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环保概念实用13篇

智慧环保概念
智慧环保概念篇1

森源电气:签署3.1亿元EPC总承包合同

智慧环保概念篇2

一、智慧旅游景区的定义及相关概念解释

智慧旅游景区的实质概念就是智能化服务型景区,是通过利用智能化和机械化带起人力劳动。智慧旅游景区的发展需要以雄厚的经济实力,成熟的技术支持以及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基础。智慧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景区从国外吸收引进的全新的发展理念,是我国景区建设的一次勇敢实践。

1.从概念上来讲

智慧旅游景区以智慧为其最突出的特点,所谓智慧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用机器代替人工实现智能化,并且在景区具体的设计和处理方面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所以智慧旅游景区的概念体现在,首先是服务方式的智能化。通过各种的高科技手段来代替原有的简陋的服务方式,提供游客舒适体验度相同的服务感受。但与此同时,对于景区方面来讲能够缩短工作时间,减轻其任务强度。以人为本是智能化景区的基本原则。

2.从实际应用上来讲

智慧旅游景区的智慧特点体现在众多方面。首先来说,在景区选择上可以体现其智慧性。智慧旅游景区旅游路线的选择应当遵守便利性环保性和节约性几个准则。旅游路线中景区的选择,应当选择相对来讲交通便利的地方,从而减少运营成本。同时便利的交通也有利于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人员的搜寻与施救。除了这个要点之外还应该保证旅游路线设计的环保性,也就是说应当坚持顺路同方向的原则,而去选择所拥有较多景区的线路。这样可以通过减少旅游路程,而减少旅游路程中所需交通工具而产生的污染排放量。最后还应坚持节约性原则。也就是说旅游路途中不应给游客增添多余的负担,而应去选择具有节约性完整性重点突出的旅游线路。

3.从出发点上来讲

智慧旅游景区以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坚决遵循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这时所提出的新颖的景区模式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来的,所以发展这种技能兼顾经济又能保证环保的绿色型智慧旅游景区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这回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是有利于我国发展,是应大力倡导的景区模式。

二、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的意义

消费者对智慧旅游景区的需求,是建设智慧旅游景区的市场动力。无论是自然资源丰富的景区还是历史文化厚重的景区,亦或者是现代主题鲜明的园区,对资源经营、接待能力提升、安全监控以及游览服务辅助的技术应用一直是智慧旅游景区力求完善的主旨。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和具体体现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集中应对并解决当前景区管理机构面临的保护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将景区管理工作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地落在实处。

2.有助于推动景区管理机构服务职能转变

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可以借助技术手段,促使景区资源的合理安排、整合协调、动态监管,发挥其对旅游信息公众化服务、行业规范性指导。通过准确地掌握游客处于什么样的旅游状态和旅游企业处于什么样的经营情况,我们可以有效地实现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行业的主动监管,促进旅游管理机构的服务职能将进一步由被动处理向主动服务转变。

3.有助于促进景区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旅游营销宣传平台、手机移动服务平台等一批项目的建设投入,全方位的旅游资讯和动态服务,将充分吸引游客对景区旅游产品推介、旅游生活体验的关注,促使游客由线上体验到线下消费的现实转变,特别是散客资源。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链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旅游景区的智能化设施和智慧化管理也提升了旅游业态对游客的吸附和消化能力。

4.促使旅游企业将实现旅游经营增长和管理成本优化的双重丰收

旅游景区管理机构作为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吸引游客体验消费的服务主体,它具有商业盈利和服务规范的双重诉求.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智能设施的投入,从服务数量上,扩容了旅游景区对游客快速增长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能力。从服务营销上,可以通过旅游者在各个旅游点逗留的时间,挖掘出本景区旅游者真正的兴趣点,从而进一步加强或者完善旅游产品。另外,通过游客来源的信息信息,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优化景区的宣传手段和销售渠道。

三、发展智慧旅游景区的必要性和利弊分析

由于旅游产业现在越来越发强调在旅游过程中实现旅游的完整性和绿色化。所以原有的的景区方式不足以满足现在新的要求。由此新型的智慧旅游景区模式被开发出来并广泛应用。而在智慧型景区中,景区能够通过先进的信息手段,对景区内所有的地貌结构、旅游事件、旅游者行为、游客活动轨迹、景区设备设施使用情况都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追踪和知晓,对游客、景区工作人员可方便的实现全天候监控。而这种新型的智慧旅游景区的发展正体现着对我国政策的积极响应。所以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程。

1.发展智慧旅游景区的理由及必要性

第一,我国现有的景区形式是不合理的,存在诸多弊病。在我国的景区营销方式中存在着景区规划不够合理,旅游过程不够顺畅,乱收费,以及不能够完全适合游客心愿的现象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至于了我国经济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比如屡见不鲜的电视上所报道的,某景区导游乱收费的现象,以及在景区游客滞留买票排成长龙的现象。这些都是原有的景区存在方式不适合而显露出的弊病。所以说我国的景区体制改革是迫在眉睫的,而新兴出现的智慧旅游景区正好能够弥补原有不合理的景区存在方式所带来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智慧旅游景区就具有了一定的必要性。因为其之后的广阔前景和生存提供了理由和机会。

2.发展智慧旅游景区所带来的益处

通过发展智慧旅游景区一是能够促进旅游行业的繁荣。因为智慧旅游景区概念以人为本的原则,那么其在过程中就会将人做为首要服务的对象。由此观之,游客对景区服务的满意度和对旅游过程中的舒适度的评价将会急速提升,从而会产生下一次旅游的欲望。长此以往,将会构成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循环,进而进一步的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繁荣。第二,发展智慧旅游景区也有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以往景区的发展模式是将人的主观意念作为首选进而使自然逐渐适应人的要求。所以在此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并不能够达到环保的要求。而智慧旅游景区做到充分尊重环境,在尽量不改变自然的情况下,做出稍微调整以达到既能够游览又能环保的目的。

3.不进行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将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若仍就保持现有的景区建设条件,那么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景区服务的不周到,对人文精神需求的难以满足,故客流量将会发生骤减。除此之外对环境的破坏也将越发严重。二者相加这将无法完成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旅游与景区行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四、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常遇到的问题

1.大部分企业对其概念的不了解

由于我国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尚在初级阶段,所以很多企业尚不了解智慧旅游景区的概念。连作为行业满手的跨国型大企业都上处于一种摸索的状态,所以地方性的私营小企业则对其概念完全不熟悉。而这种概念的不熟悉,往往会导致经营方式的错误,比如将原有的传统景区经营方式作为新兴景区经营方式的标准。那么就会导致新型的智慧旅游景区遭到人们的误解,从而难以继续发展下去。这样的错误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也从宏观上来说阻滞了智慧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2.把片面当作全体

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是一项整体,而繁复的工程,所以整体的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一点一面就能够完成的。以某景区举例,在其安装了闸机后就认为自身已经完成了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的主要内容。闸机验票方式的推行仅仅是完成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的一小部分。虽然闸机验票方式能够带来一定的便利性和美观性,但是存在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不能单纯的把闸机验票作为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标准,也不能忽略闸机验票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以另一景区为例,其对景区建设的人才文化管理仍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作为智慧旅游景区首先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的人才。但是就此景区来讲,只并没有发展具有这种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的人才。没有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全体员工的精神文化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员工,那么一定无法完成具有一定的科学水平含量的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

五、建设智慧旅游景区的措施

1.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的理想化做法

若要完成智慧旅游景区建设,那么首先我们应该发展具有一定素质的领导人才。在具有有创新精神的景区负责人的带领下,景区才能够完成由普通向智慧的过渡,并且传统各种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其次,我们应该用各种科技化产品来解放分手,来完成和解决景区建设中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通过购票系统安装,网上预购检票,通过网络预订车票景区门票等方式来减少实际工作量,同时也给景区带来美观的感受。除此之外景区还可以安装智能警报系统,清洁机器人,自助冷饮厅等设施来提供给游客更全方位的舒适旅游体验。

2.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应解决的当务之急

针对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我们的当务之急是,第一点,应由政府出面组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景区发展的专业对口的高精尖人才。人才的缺乏是历来发展中的硬伤,我们若想能够顺利完成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那么人才的培养是应首先考虑的对象。只有保证的人才能提供,我们才能完成我国的自主创新。第二点,我们也应注重对于全体智慧旅游景区精神和概念的普及。只有完成了对路线方针的正确规划,我们才能够保证会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第三点,我们还应加强科技研发的发展进程。社会景区是以人为本,并且站在科技的肩膀上。如果我们不能学科研的速度跟上理念革新的速度,那么就从实际上无法完成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

3.智慧旅游景区建设要树立全局和长远意识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智慧旅游景区在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目光长远化,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智能化设备的引进,同时要注重员工的的个人素质培养和操作能力的提高。智慧型景区是一个投资巨大,周期较长的项目工程,很多景区都是在实施的前期和中期因为市场反响不佳,加之自身的资金链条断裂,导致发展难以为继,因此国家和当地政府一定要加大对景区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是要加大对景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要减小景区发展智慧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政策性的引导和支持,使得智慧型景区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者空想,而要成为具体落到实处的项目。

综上所述,建设智慧旅游景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只有进行全局规划、长远考虑,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智慧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慧勇,姚红敏.智慧景区开发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旅游周刊,2011.

[2]高瑞林.智慧景区与景区科技建设结合.[J]旅游前言早报,2012,12.

智慧环保概念篇3

1、智慧物流的背景

“感知中国”是2009年总理在2009年提出的建设的新概念,在此之前,关于智慧建设的概念始于美国。21世纪实在是信息爆炸的世纪,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科技的应用更加广泛,信息时代的内涵其实依然是科技。信息的爆炸是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物联网被各国争相作为本国的建设目标,物流作为最早接触物联网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是最早的。现代物流的方向大致要朝着现代化、科技化发展,这是时代要求。智慧物流的研究是属于历史潮流,当然根据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智慧物流自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之后,就越来越受各国的重视,为此中国还将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智慧物流的建设是完全符合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的,当然物流现代化建设自然是对其城市的经济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也是未来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方面。

这是智慧物流的大致产生背景,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虽然智慧物流已经受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但对它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更谈不上体系构建,实施的框架企业和学术界都还未达成良好的共识。

2、智慧物流的概念

智慧物流的概念的提出要最追溯到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IBM公司作为一家信息技术研究的公司,它对智慧物流的理解也是建立于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对于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可以说从运输、仓储、包装以及装卸、加工配送等,整个物流的历程步骤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物流是将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都纳入信息系统的控制之下,实现系统全面感知,这样就可以及时处理以及进行必要的有效的自我调整,总的来说,智慧物流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系统物流的建设,让物流自动化、创新化、准确化,智慧物流实际上也是现代化综合性的物流系统。

3、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

3.1 智能分析功能

智慧物流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智慧性,智慧性主要体现在智能分析。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智慧物流能运用智能的模拟模型等各种具有智能性的手段来分析物流。分析物流的各个环节,分析物流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还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智能化得假设并且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来进行解决问题的一个循环。实际上,智能分析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功能。系统自动调用数据,来解决问题,同时来发现漏洞,达到智慧化的效果。

3.2 感知功能

智慧物流是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的物流系统建设的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手段将传统物流的每个环节和细节都同时纳入智能系统中,包括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加工、配送等,物流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步骤繁多,任务繁重,仅靠人力的话不可能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就能做到。依靠现代科技,能对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感知,接着再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能及时处理而且自我调整,实现了物流规划的智慧化。

3.3 优化决策的功能

结合特定的物流要求,智能系统可以对要求和物流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估,从物流的成本、时间以及其他的特殊方面和标准要求,来评估风险以及对风险进行预测,这是制定合理决策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到对物流项目的详细周密分析,对其风险进行有效预测,才能提出最优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决策是经过对物流环节和物流信息的周密分析的,相对于人力的局限性来说,智能系统分析后的方案更具准确性。

3.4 及时反馈功能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信息的及时反馈是关系到物流工作完成好坏的最有效的晴雨表,反馈实现系统修正,还能完善管理,总之它是贯穿于物流工作中的几乎每一个环节,它起到的作用既是细节方面的,但同时也是全局性的。

4、智慧物流建设的策略

4.1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基地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建设智慧物流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智慧物流的内涵。例如传感技术,移动计算机技术,还有智能网络等,通过这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去建立物流智能管理网络体系,建立智能配送中心等。通过各种技术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企业,然后通过示范推广,达到带动整个物流行业的智慧化建设的潮流。其中优秀的企业还可以与外资合作,这样不仅会吸引外资,更能促进物流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至于说物流产业基地,我们可以选择设备完善、基础较好的物流基地进行示范性建设,其目的也是达到示范推广,带动整个物流行业的智慧化改革。例如,江苏常州的物流建设,常州目前建立了现代化的亚邦医药物流中心,这是一个典型的智慧化物流的示范基地,两年的物流建设不仅促进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的发展,而且还极大地减少了传统物流在资源上的浪费,有利于常州生态经济的发展。

4.2 对物流行业进行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

如果说进行信息化建设是智慧核心内容,那么对物流行业进行发展规划,对物流行业进行法律规范化是物流行业智慧化建设的保证。例如常州市物流现代化建设的成功范例里,常州市就是物流行业的规范性上做足了功夫,在行业的法律法规上进行了符合现代化物流的政策,这样既保证了建设的成果,又能继续保证后续的发展,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规范。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还有利于消除由于地理原因造成的市场障碍,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而开放的统一有序的市场,能更好地保护经营者的利益。

智慧环保概念篇4

一、数字环保

数字环保是系统工程,人们所熟悉的数字全球化、全球信息覆盖化、环境监测、以及决策系统演化,全是在数字环保指引下进行。系统工程把环保作为发展主题,汇集数据、延伸应用平台、战略性的推动全球数字化。把环境监控通过数字分析整理,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测、数据汇集范围延伸到各个国家、省级、地市级等等范围。把各地的信息通过高速传输汇集到总部,通过资源共享方式把信息优化,对实行决策起到了辅助作用。数据全球化,拉近了人们距离,为各国繁荣发展做出贡献,世界需要联系,人们需要交流,数据化在国与国之间搭起桥梁,流畅的数据传输给信息流通、信息共享提供平台。当下环保行业注重数据化发展,数据化在环保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将数据环保更好的融进环保产业中,首先要熟悉技术概念,掌握好概念,并将概念运用到实践中。环保产业运行管理技术时,建立数据中心、组建环境系统、关注在线监测、应急方案储备等缺一不可。该项技术会对省级环保厅、地方级环保厅提出不同的业务要求,一系列的监控体系应该建立起来,利用先进的IT技术,将RS、GPE、GIS地理监控技术结合,综合多项遥感技术,对环保数据进行系统化、层次化分析,深入挖掘数据规律性,使得业务工作更规范。实现对环保事业整体监控,严密整合工作漏洞,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业务质量。

数据环保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是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当下管制制度严密性差,在环境监测时达不到预期效果,监测准确性低;如,污染防治管理,江河污染、海水污染、地面污染等等,形式多样的污染实例在上演,如何精准地监测到污染范围,并及时作出应对方案,这是数据环保面临的一大难题;如,辐射监控,生活中处处可见辐射身影,人们饱受辐射疾苦,面对客观问题人们往往显得无从下手,而数据环保在人们生活中应负起守护作用,第一时间把辐射范围、辐射程度、辐射应急措施准确定位出来,当下的数据环保还缺乏该项技能。因此,数字环保需要优化改进,集合地理监测软件,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

二、智慧环保

智慧环保同属互联网范畴,是在数据环保水平上,借助网络技术,把地理遥感器装备嵌入监控实体中,通过云计算技术连接起来,形成一张紧密的局域网。该网把人类社会资源和环境发展局势相结合,把精准的决策通过数据动态表现出来,真正做到智慧决策。互联网技术渐渐的深入到环保领域中,为环保事业顺利开展奠定基石。

智慧环保,是将互联网技术通过有效整合运用到环保设备组建中去,把通讯资源传送到业务系统中,保障了系统正常运营,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环保基础设施以及业务系统推向更高水准前进。可以说,信息通讯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产物的结果是服务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目前,我国仍旧面临诸多环境问题,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领域需要智慧环保技术投入,互联网理念逐渐得到肯定和发展,现在环境监控系统已经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我国污染监控、污染减排环境问题改善做出贡献,随着环保事业高度发展,智慧环保越来越受到关注,不断被运用到重点行业中,海洋物种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气象及地理环境研究等等。智慧环保充分的展现了资源共享优势,通过科学决策,把技术运用到实际产业间。产业在使用技术中,要充分了解该技术理论知识,为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三、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过度

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业信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想要实现从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跨越,需要紧紧把握该技术间的联系,重点建设智慧层和感知层,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时,建立起感知系统,通过云计算把汇集起来的数据,通过转化平台快速实现过度,为最终实现环保智慧提供有效依据。目前,我国互联网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互联网普及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总体来说仍处于低水平阶段,急需处理问题依旧存在。如地理监测的互联网技术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环境监测传感器设备发展不成熟;信息处理方式及和可视化预测报警平台尚待完善等,解决上诉问题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科研部门相互配合。

“十二五”期间,从环境污染量排查上看,四项约束性指标严重超标,固废、危废监管问题屡见不鲜。整治需要从重点领域入手,适时启动国家预警方案,把示范工程组建起来,为互联网应用提供范例。

数字环保之路已经开启,政府在经济投入上明显增多。当下,技术转化步伐已经开启,想要在短暂时间内把工程落实,把技术运用起来。各级负责然在各自岗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责任肩负起来,为我国环保事业奉献力量。看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科学人员在极力寻求改善技术时,相关负责人也不容怠慢,应该同科学研究者一并努力,把构建和谐环境作为工作目标,力往一处使,拉动环保产业发展,让绿色健康家园呈现而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环保信息化建设获得成效,按照制度计划严格执行,借助科学力量,推广技术应用。让科学服务生活,让科学带动产业发展。互联网技术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随着增强。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过度成功后,将使得社会的发展脉络会更加清晰,发展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人们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的景象会随之出现,

结束语

在社会稳健发展中,人们顺应趋势的提出了数字环保、智慧环保概念。实现该概念需要全社会参与,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下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实现全球数据化成了必然趋势,基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迈进步伐已经指日可见。

参考文献

智慧环保概念篇5

1.1智慧城市建设概念内容

目前关于智能城市的概念内容尚无权威定义,不同行业、机构专家从不同层面对智慧城市的概念内容进行了充分解读与合理界定。智慧城市指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于一体,实现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内容全过程智能化管理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在目标定位方面,智慧城市主要以实现服务全民、高效有序城市管理、绿色开放经济发展等目标为主。通过坚持按照制度规划、信息引导等原则内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1.2智慧城市建设理论

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理论进行分析,可从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方面进行总结与归纳。(1)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相比,智慧城市建设在特征表现、内容从组等方面均得到了明显增强。从城市建设特征分析,智慧城市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健康出行服务、居住生活服务,具备了科技智能型特征。从城市建设发展分析,智慧城市建设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精神。要求规划设计人员主动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精神,借助互联网等建设手段,实现对城市传统行业的改造升级,在提升城市经济效益发展的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智慧城市建设侧重引进优秀人才资源、智能技术资源,可促使智能城市经济发展建设水平。(2)实现城镇与工业的有效融合。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涉及的范围内容较广,可视为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产物形式。城镇化作为智慧城市信息智能化的载体形式,可通过利用城镇自身具备的扩散功能、聚集功能,保障城市智能型建设更科学合理。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领域内容较多,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治理等均可列入智慧城市建设领域范畴。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设始终坚持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将信息产业发展作为有效推进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渠道。

2智能建筑概念分析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对智能建筑的概念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标准中提出,智能建筑主要以建筑物为平台,集成各类智能信息应用、架构系统实现对智能建筑体系的合理构建。与常规建筑不同,智能建筑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通信能力,通过科学运行与安全应用,可为人们提供可持续发展、高效便利的居住环境。(1)智能建筑内部集成多项新兴技术内容,可针对智能建筑运行各环节进行调整优化,智能建筑可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2)智能建筑具有高效节能的优势,可提前对系统各参数进行合理设定,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3)智能建筑在电力系统、通信系统方面较为完善,可为智能建筑的安全运行提供良好保障。

3智能建筑设计与智慧城市设计的对比

3.1相同点

针对智能建筑设计、智慧城市设计,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度、地方企业设计标准,以客户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客户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立足于智能建筑设计、智慧城市设计要求,对相关设计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智能建筑设计与智慧城市设计在设计目的方面不具备高度相似性。

3.2不同点

针对智能建筑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在智能建筑设计观点方面表现较为明确,但针对智慧城市的设计工作,在部分细则问题方面尚未明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条理清晰,可参考的设计标准也较多,智慧城市设计可参考的设计标准较少。与智能建筑设计相比,智慧城市在制度及相关细则标准方面缺乏健全性、完善性。

4基于智慧城市的智能建筑设计

4.1明确智能化建筑的实施标准

在设计智能建筑过程中,设计人员应针对智能建筑使用功能、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内容进行全面考虑,根据分析反馈内容,合理界定智能化建筑标准,将该标准作为建造实施要点内容。结合以往的设计经验,如果建筑面积达到2万m2以上,可对其进行智能建筑设计工作。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始终立足于居民的实际需求,对智能建筑功能设计问题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尤其应重点针对智能建筑中的温度、采光程度、智能化系统应用等进行分析。为了保障智能建筑良好的采光效果,设计人员无须对空间进行大进深设计。在智能建筑结构设计方面,设计人员可从框架结构、框剪结构等形式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设计。在设计建筑物层高时,层高控制应大于3.6m。设计人员在开展智能建筑设计工作时,除了需要考虑智能建筑使用功能外,还需要对智能建筑设计发展前景进行重点考虑。在智能建筑设计方面,相关人员可从地面、墙面、天花板、屋顶等方面进行智能化设计。架空地板进行布线较为方便,较好地利用了空间容量,且管线不存在过多的交叉点,施工工序较为方便。为了达到安全效果,需要进行防静电处理;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外,墙面可预留线口,墙内空间布置各种传感器、控制设施;智能建筑内天花板设计光线感应兼顾智能照度调节,负责出风、烟感、喷洒、走线等;屋顶应合理种植绿化植物,构成绿色空间渗透与延伸,可充分利用再能生源的设备,节能减排的同时,可有效避免外界作用力对建筑的损害。

4.2完善智能建筑体系架构

智能建筑作为一种集成新一代通信技术与新兴发展内容于一体的建筑类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应用价值。结合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智能建筑在设计工作方面存在滞后性问题,易对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相关设计人员应对智能建筑体系结构进行适当健全与完善。通过结合新兴技术内容、发展模式,使智能建筑可在智慧城市发展中发挥更好的应用价值。

4.3充分应用B/S访问模式

智能化可视为智能建筑的特征表现,为了保障智能化特性可顺利实现,设计人员在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门户技术,实现对访问模式的优化处理。在智能建筑优化设计方面,设计人员应根据功能需求,对子系统的集成设计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与此同时,为了促进智能城市建设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设计人员应合理完善智能建筑系统体系。设计人员可利用门户技术、B/S访问模式,对智能建筑系统安全运行进行有效处理。除此之外,当前各种物联网子系统在智能建筑应用发展中主动与B/S接入模式结合应用,可对智能建筑安全运行进行有效处理。结合当前发展情况,智能建筑通过集成多项先进技术,可有效促使智能建筑更好融入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4.4充分运用智能云计算技术

智能云计算技术作为促进智能建筑安全设计的重要技术内容,在实际设计应用过程中,设计人员应重点加强对云计算服务的构建分析。通过科学运用智能云计算技术,可有效优化智能建筑服务质量,提升智能建筑的应用效率。结合当前发展情况分析,为了进一步加强智能建筑安全设计效果,设计人员将智能云计算技术融入智能建筑设计、智慧城市设计规划中。通过不断拓展行业云计算服务技术、产品内容,可为智能建筑云服务中心提供良好的平台保障。可从基础设施、应用软件等服务方面,针对相关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研究,确保智能建筑行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4.5贯彻绿色节能设计理念

绿色节能设计理念是我国智能建筑予以重点践行的设计目标。近年来,为了全面推进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进程,行业内部工作人员主张利用绿色节能设计理念,对建筑设计与施工工作进行全面调整、优化。在绿色设计方面,设计人员主张利用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优化替代。工作人员可利用自然光实现照明,减少电能资源的浪费。设计人员可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对水资源进行回收与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除此之外,在绿色建设施工方面,现场施工人员可从应用绿色施工材料、绿色施工技术方面,充分落实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工作人员可利用软膜天花板、节能保温墙体材料等,深化绿色节能理念的贯彻效果。为了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部署号召,智慧城市发展工作针对绿色节能设计问题进行了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为绿色节能设计理念在智能建筑设计施工中应用提供了保障。

4.6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发展智能建筑可为人们提供更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开展智能建筑设计、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理念,从多个方面将以人为本的原则理念贯穿于智能建筑施工设计全周期中。例如,日本某现代化建筑庭院,庭院可利用智能化系统对天气进行实时监测,根据数据监测反馈结果,对门窗、空调等进行智能调控,保障居民始终可处于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在开展智能建筑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优先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结合用户实际需求做好智能建筑设计工作,并结合不同用户群体的年龄特征、实际需求,做好针对性智能建筑设计工作,保障智能建筑设计工作的合理性、安全性。

4结语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智能建筑设计工作内容得到了相应拓展,从事智能建筑设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应主动承担起自身的发展责任。相关人员应立足于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对当前智能建筑设计工作的主流方向进行明确把握,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相关设计人员应主动借鉴国内外先进设计经验,对当前设计体系存在的不足问题进行调整与优化,深化智能建筑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文众,刘晓强.智能建筑设计及智能建筑发展前景[J].居舍,2020(17):15-16.

智慧环保概念篇6

0.引言

济南市于2013年开始筹备济南中瑞生态城概念性规划研究,至今已完成其概念性规划。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交通系统是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作为绿色交通实现的重要管理手段――智慧交通一直未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绿色交通和智慧交通含义的理解,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智慧交通在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中的公共交通、静态交通、道路交通和交通环境4个领域上应用的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后期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1.智慧交通与绿色交通的关系

(1)智慧交通是绿色交通实现的有效管理手段

绿色交通在交通出行方式上采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控制私人机动化出行的原则,故除了一些政策引导外,应通过智慧交通系统的实时监测、信息数据采集反馈、管理决策、实时诱导等一系列手段,来改善交通出行环境,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交通污染。

(2)智慧交通是绿色交通出行中的一种辅助方式

智慧交通在公共交通、道路交通、静态交通等方面的应用已相对比较成熟,尤其是智慧交通的应用终端,如公共交通实时查询系统、出租车打车软件、车位查询服务系统等通过智慧手机终端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智慧交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

(3)智慧交通促使绿色交通得以全面优化和升级

智慧交通各个子系统通过对交通的实时监测,采集到大量的交通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将其反馈给交通规划层,交通规划层对交通建设进行指导,最终反馈到交通运行环境中。通过这种反馈-指导-约束-反馈的循环系统,对绿色交通进行全面的系统升级与优化。

(4)绿色交通是智慧交通成果的最优体现

智慧交通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车、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发挥协同效应,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绿色交通是以减少交通拥挤、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环境友好、节省建设维护费用为目标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而绿色交通作为一种综合通系统,将是智慧交通成果的最优体现。

2.智慧交通在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之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以“公交引领,绿色出行”为出发点,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目标,建立了交通分区、接驳换乘、公交便捷、环境宜人等一系列交通策略。结合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交通专题(概念性规划),笔者对智慧交通在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中的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2.1 公共交通体系中的应用

(1)地面公交中的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绿色交通倡导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竞争力,增强其吸引力。为实现这一策略,智慧交通在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方面的应用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根据站点客流监控数据和乘客公交出行反馈的需求特征数据,分析客流时空分布规律,构建站点客流信息数据库、线路客流信息数据库,科学调度车辆,减少站点乘客的排队长度;同时,根据不同线路客流高峰差异,实现高峰期不同线路间车辆组合联运,有效配置运力资源;

②在公交专用道上建立公交信号优先系统,提升地面公交运行效率;

③利用车辆CAN总线数据,对公交车驾驶行为进行监管并标准化,实现驾驶行为规范化,鼓励节能、安全驾驶;

④鼓励乘客借助“互联网+”进行公交实时查询和出行需求信息反馈外,在公交站点同时建立公交实时查询系统,满足“站数查询”、“里程查询”的基础上,实现“到站时间查询”,使出行者实时掌握公交车辆运行动态、规划行程。

(2)出租车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①实现出租车预约服务多元化,包括智能手机客户端预约、互联网预约、电话预约、固定出租车候客点预约等,鼓励乘客通过预约的方式乘坐出租车,减少车辆空车寻客带来的污染和车辆空置率;

②通过出租车GPD定位系统,查看出租车在整个生态城的分布情况,实现适时调配。

2.2 静态交通体系中的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中的静态交通由缓冲区停车换乘点和生态城区内停车场两部分组成,是生态城机动车控制模式的主要手段之一。智慧交通在静态交通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内容:

(1)合理划分诱导区,提高停车诱导效率,减少停车寻泊时间。

根据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停车场分布、道路条件和城区交通组织等因素划分成若干个诱导小区,一方面使各分区内的停车泊位实现供需平衡,提升诱导的效率,另一方面进行信息的分等级诱导。

(2)建立多级诱导标志

建立一级停车诱导标志(区域诱导屏)、二级停车诱导标志(路口诱导牌)和三级停车诱导标志(停车场标志牌)以及起连接作用的停车指路牌组成等多层级停车诱导标志,分级诱导车辆,实现高效合理泊车。

(3)建立多样化客户终端,实现便利、变速的停车服务

通过基于路侧停车设施、车载、手机导航设备、地图网站等的停车诱导,以及网络、电话的停车预约服务等,实现车辆在目的地附近快速停车,减少车辆寻泊造成的道路资源的占用和污染排放。

(4)停车场(库)实现智能化

建立停车场(库)内的自动收费、停车引导、车辆位置查询等系统,减少停车场(库)的寻泊和缴费时间,提高停车服务品质并减少时间、能源消耗。

2.3 交通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交通以生态、低碳、环保为出发点,智慧交通在交通环境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应用内容如下:

(1)引入汽车排放测试系统,降低生态城内部环境污染

通过在生态城出入口及环境敏感区入口设置汽车排放测试系统,通过车牌识别和电子车牌等技术手段,对高排放车辆的驶入进行控制,减少、禁止超标排放车辆进入生态城,降低交通污染物排放量,确保生态城空气环境质量。

(2)鼓励交通工具共乘模式,提高交通工具利用率

建立需求导向的共享清洁能源小汽车、自行车的租赁和配送系统,提高清洁能源车辆和慢行交通的出行结构比例。

结语

智慧交通在生态城的应用,应在城市规划初级阶段就列入城市未来建设的议题中,在解决交通拥堵等一系列交通病的问题上,应采用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政策。同时,为确保智慧交通在生态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以实现真正的绿色交通系统,达到低碳、环保、生态、宜居的生态城最终目标,应加强政府对智慧交通产业的扶持力度,并采取政府与市场并行的筹资方式,建设完善的智慧交通系统,以期为生态城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智慧环保概念篇7

城市的发展从早期的人类的憧憬构想中逐渐建立,乌托邦式的城市建设无疑带来了一定的理想与愿望,人们也朝着这样的理想城市靠近,在时间的回溯和科技的发展中,人们开始对城市的发展,经由普遍化的城市模式的反映机制,产生无数的构想一与憧憬,同时也是对自身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生态文明城市是在对以往城市模式建设探索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和协同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人类社会进程发展,转变到大趋势下发展而来的新型城市模型,对今天的城市建设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强有力的正确教育宣传和突出环境灾害的危机意识导向都是人们群众将目光聚焦到对生态文明的城市建设里去。在现目前对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城市生态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又经由多方面的生态道德标准评价体系机制引入,使人们愈发自觉的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反馈到建设城市社会的工作中,并积极投入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行动中去。

2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构建

2.1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最近几年开始趋于流行的热门话题,自2009年由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后,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媒体传播,并逐渐被世人所认知。在全球引发的“智慧风潮”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监督的背景下,我国也将“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在未来的可行的城市发展建设前景,大力支持和倡导,并将建设“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作为培育竞争力、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市民就业、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的概念主要是从信息技术出发,联系各个领域。由此看来,“智慧城市”更多承担的是一个核心的位置,关联其他包括以互联网、云端链接、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内的智慧方式运作,从而达到一个改变网络信息环境的现状,为城市、市政、企业和个体等提供更快捷更有效率的互动联系,使其在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要做出符合时代效率的积极响应,达到符合现代化城市的信息运行状态,并具有不断积极发展的空间。

2.2智慧生态城市理念。通过前文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智慧生态城市的核心无疑体现在其“智慧”与“生态”的两个关键詞上。将智慧与生态两者融为一体,作用于城市规划中,从社会层面来说,智慧生态城市的存在无疑和谐的处理好了自然生态空间和城市生活,并绝妙的解决了二者的平衡关系,使得城市空间和城市空间周边环境都处于协调一致的环境中,为社会稳定带来重要作用;经济层面来说,智慧生态城市在促进经济开发的同时追求其生态效益,提升经济可利用率。

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智慧生态城市规划理论构建

3.1明晰概念体系。智慧生态城市涵盖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产业等多种因子,超越了城市建设的层次,并向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所以明晰其具体概念体系非常重要。在智慧生态城市的总体建构体系里,我们可以将智慧生态城市分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五位一体建设、四化同步发展、智慧生态城市等层次;将这样的大致框架结构建立出来,提出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指导布局和技术框架,为现有新兴发展起来的智慧城市作出技术指导和补充行业空缺。

3.2系统方法统筹。较为传统的观点并不能支撑出复杂斑驳的理论,在现在的现代化进程中,早已远远赶不上城市化的步伐。构建智慧生态城市必须要求一个连续的、总体的、全局的系统支撑,并将系统科学下的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原理梳理成为一个具体的系统体系,为其基础性宣传做理论基础。

智慧环保概念篇8

一、“数字环保”相关内容概述

“数字环保”是基于数字地球、GIS系统、GPS系统以及环境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收集环境数据、处理环境问题的大型环境保护系统。“数字环保”的核心是环境保护,将基础环境监控平台、高级环境监控系统以及战略环境监测系统整合到一起,并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等对各个地区和层级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采集、信息处理以及决策支持等功能的服务。将“数字环保”系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要建立集环境数据中心、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信息定位系统、环境应急管理系统等为一体的数字环保管理体系,并且辐射到各个地区和层级,构建环境信息化管理和监管执法业务体系。

二、“智慧环保”相关内容概述

“智慧环保”的概念是在“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上提出来的,是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提高环境保护领域中的环境信息通信能力、环境感知能力、环境分析能力以及环境应变决策能力的一种环保信息化技术。“智慧环保”要求在现有的“数字环保”环境信息化基础上,充分的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将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环境监控对象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境保护领域中应用的物联网连接起来,将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系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环境保护管理实行更加精确、及时的监控,促进环境保护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当前,“智慧环保”已经成为新时期环境保护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的相关发展探究

(一)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的技术发展

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关键是在“数字环保”的技术基础上加强感知层技术和智慧曾技术的应用和建设,前者主要是指物联网技术,后者主要是指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首先,物联网的建设是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原有的“数字环保”平台上加入物联网技术,建设能够实现实时、自动化的环境数据感知系统,能够对环境污染源数据、大气环境质量数据等进行实时的采集和监控。其次,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计算技术能够对感知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并通过高速的计算能力、并行处理能力等对大量的环境保护监测数据进行处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智能化、自动化。

(二)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的平台建设发展

首先,在环保平善建设方面,基于“智慧环保”的理念,环境保护的物联网产业建设正在稳步的推进中,在过去“数字环保”的平台基础上加入物联网建设,先后建设了环境监测系统、环境污染控制系统等环境保护领域的高效能平台,并且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当前已经初步建设了集监测、监管和监控为一体的物联网环境保护体系。其次,在平台业务开展范围方面,当前的环境质量监测范围在不断扩大,并且形成了国家、省、市、县等各个层级的业务管理体系,并且对重点区域进行了专项环境监测,按照环境保护范围,建设了地表水环境监测网、大气环境监测网、湖泊河流环境监测网等,进一步深化了“智慧环保”的物联网环境监测体系。

(三)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的应用范围发展

“数字环保”下的环境保护信息化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环境监测体系、污染源监测体系以及国家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而在“智慧环保”下的环境信息化工作除了对以上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物联网建设以外,还要在危险废弃物移动管理、环境应急管理等方面完善我国的环境信息化工作,并且在生物种群研究、气象和地理研究以及电磁辐射监测等领域之中也有所应用。

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的发展,即使信息化时代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时期提高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效能的重要举措。特别是物联网建设作为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的关键,为环境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要在环境保护领域加大物联网建设和完善工作,推动“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智慧环保概念篇9

1 云技术及云计算

构建智慧校园,云计算和云服务是关键技术,所以我们要对云概念进行一定的了解。云计算和物联网是两个新兴的概念,物联网是建立在云平台之上的一种应用模式。物联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云平台系统的不断完善,云平台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海量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在云服务的基础上,物联网可以和传统互联网有机融合起来,是搭建智慧校园网络平台的基础。

云计算技术的关键在于,通过分布式计算机将计算任务分解,而不是传统本机计算或服务器计算模式,企业的数据中心运行模式则更像是互联网计算,这让企业能够在应用中获取所需资源,并根据计算要求来调整计算机和存储系统。云是对网络和互联网的一个抽象,广义的云是通过网络实现的按需扩展服务,这种服务于很多软件和网页应用有关,这使得运算能力成为一个分布于网络的概念,计算也成了流通与网络的服务商品。云计算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服务IaaS、平台服务PaaS和软件服务SaaS三种,为不同的计算需求提供相应。

2 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的概念是从智慧地球延伸出来的,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支持。我国在2010年由浙江大学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这种全新的概念描述的是一种新时期的校园,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在校园内随时随地的学习,利用科研平台提高资源共享,网络教务平台增强学校的管理能力,以及基于校园网络的文化生活和便捷的校园生活。智慧校园的整体目标是,在云服务的基础上,对学校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合理共享教育资源,实现公平教育和公平管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为教育改革提供动力。

2.1 智慧校园的整体结构

2.1.1 智慧校园的建设框架

简单来说,智慧校园的框架可以大致分为四层,分别是基础层、应用层、应用支撑层和统一服务层。同时,为了智慧校园的安全性和通用性,还需要维护系统和信息标准系统进行约束和保护,作为智慧校园的周边支撑。基础层主要有互联网和教育网组成,辅助3G/4G和WLAN无线网络实现更加全面的网络覆盖,构建一个全校范围的网络环境。应用支撑层包括云服务平台,认证平台和外部资源接入平台,主要为智慧校园提供各种服务支持。应用程包括教育管理功能、学生管理功能、教育管理功能和辅助功能等,通过网页和客户端的形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关的交互服务,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计算机或者移动设备,成为智慧校园的用户,并使用智慧校园提供的相关功能。另外,信息标准体系确保智慧校园内信息等拥有一个统一的信息标准,方便传输和信息的分布式处理。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智慧校园的信息安全,在使用外部资源时能够避免网络攻击。

2.1.2 智慧校园的设计核心

智慧校园的核心是泛在网络,传统有线网络模式很难实现全校园的网络覆盖,所以结合无线网络WLAN,3G/4G移动网络和WiFi网络,实现无线网络信号的全面覆盖。除此之外,还要增加有线宽带的网络供应时长,通过SSID实现区域免费网络使用,为云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的私有云环境和电信服务商的共有云相结合,搭建更加全面的资源平台,在一定区域内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拓展物联网应用范围,利用物联网应用将移动设备和更多的应用模块囊括进来,支持更多的社会资源。

2.1.3 智慧校园的预期实现

智慧校园将在很多方面改变校园的工作的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智能校园提供了基于全网的信息管理系统,更有助于高效的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对于教师来说,在教育资源平台中,教师可以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学习更多的先进的教学经验,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协助教师展开科学研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生活变的更加便捷,选课、评价以及反馈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于培训人员来说,培训方式将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展开,更有助于培训的效果。

校园校务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学生的一卡通服务,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可能涉及到很多卡和证件,将这些内容集中于一卡,实现校园内部的统一使用,大大降低了学生管理的难度。校园管理的监控和调度,也可以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实现,集中的监控调度让学校内部环境更加井然有序。校务办公,通过网络实现各类报表以及申请的批复,接触了很多工作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大大提高了校务办公的效率。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在课堂外主动的进行又需要的知识获取,将课堂资源上传到云平台中,方便学生的反复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2 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

2.2.1 关键技术概述

智慧校园主要涉及的专业技术有: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智慧校园应用的虚拟现实技术,将各类教学资源和管理对象抽象成可以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可以进行管理的内容,实现虚拟化的资源分配,使网络计算负载更加平衡,提高整体的资源应用率。数据库技术是智慧校园的基础支持技术,对于学生的管理等都需要庞大的数据库进行存储,并且服务器要能够并发处理大量学生的访问,优化查询。

另外,智慧校园的信息标准体系和维护体系是整个智慧校园的重要保障,信息标准体系在网络环境下统一规范,为应用数据库系统提供了保障,并且在大量数据的合并和取用更加安全。安全维护机制让智慧校园始终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并且对重要的信息进行备份,关键时刻利用还原技术确保网络和信息的安全。

2.2.2 校园云的构建

智慧校园的网络构建,要在原始校园网的布局下,结合电信云平台构建校园云环境,部署快相应快,整体运行效率高可靠。依托电信云平台可以轻松部署大量的校园应用,打造一批学习、生活服务产品。通过校园的移动网络平台,引入外部教育资源和就业信息等等,改变校园网络自闭的格局,构建更加开放的校园云环境。

2.3 智慧校园的应用

智慧校园的应用主要包括校园管理应用和校园生活应用两个方面。校园管理包括学生课堂考勤、机房上机管理、图书馆管理、宿舍管理和教务信息的管理。校园生活应用包括消费系统、教务信息查询系统、在线选课系统、校园新消息查询新系统等。

2.3.1 校园生活应用

消费管理系统采用了RFID技术,使用统一的电子标签卡和RFID读写设备,实现无现金的消费应用。电子标签卡用于模拟消费金额量,将电子标签卡与银行卡或网络支付接口绑定,就可以实现自动充值和消费。

学生考勤应用是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通常学生的考勤情况都是有教师来完成的,但是统计过程占用课堂时间,不便于整体统一管理。利用考勤应用,在上课前用校园卡进行考勤登记,进入教室就已经完成考勤登记,课堂时间被更加高效的利用。

2.3.2 教学管理应用

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借助统一的管理软件,对教师、教室进行分配,教师也可以在登录系统后进行自助申请,如果教室没有被占用就可以进行使用,减少了申请教室的步骤,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以此来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师的评价将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智能化图书馆应用,利用物联网将图书馆虚拟化处理,学生和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对所需书籍进行查询和在线预约,方便教师和学生对书籍的取用。而且在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图书馆可以将书籍文献进行更加科学的归档和分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检索效率,方便图书馆的管理。

实验室管理也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包括设备的使用情况都是通过物联网进行实时等级的。在实验室设置环境监控设备,能够对实验室的环境进行监控,方便定期的巡检,预防实验室的故障,方便维护。

2.3.3 协同办公应用

智慧校园在云平台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多终端的在线协同办公。云服务本身就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的,所以在校园云的基础上也可以进行协同办公。在云平台和数据库的支持下,允许多终端互斥访问请求信息,大大提高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管理资源的应用效率。

3 结束语

智慧校园在云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了校园管理的智能化,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有更加便捷的校园体验。借助物联网和虚拟化技术,将校园应用变得更加唾手可得,在校园内的活动都更加方便统一。同时,在云平台提供的丰富接口的基础上,也聚合了海量的网络信息,教学资源平台让教师和学生拥有更广的发展空间。当然,智慧校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隐私安全和技术规范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云技术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也能够引刃而解,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2011(S1).

[2]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 2011(06).

[3]邓赵红,桑庆兵.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4]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07).

[5]王瑾.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管理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1).

[6]浦敏,李云飞,王宜怀.基于物联网的无线照明控制系统[J].照明工程学报, 2010(02).

作者简介

尹光辉(1976-),男,湖北省武汉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技术。

智慧环保概念篇10

2009年初,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智慧地球”上升为国家战略。“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效率和灵活性,实现信息基础架构与基础设施的完美结合。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环保领域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感知、分析、整合各类环保信息,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使决策更加切合环境发展的需要,“智慧环保”概念应运而生。

“智慧环保”是在原有“数宁环保”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那如何利用“智慧环保”的概念、方法去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呢?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领读者探索智慧环保建设内容。

智慧环保建设内容

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的覆盖全市的环保领域物联网平台,提升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水平,实现由“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的转化。

(l)环境监测系统

通过增加水、气、土壤、噪声、固废、生态等环境监测监控设备数量和监测手段。提高现有环境监测的密度,更及时有效地发现和遏制固废、废水废气等排放。重点建设重金属、放射源、固废及危险品转移等监测监控系统,大力推进环境治理设施的建发,开展环境治理设施及监测监控设备的运营服务,保障环境监测、治理体系的正常运转,提升城市环境管理能力。

(2)整合所有环境信息资源和数据

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环保、水利、气象等部门间的业务融合。整合所有环境信息资源和数据,建设环境监测数据标准体系,将各类环境信息,通过先进的数据挖掘与处理、智能分析,实现对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等状况做出更为科学准确的测定和预估,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统一规范,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与服务一体化功能,提高环境数据管理、分析和利用水平。

(3)建立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中心

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中心由四大分析系统构成:区域排放总量核算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环境辅助决策系统,环境应急预测预警系统。

(4)智慧节能系统

为贯彻落实《同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 15号)精神,根据《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科[2007] 245号),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监管体系建设,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大力推进城市行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管理平台的建设。

建设建筑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实施建筑基础数据录入及分项计量能耗数据的采集,实现对重点建筑进行能耗动态监测,是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建立和完善能效测评、用能标准、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节能服务等各项制度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系统平台包括的系统模块有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数据上报子系统、消息管理子系统、数据分析展现子系统、公众服务子系统、信息维护子系统和系统监测子系统等。

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地理信息技术为核心,建设智能照明系统,实现城市建成区道路照明回路远程自动化智能控制,在保证照明效果的基础上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提高路灯电缆被盗报警的及时率、准确率;为路灯故障和线路故障提供准确定位和信息分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巡检费用,有效保证路灯“三率”指标的实现。

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到2015年,力争完成建筑能耗监测管理平台,行政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覆盖率≥80%;照明回路智能化控制率≥90%;城区主次干道路灯单灯控制覆盖率≥90%。

在软件技术实现上,由政府财政实施项目复用城市电子文件支撑平台成果。

(5)智能环保平台升级后智慧目标

智慧环保概念篇11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经常会听到某高校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或“智慧校园”,甚至有些高校进行了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改造,也冠名为“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是技术发展太快,还是概念炒作呢?或者是人们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智慧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现阶段已经建成的智慧教学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通过开展此项研究找到当前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为今后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建议。

一、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

今天我们所说的智慧教育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地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对环境透彻的感知力,通过利用物联网等实现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②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有线和无线网络支持下,利用先进的系统协同工作实现全面互通;③深入的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智能化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1]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指出,智慧学习作为一类学习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来全面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测评学习结果,有效支持人们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可以实现人们能够在任意时间(Any time)、任意地点(Any where),以任意方式(Any way)和任意步调(Any pace)(简称4A)进行学习,这类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轻松地(Easy Learning)、投入地(Engaged Learning))和有效地(Effetive Learning))(简称3E)学习。[2]

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3]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基本条件是对环境的感知、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深入的人工智能;智慧教学环境中主要用到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感知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特征、营造学习情景,主动提供学习资源、自动记录和评价学习结果;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提供环境保障。

智慧教学环境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ρ习者和环境的感知,比如,通过一些传感设备(物联网)实时控制教室的温度、湿度、亮度等,为学习者提供最为舒适的学习环境;②个性化资源的推送,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可以实时感知学习过程,并主动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③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智慧教学环境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分析,可自动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情况,并产生相应的学习报表或者学习建议;[4](4)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现状

当前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部分高校已经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为深入研究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当前的智慧教学环境可分如下几类:

1.普通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升级

在已经建设成功的“智慧教室”中最为初级的是普通多媒体教室的升级版,此类教室只是对普通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装修和改造,使得教室中的座位灵活、舒适,其多媒体设备配置更加先进。当前改造成功的多媒体教室中基本都安装了高清投影、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互动式大屏幕、无线扩音系统等。

2.课堂互动工具应用型

当前智慧教室中的互动系统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利用台式电脑通过局域网进行互动、利用Internet进行远程的互动教学、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

(1)基于台式电脑的互动系统。这种类型的教室中,每个学生座位上配有一台台式计算机,通过相关的互动软件,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互动交流,包括教师单独辅导,下发、上传资料等。

(2)基于网络的远程直播、互动系统。为实现跨校区之间、跨区域之间的教学直播互动,部分院校建设了“远程直播”教室。在此类型教室中通过高清摄像机、直播管理系统,可实现远距离直播、互动等功能。此外,通过录播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自动录制和保存。

(3)基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课堂互动系统。有些学校的“智慧课堂”可以看到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此类互动系统可以让师生之间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互动,下发、上传资料,也实现了学生实时投票、抢答等功能。另外,此类课堂互动系统已经初步实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授课情况可进行初步分析与统计。

3.教学资源库及社会化软件应用型

(1)有些地区或学校建设了相应的资源库或学习平台,便称之为智慧教育环境。

(2)还有些学校可利用微信、QQ等社会化软件实现新生注册、宿舍查询等功能,他们把这些社会化软件的简单应用说成了智慧校园。[5]

4.环境友好型

(1)教学环境的提升

部分智慧教学示范区中教室颜色鲜艳、明亮,走廊和学习区温馨、清爽,桌椅板凳舒适、灵活,教室里面配置了中央空调、电动窗帘等,整个示范区使学生能感受到愉悦、清新。但在信息化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很少看到大数据分析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因此,这些环境也难以称为智慧教学环境。

(2)物联网的初步应用

有些学校建成的“智慧教室”中开始使用一些初级的物联网设备,比如,显示温度、湿度、照度等参数设备。仅仅使用一些物联网设备也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5.综合应用型

一些学校智慧教室中综合了各种前沿技术,我们似乎看到了智慧教育的影子。此类教学环境中:教室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教室外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和RFID考勤机,这些系统采集的数据可直接传送到教务系统;可以感知教室的温度、光线等,并可实现自动控制;开发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库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此外,还有智能控制系y、增强现实的互动演示和视频会议系统、自动录播系统等。[6]

三、现阶段高等院校智慧教学环境“智慧”的缺失

通过对智慧教育内涵的研究,结合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现状,发现现阶段“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没真正实现“智慧教育”。下面笔者对照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从环境建设、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支持等方面对现阶段的“智慧教学环境”加以分析:

1.对环境和学习者的感知

感知学习情景涉及学习者特征分析、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推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采集、动态建模和情景推理三个模块来实现[7],要感知学习情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智慧教学环境中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在最初级的对基本环境的感知方面,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线的感知,缺乏对物联网的深入应用。要实现对学习者特征的自动识别,必然用到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技术,但在目前的智慧教育环境中还没有看到成功案例。

2.智慧教育资源的提供

智慧资源是指以培养具有21世纪生存技能的智慧创造者为目的,支持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泛在性、情景感知性、联通性、进化性、多维交互性和个性化智能推送等核心特征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8]。在智慧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首先,用到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向学习者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第三,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全面感知学习环境,利用VR技术营造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当前建设的“智慧教学环境”中,虽然可以看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但它们并没有达到智慧资源的标准。

3.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Siemens认为学习分析是:“关于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学习环境的数据测量、收集、分析和汇总呈现,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情境”[9],学习分析必然会用到学习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授课软件对课堂的记录与初步的数据统计,并不能达到学习分析的标准。在对教学过程的记录过程中,通过自动录播系统,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自动录制,但这种记录只能是机械的记录,缺少智能成分。

4.对教育目标的实现

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即“要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要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0]。要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智慧教学环境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改变知识产生、传播和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其次,要支持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要营造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开展所需的学习。显然目前的“智慧教学环境”还不能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因此还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建设的很多“智慧教学环境”只能说是现代教育环境,还不能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要真正实现智慧教学环境,还需要在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大幅提升。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出如下几点认识:

1.强化顶层设计,准确定位,系统规划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甚至还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强调顶层设计,对我们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

2.遵从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还伴随着教学方法、理念的转变。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开展,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最后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

3.明确智慧教育本质,平心静气,不忘教育根本

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更人性化的服务。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必然用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教学环境必然能给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教与学支持,让学生可以开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方式的学习;智慧教学环境必然给师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资源和及时的教与学的分析报告;智慧教学环境可以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满足了上述条件才可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切不可将简单的环境改造、软件应用和资源建设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

五、结束语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系统的规划,盲目的、填鸭式的建设只会造成对人力、财力的浪费,不利于智慧教学环境的应用;而把普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是对“智慧教学环境”这一概念的滥用,这样不利用智慧教育的良性发展。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中,我们应该在认清现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站在教学理论和技术的前沿脚踏实地,不断追求,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EB/OL].https:///services/multimedia/smarter_ planet_zh_cn.pdf.

[2]黄荣怀等.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2015.9.

[3]祝智庭.智慧教育新l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18-25.

[4]黄荣怀等.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8-9.

[5]陈琳,王蔚,李佩佩,李冰冰.智慧校园的智慧本质探讨――兼论智慧校园“智慧缺失”及建设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6(4):17-24.

[6]聂风华,钟晓流,宋述强.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7):5-8.

[7]张永和,肖广德,胡永斌,黄荣怀.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景识别――让学习环境有效服务学习者[J].远程教育杂志2012(2):85-89.

智慧环保概念篇12

一、浅谈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将校园中分散的、各自独立的信息化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整合起来,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字校园的升华和飞跃,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智慧校园的基本内涵:智慧校园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以校园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更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型与应用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成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校园;是以智慧教学、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校园发展的新模式。更确切地说,智慧校园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以及智慧响应的方式,综合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教学、绿色的环境、和谐的服务,保证校园可持续发展,为教师及学生建立一个优良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智慧校园应具有三层构架:

(1)信息采集层:即感知层,包括RFID、读卡器、传感器。

(2)信息传输层:即网络层,包括有线、无线及校园网。

(3)应用层:包括智慧校园的管理、智能教学、智能医疗、智能图书馆、智能食堂、智能教室、智能寝室等等。

智慧校园的特征:

(1)基于超级感知的物联化。

(2)全面的互联互通。

(3)更全面的智能化。

(4)先进多维的系统运作、城市发展、激励创新。

二、物联网技术基础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出版的《未来之路》一书;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了“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美国MIT研究RFID的Auto―ID中心主任Ashton教授提出了“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这一概念。2005年,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 的概念。在美国(或英文世界),专业人员将物联网称为M2M。

物联网的定义。

(1)由于物联网概念刚刚出现不久,其内涵还在不断发展、完善,对于“物联网”这一概念的准确定义尚未形成比较权威的表述。另外,尚没有物联网标准,从业人员的视角和立场不同(有的是从商业角度考虑),因此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a.物联网是传感网而不接入互联网;b.物联网是互联网的一部分;c.物联网是互联网的补充网络;d.物联网是未来的互联网;e.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

(2)物联网是传感网而不接入互联网是早期应用阶段的定义,即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信息传感设备等,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通过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当时认为,这种网络不接入互联网,以内网和专网形式存在。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平台” ,着重互联网的信息共享,而物联网不同,既然有“物”就有一定的产权和归属权,共享也是有条件的。物联网的很多应用更依赖于无线网络技术,如各种短距离RF (包括RFID和Mesh等)和长距离(GSM和各CDMA)。无线通信技术是目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并认为物联网就是传感网,这种物联网是“狭义的物联网”。

(3)目前常用的定义: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和系统(传感网、射频识别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全球定位系统,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连接起来,通过各种接入网、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信息网络。每一个物件都可以寻址,每一个物件都可以控制,每一个物件都可以控制通信。这种物联网是“广义的物联网”。

(4)国际电信联盟(ITU)对物联网的定义和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的互联,是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在的计算。

三、依托物联网建立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的功能的实现必须综合在一个可将全部信息进行共享的平台上,即物联网。通过物联网建立智慧校园三大设备模块和主要技术模块。

设备模块主要包括信息通信、设备管理和安防系统。

1、信息通信。这个信息通信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在提出智慧校园建筑初衷的时候,并没有提出物联网的概念,所以智慧校园的通信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

2、设备管理。这里主要指建筑物自控。通过一个系统对校园内建筑(例如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寝室、食堂)的设备进行实时监控、控制和管理。在这一部分体系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信息流通,主要体现了物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

3、安防系统。相对来说,安防系统的独立性比较强。它的每一部分在校园建筑物内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但目标都是为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的环境。

技术模块是主要指的是感知层的模块构建构建。所谓感知层,它可以对物体进行哪几方面的感知呢?实际上,首先就是对物体预先设置的信息进行感知,当然,每个物体都有它的身份,有固定的信息源,所谓感知,主要是对物体本身的信息源进行感知;第二,就是对物体本身所处的环境进行感知,对它所处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行感知;第三,是对物体地址码,即对物体所在的位置进行感知;第四,是对物体在变化过程中的路径和实体的变化进行感知。

从感知层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子标签的应用。电子标签信息的传送通常采用的是无线方式。电子标签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是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区所没有的。但是,物联网出来的信息传到哪去呢?这些信息一般要通过网络传到它的感知中心,该网络可以是物联网自身体系的网络,但更多的是通过三网融合的网络来进行互通,以便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另外,物联网本身就可以组成一个网络,但是,它的应用可以是在不同的地点,应用层可以体现在智能建筑、智能实验室、智能生活区,它的应用层是分散的。但是,它的感知层相对来说,都涵盖在物联网范围之内。

现有的数字校园的各种信息网络已经为智慧校园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尤其是目前无线技术的应用,为建筑的智能化、为物联网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只要将这些资源利用好,并做好各模块之间的信息融合和设备共享,就可以真正建设一个完整的智慧型校园。

智慧环保概念篇13

当今社会正越来越多地关注学习的本质,以及适当的学习环境。所谓适当的学习环境,是指在此环境中学习的本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人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环境指的就是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是一种狭义的概念,例如家庭学习环境、学校学习环境、社会学习环境等。实际上,内部条件是支撑学习者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习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涵丰富,包括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拥有良好的内部环境才能维持积极学习的状态。学习环境的建构为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了条件。

一 智慧学习环境产生的背景

智慧学习环境的产生发展绝不是偶然现象。首先,智慧学习环境的产生是大势所趋。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依赖于人们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各界都为获得崭新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智慧学习环境的产生就是一个必然,是时代的要求。其次,各项技术的进步与完善为智慧学习环境的产生创造了可能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营造了数字学习环境,从E-learning、B-learning到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再次,学习者对高端学习环境提出了相应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或“网络一代”在能力倾向、学习风格等诸多方面与“数字移民”具有一定差异,很多时候他们所接收的信息和学到的知识超过他们的老师。因此,普通数字学习环境已不能满足“数字士著”的需求,作为数字学习环境高端形态的智慧学习环境便应运而生。相应的,智慧学习环境的产生也为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1993年9月,美国实施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genda for Action)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此计划实施的目的在于建设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进而使得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都能够广泛应用,尤其是能够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成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后,美国先后四次了“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其中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遍接受数字化的理念,继而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相关概念。十年后,IBM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的演讲中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对此概念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就此“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我国也于2009年制定了“感知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打造“无所不在”的网络、建设泛在信息社会,正式成为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泛在信息社会中要实现“四Al”通信,即能够实现任何人和任何人、任何人和任何东西(对象),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的通信与联系。

二 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与特征

在此背景下,教育界学者提出了智慧学习环境的理念,并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关于智慧学习环境的构想。马来西亚学者Chin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个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且具备以下特征的环境:可以适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可以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提供支持;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支持。”钟国祥等提出智能学习环境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出发,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由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教材、教师、学生等构成的一个智能性、开放式、集成化的数字虚拟现实学习空间,认为其既支持学习者学习的自主建构,又提供适时的学习指导。黄荣怀等指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结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

Benkiran等认为智慧学习环境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其主要特征总结如下:(1)独立性(Independence);(2)便利性(Facilitating);(3)可沟通性(Communication):(4)适应性(Adaptive);(5)协作性(Cooperative)。

笔者认为,智慧学习环境的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就是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切的出发点都以服务学习者为基准。智慧学习环境的真谛就是通过利用智能化技术形成环绕智能,即所有的外部条件围绕学习者发挥效用,最终实现学习者能力的提升。通过教育界学者对智慧学习环境的构想和理解中可以看出,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遵循的是“有效学习环境”的原则。经合组织的《学习的本质》中指出,有效的学习环境首先应遵循的原则是以学习为中心,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使学习者逐渐意识到其学习者的身份。学习者就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习者的自我潜能,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意识到其主人翁的地位,才能实现学习环境与学习者的沟通。我国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新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重视人的需要,在智慧学习环境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就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具体体现,深刻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两个基本点”则包括各种支持与自我发挥两点。各种支持是指一切支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外部条件,例如学习资源、学习工具、教学方式等,所有这些外部条件均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自动提供服务,以期实现知识环绕学习者的目标,这也是其最基本特征。智慧教育云与智慧学校为这一特征提供了很好的支撑。韩国利用智慧云计算的技术创建了智慧学习环境。所谓云计算,简单地说就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技术。用户可以通过云端使用应用软件、存储空间等信息技术资源。在云计算的基础上,韩国学者Svetlana Kim引入了灵活4S(Elastic Four Smarts,E4S)的概念,形成了智慧教育云环境。灵活4S主要包括了智慧提取(Smart Pull)、智慧预期(Smart Prospect)、智慧内容(SmartContent)、智慧推送(Smart Push)四个方面。智慧教育云的整体运作过程如下:情景感知监测器监测用户的需求和用户当前使用设备的状况,并通过传感器将数据收集起来,然后传送到4S系统中,经过系统的运作及智慧云计算的调适,最后将学习服务及内容传送给用户。整个系统成功运作的重要因素就是资源技术的成熟,也就是外部支持条件的协调配合。深刻体现“各种支持”重要作用的另一案例就是马来西亚的智慧学校,它是一个综合各种外部条件的典范。马来西亚政府于1996年开始便启动了智慧学校系统,并在各方面为其实现提供了便利。例如,每个州都有很多智慧学校为学生提供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框架。教育部每年拿出近30%的财政预算用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连接。具体体现在在教室配备多媒体课件及演示设施,还有支持进行协同工作的电子邮件或群组软件;图书馆或媒体中心拥有能够提供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的数据库:在办公室能够通过电子途径管理学生和设备数据库、追踪学生和教师的表现或资源、通知及其他信息等。但是仅有技术并不足以实现“智慧”,还需提升教学策略、完善管理流程,并使有能力的、受过良好训练的教职工热爱他们的工作,更要将包括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充足的资金、适当的政策规范与指导、有效和高效的管理实践、充分的信息技术部署及持续的专业发展综合利用起来。

自我发挥是指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进行的自我努力,即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例如学习动机、学习方式、自我管理等,只有学习者积极配合、利用外部条件,智慧学习环境才能运作起来,才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台湾学者在引导学习者积极投入探索学习上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蝴蝶与生态学习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学生首先每人配备一个具备无线网络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s,无线射频识别)读取功能的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然后在蝴蝶园进行蝴蝶生态观察,鉴于蝴蝶有季节性的生态问题,部分蝴蝶需要在蝴蝶馆进行特征辨识。学生需到达指定位置才能接收到系统发送的相关信息及指令,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并辅以指导地观察,同时学生还需填写个人构念方格(Repertory Grid,RG),最终形成个人观察表格。观察结束后,学生不仅可以在网上查看自己的个人表格及得分,还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表格,并在对比、讨论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而完善自己的表格,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学生的探索学习同样适用于其他课程,甚至是在更为广阔与自由的空间内,其中最突出的案例就是台湾的探索式乡土教学系统。研究者将位于台南的圣母庙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并设计了12个学习单元,包括石狮、屋檐等,每一个目标对象都有其建筑特点及历史故事。在观察的过程中,系统通过PDA向学生提出全方位的学习任务,不仅是单纯地观察目标对象,还包括阅读史料甚至是通过触摸来感受学习目标的材质,有些任务还需要在课下利用网络来完成,例如查找墙壁上文字的含义。传统文化课程在增长学生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习的场所不仅限于教室,学习的时间也不仅限于课堂上,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了力量。

三 智慧学习环境的“智慧性”

信息社会正逐渐从E社会(Electronic Society)过渡到U社会(Ubiquitous Society)。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就像一个有“智慧”的生命系统,是由越来越多的人、组织机构和自然系统相互连接而成的,人们正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来构建、汇集、整合和连接存在于任何地方的各类资源。从理论上讲,泛在信息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连接到泛在网络中,因而能够给人类提供海量的、即时的物理世界的信息,并且经过计算能够达到对物理世界和人类生活更加科学、精细、动态和“智慧”的管理。同样,“智慧性”也是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显著特点。所谓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而拥有能力的主体是人,所以“智慧性”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就是围绕着学习者展开的,即在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配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智慧学习环境中将极大限度地减少与用户的交互操作,能更主动地、更智能地为用户服务。正是基于此,黄荣怀提出智慧教室的“智慧性”涉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呈现、学习资源的便利性获取、课堂教学的深度互动、情境感知与检测、教室布局与电气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提出了“SMART”概念模型,即内容呈现(Showing)、环境管理(Manageable)、资源获取(Accessible)、及时互动(Real-timeInteractive)、情境感知(Testing)五个维度的简写——“S.M.A.R.T”。2010年以来,无锡在推进“感知校园”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把物理世界、信息世界和学习环境联系在一起,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智慧化的服务平台,以使学习者能方便地以“人-计算-物/人”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既加强了学习者与学习间之间的交流沟通,又有助于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