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教学实用13篇

小学生阅读教学
小学生阅读教学篇1

一、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没有多少阅读的经验,在阅读体验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做好阅读指点,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也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发挥好主体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与学生平等交流,通过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出来。如,在教学《爱护图书》时,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否喜欢读书呢?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让学生通过古人的读书历程了解读书的意义,让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乐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体会中更好去热爱书籍,保护书籍,防止把书乱堆乱放,随意损坏。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教师的空洞说教更为有效。因为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课堂,要让学生对照自己提高认识,通过参与提高阅读兴趣。

二、多角度拓宽学生的阅读途径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创意朗读。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读书的感触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阅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如,《走,我们大家植树去》,学生因为生活的环境和经历不同,阅读的感受和对植树的感觉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每年都会和父母一起植树,对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有一个比较真切的感受,而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可能没有这种感受,对植树的重要意义也不会有更好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一些质疑点,这也是精读的一个基本要求,如,《草船借箭》中为什么用“借”字而不用“骗”字呢?再如学到“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为什么用的是“抽”字而不用“长”字呢?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细节之处的思考,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入阅读,从而为以后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朗读可以更好的训练阅读

在一定意义上说,朗读也是阅读,是阅读的一种手段。小学生相对缺乏阅读技巧,通过朗读正好培养语感,启迪智力,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要求学生自己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朗读多遍才能有自己的感受,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的朗读中质疑,把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让学生在班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探讨情况进行指导。当然,在整个朗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在朗读之后谈感受、谈想法,做到人人参与,多说多练,这样学生读书多了,自然也就会朗朗上口,提高阅读能力。

四、注重实践、张扬个性,培养个性化阅读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课前与学生之间开展一些启发性的谈话,创设一些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达到一种欲读不能的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这样再允许学生阅读时,学生会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然后通过学生的“讲”“写”“演”“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不断增强自己的感悟能力。如,在学习《燕子》时,要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可以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从南方回来的美丽小鸟,这种小鸟有多美多可爱呢?你们喜欢这样的小鸟吗?想不想对它们有更多的了解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什么是“光滑漂亮”?什么是“剪刀似的”?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美丽的词汇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生动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能力,而宽松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放下架子与学生融合到一起,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表演、竞赛和教学实践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也会让学生在阅读之后乐于交流,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教师与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如,在教学《忆江南》时,教师可以出示古诗,配上音乐和学生一起边朗读边想象,想象江南的风景图,想象“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风”“寺庙”“楼台烟雨”,想象江南的春景繁富,霏霏细雨,淡淡轻姻。这样学生在阅读完之后就会感受到江南的美景,甚至会非常向往。学生只有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把思维的空间无限放大,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诗境,达到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总之,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做到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加强学生的阅读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潜心阅读,体会阅读的真正兴趣。这样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更好地展开想象理解阅读内容,同时教师还要发挥好组织、鼓励、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生阅读教学篇2

3.悬念导入。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推动学生产生源源不断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认知悬念,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活动。

二、确立地位,引导学生主体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互动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实践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阅读的主体,以往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思想与思维代替学生的行为,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的参与者,学生根本没有阅读的机会,将阅读课上成了教师条理分析的讲解课,这样的阅读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所要构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展开主体阅读,在阅读中生成独特见解,实现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阅读的空间,也就是说要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探究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就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作者的互动。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不要只是浮于表面,而是要将文本与特定的场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不会只是就字面来理解,而是能够将文字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才能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与心灵互动。

三、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进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富有深度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来展开主动阅读,让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同时通过提问,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减少无效教学,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提问的方法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帮助学生不断探寻,进而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选在学生思维关键处提问,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拨云见日,忌不分主次、满堂乱问。

2.提问要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简单的“是不是”的提问并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必须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最好提富有创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3.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阅读不仅要回答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还是一个学生自主提问、自我分析与解决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要让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材,要敢于挑战,善于质疑,勇敢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将学生的阅读推向高潮,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成效,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培养习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良好的习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学生的阅读是在和谐而融洽的氛围下展开的,而且更能力排困难,坚持到底,以达到预定的阅读目标。这样的阅读是主动、快乐而有效的,这正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1.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阅读中也是如此,只有展开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部分个体可以解决的问题,进而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在教师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听课,这样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阅读与思考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只阅读不思考就是白读,并不能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这样才能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小学生阅读教学篇3

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可以让学生先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者先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时,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一是在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也就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

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它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在小学阶段,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阅读的习惯。一是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而要静下心来阅读,一边读,一边想,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二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注;三是要善于使用工具书。比如学习《长城》一课,学生之前对世界遗产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老师先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这对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3 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教学《白鹅》一课,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什么是三眼一板?” “京剧里的净角是什么角色?”等。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查阅资料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

4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这样不但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探讨的相互动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来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5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如《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大榕树的幻灯片,创设情景,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时,抓住景物品词赏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小学生阅读教学篇4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改变学生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结合 “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前互动,让学生提早接触课本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要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对学生也要保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先接触文本,对于有一定自学能力的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摘抄好词佳句,质疑问难,通过不同方式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等等,消除学生对教材的陌生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梦圆飞天》一课前,我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航天事业的资料,了解“神舟5号”的发射情况,初步感悟宇航员把宇航事业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崇高精神,为学习课文,激发感情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中互动,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一)师生平等是互动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要求师生间应该平等、尊重、理解。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做到师生“心理相容”。

(二)要互动应以激励为主

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自觉学习。所以,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积极饱满,才能在课堂中,充分参与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让学习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的结构”。从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同对方的交往而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三)要互动需重视小组合作

课堂教学形式有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尤其要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间相互作用的动态交流。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的。通过合作交往,学生从与教师、与学生互动中实现主客体的转换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小组合作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平等参与,自我表现,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课后互动,注重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念,课文只是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要拓展文本,有效延伸,将学生带入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

小学生阅读教学篇5

一、引导学生拓宽阅读思路,增加阅读量

小学生由于受到阅读水平和知识层面的限制、受到综合能力的影响,在阅读中常常表现出不会思考、难以寻找阅读方向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形式给学生加以引导和启发,给学生引出一条思考的路子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阅读要求,精心设计有关问题和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看着问题去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阅读的印象和理解的深度,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在阅读中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内容的吸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性的意义就在学生的阅读中体现出来,使学生学有所得、读有收获。

二、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很大的改进,如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但都因给的时间短,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心里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即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有利于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分工合理、内容恰当。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而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该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从而更好、更快地选择、分层,获取信息,让孩子们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从而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学生一入学,老师就要针对不同年级及学段的要求,了解学生阅读的喜好、阅读的数量等情况由相应的年级教师测试孩子的阅读能力,然后一生一档,作好学生原始的阅读情况记录,为日后的阅读评价作依据。这样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阅读数量、阅读质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具有较强知识性、科普性、文学性的健康书籍及名人名著,努力使更多的孩子成为阅读兴趣广泛、阅读情趣健康、阅读品位高尚的小博士。 当然,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如何采取恰当的形式进行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重点有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课堂阅读教学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敢于大胆地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小组讨论,或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强化阅读方法指导。以读代讲,领略语言魅力。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预设,更重生成,让课堂跟着学生的需要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细细品味语言。有疑问时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朗读成诵。准确捕捉可读之处,让学生读出感情,采用默读、诵读等方法,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范读、跟读、集体齐读等形式,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随时提醒学生勤动手,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后及时反思,促进教学不断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方法是,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记下那精彩的瞬间,或者那些不够理想的环节处理。在反思中思考,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升。将自己的优秀反思感悟等汇集成册,汇编了《我的感悟》集。

五、注意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总之,阅读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王余光. 浅议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小学生阅读教学篇6

一、以“兴趣”带动学生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其中的“乐”,就是我们所说的“兴趣”。心理学表明: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感觉有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而不再把这件事看做是一种负担。尤其是小学生好奇心,我们应该让他们“乐”学,才能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持续下去,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基础。方法有很多,在这略谈两种。

1.趣味引导

作为课堂教学初始阶段的导入,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激发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导入,可以充分吸引的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让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面对一些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教师应让导入多一些趣味性,这样也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如可以在上课初始播放一些音乐,运用音乐的感染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把学生带入到阅读情境中。

2.引导想象

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设计一些可以激起学生想象和联想的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到阅读中。阅读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是阅读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而且文本中很多内容都需要借助想象来完成。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想象,这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充分利用文本“空白”给学生的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用想象去填补这些“空白”,为学生构建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二、引导和调动学生阅读动机

1.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前应明确的告诉学生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更有方向的去读。阅读目的的制定一定要合理、明确,有具体的要求,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就能够逐渐把教师的要求慢慢转化成自己的奋斗动力,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

2.差异教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学生的内因和外因各不相同,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的不同。可以说学生的阅读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教学,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有所收获,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的欲望。

3.及时反馈

反馈,是教师与学生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信息往返交流的过程。小学生具有很强的附属内驱力,他们更渴望从教师那获得认可和赞扬。因此阅读教学中及时的反馈信息,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对学生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及时的反馈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给学生努力的方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留下契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课前阅读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的开始阶段良好的预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难点,找出自己有疑惑的地方,为接来下的阅读做好准备,继而提高阅读效果。

2.边读边思考

阅读过程中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和解决文本中的许多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中教师应把主动权充分的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边读边思考中获得能力的培养。

3.主动联系生活

小学语文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很多课文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但是也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离得比较远,这样就造成学生理解上出现困难。如,文中“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很多学生并没有见过草原,对句中“洒脱”一词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此时有个学生说,自己去过草原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在草原上行车不会受到红绿灯的限制,可以自由自在的走。如此以来,学生就能较好的理解“洒脱”这个词了。

培养学生的

四、结束语

阅读是获取知识、提升素质和能力的最佳方式。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成正确的阅读动机,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阅读教学篇7

一、课内阅读传授方法,训练思维,发展智力

阅读教学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的原则。教师要根据教材特色,深入挖掘、精心挑选教材中可供发展智力的因素,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形成教学高峰,并通过教学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施加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和阅读,使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明确各段之间、各段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为他们理解课文和熟悉课文打基础,也为读写结合找准结合点和生长点。在课内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粗、精、细”三读阅读指导。粗读能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和所学内容的基本思想。精读是用点、线、圈、勾等学习符号标示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特点、关键词句,做到边画边读边想。细读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好以下五读:比读,比较所学内容的异同点;联读,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行知识系统化、脉络化的加工;续读,做完练习后,再读课文,加深知识的理解;写读,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梳理知识,写心得笔记,小结知识;忆读,熟读成诵,为写作积累素材,储存词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掘课文中固有的可供发展智力的因素,切实把培养学生智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促进教学的改革。如教学《将相和》中“负荆请罪”一段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 蔺相如的什么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2. 廉颇听到这些话后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真是不应该”?3. 蔺相如这种忍让的精神,你觉得可贵在哪里?廉颇知错就改,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又说明了什么?教师设计的问题先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获取基本的知识,接着是启发学生从句与句的关系中领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乎情理的推理,最后要求学生把学习课文和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表个人独立的见解。这样通过教学完成了“发现事实――进行推理――个人见解”的过程,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提取知识;再通过联想,与生活经验沟通,进行再造想象,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以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把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凭借语言文字去发掘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基本特征,达到了阅读教学所企求的效果。

二、课外阅读巩固方法,形成能力,培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阅读习惯的培养,应从儿童入学时启动,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中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建立起这样的意念:我是学生,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帮助他们克服对家长、对老师的依赖心理,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由于受应试教育处在一种随意状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须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指导下进行,同课内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建立读书兴趣小组。这种小组能以点带面,使全校的读书活动得以健康发展。读书兴趣小组,可定期组织活动,指派辅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掌握读书方法;还可以在学生中搞阅读情况调查,分析学生的阅读倾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读书知识竞赛。即使农村学校现在大部分都能达到每校生均拥有图书10册以上,不能把这些宝贵的丰富的知识入库封存,而要发挥其育人成材的功效,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读书知识竞赛,首先要确定主题,然后推荐一组书目,并根据这些书的内容,设计出一套问题发给学生,最后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选出代表,举行比赛。

组织不同范围的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一般涉及学习体会的交流、读书信息的沟通。另外,还可以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读书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能帮助学生从一般的阅读转入积极的思考。

小学生阅读教学篇8

阅读是语文教学不能忽视的一块内容,无论是让学生当堂诵读课文,还是在课外给学生布置阅读的功课,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形成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形成语感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而阅读则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阅读中的品读地位更为突出。通过学生与老师抓住文章的精美之处,进行反复咏读、品读,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的内涵,进而感悟课文的中心思想,升华情感。

一、对比鉴别法

有对比才有鉴别,通过对比品读才能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对比品读是引导学生品读句子的重要方法。

删词对比品读。文章中有些句子的修饰语很多,这些修饰语能让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对于这类句子,我经常采用删词法引导学生品读。如《观潮》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中就有很多修饰语,在教学时,对(千万匹)、(白色)、(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几个词,我就采用逐一删去后再与原句对比的方法来指导品读。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这些词写出了浪潮来时的样子和气势,加深了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同时也学到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换词对比品读文章中有些动词更是用得精妙传神,对于这些词就可运用换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品读体会。如《颐和园》中:“游船、画妨从水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句中的“滑”字就用得特别传神。我让学生把“滑”换上“划”后与原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用“滑”更衬托出湖面的平静。经常这样品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就会逐步提高。有些时候作者为了避免重复,表达同一个意思会用几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表达,碰到这样的句子,也可引导学生把几个意思相同的词换成同一个词后读一读,比一比,从 而让学生明白表达同样意思时,用几个同义词来表示,句子会更流畅,音律会更优美。

填词对比品读。有些段落中出现很多的动词,这些动词都用得十分准确。可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往往不会引起注意。在教学时,我便出示缺了动词那段话,让学生填补出缺了的动词。学生在填词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推敲、比较,如果填错了 ,老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自己推敲比较还是老师引导学生比较,都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用词的准确。如《爬山虎的脚》中写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那段话就可以通过填词对比品读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改写对比品读。改对比品读就足把原文中一些生动描写的同语表达的意思改成概括性的描述,然后再与原文对比,使学生明白用上这些词语,文章更具感染力。如《巨人的花园》中写由于巨人的冷酷无情,使春意盎然的花同又回到了寒冷冬天。原句是这样写的:“与此同时,鲜花调零,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通过对比品读,学生体会到原句不仅音律优美,而且因为有了具体的描写,能使读者仿佛看到鲜花、树叶纷纷飘落,人们在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的情景。从而为失去美好的春天而惋惜,进而体会到这些词语的作用,感受到具体描写的魅力。

二、揣摩内涵法

文章中有很多词语都包含着丰富的意思,对这些词语要引导学生认真瑞摩,挖掘出词语的含义,体会词语表达的真正意思。在《卡罗纳》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句中的“屏息凝神” 就包含着较丰富的内容。于是,我抓住“屏息凝神”进行发问:“大家屏住呼吸是担心什么?”(担心自己说话不注意而勾起卡罗纳的伤心……)“凝神地望着他是关注什么?”(失去母亲的卡罗纳现在怎样?他需要什么帮助,我该怎样帮助他?)通过挖掘词义的内涵,学生体会到这个眼神表现出的是大家对卡罗纳深切的关心。

再如:“隔壁的二婶走过来了,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她就捧着山薯进去了。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是不是觉得老人很小气?不,老人生活的确不容易,风里来雨里去,老人的艰辛不仅是每天要栉风沐雨,还时常会遇到像二婶这样爱占小便宜的人,在本已是微薄的利润上再剥一层,所以当二婶少给一个铜板时,老人不再笑呵呵了,变得很不快乐。段中描写老人“愣愣”以及“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

这些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神态的语句,细细读来,颇有味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发现。

三、借助本义法

小学生阅读教学篇9

二、正确引导,名著激趣,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今中外名著是个巨大的阅读资源库,它为我们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牢牢抓住课外阅读这条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课外读物可以增长知识面,为将来的写作、阅读打下基础。但是小学生因心智尚未成熟,理解力较弱,课外阅读盲目、肤浅,缺乏引导,老师需要给予正确引导,使名著更好地为我们阅读服务。可选用比较典型且浅显的名著来进行阅读赏析,可以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此外,还可借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精彩情节。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大闹天宫》、《武松打虎》、《七擒孟获》……慢慢地就会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能力不断地提高。

三、强化自主阅读意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就阅读本身而言,笔者认为阅读活动是个性化的,教师的分析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真实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广泛阅读各方面的材料,增长见识,开拓思维。在学生初步具备阅读能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兴趣作为支撑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特色和方法习惯,使阅读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尊重差异,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轻松、自由、自主、平等的环境下进行阅读,与作者进行平等对话,真正让学生享受阅读过程,并在阅读中有收获、有提高。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哪种体裁的课文,其情境创设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真正地喜欢语文,又要使学生在情境的欣赏和感染中领悟文意、探求新知,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小学生阅读教学篇10

二、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数学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为目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和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学生最终能拥有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力,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所以,在平时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认真读题,学会读题,深刻理解关键性词、句的意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应用题的能力,为顺利、正确解答应用题打下基础。如何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应该教给一些好的阅读方法。

1.用耳朵认真地“听”。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意注意的时间也比较短,常会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专心听老师讲课,对老师提的阅读要求也会不明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提醒他们认真听,或者用一些小奖励来刺激他们,从而养成认真听的好习惯。另外,我们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要集中思想,专心致志地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听老师所提的要求。只有这样,才知道接下去打开书本应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2.用眼睛有序地“看”。看是阅读的一部分。翻开数学书本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新教材中是图文并茂,有些插图替代了许多的汉字。从插图中找到数学信息,教师首先要教给他们看数学课本的初步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有顺序地看课本插图,用简单语言进行图解,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还可以先讲解然后让学生去读书,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要学会对前后知识联系和比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这样就会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

3.用嘴巴仔细地“读”。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做课堂练习的时候,全部正确,而当同样题放到课后让学生去做是时候,正确率大大下降,可能都不到一半。究其原因,大部分教师归结为学生的粗心,可是仔细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根本的原因,那就是有不少的学生,在解题前根本就没有认真去读题目。因此要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必须培养学生解题前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因此,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学生的阅读能力作用是很大的。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反复读题,至少要读3遍,并且读题要有收获,分析问题和条件,读懂题意后,然后再去解答。

4.用脑袋大胆地“想”。通过阅读,学生明白了题目的意思,才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始终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不要求学生马上作出回答,而是先经过阅读、思考,真正明白问题,然后再做出回答。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讲出他自己的理由,注意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回答要有条理。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断提高,也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质量和速度。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他们发挥大胆想象,提高思维水平。

小学生阅读教学篇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础部分之一,加强小学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加学生阅读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阅读教学取得实效。

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独特感受的过程。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要重视领读,加强范读;要以情导读;读要体现目的、层次和过程;要重视略读、浏览。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2.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仍有小学语文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不注重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从而导致小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得不到提高。其实,对小学生而言,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才能读懂文章的内容,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

2.2 现在的教学形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仍没有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只注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就只能不停地学习知识,学生处于小学阶段,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稳定,在他们看来,老师做的一定都是对的,所以,他们无法为教师提出教学建议,尽管他们觉得语文教师讲课很无聊,他们还是采用认同的态度来接纳知识。

2.3 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

语文教师由于课程繁多,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停地讲课,而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其实,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如果想要提高读教学的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容忽视,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效地完成语文阅读教学。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无论教什么课文,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教学单调刻板,缺少变化,缺乏特色,高耗低效,不仅激不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热情和智慧潜能,同样也激不起教师探求阅读教学艺术的激情和自觉意识。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变措施

3.1 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满足于规范与服从,新的教学观则强调师生对话互动。教师要改变过去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要蹲下身子来看学生,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伙伴,学会倾听,并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我的个性。

3.2 转变教学方式

要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构阅读的意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阅读活动。可以放声朗读,可以展开争论,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进行游戏表演,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与意蕴,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

3.3 建构包容的评价观

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在学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会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在多元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4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4.1 营造阅读教学氛围

阅读教学首先必须营造出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情境,通过语言鼓励、神态暗示,动作启发,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4.2 创造条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激发,要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同样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4.3 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阅读教学中,不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教师都应注重引导,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尽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读自悟要求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初读课文时能自主识字,能根据课后练习题或教师设计的自学提纲,充分地自主阅读课文,认识掌握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粗略把握情感基调,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在引导自读自悟中,学生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4 扩大小学生阅读数量

阅读数量一是指所读读物的数量,二是指阅读涉及学科的类型数量,亦即指通常所称的阅读量与阅读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进入了信息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去处理。所以小学生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有必要进行扩展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尽可能多地汲取信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则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并提示阅读方法,要充分开辟多种信息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让学生从中能接触新观念,学会独立思考。?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果的好坏,关系着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重视,并且有效的运用阅读教学方式,才会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并对以后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生阅读教学篇12

一、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工具

数学这一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内容抽象,数学概念经验,语言简洁。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阅读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给加强对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帮助其掌握数学阅读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数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数学阅读需要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1]。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会首先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内容,据此设计教授给学生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布置给学生具体的阅读任务。笔者在指导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方法时,往往根据内容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例如在教授“年、月、日”这一课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以下预习任务:1、在没查看相关资料之前,你了解了那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2、查看相关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仔细观察家里的几日历,并找出近几年来的日历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2)什么是万年历?你可以通过上网搜索、想别人请教或者查阅图书,把相关知识用笔记本记录下来。3、有那些“年、月、日”的有趣的故事。3、你还有什么疑惑?这些预习提示既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还能够养成学生自学的习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注重课后阅读训练,养成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

堂课中的教学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要拓展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 ,并且有一定难度的阅读资料给学生使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2]。布置一些有趣的课后阅读材料给学生,既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如认数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枯燥,笔者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罗马数字中为什么没有0呢?”并给学生指定了一些课外阅读资料,促使他们学会识数。在课后阅读训练中,开展实践应用活动也具有很大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以阅读为载体,指导学生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并让其写数学日记,做数学小制作。定期开展“比比谁的课外知识多“、“阅读成果展示会”及“比比谁的数学制作好”等活动,促使其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

三、创设情境,激起小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

情境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多种情境促使其互动对话,是激发小学生数学阅读兴趣的基础。[3]笔者在讲如如何定义轴对称图形的时候,组织了一个剪一剪、折一折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自己用语言向同桌描述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些同学这样描述“轴对称图形经过折叠后的两部分是重合的。”而另外一些同学则说:“如果在轴对称图形的中间画一条直线,直线两边形成的图形完全相同。”虽然学生们在描述呈对称图形的特点时还不够精确,但从其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已经开始理解了这一概念。笔者在表扬了描述轴对称图形的学生后开始问到:“大家想不想看看我们的教材是如何描述轴对称图形的?”学生这时候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很迫切的阅读愿望,他们会争先恐后的去翻阅书本,看看书本上对轴对称图形是作何定义的。在课堂教学是注意创设情境,是让学生主动地的展开数学阅读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与领悟数学概念,与教师直白的传授比起来,能够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资料

小学生阅读教学篇13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个性的张扬,更重视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的高速发展,社会也越来越需要有个性、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打破常规的,有知识、有思维、有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一定要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教学。

1.2 阅读教学本质的需要。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它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对书面符号产生感知和理解,把握其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是有很强的个性化行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的积累,面对同一个作品,自然会各取所需,进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和阅读感受。而且《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3 阅读个性化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需要”。我们正走进知识经济的时代,这种时代下的教育不应局限于给学习者以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与知识经济社会所相适应的一系列行为、能力和品质,并渗透到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以及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阅读个性化则给学生留下了民主的空间、主体的地位、创新的机会,有利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多种精神和品质,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因此,它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需要。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个性化培养遵循的原则

2.1 自主化原则:“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是当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兴趣、自主选择内容、方法,自主阅读,自主总结讨论等,教师起调控和指导作用。

2.2 民主化原则: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里,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拆除教师和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平等民主来取代强制专断和师道尊严,应该成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

2.3 个性化原则:阅读应该是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能动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采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学生利用自己特定的文化语境、现实语境和“阅读期待”去感悟阅读对象的新意义,并由此产生自己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体验、见解、实践。

2.4 创造性原则:培养创新精神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个性化阅读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上责无旁贷,要成为萌发创造力的土壤。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策略

3.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与无奈。

3.2 丰富个性化阅读的课堂形式。

3.2.1 情景导入,激发个性化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宽松的氛围,有畅所欲言的机会,为他们的个性化阅读开辟出一片乐园,必须有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情景导入能营造阅读氛围、吸引孩子进入阅读情境、激发好奇、生疑、探求的冲动。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的基本起点与起始。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