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四十年图书
人气:26

邵武四十年

(从新伯利港到福建邵武, 从洋医生到“福益华”、 为了上帝的荣耀和人的尊严, 一个平凡人甘愿奉献四十年的非凡人生。)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宗教人物  
  • 作者:(美)[小爱德华.布里斯]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1727930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1
  • 印刷时间:2015-1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晚清以来,中国海禁重开,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在这片充满苦厄与动荡的土地上拓荒、布道。1892年,来自美国麻省的26岁青年爱德华 布里斯,即后来人们熟知的福益华医生,漂洋过海,开始了他前往中国的奇异之旅。在偏远贫困的山城邵武,他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与疟疾、牛瘟、洪水战斗,开创了各种工作。

在那艰难动荡的岁月,他一个人就是一支和平队。他以一人之力,为该地200万人口提供医疗服务。他学习方言,抢救难产孕妇;创办学校,建造诊所;从美国引进名种家畜,建立奶牛场,与瘟疫斗争,成为“牛瘟免疫的一位先驱”……他是邵武人口中的“福先生”——福益华。

福益华在中国结婚生子,经历了远方亲友亡故的悲伤,见证了战争的血腥和残忍,终迫于时局离开中国。然而,直至生命结束,他仍梦想有24小时能重返这片土地。邵武城外的山岭上耸立着几道石牌坊。福益华绕过半个地球,一次又一次,无数次地从这几道石牌坊下走过,前后历时四十年。

他留下的后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人民。”

编辑推荐

1、传教士题材一直是近代历史图书中的热门。13年出版《寻找 苏慧廉》一书曾嫌弃一阵“传教士热”。本书主人公福益华也是这样一名来到中国默默奉献的传教士。与著名的传教士苏慧廉、司徒雷登、李提摩太等不同的是,福益华的在华经历是和普通的穷苦大众联系在一起的。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在华传教士研究价值,而且记录了当时邵武及其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对于读者了解那段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2、本书系福益华之子小爱德华 布里斯所撰写,布里斯是美国著名记者和撰稿人,曾获保罗 怀特电子媒体记者终生成就奖,在纪实写作方面颇有建树。本书建立在大量书信、日记、谈话以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的基础上,情感充沛,文笔细腻,亲切动人,是一部将抒情与纪事、私人记录和公共历史结合在一起的传记类佳作。

3、特邀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老师为本书撰写导读,高度评价本书的文学性和历史价值。

在本书中,的记者小爱德华 布里斯,也就是本书主人公的儿子,讲述了他的父亲冒着生命的危险,无私地为他人服务的故事。书中的各种传奇和轶事,为我们勾画出一位美国传教士的完整画像:从他在新伯里港幸福的童年开始,到他在耶鲁大学的生气勃勃的学生生活,再到偏远的中国小城,为了帮助中国人民,他与疟疾、牛瘟、洪水战斗。这位给自己取名“福益华”的传教士孜孜不倦地治疗病患,为婴儿接生,寻找消灭牛瘟的方法——在他身上,体现了崇高的基督教精神和人文关怀。

对福益华生活的贴近观察,既让我们看到传教事业在中国保守文化中面临的阻碍,还让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当时中国在清末民初剧烈变化之际的缩影。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小爱德华 布里斯(Edward Bliss Jr.,1911—2002),福益华之子,1911年出生于中国福州。青年时代开始从事记者工作,曾任美国著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爱德华 R.莫洛(即影片《晚安,好运》的主角)的撰稿人和制作人,以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的著名主持人沃尔特 克朗凯特新闻编辑。1968年,在美国大学创办了广播记者新闻课程,并成为终身教授,直到1977年退休。1993,荣获保罗 怀特电子媒体记者终生成就奖。2002年,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拉市的家中病逝,享年90岁。

一位朋友为小爱德华 布里斯撰写小传时特别提到,他尤其为自己的父亲感到自豪,所以极其珍视自己名字中的“小”字和后面的缩写号。

译者简介:

安雯,译作另有《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生死民主》等。

目录

中文版序跨越石牌门:新伯利港与邵武之间的人生

作者的话

来到朋友们中间

南平之后的激流险滩

往事难忘

我做过的最傻的一件事

教授那些已经死亡的语言,这样的生涯极其无聊

我想我一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在夜晚,我们蜷缩在洞穴中

能想象吗?

被人需要的感觉

去诊所路上遇见的一件怪事

非常的环境

疗养胜地

没有人能够请教,只有的伟大医生

我们在这里很安全

我认识到,任何来信都可能带给我悲伤的消息

在这里盖一座房子需要极大的耐性

回家的感觉

终于到家了!

希望犹存

堕入爱河

四处漏风

我必须非常谨慎,才能避免闲言碎语

宣布女儿成婚

11月1日,在中国邵武的家中

是的,我吹过短号

三口之家很遗憾,我们没有建一所更适合中国人的房子

倍数效应

我认为她们都是文雅、有教养的修女

快来看云彩

为了我的工作,我更加强壮了

很多迹象都显示中国正在发生变化

黑色星期

在线预览

跨越石牌门:新伯利港与邵武之间的人生

李天纲

清末民初,欧美国家有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人数之多,现在想起来令人不可思议。据教会内部统计:“1889年有1296名新教传教士在华。”到1905年,在华新教传教士已经达到了3445名,其中有1432名男性、1038名传教士妻子、964名单身女性。1910年,新教在华的外国传教士人数增加到5144名。还有一个数字,统计美国“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1886年到1918年间他们派出了8140名传教士,其中有2524名到了中国。按那类“无利不起早”的物质主义思维方式,自私自利的西方社会怎么派得出这么多的传教士来华传教?还带来了那么多钞票?既然难以想象,于是“精神鸦片”“文化侵略”“思想毒害”等各种各样的阴谋论就发明出来。

其实,倘若追究大量传教士来华的原因,主要动力是精神性的,那就是英、美民族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的社会发展中,出现了持续不断的道德主义运动—“灵性奋兴”(Evangelical Movement)。教会历史学家赖德烈说:19世纪,是一个灵性奋兴的时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初期,反而刺激了基督教的复兴。当时,基督教会动员出很多人来从事社会服务,他们不但服务本国,还愿意献身其他民族,当然是以上帝的名义。在高等教育并不普及的时代,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这等的宗教热忱,在20世纪后半叶的欧美社会忽然消失了。现在有余力向国外输出传教士(或曰“宗教渗透”)的民族,不是英、美、德、法、意等“西方国家”,而是有着充足信仰活力的韩国、菲律宾、印度等亚洲国家。不可思议的现象是,现在世界各地的传教士较少白人,较多黄人和黑人。

有时候,信仰热忱确实是危险的。过于炽热,会灼伤传教对象,让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是,回顾19、20世纪的西方基督教传教运动,我们并没有发现特别过分、需要严厉谴责的传教行为。传说中传教士“傲慢”“阴险”和“毒辣”,毁灭中华文化,多半是因为误会和无知,是在碰撞、冲突后形成的民族敌对情绪,是添油加醋的意识形态。近几十年来的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的中华学者,多半都认为传教运动是一场“中西文化交流”,基本面是健康的。别的不说,近年来经常进入“全国十佳医院”排行榜的上海瑞金医院(原天主教耶稣会广慈,1907年),仁济医院(原基督教伦敦会仁济,1844年),北京协和医院(原基督教平信徒洛克菲勒捐助,1919年),四川华西医院(原英美基督教仁济、存仁,1892年),都是当年传教运动留给我们的有用遗产,这个必须承认。

为什么说19、20世纪的中华传教运动会是一个积极的文化事业?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一看实践,二明学理。从学理上来说:当时各大基督教会都进入“现代性”(modernity),都在自己的传教学(Missiology)中加入了“世俗主义”(Secularism);从实践中来看:来华传教士大量借助了文化工具,在神学知识之外,还掌握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时候甚至不清楚他们的及时职业到底是传教士,还是医生、教授、科学家、出版家……这样的“学术传教士”太多了,近年来的华人学者们还原历史,做了大量研究,现在对这些人在中华近代文化事业中的积极贡献已经相当清楚了。比较知名的来华传教士有:合信(Benjamin Hobson, 1816—1873)、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1827—1916)、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 1836—1907)、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 1845—1919)、李佳白(Gilbert Reid, 1857—1927)、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 1866—1945)……然而,这其中也包括在传教士群体中籍籍无名、却在自己的岗位为华人默默奉献的福益华(Edward Bliss, 1865—1960)。

爱德华 布里斯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叫“福益华”,时刻提醒他“为什么在中国”,证明他来华的初衷是想造福异族、利益中华。一些人喜欢对所有的外国言行都做“阴谋论”的猜测,却故意忽视他们的“动机”。像“福益华”这样的人,都已经把自己的来华动机刻在名字上了,总应该考虑一下吧?一些批评家还会继续指责地说:不能只看动机,他们虚伪,说一套,做一套,我们要看功效!然而,即使从“动机与功效的统一”来讲,福益华这样的医学传教士也没有任何针对中国人的恶言恶行,只是一视同仁地治病救人,活人无数,且默默无闻。传教史上有一些“布道英雄”的名字有人提及,但“福益华”这样的乡村医生却籍籍无名,一般的人名辞典上都查不到。普通志愿者成千上万,他们的事迹并不都来得及载入史册。但是,故意地漠视,甚至抹黑他们,还用曲解的方式来记录,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殊不公正。

媒体评论

成功描绘了一幅个人眼中的世界历史变革时期的画像。

——《出版人周刊》

从美国传教士医生的角度看到的奇妙中国,这位不声不响的英雄有着不平凡的一生……它展示了19世纪末到1932年那个动荡年代真实的画面,具有启示意义。

——严君玲,《落叶归根》作者

福益华用了三年时间,跟随三艘小河船的船队完成闽江航行。这是他的次邵武之行,在此后危险、动荡的四十年间,这里成为他的家。他的儿子根据大量的家信与谈话,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父亲的非凡一生及其工作。

——唐纳德 麦克英尼斯,卫理公会传教士,美国基督教协进会中国项目主任

这是一个儿子在自豪地讲述父亲的故事,这位父亲在中国当了四十年传教医生——这是服务、牺牲、快乐和充足的一生。作者行文流畅,文字中满含幽默、关怀和爱。这本珍贵的书将会永远伴随着你。

——吉米.雷尔,美国公共电视台《新闻一小时》节目主持人

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福益华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开创了各种工作。他一个人就是一支和平队。他的动人的故事,让人感到心灵的温暖和充实。

——黄兴宗,《中国科学技术史》编写者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值得一读

2015-12-17 09:57:49
来自龙跃天**的评论:

很好

2015-12-23 13:54:14
来自楚天流**的评论:

传教士记载的风土人情,可作为史料研究。

2016-01-06 01:23:33
来自黑衣隐**的评论:

这书对研究近代福建闽北社会有用。

2016-03-14 19:37:23
来自Maggie_**的评论:

2016-03-23 10:54:29
来自苗写主**的评论:

很好的设计和包装

2016-04-23 10:46:01
来自xc30228**的评论:

好,

2016-04-25 16:58: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不错的书哦!

2016-05-10 15:42:25
来自ballaya**的评论:

1万个赞

2016-06-18 11:20:09
来自sunny20**的评论:

阅读在文科里非常重要,家长往往注重答题背词而忽略了阅读理解。中英文都需要大量长期的阅读。有阅读习惯的孩子自然会省很多补课的麻烦!这一点要重视起来。时间是海绵,规划好孩子们的时间,他们将领会到书中的趣事和处理事务的能力!

2016-11-24 14:17: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喜欢~

2016-12-20 09:26:20
来自暮***(**的评论:

书还是不错的,值得买

2017-02-06 20:32:3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不错,顶一个,谁要你这么诚信呢。。呵呵谢谢咯!

2017-03-24 15:04:0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宝贝质量不错 很喜欢了。谢谢掌柜。

2017-07-08 02:15:41
来自**(匿名**的评论:

家乡为名的书,群里传疯了,一定要看

2017-07-11 00:13:21
来自yanyupi**的评论: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2017-09-01 16:06:0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邵武四十年:美国传教士医生福益华在华之旅,1892-1932

2016-08-05 17:20:46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