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与网络犯罪图书
人气:34

网络安全与网络犯罪

被称之为"资源安全"和"战略安全"的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存己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网络安全总是与网络安全风险形影相随,不论是显性的网络安全风险抑...
  • 所属分类:图书 >法律>网络法律法规  
  • 作者:[邓国良] [邓定远]主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公共安全文库
  • 国际刊号:9787511886286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2
  • 印刷时间:2015-12-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被称之为"资源安全"和"战略安全"的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存己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网络安全总是与网络安全风险形影相随,不论是显性的网络安全风险抑或隐性的网络安全风险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应当治理的共同课题。在网络世界,要应对和化解网络安全风险其途径与措施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到网络安全理念、网络安全战略与规划、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运行中的管理、网络安全监测预警等诸多问题。而提高国家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有效地应对与化解网络安全风险,制度建设不失为一条重要的途径与措施,法律制度的构建是解决网络空间"乱象"的必由之路。

任何人都应对自己在网上的言论和行为负责,既要保护网络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流动,又要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不得以损害他人自由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

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在犯罪对象、犯罪手法、犯罪结果、犯罪的社会危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可以说,网络犯罪是传统犯罪借助网络形式在犯罪技术和手段上的升级,网络空间内实施的传统犯罪中的部分犯罪构成要件已被异化。网络空间中的犯罪行为与传统犯罪的最显著区别是犯罪行为的技术色彩浓厚,利用程序缺陷或者技术优势实施犯罪,是网络犯罪行为的两大特色。被称之为"资源安全"和"战略安全"的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存己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网络安全总是与网络安全风险形影相随,不论是显性的网络安全风险抑或隐性的网络安全风险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应当治理的共同课题。在网络世界,要应对和化解网络安全风险其途径与措施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到网络安全理念、网络安全战略与规划、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运行中的管理、网络安全监测预警等诸多问题。而提高国家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有效地应对与化解网络安全风险,制度建设不失为一条重要的途径与措施,法律制度的构建是解决网络空间"乱象"的必由之路。

任何人都应对自己在网上的言论和行为负责,既要保护网络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流动,又要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不得以损害他人自由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

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在犯罪对象、犯罪手法、犯罪结果、犯罪的社会危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可以说,网络犯罪是传统犯罪借助网络形式在犯罪技术和手段上的升级,网络空间内实施的传统犯罪中的部分犯罪构成要件已被异化。网络空间中的犯罪行为与传统犯罪的最显著区别是犯罪行为的技术色彩浓厚,利用程序缺陷或者技术优势实施犯罪,是网络犯罪行为的两大特色。

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可以说,有益与有害、合法与违法、传谣与避谣、侵权与维权、病毒攻击与病毒防范、黑客入侵与加密技术防控、漏洞攻击与后门补漏等现象并存,网络安全风险始终相伴而随。面对网络安全风险我们尚未有极为有效的防控与应对之策,也意味着我们在预测和防范网络安全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对现有的网络知识、技术、智慧的考验越来越沉重,也是网络社会治理中的难题,维护网络安全秩序和净化网络环境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

邓国良,现为江西警察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教授,江西警察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央财项目《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特色建设研究》主持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带头人,主持并推动《警察法学文库》和《公共安全文库》建设,多年来致力于行政法学、警察法学、犯罪学和公共安全学科的理论研究,其代表性著作:《公安行政执法的理论与实践》、《警察执法前沿理论探析》、《程序的魅力:警察行政执法程序规则研究》、《警察职务犯罪研究》、《犯罪的控制与预防》、《涉枪犯罪的控制与预防》、《绑架犯罪及防治对策》、《爆炸犯罪的控制与预防》、《袭警犯罪的控制与预防》、《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处置研究》、《公共安全及风险应对》等,70多篇,出版论著14部,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教研课题17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教研成果一、二、三等奖15项。

目录

导论

一、"斯诺登事件"与国际网络安全秩序的维护

二、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

三、网络安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及时章网络安全的意蕴、标准及防护体系

一、网络安全的涵义、特征、分类及发展历程

二、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

三、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四、网络安全标准

五、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简介与案例评析

第二章网络舆情与网络安全

一、舆情与网络舆情

二、网络安全与网络舆情的应对

三、网络舆情案例分析

第三章网络谣言与网络安全

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谣言与网络谣

在线预览

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的前言中写道:"我们不难看到,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于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现存世界里充满了的那种粗略和无聊,以及对某种未知的东西的那种模模糊糊的若有所感,都在预示着什么别的东西正在到来。"黑格尔所预示的正在到来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们正处于的风险社会和人类自我制造风险的时代。风险社会既意味着人们面临着风险的处境,也意味着风险是对安全和保障之威胁。风险社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自然风险与人造风险,而人造风险事实上是人类自己制造的风险,人类既要为自己制造的风险付出昂贵的成本与代价,又要时时处处预防和应对人造风险,人类自己种下的苦果,又只能自食其果,这确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同时,风险概念也赋予了人们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从风险的视角审视和分析社会问题,有助于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和预防、处置与应对风险的自觉行为。公共安全涉及公众或大多数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它表征一种良好的和持续稳定的秩序状态,而危及公众或大多数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危险既有来自自然的危险天灾人祸,也有来自人造的危险,不论是哪一种危险,一旦爆发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对公众的心理受挫与精神伤害的负面影响则是持久的,短时期内难以消除与忘怀。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导致三千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今在美国人心中烙下的恐惧、不安的心理阴影仍然难以释怀和挥之不去,则是佐证。

公共安全为官方认定为新兴学科即中国"十一五"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年国务院)中将"公共安全"作为一个重要学科门类提出来,由于公共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同学科诸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对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所关注的内容与视野存在很大差异,自然科学主要关注的内容与视野偏重自然的危险天灾人祸,研究灾害发生的机理、流变以及通过监测技术预先警告,提前加以防范;同时也会关注、分析人造危险对自然危险的影响如雾霾的形成与人为的环境污染具有内在的联系。而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关注的内容与视野更多的是人造的危险如公共卫生、生态恶化与环境污染、生产安全事故、产品缺陷、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社会治安中的犯罪、权力腐败。同时也会关注、分析自然危险中灾害、疫情等的公共政策、立法规制、风险评估、灾后重建、经费投入与保障等。尽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对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所关注的内容与视野存在很大差异,但仍然存在研究领域的交叉与重合,而其研究的目的与出发点亦有不同。当然,这也说明了不论是自然危险抑或人造危险都是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危险,都是对公共安全的危害,不可等闲视之。

公共安全学是研究和探索公共安全问题、公共安全本质与公共安全发展规律进行理论阐释和科学论证的系统知识,直接规制和影响公共安全学的理论化、体系化、学术化的发展程度以及对公共安全现实的解释力和导向力。公共安全研究是以人类面临的灾害、事故与风险发生的机理、流变和危机管控与预防的理论为出发点,以安全与秩序为价值取向,以安全、安全感、安全利益与安全秩序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着力于公共安全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追踪公共安全前沿问题,兼顾应然与实然、事实与价值、风险与管控,探寻公共安全问题的防控机制与对策,旨在维护和保障公共安全利益,防范、处置与应对公共安全风险,形成本学科的理论范式和研究路径与方法,使本学科研究更加趋于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建设性和创造性,防止研究脱离实际。从公共安全学研究的范围与界域分析,可以分为广义的公共安全学与狭义的公共安全学,广义的公共安全学包括政治安全学、经济安全学、文化安全学、教育安全学、国土安全学、科技安全学、社会安全学、信息安全学、生态安全学、资源安全学、核安全学等;狭义的公共安全学将恐怖主义、邪教组织、违法与犯罪问题、网络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资源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安全事件、群体性泄愤事件、生产安全事故、医闹医暴、社会治安问题与治理、犯罪被害与犯罪预防等纳入本学科研究的视角,而这些问题正是威胁和影响公共安全的常态现象。因此,公共安全学的研究范围与界域主要限于狭义的公共安全学领域展开研究为宜,并主要以人造风险危及公共安全问题为研究视域。

学术研究需要一种问题意识即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路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是"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以问题告终。正如英国政治学家戴维·米勒所言:"只有通过问题,我们才会自觉掌握一种理论,正是这个问题,激励我们去学习,激励我们去推进我们的知识,激励我们去实验,去观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指出:科学研究就是要"使问题得以成立,使问题得以提出,迫使自己进入这一发问状态"。正是源于问题意识促使我们关注和研究公共安全问题。江西警察学院是以打造特色鲜明的公安类专业发展的教学型大学,如何彰显其科研特色,其选择的路径应当是培育和打造"公共安全学"为其考量;由于公共安全涉及公共利益,且与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网络安全等都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也是公共媒体关注的话题,这就为我们进行"公共安全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释放能量的空间。为了加强公共安全学科建设,打造科研创新团队,扶植学术骨干的成长,整合学术研究资源,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搭建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警察学院公共安全研究中心设立了《公共安全文库》。设立《公共安全文库》的目的与意义:一是启动公共安全学科建设,着力打造"公共安全学科体系"和"公共安全学科"创新团队,积极扶植与培育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与进步,实现公共安全学科研究由理念走向应用,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描述性研究走向探究式研究,由发现问题走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路径,形成一批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成果;二是拓宽学术视野,善于从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角对"公共安全问题"进行透析,加强对"公共安全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策略研究与协同研究,形成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使"公共安全学科"成为显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三是本着开放、宽容的精神,广泛吸收国内外各学科对公共安全研究的前沿成果,在借鉴"域外新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自我完善。

作为新兴学科的公共安全学是一块需开垦的沃土,这是因为,公共安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可利用的理论成果和实践资源极为丰富,但从宏观上、整体上去研究和把握公共安全学科体系还很薄弱,如何划定公共安全学科研究的界域和构建其理论体系仍然是一个需要厘清与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守既定的研究方向,持之以恒,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公共安全学科而不懈地努力,必将有所作为,有所成效,公共安全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江西警察学院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2015年9月5日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ejnps54**的评论:

店家发货相当快~服务也很好!~还会在来买的

2016-08-11 15:18:53
来自ejnps54**的评论:

觉得自己眼光还是不错的,很好看!

2016-08-11 15:19: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

2016-11-21 21:30:0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包装完好,物流很快!

2017-07-08 18:26:42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