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的意思实用13篇

虚拟经济的意思
虚拟经济的意思篇1

全面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1]。人的全面生产体现在这一生产不只是建立在单纯对物质的生产,而是包含了人的自身生产、精神发展和社会关系生产等诸多要素。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即繁殖)作为“生活的生产”,是全面生产中最基础的层面。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更被马克思称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马克思主要研究的重点和出发点;相较之下,精神生产则是全面生产中基于生活生产的“从属于整个思想上层建筑”的最高级别生产。除此之外,全面生产还包含社会关系生产,其作为人与人之间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活动中结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对基础层面的生活生产和最高层面的精神生产加以统筹。生活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三位一体的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是一个统筹主观与客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宏观生产理论,通过各项领域的辩证渗透到生产的各个领域,全面指导人的生产生活。然而,由于马克思成书时期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和精神生产自身的局限,精神生产理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成为马克思全面生产发展的缺陷所在。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理论的阐述首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他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2]”第一次直接对精神生产进行阐述。在马克思看来,精神生产就是“关于意识的生产”[3]。然而,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生产者的构成成分资本主义利用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势头估计不够[4],也出于对当时轻视物质生产主体作用的唯心史观的批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将论述重点放在了物质生产即其主体(劳动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对精神生产理论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使得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相对被忽视。这也造成了整个全面生产理论“受力不均”,难以对生产的所有领域进行全面指导和协调,从而出现发展瓶颈。

二、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下全面生产理论的新发展

可见,若要在新形势下继续发展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就要首先完成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发展。而若要发展精神生产,又必须保证生活生产尤其是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物质生产达到一定水平。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物质生产的飞跃成为可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产资料的扩充和经济发展形式的多样化也使得精神生产和需求消费在物质生产支撑下地位不断提升,建立在人们需求的差异化生活品质将进一步取代由于物品稀缺性,成为经济的主要增长源,这又必将反作用于人的生活生产。人们基于生活生产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丰富呼唤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在广义虚拟经济的新时代中,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得全面生产理论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一)广义虚拟经济与精神生产理论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化的经济发展中,经济虚拟化的势头日趋明显,虚拟经济也开始吸引国内许多学者的注意。近两个世纪间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借由虚拟价值的形式,形成了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为目的,以品牌、服务、体验和文化消费等要素为体现的“广义”虚拟价值,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虚拟经济广义形态(即与广义虚拟价值相对应的“广义虚拟经济”)的普遍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5]。广义虚拟经济不再像虚拟经济一样单纯体现在货币的非物质性,而是体现在人的非物质化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集合,成为纯粹实体经济外各经济成分结合的有机体。广义虚拟经济的产生对新形势下被赋予新时代内涵的精神生产理论产生了新的支持。随着生产资料的日渐丰富,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所包含的精神实质在不断扩充,关于它的认识也经历了多次发展和进步,现在较为完善的观点认为物质生产及其产品与精神生产及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两种生产、两种产品在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上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叉、相互为用的[6]。在这种观点看来,产品自身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并非是衡量产品对需要满足的性质标准,因为无论产品的性质如何,它们对物质的实物价值和精神的虚拟价值都是可以接纳和满足的。林左鸣将这种由实物价值和虚拟价值通过相互容纳入彼此不断释放出的信息介质而循环进化的二元价值运动状态,定义为二元价值容介态[7],这也是广义虚拟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二元价值容介态,即由实物价值和虚拟(精神)价值通过相互容纳彼此不断释放出的信息介质而循环进化的二元价值运动状态。林左鸣先生认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这两类经济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广义虚拟经济”[8]。在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中,精神生产依然受限于纯粹物质性的生产,而在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的参与下,精神生产的形式真正发生了变化。广义虚拟经济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联系在了一起,物质生产以精神生产载体的形式出现。在单纯的物质生产中引入精神生产也赋予物质生产新的价值,这使得精神生产理论得以通过客观的形式实现最高级别的生产,并与生活生产与社会生产的各项范畴相承接,成为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核心要素。可以说,广义虚拟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使精神生产理论得以顺利转型,这也为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进步提供了重要补充。

(二)广义虚拟经济对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在广义虚拟经济的新时代中,二元价值容介态要求广义虚拟经济同时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所以物质生产和实体经济发展依然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物质生产是社会关系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载体,也是社会关系生产和精神生产进步的根本保障。人的精神需求往往是无形的,是无法定量的,而在被赋予精神内涵的物质产品中,人的精神需求就可以被适当量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外部世界是不依赖于任何意识、精神而存在的[9]。所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最基层形态,所有的社会关系生产和精神生产若要落到实处、有所体现,就必须要在客观物质上加以体现。精神生产是人类生活创造的财富泛化的产物,而人类财富创造的原始积累又依赖于物质生产,人在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完全释放自身的精神需求。所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精神生产和二元价值运动的前提,谈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先谈物质生产的发展。然而,随着当今时代物质产品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虽然仍在全面生产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其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早已发生了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的提高使单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不附加任何其他要素的物质产品其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即使对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如食物的需求上,也更多地被赋予了口味、种类、档次等精神要素。根据现代社会精神生产发展的趋势,有理由认为,到了物质生产极大地发展起来、物质产品极大地丰富的共产主义时代,当强制性的社会分工消灭以后,精神生产就将取代物质生产的地位成为主导性的历史动因[10]。所以,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要求实体经济的生产要脱离纯粹的物质生产方式,在物质中赋予精神的价值,这对马克思全面生产发展理论而言,既是应有之义,也是新的要求。长期以来,受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思想影响,物质和意识以辩证的形式被二元化,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中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与精神生产也因此被划分为两种生产范畴。其中,物质基础决定思想上层建筑,精神生产需建立在现有的物质生产水平之上,所以作为意识层面的精神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是让步于物质生产的。由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而两者的发展又具有不平衡性,所以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表现出复杂的相互关系。而广义虚拟经济在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把握中更多地将精神生产的作用性和指引性置于物质资料生产之上,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共同作用就使得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性趋于相近,使两者不再分列于全面生产的两端,而是在辩证基础上更多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广义虚拟经济中的马克思精神生产辩证观

(一)三位一体的生产文明与广义虚拟经济意识形态化建设

1.构建价值二元基础上的二元文明容介态

在广义虚拟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发展中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与精神生产实现了融合。在这一生产范畴的交会中,物质不再是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精神也在人的作用下摆脱了单纯的生产层面,并在人的体力和智力活动中进一步结合人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与精神生产也就上升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新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再是纯粹的物质和精神形态,也就不再存在决定和反作用关系,两个文明同时存在,不可分割,在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中它们也必将同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广义虚拟经济的意识形态化建设产生影响。在广义虚拟经济视阈下,业已实现价值二元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通过相互容纳入彼此不断释放出的信息介质,形成循环进化的新二元容介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文明容介态。二元文明容介作为广义虚拟经济的意识形态形式,对纯粹经济状态下广义虚拟经济出现的客观弊端加以主观约束。在广义虚拟经济中,受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非合作性博弈影响,广义虚拟经济的乘数效应是不收敛的,这使得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往往求虚弃实,使虚拟价值脱离实际价值,打破二元价值的容介。而二元文明的容介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先期融合,使得分立二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经分别具备了价值二元性,这一方面使得人们“求虚”与“求实”辩证统一、难以割舍,另一方面也为广义虚拟经济的乘数效应建立了一条意识形态上的虚拟上限。二元文明容介态是广义虚拟经济意识形态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它也必将与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的优化均衡管理一起,为广义虚拟经济的平衡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2.社会文明基础上二元文明联动机制的建立

虚拟经济的意思篇2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对此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股票,而股票为什么和怎样成为虚拟资本,则往往做一般地分析。要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论,必须考察其思维逻辑。

1.虚拟资本想象论。在马克思以前,法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提出过“想象的资本”这一概念,他说:“国家有息证券不过是一种想象的资本,它代表有来偿还国债的一部分年收入。与此相等的一笔资本已经消耗掉了;它是国债的分母,但国家有息证券所代表的并不是这笔资本,因为这笔资本早已不再存在。但新的财富必然会由产业劳动产生;而在这个财富中每年都有一部分预先指定给那些曾经贷出这个被消耗的财富的人;这个部分是用课税的方法从生产这些财富的人那里取走,然后付给国家债权人的。并且人们根据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卷,第229-230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0页】。这样的论述表明:在西斯蒙第看来,国债之所以是“想象的资本”,是因为“与此相等的资本已经消耗掉了”。而以后通过发行国家有息债券,以利息的形式,偿付给国家的债权人,只不过是以征税的形式,从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取走的一部分,这部分的多少取决于“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也就是说“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额度,使“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可见,“想象的资本”,是由于国债不代表资本而产生的,但为了从财富中取走一部分用于对国家债权人付息,又不得不“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用过“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这一概念,他也是从给国家的贷款“本来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这一角度阐述的,由于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因而这种贷款作为资本已经不再存在,所以才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资本,看成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观察,则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这一学说,但需要提出的是,马克思的论述比西斯蒙第前进了一大步:(1)假定“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券。”这样的假定,意味着政府只付息,不还本,国债所有者要收回本金,只有把它卖掉。(2)假定国债能在市场上卖掉,“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3)指出了“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马克思的论述表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是对投资者即购买国债者而言,因为购买国债的人把它的投入当作对国家的贷款,即当作生息资本来看待,而出卖国债的政府又不把它当作资本来运用。

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以后,进一步考察股票。他认为:股票是信用制度创造的联合的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为什么是幻想的?他们分析的逻辑是:(1)股票本来是代表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代表的是现实的在企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代表的是股东预付的货币额,但具有双重的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为这是企业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的存在。作为所有权证书产生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实际已经投入的资本创造并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双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既然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就不能作为职能资本。(2)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让股票在市场上买卖,“A可以把这个证券卖给B,B可以把它卖给C,这样的交易并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0页】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使卖者把它的证券转化为资本,使买者取得预期可得剩余价值的证书,体现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3)既然要让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在市场上买卖,其资本价值如何确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虚拟资本的又一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价值与它代表的现实的职能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而与它的收益大小有关,收益的大小怎么体现股票的价值,也就是把收益资本化。进一步说,也就是以现有市场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资带来的,“假定一张股票的名义价值即股票原来代表的投资额是100镑,又假定企业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息率是5%时,这张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提高到200镑,因为这张股票按5%的利息率资本化,现在已经代表200镑的虚拟资本。用200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到5%的收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页】这样的假定表明: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它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始终是资本化的收益,而资本化的尺度是“现有利息率”,换句话说,股票的价值是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资本。为什么是“幻想的资本”,因为股票的价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收入决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条件下,用200英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出5%的收入。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因为股票的价值除了决定于收益的大小外,还决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机等。

从马克思考察股票为什么是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发现,股票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买卖。从股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双重性存在,导出股票必须买卖才能体现它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再从买卖的价值确定,导出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体现在收益的资本化上,其资本化以现有的利息率和未来的收益为尺度。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不同,前者含有实现预期的价值的含义,而后者没有这一层意思,因为国债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证的。

2.虚拟资本制造论。除马克思考察国债和股票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外,恩格斯还指出商业汇票也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在商业信用中商品的买卖,其贷款的清算,能够通过商业汇票来进行,商业汇票是企业开出的定期支付的凭据。如果开出的汇票时间间隔过长,得到汇票的企业家就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去贴现,以期获得货币资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在东印度贸易上,人们已经不再是因为购买了商品而开出汇票,而是为了能够开出可以贴现、可以换成现钱的汇票而购买商品”。①意思是:人们不是为了支付而开出汇票,开出汇票是为了贴现,获得资金。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创造虚拟资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存在着漫长的商品运输时间,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便丧失了基础。也就是说,由于商品运输时间过长,买者难以在短期内收到卖者发的货,卖者也难以在短期内收到买者支付的货款,因而才具有开出汇票并以汇票向银行贴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开出汇票并把汇票贴现看成是“制造虚拟资本”,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以商业汇票代替货币资本作为货币来支付;二是将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提前获得货币资本。前者,是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后者,是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前一个取代节约了社会货币资本,后一个取代,新增了社会货币资本,可见,恩格斯论述的因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而制造的虚资本,有节约和新增社会货币资本的意思。恩格斯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虚拟资本与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不同:国债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它本身不作为资本而存在,但又要设想出一个资本额度去付息;也与马克思考察股票是虚拟资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为虚拟资本,其价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的虚拟资本,其价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为一般说来它们的发生都是以贸易为基础(当然在贸易上也会存在着欺诈)。

3.虚拟资本派生论。继恩格斯考察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以后,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纯粹虚拟的,这是因为:(1)银行家资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证券上,这部分资本不在银行的实际业务中发挥资本的职能,而是作为准备金看待,其中包括国债、股票、汇票以及土地抵押证等。国债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股票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应当说与利率相关,都是有息证券,而汇票对开出和收取汇票的人来说,虽然不是有息证券,但对贴现者(即银行)来说,也是有息证券,也与利率相关,贴现要权衡当时利息率的高低。既然与利息率相关,而且利息率是变动的,那么它们的资本的价值就不以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进一步说“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②所以,这里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首先是指他拥有的作为准备金看待的资本价值即取得收益的权利的不确定(不断变动的)而言。其次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而言。第三,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还是就“有各种方式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现”而言,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对此,马克思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论述加以印证,斯密说:“即使在货币借贷上,货币也似乎只是一种凭证,依靠这种凭证,使某个所有者不使用的资本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资本,同作为资本转移工具的货币额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货币可以连续用来进行许多次的借贷,正象可以用来进行许多次的购买一样。”③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论述旨在说明:(1)对出卖商品的人来说,货币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转化形式,即实现的价值,但在每一个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的今天,如果出卖商品的人不是将货币作为购买而是将它贷出,则这样的货币就是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2)货币在贷出者手中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能够由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转移是代表一个资本,还是代表多个资本,“取决于它有多少次作为不同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执行职能。”也就是说要看它实现了多少次商品资本的价值。(3)由于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为货币后能够用于借贷,而且借入的货币又能够用于购买,所以同一个货币在实现许多次购买的同时,在借贷中又先后代表着各个资本。(4)货币在借贷中,先后代表着资本,使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甚至增加两倍,其实这只不过是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所以,马克思所谓的银行家里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包含着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从而使一切资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发行银行而言,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缺乏黄金保证发行的那一部分银行券。由此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之所以是虚拟资本就在于银行家能够通过发行银行券扩大贴现,贴现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贴现的银行券是银行家的生息资本,只不过由于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缺乏价值保证即黄金保证,所以是虚拟的。综述以上四个方面考察银行家的资本绝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内容,能够发现虚拟资本,既反映在银行家的非实际业务中,如保存的准备金中,又反映在银行家的实际业务中,如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同时表明,银行家的虚拟资本既在职能资本中存在,又在非职能资本中存在。

4.虚拟资本的相对论。“虚拟”的德文fiktiv有两个含义:(1)是“derphantasieentstammend,nichtwirklich:einc-eweltbeschreiben”,即“来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实的,如:描述一个虚拟、虚幻的世界”;(2)是vorgetauscht,即“装的、假装的、模糊的”。在德文中,与“虚拟”对应的词是wirklich,意思是:真正的、现实的、事实上的。所以,我们能够确定,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dasfiktivkapital)是相对真实资本(daswirklicheskapital)而言。真实资本是指“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页)。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货币资本也是货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作出这样笼统的概括,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同视角,考察“虚拟资本”。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总是相对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们设定在什么条件下,确认某一事物是真实的,那么,离开了设定的条件,就能够确认某一事物是虚拟的。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二、考察虚拟经济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考察虚拟资本时,运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虚拟资本”、“幻想资本”、“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虚拟的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等,应当说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国,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总是把不同的概念搅在一起,混为一谈,比如把虚拟资本等同于有价证券把虚拟经济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等。由于概念不清,讨论问题时,往往对不上口径。如果细致地思考则:

1.虚拟资本不完全等同于有价证券。评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够发现虚拟资本存在的形式有:国债、股票、汇票、缺乏价值保证的银行券等。它们作为虚拟资本的物质载体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载体,相对职能资本来说,有以下特点:(1)它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没有凝结价值。(2)它不能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是职能资本。(3)职能资本是现实的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是它的价格一般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有价证券是非职能资本,因而也是非现实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它的价格,一般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4)它不是价值符号,而是价值收益索取的证明书。价值符号是价值实体的代表,它能兑换,但不能增值。而价值收益索取证明书,一般不能与价值实体对换,而寻求增值。有价证券的特点表明:虚拟资本只不过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权证书。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表现在不断变动的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上,所以把有价证券称作虚拟资本。由此,我们能够说虚拟资本是其价值不确定的生息货币资本。生息货币资本与货币资本不同: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相联系,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过渡的资本形式,而生息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资本的过渡形式。生息货币资本与信用制度、利息相联系。

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载体,但不能说虚拟资本都反映为有价证券。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意义上定义了虚拟资本。概括地说,马克思从国债运用的非资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资本设想,表明国债是虚拟资本;从股票市场价值取决于股票收益资本化,表明股票是虚拟资本;恩格斯从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又取代商业信用,指出开出汇票和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马克思从银行保持的准备金不代表资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构成大部分是虚拟资本。如果说上述虚拟资本都因以有价值证券作为载体,因而与有价证券有关,则马克思指出的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资本,以及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使得一切资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虚拟资本的论述,就不纯粹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而是以所有权的归属和转移作为载体。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2.虚拟经济不完全等同于虚拟资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表达新生事物,人们引进了“虚拟”这一概念,如虚拟工厂(virtualfactory)、虚拟办公室(virtualoffice)、虚拟银行(virtualbank)、虚拟大学(virtualuniversity)等。在这里virtual没有虚假、虚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实实际的而不是名义上的状态(almaostwhatisstatedinfactbutnotinname),也就是说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它自身的过去传统的名义状态相分离。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分离用哲学的“异化”来表达,则虚拟是对事物状态异化的理论概括,虚拟经济也就是对经济事物状态异化的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载体异化的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网上为顾客提供信息,让顾客选择,提供商品,送货上门,一般人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相比有它们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满足顾客需求,但有它们的个性,没有可供观感的商品,没有可容纳顾客的营业场所等,所以,载体异化了。虚拟资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称为载体异化的虚拟经济(因为它的载体是表现为所有权资本的有价证券,而不是职能资本的产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称为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股票之所以称为虚拟资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价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通过买卖实现增值,这就说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实现价值增值,赋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外,还有形式异化的虚拟经济,如一种权利派生或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银行资产证券化和期权等。这种状况表明:虚拟经济能够有多种活动或状态存在,如果以货币来计量这种活动的价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则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便成为虚拟资本,可以说虚拟资本是人们从事的实体经济以外的,以一定的价值求得价值增值的活动。这表明,虚拟经济中包括着虚拟资本,但虚拟经济不完全等于虚拟资本,二者涵盖的内容是有差别的。

3.虚拟经济不同于网络经济。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从网络的客观存在来说,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如果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又成为虚拟经济。问题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说从什么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

4.虚拟经济不同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转瞬即逝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一般通过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又急剧下跌表现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为的操纵、人们预期的失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别于经济周期正常的波动。经济周期正常波动受客观因素制约,时间较长,呈现着阶段性;泡沫经济的波动是非正常的、受主观因素制约、时间较短、不呈现阶段性。泡沫经济除了反映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外,还会反映在其他领域,如虚报产值、虚报GDP等。前者可称为价格泡沫,后者可称为产值泡沫或GDP泡沫,可见泡沫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虚拟经济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经济,但不能说必然存在泡沫经济。这就是说虚拟经济中还会不存在泡沫。所以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而且泡沫经济不等于价格泡沫。这就是说泡沫经济不一定反映为价格过度上涨。

5.泡沫经济不同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经济增长的状况中存在着泡沫,如价格泡沫、产值泡沫等。在经济增长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从一这意义上说是正常的。经济泡沫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泡沫经济。可以说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泡沫经济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经济。

三、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

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多注重有价证券的市场特别是股票的上市流通,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当代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虚拟经济,应当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

1.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如果说原本金融商品是银行借贷契约、公司股票和政府或企业债券,则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派生的金融资产证券、股票及债券期货和期权。衍生金融商品相对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个性。最重要的个性是与实体经济过程的联系不同,从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是实体资本的副本,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但这一点,国债却不同:国债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而取决于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取决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相关。如果我们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的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称为第1类虚拟资本,则我们能够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不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国债,称为第2类虚拟资本。

按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相对论,没有投资于实体经济企业,不在实体经济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则银行借贷的货币资本也应列入虚拟资本之列,银行借贷活动也是虚拟经济活动。银行借贷活动关系的载体是借贷契约,借贷契约与实体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因而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但银行作为“存款者的集中和贷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取决于社会经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虚拟资本的银行借贷资本,处于第1类虚拟资本和第2类虚拟资本之间,可称作准第2类虚拟资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类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比如金融资产证券,便产生于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债权债务关系起了变化:证券化以前,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双向的、个别的。证券化以后,银行把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使得债权债务关系集合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说,债权人是广大的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债务人不是个别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这样,证券化资产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资产证券与个别经济过程的关系不直接。由此我们把它称作第4类虚拟资本。

股票、债券的期货、期权交易,其对象是期货、期权合同,由于买进与卖出的合同能够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时实地结算、交割某一种金融资产,所以,绝大多数交易者不必在实际结算时,真正拥有这种商品,只是根据其价格的涨落支付差额。其增值能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可以说这类交易完全与实体经济过程无关,由此我们能够把这一类交易活动称作第5类虚拟资本。把虚拟资本从而虚拟经济作以上的划分,表明在当代,虚拟经济活动有相当一部分,独立于实体经济过程。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因素有别于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因素。虚拟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2.电子货币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1)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消费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换方式。网上购物,电子交易能够完全取代支票和现金。但在这里需要权威机构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银行,它们是能够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储蓄与投资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够在家通过电脑储蓄和投资,并获取大量的金融产品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去希望去的交易场所。(3)电子货币的出现,使90%以上的财富在电脑网络里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并大大提高创造和追逐财富的速度。有人说,这个速度相对于20年前大约有3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中央银行的真实储备,从1974年的8:1上升到20:1。(4)货币电子化,不仅能节约资金给付、交换的时间,而且能从优选择资金的成本和收益,如能够在最佳的时刻上选择最优的利率和汇率。

3.网络银行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虚拟经济不能不关注网络银行。1995年10月,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地址,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主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员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达1400万美元,估计1999年存款金额达4亿美元。在美国,已经有400家金融机构推出了网络业务。据调查,在2000年以前,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所有银行利润的30%。网络银行的出现对经济的影响是:(1)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银行的规模不能再以分行数、人员数去衡量。(2)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客户很容易挑选出最有利的产品,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放款业务生存,而必须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业务。(3)不论是实体银行还是虚拟银行,当前都处于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时代,设计出高附加值、个人特色强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经营的核心所在。个人只要在网络银行上留下姓名、年龄、职业、家庭等资料,只要用鼠标回答薪金所得、不动产状况,电脑就可以自动评估信用等级。中国台湾玉山银行开办了个人贷款业务,只要信用评级在60分以上,就可获得60万元以下贷款。(4)网络银行对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标准,不仅需要银行家,而且需要经济学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能设计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成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当然,网络银行的发展也要受到制度环境、投入成本、运作条件和法律保障等约束,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理念的更新,网络银行在虚拟经济中的地位将与时俱进。

虚拟经济源于经济主体又超越原经济主体,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缩短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时间,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观、信息掌握、资源配置以及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李晓西、杨琳,2000:《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第6期。

刘立达,2000:《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第11期。

刘骏民,1996:《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第12期。

虚拟经济的意思篇3

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以后,进一步考察股票。他认为:股票是信用制度创造的联合的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为什么是幻想的?他们分析的逻辑是:(1)股票本来是代表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代表的是现实的在企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代表的是股东预付的货币额,但具有双重的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为这是企业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的存在。作为所有权证书产生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实际已经投入的资本创造并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双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既然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就不能作为职能资本。(2)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让股票在市场上买卖,“A可以把这个证券卖给B,B可以把它卖给C,这样的交易并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0页】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使卖者把它的证券转化为资本,使买者取得预期可得剩余价值的证书,体现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3)既然要让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在市场上买卖,其资本价值如何确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虚拟资本的又一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价值与它代表的现实的职能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而与它的收益大小有关,收益的大小怎么体现股票的价值,也就是把收益资本化。进一步说,也就是以现有市场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资带来的,“假定一张股票的名义价值即股票原来代表的投资额是100镑,又假定企业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息率是5%时,这张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提高到200镑,因为这张股票按5%的利息率资本化,现在已经代表200镑的虚拟资本。用200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到5%的收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页】这样的假定表明: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它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始终是资本化的收益,而资本化的尺度是“现有利息率”,换句话说,股票的价值是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资本。为什么是“幻想的资本”,因为股票的价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收入决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条件下,用200英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出5%的收入。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因为股票的价值除了决定于收益的大小外,还决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机等。

从马克思考察股票为什么是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发现,股票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买卖。从股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双重性存在,导出股票必须买卖才能体现它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再从买卖的价值确定,导出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体现在收益的资本化上,其资本化以现有的利息率和未来的收益为尺度。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不同,前者含有实现预期的价值的含义,而后者没有这一层意思,因为国债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证的。

2.虚拟资本制造论。除马克思考察国债和股票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外,恩格斯还指出商业汇票也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在商业信用中商品的买卖,其贷款的清算,能够通过商业汇票来进行,商业汇票是企业开出的定期支付的凭据。如果开出的汇票时间间隔过长,得到汇票的企业家就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去贴现,以期获得货币资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在东印度贸易上,人们已经不再是因为购买了商品而开出汇票,而是为了能够开出可以贴现、可以换成现钱的汇票而购买商品”。①意思是:人们不是为了支付而开出汇票,开出汇票是为了贴现,获得资金。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创造虚拟资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存在着漫长的商品运输时间,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便丧失了基础。也就是说,由于商品运输时间过长,买者难以在短期内收到卖者发的货,卖者也难以在短期内收到买者支付的货款,因而才具有开出汇票并以汇票向银行贴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开出汇票并把汇票贴现看成是“制造虚拟资本”,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以商业汇票代替货币资本作为货币来支付;二是将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提前获得货币资本。前者,是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后者,是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前一个取代节约了社会货币资本,后一个取代,新增了

社会货币资本,可见,恩格斯论述的因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而制造的虚资本,有节约和新增社会货币资本的意思。恩格斯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虚拟资本与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不同:国债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它本身不作为资本而存在,但又要设想出一个资本额度去付息;也与马克思考察股票是虚拟资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为虚拟资本,其价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的虚拟资本,其价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为一般说来它们的发生都是以贸易为基础(当然在贸易上也会存在着欺诈)。

3.虚拟资本派生论。继恩格斯考察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以后,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纯粹虚拟的,这是因为:(1)银行家资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证券上,这部分资本不在银行的实际业务中发挥资本的职能,而是作为准备金看待,其中包括国债、股票、汇票以及土地抵押证等。国债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股票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应当说与利率相关,都是有息证券,而汇票对开出和收取汇票的人来说,虽然不是有息证券,但对贴现者(即银行)来说,也是有息证券,也与利率相关,贴现要权衡当时利息率的高低。既然与利息率相关,而且利息率是变动的,那么它们的资本的价值就不以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进一步说“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②所以,这里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首先是指他拥有的作为准备金看待的资本价值即取得收益的权利的不确定(不断变动的)而言。其次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而言。第三,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还是就“有各种方式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现”而言,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对此,马克思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论述加以印证,斯密说:“即使在货币借贷上,货币也似乎只是一种凭证,依靠这种凭证,使某个所有者不使用的资本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资本,同作为资本转移工具的货币额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货币可以连续用来进行许多次的借贷,正象可以用来进行许多次的购买一样。”③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论述旨在说明:(1)对出卖商品的人来说,货币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转化形式,即实现的价值,但在每一个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的今天,如果出卖商品的人不是将货币作为购买而是将它贷出,则这样的货币就是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2)货币在贷出者手中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能够由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转移是代表一个资本,还是代表多个资本,“取决于它有多少次作为不同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执行职能。”也就是说要看它实现了多少次商品资本的价值。(3)由于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为货币后能够用于借贷,而且借入的货币又能够用于购买,所以同一个货币在实现许多次购买的同时,在借贷中又先后代表着各个资本。(4)货币在借贷中,先后代表着资本,使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甚至增加两倍,其实这只不过是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所以,马克思所谓的银行家里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包含着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从而使一切资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发行银行而言,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缺乏黄金保证发行的那一部分银行券。由此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之所以是虚拟资本就在于银行家能够通过发行银行券扩大贴现,贴现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贴现的银行券是银行家的生息资本,只不过由于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缺乏价值保证即黄金保证,所以是虚拟的。综述以上四个方面考察银行家的资本绝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内容,能够发现虚拟资本,既反映在银行家的非实际业务中,如保存的准备金中,又反映在银行家的实际业务中,如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同时表明,银行家的虚拟资本既在职能资本中存在,又在非职能资本中存在。

4.虚拟资本的相对论。“虚拟”的德文fiktiv有两个含义:(1)是“derphantasieentstammend,nichtwirklich:einc-eweltbeschreiben”,即“来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实的,如:描述一个虚拟、虚幻的世界”;(2)是vorgetauscht,即“装的、假装的、模糊的”。在德文中,与“虚拟”对应的词是wirklich,意思是:真正的、现实的、事实上的。所以,我们能够确定,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dasfiktivkapital)是相对真实资本(daswirklicheskapital)而言。真实资本是指“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页)。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货币资本也是货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作出这样笼统的概括,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同视角,考察“虚拟资本”。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总是相对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们设定在什么条件下,确认某一事物是真实的,那么,离开了设定的条件,就能够确认某一事物是虚拟的。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二、考察虚拟经济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考察虚拟资本时,运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虚拟资本”、“幻想资本”、“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虚拟的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等,应当说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国,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总是把不同的概念搅在一起,混为一谈,比如把虚拟资本等同于有价证券把虚拟经济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等。由于概念不清,讨论问题时,往往对不上口径。如果细致地思考则:

1.虚拟资本不完全等同于有价证券。评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够发现虚拟资本存在的形式有:国债、股票、汇票、缺乏价值保证的银行券等。它们作为虚拟资本的物质载体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载体,相对职能资本来说,有以下特点:(1)它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没有凝结价值。(2)它不能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是职能资本。(3)职能资本是现实的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是它的价格一般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有价证券是非职能资本,因而也是非现实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它的价格,一般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4)它不是价值符号,而是价值收益索取的证明书。价值符号是价值实体的代表,它能兑换,但不能增值。而价值收益索取证明书,一般不能与价值实体对换,而寻求增值。有价证券的特点表明:虚拟资本只不过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权证书。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表现在不断变动的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上,所以把有价证券称作虚拟资本。由此,我们能够说虚拟资本是其价值不确定的生息货币资本。生息货币资本与货币资本不同: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相联系,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过渡的资本形式,而生息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资本的过渡形式。生息货币资本与信用制度、利息相联系。

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载体,但不能说虚拟资本都反映为有价证券。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中,我们

能够发现,他们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意义上定义了虚拟资本。概括地说,马克思从国债运用的非资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资本设想,表明国债是虚拟资本;从股票市场价值取决于股票收益资本化,表明股票是虚拟资本;恩格斯从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又取代商业信用,指出开出汇票和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马克思从银行保持的准备金不代表资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构成大部分是虚拟资本。如果说上述虚拟资本都因以有价值证券作为载体,因而与有价证券有关,则马克思指出的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资本,以及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使得一切资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虚拟资本的论述,就不纯粹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而是以所有权的归属和转移作为载体。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2.虚拟经济不完全等同于虚拟资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表达新生事物,人们引进了“虚拟”这一概念,如虚拟工厂(virtualfactory)、虚拟办公室(virtualoffice)、虚拟银行(virtualbank)、虚拟大学(virtualuniversity)等。在这里virtual没有虚假、虚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实实际的而不是名义上的状态(almaostwhatisstatedinfactbutnotinname),也就是说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它自身的过去传统的名义状态相分离。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分离用哲学的“异化”来表达,则虚拟是对事物状态异化的理论概括,虚拟经济也就是对经济事物状态异化的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载体异化的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网上为顾客提供信息,让顾客选择,提供商品,送货上门,一般人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相比有它们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满足顾客需求,但有它们的个性,没有可供观感的商品,没有可容纳顾客的营业场所等,所以,载体异化了。虚拟资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称为载体异化的虚拟经济(因为它的载体是表现为所有权资本的有价证券,而不是职能资本的产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称为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股票之所以称为虚拟资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价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通过买卖实现增值,这就说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实现价值增值,赋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外,还有形式异化的虚拟经济,如一种权利派生或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银行资产证券化和期权等。这种状况表明:虚拟经济能够有多种活动或状态存在,如果以货币来计量这种活动的价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则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便成为虚拟资本,可以说虚拟资本是人们从事的实体经济以外的,以一定的价值求得价值增值的活动。这表明,虚拟经济中包括着虚拟资本,但虚拟经济不完全等于虚拟资本,二者涵盖的内容是有差别的。

3.虚拟经济不同于网络经济。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从网络的客观存在来说,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如果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又成为虚拟经济。问题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说从什么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

4.虚拟经济不同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转瞬即逝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一般通过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又急剧下跌表现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为的操纵、人们预期的失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别于经济周期正常的波动。经济周期正常波动受客观因素制约,时间较长,呈现着阶段性;泡沫经济的波动是非正常的、受主观因素制约、时间较短、不呈现阶段性。泡沫经济除了反映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外,还会反映在其他领域,如虚报产值、虚报GDP等。前者可称为价格泡沫,后者可称为产值泡沫或GDP泡沫,可见泡沫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虚拟经济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经济,但不能说必然存在泡沫经济。这就是说虚拟经济中还会不存在泡沫。所以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而且泡沫经济不等于价格泡沫。这就是说泡沫经济不一定反映为价格过度上涨。

5.泡沫经济不同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经济增长的状况中存在着泡沫,如价格泡沫、产值泡沫等。在经济增长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从一这意义上说是正常的。经济泡沫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泡沫经济。可以说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泡沫经济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经济。

三、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

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多注重有价证券的市场特别是股票的上市流通,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当代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虚拟经济,应当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

1.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如果说原本金融商品是银行借贷契约、公司股票和政府或企业债券,则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派生的金融资产证券、股票及债券期货和期权。衍生金融商品相对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个性。最重要的个性是与实体经济过程的联系不同,从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是实体资本的副本,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但这一点,国债却不同:国债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而取决于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取决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相关。如果我们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的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称为第1类虚拟资本,则我们能够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不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国债,称为第2类虚拟资本。

按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相对论,没有投资于实体经济企业,不在实体经济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则银行借贷的货币资本也应列入虚拟资本之列,银行借贷活动也是虚拟经济活动。银行借贷活动关系的载体是借贷契约,借贷契约与实体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因而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但银行作为“存款者的集中和贷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取决于社会经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虚拟资本的银行借贷资本,处于第1类虚拟资本和第2类虚拟资本之间,可称作准第2类虚拟资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类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比如金融资产证券,便产生于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债权债务关系起了变化:证券化以前,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双向的、个别的。证券化以后,银行把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使得债权债务关系集合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说,债权人是广大的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债务人不是个别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这样,证券化资产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资产证券与个别经济过程的关系不直接。由此我们把它称作第4类虚拟资本。

股票、债券的期货、期权交易,其对象是期货、期权合同,由于买进与卖出的合同能够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时实地结算、交割某一种金融资产,所以,绝大多数交易者不必在实际结算时,真正拥有这种商品,只是根据其价格的涨落支付差额。其增值能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可以说这类交易完全与实体经济过程无关,由此我们能够把这一类交易活动称

作第5类虚拟资本。把虚拟资本从而虚拟经济作以上的划分,表明在当代,虚拟经济活动有相当一部分,独立于实体经济过程。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因素有别于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因素。虚拟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2.电子货币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1)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消费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换方式。网上购物,电子交易能够完全取代支票和现金。但在这里需要权威机构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银行,它们是能够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储蓄与投资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够在家通过电脑储蓄和投资,并获取大量的金融产品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去希望去的交易场所。(3)电子货币的出现,使90%以上的财富在电脑网络里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并大大提高创造和追逐财富的速度。有人说,这个速度相对于20年前大约有3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中央银行的真实储备,从1974年的8:1上升到20:1。(4)货币电子化,不仅能节约资金给付、交换的时间,而且能从优选择资金的成本和收益,如能够在最佳的时刻上选择最优的利率和汇率。

3.网络银行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虚拟经济不能不关注网络银行。1995年10月,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地址,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主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员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达1400万美元,估计1999年存款金额达4亿美元。在美国,已经有400家金融机构推出了网络业务。据调查,在2000年以前,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所有银行利润的30%。网络银行的出现对经济的影响是:(1)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银行的规模不能再以分行数、人员数去衡量。(2)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客户很容易挑选出最有利的产品,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放款业务生存,而必须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业务。(3)不论是实体银行还是虚拟银行,当前都处于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时代,设计出高附加值、个人特色强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经营的核心所在。个人只要在网络银行上留下姓名、年龄、职业、家庭等资料,只要用鼠标回答薪金所得、不动产状况,电脑就可以自动评估信用等级。中国台湾玉山银行开办了个人贷款业务,只要信用评级在60分以上,就可获得60万元以下贷款。(4)网络银行对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标准,不仅需要银行家,而且需要经济学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能设计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成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当然,网络银行的发展也要受到制度环境、投入成本、运作条件和法律保障等约束,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理念的更新,网络银行在虚拟经济中的地位将与时俱进。

虚拟经济源于经济主体又超越原经济主体,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缩短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时间,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观、信息掌握、资源配置以及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李晓西、杨琳,2000:《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第6期。

刘立达,2000:《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第11期。

刘骏民,1996:《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第12期。

张颖等,2001:《虚拟经济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第1期。

章鸿猷主编,1999:《最新英汉计算机词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虚拟经济的意思篇4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099―05

一、国外“虚拟资本”研究述评

“虚拟资本”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银行家威・里瑟姆提出的。他在《关于通货问题的通信》(1840年伦敦增订第二版)中提出了“虚拟资本”一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了这一点。而最早对“虚拟资本”进行系统研究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中,马克思将虚拟资本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形态是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公共有价证券;另一种形态是由信用制度产生的各种信用票据,包括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和银行券。马克思所分析的虚拟资本主要限于金融领域。此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希法亭对股份公司与虚拟资本的形成和特点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一些西方学者也在潜意识中,从货币金融资本的视角对虚拟资本问题进行过探讨。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工业与金融作了区分,他重新定义了一个经济实体,他不再沿用昔日惯用限的货物、劳务、工作作为计算单位,即不以实物作为经济实体。他对经济实体的分析用的是一些虚拟的符号,如货币或信用贷款等。凯恩斯是第一位认为货币与信用贷款拥有纯粹经济性控制能力,可以对经济活动有实质性影响的经济学家。显然,他对虚拟经济时代的来临已经有了理论上的准备,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赖以构筑的因素――不确定性、预期、投机等是虚拟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但他们的探讨仍未超越马克思定义的虚拟资本的范畴,主要局限于金融领域。此后西方学者对“虚拟资本”的研究归于沉寂。

最近国外的一些著名进步经济学家对“虚拟资本”问题的也开始关注。

2008年美国进步学者洛仁・戈尔德纳发表了题为《虚拟资本与资本主义终结》的文章,他将“虚拟资本”的定义归纳为:“虚拟资本不仅是超过全部剩余价值的纸质所有权凭证(股票、债券、土地和不动产租金),而且是超过其自身价值的全部能够产生收入的资产的资本化“现值”由现在重新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洛仁・戈尔德纳认为1973年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美国虚拟资本爆炸性增长,迫使日本、德国也采取金融化模式,这给世界实体经济造成损害,也给世界劳动人民带来了灾难。他认为,1973年以来的资本主义危机和以前危机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场大规模的全球性的长期隐蔽萧条,资本主义进入慢性死亡阶段。

美国著名进步经济学家赫德森在《虚拟经济论:金融资本与通往奴役之路》一文中,认为美国经济已经虚拟化,即泛金融部门(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从全世界工人和产业资本那里吸走收入并以日益加重的债务将它们压垮。他认为新自由主义的关键主张即不再区分生产性收益和非生产性收益是为了掩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劳而获,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倒退。他还认为,新自由主义指责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是通往奴役之路,而事实上金融垄断资本在全球给工人造成的沉重债务和失业才是真正的通往奴役之路。国外学者的这些论述的确引人深思。

二、国内“虚拟资本”研究述评

我国有关虚拟经济、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要远远早于国外,早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成思危教授与刘骏民教授就提出了虚拟经济、虚拟资本问题并展开了探讨。成思危教授在1999年第1期《管理科学学报》发表文章《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阐明了虚拟经济的五个发展阶段和虚拟经济系统的五个特点。此后,成思危先生一直在研究和发展这一理论,并将其扩展到研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通货膨胀及紧缩等各个方面。1998年刘骏民出版了《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一书,对资本主义国家“证券化”中的一些突出的现象进行了归纳,揭示了近20年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和证券化过程中的一些新特点,对当代证券化中出现的“虚拟资本”进行了定性研究和分类。

2000年10月在南开大学建立了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并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此后每隔二年召开一次的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吸引了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加入了虚拟经济、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行列,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虚拟经济、虚拟资本的研究。不过这些研究只限于在金融范畴探讨“虚拟资本”问题,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债券、股票、期货和其他金融衍生品。还没有深入到企业生产要素等微观层面。所以,迄今为止,有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的探索,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范式。

1.关于虚拟资本内涵号性质的讨论

关于虚拟资本内涵的讨论,成思危先生对马克思《资本论》中“虚拟资本”的概念归纳为两条:一是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二是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但是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获取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可见,成思危先生首先是从金融视角来看“虚拟资本”,但“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又暗含在金融以外的领域也存在“虚拟资本”之意。成思危先生近年来也认为人力资本、知识资本都属于虚拟资本范畴。他呼吁要关注“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关系的探讨。

刘骏民教授认为,虚拟资本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是循着“日益摆脱个别生产过程,从而日益与整个社会生产和世界经济状况发生密切关系的趋势”而发展的。同时,随着生产过程的高度社会化,一方面“造成了价值的独立表现形式――货币的虚拟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价值增值过程的相对独立化和虚拟化”。他认为“如果将虚拟经济的研究范畴界定在‘市场经济中,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以内在的波动性为特征的价格体系的’话,它不但包括金融,还要包括房地产、无形资产、某些高技术产品和信息产品以及其他叫能长期或短期进入这种特殊运行方式的有形产品和劳务”。

徐鸣把“虚拟资本”的研究从金融领域引向了企业微观领域。在《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性质》、《“道”对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理论的隐喻》等多篇文章中指出:“人力资本、智力资本 理论的产生,本质上是从微观视角提出了“虚拟资本”问题,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就是对企业与员工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这些过去被看作是费用或成本的、不具备传统资本实物形态的东西进行“资本化定价,以决定其未来收入流的预期”。“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性质体现了当代社会经济中“资本化定价”的泛化。在当代企业的资本范畴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实体资本为一方的“硬资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等)和以虚拟资本为另一方的“软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金融资本等)两大部分,物质资本(资本1)、人力资本(资本2)、智力资本(资本3)是构成当代企业总资本的“资本三要素”,从“资本三要素”推解出一系列新的资本概念和形态,从中较清晰地辨别了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构架与层次,并可直观地厘清它们的边界与关系,有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理解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特性和功能”。徐鸣通过对“资本”与“虚拟资本”的经济学演变与哲学思考阐述了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性质、特性和边界,并认为关于“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有可能形成中国经济学流派。

赵海宽认为虚拟资本是一种价值。“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以现实经济为基础,而又独立于现实经济之外,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活动方式获取利润的价值”。他认为:“虚拟资本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只要控制其消极影响,就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王建认为对当代国际资本运动的研究,必须分成两类,一类是产业资本,一类就是虚拟资本。在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的主体是产业资本,虽然也有股票、债权、基金等虚拟资本,但这类虚拟资本只是产业资本的附属品,因为虚拟资本的利润来源,只能是对产业资本利润的分割。

钟伟认为,不能将金融资本、虚拟资本(virtual capital)、虚幻资本(fictitious capital)混为一谈。所谓金融资本,指的是除基础货币之外的各层次的金融资产,尤其是证券和金融衍生品;所谓虚拟资本,是不具有资本表象但实际上却完全具备资本特性的东西,例如股票就是对产业资本的虚拟。所谓虚幻资本是由马克思在讨论股票和证券交易所时提出来的,以生息资本为基础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给持有者带来收益的资本。

戴明认为,在马克思看来,所谓虚拟资本就是以能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形式而存在的资本。马克思所提出的虚拟资本概念是带有贬义的,在英文中为“fictitious capital”,其实,应该翻译成“虚幻资本”、“虚假资本”似乎更为贴近马克思的本意。戴明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不具备资本的实物形态,而事实上却是具备资本本质特性的物品。在英文中,与这种含义上的虚拟资本相对应的词汇是‘virtual capital’。虚拟资本是一个中性词汇,它所具备的特性,总的来说可概括为:这是一种’似非而是‘的资本”。

赵锦辉认为:马克思是沿着两种思路展开对“虚拟资本”的分析”:

第一种思路是以资本化为思路,能够资本化的收入就是虚拟资本。马克思指出:“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这里的虚拟资本特点:第一,这里的虚拟资本是相对于实体资本而言的,是幻想的、想象的资本。所谓实体资本是指生产或实现剩余价值的资本。它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三种形式,而虚拟资本本质上不是资本,而是收入,是采用资本化形式定价的收入。第二,这里的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

第二种思路是派生化的思路,这个思路认为虚拟资本是通过整个金融体系派生或创造出来的。因此,虚拟资本就是金融资本。这里的虚拟资本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以整个金融体系为依托的。通过金融体系的货币创造过程派生或制造出虚拟资本。之所以讲是金融体系,而不仅仅是银行体系,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货币创造过程既与银行机构有关,也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有关。第二,它是以各种票据的形式存在的。这些票据的多次流转,从而制造出虚拟资本。

2.关于虚拟资本的功能与作用的讨论

关于虚拟资本的功能与作用,我国学者作了多视角的探讨,不像国外学者那样一律持否定态度。

刘东从劳动、物化劳动、资本、现实资本(实体资本)、产权资本、虚拟资本的逻辑顺序,阐述了劳动创造价值,价值积累形成物化劳动,物化劳动转化为资本,资本表现为现实资本(实体资本),现实资本(实体资本)转化为产权资本,产权资本以虚拟资本的方式持有,虚拟资本独立运行。论述了劳动的积累必须转化为资本、储蓄必须转化为投资,从而形成和发展“虚拟资本”的一个不断升级的轨迹,认为这是一条国家富强的必经之路。

王雪苓认为:虚拟资本的运动方式决定了它对经济增长同时具有积极的和破坏的双重作用。有效的虚拟资本积累和运行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和杠杆,它的发展必将推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与此相对的,则是投机和泡沫等风险引起的消极作用。由于经济问题往往同利益问题缠绕在一起,于是虚拟资本因之也就有了投机、泡沫和危机的可能,继而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但总体来说,合理、有效地发展、利用虚拟资本毕竟是大势所趋。她总结了虚拟资本六大功能:(1)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2)联合生产要素的功能。(3)资本的激励和约束功能。(4)激活“储蓄”的功能。(5)补充宏观调控手段的功能。(6)资本外向扩张的功能。

赵海宽认为:虚拟资本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只要控制其消极影响,就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巨大推动作用。我国当前虚拟资本还不算发达,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尚比较低的表现。为了进一步加快经济的发展,今后我国还需要更快发展虚拟资本,不但要增加各种有价证券的上市交易量,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发展虚拟资本的提法是不是不好听?应该说这是一个观念问题,由于我们过去认为虚拟资本只有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就觉得这是个贬义词。其实虚拟资本是一个相对于实体资本而言的中性词,合理发展虚拟资本的提法是没有问题的。

李恒光认为:虚拟资本市场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运行规律,即股市中所谓的“吉芬现象”。在人们的资产增值预期心理作用下,虚拟资本与实物资产的增长往往不同步,甚至相背离,发展演变的结果自然是“泡沫”的膨胀。虚拟资本市场的存在及其特殊的运行规律,正是导致金融资产脱离实物资产而飞涨的重要原因。因此,从逻辑上说,消除“泡沫经济”最根本的措施便是取消虚拟资本市场,这显然是因噎废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不仅不能取消虚拟资本市场,而且还要大力推进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因为我国的虚拟资本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实在太小。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既要发展虚拟资本市场,又不能形成“泡沫经济”。彻底解决这对矛盾尚无良策,我们只能是对虚拟资本市场实行有力度的调控,制订合理而有效的规则来规范和约 束市场主体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扼制虚拟资本市场的消极作用,消除诱发“泡沫经济”的潜在因素,使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

3.关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讨论

在关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的探讨中,有的学者初期将“实体资本”分别称之为“现实资本”(李恒光,1998;赵春学、黄建军,2000)、“实际资本”(唐恒照,2001)、“真实资本”(戴相龙、黄达,1998),目前学术界已经将其统称为“实体资本”。

赵春学、黄建军认为: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实体资本)界定的关键在于它们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是否直接发挥职能,直接发挥职能者为现实资本(实体资本),不直接发挥职能者为虚拟资本。因此,现实资本(实体资本)指的是资本经营者拥有的,因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能直接发生作用,从而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实体。它是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值的基础,是内容意义和现实意义上的资本,是资本的第一重存在。虚拟资本指的是资本所有者拥有的,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不直接发生作用,但因按约定依法拥有价值增殖索取权,从而能够分享价值增值的可交易的资本价值凭证。它是依法索取的价值增殖流量的资本化形式,是从现实资本中独立出来的形式意义和观念意义上的资本,是资本的第二重或多重存在。

李恒光,认为,虚拟资本并不是真正的资本。尽管有些虚拟资本能部分地代表现实资本,但它无论在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都与现实资本迥然不同。从量的方面来看,一部分虚拟资本虽然能代表现实资本(如股票),但在量上和现实资本也有显著的差异。其一,虚拟资本有自己价值的独立运动和决定方式。它的价值是由利率推算出来的,受当时利息率的影响,却不受它代表着的实际资本价值的约束。其二,在量的大小上必然不一致。虚拟资本的价值量一般总是大于它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量。其三,量的变化不一致。虚拟资本价值量的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它所代表的现实资本量的变化,而只是一种近似的、歪曲的反映。

唐恒照认为,虚拟资本和实际资本,不论从质还是从量的方面来说都是不同的。从质的方面看,实际资本本身有价值,并且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资本的职能。它处于实物形式――一机器、厂房、原材料、待售的商品,或是处于货币形式,都是职能资本。而虚拟资本本身既无价值,又不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资本职能。它只不过是资本所有权的证书,是资本的“纸制复本”。从量的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资本掺水,股票票面价值大于企业实际投入的资本量。同时,股票价值通常又比它的票面价值高,所以虚拟资本的数量总是大于实际资本。另一方面,虚拟资本数量的变化取决于各种有价证券发行量和它们的价格水平,它的变化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数量的变化。

赵海宽认为:“虚拟资本以实体资本为基础”,“虚拟资本又独立于实体资本之外”,“虚拟资本有自己的独特运动规律”。

赵春学、黄建军认为:由于虚拟资本是基于现实资本产生的,是现实资本的派生形式,因此在虚、实资本的定性关系问题上,现实资本是第一性的,虚拟资本是第二性的,其中现实资本对虚拟资本具有基础性和内容性的决定作用,虚拟资本则对现实资本具有的派生性和形式性的反作用。虚、实资本的定性关系问题是调控社会总资本所面临的首要的基本问题。

4.关于资本化定价问题的研究

虚拟经济的意思篇5

一、引言

2010年9月,以研究经济周期著称的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宣称,肇始于2007年12月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衰退已经在2009年年中结束。尽管如此,各方关于次贷危机及其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原因的说法仍莫衷一是。西方比较流行的是“全球储蓄过剩论”,其含义是:一些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因为社会保障不完善导致预防性储蓄高,高房价、收入差距大、工资占GDP比重低等原因又使原本消费倾向高的中低收入阶层不得不缩减或推迟消费,最终造成国内私人部门储蓄过剩。加之金融部门不发达,只能依靠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致使这些资金近年持续流向了美国等低储蓄率的工业化国家,成为支撑其贸易赤字的资金来源。①亦有观点指出,新兴经济体固然存在高储蓄的问题,但这些储蓄作为应对未来支付及风险的准备,无可厚非。真正不可持续的是美国长期存在并不断扩大的负债消费模式和对美元霸权的无节制使用。

宏大命题也许更需要多重视角来加以审视和剖析,方能接近问题的真相。本研究拟由经典作家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出发,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关系的角度,对次贷危机作较完整的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内已经有关注经济虚拟化或虚拟经济的论文,但由于彼时中国国内经济尤其是金融发展程度较低,这些研究主要是用“虚拟”来刻画国外经济发展的特点。②迟至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国内学者尝试用虚拟经济理论来分析这次危机的成因、影响和对策,③对虚拟经济本身的研究才逐渐兴起,以致有学者将1997年作为我国对虚拟经济研究的起始之年。④因此,虽然从学理渊源上看,虚拟经济是国内经济学家以马克思(以及恩格斯)关于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的研究为起点而建立的研究范畴,但是,相关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出于中国学者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理论回应。也正是这个原因,国外经典文献中对虚拟经济并无明确表述,由此带来的麻烦是,中国学者需要从定义等基本概念开始逐一澄清种种分歧和误解。时至今日,许多文献在以虚拟经济为叙述对象或分析之媒介时都不得不首先界定它与货币经济、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泡沫经济(bubble economy)、虚假经济乃至网络经济(network economy)的区别与联系。即便如此,主要学者之间甚至在虚拟经济更宜对应于英文之Fictitious Economy抑或Virtual Economy这样的枝节问题上未达成一致。

本文对虚拟经济的关注,重点不在于从学理上探究它是心理或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⑤或是经济系统中有别于实体经济活动的“软件”,⑥又或是可径直用金融业来代指。⑦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更愿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待虚拟经济。一旦选取了这个角度,理论上的若干争议或可得到相当程度的化解。例如,争议之一是虚拟经济遵循独立运动和发展规律的经济成分,还是基于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有大致一一对应关系的衍生经济成分。从实践的层面看,强调虚拟经济独立性的学者实际强调的往往是经济虚拟化的“生产性”的一面,认为虚拟经济积存的利润一般不具备瞬时向实体经济行使索取权的可能性,其超出实体经济的部分作为“永久性负债”,乃是实体经济运行的基础。⑧其背后反映的是对中国在虚拟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时因为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恐惧而错误地从根本上否定虚拟经济、否定现代金融运营模式的担忧。相反,强调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学者更多是出于对虚拟化“破坏性”一面的警惕,认为虚拟经济并非生产性活动,只是对现有财富的重新分配或是对未来收益的提前支取,其过度膨胀乃至泡沫化还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⑨背后的政策含义是对虚拟经济的发展要慎重。这样,两种理论上看似针锋相对的观点,在实践中无非是如何确定虚拟经济的适度规模和适宜发展速度的问题,从而具备了可调和的秉性。

实践层面更本质的困难有二。其一是从项目和数量上确定虚拟经济的结构及规模。二是确定虚拟经济与经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只有先把上述事实层面的基本关系厘清,政策实践上才可能正确建立相关预警及干预的操作机制。

已有的文献尽管在理论建构与经验分析两个方面均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但对虚拟经济项目及数量的理论确认与经验研究之间有脱节的迹象。在理论分析上,许多文献都已经指出虚拟经济所包括的诸多内容,如借贷资本、股票和债券、证券化资产、金融衍生品,⑩或金融、房地产、无形资产、某些高技术产品和信息产品及其他可进入资本化定价方式的有形产品和劳务,甚至是更为抽象和广泛的信用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但针对上述各项内容全面展开的经验实证尚未见到,通常是直接用股票市场的指标来作为虚拟经济的替代值来做分析。这一变通之策暗含着“股票市场指标与虚拟经济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在变动趋势上大致相同”之类有待证实的假定。

关于虚拟经济与经济稳定性关系,现有的文献主要是定性或描述性分析,鉴于前文述及的实践层面的第一重困难尚未被完全克服,经验实证成果有限也不宜苛责。2007年以来,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随后的国际金融动荡为观察和分析虚拟经济与经济稳定性关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时间窗口,使我们更可能在前人基础上推进定量研究。

本文的后续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从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出发,澄清研究的理论立足点和基本范围。例如,电子商务等模拟现实交易形式在一些文献中被认为属于虚拟经济范畴,而根据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会将之排除在基本范围之外。第三部分厘清美国虚拟经济的结构和数量。强调研究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是因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形式与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因而是历史的和具体的。例如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可以是虚拟经济的研究对象,但在次贷危机中研究郁金香价格就不合时宜了。第四部分分析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要辨别出二者失衡征兆的数据特征。最后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讨论虚拟和实体经济的平衡发展思路。

二、理论框架

不可否认,马克思是以一种贬义或讽刺的态度论述虚拟资本。他甚至没有直接阐释虚拟资本的概念,只是在论述生息资本、信用及银行资本等处有所涉及,如: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在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它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它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末,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此外,还要加上这种情况:这种虚拟的银行家资本,大部分并不是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不论有利息,或者没有利息)。

那么,是否可以就此认为马克思的虚拟资本仅具修辞术意义而缺乏分析价值呢?恐非如此。

首先,无论是信用、生息资本还是银行资本都无法取代虚拟资本的独立内涵。按照马克思的表述,虚拟资本本质上是脱离了现实资本形式的收益索取权。其货币价值或资本价值,“或者像国债那样不代表任何资本,或者完全不决定于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而“货币资本的积累,大部分不外是对生产的索取权的积累,是这种索取权的市场价格即幻想资本价值的积累”。

尽管虚拟资本的产生和运动离不开信用的发达,其收益和运动方式亦可还原到生息资本之上,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在银行资本中占了相当的比重。但是,信用的范围太广,“一切节省流通手段的方法都以信用为基础”,加之内涵较抽象,不足概括虚拟资本的具体特征;生息资本则包含了现实资本,“具有创造剩余价值、创造利润的使用价值”,这部分又与虚拟资本格格不入;银行资本与虚拟资本虽有重合,但当今之世,银行之外虚拟资本的领域更为广阔。用其中任何一项来取代虚拟资本作为分析虚拟经济的起点都不合适。

其次,虚拟资本的运动方式为我们理解现代虚拟经济的发展规律及其宏观经济后果提供了一把钥匙。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的一般公式“G―W―G′”刻画了价值增殖的全过程。但是在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之下,一部份闲置的货币资本可以由货币资本家贷给职能资本家来实现增值。资本作为一种特别的商品,通过特殊形式转让,并获得利息,使自己增殖,因此成为生息资本。于是在货币资本家那里,一般公式“G―W―G′”被简化为“G―G′”,他们没有直接参与任何中间运动就按照利息率实现了价值增殖,“这种自己对自己本身的关系――当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看作整体和统一体时,资本就表现为这样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上,资本就表现为会生出货币的货币。”

马克思关于升息资本的论述对于进一步解析虚拟资本运动方式有重要启示。“生出货币的货币”只是一种表现,就全部资本主义运行过程的实质而言,增殖必须还原到一般公示中才能得到解释。更确切地说,增殖发生在“G―W”的劳动凝结为产品价值的环节,有G

关于虚拟资本,马克思同样是将其最终还原为劳动凝结在产品中价值之一部分的方式来恢复虚拟资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源头。这意味着与虚拟资本相联系的现实资本及其收益依然存在“G―W”的上限。但由于虚拟资本实际上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不以它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因此,虚拟资本运动的“W―G′”环节,不能视作已经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实现了价值增殖的投资在市场上通过等价交换重新货币化的过程,而是针对物质形态价值的收益索取权的再创造过程。这在形式上表现为:G

阿锐基(Giovanni Arrighi)将“G―W―G′”划分为物质扩张(“G―W”)和金融再生及扩张(“W―G′”)两个交替出现阶段的做法颇富启发性。倘不囿于金融业一隅,马克思叙及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也可以区分为实体经济扩张和虚拟经济扩张两个伴生环节。但是正如波林(Robert Pollin)追问的那样,“如果不是来自商品的生产和交易,金融利润从何而来?”哈维(David Harvey)更是用笃定的语气指出,“如果所有的公司都致力于没有生产行为的纯金融运作,资本主义在这个世界上就不长久了。”虚拟经济扩张的动力和来源,也即G′>W的部分也需要得到解释。

回顾斯密关于经济增长的见解可知,分工是增长的源泉。分工水平又由市场大小决定,而市场大小则由运输的效率决定。虚拟经济运行所赖的一些对信息敏感依赖的市场上,信息传递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由此可知,理论上虚拟经济增长的源泉并无穷尽。关于此节,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印证,自戈登史密斯提出金融发展理论以来,研究者看不到金融相关比有增长的上限。从这一点上说,虚拟经济确不以现实资本价值为转移。

由于虚拟资本本质上只代表收益的索取权,虚拟经济的扩张意味着经济体中收益索取权集合的复杂化和扩大化。换言之,“W-G′”过程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合约(例如证券化技术)将对物质扩张的成果W的索取权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过程。由此可能产生三种后果。

其一是“W-G′”扩张的过程中,索取权集合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且增幅稳定,此时,“W-G′”规模的扩大通过合适的结构对“G―W”环节形成了正面的激励,促进了现实资本、劳动等要素向产出最大化的方向配置,因而也促成了劳动的凝结和价值增殖,更好地实现了物质扩张。也即虚拟经济扩张并非总是消极地分割实体经济扩张的物质成果,而是能够通过索取权分布产生的激励效应,积极地刺激和调动实体经济的物质扩张过程。

另一种可能的后果是,收益索取权集合的结构未能实现适度分散,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或产业,致使索取时机出现趋同且与行业生利周期相悖,此时,先前并无规模上限的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提出的瞬时索取回报可能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支付能力,“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必然会出现”,而这将会引起经济秩序的快速混乱乃至突然崩溃。

其三是收益索取权集合的结构虽然并不集中但总量突然增加,以致按照原有比例行使瞬时索取的数额超出实体经济同期支付能力,也可能造成经济失序和动荡。从导致危机的意义上说,第二种结果与第三种结果常常参差互现。

最后,虚拟经济的分析价值还在于它的确切内涵或结构从经验实证的标准看还在“黑箱”之中,大有从理论上予以澄清的空间。马克思直接提及的虚拟资本的具体形式只有债券、股票等有限几种,但他关于“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按照利息率将收入“资本化”以及虚拟化过程是将虚拟资本与资本现实增殖过程的一切联系消灭的论述,为我们辨别现代虚拟经济具体内涵或成分提供了依据。据此,可以将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恢复关系或取得联系的难易程度作为划分虚拟经济结构的基本标准。难度越高,相应的虚拟化程度也越高。

由于虚拟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准确计量其规模也越来越重要。新的虚拟经济成分早已超越了马克思时代的债券、股票之限,但按马克思对其性质的表述,似乎也应属于虚拟经济计量的范围。在学界未就计量范围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我们只能用一个总量指标的体系来刻画,构建此体系即遵循了前文述及的难易程度基本标准来做结构安排。

澄清虚拟经济的“黑箱”还有助于我们先从定性的角度理解虚拟经济与经济不稳定或危机之间的关系。历史地看,引起虚拟经济收益索取权结构失范或颁发量过度的因素既可能是货币的,也可能是实际因素,在不同的危机里,促成结构失范的主成分各有不同(见表1)。通常的模式是,货币或实际因素引起市场中获利机会行业分布的变化,虚拟经济的相关部分对其作出过度响应。1637年达到顶峰并最终崩溃的荷兰经济狂热,主要是郁金香价格的上升引起证券市场投机所致;1720年破灭的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泡沫,起于人们对南海公司垄断加勒比、西属美洲和太平洋岛屿贸易之获利的预期;1857年欧洲的经济动荡源自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对投资于铁路、重工业的恢复性回报的期待,遗憾的是银行信贷最后过多地流向投机而非工业投资;20世纪50-60年代虚拟经济膨胀的主成分是各国货币;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则主要是由于住房支撑的复杂金融衍生工具膨胀。

三、次贷危机背景下美国虚拟经济的结构和规模

与历次危机相类,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同样有引起获利机会发生变化的实际因素。这次大量资金被虚拟化以逐利的标的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商品及相关资产。与房地产行业实物投资虚拟化相关的支撑性因素是美国家庭部门的借贷消费模式,最大部分的借贷是以家庭最主要财产住房为担保。鉴此,我们用居民部门负债来代表实物投资部分的虚拟经济。

2004年之前,居民借贷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取得了“W-G′”扩张的第一类正面激励的效果,表现为居民住房自有率与房价的同时上升。据美国统计调查局(U.S. Census Bureau)数据,1995年美居民住房自有率不到65%,2006年第三季度达到69%,到2008年仍在68%左右。此外,从1996年到2007年,白人居民住房自有率增加了2.9个百分点,黑人增加了3.1个百分点,其他人种的居民住房自有率更是上升了8.2个百分点,可见少数族群居民的住房自有率相对白人主流社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但2004年之后进一步扩张的负面后果显现了出来,价格上升而住房自有率却发生了下降,表明相当部分的房地产陷入投机。可以看到,2001年之前,美国房价虽有上升但幅度微弱;2001年之后特别是2004年至2007年房价急剧上升。比较住房自有率的变化情况,1995年以来美住房自有率不断提升,至2001年本有放缓之势,但在2002年之后至2004年间加速上升,自2004年起美住房自有率开始下降,不过2005和2006两年并未出现较大下降,均高于2003年水平。(见图1)

除了居民部门的借贷以外,银行借贷、公司借贷和政府接待是另几项与现实资本结合较紧的虚拟资本,借贷额相当部分会直接进入商业资本运动过程之中。这里用银行负债、公司负债和政府负债来代表相应项目的虚拟资本数额,从绝对数量来看,危机爆发之前这些项目的规模均有明显提升。股票是第三层次的虚拟经济。虽然其发行额中相当部分会转换为现实资本,但更大部分表现为纯粹索取权意义上的扩张,加之清偿时股票的顺序在债务之后,与现实资本的联系相对较疏。最高层次的虚拟经济包括复杂衍生金融工具等,它是酿成次贷危机的主角,这里用生命保险公司等保险养老机构(与信用违约互换等工具相联系)以及GSE支持的抵押资产池等其他金融机构(与资产支持证券等相联系)的负债来代表。由下图可知,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膨胀速度,复杂衍生金融工具是美国近年虚拟经济发展的主力。

根据以上的基础数据,可将不同口径的美国虚拟经济表示如下。F0在2009年是1995年的3.00倍,F1、F2均为2.76倍,而F3为3.05倍,也即虚拟经济规模大致扩张至原先3倍左右。

虽然根据不同口径计算的虚拟经济规模在绝对数量上差异明显,但对研究而言,趋势更为重要。合乎逻辑的想法是,这些虚拟经济总量的变化趋势如果一致,那么使用某种口径的计量方式来考察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与其他的计量方式没有区别。这样,即便我们不能为给定的虚拟经济预警机制确定准确的虚拟经济定义,也不会带来危害。表2给出了不同口径计量的虚拟经济规模时间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到,美国各口径计量的虚拟经济之间相关系数很高,无论用何种方式来衡量和分析均不会有显著或系统的差异。

此外,文献回顾中曾提及国内多数实证文献以股票市值作为虚拟经济的替代指标,这里我们用股票市值与不同口径的虚拟经济规模作相关性检验,发现美国股票市值与F0、F1、F2及F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789、0.52169、0.630388和0.606111,具备正相关性,但确定系数仅为0.27867、0.27217、0.39739和0.36737,也即股票市值对虚拟经济变化的可解释部分最高还不到40%。因此,在美国直接用股票市值作为虚拟经济的替代指标并不合适。

四、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前文已经述明,“W-G′”扩张的负面影响可能通过两种渠道发挥作用,其一是结构失范,其二是总量增加。图4展示了1995年以来美虚拟经济各成分的比例变化情况。容易看到,2001美国的经济危机与前此几年尤其是2000年股票市值比例的显著增加有关。1995年股票市值占F3比重不到5%,1999年上升至10.8%,2000年骤升至20%。但从总量来看,2000年GDP规模是1995年的1.34倍,而虚拟经济F0至F3同期分别增长亦不过1.44倍、1.36倍、1.49倍和1.58倍。换言之,2001年危机主要是通过第一种渠道或结构的异常变化导致的。

与2001年危机不同,此次次贷危机则是总量与结构双重作用的结果。前面已经计算,1995年以来虚拟经济规模大致扩张至原来的3倍,而GDP增长仅为原来的2倍左右。从增长率看,2001年危机之后,直至次贷危机之前,虚拟经济年增率持续显著高于实体经济增长率,由此积累了与实体经济支付力不平衡的索取权。(见图5)此外,无论是2001年危机还是次贷危机期间,虚拟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均大于实体经济增长率波动,这反映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对利润机会的响应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实体经济中,新的利润机会的出现引起市场参与者的不断进入会持续削减利润至原先的均衡水平;虚拟经济中,新的利润机会吸引市场参与者进入会持续抬升“回报”或成交价格,最后出现大幅下跌。

由结构来看,次贷危机的酝酿期最大的特点是复杂金融工具所占比重有显著的增加,它与居民负债的相当部分所代表的索取权都对应房地产的实体收益,二者又占F3口径下虚拟经济约一半左右,这意味着部分房地产收益不能按时实现时,表现为贷款违约率的上升,就很容易引起虚拟经济中大部分索取权竞相要求实现。

美国虚拟经济结构的另一个特点是政府负债占虚拟经济F3总量比重的显著缩小,由1995年的26%下降至2009年的16%,这意味着政府财政干预虚拟经济的内生能力大幅缩水(见图4),美国政府在危机爆发之后的应对中捉襟见肘与此也不无联系。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应注重从内外两个方面维持虚拟经济平衡发展。首先,内部应保持各成分之间的平衡发展,当其中某项出现超常扩张时尤其要注意对其负面影响的监控。对于中国而言,虚拟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这意味着中国虚拟经济在扩张过程中容易通过结构失范渠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中国更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是在有结构监管的情况下推进金融创新为手段的更高层次虚拟经济项目的发育。否则,仅凭股票和房地产市场难以承担将“W-G′”规模的扩大转换为对“G―W”的生产性环节形成正面激励的任务。其次,根据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论述可知,只有将虚拟资本社会运动的源头恢复至劳动结晶处才能正确把握其本质,其政策含义是虚拟经济的增速与实体经济增速之间也应该维持相对平衡。前者增速长期高于后者实质上增加了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内在结构稍有变动就可能出现瞬时索取权超过实体经济支付能力的状况并酿成危机。

第二,除了可以将虚拟经济构成及增速变化作为危机先行指标予以监控之外,从美国的教训看,政府财政能力相对于虚拟经济总量规模的缩小也是值得警惕的征兆。着力提升政府财政能力及债务管理水平,扩大其影响虚拟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内生力度,对于危机干预和治理均有重要政策意义。

第三,从美国的情况看,不同口径计量的虚拟经济规模在变动趋势上基本一致,用以判定与实体经济变动之关系不会存在系统性差异。但仅用股票市值作为虚拟经济的替代指标则可能因股票市值的解释力有限而出现较大偏差。当然,中国因为复杂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的发展不足,股市对虚拟经济或有更大的代表性也未可知。无论如何,“股票市场指标与虚拟经济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在变动趋势上大致相同”的假定并非不言自明的公理,在做中国数据的经验实证时以先作检验为宜。

参考文献

[1] Linda Y.C. Lim, Rebalancing in East Asia [A]. in Rebalancing the Global Economy: A Primer for Policymaking, Edited by Stijn Claessens, Simon Evenett and Bernard Hoekman, “Rebalancing the global economy: A primer for policymaking.” A VoxEU. org Publication. 2010.

[2] 杨春光.美国经济的“虚拟化”――股票市场动荡的反思[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3);朱立南.虚拟经济与日本的经济增长[J].现代日本经济.1992,(5).

[3] 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1998,(6);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成思危等.东亚金融危机的分析与启示[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4][6][12] 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1).

[5][11] 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7] 王国刚.关于虚拟经济的几个问题[J].东南学术.2004,(1).

[8][14] 钟伟.对“虚拟经济”的一些反思[J].当代经济研究.2001,(5).

[9] 杜厚文、伞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中的几个问题[J].世界经济.2003,(7).

[10] 许均华、高翔.虚拟资本与实质经济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0,(3).

[13] 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基于货币循环流模型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4,(8).

[15][16][17][18][19][20][21][22][23][25][31][3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译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532;531;531-532;590;384;378-383;386;405-406;403;532;555;528.

[24] G. R. Krippner, The fictitious economy: financialization, the state, and contemporary capitalism[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003.

[26] (意)杰奥瓦尼・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7.

[27] Robert Pollin. “Contemporary Economic Stagnation in World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New Left Review 219: 109-118. 1996.

[28] David Harvey. The Limits of Capital[M]. Verso. New York. US. 1999.

[2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0] 钟伟.虚拟经济研究中四个值得商榷的问题[J].中国外汇管理.2000,(5).

虚拟经济的意思篇6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虚拟经济的意思篇7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虚拟经济的意思篇8

key words:fictitious capital;physical capital;fictitious capital movement;actual capital movement;transition

一、虚拟资本研究的定位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虚拟资本理论则更多地从实际经济运行的角度,研究了虚拟资本运动的形式、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国内外研究最多的是关于发达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虚拟资本运动等规律。这种研究本质上还是延续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框架,只是强调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征,如强调市场经济中由于金融创新形成的虚拟资本形式和性质的变化。就目前来看,虚拟资本研究存在一定误区,如有些研究将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分析与现代金融理论分析混同。实际上,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在新条件的虚拟资本运动分析,是服从于马克思经济学范畴,不是实际经济具体规律的总结,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也不能将概念互换。笔者认为,虚拟资本理论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内涵,又存在特定背景下的特殊内涵。而虚拟资本研究应包括两类:一类是沿着马克思经济的原有研究思路,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思路的研究突出性质层次上的研究;另一类是从实际经济环境的角度,突出虚拟资本运行的具体特点。具体特点的研究拓展了经济运行研究的视野,为揭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二、市场经济中的虚拟资本

(一)虚拟资本的内涵

最初,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的银行资本结构时,使用了虚拟资本这个概念。马克思认为,“银行家资本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券(汇票)、国家证券(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在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他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他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他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的权利就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的虚拟性是指资本的双重存在性,而与实际资本相脱离的“存在性”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因为其价值基础与实际市场活动无关。实际上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内涵可以体现两个层次上:一是指证券与实际资本分离,证券只是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却被当作有价值的“买卖”;二是指证券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不代表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第一种情况是指一笔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双重存在;第二种情况则是指一笔资本的双重以上的存在。这样,人们将虚拟资本定为,具有资本的形式,而没有资本的内容,并在运动中不断增值的资本形态。

(二)虚拟资本的两种基本形态

市场经济中存在复杂的金融体系,而金融体系中广泛地分布着不同形式的虚拟资本。从范围上看,各类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其他可转让的金融工具等都是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但从虚拟资本对经济的影响角度可将虚拟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商业票据等存在实物对应的虚拟资本形态;另一类是与实际资本相离较远的投机性强的虚拟资本形态。

1. 形态的虚拟资本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1)该类型的虚拟资本的出现与实际经济活动直接相关,即对应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第一种类型的虚拟资本(如商业票据)市场,一方面服务于企业经营的短期资本需求,另一方面这类型的虚拟资本成为人们投资的形式之一。显然,这类型的虚拟资本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作用。同时,通过人们的投资活动,虚拟资本市场具有吸纳社会过剩货币资本的作用,尤其在较高级层次的虚拟资本形式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虚拟资本市场对整体经济风险释放作用更大。(2)该类型的虚拟资本投机性不强。主要原因在于其价格相对稳定,而且价格变动(往往只与货币市场利率有关)也具有可预见的特点。

2.虚拟资本是具有高投机性的资本

存在于虚拟资本市场中的证券,尤其是股票,期权,期货等是现代市场中经济条件下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虚拟资本形态。一般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加强,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的更加精巧与复杂,这部分虚拟资本会长足发展。一方面,这类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越来越远离具体的、单个的资本运动,与整个经济活动相关,但又有很强的独立化特征。另一方面,这类虚拟资本表现出很强的投机性特征。这部分虚拟资本往往由于受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其较高的回报率,从而成为影响实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这部分虚拟资本往往成为人们炒作和投机的对象。

三、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

(一)资本获取与实际资本运动

资本获取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基本条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产业资本运动过程表现为:g-…p…w′-g,g:货币资本来源基本上有两个渠道,即自有资本和外部资本。外部资本获取本质是一种信用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自有资本被认为是低负债的资本获取方式,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往往成为企业首选的资本获取方式。这就是传统的业主制企业为什么是较为安全的资本获取方式的原因。这种资本获取方式对企业生产和投资行为的主要影响是:一方面,自有资本限制了企业的行为动机,尤其是企业的冒险动机,这就是说,这类型的资本获取形式使企业具有了硬的预算约束;另一方面,资本数量约束了企业扩张动机。在企业融资自主的假定前提下,一些理论分析表明,自有资本形式和外部获取资本形式存在某种替代关系,如果外部资本获取的成本较低时,可能促使企业使用外部获取。实际上,外部融资形式是通过所谓资本市场获取,而外部的资本获取通过资本市场——可以是长期的资本市场也可以是短期资本市场,而企业与资本提供者的关系可以是借贷关系也可以是所有权关系。从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这种关系角度,一些理论认为,由于信息的原因和风险的考虑,企业获取外部资本形式并不是任意的。也就是说,企业在两种形式的资本获取形式上不存在单一的一致性的替代关系。因而简单地认为资本市场的资金价格影响企业的资本获取形式是不完全的。

股份制为企业创造了另一种资本获取方式。股份制条件下,企业的产权分为千千万万个股东,每个股东都是企业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资本获取由单个人或几个人扩展到全社会,这就为股份制企业创造了范围广泛的资本获取空间。但是,企业的发展必定受股票和其市场运动的影响:企业所需资本主要来自股份获取(包括初创和再发展);股票的“价值”(收益率)与企业的内在价值相互依赖;虚拟资本市场运动以企业或实际资本运动为基础;虚拟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信心对实际企业资本运动产生直接影响等。

企业实际资本运动主要受行业发展景况、企业本身的内在实力和商品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制约。企业本身资本运动的目的是资本的增值,但所经过程必须是资本生产,不仅受时间的约束,而且要受空间和生产的自然过程的约束。企业实际资本的效率或效益,既受特定行业或产业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又受到企业实际资本之间相互配合的社会总资本的结构和水平的影响,企业的实际资本运动的另一特点是,一旦投资失败或污损、破产,企业整个资本运动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停止,而且有大量的资本损失。资本损失的不仅是资本所有者的损失(有时可能不是),而且是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社会货币资本真实意义上的损失。从企业实际资本损失的影响上看,如果仅局限于特定企业内部,不通过资本关系或借贷关系向社会扩散,这种损失将不会对经济构成威胁。

(二)虚拟资本运动

企业的股票是所有者的代表凭证,以虚拟资本形式在虚拟资本市场运动。虚拟资本运动规律及其与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也从这里寻找。虚拟资本的运动形式像商品买卖一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但是,这种买卖关系与商品买卖不同。商品买卖的最终结果是商品要从流通中退出,而虚拟资本买卖原则上是无限的。与商品买卖中重视商品成本不同;虚拟资本买卖只注重价格,是受益凭证的买卖。

虚拟资本运动最主要的特点是价格运动和虚拟资本买卖投机性。在虚拟资本市场上,进入者都是货币所有者,以投资者身份出现。它们运用资本投资就像企业投资生产一样。这种投资要比真实投资方便,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投资方式的巨大革新。就投资对经济稳定性而言,投资愈是不改变的,对社会经济稳定愈有意义;就个人而言,在股票市场上,越是流动越对自己有利。证券的巨大流动性使证券投资方式称为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投资方式。股票市场具有高投机性与股票价格变化巨大有关。股票价格变化大体上受两方面的因素制约:受利息率的制约,通常人们用利息率表示股票的价格;受企业发展的经营状况等不确定因素的作用。由于利息率的变化是可预见的,从而对所有投资者来说,没有信息上的差别,但企业利润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准确预见的。投资者与企业内部人对企业信息上的差别以及在投资者之间分布不均是虚拟投资市场高投机的重要原因,也是发生内幕交易等不规范交易的根源所在。

(三)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关系

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1)虚拟资本运动具有独立化的特点。(2)虚拟资本运动是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资本获取条件。正是虚拟资本市场的不断运动为企业动员了源源不断的资本供给,因而,虚拟资本运动是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一个前提条件。(3)虚拟资本独立化运动并不能改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虚拟资本基础支配作用: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左右着股票的水平;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而产生泡沫经济最终要回到企业的实际水平。在认识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时,企业实际资本的基础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上述分析的是虚拟资本运动与单个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而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另一方面是与整个社会总资本的关系。一般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虚拟资本运动与整个宏观意义上的实际资本运动更加密切。

四、转型期虚拟资本运动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主要的特点是市场体制的非完整性。尽管如此,转型时期的经济环境中仍然存在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按照一定方式运动,并与实际资本运动相结合,推动经济的变化。

(一)虚拟资本的结构与规模

从发达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看,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对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既有有利的促进作用,也有不利的影响。从有利方面,虚拟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实际资本的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深化。处于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市场发展相对不完善,其中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虚拟资本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不仅是规模上,而且表现在结构单一以及深度不够。如现阶段以股票市场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市场,规模相对于整个经济中的虚拟经济而言,还是相对较小;股票之外的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券资本市场发展落后。虚拟资本的这一特点对实际资本的形成不利,加上政府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市场管理经验欠缺,市场规制不完善,如以商业票据等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发展滞后,等等,已经成为实际资本发展的阻碍因素。

(二)虚拟资本运动表现出更为投机性的特点,并构成对整个经济稳定运行的负面影响

虚拟资本运动的基本特征是投机性,尤其是与实际资本相距较远的虚拟资本形式更是如此,这是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而市场化过程中虚拟资本运动的投机性有自己的特点:(1)相对于大量虚拟资本需求而言,虚拟资本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供需矛盾促使虚拟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加大。(2)虚拟资本的需求主体力量对比差异巨大,使部分需求主体更有可能对市场掌控,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投机性增大,而投机性增大又反过来强化了大众需求主体的投机意识,市场的投机性进一步加强。(3)改革的非稳定预期也强化了广大居民的储蓄意识,风险意识提升也使企业经营行为谨慎了,因而企业层次上的实际资本运动显示出动力不足,加上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体制影响和经济态势的趋势变化,整个经济中出现过剩货币资本的局面,而过剩的货币资本又为虚拟资本运动的投机性加大创造了条件,如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巨大波动现实。(4)体制和政策的过渡性或者阶段性对虚拟资本市场的投机性影响也比较大。

(三)实际资本自身运动以及与虚拟资本运动的关系

成熟市场经济中的实际资本运动与虚拟资本运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的,其中虚拟资本运动具有独立性,而实际资本运动受虚拟资本运动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转型时期的体制和政策的特殊性、经济结构特征以及主体行为特征都将左右两者的相互关系。(1)从虚拟资本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的促进作用方面,由于虚拟资本规模有限,尤其是“投机性”较强的虚拟资本形式发展滞后,虚拟资本对实际的作用将大打折扣。但虚拟资本的购买者的投机性预期,使社会经济中过剩的货币资本由实际资本需求转移到虚拟资本上,从而通过迂回的形式使虚拟资本运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实际资本运动。(2)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定时期内过剩的货币资本以银行储蓄存款形式存在,抑制了虚拟资本市场的规模的变化,抑制了实际资本运动。同时,由于虚拟资本市场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作用相对不足,则实际资本运动通过银行直接获取外部资本。这就是说,实际资本运动更多地是借助非虚拟资本市场的形式来实现。前面的分析表明,股票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股份制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市场是投资主体的投资选择实现的场所,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将促使市场均衡的实现、货币资本的价格的实现、以及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货币资本获取。

转型时期的经济条件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行为。虚拟资本需求受多种因素作用,受人们多元的投资目标影响。不同的投资目标将改变整个经济中的虚拟资本的结构,而在虚拟资本规模(包括投机性较强的虚拟资本和投机性较低的虚拟资本)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过剩的货币资本既没有输送到实际资本形式中,也没有进入到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形式中,而是成为单纯的储蓄形式。这为经济未来非稳定预期创造了条件。过剩的货币资本不仅影响投机性虚拟资本的市场稳定,而且影响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壮大。

处于转型时期的实际资本运动本身也有独立性。因为在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市场发展欠缺包括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不足,实际资本运动更多地是通过政府的自主行为推动的,或者说是通过非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形式,借助政府干预使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相结合,如借助政府主导下的商业银行为企业融资。这样,实际资本运动一定程度上脱离虚拟资本的独立运动。独立化的实际资本运动在政府干预影响下,反过来也影响虚拟资本的运动以及虚拟资本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的积极促进。

以上从几个方面分析转型时期的虚拟资本运动的特点,以及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与发达市场化国家相比,转型时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认识处于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 许均华,高翔.虚拟资本与实质经济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0(3).

[2] 赵海宽.虚拟资本及其积极作用[j].金融研究,2000(3).

[3] 赵瑾璐,张小霞.论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3).

[4] 雷起荃.虚拟资本、虚拟企业与虚拟国家之解读[j].经济学家,2001(2).

[5] 白丽健.试析虚拟资本与证券市场的关系[j].当代财经,2000(4).

[6] 李恒光.虚拟资本的内涵、运行规律及经济影响探析[j].理论与改革,1998(1).

[7] 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8] 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

虚拟经济的意思篇9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虚拟价值理论是广义虚拟经济这门学科的核心。随着广义虚拟经济这门学科的初步确立,各种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有些持有不同观点的文章和也时有刊出。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毕竟真理越辩越明。需要重视的是,那些不同观点的文章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根本的理论观点上持有不同意见,一种则是因为广义虚拟经济的一些研究者,在概念、范畴的使用上也是五花八门,不甚准确,给人们带来一些理解上的混乱,而造成的一些误解。这两种情况都与对虚拟价值理论的理解和认知不无联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扭住虚拟价值理论这条红线,准确表达虚拟价值理论的深刻内涵。

一、重温马克思对人类思维陷入物本窠臼的呐喊

理解广义虚拟经济基本理论的要害,在于破除物本思维,这是在哲学上叫本体论或世界观的问题,非常重要。综观对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各种不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解决思维方式的问题,而解决经济理论上的认识问题,必须通过刨根问底,到哲学源头上寻找答案。广义虚拟经济的哲学源头,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的对象化理论。

马克思对人类活动图式的解读,是他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这个图式简单地说,就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在马克思早期的文献中,他喜欢用“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概念,即作为主体的人把自己的力量运用到客体上去,从而形成自己的对象,这就构成人的全部活动的基本公式。马克思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在其重要哲学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说:“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成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段话可以视为马克思对人类思维陷入的物本窠臼的呐喊。他进而指出:“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可见,马克思不仅把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概念和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概念加以明确区分,而且对于机械唯物主义的庸俗化的物本思维进行了深入剖析。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是把人的活动(客观的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是把物质客体作为对象;马克思理论的旨趣在于解读主观意识之外的打上人的烙印的外部世界的奥秘,这个奥秘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他所理解的“外部世界”绝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冰冷的物质客体,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被人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客观存在。他的外部世界观是生成的、动态的、属人的。(用研究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林左鸣教授的话说,人的活动是容介了信息介质的――笔者注)因而也只有他的理论实现了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高度统一。这是他的理论超越前人的最大亮点所在。旧唯物主义常常使用的物质实体概念,恰恰是马克思所鄙弃的,物本思维也是马克思所鄙弃的。

我们今天来解读马克思的外部世界观,重要的在于破除僵化的物本思维。在笔者看来,马克思对人的活动和外部世界的理解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他把传统的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提升为主客体关系,更加着意于从能动的方面去理解人的类生活,理解人和人类社会。人的活动是客观的实践活动,但这个活动必须从主观、能动的方面去理解,这是他的核心思想所在。这个思想为走向生活对象化打开了广阔的前景。对象化改造了人类及人类社会,他甚至认为“主体的本质力量”也不是生而具有、亘古不变的,是人的活动本身造就的。“人的所有感官都是全部世界史的产物”。这就是说人的感官是动态的、生成的,是信息容介的,因而也是进化的。

以上思想就是前些年学术界曾热烈讨论的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今天,我们要研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广义虚拟经济,首先要建立正确的哲学世界观,或者叫基本的思维方式,就是要回归到对这个“人的活动图式”的主体性理解上来。如果不是在这一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就连费尔巴哈都难以超越,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学术成果的。广义虚拟经济的哲学思维方式并没有背离也没有超越马克思的人的活动的对象化理论,相反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超越物本思维试图对变化了的时代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总结。而不能建立这样的思维方式,一切所谓有关广虚理论真伪的争论,只能是各说各话。

二、对象化理论的经济学意义

马克思对人的活动图式的解读,对于理解他的经济学有特别的意义。从能动方面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将得出一个特别重要但未被重视的理论,那就是生活对象化的价值理论。马克思摒弃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走向了生活对象化的新价值论,可惜许多学者把他的价值论只作了古典化的理解。

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活动的图式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类生活的对象化”。对象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根本特征。动物世界不借助对象进行交往,动物的活动不会成为它自己的对象,因而也就没有人类社会那样的社会性。只有人把自己的活动当成自己认识和观照的对象,并靠在活动中凝结成的对象进行交往。这个思想,在后人研究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从青年马克思的诸多著作中可以看出,对象化像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从提法上讲,早期多使用“类生活的对象化”概念,后来常常使用“劳动对象化”的提法。在笔者看来,真正的关键词在“对象化”,这才是马克思思想宝库里的珍珠。马克思无论在解释精神劳动对象化,亦或是生产劳动对象化,还是生活(人的活动)对象化,都没有离开对象化这条红线。实际上,“对象化”道破了“社会性”的天机。如果精神劳动不能对象 我们没有理由不接纳出身于“信息颗粒”的价值“新贵”。因此,虚拟的“信息态”的发现在经济学领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价值是主体对客体有用性的一种判断。虚拟价值就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价值。我们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做出划分,在价值论的意义上就是为了更方便地把有用性加以分类――即实物价值、虚拟价值。但这并不是为了把价值整体割裂开来。在现实世界中,确实找不出纯粹地只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而不满足生理需求的价值,也找不出纯粹地只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不满足心理需求的价值。生理和心理本来就是统一在人这个身心统一体中的,不能加以绝对的割裂。在人的感觉上区分二元价值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使身和心得到受用的价值,都是有用的,对这种有用性的严格区分十分困难。在交换领域,虚拟价值和实用价值也不是分置的。但是,分类并非没有意义。分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并不是把一个本来是整体的事物分开。分析的意义仅在于综合,这在认识论上很有意义。只有机械思维的人才会把整体割裂。所以,我认为“二元价值容介态”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理论抽象。实质上,价值是一不是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并不是二元呈现的,是混沌状态的。容介一词用得好,它准确地把认识中被加以分类的价值概念又综合在一起了。本来是一,只是以不同的形式互相容介而已,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自然宇宙世界,信息态对物质态的进化有着重要意义,信息态是物质态进化的源泉(基因的发现就是明证)。在自然科学领域,信息态和物质态的容介理论很可能是进化论的又一个里程碑。在经济学的视野里,对虚拟价值的抽象具有特别的意义,甚至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这种意义何在呢?虚拟价值进入交换领域,指的是社会心理需求度对商品价值的再造,这在解释价值现象和价值规律上有重大意义。由于虚拟价值的引入,人们求解价值源泉问题上的理论困境很大程度上被打破了。虚拟价值在是社会生活本身造就的,是社会心理对价值的发现和再造。这种价值再造现象是脱离生产劳动的。现实生活中,不增加劳动或没有经过劳动而再度生成大量价值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没有社会心理需求的再造,就无法说明价值的来源。可以说,社会心理需求是虚拟价值的源泉。通常情况下,劳动在完成之后,商品价值交由社会来再造,从而完成价值生成的全过程。而在有些情况下,那些并未经过任何生产劳动而进入交换领域的商品,也经由社会再造而价值倍增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个论断,显然难以解释当今出现的新的价值现象。所以,引入虚拟价值,找到了价值的又一重要源泉,发现了价值的社会生活再造效应,特别是社会生活的主观方面的再造效应,一定程度上是解释价值现象和价值规律的新视野。虚拟价值并不是为了理论说明上的方便而假设的,而是在价值现象和价值规律中真实存在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它的存在规律如下所述。

四、价值规律的社会心理向度

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科书中(笔者不喜欢传统经济学的提法,倾向于使用经典一词。这正如经典物理学并不是错误的,而是在一个有限域中是完美无缺的,在更大的域中它的解释力就会打折扣,经典经济学也是这样。因此它并不传统却很经典。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即是如此。――笔者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是价值规律的本质内涵。这里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市场供求关系两个变量。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公式是明确的:

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交换价值=供求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而在广义虚拟经济的视野中,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生活和社会心理需求度的波动。以下公式也是明确的:

社会心理需求=个体心理需求的集合

价值=对象化于其中的社会必要生活(指无差别的人类生活)

交换价值=社会心理需求度+社会必要生活

虚拟经济的意思篇10

(一)虚拟资本的内涵

最初,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的银行资本结构时,使用了虚拟资本这个概念。马克思认为,“银行家资本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券(汇票)、国家证券(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在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他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他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他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的权利就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的虚拟性是指资本的双重存在性,而与实际资本相脱离的“存在性”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因为其价值基础与实际市场活动无关。实际上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内涵可以体现两个层次上:一是指证券与实际资本分离,证券只是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却被当作有价值的“买卖”;二是指证券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不代表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第一种情况是指一笔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双重存在;第二种情况则是指一笔资本的双重以上的存在。这样,人们将虚拟资本定为,具有资本的形式,而没有资本的内容,并在运动中不断增值的资本形态。

(二)虚拟资本的两种基本形态

市场经济中存在复杂的金融体系,而金融体系中广泛地分布着不同形式的虚拟资本。从范围上看,各类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其他可转让的金融工具等都是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但从虚拟资本对经济的影响角度可将虚拟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商业票据等存在实物对应的虚拟资本形态;另一类是与实际资本相离较远的投机性强的虚拟资本形态。

1.形态的虚拟资本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1)该类型的虚拟资本的出现与实际经济活动直接相关,即对应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第一种类型的虚拟资本(如商业票据)市场,一方面服务于企业经营的短期资本需求,另一方面这类型的虚拟资本成为人们投资的形式之一。显然,这类型的虚拟资本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作用。同时,通过人们的投资活动,虚拟资本市场具有吸纳社会过剩货币资本的作用,尤其在较高级层次的虚拟资本形式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虚拟资本市场对整体经济风险释放作用更大。(2)该类型的虚拟资本投机性不强。主要原因在于其价格相对稳定,而且价格变动(往往只与货币市场利率有关)也具有可预见的特点。

2.虚拟资本是具有高投机性的资本

存在于虚拟资本市场中的证券,尤其是股票,期权,期货等是现代市场中经济条件下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虚拟资本形态。一般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加强,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的更加精巧与复杂,这部分虚拟资本会长足发展。一方面,这类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越来越远离具体的、单个的资本运动,与整个经济活动相关,但又有很强的独立化特征。另一方面,这类虚拟资本表现出很强的投机性特征。这部分虚拟资本往往由于受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其较高的回报率,从而成为影响实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这部分虚拟资本往往成为人们炒作和投机的对象。

三、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

(一)资本获取与实际资本运动

资本获取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基本条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产业资本运动过程表现为:G-…P…W′-G,G:货币资本来源基本上有两个渠道,即自有资本和外部资本。外部资本获取本质是一种信用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自有资本被认为是低负债的资本获取方式,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往往成为企业首选的资本获取方式。这就是传统的业主制企业为什么是较为安全的资本获取方式的原因。这种资本获取方式对企业生产和投资行为的主要影响是:一方面,自有资本限制了企业的行为动机,尤其是企业的冒险动机,这就是说,这类型的资本获取形式使企业具有了硬的预算约束;另一方面,资本数量约束了企业扩张动机。在企业融资自主的假定前提下,一些理论分析表明,自有资本形式和外部获取资本形式存在某种替代关系,如果外部资本获取的成本较低时,可能促使企业使用外部获取。实际上,外部融资形式是通过所谓资本市场获取,而外部的资本获取通过资本市场——可以是长期的资本市场也可以是短期资本市场,而企业与资本提供者的关系可以是借贷关系也可以是所有权关系。从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这种关系角度,一些理论认为,由于信息的原因和风险的考虑,企业获取外部资本形式并不是任意的。也就是说,企业在两种形式的资本获取形式上不存在单一的一致性的替代关系。因而简单地认为资本市场的资金价格影响企业的资本获取形式是不完全的。股份制为企业创造了另一种资本获取方式。股份制条件下,企业的产权分为千千万万个股东,每个股东都是企业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资本获取由单个人或几个人扩展到全社会,这就为股份制企业创造了范围广泛的资本获取空间。但是,企业的发展必定受股票和其市场运动的影响:企业所需资本主要来自股份获取(包括初创和再发展);股票的“价值”(收益率)与企业的内在价值相互依赖;虚拟资本市场运动以企业或实际资本运动为基础;虚拟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信心对实际企业资本运动产生直接影响等。来源于/

企业实际资本运动主要受行业发展景况、企业本身的内在实力和商品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制约。企业本身资本运动的目的是资本的增值,但所经过程必须是资本生产,不仅受时间的约束,而且要受空间和生产的自然过程的约束。企业实际资本的效率或效益,既受特定行业或产业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又受到企业实际资本之间相互配合的社会总资本的结构和水平的影响,企业的实际资本运动的另一特点是,一旦投资失败或污损、破产,企业整个资本运动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停止,而且有大量的资本损失。资本损失的不仅是资本所有者的损失(有时可能不是),而且是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社会货币资本真实意义上的损失。从企业实际资本损失的影响上看,如果仅局限于特定企业内部,不通过资本关系或借贷关系向社会扩散,这种损失将不会对经济构成威胁。

(二)虚拟资本运动

企业的股票是所有者的代表凭证,以虚拟资本形式在虚拟资本市场运动。虚拟资本运动规律及其与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也从这里寻找。虚拟资本的运动形式像商品买卖一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但是,这种买卖关系与商品买卖不同。商品买卖的最终结果是商品要从流通中退出,而虚拟资本买卖原则上是无限的。与商品买卖中重视商品成本不同;虚拟资本买卖只注重价格,是受益凭证的买卖。

虚拟资本运动最主要的特点是价格运动和虚拟资本买卖投机性。在虚拟资本市场上,进入者都是货币所有者,以投资者身份出现。它们运用资本投资就像企业投资生产一样。这种投资要比真实投资方便,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投资方式的巨大革新。就投资对经济稳定性而言,投资愈是不改变的,对社会经济稳定愈有意义;就个人而言,在股票市场上,越是流动越对自己有利。证券的巨大流动性使证券投资方式称为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投资方式。股票市场具有高投机性与股票价格变化巨大有关。股票价格变化大体上受两方面的因素制约:受利息率的制约,通常人们用利息率表示股票的价格;受企业发展的经营状况等不确定因素的作用。由于利息率的变化是可预见的,从而对所有投资者来说,没有信息上的差别,但企业利润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准确预见的。投资者与企业内部人对企业信息上的差别以及在投资者之间分布不均是虚拟投资市场高投机的重要原因,也是发生内幕交易等不规范交易的根源所在。

(三)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关系

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1)虚拟资本运动具有独立化的特点。(2)虚拟资本运动是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资本获取条件。正是虚拟资本市场的不断运动为企业动员了源源不断的资本供给,因而,虚拟资本运动是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一个前提条件。(3)虚拟资本独立化运动并不能改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虚拟资本基础支配作用: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左右着股票的水平;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而产生泡沫经济最终要回到企业的实际水平。在认识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时,企业实际资本的基础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上述分析的是虚拟资本运动与单个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而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另一方面是与整个社会总资本的关系。一般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虚拟资本运动与整个宏观意义上的实际资本运动更加密切。

四、转型期虚拟资本运动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主要的特点是市场体制的非完整性。尽管如此,转型时期的经济环境中仍然存在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按照一定方式运动,并与实际资本运动相结合,推动经济的变化。

(一)虚拟资本的结构与规模

从发达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看,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对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既有有利的促进作用,也有不利的影响。从有利方面,虚拟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实际资本的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深化。处于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市场发展相对不完善,其中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虚拟资本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不仅是规模上,而且表现在结构单一以及深度不够。如现阶段以股票市场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市场,规模相对于整个经济中的虚拟经济而言,还是相对较小;股票之外的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券资本市场发展落后。虚拟资本的这一特点对实际资本的形成不利,加上政府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市场管理经验欠缺,市场规制不完善,如以商业票据等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发展滞后,等等,已经成为实际资本发展的阻碍因素。

(二)虚拟资本运动表现出更为投机性的特点,并构成对整个经济稳定运行的负面影响

虚拟资本运动的基本特征是投机性,尤其是与实际资本相距较远的虚拟资本形式更是如此,这是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而市场化过程中虚拟资本运动的投机性有自己的特点:(1)相对于大量虚拟资本需求而言,虚拟资本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供需矛盾促使虚拟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加大。(2)虚拟资本的需求主体力量对比差异巨大,使部分需求主体更有可能对市场掌控,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投机性增大,而投机性增大又反过来强化了大众需求主体的投机意识,市场的投机性进一步加强。(3)改革的非稳定预期也强化了广大居民的储蓄意识,风险意识提升也使企业经营行为谨慎了,因而企业层次上的实际资本运动显示出动力不足,加上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体制影响和经济态势的趋势变化,整个经济中出现过剩货币资本的局面,而过剩的货币资本又为虚拟资本运动的投机性加大创造了条件,如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巨大波动现实。(4)体制和政策的过渡性或者阶段性对虚拟资本市场的投机性影响也比较大。

(三)实际资本自身运动以及与虚拟资本运动的关系

成熟市场经济中的实际资本运动与虚拟资本运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的,其中虚拟资本运动具有独立性,而实际资本运动受虚拟资本运动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转型时期的体制和政策的特殊性、经济结构特征以及主体行为特征都将左右两者的相互关系。(1)从虚拟资本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的促进作用方面,由于虚拟资本规模有限,尤其是“投机性”较强的虚拟资本形式发展滞后,虚拟资本对实际的作用将大打折扣。但虚拟资本的购买者的投机性预期,使社会经济中过剩的货币资本由实际资本需求转移到虚拟资本上,从而通过迂回的形式使虚拟资本运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实际资本运动。(2)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定时期内过剩的货币资本以银行储蓄存款形式存在,抑制了虚拟资本市场的规模的变化,抑制了实际资本运动。同时,由于虚拟资本市场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作用相对不足,则实际资本运动通过银行直接获取外部资本。这就是说,实际资本运动更多地是借助非虚拟资本市场的形式来实现。前面的分析表明,股票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股份制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市场是投资主体的投资选择实现的场所,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将促使市场均衡的实现、货币资本的价格的实现、以及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货币资本获取。转型时期的经济条件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行为。虚拟资本需求受多种因素作用,受人们多元的投资目标影响。不同的投资目标将改变整个经济中的虚拟资本的结构,而在虚拟资本规模(包括投机性较强的虚拟资本和投机性较低的虚拟资本)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过剩的货币资本既没有输送到实际资本形式中,也没有进入到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形式中,而是成为单纯的储蓄形式。这为经济未来非稳定预期创造了条件。过剩的货币资本不仅影响投机性虚拟资本的市场稳定,而且影响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壮大。

虚拟经济的意思篇11

当然,对于虚拟经济的认识并不都局限于“与实体经济对应”。秦晓在2000年提出虚拟经济的“金融的实体经济偏离说”,认为虚拟经济就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而非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还存在一些“非虚拟经济”的提法。比如,张晓晶认为,“虚拟经济”的提法容易与“网络经济”等概念混淆,而“金融经济”没有反映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金融发展走向误区。他援引德鲁克的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提出了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领域。该学说定义符号经济是由经济符号的创造(即发行)、流通所形成的与实体经济相对的经济体系。所谓经济符号是指能够变现的对未来收入的索取权凭证。符号经济有三个特征:(1)它是一种索取权证书,凭借它,人们可以索取未来的现金流;(2)这一现金流是可以变现的,可以用于交换;(3)它一般都有一个符号化的载体,纸制符号、电子符号或其他。

二、信用进化与信用深化

上述几种学说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虚拟经济的内涵,各有各的特点。我们认为,虚拟资本的概念虽然早见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却是一个国外学术界很少涉足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对于虚拟经济的解释应当遵循三个原则。第一,继承性,即对于虚拟经济的描述应该在继承前人虚拟资本等研究的基础上,揭示虚拟经济独特的运动规律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第二,有用性,十六大报告中“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论断是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对虚拟经济的解释不应该是咬文嚼字的,或者舞弄外文字母的游戏,而应有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三,指导性,即揭示出虚拟经济的普遍规律,作为指导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依据。

在充分理解经济学经典论述和成思危等虚拟经济专家思想,研究不同学者代表性学说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根据上述三个原则提出对虚拟经济的注解。我们认为,虚拟经济是在信用进化和信用深化基础上产生的,以金融体系为依托,以预期收益为驱动的实体经济的价值运动形态,实体经济信用化的过程就是虚拟化的过程。虚拟经济的范围包括在信用化制度下实体经济的价值运动所涉及的所有机构、市场与工具。

虚拟资本的信用解释思想早见于《资本论》,其中虽然未给出虚拟资本明确的定义,但是,对《资本论》第三卷和恩格斯的相关著述通读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的虚拟资本,其范围不仅限于生息的有价证券,而是包括借贷资本、票据等在内的信用基础上产生的几乎所有非现实资本。《资本论》的相关论述还暗示了信用的进化和深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也将虚拟资本描述成“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信用之于虚拟经济就像基因之于生命体一样。如果说生命体是基因的幻影,那么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则是信用的幻影。对于虚拟经济的把握应当从信用及其相关制度的分析入手。

基于上述对虚拟经济的注解,我们认为,虚拟经济研究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实体经济的虚拟化,即信用是如何催化虚拟资本的产生;二是如何从信用角度解释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律和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本文尝试就上述两个层面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1.实体经济的虚拟化

1) 实体经济虚拟化的产生和分析模型

实体经济的虚拟化是实物价值可衡量的条件下在信用催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实物的价值变得可以衡量,进而,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信用)使得价值与实物开始分离,从而呈现出实体经济虚拟化的端倪。货币的产生是实体经济虚拟化的标志,货币使实物信用的一部分演化为货币信用。信用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上催化实体经济的虚拟化,历时性表现为信用主体的进化,共时性表现为信用制度渗透和信用主体叠加。

2)基于信用进化的虚拟化

分为信用制度的进化和信用环境的进化。信用进化是指在减少交易成本的方向上,信用主体不断演进并产生相应虚拟资本的过程。最早是基于对物的信任而产生的以物易物交易;而后银行等中介机构承担起信用主体职责,基于货币存量发行了的银行券,作为信用中介经营货币产生了借贷资本;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政府等主体开始以自己的信用为基础,直接向公众进行债务融资,于是产生了债券、股票等虚拟资本,以商品和自身信用为担保,在上下游企业间进行融资从而产生了票据等虚拟资本,此时的信用主体是企业和政府等实体机构。而后,自身信用欠佳,但具有优良资产的企业若以自身信用为基础进行融资成本过高,于是企业优良资产便替代企业整体成为信用主体,从而产生了资产证券化。信用制度的进化不同于一般制度进化的特点在于,一般的制度变迁是在原有制度基础上的演变,其结果主要表现为新的制度对旧制度的替代。而信用制度进化表现为新旧制度的共存,且互为信用制度环境的一部分。

信用制度的进化与信用环境的进化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共同进化的。信用环境是指与信用制度配套的征信体系、信息披露、激励约束等制度环境和相关技术环境。信用环境的进化为信用制度的进化奠定了基础,信用制度的进化对信用环境提出了要求。需要指出的是,信用环境的进化并不仅是单方向的。信用环境的变化受经济体制、道德、法律、技术等多种因素制约,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信用环境退化。退化的信用环境和现存信用制度之间矛盾是诱发信用危机的重要原因。

我们对信用演化的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发现,信用在进化过程中初步显示出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信用的进化从实物信用经过中介信用、主体信用进化到资产的信用,实物信用与资产信用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均是基于对物的信用,螺距在于实物信用是实物的本身为信用主体,而资产信用是以资产的未来的现金流为信用主体的。

3) 基于信用深化的虚拟化

信用深化是指在信用进化的同一个阶段,既存的信用制度的形式和范围不断扩展,从而形成新的虚拟资本的过程。信用制度的深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信用渗透和信用叠加。信用渗透是指既存的信用原则渗透至新的领域从而创造新的虚拟资本的过程。比如,随着信用市场的出现,信用的有限责任原则渗透到投资领域从而产生股份制和普通股票,进而,信用原则渗透到普通股票,产生了优先股等金融工具。信用卡则是企业间的信用制度渗透到消费领域而产生的。

信用叠加是说,不同信用主体的信用进行叠加,形成信用的复合形式,从而创造出新的虚拟资本的过程。比如,融资租赁是实物信用与中介信用的叠加,金融衍生工具是主体信用与中介信用的叠加等等。

2.虚拟经济运行的特征

虚拟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进入流通领域后,就会以不同于实体经济的方式进行循环运动。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虚拟经济的运动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从信用和信用进化角度看,虚拟经济运行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预期收益驱动性。从虚拟经济的微观层面看,虚拟资本的运动是以预期收益为驱动的,而预期收益则是以对未来的预测和信心为基础的,因而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虚拟经济的复杂性、高风险性和周期性。

相对稳定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介稳性”。从信用角度看,信用制度与信用环境相适应的时候,表现为虚拟经济的有条件稳定,而信用制度变迁或信用环境变化导致二者不相匹配是造成虚拟经济的波动或周期性变化重要原因。

对实体经济的依赖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寄生性”。信用是虚拟资本的基础,而信用又来自信用主体,这就决定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依赖关系,即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实体经济的变化和周期通过信用制度作用于虚拟经济并决定虚拟经济的运行状况。

与实体经济的互动性。信用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传动装置,从微观层面看,信用主体在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通过信用纽带,影响其虚拟资本的预期收益和价值变动,进而影响其在虚拟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这种资源配置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对信用主体在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

三、信用进化和信用深化解释的意义

虚拟经济的信用进化解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信用进化角度解释虚拟经济可以基本囊括脱离实物和实体的价值运行的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揭示虚拟经济的内涵和运动规律。银行、融资租赁、证券市场等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将虚拟经济解释为股票市场并将其它虚拟资本作为外生变量将会导致分析和研究的复杂化。

第二,有利于金融危机的分析与防范。解释金融危机的理论有三代模型,第一代是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根源于国内经济政策和固定汇率之间的矛盾;第二代模型基本理论与第一代模型相似,但侧重于货币政策;第三代模型是由麦金农和克鲁格曼提出的,他们认为危机爆发的原因在于经济泡沫的破裂,而经济泡沫来源于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在于企业和金融机构肆无忌弹地大量举债而引起的信用危机,信用危机与金融危机如影随形。因此,从信用角度分析虚拟经济对于深入了解和防范金融危机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三,有助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信用经济。我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诚信体系建设的滞后性越来越成为信用制度演化的桎梏,直接或通过影响虚拟经济的运行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从信用进化角度研究虚拟经济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诚信体系的定位,使其更具有目标性和可操作性。

四、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启示

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虚拟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实体经济。就现阶段我国虚拟经济发展问题,本文提出建议如下:

第一,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市场经济是交换的经济,交换的前提是产权的归属。以借贷为基本形式的信用,同样以私有产权为基础。马克思和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都给予了产权制度相当多的关注。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如果忽视了产权变革,信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以诚信体系建设和信用制度设计为核心。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是在既定的制度结构下的互补制度体系。推进信用制度,引进和设计新的虚拟资本,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并完善包括道德、法律、征信和披露制度等在内的信用体系。

第三,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应当本着尊重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边研究边实践。马克思提出虚拟资本概念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在这百余年的时间里,虚拟经济一直以加速度向前发展,虚拟经济正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迄今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尚不能全面揭示其运动规律。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虚拟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在迅速增强。时不我待,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十六大报告的指引下,边研究,边实践,才能切实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虚拟经济的意思篇12

The Capital logic and Economic Ethic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ZHANG Yan-tao1 GUO Xiao-yue2

(1.School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Fujian Xiamen 361005, 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Xiamen University, Fujian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is the issue that we must face. The paradox between capital logic and economic ethic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Deal with the conflict reasonably will produce a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hines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capital logic, economic ethics

当代中国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的战略机遇期,面对一系列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广义虚拟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综合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广义虚拟经济的哲学内涵?如何树立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宏观调控理念,对资本逻辑加以法律规范和伦理限制?如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营造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深入研究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中的资本逻辑与经济伦理问题,对于促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中国人现代财富观和风险意识,树立多元价值理念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广义虚拟经济提出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内涵

(一)广义虚拟经济提出的历史背景

从总体来看,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是基于现代社会正从“生存性需求”走向“发展性需求”进程中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为趋势的新经济形态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区别于传统经济的“物本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人本经济”。

从历史来看,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快速提升,物质财富日益积累,人类已经逐步解决了“生存性需求”(温饱问题),人的“发展性需求”逐渐凸显出来,社会经济发展以满足人们生理需求为主的实体经济现象逐渐过渡为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为主的虚拟经济现象。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也趋向于追求满足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虚拟价值的商品,广义虚拟经济悄然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从现实来看,需要的满足会催生出更高层次的新需求。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具有启发意义:第一,生理需求;第二,安全需求;第三,爱和归属的需求;第四,尊重的需求;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可见,人的生理需求是最初级和基础的需求,在生理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心理上的需求和满足。现代经济社会,正是这种心理需求,催生了广义虚拟经济的出现。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传统的创造物质财富,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为主的经济形态,正在被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创造附加其上的精神财富,以主要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为主的虚拟经济时代所取代。可见,关于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同时更是哲学问题。广义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实体经济与广义虚拟经济同样重要。

(二)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内涵

据目前笔者所掌握的材料,“虚拟经济”概念最早由英国银行家威・利瑟姆从“虚拟资本”的概念发展而来。他在《关于通货问题的书信》(1840年伦敦增订第2版)中,率先提出了“虚拟资本”概念。他把在流通领域中用来代替营业汇票的融通票据称为“虚拟资本”。后来,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在《资本论》中借用威・利瑟姆“虚拟资本”的概念:国债“这种资本,即把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得息)的资本,是虚幻的虚拟的资本”。①依照马克思的理论,虚拟资本具有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以有价证券为代表的现实资本的“纸质副本”,如股票和债券;第二种形态是基于信用产生的,包括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和银行券等。

什么是广义虚拟经济?林左鸣认为:“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Rong-Jie State),即传统商品价值由于不断容入旨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②“广义虚拟经济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实物价值与虚拟价值、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信息态)的交互作用。”③概括起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既是现代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也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批判、补充和扬弃。如今,人类逐渐走近广义虚拟经济的门槛,面对这一新的经济现象,我们需要吸收借鉴现代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进展,丰富发展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内涵,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中的资本逻辑

(一)资本逻辑:经济社会的主导逻辑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市场社会),社会经济活动围绕资本逻辑而展开。所谓资本逻辑,“不是泛指资本的所有属性,而是特指资本自身增值、追求利润最大化、唯利是图和不断扩张的自由本性”④。对此,马克思作了深刻的阐述:“资本只有一种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⑤

资本逻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采取了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从而“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⑥所以,它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巨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资本逻辑是以追逐利润为终极目标,以技术理性为其手段,因此其与生俱来就具有剥削和奴役的性质。“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⑦资本逻辑的本性被马克思刻画的入木三分。资本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需要强势支配和反复使用三种“自然力”:人类生命体的自然力即劳动力、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对劳动力的过度摧残,对自然界的无限攫取,对社会平衡的过分干扰,结果导致了人的异化、生态危机和人际关系紧张。

其一,资本对劳动力的过度使用导致了人的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有深刻的论述。首先,劳动的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再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最后,人和人相异化。由于资本是死劳动,它只有吮吸活劳动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命。正是由于资本的这种逐利的本性,导致了其对劳动者的不断剥削。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人的生命变得卑微,人的尊严被践踏,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生命异化的灰暗场景赫然在目:“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人们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⑧

其二,资本对于自然界资源的不加节制的攫取导致了生态危机。资本逻辑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某种程度上奉行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对大自然的攫取是不加节制,肆无忌惮的。只要能使资本增值,获取最大利润,对自然界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微不足道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正是资本逻辑造成的严重后果。资本主义仍是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其深层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逻辑导致一系列危机――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超前过度消费导致金融危机和政府财政危机,大量废弃导致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也促使人们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面对生态问题,我国政府把生态建设提高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共同构成“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布局,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牺牲生态环境以取得经济发展将是得不偿失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想要恢复极为困难,而且破坏生态环境也很难挤身于世界文明大国之列。

其三,资本逻辑与技术逻辑联姻,过分推崇利润至上导致人的“单向度”以及社会关系失衡。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对此做过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已沦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新形式,在这个新形式的控制下,整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个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进行着“单向度的思维”,其结果人们丧失了批判精神。问题是,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⑨但是,在狭隘的资本逻辑的主导下,资本成了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现实化、金钱化,国与国的关系竞争化、敌对化,丰富的人之本性被肢解,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被打破。

(二)虚拟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向

就世界范围而言,现时代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资本逻辑占支配统治地位的经济社会。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如果说在实体经济时代,资本逻辑导致了人的异化,生态危机和人际关系的疏离,那么在虚拟经济时代,资本逻辑更是与虚拟经济时代的价值追求更加背道而驰。进言之,在资本逻辑与经济伦理之间有着巨大的张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人的异化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之间的冲突。无论何时何地,人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即成为全面的人。翻开人类的历史,可以发现,人的发展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和最终目的。一方面,在资本控制人、物全面统治人的经济社会里,资本逻辑对劳动力的无度钳制造成了现代人极端异化的生命样式。“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极限。它侵占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⑩可见,资本逻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大阻碍。另一方面,广义虚拟经济本质上是“人本经济”,以虚拟价值的创造和交换为核心的虚拟经济的蓬勃发展,力图摆脱人被异化的厄运,彰显出人类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时代诉求。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人作为“类存在物”走向全面发展的新契机。

其二,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今,人类已经走近虚拟经济的门槛。一方面,我们所在的世界仍然是资本逻辑支配的世界,资本逻辑所奉行的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本性从未改变。资本借助于市场,市场信奉资本,资本逻辑甚至控制物的进化方向,物的生产与存在必须以利润为前提。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资本逻辑并没有把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这一消费者的新的价值诉求涵盖其中。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相较于传统经济,是一种更符合人的发展需要,更高级的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时代,产品不再被看作是物品,而成为人们之间互换心理需求的载体,是一个个承载着价值、信念的文化产品。”“ 见物不见人”的资本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虚拟经济力图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价值追求的疏远与背离。11

其三,资本逻辑与经济伦理之间的紧张。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急剧转型中,许多潜在的社会矛盾被激发出来,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在增长,公平正义成为人们内心最强烈的呼声。资本逻辑天然具有采取非伦理行为的冲动,只要不和法律相抵触,任何事情都是被允许的,其结果法律成了最低限度的道德。正是资本逻辑造成了大量伦理上的混乱和生活中的异化: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爆发,贫富差距的过大,一系列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毒奶粉,假羊肉事件的出现,这些都与资本逻辑缺失经济伦理有关。面对资本逻辑造成的经济伦理的混乱,需要全面广泛持久地倡导经济正义的核心理念,缓和社会矛盾,使经济正义理念深入人心,努力构建一个社会平等,人民幸福指数高的和谐社会。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作为能够支配人并且吸吮人的活劳动的“怪物”,具有自由的特质。问题是,没有制约的自由常常表现为一种“必要的恶”。鉴于资本逻辑的本性不可能自觉驯服于经济伦理,目前中国发展还离不开资本逻辑这一巨大助推器。因此,在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社会,经济正义及其伦理规范作为对资本逻辑的正义匡扶和价值关照具有重要意义。

三、广义虚拟经济的未来走向:在资本逻辑与经济伦理之间

从时间维度看,当今世界依然处于商品经济历史区间,中国发展无法完全避开资本逻辑,但工业社会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衰微,后工业社会时代日渐生成,中国发展进程正处于这种时间的交接区域。通常,关于后工业社会有三大共识:第一,社会的经济重心由产品制造业转向服务行业, 从事服务行业的白领阶层成为社会的主导阶层; 第二,消费主导生产,主动权在买方市场,卖方不再单纯追求产量而是倾力打造品牌并提升产品的品位 ; 第三,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转换为“美元本位” 12 。在后工业社会中“,制造”向“服务”的转换,深层反映的是商品价值重心的转换,体现为消费重心由“实用性”13转向“意义性”,“符号价值”成为后工业社会商品消费的主要内容。14与此相应,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百姓物质消费增加,更反映在精神层面消费的增加。如今,中国已步入到广义虚拟经济的门槛。为此,中国学者应多学科、全方位完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中国在虚拟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做出理论上的引导。

首先,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广义虚拟经济作为一种“人本经济”,从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角度上升到满足人们更高级的心理需求的高度。扬弃悲观的异化观,树立积极的全面发展观,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重要论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中国要继续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发展不断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转型期必须努力克服劳动的异化,使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过程。

其次,坚持转型发展,促进中国发展的结构转形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要在资本逻辑逐利性(工具理性)和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价值理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必须要在把握广义虚拟经济的规律基础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拓展未来发展空间,必须以强大制造业为支撑,进一步掌握虚拟经济主导权。” 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企业不只是单纯的商品制造者,更是文化生产和制造者,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从传统的资本、管理和技术升华为品牌价值塑造、商业模式创新上。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强调创新是创造新的心理需求,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企业应加大对产品的研发以及包装宣传工作,生产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中国必须积极实施广义虚拟经济层面的“走出去”战略,在全球化进程中引领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争取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中端”和“高端”,提高15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软实力。

最后,坚持和谐发展,彰显经济伦理和社会公平正义。任何经济形态都有自身的规律,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互依托,需要更加注重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政府不仅要转变宏观调控理念,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而且要及时经济信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资本逻辑的引导和监管,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由过去的“政府管企业”逐渐变成“纳税与服务”关系――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企业主要通过纳税支持政府,政府则主要通过“营造公平竞争和创新的环境”、“宏观调控”和“为企业提供正确价值导向”支持、引导企业,避免市场失灵。 政府要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在充分满足我国人民“生存性需求”的同时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发展性需求”,16引导人们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境地。

总之,广义虚拟经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广义经济理论揭示了当代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对于正处于结构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应紧紧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扬弃资本逻辑,回归经济伦理,弘扬经济正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努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

注释: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7。

②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③ 刘曙光.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4):27。

④ 张艳涛.现代性生成的深层主线:从资本逻辑到生活逻辑[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62。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9。

⑥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7-928。

⑦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⑧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1-54。

⑨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⑩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6。

11晓林、秀生.看不见的心――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

1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简明本)[M].彭强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34。

13[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399。

虚拟经济的意思篇13

现代重农学派的反工业化立场

个别海外学子反对于虚拟经济,采用的立场,初看起来,似乎是站在工业化立场反对于信息化,但细心钻研,惊奇地发现,原来他们是站在现代重农学派的立场上反对于工业化。

“现代重农学派”这个说法,是美国金融学会主席默顿.米勒,针对于全面否定虚拟经济的观点而进行的概括。原文如下:

“一八世纪曾经盛行1时的重农主义将物资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的出产界定为国民财富增长的独一源泉;今天,对于金融立异而至社会负面影响的某些指责,看起来只无非是重农主义的翻版,这就是产品制造以外的任何职业都是非出产性的。现代重农学派小视任何针对于消费者的呼吁,他们机械、果断地将不计其数正应用新产品的华尔街从业者划入非出产性阶层。”

对比个别海外华人的言论:

“打个譬如说,商店买卖皮鞋,是交易行动,商店对于皮鞋的具有权其实不感兴致,感兴致的是买进卖出的价格差。但是,皮鞋的本色(比如,穿来走路)其实不由于商店场所以及商店兴致而扭转或者丧失。一样道理,股票的本色其实不由于它到了股票市场以及变为交易对于象而扭转或者丧失。”

原来,在他们的价值论中理解的商品以及资本,本色都是使用价值以及“物”,而不是价值。这是产品经济的观点。即便在工业化传统的经济学观点看,资本也不是什物,而是价值。比如,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不是什物。但他们却竟然把资本理解为物了,这就不奇怪为何他们老是把货泉资本,当作资本货泉化对于应的什物。这是现代重农学派区分于工业化传统认识的主要标志,也是规划经济和其他1切"产品经济”与传统市场经济的本色区分。

用这类现代重农学派的实体经济观点,不要说看以信息流动为特点的虚拟经济,就是看货泉经济都会有“心理障碍”,由于产权交易是货泉经济必修之课。所以咱们下面马上就会发现,它首先阴碍的,还不是甚么新经济,而是阴碍传统经济的工业化过程。

国有资产债转股是中国当前“虚拟经济”运作的实体违景

国务院的陈淮所长提出1个深入而实际的观点,认为中国当前弄虚拟经济,实质是补工业化的课。意思是,中国弄工业化,只补了商品市场这1课,还差资本市场这1课。补课的具体情势,就是债转股改革。

中国要完成工业化,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国企改革。实现国企脱困的最首要政策措施之1是“债转股”。“债转股”的运作进程完整是1个虚拟经济的运行进程。实质是要把规划体制下弄“死”的资本,用市场经济的方式盘“活”。这个进程中的主要运动,偏偏不是什物运动,而是现代重农学派最不感冒的产权交易。

改革的方向是:由国家或者政府占有的那1部份国民财富将从什物资产形态转变成价值属性的资本形态。国有资本作为1个活动的财富量,在不断让渡、不绝交易的活动进程中,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这个进程还伴同着发展民间资本,逐渐来替换原本的资本。用陈淮的话说:“这是1幅以全局性的产权、资本从新配置为基础、以虚拟经济层面的运作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蓝图”。解决资源集中与产权多元化的矛盾

如果了解这1国情,就会1目了然地发现,如果依照“现代重农学派”“重本抑末”的守旧主意实施,受打击最重的,不是他们说的那些“泡沫”,而偏偏是他们表面看重的传统制造业以及民间资本。如果因反对于虚拟经济,连工业化该补的课也不补了,规划经济以及产品经济的幽灵就难免又来敲门,国有资产的丧钟到时将为谁而鸣?

当前国情前提下,与工业化补课意义上的虚拟经济完整对峙的实体经济,会适得其反地成为规划经济以及产品经济的变种,去强化政企不分、结构失调。中国工业化才完成为了1半,可不想倒退回重农学派描绘的田园美景,那里可能有鲜花掩映着的万丈深渊。

重组信息空间的虚拟经济

重组信息空间意义上的虚拟经济,才是新经济意义上的虚拟经济。它已经经不属于为工业化补课的范畴,而是新型工业化,乃至是信息化自身的问题了。在这个问题上,目前还充溢争论,我无心强加于人,观点只供商讨探讨。固然不是与现代重农学派探讨,他们需要先与农业社会的先进观点如荀况(战国)、王符(东汉)、韩愈(唐)、苏轼(宋)……等争辩清楚后,再补1下工业化的课,最后才有思想基础与信息化观点对于话。下面咱们只是在现代观点之间,进行1番商讨。

从信息空间重组到国家竞争优势

现代重农学派袭击说:“成思危先生的根本性过错在于他把所谓的‘虚拟经济’的总量作为1项经济指标,从而提出了‘发展虚拟经济,提高金融竞争力’”。

我认为这确切指向了问题实质,无非成思危先生的观点根本不是甚么“过错”,偏偏相反,从国民经济全局认识虚拟经济,反应的是1种出色的见识。不但如斯,我个人观点,还应该把对于虚拟经济的这类整体掌控,进1步上升到信息空间重组的高度来看待。被称为当代“马克斯.韦伯”的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信息化的本色就是信息空间的重组。

从信息空间重组这个角度理解虚拟经济,是指在国家总体这个“空间”层面上,对于物资、资金与信息的活动(资源配置),进行信息化方式(有机化方式)的重组,以提高系统总体竞争优势以及生命力。这就不光是金融立异这1个方面所能穷尽的了。

信息空间,对于于新经济来讲,是1个相似相对于论的拥有高度抽象意义的纲要性范畴。从麦克卢汉(global village)、威廉·吉布森(cyberspace)、迈克尔·海姆(virtual reality)到集大成的马克斯·H·布瓦索(information space),这些概念共同的实质,都是在总体价值重组意义上理解信息化。

把信息空间这个框架体系,套在国民经济上,就构成了广义虚拟经济(或者叫信息化经济)。曼纽尔·卡斯特《信息化城市》以及“信息时期3部曲”,对于信息空间(他也称为“虚拟空间”、“活动空间”、“网络社会”)进行了国民经济的全面结构化分析。它的本色,是信息化,是国家立异体系。

以信息、知识以及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国家立异体系,对于应到产业分析以及企业竞争力分析上,最吻合的战略,是“国家竞争优势”。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提出了“在1个地点变患上越来越不首要的时期”,重组产业空间的集群战略。他认为,“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必需从比较优势的观念进级到‘国家竞争优势’层面”。他认为现今财富的源泉,再也不是斯密以及李嘉图提出的倚重自然资源以及

劳动力等出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而是来自技术立异以及产业链有机整合的竞争优势。波特谈的尽管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精神上是1致的。由于要实现他主意的物资、资金、信息跨时空的有机化重组,条件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活动性,是以虚拟经济的发达为必要前提的。106大提出虚拟经济,实际上有这方面的时期违景,是集前人智慧的集体思考的结晶。国务院发展中心李伯溪局长认为,现今社会,全世界化定义在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扩大,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世界带进1个洪流。信息化增进全世界化,在这方面起了首要作用。因为全世界化影响,工业化的实质有了很大变化。靠甚么来实现工业化?原来主要是靠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全世界化后,靠那个不行了,要靠信息技术,靠提高企业家素质,提高竞争力,再进行工业化。新的全世界化前提下的工业化,就是要用信息化提高企业效力以及竞争力,提高国家总体素质,提高用信息掌控世界的能力,扩展资源配置的空间,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它扭转了国家以及企业的管理,扭转了对于个人未来的谋划。也“扭转了国家风险意识”。她尤其提到了金融立异。

从国家立异体系,到国家竞争优势,再到信息空间重组,是现今世界潮流中集体智慧的成果,毫不是个人的概念炒作。

从国家竞争优势看虚拟经济提高金融竞争力

一、成思危提出“发展虚拟经济,提高金融竞争力”,站在未来国家竞争优势高度看,是利国利民之策。

我个人认为,信息空间重组,请求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依照信息化的方式,也就是生物有机化的方式,活动性地进行资源配置。凯恩斯最先注意到这个问题,他称为“灵便偏好”,或者“活动性偏好”。经由格利、肖与拉德克利夫的施展,以金融活动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终于实现了通过信息对于货泉价值的重组。

这次重组,就象货泉经济对于于实体经济的总体价值重组1样。典型的历史先例,是费雪方程式的提出。认为实体经济中的产品数量与产品价格总量之积,等于货泉经济中货泉数量以及货泉价格总量之积。今天,信息空间重组为国民收入整体的信息化价值重组,提供了新范式。虚拟经济,无非是其中的金融重组这1部份。它的客观历史目的,是应用信息的高活动性,调理货泉市场价值,终究调控商品市场价值。

现代重农学派断然否定虚拟经济的思想本源,是不是认(金融)交易会创造价值,这是中国古代重农学派“重农抑商”主意的延伸。它的要害是,没有认识到股票交易违后,其实是信息的出产传布进程以及信息价值的创造进程。美国金融学会主席默顿.米勒正确指出了这1点:“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交易量越多其实不象征着挥霍越多。实质上,交易流动是散落(必然如斯)在整个经济中各独立部份的经济信息互相会萃甚至终究融为1体进程中的1部份。交易利润可以理解为某种‘贿赂’,社会用它来刺激人们广泛搜集扩散的供求信息,并终究将其融为1体”。这至关于荀况说的“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荀子.荣辱篇》。贾,指交易商;察,指信息流动;尽财,指创造财富,意思是交易商通过信息流动创造财富)。恰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把金融市场当作信息市场,而与货泉市场分开。现代重农学派所说“投契”,在这里只是信息出产的鼓励手腕之1。如果认为信息自身没有价值,投契固然就显患上象是“弄损坏”了。所以现代重农学派表面上反对于货泉化产权交易,实质是不是定信息价值,否定信息化。

发展虚拟经济,提高金融竞争力,放在整个国家竞争优势中看,实质是通过信息化,提高货泉市场配置资源的效能,进而提高国家灵便反映,延续立异的能力。

二、如何看待“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中国在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之中如何防范金融危机上面”,“会把1个国家引向金融危机”的指责

主意虚拟经济的人,1般在谈到虚拟经济优点后,都会谈它的负面作用,但现代重农学派有1个无比果断之处,他们涓滴不提虚拟经济有任何踊跃作用,1谈虚拟经济就只谈负面作用。这1点与正常学术钻研反差极大。他们的独一利器是说,虚拟经济有风险。他们的过错的地方在于,在全世界化、信息化前提下空想1个没有风险的经济乌托邦。

在全世界化、信息化前提下,不介入金融立异,一样存在风险。传统规划经济前提下,不进行资本的市场导向配置,问题尽管不出在金融系统,却会出在实体经济自身的结构失调当中。风险是1样大的。

陈淮所长就提到1个无比实在的问题:二0一0年时我国将需要进口一亿吨以上的石油。1方面,石油对于我国很首要;另外一方面,石油是1种为国际大资本所操纵的拥有高度投契性、垄断性的物质,其价格波动的幅度极大。这1矛盾构成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风险。只要国际油价上涨二美元,我国在这1首要基础产业的效益就将被全体抵销。从长远看,咱们决不能盲目、被动地让国际市场、让国际石油垄断资本,乃至让国际投契资原本摆布我国首要基础产业的效益状态。咱们必需要采用主动性措施。其中最首要的思路之1是树立以期货交易为主要手腕的风险采购屏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