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感染科门诊护士实用13篇

感染科门诊护士
感染科门诊护士篇1

甲型H1N1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气溶胶直接和间接接触在人群间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黏膜等接触感染者或其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等传播。人感染该病毒后会出现发热、咳嗽、疲劳、食欲缺乏等症状,但病死率较低[1]。甲型H1N1已在全球暴发性流行。入冬以来,我省甲型H1N1患者呈聚集性暴发流行。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甲医院,于2009年5月4日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预案。门诊患者的平均日诊人次由平时900人次左右上升到1 200余人次,发热门诊日诊高达150余人次,儿科平均日诊人次由40人次左右上升至100余人次。为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落实《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分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1号)[2]以及《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3] 文件精神,我院面对以上情况,对门诊的预检分诊、导诊工作做了应激调整,加强了门诊感染科发热门诊的工作调配,保障了患者顺利就医。

1 前期准备

1.1 物品环境准备

首先分诊台由门诊大厅中央移至大门口,便于每位患者预检分诊,特别增设了发热患者测试体温侯诊区,专派护士负责呼吸道发热患者的体温测试及登记,设置了呼吸道发热患者挂号、收费、取药、检验专用窗口,与普通患者完全分开。服务台备好了充足的外科消毒口罩和“健之素”牌手消毒剂,每位分诊护士随身携带一瓶;门诊大厅增设了预防甲型H1N1知识宣传栏。

1.2 人员的培训

护理部增派4名护士导诊,分诊处1人增至2人,培训上岗。上岗前要严格培训专业技能,明确门诊预检分诊的目的及其特殊性,加强专业知识的储备[4] 。所有分诊导诊护士参加医院组织的甲型H1N1培训讲座,每天学习院内网上公布的关于甲型H1N1的信息,掌握健康宣教。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对抗病毒药奥司他韦敏感。门诊部护士长随时抽人考核,直至人人掌握。人人佩戴一次性口罩上班。

2 具体实施方法

2.1 加强人员的定岗分配

门诊部门口站有一位导诊护士,指引患者预检分诊,以免遗漏发热患者。挂号处患者较多,由两名导诊护士负责维持秩序,协调患者分诊挂号,帮助年老体弱者和急诊患者;收费、取药处各有一名导诊护士负责;门诊部护士长在候诊大厅巡视,根据挂号、交费、取药处患者的多少,及时调整人员,及时解决问题。

2.2 对发热患者的管理

预检分诊护士对每位患者询问是否发热,是否有咳嗽、咽痛、鼻塞、乏力等呼吸系统症状,对发热患者,用手消毒剂消毒手后,要求患者及家属佩戴口罩,并指导正确佩戴方法。14岁以下患者分流至儿科门诊,14岁及以上患者导诊至发热门诊处,交给发热门诊护士负责测试体温,这名护士是从传染科特派。分诊护士每接触一次发热患者消毒一次手。分诊、导诊护士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对患者进行甲型H1N1的健康宣教。

2.3 对非发热患者的管理

甲型H1N1的流行,患者有一定的恐慌心理,加重了心理负担,护士要有爱心、热心、细心、耐心,微笑地问好,问病情,问需求,尊重患者,熟练运用安慰性语言、告知性语言和形体性语言,注重患者沟通技巧,应用亲昵称谓。

3 效果

2009年11月门诊患者总计35 958人,创我院历史最高,门诊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患者对对预检分诊导诊工作的满意度达99%,同时也得到了院领导及同行的肯定。甲型H1N1在我院未发生暴发流行。

4体会

首先,门诊作为医院的窗口部门,预检分诊导诊护士是患者首先接触的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新发传染病的基础理论知识,护理方法和必须检验项目正常值。人群对甲型H1N1病毒缺乏免疫力,感染后潜伏期为1~7 d,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伴眩晕、头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减少[1]。其次,分诊导诊护士应加强预检分诊技巧,流行病爆发期患者骤然增多,大部分存在焦躁、痛苦、恐惧的心理,希望立即得到诊治并及时处置。分诊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分诊护士的心理素质是指从事护理工作的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护士的认知能力、思维反应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应变力以及情态、意志、气质、性格等[5]。因此要稳住患者和自己的情绪,尽量按序详细问诊,始终面带微笑,急事不慌,纠缠不怒。我院地处火车站附近,也是铁路职工的定点医院,患者来自四面八方,因此分诊护士不但要会说标准普通话,还需适时用老百姓的语言表述,不用医学术语,学会多个城市的方言及哑语,方便各个文化层次患者快速、准确就诊。作为分诊护士,要尽可能理解和解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掌握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再者,应加强应激能力的培训,从SARS到甲型H1N1等新发传染病全世界流行来看,医务人员应加强应对突发传染病的培训。传染病控制的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预检分诊把好第一关,对每一位发热患者建立护理记录,详细观察,发热门诊按照传染病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加强消毒隔离,采取防护措施。分诊导诊人员与同仁协作,防止传染病传播,保证生命绿色通道畅通。

[参考文献]

[1]赵敏,李文刚.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与治疗[J].人民军医, 2009,52(6):335.

[2]卫生部.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分诊管理办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1号.

[3]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S].卫医发[2004]292号.

感染科门诊护士篇2

摘要回顾性调查我院儿科门诊近2年来46起护患纠纷发生情况,纠纷发生原因主要表现在分诊服务不当、用药安全隐患、急危重症救治不及时、院内交叉感染等方面,提出加强分诊服务质量、注意患儿用药安全、做好高危患儿的救治以及严格执行院内交叉感染管理措施,是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儿科门诊护患纠纷的关键。

关键词 儿科门诊;护患纠纷;管理对策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45

护患纠纷是医患纠纷的一部分,是指护理人员与患方(患者或患者近亲属)之间发生的纠纷,既包括由于护理活动过程中护方过错产生的纠纷,也包括与护理过错无关的其他纠纷,还可以是由于患者毫无道理的责难而引起的[1]。儿科门诊护理工作因具有患儿年龄小、自主意识差、疾病可变性大、难预料性强以及家属陪护多等特殊性,而容易发生护患纠纷。本调查针对我院儿科门诊发生的46起不同程度的护患纠纷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加强儿科门诊薄弱环节的防范管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回顾性调查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儿科门诊就诊相关资料,2年儿科门诊就诊小儿共计124 100人次,发生不同程度的护患纠纷共46起,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2.8岁。具体包括:由于诊区分诊服务不当致纠纷21起,用药安全问题引发的纠纷16起,救治急危重症患儿引发的纠纷6起,患方疑院内交叉感染投诉3起。所涉及到的护士14名,均为女性,年龄20~49岁。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6名,护士6名。文化程度:本科4名,大专8名,中专2名。

2儿科门诊护患纠纷原因分析

2.1分诊服务不当本次调查显示有21起是由于分诊服务不当所致,占45.65%。分析认为有时分诊护士对各类疾病的专科归属未能把握或就诊秩序未维持妥当或急诊优先的原则掌握不准以及护患沟通不良,造成护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由于分诊服务不当引发护患纠纷。同时,门诊医师数量不足、工作量大,儿科门诊的疾病具有季节性强、时间性强的特点,因此就诊时间较集中,易出现候诊时间长,导致患儿及其家长产生焦虑心理从而引发纠纷[2]。

2.2用药安全隐患本次调查中有16起护患纠纷与用药安全有关,占34.78%,这与有的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能认真执行查对制度,造成输液时输错药物、喊错名字等失误有关。还有些门诊常用药物因更新换代过快,药品种类过多,护理人员对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无法适时地掌握,进而出现不应该有的输液事故[3]。同时,有的护理人员未能及时地巡视输液情况,一旦出现药物过敏、输液过快或过慢、局部肿胀等,可引发争执和纠纷。此外,儿科门诊有很多高热患儿行药物降温后,护士未及时交代用药后可能发生的反应及处理方法,患儿可因大量出汗致虚脱,势必也会造成护患纠纷。

2.3急危重症救治不及时儿科门诊患儿自挂号起,已与医院形成了医患合同关系[4]。患儿在就诊的过程中可能随时随地突然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或疾病危象,而护士对这类患儿疏于关注和急救,或急救措施不当,延误了急救时间,这为护患纠纷埋下隐患。例如,有的患儿因呼吸道感染来就诊,由于就诊等候时间长,期间可出现体温骤然升高发生高热惊厥的危险;有的因腹泻来就诊,候诊时又发生多次腹泻致重度脱水的危险;有的患儿不哭不吃,仅以精神萎靡的形式表现,但其已处于疾病危象状态。由于这些就诊意外有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患儿家长常常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加上对医学特殊性的不了解,一旦出现不良后果,医患之间的纠纷难以避免。

2.4医院交叉感染本次调查中患儿家长怀疑在院内感染水痘2起和腮腺炎1起而遭投诉。儿科门诊存在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的危险,特别是诊断未明、症状不典型的小儿传染性疾病前期,如小儿手足口病、麻疹、水痘等疾病早期就诊时,由于分诊护士未及时分流到指定诊断室或感染性疾病门诊,在就诊期间有可能发生感染其他患儿的危险。一般呼吸道、消化道疾病也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另外在护理查体、医师体检时由于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不到位也可致医院交叉感染的可能。

3护理对策

3.1提高分诊服务质量据报道指出[5],门诊医师对护士预先分诊,了解疾病的专科归属和诊断治疗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较高。我院门诊部每月组织分诊护士进行专科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每季度考核1次,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年底考核评比中。要求分诊护士做到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分诊。一问:询问症状,现病史和既往史,流行病学史;二看:观察患儿精神状态,面色、口唇颜色;三检查:测量生命体征;四分诊:高危患儿优先就诊,传染病患儿及时分流,普通患儿按挂号秩序就诊。同时,我们在每年就诊高峰的月份(1,7,8,12月)增加巡诊护士参与分诊工作,在就诊高峰时间段增加坐诊医师以缩短患儿等候时间,随着分诊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护患沟通的加强,护患纠纷也逐渐下降。

3.2注意患儿用药安全在儿科门诊,大多数患儿要进行输液治疗,用药安全尤为重要。护士长加强督查输液室护士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工作、严格无菌操作、提高穿刺技术并加强巡视。护士巡视察看输液滴速,穿刺局部有无肿胀、疼痛,注意输液管有无扭曲、受压。在输液过程中若发现患儿出现全身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寒战、面色苍白等,提示发生输液反应,应即刻停止输液,并通知医师处理。我院输液室与儿科门诊诊室距离相距不远,以方便患儿家长及时向坐诊医师咨询。对于高热的患儿进行药物降温后及时补充温开水或牛奶,防止出汗引起的大量脱水。

3.3提高专科技能水平,做好高危患儿的救治针对儿科门诊护理工作的特点,组织分诊护士和输液室护士进行急救技能的训练,如进行小儿心肺复苏、给氧、吸痰、头皮静脉穿刺等技能训练,并加强急救药械的管理。对突发意外的患儿,能就地展开急救并协调增援。冷育清等[4]指出,加强门诊高危患儿就诊相关环节的安全管理,主动筛查有潜在突发意外风险的高危患儿,并对其整个就诊过程进行关注和早期干预,优先安排就诊、正确疏导、全程护送、及时救治,可有效地降低意外风险的发生率,确保患儿就医安全。在儿科门诊,大部分高危患儿家长会主动向分诊护士讲明病情并要求优先就诊,但仍有部分家长无此意识,这就要求分诊护士做好病情观察,一旦发生下列情况应及时安排就诊,如患儿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无力、呕吐、易惊或抽搐、烦躁不安或嗜睡、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出冷汗、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末梢循环不良、腹痛剧烈等。

3.4严格执行院内交叉感染管理措施首先,加强对门诊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医院感染的管理,强化护理管理以控制和预防门诊的医院感染[6]。我院儿科门诊纳入门诊部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督查管理之内,由管理小组每月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知识的培训,对医护人员的手、诊区空气、物表每月监测1次。其次,儿科门诊诊区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对物体表面、地面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雾消毒,作用30 min后清水擦净,每日2次;空气消毒采用高强度紫外线灯照射,每次1 h,每日2次;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体温计、血压计均消毒备用;及时处理候诊区排泄物及呕吐物,用含氯消毒液配制成1:100的浓度,混合1 h后倒掉;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例患者后,一律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再次,为防止传染性疾病在院内引起交叉感染,我院成立了专门的诊疗小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负责对小儿手足口病、麻疹、腮腺炎、水痘等小儿传染性疾病的诊治。

综上所述,有针对性地对儿科门诊的薄弱环节采取积极的防范管理,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能有效降低各类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保障患儿就诊安全,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严秀芳.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0):69-70

[2]张菊芬.儿科门诊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0,9(2):43-44.

[3]平荣,徐春艳.安全隐患管理在门诊输液室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69-70.

[4]冷育清,李玉芬,商月娥,等.门诊高危患者就诊过程中的风险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1006-1008.

[5]聂英娟,田晨杰,刘晓波,等.门诊医生对护士素质要求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16-17

感染科门诊护士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00例门诊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59例,女441例;年龄24-75岁,平均35.2±7.3岁;职业:学生387例,单位职工279例,农民171例,其他63例;病种:内科550例,外科350例。将2012年4月以前收治的900例门诊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排除人院前及入院时所存在的感染,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职业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就诊时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就诊期间调动护士主动性,预防感染,具体措施如下。

1.2.1 健全的管理体系

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全面质量管理中,制定《医院感染制度》包括各级人员职责、考核制度、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指征与用药方案、各种消毒隔离制度、监测制度等。对监测中不达标项目进行分析,探究原因,与科室奖励挂钩,促使医务人员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从而保证各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1.2.2 提高医护人员防护意识

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地对护理人员进行防护教育,例如举办医院感染监控学习班,岗前培训,举行医院感染知识竞赛等。以了解门诊感染的现状、常见的感染类型、容易引起感染危险因素以及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在日常的每项工作都必须注意消毒隔离,认知落实七步洗手法和个人防护。

1.2.3 强化环境卫生,控制候诊秩序

定时开窗通气,随时保持门诊干净整洁。可放置约束带和警示牌,避免患者随便进入检查区而导致的就诊秩序混乱,增加院内感染的机会。同时,门诊护士可利用候诊时间向患者介绍预防疾病的知识和家庭护理常识,以及一些简便有效的消毒措施,如七步洗手法和快速消毒法等等,提高大众感控知识水平,共同预防感染。

1.2.4 重视护理管理上的细节控制

切断医院污染源的最重要途径就是进行彻底消毒灭菌。护理人员应掌握消毒剂的性能和注意事项,严格消毒医疗用品。在配置药物、各种注射及各种侵入性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此外,有效性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也是最有必要的措施,护理人员都要坚持操作前后或接触患者前后都要进行有效洗手,以便达到消毒的目的。

1.3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感染的发生率。观察组调查12名护士,对照组调查12名护士。两组护士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调查20名医生,对照组调查20名医生,两组医生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描述,采用x?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及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门诊是患者接受治疗的第一站,因此落实分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院内感染的具体措施首先涉及到门诊。在患者就诊的过程中,门诊护士是与患者的主要接触人群,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哨。所以,我院积极调动门诊护士在医院感染的主动性,完善管理体系,提高防护意识,强化环境卫生,注重细节控制,明显的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门诊护理对改善护理以及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院内感染的控制以及预防中存在无可替代的作用,值得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感染科门诊护士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外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520例换药患者(A组),男320例,女200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43.8±2.1)岁;其中感染伤口218例、无菌伤口302例。另选2012年1月~2013年12月实施了强化护理后的520例换药患者(B组),男301例,女219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44.6±1.8)岁;其中感染伤口224例、无菌伤口29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伤口性质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门诊外科换药护理感染危险因素

1.2.1.1环境污染 外科门诊人流量大,伤口处理频率高,容易污染空气,患者伤口类型及免疫能力各异,产生的病毒微生物可较长时间在空气中存在和繁殖,常见的有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上述病毒微生物室内存活时间都在15d之上。除患者伤口的影响外,护士不规范消毒、清洁用具及鞋底、衣物污染都会引发患者感染。

1.2.1.2患者病情与体质 若患者为老年人、婴幼儿,则通常免疫力较低,更易因环境污染、抗生素使用不当而导致感染。另外,烧伤患者有组织坏死现象,也是高危感染人群。

1.2.1.3护理操作不当 护士责任心不强或护理技能不过硬,在环境消毒、伤口护理、换药时操作不规范,从而诱发感染。

1.2.2门诊外科换药护理及感染控制

1.2.2.1完善换药护理制度 根据换药护理特点完善换药护理操作流程;要求换药室护士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和制度要求开展日常换药护理工作;安排值班护士加强换药室护理巡视管理,督促换药室护士规范做好换药护理工作;护士长严格依照相关制度和标准监测并记录换药室空气质量及护士手卫生情况、换药室用具清洁状况与摆放情况,最大限度降低感染率。

1.2.2.2强化护士教育培训 定期开展换药室护士教育及培训工作,积极接受教育、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的护士方可进入换药室工作;每日定时紫外线室内消毒,消毒期间严禁不相关人员进出;控制进入换药室的家属人数;护理操作开始前,反复检查药品及工具准备情况,配合医生规范处理伤口,工具集中摆放、规范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标准,护士整齐穿戴工作帽、口罩、工作服与鞋子后方可进入;若患者有脓疱,戴防护眼镜无菌排脓。

1.2.2.3优化环境管理 严格根据换药室卫生管理制度规范消毒,换药室要定期通风、维持空气流通,窗户上安装过滤器,保证空气质量;每日工作开始前,规范行换药室紫外线消毒,消毒完毕后以消毒水反复擦拭地面和器具,对于残留患者体液的部分地面,要特别以高浓度消毒液处理干净;每日使用专用毛巾擦拭治疗床、桌面及无菌柜;治疗器械的打包和消毒工作应在换药完毕后由专门人员回收之后进行。

1.3 评价标准 记录并对比常规护理下的A组及优质护理下的B组患者感染情况,计算感染率。

1.4 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结果

开展优质换药护理服务后,B组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下的A组患者(P

3讨论

门诊外科要正视换药感染问题,明确门诊外科换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完善换药室护理制度、强化换药室护士教育及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指导换药室护士护理前做好药品、用具和器械的准备和检查工作,协助医生观察伤口情况及愈合效果[2],对动物抓伤、咬伤伤口进行特殊清洁和消毒处理、注射疫苗,根据烧伤面积和烧伤程度选择清洁、湿敷、换药方法[3],反复损伤创面严格消毒后根据伤口情况规范换药,彻底清洁脂肪液化部位,在理疗光照辅助下换药[4]。另外,分类将一次性治疗用品、污染用品、刀片、针头等尖锐的医疗用品、低浓度消毒水置入相应的垃圾箱内;根据室内环境要求,将污染区、清洁区、半清洁区及无菌区的地拖分类摆放;每日定时更换治疗床的一次性床单,若对患者进行局部处理操作,则应铺垫局部床单,并于下1例患者使用前及时更换[5]。

本研究中,开展优质换药护理服务后,B组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下的A组患者(P

参考文献:

[1]林江英.外科门诊换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3,18(3):235-236.

[2]莫少田.门诊换药室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预防措施[J].医学信息,2013,(17):279-279.

感染科门诊护士篇5

【中图分类号】R25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160-01

门诊是病人来就诊的第一站,容易发生交叉感染[1]。我院从2012年至今,专门设立了发热预检,预先检查,防范于未来。预检分诊处是我们截留发热病人和各种传染病的前沿。通过病人咨询,我们仔细询问相关病史、体征、症状,特别是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时,我们重点询问接触史、流行病学史,掌握第一手资料。自2013年1月至6月,我们截留发热病人1023人,其中送至发热门诊246人,送至相关科室777人,涉及到10余个科室,12个病种。预检分诊工作在防止传染病扩散,尤其是H7N9禽流感的防控,医院感染控制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就笔者在我院发热预检分诊工作中的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

1合理布局

1.1预检分诊台独立: 在医院门诊大厅入口醒目的位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标识清楚,用物齐全,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如红外线耳温计、体温计、口罩、一次性手套、快速手消毒剂、发热登记本、带盖污物桶等。

1.2配备专职人员: 预检分诊护士要掌握有关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临床表现、预防措施、消毒隔离等方面的知识,并制定严格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

2预检筛查

2.1组织管理: 医院制度明确规定发热患者的规范就诊,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由医院组织,院感科监管和督查。

2.2预检流程: 首先接待患者并测量体温,询问其病史、流行病学史、有无传染病患者接触史、病死禽接触史、及疫区外出史。我们将非传染性病人送到相关科室就诊,不明原因的发热及疑似病人发放口罩并佩戴好,做好登记工作,将体温记录在门诊病历上,指引其到发热门诊,隔离诊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各种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

3安全防护

3.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对预检人员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和演练,加强传染病基本理论知识,提高消毒隔离技术和防护技术。

3.2加强自身防护: 上岗前预检人员必须穿好工作服,工作裤,工鞋,戴好帽子及口罩。为每一位病人测量体温前后,必须用快速手消毒剂洗净双手,必要时戴手套,保持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3.3体温计的消毒: 每日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清洁干燥保存。

3.4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 保持预检台清洁,每班两次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湿式擦拭物体表面,有污染时随时擦拭。

3.5废物处理: 带盖污物桶内套有医用垃圾袋,即黄色垃圾袋,用过的废物装入黄色垃圾袋,每日下班时放到指定位置,由专职人员统一处理。

4预检分诊的注意事项

4.1主动预检,加强责任心: 门诊护士预检分诊时要准确迅速、及时有效地交流,避免候诊人员聚集,缩短候诊时间。要保持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以平等、尊重、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患者,真正做到耐心、热心、细心、真心、诚心,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处处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精神。

4.2做好宣传: 为提高广大群众对一些传染病的认识,提高自我保健防护意识,在门诊大厅摆放一些宣传板报和免费宣传资料,让患者和家属能较快的掌握一些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4.3提高预检分诊的质量: 门诊预检分诊护士虽然经过系统培训,但每个人对所学知识的选择性理解、记忆领会、掌握运用能力不同,因此要加强预检分诊护士的业务学习,以提高对发热病人的观察力、判断力、应变能力。

4.4解除患者和家属对传染病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 有些患者和家属不理解预检分诊的重要性,不配合护士的问诊,不愿意到发热门诊就诊,易产生护患矛盾造成候诊人员聚集,所以我们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2]。

发热门诊是医院诊断和收治传染病的主要窗口,而对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又是发热门诊的首道关口。门诊护士预检分诊是否准确及时,不仅涉及病人能否得到快速的诊治,也直接反映了门诊的管理水平和预检分诊护士的业务能力。因此,要不断提高门诊护士的业务能力,合理安排人员,才能将预检分诊工作做得更细致化、更专业化,才能更好地协同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做好传染病人的诊断、隔离、治疗、救治,强化院内感染控制,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标本采集、消毒等工作,避免传染病的大流行,确保人民健康安全。

感染科门诊护士篇6

2 将腹泻门诊/发热门诊作为临时隔离病房的优势

2.1 空间优势 腹泻门诊5-10月开诊,关诊期间门诊闲置。发热门诊虽四季开诊,但非典过后,发热门诊利用率并不高,把其作为临时隔离病房比较合适。

2.2 地理优势 腹泻/发热门诊选址时,多选择相对人员稀少的开阔区域,留有固定的急症车位,有利于病人的运送和转移。

2.3 人员物资优势 腹泻/发热门诊人员、物资基本固定,医务人员均经过专门的传染病相关知识技能培训,防护用品配备齐全,急救药品、物品、设施齐全,适合临时抢救任务的执行。

2.4 消毒隔离优势 腹泻/发热门诊是医院院感管理的重点科室,门诊布局合理,区域划分明确,消毒设施齐全,监测规范。

3 管理体会

3.1 物资储备常备不懈 传染或疑似传染病人一经确诊,必须马上进行隔离救治。往往接到通知时已是下班时间,不能现去准备所需物资。临时隔离病房的物资准备要在平时就备好。我科把常用的物资列出清单,如消毒、防护、办公用品、病人物品、抢救药品、仪器设备等,分门别类,定点定量放置,定人管理,同时标注有效期,便于取用更换。

3.2 人员设备调配合理,区域划分清晰、便捷 临时隔离病房的组建、运作和管理,往往需要医务部、护理部、院感科等职能部门和各临床科室通力协作方能完成。这就需要护士长有良好的沟通、配合、协调、应变能力,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护士长应严格划分病室工作区域,减少交叉感染的概率[2]。腹泻/发热门诊虽然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域划分,但由于有时候收治病人数量少,不需要占用过多的诊疗空间,也便于局限传染区域,防止病菌传播,我院把原有空间缩小,重新划分,既节省了空间,又便于操作。

3.3 工作流程一目了然,专科培训简要明了 为保持工作的连贯性和接触病人的人员相对固定性,所选护士一般不超过5名,实行护士长总负责,护士12小时工作制。为此,预先制定出12小时工作流程,并根据医嘱把需要做的护理工作按时间顺序排列,夹到文件夹中,随时翻阅。文件夹中还包括排班表、电话簿、物品摆放、消毒液配置浓度、垃圾处置、防护要求、应急预案等。让护士单独值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便于查找,做到心中有数。

专科培训主要针对临时抽调来给病人做手术、会诊、治疗和护理的工作人员。因时间紧迫,只把需要注意的自我防护要求、消毒隔离要求、主要的治疗护理要点作简要说明,主要是做好防护,防止交叉感染。需长时间留在病区内的主管医生和护士在工作中详细说明。

3.4 个人防护和环节质量控制 将有传染性或疑似传染性患者按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病原菌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进行保护性隔离,其有效性已得到欧美国家一些医院的认可[3]。作为临时隔离病房的工作人员,救治病人的同时不被病原菌传染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我科采取专人负责的管理模式,由护士长亲自负责入科人员的接待、防护、消毒、出入管理,全程监测陪送,严防病原菌播散。

临时隔离病房虽然收治病人少,工作量看起来没有病房工作量大,但在隔离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要求无菌观念、隔离观念特别强,每一次出入病房都要严格消毒,接触病人的每一件物品都要严格区分、终末处理。护士长质控重点是物品消毒、人员防护、医嘱执行、物资储备、病人安全和垃圾处置。

3.5 消毒隔离 护理传染病人自始至终要做好的就是消毒隔离。病人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被服每天更换;所有物体表面包括病历夹、桌面、地面,每天至少擦拭两遍,消毒液浓度为含氯消毒液2000mg/l;治疗室、休息室、走廊紫外线消毒一天两次,病室换药前后各1小时臭氧消毒机空气消毒。接触病人伤口穿一次性隔离衣、帽、口罩,着护目镜、鞋套,戴双层橡胶手套。病区内所有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三层医用垃圾袋包装称重登记后,外包装醒目标识“特殊感染”字样,专人送至医疗垃圾处置室焚烧。

3.6 准确执行医嘱,合理收费 腹泻/发热门诊作为临时隔离病房使用,病人的微机信息都保存在病房护士站,医生下完医嘱后,常规用药需病房办公桌护士录入微机,药房取药后送至门诊隔离病房使用。医嘱的更改、执行和核对需要两个病区的护士通力合作,我们采用每天大对医嘱、每次用药双人核对配药单的管理模式,未出现一例差错事故。另外,针对隔离病人临时医嘱多、检查多、一次性物品用量多的情况,我们采取日账日清的记账方法,不漏账,不错账,合理收费。

3.7 解除隔离后终末处理 病人解除隔离转回病室后,护理人员要对整个病房作彻底的清洁、擦拭、消毒、把所有药品、物品、器械清点一遍,按照清单上的数量补充完毕,再放回原来的位置。消毒完毕请院感科做一次细菌培养,合格后每天保持在备用状态,随时迎接新病人。

4 小结

通过对3例特殊感染病人的隔离救治,我们体会到了把腹泻/发热门诊作为临时隔离病房的优势。经过近1年的运作,与多部门多专业密切合作,多次完成特殊感染病人的救治及护理任务,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体现了院内救治的多元化,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感染科门诊护士篇7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直接对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的场所。而预检分诊是门诊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如何加强预检分诊的管理,使患儿在通过简单扼要询问病史,观察病情后作出初步诊断,给予合理的分诊指导和传染病隔离管理,按照病种准确、快捷的得到就诊治疗和及时抢救,规范预检分诊流程,善用语言艺术,提高内涵建设,是儿科预检分诊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医院一切为了孩子的服务宗旨、办院分诊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儿童医院。

临沂兰山区妇幼保健医院是一所集医疗、康复、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儿童医院,是一所立足于全市、辐射周边的一所医院。医院业务繁忙,日门诊量较大,同时承担着繁重的保健、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推动儿科医学的发展,促进儿童健康,挽救患儿的生命,作出了巨大贡献。预检分诊是每个患儿必经的环节,工作人员的水平高低、仪表举止、服务态度等等直接影响到整个医院的形象和声誉,为提高分诊率,缩短就诊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传染病隔离管理,规范预检分诊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是为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对来诊的患者预先进行有关传染病方面的甄别、检查与分流制度。 医疗机构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1 规范预检分诊管理

1.1 规范制度、规范服务: 临沂兰山区妇幼保健医院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患儿,着眼于提高优质服务,保障医疗护理安全,积极开展争当明星护理工作者活动。科室制订有预检分诊岗位责任,对预检分诊护士的素质和医风医德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选聘预检分诊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即丰富的临床经验,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医风医德。做到仪表端庄,微笑服务,待人亲切,一视同仁,不卑不亢,严谨科学,实事求是。要求预检分诊护士严格做到“三早”、“三主动”、“三清”、和“四到”。“三早”,即早上岗、早准备、早迎接;“三主动”,即主动接待、主动问候、主动解决问题;“三清”,即听清家长的诉说、问清发病或创伤有关细节、看清与家长诉说相符合的症状表现;“四到”,即心到、口到、眼到、耳到。

为规范仪表,展示护士在各个工作环节中的礼仪行为风采,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仪表端庄表演。仪表能给人第一印象和感觉,护士的仪表端庄与否、表情如何,直接对患儿及家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从另外角度理解,良好的仪表、仪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名护士的修养和内涵。一个笑容可掬、态度和蔼的护士会让患儿及家长消除因环境产生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使患者及家属倍感亲切,心情愉快。这样彼此间的距离就会拉近,气氛就会融洽,矛盾就会减少,使患儿真正达到快捷按照病种指导挂号就诊的目的。

1.2 提高内涵建设:提高内涵建设也是规范预检分诊内容之一。为了提高分诊率,满足患儿及家长的需求,使患儿快捷就诊治疗及抢救,门诊大厅设有医院简介、开设科室、各专家的简介以及出诊时间、导向示图和指示牌等。这对于那些有文化有知识的家长,就知道挂什么科,但对于无文化无知识的家长,再加上孩子病重,他们只能一见穿工作服的就问。作为预检分诊护士,应该主动热情地迎接并观察孩子的情况,作出判断,指导挂号。对危重患儿及传染病患儿,要及时护送到抢救室及隔离室。 工作人员要在很短时间内根据不同病种,迅速作出判断并指导挂号,只有了解和掌握医院所开设科室、各专家特长及出诊时间,才能满足患儿及家长的需求。

2 讨论 通过规范预检分诊管理,变外在压力为护士的内在动力如何真正提高预检分诊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就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技术技巧,使预检分诊护士掌握预检分诊范围及分诊技巧,设身处地地站在患儿及其家长的角度上,真诚地去理解他们,真心地去帮助他们,真情地去安抚他们,用真诚、真心和真情去缓解或减弱因疾病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不安。就必须处理好主动与被动,先与后,急与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生理治疗与心理、社会护理等之间的关系,使来自四面八方的患儿达到快捷准确就诊,危重病人及时抢救,传染病人得到隔离管理的目的。通过每个月的检查考核、评选明星护士,既满足了患儿及其家长及时就诊的需求,又调动了预检分诊护士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刘业惠,王元国.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分析与适应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J],2009,28(4):536-538

[2] 黄霜霞对输液患者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5.27(4):519

感染科门诊护士篇8

职业损伤,是指一些工作由于其工作性质或工作环境等危险因素的影响,容易对工作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危害。口腔内科门诊,既是一个具有高危险性的工作环境,一些艾滋病病毒、性病病毒等通过口腔内科门诊进行传播的例子已有报道,对门诊护士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口腔内科门诊病人在进行就诊前,并不进行健康检查,而口腔又属于一个多菌种的有菌环境,医护人员在诊疗的过程中,会接触到患者的唾液、血液和口腔病菌等,因此导致医护人员暴漏在易受感染的高危环境中,成为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为了探讨口腔内科护士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其防护措施,本文结合我院口腔内科护士工作实际,进行问卷调查,对职业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针对性防护措施,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口腔内科30例护理人员进行分析,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0岁,其中本科学历3名,大专学历20名,中专学历7名。采用我院自制的口腔内科门诊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调查表,对本组30例口腔内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其职业损伤情况及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1.2方法

采用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答卷的时间为20min,发放3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进程表示,计算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

2结果

3讨论

3.1潜在危险因素分析

3.1.1生物感染因素

口腔内科门诊患者较多,人流量大,医护人员对口腔疾病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常会使用气枪、高低速机、水枪和超声波洁牙机等专用仪器,这些仪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喷雾、微粒和气溶胶,容易携带病原体,使医护人员的手部、面部和眼角膜等处极易受到病原体感染。引起口腔内科门诊护士感染的病原体有很多,常见的为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具有传染性,口腔内科护理人员若在进行医疗活动时防护意识差,未采取戴手套和口罩以及注射疫苗等安全防护措施,就会导致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增加。研究显示,护士与患者解除时间与解除次数,与护士感染病原体的概率成正比例关系,且口腔科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艾滋病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通过血液、阴道分泌物、和母婴进行传播。口腔内科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事件并不多,但是唾液传播和污染针头的交叉感染等因素,依然是口腔内科护士重要的潜在职业危险因素之一。此外,还有结核杆菌、丙肝病毒、口唇部单纯孢疹病毒、流感病毒等,都对护士的安全造成威胁。本组研究中,12例生物感染均为流感病毒感染,未出现较严重的传染病病毒感染,经常规治疗后痊愈。

3.1.2物理侵入

口腔内科门诊使用的器械大多为金属器械,且较为锐利,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护士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护士在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准备、消毒和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等,容易受到尖锐器械的刺伤或割伤。其中,针头刺伤是最为常见的物理侵入危险因素之一,一般是由于针头从盛放的盒子内露出或护士的使用不当引起的。本组研究中,有6例护士曾受到物理侵入,均为针头刺伤,概率为20%。

3.1.3化学损伤

3.1.3.1化学药物

口腔内科的诊疗活动涉及到多种化学药物的使用,包括有醛类、过氧化氢、氯类等,在对口腔进行清洁、器械的清洁和地面的擦拭等经常使用,因此导致门诊内弥漫较为强烈的化学药物气味。门诊护士长期处于化学药物的环境中,容易引起皮肤或呼吸道系统的过敏反应,导致皮炎或呼吸系统疾病。

3.1.3.2汞的危害

汞是牙科常用的填充材料,在调制或使用的过程中,若操作不当,容易在常温下蒸发,在门诊环境内产生汞尘,附着在地面、医疗器具、衣物和皮肤上。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会导致汞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在人体内各器官聚集,造成慢性的汞中毒,主要的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情绪激动、失眠,牙齿松动、皮炎、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脱发等,对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臭氧和紫外线消毒是口腔内科常用的消毒方式,长期暴漏在臭氧和紫外线环境下,

会导致医护人员产生皮肤红斑或紫外线性眼炎,严重的会导致臭氧中毒。

3.1.4心理压力

口腔内科门诊护士的心理主要主要表现为烦躁、紧张和疲劳。口腔内科患者多,人流量大,护士的工作量较大,容易产生压力;口腔科护士护理方式特殊,工作繁重,面对大量的牙科患者的咨询、接诊、材料和器械的准备等,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穿梭,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长期以往会导致护士的烦躁心理,对工作和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3.2职业损伤的防护措施

3.2.1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口腔内科护士的工作环境特殊,危险因素较多,因此要不断提高护士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损伤。针对口腔科患者多,人流量大的特点,采取全面防护措施,即在不明确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的基础上,全部以传染病患者对待,既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方式病患之间的交叉传染,又要做好自身防护,佩戴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具,建立双向的安全防护。

3.2.2严格遵守操作标准,减少暴漏

口腔内科门诊各类医疗器械和药物种类众多,护士严格遵守操作标准进行操作,可有效减少不当操作导致的化学药物损伤和物理侵入等因素的威胁,建立安全的医疗环境。尽量减少尖锐器械的使用,对尖锐器械加强管理,使用时需配备有专门的容器,在公共场所进行使用时,需要做好防护和保管;使用完成后,需要由护士进行专门的清洁和保存,避免乱拿乱放,严禁折弯、拆解等危险动作;佩戴口罩和穿防护服,减少皮肤在医疗环境中的暴漏面积和时间,可减少化学药物刺激和预防病原体感染;对医疗废物按处理要求进行处理,对棉签、纱布和胶带等装入黄色密封塑料袋进行处理,对针头等尖锐物体采用专用的容器进行处理。

3.2.3加强心理支持

医院需要对口腔内科门诊护士的心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支持,安排弹性的排版制度,保证护士充足的休息;为护士安排一定的休闲娱乐活动,缓解其紧张和疲劳的心理;给予护理人文关怀,了解其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感染科门诊护士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编制床位3300张,注册护士1500余人。日门诊量约6000例次;门诊有护理人员63人(包括护士长1人,副护士长1人),男1人、女62人;年龄22~54岁,平均38.0岁;学历:大专26人,本科36人,硕士1人。护理业务范围包括导医、伤口/造口诊疗、门诊消化内镜中心及各专科(内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整形科等)治疗等。

1.2方法

1.2.1门诊护理管理措施改进前的门诊护理管理:按门诊护理常规,以科室为单位由门诊护理人员自行管理,管理标准各科自订。门诊护士长负责门诊相关行政管理,保证各科诊疗用品齐全,安全开诊。规范改进措施如下。1.2.1.1医院层面的准备工作成立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办公室,组建由院领导负责的院级内部审核小组,抽调部分骨干人员担任院级内审员,每一病区设1名内审联络员,完善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对照相关文件,解读《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对标准进行梳理与归类,并分解至各相关职能部门及科室,制定等级医院评审条款责任分工及目标。明确检查方式,包括查阅资料、跟踪核实、现场核查、访谈调查、模拟演练、考试考核几种形式。1.2.1.2门诊护理管理改进准备笔者依据医院及护理部的分工,从《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中筛选与门诊相关的条款进一步解读,整理待完善的资料及培训学习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包括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护理规章制度、护理工作手册、优质护理、护士绩效考核、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常规、护士在职培训教学记录、健康教育、应急预案流程、仪器管理、患者评估随访资料、院感职业防护、护理文化及科研。后续对15个资料的内容结合门诊工作性质进行补充及完善,完善的过程也是痕迹管理的过程。1.2.1.3完善门诊护理职责及管理制度①相关制度的修订及完善。修订及完善门诊工作管理制度、治疗室工作管理制度、发热门诊工作管理制度及门诊各诊区特殊工作制度等7项。②门诊护士职责的修订及完善。修订及完善门诊部护理人员工作职责,更新门诊各科护士岗位说明书,使每名护士明确岗位职责及工作质量标准。③门诊护士职业形象礼仪培训。邀请院外培训导师(中国形象设计协会职业资格认证高级形象礼仪培训师)进行职业形象礼仪培训,内容涵盖医院服务理念及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医务整体形象塑造、主动服务、医护服务用语、打造标准化医务服务之各窗口人员行为规范、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接待礼仪等。④操作常规的修订及完善。在上述培训的基础上,组织门诊各科护士对本专业操作项目进行梳理,修订操作常规,各常规中除操作程序和要求外,增加了护患沟通的比重,规定在每项操作前、中、后的告知、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以期达到门诊护患沟通标准化、专业化,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治疗内容、程序及作用,充分配合治疗,减少医疗纠纷。1.2.1.4安全管理①门诊查对制度管理。要求各科室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所有操作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为执行原则,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年龄、病历号、床号等。同时制定并实施身份识别流程:执行各项操作前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或出生年月、门诊卡号如收到患者明确肯定的答复则执行操作;如患者提出疑问,立即复查,再次核对无误执行操作。特殊操作核对时让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对有疑问医嘱必须询问清楚后方可执行。②门诊急救车配置及管理。为保障就诊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时的急救,将门诊急救车、除颤仪进行重新配置:a.为保证急救效果,每层楼配置急救车,按就近原则使用。b.除颤仪使用规定。就近使用。以保证当医院内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时3min内除颤仪到位。c.门诊大楼发生应急情况需紧急施救时第一目击者务必首先评估患者并给予必要的处置,立刻就近呼叫医生,同时其他人协助电话通知急诊科及门诊办公室,以快速启动急救反应系统,保证患者及时救治。急救车及除颤仪责任人落实到科室个人,以保障以上生命支持仪器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护士长定期督查,同时将以上配置挂院内网予以全院公示,要求人人知晓。③门诊备用药品管理。门诊负责人反复与护理部质控人员、药学部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及护士沟通门诊各科备用药品种类及基数,整理出门诊各科备用药品清单,根据门诊药品管理特点制定门诊备用药品接班及管理登记本,便于规范门诊备用药品效期检查、基数管理、高危标识、药品存放等。1.2.1.5医院感染管理门诊患者具有流动性大、病情复杂、诊断待明确等[7]特点,感染管理难度大。鉴此,开展以“提高门诊护理院感管理的规范性”为题的PDCA循环。①原因分析。从人、法、料、环四方面因素进行问题分析。人:医护人员院感管理相关意识欠缺,不熟悉感染控制程序与规范,工作繁忙等;法:院感相关制度较零散,未进行系统培训;料:院感管理部门要求的配置或设施不到位、耗材使用不当;环:布局不合理。②制定改善计划并实施。a.整理各科院感控制规范并汇总,便于护士学习并遵照执行。b.与院感办沟通,联系厂家完善门诊各科洗手设施。c.培训门诊全部护士手卫生知识并进行考核。d.针对门诊各科布局问题,指定各科院感负责人开会,邀请院感办主任,讲解布局方面院感要求,并要求各科1周后上交本科室布局整改方案,方案经审核后各科启动布局整改工作并不断督促按计划落实。e.成立6S管理小组,确定各科负责人。组织全体门诊护士学习6S管理规范及要求,进一步改善门诊环境、物品、药品等管理。f.协同护理部每月对门诊各科进行院感质控专项检查,检查涉及门诊各科布局、物品管理、洗手设施及洗手依从性、正确性、废物分类及消毒剂的使用等方面,并对院感管理督查情况进行分析及总结。1.2.2培训及演练本次制定了门诊护理培训及应急预案演练计划。①培训计划。包括护理管理制度、门诊相关管理制度、护理安全相关管理制度、院感管理各类规范、各类文件、门诊医护人员须掌握的技能,如徒手心肺复苏及简易呼吸器的使用。②门诊应急预案及演练。预案包括应急预案、公共预案及专科预案[8-9]。应急预案:主要包括突发呼吸心脏骤停、癫痫发作、急性心肌梗死、低血糖昏迷等抢救预案及流程,其原则为诊区护士发现患者突发病情变化,就地救治、就近负责。公共预案:为门诊护士必须掌握的内容,包括停电、停水、火灾、泛水、失窃、地震、遇暴徒或冲突、患者跌倒坠床、职业暴露、信息系统故障等。专科预案:包括过敏性休克、误吸、人流综合征、术后出血倾向、输液反应、空气栓塞、肺水肿、低血糖、中心吸氧故障、中心负压吸引故障、用药错误、治疗错误、标本错误等。针对上述项目,每项编写详细的应急处置流程,集中全体门诊护士对所有预案进行专项演练,演练包括从第一目击者发现到在急诊医护的配合下,护送入急诊科进一步救治整个完整的过程。

2结果

改进前检查无菌物品管理、手卫生、空气质量、消毒液、医疗废物处理合格率分别为84.88%(73/86)、81.05%(77/95)、86.67%(39/45)、84.06%(58/69)、77.33%(64/75),改进后合格率分别为96.59%(85/88)、98.10%(103/105)、96.15%(50/52)、98.61%(71/72)、95.18%(79/83)。参与2次考核的50名护士,理论与综合平均成绩分别从89.1、83.8分提升到改进后的95.9、91.1分。门诊患者满意率从改进前的90.24%(抽查205份问卷)提升到改进后的93.41%(抽查167问卷)。规范化改进稳定扎实地实行9个月,顺利地通过了三级综合医院复审。

感染科门诊护士篇10

医院管理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人的安全,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避免风险的发生,维护病人的安全。门诊是医院的窗口,人流量大,病人的年龄跨度大,情况复杂多变,必须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服务品牌。以下是我院门诊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一、门诊护理安全评估

(一)医院感染发生的可能

重大院内感染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威胁生命。门诊手术室、内窥镜中心,口腔科门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换药室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很高,一旦发生感染性事件,影响重大,并且会导致医疗纠纷。

(二)关键部门存在医疗护理安全隐患

内窥镜中心,口腔科门诊,放射科,门诊手术室,输液室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存在药物过敏或病情突然变化的情况。为保证医院处理的时效性和规范性,需要关注急救设备是否完好,药物使用是否正确,护士是否按流程指引执行指令,就连护士操作的准确性都会是一个发生安全问题的隐患[1]。

(三)应急处理的安全问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暴发及其他安全隐患,例如,停电、停水、火灾等,此类突发事件虽然发生概率不高,然而一旦发生,给病人、医院乃至全社会带来的危害都是极为巨大,尤其对于少数缺乏应急预案和演练的医院[2]。

(四)门诊护理安全问题

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理和救援等各个环节和过程,有时甚至非常简单或看似不值得一提的临床活动都会有风险。与病人和家属的沟通,与各部门工作环节的协调等都存在安全隐患。

二、门诊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一)安全教育和实施

可以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知识教育、并进行情景演习。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安全宣教,使其配合诊疗。护理安全措施,不但在法律概念和各种规章制度上教育护理人员,更重要的是在临床工作中的合理应用。

(二)重点部门的感染管理

感染管理相关制度、流程上墙;每月进行细菌培养和检查消毒隔离质量;内窥镜中心电子清洗消毒机保证消毒时间和消毒的效果;口腔科使用一次性口腔包,医生戴口罩和护目镜,每接诊一位病人,必须要换手套,工具使用后需要浸泡消毒和高压灭菌,防止交叉感染;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需设专区,使门诊与之分离,实行全套服务,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三)将重点放在关键防范部门

1、人员配备

临床实践表明,护士的质量、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直接关联。内窥镜中心,妇产科,放射科,门诊手术室需要安排有急救知识和技能、责任感强的护士。

2、物品配备

门诊各科需要配备抢救箱、急救药品和器材,做到及时领取补充、及时检查维修,无过期。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时核对,每日每班检查、记录并交接,护士长每周检查并记录。

3、设施

输液室工作量大,输注时间集中,环境嘈杂拥挤,药物品种多。护士工作繁忙,程序琐碎和重复,也使护理差错发生率增加。实行电子叫号,输液速度大大提高;安装软件,改进流程,电脑打印输液卡,避免人为错误,减少环节和工作量,减少差错的发生率。

(四)门诊应急处理

1、完发公共事件处理

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各类急救小组。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对全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有关部门和小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院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迅速对突发事件进行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明确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意见。如启动应急预案,各小组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履行职责。在门诊如发生突发事件,必要时增加医生和护士分诊,病情重的患者第一时间安排,并做好宣教工作,消除恐慌,确保检查和门诊医疗秩序正常[3]。

2、传播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根据传染病发病的季节性特点,在夏季重点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如急性腹泻患者,可以分诊至肠道门诊就诊。冬季和春季集中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有呼吸道症状的发热患者分诊至发热门诊就诊,必要时采取隔离处理。护士加强分诊和加强健康教育,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扩散[4]。

3、确保精神病患者安全

一旦发生精神病患者突然兴奋躁动的紧急事件,医院应该及时采取防止患者自伤和伤人的措施,规定兴奋躁动患者紧急接诊过程及处理方法,明确职责和分工,诊室调整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位置。

(五)鼓励团队之间的协同效应

鼓励和培养护士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倡导在繁忙的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按流程操作,充分提高执行力,从过去较重视结果,到现在既重视结果,更重视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全过程的监控。以弥补工作中间的缺陷,防止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六)医疗护理质量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以质量保证来防避风险是最好的预防医疗方式。护士加强处方医嘱的核对,发现有药物配伍禁忌,超量即时联系医生修改,重视输液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经常巡视,及早发现和处理,保障护理安全。

(七)其他安全措施

此外,要确保患者在医院就诊期间的安全,如意外跌倒、财产安全等。醒目位置放置防跌倒标志、电梯乘坐注意事项,重要位置安装监控探头,提醒谨防小偷,加强巡视,做好门诊安全管理。

三、总结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于门诊管理有诸多好处,如患者病情突变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控制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减少护理不良事件。门诊护理安全管理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还需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使安全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对门诊患者提供更安全、更高质量的护理。

参考文献

[1]宋蔓莉,吴冬梅,赵枫,等.机关门诊护理安全管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7):137.

感染科门诊护士篇11

个人防护用品是指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水围裙等。由于门诊承受的服务范围广,所涉及的学科涵盖了医院的所有专业范围,日常工作中时刻面临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社会行为性等不安全因素,而目前,门诊护士普遍存在着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落实情况与职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等问题。为加强门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技能,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增强个人防护行为依从性,笔者将职业安全防护与管理列入门诊护理技能训练内容,通过对门诊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及行为调查分析,在门诊护士护理技能训练过程中,注重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及行为规范的培训,增强门诊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及其自觉落实防护措施的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门诊护士的职业伤害。现将总结分析60名门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能力培训前后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门诊部护士共60名,均为女性,年龄37~55岁,从事护理工作年限18~34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9名,主管护师34名,护师7名。文化程度大专33名,中专27名。

1.2 训练内容及方法

培训周期为3个月。具体如下:区护士长、护理组长为主要授课老师,科护长为督导,全员人手一份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资料,区护长或护理组长定期以小讲课的形式集中护士上课,护理组长组织本科护理人员每周1~2次业务学习或教学查房,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下班前30 min的时间段,科护长、区护士长不定期现场督导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培训主要内容包括:门诊医疗环境布局及隔离要求、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个人防护用品(口罩、手套、帽子)使用、预防锐器伤操作指引、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化学消毒剂使用指引、紫外线的防护、门诊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等。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在进行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相同的问卷[1]调查,调查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的原则。护士职业防护行为调查内容包括:(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2)接触消毒液时戴口罩、手套;(3)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4)进行损伤性操作时戴手套;(5)注射器使用后针头复帽时采用单手复帽法;(6)接触紫外线时穿戴防护器具;(7)锐器伤后即挤血、流水冲洗、消毒并上报等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门诊护士职业防护行为情况比较显示:培训后护士职业防护行依从性显著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的防护措施知识认知及执行能力在较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感染科门诊护士篇12

1.1 病原体感染

口腔门诊患者多,流动量大,最常见的病毒有艾滋病毒、丙肝病毒、乙肝病毒、口唇部的单纯疱疹病毒。据统计我国约有10%~12%的人为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外科护士频繁接触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溅落现象也时有发生。外科护士面临巨大的职业暴露危险。外科应急性强,实施抢救多,护士难免忙中出乱,故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发生率较高。自我国发现艾滋病患者,我国每年艾滋病感染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涉及30多个省市。尤其在口腔门诊中,护士人员接触到艾滋病患者的几率非常之大。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其它体液接触到护士人员,而护士人员没有做好防护工作的话,感染的情况就极有可能发生。

1.2 化学因素

门诊口腔护士接触化疗药物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对化疗药物危害性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系统的防护知识,导致在配制及化疗药物推注过程中与普通治疗没有区别。注射室护士被动吸收化疗药的途径主要有皮肤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含细胞毒性药物的气溶胶等途径。

甲醛灭菌法是临床上用于防止院内感染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方法为甲醛氧化法。此法对细菌和病毒的杀灭效果比较可靠,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有报道甲醛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健康可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对人体的皮肤、眼球和呼吸道黏膜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可直接危害医护人员的健康。

1.3 物理因素

(1)噪音。外科病房有一些现代化的生命监护仪和抢救设备,如电动吸引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噪音主要来源于这些设备。噪音会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不能集中注意力,甚至有可能发生记忆力下降的症状,然后导致情绪不稳,脾气暴躁,引起糖尿病、溃疡、高血压等一系列疾病。

(2)紫外线。紫外线主要是通过对微生物(细菌、病毒、芽孢等病原体) 的辐射损伤和破坏核酸的功能使微生物致死,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紫外线照射常用于病房、换药室、治疗室的空气消毒,照射时,由于辐射的光化学反应,臭氧吸收的过多会导致中毒。

1.4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为精神紧张、疲劳、压力感。由于口腔科工作的特殊性,护士主要进行椅旁护理,每天面对大量的牙病患者咨询、准备器械、材料,穿梭于医生和患者之间,时刻处于紧张状态,极易造成口腔门诊护士的生理、心理疲劳。

2 防护措施

2.1 防止口腔外科门诊病毒交叉感染的措施

(1)加强口腔外科门诊中护士人员的的卫生习惯,保证每位患者都能得到护士人员一次性手套的诊治;(2)严格执行消毒工作,医护人员对相关医疗器械按照规定进行及时消毒,避免病毒的交叉感染; (3)护士人员应主动注射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和对病毒感染的防御能力;(4)及时追踪患者的感染情况,详细询问,进行病毒学检测;(5)进行筛查工作时,尽量避免与患者进行直接接触。

2.2 个人防护

(1)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上下班之前脱隔离衣之后、便前便后等要用流水肥皂认真洗手;(2)使用个人防护用物眼罩、手套、口罩、帽子、隔离衣等用于防止血液或其他污染物接触护士的身体和衣物;(4)预料血液或痰液可能飞溅到操作者的眼和口腔,要戴眼罩和口罩;(3)预料到手要接触病人的血液或污染物时,要戴手套进行,护士手上有伤口时应戴手套。

2.3 其他防护

(1)管理职责中纳入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加强宣传,对各种损伤因素及其防护进行培训;(2)设立特定部门进行损伤防护的培训和监督;(3)加强管理和教育;(4)注重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5)针对易于感染的情况和特殊案例建立并完善操作规程,检查防护措施执行情况;(6)按照规定处置锐器;(7)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有接触体液时,要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如目镜、面罩; (8)护理操作时,应把护理对象作为传染病人看待。

2.4 减少压力的方法

(1)鼓励护士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班及学术会议,通过了解本专业的最新进展来把握国际新动态,掌握新技术;(2)鼓励护士人员进行换位思考,从患者角度和利益出发维护患者权利;(3)努力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保持信任,尽最大努力减少医疗纠纷,建立有效的防护机制;(4)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时间,根据工作特点调整工作顺序;(5)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恰当处理患者的过激行为;(6)护士人员也应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顾全大局,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维持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在遇到突况和紧急情况时注意冷静处理,注意利用自己的长处,客服自己的短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3 结束语

近年来,护士职业性危害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防护工作也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口腔外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更为重要。作为口腔外科护士,要具有自我防护意识,避免自身遭受疾病侵袭,减少感染。全面认识职业相关的危害因素,遇到情况后不能消极处理,而是要积极预防,这样才能更全面、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周春琴,杨小立.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我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3): 231.

[2] 谢红珍,聂 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3): 54.

感染科门诊护士篇13

2009年至2012年,我院门诊手术室每年完成外科小手术、门诊清创及部分内窥镜手术4500多例,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证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了医疗纠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了手术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1 门诊手术室感染的因素

1.1 门诊手术病人数量多,人员流动性大,导致空气的流动性增大而增加手术感染机会。尤其急诊外伤病人,其创伤使全身及局部的抵抗力降低,加之血液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因此所致感染机会增加。

1.2 个别医生在抢救病人时难免会不规范洗手,不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均会导致感染的发生。

1.3 术前不要求对乙肝、丙肝、艾滋病等项目的检查,一些感染病人无法发现,若未按标准预防处理,有可能发生交叉感染。

1.4 无菌技术操作是否规范,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是否符合标准,也是造成切口感染的关键因素。

2 人力资源不足,工作量大,工作节奏紧张,有时巡回护士几台手术,这也是门诊手术室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3 手术标本的遗失及送检失误的可能

手术取下的标本未认真收集造成手术标本混淆或丢失,标本标识不清、登记不完整、交接双方未签字等造成的标本遗失。

4 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及晕厥[1]的可能

由于患者病情较轻,大都步行进出手术室,患者上下手术床或安置时大都步行进出手术室,患者上下手术床或安置时大都步行进出手术室,患者上下手术床或安置时大都步行进出手术室,患者上下手术床或安置时未及时固定好,尤其是年老体弱者术中、术后可能因体质弱、疼痛、恐惧、改变、低血糖等因素,引起反射性晕厥。

5 查对清点失误的可能

5.1 不按规定执行清点制度或清点不及时 门诊手术时间短,节奏快,护士工作量大而繁杂,有时经常为方便病人随到随做,还有急诊清创,这类病人无法做好术前计划。尤其是护士人员少、手术多时,一个护士同时巡回几台手术,易出现这种失误,未来得及清点器械手术已结束,可能造成缝针等细小物品遗留切口或伤口内。

5.2 一般门诊手术病人不术护理记录单,手术交接多为口头交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6 术前健康宣教不到位

门诊手术病人一般都是当天来,当天做,做了就走,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较少,围手术期知识欠缺。

6.1 提高手术室的空气质量,防止切口感染

6.1.1 健全的规章制度,强化无菌观念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入室,严格遵守手术室的规章制度,禁止手术室人员穿手术衣外出。手术间必须严格空气消毒,定期做细菌培养,做好登记。

6.1.2 加强手术人员感染知识培训 组织手术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及各项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培养慎独精神,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无菌观念和自我防护意识,做好标准预防。

6.1.3 合理安排手术顺序 按照手术先无菌后感染的原则安排每天常规门诊无菌手术。对于感染手术应安排在感染手术间,手术结束后,认真做好终末处理,加强手术室感染控制的管理尤为重要[2]。

6.2 避免长期超负荷工作,护士长应采取弹性排班,每日轮换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的工作,轮换大小手术配合,让每位护士以饱满的热情不折不扣地完成每台手术。

6.3 严格手术标本管理制度的学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落实到实处。手术医生负责将手术切下的标本拿给病人及家属看,使病人家属了解手术标本的情况,认识标本送检的重要性。然后手术医生,巡回护士认真核对后,及时放入专用标本袋,并固定好协同病理申请单送病理科检验。设立病理标本登记本以备核查。

6.4 对手术室护工进行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告诉他们每天手术结束后,要开窗通风换气,术前半小时停止拖地,室内地面潮湿及时擦干,以防病人滑倒,对年老体弱的患者搀扶进入手术室,上下手术床时扶一把,穿脱衣服时帮一把,安置及时固定妥当。手术结束后患者起床时,巡回护士认真观察一下面色,有无出汗,询问有无不适感,如有晕厥前兆时,及时处理,以防意外。要让患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6.5 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工作制度,严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6.5.1 标记手术部位,带腕带。手术室接待护士按手术通知单与门诊病历和病人做身份确认,再与手术医生共同标记手术部位,然后戴上腕带,确定手术适应症,向病人及家属讲清手术方法、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在门诊病历上签字。

6.5.2 认真做好术中物品的清点 术中三人三数制度,即手术医生与巡回护士、器械护士手术前后共同清点。针对门诊手术的工作特点,我们建立了门诊手术登记本。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根据手术量,采取弹性排班,尽可能避免工作量大而人手不足的情况,确保手术安全。

6.6 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体系,做好术前术后健康指导 门诊手术的特殊性,决定了患者在医院停留时间较短,与医护人员接触时间较少,缺少专业的监护与指导。根据这种情况,我们科室印制了常见手术的术前须知和术后注意事项及指导,并留有电话号码,以供患者随时咨询。对于老人和小儿应给家属交代清楚。

6.7 重视质量的管理,采取PDCA循环模式,在工作中实行缺陷管理,对各级各类人员不定期检查并记录。定期向患者和外科医生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及时反馈信息,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与发展。

通过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采取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四年来无差错无事故发生,无投诉。护理不良事件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必须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护理质量。在工作中不断发现导致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并及时进行全面评估,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对提高门诊手术室的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