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市场论文实用13篇

经纪市场论文
经纪市场论文篇1

(2)社会监管机制缺位。在保险经纪制度成熟的发达国家,保险经纪人的资信等级由社会上一些权威评级机构评定,并建立有保险经纪人同业组织,如保险经纪人协会等,通过市场和同业舆论来调节和引导保险经纪人的经营行为,在保险经纪行业内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以促进保险经纪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保险经纪人的资信评级制度,行业自律管理几乎为零,虽然在大中城市基本上都建立了保险同业协会,但行业自律的作用还没发挥出来。

(3)内控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内许多保险经纪公司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差,有的经纪公司甚至还是家族企业式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信息披露不完全,对外提供虚假信息,不能有效化解保险经纪企业经营风险,无法最大限度的保证保险经纪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社会公众对保险经纪人的认知度低

由于我国保险经纪制度建立还不到十年,政府、媒体、保险经纪公司对保险经纪人都缺乏相应的宣传,社会公众对保险经纪人的作用知之甚少,相当多已买了保险或对保险有一定了解的个人或企业,对保险经纪业务还不够了解,不知道保险经纪人会给他们设计出最佳的风险管理方案,能帮助他们进行风险控制和规避。由于社会公众不了解保险经纪人的作用,不愿意通过保险经纪人进行咨询和投保,当然谈不上产生对保险经纪人的迫切需求,这就使得保险经纪人很难进行展业工作。

3、保险经纪人市场定位不准确

我国现时的保险经纪公司为尽快扩展市场占有份额,每家经纪公司的业务范围都基本囊括了市场上的所有保险业务,从财险、寿险到再保险,只要能找到的业务都做。这种全面开发的业务模式,无法体现经纪公司的专业特征。保险经纪公司无法向投保人提供独特的、专业化的保险中介服务,就无法在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这种情况使投保人在市场上是选择这家经纪公司还是那家经纪公司,是选择经纪公司还是保险公司,没有本质区别。许多保险经纪公司在进入保险市场前缺少对市场客户的细分,在开展业务时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内置的业务部门缺乏对客户和险种的针对性,直接导致有些经纪业务被经纪公司做成了业务,不能依据自己的专业优势有的放矢,最终落得维持基本生存都十分困难。

4、保险经纪人自身实力不雄厚

(1)资本实力不雄厚。我国保险经纪机构现有的资本实力与整个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极不协调,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同行业的发展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保险经纪机构以合伙企业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或者出资不得少于人民币500万元;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1000万元。”从保险经纪机构设立时的注册资本起点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少差距,其资本实力不雄厚,更说不上有好的经营业绩,其偿付能力非常有限,很难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

(2)业务水平低。目前国内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水平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大量业务集中在促使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保险合同的签订等中介业务方面,收入主要来源于保费佣金,而在保险咨询、风险管理和控制以及新兴产业保险经纪业务领域涉足很少,专业技术水平低,经纪业务范围狭窄,经营业绩较差。从业务占比看,高达80%以上的经纪业务来自保费佣金,而来源于保险咨询、风险管理等业务占比却不到20%,还不能充分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高附加值的风险管理服务,没有体现保险经纪人的专业服务优势。全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70%来源于股东业务,而广阔的经纪市场需求却仍处于待开发状态。

(3)高素质的保险经纪人才严重短缺。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专业技术非常薄弱,保险经纪人才极度稀缺。保险经纪人的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经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保险经纪人才数量上的短缺。相对于英、美、法、瑞士等发达国家的保险经纪公司数量而言,我国的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经纪从业人员在数量上有不小的差距。其次,从事新兴产业保险经纪的专业人才缺乏。保险经纪人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短缺,开展业务时所呈现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总体上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

二、发展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的策略选择

1、加强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的分工与合作

(1)明确定位与分工。保险公司应定位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专业承保公司,主要分工是设计保险产品、风险控制、保险资金的投资与运用,履行保险补偿与给付职能等。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中国的保险公司应主要着眼于产品研发、风险控制和资金的管理与运用等核心业务,而将展业、投保、分保、定损理赔等职能从经营中剥离出来,由保险经纪人逐步取代。

保险经纪人应准确定位于有专长、有特色的专业技术服务,加强新业务的拓展,尤其应当集中拓展有良好品牌效应的项目。在专业化分工的业务流程中,保险经纪人应当承担前端的客户开发、风险评估、投保方案安排和末端的日常服务、协助客户索赔、防灾防损等服务。在市场开发中,保险经纪人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市场导向型的开发模式,力争在传统中求创新,充分尊重并理解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

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合理的专业分工,两者形成一种既联系紧密又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关系。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两者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保险市场的繁荣。

(2)加强合作。一是加强业务领域的合作。保险公司如果将部分产品销售职能和理赔定损职能转移给专业的保险经纪人,自身可以专注于提升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产品宣传、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培养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保险经纪人通过与保险公司的紧密合作,也可以在市场价格、客户信息、保险技术等多方面与保险公司进行资源共享,使业务获得长足的发展并获得合理的收入。在节约保险公司展业成本的基础上,及时向保险公司反馈客户的产品评价信息,并对保险产品的开发提出建议,在损失理算与防灾防损等服务方面,公正、客观地处理保险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保险理算的科学合理性,提高防灾防损服务的专业性,从而将社会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保险服务领域,满足社会对保险的不同层面的需求。二是信息技术与资源共享。加强保险经纪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保险产业发展水平、保险经纪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涉及到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在电子化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保险经纪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核保问题、资金结算问题、异地承保问题等等,而通过保险电子商务,能够使很多实际操作难题迎刃而解。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实现远程核保、核赔,网上结算等多项功能,辅之以全国统一的电话服务系统与各地的客户服务中心和理赔中心,构成完整、简便、安全、高效的业务体系和流程,可以提供一整套与中介机构,特别是保险经纪机构进行合作的技术方案,保证信息流、物流的畅通联结。

2、发展实力雄厚的保险经纪人主体

(1)鼓励社会资本流入。保险经纪机构只有具备了雄厚的资本实力,才可能增强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但通过自身来积累资本,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保险经纪机构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国内大多数保险经纪公司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设立时间短,其盈利能力非常有限,要想在短时间内凝聚大量资本根本不可能。所以,建议政府能够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如税费减免、信用担保等来扶持保险经纪人的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向保险经纪行业流入。

(2)整合保险经纪人主体。到目前为止,国内保险经纪公司虽然已经达到200多家,但大多数公司的规模偏小,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并不利于我国保险经纪业的发展。监管部门可以借鉴前几年对证券、信托等行业的治理整顿经验,依据严格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淘汰不合规范的保险经纪公司,而对那些符合规范、业务量小、资本实力比较薄弱的保险经纪公司进行整合,通过公司并购整合,合理配置资源,壮大保险经纪人主体,增强保险经纪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建立合理的佣金支付体系。通过保险法规或者由保险经纪行业协会牵头建立保险经纪佣金支付制度,拓宽保险经纪公司的收入渠道,扩大获利空间,增强其资本实力。对于保险经纪佣金支付标准,因地域、险种、市场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一般占保费收入的10%~21%,通常在15%左右。监管机构或行业协会应规定佣金和服务费支付的波动范围,根据保险经纪人的资信等级以及其提供经纪服务的种类、质量与数量,由保险经纪人与保险公司或客户协商决定报酬,实行差别报酬支付。

3、建立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1)加强政府监管。政府主要监督管理部门应该注意倾听来自市场主体及社会各界的呼声,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政策和监管法规,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应以监管促发展,不断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水平,注重保险经纪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把事前预防和事后检查、正面引导和处罚违规行为、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标本兼治。以实施监管责任制为主线,逐步建立完善的保险监管工作框架,加强管理和内控建设,整顿规范保险经纪市场,维护保险经纪市场秩序。

(2)加强社会监管。一是建立保险经纪人的资信评级制度。保险经纪机构的信用评级由社会上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对保险经纪机构的信誉进行评定,是企业信用评级的一部分。建立保险经纪人资信评级制度,对完善保险经纪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消除保险市场买卖双方因保险经纪人加入后,保险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保证保险公司通过经纪人获得的关于保险标的风险的真实信息,也能保证投保人通过保险经纪人获得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的完整信息,从而保护保险买卖双方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保险经纪机构对自身信誉的培育,使信誉不好的保险经纪机构被自动淘汰。对保险经纪机构的信用评级,可由社会上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作为评估主体,评估的对象是保险经纪公司。评估的客体不同于一般企业围绕筹资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估,而是重点围绕企业信誉,包括高管人员的素质、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履约情况、市场业务量占有率等。

二是组建保险经纪人行业自律组织。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运用行业自律组织来实现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如英国的自律组织主要是英国保险经纪人注册理事会及英国保险经纪人协会,它们负责保险经纪人从业资格的审查,佣金的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等。我国目前在大中城市基本都建立了保险同业协会,但与西方保险行业协会相比,我国的保险公司同业协会无法体现保险中介人的自律架构。行业自律组织作为政府监管部门的补充,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对保险经纪人的资格、信誉、服务、财务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并引入信用评级制度来引导和规范行业的发展,在维持行业水准和信誉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律作用。建议在国内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保险经纪人协会,监督执行行业规范和准则,维护行业共同利益和市场竞争规则,约束成员的市场行为,维护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秩序,并对会员遇到的法律、财务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3)完善内控机制。保险经纪机构要有严格的内部管理和执业规范,这既是机构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保险经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险经纪企业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保险经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险经纪企业的一种自律、自理行为,是保险经纪制度能有效执行的保证,也是保险经纪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化解保险经纪企业经营风险,最大限度的保证保险经纪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4、大力培养保险经纪专业人才

保险经纪公司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但要熟悉保险市场和法律环境,掌握保险标的特征和保险条款,还要擅长营销技巧。同时,对各类保险经纪人员还有专门要求,如从事涉外保险经纪业务的要通晓外语,从事风险管理咨询的要掌握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管理方案的设计等等。要坚持高标准努力培养高素质职专业化的保险经纪人才,职业化应是保险经纪人的努力方向,必须将培养保险经纪专业化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一是加强基础教育,做好人才储备,在高等院校开设保险经纪专业。二是培养和提高我国保险经纪人职业素质。抓紧完善保险经纪资格考试体系,加强经纪人的资格管理,提升资格证书获得者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强保险经纪行业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此外,经纪公司还可以从通过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的人员中筛选出一些具有保险实务经验的人加以重点培养,甚至可以从中挑选一些优秀者派往国外保险经纪公司去接受培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专业技能以满足民族保险经纪业发展壮大的需要。

5、加强宣传,扩大保险经纪人的影响力

大力宣传保险经纪人在促进我国保险事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鉴于我国的国民保险意识普遍不高,保险经纪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保险经纪人的执业特点及意义并没有被社会各阶层真正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差,加上保险公司对保险经纪人的认可程度低,保险监管部门应在适当的场合为保险经纪人正名,明确肯定保险经纪人的正面作用。要让各个阶层的保险消费者真正认识并接受保险经纪人,然后享受保险经纪人提供的保险服务,需要有一个过程。为此,需要保险经纪人加强在大众媒体上宣传,让社会公众知晓保险经纪人的含义、性质,与保险人的区别及主要的经营范围,明白保险经纪人在帮助广大客户取得保险保障服务上的各种优势。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保险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保险经纪人发挥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我国保险经纪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确立保险经纪人市场定位与发展策略,建立一个完善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险经纪人市场,从而促进中国保险业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保险经纪人市场定位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冬娇:保险中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唐运祥:保险经纪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丁凤楚著:保险中介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经纪市场论文篇2

一、我国保险经纪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保险经纪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1)政府监管效力不高。在我国,保险市场的监管机构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经纪人是由保监会的保险中介监管部进行监管。根据我国国情,保监会对保险经纪人实施监管是以《中国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确定了对保险经纪人监管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基本走向了制度化和法制化。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在很多方面都没落到实处,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不够,比如一些未经批准、不具备保险经纪机构设立条件的境外保险经纪人,在境内非法从事保险经纪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保险经纪人的市场退出实施不严等。

(2)社会监管机制缺位。在保险经纪制度成熟的发达国家,保险经纪人的资信等级由社会上一些权威评级机构评定,并建立有保险经纪人同业组织,如保险经纪人协会等,通过市场和同业舆论来调节和引导保险经纪人的经营行为,在保险经纪行业内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以促进保险经纪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保险经纪人的资信评级制度,行业自律管理几乎为零,虽然在大中城市基本上都建立了保险同业协会,但行业自律的作用还没发挥出来。

(3)内控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内许多保险经纪公司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差,有的经纪公司甚至还是家族企业式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信息披露不完全,对外提供虚假信息,不能有效化解保险经纪企业经营风险,无法最大限度的保证保险经纪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社会公众对保险经纪人的认知度低

由于我国保险经纪制度建立还不到十年,政府、媒体、保险经纪公司对保险经纪人都缺乏相应的宣传,社会公众对保险经纪人的作用知之甚少,相当多已买了保险或对保险有一定了解的个人或企业,对保险经纪业务还不够了解,不知道保险经纪人会给他们设计出最佳的风险管理方案,能帮助他们进行风险控制和规避。由于社会公众不了解保险经纪人的作用,不愿意通过保险经纪人进行咨询和投保,当然谈不上产生对保险经纪人的迫切需求,这就使得保险经纪人很难进行展业工作。

3、保险经纪人市场定位不准确

我国现时的保险经纪公司为尽快扩展市场占有份额,每家经纪公司的业务范围都基本囊括了市场上的所有保险业务,从财险、寿险到再保险,只要能找到的业务都做。这种全面开发的业务模式,无法体现经纪公司的专业特征。保险经纪公司无法向投保人提供独特的、专业化的保险中介服务,就无法在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这种情况使投保人在市场上是选择这家经纪公司还是那家经纪公司,是选择经纪公司还是保险公司,没有本质区别。许多保险经纪公司在进入保险市场前缺少对市场客户的细分,在开展业务时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内置的业务部门缺乏对客户和险种的针对性,直接导致有些经纪业务被经纪公司做成了业务,不能依据自己的专业优势有的放矢,最终落得维持基本生存都十分困难。

4、保险经纪人自身实力不雄厚

(1)资本实力不雄厚。我国保险经纪机构现有的资本实力与整个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极不协调,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同行业的发展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保险经纪机构以合伙企业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或者出资不得少于人民币500万元;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1000万元。”从保险经纪机构设立时的注册资本起点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少差距,其资本实力不雄厚,更说不上有好的经营业绩,其偿付能力非常有限,很难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

(2)业务水平低。目前国内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水平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大量业务集中在促使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保险合同的签订等中介业务方面,收入主要来源于保费佣金,而在保险咨询、风险管理和控制以及新兴产业保险经纪业务领域涉足很少,专业技术水平低,经纪业务范围狭窄,经营业绩较差。从业务占比看,高达80%以上的经纪业务来自保费佣金,而来源于保险咨询、风险管理等业务占比却不到20%,还不能充分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高附加值的风险管理服务,没有体现保险经纪人的专业服务优势。全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70%来源于股东业务,而广阔的经纪市场需求却仍处于待开发状态。

(3)高素质的保险经纪人才严重短缺。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专业技术非常薄弱,保险经纪人才极度稀缺。保险经纪人的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经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保险经纪人才数量上的短缺。相对于英、美、法、瑞士等发达国家的保险经纪公司数量而言,我国的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经纪从业人员在数量上有不小的差距。其次,从事新兴产业保险经纪的专业人才缺乏。保险经纪人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短缺,开展业务时所呈现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总体上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

二、发展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的策略选择

1、加强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的分工与合作

(1)明确定位与分工。保险公司应定位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专业承保公司,主要分工是设计保险产品、风险控制、保险资金的投资与运用,履行保险补偿与给付职能等。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中国的保险公司应主要着眼于产品研发、风险控制和资金的管理与运用等核心业务,而将展业、投保、分保、定损理赔等职能从经营中剥离出来,由保险经纪人逐步取代。

保险经纪人应准确定位于有专长、有特色的专业技术服务,加强新业务的拓展,尤其应当集中拓展有良好品牌效应的项目。在专业化分工的业务流程中,保险经纪人应当承担前端的客户开发、风险评估、投保方案安排和末端的日常服务、协助客户索赔、防灾防损等服务。在市场开发中,保险经纪人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市场导向型的开发模式,力争在传统中求创新,充分尊重并理解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

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合理的专业分工,两者形成一种既联系紧密又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关系。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两者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保险市场的繁荣。

(2)加强合作。

一是加强业务领域的合作。保险公司如果将部分产品销售职能和理赔定损职能转移给专业的保险经纪人,自身可以专注于提升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产品宣传、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培养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保险经纪人通过与保险公司的紧密合作,也可以在市场价格、客户信息、保险技术等多方面与保险公司进行资源共享,使业务获得长足的发展并获得合理的收入。在节约保险公司展业成本的基础上,及时向保险公司反馈客户的产品评价信息,并对保险产品的开发提出建议,在损失理算与防灾防损等服务方面,公正、客观地处理保险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保险理算的科学合理性,提高防灾防损服务的专业性,从而将社会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保险服务领域,满足社会对保险的不同层面的需求。

二是信息技术与资源共享。加强保险经纪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保险产业发展水平、保险经纪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涉及到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在电子化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保险经纪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核保问题、资金结算问题、异地承保问题等等,而通过保险电子商务,能够使很多实际操作难题迎刃而解。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实现远程核保、核赔,网上结算等多项功能,辅之以全国统一的电话服务系统与各地的客户服务中心和理赔中心,构成完整、简便、安全、高效的业务体系和流程,可以提供一整套与中介机构,特别是保险经纪机构进行合作的技术方案,保证信息流、物流的畅通联结。

2、发展实力雄厚的保险经纪人主体

(1)鼓励社会资本流入。保险经纪机构只有具备了雄厚的资本实力,才可能增强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但通过自身来积累资本,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保险经纪机构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国内大多数保险经纪公司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设立时间短,其盈利能力非常有限,要想在短时间内凝聚大量资本根本不可能。所以,建议政府能够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如税费减免、信用担保等来扶持保险经纪人的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向保险经纪行业流入。

(2)整合保险经纪人主体。到目前为止,国内保险经纪公司虽然已经达到200多家,但大多数公司的规模偏小,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并不利于我国保险经纪业的发展。监管部门可以借鉴前几年对证券、信托等行业的治理整顿经验,依据严格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淘汰不合规范的保险经纪公司,而对那些符合规范、业务量小、资本实力比较薄弱的保险经纪公司进行整合,通过公司并购整合,合理配置资源,壮大保险经纪人主体,增强保险经纪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建立合理的佣金支付体系。通过保险法规或者由保险经纪行业协会牵头建立保险经纪佣金支付制度,拓宽保险经纪公司的收入渠道,扩大获利空间,增强其资本实力。对于保险经纪佣金支付标准,因地域、险种、市场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一般占保费收入的10%~21%,通常在15%左右。监管机构或行业协会应规定佣金和服务费支付的波动范围,根据保险经纪人的资信等级以及其提供经纪服务的种类、质量与数量,由保险经纪人与保险公司或客户协商决定报酬,实行差别报酬支付。

3、建立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1)加强政府监管。政府主要监督管理部门应该注意倾听来自市场主体及社会各界的呼声,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政策和监管法规,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应以监管促发展,不断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水平,注重保险经纪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把事前预防和事后检查、正面引导和处罚违规行为、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标本兼治。以实施监管责任制为主线,逐步建立完善的保险监管工作框架,加强管理和内控建设,整顿规范保险经纪市场,维护保险经纪市场秩序。

(2)加强社会监管。一是建立保险经纪人的资信评级制度。保险经纪机构的信用评级由社会上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对保险经纪机构的信誉进行评定,是企业信用评级的一部分。建立保险经纪人资信评级制度,对完善保险经纪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消除保险市场买卖双方因保险经纪人加入后,保险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保证保险公司通过经纪人获得的关于保险标的风险的真实信息,也能保证投保人通过保险经纪人获得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的完整信息,从而保护保险买卖双方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保险经纪机构对自身信誉的培育,使信誉不好的保险经纪机构被自动淘汰。对保险经纪机构的信用评级,可由社会上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作为评估主体,评估的对象是保险经纪公司。评估的客体不同于一般企业围绕筹资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估,而是重点围绕企业信誉,包括高管人员的素质、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履约情况、市场业务量占有率等。

二是组建保险经纪人行业自律组织。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运用行业自律组织来实现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如英国的自律组织主要是英国保险经纪人注册理事会及英国保险经纪人协会,它们负责保险经纪人从业资格的审查,佣金的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等。我国目前在大中城市基本都建立了保险同业协会,但与西方保险行业协会相比,我国的保险公司同业协会无法体现保险中介人的自律架构。行业自律组织作为政府监管部门的补充,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对保险经纪人的资格、信誉、服务、财务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并引入信用评级制度来引导和规范行业的发展,在维持行业水准和信誉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律作用。建议在国内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保险经纪人协会,监督执行行业规范和准则,维护行业共同利益和市场竞争规则,约束成员的市场行为,维护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秩序,并对会员遇到的法律、财务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3)完善内控机制。保险经纪机构要有严格的内部管理和执业规范,这既是机构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保险经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险经纪企业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保险经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险经纪企业的一种自律、自理行为,是保险经纪制度能有效执行的保证,也是保险经纪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化解保险经纪企业经营风险,最大限度的保证保险经纪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4、大力培养保险经纪专业人才

保险经纪公司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但要熟悉保险市场和法律环境,掌握保险标的特征和保险条款,还要擅长营销技巧。同时,对各类保险经纪人员还有专门要求,如从事涉外保险经纪业务的要通晓外语,从事风险管理咨询的要掌握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管理方案的设计等等。要坚持高标准努力培养高素质职专业化的保险经纪人才,职业化应是保险经纪人的努力方向,必须将培养保险经纪专业化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一是加强基础教育,做好人才储备,在高等院校开设保险经纪专业。二是培养和提高我国保险经纪人职业素质。抓紧完善保险经纪资格考试体系,加强经纪人的资格管理,提升资格证书获得者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强保险经纪行业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此外,经纪公司还可以从通过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的人员中筛选出一些具有保险实务经验的人加以重点培养,甚至可以从中挑选一些优秀者派往国外保险经纪公司去接受培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专业技能以满足民族保险经纪业发展壮大的需要。

5、加强宣传,扩大保险经纪人的影响力

大力宣传保险经纪人在促进我国保险事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鉴于我国的国民保险意识普遍不高,保险经纪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保险经纪人的执业特点及意义并没有被社会各阶层真正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差,加上保险公司对保险经纪人的认可程度低,保险监管部门应在适当的场合为保险经纪人正名,明确肯定保险经纪人的正面作用。要让各个阶层的保险消费者真正认识并接受保险经纪人,然后享受保险经纪人提供的保险服务,需要有一个过程。为此,需要保险经纪人加强在大众媒体上宣传,让社会公众知晓保险经纪人的含义、性质,与保险人的区别及主要的经营范围,明白保险经纪人在帮助广大客户取得保险保障服务上的各种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冬娇:保险中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唐运祥:保险经纪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丁凤楚著:保险中介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经纪市场论文篇3

1、保险经纪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1)政府监管效力不高。在我国,保险市场的监管机构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经纪人是由保监会的保险中介监管部进行监管。根据我国国情,保监会对保险经纪人实施监管是以《中国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确定了对保险经纪人监管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基本走向了制度化和法制化。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在很多方面都没落到实处,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不够,比如一些未经批准、不具备保险经纪机构设立条件的境外保险经纪人,在境内非法从事保险经纪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保险经纪人的市场退出实施不严等。

(2)社会监管机制缺位。在保险经纪制度成熟的发达国家,保险经纪人的资信等级由社会上一些权威评级机构评定,并建立有保险经纪人同业组织,如保险经纪人协会等,通过市场和同业舆论来调节和引导保险经纪人的经营行为,在保险经纪行业内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以促进保险经纪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保险经纪人的资信评级制度,行业自律管理几乎为零,虽然在大中城市基本上都建立了保险同业协会,但行业自律的作用还没发挥出来。

(3)内控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内许多保险经纪公司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差,有的经纪公司甚至还是家族企业式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信息披露不完全,对外提供虚假信息,不能有效化解保险经纪企业经营风险,无法最大限度的保证保险经纪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社会公众对保险经纪人的认知度低

由于我国保险经纪制度建立还不到十年,政府、媒体、保险经纪公司对保险经纪人都缺乏相应的宣传,社会公众对保险经纪人的作用知之甚少,相当多已买了保险或对保险有一定了解的个人或企业,对保险经纪业务还不够了解,不知道保险经纪人会给他们设计出最佳的风险管理方案,能帮助他们进行风险控制和规避。由于社会公众不了解保险经纪人的作用,不愿意通过保险经纪人进行咨询和投保,当然谈不上产生对保险经纪人的迫切需求,这就使得保险经纪人很难进行展业工作。

3、保险经纪人市场定位不准确

我国现时的保险经纪公司为尽快扩展市场占有份额,每家经纪公司的业务范围都基本囊括了市场上的所有保险业务,从财险、寿险到再保险,只要能找到的业务都做。这种全面开发的业务模式,无法体现经纪公司的专业特征。保险经纪公司无法向投保人提供独特的、专业化的保险中介服务,就无法在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这种情况使投保人在市场上是选择这家经纪公司还是那家经纪公司,是选择经纪公司还是保险公司,没有本质区别。许多保险经纪公司在进入保险市场前缺少对市场客户的细分,在开展业务时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内置的业务部门缺乏对客户和险种的针对性,直接导致有些经纪业务被经纪公司做成了业务,不能依据自己的专业优势有的放矢,最终落得维持基本生存都十分困难。

4、保险经纪人自身实力不雄厚

(1)资本实力不雄厚。我国保险经纪机构现有的资本实力与整个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极不协调,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同行业的发展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保险经纪机构以合伙企业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或者出资不得少于人民币500万元;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1000万元。”从保险经纪机构设立时的注册资本起点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少差距,其资本实力不雄厚,更说不上有好的经营业绩,其偿付能力非常有限,很难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

(2)业务水平低。目前国内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水平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大量业务集中在促使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保险合同的签订等中介业务方面,收入主要来源于保费佣金,而在保险咨询、风险管理和控制以及新兴产业保险经纪业务领域涉足很少,专业技术水平低,经纪业务范围狭窄,经营业绩较差。从业务占比看,高达80%以上的经纪业务来自保费佣金,而来源于保险咨询、风险管理等业务占比却不到20%,还不能充分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高附加值的风险管理服务,没有体现保险经纪人的专业服务优势。全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70%来源于股东业务,而广阔的经纪市场需求却仍处于待开发状态。

(3)高素质的保险经纪人才严重短缺。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专业技术非常薄弱,保险经纪人才极度稀缺。保险经纪人的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经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保险经纪人才数量上的短缺。相对于英、美、法、瑞士等发达国家的保险经纪公司数量而言,我国的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经纪从业人员在数量上有不小的差距。其次,从事新兴产业保险经纪的专业人才缺乏。保险经纪人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短缺,开展业务时所呈现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总体上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

二、发展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的策略选择

1、加强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的分工与合作

(1)明确定位与分工。保险公司应定位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专业承保公司,主要分工是设计保险产品、风险控制、保险资金的投资与运用,履行保险补偿与给付职能等。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中国的保险公司应主要着眼于产品研发、风险控制和资金的管理与运用等核心业务,而将展业、投保、分保、定损理赔等职能从经营中剥离出来,由保险经纪人逐步取代。

保险经纪人应准确定位于有专长、有特色的专业技术服务,加强新业务的拓展,尤其应当集中拓展有良好品牌效应的项目。在专业化分工的业务流程中,保险经纪人应当承担前端的客户开发、风险评估、投保方案安排和末端的日常服务、协助客户索赔、防灾防损等服务。在市场开发中,保险经纪人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市场导向型的开发模式,力争在传统中求创新,充分尊重并理解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

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合理的专业分工,两者形成一种既联系紧密又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关系。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两者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保险市场的繁荣。

(2)加强合作。一是加强业务领域的合作。保险公司如果将部分产品销售职能和理赔定损职能转移给专业的保险经纪人,自身可以专注于提升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产品宣传、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培养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保险经纪人通过与保险公司的紧密合作,也可以在市场价格、客户信息、保险技术等多方面与保险公司进行资源共享,使业务获得长足的发展并获得合理的收入。在节约保险公司展业成本的基础上,及时向保险公司反馈客户的产品评价信息,并对保险产品的开发提出建议,在损失理算与防灾防损等服务方面,公正、客观地处理保险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保险理算的科学合理性,提高防灾防损服务的专业性,从而将社会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保险服务领域,满足社会对保险的不同层面的需求。

二是信息技术与资源共享。加强保险经纪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保险产业发展水平、保险经纪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涉及到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在电子化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保险经纪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核保问题、资金结算问题、异地承保问题等等,而通过保险电子商务,能够使很多实际操作难题迎刃而解。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实现远程核保、核赔,网上结算等多项功能,辅之以全国统一的电话服务系统与各地的客户服务中心和理赔中心,构成完整、简便、安全、高效的业务体系和流程,可以提供一整套与中介机构,特别是保险经纪机构进行合作的技术方案,保证信息流、物流的畅通联结。

2、发展实力雄厚的保险经纪人主体

(1)鼓励社会资本流入。保险经纪机构只有具备了雄厚的资本实力,才可能增强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但通过自身来积累资本,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保险经纪机构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国内大多数保险经纪公司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设立时间短,其盈利能力非常有限,要想在短时间内凝聚大量资本根本不可能。所以,建议政府能够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如税费减免、信用担保等来扶持保险经纪人的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向保险经纪行业流入。

(2)整合保险经纪人主体。到目前为止,国内保险经纪公司虽然已经达到200多家,但大多数公司的规模偏小,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并不利于我国保险经纪业的发展。监管部门可以借鉴前几年对证券、信托等行业的治理整顿经验,依据严格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淘汰不合规范的保险经纪公司,而对那些符合规范、业务量小、资本实力比较薄弱的保险经纪公司进行整合,通过公司并购整合,合理配置资源,壮大保险经纪人主体,增强保险经纪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建立合理的佣金支付体系。通过保险法规或者由保险经纪行业协会牵头建立保险经纪佣金支付制度,拓宽保险经纪公司的收入渠道,扩大获利空间,增强其资本实力。对于保险经纪佣金支付标准,因地域、险种、市场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一般占保费收入的10%~21%,通常在15%左右。监管机构或行业协会应规定佣金和服务费支付的波动范围,根据保险经纪人的资信等级以及其提供经纪服务的种类、质量与数量,由保险经纪人与保险公司或客户协商决定报酬,实行差别报酬支付。

3、建立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1)加强政府监管。政府主要监督管理部门应该注意倾听来自市场主体及社会各界的呼声,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政策和监管法规,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应以监管促发展,不断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水平,注重保险经纪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把事前预防和事后检查、正面引导和处罚违规行为、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标本兼治。以实施监管责任制为主线,逐步建立完善的保险监管工作框架,加强管理和内控建设,整顿规范保险经纪市场,维护保险经纪市场秩序。

(2)加强社会监管。一是建立保险经纪人的资信评级制度。保险经纪机构的信用评级由社会上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对保险经纪机构的信誉进行评定,是企业信用评级的一部分。建立保险经纪人资信评级制度,对完善保险经纪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消除保险市场买卖双方因保险经纪人加入后,保险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保证保险公司通过经纪人获得的关于保险标的风险的真实信息,也能保证投保人通过保险经纪人获得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的完整信息,从而保护保险买卖双方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保险经纪机构对自身信誉的培育,使信誉不好的保险经纪机构被自动淘汰。对保险经纪机构的信用评级,可由社会上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作为评估主体,评估的对象是保险经纪公司。评估的客体不同于一般企业围绕筹资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估,而是重点围绕企业信誉,包括高管人员的素质、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履约情况、市场业务量占有率等。

二是组建保险经纪人行业自律组织。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运用行业自律组织来实现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如英国的自律组织主要是英国保险经纪人注册理事会及英国保险经纪人协会,它们负责保险经纪人从业资格的审查,佣金的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等。我国目前在大中城市基本都建立了保险同业协会,但与西方保险行业协会相比,我国的保险公司同业协会无法体现保险中介人的自律架构。行业自律组织作为政府监管部门的补充,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对保险经纪人的资格、信誉、服务、财务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并引入信用评级制度来引导和规范行业的发展,在维持行业水准和信誉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律作用。建议在国内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保险经纪人协会,监督执行行业规范和准则,维护行业共同利益和市场竞争规则,约束成员的市场行为,维护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秩序,并对会员遇到的法律、财务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3)完善内控机制。保险经纪机构要有严格的内部管理和执业规范,这既是机构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保险经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险经纪企业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保险经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险经纪企业的一种自律、自理行为,是保险经纪制度能有效执行的保证,也是保险经纪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化解保险经纪企业经营风险,最大限度的保证保险经纪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4、大力培养保险经纪专业人才

保险经纪公司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但要熟悉保险市场和法律环境,掌握保险标的特征和保险条款,还要擅长营销技巧。同时,对各类保险经纪人员还有专门要求,如从事涉外保险经纪业务的要通晓外语,从事风险管理咨询的要掌握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管理方案的设计等等。要坚持高标准努力培养高素质职专业化的保险经纪人才,职业化应是保险经纪人的努力方向,必须将培养保险经纪专业化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一是加强基础教育,做好人才储备,在高等院校开设保险经纪专业。二是培养和提高我国保险经纪人职业素质。抓紧完善保险经纪资格考试体系,加强经纪人的资格管理,提升资格证书获得者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强保险经纪行业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此外,经纪公司还可以从通过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的人员中筛选出一些具有保险实务经验的人加以重点培养,甚至可以从中挑选一些优秀者派往国外保险经纪公司去接受培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专业技能以满足民族保险经纪业发展壮大的需要。

5、加强宣传,扩大保险经纪人的影响力

大力宣传保险经纪人在促进我国保险事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鉴于我国的国民保险意识普遍不高,保险经纪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保险经纪人的执业特点及意义并没有被社会各阶层真正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差,加上保险公司对保险经纪人的认可程度低,保险监管部门应在适当的场合为保险经纪人正名,明确肯定保险经纪人的正面作用。要让各个阶层的保险消费者真正认识并接受保险经纪人,然后享受保险经纪人提供的保险服务,需要有一个过程。为此,需要保险经纪人加强在大众媒体上宣传,让社会公众知晓保险经纪人的含义、性质,与保险人的区别及主要的经营范围,明白保险经纪人在帮助广大客户取得保险保障服务上的各种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冬娇:保险中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唐运祥:保险经纪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丁凤楚著:保险中介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经纪市场论文篇4

一、中国保险经纪市场的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保险人制度,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保险“市场”只有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险市场中的保险条款、费率全部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在业务开拓过程中只需招收保险人销售保险产品,客观上不存在对保险经纪人的需求。保险经纪人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保险市场格局的形成而出现的。

20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和保险事业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保险经纪人的需求日益增多。保险经纪业逐步发展,保险经纪人制度逐步形成,成为保险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然而中国的保险经纪人制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单一,有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备,保险经纪人素质不高,行业自律、内控机制缺位,地下保险经纪时有发生等等。这些均不利于我国保险市场的良性运行,也制约着我国保险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保险市场与保险经纪市场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加大,未来对保险经纪人的使用会越来越频繁,保险经纪人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这些问题如果再不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势必损害我国保险经纪人的职业形象,引起保险经纪市场秩序的混乱,影响保险经纪业的发展和我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的接轨,最终将阻碍整个保险业的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十分有必要从理论上对保险经纪人制度给予明确的界定和解释,认真分析研究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真正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完善的保险经纪人制度,从而促进中国保险业健康、全面地发展。

1999年中国保监会决定正式批准成立我国首批保险经纪公司,并于1999年5月15日在全国举行了首次注册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当时全国共有7186人参考,144人一次性通过资格考试。1999年底中国保监会批准首批三家全国性保险经纪公司江泰、长城、东大正式筹建。2000年6-7月这三家首批保险经纪公司正式成立。同时,中国保监会重新审批原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工商局所批准的国内保险经纪公司和国外经纪公司驻国内办事处的经营执照。对于国内原来批准的保险经纪公司、从事经纪业务的商务公司,保监会经审查后一律认为不合格,坚决予以取缔。2001年底中国保监会又批准了7家保险经纪公司成立,地点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深圳。2003年1-10月,中国保监会审批开业的保险经纪公司就有48家。

目前,保险经纪人市场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在这一阶段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三个。

1、业务内容不明晰

保险经纪公司对自身的优势没有清楚的认识,不知道主要应开展哪些业务、达到哪些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以保险经纪公司目前的表现,只能称其为更高一级的保险人,和国外的经纪公司存在着很大差距。

2、保险经纪的人力资源相当缺乏

保险经纪人中拿到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的人数较少,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要这些人转变工作的难度较大。特别是经纪人资格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并不代表其具有足够的从业技能和经验。和其他金融行业比较,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明显偏低,这种人力资源的匮乏使保险经纪人的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

3、缺少有效的监管,造成了一些混乱局面

例如,在为投保人选择保险公司时,保险经纪公司侧重于佣金的高低;许多保险公司同经纪人争夺业务,一些未在我国注册的保险经纪公司进入市场抢占业务。同时,财会上没有保险经纪人开支的费用科目,也没有统一的费用标准。目前国家对保险人的佣金标准有统一的规定,对于保险经纪人采用和保险人统一的佣金标准肯定行不通,但是也不能任由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讨价还价,因为这样会影响保险市场的稳定。

二、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保险经纪人的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保险业的发达程度,当局对保险业的监管目标与监管方式等都影响或制约经纪人制度的发展。

1、保险经纪人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保险经纪从业人员由于经验少、技术低,与保险经纪业务发展要求相距很远。尽管已举行了几次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但取得资格的人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保险经纪市场的需要。

2、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过于单一

就目前来说,我国不允许个人经营保险经纪业务,也不允许保险经纪人以合伙企业形式存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是在《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中确定的,在该规定出台之前保险经纪公司只能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存在,严重缺乏灵活性。如我国台湾地区,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可选用个人形式和公司形式,凡具备经纪人资格者可以个人形式申请开业。英国等一些国家允许以合伙形式开业。

3、保险经纪人市场不够完善

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主体不多,市场垄断还比较强,存在着竞争不充分、不公平以及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从保险经纪人的设立来看,我国实行审批制,这无疑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不利于保险经纪人市场的培育。英国、美国、日本采取的都是注册登记制,只要符合条件的就可登记注册。

4、保险经纪人佣金制度不规范

《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第五十条规定:保险经纪公司依法办理业务,应按双方当事人约定收取经纪佣金。但实践中,保险公司一般以投保人所需缴纳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支付保险经纪人佣金。一般来说,我国目前财产险的佣金是保费的10%~30%,人寿和健康险的佣金比例一般在10%以下,意外伤害险佣金比例在20%左右。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保险经纪人必然为多赚取佣金而选择保费率高但保障水平低的保险公司投保,从而损害了投保人的利益。

5、保险观念落后

我国多数投保人的保险观念比较陈旧,对保险服务没有高层次的要求。在实践中,有些投保人认为经纪人佣金虽然由保险公司支付,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不通过经纪人而直接向保险公司投保可以节省佣金。因此,让投保人真正了解保险经纪、充分利用保险经纪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保险人方面,某些保险公司由于机构大而全、冗员太多,对成本核算不细,认为通过保险经纪人展业不如利用本公司人员展业,以降低成本。加之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展业人员的收入直接与业务挂钩,保险经纪介入保险市场,使得原来属于保险公司的业务被拿走了却还要付费,因此初期的磨擦不可避免。

三、保险经纪人制度建立的意义

保险经纪人无论是对于投保人、被保险人还是保险人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而言,由于保险市场的日趋成熟,市场中的供需双方在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风险引出了人们对保险的新需求。保险人向市场所能提供的保险商品的种类也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这时,投保人要凭借自身的知识对保险人、投保种类和投保数量等因素做出符合自身风险和经济条件的正确选择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具有保险专业知识的保险经纪人的出现,就能够使投保人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并使投保人享有高水准的专业服务。

对保险人而言,自1988年3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成立打破中国保险市场长期垄断的局面之后,到目前已有20多家保险公司活跃在我国保险市场上。这一方面为保险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竞争。竞争的最终目的就是用低于市场平均成本的成本来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利润。对保险人来说,既要扩大承保范围、拓展新业务,又要把成本降到最低,仅依靠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是远远不够的。保险经纪人可以利用其灵活性与专业性,有效地帮助保险人拓展业务、降低成本,同时有助于在市场上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

为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保险市场必须与国际接轨,并采用国际同业的一些通常做法。在国际上,各国保险市场普遍存在着保险经纪人,且保险人的大部分业务都是经纪人招揽的。以英国保险市场为例,保险经纪人掌握着英国55%以上的保险业务,而法国的工业客户每年则有近90%的保费是通过经纪人交给保险公司的。此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大批外商进入中国市场,如不采用外商所熟悉的通过保险经纪人的方式招揽业务,我国保险业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保险经纪人制度,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纪市场论文篇5

中国人保在新时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经纪保险业务。

一是广泛发展保险业务合作关系。在我国的航空航天、能源、重大工程、统括保单、政府采购、大型工商企业保险市场以及再保险市场,中、外保险经纪公司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并与中国人保开展了多方面的有益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人保是国内专业力量最雄厚的保险公司,在国内团体客户的财产险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人保要进一步发展在团体业务领域的合作,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合作领域,合作深度。

二是积极开展产品创新,风险管理领域的合作。保险经纪公司对客户和保险人都有深入的了解,享有多方面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保险经纪公司可及时全

经纪市场论文篇6

2、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目前我国仅有的三家体育经纪公司的负责人及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和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相关人员,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法律学、经济学教授,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听取了新闻媒体的意见。

3、逻辑分析法

本文采用了演绎、归纳、综合、分析、比较等方法,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力求论据充分、有力,论点具有建设性。

二、目前体育经纪行为分类

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数量不多且多以公司的形式存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体育市场交好的大城市,公司、法人是我国现有体育经纪人的主要组织形式。

三、规范我国体育经纪市场的必要性

1、保护经纪市场能实行公平竞争

目前,我国体育经纪活动尚处于无序运作状态,主要是两方面原因:第一,现有的体育体制不适应经纪市场的要求。第二,缺乏规范的经纪市场管理制度。

2、维护委托人及第三人的利益

由于我国体育经纪组织无章可循,经纪人被甩及企业、俱乐部冒然被骗等现象屡见不鲜,不能维护委托人和第三人的利益。如足球运动员转会过程中,引进外援的操作过程是“蛇有蛇道,鳖有鳖道”,引进途径大多是通过俱乐部的熟人、朋友等关系介绍。如此众多的引进外援行为背离了国际体育经纪操作规范,由此造成了不良后果,引发诸多案件。

四、规范我国体育经纪市场的具体对策

1、明确体育经纪活动及体育经纪人的主管部门

根据我国特点,体育行业的经纪人和经纪活动应由国家体育总局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同时在条件成熟时可成立体育经纪人协会协助管理,建立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消除目前体育经纪人及经纪活动无人管的局面。

2、建立和完善体育经纪人及经纪市场的法规体系

(1)体育经纪人法规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体育经纪人的资格认定、登记注册程序及批准机构;

②体育经纪人的佣金管理及保证金制度;

③体育经纪人合同的管理和合同范本;

④体育经纪人的经纪活动允许范围和禁止行为;

⑤体育经纪人的法律责任、纠纷的解决和监督管理;

⑥体育经纪人社团组织(体育经纪人协会)的管理规定;

⑦体育经纪人培训及考核制度。

(2)明确体育经纪人的资格审查及注册登记程序。

在体育经纪人管理中,采用法制手段对体育经纪人进行调控和管理。根据体育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体育行业经纪人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我国体育经纪人管理条例,依法规范经纪人的经纪行为。

(3)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经纪人管理制度。

等待条件成熟,可建立全国体育经纪人协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体制;实施保证金制度,维护委托人及第三人的利益;成立仲裁委员会解决体育经纪活动中的纠纷及官司;建立体育经纪人的违规处罚制度,约束体育经纪人的违法行为等等。

(4)建立、健全我国体育经纪人培训及考核制度。

可由国家体育总局授权给相关事业单位或社团组织培训体育经纪人,并进行考核。也可选择一些具备各方面条件的体育院校设置体育经纪人专业。开设体育经纪人专业用由国家政府部门根据市场的需求、有计划、按比例地安排,可以选择直属体育院校,这样有利于控制招生的规模和培养层次。

(5)制定比较合理的佣金制度

3、规范体育经纪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中介结构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的经济形式,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相比,它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特点。开发无形资产、充分利用无形资产要靠中介机构来完成,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才能打破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财产权利和财产管理能力不平衡的“权能结构”。实现这种功能的前提是要规范体育经纪市场,使中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五、结论

1、目前我国从事体育经纪行为主要为“个体经纪人”及经纪公司(包括注册经营范围含或不含体育经纪的公司),还有少数非企业单位,如体育、文化系统的事业单位。

经纪市场论文篇7

市场社会主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业已诞生,但在其后的数十年里影响都不大,直至八九十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苏联模式、新自由主义等先后失利,市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被寄予厚望的理论才从被遗忘的角落里拾起,此时市场社会主义也达到了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各样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经受单一计划经济摧残的社会主义中国也走向了市场化改革,如何既能借助市场搞活经济又不丧失社会主义的性质成为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急需新的理论对此做出解释。正是在此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学术界把“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引到国内并作了一些积极的探讨。

一、什么是市场社会主义

国内学界对市场社会主义的研究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但是对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学术界普遍把市场社会主义看做一种经济理论或模式,但具体到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则五花八门。

第一,市场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有学者指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这种概念或模式将市场配置资源所体现的效率和社会主义的公平价值结合起来。[1]也有学者更进一步地指出,市场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流派,它是一个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中,将社会主义与市场联结在一起的道路与模式的统称。[2]还有学者强调这种结合的目的,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关于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它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运用市场机制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3]94

第二,市场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有学者指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4],[5]112此处的定义看似与第一类型的界定区别不大,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可以将社会主义看做公有制的同名词,但二者区别主要在于侧重点不同,前者突出市场经济,后者更突出社会主义。

第三,市场社会主义有多重含义。一些学者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有多重概念,一个定义不足以概括其全貌,代表性观点有“两层次说”和“四层次说”。”两层次说”把市场社会主义分为传统和当代两个不同的时期,认为传统市场社会主义是探索革新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替代模式,寻找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与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机结合,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以超越当代资本主义为己任,提倡以某种形式的公有制或限制资本权力为基础,运用市场去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如经济民主、分配平等、选择自由、消除剥削等等),培育社会主义因素。[6]32“四层次说”则从市场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实现的价值目标出发,认为:(1)市场社会主义是指主张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使市场经济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理论和政策;(2)市场社会主义是指在公有制(主要是社会所有制)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的理论和体制;(3)市场社会主义是以市场导向型的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或主导,把市场视做实现社会主义及公平竞争、最优效率和公平分配的手段;(4)市场社会主义必须体现公平和平等,能促进民主和自由以及市场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7]18

二、市场社会主义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经纪市场论文篇8

    当我们对20世纪世界文明的历史发展作一整体的鸟瞰,就不难发现,在20世纪里,世界文明发展明显地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景象摘要:在20世纪的上半叶,人类遭受了全球的经济大危机和世界的战争大灾难,在20世纪的后半叶,人类取得空前未有的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却遭受着全球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大灾难,这又使当今人类陷入空前未有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正因如此,才使人类逐渐地从自然界的无情惩罚中醒悟过来,引起一场全球的生态觉醒运动,这就是生态觉悟的产生和发展。它是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意识和观念的最伟大的革命。由此形成人类对世界系统存在极限的熟悉,发现了地球资源和环境有限性,这是20世纪头等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

    1、两项辉煌的成就

    20世纪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纪。今日之现代生产力不仅和19世纪相比已面目全非,即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左右的时间里,人类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使世界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突出表现在20世纪下半叶世界经济的大发展,固然因素甚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两点摘要: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二是世界经济市场化正在形成全球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这就是闻名学者汝信先生所说的20世纪人类取得的两个方面的伟大成就。

    在工业经济时代里,发生了三次具有划时代的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叶,确立了以蒸汽动力技术为主导的工业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人类基本生产手段由手工工具向大机器的转变,揭开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序幕。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叶以后,确立以电力动力技术为主导的工业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人类基本生产手段由蒸汽动力机械化向电力动力自动化的转变,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人们常称为现代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70年代以来,进入了人们所说高新技术革命阶段。八九十年代形成了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技革命新高潮,进入新世纪正在迅速发展和产业化。现代科技革命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是前两次科技革命所望尘莫及的,它把工业文明推向了顶峰,使工业经济时代走到了尽头,正在迎接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跃进步,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此相适应的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以来,就实行市场经济,只是到了战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才由传统市场经济发育成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二是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独联体国家和中东欧国家都陆续走上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道路,正在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推进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市场化进程中,除少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已走上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外,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正发展和完善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加快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因而,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在探索适应自己国家国情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使各国经济运行的“游戏规则”能够按照国际社会通行的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建立,甚至要纳入其制度框架,推动现代市场经济的世界化,或者说是加速世界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已成为21世纪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

    2、两大严重的灾难

    众所周知,在20世纪上半叶,人类生存和发展曾陷入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灾难。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摘要:不战而胜》一书说摘要:“到1999年,我们将把20世纪追忆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和最辉煌的时期。1.2亿百姓受戮于这个世纪的130场战争——比1990年以前的全部战争中的死亡的总和还多”。然而,值得幸庆的是,这场空前的灾难及其所带来的各种新问题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出现战后经济发展繁荣时期,就标志着从世界全局来说基本被消除。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人和人的社会关系方面,概括起来,就是“和平和发展”的关系新问题。人类避免世界战争是大有希望,即是说人类是不会葬身于核战争灾难之中。但是,值得高度重视的是,20世纪以来,现代科技在人类利用及其发展市场经济中产生了一种反自然的异化力量,使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在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却摧毁了人类自身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即不可持续发展危机,人类遭受着空前的生态灾难。正如美国闻名科学家卡普拉在《转折点摘要: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一书所说摘要:现在全球生态体系和生命进化处于危险之中,处于一场大规模的生态灾难之中。我们可以肯定,人类取得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繁荣的两项伟大成就时,又使两者具有“反自然”性质,甚至可以说正在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体系。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方面,概括起来,就是“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新问题。人类即使摆脱了世界核战争威胁下的有毁灭的危险,假如处理不好“环境和发展”即人和自然的关系,也难免葬身于生态灾难之中。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当今世界确实存在着威胁全人类和地球上其它生命的全球生态危机,它是20世纪人类遭受的巨大灾难,并成为21世纪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大危险。

    3、一次最伟大的觉醒

    自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以来,一些先知先觉的人们都在思索,人类文明会像几千年以前的世界三大文明一样忽然湮灭吗?在人类进化史上的巴比伦文明、哈巴拉文明和玛雅文明,是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它们却主要毁灭于生态灾难之中。但是现代人类和玛雅人却有不同之处,就在于现代人类全面反思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尤其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深刻熟悉到工业文明及传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发展道路。正是这条道路才使“人类正走向自我毁灭”!因此,人类在生态环境新问题上逐渐觉醒过来,引起了一场人类意识的伟大革命。它的根本标志就是生态意识或生态觉醒的产生和发展。这就表明,现代人类具有生态觉醒,是和玛雅人根本不同的。当今人类从未没有像今天这样清醒地意识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知道必须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从而避免玛雅人的生态毁灭。

    众所周知,传统意识主要是以人统治和征服自然为指导思想,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尺度,强调人和自然的分离和对立,形成人统治、主宰和征服自然的理论体系,它在本质上是“唯人论”的意识。生态觉醒突破了这种理论框架,强调人和社会、人和自然有机统一和和谐相处和共同生息,形成“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理论体系。所以,我们可以把生态意识定义为摘要: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关系所反映的思想、理论、感情和意志的总和。它的核心内容,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把世界系统看作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识。这是人类意识的一次深刻革命,是人类对人、社会和自然关系熟悉的一次伟大觉醒,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觉悟。正如樊浩教授所指出的摘要:“生态觉悟的实质不只是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反省,而且是对世界的合理秩序,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对人的行为合理性的深刻反省”。因此,“20世纪人类文明的最重要、最深刻的觉悟之一,就是生态觉醒。从遍及全球的绿色运动到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制定的生态伦理的规范,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理论,无不在实践和理论的层面上标志着20世纪人类文明的生态觉醒”。[1

经纪市场论文篇9

2.1 研究对象

本文将对我国足球职业化初期,影响足球经纪人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参阅了有关体育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体育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基本理论,广泛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足球经纪人的文献资料。

2.2.2 问卷调查 针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设计制作问卷调查表,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发放,共计发出 68 份,回收 62 份,回收率 91.2% 。

2.2.3 数理统计 运用 SPSS 软件对返回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影响因素的确立

我国足球经纪人发展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性质和侧重点又各不相同。本文广泛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列出影响我国足球经纪人发展的因素 21 项,后在对相关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对这 21 项因素进行了筛选,最终归纳为 6 类因子共 15 项,构成了我国足球经纪人发展的影响因素体系。

3.2 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3.2.1 管理法规因子的结果分析

我国现在虽然还没有国际足联认可的足球经纪人,但是足球经纪活动是客观存在的,我国足坛实行转会制和允许外援加盟是从 1994 年开始的,那时的内转外引工作多半由俱乐部老总或教练扮演经纪人的角色,由于没有正规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围绕着球员的身价、年薪、奖金以及其他类似住房、汽车等附加条件,俱乐部之间、球员和俱乐部之间一直存在着重重黑幕。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当时足管部门对从事经纪的人和机构没有进行资格认定,以致足球经纪人进行种种非法操作,炮制出转会市场的不正当的幕后交易,使俱乐部蒙受巨大损失,损害球员的利益。但由于没有制度的规范和管理,这些俱乐部和球员无处可诉,也无法追究经纪人的责任。

3.2.2 智能结构因子的结果分析

足球经纪人的职业特点对其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特殊要求。一是广博性,即足球经纪人应具备体育专业、市场经济、组织管理、法律金融、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实用性,即足球经纪人学习掌握广博的知识,主要不是为了理论的研究,而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经纪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据调查,在我国从事足球经纪行业的人员中,具备全面的知识、高超的能力及良好的经纪意识还不多见,现有的足球经纪人当中,大多数是兼职的体育经纪人,或是广告公司、教练员等,并非专业的足球经纪人,而且其必备的超前意识、信息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更为薄弱,成为制约我国足球经纪人开展经纪业务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我国足球经纪人的综合素质已是足球经纪人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3.2.3 市场化因子的结果分析

市场需求是经纪人成长的基本条件,足球市场的需求使足球经纪人成为不可缺少的交易中介。对于运动员来说,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在有限时间内发挥体育潜能,利用其知名度获取最大收益及为他们规划退役后的生活;对于体育组织来说,需要有人为他们的比赛寻求赞助,利用其特殊标志获取各方面的收益及最大限度地开发该组织的市场;对于体育投资商和赞助商来说,需要有人为他们联系合适的投资对象及最大限度地回收赞助效益。由于自身精力和能力的限制,市场主体们不得不借助外力来满足这此需求,因此雇用足球经纪人成为既省时又省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足球市场的发展繁荣也会产生更多足球经纪服务需求,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3.3 我国足球经纪人发展的对策分析

3.3.1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足球经纪人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

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上,中国足球决策层如果仅限于原来的思想框架对原有体制修补,则只能流于治标而难以治本。因此,首先的一点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关系。中国足协在发展思路上,应以转变职能、政事分开为原则,强化资产管理,加强宏观调控,从行政事业性实体管理型逐渐向纯社团性协会实体管理型发展。同时,进一步明确体育法规中的责任条款,严格责任制度,加强足球市场的规范化,杜绝体育法律漏洞,促进体育纠纷的解决,根据体育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足球经纪人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足球经纪人管理条例》,特别是可操作的实施细则。逐步 建立起高效、廉洁、透明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职能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3.3.2 加大培训力度,构建足球经纪人培养体系

我国目前没有专门培养足球经纪人的院校,但在时机成熟和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可以借签国外的经验,采用体育院校和经济院校联合办学并建立、健全足球经纪人的课程体系,由此构建足球经纪人的培养体系。

3.3.3 加强市场法制、机构建设,完善足球市场体系

市场是经纪人进行经纪活动的场所,是经纪人发展的直接经济环境,因此,建立和完善足球市场体系对足球经纪人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逐步健全各种足球竞赛中介服务机构和经纪人制度、并以足球竞赛市场发展为重点,带动足球训练、康复、咨询以及足球用品、足球、赞助、广告等专业市场的发展。第二:足球市场管理人员,要形成新的管理思路,要树立体育资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观念、市场经营以经济实体和个人为主体的观念、足球市场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观念以及公平竞争的观念和风险意识。应加强各级足球协会实体化和俱乐部建设,保证足球市场的规范化、有序化,为足球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第三:建立健全足球市场的各项法规,并维护这些法规的权威性。还要建立、健全足球市场执法管理机构,包括机构编制、人员配备,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

3.3.4 推进职业化发展,完善自由转会制度

客观的说,中国在推进足球职业化初期,由于足球市场机制还未形成,各职业俱乐部还不规范,有关职业化的法规政策还不完善,因而还不具备建立足球职业联盟的条件。但经过近 10 年的历练,可以说中国足球职业化、足球职业俱乐部的发展已基本成熟。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足球赖以发展的大环境尚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但职业足球体制的框架已初步搭成。因此,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建立这种先进的职业化管理体制,使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得以良性发展。对球员转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主要目的,在于立足当前,把握未来,随着我国足球事业的不断发展,球员注册管理办法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足球经纪人为中介的自由转会制是足球运动发展的必然。我国足球俱乐部、运动员、教练员和各级管理部门必须同心协力为国内运动员转会市场的不断成熟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健全相关的管理法规及制度,在国内转会管理办法中全面推行以足球经纪人为中介的自由转会制。

3.3.5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足球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足球经纪人作为体育领域中从事经纪活动的主体,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成份的扩大,以及社会阶层的多元化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并必将随着体育社会化和体育改革的进程,随着体育经济的发展和足球市场的逐步形成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观念不承认运动员的特殊价值,更没有意识到足球自身强大的经济功能,从而造成中国足球长期无经营、无市场的状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市场机制被引入到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来,使体育的经济功能勃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效益,从而带动了足球产业的飞速发展,为足球经纪人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为此,我国应继续加强经济体制的改革,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在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的同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我国足球经纪人的发展对推动足球职业化的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足球经纪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是一项很有价值的课题。

经纪市场论文篇10

(一)电视的“金融经济”

电视节目作为商品,和其他一般商品一样也需要在金融经济系统中运行,运行过程中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社会上的节目制作公司先将电视节目生产出来,然后将生产出来的电视节目卖给电视台,这一阶段和一般的物质商品交换没什么区别,可是一般的物质商品流通到这里就算结束了,但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它还具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流通阶段,因为电视台通过播放节目,可以获得大量的观众,此时电视节目摇身一变成了“生产者”,而收看节目的观众反倒成为了“商品”被卖给了广告商,看上去广告商买的是广告的播放时间,实际上他们买的是观众,观众的角色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将观众从“消费者”成功转换为“商品”以后,电视节目在金融经济系统中的角色扮演才算是落幕。

(二)电视的“文化经济”

电视节目完成了它在金融经济系统中的角色扮演之后,便开始向文化经济系统进军了。在文化经济中流通的可不再像金融经济那样仅仅是简单具象的货币,而是换成了复杂抽象的意义和。菲斯克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学者,他对大众文化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节目中的观点,而是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受生产出自己对电视节目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认为自己的社会身份得到了认同。观众之所以可以从电视节目中生产出意义和,是因为电视产品具有文化价值,它是一种能为观众提供潜在意义和的话语结构。在菲斯克所描述的文化经济中,没有了所谓的消费者,只有观众生产的意义和在流通。“因为意义是整个过程的唯一要素,它既不能被商品化,也无法消费:换言之,只有在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那一持续的过程中,意义才能被生产、再生产和流通。”[2]

菲斯克的两种经济理论让电视节目生产者意识到,文化经济是金融经济的基础,而文化经济的核心是观众,“正是‘文化经济’的发现,为大众的创造力提供了空间。在文化经济领域里,观众不再是商品和消费者,虽然他们仍然是体制之下的被支配者,但是他们却在体制的空隙中寻到了生存的空间。”[3]因为如果电视节目的品位跟观众所需要的不一致,他们就会选择不观看这档节目,没有了稳定的收视率,就意味着失去了广告收入。所以,对于电视产品生产者而言,想要赚钱就必须先生产出和大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读者性文本,让观众能够从中生产出意义和。反观现阶段我国的纪录片生产,也可以得出同样的道理。

二“、两种经济理论”视角下中国纪录片产业的现状

在当前泛娱乐化的环境下,纪录片可以说是在电视剧和综艺娱乐节目的夹缝中求生存,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很少会出现纪录片的身影,播出平台短缺成了纪录片产业萎靡的主要原因,而央视纪录频道的横空出世,为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解决了一大难题。自从有了稳定的播出平台后,我国纪录片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突破,连续出现了不少精品佳作,只可惜这些精品却都难以逃过“只开花不结果”的命运,从本质上来看,目前中国的纪录片市场还是不容乐观。根据菲斯克的“两种经济”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

(一)从文化经济的角度解读

文化经济是金融经济的基础,首先从文化经济的角度看,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除了强调它的经济价值外,更应该重视其文化价值的挖掘。其中,受众应该是纪录片人关注的焦点。而纵观近几年纪录片市场出现的几部斥巨资制作的纪录大片,如《故宫》、《敦煌》、《大明宫》等等,虽然每一部都名气大振,但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些纪录片清一色都是呈现的宏大历史题材,鲜有对当下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观众在观看此类纪录片时,往往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仰望这些大片,而不是以“生产者”的身份卷入其中生产意义和。缺少人文关怀是我国纪录片生产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人文关怀应是电视主流文化关注的重点,通过电视节目传播,把对人的终极关怀具体化为对观众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关注。”[4]

而目前中国的纪录片却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纪录片人总是一厢情愿地把观众当成被动接受的“靶子”,却没有意识到观众是有“文化辨识力”的生产者,其实“菲斯克早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就已经预见到了大众的反抗意识,他认为处于社会权利关系弱者地位的普通大众一定会用对文化规制的反对与日常生活中的反抗来抵抗权威的统治,因为大众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自己的文化辨识力。”[5]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随之增高,过去那个电视播什么观众就看什么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现在的观众往往只会对能反映出自己当下生活状态、跟自己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电视节目产生兴趣。所以,如果纪录片人继续一味地忽视观众,他们终将失去观众这一强大的力量支撑,随之而来的无疑是金融经济系统的土崩瓦解。

(二)从金融经济的角度解读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它跟一般的商品一样,需要进行产品交换以获得金钱的回流来继续生产产品,而文化产品和其他产品的区别就在于它在刚开始生产时需要投入很大一笔资金,由于受众进行消费时文化产品不会有损耗所以其再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反复传播则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极为可观的回报。但是纪录片的生产成本要远远高于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之类的文化产品,因为其拍摄过程耗时耗钱又耗力,所以纪录片生产者想要收回拍摄成本,就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广告商的投资,“广告商的目的是从观众观看广告的过程中谋求真正的经济利益。因为电视观众的数量、广告代码和广告商的利润是成正比的。电视观众越多,广告代码越高,广告商的利润也就越大。所以,对于金融经济来说,电视产业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生产出商品化的观众和在于生产出观众的利润。如果电视节目无法吸引观众,那么,它作为文化产品的功能就无法完成。”[6]

而制约我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关键原因就在于没有重视受众这一最重要的环节,虽然纪录片生产者一直以向观众传播文化知识为己任,但他们却还是走不出“魔弹论”的怪圈,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很少面向观众收集他们感兴趣的题材,而更多的是拍摄与观众现实生活毫不相关的宏大历史题材,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些纪录片是成功的,但却掩饰不了其“叫好不叫座”的本质,近年来几部由纪录片名导操刀、斥巨资制作的纪录片在电视上播出以后改编成电影版,票房收入却极为惨淡,这种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纪录片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正是由于纪录片生产者在拍摄之前没有以观众为本位,没有从贴近观众的现实生活中挖掘题材,所以才会出现收视率低或票房低的现象。在这个一切以收视率和票房为衡量标准的市场里,纪录片的地位当然是岌岌可危,没有了商品化的观众就意味着失去了高回报的广告投资。由此看来,只有观众才能帮助中国纪录片产业走出困境。

三“、两种经济理论”视角下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应对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供纪录片人挖掘,可这样的便利条件却改变不了我国纪录片市场萎靡的事实。以前可能有人会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缺少播出平台、缺少热衷于看纪录片的观众等一些外在因素,但现在播出平台这一外部问题已经解决了,是时候从自身总结问题并做出改变了。在这里笔者试着从“两种经济”理论中提炼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希望能给中国纪录片产业的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一)以受众为本位,挖掘贴近受众的现实题材

在中国纪录片走向市场化的进程中,受众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取得纪录片金融经济的胜利,首先必须做好受众定位,充分了解受众需求,有针对性地拍摄目标受众喜爱看的题材。而观众感兴趣的纪录片题材并不是宏大叙事的历史类,也不是稀奇古怪的考古类,而是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能映射出当下生活状态的现实题材。正如已故央视知名纪录片导演陈虻曾说:“纪录片的最终结果是和社会发生关联。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必须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现实的土地上来,关注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这可以说是中国纪录片的生命和基础。”[7]基于中国特殊的传媒环境这一现实,宣传国家形象的纪录片固然必不可少,但我们不要忘了纪录片最重要的功能是进行社会批判,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如果只顾建构国家形象,一味地拍“歌舞升平”,对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置之不理,这样不仅仅会对中国纪录片生态的发展造成影响,而且会蒙蔽了中国人的双眼;但如果纪录片人只是纯粹悲观地反映社会问题,那也只会适得其反,因为纪录片的主要职能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还要给观众带来希望。

(二)以内容为王道,培育多元化的纪录片品牌

央视纪录频道的建立,为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可是播出平台有了,如果没有足够丰富的本土品牌纪录片作为支撑,那么播出平台也只是个没有内容的空架子。品牌培育是当今纪录片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稳定的品质与规模效应是品牌的基本特征,“传媒的品牌建设,就是指传媒对其文化产业进行的设计、宣传、维护,以获得受众的肯定,在市场的竞争中获胜。”[8]有市场才会有品牌,而国内市场是中国纪录片的主要市场,如何培育这块大市场,最重要的是要生产一批题材类型多样、内容贴近百姓的本土纪录片,抓住了观众就是抓住了市场,但这并不是说纪录片就可以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不择手段地去拍摄那些违背纪录片本质精神的猎奇事物,那样的纪录片或许能获得暂时的成功,但长久下来终将会失去生命力,只有真正有品质、有精神内涵的纪录片才能经得起观众和市场的考验。

经纪市场论文篇11

电视纪录片,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做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上世纪90年代,随着纪录片纪实浪潮的回归,纪录片进入繁荣时期,电视纪录片瞬间成为了时代热点。之后,各大电视台组织专门人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拍摄出了一批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作品,用镜头真切记录下了新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由于电视纪录片资金筹备困难,发行渠道单一,以及国外优秀纪录片的强势冲击等诸多因素,目前的电视纪录片市场面临诸多挑战,甚至一度走入了低谷,但并不是走向死亡,意识到自身生存困境的时刻,中国纪录片人也看到了困境背后的机遇和突围之策。

1电视纪录片生产制作的革新

1.1组建一支高质的纪录片创作队伍

提高纪录片的水平不仅仅光是提升拍摄和制作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其自身素质和培养社会公德。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要研究观众心理、受众习惯,同时也要借鉴其他艺术门类创作的规律和法则来丰富电视纪录片创作,改变目前过于个性化的创作倾向,使纪录片在中国影视市场中占有应有的地位。[1]

1.2选择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纪录片题材

1)受众:大众化是市场化的第一张面孔,不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的作品是难以生存的。追求收视率与可看性,这对纪录片的创作者、创作方式、创作观念都提出了变革要求。伴随着电视专业化内容的细分,纪录片所针对的目标受众,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不论是何种题材的纪录片,都应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并能反映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商业利益:创作优秀的电视纪录片选题,需顾及到其市场和商业利益。不论是独立拍摄,还是合作拍摄,都要遵循纪录片艺术创作的要求和市场化运作的规律,更好地平衡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取得收益,达到预期的商业目标。

3)文化价值:电视纪录片的文化价值,更是纪录片创作的重点。选取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题材作为纪录片创作的内容,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更是能唤起观众的共鸣,达到了互动的境界。那些以真实为生命的纪录片,在对人所表现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生存处境提出思考的层面上,具有其他普通电视节目所无法达到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感染力。

1.3增强电视纪录片的故事性

纪录片低收视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可看性。由于纪实主义的原生态理论的影响深远,长期以来纪录片一直是重过程而轻故事。

2电视纪录片市场运营的探索

21世纪以来,全球化和市场化浪潮已成为不可更改的趋势,中国巨大的市场则吸引了国际的关注。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日益紧密,中国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传媒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提供了发展的背景与历史机遇。

2.1推行制播分离的制度

制播分离是我国电视纪录片市场化的关键词,它也是实现纪录片批量生产的前提。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在把握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应该可以把一部分节目的制作权转移到节目制作公司。我国现有的制作公司,大都集中在影视剧、娱乐节目和信息类节目上,竞争激烈。如果开放纪录片市场,允许一些制作公司、中介组织、非媒体机构参与创作与经营,不但能够实现纪录片的集约化生产,还可以在融资、制作、营销等方面获得商业经验和动力。

2.2电视纪录片的频道化发展

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化是目前纪录片发展最常见的形式,而频道化则是纪录片栏目化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栏目化走向频道化是电视发展的必然规律。

2.3构建电视纪录片的网络播放平台

在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网络化的设想渐渐浮现,发展纪录片网络播放平台也成为纪录片栏目化的突破口。在全国建立一个纪录片网络播放平台,把这些纪录片进行整理分类,完全有能力成立纪录片影库,以这样一种公共形式让更多的人看到优秀的纪录片。同时,它也能为纪录片的频道化发展提供节目保证,从而促进纪录片影库的繁荣发展。

2.4增加民众的参与,开拓纪录片的片源

随着家庭DV的普及,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技术日益发展,更多的普通大众也热衷于用影像的方式纪录生活。纪录片题材内容的多样化被大大拓宽,电视台也可以开办由观众自己制作的专栏节目,增强纪录片观众的参与热情,使得观众成为纪录片节目的主人。

2.5加强国际合作,融入国际纪录片市场

寻求国际合作共同拍摄纪录片是融入国际市场的重要策略。与海外经验丰富的制作公司合作,不但可以吸引外资,锻炼自己的创作与营销队伍,还能熟悉国际市场的需求与标准,走入国际视野。目前,较好的国际融资和营销策略是采取节目“预售”的方式。纪录片的“方案预售”(Project Pitching)形式是欧洲较为流行的融资方式,制作者首先把自己的计划和构想向一些投资商展示,通过进一步地洽谈,把部分版权等利益出售给投资商,从而获得一定的资金,这种方式将纪录片的投资风险大大降低了。但我国纪录片通常还是制作者先去拍,再考虑市场和推销等问题,这就降低了前期题材规划的市场化程度。[2]

3结语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虽然艰辛重重,但并不是没有机遇与希望,从国际与国内市场上来说,都呈现一片方兴未艾的形势。国内电视频道的内容栏目化、专业化的趋势,及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兴起,将造就中国电视节目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纪录片节目的栏目化和频道化及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推广,纪录片节目的需求量将会愈来愈大。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虽然艰难不易,但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它会在色彩斑斓的电视屏幕上迎来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马嘉,海燕.中国纪录片路在何方[J].传媒,2005(1).

[2] 杨凡,王雪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运营[J].视听界,2005(6).

[3] 欧阳洪生.纪录片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036.

[4] 任远.电视纪录片新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2331.

[5]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79103.

[6] 庄明.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探究[J].新闻爱好者,2005(10).

[7] 吕新雨.谁在扼杀中国电视纪录片[J].现代传播,2002(10).

经纪市场论文篇12

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化市场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不断地努力。我们主要论述的是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从各方面研究国产纪录片的发展、以及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市场前景。然而国产纪录片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创造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定局,但以市场为导向的纪录片规模化尚未形成。还有就是“走出去”的能力偏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制作技术与发展规模的缺陷暴露无遗。在国产纪录片相对低迷的今天,想要在国际市场占有有利的地位,还需要各位纪录片制作人员的努力。

一、国产纪录片发展概论

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纪录片正在成为吸引广大观众的新兴片种,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比重开始增多。然而,根据各方面的统计,国产纪录片的发展步伐较慢,每年在各电视台上映的纪录片中,来自国外的纪录片仍然占大多数,而国产纪录片仅有很少一部分。这主要的原因在于:国产纪录片的市场化尚未成熟,基础薄弱,无论是电视纪录片领域,还是影视播放,在产品制作方面,略显不足。有业内人士指出,国产纪录片第一是缺乏市场主体,第二是缺乏市场规则。卖方和买方不是对等的,一方市场化,而另一方没有市场化。就目前国内市场而言,国产纪录片的市场化进程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曾认为,中国纪录片行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运营机制,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大部分纪录片栏目“自产自销、自给自足”,①作品很少成为产品进入市场,也妨碍了国产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可喜的是,国家广电总局表态要大力支持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要求国内各级电视台加大国产纪录片的电视播出,对播出频道给予大力的扶持和鼓励,同时,采取措施将国内优秀纪录片推向国内各大网站和主要影院。如奇艺网就打出了高清纪录片的概念,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网站果实网也已上线,并播出相关的纪录片内容。

在市场经济中,营销是产品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好的市场营销往往会刺激投资。国产纪录片题材和制作技术上的缺陷,使国产纪录片无法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营销环节的薄弱是导致国产纪录片无法真正打开国际市场的关键。在纪录片领域中,题材的把握,制作方式的选择是否适合海外观众,市场营销可以进行适当协调;制作技术上的差异、文化领域上的差别而导致的纪录片评判标准的差异,市场营销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控。

(一)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历史

中国电影也和世界电影一样,是从拍摄新闻纪录片开始的。1911年,中国拍摄了纪录辛亥革命的时事新闻纪录片《武昌起义》。因此,中国电影的近百年历史也是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百年史,同时也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一百年。1938年,荷兰电影人伊文斯在结束了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内容的纪录电影《四万万人民》的拍摄后,带着一台摄影机和一些电影胶片来到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恳请把它们捎到自己无法前去的陕甘宁边区。此前,只有美国进步记者斯诺携摄影机访问过那里。不久,延安有了第一支摄影队伍,开始用摄影机纪录年经的共产党人的工作与生活,中共领导下的新闻电影队伍也从此壮大成长起来,建国后成立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最兴旺的时候,记者遍及全国各地和港澳地区,这种景象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随着电视录相设备的普及与提高,电视纪录片也逐渐走向成熟。

(二)国产纪录片的前景

2010年10月,国家管理部门第一次对国产纪录片发展提出整体性指导意见,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很大程度上促进并推动了国产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的营销步伐,让纪录片有了更好的前景。

在2011年四川电视节上,央视纪录频道正式聘请国际纪录片大师伊夫・让诺、史蒂夫・伯恩斯等8人为纪录频道国际顾问。此前,法国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已经受聘为频道的国际顾问。“这些国际顾问身份各异,有导演、制作人、播出平台的管理者、国外节展的主办人等,他们从不同层面帮助我们进行国际化活动。”②纪录频道副总监周艳表示,纪录频道聘请的不仅是他们本人,还有他们的资源和经验。

二、《舌尖上的中国》国际营销得失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播出,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收视记录,对比《丝绸之路》、《望长城》、《话说长江》等国产纪录片创造的辉煌,《舌尖上的中国》有着更大的震撼效果。“《舌尖上的中国》在表达方式、制作标准等方面进一步开启国产纪录片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中国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罗明表示,《舌尖上的中国》是国产纪录片表达方式主动向国际化影像叙事标准化靠近的一次。”③值得称道的是《舌尖上的中国》气势磅礴的拍摄过程。仅从画面就可以得知,他们常为了拍摄一个一秒钟的画面需要蹲守数日,为了拍摄一个看似“闲笔”的画面便会等待几个小时,与其说这是一种技术,还不如说是一种耐心、雄心和野心的展现。尤其在影视制作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得失的今天,这种耗资完成一种仅仅是食物之美,并且看似没有更多回报的作品,更会令人刮目相看。事实证明,观众不会漠视真正的高质量之作。在国际市场上,《舌尖上的中国》好评如潮,收视率和票房的突出都是《舌尖上的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舌尖上的中国》为国产纪录片打开了一条通向国际市场的康庄大道。

(一)《舌尖上的中国》的主要内容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于2012年,属于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活。通过中华美食的各个方面将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一一展现在众人面前,满足观众在视觉和味觉上双重的享受,并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内容: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本集主要选择生活在中国境内各式各样极富代表性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展现大自然赋予的美食财富。如:烤松茸、油焖冬笋、诺邓火腿等美食。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本集着重描绘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气候关于主食的文化,展现了中国五千年来主食文化的差异。如:刀切馒头、干炒牛河、腊汁肉夹馍。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本集主要从一个“发酵”来展开整个剧情,中国的老祖宗通过各种瓶瓶罐罐,加上敏捷的直觉,达到了一个新的美食境界。如:大煮干丝、豆腐脑、糯米酒。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都是中国历史沉淀的产物,可以使食物的味道更上一个档次。如:老鸭煲、醉蟹、臭桂鱼。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摸索的各种厨房秘密:煮、蒸、炒,一一展现了出来。如:蒸蛋饺、剁椒鱼头、文思豆腐。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本集主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如:茶香烟熏鸡、盐鸡、鱼香肉丝。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本集主要介绍的是中国辽阔国土所带来的大自然的馈赠,探究各种美食的来源。如:香橙烤鱼、清蒸大闸蟹、酸汤鱼。

(二)《舌尖上的中国》营销成功的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的组合与嫁接,讲述了同一食材天南地北之间的差异与变化,用“味道”来营造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吸引了大部分观众的目光和对中国美食文化的向往。另一方面又在于其选材的大众性和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获得最广泛的认同。《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的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④

卡特琳娜女士在第49届戛纳电视节上表示:片子精彩,质量很高,具备世界水平,她有意购买。这种情况下,《舌尖上的中国》的销售单价超过《故宫》,达到将近7万美元。《舌尖上的中国》能在国内外产生如此轰动的影响效果,对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市场营销现状及障碍分析

回顾国产纪录片这几十年的发展,尽管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在国际上都曾获得大奖的认可,但还是逐渐被广大观众所疏远。一方面,轻松的娱乐性综艺节目和情节性电视剧吸引了大部分的观众眼球;另一方面,由于对收视率的重视,使得国产纪录片也面临着商业化的压力;再者,纪录片的制作体制与商业化、市场化的潮流背道而驰。若前两个方面可以看作是外部因素,那么后者则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内部问题。在中国市场经济日渐完善的基础上,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应该平等地享有制作和播出的权利,因此只有利用市场的标准来规范,才能打破这种僵局,从而推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一)国产纪录片的国际营销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产纪录片在创作理念、技术手法上的日益成熟,并逐渐与国际水平接轨,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大有作为。这一点可以从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奖得到证实。然而,国产纪录片的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弱,这既体现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上,也体现在所创商业利润上。国产纪录片虽说己经进入国际市场,但源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纪录片自身营销体系的不成熟,导致国产纪录片很难与国际主流同步。即使是获奖的纪录片,也大多陷入“叫好不叫卖”的尴尬局面。

1.市场化现状分析

目前,国产纪录片在市场上的需求并不明显,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成效并不大。虽然,《舌尖上的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这并没有扩大国产纪录片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

(1)市场化形成的背景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非虚构的影视艺术作品绝对不能成为自拍自赏的产品,而要通过交换以扩大影响,实现社会功能和市场价值。理论证明,任何文化产品都无法忽视其商品属性,这当然也包括纪录片。作为纪录了人类与自然的真实影像而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纪录片,同样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这就需要国产纪录片走向市场。既然有投入,就要有产出。我们可以确认:纪录片有可能而且应该成为文化产业的有力增长点。纪录片的经营价值,并不仅仅是室内欣赏之物或“有声有色的历史”,而是像其他节目一样,具有投资和经营的价值。

(2)市场化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国产纪录片太少顾及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忽视了它的商品价值,而过分注重其艺术品位和人文关怀。因而纪录片常被称作是“一群精英制作出来给另外一群精英看”的艺术作品。这种贵族化的人文观念是我国纪录片在国际上频频获奖却销售量跟不上的重要原因。国际上经过成熟商业化运作的纪录片大肆进入我国纪录片市场,频繁吸引国人眼球的今天,我国的纪录片势必要改变自身不完整的市场运作状态,如何卖出去,如何卖得更多更好,如何满足观众,如何完整地实现经济效益而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成为重中之重的课题。

①发展取得的成绩

2012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光,在市场上获得了骄人的成绩。《舌尖上的中国》中介绍的各种美食,将中国5000多年孕育的历史文化纷纷展现在国际友人的面前,吸引了国际市场对国产纪录片的投入,很大程度上推动并促进了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化市场道路。近年来,还有不少优秀的国产纪录片作品受到了国际媒体的关注,如《大国崛起》、《故宫》、《敦煌》等,尤其是《敦煌》更是入选为2009年中国文化重点出口项目。《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国家管理部门对国产纪录片的发展第一次正式提出整体性指导意见的文件后,国产纪录片能更稳更快地发展。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国产纪录片的市场营销环境必将日益规范和完善,国产纪录片也将沿着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日益繁荣发展。可以预料,国产纪录片产业的春天即将到来,并将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②发展的“瓶颈”

国产纪录片的传播属性要求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与其他成熟的产业相比,目前国产纪录片产业链各环节不完备,市场发育水平很低,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体系。

国产纪录片要在国内真正实现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形成完整产业链,一方面取决于纪录片人的努力,以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连接与配合;另一方面离不开国产纪录片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包括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市场利润、拍摄技术等。政策扶持是驱动力,市场需求是拉动力,市场利润是诱动力,拍摄技术是推动力。这些因素要渗透产业链运作中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环节。国产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国产纪录片制作技术和表现形式上的薄弱也无法满足国际市场,国产纪录片在拍摄技巧和发行渠道上也无法与国际接轨。

2.“走出去”的转型

想要走出国门,国产纪录片就必须从另一个方面着手,对国产纪录片进行改造。在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我国的影视文化走进市场,追求经济回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无论是电影作品、综艺节目、娱乐节目或电视剧,都获得了市场化发展带来的丰厚回报,都已形成各自独特的营销模式和营销策略。同为影视产品的纪录片在市场化的程度上就略显稚嫩,纪录片在国内的生存环境并不理想,虽然,国际市场渴望中国纪录片的加入,他们期望通过纪录片来了解一个生动而真实的中国,解密中国5000年的文化。但是我们的纪录片总是因各种原因无法大张旗鼓地进入国际市场。而想要提升国产纪录片的市场份额,就必须从拍摄技术的改良、纪录片题材的加深、制片人市场导向的正确与否等方面着手。《舌尖上的中国》就是目前国产纪录片取得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国产纪录片走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典范。

(二)国产纪录片的营销环境

所谓营销环境,在菲利普・科特勒看来,“是指在营销活动之外,能够影响营销部门建立并保持与目标顾客良好关系能力的各种因素和力量⑤”。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有其相对应的文化市场营销环境。这里有两层含义: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所谓文化市场的宏观环境,是指一个文化企业所处的国家或者地区的自然条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发展变化的现状。这些因素是市场主体不可控的。而微观环境,则是对文化企业服务于目标市场的营销能力构成直接影响的各种力量,一般包括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企业结构和文化产品结构。在我国,国产纪录片的营销环境目前处于大众文化的包围之中。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反超”精英文化从而取得主导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已成既有事实。这种“反超”现象大体表现为:一些音乐在偶像化的包装中开始追求另类与个性以期获得大众的青睐;某些文学作品开始不再“文学”,而在娱乐自我、游戏人生的思想下讨好大众;而影视作品的目标在于能够获得多少票房和收视率。在这种大众文化的语境下,电视节目、娱乐节目、电影等影视作品的大肆发展,获取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作为传播国家文化的国产纪录片却未能成功获取市场份额,大多数电视台仅仅将国产纪录片视为一种如新闻节目来进行政治宣传的工具,其经营价值长期未能得到重视,国产纪录片并未被看作文化产业,吸引不了观众的眼光。这种体制下的国产纪录片想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就要依靠广大电视台等各方面的支持。随着传统文化的艰难进程,纪录片栏目化和频道发展理念开始付诸于实际,各电视台成立了不少专门的纪录片频道和栏目,这在体制内给我国的纪录片营造了生存家园。然而不太成熟的市场运作却使得它们往往得不到充分的销售机会。

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结合、声画一体的媒介形式,兼备了新闻性、教育性以及艺术性、娱乐性,具有其他任何一种媒介形式都不具备的传播优势。因此,纪录片是最容易打破文化壁垒,为全世界观众所共同接受的艺术。

近年来,我国广电的海外播出平台建设有所突破,纪录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频频,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纪录片海外营销制造了良好的铺垫。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外消费者对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中国故事也逐渐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和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而巨大的外部需求正是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机遇和动力。可以说,众多优质、获奖的如《敦煌》、《故宫》、《大国崛起》等纪录片已逐渐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形象代表。然而,这并不代表国产纪录片已经进入了国际主流市场,国产纪录片的国际环境依然较为困窘和艰难。

目前国际上纪录片的题材有三类:一是我国常见的、在国内外获奖很多的人文历史纪录片;第二类是通过追踪报道某一个社会问题,来展示某种社会现象,以引起观众的思考和想象;第三类是自然、科学、人文为主要内容的纪实片。目前国产纪录片在题材上的选择大多数是第一种,这种过于单一的素材充斥在各种各样的纪录片中,很大程度上不能将中国文化体现出来。而另一方面,国产纪录片的技术质量不符合国际市场的规范,吸引不了欧美片商的兴趣,从而错失良机。

四、国产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的策略

比较国内外的优秀影片,很容易就能发现国产纪录片在很多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制约着国产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国产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大致有以下几种:(1)通过对一个群体或是一个人的生活的真实记录,向观众展示他们生存和生活状态的人类学纪录片;(2)通过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披露、对热点问题的分析,来展示某种社会现象的纪实纪录片;(3)以自然科学、历史科学等为内容的人文科学纪录片。而目前的国产电视纪录片多数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如今中国人对于外国的了解远远多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我们不妨自问一下,面对着对背景只做简单介绍,情节中夹杂大量方言的同期声,在经过翻译之后,能有多少是原汁原味的表达给国际观众?有很多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往往是中国人能看懂,但外国人怎么看也看不明白,对于国际观众希望通过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了解到的是什么?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民族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事物和现象,讲述它们本应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一)立足本土题材

通常来说,本土的、民族的和地区性的节目要比国外进口节目更加成功。国产纪录片想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个有利的地位,必须从自身出发,立足本土化,创造属于国产纪录片所独有的价值。所谓本土化策略,就是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对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作适当调整。这种策略有助于成本分摊,提升文化的亲和力,越过法律对境外资本的限制,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进入当地市场的壁垒,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电视节目还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因而,在我们的媒体产品跨国营销时,就不得不重新考虑用全球化的节目和广告策略以获得当地的观众。早在1992年,美国社会学家教授罗兰・罗伯逊就提出了“全球本土化”这一概念,即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结合,这是跨国媒体、当地政府和本土文化偏好三者之间协商调整的结果。同质的“全球化”与多元的“本土化”是相辅相成的,而后者更决定了电视节目跨国营销的成败。这一理论对我们的节目频道具有强大的借鉴意义,为了更好地跨文化传播,应当采取本土化策略。在这方面,众多国外著名电视台的本土化策略实施方式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MTV频道,从节目语言、节目编排、主持人使用和频道的整体风格到节目的营销方式都会因国度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了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一个有利的地位,他们甚至会特别重视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和传播策略,以便能抢占更多的中国市场。而在我国广东落户的星空卫视,节目采用普通话播出,有60%的节目都是在中国本土制作,还请了中国歌星孙国庆来主持晚间脱口秀节目《星空不夜城》。这些本土化的实施方式正是品牌频道得以被全球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广泛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重视市场需求

中国文化的特色也正是国产纪录片与欧美等国外纪录片的差异所在,这样的差异不仅可以缓解我们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还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市场。这就要求中国电视纪录片从分析策划到制作、销售,甚至售后的信息反馈都要站在国际化、市场化的角度考虑,树立国际化的战略意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属于中国电视纪录片自己的品牌。建立属于独特中国文化的国产纪录片机制。

(三)遵循国际规范

相对于我国驳杂的历史文化和纷繁多彩的社会现象来说,国产纪录片在题材上的选择以及产量、影响力都远远不够。从《故宫》开始,到《丝绸之路》、《再说长江》,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系列大型电视纪录片都获得了比较好的反响,但真正引起重大反响的作品是《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的成功固然有很多因素,但其国际化的试验功不可没。于是,从《大国崛起》开始,做大型纪录片的人,再也不能只局限于本地,局限于国内,这一点已经在做系列片的中国纪录片导演中变成了一种潜意识。因此,我们要相信,国产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国际视野化,能真正改变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化道路,能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应该是要树立电视高端大制作的标杆,以国际化的方式,让中国纪录片真正走向国际社会。这种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题材选择的国际化。选择能够体现全球性和中国特色的主题。第二,纪录手法的国际化和叙事策略的国际化。在关注人和事件的同时,纪录片要能够从国际化的角度出发,触摸到人类共通的情感、人性最本质、最内在的东西。第三,传播上的国际化。大型纪录片工作者要研究如何提升纪录大片的文化外交力量,塑造趋向成熟的文化外交战略,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国际传播策略,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用纪录片的方式展示一个不断成熟的大国形象。

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前途任重而道远,在产业发展道路上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产业战略导向和重点亟需进一步明确。然后,以市场为导向的规模化生产机制尚未形成。在数字技术推动下,国产纪录片创作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但以市场为导向的纪录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机制尚未建立。最后,“走出去”能力偏弱。国产纪录片以商业化的形式走进国际化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总结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力争使中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注释:

①刘效礼.新华网广电总局,2010

②周艳,北京青年报,2013年2月16号

③数据来源:中国电视台总编辑罗明,2012年第12期,综艺报

④《舌尖上的中国》 明天收官 业内人士谈成功秘籍,2012

⑤(美)阿里.阿姆斯特既菲利普.科特勒.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M].俞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30页

参考文献:

[1]张欣、李淑娟.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2010,(10),1-3.

[2]冉娟.国产电视纪录片市场化问题研究[J].中国电视,2009,(4),2-5.

[3]唐晨光.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J].天津: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12),2-3.

[4]邓子君.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国产纪录片的成功之道[J].中国电视,2012,(7),3-4.

[5]刘进、曹佳音.国产纪录片市场化、国际化品质与语境关系论[J].文学界,2011,(2),4.

[6]马海江.中国纪录片“走出去”大趋势[J].声屏世界,2011,5.

[7]张一鸣.论环境标志制度影响下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J].北方经贸,2002,(9),1-2.

[8]王纪春、王康.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商业化探索[J].中国有线电视,2012,(5),2-3.

[9]邵.浅谈社会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5.

[10]王金涛.浅议国产纪录片的市场价值及实现途径[J].当代电视,2010,3-5.

[11]陈延庆.试论国际市场营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及其作用[J].商业研究,2000,(09),4.

[12]田旭.谈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广告策略[J].商业研究,1999,(10),3.

[13]张菁、解意.文化环境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关系[J].琼州学院学报,1996,(2),4-5.

[14]彭筱璐.以纪录片为例看对外传播的新视角[J].剑南文学,2011,(9),3.

[15]李章.营销策略决定成功――看《舌尖上的中国》热播有感[J].中国传媒科技,2012,(12),5-6.

[16]石琳.营销在纪录片市场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闻大学,2008,(3),2-3.

[17]崔予缨.中国电视纪录片国际商业化之路[J].视听纵横,2010,(5),11-13.

经纪市场论文篇13

一、中国艺术品经纪市场现况

一位成功的艺术品经纪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首先艺术品经纪人必须热爱艺术,具有丰富的鉴赏知识,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艺术史、文学、历史等相关知识;第二,艺术品经纪人要具有市场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能够迅速把握市场,抓住时机,还应具有丰富的市场操作经验,能将理论知识和实战操作结合起来;第三,艺术品经纪人应具备广泛的社会公共关系;第四,艺术品经纪人最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和信誉。

一些艺术品经纪人穿梭于各地的拍卖公司,重要的拍卖会上几乎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经纪人与工作对象的关系也有多种多样,对方是资材雄厚的收藏家还是偶然认识的收藏爱好者,这之间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为了避免同时有两个或多个藏家委托竞拍同一件艺术品这种状况发生,他们选择固定藏家群体,一般会在主顾上有所选择,通常对同一类型的收藏家只选择一位为服务对象。

关于艺术品经纪人的高额回报,艺术品经纪人与拍卖公司不同,然而艺术品经纪人及艺术品经纪公司只是单方面收费,一般只对委托人收取佣金,通常比例是10%,低于拍卖公司的佣金。如果涉及的金额较大,佣金的比例也会相应的提高。

高回报意味着高风险,艺术品经纪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在拍卖会竞拍,经纪人是以自己的名字登记竞拍,竞拍成功后,藏家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就要由经纪人来承担。如何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法律责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艺术品经纪人和藏家之间务必签订合约,将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罗列出来,对双方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最重要的还是彼此之间的信任。

由于中国艺术品经纪人还没形成一定的行业标准,初涉收藏的人,选择艺术品经纪人,首先要先确定自己收藏的藏品类别,以类别为主线,选择和自己的收藏品类别相一致的艺术品经纪人;其次要看其艺术品经纪人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从业经验和成功案例,最重要的是要看艺术品经纪人的个人品质和市场信誉,诚信是古玩行业最重要的品格。

二、艺术经纪人管理宏观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专业化的艺术品经纪人几乎还是空白。“所谓‘空白’是指行业规范还不清晰,其实大量的交易都是通过中介形成的。形成的交易应该给中介提成多少?是…方提成还是两方提成?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契约关系、收费模式……这些都还没有建立。

(二)受到多个部门管理

艺术经纪人既要接受工商部门管理,又要接受文化部门管理,以及其他部门的管理。例如,艺术经纪人在资格的认定中,要通过文化部门和工商部门或其他下属机构的考试和审核,此外,逐渐出现的经营影视业务的艺术经纪人,其资格认定则可能要通过广电部门和工商部门的考核和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经纪人经营活动的积极开展,也影响了政府对经纪市场的统一管理。同时,艺术经纪人还必须遵守来自不同管理部门的政策,有些政策可能存在冲突和矛盾,这也令艺术经纪人无所适从,难以有效发挥政策合力。

(二)部门之间缺乏效沟通

艺术经纪人的信用信息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之中,这些信息在管理部门之间常常难以及时交换。艺术经纪人的经营信息也缺乏系统整理和规划,由于主管部门对艺术经纪人的重要经营情况掌握不全,导致从业者隐性经纪行为增多,投机性大。

(三)资格认定程序不完善

目前对于艺术经纪人资格的认定主要由文化部门来认定,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却又由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实施,如艺术品经纪人。我国目前对文化领域各类经纪人只做了笼统认定。全国没有建立相应的系统管理制度,各地对艺术经纪人的认定程序和方法各不一样,各有各的做法。

三、艺术经纪人管理宏观层面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

政府文化管理职能转变必须以推进文化资源的社会化运作为最终目标,重点应放在市场机制所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地方。

由于我国政府职能过宽过细,相当一部分中介组织无法完全独立运营。政府直接间接地通过国有企业对这些经纪组织实行严格控制,影响自律性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政府行政职能不清,管理过细,经纪机构作用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行政主管部门的态度,以至于这些中介组织难以独立经营并滋生。其次,政府部门开办的中介组织往往享有某些特权,导致经纪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政府各职能部门,有的存在着职能重叠,有的又存在职能真空。职能真空之地部门间又往往互相推委。

因此,理清行政主体管理职能,合理划分管理职权是当前行政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务之急就是行政主体从直接管理者转变为协调者,从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身份转变为纯粹的“裁判员”身份。政府职能的目标是要为经纪业提供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空间,让中介组织以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资格参与社会竞争,最终把艺术经纪人管理纳入到法治秩序当中。

四、我国艺术经纪人管理运行机制构想

改变和完善政府宏观管理运行机制是提高管理效率并取得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运行机制是指一个管理体系得以正常进行活动的机体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运行机制的构建中,首先是要进行组织形式的合理规划,其次是运作内容的创建。

(一)机制的组织形式

机制的组织形式主要是说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形态来对客体进行系统化管理。

1.管理机构:从组织设计的角度考虑,如果一个下属只服从一个上级,那么可以大大优化该组织的结构、提高组织效率。这条原则在现代组织设计中被广泛遵守,并取得成效。

我们对国家管理机构作了如下设想: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设立统一经纪人管理中心,负责所有经纪人管理事项。然后在经纪人管理中心下设各类别经纪人管理中心,如文化经纪人管理中心、保险经纪人管理中心等。文化行政部门则协助艺术经纪人管理处做好业务培训、资格认定等方面的专业性工作。当条件成熟,文化行政部门可以逐步加大对艺术经纪人协会的授权,把资格认定、业务培训等多项具体性事务全部由艺术经纪人协会来负责,而专门宏观指导、监督艺术经纪人协会的工作。这种设想出于两个考虑:首先由一个部门负责主要管理,而其他部门只处于协助、配合的地位,有利于统一集中管理,也符合命令统一原则。其次,这样可以扩大艺术经纪人的市场自。

2.分级分类: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是管理实践中被普遍证明了的有效组织形式。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这两种组织形式来对艺术经纪人管理进行规划。

分级管理:艺术经纪人管理可以从政府监管、内部控制三个层面来实施。在政府监管层面上,政府管理部门通过制定法规、制度等间接性措施来引导艺术经纪活动走向成熟规范,为艺术经纪市场创造一个良性的社会宏观环境。在行业自律层面上,艺术经纪行业在有关国家部门协助下建立艺术经纪人协会。协会还可以内设纠纷协调机构,来处理艺术经纪人日常的业务纠纷。在内部控制层面上,艺术经纪人通过来自于国家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促使从业者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增强艺术经纪人自我控制能力。

分类管理:艺术行业范围较大,包括文艺演出、音乐会,电影电视等类别,这些类别尽管具有艺术的共性,但各自的特殊性也非常明显。目前我国艺术经纪人的经营内容主要是演出业务和艺术品业务,经营这两类业务的经纪人占了我国艺术经纪从业人数的绝大部分。当然,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市场需要从更多的其他角度对艺术经纪人进行类别划分。

(二)机制的运作内容。

机制组织形式设计好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让组织系统有效的运行。对于艺术经纪人管理而言,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引入是为组织提供运行的动力,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引入是为组织提供自我调整的能力。

1.竞争机制:艺术经纪人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潮流的客观需要,也是艺术经纪人管理体系得以运转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可以放宽艺术经纪人主体资格限制,降低艺术经纪市场准入门槛,允许个体、民营、以及国内外各种艺术经纪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只有这样,艺术经纪市场主体才能多元化,才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2.激励机制:我们可以以国家的名义或行业的名义设立一定形式的行业基金,给予有突出业务能力和高尚职业品格从业者不同程度的物质奖励和荣誉称号,这在理论上称为设计诱导因素集合。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艺术经纪人的信用记录、经营记录等信息进行综合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给予不同评价。

3.约束机制:约束机制包括外部约束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①法规约束:设立专职的执行机构来监督从业者的行为。②社会约束:来自于外部社会组织的约束,如新闻媒体、审计事务等所形成的道德舆论、社会责任约束。内部约束机制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制衡系统,具体体现在艺术经纪人违规处罚制度、诚信奖惩制度的建立。

4.保障机制:建立可行的行业保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对于某些经纪项目,行业协会或行业基金可以根据从业者的申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经营机会的平等。保障机制是国家对艺术经纪人的经营从业权利给予相应保障的行业安全制度,是行业成熟和社会管理进步的标志。

(三)建立信用资讯共用制度

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艺术市场的艺术经纪人的信用资讯共用制度,实现信息透明开放共享:一是建立艺术品身份证制度,即艺术品经营单位每销售一件艺术品都要对其进行登记;二是加强与相关行政执法监督机构、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系统和艺术品经营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对行业协会的内部信用档案进行网上公开,对艺术市场经纪人的信用评级结果也要进行社会公开,以方便委托人和社会公众对艺术品进行真伪的查询,了解艺术品真实的流转情况。消费者若对某些艺术品的流转情况和真伪有疑问,可以向行业协会申请组织专家鉴定;三是要加强对艺术市场经纪人的日常监管,及时更新和维护信用档案数据,表彰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

五、结语

总之,国家要通过运行机制的创建来确立艺术经纪人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运行机制的创建,艺术经纪人是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推动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艺术经纪人的积极性,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艺术经纪人队伍之中。

参考文献:

[1]张艳:《商事法――市场主体的基础理论与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