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人气:362

中国国家地理

本套装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2006年8月刊与2011年8月刊合集。2006年8月以"14座8000米级山峰"为主打,配合以航拍非洲;2011年8月以"雪线中国"为主打,讲述王静和她的5座8000米级雪山。 关于中国国家地理 一本记...
  • 所属分类:图书 >旅游/地图>户外探险  
  • 作者:[单之蔷]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22639715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8
  • 印刷时间:2011-08-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套装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2006年8月刊与2011年8月刊合集。2006年8月以"14座8000米级山峰"为主打,配合以航拍非洲;2011年8月以"雪线中国"为主打,讲述王静和她的5座8000米级雪山。

关于中国国家地理

一本记录中国60年的杂志,一种 "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的精神传承,一个亲近自然、回归内心的倡导者。传播科学、记录中国,将千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和世事变迁真实地记录并留给历史。我们所倡导的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和感知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上千万读者,他们冲出城市、投入山水之中享受着阳光、雪山、森林、江河、高原等等带来的无以伦比的生命体验。

编辑推荐

地球上所有的8000米级山峰全都集中在一块连续的高原面上,这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中国国家地理》为你详尽解析:大地构造学家潘裕生认为,现在看来属于"必然"。然而,沧海桑田不仅仅是忧伤的感叹,1亿年、10亿年之后的世界之巅是否依然为珠穆朗玛还不得而知...

目录

2006年8月

P26 14座8000米,空气稀薄地带的足迹

P50 世界屋脊的沧海桑田

P54 我在珠峰预报天气

P60 从雪山到雨林

P66 雪豹——游走在雪线边缘的精灵

P68 藏队:飞越雪山之巅

P80 雪山:人与神共同拥有的美丽

P22 名著地理 《西游记》,从大漠古道上幻化而来(2)

P88 地球上最纯净的风景

P98 发现新疆——新疆探险发现的七个迷

P120 斯特拉斯堡:法德混血之城

P132 濒临绝境的东北人参

2011年8月

40 巅峰之吻 王静和她的5座8000米级雪山

撰文/乔乔 摄影 供图/王静

在过去的4年里,她5次登顶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还到过南极和北极。经历了冰雪、极寒、缺氧、雪崩等极端严酷环境的挑战,实现了她的探险梦。但她不是职业登山家,她只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年轻母亲,给人的感觉柔和而感性。

80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解读人 梁庭望 覃彩銮 摄影/陈海汶 绘图/于继东

84 我们对壮族的调查丰富了史书记载

撰文/王昭武 摄影/张冠嵘 等

92 驮娘江畔的壮寨生活

撰文/黄佩华 摄影/梁汉昌

98 壮族,我的及时个文化样本

撰文/东西

102 崇尚教育的毛南族

解读人 王昭武 石光尤 摄影/陈海汶 绘图/于继东

108 大足石刻,中国南方较大的石窟群

撰文/萧易 摄影/袁蓉荪

大足石刻是中国南方较大的石窟群,也是南方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石窟。重庆市大足县境内分布着75个石窟群,全县24个乡镇无一没有石窟分布,总数有5万尊之巨。石窟的年代,从初唐、中晚唐、五代一直延续至两宋、明清,又以宋代最为恢宏。

136 荥经发现了中国面积较大的野生珙桐林

撰文/左凌仁 摄影/冉玉杰

100多年前,珍稀植物珙桐在19世纪被传教士大卫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引种到欧洲,深受欧洲人喜爱,很快成为广为栽种的城市绿化树种。但在原产地中国,直到上世纪50年代它才受到重视。2008年,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境内,奇迹般发现了近10万亩野生珙桐。

146 地下的楚国——中国文明的另一种可能

撰文/萧春雷 摄影/曾年 等

壮美的建筑、绮丽的歌舞、精湛的技艺、博大的典籍那是楚文化的前世。当秦人将所有这些付之一炬,两千多年来,历史只记住了一个抽象的楚国,然而,今天,考古学家为我们复活了一个地下的楚国,这里有无与伦比的青铜器、丝织和刺绣品、漆器、美术和乐舞这些精彩绝艳的工艺与乐舞,与老庄哲学和屈庄文学一起,构成了楚文化的六大支柱。

162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它遗忘了华工的奉献和死亡

撰文/大河 供图/秦昭

126年前,上万名华工背井离乡,投身到横贯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尽管他们参与修建的路段只是这条全长约5000公里的铁路的十分之一,但是他们却饱尝苦难,有的甚至葬身荒野。在帮助加拿大实现了跨大陆建国的梦想之后,他们被历史雪藏了一个多世纪。

172 寻找雅拉,从天府到天堂的路

撰文/李坤 牟志昊 摄影/朱斌

在线预览

西部的雪线、冰雪之所以让我这个生在东北见惯了冰雪的人感到震撼,是因为西部的冰雪从景观的角度看,珍稀少见,而东北的冰雪则平凡常见。

我们知道秦岭—淮河一线为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这条线又是冬季是否结冰的一条分界线。此线以南,冬季江河不结冰,以北江河结冰。东北在此线以北,冬季大地满是冰雪是很自然的了。但是我看到的冰雪世界却是在我国的南方,在亚热带,在中低纬度地区。原因是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出现了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出现了许多海拔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这些极高山因为海拔高度高,足以让气温下降到0℃以下,因此在这些山上出现了冰雪的世界,出现了把大山一分为二的雪线。

世界上有4个冰川大国,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的第四大冰川国,中国有冰川近5万条,冰川面积达近6万平方公里。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之所以是冰川大国,是因为它们都是地处中高纬度的国家,因为它们有地处寒带的北极圈内的国土。而中国就不同了,中国是中低纬度的地处温带和热带的国家,中国的冰雪世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的山高,中国是一个中低纬度上温带和热带地区的冰川大国,中国的雪线是中低纬度上温带和热带地区的雪线。

这有什么不同吗?

我看过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这篇小说,海明威为什么一开篇就描述了主人公眼望着乞力马扎罗山顶的积雪的情节,他为什么把这篇小说起名为"乞力马扎罗的雪",我想海明威一定是觉得乞力马扎罗的雪比北极、南极的雪更为稀罕,更为珍稀,更引人注意,更具有美感。因为乞力马扎罗的雪是赤道地区的雪,是热带的雪。这座崛起于赤道附近海拔高达5000多米的高山上的积雪,出现在无数图片、影片和文字中,难道不是因为它的雪出现在依常识不应该出现雪的地方吗?在人们的常识中,冰雪是冬季和寒带地区才出现的现象。

当你在川藏线上行走,在泸定、康定、在海螺沟,你会看到在层层青翠的山峦之上,是海拔7556米的贡嘎雪峰率领的雪峰群;在藏东南、在林芝、在波密,你会看到冰川、冰瀑在云杉、冷杉的浓密绿色中流淌

中国西部高山上的雪,中国西部高山上出现的雪线,就是一种与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与乞力马扎罗山上出现的雪线一样反常识的现象。中国西部高山上的雪是一种山下是草原,是绿树,是田园的雪;中国西部高山上的雪线是一种把大山分成冰雪圈与生物圈的雪线。 正是这样的冰雪和雪线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难以并存的世界同时出现在一座山上了。

中国西部的雪山冰川,中国西部的雪线出现在依常识不应出现冰雪的地方和季节,因此它让人欣赏和赞叹。

中国的雪线意味着中国山高、山美、山多

说中国是一个地处温带和热带的有雪线的国家,潜台词是中国的山高、山多、山美。如果山不高,在温带和热带就不可能有雪线,就不可能有长期的冰雪,就不可能有冰川、雪峰。

中国的山高到怎样一个程度呢?在中国的西部边界上,有一系列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峰:世界较高峰——珠峰,海拔8844.43米;世界第二峰——乔戈里,海拔8611米;洛子峰8516米,世界第四高峰;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是世界上排名第五位的高峰;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世界第六高峰;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中的一名——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坐落在中国境内。中国西部还有许多海拔7000米以上的雪峰,如西昆仑的公格尔和慕士塔格峰;西藏阿里境内的纳木那尼峰;青藏高原上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念青唐古拉峰;藏东南的南迦巴瓦峰、加拉白垒峰;天山的托木尔峰;甚至在内地的四川境内成都的西部不远处还有一座海拔7000多米的雪峰——贡嘎山,至于海拔6000米以上、5000米以上的雪峰就更多了。地理学家把一个国家的山按照高度分成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分类的标准每个国家都不一样。在中国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都没资格叫高山,因为我国高山的标准是海拔3500米以上。在西藏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都不一定有资格叫高山,还要看相对高度。

我们知道在最热的赤道地区,雪线高度在海拔5000—5600米左右。海拔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山在非洲的赤道附近,纬度南纬3度,这座海拔不到6000米的山峰,山顶已经越过雪线,白雪覆顶了。

由此可以想象,中国那些海拔8000多米、7000多米、6000多米、5000多米的山峰会怎样披冰挂雪,屹立在冰雪的世界中了。

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孤立的火山锥,这样一座孤峰冲出雪线,固然壮美,但是缺少一种山脉所具有的磅礴气势。中国的雪山有这样孤峰雄起的,但更多的是一个个雪峰群、一个个庞大的山系、山脉整体超出雪线之上。

在青藏高原,在天山,在昆仑,我曾经有过许多次目睹雪线之上的山脉群峰参差错落、雪墙逶迤绵延横亘天际。有一年我们去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县,看到在雄浑壮丽的土林之上,有一列山脉超出了雪线,好像是南极的冰架浮动在海上,它是那样的绵长,我用相机拍接片,拍了二十几张还没拍完。在阿里地区的普兰县,我觉得它堪称中国的冰川之乡,我们沿着一条公路去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一个界碑,60多公里的路程与我们同行的是绵延不绝的雪山,雪山上角峰凸起,冰雪皎洁,云蒸霞蔚,让我看也看不够,说也说不出。

说中国是一个地处热带和温带中低纬度的有雪线的国家,还意味着中国的山自然带多。中国的墨脱一带被称为准热带,那里的雪山山脚处的自然带是热带山地雨林,从这里向上一直到雪线,相当于经历了从赤道到极地的各个自然带。因为我们的雪山山脚下是热带、亚热带、温带,山顶都已经是寒带和极地了。因此我们的雪山涵盖了地球上大多数自然带。如果美是多样性,是丰富性的话,那么中国的雪山无疑是美的。

海岸线与雪线

——我们生存在蔚蓝与洁白之间

一般说在地球上与我们人类相关的自然环境可以概括为几大圈层: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水圈可以再细分,分出一个固态水构成的圈层——冰雪圈。中国是一个有雪线的国家,意味着中国有一个冰雪圈,因为雪线之上就是冰雪圈。

雪线是一条景观分界线:上面是冰雪圈,是固态的水——冰川塑造的冰雪地貌,是角峰、刃脊、冰斗的世界;雪线附近是冰和水共同塑造的冰缘地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石条、石海、石河、石笋、多边形土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雪线下面是生物圈,是高等动植物栖息的世界,也是液态的水——河流与人类共同塑造的景观世界。

雪线还是一条生命线,其上是肃穆的冰雪,其下是生机盎然的空间。雪线圈出的是生物圈的飞地,这里仿佛生命的禁区;雪线向下一个个自然带像涟漪一样,一圈圈地荡出去:冰缘荒漠、高山草甸、高山灌丛、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阔叶林带

中国西部各大山脉的雪线分布的海拔高度跨度之大,其他国家难以相比。中国有世界上较高的雪线,世界上较高的雪线不是在赤道,不是在南北回归线的所谓副高压气候带上,而是在中国喜马拉雅山脉的北坡上,在珠峰北坡一带雪线高度达到了海拔6200多米。从此向北向东中国的雪线海拔逐渐下降,从藏东南及横断山区的海拔5000多米的雪线,到天山、祁连山海拔4000多米的雪线,一直到阿尔泰山上的海拔2800多米的雪线。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西北部阿尔泰山上的冰川末端,竟然与藏东南林芝地区的阿扎冰川末端海拔高度相差无几,都在海拔2400米左右。这并不是因为地处亚热带的藏东南的阿扎冰川的雪线与阿尔泰山的雪线相同,而是因为藏东南地区的降雨丰富,冰川积累的速度快,流动的速度也快,以至于冰川都冲到低海拔的森林中去了,还没有融化殆尽。

雪线还是一个未被人们熟悉的概念。人们经常说我国有着长达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漫长的海岸线,但是从没有人说过中国有着漫长的雪线,尽管这是事实。没有人计算过中国的雪线有多长,我想如果算出来不会比海岸线短。

我们对海岸线的长度很重视,但是对我国的雪线长度却无所知晓,我觉得这是一个遗憾。其实雪线的长度对一个国家也很重要,至少有这样两种意义,一个是水资源,我想雪线的长度跟水资源很有关系,雪线长,意味着冰雪资源丰富,也就是可转化的水资源丰富。雪线的长度还有一个意义,雪线的长度可以度量一个国家的美,尤其是中低纬度地区。因为雪线的长度意味着这个中低纬度的国家拥有的高山的量,也就是超出雪线以上的高山的数量。一个处于中低纬度的国家如果雪线总量长,则这个国家一定是高山、极高山数量多,一定是雪峰多,冰川多,冰雪地貌类型多。因此这个国家一定是一个景观壮丽的国家。

如何度量一个国家的自然美,我造了一个词"美度"。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指标,它们各占一定的权重,然后设计一个模型,来计算一个国家的"美度":一是海岸线的长度;二是雪线的长度;三是二者之间的平均距离;四是雪线的高度及较高峰与低点的差值;还有东西之间的跨度、南北之间的距离等。

海岸线和雪线的长度决定一个国家的冰雪景观和海岸与海岛景观的数量和规模;二者之间的平均距离决定了这个国家腹地的大小,以及水平距离变化的空间;雪线的高度及较高峰与低点的差值决定了在垂直方向上这个国家景观的变化空间及丰富性;东西之间的跨度,可以衡量这个国家湿润与干燥区的类型是否多样;南北之间的距离长短标示着这个国家跨越了多少个热量带;东西、南北之间的距离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干湿冷暖的丰富性如何,进而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植被和动植物多样性如何。

在我的猜测中,如果我们如此设计和计算一番,那么会得出一个结论: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度。

中国是个东面有大海,西面有雪山的国家,我们不仅有漫长的海岸线,还有绵延万里的雪线,它们一东一西,画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它们此消彼长,当冰期来临,雪线下降,自然带依次向下或向南推移,此时,我们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但是这时海岸线就会下降,把曾经的海底转化为我们的生存空间。反之亦然。

我们生存在东部的海岸线和西部的雪线之间,除了天与地之外,我们还生存在蔚蓝与洁白之间,这蓝与白之间,是长达万里的广袤大地。一想到此,我的心里就会泛起丝丝涟漪,那是自豪吧。( 撰文/单之蔷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8期)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粗略读了下,喜欢地理的朋友可以收集一下,专业人员不一定喜欢这种简单和琐碎

2013-08-29 11:34:22
来自小兔子1**的评论:

非常喜欢书里面的插图,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儿子学地理,不太喜欢,是给儿子增加地理兴趣的。

2012-12-04 14:46:28
来自bujie10**的评论:

非常好的一本书,去不了阿尔金看这本书也不错。

2013-10-18 20:37:59
来自萌萌和**的评论:

想买盐湖没有买到,不过这个也不错。但是是广州库送过来,送了好多几天

2013-03-10 20:16:40
来自泡泡美**的评论:

配图很漂亮,纸质很好,且能拓展课外知识,但广告太多!

2014-01-22 23:15:0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孩子不是很喜欢看,但是我看了内容不错,慢慢引导她看吧。

2014-02-28 10:30:16
来自弓长少**的评论:

非常好的书,虽然是旧刊,但是很新,内容也很好,各种满意

2014-04-10 22:00:51
来自yaobinh**的评论:

很棒的杂志,很喜欢看内容,喜欢旅游和到处转的人真的不容错过。

2012-07-27 15:41:32
来自牌棍**的评论:

雪山专辑让人以为是新出的,但是有一本06年的书我已经有了。

2012-10-22 14:27:36
来自葭月轻**的评论:

是正版,纸质很好,印刷精美,内容丰富,孩子也喜欢看。

2014-06-12 20:39:00
来自邢小野**的评论:

这些户外都是烧钱的运动,然后旁边还有一群人用着不能理解的眼光看着你,不过呢,自得其乐,哈哈

2014-01-25 09:04:30
来自秋水01**的评论:

尚未读,先收藏下来,等空闲的时候慢慢读,一直都信赖这本杂志。

2013-10-18 15:14:1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是不错,就是一些过往的杂志2本,不过图片精美!喜欢旅行的人值得收藏

2013-10-25 13:20:4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喜欢中国国家地理的书 买的也是新的 是正版吧 内容大爱

2014-05-19 20:51:3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值得珍藏的书籍,介绍的比较全面,虽然去不了,饱饱眼福。

2015-01-14 19:16:5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C3-XR她来了!她现在还是单身,大家抓紧时间来找她约会吧!她很不错呦!

2014-12-11 11:13:3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还没有看,不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一直以来是开阔眼界的好书,相信这次也不会差的!!

2014-02-18 12:29: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赞的杂志,忠实的读者,图片很震撼精美,喜欢雪域之美的冷酷和孤傲,本书看后更让我决心向登峰努力。

2014-05-06 17:44:4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收到以后原来是两本杂志啊,一本是06年一本是11年,和想象的有一点差别,不过里面的雪山照片看者心旷神怡,就看画也算值得购买。

2013-04-07 22:25:4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实话说,我觉得这本书我可能买错了,因为老婆大人一边看着书里的精美图片,一边不停地对我说:“咱们赶紧走一趟吧,趁着还算年轻。”她甚至已经跟儿子合伙考虑是搭车还是骑车去,我晕!我想这本书我买错了,对美景经不起诱惑的人千万不要买这本书,我算了一下,这套值三十几块钱的书,可能会使我多掏一万多块钱去西藏,我后悔啊!

2012-07-09 10:14:01
来自小兔子1**的评论:

非常好的书,以前在别人家看到,现在我已经定了全年的了。

2015-10-31 10:30:56
来自江城学**的评论:

雪山之美令人神往,是绝佳的旅游胜地,先从杂志上了解下,以后有机会一定去一至两个雪山游玩。

2012-10-05 13:09:39
来自wangyan**的评论:

图片很美,通过文章了解一些中国地理知识,从感性到理性吧,实际我想买一本纯地理的书,但想想:也许这样的书,更能让孩子逐渐了解地理知识。

2013-02-01 17:08:47
来自zhengjr**的评论:

非常不错,中国国家地理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版书,这个雪山专辑,更是我向往的。人虽不至,看了此书,胜似亲临其境。

2013-10-30 23:32:52
来自bao123m**的评论:

集结了所有雪山的精华,不论从图片的选取,还是配文的质量都是很棒的,到底是国家地理的出品,品牌就是不一样。

2015-07-29 17:22:5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14座八千米以上雪山的征服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精神,真的很震憾,人类主宰自然.

2014-11-07 22:30:06
来自whxw99**的评论:

第一次购《中国国家地理》,买这套书是因为看了刘称莲老师写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书中有提到这套书很不错。实际拿到手,感觉确实不错,只是不适合低年级孩子看。准备等书味道不重了,再拿回家放书柜里,相信有天孩子会感兴趣,自己拿出来翻阅的。

2013-10-16 16:26:14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