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1

《开辟新航路》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II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从三个部分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本课内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崛起,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学好这一课,对于世界近代历史的掌握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本课还是体现学科综合的重要一课,特别是和地理的综合,因此,学生学好这一课,能为以后的学科综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了解开辟的经过;(2)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史料、图片进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2)通过采用地图动态演示、表格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开辟新航路的经过。(3)通过观看视频,问题讨论让学生感知历史,使学生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能正确评价该事件。(4)通过哥伦布远航与郑和航行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感悟航海家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课教材内容的分析,我确定本课重难点如下: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课型、课时:新课、1课时

学情分析:新课标里要求:“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有学习本课的基本的知识储备,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史实。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和能力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高中,他们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其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零碎,还没有形成系统,分析历史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方法:(1)阅读材料的方法;(2)观察的方法;(3)探究问题的方法;(4)评价历史的方法;(5)记忆的方法

教学过程:

我对本节课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视频《大国崛起》;(2)制作多媒体课件;(3)收集相关的图片以及历史材料;(4)按班级小组划分学生各自的学习任务,便于课堂上有效进行。

二、课堂教学过程

(一)【渲染与导入】[3分钟]

教师:【播放《大国崛起》,并配合图片展示。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份沉静与好奇来回望历史,走进第5课“新航路开辟”。与此同时,提出问题:面对茫茫大海,面对生死未卜的艰难远行,是什么驱使航海家冒险?】

设计目的:(1)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过去性,通过美妙的音乐、流动的画面,再造历史情境,使学生形成生动的历史表象,缩短由于时空差距所造成的学生与史实之间的距离,走近历史、感受历史。(2)视频镜头具有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有利于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营造一种学习历史的氛围,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中。

(二)【新课讲授】

我将对本课的新课讲授分为三大部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影响。

教师板书:【“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一部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9分钟]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三个环节来展开学习和探究。

让我们先来看“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材料1:《马可・波罗行纪》中说: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

材料2:马可・波罗(1254--1342)17岁时从意大利来到中国,回国后发表《马可・波罗行纪》

1.设问:请同学们根据材料结合教材P22―P23页的内容概括新航路开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呢?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概括一下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属于经济方面;那请同学们依次给找到的原因标注一下是哪一方面的原因呢?【预设答案: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激发“寻金”热(动机);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直接原因)政治因素――葡萄牙和西班牙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巩固并加强统治;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使非天主教徒皈依天主教;思想根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提倡进取冒险精神。】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归纳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或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下面我们按小组来讨论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当时欧洲的航海家要远洋航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以及为何西班牙、葡萄牙首先成为海上探险先锋?看看哪个小组的表现最出色?

探讨环节完毕之后,哪组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呢?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2

笔者承担公开课的内容是历史必修2专题五第一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先进行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到自己任课的班级试上了一次,结果发现课堂气氛沉闷,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差,根本谈不上是有效教学。课后,在教研组的会诊下进行了反思,认为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教学设计不合理,创设的历史情境缺乏生活性、生动性,缺少感染力。所以决定采用人物案例创设历史情境。于是创设了“探访老皮特一家”的历史情境,意图通过探访老皮特一家人的经历和见闻来突破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这一重难点内容。重新执教,效果非常好。通过一节课的反思与实践,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为教学三维目标服务

历史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本模块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服务。历史新课程有总体目标、模块目标,具体到每一专题、每一课都有自己的教学三维目标。如创设访问老皮特一家的历史情境,探访了老皮特一家成员的经历和见闻,就是为了落实“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小组合作讨论新航路开辟的不同影响,就是为了落实“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会搜集史料,梳理历史信息,从不同角度,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重走新航路的历史情境,补充航海家的资料就是为了落实 “使学生初步树立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如笔者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课例的设计中,一是以初中社会学科教材中的两幅地图(分别是1420年和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地图)设问:观察两幅图,思考那时欧洲人认识世界的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这样的情境设问引入主题,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内容是在初中水平上的进一步提升,如果把上一节课比作读一本书,那么书的开头一定更要尽量降低难度,让学生有兴趣、有信心主动去探究下面的内容。二是在学生具备基本的世界地理时空观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出新航线,重走新航路。三是学生对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时期中西方贸易中,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被西方视为奢侈品的史实比较熟悉,于是就设计了老皮特年轻时做零售东方奢侈品的生意,后来生意越来越难做,改行开了家酿酒的手工工场雇佣8名工人生产的历史情境,设问“老皮特为什么要改行”,引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传统商路的中断,设问:手工工场说明了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新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有何特性?引出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引发了黄金热。四是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外传的史实比较熟悉,外传后对欧洲的作用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就设计了小皮特的一段感谢中国人的肺腑之言,点出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尤其是指南针对西方新航路开辟的重要贡献,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新航路开辟的一个客观条件的具备,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笔者在本课例创设的历史情境中,也有过高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地方,就是在借助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加入了“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史学范式,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在课后反思中就决定不补充史学范式内容,留待今后高三复习提升时再补充进去。

三、创设的历史情境要有感染力,能“拴住学生的心”

历史情境要有情趣、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笔者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课例的设计中,在探究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出现雏形,推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影响时,创设的历史情境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如设计皮特的说话:“我给老爹带来新东西,他以前见都没见过…… ”然后设问老皮特以前见都没见过的东西可能有哪些?这样就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历史知识目标通过历史情境连结起来,学生积极结合历史材料和教材图片信息得出是玉米、烟草、可可、马铃薯等。这样的历史情境创设让学生觉得历史离自己并不遥远,学生感叹身边常见的玉米、烟草、可可、马铃薯原来还有这样的渊源,原来它们是远道而来。

四、创设的历史情境要尊重历史,与历史实际相符

创设的历史情境要尊重历史、与历史实际相符,可有合理的推理与想象甚至虚构,但绝不能胡编瞎吹。如果你创设的历史情境失真,那就失去了创设的意义。如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课例的设计中,为引出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因素,刚开始时设计成:老皮特很健谈,继续说,“……小儿子跟着哥伦布他们,前些年还出海找黄金去了!我说呢,还真让他们找着了!”边说边拿出一张照片。笔者随后一想,马上将“照片”改成了“画片”,因为照片不符合那个时代。

五、创设的历史情境素材要适量

创设历史情境的素材要适量,不能加重课堂负担。仍以《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在评课反思当中,笔者认为创设的探访老皮特一家的历史情境略显嗦,加上补充的一些历史材料,文字阅读量比较大,加重了学生的课堂负担,应该再斟酌精简改进。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触摸历史,探究历史,感受历史,促进有效教学是本文反思探讨的目的。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3

一、两汉时期。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辟雍与太学

元朔五年(前124)丞相公孙弘、太常孔臧等根据武帝的诏书,提出建设太学的具体计划:“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汉武帝接受建议,西汉太学建立。西汉中后期,太学的规模和影响呈日益扩大之势。辟雍是周代的大学教育机构,作为追寻周代精神而起的机构是在西汉后期儒学全面向政治渗透的背景下被提上日程的。成帝时“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雍,案行长安城南”,结果因成帝驾崩未能成行。平帝时王莽,于元始四年(公元4年)“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汉很快被王莽所篡,新朝国祚短暂,辟雍在西汉存在的时间很短。

东汉建立后,儒学在皇权的支持下落实到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太学、辟雍很快在洛阳修建起来“建五五年,乃修起太学……中元元年,初建三雍”。太学和辟雍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电子版《后汉书》中查询到辟雍出现69次,太学出现109次。我们知道,周的文化精神虽是汉政府效仿的对象,但是建立在家国合一,宗法血缘之上的礼乐制度已经消失在春秋战国的战火硝烟之中。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汉代文化建设虽重视礼乐文化传统,但内容和形态上都与周有本质的不同,这就决定汉代的大学“太学”与周代的大学“辟雍”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实际的运作中两者地点分离,两者各自具彼此不能替代的功能。

1 两者各自有独立的建筑。“光武初兴,愍其荒废,起太学博士舍、内外讲堂,诸生横巷,为海内所集。明帝时辟雍始成,欲毁太学,太尉赵熹以为太学、辟雍皆宜兼存,故并传至今”。这则史料明确地表明了在东汉。太学和辟雍是作为两个机构存在,各自有各自的建筑。太学先建成,辟雍后建,但是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汉书·明帝纪》注释中引用《续汉志》的资料讲到在举行养老礼时的程序:三老、五更“皆齐于太学讲堂。其日乘舆先到辟雍礼殿,坐于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天子迎于门屏”。太学和辟雍拥有各自的建筑,太学的标志建筑是讲堂,辟雍是礼殿,两者有一定距离,但是距离不会太远。考古的遗址发掘也证明了两者是互不统属的建筑:王仲殊《汉代考古概说》中绘制的东汉都城平面图上,两者在都城外东南方向,相临而建,辟雍在太学南。考古报告指出:“太学的遗址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周围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另一部分在它的东北约100米处,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明堂和辟雍建于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年),在平城门和开阳门外约1000米处,辟雍在东,明堂在西,相距约150米”。

2 两者各自有独立的功能。三国魏国名臣王朗谈到汉代历史说:“辟雍所以修礼乐,太学所以集儒林,高襟所以祈休祥”;晋朝纪瞻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辟雍所以班礼教,太学所以讲艺文”。东汉时,辟雍主要的功能是举行养老礼和大射礼。《汉官仪》记载“辟雍去明堂三百步。车驾临辟雍,从北门人。三月、九月,皆于中行乡射礼”。《后汉书》中记载的明帝、和帝、顺帝在辟雍中的活动是举行飨射札、养老礼。《白虎通·辟雍》:“大学者,辟雍,乡射之宫”。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五十九云:“案乡大夫之射,不得在辟雍,而班氏以辟雍为乡射之宫者,乡与飨通,即诗大雅灵台孔疏引韩诗说所为春射秋飨也,依其说,则辟雍为天子大射之宫”。辟雍中的典礼仪式一方面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同时作为皇帝施政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建制的一部分,它通过象征性的仪式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上面引用《续汉志》的资料中三老、五更到辟雍后:“天子迎于门屏,交拜,导自阼阶,三老自宾阶升,东面。三公设几杖。九卿正履。天子亲袒割俎,执酱而馈,执爵而醑。五更南面,三公进供,礼亦如之”。在整个程序中,皇帝处于尊位,从象征尊位的阼阶进礼殿;象征社会生活中最德高望重的老人,只能从宾阶进入礼殿。之后的讲经更是耐人寻味:“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皇帝正坐讲经,意味着皇帝即是君又是师拥有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权力,经学大师只能如弟子一样听讲问难,丝毫没有一点为君师的特权。

光武帝时戎马未歇,就着手修建太学。顺帝时修缮太学“乃更修黉宇,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几乎每位皇要亲临太学,视察工作,并且给予太学师生各有等差的赏赐,以示优容。太学在东汉的功能主要有一、为政府培养行政人才。“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董仲舒建议在太学设立后得到了实施。通过考试选拔,博士弟子进入行政系统。东汉时随着太学人数的增多,政府从太学选拔人才的路径越来越广:东汉初太学的考试设甲乙两科;质帝时,规定不再分科,岁试只取高第“岁满课试,以高第五人补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桓帝时,废除了取官的名额限制,以通经多少作为录用迁升的标准,并更定课试办法,两年一试。二、太学是全国的学术中心。这里汇聚了著名的经师讲学论道,赵翼在《陔余丛考》中专门列出“两汉时受学者皆赴京师”条:“经义之专门名家,惟太学为盛,故士无有不游太学者。及东汉中叶以后,学成而归者,各教授门徒,每一宿儒门下著录者至千百人。由是学遍天下”。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议郎蔡邕、张训等正订六经文字,刻成熹平石经,立在太学的讲堂外,作为经书的标准版本,“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二、东汉时期,人们思想观念中的辟雍与太学

如上所述,辟雍、太学在两汉是各自具有独立地位的机构。然而,在东汉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两者却被混而为一,主要表现是用辟雍指代太学。

王充《论衡·骨相》篇中有“韩太傅为诸生时,借相公五十钱,与之俱入璧雍之中,相璧雍弟子谁当贵者。”我们知道,汉武帝时辟雍还没有营建,王充所指只能是西汉的太学。蔡邕在《明堂论》中明确地指出两者是异名同实:“故言明堂,事之大,义之深也。取其宗祀之清貌,则日清庙。取其正室之貌,则日太庙。取其尊崇,则日太室。取其向明,则日明堂。取其四门之学,则日太学。取其四面周水圆如璧。则日辟雍。异名而同事,其实一也”。《史晨碑》:“臣伏见临璧雍日,祠孔子以大牢,长吏备爵,所以尊先师,重教化也”。笔者以为此“璧雍”并不是指洛阳的辟雍是指洛阳的太学。学校师生祭祀先师的礼仪称为释奠礼:“周制,凡始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礼记·学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学礼的祭品只有野菜、钱币而已,东汉时祭品升格为太牢。《乙瑛碑》载太常祠曹掾冯牟和史部玄答复司徒司空的询问:“故事辟雍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大宰、大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大常丞监祠,河南尹给牛羊豕鸡口口各一,大司农给米祠”。光武帝“冬十月,还,幸鲁,使大司空祠孔子”。章帝“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孔子虽是万世师表的圣人,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是“素王”。祭祀的仪式不是如养老礼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而是“乃命有司行事”,《乙瑛碑》记载主持祭祀孔子的是大常丞监祠,既体现尊师重教的圣意,又不失至高无上皇权的威严。另外。在《乙瑛碑》中“故事辟雍礼未行,辞先圣师”明确的说明了辟雍礼与祭祀先圣的释奠不是一回事。查阅《后汉书》、《汉官仪》等典籍,辟雍内举行的典礼主要是养老礼和飨射礼,并不见祭祀孔子的礼仪,这应该不是文献记载的疏漏。所以,史晨所见的天子临雍,应该是在太学内命有司祭祀孔子。

从蔡邕著名学者观念以及记录着当时语汇的碑刻和王充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得出符合逻辑的推测:辟雍即为太学的思想应该存在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汉代辟雍、太学的兴建都是为实现教化民众的目的。东汉政治、社会儒学化的过程中,太学、辟雍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发挥教化的作用。太学内研习学问紧密配合为维护皇权的礼制建设的需要。“夫太学者,礼仪之宫,教化所由兴也”东汉建立之初的太学。在五经教授之外,另一项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礼仪的学习和实践:“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太初元年,梁太后诏日: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汉官仪》曰:“春三月,秋九月,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三雍宫修成之后就由明帝主持的一系列礼仪被用于实践,庄严肃穆的仪式中包含了尊君、尊老、尚贤、尊经的丰富内涵和象征意义,由太学和辟雍共同完成的仪式所起到的教化作用是空前的“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其所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太学本身的教育。二是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辟雍为太学是儒学思想中的概念,东汉时期随着儒学在东汉政治社会中霸语权力地位的确立,成为不证自明的常识。儒家思想中关于辟雍的认识在《白虎通·辟雍》有集中的体现:“辟者,象璧圆,以法天也。雍者,壅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辟之为言积也,积天下之道德也。雍之为言雍也,雍天下之残贼,故为之辟雍也”,辟雍不仅是教育的总纲,也是大学的称谓。《白虎通》是具有封建法典性质著作。我们知道当某种观念一旦和权力结合在一起,而这种权力又是绝对庞大,占据统治地位,控制主流话语,即是这种观念与事实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它完全能够自证自明,成为一种现实的政治合法性。

三、魏晋以来,人们观念中的辟雍、太学

魏晋以后,战乱频繁、典籍散乱,加上经学衰废、世族门阀制度兴起,辟雍和太学建制逐渐没有严格的区分,这一方面是东汉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则强化了这一观念。《三国志·魏书》载齐王三次在辟雍行释奠之礼。西晋时两者分开,释奠大学,飨礼在辟雍。《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五引晋尚书大事太常王彪:“魏帝使有司释奠于辟雍,此是魏之大事,非晋书旧典。泰始元康,释奠大学,不在辟雍,泰始五年,二行飨礼,皆在辟雍,不在大学。是则释奠于大学,行飨于辟雍,有晋已行之准也。”两者在政治生活中结合非常紧密。1931年河南偃师县西晋太学遗址出土的《西晋辟雍碑》记载了晋武帝和太子先后五次i晦辟雍举行大射礼和乡饮酒礼,还记载皇帝考察学生、奖赏太学师生等事迹,碑阴为立碑的四百多名太学博士和学生的名字。从这通碑中,我们已经很难分辨两者的不同了。

南北朝以后,学校教育繁荣发展,辟雍建制缺失。唐朝归崇敬因辟雍礼阙,上疏请求重建旧制:“古天子学日辟雍……晋武帝临辟雍,行乡饮酒礼,别立国子学,以殊士庶。永嘉南迁,唯有国子学。隋大业中,更名国子监。今声明之盛,辟雍独阙,请以国子监为辟雍省”,百官们“皆以习俗久,制度难分明”为由,拒绝实施。直到宋徽宗崇宁元年辟雍重新营建,此时,辟雍已经完全是学校的建制,是接纳州学上舍生升舍的贡士之学,相对与京城内的太学称为外舍:“凡州学上舍生升舍,以其秋即贡入辟雍”。《选举志三》在后人的思想观念中,汉代辟雍即为太学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元代马端林的《文献通考》中,辟雍被列在“学校”子目。他对有关辟雍的疑问已不能找到答案:“辟雍,王莽时方立之,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不过令其授学。而择其通艺者擢用之,未尝筑宫以居之也。…岂即辟雍?或另一所邪?”。之后,一些著名学者如王船山、戴震、黄以周、余嘉锡就此问题专门撰文对辟雍、太学的关系进行考辩。指出两者的区别。但在强大的习惯观念面前,他们的声音终是旷古之音,没有起到以正视听的效果。

四、结论

正是东汉以来人们在观念上将辟雍、太学混而为一,以辟雍指代太学,才会有晋灼将辟雍拥有的射礼功能作为判断太学是否存在的标准。如果晋灼指的“太学”就是“太学”的话,这一论断只能是个伪命题,因为前提是错误。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晋灼所说的西京无太学的“太学”,有指称“辟雍”之意,在晋时人们的观念中两者没有区别,这样晋灼之论也可以说是“西京无辟雍”。受此思想观念的影响,辟雍最显著特征即对空间面积的要求影响了后人对太学的判断。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原道》篇中指出:“教之为事,羲、轩以来,?已有之。观《易·大传》之所称述,则知圣人即身示法,因事立教,而未尝于敷政出治之外,别有所谓教法也。……治教无二,官师合一,岂有空言以存其私说哉?”三代时期,政教不分、政教合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混沌合一的社会要素不断发展增殖,其内部各方面逐渐显示出各自的内部法则和外部联系并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原来附着于政治中的教育,在经过了春秋战国思想文化学术的发展以及士阶层的强大之后,逐渐显示出自己独立的特征,与政治逐渐分离“其后治学既分,不能合一,天也。官司守一时之掌故,经师传授受之章句,亦事之出于不得不然者也。”太学与辟雍的分离,正是教育显示其自身属性的表现。当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教育与政治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造成概念上的混淆。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赵北城高崇文,秦汉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4]陈寿,三国志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

[5]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赵翼,陔余丛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7]高文汉碑集释[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

[8]杜佑撰,王保锦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0]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4

基于上述分析,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单纯探究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显然学生是比较陌生和遥远的,并且感觉不到本课的历史价值。相反,如果在教学设计中引入近现代中国的海洋意识和行为,化陌生为熟悉,化遥远为现实,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价值。如何引入呢?不能喧宾夺主,可在导入新课时由现实追溯历史渊源;可在课堂结束时延伸为课后的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也可在本课结束时,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无限思考的空间。这让人感觉到,现实阅读让教学设计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生活,让历史就在身边,不是遥远的过去;而遥远的过去也会自然走入现实,从而使历史成为鲜活的事物,现实是历史规律的新面貌。

海洋与世界市场关系的历史演变

这里的世界市场,笔者从空间的视角进行了广义的理解,它不只是世界各洲各国对外贸易的场所,它还包括世界各洲各地区联结的通道。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洲各地相对隔绝;之后,世界各洲各地开始日益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新航路开辟为界来探讨海洋是否是世界市场的问题。

1.海洋未必是世界市场

新航路开辟前,海洋是天堑,把世界各洲各国隔绝开来,也就谈不上世界市场。这里有两个典型的问题值得讨论:(1)在古希腊罗马就已经出现,到新航路开辟前仍然繁荣的地中海区域的海上贸易。它的确呈现了海上贸易的景象,但它没有把世界各洲各国联结起来,也就没有构成世界市场。(2)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把东方的商品运到地中海东岸,再转运到西欧国家和地区,是间接的,不构成世界市场。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5

导学的要求,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理解意义。导学的指向,在于把对知识的认知由了解、理解过渡到见解的层次。导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育理想。导学的价值取向,一是已知领域的重新发现,二是未知领域的努力探索,三是优势领域的能力发挥,四是潜能领域的发现拓展。导学大致有八种具体方式:思路引导,首在破题;逻辑引导,要在推论;问题引导,巧在提示;思路引导,妙在点拨;情境引导,贵在体验;材料引导,重在积淀;见解引导,旨在比较;学识引导,求在探索。导学的四个基本方案:一是自主阅读、查阅词典,达成文本的字面理解;二是破题解析、比较见解,引领要点的意义理解;三是材料补充、主题拓展,形成主题的批判理解;四是总结概括、反思感悟,争取主题的创新理解。

目前,导学存在的主要误区是把学习简化为文本阅读,把思考简化为答案寻找,把练习简化为要点填空,把讲解简化为教材复述,把探究简化为分组讨论,把评价简化为考试分数。

下面,我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0课中的“新航路的开辟”一框为例,谈谈导学的设计。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一是破题发现意义,二是构题提升立意,三是解题点拨思路,四是答题规范要求。

破题:“新航路的开辟”这框的标题由哪几个词组成?名词:新航路;动词:开辟。请讨论一下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哪个词汇上,并说明你的理由。当然,如果让同学们先粗略地阅读一下教材,可能会启发他们的解题思路: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从“开辟”升起,故“开辟”为重点。

破题的意义,首先在于明确学习分工。对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要坚决放手,让学生自学;对学生难以理解透彻的知识,要重点攻关,启发思考。其次在于明确学习主题。近代文明由文艺复兴来解放思想,由开辟新航路来形成市场,前者体现的是思想的力量,后者体现的是经济的力量,它们共同开启近代化的大门。所以,教材才有“曙光”之说。再次在于明确学习层次。“开辟”是什么意思?查词典达成字面理解:(1)打开道路。(2)开拓扩展。(3)开创;创立。(《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要想引导学生进入意义理解、批判理解乃至创新理解的层次,教师一定要进行深入解读与有效引导。最后在于明确学习策略。导学的秘诀在于设置情境引起学生关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行点拨与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探索、比较、感悟。

下面,以破解“开辟”的意义为例,说明破题的作用:(1)开辟源于需求。当时欧洲社会最渴求的东西是什么?它们对新航路的开辟起什么作用?航路一般有商人、商品、市场、利润等要素构成。社会需求决定社会存在。香料是当时欧洲市场的紧俏商品,它能产生巨大的商品利润。(2)开辟寻求出路。传统的著名商路~丝绸之路,此时为什么行不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于创新。既然老路行不通,开出一条新路怎么样?(3)开辟是个过程。探索新航路一共历时多少年?能否简要概括一下大致经过?(希望之旅、东方之旅、发现之旅、环球之旅)用铅笔在世界地图上大致标出新航路的起至点、经历时间、航海家。(4)开辟造就“英雄”。你认为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能否被尊称为“英雄”?以麦哲伦和拉普拉普两人的活动为例,分析欧洲人与亚洲人、美洲人对“航海家”的评价差异。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几个方面人手?(生产力标准、史实、作用、影响等)(5)开辟需要信念。支撑欧洲人前仆后继投身海洋事业的精神动力,一是对传播基督教的狂热,二是对攫取黄金的渴望。(6)开辟依靠科技。开辟新航路的技术条件有哪些?(7)开辟创造机遇。机遇往往产生于历史转型期。郑和下西洋期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阻挡大明王朝的扩张。可惜,我们放弃了历史送到我们面前的机遇,丧失了绝好的机会。抓住机遇、珍惜机遇,是一个民族实现其民族梦的最佳时机。开辟新航路,使得欧洲在近代史上占据了发展先机。(8)开辟影响崛起。发展的实质就是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国家的兴衰。开辟新航路,直接导致重商主义盛行。之后竞争就演变成一条真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9)开辟反映精神。哥伦布向西班牙王室寻求资助,经过多次谈判,伊莎贝拉女王与哥伦布签订一份航海契约,哥伦布投资航海所需经费的1/8,其余由王室提供资助,航海收益的1/10归哥伦布所有,其余则归王室所有。女王与一介平民签订契约,这典型地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意识、契约精神与法制理念。(10)开辟泽被后世。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交流。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6

同时,陈绍华也公布了《壬辰年生肖龙票的设计说明》:“威严感和神性不断强化的龙,一方面表现着力量与权威,另一方面也代表着辟邪和吉祥。在设计中,表现出龙和其他所有的生肖都不一样的权威,神性以及辟邪的含义就至关重要。壬辰年生肖龙票的设计,在基本构型上参考了明清蟠龙的造型。这也与中国第一枚邮票―大龙邮票的形式有某种程度的呼应。蟠龙造型是古代龙图形发展到巅峰时期的‘正宗造型’,甚至连盘绕角度、鳞爪造型都有严格的规范。选取蟠龙造型,正是希望凸显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这一历史事件所带给人民的精神气度。”

陈绍华仿佛“一夜成名”。他是何许人也?陈绍华曾经有过自画像:“浙江生,西安长,教书六载,下海十年,非文化人亦非商人,啥都懂点儿,啥都不精。虽已知天命,仍童心未泯,爱胡思乱想,盼上苍开天,好另辟蹊径。恶陈规陋习,鄙视功利,与世无争。喜孤独,亦交挚友,做事求完美。眼睛不揉沙,见不得邪恶,好打抱不平,直肠直言,常得罪人。论学业,非天才,本属马,劳碌命,凡事做不到人前,但肯多下工夫,若算有成,那是积劳成‘绩’。”这是2000年初,陈绍华的北京申奥标志公布时接受媒体采访后即兴绘制的自画像。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7

一、通过故事资料培养兴趣

历史课本中的历史知识只是历史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在授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如在给初中学生讲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的内容时,针对学生以前就学过的知识,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生由于视野开拓,见识增长,他们会由衷地感到学有所得,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从而期待着从历史课上吸取更多精彩的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感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知识的积累,推动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如在讲“天京变乱”一目时,为剖析天京变乱的内因,也为学生正确理解“农民由于受到阶级局限”这一特点的制约和影响,补充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定都天京之后如何严格执行封建等级制度,继承封建帝王的妃嫔制度,如何大兴土木,进取心减退,杨秀清如何居功骄傲,生活腐化,脱离群众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天京变乱发生的必然原因,也帮助学生理解“农民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局限不能求得自身解放”,为只有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获得解放这一道理埋下伏笔。诸如这些史实,颇受学生欢迎。其实,这也是很久以前自己读书时的心得体会,现在运用到教学中,也算得上是受益匪浅。

二、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兴趣

历史是以往的现实,现实有历史的影子,历史对现实会产生影响,唯物辨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让学生正确的看待历史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前提。

把握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中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中,讲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②为什么能开辟新航路?③新航路的开辟给世界带来了那些影响?在学生思考回答后笔者进行了总结:①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东方遍地是黄金”的诱惑,西方各国急需向海外扩张以获取原料和市场,而从亚洲到欧洲的陆上交通却被奥斯曼帝国所隔断,因此,西方国家迫切要求打开一条新的贸易通道。②地圆学说的流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③新航路的开辟,使大量欧洲居民移民来到美国,促成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残酷的奴隶贸易使黑人从非洲来到美洲,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和野蛮屠杀导致了印地安文明的衰落,亚非拉许多国家成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全球联系加强了。这些都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与新航路开辟构成了因果关系。这样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把握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使许多亚非拉国家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从而导致了这些亚非拉国家的长期落后;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都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系。通过教学,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历史问题,并把它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运用多媒体再现情景激发兴趣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8

“教育教育,就是教会学生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学”①。运用“引导自学”课型,让“课堂”变成学生自学的“学堂”,是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何炳章先生“自育自学”教育实验中的一项。引导自学型课堂的基本结构,通常,引导自学型课堂有以下5个基本环节:①明确自学重点;②围绕重点自学;③交流自学情况;④点拨自学得失;⑤巩固自学成果。

可见,所谓引导自学型课堂,是指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学生有较为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自学绝对不是“自发学习”更不是“放任自流学习”。下面以《开辟新航路》为例,谈谈运用“引导自学”课型的实践和思考。

一、明确自学重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建立在充分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指导意见》以及了解学情和对比教材同单元内容基础上,从而把握本课教学重点,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开辟新航路》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II)第二单元的第1课内容,是工业文明的崛起的开篇。开辟新航路,将世界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各洲都成了西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资金来源、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生产的需求促使科技的发展,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而工业革命的完成,又使工业文明飞速发展。这环环相扣的发展的起源都离不开地理大发现,离不开新航路的开辟,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分三个部分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进行了阐述。第一目“东方的诱惑”主要介绍了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历史条件。第二目“开辟新航路”主要展示了迪亚士和哥伦布航行的具体经过,同时,也简要介绍了达・伽马沿迪亚士航线到达印度和麦哲伦及其船队环球航行的情况。第三目“走向会合的世界”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通过初中和高中半年的历史学习,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和抽象思维还有待提高。同时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没有形成体系;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创设情景等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下三个内容: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影响;②郑和下西洋和开辟新航路的比较;③学会辨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明确重点的过程,在教的方面,是驾驭教材的过程,是吃透教材的过程;在学的方面,是目标激励的过程,是有的放矢的过程,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过程。

二、围绕重点自学

自学重点确定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潜心自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巡视课堂,要以体态语言提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辅导,进行个别释疑、解惑。

三、交流自学情况

交流自学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先是小组交流,一般以4人为一学习小组,第二阶段进行全班交流。如在第一阶段,首先要学生厘清课文三目之间的关系。第一目“东方的诱惑”主要介绍了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历史条件。第二目“开辟新航路”主要展示了迪亚士和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行的具体经过。第三目“走向会合的世界”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指导学生仔细看《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图》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男主人公正在干什么?他身边的女人在干什么?女主人没有专心读书,而是紧紧盯着丈夫手中的钱币,这说明什么?”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认识:男主人公在数钱币,女主人公在看着他数钱币,说明他们都喜欢金钱,渴求金钱。这幅画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对金钱的崇拜,说明当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全班交流时,全班学生就“郑和为什么成不了中国的哥伦布?”进行热烈的讨论。学生思想活跃,对比分析有根有据,就在同学为中国不具备开辟新航路条件而遗憾时,但却不知怎样正确去评价郑和与哥伦布。

四、点拨自学得失

在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对学生在交流阶段未解的问题进行集中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形成正确的认识。对郑和与哥伦布海上航行不能局限于航海规模等表面上的东西,还必须深入本质,剖析双方的目的、性质和影响。

西欧开辟新航路主要是为了到东方寻金以及获得东方商品,是经济行为,属商业资本主义海外殖民的性质;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受皇帝(明成祖)之命扬威海外,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以满足其建立天朝大国的欲望,是政治行为为主,也带有一定的经济动因,但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而贸易所得的商品多为奇珍异宝以及各种奢侈品,与国计民生没有多大关系,这种贸易是不可能长久的。郑和下西洋是政府行为,是明王朝倾其国库所有进行的政治活动,而开辟新航路主要是私人集资和政府资助下进行的,夸张点说,我们比较两者的规模,无异于拿国家队和业余队比较。更何况郑和下西洋政治影响虽大,但经济效益则是入不敷出,最终不得不停止了航海活动,从此中国从海上强国变成海上弱国;哥伦布等人的航海虽然投资不多,却使王室和航海家们获得了巨额利润,以致掀起欧洲各国举国上下的航海热,开始了欧洲向海外已知和未知的世界进行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时代,这与明朝在郑和七下西洋以后再无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恰恰形成鲜明对照。可见从经济角度来比较,从长远发展来看,郑和下西洋和开辟新航路是无法相比的,新航路的开辟给西欧的发展带来的作用是无可限量的,而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似乎并无益处,反而造成国家的沉重负担。

哥伦布到达美洲后掀起了对美洲的殖民掠夺,对美洲人民来说是一场灾难。而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剿海匪,缓和各国矛盾,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开发与经济繁荣,维护了东南亚地区的稳定和海上安全,因此在南洋许多地区,郑和一直被当地人当作神一样崇拜,而郑和下西洋在南洋所留下的国际声望使16~17世纪中国商人在东南亚地区的国际贸易占据着优势地位。甚至到今天郑和下西洋所留下的友好形象对中国在国际上的生存发展都是有利的。可以说郑和率领的是和平亲善的友谊之舟,而哥伦布等人驾驶的是殖民扩张的掠夺之舟。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和西欧开辟新航路的行动是各有利弊的。虽然郑和下西洋耗费国力无法持久,也未能抓住与世界进步潮流共同前进发展的良机,但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它,因为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而不是郑和下西洋。我们在评价任何事情时也不能都以经济利益为唯一衡量标准,在今天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就是明证,而当年新航路开辟后掀起的殖民狂潮给亚、非、美洲带来的灾难也是明证。所以今天的中国既不能像老牌殖民国家那样以掠夺别国来谋求自身发展,或一切唯利是图不顾社会道德、正义、公平;也不能像过去的中国那样不顾经济效益只追求政治效果或高唱礼义立国导致不能持续发展。一句话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必须义利兼顾。

五、巩固自学成果

这是一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老师直接了解学生自学效果的最佳时机。在本课我设计这样一道讨论题: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邪恶的化身;有更多的人倾向于“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你认为哪一种观点合理?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看法。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是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六、一点思考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进行“引导自学”课型的教学实验还刚刚开始,它在本质上与目前新课程课堂改革大力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理念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一段时间实践下来,感受有两点:第一,“引导自学”重点是学生“自学”,但关键在“引导”。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情,提出高质、高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激活学生思维。第二,要相信学生,不事事包办,相信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引导自学”课堂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思考、总结、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只有让课堂变成学生愉快、自主学习的“学堂”,历史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活力,才能成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既然我们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将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9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又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而史料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的有效的、可行的教学方式。[1]

初中生喜欢绚丽的色彩,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从认知方面来讲,少年的思维正向着更为抽象、概括和注重逻辑的方向发展,他们较儿童具有更强的学习迁移能力。[2]初中历史教学不同于高中历史,其史料的开发,首先应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次才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文字史料、人物肖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文学作品、新航路开辟的地图及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等方式共同实现《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的多层次教学。

二、图文史料的选用:围绕课程标准,训练学生思维

朱光潜说过:“真正的史料只有两种:证据与批判,即生活与思想。”而史料大致也有两大功能:一是为我们呈现较为真实的历史,二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感悟和理解。用从史料中提炼出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

史料如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后人的层层足迹。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其选取必须以课标为中心。以《世界历史》(人教版·九上)中《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课为例,笔者结合多年初三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选用史料以实现高效听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1.围绕课标选材,突破重难点。

2011版新课标:(1)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2)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3)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本课两大主题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其核心是“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属于资本主义时代曙光的两件大事。教师应该围绕这两件大事开发史料,将这两个主题讲清、讲透。笔者在此选取了几则史料进行说明。

材料1: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世界在发生巨变。在神学笼罩的黑暗中,思想文化的巨人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勇敢地探险者找到了沟通世界的新航路,腐朽的封建城堡在风雨中动摇,资本主义新时代即将到来。

材料2:这是一场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性解放、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奠定了欧洲新时代的思想基础,使欧洲人走出了愚昧的时代,走在了世界发展的前列。

从这两则史料上看,世界正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思想上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封建教皇的控制,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以但丁、达·芬奇和莎士比亚为主要代表,其核心思潮就是“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价值所在,通过批判天主教会的贪婪、描绘蒙娜丽莎的容颜,展现“人”这个中心。经济上,追求财富的欧洲人对黄金的梦想促使他们开辟了通往世界的航路。

相对于历史概念,初中生对人物的兴趣是最浓厚的。针对本课重点人物哥伦布,在史料开发方面设计如下:他,出生于意大利,起航于西班牙,越过茫茫大西洋,来到了古巴、海地,发现了一个远离亚洲大陆的新世界,当他向西南航抵美洲大陆时,他相信自己到了马六甲海峡附近,因而有了印第安人的称号。

人物众多也是本课的特点之一,人物、国籍、作品众多,使学生记忆容易出现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自行设计了一段文字资料:一位威尼斯商人慕名来到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莎士比亚,探讨了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还欣赏了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通过辨认错误以正视听,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2.结合问题设计,训练学生思维。

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方面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思维无疑是本课的目标之一,初三学生对地图及方位的把握上还相当欠缺,利用地图《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新课内容的传授是多年来被证明最有实效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学习方位最初始背诵的口诀,看着地图,学生就能完成文字表述:哥伦布西行,越过大西洋,到达今天的古巴和海地,发现了美洲大陆;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回到西班牙,绕地球一周,证明了地圆学说。可见,当学生进行文字表述时,是建立在读图识文的基础之上的,空间感跃然纸上。

培养学生利用辩证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一课,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尤其是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路的影响,是训练唯物史观最好的课题。笔者在此选取了以下几则史料:

材料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道: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的。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材料4:马克思说:“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哥伦布的航行和发现确实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过推动作用,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材料5:西欧国家使殖民地成为他们的附庸,从而攫取了大量财富。正如亚当·斯密所说(1776):“在任何一块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里,我们所获取的利润一般都远远超过在欧洲或美洲已知的任何一块耕地。”

上述史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对欧洲来说确实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世界来说,则打破了原来各洲孤立的状态,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但是对印第安人来说却是灾难的开始,生命被屠杀,资源被掠夺……这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事件要从多方面考虑,要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不能以偏概全,以点覆面。

三、图文史料的升华:构建知识图表,实现高效学习

与传统的声音和文字刺激记忆相比,图像记忆的效率要提高3~10倍,图像记忆的要领是图像必须精简。而所谓的“思维导图”,就是通过绘图,增强人的注意力与记忆力,从而促进大脑潜能的开发,将大脑的思维过程进行可视化的展示,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

针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一课,学生通过构建知识图表,把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体系;通过设计表格,对相似知识点进行区分,从而帮助基础知识的记忆。设计如下:

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基本由原始史料、二手资料和资料创建三个方面构成,史料的选择和创造必须兼顾单元、课题,围绕“课标”这个核心进行运用和开发。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10

英国有句谚语:“成功之秘诀乃是目标之有恒。”的确,目标是方向,是准绳,也是动力。没有目标的教学必然是无序的,低效的。因此,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每一节课的教学必须严格遵守学科课标,拟定三维目标,对照内容标准,结合教学建议,同时要参照高中历史教学要求,结合学情、教情,将课程目标转换成教学目标,而且进行分解细化。认真备好每一课,严谨组织教学。这是游戏规则,必须遵循。当然,目标的制定也不能简单停留于表面,形同虚设,而要切合实际,尽可能合情合理。目标太低,课堂缺乏激情与悬念,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与发展。目标过高,让学生望而生畏,高不可攀,无从下手,云里雾里,学生也必然失去求知的乐趣。

二、方法

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同样的内容如果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其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问题。记得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这道理谁都懂。基于此,我认为教学一定要针对不同内容,注意采取不同的方法,以求达到最佳效果。根据历史学科特点,我觉得历史课可以多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多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同样的知识,如果我们的问法不一样,其效果也迥然不同。这里仅以历史学科为例。例如在学《开辟新航路》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若设计这样6个问题,可能效果就会不一样:①什么是旧航路?②什么是新航路?③为什么开辟新航路?④凭什么开辟新航路? ⑤怎样开辟新航路?⑥新航路的开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其实,这几个问题就是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结果等几方面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分析阐述,而这些都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只是换了一种问法而已。再如在学《北美独立战争》时,我们可以从美国国旗入手:“为什么美国国旗由13条纹和50颗星组成?”再比如讲解二战中“苏德战争”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问学生:“这场战争何时爆发?希特勒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再如“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鸦片战争还会爆发吗?”“假如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会成功吗?”“如果光绪皇帝真的有实权,能不能成功?”“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如何理解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为什么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等。通过这样巧妙设问,不仅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活泼中提高学习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因此我认为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就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

三、媒介

媒介指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就教学而言,有传统媒介,如黑板、挂图、粉笔等,有现代媒介,如电脑、多媒体、电子白板、网络等。必须指出,“一本书,一支笔,教师一人讲到底”的时代已经过去,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有效。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效果大不一样。一般而言,多媒体或有形教具比较直观、形象,能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具体化、甚至简单化。单纯的语言表述比较枯燥、不易理解吸收。目前,电子白板正逐渐应用于教学之中,其强大的使用功能,已是传统教具所远远不能比的。试想,如果有这样的媒介,我们为什么不能将其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而增加其教学效果?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要避免走极端,传统教具依然有其合理一面,现代教具,并非件件合适,不能为了用而用。一定要注意“度”,把握恰到好处。教师不能成为教学媒介的工具。总之,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教师必须自觉学习,更新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善于思考,不断探索,合理运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11

第一部分 教学简况

【教学案例】《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

【教学章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本科生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容闳艰难开辟赴美留学之路的经过、失败及意义,分析此项运动中途败北的原因,并以此解析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2、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掌握通过阅读材料抓住重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总结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认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使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辅以学生讨论法、教师讲授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组织】

采用合班教学形式,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学生课外阅读为辅。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一边授课,一边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案例与教材,随机挑选学生回答。

【教学步骤】

(一)课前探究

1、要求学生通过班级公共邮箱下载教学案例《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及思考讨论题,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2、要求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的内容,并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归纳史学界评价“容闳与赴美留学幼童”、“洋务运动”等的不同观点。

(二)课堂讲授及师生互动

在学生课前阅读教学案例、了解史学界学术动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学案例,并通过课堂设问、学术观点讨论等与学生沟通、互动,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课堂总结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封建性以及矛盾性,是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近代化之路的,并最终决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时间分配】

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共1学时即45分钟,案例教学《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为15分钟。讲授时介绍主要历史事件的脉络,但不过多铺陈事件的细节,重点放在深刻剖析容闳开辟赴美留学的历史意义与运动的失败原因上,并由此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

【导入案例】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惊醒了大清帝国的天朝美梦。古老的东方农业文明正面临着新兴的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面对这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作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大力举办洋务事业,主要是兴办近代军用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洋务运动虽然历时30余年,却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尤其是1894-1895年的甲午之战,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至此,标志着的洋务运动的失败。那么,请同学们进行思考,洋务派开创的赴美留学运动为什么会中途败北?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为什么举步维艰?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对《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这个案例加以分析。

【教学过程】

案例: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12

然而随着“微博局长”等事件发生,微博不仅成为炫富、沟通私情等“烂事”意外主动曝光平台,也成为谩骂、谣言集散地,同时还是广告平台。一位同事告诉记者说:“现在回复一条地产商的微博,就会有十几条卖房子的广告发到手机上来,微博都快成广告聚集地了。最有趣的是,常常一条骂地产商的微博下面跟着一长串回复,一看,都是售房广告。”

“烂事”、谩骂、谣言、广告……有人称之为“微博乱象”,也有人称微博是一把“双刃剑”。

“微博的存在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它使真相传播得非常快,然而,另一面谣言的传播也变得如此迅速,两者是矛盾体。”武汉大学信管院和计科院沈阳教授评价道。

也正因此,在网上开始有人自发地辟谣,而以“窦合章”、“吴法天”、“点子正”等为发起的“辟谣联盟”则是当中最受人关注。如今“辟谣联盟”的核心成员已有一三十个。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追求真相的愿望。”辟谣联盟发起人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丹红(网名“吴法天”)说。“辟谣联盟”辟谣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网上的信息检索,用搜索引擎将一条微博的多个关键词在新闻、论坛、博客里面检索消息出处,如果是原创就联系本人,甚至让网友现场调查,尽可能多渠道查证消息的真实性。

实际上,在此之前果壳网建立的“谣言粉碎机”以及新浪官方的“微博辟谣”都已存在。但“辟谣联盟”从成立至今一直遭到反对者质疑。批评者最强烈的质疑是说它“只辟民谣,不辟官谣”。

“我这么说话有什么可丢脸的吗?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我支持自己的政府怎么了?”窦合章反驳道。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13

自从参加这两个项目以来,我园的教育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意识到了环境对孩子发展有重要影响。对照联合国儿基会和中国教育部合作编制的《幼儿园安全友好环境建设指南(试行)》的一些要点:

一、环境不是装饰品,也不是硬件设备的堆砌,而是和教育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相互影响,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二、园所环境符合幼儿特点,苗木搭配合理,树木花草融知识、娱乐、教育性于一体。

三、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树林、种植园地、饲养角、水池等,引导幼儿接近自然、接近动物、学习观察、种植、饲养。

四、环境应让幼儿充分的与之亲密接触、相互作用。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和设施供幼儿接触、探究、操作、摆弄、拆装、把握和攀爬。

而我们刚刚投入使用的新幼儿园却有诸多遗憾之处:户外塑胶场地过大、地面种类单一、绿化品种单一、材料与设施不能与幼儿互动,没有阴雨天游戏和夏天遮阴之处……于是,搬入新园的这一年以来,我们对户外环境做了如下改造:

一、让一草一木都成为孩子学习的资源

(一)减小塑胶面积,开辟“百花园”

新园原塑胶场地是一个标准的长方形,面积达1800平米。由于面积过大,到了夏季就会散发气味,对幼儿健康带来不利。今年5月,我们在塑胶操场的东北角改造了近500平米的场地,开辟“百花园”。“百花园”内花卉品种丰富,舂有海棠、迎春;夏有紫薇、木槿;秋有桂花、红枫;冬有紫荆、腊梅。“百花园”成了孩子感知四季、认识自然的最好形式。为了让地面种类更加多样化,我们把“百花园”的边沿设计成流线形,铺设了竹简、木桩、鹅卵石小路,让孩子踩上去有不同的体验。

(二)巧用原有绿化,开辟“百果园”

原教学楼一圈的绿化带内中种植了品种单一的矮小灌木,只起到的绿化功能。考虑到我们地处农村,当地有相当丰富的果树品种,对孩子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们就利用这一圈绿化带种植了各种果树,品种近30种,桃、枣、杏、柿、梨等水果应有尽有。我们会将每一棵果树的生长和认知编入园本课程,让每个孩子和小树一起成长。

(三)扩大草坪面积,开辟“香樟园”

首先,围上竹篱笆,增加了竹制运动器械和运动人物造型。其次,将4个运动人物造型改为代表竹子精神的4个竹娃:正直、有节、虚心、向上。再次,将大草坪的面积向东延伸100平米,延伸后,在大草坪里种植香樟和楂等树,开辟“香樟园”。最后,在新移植的三棵香樟树之间搭建树屋3个。三个树屋互相连通,楼梯上滑梯下,孩子在树屋上或玩耍或歇息,树屋是孩子们游戏的乐园。

(四)利用闲置空地,开辟“小竹园”

“小竹园”内竹子种类达10种,我们为每种竹子制作了二维码,教师通过扫码可以带着孩子认识各种竹子,这里成了赏竹、析竹、品竹、学竹、画竹的大课堂。

(五)合理分配场地,开辟“小菜园”

利用围墙东北角开辟小菜园,“小菜园”内每班一块地,种什么由孩子决定,翻土、播种、施肥、浇水、收获都由孩子完成。在我们二楼“瓦屋农庄”自制点心区,这些蔬菜就成了孩子自制点心的原材料。

二、让每处设施都成为孩子游戏的乐园

(一)在空空的水泥路面搭建竹亭

因为新园场地空旷,新栽的大树也没有成荫,孩子户外活动就没有可以歇息之处。我们利用这条水泥大道搭建了这座竹亭。美丽的竹亭下面制作了长凳、编钟、转筒、色圈、四季图等,既是孩子躲避骄阳、放松歇息的好去处,更是动手动脑、快乐游戏的场地。

(二)把长长的水泥大道变成绿道

教学楼后70米的水泥大道是老师们容易遗忘的场地,很少有孩子到这里活动。为了把这块场地充分利用起来,我们把大道变成了绿道,搭建了竹葡萄架,两边种植了紫藤、凌霄花、葡萄等爬藤植物。绿道两边悬挂了大大小小的竹简植物,都是孩子和家长一起种植的,每一个都贴有标签,平时又孩子自己观察和管理。我们还在绿道两边种植了紫藤、葡萄、凌霄花等爬藤植物,明年春天长廊就会变成真正的绿色大道。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