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吉林水利论文实用13篇

吉林水利论文
吉林水利论文篇1

我省夏季雨量集中,使夏季治理洪涝灾害尤为重要。截止2000年,我省共建成各类防洪工程7.8万项。其中江河堤防6242km,保护635万人,1830万亩耕地;建成各型水库1311座,塘坝4万多座。总库容298亿m3,兴利库容169亿m3[5]。全省41座防洪城市基本上达到了防洪标准,基本完成全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防汛通讯及水文测报设施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得到加强。在遇到洪涝灾害时,防洪工程可以囤积水源,以便遇到旱灾时就有足够的水源,如今全省已形成除害与兴利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在抵抗洪、涝、旱等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防洪、抗旱减灾效益。

2农田水利建设

我国是农业大国,吉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盛产玉米、水稻、大豆和杂粮杂豆,因此农田水利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多年来,全省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工程为骨干,蓄、引、提、排等基本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使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改善生态环境并促进农业增收,为我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水利保证,从而促进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和谐农村建设的前提,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人才培养和国家资金的支持,更需要人民群众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从而为我省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打好基础。

3城市水利建设

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山塘水库被填埋,地表硬化了,河涌也失去了补给水源,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流入河,造成了水质污染严重。因此,实施城市水利建设管理,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如在城市应该成立一些诸如水利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水资源检测公司等。既可以解决水利建设投资问题,又保障了城市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的高效运营,从而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建设城市水利工程是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的,在做好推进项目建设的基础上,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体制。为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各水利建设应该在政府的管理下实施统一化管理,从而促进城市的水利建设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4其他水利建设

通过多年的建设,吉林省水利建设还在居民供水、小水电事业、水土保持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缺水矛盾日益突出。这些年,全省农村乡镇供水、防病改水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已基本解决各市自治区饮水问题。全省水电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截止本世纪初,已建成小水电站150多处,装机30多万kw,年发电量7.5亿kw/h。渔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均内陆水面占有量位列全国第三,可养鱼水面在全国排第八位。全省应该本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大水土保持监督力度,从而减少人为引起的水土流失,全省治理与破坏的比例下降了76.9%,改变了破坏大于治理的状况,全省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国到现在,我省的水利建设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一是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落后,抗灾能力薄弱,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要求;二是大型骨干工程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不能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三是水利规划建设等基础工作滞后,不能满足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四是现有水利管理体制不合理,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五是缺乏水利建设人才。这些问题是在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改变水利建设工作多年来的陈旧观念,需要我们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探索水利建设的新理念、新对策,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提过良好的保障。

加强水利建设

吉林水利论文篇2

二、吉林市推进生态旅游的优势

1.气候地理位置独特

吉林市坐落在中国东北地区中南部,长白山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路网密布,四通八达。依托位居东北亚经济圈腹心的区位格局,辐射东北,自古就是三省通衢,是运输方式齐全的东北五大综合通枢纽之一。吉林市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其有能力成为东北地区国际旅游的门户和国内旅游的中心地区。

2.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吉林市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是一座闻名遐迩、四季皆宜的旅游城市。吉林市以山水林、冰雪凇为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互相映衬,构成得天独厚的观光、休闲、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等旅游优势。夏季是避暑度假的胜地,冬季是滑雪娱乐的天堂,被国家纳入31个重点旅游城市行列。现在全市共有旅游景区、景点80余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世界陨石之王吉林陨石、国家重点风景区松花湖等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3.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大

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和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远望长白山,近绕松花江。松花江低回慢转,呈返“S”型穿过市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水资源构成了吉林市青水绿带环城的独特水景观。与四面环绕的龙潭山、小白山、朱雀山、玄天岭和西团山、东团山两座古文化遗址共同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是我国少有的山水环城的自然地理单元,堪称“东北的香格里拉”。这一极富立体感、水城山城合一、享誉国内外的山水名城,与上游的松花湖、下游的人工湿地一起构成吉林市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吉林市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及高品位的人文景观资源,使其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充分凸显吉林市生态环境的优越性,也是吉林市旅游业乃至第三产业最具竞争力、最具特色的优化发展道路。

三、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得以繁荣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吉林市旅游产品紧紧围绕着松花湖和雾凇来开发观光旅游产品,数量少、种类单一。近几年,旅游产品的开发却出现高潮,大量新产品推向市场,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效益偏低,影响了吉林市的旅游形象。

2.生态旅游宣传不充分,功能难以实现,缺乏精品

生态旅游提供的是以教育、引导为主,寓教于乐的旅游服务。生态旅游区是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的场所,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支业务精湛、热情高涨、服务到位的导游队伍和相关从业人员,同时也应有系列宣传品以达到对生态旅游内涵的充分解释,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然而,吉林市大部分景区这一点做得十分欠缺,导游讲解的知识品位不高,有些旅游产品的资源管理粗放,服务不到位等同样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应有特色。

3.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急需改善

在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瓶颈现象。吉林市旅游人才中拥有高等学历者甚少。由于吉林市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相应不高,人才引进困难。另外,吉林市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高,人才结构需要调整,层次有待提升。因此缺乏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制约了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吉林市以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1.以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开发绿色多样化旅游产品

循环经济的支撑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支撑系统,经济政策、经济评估支撑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及鼓励公众参与等。这些支撑系统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对生态旅游有着重大启示。吉林市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借鉴循环经济理论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科技应用及经济评估,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大力开发山水游、农家乐旅游及采摘游等旅游产品,引导游客进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教育,使吉林市生态旅游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吉林市生态旅游经济维度的强化

吉林水利论文篇3

关键词 :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938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382 号);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吉林省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505 号);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协调研究”(ZC12092);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2012B324)。第一作者简介:刘子玉,男,1969 年出生,吉林蛟河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居民消费。通信地址:130012 长春市新电台街63 号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分院,E-mail:lzy9818@126.com。

通讯作者:肖静,女,1974 年出生,吉林长春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物流和消费。通信地址:130022 长春市卫星路6543 号长春大学管理学院 物流系,E-mail:jingxiao662006@126.com。

收稿日期:2014-09-25,修回日期:2014-11-27。

The Research abo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Based on City Area in Jilin ProvinceLiu Ziyu1, Xiao Jing2, Li Jing1(1Changchun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hool, Changchun 130012, Jilin, China2Changchun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hool, Changchun 130022, Jilin,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research abo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based on city region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n it uses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to analyzethe panel data about 9 cities from 1986 to 2012 in Jilin province,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appears the phenomenon of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in different cities, and has spatial correlationin 9 country-side. Based on this found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the mechanism of the spatialfunction guided by consumption, when it puts forward to the strategy about promoting and developing thestandard of rural resident s’consumption in Jilin Province.

Key words: City Area; The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The Test Model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0 引言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受到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中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冲击,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也不同程度感受到全球需求暴跌的冲击,就业压力加剧,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吉林省民众的生活。为了应对这种冲击,吉林省应该从发展方式转变上看待问题,要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要加快形成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吉林省通过改变三驾马车中,从前将投资作为第一位的格局,把消费放到了首位,统括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吉林省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拥有1492.7 万农村居民,因此如何解决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是摆在吉林省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长期低迷,其消费率一致持续在6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邻省[1]。而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却持续降低,从1980—2012 年的32 年间下降了近26 个百分点,因此,如何提高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引导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朝着正确的消费方向前进,也是促进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调整好经济结构,促进吉林省更好的改善民生的重要决策。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又存在着区域性的不同特点,特别是吉林省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同,消费结构也不一样,如何破解吉林省不同地市之间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同的问题,防止经济在不同地市之间的不均衡和集聚现象,同时也是吉林省各级政府改善民生,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和消费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根据吉林省的省情,并对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的空间依赖性进行分析,分析吉林省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和集聚特征,为吉林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文献回顾

理论界认为,消费是一个国家不断向上发展的根本动力,消费是现阶段投资、消费、出口等“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已不鲜见,一般是通过消费函数对某一个地区的消费进行估测[1];通过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来计算当地的恩格尔系数[2];也有的通过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来计算消费倾向,进而进行消费结构的弹性分析等[3]。学者王进[4]对中国的农村居民消费进行了不同区域的分类,并总结出不同区域的消费特征;韩爽[5]分析了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影响,通过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具体分析,阐述扩大内需政策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学者Ravallio[6]通过对区域性经济与农村居民消费的经济模型的研究来分析不同地域的农村居民消费问题;鲜祖德[7]利用消费函数探讨了扩大内需的办法,通过消费力度来解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问题;相丽驰等[8]为了研究浙江的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问题,使用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林江鹏等[9]采用经济计量函数模型研究中国不同区域的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的支出关系;郑春梅[10]、胡燕京等[11]、张锦宗等[12]也利用不同的计量模型,对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进行了探讨。

但是,作者通过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文献查找可知,通过空间相似性、消费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进行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的文献并不是很多。调查显示,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即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又存在着显著的集聚现象,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根据吉林省各地市的统计公报可知,长春市2012 年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为5855 元,比上一年增长了9.3%,是白城的3.69 倍,可见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的消费空间区域差异比较显著,而且还存在着集聚现象,分析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是否存在着空间的依赖性,分析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是否会产生空间差距现象,以及分析产生空间差距现象的原因,等等这些分析都是为提高吉林省各个地级市的消费水平、解决各个地级市消费不均衡,从而提高整个吉林省的消费水平。

2 空间计量模型的相关理论

笔者利用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Global SpatialAutocorrelation)[13-14],根据变量选择不同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对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全域空间的自相关是从整个区域空间来探讨吉林省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空间分布情况[15-17]。Moran I 的基本公式见式(1)。

利用式(4)和式(6)的差值来检验吉林省n 个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是不是存在着全域空间的自相关关系。根据文献[12]中资料可知,空间计量模型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空间滞后模型,它的形式是y=pWy+xβ+ε,另一种是空间误差模型,它的形式为y=Xβ+ε,这里的ε是随机误差项向量,而且ε=Wε+μ,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述。

3 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特征研究的实证本论文把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把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价格水平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取吉林省的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市9 个地级市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来验证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数据来源吉林省各年统计年鉴和吉林省各地市的各年年鉴。有的可能缺少某年的居民价格指数,就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替,因为分析的空间状态,所以利用消费价格指数不会影响具体的分析结果。为了检验吉林省各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的差异与集聚的规律,本文拟提出2 个假设作为检验的工具,第一个就是假设吉林省各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满足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设理论。第二个就是假设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着空间集聚的特征。

模型如式(6)。

Cit =αit +β1Yit +β2Pit +μr,t =1,2,?,T ……… (6)这里的C表示消费额,Y 表示收入,P 表示消费价格指数,α与βi(i=1,2)为待估参数,βi表示为边际消费倾向,通过分析模型形成整体上是否成立来研究吉林省各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是否取决于收入的绝对水平。笔者选择2012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所获得的9 个地市区域的计算结果参见表1 所示,拟合优度为0.8725,大于0.8,F值为135.847,伴随概率为1.774e-0.21,说明模型总体上成立,又由于收入变量的参数βi 是0.8014,P 是0,这也说明了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决定消费,而且边际消费倾向还比较大,所以,满足第一个假设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的原理。

根据表1 的结果可以看出来,模型是成立的,但是模型中还反映出来模型中应该有的常数项没有显现出来,再有就是价格变量的假设检验接受了原假设为0,说明该模型反应的结果与现实生活相违背,这不符合常理,这可能是因为吉林省不同地级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经济发展不同,消费文化和消费偏好不同等缘故。所以如果利用传统的消费截面数据分析解释不了显著的区域空间差异对消费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的。因此对解释地市区域农村居民的消费与收入、价格间的复杂关系如果采用一般的截面回归分析是难以解释的。

下面利用Moran I 的统计量和零假设检验来估算吉林省各地市区域之间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性。从表2 的结果来看,1986—2012 年期间9 个地市区域消费(根据常理,为了不出现伪回归,ECQ 取对数)的Moran I 平均值是0.42748,而且每一年的无空间相关假设的概率也都在0.05 以下,说明了吉林省内相邻的地市区域的消费水平存在着一般意义的正相关,从这一点来看第二个假设是成立的。

最后再以2001 年和2010 年为例进行分析。图1和图2 是2001 年和2010 年吉林省各地市区域人均消费Moran I 指数散点图,根据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计算得到Moran I 的2001 年和2010 年统计值,吉林省9个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指数2001 年Moran I 为0.4307,2010 年Moran I 为0.4425。通过计算结果可知,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表现为,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市是相邻的,相邻地市的消费水平也相近。

图1 和图2 是2001 年和2012 年吉林省9 个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位于四个象限内的空间Moran I 散点分布情况,图中反映了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空间集聚特征,下面来验证第二个假设。由图1 可知,2000 年长春位于第一象限,属于高-高的自相关关系的集群,松原和四平属于第二象限是低-高的负空间自相关关系集群,白城、通化、白山、辽源等地市在第三象限,是低-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吉林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第四象限,是高-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通过图2 可知,2012 年,长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第一象限,是高-高的自相关关系的集群,松原在第二象限是低-高的负空间自相关关系集群,白城、通化、白山、辽源4 个市位于第三象限,也是低-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四平在第四象限,属于高-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

因为本论文中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最小二乘估计忽略了空间效应,导致了所设定的模型不合理。为了进一步验证是否存在着空间的自相关性,在吉林省范围内进行了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检验,检验方法详见

参考文献[12],检验结果详见表3。

最后要把表1 和表4 中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可知,SLM和SEM的R-squared 都大于ols 回归的拟合优度,并且SEM的R-squared(0.9572)的值大于的R- squared(0.9019) 的值,也大于ols 回归的Rsquared(0.8725);比较Logl,AIC 和SC 的值也发现,SEM 模型的Logl 值为- 234.664,大于SLM- 237.557,SEM 模型的AIC 和SC(分别为460.854 和469.578)也小于SLM 的(分别为469.570 和491.57),因此SEM 模型是相对较优的模型。再从参数的估计结果来看,SEM模型的常数项为4497.62 元,是吉林省9 个地市区域农村居民的一年基本消费的平均水平,价格指数前的参数为-45.9921,表明价格的上升对于农村居民的消费下降有强烈的反映,但是SLM模型的常数估计结果为负数,价格指数前的参数为正数,不符合经济事实,综合上面的分析,SEM模型是最优的模型。

从表4 中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各个地级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在各个市域之间存在空间的扩散效应,说明吉林省相邻地级市之间消费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地市区域的消费也具有空间的相互影响现象。虽然在表4中显示的价格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可是却没有通过1%的检验,这也充分证明了吉林省的物价还是比较稳定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物价弹性小,这是主要是因为吉林省各个地市区域的农民消费基本上都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价格方面的作用不是很强,因此对消费量的影响不是很大。

4 结论

笔者借助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在考虑到空间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探讨了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所具有的特征,通过研究表明:

(1)吉林省不同地市间的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空间集聚现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消费水平,由于吉林省相邻地市的经济水平相当也就导致了相邻地市的消费水平也接近,消费模式也是伴随着当地经济发展而定的。自从吉林省实行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国家战略,国家给予很多政策支持,更为长吉两市的经济联动增长提供了动力支持,只有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不好,消费理念、消费文化也比较低,导致消费性价比也比较低,不仅如此,农村居民还存在着习惯于维持性消费和示范和攀比的现象。

(2)吉林省9 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利用空间滞后模型,通过对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进行分析,反映出吉林省地势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地理空间效应对吉林省9 个地级市的农民消费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前文中的检验可知,空间误差模型还是能够很好地解释吉林省不同地级市的农民消费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作用机制。

(3)吉林省在制定农村居民消费政策时应该考虑空间的相关性。根据吉林省的地图来看,地域狭长,区域跨度较大,各个市域的发展各不相同,从地市区域的范围来看,每个地级市的消费结构都不一样,消费存在着空间的正向依赖性,邻近地市的农民可以说有着传染性,存在着溢出效应,基于此,吉林省在制定农村居民消费政策时就应该把空间相关性考虑进来,同时制定政策时要向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市倾斜,通过稳定物价,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增强消费信心,改进农村地区销售网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问题等下功夫。

5 讨论

(1)针对居民消费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以往的文献主要是针对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如果说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一般采用的都是利用误差修正模型或者是采用扩展的误差修正模型进行研究,如果针对多个地区进行不同时序的研究就会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但是面板数据模型只能反映出各个主体之间的差别,不能反应某一主体发生变动时对周围各个主体带来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而空间相关模型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2)根据空间经济学理论,任何经济活动都不能脱离其特定的空间载体。本论文采用Moran I 的统计量对吉林省9 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空间性进行了分析,可以认为,该理论不仅应用于消费,而且还可以应用到金融、气候、投资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刘子玉.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6):90-120.

[2] 耿晋娟.基于改进的ELESM法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以山西省为例[J].兰州学刊.2013(12):99-107.

[3] 车茹雅.陕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ELES 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3):84-87.

[4] 王进.中国农村消费区域分类及其特征分析[J].农业经济,2011(10):87-89.

[5] 韩爽.扩大内需与区域经济发展[J].科技信息,2008(32):241-242.[6] Ravallion. Geographic poverty traps A mico model of consumptiongrowth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02,8(17):329-346.

[7] 鲜祖德.从农民消费行为看扩大内需的对策[J].统计研究,2003(8):8-12.

[8] 相丽驰,金晓彤.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浙江农民消费需求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8):60-61.

[9] 林江鹏,刘旺霞.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4):116-119.

[10] 郑春梅,孙颖.范丙文.中国农民消费特征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3):78-80.

[11] 胡燕京,董迎迎.中国农民消费问题的计量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2):59-65.

[12] 张锦宗,朱瑜馨.山东省各市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性对应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8):91-95.

[13] 曹娜.基于ELES模型的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4(2):67-70.

[14] 孙爱军.中国省域农民消费的空间计量分析[J].农村经济,2009(8):52-56.

[15] 曾国平,罗航艳,曹跃群.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9):100-102.

[16] 吴玉鸣.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在省域研发与创新中的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144-150

[17] 姚建平.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11):57-67.

吉林水利论文篇4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迅速成长为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主要动力。

从国内外文献来看,Singlemann(1978)研究发现城市化是促成一个国家由农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重要因素,他首次明确了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原因。李京文(2005)认为,从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来看,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基本上是量的影响,即影响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而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则是质的影响,即强化城市的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李江帆(2004)认为与发达国家和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之间形成一种低水平的相互制约关系,并且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50―80年代,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呈负相关关系,系数为-0.63;80年代以后呈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73,但相关性并不强。刘秉镰、王家庭(2004)也认为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影响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影响了工业化的整体演进和城市化的进程。郑吉昌(2005)认为服务业是城市化特别是现代城市化的载体和依托,服务业发展拉动非农就业增长而带动城市化率的上升,而城市化的加快也能够促进服务业的扩张。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GDP的增加,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上升,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也逐步提高,反之亦然。服务业与城市化的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是否同样成立呢?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吉林省的服务业与城市化二者的关系进行验证,并对吉林省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二、对吉林省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实证分析

1、方法介绍

在计量经济学上,进行Granger检验之前,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必须具备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性,它们的残差项是平稳的。而进行协整检验之前,两个时间序列向量应有相同的单位根过程。因此,本文首先对吉林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城市化水平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然后进行协整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2、实证结果及分析

选取吉林省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表示吉林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用非农人口比重这一指标代表吉林省城市化进程。数据来自于《2008年吉林省统计年鉴》。利用吉林省1952―2007年的数据,以及计量经济软件EView5.0对吉林省服务业与城市化二者的关系进行检验。

(1)单位根检验。对吉林省服务业发展水平(Y)和城市化水平(X)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和表2。

检验结果表明吉林省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序列都是I(1)过程,满足进一步协整分析的条件。

(2)协整分析。用OLS法将吉林省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Yt=-0.127006+1.085506Xt+μt

(-4.395886)(13.56719)

然后对方程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滞后阶数为1时,得到检验统计量值为-6.405641,5%显著水平下临界值为-2.916566,可以看出残差序列为I(0),它是平稳序列。因此,Y对X的回归是一个协整回归,两时间序列变量具有协整关系。

(3)因果关系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只是一种数量上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否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吉林省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Granger检验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吉林省城市化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而服务业发展不是城市化发展的Granger原因。

三、对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以上的分析结论进一步明确了吉林省的服务业与城市化二者的关系: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但服务业的发展却对城市化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吉林省作为经济发展不算发达的省份,城市化对经济的发展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仍然要重视城市的建设,增强城市功能,增加城市人口的积聚,才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全面推进吉林省经济的腾飞。

1、促进城市化进程,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作为资源要素集聚的载体,它的发展引致人口向城市流动,奠定了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需求,从而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助推器,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也取决于城市化的水平。尽管吉林省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但城市化水平滞后已经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吉林省城市化进程。目前应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产业增长点,突出长春、吉林两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地区的城市化推进战略,从而带动吉林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化与服务业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2、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的改变能够对服务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服务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居民收入水平的改善主要来源于城市居民,但从长期来看,启动农村居民消费是服务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巨大动力。

3、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任何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鉴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政府应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推动吉林省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竞争力。

推进服务业的发展,首先需打破服务业行业的国家垄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开发服务市场,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透明、资源共享。要降低国家垄断行业,如银行、保险、电信、传播等行业的进入“门槛”,允许国内外资本进入这些领域,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要加大公共服务的市场准入,政府必须明确自己应有的地位和职能,将各种经济问题主要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解决,放松政府对服务业的管制是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吉林省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繁荣。

(注:本文是吉林省科技厅项目:吉林省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080644。)

【参考文献】

[1] Singelmann J.: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bor force in seve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1920-1970[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8.

[2] 李京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城市化互动共进[J].理论与现代化,2005(7).

[3] 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上、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吉林水利论文篇5

(一)服务外包产业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所具有的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而得到较快发展。而在国际竞争的激化、情报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贸易投资的自由化等大背景下,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据商务部通报,2014年我国企业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20.4万份,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1072.1亿美元和813.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2.2%和27.4%。近年来,吉林省也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其作为促进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及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1年3月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吉林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吉政发[2011]10号),明确提出“做好服务外包工作,对于促进我省对外开放,进一步发挥我省人才、科技和信息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也,扩大社会就业,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对省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整体部署。据吉林省商务厅通报,2013年吉林省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为4942.91万美元,同比增长74.36%,增幅居全国第5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在此情况下,吉林省依靠自身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科技和产业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尤其是面向日、韩、俄的服务外包产业,对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及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对外开放和吸引利用外资、吸引高素质人才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二)吉林省对日服务外包的基本情况。由于吉林省与韩国、日本等亚洲邻国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往来交通等方面的相通相近性和便利性,美日韩成为吉林省服务外包产业的主力军。如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韩国语言相通、生活习惯相近、往来交通快捷便利,具备承接对韩外包的独特区位条件和人文优势,现已成为对韩外包业务的新军;长春市因高校多且几乎所有文科类的高校都设有日语专业,语言沟通上的便利使得长春市成为承接对日外包业务的主要城市。加上日本的离岸服务外包市场需求也日益旺盛。对于日本企业来说,选择中国选择吉林省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低廉的人力资源,以及文化的相同点。因为日本使用的是中国的汉字。还有,吉林省学习日语的人才巨多,可以轻松对应一些事务性工作或者人事、总务、财务等服务性内容的工作。吉林省对日服务外包业务以信息技术外包(ITO)为主。2014年,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技术型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执行金额占执行总额比重分别为83.03%、6.33%、10.64%。种种数据表明,吉林省针对国际市场业务的承接游刃有余,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对日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迅速的长春是吉林省服务外包业务的“主阵地”。2014年,长春承接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执行金额分别占吉林省全省比重的96.75%和68.29%,服务外包业务规模均居全省首位。另外,长春市有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企业28家,其中近40%为对日外包企业,数据上来看,集聚发展对日服务外包的特征和优势非常明显。

三、对日服务外包影响吉林省服务贸易的途径

(一)直接途径。承接服务外包可以增加服务贸易出口,减少服务贸易逆差。对日服务外包可以增加吉林省对日服务贸易出口比例。在传统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吉林省新兴服务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减少了吉林省整体服务贸易逆差。根据吉林统计局数据资料,吉林省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9%的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增长6.1%、第三产业增长8.9%;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0.1:48.0:4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43.8%、49.9%。第三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离不开吉林省服务外包产业在整个地区经济中的带动作用。。以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吉林省服务贸易的增长,减少了吉林省的服务贸易逆差。(二)间接途径。1、增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对日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对日服务外包所带来的技术外溢可以带动吉林省的服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服务贸易的发展。根据国际服务外包产生的技术外溢效果,对日服务外包将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先进的理念和服务意识转移或渗透到承接方吉林省,让吉林省在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领域更加了解日本、适应日本的需求,最终促进对日服务贸易的发展。据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日本企业对吉林省的外包业务不仅停留在物质生产领域上,更多地面向信息服务、客户支持等多形式的高端服务外包方面,因此在业务承接过程中必将会进行业务人员的培训、提供相应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通过这些业务转移过程中产生的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经验的同时转移,可以提高吉林省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2、优化和调整吉林省产业结构:(1)发展对日服务外包能促进吉林省资本的流入和加速资本积累,并借助这些资本发展新兴服务产业,优化和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2)吉林省对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以信息技术外包(ITO)为主,约占80%以上,而其余20%主要是业务流程外包(BPO)和技术型知识流程外包(KPO)。吉林省正经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外包从数据录入、基本编程等低端服务向软件开发、设计、金融分析等高端服务转移,这将加快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吉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技术水平的提升;(3)对日服务外包业务的多元化会带动服务贸易多元化,推进吉林省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中日两国共用汉字且吉林省日语人才聚集等文化语言优势使得日本企业把一些曾经只有在本企业内部进行的管理性质业务,转移到吉林省的情况非常多,而类似于财务、人事、营业事物等外包业务的多样化,必然促进吉林省服务贸易行业的多元化、增加劳动力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吉林省对日服务外包促进服务贸易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途径的分析得出了下述结论和启示:(1)吉林省对日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对优化吉林省服务贸易结构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发展对日服务外包有助于吉林省的服务业从传统的服务向知识技术密集的新兴服务业转移,从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服务向价值链高端的服务转移。但目前吉林省对日服务外包业务结构来看,单纯的数据录入和基本编程等低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远远超过软件开发、设计、金融分析、客服中心等高端服务贸易,利润底下,产业结构失衡、高级人才流失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吉林省的技术水平和服务品质无法达到日本企业的要求,标准和规格不统一等。据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富浦英一的调查,在日本国内没有实现外包而直接跨国进行服务外包的企业只占日本发包企业的1%,而在海外进行服务外包的日本企业99%都在本国国内已经进行服务外包。这必将引起日本国内和中国国内服务业务对应质量的对比,使得日本企业不会将技术含量高、利润率高的高端服务业外包出去。(2)吉林省对日服务外包产生的技术外溢效果不明显,其原因在于两个地区的人员素质差距较大,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意识等方面产生的差距,使得技术外溢效果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根据上述结论与启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加快技术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优化吉林省产业结构的同时提升吉林省整体技术水平。对日服务外包业务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录入和基本编程这一阶段,要通过挖掘和留住高端技术人才,不断吸引日本企业将部分核心技术领域也可慢慢转移到吉林省,并从中获取更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推进服务业从低端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2)针对对日服务外包人才进行专业的技术及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增强对日本的文化和习惯以及服务意识方面的认知,并适应日本的需求。吉林省日语人才聚集,但能够适应日本人的节奏、了解日本人的工作态度和服务观念的日语人才却明显匮乏,导致外包人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等缺点。企业和政府应多鼓励高端外包人才和留学人员加入到吉林省对日服务外包行业中,企业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留用机制,完善企业薪酬与福利机制的同时政府应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企业较大力度的优惠和援助。

作者:李燕玉 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

参考文献:

[1]张敏,《服务外包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990_2013_的科学计量分析》,经济学家,2014.10

吉林水利论文篇6

2009年国务院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明确了长吉图地区的发展目标:将该地区进一步“开发”和“开放”,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合作交流,复兴东北地区,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吉林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对吉林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有效措施。

一、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对吉林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战略地位,为吉林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长吉图开发开放地区主要包括吉林省长春市、图们江等地区,而这些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图们江是沟通我国沿海地区与日本的海上通道,且与俄罗斯、朝鲜两国相邻,方便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合作;珲春市作为环日本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地区,距离日本特近,且与俄罗斯、朝鲜的自由贸易区较近;长春、吉林市也与俄罗斯和朝鲜港口相连。由此可见,长吉图地区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要充分发挥吉林市、长春市和图们江地区的地理优势,促进其与东北亚地区经济、自然资源、技术、劳动力、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带动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此外,长吉图地区充分考虑到吉林省的政治、经济和地理情况,利用长春、图们江比较优势促进我国与其他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交流,逐渐使长吉图地区成为吉林省对外开放发展的平台。

(二)提升吉林省竞争力,吸引外资,促进吉林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吉林省作为我国典型的内陆省份,与长吉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具有开放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等特点。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充分发挥珲春、长春、吉林等地理优势,并以此形成全面的发展格局,将东北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提高吉林省的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竞争,提高吉林省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国家的关注,然后推动东北地区的复兴和建设。总之,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可以提高吉林省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同时可带动沿海与内地等区域协调发展。

(三)以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带动东北地区复兴。虽然我国实行“振兴东北老工业区”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吉林省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与黑龙江、辽宁两省相连,且经由珲春和日本进行交流,也可通过白城与内蒙古东部联系,因此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不仅能推动吉林省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带动与吉林省密切相关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复兴东北的战略目标。

(四)推进吉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吉林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以长吉图地区为重要平台,以现有资源和优势为依据,进行产业创新,大力发展具有吉林省特色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具体来说,以吉林省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冶金、能源、人参等特色产业,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设现代化高科技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并附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工业链。此外,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和高科技产业,提高吉林省的综合实力。总之,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可以促进吉林省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吉林省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我国各区域的合作交流,缩短各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有效措施

(一)统筹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首先,国家要进一步重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加大对该地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为长吉图地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其次,长吉图地区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和优势,充分利用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等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强与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合作,提高吉林省的经济实力。最后,把吉林省的发展与东北复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在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同时拉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二)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工业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不仅要大力进行工业改造,提高汽车制造等工业制造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加大对农产业的科技投入,建设绿色、高科技的农业生产基地,而且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特色产业,同时要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吉林省的经济水平。

(三)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经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既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要协调统一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社会与人的关系。具体来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吉林省具体情况合理进行工业布局,保护自然环境,如长白山林区,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经济。

结束语

总而言之,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以吉林省为主要腹地,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协调区域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与促进方式[J].经营管理者,2013(18).

[2]王胜今.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与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0(4).

吉林水利论文篇7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我国外商投资分为直接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方式两种。直接投资方式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作)、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独资)、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合作开发;其他投资方式包括对外发行股票、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加工装配。

2. 吉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吉林省实行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将近30年,外商直接投资是主要方式之一,大体上主要经历了起步、快速增长、稳定调整和高速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一1990):起步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吉林省经济相对于国内其他沿海地区比较滞后,第一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引进于1984年,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只有8笔合同,规模仅有239万美元,之后每年也都在1亿美元以下。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低,外商到吉林省投资信心不足,外资项目少,投资规模小,基本都是尝试与观望的态度,进展迟缓。这一阶段虽然刚刚起步,但也标志着吉林省利用外资从无到有,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阶段(1991一1996):快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国家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外商投资的政策环境也得到改善,相关规章制度也日趋成熟。在大好的环境下,吉林省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无论是流入数量还是流入速度都有了新的起色。1996年达到4.52亿美元成为该阶段最高水平,年平均利用外资项目数达到787个,且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50%,处于迅猛发展态势,但是在这一阶段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只注重量的增长,结构不合理,外资大量投向房地产和娱乐业,这两个部门的比重高达28%。

第三阶段(1997一2003):稳定调整阶段。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整体经济水平遭受严重打击,这一时期,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各项指标明显下降,竞争带来的投资风险加剧,使一些中小外商来吉林省投资决策更加审慎。直到2004年才基本恢复到1996年的实际水平,所以这个阶段几乎没有增长,只是不断的调整和保持稳定。

第四阶段(2004一至今):高速发展阶段。经历了上一阶段的徘徊之后,从2004年开始,迎来了吉林省利用外资的大发展时代。到2011年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到14.81亿美元,是2004年的3倍还多,年平均增速15%左右,2012年仅上半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就超过10亿美元。这一阶段重点是由数量扩张逐渐转向质量的提高,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扩大投资领域,强化产业结构调整。

3. 吉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经过30年的发展,吉林省外商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投资的产业相对稳定。截至2011年底,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90.27亿美元,其中累计外商直接投资117.14亿美元,占全国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额的5.32%。

下面从四个方面分别对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进行分析。

3.1从投资方式来看,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有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这三种类型。其中独资企业占54%,达到一半以上,合资企业占39%,合作企业占7%,独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吉林省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据统计,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数达到4309户,比上一年增加100多户,总投资额223亿美元,注册资本123亿美元。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早期倾向于建立合资企业,后期逐渐转变为偏好建立独资企业或直接并购。

3.2从行业分布来看,从1997年到2011年,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约为83.54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五大行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合计高达94.22%,其他行业的比重仅为5.78%。另外,产业分布中还偏重于投资少、盈利高、见效快的第二产业,比重高达86%。

3.3从投资来源地分布来看,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包括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韩国、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几个少数国家,从地理位置的便利程度来看,吉林省与东北亚地区的国家联系比较密切,由此可见,吉林省吸收外资来源的范围仍然很有限。

3.4从区位分布来看,吉林省外资主要投向发展较早,工业基础较好的长春市和吉林市,长春市尤为明显,外商投资累计企业数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加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即有少数民族特色,又处于俄、朝交界的特殊位置,更能吸引外商投资,这三个地区外商投资累计企业数占全省总量的88%,成为全省外商投资的主导。国家批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就是要加快吸引外商投资的步伐,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4. 外商直接投资对吉林省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经济水平总体上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十几年,以开放促发展,以投资促增长,经济突飞猛进。2007年,由于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外商投资到吉林省的热情高涨,吉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85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增幅创历史新高。2008年之后两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大企业投资意愿减弱,投资增速放缓,但仍然保持增长。实践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促进本省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吸纳培育高级管理人才、推行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1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吉林省经济的增长

近几年,吉林省引进与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1984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174.39亿元,2011年达到10530.71亿元,是1984年的60倍还多,与此同时,FDI占GDP比重由1984年的0.032%到2011年的0.93%,增长了30倍。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进入,有力地促进了吉林省的改革开放,加快了吉林省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吉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快主要得益于一些外资大项目陆续到资,对实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大项目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农副产品食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房地产业等行业,这说明外商在吉林省投资的信心增强。比较突出的包括中粮生化能源有限公司、锦湖轮胎有限公司、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长春玉成淀粉糖有限公司、和记黄埔地产有限公司、吉林凯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

4.2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吉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获得了迅速发展,从外贸增长的来源看,主要是依靠外商投资企业来推动。对

吉林省来说,外商投资企业对吉林省进口贸易的影响作用也十分明显。外商投资企业不仅本身增加了吉林省商品的出口还间接带动了本地企业增加出口,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增加了吉林省的进口贸易。从2001年到2007年,三资企业实现进出口额占该省进出口总额比重平均47%左右,在2004年超过50%。2011年全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20.47亿美元,增长30.9%。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9.47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81亿美元。

4.3外商直接投资加快吉林省企业的技术进步

外商直接投资对吉林省技术进步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是外商投资可以带来直接的技术转移,或者研究开发活动的转移,提高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直接带动吉林省技术的进步,即外溢效应。间接效应是有的企业通过学习、模仿,获得外来先进技术,另外,外资的技术优势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刺激省内企业加强技术开发,从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即模仿效应和竞争效应。外商投资主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货物和加工工艺、引进高科技研发能力和高效率的管理能力等途径使外商在当地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进步,而且外资企业通过技术溢出的方式影响一个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加快人才流动,在竞争中提高劳动者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4.4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吉林省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文章前面提到的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现状中可以看出,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明显集中于第二产业。2012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速加快,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同比下降。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43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的4.1%,比上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35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为90.4%,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56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的5.4%,同比下降2.7%。外资的流入刺激了政府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和居民对第二、三产业的消费,提升了第一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而且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通过优胜劣汰的 “竞争效应”使内部原有的资本得到高效率的利用,提高了第二、三产业的整体发展。

5. 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几点建议

从上述四各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整体水平逐年稳步的提高,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外商投资规模小、行业分布不合理,投资来源和区位分布不均衡等问题,2008年以来,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吉林省新批项目和合同外资额双双出现下降,表明后利用外资后劲不足。东北三省外商投资规模吉林省位居第三,如果跟国内同期其他省份比较,仍有很大差距。

吉林省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注重质与量相结合。外商投资不能只追求短期数量上的增长,而忽视了长期质量上的要求,要严把质量关,合理控制准入原则,优先引进高科技、低能耗、轻污染、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第二,产业结构、区位分布均衡发展。目前,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长吉图地区,在引资时要注意科学引导和调控,合理布局,明确重点项目,逐步拓宽领域,带动其他行业和地区共同进步,以促进全省利用外资协调发展。第三,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资企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强技术的国际化交流,提高竞争力。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邹积新.吉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5月.

[2]胡宁.外商直接投资对吉林省经济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9年4月.

[3]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第4期.

[4]廉晓梅.长吉图先导区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6期.

[5]杨红,冯超.吉林省吸收外商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白学刊.2010年第4期.

吉林水利论文篇8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科技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水平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主要形式。目前,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成果转化率较低,可供转化的成果较少,成果转化机制不太健全等。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过程中,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必须立足于产学研合作,从转化机制的源头、过程、利益分配、服务体系等各个层面入手,提高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在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功能。本文遵循“现状—问题及成因—对策”的基本思路,在考察吉林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我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不足,分析障碍,给出相应的对策。

1 吉林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模式比较、转化的政策、机制、理念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归纳起来,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种研究主要是政府对高校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资助方式,此类研究可以提高政府的资助效率;第二种研究是针对成果提供方和有成果需求的企业双方面的利益,制定合适的政策法规,建立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促使双方合作,以此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然而,关于这两方面的研究,有的是只有针对国家层面的宏观研究而没有针对地方层面特点的研究,有的则是只有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各相关因素问题的系统研究,而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机制。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推广模式的现状是大多数研究只是进行理论上的定性探讨,没有对这一过程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新地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良性转化的相关研究和政策措施。当前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渠道较为简单等问题,极不利于吉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主要是现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导致吉林省地方高校在科研工作的许多方面做得不够科学合理,比如科研导向、科研观念、科技评价、科研激励机制及科研推广平台等方面。

2 吉林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存在的问题成因

2.1 吉林省的科技投入不够

和沿海城市及京津沪等发达城市比较,吉林省无论是在科技人员和科技经费等方面的投入、支出、科技成果和科技论文等方面的产出、还是在专利鉴定成果数、科技专著、科技成果奖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

2.2 吉林省地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受到了现行科研管理体制的制约

现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 主要集中在:条块分割的高校管理模式不利于交叉综合研究,限制了科技资源整合;高校科技管理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上下传递;现有的高校科技评价、激励和竞争机制不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现有科研管理体制使得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到一起,大量的科技成果不符合市场需要;科研价值观不科学;当前高校人才评价缺少推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高校的科技人员不够协调,习惯“单兵作战”;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建立,阻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2.3 高等学校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高等学校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高校自办产业模式、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模式、增长模式三种。这三种模式的缺点在于:(1)各高等学校普遍缺乏能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外部资源的整合,更缺乏能够实现科研成果、劳动、资本、组织、市场需求、制度环境各种要素相互综合配套的管理。(2)政府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府应对高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帮助分担转化风险,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协调市场中的各种影响因素。(3)吉林省绝大多数高校还缺乏一种能分散和转移科技转化风险的机制,因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应有效回避而不应单纯由高校来买单,因为这将极大制约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3 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推广模式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提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地位,将其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自身研究特色相结合,明确定位;将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机结合,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完善科研评价机制。(2)培养优秀的科技队伍。科技队伍是科技创新的长远保证,高校里往往集中了某一领域的精英,利用这些精英打造优势的科研团队进行研发,推动吉林省科研水平的提升。(3)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形成合作联盟。继续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社会企业和风险基金加强与吉林省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跟踪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做到技术更新理论、产品研制在高校,具体实验、生产在企业,风险均摊、收益分成的合作之路。(4)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因为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大部分项目的科研水平与东部地区、国际有一定的差距,加大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必将提升吉林省的整体科研水平,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总之,对吉林省地方高校成果转化机制及推广模式的研究应“立足于市场”,“为企业而研发”。高等学校的科研项目和产品开发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既着眼于市场需要,又要考虑企业的生产条件,科研成果的成熟度既要高又切合实际,成果转化也就容易实现。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ZC12089)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康敏,李斌.我国高校科技产业成果转化模式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

[2] 蒋文.高校科研管理视角下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吉林水利论文篇9

一、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及取得成绩

吉林省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自然资源富集,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吉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以"黑土地"而闻名。全省耕地面积553.5万公顷,居全国第9位,人均耕地3.05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达到115种之多。同时吉林省也是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长白山的自然生态景观更是闻名遐迩。

近几年吉林省在探索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数据显示,在2008年底,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7.43万吨,下降6.42%,居全国第4位;二氧化硫排放量37.75万吨,下降5.38%,与2005年相比首次出现拐点。2009年,全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36.08万吨,比上年下降3.62%;二氧化硫(SO2)排放量36.3万吨。同时,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园区和具体城市开展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也初见成效。循环经济示范区,再生资源集散市场,部级试点单位,吉林市、四平、白山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四个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已成为了吉林循环经济的亮点。例如,白山市在2010年单位GDP综合能耗比2005年降低22%,二氧化硫提前一年完成减排任务,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市中心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18天,并成功迈进中国十大生态旅游城、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卫生城和园林城行列。

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要立足于农业大省这个“根本”,充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全面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出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十二五”期间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回顾过去,纵观吉林省整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很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索与解决。

(一)观念问题

循环经济的有效推进需要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全面普及与深刻理解。发展循环经济只有成为公众的日常行为与习惯行为,循环经济才能发挥最大效应,使社会和谐持续发展。首先,囿于传统观念,仍然存在观念落后、创新理念不足的严重问题,部分地区处在被边缘化的位置。由于发展循环经济影响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很多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不愿意参与进来。当地政府更是宁愿重经济发展而继续坚持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实行地方保护,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甚至纵容保护,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不足。循环经济涉及经济活动的整个链条,每一个环节的节能环保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存在片面发展的例子,仍停留在局部性地开展工作层面上,没有更深地去理解循环经济的本质。再次,对循环经济的认知率参差不齐。吉林省地区之间对循环经济的认知率存在明显区别。在部分市级单位认知率偏高,而在一些偏僻地区,部分农民对于循环经济的了解知之甚少。此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推进步伐,而这种不平衡的模式已经制约吉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资金不足

由于吉林省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缺乏有效的投资融资机制等,对于吉林省许多循环经济项目的推进,仍然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扰。我省虽然已经设立了部分专项资金,但是从总量上看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从企业来谈,对于传统产业,新技术材料的改进、设备的更新、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等都需要相应资金的支持,然而很多中小企业都是由于没有政府资金项目的专项支持很难在短期发生根本性质的转变。从吉林省正在投入展开的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来看,资金仍然成为发展的瓶颈。很多基础项目还没有形成规模化。 “十一五”期间,很多项目都是由于资金短缺或不能按时到位而制约发展速度。吉林市再生资源集散市场是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领域试点项目,迫于吉林市自身财力有限,该项目在建设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难,致使发展缓慢。另外,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训资金也明显不足。吉林省各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当前优秀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许多循环经济配套设备与技术更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而广大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众多民营企业很难拿出资金去进行人才培训。

(三)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配套的健全制度无法保证正常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在1987年才出台了有关节约能源的相关细则――《吉林省节约能源实施细则》。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使用方面,1999年出台了关于成立“吉林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同年,出台了《吉林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实施细则》。2003年颁布了《吉林省节约能源条例》。200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吉林省制定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从以上吉林省有关保护环境、有效使用资源的法规来看,配套法规文件有待进一步出台,并且细化、具体化。

三、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开创发展新思路

吉林省在全国循环经济发展中仍处在起步阶段,按吉林省的发展历史与实际,循环经济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的发展之路。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要在整个具体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新时期国家对于循环经济总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开创新思路。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思维与全球思维视角,与其他省份进行交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吉林省可以借鉴其他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宝贵经验。例如,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2002年就成为我国第一个循环经济建设试点省。经过快十年的发展,辽宁省的循环经济无论在模式构建、技术含量、示范区规模上都给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开创了先例,为整个东北循环经济的发展起了助推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优势,无论从社会、经济、技术、制度都可以进行参考。吉林省可以和国外友好城市开展以“循环经济”为主题的培训项目,定期组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循环经济示范区负责人、一线技术工作人员“走出去”,进行交流与考察。

积极鼓励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进行宣传,同时,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的主题活动,以文艺汇演、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等广泛参与的形式让循环经济进一步进社区、进校区,切实走进每一个居民的生活中。循环经济不单单涉及国家行为、政府行为,而更主要的是一个全民都来参与的行为。广泛提高循环经济的普及,引导公众合理消费,规范消费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氛围。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和技术作支撑。吉林省高校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循环经济项目应该依靠高校这个平台进行循环经济的技术科研活动。在高校中,尤其是与环境学科、生态学科、新材料学科等专业进行密切合作,进行循环经济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同时为吉林省提供适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高素质人才。

(二)健全机制做好制度保障

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要严格遵循2009年元月一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促进法》为根本依据展开经济活动,同时做好符合省情的各项制度保障,引导循环经济在“十二五”期间整体推进。从政策层面,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开展试点工作,适当提高企业市场准入标准,限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支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以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引导产业优化升级。从技术指标层面,明确企业排放气体等环境指标参数、污水排放量、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标准等。从激励层面,鼓励企业开拓创新,研发绿色产品,营造绿色经济。提高对于开展循环经济企业的支持力度。着重从经济、技术、环保、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全面推进吉林省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采取绿色经济的企业实体给予一定的税收等的优惠措施。但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一些政策的执行缓慢,认证过程复杂、繁琐,落实尚未到位。

(三)科学合理投入推进项目建设

1.农业相关项目。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立足于农业大省的特色优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土地规模化使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使农业生产使用更少的自然资源,产生更少的废弃物,开创绿色生态农业。特别对于玉米的深加工项目,从选用种子开始,打造绿色食品深加工项目。同时,还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林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2.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电力项目、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产生更大的节约效益。充分利用吉林省风力优势,在风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项目上下功夫。例如,“十二五”期间要结合长吉图发展为契机,突出区域经济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该地区城市化比率加大的同时,循环经济项目能切实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带动并加速吉林省的崛起。

3.汽车产业相关项目。以第一汽车集团制造公司为龙头,带动吉林省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鼓励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减少耗材和能耗。让“产品责任”理念深入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指导原则。产品的制造者应该为其产品在生产、使用和最终处理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伤害负责。从产品设计开始,让企业秉承环保、生态的理念对社会承担起必要的责任。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废旧汽车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支持与之相关联的新型产业。

4.生态资源项目。吉林省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1999年,国家批准吉林省为生态建设试点省。吉林省应该紧紧围绕长白山生态旅游区,带动相关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发展生态资源项目,要坚持环境第一,旅游第二的原则,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发展旅游产业。继续打造吉林省冬季特色项目,滑雪、冰雪旅游节等。要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旅游产业还要注重相关配套服务设施更加环保、节能。

参考文献

吉林水利论文篇10

世界生态旅游峰会《魁北克声明》中生态旅游被定义为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它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论,因而有着内在联系。本文试对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加以探讨,期望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于推进吉林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一、 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 的循环利用模式。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量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已成为许多国家实施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可以说,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二、 吉林市推进生态旅游的优势

1. 气候地理位置独特

吉林市坐落在中国东北地区中南部,长白山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路网密布,四通八达。依托位居东北亚经济圈腹心的区位格局,辐射东北,自古就是三省通衢,是运输方式齐全的东北五大综合通枢纽之一。吉林市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其有能力成为东北地区国际旅游的门户和国内旅游的中心地区。

2.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吉林市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是一座闻名遐迩、四季皆宜的旅游城市。吉林市以山水林、冰雪凇为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互相映衬,构成得天独厚的观光、休闲、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等旅游优势。夏季是避暑度假的胜地,冬季是滑雪娱乐的天堂,被国家纳入31个重点旅游城市行列。现在全市共有旅游景区、景点80余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世界陨石之王吉林陨石、国家重点风景区松花湖等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3. 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大

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和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远望长白山,近绕松花江。松花江低回慢转,呈返“S”型穿过市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水资源构成了吉林市青水绿带环城的独特水景观。与四面环绕的龙潭山、小白山、朱雀山、玄天岭和西团山、东团山两座古文化遗址共同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是我国少有的山水环城的自然地理单元,堪称“东北的香格里拉”。这一极富立体感、水城山城合一、享誉国内外的山水名城,与上游的松花湖、下游的人工湿地一起构成吉林市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吉林市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及高品位的人文景观资源,使其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充分凸显吉林市生态环境的优越性,也是吉林市旅游业乃至第三产业最具竞争力、最具特色的优化发展道路。

三、 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得以繁荣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吉林市旅游产品紧紧围绕着松花湖和雾凇来开发观光旅游产品,数量少、种类单一。近几年,旅游产品的开发却出现高潮,大量新产品推向市场,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效益偏低,影响了吉林市的旅游形象。

2. 生态旅游宣传不充分,功能难以实现,缺乏精品

生态旅游提供的是以教育、引导为主,寓教于乐的旅游服务。生态旅游区是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的场所,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支业务精湛、热情高涨、服务到位的导游队伍和相关从业人员,同时也应有系列宣传品以达到对生态旅游内涵的充分解释,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然而,吉林市大部分景区这一点做得十分欠缺,导游讲解的知识品位不高,有些旅游产品的资源管理粗放,服务不到位等同样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应有特色。

3. 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急需改善

在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瓶颈现象。吉林市旅游人才中拥有高等学历者甚少。由于吉林市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相应不高,人才引进困难。另外,吉林市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高,人才结构需要调整,层次有待提升。因此缺乏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制约了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吉林市以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1. 以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开发绿色多样化旅游产品

循环经济的支撑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支撑系统,经济政策、经济评估支撑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及鼓励公众参与等。这些支撑系统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对生态旅游有着重大启示。吉林市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借鉴循环经济理论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科技应用及经济评估,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大力开发山水游、农家乐旅游及采摘游等旅游产品,引导游客进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教育,使吉林市生态旅游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 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吉林市生态旅游经济维度的强化

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在实现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打造精品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从循环经济的经济维度里找到良方。具体作法是:(1)关注物品的功能。在对吉林市生态旅游产品充分解释的基础上,注重打造产品质量,使其实现观光游览的旅游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功能、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等。(2)实现服务优先。其他的旅游形式很注重对资源本身的考虑,而在服务上下工夫不够。生态旅游应该发展循环经济关于服务优先的理论。也就是说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其旅游产品要在深层服务、优先服务上下工夫,毕竟只有优良的服务才会带来精良的旅游产品。

3. 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是保障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吉林市旅游管理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要充分利用各种人才培训资源,创建多种形式的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与培训网络,积极构建起适合各层次需要的旅游教育体系,对旅游景区员工进行适时的培训,以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

生态旅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发展的新阶段、新模式,正在具体实践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循环经济理论能发挥战略指导作用和实践借鉴作用、从产品开发,三维整合和人才培养的角度给吉林市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杨丽春 关 萍: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吉林市生态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代海涛. 新形势下吉林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J]. 商业经济,2006(3).

吉林水利论文篇11

一、调查和丈放低洼淤荒

吉林省地方政府在丈放官荒中,为了促进当地的水田开发,对于大片无人认领的低洼淤水之地采取了积极减价丈放的政策,这对于吉林省的水田开发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开发水田,吉林当局对境内低洼淤地进行了多次普查。1923年1月,吉林省清理田赋局第14号训令:

“照得民为邦本,食为民天。民食之源,首重农业,而水田尤为切要。其需资无多,而收利较厚,事半功倍,莫善于此。关内诸省近水之田,无不引种田稻,利益繁兴,询为裕国富民之良策也。东省土地肥美,农业甲于中邦,独于水田一事,素乏讲求。以致沿江沿河沿湖之地,水塘淤沼,天然美利任听抛弃,诚为可惜。查奉天省兴办稻田,已著成效。近来吉林间有仿行,收益亦甚可观。……夷考沿江上下,其以宜稻之田视为无用之地者,几乎指不胜屈。徒以倡办无人,遂致利弃于地。兹拟就办理清丈清赋之便,于沿江沿河沿湖各县掠其大段洼田宜种水稻之区,无论已放未放,分别肥瘠一律划出,或由官办,或饬商民自办,一面雇用韩侨相助为理。至于缴价升科,不仿量为宽展,俾知兴办水稻系为提倡农业起见,期于实边、裕课,两有裨益。惟最初之计划,首在调查,而调查之法,不得虚应故事,务须详细确凿,以利实行。……合亟令仰该县即便遵照,迅将该管境内共有水田若干,切实查勘,绘具草图,注明坐落、垧数,限于文到两个月内,详细具报。”[1]

这次水田调查的主管机关是吉林省清理田赋局,水田调查是与清丈清赋同时进行。官府为增加田赋收入,对这次调查比较重视。但是,尽管官府一再声称这次调查的目的是提倡种稻,而且对于“缴价升科”可以“量为宽展”,但因清理田赋局出面调查,有些水田地主不免心存疑虑,为逃避赋税而隐匿水田面积,调查数据可能会有不实的情况,据当年九月33个县2个设治局呈报,计有已丈放既垦水田10852垧,已丈放可垦水田地14738.7垧,未丈放的可垦水田地37455垧1亩,总计63045垧8亩[2]。上述数字并非吉林省已垦水田和可垦水田的全部面积,榆树、同宾、和龙、桦甸、虎林、桦川等六县并未呈报水田数字,而这六县皆是水利条件较好,水田开发较早的地方,其水田已耕地和可耕地的面积一定很大。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在已呈报水田数字的县份中,滨江、五常、长岭等三县竟“报称并无水田”,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如果说滨江(今哈尔滨市区)和长岭二县水田开发较晚,水田面积不大,还稍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五常县早在清末就进行水田开发,民国时期水田面积已达一定规模,该县竟称“并无水田”显然是在说谎。9月20日吉林省田赋局在给吉林省长的报告中指出:“职局详核各县呈报情形,非饬警区调查即托农会勘报,值此地面不靖之时,又兼职局文电交催,期限迫促,各县之调查仓猝就事,其遗漏而不详尽,诚意中事。夫以吉省幅员之广,万流交错,全境宜辟之水田断不止六万余垧。即滨江、五常、长岭三县,其临江之区,谅亦不无水田可辟。惟事属初举,将来各县举行以后,尚可通令赓续确查,以期地无遗利。兹既查有约数,职等核议办法,拟将民有水田已垦种者,俾令力事扩充,以图发展;其未垦者,催令速垦,毋使利弃于地;至官荒内之水田,应援照奉准宝清县出放洼甸成案,不论等级减价出放,每垧出价大洋八角,仍随价加收经费减五,以示体恤。以上办法如奉核准,即由局通令各县遵照,布告民间,限于明年阳历五月底,某县放出水田若干,新垦垧数若干,造册具报。”[3]由此可见,田赋局对于水田调查决心很大,而且对调查结果立即做出处置:熟地扩充,荒地垦辟,无主官荒低价丈放,力图促进水田开发。

经过多次调查,吉林省大致掌握了全省各江河流域水田资源的分布情况 [4]: 饮马河流域12万垧, 伊通河流域3万垧, 拉林河流域30万垧, 蚂蜒河流域8万垧, 牡丹江流域45万垧, 图们江流域13万垧, 红旗河流域2万垧, 绥芬河流域6万垧, 倭肯河流域10万垧, 兴凯湖左近2万垧, 穆棱河流域20万垧, 挠力河流域9万垧, 松花江沿岸及各支流,50万垧。据该项调查,吉林省可开垦的水田数达210万垧之多。这些荒地皆属低洼淤水之地,且多处于北部边疆荒僻之区。汉族移民大多不谙水田技术,因而往往视之如弃土,很少有人愿意承领和开垦。

吉林省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北部边疆的开发,乃采取积极措施丈放洼甸淤荒。例如,吉林省宝清县未放生荒均系山坡水甸之地,按最下等毛荒丈放,每垧仅值1元。如此低价,尚无人承领。该县知事无奈,只好在1921年7月28日呈请降低荒价,经吉林省清理用赋局批准,每垧减价2角,每垧荒价仅为8角。即便如此,“报领者仍是寥寥”[5]。富锦县为丈放柳树河等处淤滩,曾向省政府恳请照下则毛荒按四分之一收价,按每垧1.5元的四分之一计算,每垧仅收钱0.375元。经吉林省清理田赋局核准,同意该县可以按3垧折扣为1垧,每垧实收荒价5角。[6]“折扣”方案一出台,依兰、勃力、宝清、饶河、同江等五县也纷纷请求仿效。[7]宝清县本来已经被批准每垧减价为8角,这时亦请求“三垧折扣一垧”,因而该县丈放之洼荒实际每垧仅收价2角6分余。[8]这种折扣减价之风逾演逾盛,到1927年,桦川县民人马呜伦等30人呈请丈放县属洼荒时,竟按每6垧折扣为1垧甚至10垧折扣为1垧计算,价格如此之低,几乎等于无偿白送![9]官府降价丈放,汉族资本家和地主乃纷纷承领。他们在承领洼甸淤荒后,为了早日开发,早日获利,就积极招募朝鲜移民,促使大批朝鲜移民从东北南部乃至朝鲜本土迁入吉林省东北部边疆新开发区,从而促进了新垦区的水田开发。

二、制订水利章程

民国时期吉林省各级政府大力提倡水利建设。1916年,吉林省长公署将延吉道归化鲜人郑安立等人“条陈水地种稻说明书”呈报民国政府农商部,采纳了郑安立等人的建设,认为“稻作宜于东省,允宜推广,以?_厚利”,因而训令各县地方官“妥行劝导,力为提倡”,“及时布种,以兴地利”[10]。1918年7月25日,吉林省长公署正式颁布了《吉林省奖劝耕种水稻章程》其全文如下:

吉林省奖劝耕种水稻章程[11]

一、凡各县境内有可耕种水田者,得依本章程奖劝之。但水田试种区域,暂以吉林、伊通、氵蒙 江、桦甸、磐石、双阳、延吉、珲春、敦化、额穆、汪清、和龙等十二县为限。

二、各县农会应将耕种稻利益晓谕农民。凡未经设立农会各县,应由该县知事完全负责设法劝导。

三、凡农民耕种水稻,未谙农法时,应由农会详细指导。

四、县知事应劝导本地绅富广辟水田。

五、凡个人或团体筹办水田者,所需水稻子种时得呈请县知事酌量给与。前项水稻子种由县知事责成农会先期筹储。凡未经设立农会各县应由该县知事酌量筹办。

六、县知事督垦大宗稻田,确著成绩者,得由实业厅长按照县知事劝业考成条例第三条分别开具事由,并请省长公署咨达农商部,给予奖励。

七、农会办理奖劝耕种水稻,确著成绩者,得由实业厅长按照农商部奖章规则,开具事由。呈请省长公署,咨达农商部,核给奖章。

八、个人或法人及其他团体垦辟荒地,耕种水稻,确著成绩者,得由实业厅长按照农商部奖章规则,开具事由,呈请省长公署,咨达农商部,核给奖章。

九、凡新来之垦民愿耕种水稻者,得由业主与垦民订立佣垦或佃种契约,报明县知事核准。

十、垦民欲解除佣佃契约或移转于他人者,须由业主呈报县知事核准。前项佣佃契约不得移转于外国籍人。

十一、本章程自本省长公署核准后颁布施行。

民国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根据该项章程,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提倡种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规定了水田试种区域。列入试种水田的12个县,大多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山区,是朝鲜移民较为集中的地区,在开发水田上既有较好的水利条件,又有熟悉水田生产的朝鲜移民劳动力;二、劝导种稻的实行机关是各县的农会,没有农会的县由县知事直接负责;三、由官府提供稻种,由农会负责进行技术指导;四、对于督垦水田得力的县知事、农会、个人及团体,均由官府给予奖励;五、明确享有奖劝权利的稻农必须是拥有中国国籍的农民,没有加入中国国籍的朝鲜移民不享有上述权利。

各县政府根据本县情况,也制订了相应的提倡种稻的章程或规划。如1919年4月,延吉县便颁布了《修正延吉县播种水稻暂行规则》,该规则共19条。由于该县朝鲜移民较集中,因而在第一条中明确规定:“本规则以提倡播种水稻为宗旨,无论华垦人民均适用之。”“华”系指当地的中国人,“垦”则指当地的朝鲜移民。由于该地早已有朝鲜移民兴修水利,并出现过一系列纠纷,因而该规则有针对性地规定了开挖水渠时所占用土地的租借方法、租地价格。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实施,明确规定:“因开凿沟渠必须经过之地,准照土地收用办法,无论何人不得故意阴阻挠。”“地主租出之地应听各户自由使用,如有阻遏水道情事,令其负损害赔偿之责,并得酌量处以百元以下之罚金。”[12]这就确保了兴修水利,开垦稻田农民的权利。

地处吉林省中部的吉林县,也在1926年10月颁布了《吉林县实业局倡办水田种稻简章》,共14条。该章程主要是督促该县农民将能够开垦成水田的荒地开垦成水田。首先由县实业局对全县堪种水田之荒地进行调查,然后绘成图册。凡适宜开垦水田的荒地,“验明原业执照,限期一年开垦成熟”。如果逾期未垦,该局将“协商公平代种水稻办法,订立契约”。如该荒地并无管业执照,即认为系属官荒,由实业局报领作为公产。由此可见,吉林县实业局对于荒地开垦采取了较为严厉的督责措施。此外,章程还对朝鲜移民承租水田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与延吉县不同,该章程明确规定:“韩人承种水田,须先取得中华民国国籍,方准注册。”“韩人承种水田,只准租种,不得价领。”[13]由此可见,永吉县对朝鲜移民承种水田有一定的限制,但在实行过程中,这种限制并不是很严格的。很多未入籍的朝鲜移民,往往利用已入籍朝鲜移民的名义,从汉族手里承租水田。据1930年永吉县(即原吉林县)公安第六分局调查所属各村屯种稻的184户朝鲜佃农中,未入籍鲜农竟占125户,已入籍者只有59户[14]。因此,尽管在章程上对朝鲜佃农采取了某些限制政策,但官府大力提倡水田,毕竟对朝鲜移民的迁入和开发水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设置水利机构

吉林省很长时期并未建立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最初由省田赋局负责管理水田的调查及田赋征收事宜,后由省实业厅负责提倡水利及开发水田事务,20年代末开始由省建设厅负责稻田水利管理事务。随着吉林省水田开发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要求建立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1923年,吉林县的于吉桢曾上书省长,请求设立吉林省水利局。他在呈文中说:“乃以东省农民无耕种水田知识,而社会上又无指导提倡之机关,于引河筑堤,修整水利,地方既无联合之组织,国家又无统筹核计之机关,以致茫茫玉田将成废土。”“伏查民国五年中央设立全国水利总局,复通令各省设立分局,未几而奉省亦设水利局,掘河筑堤,引水灌田,指导耕种,数年以来,成效卓著。”“民国九年吉祯初在抚余县试种水田,得最良之成绩。民国十年复委托农户于肇州、呼兰、依兰三县乡试行试验,成绩均佳。以民国十一年之春旱,而每垧收获尚达二十三石,而以吉林二百万垧之水田,每垧收获二十三石,则每年可产稻四千六百万石。”“援奉省成例,每垧征收水利费八元(改永衡大洋),则吉省可征一千六百万元。如以大工程修治各河流之水利,则水田垧数可达三百万垧,将来水利局之收入,不啻为第二之财政厅。各县之水利分局,又不啻为第二之征收局。”[15]于吉桢通过收入推算,论证设立水利局将会为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因而这个建议是很有说服力的。

1926年,阿城县一个从事水田开发的商绅候国桢也上书吉林省长,请求试办水利筹备处。他在“滨江道区创办稻田有益公社,专垦该区所属十县河流两岸洼下地。第无水利局行政辅助,其中障碍不胜枚举。”他指出:“查全省各道区,现在均有垦种此项水田者,公民既尝此中困难,遍查各区营此业者,均感困难,尚不足为虑,独影响国家税收,减少人民食用,实堪可惜。拟请仿照奉省,暂在滨江设水利局,派员专司水利行政。惟底款无着,似未便遽请设局,暂设水利筹备处。先调查全省已种者有水田若干垧,未种而可种者尽先提倡,俟底款有着,再请设立专局。利国福民,一举数益,诚为我吉省当今最关紧要之急务。”[16]由于缺乏水利管理机构,直接影响了农业资本家对水田的投资和经营,因而侯国桢的建议代表了水田经营者的意见。

尽管吉林省迟迟未设立专门的水利机关,但各县却有自行设立水利机构的。1927年3月,伊通县实业局附设了一个试办水利局。该局办理的事务,主要有以下十项:(1)关于水田调查事项。(2)关于勘定测量河线事项。(3)关于配置引渠设备堤堰事项。(4)关于水道图表之绘制事项。(5)关于考察水田河线利弊事项。(6)关于河道巡察之考察管束事项。(7)关于监修河道桥闸水关各项工程事项。(8)关于宣氵曳 溢水开闭水闸事项。(9)关于收支款项及造报预决算事项。(10)关于征收水利事项。(11)关于河荒招佃事项。该局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向稻田农户每亩征收吉大洋八角钱的水利费[17]。

1929年7月23日,吉林省组织成立了吉林省水道局。该局隶属于省建设厅,局长由厅长兼任。内设第一、第二两科,各科设科长1人,科员3人,办事员5人。其附设机关,在桦甸县设分局1处,设分局长1人,助理员和雇员各1人,巡查4人。在省城吉林市及阿什、哈达、九站各设临时收捐处,各处设主任1人,助理员、雇员各1人,巡查1~3人。该局常年办公费吉大洋20376元,来源于水道捐的收入。[18],该局第一科掌管的事项有:(1)关于水道测量事项。(2)关于水道浚氵曳 事项。(3)关于江堤扩展修建事项。(4)关于码头修建事项。(5)关于水道巡查管理事项。该局第二科则主要掌管水道捐事项。所谓水道捐是指“凡在松花江上游江面上为营利之事业者得征收水道捐”[19]。由此可见,吉林省水道局的管辖范围十分狭小,只限于松花江上游的水利事务,尤其侧重于水路航行事宜,并不管理水利设施和水田开发。另据1929年7月22日颁布的《吉林省政府建设厅管理稻田水利暂行章程》,全省的稻田水利事务仍“以建设厅为主管机关”。由该厅负责水利水田的调查,管理和水利费的征收[20]。

吉林省为了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1930年开始在全省普遍建立雨量站的设施,为农业水利提供服务。1930年2月24日,吉林省政府下令云:“查雨量站之设置,事关水利根本要政,……应每县各设一站,以资测验。”接获该令后,各县纷纷建立了雨量站。各县雨量站的设置情况如下[21]:

农安县雨量站,1930年5月19日设于农事试验场。

延寿县雨量站,1930年8月17日设于农事试验场。

敦化县雨量站,1930年10月1日设于县立苗圃。

吉林水利论文篇12

1 国外水稻育插秧现状

水稻机械化可以较便捷的应用到水稻的农业生产中,其中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有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部分欧洲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以直播机械化为主要技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以育苗移栽为主要技术。

美国的水稻育插秧技术最发达,是最早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国家,而且机械化普及度几乎全部实现,由于美国农业用地分用途分区域存在,因此采用水稻直播种植技术可以较好地将水稻种植和土地高效利用相结合,直播种植技术具有生产作业简单,劳动强度小,效率高,产量高的特点,与美国的大规模种植和生产相吻合,实际操作性非常高。在亚洲,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程度和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日本,日本农业的机械化是伴随工业化完成的,日本的育插秧机械化已经形成了交统一的模式,并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特点,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98%。

2 国内水稻育插秧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水稻开始钵盘育苗抛植技术试验,由于该技术成本高,实际推广未能施行。为了降低该技术的成本,国内围绕钵盘材料和钵盘规格形状进行了大量研究,到1986年为止,成功研制出了聚乙烯薄软塑料钵盘,大大降低了该技术的成本,为其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之后随着除草剂的普遍应用,钵盘育苗抛植技术得以较快推广。

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较发达国家晚,因此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水稻育插秧技术机械化水平仅有不到4%,机械育插秧面积不足100万hm2,国内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主要在东北平原推广,而且世纪生产效果增幅相当可观。

3 吉林省水稻育插秧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吉林省从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日本引进了工厂化育苗设备,但是由于当时中国水稻种植主要是农村小规模生产导致该技术难以在国内推广,此外该技术采用盘育苗导致秧苗相互交错,插秧时费时费力,而且该技术成本高,加之除草技术不能配合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随着水稻育插秧技术的发展,吉林省现在水稻育苗基本采用钵盘育苗移栽技术,由于使用了价格低廉的钙塑衬托代替塑料钵盘,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该技术便于推广。在插秧时每个穴中秧苗各自独立,不会出现相互缠在一起的现象,便于插秧应用。

吉林省水稻插秧主要以人工为主。插秧规格一般地在中等肥力土壤上, 行穴距为30cm ×l3 .3cm;在高肥力土壤上, 行穴距为30cm×l6 .5cm, 每穴2 ~3棵基本苗。近年来, 在部分地区开展了机械化抛秧与插秧技术示范。自20世纪80年代后,吉林省才出现盘育秧水稻插秧机。

4 吉林省水稻育插秧存在问题

目前吉林省水稻种植模式主要是人工插秧种植水稻,不但劳动强度大,作业条件艰苦,作用效率低下,生产工艺落后等缺点,给水稻的实际种植应用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由于耕地面积的种植没有大规模化,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传统种植模式导致耕地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现阶段吉林省育苗在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单位中采用费时费工的苗棚育苗,造成通风、通气等秧苗生长条件差异较大,质量难以控制。因此实现水稻种植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是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业效益的主攻方向。

5 吉林省水稻育插秧技术发展趋势

由于育秧技术是决定机械化种植水稻的关键技术,众多农业技术工作者围绕机插水稻的育秧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出现了机械栽插相配套的工厂化育秧、钵盘育苗抛植技术、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技术等。水稻钵体育秧方式的采用,为水稻工厂化育秧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机械化种植水稻奠定了基础。

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首要技术是水稻工厂化育秧,此技术的改善和完善必将极大地提高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

参考文献

[ 1] 陆为农.论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的科学选择[J]. 农业机械, 2005 (5 ).

[ 2] 林兴军等.日本水稻增产因素分析与稻作技术评价[ J] .中国稻米, 2006 (3 ).

[ 3] 嘉琦.面对高潮[ J] .农业机械, 2005(10 ).

[4] 陈吉慧,李洪峰,夏元祥,王德全.水稻育苗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C].辽宁省昆虫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吉林水利论文篇13

吉林市水师营博物馆兴建于2011年,是吉林市“十二五”期间重大文化工程之一,是吉林市船营区政府为了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再现明清两朝古船厂的原貌而修建的,于2012年6月15日正式开馆,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吉林水师营博物馆陈列,立体直观地展示了吉林水师营造船时的盛况,为人们展现了300多年前吉林水师营的辉煌历史,再现了吉林水师营抗击沙俄自卫反击战、雅克萨战役及清圣祖康熙皇帝东巡吉林水师营的壮观场面。

本文拟就吉林水师营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谈点几点粗浅认识,请大家指正。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更新设计理念。

吉林市水师营博物馆位于吉林市落马湖风景区,包括博物馆建筑和景区两大部分,占地面积约为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由于现存的历史陈列文物少,展出空间低等不利条件。为此,我们在多次设计历史题材陈列经验基础上,一改以往的设计理念,打破常规,在展示空间上因地制宜,尽量从视觉上扩展陈列空间尺度。在形式设计上出奇制胜。绞尽脑汁,克服缺陷,增加辅助展品的使用量,弥补文物有限带来的缺憾。

二、扬长避短, 激活馆舍资源。

陈列空间构成与环境空间是密切相连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充分考虑陈列空间的处置,适合各种类型观众的需求。

吉林水师营博物馆的基本情况是:博物馆北靠吉林市北山风景区,南临跃马湖畔。吉林水师营展馆是利用一原商业网点建筑改建而成,建筑分上、下二层,建筑举架矮,不太符合博物馆陈列要求。为此,我们在设计上将环境因素引进设计内,将跃马湖公园扩展为陈列的组成部分,将博物馆分为室外展出和室内展馆二部分:一部分为跃马湖公园及康熙跃马铜雕像,另一部分为室内的“吉林水师营陈列”。这样,既从视觉上扩展了陈列空间,又扬长避短, 激活了馆舍资源,使展览内容和环境呈现完美的和谐统一,在气势上征服观众。

为满足陈列空间的需要,我们还将原建筑内的隔墙全部拆除。改造后展厅总面积870平米,一层展厅面积450平米,展厅棚高4.2米,二层展厅面积420平米,展厅棚高3.2米,基本满足了设计需要。

三、统一风格,立意创新。

陈列展览的艺术设计是依照陈列展览主题的要求,对陈列内容进行构思、确定陈列风格、总体要求,并运用各种艺术、科技手段有机结合陈列品的工作。具体可分为空间设计、色彩设计、照明设计、展具设计等。

吉林水师营博物馆陈列在空间色彩理念上力求古朴、凝重,从主题板、部分单元板、展墙、顶棚到地面等,都以烘托历史主题、突出陈列品为宗旨,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陈列展览中,色彩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主题思想,是表现陈列展览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吉林水师营博物馆陈列在色彩的设计上以暧色彩为基调,以冷色为辅。主展厅的色彩统一而不单调、变化而不紊乱、沉着而不郁闷、明快而不轻浮,营造了一个安静、舒适的参观环境。

设计一个陈列、展览的色彩,如同创作一幅绘画。序厅、主展厅、展品背景、展具设备使用什么色彩,对比色如何利用以及照明灯光对各种色彩的影响变化等诸多因素,设计者要做到全面统一的考虑,并反复比较,使整体形成一个和谐的,在统一中有变化、有明确节奏、重点突出的空间视觉艺术作品,完美、正确地表现陈列主题。

吉林水师营博物馆陈列在展厅照明上,充分考虑到灯光明暗对展品及展出效果的影响。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个空间组合的过程,是根据参观者的视线将展览物讯息及研究成果重新构建成展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光是将人与展览物联系起来的媒介。适合的光照,才能将展品的造型、色彩、质地、线条、肌理等真实艺术特征展示给观众,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展示空间,使博物馆的陈列具有感染气势。展具设备的色彩相反可以采用些明度不高而暗深的颜色,使设备融于背景之中,这样在射灯的光照下展品就格外地突出了。如果明度高,浅淡的色彩反而会破坏展览特有的宁静环境,影响观众的视线。照明适度、均匀、稳定为陈列采光最基本条件。因红外线能使文物表面翘曲和龟裂,故陈列主要使用冷光源。为使陈列的采光设计不破坏展品的真实性,所以在陈列文物的采光上,我们主要多用单色,因方向不同可分为顶光与顶侧光、侧光、背光(逆光)、低光与低侧光等。

四、科学设计总体布局,打造精品陈列。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按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陈列布局是表达主题内容的全面展示。在以往多次设计各种历史题材陈列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设计吉林水师营博物馆陈列上,科学设计总体布局,合理利用有限空间,根据内容和现有展出建筑面积,科学合理划分参观路线、展出空间、展示形式。因为展出面积有限,所以我们尽量不用隔断,尽可能突出展厅的开阔感,在气势上营造大场面,体现出吉林清代水师营历史,揭示出深层次历史文化内涵。陈列建有6个专题展区:吉林水师营的兴起、吉林古城的兴建、康熙东巡检阅吉林水师营、吉林水师营与雅克萨之战、乾隆东巡吉林、吉林水师营结束历史使命。其中水师营的进驻与吉林城的兴建、吉林水师营助阵雅克萨之战为整个展览的重点。

“吉林水师营陈列”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克服陈列文物少等不利条件,我们在突出“精”字上下足功夫,尽量降低展品的密度,突出展品的精度。通过精深主题,精选文物,精细制作,力求创造具有独特风格的精品陈列。“吉林水师营陈列”以吉林水师营的兴衰历史为主线,通过深入挖掘地方志及档案史料,以200件实物、几十张图片、景观复原、雕塑、沙盘、仿真船模、虚拟成像、投影等声光电现代化等手段,直观地展示了吉林水师营的兴衰历史。陈列中,有关部门深入挖掘出的两件实物――清朝吉林水师营的档案8份和祖先为吉林水师营三品官的刘姓家谱一份成为极为珍贵的馆藏精品。

“吉林水师营陈列”采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强调突出陈列历史厚重感,历史题材陈列必须具有的历史文化特征。有效利用辅助陈列手段,强化展览吸引力。注重运用多维展示手段深化诠释展览主题,避免文物的简单罗列、图片的单调展示,以便有效调节视觉传达的节奏,缓解参观者的疲劳感。在形式设计上,涵盖清代诸多要素;屏风、柱角、兵刃、八旗、通向二楼展厅入口门做成仿古门楼风格,镶嵌清砖,沙盘与实物柜底座等。在制作过程中,大到景箱、沙盘、立雕、实物柜、历史画等无不精益求精,小到展板、说明牌细致到位,无不画面生动、工艺精湛。

结束语

“吉林水师营陈列”从内容构思到现场制作始终坚持;尊重历史史实,再现历史事件,展线变化有序,场景生动有趣,板面图文并茂,雕塑庄重大气的设计原则。以适应时展需求,打造精品展陈服务社会,作为设计宗旨。通过吉林水师营博物馆陈列的创意设计、制作布展,进一步拓展了设计思路和展示空间,为今后的设计制作积累了经验。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