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大观(名家访谈北京美国)图书
人气:22

昆曲大观(名家访谈北京美国)

(十年风雨泥泞的采访路,遍访百位昆曲大家,留存弥足珍贵的昆曲口述史,守护传承中国戏曲之瑰宝)

内容简介

杨守松编的《昆曲大观(名家访谈北京美国)( 精)》为北京、美国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 丛兆桓、侯少奎、张毓雯、乔燕和、陈安娜、尹继芳 等二十多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其中大部分是70 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大体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 列,采访内容涉及访谈者从艺经历、对昆曲的感想、 昆曲的前尘往事,该书口述历史,如同昆曲活化石。

编辑推荐

昆曲大观》计六卷二百四十万字,真是洋洋大观的煌煌巨著。内中对精彩纷呈的昆曲世界有极为生动活泼的描绘,特别是写人记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中国昆剧大辞典》主编、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新雷

昆曲大观》是一项为昆曲人立心、为中国百戏之师溯源、为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作招魂的宏大工程。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柏梁

昆曲大观》把我们这一辈昆曲人,特别是我们老师的人品和艺品记录下来了。作者一边采访,一边就有人过世。实际上作者是用自己的精神“抢救”了历史。而这个历史全都是健在的昆曲人的“口述”,他的真实性和性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

作者简介

杨守松,1943年生于盐城农家。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 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昆山之路》《苏州“老乡”》《海南大气候》《救救海南》《昆曲之路》《大关昆曲》,长篇小说《迷楼》《淘江湖》《追日》等,出版《杨守松文集》1—19卷,700万字。 作品先后获奖80余次,其中包括:江苏省人民政府个人文艺大奖、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作品奖、“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北京 生 丛兆桓 侯少奎 马玉森 旦 张毓雯 林萍 乔燕和 白晓华 净 周万江 附 刘厚生 田青 郭启宏 朱复 欧阳启名 美国 陈安娜 尹继芳 张蕙元 张厚衡 李林德 罗锦堂 闻复林、蔡青霖 林萃青 张东炘 名家短评 后记

在线预览

杨:您这一代对上一辈的那些昆曲界的老前辈都 了解,现在六十岁以下的就说不出来了。主要请您说 说这方面的故事。重点谈谈北昆,他们对您的影响、 对您这一代人的影响。

丛:1949年,我快到十八岁的时候认识了韩世昌 、白云生、侯永奎、侯玉山、马祥麟等老师。那个时 候韩、白五十多岁不到六十岁。我开始学《林冲夜奔 》的时候,侯永奎先生只有三十八岁,他比我大二十 岁。这是在北昆建院前八年,我们就已经开始向这些 老艺人学昆曲了。

当时的单位是“老人艺”,就是新个由 国家建立的文艺团体,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1950 年1月1日宣布成立的,是按照苏联莫斯科大剧院的经 验建起来的。当时“人艺”的一位领导叫金紫光,是 从延安鲁艺(注:鲁迅艺术文学院)、中央党校文工室 进京,他在延安演过《逼上梁山》的林冲,接触些戏 曲,熟悉些老艺人,所以他一进北平就找人,到处托 人找这些昆曲艺人。

1949年四五月份,南京、上海刚刚解放,10月1 日新中国建立时,中南、西南、西北好多地方还在打 仗。华北人民文工团招考一批青年学生成立演员培训 班。我们那时候十六七岁吧,每天除了打腰鼓、扭秧 歌庆祝解放、宣传建立新中国外,开多门课程学习西 洋发声法、芭蕾舞、民间舞。新开一课叫中国古典舞 ,老师就是韩世昌、白云生、侯玉山、侯永奎、马祥 麟、白玉珍、李鸿文等。当时话剧、歌剧、舞蹈演员 都要学习这种古典舞基本功。

杨:他们教“中国古典舞”? 丛:是,中国的古典舞蹈,就保存在昆曲里面, 昆剧是载歌载舞的戏剧艺术。但因为昆曲的词非常文 雅,那时候工农兵听不懂,所以重点学习它的舞蹈动 作,练基本功和传统表演艺术。学到一定程度,就开 始学戏了。老师说:“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因其难学,咱们就拣难的先学吧!”1950年初,华 北文工团建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后,就开始男学《夜 奔》、女学《思凡》了。因都是“独角戏”,唱念做 舞表演并重。当时不单歌唱、跳舞的演员要学,话剧 、歌剧演员也都要学。大家知道于是之吧,也跟我们 一起学过《林冲夜奔》;中央戏剧学院欧阳予倩校长 也让表演系学,基本功请的刘玉芳等,《夜奔》也是 永奎先生教的。当时在校学话剧的蔡安安,现在澳门 搞影视剧,经常业余演出那时学的昆曲《夜奔》。

杨:这个有意思。不管你是什么演员,都得学昆 曲。

丛: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当时的那批领导—— 金紫光是具体操作,院长是杨尚昆夫人李伯钊,上面 当然是北京市长彭真,他同意了才能给地方、给房子 、给钱,给什么都要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吧,因为它 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嘛。

我那时二十不到,现在八十多岁了,回想解放初 期那批延安来的老干部,都有对这(些)民族传统文化 的认识与情结。 杨:您这一代对上一辈的那些昆曲界的老前辈都 了解,现在六十岁以下的就说不出来了。主要请您说 说这方面的故事。重点谈谈北昆,他们对您的影响、 对您这一代人的影响。

丛:1949年,我快到十八岁的时候认识了韩世昌 、白云生、侯永奎、侯玉山、马祥麟等老师。那个时 候韩、白五十多岁不到六十岁。我开始学《林冲夜奔 》的时候,侯永奎先生只有三十八岁,他比我大二十 岁。这是在北昆建院前八年,我们就已经开始向这些 老艺人学昆曲了。

当时的单位是“老人艺”,就是新个由 国家建立的文艺团体,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1950 年1月1日宣布成立的,是按照苏联莫斯科大剧院的经 验建起来的。当时“人艺”的一位领导叫金紫光,是 从延安鲁艺(注:鲁迅艺术文学院)、中央党校文工室 进京,他在延安演过《逼上梁山》的林冲,接触些戏 曲,熟悉些老艺人,所以他一进北平就找人,到处托 人找这些昆曲艺人。

1949年四五月份,南京、上海刚刚解放,10月1 日新中国建立时,中南、西南、西北好多地方还在打 仗。华北人民文工团招考一批青年学生成立演员培训 班。我们那时候十六七岁吧,每天除了打腰鼓、扭秧 歌庆祝解放、宣传建立新中国外,开多门课程学习西 洋发声法、芭蕾舞、民间舞。新开一课叫中国古典舞 ,老师就是韩世昌、白云生、侯玉山、侯永奎、马祥 麟、白玉珍、李鸿文等。当时话剧、歌剧、舞蹈演员 都要学习这种古典舞基本功。

杨:他们教“中国古典舞”? 丛:是,中国的古典舞蹈,就保存在昆曲里面, 昆剧是载歌载舞的戏剧艺术。但因为昆曲的词非常文 雅,那时候工农兵听不懂,所以重点学习它的舞蹈动 作,练基本功和传统表演艺术。学到一定程度,就开 始学戏了。老师说:“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因其难学,咱们就拣难的先学吧!”1950年初,华 北文工团建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后,就开始男学《夜 奔》、女学《思凡》了。因都是“独角戏”,唱念做 舞表演并重。当时不单歌唱、跳舞的演员要学,话剧 、歌剧演员也都要学。大家知道于是之吧,也跟我们 一起学过《林冲夜奔》;中央戏剧学院欧阳予倩校长 也让表演系学,基本功请的刘玉芳等,《夜奔》也是 永奎先生教的。当时在校学话剧的蔡安安,现在澳门 搞影视剧,经常业余演出那时学的昆曲《夜奔》。

杨:这个有意思。不管你是什么演员,都得学昆 曲。

丛: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当时的那批领导—— 金紫光是具体操作,院长是杨尚昆夫人李伯钊,上面 当然是北京市长彭真,他同意了才能给地方、给房子 、给钱,给什么都要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吧,因为它 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嘛。

我那时二十不到,现在八十多岁了,回想解放初 期那批延安来的老干部,都有对这(些)民族传统文化 的认识与情结。

杨:非常了不得。包括上海“昆大班”的校长周 玑璋也是这样,非常投入,非常懂。

丛:但那时候那些老艺人生活穷困潦倒。到什么 程度呢?举个例子:经济条件较好的是白云生老师, 他在中山公园人家饭店门前摆摊儿卖大碗茶呢。韩世 昌老师家住东直门,有个尼姑庵叫“白衣庵”,旁边 小胡同一个小院两间屋顶漏雨的小屋子,帮亲戚做卖 烧饼为生。比较悲惨的像魏庆林老师(注:原宫廷艺 人徐廷璧的徒弟)竞在北京街上拉排子车,卖大白菜 。侯玉山老师早回到高阳县河西村务农种地;白玉珍 老师同在老家挑水种菜,年景不好加之兵燹战乱,农 村生活艰难……大家都穷困潦倒时,李伯钊、金紫光 派人动员老艺人们参加革命,每月发几百斤小米,换 上灰制服,成了革命干部。

杨:南方“传”字辈也有点类似。

丛:上世纪中期,昆曲第二次濒临灭绝。适逢全 国解放,老艺人们也获得解放。我及时次见到的四位 老艺人,是侯玉山、侯炳武、侯建亭和白玉珍,都是 从河北省高阳县来京的。我们在东华门大街19号院迎 接,他们都是农民穿着,头包羊肚毛巾,身穿棉袄棉 裤,系腿带,蹬棉窝。进到北屋,炉火正旺,热情高 兴,就用昆曲唱法唱起《东方红》! 杨:哪个唱的? 丛:侯玉山老师。他年纪较大,性格非常开朗, 发自内心,唱出老昆曲味儿“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学当年侯老唱法) 二十世纪,昆曲及时次濒临灭绝是清末民初。而 1917到1937年则是及时次复苏。是北大校长蔡元培把 吴梅先生请到北大当教授,开曲学课,提倡这个东西 。他自己常带教授、学生们到戏园子里去看昆弋社演 出,并宣传它的好处,才使得昆曲有了二十年的复苏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昆曲步履艰难。至1949 、1950年间,全国已没有一个昆曲院团了。这是第二 次濒临灭绝。当时把北昆老艺人请来只是解决温饱, 还没有恢复昆曲艺术的意思,但已有人重视传统,要 求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青年把他们身上的艺术学下来 。

我们当时还有很多想法:“这东西学了以后,是 不是就变成‘戏子’了?”“戏子的社会地位低呀! 我们是歌剧演员,是新文艺工作者,好听!戏子就不 好听嘛。”但,我们学了以后,觉得确实很好。唱词 很好,音乐也好,表演更好,什么都好。所以我们有 一批人在北昆建院前七八年已经学了一批传统昆剧了 。要不然,怎会凭空从地上蹦出一个北昆剧院来?! P5-7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