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病毒工作报告实用13篇

病毒工作报告
病毒工作报告篇1

(二)严密实施防控,全力巩固防疫成果。一是入(返)松人员进行排查监测。对可疑人员进行集中观察,共累计集中医学观察人数113人,解除113人;共采集检测样本121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累计居家隔离人数7193人,解除7193人。二是在全县医疗机构、各乡镇村组干道及各会议地点持续开展消杀工作,累计出动消毒车辆1149台次,消杀各类公共场所及村组干道1233.4825万平方米。三是对重点地区入(返)松人员开展排查工作,按照省州要求,对4月8日以后湖北入(返)松人员,对4月20日后等中高风险地区入(返)松人员纳入排查和核酸检测范围,共累计排查77人,完成采样检测66人,结果均为阴性,其余11人均提供有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四是加强境外回流人员排查工作。按照疫情发展变化趋势,指挥部及时增设外事工作组,专司境外返(回)松人员排查管理工作,确保境外人员流入“闭环管理”。截止目前,籍持护照出境滞留境外人员和本月入境人员共计105人(均已确认信息),其中持证出境人员滞留境外91人(已确认信息),2020年3月以后入境14人,返松4人,均无异常。

(三)努力优化环境,全力推动交通保畅。一是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做好道路日常巡查和监管工作,出动巡查车辆90车次,巡查人员334人次,清除路面飞石47处,清理零星坍方30余方。同时,针对雨雪冰冻天气,持续开展除雪防滑工作,利用机械对G213郎川路除雪50公里,铺洒防滑砂石材料108余方,铺防滑草垫32捆400余张。设置临时冰雪警示标志、标牌5副,打冰15处、共计770余平方。对8处积雪消融路段的路面防滑砂石料,处治路面积雪20余公里,清理并集中处置融雪后的防滑砂石料20余处,防滑草垫10余处。二是自2月25日以来,现已完全恢复到成都、都江堰(市际)、茂县、马尔康、九寨沟、若尔盖、红原等(县际)班车,累计发送市(县)级班车579班次,旅客5076人次;全面恢复出租及农村客运车辆运营,现有运营出租车101台、农村客运车辆103台。三是督导九黄机场公司制定了《九黄机场应对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同时做好干部职工的疫情防控培训工作,公司严格执行《九黄机场应对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旅客进出港检测工作流程(暂行)》相关制度,认真填写及审核进(出)港旅客信息登记卡。今年累计飞行86架次,进出港旅客3523人次。

(三)加大宣传教育,全力做好舆论引导。一是开展正面宣传报道。疫情发生后,宣传舆情工作组主动作为,靠前采编,发挥宣传、融媒体等部门多平台和专业优势,在微、县融媒体、今日头条、智慧、政府微等平台持续、集中展开正面宣传。1月25日以来,自办平台(三微一端)总计各类宣传信息3564条,点击量3443340人次;主流媒体和有影响力的网站共计新闻、信息1237条。二是组织党员先锋队、卫生防疫知识宣传队、巾帼队、青年志愿服务队、民兵应急队、网格化巡查队、大学生疫情防控宣传志愿队等宣传队190支开展社会宣传,入户98298户次,入寺2794户次。三是通过电视、微信、QQ等多媒体开展宣传工作,提高经营主体责任和安全防控意识。同时,开展经营主体复工复业审查,加强对恢复营业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管。目前我县恢复营业商超、粮店、农专社等经营主体1185家。

(四)聚焦重点领域,努力促进复工复产。一是通过对网络大数据分析和对游客“健康码”识别,订票入园游客身体健康,没有出现异常情况。自我县景区开园后,黄龙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9933人次。二是目前各中小学校已全面复课。安排资金为复课学校购买防疫物资,派发口罩8万个、红外线额温枪120支;州教育局为县安排红外线额温枪100支,3台红外线测温仪,已经在中学、城关小学、城关幼儿园安装到位;培训教育系统卫生防疫员近300人,开展防控演练等70余次,落实晨检午检和缺课学生行踪排查,避免出现学校聚集性疫情。三是有序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截止5月22日,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共计7602人(其中:省外854人,省内6748人)。通过“微”、“就业”等微信公众平台,开展2020年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网上调查工作。截止5月22日,共收集335人职业技能培训意愿。

(五)坚守稳定底线,全力保障物资供应。一是生活物资保障。对智能粮库运行、仓储设施设备、用电安全、消防安全等进行全面检查,确保粮油存储安全。目前,全县现有储备粮油917.46吨,超市及农贸市场现有粮油库存58吨,天然气库存27吨,煤炭库存243吨,全县生活物资市场稳定,粮油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天然气煤炭等生产要素保障正常,能够满足居民及企业生产生活需要。二是医疗物资保障。储备防护眼罩154个、一次性医用口罩60065个、其他一次性口罩15087个、非医用口罩2609个、N95口罩799个、普通防护服677套、医用防护服2033套、橡胶手套2480双、一次性帽子16400个;储备84消毒液、酒精、消毒片等消毒用品2548桶(瓶);储备测温枪、喷洒壶等物资176个。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病毒工作报告篇2

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开展情况

1.及时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台账。通过精准摸底,发改系统新冠病毒疫苗应接人员共60人,其中包括发改局全体干部和粮食企业工作人员。六月底完成两针剂接种51人,未接种的主要为未居住在白河的退二线领导。自七月开始,对前期未接种的9人进行进一步逐一政策宣传和积极引导,截至目前除2人因为身体原因,不宜接种以外(都有诊断证明或住院记录),其他7人均进行了第一针接种,第二针接种时间均还未到。另外,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发改局1名60岁以上返聘工作人员也完成了两针次接种。

2.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疫苗接种工作。对于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的通告、工作指南等文件和知识,通过张贴信息、网络转载、座谈学习、发放单页等形式对全体干部和帮扶包联的群众进行了宣传教育,动员60岁以上、12至17岁等更广泛的群众参与疫苗接种工作中来。

三、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病毒工作报告篇3

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暴发与流行,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央会议精神和工信部、教育部、XX省等上级文件精神,学校高度重视,对各项具体防控措施进行了讨论和部署,要求各部门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蔓延。目前我校总体形势良好,学校假期无留校学生,没有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一、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学校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部署要求,充分认识疫情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加强领导,以对广大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极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启动学校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预案,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绝不能存在侥幸心理,确保各项制度和防控措施的贯彻落实执行,引导广大师生科学理性认识,依法依规有序管控。

1是组织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由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宣传、学生、医疗卫生等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指挥学校疫情处置工作,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学校要求,全校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在防控疫情斗争中经受考验,深入防控疫情第一线,及时发声指导,及时掌握疫情,及时采取行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2是研讨制定工作方案。按照“领导挂帅,部门配合;

分层管理,依法防控;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科学应对,群防群控”的原则,研讨制定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通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相关情况;

协调解决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督促各工作组有效落实防控政策和措施,全面安排部署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实现了防控全覆盖,不留工作空白点。

3是下发防疫工作通知。1月25日、26日,学校下发《关于做好2020年寒假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疫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几点意见》,通过公众号、班级群、家长群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启动部署,对各项防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提醒大家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聚集,做好自身防护,严禁学生提前返校。

二、

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师生防控意识

一是开展疫情防控宣传。

1通过学校网站、公众号、QQ微信推送、朋友圈转发等多种方式开展形式灵活的新型肺炎知识、防范措施、注意事项宣传教育,引导师生居家或外出时做好防控工作,尽量减少到通风不畅和人流密集场所活动,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引导教工家属区妥善处置并严格管理饲养的宠物狗、猫等动物;

做好寒假留校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消除恐慌情绪,增强自我防病意识,提醒广大师生不信谣、不传谣。

2是传达落实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党支部、各学院、各班级为工作单位,及时将疫情防控各项部署事项传达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每位师生,切实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

三、

加强排查消杀,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一是深入开展师生排查。

1及时启动联防联控措施,采取学校、学院、专业、班级

“四级联动”,相关工作人员统一调度,全面掌握师生员工动向情况,进一步摸清底数,建立师生流动台账持续跟踪管理。对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症状筛查,医学观察,尽早发现疑似患者;

2

加强宣传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观察,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要立即就诊并报告班主任或辅导员。二是全面进行防毒消杀。对学校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实验室、运动场馆、厕所等重点区域和场所喷洒消毒水,最大程度上消毒杀菌;

3做好校园饮用水供应的卫生安全管理;

做到日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营造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提高环境卫生质量。三是加强校园值班巡查。第一时间启动学校应急预案,强化假期“三级值班”制度,书记校长坚持每天到校工作;

4加强门岗登记检查,非本校师生禁止进入校园;

本校师生员工及其本人车辆进入校园须出示有效证件,师生凭车辆通行证、校园一卡通、学生证进校。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每天下午16点前上报汇总疫情情况。四是做好网上授课准备。《关于做好网上教学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全体教师提前做好网上授课准备,按原课程表和教学进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按时上课下课,保证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四、加强监督检查,大力夯实工作责任

一是促进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学校党委组织部印发了《致全校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倡议书》,倡议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肩负起抗击疫情的政治责任和重大使命,在疫情防控攻坚战中叩问初心、践行使命。二是严明防控工作纪律。校纪委印发《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的通知》,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促进责任落实。各学院、部门要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等传染病防控工作,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变化,认真部署、落实好本学院、部门的防控措施,引导师生科学理性认识,依法依规有序管控。三是开展工作情况检查。学生处、保卫处、校医务中心等各相关单位根据疫情发展做好预案,提前做好人力和资源调配。保卫处核查保安人员信息,禁止有从武汉等高危地区返程的保安入校执勤。保卫处应作好校外车辆和人员出入登记。

医务中心与当地卫生健康和疾控部门加强联系,配合卫生健康部门严格落实疫情防扩散措施,认真做好值班、预警处置和“日报告、零报告”工作,及时汇总各单位防控信息,每天按时向省教育厅和当地疾控部门报告,对过去15天有武汉进出经历或接触过疫情发生后从武汉离开人员的师生进行了排查。

下一步,我们将以对师生员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杜绝麻痹思想,主动担当作为、持续做好防控,不折不扣、全力以赴抓好各项防控工作落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确保全校师生员工及家属生命健康安全和学校大局稳定。

某高中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的倡议书

XX高中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的倡议书

亲爱的全体师生、家长们:

为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我省已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现正值春节期间,人员流动频繁,探亲访友、朋友相聚,增加了疾病传播风险,为了学生和您的健康,我们作出如下倡议:

一、尽量减少外出。尽量取消外出旅游、探亲等外出计划。不参加不必要的聚餐聚会等集体活动。如确需外出,请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蓝色面朝外,白色面朝内,压紧鼻翼处,佩戴后的口罩请不要随意丢弃。

二、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饭前便后,擤鼻涕、咳嗽、打喷嚏之后,触碰动物、动物饲料或排泄物之后,触碰垃圾之后,都要洗手!流水冲洗20秒!

三、

三、室内要开窗通风;

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如果是用手及纸巾捂住口鼻打喷嚏后,纸巾要扔入有盖的垃圾桶,一定要及时洗手。

四、按《XX省教育厅致全省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的要求,做到如下事项:

1、不信谣、不传谣,直面疫情,消除恐慌。注意每日官方资讯中的正面信息,特别是事实和数据,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舒缓压力。

2、近期有湖北经历的师生(告知亲属中有从湖北返乡的大学生),自离开湖北14天内要自觉做到居家观察,不参与各种社交活动。

3、密切关注身体健康,如有发热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居家观察,持续发热不退的,及时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诊,配合当地疾控部门做好追踪和排查等工作,并向所在学校报告情况。

4、寒假及春节期间,不要走亲访友,务必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避免到封闭、空气不通的公众场合和人多集中的地方。出门请佩戴口罩。外出回家后,及时洗手、洗鼻。

5、离校和返校时,请自觉配合学校医务室做好体温检测,经排查出现发热等症状,立即前往指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6、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保持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营养,提高

自身免疫力。

7、不要捕杀、贩卖、购买、加工、食用野生动物;

如接触驯养动物,请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8、各位老师、学生以省教育厅公布开学时间为准,不要提前到校。告知亲属中需离黔返校的大学生,在开学前要与学校联系,确定开学时间后再行返校。

病毒工作报告篇4

ZANG Daoai, ZHANG Jing

Sheyang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angsu 224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 features and disease incidence trend of syphilis in Sheyang county, 2009. Methods: Data of syphilis collected in 2009 in Sheyang was used for epidemiologic analysis. Results: Syphilis incidence rate in 2009 decreased by 40.34% as compared to the rate in 2008 in Sheyang county. Conclusion: Syphilis control measures taken in Sheyang have achieved positive effects in 2009.

【Key words】 Syphilis; Epidemiologic analysis; Trend of disease incidence

2009年江苏省射阳县共报告各种性传播疾病162例,年度性病发病率为16.82/10万,较上年同期减少37.45%,其中梅毒71例,较上年同期119例减少40.34%。梅毒位于年度全县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数第五。现将我县2009年度梅毒疫情简析和发病趋势预测如下。

1 2009年梅毒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1.12009年报告梅毒病例的诊断分类

71例梅毒中临床诊断0例,实验室诊断67例(94.37%),疑似病例4例(5.63%),无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病例诊断报告。其中一期梅毒10例(实验室诊断9例,疑似病例1例),二期梅毒22例(实验室诊断22例),隐性梅毒38例(实验室诊断36例,疑似病例2例),胎传梅毒1例(疑似病例)。

1.2 2009年度报告梅毒病例的发病变化

2009年度报告梅毒71例,较去年同期119例减少40.34%:其中一期梅毒10例,较去年同期5例增加100%;二期梅毒22例,较去年同期32例减少31.25%;三期梅毒0例,去年同期0例;隐性梅毒38例,较去年同期80例减少52.50%;胎传梅毒1例,较去年同期2例减少50.00%。2009年度梅毒报告病例数及与2008年同期比较见表1。

1.32009年度报告梅毒的机构分布

2009年各医疗机构共报告梅毒病例数为71例,其中县皮防所共报告54例,较去年同期42例增长28.57%;县医院共报告14例,较去年同期74例减少81.08%;县中医院共报告2例,较去年同期3例减少33.33%;各镇卫生院今年共报告1例,去年同期报告0例;县妇保所和民营医院今年和去年均无性病报告。

1.42009年度报告梅毒人群分布

1.4.1性别 2009年度报告的162例性病中,男性81例,女性81例,男女性别比为1:1。梅毒男女性别比为1.03:1,男性病例36例,较去年同期66例减少45.45%;女性病例35例,较去年同期53例减少33.96%。2009年度不同性别梅毒报告病例数及与上年同期比较见表2。

1.4.2年龄 2009年度,梅毒病例的年龄分布及与上年同期比较见表3。

2009年梅毒报告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统计图见图1。

1.4.3职业分布 2009年报告的梅毒病例职业农民20例,工人、民工22例,家务及待业、公共场所服务员各5例,不详17例。2009年梅毒报告病例的职业别构成具体情况见图2。

2射阳县历年梅毒报告分布情况

我县自1988年开展性病疫情监测并报告性病以来,1992年发现并报告梅毒,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01年达到峰值(172例),随即逐年下降至2003年的73例,2003年后再次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07年达到又一个峰值(160例),再次逐年下降至今。历年梅毒报告分布情况见表4,曲线图见图3。

3 2009年梅毒疫情分析及发病趋势预测

射阳县2009年度全县共登记报告各种性传播疾病162例,较去年同期262例减少38.17%,其中乙类传染病89例(淋病18例、梅毒71例),较去年同期170例减少47.65%;其它性传播疾病73例,较去年同期89例下降17.98%。梅毒71例,较去年同期119例减少40.34%。外地报告转入梅毒疫情48例,较去年同期35例增长37.14%。

从我县2009年梅毒疫情以及性病疫情总体水平的下降分析,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我县及周边县(市、区)实施的娱乐场所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在高危行为人群中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起到了积极成效,使得性病发病率降低。同时,我县近二年强化了国家性病诊断标准培训,进一步规范了性病疫情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梅毒病例的不规范报告。根据国家性病区域监测项目要求,2008年起性病疫情分析按照报告地区和发病时间统计,而排除了外地报告转入病例,使得梅毒统计疫情又减少一部分。

从性别、年龄分布来看,仍是男性青壮年居多,这与婚外性接触仍是主要传播途径有一定相关性。从职业分布来看,仍以农民、工人/民工人群发病数较多,这与该类人群流动性较大及人口基数较大相关。从报告机构分布来看,梅毒报告仍以县皮防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主。县人民医院梅毒报告下降主要是由于2008年底我县进一步规范了该院隐性梅毒的不规范报告。我县民营医院性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较为薄弱,性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病毒工作报告篇5

1、总结、统计分析本地食物中毒发生情况,上报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2、对辖区内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患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二)各级医疗机构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食物中毒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例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例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指定的医疗机构。

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和控制的准备

(二)食物中毒事件组织准备

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做好法定报告人的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和培训工作,制订食物中毒

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方案,落实人员责任制和紧急事件值班制度。

县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有相应技术和能力的实验室做好随时接收和检验中毒样品的准备。

各有关卫生、医疗机构应制定食物中毒报告和抢救、处理制度,保证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和控制所需要的人员、交通、通讯、调查和采样设备的基本需要。

(二)食物中毒事件现场调查常备用品准备

表1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

种类主要物品

采样工具

注射器、肛拭子、消毒棉签、消毒纱布、调匙、勺子、镊子、剪刀、屠工用刀、酒精灯、标号用品、75%酒精、其他消毒灭菌器具等

样品容器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灭菌粪便盒、样品冷藏设备等

防护用品工作衣或隔离衣、口罩、白帽子、手套、靴子等

调查用表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调查结果汇总表、卫生监督文书等

检验设备毒物快速分析设备、深部温度计等

取证工具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

参考资料各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食品卫生相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有关专业技术参考资料等

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应指定一个科室负责配备保管,并保持用品齐全,需要消毒用品由检验室负责消毒,每周消毒一次。检验室应常备毒物检验试剂,配制好的试剂应单独存放,国家法定长假和重大活动开始前,微生物检验室应准备充足样品保存液和培养基。

(三)食物中毒事件抢救物品准备

各级医疗单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催吐、洗胃、导泻设备和特殊治疗药品,并不断补充更××,用于食物中毒事件抢救和治疗。

三、报告登记

(一)报告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有关内容。

县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应当及时填写《食物中毒报告登记表》,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县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管辖范围内的下列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实施紧急报告制度:

1、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当于6小时内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2、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者死亡1人以上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3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4、其它需要实施紧急报告制度的食物中毒事故。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

县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应通知有关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登记

接报后,根据《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要求,及时填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报告登记表》,记录中毒事故有关内容:

1、发生单位及地址

2、发病时间、中毒人数、死亡人数

3、可疑中毒食品及进食时间、进食人数

4、病人中毒表现、就诊或所处地点、救治措施及病人情况

四、组织开展现场调查

(一)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处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尽快查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经过:

确定食物中毒的病例。

查明导致中毒的食品。

确定食物中毒致病因素(病原)

查明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致病因素来源及其污染、残存或增殖原因)。

2、提出和采取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

3、协助医疗机构对中毒病人进行救治。

4、收集对违法者实施处罚的证据。

5、提出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和建议。

6、积累食物中毒资料,为改善食品卫生管理提供依据。

(二)调查前的准备

县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食物中毒的报告后,应立即着手在2小时内组成调查处理小组,携带表1所列的调查物品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小组应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由食品卫生监督人员、检验人员和流行病学医师组成。调查人员应分头对病人和中毒现场进行调查。

(三)现场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对病人、同餐进食者的调查;对可疑食品加工现场的卫生学调查;采样进行现场快速检验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提出可能的发生经过及防止中毒扩散的控制措施等。

对上述内容的调查应进行必要的分组和分工,各方面调查应尽可能同时进行,必要时组成现场领导小组,分别就病人抢救、现场调查、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协调指挥。

1、对病人和进食者的调查

调查人员在协助抢救病人的同时,应向病人详细了解有关发病经过;重点观察与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精神状态、临床表现以及呕吐、排泄物的性状;登记发病时间、可疑餐次(无可疑餐次应调查发病前72小时或之前的进餐食谱情况)的进餐时间、可疑中毒食品及食用量等,并将调查结果认真登记在《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中。调查完毕后请被调查者在个案调查登记表上签字认可。

对病人的调查应注意以下环节:

对疑难中毒事故的调查应对有关可疑食物列表分别进行询问调查,调查时注意调查和分析发病者与未发病者的进食食物的差别。

应十分重视首发病例,并详细记录发病前的症状、发病的日期和具体时间。尽可能调查到所发生的全部病例以及与该起事件有关人员(厨师、原料处理人员和食品采购人员等)的发病情况。如发病人数较多,可先随机选择部分人员进行调查。版权所有

选择最了解事件情况的有关人员(包括病人),详细了解有关食物的来源、加工方法、加工过程(包括使用的原料和配料、调料、食品容器)、存放条件和食用方法、进食人员及食用量等情况。

通过调查综合提出以下信息:(1)发病人数。(2)可疑餐次的同餐进食人数及去向。(3)共同进食的食品。(4)临床表现及共同点。(5)用药情况和治疗效果。(6)需要进一步采取抢救的控制措施。

调查时应注意了解是否存在食物之外的其他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以排除或确定非食源性疾病。对可疑刑事中毒案件要将情况通报给当地公安部门。

2、对可疑食品的加工过程调查

向食品加工制作场所的主管人员或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可疑食物加工、制作的流程,将可疑食物各加工操作环节绘制成操作流程图,注明各环节加工制作人员的姓名,分析并标出可能存在或产生某种危害的加工操作环节。

对可疑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进行初步检查,重点检查食品原(配)料及其来源,加工方法是否杀灭或消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加工过程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叉污染,是否有不适当的贮存(例如:非灭菌食品在室温存放超过4小时),以及剩余食品是否重××加热后食用等内容。

了解厨师和其他参与食品加工制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以排除或发现食物被食品加工人员所携带的病原污染的可能性。

请加工制作人员回忆可疑食物的加工制作方法,必要时通过观察其实际加工制作的情况或食品加工时间——温度的实际测定结果,对可疑食品加工制作环节进行危害分析。

按可疑食品原料来源和加工制作环节,选择并采集食品原(配)料、食品加工设备和工(容)具等样品进行检验。

对现场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食品污染和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记录,必要时进行照相、录像。

3、采集样品

现场调查人员应尽一切努力完成对中毒发生现场可疑中毒食品的样品采集工作,根据具体情况采集病人排泄物、血液等样本。食物中毒检验样品及采样方法见表2。

表2食物中毒检验样品及采样方法

样品种类采样数量采样方法

粪便2ml(g)置样品容器内

呕吐物50—200g置样品容器内

血液不少于3ml静脉无菌采样

尿液30-50ml取清洁中段尿

固体食品200—500g切取一部分置样品容器内

液体食品200—500g摇匀后置样品容器内

其他样品根据检验需要视情况采集可能含有毒物的样品

样品采集时应注意以下环节:

采样的品种

一般按病人出现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目的选择样品种类。样本一般包括病人的呕吐物、血液、尿液、大便、剩余的食品、食品容器和加工用具表面涂抹等,可能条件下还应采集厨师和直接接触食品人员的手拭、肛拭等。

采样可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如:对腹泻病人要注意采集粪便和肛拭;对发热病人注意采集血液样品;对怀疑化学性食物中毒应采集血液和尿液;无剩余可疑食品时应采集相关容器、用具、抹布等涂抹样品。

采样方法样品应按照无菌采样方法采集。备检样品应置

冰箱内保存(温度通常控制在4℃左右);采样时应注明样品名称、来源、建议检验项目等。

采样人数版权所有

对一起发病规模较大的食物中毒事件一般采集10—20名具有典型症状的病人的检验样品,同时应采集部分具有相同进食史但未发病者的同类样品作为对照。

4、调查情况的初步分析

病例确定通过现场核实的发病情况和进食情况分析,提出确定病例的标准,按确定的病例标准对现已发现或报告的可疑病例进行鉴别。

病例确定标准可参考以下方面:(1)计算病人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的频率,确定病人的突出症状与伴随症状。(2)按临床发病情况,确定病人中毒的轻重。(3)按是否有医师诊断确定病例是否为临床诊断病例。

对尚未报告或就诊的病例进一步进行登记调查。

对病例的初步流行病学分析(1)按病例发病绘制发病流行曲线,分析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特点及联系,确定可能的致病因素。(2)绘制病例发病场所或地点分布图,分析病例发病地区分布特点及其联系,确定可能的发病场所或地点。

分析事件可能的发生原因

根据确定的病例标准和病例流行病学分布的特点,应提出是否是同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意见,并就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可疑中毒食品及其来源、中毒原因,进食可疑中毒食品的时间、地点等提出假设,以指导抢救病人和进一步开展的调查及中毒控制工作。

(四)中毒的控制和处理

对可疑食物中毒事件应尽早采取控制和预防措施

县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后,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1、组织卫生机构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2、对可疑中毒食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3、

组织调查小组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表》,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报告有关部门。

县卫生监督机构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可以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1、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2、为控制食物中毒事故扩散,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的有关规定对食物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处理,调查工作应当由卫生行政部门2名以上卫生监督员依法进行。

五、技术处理

(一)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二)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版权所有

1、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

采取病人血液、尿液、吐泻物标本,以备送检。迅速排毒处理,包括催吐、洗胃和导泻。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

2、中毒食品控制处理;

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可疑食品。采取剩余可疑中毒食品,以备检验。追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可疑中毒食品。

3、根据不同的中毒食品,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六、食物中毒诊断依据

(一)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可疑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停止使用该种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二)同起食物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三)潜伏期一般较短,病程以致病病原的种类和中毒个体差异而不同。

(四)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五)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与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病原。

(六)未取得足够的实验室诊断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

七、实验室检验

(一)送检样品应在适宜的保存温度和条件下,以最短的时间送检实验室检验。不能及时送样的应在现场对样品进行冷藏。

(二)检验项目的选择根据本起中毒病人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尽快推断致病因素的性质和中毒原因,确定检验项目。

(三)实验室在收到中毒样品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检验,并尽快出具检验报告。当估计到实验室条件不足,应果断地请求有条件的部门予以支持。

(四)必要时对可疑中毒样品进行动物毒性实验,现场应急情况下可采用简易动物毒性试验。

八、综合分析和善后处理

(一)对食物中毒事件调查过程中收集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可疑食品加工制作情况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验资料应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并按有关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判定依据和原则做出综合判定。

(二)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中毒食品和肇事单位做出相应处理。

(三)根据中毒原因和致病因素对中毒场所及有关食品加工环境、物品提出消毒和善后处理意见。

病毒工作报告篇6

梅州市为山区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与汕头市和河源市相连,毗邻江西省和福建省,经济欠发达。全市有8个县(市、区),至2010年12月,总人口已达509万人。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1]。自20世纪80年代我市发现首例梅毒后,梅毒在我市的流行呈逐渐上升趋势[2]。为了解梅州市梅毒流行特征,笔者对梅州市2001~2010年梅毒流行病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梅毒发病率大幅度上升的相关因素,为我市下一步预防和控制梅毒流行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和数据来源于梅州市2001~2007年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疫情监测年报表和2008~2010年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的病例。人口数据来自梅州市统计信息网。对疫情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001~2010年梅州市共报告STD 24 539例,其中梅毒病例6 194例,占报告STD总数的25.24%。2001~2007年每年报告均以淋病、尖锐湿疣或非淋菌性尿道炎为主,梅毒仅报216~528例,占当年STD总数的10.98%~20.77%,处于低发病率的缓慢增长期。2008年迅速增至1 043例,占当年STD总数的49.86%,开始跃居STD的首位,梅毒发病率20.64/10万。2008~2010年处于高发病率的快速增长期。自2008年起梅毒在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仅次于肺结核和肺炎位居第3位。我市梅毒发病率日益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男性平均发病数略高于女性,各年度男女发病数均呈同步增长趋势,见表1。

2.2分期情况

6 194例梅毒病例中,Ⅰ期梅毒1 851例,占29.88%;Ⅱ期1 547例,占24.98%;Ⅲ期87例,占1.40%;胎传梅毒244例,占3.94%;隐性梅毒2 465例,占39.80%。隐性梅毒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7年以来迅速增长,至2009年始隐性梅毒比例大于早期(Ⅰ、Ⅱ期)梅毒,见表2。

2.3职业和文化程度构成

各类职业均有发病,其中以农民最多,发病2 391例,占38.6%,其次是无/待业、工人、离退、商业者,这五类人员共超过80%以上。文化程度以中学居多,为4 659例,占75.2%,其次是大学和小学。

2.4 地区分布和患者来源

全市8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最多的是梅江区,其次是梅县及兴宁市。梅毒患者来源以本地为主,有5 308例,占85.7%,外来人口占比例较少。

2.5 年龄分布和传播方式

各年龄段均有病例报告,20~49岁年龄组比例最大,共发病4 038例、占报告病例数的65.2%,50岁以上年龄段的发病也逐年增多,共发病1 802例,占29.1%。传播方式以非婚性接触为主,占89.1%,其次为配偶间传播及母婴传播方式。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动,在客观上成为STD传播和流行的有利条件,梅州市梅毒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同期其他STD。疫情统计资料表明,2001~2007年梅州市梅毒报病呈低比例、散在状态,明显低于中山市同期水平[3];2008年开始上升,梅毒发病率为20.64/10万,占STD的49.86%,排在各种STD首位,但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明显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5]。2009年梅毒发病数比上年增长21.4%,2010年比上年增长21.5%,增长幅度均超过全省增长数,但发病率均低于全省发病率[6-7]。

从梅毒分期报病情况看,2007年前以Ⅰ、Ⅱ期梅毒所占比例最大,占79.3%;但隐性梅毒从2008年起大幅上升,至2010年上升至62.1%。2008年以来我市按照卫生部下发的STD行业诊断标准要求,规范了性传播疾病网络直报系统和报病标准。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的病例资料来看,2008~2010年我市共报告梅毒3 847例,其中隐性梅毒2 059例,占53.5%。近3年来本市梅毒报告大幅度增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政府和各医疗卫生机构高度重视性传播疾病监测;②我市医务人员的梅毒诊断水平逐年提高,减少了梅毒的漏诊和误诊;③网络直报系统逐步完善,减少了漏报和迟报现象;④前几年抗生素的滥用和梅毒治疗不规范,使隐性梅毒发病率大幅上升。近10年来本市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提示我市梅毒流行的严峻性。

梅毒发病以20~49岁的农民、无/待业、工人、商业人员为主,这跟我市农业人口众多,到外地务工人员较多,缺乏健康业余文化生活,经常涉足娱乐场所有关,明显增加感染机会。由于梅毒传染途径以非婚性生活为主,因此加强性道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显得尤其重要。采取有效的性保护措施,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是目前预防和控制各种STD的关键。

防治建议:①中小学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开展生理卫生及性健康知识讲座;②社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文娱活动,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③公安机关要加强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的组织者和参与者;④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旅店、洗浴中心、理发店、美容院等的日常卫生监督,确保消毒和保洁安全有效;⑤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各类传染病的管理,规范诊治梅毒,防止梅毒疫情的漏报和迟报,提高报告质量,为梅毒防治提供准确信息。总之,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开展STD综合干预,才能切实有效地控制梅毒的传播与蔓延。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1-227.

[2]王忠,刘炼庆.广东省梅州市40307例性病流行状况分析[C].广东省第五届皮肤性病防治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108-109.

[3]陆善词,岑魏东,霍培文,等.中山市1997-2006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7,14(6):371-372.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2008年全国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J].性病情况简报,2009,(23):6.

[5]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2008年广东省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R].2009年广东省性病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资料汇编,2009:16.

[6]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2009年广东省性病防治工作总结[R].2010年广东省性病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资料汇编,2010:24.

病毒工作报告篇7

梅毒和淋病在我国迅速蔓延,在传播与流行中,年龄结构和人群职业分布都发生了改变[1]。家务及待业、农民、离休人员是构成报告人群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对该人群梅毒、淋病的预防和控制及防治知识的宣传,已引起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充分重视[2]。

1 材料与方法

2011年本区共报告5种性病453例,其中,男性218例,女性235例,男女比为1∶1.07,在网报的5种性病中,女性感染略多。与2010年(502例)同期比下降了9.76%。

1.1 梅毒疫情

2 资料结果分析

2011年本区梅毒疫情较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2.56%,梅毒性活跃人群集中在20~49岁高发人群,目前是性病防治的重点。2011年本区梅毒疫情分析结果表明,仍以20~49岁性活跃年龄组的报告病例数最多,其发病率也最高。报告的梅毒病例中,20~49岁感染梅毒193例,感染人数多占69.42%;而2010年20~49岁同期感染梅毒245例,占68.24%,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1.22%。从感染的年龄段看,这部分人是性活跃期的青年人,因此发病集中在这个年龄段,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广泛开展性病防治的宣传,减少高危行为。25~29岁年龄段性病发病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11.43%;30~34岁年龄段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0.00%;35~44岁年龄段下降了28.92%,而50~54岁年龄段下降了11.54%。淋病报告病例数占本市性病病例数的13.91%。可见性活跃人群是梅毒与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见表4。

2011年本区报告的梅毒病例数与2010同期比下降了22.56%,从2011年疫情分析来看梅毒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不能忽视,还要高度重视梅毒发展趋势。2010年吉林省梅毒增长速度较快,引起了高度重视,加强了梅毒调查,分析梅毒发展趋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高危干预的力度,普及性病防治知识,规范性病门诊,做好梅毒的诊断、随访及流行因素的调查工作。见表5。

从农民工、家务及待业资料显示,这些人群的性病防治知识较缺乏,尤其民工,流行性很大,远离家乡,处于性生活活跃期,感染性病后,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性病的及时与彻底治疗,并易将性病从外地带回本地,传染给配偶,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防治性病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3 讨论及建议

梅毒和淋病在本市法定传染病中排在前面,尤其梅毒呈上升趋势,上升速度较快,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艾滋病流行早期,加强性病的控制对预防艾滋病传播具有更好的效果[3]。

开展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性病防治知识,在娱乐场所和公共场所发放性病防治宣传小册子,张贴性病防治知识宣传画,强化艾滋病防治意识,开展同伴教育,在娱乐场所推广正确使用100%安全套,减少高危行为[4]。

加强性病的监测工作。应有专人负责的本辖区的性病疫情报告工作,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地的性病疫情报告工作,加强对性病网络直报的审核[5]。定期对性病疫情报告工作进行督导与考核,确保性病疫情报告的质量,还应加强对性病疫情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报告单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完整性[6]。

定期对辖区有报告性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漏报率调查和督导,加强性病漏报率调查,指导医疗机构正确上报性病病例,减少性病病例的漏报。同时规范性病门诊,不断提高卫生专业人员性病的诊断水平,降低性病的发病率,控制性病的流行和蔓延。

[参考文献]

[1] 王英,倪大新. 2004-2007年中国法定报告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2002,29(8):481-483.

[2] 龚向东,姜文华,王全佩,等. 我国1979-1998年梅毒流行病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1):56-58.

[3] 赵桂金,关彩萍. 太原市2006年淋病流行学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5):505-506.

[4] 王俊,张霞. 周村区2003年性病疫情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 17(6):737-738.

病毒工作报告篇8

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2004—2011年法定传染病的年报资料,人口资料来自吴兴区统计局。

1.2 方法

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吴兴区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4—2011年吴兴区共报告梅毒4 39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3.36/10万,报告发病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4 399例梅毒病例中,以隐性梅毒、Ⅰ期和Ⅱ期梅毒为主,分别占38.94%、27.67%和30.92%,胎传梅毒和Ⅲ期梅毒较少,分别占2.11%和0.36%(表1)。

2.2 地区分布

中心城区和9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以中心城区最高,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1.52/10万,其次为织里镇,报告发病率为46.73/10万,第三为八里店镇,报告发病率为32.68/10万。

2.3 人群分布

2.3.1 性别年龄 报告病例中男性2 119例,年均发病率为80.37/10万,女性2 280例,年均发病率为86.36/10万,女性高于男性。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以青壮年和老年最多,其中男性发病高峰为7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为151.29/10万,女性发病高峰为20~29岁年龄组,发病率为188.78/10万(表2)。

2.3.3 职业 报告病例中发病数以农民、民工和离退休人员较多,分别为1 420例(占32.28%)、630例(占14.32%)和455例(占10.34%),其他发病数较高的职业还有家政、家务及待业(占7.05%),民工(占4.82%),商务人员(占3.30%),由于梅毒属于性传播疾病,职业报告涉及隐私,所以职业不详的占10.60%。

3 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吴兴区2004—2011年梅毒报告发病数迅速增加,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各期梅毒发病中以隐性梅毒和早期梅毒为主,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7.53%,与于小兵等\[1\]报道的浙江省1998—2007年的情况相一致。由于隐性梅毒无临床表现,不易引起人们注意,极易成为潜在传染源,导致梅毒的传播流行,这对梅毒的防控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梅毒病例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流动较频繁的地区如中心城区、织里镇和八里店镇。有报道称经济发达地区同时是性病高发地区\[2\],这可能与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充分开展相应的思想道德引导,导致这些地区性观念开放、性道德滑坡,现象日益增多有关。

从性别分布来看,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女性发病高峰集中在20~39岁生育高峰阶段,女性患者有可能经过胎盘而传给胎儿,发生胎传梅毒, 对下一代危害更大。从年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和老年阶段,青壮年阶段处于性活跃期,不安全较多,梅毒感染机会大,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3\]。而老年群体梅毒发病率也很高,特别是老年男性梅毒发病率更高,这可能与老年人免疫力下降,同时老年男性比例较高有关,与胡得意等\[4\]的报道相似。从职业分布来看,以农民、民工和离退休人员为主,这部分人群文化程度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提示这类人群应是今后防制工作的重点人群,防制宣传工作应加大力度。

梅毒危害的严重性仅次于艾滋病,两者的传播途径相似,同时梅毒又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梅毒患者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比正常人增加4~5倍\[5\],从而会促进艾滋病的传播。梅毒的防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可结合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进行,特别是开展一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深入流动人口较多的企业、工厂、工地、宾馆、娱乐场所、农村、社区开展性病防制知识的宣传教育,并推广100%使用安全套,加强对中青年的性保健和性道德教育。②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采取健康的。③毒建议政府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执法力度,整顿性病诊疗市场。同时加强宣传,引导病人正确的求医行为,阻止梅毒的进一步蔓延。④ 加强婚前检查宣传力度,促进孕产妇产前保健,普及梅毒筛查,减少胎传梅毒的发生。⑤ 加强对梅毒等性病的监测,加强对医护人员性病诊治知识的培训,提高诊治水平。只有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控制梅毒的传播与流行。

4 参考文献

[1]于小兵,严军华,许亚平,等.1998—2007年浙江省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10):619-621.

[2]吴李梅,许亚平,严军华,等.2006年浙江省性病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2007,22(9):594-597.

[3]吕梅斋,徐晓燕.永康市梅毒流行趋势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11,23(9):48-49.

病毒工作报告篇9

结果:昌吉州病毒性肝炎报告8105例,发病率为536.48/10万,其中乙肝病例最多,占85.77%,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30.18%。

结论: 新疆昌吉州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发病序位居同期昌吉州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昌吉州病毒性肝炎防治形势仍然严峻,应继续抓好疫苗的预防接种,加强病毒性肝炎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昌吉州;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80-02

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新疆昌吉州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发病序位居同期昌吉州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本文对昌吉州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病毒性肝炎疫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新疆昌吉州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有关数据采用Excel2003 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13年昌吉州病毒性肝炎报告8105例,占同期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57.84%,年发病率为536.48/10万。2013年昌吉州病毒性肝炎报告死亡3例,占同期报告传染病死亡的17.65%。

2.2 病原分型:

2013年报告病毒性肝炎8105例中乙肝病例最多,共6952例,占85.77%;其次是丙肝病例,共1042例,占12.86%;甲肝、戊肝和未分型肝炎病例所占比例较少,2013年共报告甲肝77例、戊肝12例、未分型肝炎22例,各占总病例数的0.95%、0.15%和0.27%。

2.3 时间分布:

按月份统计结果表明,2013年各月病毒性肝炎均有发病,其中8月发病率最高(57.19/10万),2月发病率最低(34.07/10万);其余各月发病率在34.61/10万~53.65/10万之间。乙肝发病高峰为3月(47.79/10万)和8月(48.25/10万),丙肝发病高峰为5月(6.69/10万)和8月(7.81/10万)。

2.4 年龄性别分布:

昌吉州8105例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中,男性4585例,女性3520例。男女发病率分别为303.49/10万和232.99/10万,男女病例数之比为1.30:1,其中乙肝为1.32:1,丙肝为1.22:l。

全年各年龄组病毒性肝炎均有发病,以20~55岁为发病高峰,占发病总数的74.67%,其中35-45岁新发病例最多,占发病总数的26.44%。乙肝、丙肝的发病高峰分别为20-60岁和35-50岁,各占发病总数的82.39%和37.72%。

2.5 职业分布:

2013年昌吉州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病例中以农民所占比例最大,占30.18%;其次为工人,占14.19%。乙肝病例中也是以农民(31.37%)和工人(14.66%)所占比例较大;丙肝病例中以农民(23.03%)和离退休人员(21.31%)所占比例较大。

2.6 地区分布:

2013年昌吉州7个县(市)均有病毒性肝炎病例报告,年平均报告发病数最多的是昌吉市,发病率为279.92/10万,占同期全州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总数的52.18%。其次是呼图壁县,为87.31/10万,占同期全州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总数的16.27%。年平均报告发病率最低的是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为9.99/10万,占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总数的1.86%。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2013年新疆昌吉州病毒性肝炎共报告8105例,年发病率为536.48/10万,发病序位居同期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故病毒性肝炎仍是昌吉州重点防治的传染病。

从2013年整体情况来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稳定,未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与近年来该地区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不断加强,诊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关。在病原分型上乙肝所占比例较高,其次是丙肝,其他类型肝炎所占比例较少。从年龄分布看,主要以青壮年为主,成人发病可能与疫苗覆盖率不高及乙肝疫苗免疫保护抗体降低有关,此外,成人外出活动增多,增加了被感染危险性[2, 3]。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在控制低年龄组乙肝流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

参考文献

[1] 李德云. 地理信息系统及在疾病监测中的应用[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5, 20(2): 93-98.

病毒工作报告篇10

成立**学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防控综合办公室、疫情控制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专项督查组。

1.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长:党委书记、院长

***

副组长:副院长**、副院长**、副书记**

纪委书记**、副院长**

全面领导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参与制订、修订应急方案。负责学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事件发生态势判断及对突发事件进行决策,全面领导、组织、协调各组成员,部署防控处置工作。

2.防控综合办公室

长:**

员:院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

负责应急工作的协调和报告工作,收集汇总各防控处置组的信息,及时上报与反馈防控工作情况,实行24小时值班制。

3.疫情控制组

长:**

员:学生处、后勤处、保卫处、各系

负责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对疫点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处理,与**省第三人民医院合作控制疫情进一步蔓延。根据防控工作的需要,负责及时提出需要储备的消杀用品等应急物资品目。

4.宣传组

长:**

员:院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处、工会、各系

负责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的新闻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方案;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应急知识普及、心理危机干预,消除师生恐慌,以利于疫情的控制。

5.后勤保障组

长:**

员:后勤处、国资科、计财处

负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控制所需设施、设备以及现场工作人员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和调运工作,以满足疫情处置需要。

6.专项督查组

长:**

员:**

负责疫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给予严肃处理。

二、应急处置流程

1.由防控综合办公室负责24小时接听疫情电话,接到或发现疫情报告时,应详细询问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发病者的症状、体征,有无死亡,疫情信息来源及报告人联系方式等基础资料,并上报防控领导小组,再由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向省教育厅报告。

2.领导小组启动**学院疫情应急处置预案,要求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召集防控综合办公室、疫情控制组、宣传组及后勤保障组相关成员,并联系**省第三人民医院,15分钟内集合并携带个人防护设备及相关防控物资,立即赶赴疫情现场区域进行防控处理。

3.疫情处置人员到达现场立即选择一处离事发现场较近、未经污染的区域开辟为清洁区,作为应急指挥、物品存放、消杀准备、后勤消毒工作地点;同时开辟一远离清洁区的区域作为处理区,供消杀及采样人员完成疫情处置,进行个人消毒及废弃物、使用过物品处理。

4.与**省第三人民医院等协作,在清洁区尽快制定调查计划和方案,携带调查表及工具进入污染区,立即对突发疫情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时行调查分析,并按照规定对病人基本情况及发病前后的活动情况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进行调查、分析,查明传染源、传播途径,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并上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疫情线索,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确定疫点、疫区的范围。

5.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诊治疑似或确诊病例过程中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曾照料患者的家属,或其他有类似身体密切接触的人员;在疑似或确诊病例出现症状期间,共同居住或密切接触的人员;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判断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隔离观察。

6.宣传组积极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及时向教职工、学生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做好疫情防控风险沟通工作。要加强学院重点人群、重点场所,以及大型人群聚集活动的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工作。

7.各工作组人员在疫情期间,应加强个人防护工作,如采取医用外科帽子、N95口罩防护服、一次性协鞋套及手套等,做好防护。

三、附则

**学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预案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变化及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认知情况的深入,以及方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出现的新情况,及时组织修订本方案。

学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2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当前,国家卫健委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的能力和水平,及时有效地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校园的发生和流行,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根据《**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我省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落实**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教育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共**大学委员会关于印发**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党发[2020]6号),特制定《*学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的工作方针,以普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为中心,实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安全、维护校园正常秩序。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落实责任,成立公共卫生学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学院书记、院长为第一责任人。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学院各科室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三、工作小组职责

在学校统筹安排下,按照《**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认真开展工作,及时、精准把握师生动态;要根据疫情变化情况和学校实际施策防控,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确保安全稳定;协调有关总结范文">部门解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一)学院党委

做好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舆情监控、收集、引导、宣传工作,确保学校师生思想稳定,做好相关防控知识的宣传。

(二)综合办

做好教职工宣传教育管理工作,及时掌握了解其健康状况,并上报学院疫情防控情况。保障信息通畅,多渠道多方式掌握疫情信息,做到重大事项及时协调、及时报告,重大措施及时部署、及时落实。

(二)学生办、研究生办

做好学生(含本科生、研究生)宣传教育管理工作。负责摸清湖北籍、武汉籍学生及近期往返过湖北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掌握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做好留校学生管理和春季学期开学后学生的管理。具体工作分解如下:

1.对假期离校学生的管理。各班级负责人要保持与假期离校学生的联系,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疫情防治知识的宣传。要从有效控制疫情传播、蔓延,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出发,及时掌握离校学生的情况,要求所有离校学生一律不得提前返校。返校时间如无另行通知以校历规定时间为准。(责任人:各班主任)

2.对假期留校学生的管理。精准掌握假期留校学生的行程安排,及时对留校学生情况进行摸排,要求全体留校学生不到人员密集区域活动,无特殊原因一律在校学习生活。如果留校学生有特殊原因需要离校,必须上报学院留校安全负责人,获得批准后方可离校。发现留校学生生病的情况,要进一步追查病因,发现疑似疫情,立即上报学校。精准掌握所有学生动态,严格执行每日报告制度。

3.对春季学期开学后学生的管理。在学校、学院的指导下做好学生返校相关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要求其暂停上学并及时就医,对其接触者进行隔离并密切监测。建立健全学生、班级负责人、学生管理办公室、学院联系机制,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通畅。学院党委副书记、学办负责人及班主任要保持手机24小时通畅,第一时间接听电话。(责任人:分管研究生、本科生工作的领导、学生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研究生管理办负责人、各班主任)

(三)教学办

做好校外实习、实践学生和校外教学班的教育管理工作。

(四)要求

学院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值班人员到岗、到位;要做到责任明确、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沟通有效、运转有序;要保障信息通畅,多渠道、多方式掌握疫情信息,做到重大事项及时协调、及时报告,重大措施及时部署、及时落实。

四、应急流程

(一)处理流程

1.学院各科室负责人、班主任应及时掌握本科室教职工、本班学生的身体情况和体温变化,发现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督促本人到医疗机构就诊。(责任人:各科室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2.校医院首诊医生对具有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病人组织校医院医疗工作组进行会诊,并报校医院负责人。(责任人:首诊医生)

(1)近期门诊由医生做好发热病人登记工作,记录患者详细信息、留下联系方式,对有密切接触或有关联性的三人以上集体发热情况,高度重视,及时上报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和控制医疗工作组。

(2)首诊医生对发热病人一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凡是与湖北武汉人接触者,或与猪、禽类(鸡、鸭、鹅、鸽子等)密切接触后出现发热的病人,均应视为高危人群,应及时上报。

(3)首诊医生遇有高危人群来诊应进行相关检查:血常规、胸部*片等。

3.对出现疑似病例,各科室负责人、各班级班主任要在第一时间报告学院负责人,并协同校医院做好相关转治工作,并与病人家属取得联系,告知详细情况,处理好相关事宜。(责任人:学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小组组长)。

4.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由学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上报上级有关单位。(责任人:学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长)。

(二)报告流程

1.校医院首诊医生接诊病人,对具有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病人,3分钟内报校医院主任:**(电话:**)(责任人:首诊医生)。

2.校医院根据具体情况组织附属医院医疗小组现场或电话会诊,不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人的,立即上报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领导小组。(责任人:***)。

五、防控措施

(一)宣传教育措施

1.由综合办、学生办、团委等及时将学校、学院的相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宣传、通知等要利用微信公众号、QQ群等及时学院各科室教职工、班级学生。

2.学院党委、班级、党支部、团委要在近期组织师生员工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进行专题学习,为广大师生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的普及教育。

3.各学院班主任、辅导员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提高广大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加大对宿舍卫生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加强教室、宿舍等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场所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二)环境卫生保障

1.后勤服务中心会全面排查掌握饮食服务中心员工身体健康状况,全面调动饮食服务中心各食堂积极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加大餐厅、厨房区域的督查、消毒、管理和监测工作。

2.后勤服务中心、学生工作处、图书馆要对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人员密集的室内环境和周围环境卫生进行彻底大清扫,进行药物喷洒消毒,保障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3.后勤服务中心要做好学校内部用水安全的日常工作,定时对饮用水源安全进行检查、情况分析,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后,果断控制。

(三)寒假期间防控措施

1.**校区对进校人员进行严格排查,停止校内各类培训、补习、面授等教学活动,对出现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者,及时进行隔离并向上级部门汇报。

2.做好值班值守。学院各科室、班级要结合工作实际和特点,强化责任意识,做好春节和寒假期间值班值守,狠抓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重点环节,非必要不举办聚集性活动,切实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各项要求。

3.分类落实防控措施。各科室、班主任要摸清寒假期间在校学习生活的师生情况,做好留校学生及国外留学生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等传染病工作。面向离校师生,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家长群,学生群等渠道尽快发放假期生活提示,开展健康教育,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宣传普及疫情防治知识和防控要求,引导学生、家长和教师居家或外出时做好防控。要摸清教职工及学生近期出入湖北武汉的情况,并做好登记及记录,有可疑情况要及时向学院负责人报告,待假期结束返校时,要特别注意及严格监测。

(四)开学前后防控措施

1.寒假收假时间暂不变,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相关通知要求,再另行通知。收假前学生一律不得提前返校。

2.推进学校环境卫生改善。在春季学期开学前,要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为重点,全方位改善学校环境卫生条件,推进教室、宿舍、食堂、运动场馆、图书馆、厕所等重点区域场所环境卫生改善行动,做到日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为广大师生创造卫生、整洁、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

3.落实学生健康管理各项措施。各班级应在春季学期开学后,要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为重点,严格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做好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等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等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帮助师生提高防范意识、了解防治知识,引导师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4.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各科室、班级门要密切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发展变化、及时掌握信息,积极获取专业指导,要监测过去15天内有武汉出入经历或疫情发生后与来自武汉的人员有接触的师生健康状况,如有疑似症状,及时隔离处理并向上级部门报告。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加强联防联控,配合卫生健康部门严格落实疫情防扩散措施,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及时发现、报告并配合卫生健康部门有效处置疫情。

5.不组织或不参加聚集活动。在春季学期开学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流行期间,不组织或不参加聚集性活动。确须如期举办的,要进行科学研判,制定严格预案,并向学校和**疾控机构报备,学校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备。

6.强化学校疫情监测报告。自2020年1月25日起,学校实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教职工情况由各科室负责人每天12:00前向综合办报告,综合办向人事处报告,班级学生情况由班主任向学生办报告,学生办(研究生办)报告给学生处(研究生处)。

同时每天12:00前学生的情况由学生办报告给综合办,由综合办汇总师生情况,每天13:40前电话报到校医院值班医生(值班电话:*),校医院向学校总值班室报告(电话:*****),由学校总值班室14:00前统一向省教育厅体卫艺处报告。如有疫情发生,需积极向本学院负责人汇报,由学院负责人向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同时做隔离处理。信息报告自1月24日起执行,直至疫情解除。

(五)学校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应对措施

各学院、各部门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要积极开展以下常规预防措施:

1.各科室、班级要明确具体职责,责任落实到个人。

2.校医院将会组织医务人员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及技术培训。

3.各科室班级应开展多种形势的健康宣教,在校医院的指导下,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4.各科室、班级要加强教职员工及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场所的卫生消毒管理与通风,特别是办公室、实验室、教研室、宿舍,教室等,教室必须每节课间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5.积极开展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后勤服务中心、学生工作处将会做好学校环境清洁工作,尤其是厕所(洗手间)、食堂、教室,宿舍、浴室和会议室等公共场所的清洁消毒。

6.坚持晨检制度。春季学期开学后,要切实落实每日晨检,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要求其暂停上学,并及时就医,对其接触者进行隔离并密切监测。

7.在春季学期开学后,要做好学生日常缺勤登记,及时了解缺勤原因。一旦发现因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缺勤异常增多的现象,应立即向学院领导汇报并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汇报。学校需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8.建立健全院内各科室和人员、各班级与家长、学院与学校的联系机制,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通畅。(学院领导、科室负责人、班主任为联系人,必须保证24小时手机通畅)。

(六)学院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应对措施

学院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在落实上述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强化疫情监测、病例管理、感染控制、防治宣传教育和尽量避免大型聚集活动等综合防控措施,减轻疫情危害。

1.如疫情继续恶化,且湖北籍的学生和从疫情严重区域返校师生增加。学校将在两个校区分别设立专用隔离观察区,并派专门工作人员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员负责。

2.在卫生健康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如:健康告知书、宣传材料、电话、短信、黑板报等)做好与病例有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员工和家长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宣传教育工作。

3.加强每日晨检工作,健全学生、教职员工健康状况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

4.加强学校的环境、教学用具等清洁、消毒工作,尤其是厕所、食堂、教室、宿舍、浴室和会议室等公共场所的总结范文">卫生工作。

5.疫情未解除期间,按照“非必须,不举办”的原则,暂停大型聚集活动。如必须举行,尽量在室外;如须在室内举行,必须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采取有关防控措施,如: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避免使用中央空调,尽可能缩短人群聚集的时间。社团和学生团体应尽量避免参加校外活动。

6.加强学院人员出入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不得向任何机构、组织提供场所举办活动。

(七)其他相关工作要求

病毒工作报告篇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公共场所病毒感染的肺炎卫生防护指南》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对病毒肺炎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可参照制订。

四、工作原则

坚持统一领导、快速反应、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预防为主、及时控制,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工作原则;

以普及病毒肺炎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为中心;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安全,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稳定。

五、机构职责

1.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负责统筹部署疫情防控相关工作)

副组长(副校长,负责学校应急方案的制定、突发事件处理、报告等)

应急办公室、后勤管理部门、学校管理部门、隔离区管理

2.校内信息疫情报告制度

日报告制度:每日信息报送制度

零报告制度:24小时内,即使没有出现新病例,也要将报表填上“0”上报的制度

寝室长(寝室第一报送人)——班长(班级第一报送人)——班主任(班级负责人)——年级部(高中)主任(年级第一报送负责人)——应急领导小组成员(责任报告人)

六、事件分级标准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当前疫情实际,突发病毒肺炎事件按严重程度,从高至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

Ⅲ级为出现发热、咳嗽、无力等病毒肺炎症状患者;

Ⅱ级为出现疑似病例;

Ⅰ级为出现确诊病例。

七、信息报送

学校应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完善快速应急信息系统。

㈠信息报送原则

1.迅速。学校应在第一时间(1小时内)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报告,不得延报。

2.准确。信息内容要客观详实,不得主观臆断,不得漏报、瞒报、谎报。

3.直报。发生Ⅱ级(重大)事件,要向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县卫生健康部门同时报告。

㈡信息报送时限及程序

责任报告人为各级各类学校指定的信息报送人员

1.初次报告。各级各类学校发生突发病毒肺炎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1小时内),向教育主管部门、当地卫生健康部门进行初次报告。

2.进程报告。Ⅰ级和Ⅱ级突发病毒肺炎事件处置中,学校每天应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教育主管部门。

Ⅲ级突发病毒肺炎事件处置中,学校及时应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县级教育主管部门。

3.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学校应将事件处理结果报告教育主管部门。

㈢信息报告内容

1.初次报告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患病人员症状、患病人数、事件经过、可能的原因等

2.进程报告内容:患病人员治疗与病情变化情况、事件控制情况、造成事件的原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

3.结案报告内容:事件处理结果(包括事件性质与发生原因)、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

八、预防措施

1.坚持校内所有人员每日体温“晨午两检制度(寄宿制学校晨午晚三检制度)”。填写体温登记表。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发烧、咳嗽、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得带病上学、上班。

2.坚持“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班主任填写因病缺勤登记追踪表。追踪学生体温、病情变化情况,发现可疑病例及时报告。

3.落实“消毒记录制度”。加强校园各类场所(如教室、宿舍、餐厅、办公区、音乐室、舞蹈室、阅览室、保育室)的消毒与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洁。公共上课场所要求一批学生进去消毒一次。并填写消毒记录表。

4.掌握校内所有人员动态情况,严格落实去向追踪制度。

5.疫情防控期间,不得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不安排师生外出活动。

6.加强师生健康知识教育,打喷嚏时要主动掩住口鼻,及时洗手,落实手部卫生,配备洗手液或肥皂,推进七步洗手法,佩戴口罩、加强体育锻炼等提高防病能力。

7.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工作。

防控措施:应急预案具体防控方案、防控培训演练、学校两案九制、健康排查、严格校园管理和人员管控、环境整治、物资储备。

两案九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开学准备工作方案;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学校晨午检制度(寄宿制学校实行早、中、晚三次体温检测制度),因病缺勤登记、病因追踪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门卫管理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

九、流程处理

㈠发热处理流程

1.可能发现发热地点及处理要求:

晨起家中,家长及时电话告知班主任,由家长陪同去医院,途中均需佩戴口罩,避免与他人接触。

学校门口,学生在指定区域,不得接触他人。负责体检值班人员迅速与班主任任联系,班主任到达现场,及时联系120车辆专车接离,家长能在一个小时内到达由家长陪同,否则由班主任陪同。

班级门口或上课过程中,由班长(副班长),第一时间报告班主任,由班主任陪同到临时校内隔离室,按相关流程处理。

寝室内,由寝室长在正常上班时间内报告班主任,其他时间(夜间)报告值班老师,相应人员负责把学生带至临时隔离室。

校医应佩戴N95口罩、无菌手套,穿上防护服,注意个人保护,把患者置于单间,避免交叉感染。具体管理内容包括:

①复测体温。

②询问健康状况,主要询问有无不明原因发热或咳嗽、气促、腹泻、结膜炎、乏力等症状;发病前14天内有无武汉市等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居住史;是否曾接触过以上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有无聚集性发病或与确诊病例、感染者的接触史。

③做好病人的详细信息登记(包括姓名、性别、专业、班级、家庭住址、学生及家长的联系电话、体温、接触史等),通知应急办公室。校长在半小时之内掌握此情况。

2.在晨午两检中,对体温高于37.3度,或有疑似病毒感染的肺炎症状(如咳嗽、咽痛、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的患者,由班主任带至临时隔离点,并第一时间逐级上报,学生交由临时隔离点进行鉴定管理。

3.学生带至临时隔离点后,学校立即通知相关医院接诊,由专门救护车送至医院诊治。

4.教职工如出现发热,值班领导立即通知其家属护送去医院。

5.结果判定

①普通发热,排除病毒肺炎的,值班老师上报应急办公室及告知班主任,陪同学生返校,叮嘱学生按时吃药,注意休息。

②疑似病毒肺炎的,发热学生需要集中医学隔离和进一步检查,值班老师上报应争办公室及告知班主任,班主任联系家长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值班老师返校。

③确诊病毒肺炎的,班主任第一时间上报应急办公室。办公室主任上报学校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组长,通知卫生部门,配合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所在班级和密切接触者采取措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经指定医院检查排除病毒感染的,查验复课证明后方可复课。对病毒肺炎患者到过的场所及用过的物品,迅速、严密、彻底地做好全面消毒工作。

㈡病情报告流程

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校内的疫情通报。

发现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应在第一时间报告学校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学校办公室向上级部门报告相关情况。

㈢应急处置措施

1.发现1例疑似病例,可对疑似病人所涉班级暂停集中上课

2.相关师生在家进行医学观察2周后,如无新发病人或疑似病人,可再行复课。

3.做出上述决定的学校、幼儿园应报告县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4.发现1例临床诊断病例或2例以上疑似病例,学校报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对该班级及相关班级实行停课。

5.学校、幼儿园有多名师生感染并临床诊断病例(2例及以上),县教育主管部门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全校(或整个校区)停课,并及时报告市教育主管部门。

㈣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学校,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师生不离校园。

㈤对病毒病人到过的场所及用过的物品,迅速、严密、彻底地做好全面消毒工作。

㈥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流行病调查及善后处理工作。

㈦积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十、善后与恢复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应马上转向善后与恢复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秩序。

一是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对因传染病流行而致暂时集体停课的,必须对教室、阅览室、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复课;因传染病暂时停工停学的教职工和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并经卫生健康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并出具有效的病愈证明后方可返校。

二是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或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对于,疏于管理,造成学校卫生安全事故者,学校将视情节轻重,给有关责任人以相应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是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受到突发病毒肺炎事件损害的相关人员的善后工作。

四是对突发病毒肺炎事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存在的卫生隐患问题及有关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

十一、应急保障

一是信息保障。学校要建立健全并落实突发病毒肺炎事件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等各环节运行机制,完善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传输设施和通讯设备完好,保持通讯方便快捷,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二是物资保障。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特别寄宿制中小学校参照建立处置突发病毒肺炎事件的设施设备(如隔离场所等)、防护用品(口罩、防护服等)、消毒药品储备,为妥善处置突发病毒肺炎事件提供物资保障。

1.个人防护用品: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隔离衣、一般防护服、医用防护服、护目镜、一次性橡胶手套、防护面屏、工作鞋开胶鞋、防水靴套等

2.晨午检物品:红外线额温枪(每班至少1把)、耳温枪、水银体温计(每个宿舍至少1个,同时提供足量的75%酒精棉球,并做好体温计使用和消毒方法宣教、避免交叉感染)、电子体温计、压舌板、手电筒。

3.消毒用品: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4.消毒器械:移动式紫外线消毒设备、超低容量喷雾器、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呕吐物应急处置包、高温(蒸汽或煮沸)清洗消毒设备、废弃口罩专用的收集桶。

三是资金保障。各学校应急资金纳入统一财政预算,保证突发病毒肺炎事件应急处置所需。

四是人员保障。各学校应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突发病毒肺炎事件防控的专业知识培训,为应急预案的启动提供人员保障。

五是培训演练保障。各学校应配合卫生健康部门,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十二、中小学校(幼儿园)临时隔离室设置相关说明

㈠设置目的

迅速将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与其他师生进行有效隔离,等待救护车接送至专门医院就诊,预防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校内传染扩散。

㈡处置过程及要求

校园内(或校园入口)发现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时,学校应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按规范随即将患者安置到临时隔离室,避免与他人接触。并做到:

1.有专人专管;

2.做好患者记录;

3.督促密切接触者做好个人防护;

4.对患者曾接触场所及时开展严格规范化消毒;

5.做好疫情报告、开展后续相关的疫情防控、相关场所的通风消毒、相关人员的心理支持和辅导、总结经验教训等工作。

㈢临时隔离室设置要求

1.保证单人单间;

2.远离教室、宿舍、食堂等人员密集场所,最好设在距离学校大门不远处(也可搭建临时板房)。临时隔离室应设警戒线或明显标志;

3.宜选择通风良好房间;

4.临时隔离室内参照准备必要的物资储备,如医用防护服、医用N95口罩、医用护目镜、一次性无菌手套、专用药品、体温计、紫外线灯、消毒液、座椅、床及简单的床上用品等;

5.临时隔离室内规章制度上墙;

病毒工作报告篇12

社区传染病防治主要流程包括:①社区内的医疗人员、保健人员和卫生服务人员为以上传染病的责任报告人,以上人员凡在工作中发现以上传染病人,必须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②立即向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疫情;③及时报告传染病条线;④报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应由医疗机构疫情直报员核实无误后,登记在《院内传染病登记册》上;⑤医疗机构疫情直报员应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上报到区疾病控制中心,传报时按照报告卡上的内容逐项填写;⑥新增报告卡网上传报完毕后,打开“报卡浏览审核”界面确认是否传报成功,并把电脑自动生成的卡片编号转录到传报卡上;⑦对于本属区的居民进行随访(包括非本地户口,但居住于本辖区内的居民);⑧访视完毕后,完成访视小结;⑨复核随访卷,填补缺项。标准流程见图1。在以上流程中,1~3步骤往往由社区第一位接触到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负责完成,而4~8步骤往往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门人员(专职或兼职)负责完成。根据我国相关法规,传染病防治的分级管理模式不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疗机构仍然是最低一级传染病管理单位(病家访视、消毒等工作不变)。因此,以上流程中随访成为社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现在以随访菌痢病人为例,具体介绍一下。菌痢病人社区随访过程包括:①确定重点人群与非重点人群,重点人群包括幼托儿童、保育员、餐饮服务人员、给水从业人员等;②按照随访卡的内容逐项询问、填写,并对病人进行指导,嘱咐病人做全程治疗,全程治疗是指症状消失后继续连续服用抗生素3天(注意:>14岁的儿童要询问其家长的姓名);④重点人群要做3次采样:全程治疗结束后的第5、6天,连续2次大便采样,若2次培养结果均呈阴性,则可开取复工、返园证明,自留存根,发病后3个月再进行1次采样。

二、质量控制和管理

对以上流程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具体包括:

①对甲类传染病(包括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包括病原携带者)应6小时以内报告,乙类传染病病人12小时以内报告,丙类传染病病人24小时以内报告;

②社区服务点每月按规定在规定时间内将本辖区传染病疫情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录核对,做到疫情准确;

③直报单位(医疗机构)遇法定传染病都要填卡、录卡,不漏报,其中预防保健科应每天收卡、登记、报卡,上网做更正报告;

④在质量控制中要求达到:及时上报率100%,上报正确率100%,上报完整率≥98%,更正率100%,肝炎分型率≥80%,死卡复活率≥90%,重卡率0,联系单复核率100%,漏报率市区≤0.5%,郊区≤0.75%,郊县≤0.1%(其中预防保健科重点考核及时上报率、死卡复活率、重卡率和漏报率)。

三、消毒措施

由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而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因而这些单位或人员有可能首先接触到社区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为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自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尤为重要。具体包括:①护理人员上岗必须衣帽整洁,各级医务人员进入治疗室、换药室、无菌室必须戴好帽子口罩。治疗、操作处置前后均应按要求洗手,各种注射必须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②统一使用消毒液:口罩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执行三杯法,不能高压灭菌消毒的器械均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消毒,消毒液应定期调换保持有效浓度,各种消毒容器应定期清洁消毒;③各种消毒无菌包必须保持干燥,有明显的有效日期标注,一般有效期为14天,在南方梅雨季节有效期为7天;④氧气湿化瓶、引流瓶等用后立即进行清洁消毒,凡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皮管、换药碗等必须毁形浸泡在2000mg/L含氯消毒液中>30分钟,方可集中处理消毒;⑤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必须在2000mg/L含氯消毒液中消毒>30分钟,方可倒入下水道;⑥病人呕吐物、大小便必须清除、打扫清洁,疑为传染病者必须用消毒液消毒后再清扫干净。

四、预防措施

对社区传染病处理按照以上所述做好上报、随访等外,还应做好以下的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即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要针对3环节,做到5早,才能控制其传播和蔓延。管理传染源①对病人和疑似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控制、消灭传染病的重要环节,可以控制传染源向外扩散病原体,防止在人群中传播和蔓延。②对病原携带者:无论是病后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或健康携带者都可以感染周围人群引起传染病传播甚至暴发,因此,对他们应进行严格管理和治疗。特别是对于从事饮食、水源、服务及托幼等行业的工作人员。预防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对病原携带者进行健康教育、登记。③对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是曾与传染源有过密切接触并有可能受感染者,如果接触了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被犬咬伤者,可给予应急接种(人工自动或被动免疫),有些传染病如霍乱等可给予密切接触者药物预防。不同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管理措施和管理期限不同,管理期限为该病的最长潜伏期,管理方式包括医学观察、留验。④动物传染源:根据需要予以检疫、捕杀、焚烧、深埋,大的动物可隔离治疗,家畜和宠物应做好检疫和预防接种。

切断传播途径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对疫源地污染的途径也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进行消毒,搞好食品和环境卫生等措施。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广义的消毒包括消灭传播媒介即杀虫、灭鼠等。狭义的消毒是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而言,消毒有疫源地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及预防性消毒两大类。消毒方法有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2种。

病毒工作报告篇13

二、工作原则

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控,分级负责。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湖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应对准备及应急处置工作。

五、组织、协调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

县卫生健康局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尚光辉

副组长:吴耐文、周志明

成 员:段立、梁小清、余孟军、文华、陈涤、黄建明、卜慧、文辉、李志勇、陈剑、黄海波

工作要求:统一指挥、组织协调系统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成立由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验、消杀及风险沟通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技术专家组,为本县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县卫健局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与林业、商务、市监、财政、宣传、网信、公安、三创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密切配合,依法开展各项预防控制工作。

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小组:

组 长:吴耐文

副组长:卜 慧、文 辉、李志勇

成 员:朱立冬、曹武、肖卫业、程治球、段平波、郭建红、高立新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

工作要求:负责开展本单位或本辖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所有成员必须服从组长的领导,根据组长的安排做好疫情的处置与报告工作,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随时接受组长的任务安排。

成立后勤保障小组:

组 长:周志明

副组长:陈涤

成 员:黄海波、陈 剑、汤海峰、陈小兵

工作要求:所有成员必须服从组长的安排做好应急所需的负责防疫车辆、物资等后勤保障工作,保持个人通讯24小时畅通,随时接受组长的任务安排。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县疾控中心和县级医疗机构的指导下,由相应专业人员组成防控工作组,开展本辖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要密切关注辖区内武汉回乡人员健康状况,发现可疑疫情及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

(二)职责分工

1、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县卫健局负责指挥、组织、协调、管理辖区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预案;组织开展辖区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危重病人医疗救治;组织专家组排查观察病例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技术培训、应急演练、督导检查和宣教活动,协助政府开展社会动员。

2、医疗卫生机构职责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县疾控中心承担辖区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控制工作;负责当地疫情监测资料的收集、上报;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和医学观察,相关标本的采集和运送);指导做好生活环境、物品的卫生学处理和禽流感疫情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人防护,开展专业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指导并协助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做好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管理。

(2)医疗机构职责

县级医疗机构负责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的筛查与报告;做好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储备救治需要的药品、器械及防护用品;配合县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负责本机构内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疫情发生后,如有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每日要向县卫健局报告病人病情和治疗情况。

(3)救治定点医疗机构职责

明确县人民医院为救治定点医院,县人民医院按照要求,设立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房,负责观察病例的在院医学观察,负责对确诊病例的隔离治疗、转运和医院内感染控制;及时发现并积极救治重症病例;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其它各类医疗机构负责报告武汉回乡人员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负责密切接触者管理与健康监测报告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有关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

(3)县卫健综合执法局职责

县卫健综合执法局负责对县内医疗卫生机构的预检分诊、消毒、疫情报告、院内感染控制等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三)疫情监测

1、常规监测

(1)各级医疗机构要设立发热门诊,开展预检分诊工作,配备有一定临床经验、经过传染病知识培训的医师,对发热病人进行甄别和鉴别诊断,发现疑似病例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对不明原因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接诊医生必须详细询问发病前14天内旅行史或可疑的暴露史,确保不漏过一个可疑病例。同时具备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的观察病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立即报告县疾控中心,并立即转送县人民医院诊治,不得滞留病人。对于观察与确诊病例,要按有关规定做好网络直报工作。

(2)观察病例监测。县人民医院要及时采集观察病例相关临床标本,通知县疾控中心尽快将标本送至省级疾控机构进行相关病原排查检测。

(3)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的监测。县域内如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对可疑暴露者和病例密切接触者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辖区内乡镇卫生院采取集中隔离或居家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间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则立即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并按规定送至县人民医院诊治,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与排除工作。

(4)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监测方案》,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管理等工作。

(5)监测过程中,有关标本的采集、运送、保藏和检测等各项活动均应当遵守国家相关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2、应急监测

省级有关部门如确认本辖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或毗邻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县卫健局立即启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监测工作,按照有关技术方案或指南开展应急监测。

(四)预防与控制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按国家卫健委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理,同时按要求做好流调、消毒、采样人员的个人防护。

2、乡镇卫生院要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对可疑暴露者和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判定,并进行每日至少2次体温测定及是否出现呼吸道症状询问的医学观察14天。同时落实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登记、测量体温,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立即收至医院进行医学观察,并上报县疾控中心。

3、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县疾控中心要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要求及时采集病人的痰液或咽拭子、下呼吸道标本或血清标本等,并在24小时内送至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医疗机构要协助开展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工作。

4、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能力。医疗机构要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应急处置

根据以下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1、本地尚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本辖区内尚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但毗邻辖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密切关注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动态,做好疫情监测,开展疫情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

(2)做好各项技术及物资准备,迅速开展医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防控和诊疗能力,做好药品、设施、设备、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

(3)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和筛查。

(4)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规监测,实行观察病例“零报告”制度,县直医疗机构、各乡镇卫生院于每天下午4点前向县疾控中心报告信息,县疾控中心于每天下午4:30前向卫健局卫生应急股和基卫股上报信息。

(5)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水平和能力。

2、本地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本地区内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与有关部门紧密协作,立即开展病禽密切接触者健康监测和生物标本采集工作。

(2)启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监测,救治医院实行病人情况及救治情况日报告制度,其他医疗机构实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零报告”制度。

(3)医疗机构要做好发热病人预检分诊、救治、医院内感染控制等准备工作。县疾控中心做好病禽接触者病原检测。做好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个人防护。

(4)按照职责分工和属地管理原则,做好疫点内人居住和聚集场所的消毒处理工作。

3、本地出现散发或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

本地区发现散发或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但局限在一定的范围,没有出现扩散现象的,应采取以下措施:

(1)启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监测,实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零报告制度。

(2)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查明病例之间的相互关联,判定是否发生人传人现象。

(3)按照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确定密切接触者,并做好医学观察。

(4)县人民医院要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隔离、救治和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并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的主动搜索、标本采集等工作。

(5)做好疫情调查处理、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等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6)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疫点内人员居住和聚集场所的消毒处理工作。

(7)及时向本地区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8)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和个人防护意识,减少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险性,做好风险沟通,及时开展心理干预,避免出现社会恐慌。

(9)如经调查证实发现人传人病例,要根据疫情控制的需要,划定疫点和疫区范围,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采取学校停课、部分行业停业等防控措施。

4、证实人间传播病例并出现疫情扩散状态

证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人间传播病例并有扩散趋势,按照《湖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保障措施

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县疾控中心、医政股要加强对县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消毒处理和实验室检验的能力,加强对医务人员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要求每一位接诊医务人员都要掌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知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病人能力和诊疗水平。

2、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县疾控中心要完善有关生物安全规章制度,配备必要的人员,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使生物安全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对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

3、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措施落实

县卫健局组织开展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和指导,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督导,督查应急预案制定、业务培训、技术演练、疾病监测、疫情报告、传染病预检分诊及疫情现场控制等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对玩忽职守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4、做好物资储备,保障经费支持

积极争取和合理安排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经费,做好防护用品、应急预防性药物、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药品、消杀药械、检测试剂等各类应急物资储备。要加强与财政、医保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在积极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同时,妥善安排救治经费,支持医疗机构做好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六、预案制定

本预案由县卫生健康局制定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预案,并报县卫生健康育局卫生应急股备案。

七、责任追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建立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