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拉手教案实用13篇

手拉手教案
手拉手教案篇1

成立了“手拉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区“手拉手”工作实施意见》,在充分掌握各镇乡幼儿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扶计划和实施方案,每个城区与2—3个镇乡的建立了“手拉手”关系,深入开展“园际互助”活动。

二是构建以点带面层级帮带机制,促进农村幼儿园升级升类。

各镇乡与“手拉手”共同制定升类计划,城区在人力、物力上对升类大力支持。定期开展送课下乡、教学观摩、培训研讨等活动,各中心实现升类后向整个镇乡进行帮带,实现了城乡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全面帮扶。

三是组建教师帮带体系,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业务素质提高。

农村教师到城区“手拉手”跟班学习,参与学期计划的制定、学期前准备等各种活动。通过建立教师“一助一”体系、城乡手拉手交流的网络平台等形式,促进城乡幼儿教师交流和互动。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坚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强化师德建设,深化业务培训,优化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从教行为

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与学校的量化管理、业绩奖励挂钩,坚持开展“十佳教师”评选活动,弘扬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手拉手教案篇2

物理课程标准提倡科学探究,并且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物理课程要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008年5月至8月我们对重庆市的10多个区县的初中物理实验开设情况进行了现状调查。调查显示,学生实验开出率较低,探究性实验的开出率较高,但是教学效果欠佳,实验仪器较为欠缺,自制仪器很少[1]。因此,大力加强低成本物理实验,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是一个重要策略。

“低成本物理实验”强调利用价值尽可能低的材料、物品或器具做物理实验,做实验尽可能少花钱或不花钱,如利用生活中的廉价材料(橡皮筋、气球、鸡蛋、土豆、蜡烛、塑料袋和手电筒等) 、易得材料(水杯、钢勺、塑料尺、硬币等) 和废旧材料(易拉罐、饮料瓶、牙膏皮等)[2]。其主要的价值取向是实验教学的“经济最小化、价值最大化”,即“成本低而智慧不低、成本低而技术不低、成本低而价值不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积极开展低成本物理实验,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 。下面以《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一节为例,谈谈如何利用低成本实验开展探究式教学。

1 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为了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本节课用两个实验来引入。如图1,利用玩具纸飞机做实验,为了让飞机起飞,需要用橡胶弹射器。橡胶弹射器是利用橡胶对机翼的拉力将飞机弹出,橡胶两边的拉力是分力。如图2,老师拿出一块小木板(五层板),双手紧握木板的两侧,要求学生用手掌迅速击打木板中部,木板也断裂了。手掌对木板的力是合力,这个力可以产生较大的分力。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不仅理解了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而且探究热情一下被调动起来了。

2 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设计实验,合作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以下器材:方木板、3个弹簧秤、一盒钩码、3根等长的橡皮筋、细线、一盒图钉、滑轮、刻度尺等。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探究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同学们积极动手动脑,用这些简单物品设计了许多精彩的实验,比教材上的实验丰富得多。

方案1 采用教材上的实验方案。如图3所示,先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将橡皮筋的结点拉到某一点,记录两个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两个力的图示,以这两个力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画出对角线F。然后,只用一个弹簧秤将橡皮筋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记录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图示F'。最后,比较F和F'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重合。

方案2 对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如图4所示,在水平面用3个弹簧秤互成一定角度拉结点O,记录3个拉力F1、F2、F3的大小和方向。 作出3个力F1、F2、F3的图示,然后以F1和F2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夹在F1和F2之间的对角线设为 F。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比较F与F3 的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是否相反。

方案3 对实验方案进行创新,如图5所示,用Oa细线拉住一个钩码,悬挂在弹簧称A的下面,读出弹簧秤A拉力F1的大小(F1的大小等于钩码的重力F),然后用另一细线系在绳子上的O点,用弹簧秤B水平向左拉细线Ob,使Oa偏离竖直方向。测出此时弹簧秤A和B的拉力F1、F2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F1、F2的图示,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夹在F1和F2之间的对角线设为F',比较和钩码的重力F的大小是否相等。

方案4 考虑弹簧秤称量过程有误差,有的小组用钩码和细线来做实验。如图6所示,在用图钉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然后用细线系在橡皮筋上面,在细线下面挂4个钩码,将橡皮筋结点拉伸到O点,如图6(a)所示。然后用两段细线系在O'点,用圆珠笔的笔芯和钉子做成两个小滑轮,小滑轮分别固定在B、C两处,在两段细线两边分别挂钩码,直至橡皮筋的结点拉伸到O点,记录OB、OC两段绳所挂钩码的个数,如图6(b)所示。用类似的方法作出平行四边形,比较(a)图中绳子的拉力和(b)图中两段绳子的拉力的合力大小有何关系。这个实验将拉力大小的测量转化为对钩码个数的测量,显然方法更简单。为了减小摩擦,用圆珠笔芯和钉子做成滑轮,实验成本虽低,实验价值不低。

方案5 有的小组的实验方案比方案4更简化。如图7所示,将滑轮固定在A、B两处,一根细线的两段跨过A、B滑轮。在细线两段分别悬挂重物,记录所挂钩码的个数N1、N2。在细线的中点O点用细线OC再悬挂钩码,当系统都处于平衡时记录所挂钩码的个数N3,用类似的方法作出平行四边形,比较AO和OB两个力的合力和OC的拉力F的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是否相反。

方案6 有的小组选择3条等长的橡皮筋来做实验(如图8)。因为在弹性限度内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将3条相同的橡皮筋系在一起,结点为O,然后用图钉将OA和OB竖直固定在木板上,在第三条橡皮筋下面悬挂砝码,记录每条橡皮筋的原长、悬挂钩码后的长度。根据3个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图示,以OA和OB拉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比较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与第三个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是否相反。实验中将橡皮筋拉力大小的测量转化为对橡皮筋伸长量的测量。

3 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发散训练,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习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怎样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实际问题呢?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图9在引体向上的锻炼中,我们发现两手臂间的夹角为零时,手臂用力最小。逐渐增加两手臂间的夹角,我们发现手臂越来越费力。通过人体体验引发学生思考,人的重力是一定的,为什么手臂夹角不同手臂承受的拉力就不同呢?

如图10所示,弹古筝的时候,如果琴弦拉得太紧,手指使劲弹奏琴弦,则琴弦会发生断裂。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直接用手拉,很难拉断琴弦,但是当琴弦固定在古筝上时,就容易断裂。

如图11所示,夏天乘凉时,人们喜欢躺在吊床上。引导学生思考,当人躺在吊床上的时候,系在树上的两端绳子的拉力多大,如果人坐在吊床时,系在树上的两端绳子的拉力与躺在吊床上的拉力比较,增大了还是减小了?

如图12所示,学生玩弹弓的玩具实验,将小石子放到弹弓的橡胶带上,拉伸弹弓,小石头飞出去,如果使劲拉弹弓,小石子飞得更远。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前后两次小石子飞的距离不一样,怎样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来解释。

通过学生的各种生活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玩中思考物理问题,增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手拉手教案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家长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宝宝体验精细活动的乐趣。

2.促进宝宝精细动作的发展。

教学重点

指导家长鼓励宝宝自己拿勺并尝试为自己、他人服务。

教学思路

宝宝的运动能力通常包括“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两个部分。精细动作的发展是宝宝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主要体现在手指、手掌、手腕等部位的活动能力。手部精细动作顺利发展有利于早期脑结构和功能成熟,是个体其他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13~18个月龄段的宝宝,正是练习拿勺子的关键期。为了能让宝宝在1岁半左右学会独立吃饭,对于不会用小勺或笨拙地用小勺的宝宝,教师指导家长创设好情景训练宝宝自己拿勺子吃东西。激发宝宝在生活中进行精细活动的兴趣,促进宝宝手和手指功能的成熟。

教学环节

一、讨论导入

你知道什么是精细动作吗?平时在家中你是如何给宝宝进行精细动作训练的?

二、亲子游戏

1.手指操

教师引导家长用有趣的语言逗引,在宝宝手指上按摩游戏。如在手掌上转圈按摩时可以说:画画画画圈圈,画只西瓜圆又圆;顺着指尖按摩时,可以说“爬爬爬小山,一步爬到山顶上”,也可以引导宝宝变换手势游戏,如拇指和食指对捏说:“变变变,变只小夹子,张张小嘴巴。”

指导家长:引导家长关注到按摩宝宝手部和手指,尤其是多触摸指尖,能刺激大脑皮层的发育和促进宝宝精细动作的发展;可以运用宝宝熟悉和喜欢的生活经验,编成有趣的儿歌,激发宝宝活动的兴趣。

2.办家家

教师引导家长创设有趣的办家家游戏情境,激发宝宝炒豆豆、舀豆豆的兴趣,可以舀到不同的餐具里,也可以喂瓶娃娃吃。

指导家长:引导家长观察宝宝抓握的特点,创设情境性的语言,激发宝宝尝试用大小不同的调羹舀,舀到大小不同口径的餐具里、舀给嘴巴大小不同的瓶娃娃吃。也可以编儿歌游戏。

儿歌:炒  炒,炒豆豆,豆豆炒得香又香,娃娃张开大嘴巴,啊呜一口吃下它!  

3.自己吃

引导家长鼓励宝宝自己使用小勺舀小馒头吃,也可以鼓励宝宝喂爸爸妈妈吃,体验自己吃和分享的快乐。

三.家庭迁移

教师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迁移,可以鼓励宝宝自己握小勺吃饭,抓奶瓶喝奶,捧杯子喝水等,引导家长重视生活活动中激发宝宝精细活动的兴趣。

教学资源

材料准备:碗、盘子、勺子等餐具,豆子,瓶娃娃等,小馒头。

环境准备:适合6~8个宝宝及6~8个家长共同参与的场地,人均不低于2平方米,在场地上铺有色彩柔和的地毯,适合家长和宝宝取拿活动材料的开放活动空间。

参考资料

《育婴师》《03婴幼儿教养方案》

教案的基本内容

课程名称

生日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家长创设过生日情境,激发宝宝参与精细动作活动的兴趣。

2.促进宝宝撕捏揉搓压等精细动作灵活协调性的发展。

教学重点

指导家长引导宝宝学习“撕捏揉搓压”等精细动作。

教学思路

根据19-24个月龄段宝宝的精细动作发展的 “以手腕部动作到手指”的特点,设计亲子活动,创设“生日会”情景,指导家长引导宝宝通过为同伴庆祝生日,为生日宝宝撕面条、做蛋糕、做点心等,促进宝宝“撕捏揉搓压”等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

教学环节

一、讨论导入:

家长有没有留意过,你的宝宝现在的小手拿东西的时候准确程度是不是比以前有所提高了?这是宝宝手部精细动作在发展的缘故。(从满手抓——拇指与其他手指的对握——食指与拇指的对握,代表宝宝大脑神经骨骼肌肉、感觉统合的成熟度)平时在家中家长是用什么方法训练宝宝手部精细动作的呢?精细动作的发展对宝宝有什么作用呢?

二、亲子游戏

1.手指谣

激发家长变换手部动作,变出宝宝喜欢的小动物等,激发宝宝模仿变换手势的兴趣。

指导家长:激发家长引导宝宝大胆想象,变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等,也可以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和辅助性肢体活动,激发宝宝模仿的兴趣,促进宝宝手部动作灵活性协调性的发展。

儿歌:《手指谣》

变变变,变只小猫喵喵喵。变变变,变只小兔蹦蹦跳。变变变,变只小羊咩咩咩。变变变,变只小鸡叽叽叽。变变变,变只小鸟飞飞飞。变变变,变把剪刀剪剪剪,咔嚓咔嚓咔嚓。

2.过生日

激发家长运用情境性的语言,引导宝宝看看说说谁过生日?(出示课件:乐乐过生日)怎么庆祝好朋友的生日?

鼓励宝宝自己撕面条、做蛋糕、点心等庆祝生日宝宝的生日。

指导家长:用有趣的语言和逗引,多鼓励,激发宝宝撕捏揉搓压等的兴趣,观察宝宝撕捏揉搓压的特点,通过做宝宝的玩伴,创设有趣的情境,体验做做玩玩的乐趣。

3.送礼物吃蛋糕

引导家长鼓励宝宝将自己做的蛋糕,送给生日宝宝,送上祝贺的话。共同插蜡烛、吹蜡烛、唱生日歌、切蛋糕、吃蛋糕等,

指导家长:鼓励宝宝大胆交往,体验共同过生日的快乐。

活动迁移:

教师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迁移,多给宝宝提供自己尝试的机会,多让宝宝参与生活化的活动,如学扣纽扣,折叠小手帕、包馄饨等,以发展宝宝精细活动的协调性。也可以添加豆子、纸片等辅助材料玩彩泥,丰富游戏的玩法,提高宝宝游戏的兴趣。

教学资源

材料准备:生日主题多媒体,水果网袋、彩色皱纸,盘子和碗等餐具,生日蛋糕、彩泥、模具、蜡烛。

环境准备:适合10个宝宝及10个家长共同参与的场地,人均不低于2平方米,在场地上铺有色彩柔和的地毯,适合家长和宝宝取拿活动材料的开放活动空间。

参考资料

《育婴师》《03婴幼儿教养方案》

 

教案的基本内容

课程名称

自助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家长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宝宝粘贴、包糖和夹物的兴趣。

2.通过精细活动提高宝宝手部、手指力量。

教学重点

指导家长创设氛围,训练宝宝进行粘帖、包糖以及夹物的技巧。

教学思路

精细动作,是我们解决细小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完成一个很小的一个抓握,一个捏起,一个穿,都是需要我们手,需要我们的眼睛,需要我们的身体各个方面的一个的配合。所以精细动作,是大动作的一种延伸。

本次活动,创设了一种节日的氛围,以舞动彩带、布置环境、制作糖果、自助餐的形式,多途径、有效地提高宝宝的手部精细动作。

教学环节

一、讨论导入

随着宝宝逐渐的长大,生长发育的完善,宝宝的精细动作也越来越成熟,手部的平稳性、协调性、灵活性也越来越好!这都离不开家长平时对宝宝手部动作的训练,我们一起来分享交流一下,你是如何训练宝宝的手部精细动作的?

二、亲子游戏

1.过节唱唱跳跳

倾听鞭炮声和欢快的节日音乐,引导家长鼓励宝宝跟着音乐唱唱跳跳。

指导家长:根据宝宝的生活经验,激发家长运用情境性的语言,帮助宝宝回忆过节的快乐。

2.包糖吃糖

激发家长做宝宝的玩伴,和宝宝一起玩包糖果、吃糖果游戏。

指导家长:鼓励宝宝用不同的材料包糖果,可以用软硬不同的纸,揉成糖果芯,还要用力拧包紧糖。

3.吃自助餐

引导家长鼓励宝宝用筷子夹自己喜欢吃的菜和点心,看看、说说夹的食物名称,“吃吃”自己选到和夹到的食物,也可以喂娃娃吃东西。

指导家长:当宝宝能用筷子夹起东西的时候,家长应适时鼓励,提高宝宝再加的兴趣。当宝宝没有夹起的时候,用情境性的语言,激发宝宝再尝试。

三、活动迁移

教师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迁移,将精细活动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如让宝宝尝试用筷子吃饭,也可以创设喂娃娃吃饭游戏情境,激发宝宝活动的兴趣。

教学资源

材料准备:长短粗细不同的指套筷子、鱼、青菜、萝卜、馄饨、饺子等菜和点心,水果,盘子、碗等餐具,娃娃,长短粗细不同的筷子,欢快节日的音乐,糖果纸、软硬、大小不同的纸,珠子积木、皱纸做糖果芯。

环境准备:适合10个宝宝及10个家长共同参与的场地,人均不低于2平方米,在场地上铺有色彩柔和的地毯,适合家长和宝宝取拿活动材料的开放活动空间。

参考资料

《育婴师》《03婴幼儿教养方案》

 教案的基本内容

课程名称

学穿衣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家长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宝宝参与自我服务精细活动的兴趣。

2.促进宝宝双手配合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

教学重点

指导家长引导宝宝双手配合学习扣扣子、拉拉链

教学思路

对于2-3岁的宝宝来说,小手肌肉群正在逐渐成熟,手眼协调更灵活,宝宝的手腕和手指都比较灵活了。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而宝宝都有自己想做事的愿望。因此我们设计“学穿衣”这个活动,指导家长在生活中创设环境与条件,引导和鼓励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扣扣子、拉拉链、串珠子等活动醋精宝宝精细的手部动作,不仅能促进宝宝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提高宝宝学习做事的积极性,还能很好地锻炼宝宝的手指灵活度。

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入

游戏前和家长讨论,帮助家长关注到宝宝有自己想做事的需要,成人应创设环境与条件鼓励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助于激发宝宝参与自我服务精细活动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二、亲子游戏

1.几层楼游戏

教师引导家长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激发宝宝观察自己的衣服,从下往上数数有几个洞洞?有几粒纽扣?

指导家长:可以编有趣的儿歌,配上模仿动作,激发宝宝数数和扣衣扣的兴趣。

2.帮动物和娃娃解扣衣扣、拉拉链

教师引导家长激发宝宝运用不同的材料,探索学习解扣纽扣和拉拉链的兴趣。

指导家长:可用情境性的语言提高宝宝为动物和娃娃解衣扣、拉拉链。还可以配上儿歌《纽扣娃娃找家家》游戏,帮助宝宝学习简单的扣衣扣方法。

儿歌:《纽扣娃娃找家家》

纽扣娃娃找家家,一个娃娃一个家,1号娃娃住1楼,2号娃娃住2楼,3号娃娃住3楼,4号娃娃住4楼,5号娃娃住5楼,找到家家笑哈哈。

3.自己解扣衣扣、拉拉链

教师引导家长鼓励宝宝为自己解扣衣扣、拉拉链。

指导家长:创设有趣的情境,运用有趣的语言,激发宝宝学习为自己解扣衣扣,多给予鼓励夸奖,遇到困难时适当给予帮助和情感支持。

活动迁移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创设宝宝自我服务的机会,睡觉、起床时,鼓励宝宝自己解扣纽扣和拉拉链,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提高宝宝的兴趣和帮助宝宝掌握方法,也可以鼓励宝宝自己穿鞋等。

教学资源

材料准备:娃娃、动物衣架,有衣扣、拉链的衣服,扣花瓣;鞋带若干、串珠若干;娃娃;能练习扣扣子的宝宝小衣服若干。

环境准备:适合6-8个宝宝及6-8个家长共同参与的场地,人均不低于2平方米,在场地上铺有色彩柔和的地毯,适合家长和宝宝取拿活动材料的开放活动空间。

参考资料

手拉手教案篇4

方法与步骤:

将拔河绳的一端系在一只吊环上,正下方放几块海绵垫子,每个学生抓紧绳子,向后形成一定角度,双脚蹬离地面,利用惯性摆动从海绵垫子上面通过,达到最大摆幅时松手落地。

讨论与分享:

1.存在问题:(1)少部分学生在空中摇摆过程中出现身体打转的现象,这是由于双脚蹬地时用力不均匀导致的。(2)在落地时机上,部分学生把握不好,在最大摆幅时没有着陆,最后在回摆时着陆被绳子向后拉倒;练习时同伴或教师可以在他摇摆接近最大角度时抱住他,帮他停下来,这样多次练习后空中感觉会得到提高。(3)少数学生蹬地力量较小,同伴可以在他蹬离地面时在他后背上推一下,给他施加一些力,但要注意受力点不要偏,否则容易

打转。

2.摇摆技巧:摆动时握紧绳子,用力蹬地后膝盖上抬。

3.学生很兴奋,两个甚至多个人想尝试一起摇摆过河,这时,保护与帮助的人要多一些,而且方法很重要,特别要防止学生摔倒时头部着地。

案例2:过绳桥

方法与步骤:

两根上下平行的拔河绳,绕在单杠柱子上,两根绳子的距离比学生稍高些,并用锁扣锁紧在单杠柱子上,两根绳子尽可能拉紧平行,绳子下方铺上海绵垫子,学生双手抓紧上面一根绳子,脚踩在下面的绳子上从“桥”上依次通过。两个学生一组,相互保护与帮助。

讨论与分享:

1.学生过绳桥的动作方法不一,有的横向并步移动,有的横向交叉步移动,还有的纵向移动,但是总结时大部分学生反映横向并步移动较稳。

2.练习时少部分学生表现过于兴奋,一边过桥一边摇摆绳子,干扰、破坏别人的平衡,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平衡能力,对此,教师要及时阻止,预防事故的发生。

案例3:斜绳攀梯

方法与步骤:

1.利用体操房的肋木架,将绳子一端系在肋木架最上面的钢架子上,地上铺上海绵垫子。

2.学生双手抓紧绳子,脚踏肋木爬到最上端,也可以将海绵垫子斜靠在肋木架一边,用短跳绳将垫子固定在架子上,脚沿着垫子爬到最上端。

讨论与分享:

1.攀爬时,注意身体与斜坡表面的角度略小于90度。

2.攀爬过程中,手拉绳子位于身体正前方,两脚位于绳子两侧,均衡发力。

3.在练习熟练后,可以尝试攀爬学校教学楼的拐角,但要做好安全保护措施,确保绝对安全。

案例4:斜拉桥

方法与步骤:

1.将两根拔河绳的中段在足球大门横梁中间处绕上一周,两根绳之间的距离与普通梯子宽度相当,然后将拔河绳的两头延长拉直,用若干短跳绳与拔河绳相连充当绳梯的横档,在绳梯正下方铺上大海绵垫子。

2.参加活动的人分成两个队,人数相当,成一路纵队在拔河绳的两头拉紧,形成一座斜拉绳桥。

3.游戏开始,要求每一个人依次从斜拉桥的一端爬上去,再从另一端爬下来。

讨论与分享:

1.斜拉桥的稳固性依靠大家坚守岗位、齐心协力。如果斜拉桥拉不紧则容易晃动,过桥的人就容易跌落,所以,大家的命运都是休戚相关的。

2.在体验完拉绳索的感受后,还要体验过绳桥的艰辛与惊险,需要大胆、沉着和细心,而且通过桥的学生应立即投入到拉绳索的队伍中去。

3.游戏之前,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安全等注意事项,建议两队通过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经过教师确认安全可行后方可开始游戏。

案例5:“抢渡大渡河”

方法与步骤:

1.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其中每组人数再等分,在拔河绳(铁索)两边对渡河的“战士”进行保护,将拔河绳两端分别系在高、矮两根单杠上,绳索某一段正下方铺上海绵垫子作为“河”。

2.一名“战士”双手抓紧绳子,双腿钩住绳子,手脚并用从绳子的一端爬到另一端。

3.一个“战士”抢渡成功后下一个立即开始,如此往复,直至最后一位“战士”做完。两组抢渡成功人数多且用时少的队获胜。

讨论与分享:

1.要求同组的学生齐心协力,相互加油鼓劲,积极地加以保护,防止攀爬的学生跌落受伤。

2.挂钩时,腿尽量弯曲不要伸直,否则勾不住绳索。

3.强调安全保护措施要到位。学会自我保护,在体力透支坚持不了的情况下,应先放下双脚来支撑身体,从而避免双手脱手后身体上部分先着地而摔伤。

参考文献:

手拉手教案篇5

根据西非埃博拉流行现状〔5,6〕,结合中国人民第一、二批抗埃医疗队的救援经验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对医疗队员进行了出征前培训、驻地培训、接管后督导、善后撤收督导四个阶段的针对性培训。

2.1出征前培训

目前认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人通过直接接触患者(尸体)、感染动物的血液和分泌物或其他体液而感染〔7〕。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与被血液、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材料或器具接触,或与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接触(如用过的手套、口罩、护目镜、医疗废物、脏衣服、床单,用过的针头和医疗器械)而感染。针对埃博拉病毒的传播特点,我们在出征前采取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实际操作以及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对所有护士进行埃博拉相关知识教育,具体培训大纲见表1。穿、脱防护装置(PPE)流程见图1、图2。

2.2驻地培训

医疗队到达利比里亚时,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已基本趋于缓和,但形势依然严峻。医疗队迅速组织了驻地培训,邀请联合国抗击埃博拉专家再次对埃博拉病毒病的防治及流行、后埃博拉时代的主要防治重点、利比里亚社情、民情、舆情等内容进行了培训讲座,并对中国ETU实际工作中PPE穿脱流程进行了实战演练与考核。

2.3接管后督导

严格的防护技能培训还需配合工作中的无缝隙督导才能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ETU接管后的督导工作主要包括:①建立感染控制督导组:督导组由感控专家和4名护士长组成,在两个脱衣区均安装了多方位多角度视频监控和呼叫对讲系统,通过视频监控和呼叫对讲系统可以同步监督每名从医疗红区出来的医务人员脱PPE的全过程〔8〕。②暴露源提醒:按照防护要求,医疗队的医生护士都会穿着13件防护装备进入病房工作,督导人员可通过监控系统实现适时提醒。③暴露时间提醒: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遇到危重、复杂的病人时,往往只顾救治病人、忘记时间,导致暴露时间延长,感染风险增大,这时就需要督导人员适时提醒并给予指导。④穿脱PPE步骤提醒:每一件防护设备都是医务人员生命安全的保障,督导人员紧盯屏幕、及时提醒,确保每位队员严格遵循穿脱PPE流程。

2.4善后撤收督导

2.4.1终末消毒督导2015年5月9号WHO宣布利比里亚埃博拉疫情解除。医疗队按照WHO埃博拉诊疗中心终末消毒指导意见〔9,10〕制定了中国ETU终末消毒方案。督导内容为:①物品准备督导:包括喷雾器10台,含氯消毒液物表擦拭巾10包,水桶3个,3M全面型呼吸器12个,含氯表面消毒剂5瓶等。②消毒方法督导:人员分为两组,第一组先进入病房负责彻底清洁,包括湿式清扫和擦拭,仪器设备表面用有效氯5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监控屏幕、设备表面用物体表面喷雾消毒剂喷洒、擦拭消毒;第二组人员待第一组人员清洁工作完成后进入病房,以有效氯5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病房。③消毒顺序督导:第一步,对工作区用有效氯5000mg/L含氯消毒液彻底湿式清扫;第二步,工作人员穿好PPE后进入病房,用有效氯5000mg/L含氯消毒液对监护仪、移动式紫外线消毒车、制氧机等重复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表面擦拭消毒,要求的部位全部擦拭到位,将仪器表面消毒完毕后,用清洁物覆盖,在脱衣间脱去PPE;第三步,第二组工作人员穿好杜邦防护PPE、戴好3M全面型呼吸器后,用有效氯5000mg/L含氯消毒液对脱衣间、卫生间、病房、走廊、穿衣间、值班室、监控区等环境表面进行喷洒消毒;第四步,喷洒消毒后,工作人员在室外脱去PPE,然后回更衣间洗澡更衣。第五步,将脱下的PPE放入医疗垃圾袋中,双层包装,焚烧处理。④消毒质量督导:第一,环境表面包括地面、墙面、桌台面、椅子、呼叫铃、门把手、门体、病床扶手、床面、水龙头、污物桶内外侧等均需擦拭消毒;第二,按照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喷洒至物体表面和地面至完全湿润;第三,墙面应喷洒至2m高度(包括窗户);第四,喷雾器内消毒剂用完后可原路线返回重新加注消毒剂;第五,接诊区、留观区、治疗1区、治疗2区、感染防控组同时进行消毒;第六,终末消毒12h后人员即可无防护进入病区。

2.4.2防埃宣教培训督导防埃宣教培训督导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方案共分为五部分内容,即:深入学校、社区预先沟通协调;实地考察,积极筹备携带物资;周密筹划安排培训人员和培训内容;防埃宣教培训;培训后总结成效。

3方案实施效果讨论

精细化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执行环节做到精确化、数据化,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效率,从整体上提高组织的效益〔11〕。将精细化流程管理理念引入中国ETU护理培训及督导中,起到了规范操作流程、提高人员防护技能和综合素质、有效避免职业暴露、保障医疗队人员安全的目标。

3.1出征前培训加速了护士对利比里亚实际现状的融入

经过出征前培训,护士们了解了埃博拉病毒病的防控、诊疗方案;掌握了埃博拉个人防护指南、职业暴露指南、PPE穿脱流程。并对医学英语进行了学习,为与利国人民进行良好的沟通打下了基础。此外,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地区频发且难以控制,很大程度上与当地丧葬习俗有关〔12-13〕,因此,出征前培训也在利比里亚风土人情、气候特点、中国ETU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使护士们在出征前做好了知识技能、生理心理全方位的准备。

3.2驻地培训缩短了中国ETU护士的适应周期

中国ETU护士在出征前虽然进行了情景模拟训练,但缺乏实战演练且埃博拉死亡率高,给医务人员心理上造成的压力较大。通过驻地培训,护士反复演练PPE的穿脱流程,最终缩短了护士的适应周期,减轻了恐惧心理,使其在整个ETU的工作中未发生违反PPE穿脱流程事件。

3.3接管后督导提升了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利比里亚官方数据通报,截至2015年4月2日,利比里亚共有372名医务人员感染埃博拉,其中死亡184人。我军医疗队接管ETU后,通过系统的实践培训及接管后督导,针对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感染督导组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方案,监控人员在护理人员执行护理操作等重要环节及时提醒,使医疗队8名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进一步加强,完成了63个工作日的督导工作,最终实现了“零感染”的目标。

3.4善后撤收督导激发了护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手拉手教案篇6

方案2:提问:用什么器材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怎样操作能准确测出物体的重量?提供弹簧秤、勾码,演示观察。

方案3:演示实验:准备体重秤,请学生上秤称体重,做下蹲和起立动作,实物投影观察示数变化情况。

方案1实验生动有吸引力,但是作为这个课题的引题,目的性不够强,学生看完了实验不知道什么原因,引题不够直截了当。方案3使用了称重的实验方式,并且能介绍视重的概念,但是这个实验具体操作的时候指针变化太快,能见度不高。方案2利用了称重的实验方式,并且学生可以有机会清楚地看到示数和实重的区别,用于引题简单直接,提高课堂效率,我采用了方案2。

方案2使用后效果比较理想,学生都能发现只有弹簧秤和勾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得到勾码的准确重量。借助这个实验,我可以介绍视重和实重的概念以及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规律分析的实验方案

方案1:视频播放学生在升降电梯里称体重的示数变化情况。

方案2:请学生在课堂上用体重秤称体重,并且做下蹲起立的动作,观察示数变化情况。

方案3:课上现场使用拉力传感器拉重锤上升和下降过程,应用DIS软件把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图线现场展示在大屏幕上。

方案1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体会不深刻。方案2学生参与了,但是指针摆动太快实验现象无法定格,不利于学生分析现象。我在这节课上采用了方案3,当我亲手操作了砝码在拉力作用下向上运动的过程后,图线非常清晰地展现在所有学生面前并且定格了,所有学生都非常好奇地观察获得的图线,“拉力怎么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呢?”学生的问题恰好就是我想和学生一起使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的,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把加速上升和减速上升过程研究出来,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我给每组学生提供了弹簧秤,请大家亲手操作这个拉砝码的过程,观察指针的变化,大多数学生能得到和图线上显示的吻合的现象。那么砝码向下的运动过程,拉力如何变化,图线会是什么形状,现象分析和刚才的过程有何区别?我大胆地尝试了“猜猜看”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用刚才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基础上猜测会看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图线的样子也由学生猜出来,学生们得到老师的充分信任,对猜想的机会都非常珍惜。我走到学生中看他们“猜”的图线的时候,结果非常喜人,90%的学生已经能够得到正确的图线形状。接着就是所有学生的眼球全部被吸引到我的拉力传感器拉着重锤向下运动的实验演示中,因为学生都非常关心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其后的过程分析以及超重失重特点的总结就水到渠成了。

三、规律应用的实验方案

方案1:电梯里的超重失重视频分析。

方案2:人在健康秤上下蹲、起立,示数变化的现象分析。

方案3:灌满水的易拉罐侧壁戳好洞之后自由下落,分析水的射出情况变化。

方案1和2存在的问题前文分析过,方案3中易拉罐下落时间太短,能见度太低,实验价值不大。

课堂上我采用了方案1和3的改进方案,升降电梯中的称重,在该课上,我安排在应用环节通过放视频的方式请学生寻找分析其中的超重失重现像。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能模仿拉力传感器实验的分析迅速且轻松地认识其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针对方案3,我将实验装置改变,并沿用方案3的思想。具体实验操作:将白板前的塑料管口用塞子塞住,塑料瓶中灌满红墨水,将塞子拔去,细绳固定端自由释放,塑料瓶自由下落,学生观察到背景白板前的塑料细管里的红墨水喷出射程变化非常清晰明显。当学生看到红墨水喷出的射程先变小后变大的现象时,表现得很惊讶,立即展开讨论,多数学生能和超重失重结合起来分析,再加上我的补充说明,现象分析更为全面,课堂气氛达到了本节课的最高潮。

由于时间关系,方案2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作为课后研究题处理。

手拉手教案篇7

二、创设充足实验操作时机,让学生在探究观察中技能“高起来”

教育实践学认为,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的经验技能,更能为学习对象留存深刻“印迹”,更有利于学习对象学习技能的提升.物理学科是以实验、观察为主要手段的知识学科,具有较强的能力培养功效,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进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得到明星提高.生本主义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技能培养与此同出一辙.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生本主义理念内涵,教师就必须让初中生获取充足的活动“时机”,利用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案例、探究课题等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观察研究、分析归纳等实践活动,指导和引导学生有序实验、仔细观察、深入研究、科学归纳,逐步培养他们物理探究观察的技能和素养.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利用该节课中“浮力的大小”实验环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要求学生根据此节课教材实验步骤和要求,准确操作实验器材,有序开展实验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学生获得较大空间的实验操作“自”,其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对“浮力的大小与体积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和感受,自身的主体特性得到体现,主体探究观察等物理学习技能得到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探究技能、提供自主实验时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和难度系数.

手拉手教案篇8

一、预设问题、引导预习

导学案是预设问题的载体,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对于本节内容,在备课组成员集体智慧的碰撞下,导学案中问题导思部分生成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情景化问题:

问题1:根据课本20页甘氨酸和丙氨酸的结构特点,尝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填写图1)如何区分不同的氨基酸?找出氨基酸的基本元素。

问题2:阅读课本22页,尝试写出甘氨酸和丙氨酸经过脱水缩合反应生成二肽的反应式。(填写图2)分析生成物水中氢和氧的来源。观察二肽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问题3:如果将一个氨基酸看作一个人,左手代表氨基,右手代表羧基,头部代表R基,一条肽链相当于一排人,请15位学生左右手拉手排列为三排,每排第一位学生左手和最后一位学生右手在肽链中代表什么?两位学生拉在一起的手在肽链中又代表什么?体会如何计算肽链形成过程中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羧基数以及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这三个预设问题紧扣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全过程,所以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和联系生活来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二、生成问题、深化思考

高效课堂明确要求课堂教学做到先生后师、先学后教。通过教师巡视导学案预设问题的解答、学生黑板板书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据此要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即疑难点、拓展点等,接下来讲解大部分学生预学时导学案或黑板板书呈现的困难甚至错误的地方。

对于学生预习生成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在备课中有相应预案,在课堂上也要做到及时调整和随机应变。

三、探究问题、合作学习

对于学生预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我们教师作为引领者和学生一起深入探究,至于采用什么方法,因学科和教学内容而异,像本节涉及抽象的有机分子结构的内容,笔者采用了宏观形象的物体去类比微观抽象的概念,具体的教师点拨如下:

对于预设问题1学生生成的问题,探究起点先从学生熟悉的酸性物质醋酸(乙酸)分子式CH3COOH得到酸性官能团羧基

(―COOH),再从碱性气体氨气分子式NH3得到碱性官能团氨基(―NH2),然后将甲烷分子式CH4中的两个H原子用氨基、羧基替换就变成了甘氨酸,如果将其中一个H原子换成甲基(―CH3)就变成了丙氨酸,通过比较甘氨酸和丙氨酸等氨基酸分子结构的不同,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氨基酸结构通式,但是如何让学生记住呢?笔者又将氨基酸类比为一个人体,左手氨基、右手羧基、双脚为H和头部为R基,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

对于预设问题2学生生成的问题,笔者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方法,随机选取两位学生分别代表甘氨酸和丙氨酸,通过左手拉右手(氨基和羧基脱水缩合)形成二肽分子和脱去一个水分子,同时投影仪投影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的具体过程,教师介绍肽键的概念,并提问学生脱下的水分子中氢和氧的来源,然后再依次请2~3位学生模拟形成三肽、四肽、五肽的过程。这样学生对氨基酸形成多肽链的过程就有了很直观的理解。

有关蛋白质的计算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学习时死记硬背,应用时生搬硬套,难以形成长期记忆。笔者延续前面的情景模拟解决导学案预设问题3,邀请15位学生手拉手随机排列为三排,模拟三条多肽链,小组合作讨论学案中预设问题,最后由组长总结蛋白质中的计算规律。

四、提炼问题、归纳总结

课堂在集中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对本课知识能力的关键点要进行提炼概括,对课堂进行有效总结,进而不断深化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

本节课,通过教师的指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反复修提炼改,以表格(图3)和概念图(图4)两种形式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五、反思问题、巩固拓展

“问题导学―灵动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巩固、拓展与延伸,挖掘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智慧。

在本节课中,笔者提出了一道拓展性的问题:如果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环状肽链,则脱去多少水分子?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寻求答案,拓展了知识视野。当然,巩固训练也能起到反思问题和巩固拓展的效果,但在选题上,一定要做到试题的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符合学情班情,突出重、难点知识,凸显方法和能力。

手拉手教案篇9

一听这喊话,写作业的人都停住手,甚至放笔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锁爷。当下,校里校外最冲得要算这位靠这主任的朱雪风。他当年由于不是组长,被沈芝伟收为任课老师,排行老四,所以又叫“拉锁四”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朱老师,背后叫他拉锁。70中是育人的地界儿,谁有权谁横,校长也怵三分。

可是实力人除外。实力人靠脑子吃饭,求谁?怵谁?故此,神抄连只管抄作业,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拉锁当个人物。

但是不会儿,就听拉锁那边议论起她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一边听课,一边抄作业。抄完拿出来一瞧,本上的嘛样,他抄的嘛样。”跟着拉锁就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抄?在课桌里抄?在裤裆里抄呢吧!”随后一阵笑,拿神抄连找乐子。

这些话12班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以告人胆大的神抄连怎么“回报”拉锁。一个本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神抄连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在地上建起一个本子。右手依然吃着棒棒糖,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作业,这左手便摆弄起这本子来;几个手指飞快抄完,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拉锁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神抄连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本子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本子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办公室承认错误。

吃午饭的人伸脖一瞧,这作业真抄绝了!就赛把作业的复印出来放在桌上一般。拉锁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抄的是他布置的作业《典中点》,他朝着正出门的神抄连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学好,抄答案都得不了高分。”

神抄连头都没回,拿着本子就走了。但12班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手拉手教案篇10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的第四节,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概念、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等知识,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用到或感知力的相互作用,本节就是一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环节。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和摩擦力时,其实就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的作用就是要一语道破。怎么才能把这看似简单却又抽象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猜想出来呢?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把说教变成动手做实验,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总结出结论。

1. 就地取材,边学边做

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我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准备了铅笔、气球、弹簧等物品。

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压铅笔尖,你的手指有什么感觉?用手捏气球试试,气球变扁时,你的手又有什么感觉呢?用手指拉弹簧,弹簧被拉长,你的手指有何感觉?

生(纷纷动起手来):手指在压铅笔时,手指也会有被铅笔扎的感觉。

生:捏气球时,感到手指也有被气球挤压的感觉。

生:拉弹簧时也有被压的感觉。

通过这一体验后,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并请学生汇报。这时关于为什么的答案就不是瞎扯胡猜了,学生很容易就认识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多动手,通过双手去触摸知识,在体验中猜到: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也许学生的猜想和表达的没有这么准确和精练,但是这时,真实的才是我们需要的。如果我们教学时只是把问题一抛出就想让学生去猜想答案,学生一定是摸不着头脑的。

2. 巧设情境,注重趣味

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书中安排了一个奇思妙想的阅读材料,虽然很有趣,但是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在这儿我组织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我给这个游戏起个名字叫“我的神舟号”,并把这个名字板书在黑板上。所用器材就是学生手上的气球。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神舟号飞船,今天我们也来制造一艘。大家把气球吹起来,用手捏住进气口,然后松开手试一试。

学生开始按要求做起来,当学生松手后,气球飞了出去。

师(在学生的惊奇中):谁来解释这一现象。

生:是从气球里喷出的气流对气球产生的反作用力使气球飞出去的。

师:实现人类飞天梦想的火箭正是应用了这一原理:火箭喷出高温、高压燃气的同时,气也对火箭施加了推动力。

师:大家猜想一下,气球喷气的力和气体对气球的力大小和方向有什么关系呢?

生:方向是相反的,因为我看到气球和气体背道而驰。

生:大小可能是相等的。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我们在教学时不要期望他们可以凭空想象出来。力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的抽象,然而经过动手实验,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气球和喷出的气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再引导他们想象划船等情境,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动手动脑,自主设计

由于本节内容偏少,所以特别补充了第三环节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筋两根、空塑料瓶两个、拴有细线的重物一个。

师:实验要求设计一个可说明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的实验。

生: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秤钩相互钩住,向相反方向拉,看到两个弹簧测力计都有示数。

生:将两根橡皮筋打好结后向相反方向拉,两根都伸长。

生: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橡皮筋向相反方向拉,弹簧测力计有示数橡皮筋伸长。

生: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重物受到拉力,弹簧测力计有示数。

生:重物挂在手指上,手指感到重物的拉力,重物也受到手的拉力等。

师:前面有同学猜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可能相等,通过我们的实验,大家认为呢?

生: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是相等的。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知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是相等的,在这一环节,我又安排学生开展了掰手腕比赛,大家通过亲身比赛,发现势均力敌的对手僵持静止着,双方受到了同样的力。

【反思】

科学探究活动在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是每节必有的,其中一定少不了猜想。猜想的意义在于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同时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手段,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手段,可见,学生动手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这节课教学的三个环节皆体现了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动手做活动为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完全符合《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按照初中学生的特点设计和实施教学的,旨在努力解决学生因知识的枯燥而不喜欢学习,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说教为积极愉快地去探索发现知识。

这虽然是一节课的三个环节,但这三个环节却是不一样,各有侧重的。第一环节以简单易行为特点,在上课的刚开始这样做是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的;第二环节的动手活动以趣味性为主,把复杂的事物原理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展现出来,体现了化难为简的理念;第三个环节不仅动手而且动脑,让学生认识到物理课的活动不是仅仅用双手去做,物理学家们的实验大多是自己设计出来的,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上升到创造能力上来。

新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小实验,这些小实验作为正常物理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成功完成,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与实验,培养了实验技能,熟练了知识应用,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新教材的施行,使物理教学打破了以往“灌输式”教学的樊篱,开启了“启发、探究式”教学之门。在运用新教材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用身边的物品可帮助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并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手拉手教案篇11

第一阶段:建立健全幼儿园档案及各项制度

为了使帮扶工作取得切实成效,我们首先对村幼儿园进行了实地查、看与交流。通过查、看、交流,发现贾村幼儿园的档案和各项制度及计划还不健全。因此,我们第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健全幼儿园档案及各项制度、计划等。在各位领导及教师的配合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以下的工作任务。

(一)建立健全了幼儿园各项制度、工作职责。

(二)制定了各类教育教学计划。

(三)制定了各类记录。

(四)制定了安全、卫生紧急预案。

(五)建立了教师档案。

(六)建立了幼儿园教职工及幼儿健康档案。

(七)建立了家长责任书。

第二阶段:传帮带共创良好环境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幼儿园活动室和周围环境的布置,作为促进幼儿发展是不可缺少的“环境”,常常被认为是幼儿园的隐形课程。为此,我们以羌城幼儿园新园投入使用的契机,指导村幼儿园教师,精心布置了幼儿园墙饰。优美的环境,整洁的园舍,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墙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为了家长方便了解幼儿园活动、生活等情况各班布置了“家园联系栏”、“幼儿生活栏”、“班级活动栏”、“作品展示栏”等,同时各班活动室内还布置了主题活动墙。大活动室布置了“叮当小舞台”,“我是小小建筑师”,“美发室”等区域活动区。

户外有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大型玩具和中小型玩具,室内有幼儿喜欢的桌面玩具。整体布局给人以安全、舒适、整洁、美观的感觉

第三阶段:教育教学的帮扶 

在教育教学方面,首先,我们进行了全天跟班观察了解幼儿的一日活动,听了教师的活动课,根据教师的活动情况和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和点评。

根据《纲要》的教育理念,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情况,第三阶段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1、首先我们帮扶幼儿园教师树立安全意识,把安全教育放在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通过开展丰富的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2、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利用家长会、电话、家园联系栏以及家访等方式和家长沟通,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丰富家长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知识,提醒家长要时刻把幼儿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3、指导教师如何进行幼儿一生活常规的培养。通过教师们一段时间的努力,集体活动时孩子们能比较安静的听老师讲课,积极参加活动,遵守活动规则;在日常生活中能排队洗手、排队喝水、安静用餐、知道不将手放在门缝间、桌子间、椅子间、以免挤伤;户外活动玩大型玩具时幼儿能做到不推拉,幼儿之间能互相监督,你先我后,别着急。

4、指导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注重幼儿的礼貌教育,养成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现在早上来园,大部分幼儿能主动向老师问早,离园时知道给老师说再见,会使用礼貌语“老师好”“谢谢!”、“对不起”等,部分幼儿还需要老师提醒。养成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教育,他是一个长期不懈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持之以恒。

5、指导教师学习了中心园创编的早操并教给幼儿,现在三个班的幼儿都能听广播跟着老师做操。

6、检查并指导了教师制定的保教工作计划,月工作重点、周活动计划、活动安排及教案。

7、指导教师在组织开展活动时,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过程中以游戏活动为主,避免小学化。

第四阶段:指导教师制作玩教具

为了发挥自制玩教具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我们指导教师们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及自然资源,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游戏特点、认知特点,制作了安全卫生、操作简便、寓教于乐、美观实用、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玩教具。通过玩教具的制作使老师们认识到利用废旧物品及自然资源制作的玩教具即经济又实惠。

手拉手教案篇12

在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为能让学生在45分钟内尽可能多的获取知识,多做几个题,常常忽视甚至略去新课导入情境环节的教学,误认为导入情境教学会白白耽误学生时间,没有实用性。这种将缺乏情境化的知识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虽然学生知识增多,成绩暂时高些,但数学兴趣伴随知识量的增长越发受到压抑,因为学习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需求,而是外部力量(考高分升学)强加的。如此下去将会直接导致“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的缺失,致使学生的发展出现畸形,有损学生身心的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自然就有了起点和方向。问题源于情境。问题情境是解决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之间矛盾的常见策略。创设一个适宜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情境,是激活课堂教学气氛的起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源泉。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那么,在新课伊始,教师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悬念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迫切地求知心态,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之中呢?

一、以生活化的问题为导入情境,拉开新课序幕

以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做为新课导入的素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想法去解决,而学生解决还有些理由的困惑,力不从心。由于学生心里怀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念头,就会揣着问题去听课,自然学习就会产生一种内动力。以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为导入拉开新课序幕,会使学生感觉所接触到的知识不是从空而降,而是来源于身边的生活,看得见,摸得着,反过来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体验到这样的学习是有用的。因此,它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以生活中的素材为问题情境,不是一种目的,而要通过这种“生活”的启发抽象出数学模型。因此,这种创设应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到所解决问题和所学知识的“结合处”,明确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为学生历经概念的形成及定理的探究指明方向。

案例1:如图,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

分析:问题的实质就是看这两块碎玻璃片中哪一块能够还原到原始的三角形。其中玻璃片(1)只具备原始三角形的一个角,而由前面的学习得知两个三角形具备一角相等时不会全等,而玻璃片(2)具备原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并且能还原到原始的三角形。玻璃片(2)留下三个已知元素,学生自然就会发问:两个三角形具备“角边角”的条件时,是否会全等呢?由此拉开全等三角形判定法“角边角”的序幕。

案例2: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一个底角∠C,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

分析:由前面所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若AB=AC,则∠B=∠C,此时学生自然就会逆向思考:若∠B=∠C,是否会有AB=AC呢?由此拉开“等腰三角形判定”的序幕。

以上两个问题皆源于生活,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吊起学生胃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

二、以游戏式的问题为导入情境,拉开新课序幕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不管什么事情总想刨根问底,好弄个究竟。然而,数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教师若能将这些内容先经过加工改造后再以游戏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感觉到这些知识自然、生动、有趣,学生回答起问题来也会争先恐后,从而改善学生学的被动状态。游戏式的问题情境就是先由老师提出任务要求,让学生围绕这一任务给老师出题,和老师进行“挑战”。所谓难为老师,而老师对问题的结果却能脱口而出,因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感觉惊讶,为尽快弄清“谜团”,恨不得学会老师的“绝招”,由此拉开新课的序幕。

案例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的序幕拉开,我就采用了上述方式。首先,让同桌的同学相互给对方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求根题,之后我说:“请你把两根告诉我,老师能立刻猜出你解的那个一元二次方程,谁能试一试?”这时,有几个学生拿出自己的两根和老师“挑战”,结果我都能说出他们所解的一元二次方程,此时,学生兴趣盎然,但又感惊讶,老师这么快的说出,一定有什么“高招”吧。这时,有的学生猜测:既然知道两根,能求作一元二次方程,那么,方程的两根与方程的系数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学生因为有了“迷团”,思维自然兴奋起来,就会产生探求问题奥妙的神秘感,由此拉开了“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究序幕。

游戏式的问题常会使课堂纪律乱些,所以老师设计游戏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展开,要有明确的目的、规则和程序。游戏式的导课方式,会使学生学得生动一些、主动一些。

三、以操作式的问题为导入情境,拉开新课序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然而,传统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智能逻辑思维的训练,而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致使长期以来学生动手能力差。为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数学概念、定理等获取感性认识,接着,通过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教材中某些几何图形的性质、判定,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折、量、画、拼、剪等途径来拉开新课序幕,则不仅能逐步养成学生勤于动手、主动观察和善于发现的良好学习习惯,还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在动手操作中,对于具体的操作和活动而言,不能让动手操作过程去替代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活动是一个载体,目的是让学生感悟、理解知识、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而提升思维最终要通过“活动的内化”去完成。

案例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节就是先从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后的图形中剪下一个重叠的直角三角形,将其打开,获得等腰三角形的动手中拉开新课序幕的,然后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和归纳等系列活动去获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案例5:如图,用一根木棒和一根弹性均匀的橡皮筋,做一个简易的“弓”,“箭”通过木棒中央的孔射出去,怎么才能保持出箭的方向与木棒垂直呢?为什么?

1.活动:通过图形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作线段AB,取其中点P,过P作直线 ,在 上取点P1、P2,连结AP1,AP2,BP1,BP2。此时有两种可能:其一,如图1,AP1≠BP1,这样 与AB不垂直;其二,如图2,AP1= BP1,这样与AB垂直。

2.讨论:要使与AB垂直,AP1,AP2,BP1,BP2应满足什么条件?图2中,只要使箭端到弓两端的端点的距离相等,就能保持射出箭的方向与木棒垂直,从而拉开了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逆命题的教学序幕。

动手操作在代数教学中表现为一种数据尝试。尝试就是通过数据的“实验”探究,归纳出某个公式或法则,它蕴含着发现的成份。尝试充满着苦涩与甘甜。尝试中学生历经实验、观察、猜想、感悟及论证等系列数学活动,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久之,学生的科学素养自然就会增强。

四、以兴趣式的问题为导入情境,拉开新课序幕

其实质就是动机迁移。在今天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他们喜欢游戏、爱听故事、好踢足球、打台球的兴趣,把它们迁移到学习上来,从而实现由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的转化。学生好动、好玩,是天性,又是活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玩中动脑,玩出“学问”。当今媒体广泛,玩的东西也多,怎样借助这些东西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值得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思考。

案例6:“在直线上找一点,使它到这条直线同旁两点的距离和最短”,这是由教材中的引例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我开动脑筋,抓住男生打台球的喜好,将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进行了“置换”:

如图,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台球桌的台面,有黑白两球分别位于E,F两点位置上。试问:怎样撞击黑球E先碰撞台边CD反弹后再击中白球F?

学生对此兴趣浓厚,纷纷踊跃回答,但又都说不出理由,此时,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正好处于欲进不得,欲罢不能的状态。然后,我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问题就能解决了”。

案例7:某地出土一明代残破圆形瓷盘,如图所示。请问用什么方法能复制该瓷盘?

分析:欲复制该瓷盘,需确定其圆心和半径。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相等,因此,圆心必然在圆上任意两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由此拉开了“过三点的圆”的序幕。学生对历史出土文物有一种好奇心,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满足其好奇心,学生自然就会有一股“钻”的劲头。

五、以类比式的问题为导入情境,拉开新课序幕

类比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它具有广泛的迁移性。波利亚高度评价类比的作用,说:“类比是提出新命题和获得发现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必须注意,类比与不完全归纳一样,都是似真推理,类比猜想的结果必须要经过检验证明。

很多数学知识结构类似,探究方法也类似。若以类比式切入,学生易于接受,使学生不仅收获知识,更获取了思维的方法。

案例8: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序幕拉开就是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为类比,从中获取猜想。这是基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等腰梯形可从等腰三角形中截取,这是“形状”的类比。

案例9:在学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一节后,有的学生联想到和、差、商的算术平方根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这时,我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类比猜想的机会,将其布置成课下作业,让学生借助数据自己尝试、验证其联想是否成立。这是“方法”的类比。

案例10:如图,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

分析:这一模型为学生探究角平分线的作法提供了方法的启示。在问题的类比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为学生们的提问往往会给教师创设新课序幕提供启发。从创新的角度讲,学生发现、提出一个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六、以特殊式的问题为导入情境,拉开新课序幕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对特殊的图形、式,学生易观察并发现其中的结论。这时,教师以此为起点,将其延伸到一般情形,从中探究是否也有同样的结论。以特殊性为导入,并推广到一般性,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在这种方式中,对分类、联想、转化等学习活动的体验以及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形成,学生都会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案例11:“圆周角定理”一节就是由圆周角的一边经过圆心这一特殊性得出的结论为切入点拉开新课序幕的。以此为起点,再去探究圆周角和圆心的另外两种位置关系中的结论,最后做出归纳得出定理。

七、以逆向式的问题为导入情境,拉开新课序幕

手拉手教案篇13

(一)建立健全学员档案,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县农机校按照《山东省县级农机校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对照,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缺项补齐,建立健全了文件档案、教学档案和学员学籍档案,使培训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降低了培训带来的风险。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在确保培训质量的前提下,他们按照省教学大纲的要求,灵活授课, 在校理论学习、练习,回家操作实习。这样既不耽误学员跑车挣钱,又能完成教学计划,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该县农机事业的发展,消除了事故隐患,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20xx年培训工作计划

20xx年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机培训工作,以减轻农机手负担为出发点,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三农,振兴全县农村经济发展。

工作目标:(一)20xx年,计划新培训拖拉机驾驶员150人,其中四轮拖拉机50人,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50人 ,手扶拖拉机50人。

(二)培训各类农机手5000人次,农机化管理干部20人。

(三)以职业资格培训为主,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150人。

相关精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