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必须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加深理解。目前多数学校采用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授课教材。该书是国家级规划教材,相比于国外经典微观经济学专著,其逻辑结构更加符合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形成对微观经济学基本架构的认知,更易于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而进行广泛的学习迁移,提升学习效果。

然而,该教材的编写主要面向经济学专业,在针对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课堂反应能够感到教材涵盖内容较多,难度偏大,部分理论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针对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重点介绍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等[3]。

3.利用信息技术,还原推理过程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分析各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经济行为,表现为教学过程中需要讲解大量复杂的图表推导过程。教材中的图表是静态的,表示的是经济行为演化的结果。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将分析图表做成动态图,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静态的图表结果变为动态的推理过程,让学生有兴趣跟着教师的授课思路,去了解每一条曲线的由来、含义及其中的经济学原理,从而引发其更多更加深入的思考。在近5年的微观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发现:不论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还是非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利用动态图进行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学生们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跟踪图表的演变,在案例教学环节能够触发其更加深入的讨论。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也是一样,未来应逐渐降低教的比重,相应增加学的比重。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努力获取知识的实际行动。

4.突出能源特色,培育能源经济领军人才

能源问题已经演变成为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归根结底,能源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都是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经济问题。近年来,能源经济与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急剧攀升,然而与之相匹配的能源经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中国矿业大学一直以来坚持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秉承研究能源矿产经济的专业特点,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贯穿到能源经济系统中,引导学生从能源市场供需着手,探讨能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和研究视野。

四、结论与展望

在建设创新国家培养一代创新人才的当下,教学的任务是要将创业和学业相结合,以创业激情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用学习到的知识去理解周围的经济现实,促进学生主动去拓展自己的知识,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去寻找合作。

作为一个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微观经济学可以广泛用来解释世界运行的规律,因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或直接或间接都和经济活动、市场机制有关,我们从事的工作与日常的社会活动也主要是经济活动。当然,微观经济学不仅可以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可以解释人们在非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方式。因此,微观经济学应该属于大学生的通识课,是大学生正确认识周围世界、指导自己各项决策的必备基础知识。在今后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中,也将逐步探索如何在大学生通识课中向更多的在校大学生普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使其在今后的创业、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加以应用,做出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I: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篇6

从课程要求来看,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一些经济现象及个体经济行为的识别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经济学分析逻辑思路,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去解释现实世界中典型的经济现象并解决相关经济问题,并指导自己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创业活动中做出最优决策。 

从教学内容来看,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微观经济学“三多一长”的教学特点,即专业术语多、复杂图表多、抽象理解多以及授课学时长。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会遇到晦涩的基本理论,复杂的数学公式,因此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学习功底,但这对于管理专业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对有些吃力。另外,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安排通常需要贯穿整个学期,学习战线长,学生一环跟不上,容易导致环环连不通,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需要系统分析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心理特点,完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案。 

二、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1.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在形式逻辑思维方面的发展处于继续完善之中。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或普遍性的抽象统一的反映。第二,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在进入大学后得到了很迅速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辩证逻辑思维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在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将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普遍性统一起来,在思维中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2]。 

但由于经济现象本身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复杂性,加上大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局限,所以他们对于一些复杂问题仍然存在不能正确进行辩证思考的现象,往往出现绝对化、片面性的缺陷。作为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相对较为抽象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在完善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其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最终让学生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C.R.Rogers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积极地自我评价的一种学习过程。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潜能发挥的情景,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只有当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因此,要用丰富的案例提升课堂讨论氛围,让学生在经济学课堂上结合所学理论分析经济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2]。 

3.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学习迁移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对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学习也将产生积极影响[2]。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接受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形成和发展他们未来进行各种决策的能力,而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教学是否达标的可靠标志。在教学过程中,将迁移理论用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实际,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迁移,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对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更为持久的积极影响。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建议 

1.转变教学方式,寓学于乐 

微观经济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習惯,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去解释周围世界,去指导日常决策。但是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如果从一开始就讲经济学原理,学生会感到枯燥。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原本高高在上、学院式的微观经济学转变成每个人随处可见、亲切可人的身边经济学。然而,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习惯是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被动的,教学改革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学生主动参与。因此,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习动力,激活学生思想。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每天都能见到但从未问为什么的现象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通过这些案例和解释来加深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使其决策更加合理,进而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

        2.注重精选教材,深入浅出 

微观经济学不是各个独立知识的集合,而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必须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加深理解。目前多数学校采用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授课教材。该书是国家级规划教材,相比于国外经典微观经济学专著,其逻辑结构更加符合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形成对微观经济学基本架构的认知,更易于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而进行广泛的学习迁移,提升学习效果。 

然而,该教材的编写主要面向经济学专业,在针对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课堂反应能够感到教材涵盖内容较多,难度偏大,部分理论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针对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重点介绍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等[3]。 

3.利用信息技术,还原推理过程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分析各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经济行为,表现为教学过程中需要讲解大量复杂的图表推导过程。教材中的图表是静态的,表示的是经济行为演化的结果。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将分析图表做成动态图,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静态的图表结果变为动态的推理过程,让学生有兴趣跟着教师的授课思路,去了解每一条曲线的由来、含义及其中的经济学原理,从而引发其更多更加深入的思考。在近5年的微观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发现:不论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还是非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利用动态图进行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学生们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跟踪图表的演变,在案例教学环节能够触发其更加深入的讨论。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也是一样,未来应逐渐降低教的比重,相应增加学的比重。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努力获取知识的实际行动。 

4.突出能源特色,培育能源经济领军人才 

能源问题已经演变成为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归根结底,能源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都是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经济问题。近年来,能源经济与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急剧攀升,然而与之相匹配的能源经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中国矿业大学一直以来坚持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秉承研究能源矿产经济的专业特点,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贯穿到能源经济系统中,引导学生从能源市场供需着手,探讨能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和研究视野。 

四、结论与展望 

在建设创新国家培养一代创新人才的当下,教学的任务是要将创业和学业相结合,以创业激情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用学习到的知识去理解周围的经济现实,促进学生主动去拓展自己的知识,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去寻找合作。 

作为一个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微观经济学可以广泛用来解释世界运行的规律,因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或直接或间接都和经济活动、市场机制有关,我们从事的工作与日常的社会活动也主要是经济活动。当然,微观经济学不仅可以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可以解释人们在非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方式。因此,微观经济学应该属于大学生的通识课,是大学生正确认识周围世界、指导自己各项决策的必备基础知识。在今后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中,也将逐步探索如何在大学生通识课中向更多的在校大学生普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使其在今后的创业、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加以应用,做出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獻: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篇7

在学术的演化史上,同其他学科一样,微观经济学被分成了中( 初) 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微观经济学。什么是高级微观经济学? 没有学者或者大师作过定义。有学者说: 高级微观经济学是高水平或高等级的微观经济学,而高在何处? 高体现在技巧上。例如,中级微观经济学里只给出效用函数和预算线,用以说明消费者的行为选择; 而高级微观经济学中则还进一步给出直接效用函数、间接效用函数、货币测度的效用函数、马歇尔需求函数等,从而增强其对现实的解释力,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事实上,翻开高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其与中初级微观经济学还是有区别的。

内容上,微观经济学主要有三部分: 经济主体; 市场和福利; 策略行为。经济主体包括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 市场和福利包括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社会选择与福利; 策略行为包括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拍卖与机制设计等。在形式上,微观经济学更多地体现为数理经济学而非文字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特别是高级微观经济学大量地使用数学符号而非文字,使用方程而非语句来描述假设和结论; 同时,它还普遍地采用公理、定理、引理等数学范式。数学语言使得它便于推理,言简意赅,研究者在每个阶段都做出明确的假设,通过证明或推导,得出明确的结论。虽然相对于几何方法而言,它不够直观,但却能处理多个变量的情况。此外,微观经济学大量使用了微积分、集合与映射、最优化方法、随机过程、线性代数、拓扑学等。因此,微观经济学从源起到发展过程中,其研究的众多经济学问题,从未离开过数量分析思想和方法。

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理论体系。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学界认为,1936 年凯恩斯( J. M. Keynes) 发表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学科。故而,凯恩斯被公推为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谁创立了微观经济学呢? 有学者认为: 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亚当斯密( A. Smith) 。亚当斯密于1776 年发表著名的代表作《国富论》,提出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一切产品,任何部门的生产劳动都是财富的源泉,并把当时一切的经济知识归纳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故而斯密被尊为现代经济学之父。自然,他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此外,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 A. Marshall) 因为《经济学原理》( 1890 年) ,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琼罗宾逊( J. Robinson) 因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1933 年) ,张伯伦( E. H. Chamberlin) 因为《垄断竞争理论》( 1933 年) 都被称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有学者持另一种认识: 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麦克法登( D. L. McFadden) 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麦克法登长期致力于微观经济领域问题的研究,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对离散抉择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他发明了条件Logit 模型( conditional Logit model) ,该模型被广泛应用,成为经济计量学的经典模型。翻阅其简历和学术成就,作为世界著名经济计量学家是实至名归,但尊其为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并不能得到普遍认同。但是,将公认的世界著名经济计量学家推为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微观经济学与数量分析发展关系的密切性。

( 二) 微观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分析思想

追溯了微观经济学的起源,可进一步考察其发展历史。从主体内容看,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问题研究阶段; 理论出现阶段; 体系集成阶段。

第一阶段: 问题的研究,起始于19 世纪30 年代。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大批经济学家乐于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具体的经济问题。如古诺( A. A. Cournot) 用数学方法研究需求弹性和垄断问题,形成了代表作《财富理论数学原理的研究》( 1838 年) ; 瓦尔拉斯( L. Walras) 用代数、几何图形研究均衡问题,形成了代表作《交换的数学理论原理》( 1873 年) 、《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 1874 年) 等; 杰文斯( W. S. Jevons) 研究边际效用问题,形成了代表作《略论政治经济学的一般数学理论》( 1862 年) 、《政治经济学理论》( 1871 年) 等; 门格尔( C. Menger) 研究边际效用问题,形成了代表作《经济学原理》( 1871 年) ; 克拉克( J. B. Clark) 研究效用递减规律,提出了边际生产力这一术语,认为决定利息的是社会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而非具体的资本财货。克拉克的分配理论至今仍被认为是西方微观经济学分配理论的基础。这段时期,数量分析思想和方法被经济学家广泛应用于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的研究中,微观经济学处于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 理论的出现,起始于19 世纪70 年代。随着研究方法的日渐成熟,研究问题的广泛深入,这一时期产生了后来成为微观经济学主体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如企业理论、消费者理论、一般均衡理论、资源配置最优理论、一般交易理论等。对企业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主要是瓦尔拉斯、维克斯弟( P. H. Wicksteed) 、维克赛尔( K. Wicksell) 、霍特灵( H. Hotelling)等; 对消费者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主要是戈森( H. H. Gossen) 、斯勒茨基( E. Slutsky) 、希克斯( J. R. Hicks) 、弗里希( R. Frisch) 、帕累托( V. Pareto) 、萨缪尔森( P. A. Samuelson)等; 对均衡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主要是阿罗( K. J. Arrow) 、德布罗( Debreu) 、瓦尔拉斯等; 对资源最优配置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主要是伯格森( A. Bergson) 、杜普伊特( J. Dupuit) 等; 对一般交易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主要是希克斯、萨缪尔森、埃奇沃斯( F. Y. Edgeworth) 等。不难发现,上述的这些经济学大师,在其微观经济学问题研究中几乎都运用了数理和数量方法。

第三阶段,体系的集成,起始于20 世纪40 年代。这一时期出现了更为复杂、更为先进的经济分析方法,集合论、凸分析、拓扑学、线性代数、线性规划开始应用于经济研究领域,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和手段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如列昂惕夫( W. Leontief) 于1941 年首先提出并成功地建立了研究国民经济投入产出的数学模型; 多尔夫曼( R. Dorfman) 、萨缪尔森和索洛( R. M. Solow) 合著了《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 1958 年) ,盖尔( D. Gale) 发表了《线性经济模型理论》( 1960 年) ,把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用于经济分析; 卢斯( R. D. Luce) 和雷法( H. Raiffa) 出版了关于对策与决策理论的著作和论文, 发展了动态对策论; 丹齐克( G. B. Dantzig) 发表了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系列论文和著作; 曼特尔( R. Mantel) 则提出了市场需求函数。

同一时期,一些重要的经典的理论也在逐步丰富完善。如一般均衡理论体系通过公理化的分析被严格证明; 风险规避理论由普拉特( J. W. Pratt) 于1964 年提出; 另外一些构成高级微观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如社会选择理论、不完全资产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时际均衡理论、非标准经济学、非动态经济学、经济计量学涌现出来或日臻完善。微观经济研究的方法更科学,研究的问题更复杂,微观经济学向更高层次发展,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也基本形成。[2]

综观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史和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在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众多经济学家都对其理论、方法做出过贡献[3],对其学科体系的形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其间诞生过里程碑式的成果,出现过标志性的人物。贯穿其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数量分析思想和方法一直相生相伴,丰富着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推动着其向更高层级发展。

二、微观经济学在现实背景下面临的新挑战

从起源到现今的学科体系,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已十分丰富,结构已十分复杂。从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入手,可以发现其范式的基本脉络。[4]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经济行为离不开市场,由此可剥离出一种现象或活动的两个方面: 市场和经济个体。这样,支撑微观经济学范式的两根主线就是: 市场行为主线和经济个体行为主线。[5]

第一条主线: 市场行为。从市场出发,微观经济学的主体表现为: 供给和需求理论市场势力和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不确定性和市场缺失理论。这一构架下的一般均衡、市场均衡以及市场失灵、福利经济学被列为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范畴。

第二条主线: 经济个体行为。从经济个体出发,微观经济学的主体表现为: 消费理论企业理论竞争理论。这一构架下的个体决策理论、博弈理论、激励与社会福利理论被列为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范畴。

无可争辩的是,微观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在经济学领域已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但是,高度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日趋复杂的社会结构,给微观经济学者提出了诸多待解难题,使其面临着新的严重挑战。

(一) 新挑战之一: 方法定理的落地应用

微观经济理论精深玄妙,充满着经济学大师的睿智和奇思妙想,丰富的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阳春白雪,但运用于实际尚有诸多困难。微观经济学有许多定理、引理,有许多方法、模型,这些原理方法都是对现实经济现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特别是用数理或数量方法对经济问题的研究,都设立了一个或多个假定条件,满足了这些假定条件,方法、模型才可能得到有效应用,否则就不能应用,强行为之,就可能导致结论的不可靠。而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是,经济现象往往都无法满足经济学原理所设定的假设,有时可能满足一个假设,但却不能满足全部假设,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设置工具变量,进行模型修正,替补缺失的数据,进行参数的各项检验等,这无疑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特别地,微观经济学有许多十分抽象的定理,这些定理不少是纯粹的数学思维,常人难以理解,用之于实践、解决经济问题更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所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一回事,应用它,特别是娴熟地应用它则是另外一回事。

( 二) 新挑战之二: 理论缺陷的修正与完善

由于经济现实的极度复杂性,微观经济学理论本身还无法完全客观地描述现实经济现象,理论自身存在缺陷。[7]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微观经济学所包含的理论、方法是特定时期解决特定问题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满足某些理论和方法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于是理论或方法就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正。即便是现在认为经典的一些微观经济理论,也存在着局限和不足,需要修正和完善。例如,一般均衡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但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或者并不完全存在。而且,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市场,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是均衡,暂时的偏离才是失衡。显然,这也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相悖的,从而也就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由是,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自身也承认,一般均衡理论缺乏坚实的现实基础,难以有实际应用价值。还有,福利经济理论中的第一福利定理的完备市场假设,要求所有交易商品的特征对所有市场参与者来说都是可观察的,然而,在现实的市场交易中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各方对有关信息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双方对彼此了解不够充分,信息不对称在订立合同前会导致逆向选择等问题,在订立合同后会引起道德风险,进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这些都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阻碍了相关商品的交易,使市场交易的结果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直接影响经济中其他主体的效用函数或生产集。这些非市场因素的存在,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也都违反了第一福利定理完备市场的假设。而在一些经济中,某些具有市场势力的经济主体不再是价格接受者,这也再一次违反了第一福利定理的假设,因而破坏了市场交易的帕累托最优。

( 三) 新挑战之三: 研究内容的边界和研究目标的不确定性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源自于对大量个体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的研究,随着经济现象的复杂化,经济问题的多元化,理论体系会日渐丰富,但边界和发展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人们不能确定和预知某种行为一定会引发某一结果,即人们既不能确定某种经济行为一定会发生某种情况,又不能确定其发生概率,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这一名词恰好可以用在微观经济学发展方向上,没有哪个学者、哪个经济学家能左右、能确定微观经济学的下一个研究目标,一切有赖于现实中所出现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微观经济学研究目标的不确定性。

三、微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日益多元、日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对微观经济学提出了挑战。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时代,为微观经济学提供了更多全新的研究领域,这将从一个侧面勾勒出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前景。

第一,在大数据和不对称信息背景下,处理市场和经济个体的决策行为,微观经济分析将更多地受信息环境的影响,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可能产生新的学科分支。大数据( big data) 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所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大数据是与人类日益普及的网络行为相生相伴的,是由部门、企业采集的非传统结构和意义的数据。大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且处理速度快,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以及遍布全球的各式各样的传感器,都是大数据的来源。未来微观经济分析要在这种新背景下处理经济个体的决策与判断。大数据背景下,仍然存在非对称信息的状况,也就是说一些人拥有他人没有的信息。应该说,非对称信息环境是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常态。微观经济学研究非对称信息下个体的最优决策行为,会增加研究问题的难度与成本。一方面,微观分析要解决最优信息搜寻问题,另一方面要在非对称信息下寻求最优的分析方法。可以说,信息环境的变化已渗透到复杂经济系统的方方面面,从市场的有效性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从市场机制到企业、经济个体的决策行为,巨大的信息流、数据流将有力地冲击严谨的微观分析思想和方法,从而有可能产生微观经济学的新分支。

第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更趋宽泛,研究的问题更趋复杂,呈非经济化的趋势。[8]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演变和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演化并不是简单地在对过往的方法或其他方法进行否定。恰恰相反,更多的是依赖时代主题的变化和研究角度的变化。而且,某些方面还反映了经济学家个人的兴趣和专业特长。19 世纪至20 世纪的经济学发展中,经济学大师和学者们研究的领域和兴趣远远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的范畴,经济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几乎扩张到了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如纯粹经济现象的企业、市场、货币、产业、利润、利率、价值、垄断、竞争、经济政策等,非纯粹经济现象的生育、婚姻、家庭、犯罪、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经济学家的兴趣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涉。这种研究领域的扩张或拓展现象,后来被经济学界戏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新世纪背景下,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并不会终止,只会继续。显见的是,家庭作为一个生产的基本单位已被纳入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体系中。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舒尔茨( T. W. Schults) 就认为: 家庭可视为一个企业,其有生产活动也有消费活动,前者如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等,后者如衣食住行、休闲保健等。[10]因此,家庭需要根据其货币收入和时间这两种资源来进行有效的配置,做出合情合理的决策。家庭的活动成为重要的微观经济研究对象。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更多的问题将会被陆续纳入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篇8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比较少

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教过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程改革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篇9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890年,马歇尔(1842 —1924)发表《经济学原理》,初步建立20世纪微观经济学。这是对19世纪边际效用论及其以前的庸俗经济理论进行综合的结晶。该理论率先采用“经济学”以代替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词,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为基本假定、运用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创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构成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后经过20世纪中期的扩展,微观经济学不仅研究内容有所扩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了福利经济学,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创新,如引入数理经济分析法、博弈论等,还关注经济理论的实践应用。

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的决策与选择问题。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微观经济学不仅已经成为所有经济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成为大多数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思维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平台性和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意义

学习该课程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要学好《微观经济学》,需要具备《微积分》的知识。这要求学生要把微积分课程学好,这对学习好《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大帮助。而学习好《微积分》课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经管类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特别是对于文科生,学好《微积分》非常困难。《微积分》学不好,对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相关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对于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在做题时,计算方法知道,可是由于没有较好地掌握求导公式,导致计算出错误的结果。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该课程难度大。《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西方。故《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国外的原版教材,还有把国外的书翻译过来的教材,还有就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前两种教材的思路都是西方人的,造成国内学生理解的困难。即便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其内容也都是西方的,其中的一些假设、案例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会让学生感觉比较生疏,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该课程中的很多概念、理论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接受起来难度大。此外,这门课的内容逻辑性强,前后章节联系比较大,所以,如果前面的内容掌握不好,要学好后面的内容,更是难上加难。还有就是这门课所涉及到的图形多,坐标的表示又与数学上所学的相反,这些都增加了这门课学习的难度。鉴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基础课,该课程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此时,这些学生刚接触了一两门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更是刚刚接触。而对学生本身来说,因为这门课是考研课程,所以,一部分早早立志考研的学生,会下工夫去学;而对于其他学生,特别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兼职上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精力有限,就会选择知难而退,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影响教学效果。

2.该课程内容多。《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很多,它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政策等等,而这些理论本身又各自包含很多内容,如市场论又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虽然这门课逻辑严密,学生们依然会觉得内容繁多,要全部掌握比较困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面非常广阔,如数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等,无论对老师或者学生,要求都很高,很多人望而生畏。

3.缺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学活动中,老师一般都是站在讲台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坐在下边听边记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能理解和记忆教师所讲的内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有同学去主动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经济学知识,也很少能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经济学的课堂上缺乏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缺少学生与社会的双向沟通。大多数教师也缺乏所教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讲课的针对性也不强。

三、解决的对策

1.学好微观经济学应多做习题。做练习题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原理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所提出的经济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观念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中国本土案例兴趣的教法。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本土化的案例开展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把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潜力挖掘出来,从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一些章节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如果注意对相关内容的对比,就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的比较,二者的概念、影响因素等大都一一对应。又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以预算收入为约束条件,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一定的成本为约束条件;在几何图形的分析上,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消费者的预算线与生产者的等成本线具有相似的特征,消费者消费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生产的均衡条件具有相似的形式等等。再如,在市场理论部分,不同类型市场的含义及长短期均衡的分析都具有相同的过程,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对比不同类型市场的异同,就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突出对图形的讲解。在《微观经济学》里,有大量的图形。学生如果对这些图形不理解,想死记硬背就太困难了,也会漏洞百出。而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图形,会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加强对图形的讲解,讲清它的推导过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某个图形是什么样的,还要明白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还要注重图形和理论的结合,让二者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作到通过图形来理解和阐述相关理论。比如在讲解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就可以通过图示法来说明。图表可以清晰地说明了需求量变动是指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化,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价格本身不变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又比如,在讲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时,把概念和画图结合起来,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讲解斯威齐模型时,通过它的假设条件可以画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图,结合图形可以很清楚的推导出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刚性。此外,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其他要注意的问题。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名词都有英文缩写,也要求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缩写,需要教师把这些概念的英文表达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又如,还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经济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包括经济思想史,一些经典著作,反映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如《经济学动态》等,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的书籍,还有经济理论应用方面的书籍如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等。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的大小、语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丰富程度、语言的幽默诙谐、板书的工整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总之,《微观经济学》教学就像是一门艺术,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而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经过不断地改进,让我们的教学趋向完善,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果。

4.穿插讲解式案例教学。穿插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微观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自己选择就业还是就学来解释,机会成本的含义就是当选择了就学而放弃了就业,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就学的机会成本;在讲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学生难以理解,就以学生自己喝水的亲身体会为例,渴了喝第一杯水特别舒服、到第二杯舒服、到第三杯不舒服,甚至最后难受,以此讲解说明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邻居种花及工厂污染来讲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通过“囚徒困境”和“田忌赛马”等案例讲授简单的博弈论等等。此外,还可以引人国内外有关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案例,使学生真正在心理上“乐”起来。通过所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感到了微观经济学就是身边的学问,学习的兴趣高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但这一形式的案例不能过于复杂,最好是一些对重点、难点能阐述透彻的小案例。这要求教师自己能深刻地理解和思考现实生活,组织和积累一些案例,在课堂上能信手拈来。穿插式讲授的方法主要是知识点案例,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施扬.《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篇10

(二)理论的抽象性

作为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课程中广泛使用的弹性这一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其含义且很容易混淆;此外,一些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理论,如寡头垄断理论、市场失灵等在现实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解释。再者,属于社会科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并非如自然科学一般可以在实验室再现,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

(三)定量、图形分析

使用频繁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第三,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

比较少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

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堂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篇11

收录日期:2012年1月4日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微观经济学作为专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成为各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本科生、硕士生的必修课。它是各门经济学科的基础课,其理论方法贯穿运用在各门课程中。微观经济学是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通过抽象的模型描述具体的经济现象,很多时候用数学曲线描述变量的变化规律,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其要表达的内容,而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是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解为主,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弊端显而易见,所以微观经济学教学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好《微观经济学》尤其重要。但是,《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不能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仅仅孤立、零碎地知道了《微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就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的确有很多学生,被引导到一个死的知识堆中,如果问其各个部分的理论是什么,其回答得头头是道,但一旦拿一个具体的经济现象让其用所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就不知所云了。其结果是培养了许多非常努力的学生,可是他们的知识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而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越来越倾向于僵化。因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至关重要,而要使学生“真正掌握”,首先应让学生清楚《微观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和过程,也就是其思想方法、思维过程,这也是经济学原理形成的科学路径。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还原这个过程,将自己“模拟”成经济学家,重新走一遍这个科学路径,这实质上也就是教育理论中的探究式教学和学习方法。

二、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适合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案例引入式教学。案例引入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某种理论时,可以先在讲授理论前,引入一个适当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推导出理论。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采用案例引入式教学方式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形成思路,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按照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要求,结合案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显然,这对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逻辑思维技巧将大有帮助。

(二)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也是微观经济学课程非常适合的一种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安排教学:首先,让学生分析与即将要讲的理论相关的经济现象,找出这些现象共同的经济特征;其次,让学生分析这些经济现象呈现共同特征的原因;然后,在分析的过程中,使同学们确定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目标;再次,有了目标后,就建立分析的基础,给出一定的目标成立的假设条件,依据假设条件,逻辑推理,检验推理的结果,通过即正确,否定返回重新给条件,重新推导;最后总结和讨论。

(三)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互动性非常好的方法。运用此方法,首先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各种方式分成小组,然后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议、质疑,最后得出一致同意的结论。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授课中期,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已经具备了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在章节转换之际,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重要的、感兴趣的疑难问题,不失时机地穿插、组织一次讨论是很必要的。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运用讨论式教学法需注重以下问题:一是问题的设置。课堂讨论的内容一般是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发的,教师论题出得好,才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是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为了充分发挥讨论学习的作用,教师必须当好讨论的引导者。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做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三、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手段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内容,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图、表,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也可以将图、表最关键的地方用不同的颜色强调,根据作图软件可以将曲线的变化趋势、曲线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图的过程强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师生互动手段。师生互动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的练习扫除障碍。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由老师引导,调动学生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探寻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可以让老师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及时给予不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

(三)习题练习手段。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我们可以在每章结束后,进行一次习题讲解课,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对于经济学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经济学专业今后科研素质的培养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讲解为主、教师为主、书本为主”的教学弊端,逐步建立起“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2007.

[2]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1998.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篇12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应用学科,该课程从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入手,了解和分析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使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现代经济管理理念,为日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微观经济学课教学程存在的问题

1.1课程难度大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来解决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问题。存在着大量的基础概念、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及分析方法,只靠传统的灌输式授课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庞大的课程体系和分析方法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造成厌学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在市场供需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行为分析、成本分析等章节中出现大量的图形及经济数学知识,对于数学程度参差不齐的同学们来说难度较大,特别是多个章节中出现了导数的运用,数学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数学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中一知半解,会产生厌学情绪。

1.2案例脱轨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模型多,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单纯的理论讲解起不到理想的效果。教学方法方面要注重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接受到大量丰富的信息,如果案例不能贴近时代特征,教师不重视案例的适用性、适用性,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出与时俱进的典型案例,学生接收到生硬的老旧案例达不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课本的案例教学中大多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学生在认知层面上缺乏兴趣,也不容易接受。

1.3学生缺乏对经济的认识、意见分歧多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以对中国经济初步认识的眼光看待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难免会存在意识偏差,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而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百花齐放的社会科学,分歧争议贯穿历史的各个阶段,学生们的观察角度、侧重点、假设不同,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2.1合理安排课程,把握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体系

2.1.1分专业选择授课难度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繁多是不争的事实,授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的授课有不同的偏重,如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可以更深入、让学生了解详细的推导过程,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表述得简单易懂,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2.1.2理清微观经济学内容体系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居民、厂商和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供求均衡、厂商均衡与收入的分配等,要重视内容的联系和统一,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授课中强调学习微观经济学的作用,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机会提出问题,自由讨论,把握经济问题,抓住热点话题,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侧重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逻辑。

2.2实施案例教学

2.2.1实时更新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案例的选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微观经济学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中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寻找身边的经济热点话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对微观经济学产生兴趣,例如,在教授消费者行为章节的时候可以选择当前热点话题“双十一”进行讲解,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把枯燥的课本知识变为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社会现象的解疑。

2.2.2运用翻转课堂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翻转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网络、书籍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有更多时间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自信,肯定自我价值。

2.3探索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

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课程考核是衡量教学效果最直接的途径。教师在设计考核方式时,建议把日常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纳入考核范围,使考核方式更加科学有效,而不是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加大考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平时成绩的占比,促使学生注重日常的积累,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1).

[2] 任云霞.微观经济学的几点教学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篇13

 

1890年,马歇尔(1842 —1924)发表《经济学原理》,初步建立20世纪微观经济学。这是对19世纪边际效用论及其以前的庸俗经济理论进行综合的结晶。该理论率先采用“经济学”以代替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词,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为基本假定、运用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创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构成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后经过20世纪中期的扩展,微观经济学不仅研究内容有所扩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了福利经济学,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创新,如引入数理经济分析法、博弈论等,还关注经济理论的实践应用。

 

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的决策与选择问题。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微观经济学不仅已经成为所有经济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成为大多数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思维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平台性和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意义

 

学习该课程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要学好《微观经济学》,需要具备《微积分》的知识。这要求学生要把微积分课程学好,这对学习好《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大帮助。而学习好《微积分》课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经管类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特别是对于文科生,学好《微积分》非常困难。《微积分》学不好,对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相关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对于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在做题时,计算方法知道,可是由于没有较好地掌握求导公式,导致计算出错误的结果。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该课程难度大。《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西方。故《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国外的原版教材,还有把国外的书翻译过来的教材,还有就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前两种教材的思路都是西方人的,造成国内学生理解的困难。即便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其内容也都是西方的,其中的一些假设、案例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会让学生感觉比较生疏,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该课程中的很多概念、理论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接受起来难度大。此外,这门课的内容逻辑性强,前后章节联系比较大,所以,如果前面的内容掌握不好,要学好后面的内容,更是难上加难。还有就是这门课所涉及到的图形多,坐标的表示又与数学上所学的相反,这些都增加了这门课学习的难度。鉴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基础课,该课程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此时,这些学生刚接触了一两门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更是刚刚接触。而对学生本身来说,因为这门课是考研课程,所以,一部分早早立志考研的学生,会下工夫去学;而对于其他学生,特别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兼职上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精力有限,就会选择知难而退,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影响教学效果。

 

2.该课程内容多。《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很多,它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政策等等,而这些理论本身又各自包含很多内容,如市场论又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虽然这门课逻辑严密,学生们依然会觉得内容繁多,要全部掌握比较困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面非常广阔,如数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等,无论对老师或者学生,要求都很高,很多人望而生畏。

 

3.缺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学活动中,老师一般都是站在讲台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坐在下边听边记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能理解和记忆教师所讲的内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有同学去主动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经济学知识,也很少能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经济学的课堂上缺乏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缺少学生与社会的双向沟通。大多数教师也缺乏所教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讲课的针对性也不强。

 

三、解决的对策

 

1.学好微观经济学应多做习题。做练习题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原理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所提出的经济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观念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中国本土案例兴趣的教法。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本土化的案例开展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把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潜力挖掘出来,从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一些章节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如果注意对相关内容的对比,就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的比较,二者的概念、影响因素等大都一一对应。又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以预算收入为约束条件,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一定的成本为约束条件;在几何图形的分析上,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消费者的预算线与生产者的等成本线具有相似的特征,消费者消费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生产的均衡条件具有相似的形式等等。再如,在市场理论部分,不同类型市场的含义及长短期均衡的分析都具有相同的过程,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对比不同类型市场的异同,就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突出对图形的讲解。在《微观经济学》里,有大量的图形。学生如果对这些图形不理解,想死记硬背就太困难了,也会漏洞百出。而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图形,会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加强对图形的讲解,讲清它的推导过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某个图形是什么样的,还要明白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还要注重图形和理论的结合,让二者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作到通过图形来理解和阐述相关理论。比如在讲解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就可以通过图示法来说明。图表可以清晰地说明了需求量变动是指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化,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价格本身不变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又比如,在讲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时,把概念和画图结合起来,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讲解斯威齐模型时,通过它的假设条件可以画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图,结合图形可以很清楚的推导出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刚性。此外,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其他要注意的问题。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名词都有英文缩写,也要求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缩写,需要教师把这些概念的英文表达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又如,还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经济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包括经济思想史,一些经典著作,反映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如《经济学动态》等,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的书籍,还有经济理论应用方面的书籍如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等。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的大小、语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丰富程度、语言的幽默诙谐、板书的工整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总之,《微观经济学》教学就像是一门艺术,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而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经过不断地改进,让我们的教学趋向完善,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