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总结实用13篇

出差总结
出差总结篇1

出差总结

本次出差员工为冯学友、熊超、胡凡,2018. 09.19-09.21到达重庆,约见重庆客户郭老师,进行场地选址考察,9.20胡凡到安岳县约见拜访客户。熊超返回长沙,9.21冯学友、胡凡返回长沙。

冯学友

2018-09-27

出差总结篇2

1、客户的经营状况:

了解客户的目前的经营现状:网络状况、品牌状况、资金实力、仓储状况、配送状况等。

2、客户经营竞品的状况:

A、竞品的品牌、品类,月度销量和年度销量详细情况;

B、竞品的零售价、销售量排名前三位的款型和供货价;

C、竞品给其的供货折扣,利润空间;

D、竞品的售后和服务状况;

E、竞品给其的支持和促销方案;

3、客户经营本公司产品的现状:

A、本公司产品的库存、销售额、网点分销;

B、本公司产品的零售价、销量的排名情况;

C、本公司产品给其的供货折扣,利润空间;

D、本公司处理客诉、服务的状况,客户的满意度情况;

E、本公司给其的支持和促销力度;

4、客户的客诉状况:

把客户的所有客诉单做个整理分类,给客户做个分析,根据客户的经营现状,向公司申请给该客户相关经常出现客诉的解决方案。

5、客户的需求和本公司的配合情况

6、客户应收款及明细

7、客户应该增添的品类及品项

二、出差前必须携带:

1、公司的三证、帐号资料;

2、报价单、PPT资料、目录;

3、洽谈记录表、合同范本;

4、自己的名片,需要拜访客户的名片资料

三、出差过程中必须做的工作:

1、客户终端的走访,了解竞品和我公司产品的详细情况,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向客户的销售、采购和总经理做分析。

并给客户做好产品的规划,并做新品的推介工作。

2、走访客户的竞争对手,并了解具体情况。

并可以拜访其负责人,做个交流。

3、了解客户的分销状况,和其把规划做好。

要求客户按时间、区域去完成既订的目标,本公司可以把当地市场的客户资料给客户,并帮助其完成该项工作。

4、和客户一起制订好当地的分销和零售价格体系,可以把本公司其他客户的成功案例结合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给客户做分析。

5、根据客户的销售和库存明细做个整理,并和客户的负责人做个分析。

6、根据合同的全年目标和其负责人拿出具体的完成方案。

四、出差后的总结:

1、把本次出差的情况做个整理,把问题找出来,并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把需要本公司其他部门配合的明细列出来,并和其他部门的一起研究好,拿出具体的方案出来。

3、出差后的跟进和执行。

出差个人工作总结2受销售公司的重托,我代表销售公司向本次职代会报告20__年的销售工作情况及下半年的工作计划安排,请予以审议。同时诚挚地请各位代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对销售工作给以支持、帮助、指导和批评。

一、年销售工作回顾

年是销售公司注册独立法人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贯彻实施矩阵式销售的第二年,总部领导及各分厂领导乃至集团全体职工都对销售工作给以了极大的支持和关注,政策调整及后勤保障都在向销售工作倾斜。的工作,我们概括地说:“喜忧参半,压力与信心同在”,喜的是我们顶住了5月份原材料、外协外购件价格持续上涨,市场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产品销售及货款回收比去年同期明显大幅度增长,至6月21日,共完成销售手扶拖拉机93727台,同比增长16.74%,柴油机104159台,同比增长24.84%,压路机336台,同比增长-13.81%,肥料26500吨,同比增长140.01%,装载机262台,挖掘机7台,电动自行车1046辆,旋耕机3237台,同比增长141.03%,收割机20__台同比增长23.17%,共完成销售回款3.64亿元,同比增长84.77%同时处理多年积压不良资产1784.22万元。市场逐步规范,销售人员素质及销售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忧的是时间已近过半,产品销售、货款回收比年初我们的目标要求差距很大,这也是我们的压力,但是我们已充分意识到,总部在后勤保障、销售政策上都给了我们最大的优惠和照顾,各区域通过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市场已逐步成熟并规范,这都为下半年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们的信心。

纵观销售情况,没能全面达到总部要求及销售公司的预定目标,辜负了总部领导的期望,也有愧于各厂的大力支持,敬请各位领导及代表予以诚挚的谅解,并继续给以支持和帮助。

分析任务完成原因,有我们内部管理的因素,也有市场客观变化的影响。在内部管理方面,一是我们销售公司的总体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短时间内没能有质的提高,驾驭市场和统揽全局的能力相对较低,在我们要求全面发挥矩阵式销售优势的过程中,针对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对措施被动,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导致在竞争中没能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二是区域人员应变市场能力差,面对激烈而多变的市场竞争,不是想方设法说服我们的商或是寻找并突出我们的产品卖点,而是一味地等靠总部或销售公司政策的放松。年初江西市场出现了问题,总部及总公司对市场的规范使得各区域人员陷入迷茫,原有的销售模式从心底被打乱,更多的人缩手缩脚,不能放开去操作、去应对市场;三是产品质量问题再次成为制约销售的重要因素。20__年,装载机仓促形成批量,连续不断的质量问题使得业务员倾力打开的市场近乎整个丧失,尤其小型装载机,可以说是卖一台退一台,经销商及客户不同程度地失去了信心,相对成熟的压路机产品,大问题不多,小毛病层出不穷,有的一台机器短时间内连续更换零部件达七次之多;就连我们的农机产品也并未按设想的一样,具有明显高出其它厂家产品档次的优势,反而是气孔、砂眼等质量问题较往年上升,许多经销商反映,今年我们的农机产品价格高出许多,而质量却同比明显下降。在外部因素方面,一是春节过后的原材料、外协外购件价格的持续惊人上涨,我们没有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生产组织跟不上,旺季缺货,生产与销售局部脱节,保守地说,因为缺货造成的销售损失不会低于1个亿;二是农机产品短时间内的连续价格上调,使经销商利润减少,积极性下降,更重要的是助长了一些小厂家的竞争水平,不同程度地瓜分了我们的部分市场。

总之,的销售工作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喜忧参半,重要的是我们得以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回顾的销售,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销售制度逐步健全,绩效考核体系稳步完善而合理。

年是销售政策全面大幅度调整的一年,农业机械、工程机械、肥料等执行不同的销售政策、并根据不同的回款方式执行不同的价格和销售提成,根据总部的销售管理制度,销售公司以办公室为主,及时对费用及提成系数进行了测算,先后制定出台了《业务员薪给加级管理办法》、《费用报销审批制度》、《工程服务人员、三包司机、业务司机薪金费用管理办法》等十余项适合20__年销售实际的配套管理制度。

考核改变了过去的单一任务考核形式,实行以效益为中心,即以产品销售和货款回收为主,兼顾资金管理、市场开发等七项指标在内的绩效考核,通过对业绩的考核累加,使业务员分级分等,按级按等加薪,形成一种相对永久性的激励。

2、严格规范市场运作,严谨销售作风,强化业务员忠诚度教育,着手培育的销售铁军已现雏形。

针对20__年个别市场出现的不规范现象,销售公司主动并配合总部出台了系列规范措施。在费用控制上采取定向区域包干、权力下放、总公司调控;在风险防范上继续推行风险金保障制度和区域分片联保、业务员互保制度;对不规范合同、潜在风险合同,加大审批把关力度;配合纪委成立了市场核查清理领导小组,定期对区域的自查自纠进行督促和检查。

年销售公司重点强化全体业务员的忠诚度教育,培育销售队伍成为懂经营、善管理、求实效、讲奉献、作风严谨、团结一致的销售铁军,从业务员的日常行为开始到业务运作、市场谈判都严格按制度按规定要求及考核。我们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深入贯彻学习《棋行天下》中著名人物董明珠的销售理念及对企业的忠诚,强化培训业务人员的销售技巧、业务能力及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6月1日,首期46名销售骨干人员封闭式脱产强化培训班已开始按计划军训及学习,将为销售铁军的培育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3、初步确立了以办公室为核心的销售信息中心,销售工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大幅度增强。

根据矩阵式销售模式的特点,销售公司确立了以销售办公室为核心的信息中心,辐射各市场区域及后勤处室,从计划提报、生产组织、业务发货到市场销售、服务反馈,办公室积极协调各部门进行,通过办公室及时收集市场反馈的销售信息、产品质量、同行业产品市场状况以及售后服务等各种情况,汇总后报有关领导及部门,为领导决策调整及工作改进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同时把集团生产情况及产品改进或总部决策等信息反馈到市场,便于市场灵活调整销售策略。信息中心的确立,使市场信息及总部决策在第一时间内汇融,销售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大幅度增强。

4、严抓内勤管理,严格区域考核,军事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变化,面对纷繁交错的市场业务,销售公司通过严抓内勤管理及严格区域考核来弥补我们产品质量、价格、品牌无明显优势的不足。后勤处室严格按目标卡中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考核,各区域按市场七项指标考核。5月份报请总部同意,对连续三个月销售业绩完成较差的区域,已有12位经理9位副经理被降级降职使用。

5、较成功地推行了目前国内较先进的厂、商、银联合经销模式。

在工程机械销售全国性银行按揭停止,工程机械销售受阻的情况下,我们与武汉道远公司、广东发展银行湖北分行经过探讨论证,三方相互多次的深入考察,成功地推行了厂、商、银联合销售模式。此销售模式弱化了三方风险,提高了生产厂的生产组织能力,有利于减少库存,实现订单式生产,更能促进产品销售,在局部地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乃至垄断该市常

出差个人工作总结3(一)基本情况:

经过九天对区域市场的开发,我们的产品也经历了一次考验,在我走访的九江、南昌、吉安、赣州这四个城市里生根发芽,在这期间里,开发了2家意向客户,第一家是南昌的首批打款在15万元左右,商需要公司提供更大的支持,但我认为公司无法做到,正在协商其它操作方法;第二家是赣州的首批打款在10万元左右,由于商没有做过厨卫,正在了解市场行情和品牌对比。

主观看法: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前景是非常好的,我本人对这个市场,对产品都很看好,我们的产品质量好,包装精美,品种齐全,售后服务好。

对市场而言,我们的价格比同类同品牌的产品要略低,但产品外观似乎是我们的瓶颈,无法和同类同品牌相拟比;但我们给了客户足够的利润空间的同时又给了他广泛的区域市场,减小其销售难度,这样一来,绝大部分客户都愿意了解我们的全部产品。

对于我个人的成绩来说,对部分地级市场都有了详细的走访和了解,了解到了客户的需求,在区域市场中开发出部分意向客户。我觉得这个成绩不是我预期想要达到的一个效果,任务虽然没有完成,但我还在努力也还有许多方面没有做到,对于地区市场做的过于急躁,在市场开发中做的不够细致,粗枝大叶没有给客户更好的引导。

(二)市场总结和计划:

对于我ZUI近走访过的客户,他们目前都希望现在能有一款价格合理,质量满意的产品进入市场,对于方太、老板、帅康、樱雪、樱花、华帝、美的等几大品牌的价格贵、市场管控严格、价格透明,这几个点来说,我们的产品竞争优势很大,但是,这些品牌的牌子大,名气响,在老百姓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不利于我们的产品进入市场。个人认为,我们的市场切入点就在于我们给予客户的厂家支持、利润空间、足够大的区域市场,这样会充分调动经销商和批发商的积极性。

1、价位方面:市场上总体来讲,对于一个新品牌,要想打入这个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按目前的价格来看,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有一部分客户是用一种完全不接纳新品牌的目光看我们的产品,还有部分客户是无法接受品牌的价格,只拿我们和一些擦边球品牌的价格相比较;

记得南昌的一家客户跟我说,产品本身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一家新牌子,这个价格在销售过程中会增加一部分难度,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客户,哪个公司没有一个新开始呢,价格永远没有可比性。

2、产品定位:我觉得上述几大品牌在终端用户心里已经有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这样的一些品牌也就成了本行业的标杆,因此有很多终端用户会用这些品牌的产品外观、品质盲目的去判断其他品牌,那么我希望,既然老百姓选择这样一种方法作为衡量好坏的根据,那我们的产品就应该保留其现有的长处,或者说是生产方面也以这些子做标杆,做到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我们就生产什么样的!总而言之,产品的定位就要以大品牌为基准线,做到新的款式及时跟进。

3、产品包装::大多数客户都很喜欢我们小家电系列,还有一少部分也会选择厨卫系列,但有客户反应我们厨卫系列的包装有点老气横秋的感觉,色彩不亮丽,没有眼球效应,我个人感觉此系列产品包装还算不错,但部分客户觉得既然小家电系列的能做如此漂亮和特色,为何厨卫做不出来这种效应呢?

在这里我要提出一点建议,现在无论是哪家大品牌的产品,都是厨卫产品列占所有品类的主导地位,很多客户反应我们的厨卫系列产品不够新颖。而且终端用户也认为小家电产品和包装会比厨卫的高档一些。

4、销售策略:目前,我司销售支持政策非常大,可以以前期不赚钱形式去抢占市场份额,给我们销售人员在工作中带来很多协商的空间,我觉得一个新品牌想占领市场,无论通过任何形式,任何方法,都应该勇于尝试,想尽一切办法去进入到经销商的门店。

如果没有政策支持大这一策略,那我想我这次出差连意向的客户都不会有了。

5、渠道方面:个人认为目前我们的品牌只是一个孩子,市场刚刚起步,

认识我们品牌的渠道客户不够,市场认可度非常低,,我觉得应该投入一些宣传到重点城市,可以有选择性的去挑一些优质客户,培养起来,会很容易引发邻省市的连锁反映,等到客户稳定,地级市场精耕细作之后,有老百姓拿着我们的VIP防伪卡去找经销商买东西的时候,我会拿着我所有的发货单子和客户资源去找一家可以控制江西的省级商。

下一步的计划,我个人还是要把区域市场内没有到过的城市,未开发出来

的城市逐个击破,巩固现有的客户资源,多了解经营情况,先得到终端用户的认可,然后才开发适合我们的省市级商,现阶段,想找一家商非常有难度,并且这次出差遇到阻碍我们成功并且ZUI普遍的问题就是诸多批发商2和3月份展会已经选好了品牌及市场反映惨淡,给商心理上不敢轻意下决定。

总之,老百姓喜欢的是包装颜色靓丽,价格合理,但看起来高档的产品,经销商喜欢的是没有竞争对手,利润空间大,便于市场控制,质量过得去的产品。目前,要做的就是要想着怎么样让我们的产品去适应这个市场,而不是让用户适应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我们就做什么。

出差个人工作总结4为期27天的出差结束了,此次出差可以说收获颇丰,同时也认识到自己还有好多东西要学。

作为见习业务员的我初次接触到公司业务,可以说一切是从零开始,但是我相信只要有颗爱学的心,只要谦虚的学习,肯定会在业务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不一样的精彩。现将出差期间主要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关于与客户的关系,公司与客户是健康的共赢合作关系,正常情况下没有谁牵制谁,可是在众多客户中肯定会有部分客户为了种种利益,难为公司,不好好配合。

做为公司与客户的桥梁,我们业务人员,首先在保证双方利益的条件下,拉近与客户的关系,让客户对咱既有顾及但又不失情面。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这方面我想在未来的路上我要细心体会。

2.关于业务,这次出差,主要是进行业务交接,对我来说还要熟悉地方的种植结构、用药水平、人情风俗,以及每个客户和背景性格等等,反正一切信息都是有效信息。

再都就是,自己对产品的了解把握,目前来说起码要了解产品种类、规格、价格以及每个客户卖的产品,库存等。再进一步要掌握每种药在当地的习惯用法。当然这些我要好好学习,这是最基础的。我说我现在只懂了业务的5%,因为前面的路还很长,没走过之前千万别说自己懂了。

3.关于哈尔滨植保会,作为业务员第一次出差就赶上了东北农业盛会:黑龙江植保会。

开会期间主要工作是接待客户与收发名片。总的来说体会可以分为三点:a.__年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公司在下边的名声还是不错的,来了不少零售商都有一些跟公司合作的意向,但是零售商有零售的缺点——量少且容易把市场搞乱。反过来说咱也不能放弃作协一个有意向的客户,可以针对不对的客户,做一些适合的产品,尽量在产品差开的情况下增加销量。b.收到的名片该怎样处理?在接下来的几天陆续与名片上的客户进行了一些交流,在此也做了一点小结,以备以后参考,必竟刚入行业,刚接触业务。首先,初次给客户打电话要正式一点,要清楚的说出自己是哪家公司的,要问客户对自己公司及产品的了解情况以便进一步沟通,要问对方以前都做哪家的产品、是否有空缺,这样给自己的产品找定位的时候可以参考以前做谁的,卖的啥多。其次,等了解差不多了再推荐咱公司的产品,要多说产品的卖点,或都直接说自己的产品有品牌、有市场。最后,要把客户对公司的影响,意向做一个评价,确定是直接定下产品,还是面谈或者再电话联系。跟他们交流过程中要尽量引导他们跟着自己走,不能光让他打听咱公司的价格政策,要注意不能透露其它客户及公司听重要信息,等等。

4.关于冬储与预付,与去年相比,今年咱我区域内有了大客户称没钱做咱的冬储,直接导致今年的冬储量骤降。

目前各公司出价参差不齐,有些客户在观望,而有些客户确实没钱做。在这场战争中我还没看出谁胜谁败。因为知道的这几家客户定哪个公司的都有,我要做好的就是多跟客户交流把自己这片做好,多劝他快做咱冬储。预付只有一个客户答应给打钱,说要等月底钱收的差不多了多打些。

5.关于近期的工作,要多询问潜在客户意向,尽早定下产品;

发包装物的单子,把包装物这块清完;不定时的询问冬储预付情况,多点是点;熟悉产品,要做到了解产品规格、价格、使用范围、使用方法、每个老客户那以前放的货的种类。

做为新人,要做事严谨、凡事多想、多学多问、尽快充实自己。

出差个人工作总结5我于月日至月日至北京等地参加由清华紫光培训中心举办的《绩效实务管理》,现将此次培训总结如下:

一、培训课程有《如何设计合理的绩效目标》、《绩效工具的有效应用》、《绩效推进中的辅导与沟通》、《战略的执行者》,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了解到:

1、绩效不能单纯叫做绩效考核,而应该称之为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只能是一种沟通和跟进的管理工具,而非是用于衡量工作好坏、薪资领取多少的手段,而且它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程。

2、绩效的实施需要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紧紧相连的,它是以公司目标为总目标分解到部门当中,再由部门分解到员工个人。

绩效计划的制定应是由全员参与共同设计共同签署的一项协议。

3、绩效管理应与培训同行,用培训的手段加强员工对它的了解度,再用物质激励的方式来刺激员工的接受度。

4、绩效管理的工具有两种:目标管理法、平衡积分卡;

通过对这两种工具的学习,我认为目标管理法较适合我公司,但对公司有些部门可以将平衡积分卡的一些用途用在其中。

二、与清华紫光沟通的问题:

1、明年推进mba事宜:与清华紫光培训中心总监王玲沟通了关于明年推进mba培训一事,她对我公司推行提出两点方案:(1)可先行在明年也做为介结客户的形式运作;

待时机成熟后再考虑注册公司专门从事。(2)直接注册公司运作。(3)关于课程的价位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清华紫光爱代购网:与清华紫光爱代购网销售经理曹阳沟通爱代网的一些业务往来。

我向其介绍了明年我公司可能需要的几个方面(1)财务系统(2)推行培训教育(3)公司对外网站的建立(4)公司内部网络的建立。

三、宜春、吉安新店情况

1、宜春:于8月20日抵宜春,对宜春即将新开的两家店进行走访。

步步高店及一中店,步步高店店面墙壁颜色不一。一中店排班安排已安排好并通知了邓海龙。

2、吉安:吉安阳明店后藏间设计不够理想,空间太小,不易存货。

出差总结篇3

第二站:都匀

a、同事加同伴,不明白,怎么为了自己哪小小的利益,就出卖同事加同伴呢?不明白,感觉太难以理解了。不但处处出卖同事加同伴还如此自私,自私应该有个限度啥。说的那么好、那么有责任心、那么懂得爱国顾全大局,怎么自己做不好呢?而且超级自私呢???狂泪~~~~~她写的东西真不想看了。。。。。。

b、某总工程师,怎么能那么不懂顾全大局、一点当领导的魄力都没有呢,连一点点责任心都没有。他不但无视劳苦职工的辛勤果实,而且超级自我,自己不干啥,就强迫他人也跟着不干啥,而且事后推卸责任。狂晕吧~~~~~~~

c、其他小角色的演绎就不谈了,无素质、无品位,无语~~~~~~

第三站:贵阳至成都的火车上

谈话间,才知道,他们那些“超成熟的人”对活泼的理解竟然加上一层“随便”的意思;沉默竟然定义为完全默认,超级无法理解~~~~~~

出差总结篇4

WORK-IN-PROGRESS REPORT FOR THE MONTH OF MARCH,2002

From:Anny lee, Head ,Academic Department

To:Mr Ng sik-hung,Chairman Shang Hai Evergreen Association

Ref:0091963

Date:2 April 2002

Ⅰ.Shang Hai Secondary School

1.The number of students for the month is:Form 1:329,Form 2:300,Form 3:500,Form 4:238,Form 5:234

2.The week starting from 17 March 2002 was scheduled as a “week”。

3.Mental consult was scheduled to be March offered 2002 in the School Hospital within the period 29 to 1 May 2002.The persons in charge of the program would be staff of the Mental Health Society.

出差总结篇5

WORK-IN-PROGRESS REPORT FOR THE MONTH OF MARCH,20xx

From:Anny lee, Head ,Academic Department

To:Mr Ng sik-hung,Chairman Shang Hai Evergreen Association

Ref:0091963

Date:2 April 20xx

Ⅰ.Shang Hai Secondary School

1.The number of students for the month is:Form 1:329,Form 2:300,Form 3:500,Form 4:238,Form 5:234

2.The week starting from 17 March 20xx was scheduled as a “week”。

3.Mental consult was scheduled to be March offered 20xx in the School Hospital within the period 29 to 1 May 20xx.The persons in charge of the program would be staff of the Mental Health Society.

出差总结篇6

关键词:进口;出口;地区差异;泰尔指数;基尼系数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7-0028-05 收稿日期:2006-12-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口和出口额分别由1978年的108.9亿和97.5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7916.1亿与9690.8亿姜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6.54%和17.85%。但在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上升的同时,不同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却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衡性,如2006年对外贸易量排名前5位的省市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5%以上其中排名第一的广东省进口和出口额分别达到2252.63亿和3019.53亿美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自治区仅为1.06亿与2.22亿美元。

日益扩大的对外贸易发展差距,引起了国内部分学者的关注,如岳昌君计算了1998年我国各省市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各类商品的显现比较优势和贸易条件,认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出口发展存在显著差异。谢昭琼认为,由于在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政策支持、资金状况、运输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东、西部对外贸易发展差异明显。许雄奇、张宗益运用不平衡指数、变差系数、集中度指数等指标对1992-2001年中国出口贸易的省际差异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差异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出口依存度、增长率、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和贡献率指标对30个省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992-2001年省市之间的出口差异逐渐缩小,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出口发展存在显著差异,且中国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三大地区之间。尹希果、雷虹、谭志雄建立了包括进出口总额与增长率、贸易结构、贸易企业性质等28个变量的指标体系,对1999-2002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根据因子得分将31个省市分为发达型、发展型、成长型、潜力型、开发型5大类,认为中国各省市对外贸易发展差距明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市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呈现出怎样的规律?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有何联系?总体贸易差异在地区构成和产业构成方面如何?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指标对1978-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探讨,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总体差异进行结构分解,从而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一、进出口贸易发展总体差异

(一)进出口贸易发展总体差异的演变趋势本文首先采用泰尔指数(T)对1978年以来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定量分析。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各省进口或者出口贸易额。

根据式(1),本文计算出1978-2006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

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演变特征不尽相同。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6年,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变化较小;1987年后差异迅速扩大,衡量进口贸易地区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大幅度提高,1990年达到最高点;1991-1996年,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距逐步缩小,泰尔指数缓慢下降;1996-2006年,衡量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在高位上进入相对平稳阶段,波动非常小。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省际差异则以1986年和1996年为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6年,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逐渐缩小,1986年达到最低点;1987年后差异不断扩大,衡量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稳步提高;1996-2006年,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变化较小。

(二)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演变的成因分析首先,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变化受到经济、贸易体制变革的影响。改革开放初,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进出口贸易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企业基本上没有经营自,生产多少,出口多少都是由行政命令决定的。因此,在计划机制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改革开放初期,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距比较平稳,呈现出缓慢缩小的趋势。1987年起,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在外经贸行业内推行,此举极大的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各省份开始各显神通千方百计地增加出口创汇,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惠政策导向的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对外贸易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中央实行的是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政策,广东、海南、福建、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设立了经济特区,优先享受到了各项优惠政策,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涌入东部地区,带动了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也进一步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差距。因此,1987年开始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迅速扩大。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自沿海向内地的逐步开放政策渐入高潮,内陆地区的一些城市包括所有的内地省份和自治区省会城市都相继开放,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各省份基本上都设立了不同类型的经济开放区,优惠政策得到普及。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对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开始有所意识,将地区发展战略的重心转向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地区差距的降低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客观上阻止了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所以,1996年后衡量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都相对平稳,波动较小。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息息相关。根据魏后凯、范剑勇、朱国林等的研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总体上处于“U”字型走势之中,1978-1985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动轨迹可以部分解释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的演变。为了进一步分析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衡量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与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进行回归分析,为了克服异方差性提高计量分析的可靠性,对所有的变量均取自然对数。1978-2005年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GDP差异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在上面的回归分析中,所有的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F统计值、R2均在合理水平,对方程进行

Wald检验证明不存在异方差性。总体而言,方程的拟合效果良好。回归结果表明,1978-2005年间,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差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的自然对数每增加l%,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异泰尔指数的自然对数会相应增加0.84%和0.90%。

再次,各地区自身因素也是导致进出口贸易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各省在基础设施、资源禀赋、人力资本、技术力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些因素都会对其进出口贸易发展产生影响。为此,本文利用1978-2005年间省份相关数据的平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1显示各省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资本形成、技术力量、市场化程度、利用外资水平与其进出口贸易发展相关性很大,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充裕、技术先进、市场化程度高、利用外资较多的省份进出口贸易发展也较好,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其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和市场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因此,各省份自身因素的差异也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进出口贸易发展总体差异的结构分解

接下来,本文分别利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总体差距进行地区结构分解和产业结构分解。

(一)地区结构分解泰尔指数是各地区进出口贸易额的加权几何平均,它具有表达差距的较好性质,可以将数据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组,然后将差距分解为各个组内和组间差距。泰尔指数又可写成:

其中m为组数,Sk是第K组的权重,Tk为第K组的泰尔指数。等式右边第一项是各个组泰尔指数的加权平均和,表示的是组内差距,第二项是用组的均值来表示的组间差距。于是,衡量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可以按东、中、西部地区分解为:

其中,TE、TM、TW分别表示衡量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的泰尔指数;XE、XM、XW、X分别表示东、中、西部地区和全国总体的进口或者出口贸易额。式(5)中前面三项分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组内差距,最后三项是用组的均值来表示的组间差距。用T1表示组间差距,式(5)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地区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贡献率的大小反映了该因素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

本文将全国30个省市(由于重庆市设立较晚,出于统计口径一致性考虑,仍将其并入四川省计算)按照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的标准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计算出1978-2006年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泰尔指数,然后,将总体的泰尔指数按东、中、西部进行分解,把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省际差距分解成各亚地区内部的差异和各亚地区间的差异。

表2显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内部差异以及地区间差异引起的,相对而言,中部与西部地区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非常小,大多数年份其贡献率甚至不到2%。具体比较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和区域间差距的贡献率,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年份,地区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大于东部地区内部差距的贡献率,而且最近几年,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程度正在不断增大。

(二)产业结构分解接下来,本文借用基尼系数指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省际差异进行产业分解。出于数据可得性和统计口径一致性考虑,仅对1993-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省际差异进行产业结构分解。

定义进出口贸易发展基尼系数Gm,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某地区进口(出口)贸易额占全国总体进口(出口)贸易的比重,Wi为该地区的人口比重,Vi为各地区进口(出口)贸易额占全国总体进口(出口)贸易的累计比重。基尼系数可以按产业进行

口)贸易中所占比重,GK为单项产业进口(出口)的基尼系数。本文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计算出1993~2004年中国进口(出口)贸易总体的差异以及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分别对总体进口(出口)贸易基尼系数的贡献,计算结果见表3。

出差总结篇7

所谓独立样本是指两个样本内的个体是随机抽取它们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这样的两个样本称为独立样本。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之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可以分独立大样本和独立小样本两种情况进行。

一、独立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独立样本容量n1都n2大于30的独立样本称为独立大样本。

(一)两个独立大样本平均数之差的标准误

1、两个独立大样本平均数之差的标准误,在两个相应总体标准差已知时,用下列公式估计:

其中σ12,σ22表示第一个与第二个变量的总体方差,n1,n2表示第一个与第二个样本的容量。

2、两个独立大样本平均数之差的标准误,在两个相应总体标准差未知时,用下列公式估计:

其中,σ2X1,σ2X2分别表示第一个与第二个样本的方差,n1,n2表示第一个与第二个样本的容量。

(二)显著性检验步骤

独立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可不作方差的齐性检验。即:虽然两个总体方差未知,但因相关样本是成对数据,每对数据都可求出差数,可将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转化成差数的显著性检验,不需汇合方差,所以就不需用方差齐性检验来考察两个总体方差是否相等。

1、提出假设

H0:μ1=μ2

H1:μ1≠μ2

2、构造统计量Z并计算

3、确定检验形式

根据所给数据确定采取双侧还是单侧进行检验。

(1)双侧检验。双侧检验备择假设为μ1≠μ2。

检验时相互比较的总体均数μ1与μ2没有一方不可能大于(不可能小于)另一方的信息,那么原假设μ1=μ2被否定时,也就是可能是μ1<μ2(μ1>μ2),检验的拒绝会分布在两侧,此时就需计算两侧的概率,称为双侧检验。

(2)单侧检验。单侧检验备择假设为μ1<μ2(μ1>μ2)。

根据已有资料和信息,相互比较的总体均数μ1不可能大于μ2,那么在总体均数相同的原假设μ1=μ2被否定时,只能μ1<μ2,统计量只可能出现在分布的一侧,检测的拒绝区域也只可能在分布的一侧,此时只需计算一侧概率,称为单侧检验。

4、统计决断

(1)双侧检验统计决断

表1各项指标的具体含义:如果实际算出的|Z|<1.96,表明样本统计量的值未落入拒绝区域,就是等于或大于样本统计量的概率大于0.05,P>0.05,检验结果接受H0拒绝H1,指样本所属的总体平均数与假设的总体平均数无显著性差异;如果实际算出的Z0.05=1.96≤|Z|<2.58=Z0.01,表明样本统计的值在0.05显著性水平上落入了拒绝区域,而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未落入拒绝区域,就是等于或大于样本统计量的概率等于或小于0.05,而大于0.01,0.01<P≤0.05,其检验结果是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H0而接受H1,指样本所属的总体平均数与假设的总体平均数有显著性差异,可靠度95%,在Z值右上角用“*”表示;如果实际算出的|Z|≥2.58=Z0.01,表明样本统计量的值在0.01显著性水平上落入拒绝区域,就是等于或大于样本统计量的概率等于或小于0.01,P≤0.01,其检验结果是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H0而接受H1,指样本所属的总体平均数与假设的总体平均数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可靠度99%,在Z值右上角用 “**”表示。

(2)单侧检验统计决断

表2各项指标的具体含义与双侧决断解释相仿。

二、独立小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独立样本容量n1和n2都小于30,或者其中一个小于30的独立样本称为独立小样本。

(一)两个独立小样本平均数之差的标准误

由公式①知,两个总样本标准差已知,且σ12=σ22时,得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之差标准误公式为:

若σ2未知,此时用S12或S22都可以分别作为它的无偏估计量。若用加权平均法将S12及S22合起来共同求它的估计量S2(称为汇合方差)为最佳,汇合方差计算公式为:

上式含义就是两个样本方差中的离差平方和除以两个样本方差中的自由度之和。

由公式⑤与公式②得两个独立小样本平均数之差的标准误的公式:

利用不同的已知数据有以下三种计算公式:

1、利用原始数据

2、利用总体标准差S

3、利用样本标准差σX

(二)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1、两个总体方差的齐性检验

汇合方差是以两个相应总体方差相等为前提的,所以在进行独立小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之前,首先要对两个总体方差是否进行齐性检验。

(1)提出假设

H0:σ12=σ22

H1:σ12≠σ22

(2)构造检验统计量F并计算

第一,用原始数据计算

第二,用S计算

第三,用σX计算

(3)统计决断(见表3):

分子自由度df1=n1-1,分母自由度df2=n2-1。

2、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步骤

在上目中讨论中两个总体方差的齐性检验结果是在两个总体方差相等S12=S22条件下

(1)提出假设

H0:μ1≤μ2

H1:μ1≥μ2

第一,用原始数据计算

(3)确定检验形式:根据实际问题和所给数据进行判断进行单侧还是双侧检验。

(4)统计决断(见表4):

自由度df=n1+n2-2

三、样本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应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样本容量在30以上的大独立样本和样本容量在30以下的小独立样本的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可以对样本容量不同的试验结果差异的显著性作出结论。下面以实例对其应用加以说明。

测得有A、B两所小学二年级学生身高(厘米)及标准差如表5所示:

对这两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平均身高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检验步骤:

(一)提出假设

H0:μ1=μ2

H1:μ1≠μ2

(二)构造统计量Z并计算

两所小学学生身高是从两个相应总体随机抽出的独立样本,两个总体标准差未知,两个样本容量较高,即n1=100>30,n2=120>30,是属于独立大样本检验。其统计量Z为:

(三)确定检验形式

因所给资料中不能反映出两所小学二年级学生身高的优劣,故采用双侧检验。

(四)统计决断

根据表1得:|Z|=3.9976>2.58=Z0.01,P<0.01故在0.01水平上拒绝H0,接受H1。即A、B两个小学二年级学生身高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欧贵兵,刘清国等.概率统计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7.

2、梅国平,袁捷敏,毛小兵,李杰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科学出版社,2007.

3、王松桂,陈敏,陈立萍等.线性统计模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王孝玲.教育统计学(修订二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郑凯,张路等.体育应用统计基础[M].沈阳出版社,2004.

出差总结篇8

根据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见表1),1978-2004年,中美贸易顺差规模处于较平稳状态。自2005年始,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突破1000亿美元,2006年再创新高,这一现象引起了中美两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中美贸易顺差相对规模的统计分析

1、中美贸易顺差增长量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比重(见表2)

计算中美贸易顺差增长量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比重=中美贸易顺差增长量/中国贸易顺差总额×100%(1)

设计该指标是用来说明中美贸易顺差规模增长变动的均衡性和稳定性。

表2的第⑤栏可看出,中美贸易顺差年增长量占中国当年贸易顺差总额的比重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说明中美贸易顺差规模具有稳定性和均衡性。

结合表2中第④栏和第⑤栏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中美贸易顺差规模增长的绝对数在逐年上升,绝大部分年份,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的增长量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比重是稳定的,表明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的变动具有均衡性。

2、中美贸易顺差的结构分析

(1)中美贸易顺差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析

中美贸易顺差在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是同一时期中美贸易顺差额与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简记为贸易顺差/进出口总额×100%。该指标的重要作用是将贸易顺差额指标相对化。该指标数值的大小可以说明一国贸易顺差的相对规模,它的时间序列可以说明贸易顺差的发展趋势。

中美贸易顺差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中美贸易顺差额/当年中国进出口总额×100%(2)

表3的资料表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进、出口总额都得到了快速增长。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保持了单边上升势头。

对表3最后一栏的中美贸易顺差规模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率及其变动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自1996年至2006年,这一比例几乎是缓慢递增的,递增最大幅度没有超过五个百分点,而且各年之间的增幅变化都在一点五个百分点左右,有的年份甚至更小,可以认为中美贸易顺差规模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率没有显著的变化。

(2)中美贸易顺差占中国GDP的比重分析

中美贸易顺差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中美贸易顺差额/当年中GDP×100%(3)

设计此指标是为了考察开放经济中经济体的对外均衡状况。贸易顺差占GDP的比率(%)=贸易顺差/GDP×100%。为了保证可比性,将二者进行币种转换,将以人民币计值的GDP换算成以美元计值的,以保证该指标的国际可比性。

从表4第④栏数据可以看出,1996-2006年11年间的中美贸易顺差额/GDP的比率的算术平均值(中美贸易顺差额/GDP的比率的算术平均数=中美贸易顺差额之和/各年中国GDP之和)不足2.3%。

对表4中的中美贸易顺差规模/中国的GDP的比率从时间序列分析,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从相对数分析,2000-2006年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增速平稳。

(3)中美贸易顺差占中国GDP比重与中国GDP增长率的比较分析

将中美贸易顺差占中国GDP的比率这一指标与中国各年的GDP增长率进行对比(见表5),反映中美贸易顺差规模变化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表5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中美贸易顺差规模占中国GDP的比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增加幅度平稳,但把这一指标与中国GDP增长率指标结合起来研究就会发现,某些年份中国的GDP增长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状况,与中美贸易顺差额占GDP的比率这一指标呈现出背离的现象。

对这种现象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限制扩大了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顺差规模。

【参考文献】

[1] 李石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相对规模的测度与1994-2004[J].财贸经济,2006(1).

[2] 李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1000亿美元背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J].国际贸易,2006(2).

出差总结篇9

一、已完工未结算款的发生

根据建造合同准则,已完工未结算款=合同成本-工程结算后的差额,即:(1)开工累计发生的合同成本+开工累计确认的合同毛利-工程结算。(2)已发生但未确认为结算成本的暂挂成本+已确认但未结算的收入。已完工未结算款由二部分组成,一是已经发生的成本但未确认为结算成本的挂账成本,相当于企业的半成品成本;二是已经确认为收入但未取得企业签证结算的部分,该部分相当于应收账款,鉴于以上情况会影响资产的质量,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行建造合同准则确认收入的差异。(1)投入法。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2)产出法。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3)实测法。实际测定的完工进度。

企业在运用中用投入法和产出法的较多。由于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工期长,点多,线长,受外部影响较多,施工环境差,施工情况复杂,不管采用投入法和产出法,准确预计总收入、总成本有很多困难,如设计的变更、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政策处理不及时,都会影响准确性。另用投入法测定由于一些无关成本(如返工成本)计入实际发生成本中,已经发生的成本没有及时结算入账,影响投入法测算完工百分比的准确性;用产出法测算完工百分比,由于公路工程地理环境复杂,在实际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工程项目的变更,从而增加或减少工程量,实际完成工作量与业主批复签证会成在一个时间差,产生计量滞后,最终形成合同收入与工程结算不一致,产生已完工未结算款。

(二)执行建造合同的毛利率与实际毛利率的差异。毛利率的确定取决于预计合同总收入和预计合同总成本的合理估计,如果估计不够准确,所预计的毛利率与实际产生的毛利率会有差异。

(三)其他因素的影响。由于执行建造合同需要项目部的计量、经管、合同、财务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协调,项目部的管理水平,另出于经营者业务考核,人为调节收入、完工进度指标,也会存在已完工未结算款。

二、已完工未结算款的相关风险

(一)资金变现风险。其变现性取决于企业与业主的结算程度,如果属于合同内的分项工程,因只是时间差的问题,其可变现性较高,如果是合同外的变更、索赔等的已完工未结算款,其时间跨度就长,有的项目要经过好几年的谈判才能收回款项,也有业主因建设资金不足而故意不给结算的情况,造成资金变现受到限制,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不足。

(二)对企业盈利率的风险。因预计毛利率大于实际毛利率形成的已完工未结算款、难以形成真实的资金流入,已完工未结算款如果不能顺利转为收入,对于成本挂账存在的已完工未结算款,在转为合同结算成本时形成利润的减项,增加了项目的亏损。

(三)信息风险。由于已完工未结算款的可验证性差,信息使用者难以判断其真实性。在现行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下,由于已完工未结算款的存在,会降低资产周转效率,资产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净利率。

(四)如何控制风险。首先要准确预计总收入、总成本、合同毛利率,及时分析预计毛利率与实际毛利率的差异,各相关部门互相沟通,信息共享及时纠正偏差,降低风险。

三、已完工未结算款的分析

(一)核对计量部门的结算与财务收入的差异。施工企业常为出现计量部门与财务部门计算出的已完工未结算款存在差异,由于计量部门办理签字审批手续,结算计量工作量会比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滞后一段时间,出现实际完成的工作是要比业主签证的计量款要多,有对应的实物工程量,财务部门核算出的已完工未结算款是根据建造合同准则的完工百分比计算出的结果,二者会存在差异,找出差异原因,尤其注意对超过实物工程量的已完工未结算款的分析,如果差异过大,应对预计总收入、总成本进行重新评估。

(二)核对完工进度与合同结算之间的差异。定期将完工百分比和业主累计结算占合同预计总收入的比例进行比对,关注两个百分比之间的差异,认真分析差异原因。除正常跨期形成的差异外,如果完工百分比明显领先于结算百分比,可能反映出预计总成本偏小或者预应总收入偏大,应该对其进行核实。

(三)核对毛利率的偏差。应该关注建造合同预测的毛利率、前期确认的毛利率、以及行业平均毛利率的差异,如果毛利率差异较大,应该分析是否成本没有足够预计或者已发生成本是否未完全反映。

(四)比较完工百分比差异。应将建造合同确认的完工百分比与工程施工形象、实测工程量、工程工期进行对比,如果相差较大,应该对完工百分比的确定进行重新测算,找出差异原因。

出差总结篇10

其中ACS表示年终结余①。按照Tusi(2002)的分析框架,县级政府用于辖区内的财政支出可表示为:

E1=R1+R2-E2-ACS(2)

(2)式右边各项构成县级政府本年支出的来源。表1列出了我国县级政府2005年一般预算收支平衡表中各大类科目。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部分收费项目包括在其它收入中。税收中营业税、其它收入和增值税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农业税类②的比重较小。总收入下平衡部分(R2)和总支出下平衡部分(E2)包括上下级政府间转移支付。从表中看,2005年预算内财政收入中转移支付收入几乎占到了一半,财政自给率与分税制改革前相比大幅度下降(王春娟、焦雨生,2007)。2005年县级政府获得的税收返还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返还和2002年后增加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返还③(见表2),占转移支付总收入的33.2%。1994年后,税收返还在转移支付中占主要地位,但这项返还以税收来源地为基础,有利于发达地区,1998年后,随着专项补助④增加,税收返还在总转移支付中的比例迅速下降(黄佩华,2003)。除税收返还外,转移支付收入还包括过渡期转移支付补助(2002年起改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体制补助(和体制上解)、结算补助、专项拨款和其他补助⑤等。Zhang(2001)和Wong(1997)认为,专项补助分配具有拉大各省差距的效应,原体制补助平衡了各省之间的财政差距,但是相应项目对县级政府差距的影响效应如何,研究还较少。

(一)总体财政差距、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

笔者首先运用GE指标和基尼系数测算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差距。GE(GeneralizedEntropy)指数也称广义熵指数,算式如下,

以人口比重加权的人均财政支出。根据GE指数将整体差距分解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的特性,笔者将样本县按省分组,测算样本县的省内财政支出差距和省间财政支出差距,分解公式如下,

其中W表示省内差距,B代表省间差距,其它变量含义同(3)式,笔者测算c=0和c=2时的GE指数(Ic(e),c=0,2)。同时我们运用基尼系数(IG(e))测算各样本县的财政差距以进行对比。

(二)财政差距的因素分解

为了测算各收入来源项目的差距对财政支出差距的贡献率,Tusi(1998;2002)利用Shorrocks(1982)提出的GE因素分解法建立了分解各收入项目对地区财政差距贡献率的基本框架。按照这一框架,j省份i县的本年支出Eij可以表示为:

eij=r1ij+r2ij+…+rpij+t1ij+t2ij+…+tQij+?啄ij(6)

其中rpij(p=1,2,…P)表示R1中第p种税收的人均值,tqij(q=1,2…Q)表示R2中第q项转移支付补助减去E2中同类上解的人均净收入,?啄ij表示年终人均结余(ACS)收入。(6)式也可以表示为以下向量形式,其中e,r1,r2,…rP,t1,t2…,tQ,?啄分别与各税收和转移支付项目及结余项相对应。

vi=(vi1,vi2,…,vi,j),v=e,r1,r2,…rP,t1,t2…,tQ,?啄

v=(v1,v2,…,vj),v=e,r1,r2,…rP,t1,t2…,tQ,?啄(7)

通过分解,财政支出总差距I(e)可以表示为:

贡献率表示为:

若s(v;x)满足Shorrcks(1982)提出的一系列条件,s(v;x)可表示为:

其中cov(v;e)是按照人口比重加权和的相关系数,var(e)是按照人口比重加权的e的自相关系数。如果cov(v;e)结果为负,那么相应的v有缩小差距的作用,反之则有扩大差距的作用。

本文利用2000-2005年中国山西、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湖南、四川七个省份⑥所有县、县级市和市辖区的一般预算财政收支数据,运用GE指数和基尼系数测算了样本县财政支出差距,并运用GE因素分解法和由Tusi(1998;2002)建立的分析框架考察样本期内各税收和转移支付项目对财政差距的贡献率。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仅以预算内财政数据为基础:本文所指的财政差距仅指人均预算内财政支出差距。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部预算司和国库司编写的2000-2005年各年《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⑦和由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编印的2001-2006年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

二、

税收和转移支付收入是当前县级政府预算内收入的主要来源。1994年分税制改革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范围,规定由各省具体制定省以下财政体制。总体看来,现期省以下税收划分仍具有行政集权和财政包干的色彩,并形成财权向上级政府集中、事权向下转移的倾向(阎坤,2007)。在不改变事权的条件下,上级政府纷纷通过转移支付手段来弥补基层财政支出缺口。1999年县级总支出的40%来自于转移支付,而部级贫困县甚至高达61%(陈锡文等,2002),2005年县级总支出的42.93%来自于转移支付。

2002年后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进一步缩小了县级政府财政能力,为了推行改革,保证目前财税体制的平衡运行,中央增加了“农村税费改革”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这些转移支付在缓解县财政支出压力,特别是“保工资、保运转”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均等化目标受到忽视,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服务的地区差距日益明显,在某些地区出现了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

目前对省级财政差距研究较多,对全国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研究较少。县财政差距可以分解为省内差距和省际差距,这与各县财政状况不仅牵涉到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还和省以下财政体制有关。本文选取我国七省内所有县级政府为样本,以2000-2005年为样本期间,采用广义熵(GeneralizedEntropy,GE)指数和广义熵因素分解法等工具考察了样本县财政差距的表现,旨在回答以下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和省以下财政体制对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的平衡效果如何?农业县财政差距和非农业县财政差距是否有不同的表现?在县级政府各项税收和转移支付项目中,哪些项目扩大了财政差距,哪些项目缩小了财政差距?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数据来源;第三部分采用不同的指标分别测算了样本总体、农业县和市辖区的财政差距,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采用因素分解法衡量各收入项目对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的相对贡献率和绝对贡献;第五部分是结论和几点启示。

三、总体财政差距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将样本县按省分组,表3列出了所有县区的总体财政差距(e)以及省内差距和省间差距。为了考察城市和农村地区各自的财政差距是否有不同的发展形态和趋势,我们还分别选取了农业县(er)和市辖区(eu)并考察各自的总体财政差距状况及省内差距和省间差距。

表3中采用三项指标的衡量结果有很大的差异,表明财政差距对指标的选择较敏感,但从图1的变化趋势上看,三项指标均在初期下降之后缓慢上升,其中I0(e)和I2(e)在2001和2002年急剧下降后缓慢上升,IG(e)仅在2001年有轻微的波动。样本中市辖区的财政差距逐年下降,其中I0(eu)和I2(eu)在期初大幅下降后降幅趋缓,IG(eu)的变化较平稳;与市辖区相比,三项指标所衡量的农业县财政差距I(er)都是逐年上升的。由于总体财政差距是农业县和市辖区差距按照人口加权的结果,逐年增加的农业县差距I(er)抵消了市辖区I(eu)的下降趋势而使总体财政差距I(e)扩大。从影响程度来看,市辖区间财政差距较大,期初甚至达到农业县差距的两倍以上。这一结果说明城市经济发展缩小了城区间财政差距,部分抵消了总体财政差距,但随着农村地区差距扩大,抵消作用减弱,整体财政差距返回到逐渐扩大的趋势上来。

就省内差距和省间差距的测算结果看,c=0和c=2时的省内差距都大于同期的省间差距。样本总体的省内差距在期初都有较大幅度的缩小,这也许与各省在2001或2002年间完善省以下分税制、均衡省内地区差距有关,但2002年后省内差距又有缓慢上升的趋势。省内的均衡性支出一般投向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对农业县省内差距的影响较小。同期一省内部市辖区的差距缩小,省间差距增加,表明各样本省份省内城市的发展差距缩小,同期各省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从绝对指标看,农业县和市辖区的省内差距均大于省间差距。

四、财政差距的因素分解结果与分析

(一)各收入项目对总体差距的相对贡献率

2005年各收入项目对财政支出差距的相对贡献率如图2所示。因为各时期地区间总体差距I(e)不同,所以相对贡献率s(v;e)的变化趋势并不与S(v;e)的变化趋势相同。

1.税收项目差距对财政差距的效应。图2中税收收入差距主导了地区间财政差距,其中与二、三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增值税、营业税、房地产税等对财政差距的贡献率较大:2005年营业税贡献率为24%,其次是增值税。大部分省都将包含小税种的其它收入划归县级财政,其它收入占县级政府税收的比重在1994-2005年间增加了1倍⑧,贡献率也从2001年的10.2%增加到21.4%。城建税的贡献率在样本期间比较稳定,保持在5%左右。企业所得税的差距贡献在2001年是27.4%,2002中央和地方实行所得税分享制度后,该税的贡献率保持在10%左右,与此类似,2005年个人所得税的贡献率为4.76%,比2002前降低了近1倍。但可以预计,这类税收的贡献率随经济发展还会升高。与流转税、所得税相比,农业税类对财政差距的贡献要小得多:2005年农业税取消后,农业税类中仅包括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对财政差距的贡献率为8.46%。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部门规模较大,农业税收入较多,所以这部分收入差距对整体差距的影响较小⑨。

2.转移支付项目对财政差距的效应。图2显示了各转移支付项目对样本县财政差距的相对贡献度,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补助、原体制净补助和当年结余收入有缩小财政差距的作用,税收返还和其它补助则扩大了财政差距。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包括省对县和(或)市对县的补助,一般按照地区财政供养人口数和公共服务需求等因素计算补助规模,2005年这部分收入仅抵消了0.6%的财政差距,没有发挥弥补地区间财政差距的预期作用,原因是这部分转移支付补助事实上是在省、市、县之间分配,到县一级政府数额缩小,相对规模也缩小;另外,支付公式制定中的“往年”影响或“讨价还价”也会对平衡作用产生负面作用。相比较而言,专项补助和原体制净补助对缩小财政差距的作用较大。税收返还继续成为拉大样本县间财政差距的“补助”项目,2005年税收返还差距解释了样本县20.4%的财政差距,而2002年对财政差距的相对贡献率曾达到34.3%,下降的原因在于样本县财政支出中来源于税收返还的比重从2000年开始下降。其它净补助⑩解释了样本县1.6%的财政差距。

(二)各收入项目对总体差距的绝对贡献

表3列出了样本期内各税收和转移支付项目对地区财政差距绝对贡献的变化趋势,是各年份相对贡献率与样本县绝对财政差距I0(e)的乘积。各收入项目对财政差距的相对贡献率不一定会与绝对贡献同向变化,这还要取决于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构成,如增值税规模与地区GDP水平和非农产业发展状况相关(Tusi,2005);其次样本地区省以下分税制度差异也影响了县级政府各类税收的收入水平,表1是样本县所在省份税收在省以下各级政府间的划分情况。表3显示,2001年后,各税收项目的绝对贡献随着总差距的缩小而缩小: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绝对贡献在2002年均有大幅度缩小,这可能与当年企业所得税由全部归地方所有到中央和地方分享的改革有关,2004年企业所得税的贡献度又有上升,个人所得税贡献度较稳定。增值税差距仍然是引发地区差距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贡献度在波动中有下降的趋势,营业税和其他收入类的贡献度有些上升。由于样本县在产业结构上有较大差异,如山东、四川和湖南是农业大省,所以农业税类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一直在0.02左右波动,而城市维护建设税在2001年后变化较小,比较稳定。

中央进行税收返还后,各省一般会继续向下一级政府返还,但各省内的返还制度不同{11},表1中税收返还占县级政府总收入的12.37%,这部分收入扩大了地区间的财政差距,但表4显示影响正在减弱。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均衡效果好,但规模较小(见表1),2004年开始发挥缩小地区财政差距的作用,预计作用还会继续加强。其它净补助包含对民族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补助,其中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补助主要投向农业地区,这部分收入在期初扩大了样本县的财政差距,但影响逐渐缩小。原体制净补助和专项净补助的贡献值在样本期内变化不大,均缩小了财政差距。另外年终结余项缩小了地区间的财政差拒。

五、结论和几点启示

(一)结论

对样本县财政差距的测算结果表明:七省县级政府总体财政差距较大,且2001年后有上升趋势,其中市辖区间差距较大,但趋于下降,而农业县的差距较小,但在不断扩大。表明城市经济发展缩小了城区之间的财政差距,部分抵消了县级政府的财政差距,但随着农业县财政差距扩大,这种抵消作用减弱,整体财政差距逐渐回到扩大的趋势上来;样本县财政差距的省内差距大于省间差距,表明中央政府平衡各省财政差距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省以下财政分配没有起到平衡地区差距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突出均等化特征。

对财政差距的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税收差距较明显,县级政府增值税、营业税收入分布的地区差距较大,企业所得税差距和个人所得税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转移支付项目看,税收返还扩大了县一级政府的财政差距;一般性转移支付、原体制补助和专项补助都缩小了地区财政差距,从差距贡献的相对量和绝对量上来看,一般性转移支付对缩小财政差距的贡献较少,原因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较小,且增长速度小于专项补助,另一方面也与公式设计不规范、均等化目标不明显有关;包含“增加工资补助”、“缓解县乡困难补助”等政策补偿性补助的其它补助项缩小了县级政府财政差距;专项补助缩小地区财政差距的作用最明显,这与Tusi(2005)得出的专项补助缩小地区差距作用较小的结论相反,这一结果可能与样本的选取有关系。

(二)几点启示

1.目前县级政府承担大量上级政府“下放”的责任,但基本没有正式的税收权力,税收不足使县级政府预算内支出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加重。但当前的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保工资,保运转”,均等化目标不明显,影响贫穷地区县级政府的发展潜力。

2.县一级政府“逆均等化”趋势显现。均等化目标仅仅是地方政府多重目标组合的其中之一,甚至还是较次要的目标。由于缺乏监督,上级政府的均等化转移支付资金有被挪用和挤占的情况,难以达到均等化的预期效果。相关研究表明,一些长期接受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县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伏润民等,2008);袁飞等(2008)经实证分析认为转移支付增加与财政供养人口规模扩大有因果关系,原因是在禀赋比较少的地区,由于发展经济有劣势,地方政府更有激励去扩大财政供养人口以建立本地政治支持网络或保证地方稳定。

3.适当调整事权有利于县级政府财政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在一些以均等化为目的的转移支付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重新划定政府间事权。张丽华、汪冲(2008)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单纯依靠转移支付制度的改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地区差距是不可能的,只有将农村教育事权上划中央政府和财政才是解决基础教育均等化的最佳选择。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加,财力差的地区对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效益外溢的提供越来越勉强,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地方政府提供的效率优势减弱,由更高一级的政府或中央政府提供从效率上和解决外部性的角度是较合适的。

4.如何降低政府间制度改革中的谈判成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即使在发达国家,中央与地方的财政配置也往往取决于上下级政府的政治谈判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区域间财力平衡等目标往往无法实现(Basley&Coate,2001;Ebel&Yilmaz,2002)。本文中财政差距中的省内差距状况证实了在省以下地方政府间谈判成本更大。

5.需要说明的是,以人均财政支出额衡量地区间财政差距忽视了对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地区间均等的财政支出并非代表均等化目标的最终实现。研究表明,即使是有明确使用用途的专项资金支出也难以为当地百姓带来实际的好处(WorldBank,2002)。所以地区均等化措施还需要通盘考虑财政支出投向和绩效水平,增加转移支付并不是缩小地区差距的万能法宝。

注释:

①年终结余是指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平衡项目,是表示地区财政状况的基本标准。年终结余减去结转下年的支出就是财政净结余,赤字县就是指净结余为负数的县。

②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后,农业税类仅包括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

③由于中央政府严格遵守税收返还规定,可将这部分收入看做是地方政府暂存于中央财政帐户中的部分。但是返还给各省级政府以后,各省向下级政府返还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采用全额返还,有的采用定额分享,大部分省份都采用分享制度,即省抽取市或县的一部分返还作为省本级收入或市抽取县的一部分返还作为市本级收入。

④县级政府的专项补助数额增加较快,从2000年的16.28万上升到2005年的80.14万。

⑤指与中央政策相配套的转移支付,2000年增加了增发国债补助、增加工资补助、省补助计划单列市补助和结算补助,2001年增加了民族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补助,2002年增加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005年增加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三奖一补”转移支付。

⑥七省2005年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3.15%,包含县级单位875个;地理分布能够代表我国的南北、东西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呈梯度分布;产业发展各具农业、制造业和资源优势;经济改革有先有后,主要的经济组织成分也不同;七省内县级政府的财政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

⑦2002年以前是财政部预算司编写。

⑧1994年其它收入占县级政府财政收入的13.3%,2005年上升到26.6%(根据《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计算)。

⑨农业税类中的契税规模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的地区较大。

⑩其他财政净补助包括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2000-2002本科目为增加工资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转移支付补助、结算补助、农业税灾欠减免及企事业单位预算划转补助、其它补助、省补助计划单列市、调入资金、其它、国债转贷收入和上年结余及转补助数。

{11}参见财政部预算司编《中国省以下财政体制》(2006年出版)中对各省省以下政府税收返还制度的规定。

{12}2001年后一般预算收支表增加了企业所得税科目,但仍按照“企业收入”科目数额记收入。2005年取消“企业收入”科目,按照“企业所得税”科目数额记收入。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2006.

[2]财政部预算司编.中国省以下财政体制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陈锡文.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出差总结篇11

2002年后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进一步缩小了县级政府财政能力,为了推行改革,保证目前财税体制的平衡运行,中央增加了“农村税费改革”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这些转移支付在缓解县财政支出压力,特别是“保工资、保运转”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均等化目标受到忽视,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服务的地区差距日益明显,在某些地区出现了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

目前对省级财政差距研究较多,对全国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研究较少。县财政差距可以分解为省内差距和省际差距,这与各县财政状况不仅牵涉到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还和省以下财政体制有关。本文选取我国七省内所有县级政府为样本,以2000-2005年为样本期间,采用广义熵(GeneralizedEntropy,GE)指数和广义熵因素分解法等工具考察了样本县财政差距的表现,旨在回答以下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和省以下财政体制对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的平衡效果如何?农业县财政差距和非农业县财政差距是否有不同的表现?在县级政府各项税收和转移支付项目中,哪些项目扩大了财政差距,哪些项目缩小了财政差距?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数据来源;第三部分采用不同的指标分别测算了样本总体、农业县和市辖区的财政差距,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采用因素分解法衡量各收入项目对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的相对贡献率和绝对贡献;第五部分是结论和几点启示。

二、方法和数据

地区财政差距一般以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差距表示。县级政府一般预算收支平衡表中,总收入包括本年收入(R1)和总收入下平衡部分(R2)两部分:本年收入包括当年的税收和部分非税收入,总收入下平衡部分包括政府间补助收入、上年结余和其它未包括在本年收入中并增加收入的部分。总支出包括本年支出(E1)和总支出下平衡部分(E2)两部分,本年支出包括当年的所有支出项目,总支出下平衡部分包括所有政府间上解支出和未在本年支出中包括的支出项目。各项目的关系如下式:

R1+R2=E1+E2+ACS(1)

其中ACS表示年终结余①。按照Tusi(2002)的分析框架,县级政府用于辖区内的财政支出可表示为:

E1=R1+R2-E2-ACS(2)

(2)式右边各项构成县级政府本年支出的来源。表1列出了我国县级政府2005年一般预算收支平衡表中各大类科目。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部分收费项目包括在其它收入中。税收中营业税、其它收入和增值税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农业税类②的比重较小。总收入下平衡部分(R2)和总支出下平衡部分(E2)包括上下级政府间转移支付。从表中看,2005年预算内财政收入中转移支付收入几乎占到了一半,财政自给率与分税制改革前相比大幅度下降(王春娟、焦雨生,2007)。2005年县级政府获得的税收返还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返还和2002年后增加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返还③(见表2),占转移支付总收入的33.2%。1994年后,税收返还在转移支付中占主要地位,但这项返还以税收来源地为基础,有利于发达地区,1998年后,随着专项补助④增加,税收返还在总转移支付中的比例迅速下降(黄佩华,2003)。除税收返还外,转移支付收入还包括过渡期转移支付补助(2002年起改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体制补助(和体制上解)、结算补助、专项拨款和其他补助⑤等。Zhang(2001)和Wong(1997)认为,专项补助分配具有拉大各省差距的效应,原体制补助平衡了各省之间的财政差距,但是相应项目对县级政府差距的影响效应如何,研究还较少。

(一)总体财政差距、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

笔者首先运用GE指标和基尼系数测算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差距。GE(GeneralizedEntropy)指数也称广义熵指数,算式如下,

以人口比重加权的人均财政支出。根据GE指数将整体差距分解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的特性,笔者将样本县按省分组,测算样本县的省内财政支出差距和省间财政支出差距,分解公式如下,

其中W表示省内差距,B代表省间差距,其它变量含义同(3)式,笔者测算c=0和c=2时的GE指数(Ic(e),c=0,2)。同时我们运用基尼系数(IG(e))测算各样本县的财政差距以进行对比。

(二)财政差距的因素分解

为了测算各收入来源项目的差距对财政支出差距的贡献率,Tusi(1998;2002)利用Shorrocks(1982)提出的GE因素分解法建立了分解各收入项目对地区财政差距贡献率的基本框架。按照这一框架,j省份i县的本年支出Eij可以表示为:

eij=r1ij+r2ij+…+rpij+t1ij+t2ij+…+tQij+?啄ij(6)

其中rpij(p=1,2,…P)表示R1中第p种税收的人均值,tqij(q=1,2…Q)表示R2中第q项转移支付补助减去E2中同类上解的人均净收入,?啄ij表示年终人均结余(ACS)收入。(6)式也可以表示为以下向量形式,其中e,r1,r2,…rP,t1,t2…,tQ,?啄分别与各税收和转移支付项目及结余项相对应。

vi=(vi1,vi2,…,vi,j),v=e,r1,r2,…rP,t1,t2…,tQ,?啄

v=(v1,v2,…,vj),v=e,r1,r2,…rP,t1,t2…,tQ,?啄(7)

通过分解,财政支出总差距I(e)可以表示为:

贡献率表示为:

若s(v;x)满足Shorrcks(1982)提出的一系列条件,s(v;x)可表示为:

其中cov(v;e)是按照人口比重加权和的相关系数,var(e)是按照人口比重加权的e的自相关系数。如果cov(v;e)结果为负,那么相应的v有缩小差距的作用,反之则有扩大差距的作用。

本文利用2000-2005年中国山西、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湖南、四川七个省份⑥所有县、县级市和市辖区的一般预算财政收支数据,运用GE指数和基尼系数测算了样本县财政支出差距,并运用GE因素分解法和由Tusi(1998;2002)建立的分析框架考察样本期内各税收和转移支付项目对财政差距的贡献率。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仅以预算内财政数据为基础:本文所指的财政差距仅指人均预算内财政支出差距。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部预算司和国库司编写的2000-2005年各年《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⑦和由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编印的2001-2006年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

三、总体财政差距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将样本县按省分组,表3列出了所有县区的总体财政差距(e)以及省内差距和省间差距。为了考察城市和农村地区各自的财政差距是否有不同的发展形态和趋势,我们还分别选取了农业县(er)和市辖区(eu)并考察各自的总体财政差距状况及省内差距和省间差距。

表3中采用三项指标的衡量结果有很大的差异,表明财政差距对指标的选择较敏感,但从图1的变化趋势上看,三项指标均在初期下降之后缓慢上升,其中I0(e)和I2(e)在2001和2002年急剧下降后缓慢上升,IG(e)仅在2001年有轻微的波动。样本中市辖区的财政差距逐年下降,其中I0(eu)和I2(eu)在期初大幅下降后降幅趋缓,IG(eu)的变化较平稳;与市辖区相比,三项指标所衡量的农业县财政差距I(er)都是逐年上升的。由于总体财政差距是农业县和市辖区差距按照人口加权的结果,逐年增加的农业县差距I(er)抵消了市辖区I(eu)的下降趋势而使总体财政差距I(e)扩大。从影响程度来看,市辖区间财政差距较大,期初甚至达到农业县差距的两倍以上。这一结果说明城市经济发展缩小了城区间财政差距,部分抵消了总体财政差距,但随着农村地区差距扩大,抵消作用减弱,整体财政差距返回到逐渐扩大的趋势上来。

就省内差距和省间差距的测算结果看,c=0和c=2时的省内差距都大于同期的省间差距。样本总体的省内差距在期初都有较大幅度的缩小,这也许与各省在2001或2002年间完善省以下分税制、均衡省内地区差距有关,但2002年后省内差距又有缓慢上升的趋势。省内的均衡性支出一般投向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对农业县省内差距的影响较小。同期一省内部市辖区的差距缩小,省间差距增加,表明各样本省份省内城市的发展差距缩小,同期各省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从绝对指标看,农业县和市辖区的省内差距均大于省间差距。

四、财政差距的因素分解结果与分析

(一)各收入项目对总体差距的相对贡献率

2005年各收入项目对财政支出差距的相对贡献率如图2所示。因为各时期地区间总体差距I(e)不同,所以相对贡献率s(v;e)的变化趋势并不与S(v;e)的变化趋势相同。

1.税收项目差距对财政差距的效应。图2中税收收入差距主导了地区间财政差距,其中与二、三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增值税、营业税、房地产税等对财政差距的贡献率较大:2005年营业税贡献率为24%,其次是增值税。大部分省都将包含小税种的其它收入划归县级财政,其它收入占县级政府税收的比重在1994-2005年间增加了1倍⑧,贡献率也从2001年的10.2%增加到21.4%。城建税的贡献率在样本期间比较稳定,保持在5%左右。企业所得税的差距贡献在2001年是27.4%,2002中央和地方实行所得税分享制度后,该税的贡献率保持在10%左右,与此类似,2005年个人所得税的贡献率为4.76%,比2002前降低了近1倍。但可以预计,这类税收的贡献率随经济发展还会升高。与流转税、所得税相比,农业税类对财政差距的贡献要小得多:2005年农业税取消后,农业税类中仅包括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对财政差距的贡献率为8.46%。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部门规模较大,农业税收入较多,所以这部分收入差距对整体差距的影响较小⑨。

2.转移支付项目对财政差距的效应。图2显示了各转移支付项目对样本县财政差距的相对贡献度,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补助、原体制净补助和当年结余收入有缩小财政差距的作用,税收返还和其它补助则扩大了财政差距。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包括省对县和(或)市对县的补助,一般按照地区财政供养人口数和公共服务需求等因素计算补助规模,2005年这部分收入仅抵消了0.6%的财政差距,没有发挥弥补地区间财政差距的预期作用,原因是这部分转移支付补助事实上是在省、市、县之间分配,到县一级政府数额缩小,相对规模也缩小;另外,支付公式制定中的“往年”影响或“讨价还价”也会对平衡作用产生负面作用。相比较而言,专项补助和原体制净补助对缩小财政差距的作用较大。税收返还继续成为拉大样本县间财政差距的“补助”项目,2005年税收返还差距解释了样本县20.4%的财政差距,而2002年对财政差距的相对贡献率曾达到34.3%,下降的原因在于样本县财政支出中来源于税收返还的比重从2000年开始下降。其它净补助⑩解释了样本县1.6%的财政差距。

(二)各收入项目对总体差距的绝对贡献

表3列出了样本期内各税收和转移支付项目对地区财政差距绝对贡献的变化趋势,是各年份相对贡献率与样本县绝对财政差距I0(e)的乘积。各收入项目对财政差距的相对贡献率不一定会与绝对贡献同向变化,这还要取决于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构成,如增值税规模与地区GDP水平和非农产业发展状况相关(Tusi,2005);其次样本地区省以下分税制度差异也影响了县级政府各类税收的收入水平,表1是样本县所在省份税收在省以下各级政府间的划分情况。表3显示,2001年后,各税收项目的绝对贡献随着总差距的缩小而缩小: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绝对贡献在2002年均有大幅度缩小,这可能与当年企业所得税由全部归地方所有到中央和地方分享的改革有关,2004年企业所得税的贡献度又有上升,个人所得税贡献度较稳定。增值税差距仍然是引发地区差距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贡献度在波动中有下降的趋势,营业税和其他收入类的贡献度有些上升。由于样本县在产业结构上有较大差异,如山东、四川和湖南是农业大省,所以农业税类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一直在0.02左右波动,而城市维护建设税在2001年后变化较小,比较稳定。

中央进行税收返还后,各省一般会继续向下一级政府返还,但各省内的返还制度不同{11},表1中税收返还占县级政府总收入的12.37%,这部分收入扩大了地区间的财政差距,但表4显示影响正在减弱。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均衡效果好,但规模较小(见表1),2004年开始发挥缩小地区财政差距的作用,预计作用还会继续加强。其它净补助包含对民族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补助,其中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补助主要投向农业地区,这部分收入在期初扩大了样本县的财政差距,但影响逐渐缩小。原体制净补助和专项净补助的贡献值在样本期内变化不大,均缩小了财政差距。另外年终结余项缩小了地区间的财政差拒。

五、结论和几点启示

(一)结论

对样本县财政差距的测算结果表明:七省县级政府总体财政差距较大,且2001年后有上升趋势,其中市辖区间差距较大,但趋于下降,而农业县的差距较小,但在不断扩大。表明城市经济发展缩小了城区之间的财政差距,部分抵消了县级政府的财政差距,但随着农业县财政差距扩大,这种抵消作用减弱,整体财政差距逐渐回到扩大的趋势上来;样本县财政差距的省内差距大于省间差距,表明中央政府平衡各省财政差距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省以下财政分配没有起到平衡地区差距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突出均等化特征。

对财政差距的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税收差距较明显,县级政府增值税、营业税收入分布的地区差距较大,企业所得税差距和个人所得税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转移支付项目看,税收返还扩大了县一级政府的财政差距;一般性转移支付、原体制补助和专项补助都缩小了地区财政差距,从差距贡献的相对量和绝对量上来看,一般性转移支付对缩小财政差距的贡献较少,原因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较小,且增长速度小于专项补助,另一方面也与公式设计不规范、均等化目标不明显有关;包含“增加工资补助”、“缓解县乡困难补助”等政策补偿性补助的其它补助项缩小了县级政府财政差距;专项补助缩小地区财政差距的作用最明显,这与Tusi(2005)得出的专项补助缩小地区差距作用较小的结论相反,这一结果可能与样本的选取有关系。

(二)几点启示

1.目前县级政府承担大量上级政府“下放”的责任,但基本没有正式的税收权力,税收不足使县级政府预算内支出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加重。但当前的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保工资,保运转”,均等化目标不明显,影响贫穷地区县级政府的发展潜力。

2.县一级政府“逆均等化”趋势显现。均等化目标仅仅是地方政府多重目标组合的其中之一,甚至还是较次要的目标。由于缺乏监督,上级政府的均等化转移支付资金有被挪用和挤占的情况,难以达到均等化的预期效果。相关研究表明,一些长期接受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县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伏润民等,2008);袁飞等(2008)经实证分析认为转移支付增加与财政供养人口规模扩大有因果关系,原因是在禀赋比较少的地区,由于发展经济有劣势,地方政府更有激励去扩大财政供养人口以建立本地政治支持网络或保证地方稳定。

3.适当调整事权有利于县级政府财政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在一些以均等化为目的的转移支付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重新划定政府间事权。张丽华、汪冲(2008)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单纯依靠转移支付制度的改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地区差距是不可能的,只有将农村教育事权上划中央政府和财政才是解决基础教育均等化的最佳选择。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加,财力差的地区对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效益外溢的提供越来越勉强,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地方政府提供的效率优势减弱,由更高一级的政府或中央政府提供从效率上和解决外部性的角度是较合适的。

4.如何降低政府间制度改革中的谈判成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即使在发达国家,中央与地方的财政配置也往往取决于上下级政府的政治谈判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区域间财力平衡等目标往往无法实现(Basley&Coate,2001;Ebel&Yilmaz,2002)。本文中财政差距中的省内差距状况证实了在省以下地方政府间谈判成本更大。

5.需要说明的是,以人均财政支出额衡量地区间财政差距忽视了对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地区间均等的财政支出并非代表均等化目标的最终实现。研究表明,即使是有明确使用用途的专项资金支出也难以为当地百姓带来实际的好处(WorldBank,2002)。所以地区均等化措施还需要通盘考虑财政支出投向和绩效水平,增加转移支付并不是缩小地区差距的万能法宝。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2006.

[2]财政部预算司编.中国省以下财政体制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陈锡文.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4]杨之刚.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问题成因和改革建议[J].财贸经济,2004,(10).

[5]张丽华,汪冲.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中的制度缺陷——对中央转移支付作用及事权调整体制的思考[J].经济研究,2008,(10).

出差总结篇12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1.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总量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的过程。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还不到50亿美元,而2102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4705.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7.2%;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2年的0.6%增加到了2012年的5.6%。同期,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由1982年的25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90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7%;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由1982年的0.7%增加到2012年的4.4%。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82年的19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280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9.9%;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比重由1982年的0.5%增长至2012年的6.5%。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2003年第一次突破100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九,进入世界十大服务贸易国行列。2009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已增长到2867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五位。2012年,我国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705.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服务贸易国。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的排名第五,而服务贸易进口的排名第三。

2.服务贸易持续逆差且逆差额逐步增大

1992-2012年间,我国服务贸易除了在1994年为顺差外,其余年份都为逆差,并且近年来逆差规模不断加大。由表2看出,服务贸易逆差先由2000年的58亿美元扩大为2004年的95亿美元,2005年服务贸易逆差首次缩减为93亿美元,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07年。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服务贸易逆差再次反弹为116亿美元。2009年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一年,服务贸易逆差再次扩大为295亿美元。2010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服务贸易逆差额缩减为220亿美元。近两年,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继续扩大。2012年,服务贸易逆差再创新高为896亿美元。

二、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

1.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以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传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增长明显。另一方面,传统服务如运输、旅游的进出口额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比重仍持续上升。据统计,2012年,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520亿美元,运输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247.7亿美元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分别为32.3%、26.5%,两者占据了服务贸易的大半壁江山。由表3可看出,2008-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额累计高达2076亿美元。也不难看出,运输服务、旅游、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等对服务贸易差额的贡献不同。其中,运输服务在2008-2012年间连年逆差,并且逆差额不断增大,累计实现逆差1557.4亿美元,占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比重高达75.1%。由此可见,运输服务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第一大来源。受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旅游服务出口激剧减少而进口不断增加,导致了旅游服务自2009年首次出现逆差后,逆差额保持不断上升的态势。2012年,旅游服务逆差额超过运输服务,构成服务贸易逆差的第二大来源。同期,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分别累计实现逆差691.2亿美元、632.6亿美元,构成服务贸易逆差的第三大、第四大来源。除此之外,电影、音像和金融服务的逆差额之和为12.5亿美元,在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构成中占了很小一部分。

2.服务业发展滞后

服务业是一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它对服务贸易的发展非常重要。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将服务业等同于第三产业。所以本文认为,服务业即为第三产业。我国服务业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国服务贸易连续十多年出现逆差的原因。通常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由表4不难看出,2000-201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39.0%增加到2012年的44.6%,年均增长41.7%。而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在中低收入国家这一比重平均为43%。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服务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不高,表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服务业的发展跟不上服务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三、推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从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以旅游、运输服务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在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因此,为使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情况有所改观,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很重要。一方面,要继续维持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知识密集型、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尤其加大发展生产的力度。

2.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贸易的发展必然要依托于服务业的发展。在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的情形下,发展服务业显得尤为重要。在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服务业的传统优势的同时,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如具有高附加值特点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等,达到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与知识密集型、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局面。此外,由于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所有更要大力发展生产业,如现代金融等。

参考文献:

[1]宋雪莲.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正在加大.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第3期,P46-47

出差总结篇13

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货物贸易收支的大额顺差。1998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214.71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收支顺差近466.14亿美元。2006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明显上升(2499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增加(2177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2.9%上升到2006年的9.5%。可见货物贸易顺差为国际收支总体顺差和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而我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又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尤其以廉价劳动力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这点也相应地体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分类中“杂项制品”出口额的增长上。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商品分类中“杂项制品”主要集中了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进出口商品构成中,从1995年到2002年,“杂项制品”顺差由462.87亿美元大幅增长至813.70亿美元,年均增长4.2%。2005年“杂项制品”出口1941.9亿美元,进口608.7亿美元,顺差1333.2亿美元。2006年“杂项制品”(包括服装服饰、鞋类及小商品等)占出口总额的24.6%。“杂项制品”在进口中占比只有9%。“杂项制品”顺差构成了我国货物贸易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产业优势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少。

二、国际收支顺差中“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比重较大,反映了出口的产业结构落后

我国经营项目的顺差相当一部分是依靠低附加值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性产品的出口来维持。为了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国家先后采取了增加出口税、降低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禁止部分产品开展加工贸易等措施。当前,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但总体而言,由于这些行业前几年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投资增长过快,已形成较大生产能力。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我国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比重仍旧较大。

虽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表面上造成了出口不断的增多,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实际上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将自己置于了长期不利的地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枯竭,必然会导致本国经济增长乏力,难以持续。这也说明了目前我国出口的产业结构落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因此,我国急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同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使能源和资源消耗有所降低。

三、国际收支顺差中相当大部分是由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的,这反映了我国自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目前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八成以上都是由外资企业生产的,其中大部分都是低水平、劳动密集型的贴牌加工,属于内资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份额还不高,自有品牌还不多。2005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58.3%,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出口比例超过85%。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外贸总额的58.9%,其顺差占贸易总顺差的51.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出口比例占88%。而我国自主品牌出口尚不足10%。说明在这个产业中,我国出口产品中普遍存在着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国外技术依存度高,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的水平偏低使得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我国主要高新技术产品还属于依赖国外核心技术的加工品,出口的很大一部分高新技术产品技术附加值不高,仍处于“来料加工”阶段,得到的主要是微薄的劳动报酬,大部分利润都归于知识产权的持有者和国际经营者。

出口产品缺乏品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迈上新台阶和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最大“绊脚石”。企业加强自主研发、给出口产品打上自主知识产权的标签,成为我国外贸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

四、服务贸易逆差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落后,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国际收支中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服务贸易总额占贸易总额的比例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据我国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我国2005年服务贸易出口744亿美元,进口838亿美元,逆差约94亿美元。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收入92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4%;服务贸易支出1008亿美元,增长20%;逆差88亿美元。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8.9%,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中三个较大的项目仍然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项合计占收支总额的近4/5。受体制、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制约,我国服务业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且附加值较低的项目,如运输和旅游服务出口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一半以上(2005年运输和旅游服务出口合计占比达60.5%),而占全球服务贸易量较大的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其国际竞争力低,出现了较大的逆差。

虽然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改变了近几年一直快速增长的趋势,比上年同期减少3亿美元,2006年服务贸易逆差下降6%。但逆差项目的构成并未发生变化,仍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项目,顺差项目主要集中在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2006年旅游项下顺差96亿美元,是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项目,运输和保险逆差分别为134亿美元和83亿美元,位居服务贸易逆差项目的前2位。由于我国服务贸易项目结构单一,对货物贸易的依赖性较强,在货物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即生产贸易增长很快,如国际运输服务、国际货物保险等。因此,尽管我国服务贸易收支增长态势良好,但项目结构非常不平衡。

由服务贸易逆差的状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发展滞后,优势部门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且短期内难以提高。这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相当落后,产业发展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产业素质低。这突出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结构档次低,技术结构水平低,尤其是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落后。

五、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反映出我国对外投资水平较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还需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顺差部分来自于资本与金融项目。这主要体现在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上,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迅速,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13亿美元,增长526%,2006年净流出178亿美元,增长58%。但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底子薄弱,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滞后,尤其是与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快速发展的经济极不相称。而且纵观近几年来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对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贡献度呈下降态势,2001~2004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合计为2305亿美元,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58%,而在2005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28%,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同比下降84%,只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4%左右。同时,证券投资在2005年由顺差转为逆差。2006年我国证券投资项目逆差676亿美元,是上年的12.7倍。这反映了我国对外投资与吸引外资的不平衡状况。我国一方面积极引进外资,另一方面对外投资发展缓慢,形成了资本的净流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