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实用13篇

药剂学篇1

张教授是部级重点学科――药剂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他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对药剂学及其下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率先在国内开展粉体学新领域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粉体学是物理药剂学近年发展起来的重要领域,是固体制剂研究和生产的重要理论基础。固体制剂的原料、辅料及中间体的粉体学参数国体制剂的处方设计、生产和质量都有重要影响,是固体制剂从传统的经验生产向科学的量化生产转变的技术之上纪70年代末,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对粉体学在固体制剂中的应用极为重视,且广泛用于生产,而我国存此领域的研究还处空白。张教授为改变这种情况,积极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中。两年中,他埋头于资料室、图书馆,查阅近30年米就爱关的文献资料,记录卡片上千张。与此同时,他带领其团队大胆实践,克服多种困难,自己设计纽装了测定”力参数的仪器以及润湿角测定仪等。这些仪器成本低、性能好、精度高,可测定压片过程中多种参数,为进一步研究原料、辅料的压缩特性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全国统编教材《药剂学》中,第一次写进了“粉体学”一章。其研究成果对改善我国固体制剂的质量、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教授能急国家之所急,积极地进行科研立项。他承担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可压性淀粉”的研制。由于对粉体学已有研究,此项目方案设计科学,提前两年即完成了任务。此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新药证书,并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受到国家医药管理局的表彰。“八五”期间,他组织承担的“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和“粉体工学及其在片剂中的应用研究”两个攻关项目均按期完成,通过了国家验收。他指导完成的另一个攻关项目“粉状纤维素”的研究,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表彰。在中西药物制剂研究中,他与人合作研制的“妇宁康”片获辽宁省科学进步奖;合作研制的纯中药制剂“益津降糖口服液”获国家新药证书;主持研究的“盐酸尼卡地平葡萄糖注射液”获国家新药证书、生产批件。在药物细粉末包衣技术研究中,他研究出具有肠溶性、缓释性和掩盖不良嗅味等特点的微型胶囊生产技术,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其“制备无味药物微囊的喷雾干燥工艺”专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三等奖。他又将上述专利技术应用于“红霉素肠溶散剂”、“阿奇霉素细粒剂”、“罗红霉素细粒剂”等多个部级新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均获国家新药证书、生产批件,并转化生产,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新药阿奇霉素细粒剂(微囊化专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张教授一生为人正直、心胸坦荡,不为名利、不计得失,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勤奋工作、不懈追求。张教授一生工作出色、成绩卓著,发表学术论文134篇,申请专利10项,荣获国家优秀专利奖、辽宁省技术发明奖、辽宁省科技进步奖、沈阳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曾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劳动模范,于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殊荣。

张汝华教授作为我国药物制剂学科的前辈、学术带头人,成为了我们后来者的光辉榜样!发表文章

药剂学篇2

11教学目标结合授课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目标:掌握胶剂的原料与制备工艺(工艺流程图);熟悉胶剂的含义与辅料的作用;了解胶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②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胶剂的原料、生产工艺流程,培养从事胶剂生产中相应岗位的工艺员及QA的工作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中药胶剂的认识。③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严格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观念,建立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为生产有效、安全、稳定的中药制剂及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进一认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

1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章的教学重点:胶剂的含义与制备工艺(工艺流程图)。教学难点:在制备工艺中所涉及的“打沫”“挂旗”“发锅”“胶坨”“开片”“闷胶或伏胶”“塌顶”等传统生产术语的解释。

2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中药学专业大三学生,学生的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鉴定学等相关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本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中药的浸提、分离、浓缩与干燥,为工艺流程的讲解奠定了基础;学生对中药的鉴别、功效、临床应用能够掌握,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中医药的思维模式,但是中药胶剂的特点、制备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对胶剂的原料、制备可能感兴趣。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结合阿胶生产的实例,并与中医药相联系,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目的。

3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本章内容以课堂讲授与提问式、讨论式、实例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板书为主、PPT为辅的教学手段;理论讲授与阿胶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究,互相提升教与学的能力。如采用以“临床常用的中药三宝人参、鹿茸,还有一个是什么(阿胶)”设疑导入课程。以“阿胶属于什么类型的剂型?”“具有什么样的临床功效?”“药厂生产怎样制备?”等问题进行引导,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过程中采用总结、举例、提问、练习、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和教学中。

4学习资源

41教材《中药药剂学》教材选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本书为中药学专业学习的主要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胶剂为该书第十二章。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国药典》20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

42多媒体课件自制“胶剂”课件,网络下载的视频资源课件(阿胶生产技术)。

43网络学习资源以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将课程讲稿、课程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开放,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5板书及多媒体课件设计

板书设计以黑板(白板)为载体,分为重点书写区域与编写区域,二者应分开,授课中重点区域尽量不要擦掉便于学生记笔记及上课结束后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掌握的知识要点。多媒体课件设计,主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组合,将原本枯燥、缺乏吸引力的讲授变成了生动有趣、动静分明、图文并茂的讲授。因此要结合本章的内容制作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同时注意与板书的配合要恰当。如载入中药阿胶、鹿角胶图片、胶剂原料图片、工艺流程图、对工艺中各操作单元配图片等。视频播放以阿胶生产为例,使学生加深理解。

6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药剂学篇3

1开展背景

1.1课程设置在我校药学本科的课程设置中,药剂学作为学生实习前最后一门专业课程,安排在第4学年上学期授课。此时经过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药学基础以及文献调研能力。药剂学总的理论课学时为60学时,“固体制剂-片剂”这一章内容安排了时的理论课。1.2教学内容“固体制剂-片剂”这一章的学习要点是根据主药的特点以及片剂的剂型特点,选择相应的辅料种类和用量,确定制备处方、方法以及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具体实施

2.1选题在简单介绍了片剂的剂型特点和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布置学生进行3种不同类型主药成分的片剂制备,包括对湿热不稳定的药物、黏度较大的中药浸膏以及主药剂量小的药物。根据文献调研结果,针对各个药物的不同特点设计片剂处方,选择制备技术,确定制备方法,讲述所选处方和技术的理由以及注意事项,并予以文献和实验支持。同时为确保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作业的完成,提前向同学声明此次课堂成绩将以10%的比例计入期末成绩。2.2分组讨论首先由学生在3个课题中自由选择,按照所选的主药不同进行分组,而后以组为单位,查阅文献并进行小组讨论,集思广义,就每个主药选出3~4名同学制作PowerPoint幻灯在全班汇报。2.3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讨论课的中心环节,每组上台发言的同学讲述各自拟定的处方,阐述处方设计理由,确定相应的制备方法,如粉末直接压片、湿法制粒、干法制粒等,并阐明制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主药及辅料的粒径要求,粉末混匀时的先后顺序,压片时对环境湿度、温度的要求等。发言完毕后,其他同学和教师可针对其方案提出问题和质疑,回答不出可由其同组同学代为回答。通过已有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如制备维生素C片剂的同学考虑到硬脂酸镁可与维生素C发生化学反应影响其稳定性,因而不适合作为该片剂的剂使用,可以采用硬脂酸代替;有的同学给出了压制维生素C和中药银翘的复合片;还有的同学提出将主药进行环糊精包合以增加稳定性等。最后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处方设计、提问和回答的准确性、发言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分。2.4总结归纳在每一个主药的相关处方讨论结束后,由指导教师就其片剂设计中出现的闪光点和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不同类型处方的比较,指出其主药特点和制备的注意要点,如对湿热不稳定的药物,可采取粉末直接压片的方法,但要注意粉体的流动性,以免造成片重差异;对黏度较大的中药浸膏压制成片时,要注意崩解剂的加法和用量对于片剂崩解和溶出的影响;对主药含量较小的药物要特别注意主药和辅料混匀方法,以免影响含量均匀度。对于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展现出的文献调研及独立思考能力及时给予充分肯定,以引导学生学习药剂学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改活动。2.5实验验证结合本学科开展的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就其有疑义的处方进行验证,以纠正其处方设计中的问题或加深其对于片剂制备的掌握,通过实际效果的观察,97%的同学可以熟练掌握片剂制备技术,此成绩高于传统教学水平。

3教学效果

从课堂上发言同学的清晰思路,到提问同学认真的态度,都反映出大家对于讨论课的精心准备和热情参与。为了进一步了解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药学本科2005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回收率100%。问卷调查的结果如图1。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PBL教学法持肯定态度,认为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实际运用。对近年来继续在校深造并曾参与过药剂学讨论课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也显示讨论课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深刻,且在药剂学的各个章节中对于片剂的掌握最为熟练。从良好的教学反馈上,笔者认为PBL教学法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具有如下作用和优点:3.1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从传统式教学到PBL教学法,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自觉的带着问题,结合教材和文献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了系统的知识框架,掌握了“片剂”这一剂型的相关知识,并初步了解了研发新的制剂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即从直接由教材中领会科学知识的“教材直观”到掌握整体、彻底搞懂理论与实验疑问的“教材概括”[3],学生在学习教材后得到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关知识的理性概括,从而也就灵活地掌握了科学的概念、原理和原则。对于药剂学这种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PBL教学法的运用,可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3.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PBL式的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以被动接受为主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站上讲台,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明显效果。备课不再是教师的专利,要达到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能力的目的,学生在课前要认真准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结合教材中关于辅料和制备方法的知识,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在讨论中都希望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辩论才能,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且力求说服对方,课堂讨论实际上成了一种知识和能力的竞赛,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被调动起来。3.3有利于教学相长PBL教学法中虽然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但教师仍然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相对于“单向传授”的传统授课模式,讨论课上与学生间积极的互动对教师也提出了挑战。新晨

药剂学篇4

(三)“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职业标准分析以上调研表明,制剂生产和药品零售岗位是学校中职药剂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其对应的职业标准分别为药物制剂工和医药商品购销员。因此,应参照以上两种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四)“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分析从“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岗位、职业标准来看,“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制剂和调剂两大部分,至少应涵盖表4所列的四大部分内容。其中,制剂生产操作、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为以往药剂学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合理用药、处方调配在以前的教学中鲜有涉及,今后教学中应及时补充并重点学习。

二、中职药剂专业“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建议

(一)课程目标设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剂型的生产及质量控制知识与技能,掌握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处方及处方调配、药房管理、合理用药等知识与技能,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制剂生产与药品零售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考取药物制剂工和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四级)打好基础;在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科学的专业素养,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创新意识,为全面发展服务。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课程内容选取应与职业标准对接,符合学生实际。内容应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内容组织应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工作任务。重视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突出实践教学,实训、实验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药剂学篇5

1.药剂学实验开课现状

1.1药剂实验课开出率远远低于50%。我校实验室与实验器材的明显不足,往往造成教师想进行实验教学,却没有实验室或相应的实验器材,从而影响了教学计划的进行。

1.2现在进行的药剂实验课大部分为传统的药剂实验,教学模式几乎完全是验证型实验。所谓验证型实验,是指学生通过实验来直接验证已学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在这种实验模式中,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能得出结论,造成学生只会动手、不会动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教师给予学生的依然是灌输式教学,机械式操作,结论性结果,相对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操作、问题型结果相去甚远,它所带来的后果有目共睹:(1)实验教学形式单

一、内容陈旧、过程死板,学生缺乏实验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2)教师指定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学生缺乏创造、改变实验条件的机会,灵活性严重不足;(3)学生不能自己设计实验,只是被动地完成实验,目的性不强,实验技能的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4)如此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在操作技能、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

1.3我校药学专业起步较晚,药剂实验课开设时间不长;在实验方法上基本是机械模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实验课对自身的学业帮助不大,常常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有些学生甚至经常缺课。

2.药剂学实验课改革方案

2.1教学模式的改革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医药行业实用型技术人才匮乏,职业技术学校更应以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有现代化药品生产技能、药学实用技术、药品生产经营能力,可在医院、药厂、药品检验与药品经营部门从事制药、药品检验、药品营销、医药管理及新药开发工作的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宗旨。

药剂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药物剂型的设计与药物制剂制备、生产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并能对药物制剂的质量进行正确的评价。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实验内容来实现的,实验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实验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实验内容分为基本技能性实验、综合实践性实验、实习基地见习三部分进行教学改革。

2.1.1基本技能性实验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基本技能训练内容主要是粉碎、过筛、混合、溶解、增溶、助溶等操作训练。如粉碎操作,是药剂学中最基本的操作。粉碎的方法和车间中粉碎的器械很多,为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并能根据原料的性质、粉碎度的要求,选择粉碎方法和粉碎器械,我们除了按教材内容进行训练外,还结合日常生活中如元宵粉(加液研磨法)、芝麻糊(串油法)等的制作,为学生准备炒芝麻、炒面粉、糯米,让学生自行选择粉碎器械和方法,然后进行粉碎度的比较,得出最佳粉碎方法。这样便既达到了训练目的,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2综合实践性实验

主要发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处方设计、质量控制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实验内容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如软膏剂中药物的释放问题。软膏剂中由于皮肤病灶的深浅不同,要求药物作用产生的部位也不同。有些软膏只须在皮肤表面起作用,不必透皮吸收;有些药物要求透过表皮才能在皮肤内部发挥疗效,如治疗皮炎的激素软膏、抗真菌的癣净软膏;有些药物则要求透过表皮被吸收入血而产生全身治疗作用,如硝酸甘油软膏和抗过敏类软膏。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很多,其中基质的性质对药物透皮吸收影响较大。为此我们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基质,让学生自主设计处方进行实验,将生产出的产品进行体外释药速度测定,最后将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总结归纳,分析比较软膏中药物释药能力不同的原因。另外,我们利用学生爱上网的特点,还为学生准备了《中国药典》2005年电子版,旨在方便学生查阅,及时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2.1.3实习基地见习

主要针对我校实验室、车间仪器设备有限的实际问题,采取个别实验到实习基地、工厂见习的方法,利用实习基地、附近药厂的资源,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达到设备共用、资源共享的目的。如灭菌制剂的生产、全自动胶囊充填机操作、气雾剂的制备等。通过参观见习,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药物制剂的制成有了亲身体会,开阔了视野,缩短了实验时问,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对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2.2实验考核方法的改进

实验考核是检查学生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手段,我们将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种方式。平时成绩是根据每一次实验得分总和来确定,实验成绩分为A、B、C、D四等,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评定:

2.2.1实验前预习。通过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熟悉此次实验需采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

做到心中有数。

2.2.2实验物品的选用。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内容,正确地选用仪器、设备,爱护仪器

设备,尽量避免损坏。

2.2.3实验操作。要求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谨慎、细致地

进行每一步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

2.2.4工作台面清洁,实验有条不紊,强调质量意识。

2.2.5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有

分析报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2.6在学期末进行考试,具体做法是由实验教师拟定实验题目,学生2人一组,

采取抽签方法得到考题,2人互相配合,共同完成。

2.3加强现场教学方式

我们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带领学生到药厂、药店现场参观学习。现场教学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补充。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仪器、设备齐全、先进的药厂、药店、药品研究所进行参观,观看操作演示;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现场介绍车间的工序、布局、工艺条件,以及主要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各工序技术管理要点、质量控制等。学生开拓了眼界,弥补了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领悟,以及对药剂学发展趋势的了解。

3.结语

药剂学篇6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药物制剂和调剂基本操作技术及该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引进中药药剂学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就,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设计合理的中药剂型及生产工艺流程,掌握评价药物制剂质量技能,能运用中医药理论阐述临床合理用药的科学依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该课程的分类目标按基础目标、核心目标以及动力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这是基础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药药剂学基本理论知识、概念,领悟中药药剂学知识系统的科学性、完备性以及应用性价值。注意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知识、观点和方法,结合前期课程所学习的理论,掌握分析、研究中药的前处理、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各环节的关键技术。创造条件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教学中加强观察和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中药药剂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这是核心目标。通过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感知中药药剂学学习目的与任务。采用流程教学法,按照“剂型的概述、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剂型实例”等介绍普通剂型,使学生学会运用专业理论阐释生产实例中的技术要求。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查阅文献、分组设计处方及制备工艺等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会资料收集整理、团队合作、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具备独立思考、讨论分析、总结概括和一定的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这是动力目标。通过“中药药剂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强化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科技兴国思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增加实验项目、实习等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实践动手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三)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将中药药剂学分为四大部分二十章。第一部分:绪论、中药调剂和药剂卫生,共三章;第二部分:以“药剂制备基础”为主,包括“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浸提、分离与精制”、“提取液的浓缩与干燥”,配合散剂、浸出药剂、液体药剂等剂型,共六章;第三部分:“中药剂型”,基本上按液体、半固体、固体、气体剂型顺序编排,共八章;第四部分:“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制剂与疗效”、“中药制剂的稳定性”,共三章,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打下初步基础。对每章的学习内容按掌握、理解、熟悉的程度均作了要求,明确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规定了各章分配的学时数。

(四)实施建议及附录

课程实施建议,指“中药药剂学”作为核心课程教学实施建议、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综合考核评价建议、教材与实验指导的选用或编写的原则等。建议本课程安排在第6-7学期,不低于5学分,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三个环节。教学方法建议多样性,理论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精讲与自学相结合,穿插使用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讲式教学法、答辩式教学法、流程教学法等。建议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考核评价建议注重过程考核,评估方法多元化。建议结合药剂生产的迅猛发展和本校实际条件,自编著实验指导书。

二、实践与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我校成为安徽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之一。从培养目标的内涵比较,应用性高等教育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针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制订的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中药药剂学作为核心课程,要建立相应的课程标准。在理论方面,不仅要具有宽广、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在能力方面,不仅要有较强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接受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还要有灵活运用科学方法,应用本专业理论和实用技术来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素质方面,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一直以来,教师多依据教材内容,或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或以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研究方向为基础,来实施教学。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学随意性大,同样课程在不同院校,或相同专业由不同教师讲授,学时、内容等标准不统一、重点与难点把握不同,以至于同样学习过该门课程的学生,所学的专业内容差异性很大的情况,违背了我国普及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目标,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授课内容必须服务于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则明确规定了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必须清楚地了解,本门课程学生按要求应该学习并掌握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该门课程实施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核心课程的要求,制订出《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通过实践应用,基本达到了目标明确、内容充实和切实可行,能够确保相同专业或不同专业所学的同一课程,由不同教师授课,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基本一致。在按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药普通制剂的课堂讲授,按照“剂型的概述(定义、优缺点、质量要求及剂型分类等)、剂型的制备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方法等”为主线,采用流程教学法,方便讲述,有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便于掌握。通过典型实例的处方设计,结合生产实际,便于理解,又利于实践应用。对于中药颗粒剂、片剂、注射剂等主要生产剂型,采用结合生产实际的案例式教学。如片剂的生产企业,均生产颗粒剂与胶囊剂,介绍了颗粒剂、胶囊剂与片剂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关系,介绍了颗粒剂既是终产品,也是片剂和胶囊剂的中产品。我们以典型案例导入法,讲述中药创新性品种和中药制剂大品种,介绍新品种剂型选择、处方设计、提取工艺、成型技术的实例。

这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密切联系了新品种和大类品种的生产实践,又激发学生开发创新的兴趣;对中药注射剂的热原、灭菌等内容的教学,以鱼腥草注射液的实例导入,让学生掌握了热原的概念、中药注射剂控制热原方法、保证无菌等的重要性。为适应社会竞争能力,学生对于中药药剂领域中创新技术的研究及热门方向的介绍非常感兴趣,在修改课程标准时,内容标准第四部分中有“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制剂”等,将近十年来,中药药剂的新剂型、新辅料、新设备,药剂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天然药物提取分离的新技术、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中药药效学与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的新进展,在此部分及时更新。

药剂学篇7

处方剂型选择在方剂绪论中提到中药最常用的剂型———汤剂。“汤者,荡也。”汤剂往往起效快,作用突出,因此历代古方多以汤剂为主,命名亦是多出现“汤”字。例如桂枝汤、小青龙汤、完带汤等等。但是稍加留意的,有些古方的剂型为散剂,如银翘散、藿香正气散、四逆散等。为什么古代医圣特别选择散剂?带着该疑问启发学生思考:用汤剂合适还是散剂更合适?以银翘散为例,该方组成药味有: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等。这些药材气味芳香,从化学成分上分析则多含有挥发油。采用水煎的方式,一方面不利于挥发油的溶出,另一方面火候大了又容易导致挥发油的耗散。因此我们的先贤则采用最简易的办法,直接将芳香性药材打成粉末直接冲服,或者打粉后(有利于挥发性成分的释放)再用水速煎。基于此拓展开来,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处方中有多味富含挥发油的药材,这类处方开发成现代中成药,选择什么剂型最佳?是滴丸、软胶囊、丸剂或是片剂等等?

2结合方剂的功效和毒性分析

剂型的选择丸剂虽是一种常见的剂型,但往往也包含了很多考虑因素在里面。这包括:一般具有补益功效、服用时间相对较长的方药,例如六味地黄丸,做成丸剂既能保持疗效持久,又方便服用;或有毒性的舟车丸,做成丸剂可抑制药物的毒性效应;或需要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减缓药效强度的桂枝茯苓丸。目前,市面上由古方开发出来的中成药剂型多样,可以进一步根据处方的功效启发学生思考成药剂型选择的合理性。例如二陈汤是治疗湿痰症的代表方,做成中成药剂型一般不宜选择蜜丸或蜜糖浆,因为蜂蜜具有滋补作用不利于祛痰湿,可以考虑采用口服液、片剂、胶囊剂等。对于左归丸、人参养荣丸、右归丸、大补阴丸等之类的补益方,成药采用蜜丸一般效果可能优于浓缩丸,因为这些处方中既有植物药又有动物药,浓缩丸的生产工艺过程可能会使得部分有效成分流失。

3根据功效和毒性分析

处方煎煮方法的选择大家都明白解表剂一般需要“武火快煎”,例如吴鞠通特别强调煎煮银翘散时“香气大出则取服”,这也是避免有效成分过分损耗的原因。但是实际应用中,患者还面临一个困惑:需不需要翻煎?翻煎后的汤药疗效是否改变?学生则不清楚。这时候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根据挥发油易挥发、易氧化的特点,处方已经经过“武火快煎”,第一煎之后大部分挥发油已经消耗的差不多,再煎则“轻、清”之气无存而“味厚入中焦”,已无解表功效;因此,含有大量挥发油的药材处方,一般无翻煎的必要。同样,对于含辛散药味比较多的处方,例如理气剂的方,一般也不建议久煎、翻煎。但是对于味厚药味较多的处方,例如补益剂、治(内)燥剂、治(内)风剂中的方,一般可以考虑久煎、翻煎以提高药材利用率。对于含有毒药味的处方,合适的煎煮方法是降低毒性的关键措施。例如细辛有“用不过钱”的说法,并且现代药典规定细辛用量不宜超过3g。但是张仲景等医家均广泛应用细辛于临床,《伤寒论》中用细辛的方,每方用量均超过3g,怎么没有史书明确记载仲景方会引起中毒呢?这是由于细辛中含有黄樟醚,这是一种对热不稳定的有毒成分;在汤剂中煎煮时间超过半个小时以上,基本上汤药中黄樟醚含量较低不足以引起毒性反应。按照《伤寒论》含细辛方的煎煮方式,一般煎煮时间会超过1小时,所以不显示毒性亦不奇怪了。细辛“不过钱”的说法这实际是指细辛药材打成粉末直接口服的剂量不宜“过钱”。同样,附片、川乌等的有毒成分对热敏感,久煎能够有效地降低汤药毒性成分的含量。

4根据处方药物成分分析

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目前,中、化学药联合用药已较为普遍。只要联用得当、合理,可相互为用,取长补短,增强疗效,降低毒副反应,然而若配伍不当,则可产生毒副反应。笔者查阅文献报道,常见的混合药用禁忌有:1)含有乌梅、山萸肉、陈皮、木瓜、山楂等有机酸成份的处方或中成药与磺胺类、大环类内酯类、利福平、阿斯匹林等酸性药物合用,因尿液酸化,可使磺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溶解度降低,增加磺胺类药物的肾毒性,引起结晶尿或尿血;增加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肝毒性,甚至引起听觉障碍;可使利福平和阿斯匹林的排泄减少,加重肾脏的毒副反应。2)有些中西成药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合用后药理作用相互加强产生毒副反应。强心苷有较强的生理效应,过量则会引起中毒。如六神丸、救心丹等含蟾酥、罗布麻、夹竹桃等强心苷成分的中成药,不宜与洋地黄、地高辛、毒毛花苷K等强心苷类药物同用。发汗解表类成药如防风通圣丸、通宣理肺丸等与解热镇痛药阿斯匹林、安乃近等合用,可导致发汗太过,产生虚脱。3)药效学发生拮抗作用而产生毒。如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能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及脂肪的分解,使甘油、乳酸等各种糖、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从而减弱胰岛素、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等降糖药的药效。类似相关的中药复方或成药在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需要授课老师指引学生去关注、积累经验,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发挥的专业优势。

药剂学篇8

一、采用模块化教学,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模块化。

药剂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知识的更新非常迅速,需要学生不仅要学会用,还要学会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具备自己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不断针对教材特点,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将各种剂型模块化,如药物制剂的基本知识、液体制剂的制备技术、半固体制剂的制备技术、固体制剂的制备技术、其他制剂的制备技术、中药制剂的制备技术、药物制剂的新剂型和新技术等。通过对教材模块化的处理,能够让学生对书本有一个整体把握,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剂型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知识的脉络变得清晰,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二、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将PBL与信息化相结合,通过信息化平台,将模块化的内容以任务形式放置到平台的任务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任务,确保对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课堂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指导,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课堂任务,并将结果反馈到信息化平台,由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展开新的教学过程。以片剂为例,在片剂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片剂的名称及说明书,描述它们的形态,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压片的方法,学生通过软件的练习,逐步了解制备的步骤及工艺要求,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最后将自己的操作过程反馈到信息化平台上,由老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评点。通过这样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从而强化课堂效果。

三、丰富教材资源,利用微课、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使教材立体化、形象化。

微视频的形象生动辅助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对制备工艺中涉及的仪器设备操作的亲近感[3]。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较为抽象的内容、教材中的实验部分及难点章节,将知识点以微课形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有利于突破难点,化繁为简。微课的内容可以在终端设备上观看,有利于学生在课后温故知新,并有利于远程教育的进行。比如在实验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中,首先将其制备的流程、注意事项等制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实验前观看,对实验有一个根本了解,再进行操作的过程,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微课的视频中还可以添加企业一线生产时所使用的设备和操作环境及生产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学习,可以更好地重现知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知识可以起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充分结合临床,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药剂学的课程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略显枯燥,学生容易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厌倦心理,针对这一情况,对于各种剂型的学习,充分结合临床,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身边鲜活的案例中得到知识,使原本不太熟悉的内容成为身边的实例,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理论内容。如在注射剂的学习中,引入鱼腥草事件、齐二药事件,让学生明白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了解在不遵守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生产的前提下生产的注射剂所产生的严重危害,从而明白质量对于药品的意义;在胶囊剂章节的学习中,引入毒胶囊事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胶囊剂的囊材,了解制药行业对于人类的意义。结合制药行业的发展和身边的社会事件,不断丰富案例内容,在授课过程中贯穿案例,让学生了解事件,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谈谈自己的体会,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理论内容,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五、以技能比赛为抓手,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走向临床。

药剂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同学来说,掌握实践操作显得尤为重要。理论起源于操作,最后服务于操作。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制药设备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以片剂为例,通过实训基地制药设备的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片剂的制备原理,压片机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生产中的质量控制等,在熟悉操作方法的前提上,让学生进行技能比赛,在最短的时间内制作出质量最稳定的片剂,并且在系部进行推广,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技能比赛之中,以点带面,进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药厂,让学生通过在药厂的参观与实践,了解更多压片机的形态、生产参数、操作方法、生产文件等,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校内走向校外,对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随着比赛的推广和校内外实践基地的不断推进,逐渐在学生中形成你追我赶、人人争学先进技术的良好局面。

总之,药剂学是一门高职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多样,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结合临床最新发展,结合社会关注的案例,拓宽思路,强化教学效果,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卫技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药剂学篇9

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首先要对药剂学实验内容进行优化,合理分配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之间的比例。目前,在一些高等学校药剂学实验教学中,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如一些代表性的普通剂型的制备实验,学生在学完相关理论知识后,只需要按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就能得到标准的、理想的实验效果,从而验证相关理论内容。这种实验教学方式虽可提高学生实验的正确率,加深对实验步骤的印象,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会按部就班地根据实验流程来完成相关操作,缺乏思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因此要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采用验证性实验与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性实验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如片剂实验增加了溶出度测定,浸出药剂实验增加了中药的提取、精制等内容。在确保学生熟练掌握了制剂的制备要点及各辅料在其中的作用后,可适当设置一些典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和制订实验方案,通过实践筛选出最佳实验方案。从查阅文献,到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手段以及质量评价等学生都得到了锻炼。设计性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加深学生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另外,针对目前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在完成传统剂型的学习后,还可增加一些新剂型以及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应用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2改进药剂学实验教学方法

目前,药剂学实验教学多采用传统授课模式,在实验课上,教师首先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强调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学生听完讲授后,根据教师讲授的实验步骤机械操作,实验完成后根据结果书写实验报告,教师根据报告进行评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牢,无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因此,要改进教学方法,将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引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上课随机抽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后让学生对所学理论进行复习,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了解该剂型目前的应用情况及前沿发展动态,拓展知识[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深造打下基础。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独立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逐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药剂学实验教学中涉及一些制剂专用设备的使用,如压片机的使用、安瓿瓶的熔封、栓模的使用等,单靠教师口头讲解,抽象难懂,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快速掌握操作要领;再比如,合格的软材要符合“手握成团,轻压即散”的要求,学生难以靠想象掌握这个要求,而借助一些教学视频会生动形象地展示设备的工作原理、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合格标准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容易理解和掌握,印象也更加深刻,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听课的困倦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兴趣。对于一些在实验课堂上无法进行,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视频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他们对药剂学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起到补充作用。

3提高教师自我科研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药剂学专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药剂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灵活掌握课本上固有的知识,还要在现有知识库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高校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科研工作能力,不断充实科研实践,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先进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举办讲座和授课等活动,从而提高实验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完善药剂学实验考核制度

药剂学篇10

2建立阶梯式实验教学模式

在对药剂学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科学合理的分解和组合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认知见习、专项技能实验、药学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阶梯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整合多学科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的同时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岗位要求。

2.1认知见习在第二学期安排学生到制药企业见习两周。专业认知实践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早期了解未来职业、就业岗位及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对本专业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认识。药剂学的发展现已超越了制剂的局限性成为研究药物剂型的配制、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技术科学。利用药厂实习基地资源开展认知见习,达到了设备共享、优化资源的目的,有效地节约物力人力。如通过灭菌车间参观,使学生对药物制剂的制成有了初步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制剂生产的感性认识。见习中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环境,主人公意识得到增强,学生依据GMP相关内容结合参观体会,分组绘制出名为“明日之星”的药厂、车间设计图样,进行比较交流。

2.2专项技能实验药剂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称量操作、粉碎、过筛、混合、提取、过滤、蒸馏、蒸发与干燥及制剂等单元。我们将基本操作技能融入到专项实验中,合理分配实验学时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感,避免了实验课程设置中基本操作的简单重复训练。建立起专项技能实验包括溶液剂、混悬剂、乳剂、栓剂、软膏剂等的制备及质量评定和单冲压片机、片剂硬度计、溶出仪的使用等。通过专项技能实验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及基本仪器设备使用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理训练学生基础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普通制剂制备的基本要点,正确进行操作和熟悉制剂制备过程和器具使用。如痱子粉的制备,训练了学生称量、粉碎、过筛、混合的操作。处方中成分较多,引导学生注意混合顺序、观察共熔现象,强化等量递加法等混合方法的操作意识。

2.3药学综合实验实训在专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整合多学科知识,改革原有的以单一学科为中心开展实验教学的模式,尝试开设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实训,使学生充分体会药剂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的思维。如牛黄解毒片的制备与鉴别,学生需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在操作中加强制粒、压片、包衣及片剂质量检查等专项技能的同时,切实体会药剂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依据临床用药需要、天然药物的功效及药物化学结构特性确定合适的剂型,选择适宜辅料进行处方设计,并预测出制剂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确保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实验中学生自觉应用到药剂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强化了对该学科的理解与掌握。有学生有感地指出“牛黄解毒片裸片颜色棕黄、中药气味也浓,经包衣后不但改善了外观、掩盖了不良气味,也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包衣的目的原来只是死记硬背,常与其它制备目的记混,现在理解起来更容易了,想记混都难啦!”也有学生进一步提出薄膜包衣的设想以降低片重、减小对药物崩解的影响,扩大适应群体,提高生物利用度。

在实验实训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文献检索[2],设计出薄膜衣处方及生产工艺流程,并与糖包衣工艺进行比较。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不满足于实验室见到的小型实验设备,要问“药厂车间里是怎么生产的呢?也用同样的仪器吗?”很多学生从网上下载下来不同方法、型号的包衣设备的图片,经过精心设计制成幻灯片在班上为同学讲解展示:有传统的荸荠型包衣锅,也有高效率可适应自动化生产的流化床包衣装置。

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操作[3],不仅将本学科课程基础实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而且将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在师生之间进行实验总结、交流和报告,培养了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秩序。

2.4顶岗实习在第5,6学期安排学生在医院药剂科和制药企业实习。学生直接参与到医院、企业制剂的生产、质量检测、调剂等工作之中,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巩固原有药剂学理论实践知识同时,加强了自身职业的使命感。

3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成效

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全面、较系统、较扎实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地提高了药剂学实验教学效果,从真正意义上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这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从2002级药学专业学生开始试行,经过4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该教学模式指导下,学生通过药剂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专业技能考核取得良好成绩,顺利完成药学综合实验实训,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明显提高。我们将在实验教学中及时发现新问题,不断探索尝试以完善教学模式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满足于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药剂学篇11

2强化实验教学,增加校外实践

药剂学篇12

中医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虽然同属中医学的范畴,从培养的目标来看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中医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人才。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饮片、中成药和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该专业以后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中药和中成药的生产工艺操作、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的质量控制。

1 方剂学的教学现状

从教材来看,目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方剂学在编写时对证治机理、辨证运用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主要侧重于中医临床的应用。关于药物的现代研究、配伍后的药物效应、现状方剂学实验等方面的叙述几乎没有。而从培养目标和从业方向的实用性来看,这些知识恰恰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需要学习的。

从教学大纲来看,现有大纲重点是辩证施治。而中药制药专业的重在药物的配伍、药效、剂量、副作用和现代药理研究。如果按照现有的大纲教学,会造成学生所学习到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会出现相脱节的情况。

从实验来看,中医药为什么走不向国际市场,其中的大部分原因在于中医药属于“黑箱”操作,没有客观的评价依据。方剂学实验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医药不断提高“含金量”,做到有据可依。现在高职院校在方剂学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普遍落后,有的院校甚至没有方剂实验室。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按照专业需求,进行教学教材的改革:中医与中药制药技术是两个培养目标不同的专业,在对知识结构的掌握要求上也是不同的。在学习方剂学课程上,教材的编写和大纲的制定上应注意突出专业和层次,解决目前教学内容单一化、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现行的方剂学教材和大纲都是根据传统中医药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设计编写的。就使得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在开设方剂学课程时,所学习到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相脱节,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培养要求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编写出适合新兴专业使用的教学教材和大纲,适当的调整教学的侧重点,让方剂学与现代药理、药物化学、药物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这样才能使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发挥所学到的知识。

方剂学教材中原有的组成、用法、主治、证治机理、方解、运用和医案不变,可加入一些现代研究和制剂方式。如辛凉解表剂中的银翘散在服用方法上应在原用法的基础上应加上现代研究。古代的服用方法是散剂,但现代临床多将其共煮为汤剂,在煎药的时间必须减短。目前银翘散剂型多种多样,有丸剂、片剂、颗粒剂、袋泡和浓缩袋泡剂。这几个制剂其中丸剂和片剂,效果发挥较差,颗粒剂、袋泡和浓缩袋泡剂保存了该方的有效成分,相对而言具有方便、价廉。新研究:银翘散是中国研制的一种有效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新中药“金花清感方”的基础方。

在进行方剂大纲编写的时候,教学的侧重点可以适当加大现代研究的比重上,这样就能把教材、教学大纲从根本上把两个专业区分开来,新的知识点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发挥良好的实用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中药制药技术的专业性特点。

2.2 根据实践需要,合理调整教学侧重点:方剂的证治机理一直是传统方剂学的教学重点,是中医临床专业的教学重点。中药制药技术研究的是制剂,方剂的配伍是教学的核心。在方剂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减少证治机理的教学比重,重点加强配伍是十分必要的。

2.2.1 药物的配伍:药物的配伍主要分析的是药对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在以往方剂学的教学中,主要重视透彻分析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较适用于中医专业的教学。而中药制药技术重在制药,复方在制药过程中广泛运用。药有七情,药对的配伍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是经典复方疗效的体现。药对是复方的最小单位,它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重要的81对药对,如:当归配白芍,苍术配厚朴等。并注重药对的现代研究,如黄芪配当归能够触发MCF-7细胞雌激素α受体磷酸化,而单味的黄芪或当归却不能。

2.2.2 药物配伍的相互作用:配伍恰当可以改善药剂性能,增强疗效,但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配伍都是合理的。在制药过程中如不注意药物的配伍,会使有些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些药物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还有些药物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乃至危害病人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配伍禁忌的讲解,如“十八反”中的甘草忌芫花,现代药理学研究,两者配对使用后,CYP1A2、CYP2E1、CYP3A1/2的酶活性增强。

药剂学篇13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要求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具备合理设计制剂处方、科学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从事制剂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为达到上述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回顾近年《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实践过程,调阅教研室多年上课后的师生评语及追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反馈信息,结合本学科当前的教学工作状况,广泛阅读他人已发表的教学改革方法和经验,总结以往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肯定的地方,拟采百家之长,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1 大学课程的时间设置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专业课程在多数院校都是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年才开始学习,但其内容涉及到许多《高等数学》 (微积分、线性代数等)的基础知识,而《高等数学》则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其后几年的课程均很少涉及[2],这样就造成多数学生对一些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的遗忘,尤其对那些原来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面对药代动力学部分中大量的公式推导,感到既抽象难懂,又枯燥乏味;另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课程本身安排的学时就很少,教师课堂上没时间为学生补习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学习上感觉困难。因此,建议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召开基础课代课教师与相应专业课代课教师的座谈,明确专业课中需要基础课教师重点讲授的内容,进而在时间上两者相衔接,尽早让大学生学习过基础课后,即开始相应专业课的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基础课知识的巩固,也为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不必对相同内容进行重复教育,从而节约教育资源。

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本院自从2004年在本科药学专业开展《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以来,全部采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教学,该教学模式可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复杂的作用机制简单化,同时辅以鲜明、生动的动画,总体上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也使教师从整节课的“写写擦擦”中解放出来;但从听课教师及学生的反馈中也发现不少问题:①个别课件制作的质量问题,如非关键字过多;内容摆放位置不协调;字体大小、颜色对比不合适,动画制作质量参差不齐等;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减弱,由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全部使用Powerpoint课件,个别教师甘于居于幕后充当“配音演员”的角色,缺少了形体语言的表达,给学生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使得师生的互动及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的降低;③不同教学内容应采用适宜的授课方式,如教材中生物药剂学部分关于不同制剂在体内、体外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多为文字性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课件教学,以动画对药物的体内过程进行生动的演示,可使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药代动力学部分,由于存在大量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中,采用Powerpoint进行授课,同时利用Excel中作图及计算功能缩短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时间,由于屏幕尺寸的限制,致使公式推导的过程前后无法连贯,个别学生反映课件显示速度过快,思维跟不上。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药代动力学部分的教学应在Excel辅助计算的基础上,结合文献[3]提供的方法“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由板书逐步讲解其中的推导过程并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慢慢地跟随教师的讲解把握其来龙去脉,放映的课件中只清晰地列出重要的中间公式及最后的结果”进行教学,或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④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使部分教师其他方面的教学能力出现下降的趋势,由于制作Powerpoint课件,尤其其中的动画需要大量的时间,加上教学中其他教学方式的较少应用,致使部分教师对板书、教案及教学笔记的书写与更新、学生思想动态方面的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应提高对教师多方面的要求和考核,使之各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

3 实验部分的教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是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是实用型人才教育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课题设计、操作技能、论文写作和课题汇报的能力。笔者尝试了以下方法:

3.1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采用经典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验证以往的实验结果。对于验证性实验,实验课前,教师围绕实验内容提出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实验内容,熟悉相关理论和实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教师随机对学生进行提问,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当然,学生也可自由说出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实验中,学生不一定非要按课本或老师要求去做,可以有自己的主张和创新,允许学生实验失败;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成员不得擅自提前离开,要逐组汇报实验结果和心得,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实验中的观点和注意事项,对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只要对失败的原因分析的有条有理,同样给予鼓励。

对一些实验前的教师演示性实验,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可借鉴文献[3]的方法,实施全程录像,录像中用一些特写镜头将实验操作的难点表现出来,学生就可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操作步骤;另外,学生如果对某一部分不理解,可以对这部分重复观看,教师只需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指导,这样就减少了复杂的示范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涵盖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分析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以国家药品临床研究机构I期实验室为依托,把接到的横向课题按实验要求对学生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按照科研的一般程序,在学校图书馆或系部电子教室自行查阅相关文献,按照拟定的格式和目录,以其所学尽力撰写研究者手册、实验方案和知情同意书,选择较优者在全班公开讨论,对一些大胆的设想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对其可行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又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受试者筛选期间组织学生参与和见证健康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和身体检查等各环节,从参与实验中更清楚地认识受试者的入选、剔除的条件;样本采集过程中,分批组织学生参与受试者的管理、监督服药、样本采集、样本的分离及受试者的监护工作;样本检测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高效液相色谱的使用、实验条件的摸索、样本的预处理、进样分析等;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生成统计报告;然后按照一定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最后制作幻灯,要求学生随机个别汇报,师生共同评定;最后,要求主要参与者撰写科研论文,在学报的大学生园地版面上发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文献的检索方法、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注意的事项、报告的撰写和科研论文的写作及汇报,目前已在学报的大学生园地上发表了“阿奇霉素分散片生物等效性评价”等科研论文2篇;并且学生从幻灯片制作、课题汇报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教师授课的艰辛,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偶尔的出现小瑕疵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经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后,多数学生基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较复杂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3 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是以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从去年开始,本院对药学学生实行导师制培养,就是每个教师都要从班级里随机抽取数名学生,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各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先把自己的研究情况介绍给大家,然后分发材料,让学生逐渐熟悉研究内容并跟随教师或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实验技术,聆听硕士生的课题汇报,再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下载相关文献,反复研读,初步掌握基本的科研思路和实验方法,然后自己选题或根据教师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相互学习、共同讨论,促进学生个体之间知识的交叉,同时学生的热情、无拘无束,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也不断激发教师的灵感,为其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4 讲授例题与作业设计

药代动力学部分涉及大量的计算,必须通过不断的计算演练,才能熟练掌握各药代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解题思路,因此,例题与作业是课程设计中的必要部分[4]。对于典型例题讲授时应着重于解题思路的点拨;其次,可选择《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配套的习题集,选择其中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题目进行讲解,也可给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作业。下次上课时,先行提问,再相互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考核工作

5.1 理论课的考核

目前对学生的理论课的考核,主要还是通过传统的闭卷式考试来进行,但闭卷考试因限于考试篇幅和难度的需要,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本身的记忆能力,而考察理解与应用能力的题目相对较少。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只是片面反映学生的短期记忆能力。文献[5]所介绍的半开卷考试的考核方法,一方面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注重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值得借鉴。

5.2 实验课的考核

为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实验课的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重由原来的15%提高到30%,实验课的考核内容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的撰写及实验内容的回报等,尤其对整个实验过程中那些表现突出、有独到观点的学生,要求教师应记录在案,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总之,本院从2004年开始开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课程以来,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虽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今后一定努力加强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以生为本”,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2]景荣荣,张文祥.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启示――数学应用案例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17(4):380-381.

[3]郭波红,金描真.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08,5(10):91,15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