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节的习俗实用13篇

建军节的习俗篇1

2、组织开展以“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为主题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推进月活动。

3、组织开展“当优秀公仆、创一流事业”征文活动。

4、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新党员宣誓仪式。

5、召开党务干部座谈会。

6、各基层党组织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

7、评选和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

8、开展送温暖活动,各基层党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困难党员活动,机关组织青年党员走访慰问建国前老党员活动。

9、组织两级干部和党员骨干观看党风廉政教育专题片。

10、举办“辉煌的五年,历史的跨越——喜迎党的xx大”图片展。

建军节习俗:

每年中国建军节,部队都组织盛大的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

各级政府,也组织隆重的军民联欢晚会或座诫会,邀请老红军、军队离退休干部复员退伍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及烈军属代表参加。

组织拥军优属活动,宣传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检查优抚工作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决。

建军节和建党节的区别建军节:建立军队的理念日

建党节:政党建立的纪念日!

建军节是解放军成立的日子,建党节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日子

1920xx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代表到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煮,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共十三人,代表全国冠军五十七名党员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大会通过了党的章程,选举陈独秀为,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环境困难,不能查记“一大”召开的准确日期,因此1941年党中央决定召开“一大”的确1920xx年7月的首日即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和纪念日。

1920xx年8月1日凌晨2时,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北伐部队2万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八一”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建军节和建党节的区别在哪里建军节:建立军队的理念日。建党节:政党建立的纪念日。建军节是8月1日,建党节是7月1日。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每年公历七月一日。 1920xx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遍到我国,经过“五四”爱国运动,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人,相继在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列主义,从事工人运动。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积极帮助下,1920xx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代表到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后因被帝国主义密探发觉,会议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船上继续进行。参加会议的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煮,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共十三人,代表全国冠军五十七名党员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大会通过了党的章程,选举陈独秀为,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建军节的习俗篇2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于1920xx年7月12日进行改组,停止了中央委员会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旬,决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并联合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恢复革命根据地,然后举行新的北伐。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但发现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在第二方面军中开始迫害共产党人。随即向中共中央建议,依靠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实行在南昌暴动”。据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

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第10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从7月25日起,第11、第20军分别在叶挺、贺龙指挥下,陆续由九江、涂家埠(今永修)等地向南昌集中。27日,周恩来等到达南昌,当天就在城内的江西大旅社正式组成前敌委员会,领导加紧进行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

30日早晨,中央代表张国焘来到南昌,中共前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张国焘坚持认为,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应该争取张发奎参加,否则不能举行暴动。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认为,“在客观应当是我党站在领导的地位,再不能依赖张”。第二天,中共前委再次开会进行辩论。最后,张国焘表示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此时,国民党武汉政府的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第3军主力位于樟树、吉安、万安地区,第9军主力位于进贤、临川地区,第6军主力正经萍乡向南昌开进;第二方面军的其余部队位于九江地区;南昌市及近郊只有第五方面军警备团和第3、第6、第9军各一部共3000余人驻守。中共前委决定赶在援兵到来之前,于8月1日举行起义。

8月1日2时,南昌起义开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战计划,第20军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当日下午,驻马回岭的第25师第73团全部、第75团3个营和第74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第率领下起义,第二天到达南昌集中。起义最终取得了成功!

南昌起义成功后,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革命委员会任命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参谋团,作为军事指挥机关,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并决定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贺龙兼代方面军总指挥,叶挺兼代方面军前敌总指挥。所属第11军(辖第24、第25、第10师),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第20军(辖第1、第2师),贺龙任军长、廖乾吾任党代表;第9军(无作战部队),朱德任副军长、朱克靖任党代表。全军共2万余人。

1920xx年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众数万人集会,庆祝南昌起义的伟大胜利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会后各界青年踊跃参军,仅报名的学生就有数百人。

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计划,决定率起义军向广东进军,计划以广东为基地再次组织北伐。

八一建军节3日至6日,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沿抚河南下。起义军进至进贤县时,第10师师长蔡廷锴驱逐在该师工作的共产党员,率部折向赣东北,脱离起义军。由于起义军撤离南昌比较仓促,部队未经整顿,加上酷暑远征,部队减员较多,7日到达临川时,总兵力约1.3万人。

8月下旬,起义军在瑞金、会昌地区击破国民党军钱大钧、黄绍竑等部的拦阻,歼敌6000人,缴获枪2500余支(挺)。起义军伤亡近20xx人。

据此,中共前委决定,第20军新建的第3师随革命委员会驻守潮、汕地区,集中主力6500余人迎击东进之敌。9月底,起义军主力在揭阳县白石和普宁县流沙与国民党东路军激战不胜,10月初部队大部溃散。革命委员会和起义军领导人分散转移,余部1300余人进入海陆丰地区,加入到该地区的革命斗争。退出三河坝的第25师同由潮、汕突围的第3师一部于饶平会合后,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闽粤赣湘边,最后保存起义军约800人,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于1920xx年4月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合。

南昌起义部队虽然受到很大损失,但这次起义却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建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它如一声春雷,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习俗根据20xx年1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在某些时期,也曾进行过阅兵活动。例如20xx年八一建军节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在石岗机场举行公开阅兵仪式。

八一建军节的诞生1920xx年8月底,南昌起义部队在朱德、贺龙等指挥下,经过彻夜强攻,一举占领了瑞金,取得了南昌起义后第一次攻城战役的胜利。瑞金,这座赣南山区小城,从此与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

叶剑英妙计“调虎”南下

1920xx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震惊了蒋介石、汪精卫。他们立即从江苏、安徽、湖北调集数十万大军向南昌反扑。鉴于敌人和自己实力悬殊,从8月3日起,起义军开始撤出南昌,向南挺进。但是,起义军撤出南昌后的20多天,一路居然没有遇到任何阻拦,顺利通过临川、宜黄、广昌、宁都等地。

南昌起义爆发后,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召开紧急会议,时任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的中共地下党员叶剑英利用反动阵营的内部矛盾,建议张发奎不要追击起义部队,让他们南下与广东军阀陈济棠火并。此计正中张发奎下怀。于是,起义部队在撤离南昌后没有遭到追击,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机,一路平安地来到瑞金城下。

文字

1920xx年8月25日下午,在朱德、贺龙等的指挥下,起义军在瑞金北部的壬田镇,展开了起义部队第一次攻城战。陈上海告诉记者,进攻瑞金的主力是贺龙率领的第一、二师,周逸群率领的第三师作预备队。经过彻夜激战,敌“讨共第八路军”右路总指挥钱大钧所部5个团被击溃,向会昌方向逃窜。26日上午,起义军占领瑞金城。这是南昌起义部队首次攻占城市。不过,这一胜利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起义部队第九军参谋处长冉国平、二十军一师三团团长余愿学光荣牺牲,官兵伤亡数百人。

贺龙郭沫若在瑞金入党

建军节的习俗篇3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建军节的习俗篇4

基于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笔者给本课的教学主旨是:辛亥革命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移风易俗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陈规陋习;政局上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乃至复辟帝制,整个社会呈现动荡的局面。总的来说,新旧并存,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需要思想上的彻底改革。

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

莫理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1897―1912),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1912―1920),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留下来的大量图片、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史料。关于本课教学,笔者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以澳大利亚人莫理循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抓住民国初年的社会转型这一教学主旨。

导入:由莫理循赴湖北、四川、贵州和云南四省的《护照》引出对莫理循的简单介绍。教师讲述从莫理循留下来的日记、图片、报道等史料,辅之其他史料来学习本节课。

设计意图:学生从护照中提取历史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环节一:民国初年的社会习俗的变革

1.展示莫理循在旅行中拍摄的两张女子缠足的照片及其所著《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的一段史料。进而设问:莫理循对中国女子缠足的态度是什么?展示两张女子缠足与女子放足对比的照片及选自蒋梦麟《西潮》的一段史料。教师设问:导致女子放足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史料提取信息,认识到莫理循对缠足陋习持批判态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女性缠足是封建礼教和男权奴役的象征,残害了广大妇女;学生了解到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禁缠足的政令,并让学生感受从生理和心理上对女子进行了一次大解放。

2.展示莫理循收藏的两封信封及两张照片,教师设问:(1)除禁缠足外,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还有哪些?(2)这两封信封及两张照片可以印证什么?

(3)透过以上社会习俗的演变过程,体现这时期中国社会什么趋势?导致这些社会习俗变革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联系教材回答问题,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革的其他内容,理解民国初年中国社会习俗的进步及导致社会习俗变革的原因。

3.展示选自《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令》一段史料、“1912年革命军在街上为路辫 ”的图片,及夏衍回忆录《懒寻旧梦录》的一段材料。教师设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息冲突呢?这说明民国初年习俗改革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相关史料与图片,在教师的鼓励下,从中引出推论。让学生感受民初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并不如我们想象的简单、彻底。民国初年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不能过于理想化,当时的旧规陋习比比皆是。社会习俗的变革任重而道远。

环节二:民国初年的政局

1.展示莫理循收藏的明信片及选自《泰晤士报》发表《莫理循博士论中国》的一段史料。教师设问: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中国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

设计意图:学生依据教科书整理出这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莫理循被聘为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后对中国充满期望,然而现实却是专制独裁、复辟闹剧,让学生感受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2.刺杀宋教仁与二次革命。

教师讲授:袁世凯一心要建立独裁统治,派人暗杀领导人宋教仁。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动“二次革命”。由于力量悬殊,“二次革命”失败。

展示《北京的莫理循》及《江西讨袁军公启》的两段史料,教师设问:(1)两则材料对二次革命分别是什么态度?(2)造成这种态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对教材内容归纳及对有关史料的分析,通过两段史料的解读,让学生体会立场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也就不同。

3.袁世凯复辟与护国运动。

展示莫理循保存的投票“参观券”及“朝贺典礼”的礼节单,并展示六段不同的材料,教师设问:这些人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投票“参观券”及“朝贺典礼”的礼节单感受袁世凯称帝的倒行逆施;通过阅读史料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不得人心及莫理循对中国政局的失望。

4.军阀割据

展示北洋军阀时期军阀割据形势示意图及沈泊尘的漫画《南北之争》(1918年),教师设问:作者想要揭示什么时代特征?教师展示莫理循给伦敦的库寿龄信件,讲授护国运动胜利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

设计意图:以直观而富有情趣的漫画引发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漫画揭示的时代特征,知道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通过阅读莫理循日记,让学生感受莫理循对中国的未来感到绝望。

5.出示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的一段材料。教师讲授: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希望形成了巨大落差。

O计意图:学生认真思考并得出:共和制之所以不能实现,在于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引出下节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建军节的习俗篇5

(3)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旅游英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是专门用途芙语.。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际授课手段仍然是粉笔和黑板为主,或者简单的课件授课方式。学生缺乏身临其境的仿真受训场所,被动接受知识点。大多数旅游英语的教学模式也类似综合英语、大学英语的方式,即教单词一分析文章一讲解语言点一复述课文。学生只能通过枯燥的学习去想象祖国山河的美好,或者是死记硬背一些常用的旅游芙语.单词和句型。

二、如何在旅游英语课堂上融入海南旅游文化英语教学

(1)将海南旅游英语文化教学细化到每个单元旅游芙语课本的单元主题是独立的。单元以主题为主,涵盖了日程安排、迎送、住店、餐饮、娱乐、购物、都市旅游、山水旅游、民俗和节假日等主题。教师在教授完各单元的知识后,应增加每单元主题所涉及的海南旅游知识,把海南旅游文化融人到课堂中去。教师一方面介绍海南旅游的同时,另外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本单元所学过的单词、词组、句型进行信息重组描叙与本单元主题相对应的海南旅游文化。这样做不仅能学到海南旅游英语,且能用本单元的英语句型进行二次创造,提高应用英语语.言能力。以民俗文化为例。在学习Colo而1folklore(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个单元时,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部分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师适时引起话题—海南本地传统节日“军坡节”。

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浓厚的兴趣。教师邀请海南本地学生介绍军坡节,由于是自身熟悉的事物,并带有浓厚的家乡色彩,海南学生讲得绘声绘色,外地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去了解与这个节假日相关的旅游信息,在课堂上用英语做介绍。碰巧有本地学生家里举行军坡节(海南各地军坡节时间不一致),邀请同学们前去观看。学生们观看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分享旅游后感。以不同的视角去感受,理解这场海南本地的节日盛事:部分学生仔细记录活动并详细用英文介绍活动;部分学生发表通过节日活动探究海南民俗历史,问题等等更深层次的演讲。更重要的是,单元学习结束后,许多同学自发组织调查研究海南其它节假日,并写成英文介绍,互相交流

(2)重视海南旅游特有文化产品的翻译教学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风土人情、旅游文化。对于游客来说,享受和欣赏当地的景观是一大乐趣,如果还能体会到风土人情、民俗文化,那更是锦上添花。海南旅游独有的文化产品如何用英文诊释其独特意义给外国友人。如何在旅游英语专业术语的基础上融人有文化底蕴,带有地方特色,且通俗易懂的翻译。比如说海南旅游特有的文化产品:檐州调声。檐州调声翻译成Dallzhoulocal叩era.那外国友人还是不明白where15Dan-zhou?Whatkindofoperait15?这就需要增词法和注释法来翻译。It15。kind。floeal叩er。whieh15throughSinging。nddane-ingaetivitytosh脚thedailylife,andDanzhou15loeatedinthewestemofHainanprovinee.比如说军坡节活动之一的“行军”,如果单纯翻译成tro叩smarch,人们会以为是去打仗,应把它翻译成:aki耐。fParade,whiehmemo五zesHainannationalheroineMrsXiang,leadingthetroopstofightbattlewithinvadersforproteetingHainan.Atthepa-rade,peopledressedasaneientsoldiers.Thepu印oseofparade15notonlytomemorizeMrsXiangbutalsotopr叮forthegod’5bless-Ing

(3)不断更新海南旅游文化信息,与时俱进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海南旅游发展形势,更新旅游信息,跟上旅游行业的前沿知识,并熟悉相应的旅游英语翻译。海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得其在原有景点项目上,又能不断增加新的旅游项目。比如驴友环岛自行车游,婚纱拍摄蜜月游,新兴观鸟游等等。这些都是有别于传统的新型旅游项目。旅游英语学科应该迎合海南本土旅游发展的需要,开设教授这些新型旅游项目的英语课堂,并且要不断更新扩展英语词汇。

三、加强海南旅游英语的实践实训教学

加强校内模拟实训室建设。比如说建设3D仿真实训室。学生能在仿真环境下,身临其境地学习海南旅游英语,愉快地接受知识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要求教师必须亲自去现场拍摄或上网查找相关图片,做成教学辅助课件给予学生对海南旅游文化的直观教育。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第二课堂)。与本地旅游景点或风景区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其成为教学实训基地,成为海南旅游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参观学习景点景观,要求对景点景观所涵盖的特色旅游、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美味佳肴、旅游产品进行英文介绍、讲解。同时学生们能在周末或节假日到景点做自愿者,免费为外国友人或其它游客作向导介绍景区景观。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教师可以到企业(旅行社,景区)挂职学习。或者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环岛游收集民俗文化资料:参加海南本地特色的节假日庆典,到少数民族聚居地感受民族风情。亲身去体验海南旅游文化的美妙之处,感受海南乡土人情的魅力。这样才能有“料”给以学生。增加海南旅游英语口语技能考核,内容可安排海南景点、民俗、餐饮、工艺品、民族风情、特色旅游等做介绍。要求介绍准确到位,凸显地方特色。

建军节的习俗篇6

天津民俗体育的形成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任何文化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由于文化生态环境决定的。美国人类学家史徒华认为:“具体的文化形式是对具体的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各种文化只能根据它与‘小生境’的关系来评价,不存在什么统一的标准。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对某一特殊环境的适应过程引起的。”①文化是当地民众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结果,文化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俗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天津的民俗体育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完成的。

自然生态环境与天津民俗体育。自然生态环境是民俗体育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它为天津民俗体育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舞台。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水是这座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贯穿天津的海河,将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与渤海沟通起来。与水密切相关的天津自然生态环境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起源于当地渔业生产的民俗体育活动由此产生,如汉沽飞镲、北塘高跷等。水路交通使天津成为我国北方的漕运重地,天津供奉妈祖便始于元代漕运,祭祀妈祖的庙会(后称皇会)成为天津地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舞狮、舞龙、旱船、秧歌等民俗体育活动也随之蓬勃开展起来。

人文生态环境与天津民俗体育。人文生态环境作为民俗体育的生存要素之一,对天津民俗体育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考察天津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人文生态环境不容忽视。影响因素主要有:

。天津俗语说“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城”,天津的原生点是妈祖崇拜。妈祖的显赫地位无以撼动,同时佛、道、释等传统,加之各地移民带来的形形的民间,构成了天津民间多种多样的传统宗教文化。与传统宗教文化伴随而生的就是庙会。庙会是人们祭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后来附设一些商业活动,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都主动前往集会助兴,久而久之,庙会便成了一种以为依托的民俗活动形式。天津的庙会繁多,除皇会外,还有独乐寺庙会、城隍庙会、药王庙会、塘沽潮音寺庙会、盂兰会等。庙会的兴盛有力地促进了民俗体育花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普及程度、扩大了表演规模,还大大提升了民俗体育花会的表演水平。

军事要地。金代直沽寨的建立,开始使天津从单纯的漕运枢纽发展为具有漕运与军事双重作用的重镇。元代为了增强军事守备,将直沽寨改为海津镇,加强了海津镇作为京师大门的战略地位。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明朝支援朝鲜抗日,把军事转输中心设在天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反明时,明政府再次把天津作为防御后金的军事基地,不仅驻军增加,而且军事调动频繁,天津迅速成为保卫京都的军事重镇。清政权入主中原后,天津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从此天津成为畿辅首邑。可见,古代的天津是极其重要的军事卫所,戍守军士自然成为天津的重要居民之一。历代屯田士兵和漕运半军事化的水手以及李鸿章在天津驻扎的淮军和袁世凯在天津训练的新军,更不断为天津增添着军旅气氛。《天津县志》说天津人“无论贫富,见义必为,饶有古遗风”。的确,天津民风淳朴、任侠好义,天津的民间武术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商业繁荣。元代天津地区的河、海漕运活跃了集市贸易,加强了直沽与南北各地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明中叶以后的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清康熙年间,南北各地商品的大量吞吐,使天津商业空前繁荣。商业的繁荣,不仅引来外乡商贾纷纷携家带口移居天津,成为天津的常住居民,而且吸引了众多的外地务工人员及各色人等以“闯码头”的方式来津谋生。众多往来于天津的客商需要得到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障,因而武术成了重要的防御手段之一,天津也成了江湖游侠、镖师、武林高手的荟萃之地,不同风格的武术套路传入天津,促进了民间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繁荣的商贸能聚集人气,有人气的地方就有娱乐,各地的民俗体育形式大都被广泛吸收,形成了天津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

移民共生。天津是个移民城市。元代时,随着河海运输的发展,大量外地军民如中书省南部(今山西、河南、山东)、河南行省(今安徽、江苏北部)、江浙行省(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江西行省(今江西、广东东部)等地人进出直沽(天津)或落户此地,致有“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的市井风情。②明代初年燕王扫北,朱棣将大量皖北人和苏北人带至京津一带戍边,朱棣称帝后,这些皖北及苏北来的军人成为驻津的最大的群体,他们的家眷、亲属也随之迁入天津,占据了强势地位。明清以来,天津曾出现不少会馆,如山西会馆、闽粤会馆、山东会馆、云贵会馆、安徽会馆、广东会馆等,这是居住在天津的山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南方省区商人为维护自身利益,成立的民间组织。这些商人在天津经商定居,成为天津人口的组成部分。在天津工商界还存在过广帮、潮州帮、山西帮、宁波帮等都很有实力和影响的帮派组织,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表明了天津移民的来源。清代以来,天津周边地区频发水灾,山东、山西、河北的大量难民合家涌入天津,落地生根。

各地移民带来各自的民俗体育活动,汇聚成天津的民俗体育内容,呈现多元性、包容性的特点,天津地区武术拳种套路流派林立,太极拳就有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各派;形意拳也有河北派、山西派、河南派等。加之罗汉拳、武当拳、大洪拳、小洪拳等拳种共计50余种。高跷、摔跤等运动主要流行于北方,赛龙舟则为南方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事项。天津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接纳各地的民俗体育,形成了南北兼容的民俗体育文化。

天津民俗体育传播的主要途径

通过花会表演传播。天津的花会表演活动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活动一般多在礼仪盛典、传统节日、喜庆丰收及祭祀活动中进行。据20世纪50年代初统计,共有75种项目,608道花会。“”期间,民间花会被视为“四旧”,予以解散。1978年后,一些传统老会重整旗鼓,恢复活动。随着传统庙会和节庆活动的重新开展,花会表演得到恢复和发展。天津皇会在历史上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举办了最后一次之后一直停办,1988年,在天津举办的“天津民俗文化博览周”上,天津皇会终于在沉睡了50年之后于天后宫广场重展雄姿。虽然规模与往日相比已大为减小,但传统的皇会终于得以恢复。独乐寺庙会也于2003年红红火火地开办起来了,2004年被市政府列入春节活动项目。近年来春节期间,天津都要举办庙会,古文化街广场、鼓楼、金街、乐园、葛沽、蓟县等地的庙会上会出现舞龙、舞狮、高跷、秧歌、旱船、踢花毽等民俗体育表演,一般自正月初一持续到十五。

1988年11月,天津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民间广场艺术联合团体――天津市广场艺术民间联谊会,成员有舞龙、舞狮、高跷、中幡、杠箱、武术、气功、古典摔跤、花毽等表演内容的70余个骨干队伍,已汇聚的天津民间花会涵盖了天津各地区所有的代表性演出项目。每年的节假日或庆典活动,都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表演。

通过民间组织传播。武术组织从明末出现,至清展加快,把式房、习武馆及民间的师徒组成的武术团体众多。但由于时间久远又无系统管理,自生自灭,记载很少。清咸丰五年(1855年)杨柳青镇王家店成立了风云老会。同治七年(1868年)建立了许多业余武馆,均为群众自发的习武组织。光绪十四年(1888年)杨柳青镇的胜武老会成立。民国初年,天津民间习武风气更盛,群众自愿结合的民办武术组织更多的出现,据《天津通志・体育志》记载,几十年间就建立了不同规模与形式的武术馆、社以及学会、研究会等128个,如中华武士会天津分会、天津武术学会、天津进德武术研究会等民间武术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得到提倡,许多民间武术社团遍布全市各地,每逢节假日还组织表演活动。“”期间,武术遭到严重摧残。“”后,武术得到恢复和发展,相继建立了天津振华武术馆、南开武术馆、津城武术摔跤馆等数十个武术馆社,北郊区北仓有300多年历史的少练老会也恢复了活动。诸多民间武术团体的成立,使许多群众包括不同职业、年龄的人们参加到练武活动中来,促进了武术的广泛传播。

天津民俗体育传播的社会功能

民俗体育既是一种体育形态,又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不仅是民众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也是广大民众休闲娱乐的有效方式。民俗体育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愉悦身心正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民俗体育在历史进程中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塑造市民性格。市民性格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个性。民俗体育活动的主体是人,在民俗体育活动中,人所产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现象并非单独出现,而是相互联系和影响,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人在活动中满足各种心理需要、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意志品质和情感品质、完善健康的人格。民俗体育活动,促进了天津人崇尚武健、粗犷豪爽、坚韧宽容、急公好义、互帮互助、热心公益的市民性格,对维护健康的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

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俗体育文化精神的核心在于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一些民俗体育活动,如拔河、龙舟竞渡等,需要多人参与协作,有利于交流思想感情、增强集体观念、促进团结合作。民俗体育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消遣娱乐的机会,渗透了共同和谐发展的文化理念,促使成员之间产生意识趋同和文化认同,形成群体凝聚力,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形成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传播体育文化。民俗体育项目自产生开始就负载着某种精神理想和生活态度,如武术就是勇武、侠义、竞争等思想的象征和反映。在世代相袭的进程中,民俗体育寄托的精神理念会越来越深厚地沉积与凝结,附着在该项目中,如舞狮运动经过长期积累,承载着狮神崇拜、驱邪避灾、吉祥富贵、刚健自强等多重文化意蕴。民俗体育作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以鲜活的形式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一项民俗体育,是一个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生活中集体创造而形成的,并为他们所普遍地遵循,进而得以传播。③民俗体育代代相传,不仅是对各种活动形式的继承,更是对其中蕴涵的丰厚精神文化的传播。[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号:10YJA860010]

注 释:

①史徒华[美]著,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49页。

②《天津百科全书》,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0页。

建军节的习俗篇7

二、礼州概况

礼州自西汉武帝起就设苏县,距今已有2118年的历史。它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大驿站,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洗礼,古镇沉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1995年,礼州镇被列为“省历史文化名镇”。

现存文物古迹有:①礼州文昌宫:位于礼州城外南街,建于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坐东向西,宫宇气势辉宏,布局严谨,工艺讲究。纵三院,横三排,红墙筒瓦,古色古香。院中原修建有大理石镶嵌的“拜阅台”,左面钟楼阁下为“诵经厅”,右面鼓楼下为“习作室”,清末曾于此开办“亮善书院”。②西禅寺:是一组具有明代风格的建筑,山门、天王殿、观音殿、佛祖殿、地藏王殿、藏经楼等建筑就境而建、错落有致。西禅寺有4大看点:南丝绸之路遗迹——天灯阁、长征时同志下塌办公处、明清家具器物、特色素斋饭。③礼州会议遗址:1935年5月19日,等中央红军领导人居住在礼州土官庄(今田坝村七组)边家四合院,至今红军留下的标语依稀可见。5月21日,在礼州土官庄边家祠内召开了着名的礼州会议。会后,军委于当日下午18时发出“万万火急”的改道电令,正式确定了北上陕北的长征路线。正是在这次会议之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长征”一词开始出现在红军的文件和宣传标语中。

三、以硬件投入带来旅游变化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资金对礼州西街和益民南街、益民北街的立面风貌进行改造,礼州古镇休闲文化广场修葺一新,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新建一个生态停车场。

四、开展旅游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在春节成功举办“到礼州逛庙会,过年味最浓的春节”为主题的庙会。将立足礼州古镇特点,通过春节年俗商品展销、风味十足的庙会小吃、别具一格的传统文艺、传统民俗表演和互动参与的益智游戏。用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传承宗教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增添百姓生活新视点,让人民群众欢度祥和、快乐、喜庆的新春佳节。《驼背拜年》代表礼州镇参加了市春节民俗表演。

2、积极组织队伍参加市举办的端午节龙舟赛。

3、以弘扬古镇文化为主线,以展示民俗风情为依托,紧贴古镇的传统特点,突出古镇民风、民俗的丰富内涵,营造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访千年礼州,览民俗风情,品古镇文化”为主题,在市财政局、旅游局、宣传部、卫生局、文体局、文管所、市农业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礼州镇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名城古镇文化旅游节分会场活动。开展了民风民俗表演、古建筑古家具展示、旅游产品展销、特色小吃展示、啤酒竞饮活动、方言评书等活动,受到了当地群众和游客的一致好评。

建军节的习俗篇8

“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节日文化活动。突出节俭、安全、祥和、大众化工作理念,坚持守正创新、稳中求进、务求实效,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蘊含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节日习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节日体现时代性、富有仪式感、充满生活味,引导广大群众自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为深化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浓厚氛围,为加快推进我市“一极两中心”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活动安排

以春节、元宵、清明飞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切入点,结合春节之喜庆、元宵之热闹、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中秋之团圆、七夕之忠贞、重阳之敬老。坚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认真做好传统节日文化的阐释、推广工作,注重挖掘每个节日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传统美德。

一是春节、元宵节期间,突出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主题。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减少人员的聚集,适时组织开展文明礼仪、遵德守礼、孝老爱亲、关爱服务等活动,营造祥和安定、欢乐和谐的喜庆氛围。

二是清明节期间,突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的主题。组织动员干部职工通过撰写祭奠英烈、感念亲人、追忆先贤主题征文,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为避免因集中祭祀引发输入性、聚集性疫情,倡导以鲜花代祭、居家追思、网上寄语等方式缅怀亲人、寄托哀思,推进移风易俗,传承中华文化。

三是端午节期间,突出粽香传情,家国情怀的主题。根据疫情防控的实际,视情举办包粽子比赛、经典诵读、朗读大赛等活动,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进一步挖掘特色民俗文化内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引导市民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爱国报国热情。

四是中秋节期间,突出阖家团圆、喜庆丰收的主题。举办中秋赏月等活动,开展走访慰问困难家庭和赠送月饼活动,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节日氛围。

五是七夕节、重阳节期间,突出爱情忠贞、家庭幸福、敬老孝亲的主题。开展登高赏菊、敬老爱老等活动,引导人们追求美满爱情、缔造和睦家庭,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三、活动要求

一是毫不松懈做好节日期间疫情防控工作。要把“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与做好疫情防控相结合,加强节日期间健康教育,减少节日期间人员流动和非必要聚集,引导群众坚持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良好习惯。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克服麻痹思想、松劲心态,规范做好个人防护、日常监测,对重点场所采取严格的监控和卫生措施,强化节日期间疫情防控处置工作。

二是倡导勤俭节约文明过节新风尚。贯彻落实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特别是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坚决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高额彩礼、厚葬薄养、不文明祭扫等不良习俗,摒弃婚丧嫁娶陋习,倡导树立文明新风。引导餐饮消费者使用公勺公筷、实行聚餐分餐制、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开展“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加强健康安全和生态保护宣传教育,严格执行汉江禁捕和禁止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交易有关要求,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

建军节的习俗篇9

A、元旦 B、春节 C、中秋 D、国庆

2、你认为以下四种活动,哪一种属于春节的传统习俗:( C )

A、和父母一起外出旅游 B、和同学一起到游乐场游玩

C、跟这父母给亲戚拜年 D、欣赏中央电视台转播的春节联欢晚会

3、下列节日中,全部属于外国节日的是( A )

A、感恩节、圣诞节、狂欢节、母亲节、愚人节

B、圣诞节、情人节、狂欢节、端午节、愚人节

C、狂欢节、母亲节、愚人节、中秋节、圣诞节

D、母亲节、愚人节、中秋节、圣诞节、端午节

第二组:

1、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是:( A )

A、元旦 B、端午 C、重阳 D、元宵

2、下面是四则民间传说。你认为,哪一个与元宵节的起源有关。( B )

A、牛郎织女的故事 B、东方朔设巧计让那位宫女与父母双亲相见

C、嫦娥奔月的传说 D、爱国诗人屈原含愤投江报国的传说

3、以下各个选项中,全是传统节日的是( C )

A、元旦、春节、中秋、国庆、七夕 B、元旦、春节、中秋、七夕、重阳

C、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 D、春节、清明、建军、中秋、重阳

第三组:

1、 下列选项不属于世界性节日的是:( D )

A、三八 B、五一 C、六一 D、十一

2、以下内容,哪项属于七夕节的风俗?( B )

A、乞巧、祭拜钟馗、登高、赏月 B、乞巧、祭拜魁星、晒衣、晒书

C、乞巧、祭拜钟馗、晒衣、晒书 D、乞巧、团圆、祭拜魁星、饮菊花酒

3、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希冀家人团圆的两个节日是( D )

A、中秋节、七夕节 B、中秋节、重阳节 C、中秋节、春节 D、中秋节、元宵节

第四组:

1、你认为下列哪个节日是我国的教师节?( D )

A、5月1日, B、6月6日 C、8月27日 D、9月10日

2、下列节日属于外国节日的是:( A )

A、感恩节 B、植树节 C、教师节 D、环卫工人节

3、在以下内容中,哪项与中秋节起源的节俗完全相符?( B )

A、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拜月赏月、燃放鞭炮和张贴耀武扬威的门神

B、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拜月赏月赏玩神气活现的兔儿爷

C、嫦娥奔月、拜月赏月、祭祖扫墓、龙舟竞渡和祭拜面目狰狞的钟馗

D、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拜月赏月、晒衣晒书和祭拜相貌丑陋的魁星爷

第五组:

1、2006年中国国际动漫节将在( A )举办。

A、杭州 B、上海 C、北京 D、南京

2、下列选项不属于端午风俗的是:( D )

A、悬艾草,挂菖蒲 B、赛龙舟 C、吃“五黄” D、春游踏青

3、按照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七月初七是七夕节,那么( C )是重阳节。

A、正月十五 B、八月十五 C、九月初九 D、六月初六

第六组:

1、1919年( C ),我国爆发了彻底反封建的伟爱国主义青年运动。后来,把每年的这一天定为中国青年节。

A、1月29日 B、3月8日 C、5月4日 D、9月10日

2、以下哪一习俗不属于清明习俗:( D )

A、祭祖扫墓 B、插柳戴柳 C、春游踏青 D、闹社火

3、母亲节是( C )

A、3月8日 B、5月的第一个星期日 C、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D、每年的5月18日

第二轮:填空题

第一组:

1、春节时,人们在门上张贴倒着的“福”字,寓意是 福到了 。

2、请说出端午节的两个习俗 、 。(划龙舟、吃粽子、悬艾草)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王安石的《元日》,后两句是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第二组:

1、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之义色彩的是 七夕节 。

2、请说出春节的两个习俗 、 。(贴春联、年画和窗花、倒贴福字、除夕守岁、爆竹烟花、拜贺新年、压岁钱、饺子、年糕、中国结)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前两句是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第三组:

1、我国的老人节也就是 重阳节 ,老人在这一天或赏菊陶冶情操,或郊游以锻炼体魄。

2、请说出元宵节的两个习俗 、 。(吃元宵、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猜灯谜)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李白的《夜思》,后两句是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第四组:

1、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也是 的开始。(春节)

2、请说出重阳节的两个习俗 、 。(登高野餐、佩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

3、“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出自孟郊的《古意》,前两句是 河边织女星 ,

河畔牵牛郎 。

第五组:

1、饮雄黄酒是 重阳节 的习俗。

2、请说出清明节的两个习俗 、 。(祭祖扫墓、插柳戴柳、春游踏青、荡秋千、放风筝、吃青团和红耦、吃欢喜团、斗鸡等)

3、“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出自殷尧藩的《端午日 》 。

第六组:

1、每年的七月一日是 中国共产党成立 的节日。

2、请说出中秋节的两个习俗 、 。(吃月饼、玩花灯等斗蟋蟀等各种游戏、舞火龙、宫廷的吃螃蟹等)

3、杜牧的《七绝.清明》前两句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抢答题:

第一轮:

1、下面有四句诗,你知道哪一句与清明节有关?( B )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C、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 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的景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个传统节日是:

A、重阳 B、七夕 C、中秋  D、元宵

3、元宵节中的“元”和“宵”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元指“第一天”,宵指“夜”。

4、“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这个成语出自于 元宵节 节的一段故事。

5、“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这句民谚反映的是清明节 祭祖扫墓 这个习俗。

6、宋代张择端画的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代汴京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时节忙碌的人群。

7、实际上端午节时民间一年一度的全民“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等。

8、中秋起源于远古人类对对自然的崇拜,所以中秋又是“祭月节” 。

9、在我国,少先队、共青团和共产党是我国不同年龄段三个先进的革命组织。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旗帜,以下旗帜分别代表( ) ( ) ( ) ( )

10、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四种不同的称谓: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 、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

11、除了汉族,我国共有 55 个少数民族。

12、感恩节时 美国人民 最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

第二轮:

13、中国的七个传统节日是 春节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14、请报出《我们的节日》一书中列举的9个现代节日中的五个: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八一”建军节、中国教师节、“十一”国庆节。

15、请报出《我们的节日》一书中列举的6个现代节日中的四个:感恩节、圣诞节、狂欢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

16、年糕又称年年糕,谐音是年年高,含有 期望生活一年比一年更美好的 愿望。

17、元宵又称“汤圆”,味道有:香、甜、酸、辣、咸。

18、嫩柳叶拌豆腐是 北京 (填地名)清明时节的寒食佳品。

19、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宋词,其中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20、东晋陶渊明最爱菊花,它的名句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们传诵。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 《义勇军进行曲》 。

22、国际上把每年的( C )定为“世界水日”: A.5月31日 B.3月21日 C.3月

22日 D.6月5日

23、屈原和下列那个中国传统节日有联系:( D ) A.重阳节 B.青年节 C.元旦 D.端午

24、我国古代根据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共划分了 24 个节气。

备用加赛题:

1、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中“东风夜放花千树”、“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的是( B )晚上的狂欢情景。

A、中秋节 B、元宵节 C、七夕节 D、除夕

建军节的习俗篇10

(一)破阵乐之日

破阵乐来源于《秦王破阵乐》。据《隋唐嘉话》、《旧唐书.音乐志》和《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三等记载: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破叛将刘武周,解唐之危,河东士庶歌舞於道军人利用军中旧曲填唱新词,欢庆胜利,遂有“秦王破阵”之曲流传于世,后编入乐府。由此可以看出这个节日是从唐代才开始出现的。作为唐朝宫廷乐舞,最初用于宴享,后用于祭祀。从《行记》中可以看出,破阵乐之日出现在寒食节的后一天,“用于祭祀”这一点正好得到了印证。

(二)降诞日

也叫诞节。就是庆祝皇帝生日的节日,在唐玄宗之前并没有过诞节的习俗,开源十七年始置诞节。在皇帝生日设立节日并在全国范围举行庆祝活动,就成为唐五代的一项惯例。它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当时民间盛行庆祝生日习俗的影响,同时也是封建皇帝个人崇拜强化的一种表现。 唐武宗李生于元和九年六月十一日。故《行记》中云:“六月十一日,今上降诞日,于内里设斋(P152)。”这个节日是唐代所独有的,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三)八月十五之节

引正文:“十五日,……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仍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画续夜,三个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P67)。”从圆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唐时八月十五日这个节日,并非起源于我国,而是新罗国。

(2)庆祝方式是“作节乐而喜舞”,“设百种饮食”等。

(3)这个节日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中秋节。《礼记》中提到了这个节日的来源,庆祝方式都是是异与我国传统的中秋节。

但中秋节的一些节俗活动在周代已露端倪,当时每逢秋分夜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周礼.春宫.等章》:“中春,昼击土鼓,咏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到唐宋时期,中秋节业已成为一系列的节俗活动,诸如祭月,拜月,玩月,赏月,吃月饼,观潮等,蔚成规模。并于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秋节。

(四)射的之节

建军节的习俗篇11

明军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征程,于腊月十一日攻下“滇之喉”普定,后又攻克普安(今盘县)。梁王急命司徒平章达里麻为将,聚集10万大军屯扎于云南曲靖白石江南岸,企图靠天堑阻挡明军。腊月十六日,明军翻山越岭到达曲靖坝子并趁势渡江猛攻,一举全歼10万元军,征南战争中决定性的战役白石江大战告捷。元军失败后梁王自杀,征南战事基本平息。为防止残余势力和土司再次反叛,傅友德上奏朝廷建议屯田驻防。当时,由将士家眷建立的屯田称军屯,此为西南屯田中最早的一种形式;军屯建立后为永固江山,朱元璋把江南一带无地可耕的贫民和无业游民等迁入滇黔屯田,分给他们土地、种子和家具,屯田移民收获的农作物上缴税粮,这种屯田形式为民屯;为了扩大军队给养,加快商品流通特别是食盐贸易,当时政府还鼓励商人参加屯田,即商人自己雇人开荒种植,用所收农产品换取“官盐”用于经营,这种屯田形式为商屯。所有屯田军民闲时为民,战时为兵。从洪武年间至明代中期,上百万汉族移民通过各种形式进入西南,形成庞大的汉族移民群体。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叱咤风云的将士们就地屯田养兵,家属随之南迁辟荒开田,在远离故土的安顺一带聚族群居。贵州山区的封闭和移民理念的固守,使这支来自江南的移民大军世代传承着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自成一体、特色独具,形成了屯堡文化。

村寨――石头的世界

走进屯堡村寨犹如进入一个石头世界。“石头路面石头墙,石头瓦盖石头房,石头碾子石头磨,石头板凳石头缸”――这正是对屯堡村寨最精辟的描述。

屯堡人将建筑的防御功能放在首位,村寨依山傍水、就地取材,采用贵州山区随处可取的石灰岩,坚固实用。屯田的本质决定了屯堡村寨建筑的风格,四周建有石头城垣、寨门、碉楼。建筑以寨中空坝为中心点,向外辐射出纵横交错的巷道,将民居分成一片片,构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巷道两端筑有石头门,每条巷道可独为一体又可互相连通。民居很少有单体建筑,都是户靠户墙连墙,与碉楼、城堡组成易守难攻的建筑群。屯堡寨子的前面是阡陌纵横的田地,有丰富的灌溉水源,利于耕种;寨后靠山高而险峻,登顶可以远眺,观察敌情。原始的屯堡四周都有石砌城垣和雄伟的寨门。寨门和城垣都采用坚固的石料,高大雄伟,站在寨门上即可看清进攻之敌的情况,十分不利于敌方;待进攻之敌筋疲力尽时,则可聚集屯堡中的兵力出而击之,或于靠山顶燃放烽火向其它屯堡报信,等待援军共同夹击敌人,如援军迟缓,坚固的城垣和复杂的巷道又可坚守;寨中有囤积之粮,有饮用水源,为坚守提供了条件,一般数日无忧;就算敌人攻破了屯堡的防线,屯堡寨中民居和巷道还可以独自为堡,与敌人进行巷战,高大的碉楼和巷道民居随处密布的射击孔、梭标孔对入侵之敌同样有致命的威胁。

屯堡建筑虽把防御功能放在首位,但其建筑雕刻装饰十分精美,特别是民居的门头雕刻最为繁复,花窗、花板、花柱等,每个部件都饰以不同的图案,突出了江南汉族移民建筑的特征。屯堡人对住房的基石、门窗、柱子、屋面等进行雕刻美化,基石部分主要是石柱陀、石窗、石凳、石屋基、石栏板、石卡子花、石水漏、石门、石挑、石枋等。在这些石头部件上雕刻着福寿双全、平安如意、双狮戏球等各种组合图案,或海棠、如意、鱼、龙、蛙等单个图案。在门窗、柱子门楼、垂花门、垂柱、风窗、撑拱、隔扇门、裙板、月梁、驼峰、卡子花等个体构件上,工匠们用雕花镂空的技艺,饰以人物、花草、鸟兽等图案,或丹凤朝阳、吉祥如意、开门见喜等象征吉祥富贵的组合图案。或施以玲珑剔透的圆透雕,或施以凹凸迭起的深浮雕,或施以深浅有度的浅浮雕,或施以线条流畅的阴线雕,以满足屯堡人祈求家业兴旺、富贵长寿的心理需要,赋予石头建筑以活的灵魂,谱写出一曲曲雕刻在石头上的古歌,就连屋顶都是用方石板拼盖成菱形图案的白果花。这些江南手工艺人也是大批到贵州定居的,特别是木匠、石匠、砖瓦匠等,他们的技术在屯堡建筑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应用。

服饰――凤阳大汉装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具体展示。屯堡人男子要参与军事活动和重体力劳动,其服饰比较简单以求方便利索。男装多为青、兰、白布对襟短衫和大襟长衫,对襟短衫从中系布条缝制的布扣5-7个,前襟下摆缝两个布袋。大襟长衫沿右侧开叉钉布扣,小襟上缝暗包,下摆宽大长至膝下,腰扎布带,下穿宽腰宽脚长裤,头戴圆帽或包头帕,脚穿布鞋或细耳草鞋。

屯堡人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束上,为朱元璋家乡汉族妇女的正统装束。《安顺府志》记载:“妇女以银索绾髻,分三绺,长髻大环,皆凤阳妆也”。三绺头即“前发高束,形似凤凰头”。未婚少女留长独辫垂臀,以红带扎绕头上,已婚妇女将长发挽髻于脑后,套上马尾纺织的发网,插上银质和玉石发簪。她们腕戴银手镯,耳吊银质或玉石耳坠,额扎白布带(老年人多为黑色)、方头巾或彩带。妇女们身穿青色、蓝色、紫色、粉色、绿色或白色的大襟长袍,袖口、衣襟处绣着美丽的花边,腰间系扎织绵丝带,脚穿用镂、镶、滚等绣法制作的高帮凤头布鞋。妇女服饰多以挑花刺绣美化,图案为生活中常见的家禽鸟鱼和花卉,如蝴蝶、鱼、喜鹊、凤凰、荷花、瓜花、牡丹、红石榴等。出于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屯堡人多用石榴、蝴蝶、鱼等图样,将童帽做成虎头鱼尾,缀上“长命富贵”的银饰。就是一双鞋底、袜垫也要绣成白果菱形图纹,菱形纹源于鱼图腾,屯堡人饮食离不开鱼,结婚办喜事有鱼,祭拜天地、祖先也用鱼。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时,女青年也要把自己精心绣制的鱼图腾鞋垫,送给男方表达爱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的封建礼教下,女人以“裹小脚”为时尚,而屯堡人却大反礼俗汉规,不落俗套、不拘传统,妇女均不缠足,曾被人鄙称为“大脚”。但在那战事不断、男人要出征打仗的年代,一双大脚却为她们从事繁重的劳动提供了极大方便。

地戏――军傩活化石

关于地戏的史料记载最早见于明嘉靖年(公元1566年),《徽州府志》称翕州一带迎汪公时设假面之戏,此假面之戏与安顺一带农村地戏一脉相承。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贵州通志》所述“土人跳鬼图”,即为地戏戴假面、一锣一鼓伴奏的场面,在贵州民间人们称地戏为“跳神”。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的《安平县志》记载:“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演绎故事,有龙灯、狮子灯、花灯、地戏之乐”。可见是屯堡人定居贵州后,将源于江南农村的“傩舞”假面戏传承下来。

地戏是“尚武”的屯堡人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源于古代军队中作为出征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举行的一种傩仪,因此屯堡地戏是对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般是一个村寨一堂戏,大的村寨如詹官屯、吉昌屯、狗场屯、西屯、九溪等,一寨就有两堂甚至四五堂地戏。据初步统计,安顺屯堡一带约有地戏300多堂,一堂戏的演员二三十人都是地道的农民,由戏头或神头负责指导排练。演出时演出者头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等武器边唱边舞。唱和舞是地戏表演的主要形式,其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只有男女角色之分,由剧中角色边说边唱边交待剧情。唱腔无曲牌,简单、朴实、古拙、高亢,唱词分上下句,在一锣一鼓伴奏下,由一人领唱众人伴和。其鼓点比较简单,有“行军鼓”、“战鼓”、“聚将鼓”、“十字鼓”等,配合唱腔和武打动作,随剧情变化时而激越、时而平缓。其舞实为武打,由古代战争的骑马步战、格斗拼杀衍化而来,拼杀动作粗犷、勇猛并非虚打虚杀,有的还使用铁质的真刀真枪,铿锵之声不绝于耳。

地戏演出不搭台,在村中空坝或田地上围场而演,演出时间一般是稻谷扬花时节,祈求丰收。主要是在传统的春节,期望来年风调雨顺、家家平安,从阴历正月初二开始演出半个月至一个月,有些村寨还互相邀请地戏队演出。在整个演出结束后,班子还要进行扫场封箱,送诸仙各归其位,以待下次演出。仪式由两个特定有趣的人物:土地公公和麻和尚主持。小军先上场通报过后,土地和麻和尚出场,互相盘问打趣,其中有着许多屯堡人的言子话、俗言和歇后语,屯堡文化研究者郑正强先生作《最后的屯堡》时在描写这个过程时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记述:

土地问和尚,你从北京来要到哪里去?和尚答:“扯匹茅草做滑竿――土地明白,说“噫”,抬弯呀:你从台湾来,路过哪点?和尚又说:小偷儿蹲檐脚――土地明白,说:“啊,拗门(澳门)……”这样问来问去,土地再说问和尚,带来哪些经典?和尚故意答不对题,乱答:菜油也经点、煤油也经点,桐油、猪油也经点,只有土地老儿的油不经点。

扫场在这样轻松搞笑的气氛中开始后才转入正题。土地和尚手执扫把边扫边念,念词多是一些扫除人间瘟疫病痛、祈保村寨安宁的吉语。把这个仪式完成后,众神入位,演了大半月的戏才算终结。富裕的屯堡人家还在地戏演出期间,请地戏班子去为自家开财门,这也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民俗活动,大致是主人家有子孙中举或家中建新宅等喜庆事,为了喜上添喜,热闹一番。二是农历七月半,鬼节期间,七月十四是屯堡人的一个重要节日,称为“供老祖宗”,这期间正是稻谷扬花的时节,故这一期间跳地戏称为跳米花神,时间一般三至七天,这一次跳地戏的仪式和正月间一样,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主要是企盼五谷丰登,演出期间更少不了为人家开财门的民俗活动。

地戏演出的剧本保持讲唱文学特征,通俗易懂、情节生动,内容比较单一,既没有谈情说爱的才子佳人戏,也没有清官断案戏,纯粹是屯堡人歌颂英雄人物的故事,一个剧本就是一部书。表演不分场次和生旦行当,由剧中人物边演边唱,表现的都是征南屯兵熟悉的军旅生活,和屯堡村民所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封神将军等。剧本为第三人称为主的叙事说唱体,唱以七言为主兼有五言和十言,通俗易懂口语化,说白部分是半白话。地戏演出的装扮、彩裙、背旗、战袍等色彩鲜艳,唱腔源于江西傩戏中的弋阳高腔,适宜表现地戏的战争主题。屯堡人的祖先把这一特殊唱腔融入了地戏,并随着屯田贵州延续下来,这曾影响京剧的重要唱腔在其它戏剧中如今已不存在,惟在贵州地戏中保存下来。

地戏演出的重要特征是演员头戴面具,面具俗称“脸子”,用丁木和杨木经过精雕细刻、上彩装饰,制成栩栩如生的地戏人物面具。面具造型分为老将、文将、武将、少将、女将,老将豁达、少将英俊、文将儒雅、武将威猛、女将妩媚,甚至对眉毛也有“少将一支箭,女将一根线,刚烈人物如烈焰”的要求,嘴巴则有“天包地、地包天,不包天地两半边”之分。此外还有一些杂色面具,如老道和尚等。

地戏面具的制作经过截材、剖半、出坯、折面、上彩、装饰等6道工序后,作为工艺品就可进入市场销售,若作地戏演出用还要举行开光仪式。安顺一带有300多支地戏队,需要大量地戏人物面具,因此造就了一代代面具雕刻艺人。这些艺人相对集中在下苑、周官、东屯、西屯、旧州、蔡官等地,不少村寨的男女老少都从事面具雕刻工作,使安顺平坝一带成为名副其实的面具雕刻之乡。地戏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学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安顺地戏队曾应邀到法国、西班牙、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和台湾、香港等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各国专家学者也纷纷到安顺实地进行考察和采风,称地戏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民俗――文化博览会

屯堡人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按农历时节进行。正月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有贴春联、贴神像、跳神、玩花灯、群体性迎春等活动;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诞辰日;三月清明节祭拜祖先;四月初八“开秧门”、吃“乌米饭”;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是土地菩萨诞辰日。关于“六月六”节的来历,传说不一,或曰祭奠创造并传授水稻栽培技术的,或曰栽秧上坎,而庆贺,或曰纪念古代一对忠贞爱情的青年等等。每一种说法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清代《安顺府志》记载:“以六月六日谓之过小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村寨中,家家户户都要打米粑,包三角或四方五色粽子,有些村寨还要宰猪杀鸡敬祭神庙,祭祀祖先。屯堡中年男子聚集寨中,开怀畅饮,女子走乡串寨,探亲访友。青年则着节日盛装,寻一宽敞坡地,吹奏木叶、勒尤,弹奏三弦,拉二胡,举行对歌、丢花包等活动,结识意中人,尽情欢乐。老人则坐在古树底下,谈古论今,制定和监督乡规民约;“七月半”祭祖节(俗称“鬼节”),为祖先送“钱”送“物”;“放河灯”俗称“吃新节”,时间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先由一寨鬼师带领童男童女到附近田间地角进行采新,摘些成熟的谷物瓜果,挂放古树下,然后杀猪宰羊杀鸡,用整鸡、猪头、羊头、九串猪肉和二十四碗饭祭祀祖先和神灵。族人按辈分尊幼排列,跪拜祖先,鬼师口默诵,用竹鞭指五谷六畜教识,众人如学生状跟读。祭毕,放土炮、鞭炮进行扫寨、演摊戏、唱山歌、耍武术,寨老则用筛盛鸡、肉、酒,将栓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杆插在田间地头,以示送祖毕。节间,还要举行放生活动,主要是野生动物及鱼类。今日安顺西秀湾子寨、平坝大狗场等村寨的吃新节最为隆重。送祖先返回华东老家;八月中秋节“拜月亮婆婆”;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牛王菩萨诞辰日,办“牛王会”;十一月冬至吃狗肉御寒;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

节庆期间屯堡村寨热闹异常,家家户户远客盈门,除了演地戏外,还表演花灯、山歌、唱书等。花灯演的多是家庭琐事和表达男女爱情,充满了生活情趣,深受乡民们喜爱。花灯表演者边唱边舞,唱腔有四季调、采茶调等,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唱腔,舞蹈动作有起步、走场、玩扇、玩帕之分。传统的屯堡花灯只有唐二和幺妹两名演员表演,他们在乐器伴奏下出场、走场、舞帕或舞扇。乐器伴奏停止后,唐二和幺妹一唱一和,不时打趣的语言,生动诙谐,常逗得观众开怀大笑。屯堡人的山歌如行云流水,舒畅悠扬,山水草木、鸟兽鱼龙、人情世故、情爱悲欢等,都可作为表演题材,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就是一首淳朴的山歌,承载着屯堡人轻松、活泼、坚忍不拔的性格。屯堡山歌一般是七言四句,有孝歌、佛教、盘歌、飘带歌、滚带歌、排歌、刁歌、结巴歌等;唱书是屯堡人了解历史、增长知识、接受教化的一种方式,十分大众化,易懂、易记、易传。

建军节的习俗篇12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折叠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4、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5、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习俗中的养生奥秘吃粽子:清热除烦

中医认为,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总的来说,粽子有清热除烦、通利小便、助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

Tips:过量进食棕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贪食。

艾叶、菖蒲:驱毒除瘟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艾叶(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临床上常用来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五月艾的药效最佳。现代研究表明,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的确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叶、菖蒲还有驱蚊的作用,慢慢燃烧艾叶驱蚊效果更好。

雄黄酒:杀虫解毒

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

涂洒雄黄酒是端午节习俗之一。在端午节,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雄黄酒,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

Tips:由于雄黄能从皮肤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擦,以防中毒。

喝五加酒:祛湿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

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挂香囊——散风驱寒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端午节的起源说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xx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5、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6、恶日禁忌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7、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20xx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8、源于蓄兰沐浴说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9、纪念介子推说

建军节的习俗篇13

二、利用乡土史激发学史兴趣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感情,因此在讲课时,如果能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插入一些涉及家乡的史实,不但能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增强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情感,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17课“昌盛的文化”这课中的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时,我告诉学生,佛教传入我国后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我县(甘肃省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在我县城南部的榆木山建立了宏伟壮观的梧桐泉寺,过去香火一直兴盛,曾一度成为“河西佛教圣地”。此寺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焚毁,现已恢复重建,是我县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几年来,我在历史教学中一直把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为第一要务,并且充分利用乡土历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看似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讲活了,把历史学科的趣味性、现实性、情感性和人文性的一面展现给了学生。正是因为开展这样的教学,所以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影视作品激发学史兴趣

影视作品在历史教学上的应用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优秀的影视作品恰好是最能体现“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历史学科的教学以影视作品为载体,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无限精彩,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有效地解决历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如讲到《中国近代史》中“抗日战争”部分,教师可以节选电影《血战台儿庄》片段。曾有人评价本部影片丝毫不亚于今天的任何一部好莱坞战争巨片,史诗般的主题,油画般的色彩,将战争渲染至极致。一个“血”字贯穿全剧,从临沂之战、滕县之战到台儿庄保卫战,选取影片的任何一个战争片段,无不是血染的画面。 如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影片结尾,那个表现“血肉长城”意境的长达4 分钟的镜头,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响起三次的同时,画面进入残破的城墙一隅:城头,水边,日军丢弃的铁甲坦克旁,成百上千具尸体铺成一条血路,中国军队的灰色军装和侵华日军的黄色军装几乎斑驳难辨;余火还在燃烧,浓烟还在弥漫,一面残缺不全的青天白日旗,飘扬在城墙的最高点。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影视作品恰恰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材料。 学生产生兴趣,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历史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其主体作用。影视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它以其包含的各种各样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的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主动地学习。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令学生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震撼,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教学的目的就得以实现了。

四、巧设导语激发学史兴趣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