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学校体育论文

摘要: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改变我国学校体育较呆板的教学模式、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克服体育教学中“严肃有余、娱乐不足”的倾向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同时,它还将促进人们对学校体育有更、更深刻的理解,启发人们创造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欢乐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校体育论文

 学校体育论文:[体育论文]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我国的学校体育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体育家威廉姆斯。其基本观点是:1、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而健身作用只是体育教育中“自然得到的副产品。”2、“体育即生活”,使儿童现实生活丰富、愉快、满足。体育教育过程应符合儿童本能,应有利于儿童个性自由发展,应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采用贴近生活和贴近天然的运动。3、儿童倾向于自然生活活动,而体操则是非自然的、违反人的本性的、形式化的活动,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应提倡顺应自然的、随心所欲的身体运动,如游戏、舞蹈、户外竞技运动、野外活动和基本技巧等。4、体育教育应以儿童的心理需要和满足为中心,教师只能起辅导和鼓励作用,而不能充当主导者、维持纪律者和命令者。5、竞技运动是体验社会生活的一种良好形式,它能使人充分显露才华,并能表现出人的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中可供我国借鉴的内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来研究体育教育,它反对强制、单调、枯燥、呆板的体育教学形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体育教学气氛的活跃性和娱乐性,注重体育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注重体育对人心理培养,强调体育在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方面的教育价值,为推动学校体育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中这些合理的部分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改变我国学校体育较呆板的教学模式、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克服体育教学中“严肃有余、娱乐不足”的倾向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同时,它还将促进人们对学校体育有更、更深刻的理解,启发人们创造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欢乐和谐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愉快的情感参与体验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为学生热爱体育并终身参加体育活动奠定良好基矗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中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1、否认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增强体质是我国体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绝不能象自然主义体育所主张的那样将其视为满足学生兴趣而产生的“副产品”。2、片面强调学生兴趣。3、排斥非自然的操练性的体育活动。体育教育既要有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活动,又要有发展学生体育素质的、具有量化标准的练习;既要利用某些体育内在的悟性教育作用,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品质和竞争、协作的精神,又要利用某些指令性活动的强化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片面排斥非自然性的操练性的体育内容,将导致体育教育效果因“偏食”而“营养不足”。4、否定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担负着育体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完成我国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保障。任学生自由发展,将无法完成学校体育任务。

现代体育教育体系的发展是多种体育思想之精华相互作用的结果,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有利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学校体育论文:学校体育发展中社会体育论文

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现状分析

1.1学校体育的现状

在重视升学率与就业率的今天,学校对于体育课程则采取“排而不上”的方式,许多学校都在学期课程编排时,把教学大纲要求的体育课时“合理”的安排到每个年级的课程当中,然而实际课程进行状况却令人担忧.同时,体育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无法在课程以及综合卫生保健方面授予学生正确、恰当的体育知识与体育健身方法,有些学校未配置专业的体育教师,由其他教师代教体育课程,这对于正确发展学校体育都是不利的.另外,相关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许多大纲上要求的体育课程项目却没有办法正常开展,教学资源分配不公平,地区差异明显.

1.2社会体育的现状

“社会体育”又被称为“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指的是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改善人际交往,提高健身技能”为目标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随意性、自主性、社会性”.

1.2.1体育锻炼的观念和意识相对淡薄

此次调查问卷问题设置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根据图中样本显示,我国0-75岁人口各个年龄段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都相对薄弱,其中以15岁以下的少年,以及30到60岁的中年及老年人,最为薄弱.目前我国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85%,其中女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3.49%,男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6.51%.导致我国体育人口较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群众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薄弱,不少人因为工作繁忙或是其他原因,体育锻炼严重缺乏.

1.2.2缺乏相关配套体育设施

社会体育是一种区别于学校体育的健身方式,它需要进行基础健身设施的投入建设,提供专门的体育场所,才能够为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1.2.3专业指导人员短缺

社会体育的正常进行以及其宣传推广都同学校体育一样,需要专业的体育指导员对群众的体育活动进行一些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使其能够在体育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正确开展体育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1.2.4缺乏宣传力度

从“全民健身”概念的提出开始,我国就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与推广,然而对于面积广袤、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全民宣传具有一定的难度.

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关系

2.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双效互动关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双效互动关系,建立“双效互动模式”主要表现在:在学校资源充分的情况下,学校体育资源的整体性开放,为社会体育提供相应的体育场所、设施以及体育指导员,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社会体育为学校体育提供外在发展平台,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延续,社会体育肩负着“全民健身”这一重要任务,走出学校的人们要想持续性的得到体育锻炼,就必须要参与“社会体育”运动,从而延续了学校体育.在二者的互动方式中,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多内容”的互动形式的联合.学校体育通过体育场所以及体育器材设施的开放,与社会体育建立相应的俱乐部、活动中心等,利用学校专业体育人才组织一些大中型民众健身娱乐活动,建立健全学校与社会相辅相成的体育健身平台与机制,增强学校体育的服务意识,加强“全民健身”思想的宣传,为大众体育的顺利与有效开展提供一个专业开放的平台,为增强全民体质,提高人民素养,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发展氛围与环境.

2.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内在联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两大主要体育形式,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

2.2.1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这种学习伴随一个人的儿童、少年、青少年、青年时期,学校体育也在整个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作为基础体育知识技能教授的场所,从儿童时期学生就开始进行相关体育课程的培训与学习,由此奠定了相应的体育活动基础.学校通过科学化、理论化、合理化的体育系统的构建,实现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持续性的体育课程的培训,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而在校期间学习的一系列的体育技能又为走进社会之后的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是学生对自身体育能力与技能构建的基础环节,是学生进入社会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

2.2.2社会体育是对学校体育成果的检验

其实质是学校体育为社会体育提供基础技能与知识,在日后的社会体育实践中,学生是否能正常运用学校体育中学习到的体育技能,以及是否能够融合到社会体育中,都是检验学校体育成果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体育要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结合,保障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为社会体育的有效进行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

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措施

3.1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体育内容上的相互渗透

学校体育的教学核心就是结合大纲要求,制定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体育教学课程和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健康及时、发展学生体育素质能力”为核心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参考社会体育的要求,以社会体育为导向,培养具体性的人才,要具有民族特色,体育教学的进行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终身健身的基本思想,使其进入社会后,仍然有意识的去进行社会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发展.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内容上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指的是从学校体育教学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另一方面从社会体育方面出发,社会体育的发展又能够为学校体育提供导向作用.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发展”,而社会体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健康及时”,社会体育目标与学校体育目标之间存在根本一致性,学校精心选择课程项目,体现科学化、服务化、人性化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重视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为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促进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

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大院校来进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融合的一大表现就是学校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体育人才,为社会体育的有效顺利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必然能够推动社会体育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等发展.目前就我国来说,许多高校都在专业上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一批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新颖以及教学特点鲜明、团队协作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教师人才队伍.社会体育还为学校体育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如:“健身教练”、“私人教练”等职业,这些体育人才日后就业方向大部分是社会体育中关于健身的一些方向,这就为学校体育人才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专业的人才队伍.两者之间互动发展,互相融合,为各自的发展提供了相对适应的广阔发展平台.

3.3加强与拉动外界力量的参与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并不仅仅是两方面的问题,更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加强外界力量的参与.政府要重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作用关系,做好外部协调,对两者之间发展的相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研究,一些重点内容要制定相应的法制法规来进行制约和平衡,从国家与法制层面落实“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融合”这一重大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的具体实施是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系统,在借助政府力量的基础上,全民参与,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全社会、全民族参与的体育活动,树立全民终身体育的思想.

3.4转变教学理念,适应社会体育发展需求

学校体育要以社会体育需求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创立新型开放式教学模式,将社会体育积极、科学、健康、合理的内容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社会体育内容进行接触和更好地理解.其次,学校体育在进行社会体育教学系统构建时,一定要以社会体育为向导,充分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要以社会体育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建立起有效性、普适性与实用性相互结合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与新模式.

3.5设施设备资源共享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学校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为各院校配置了相应的体育器材与设施,给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保障.同时,学校体育教学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人力资源与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学校体育设施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适时、适量的向公众开放,为社会体育活动提供场所与器材,在人才与设施上实现资源共享.

4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4.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故社会体育也有了较为迅猛的发展.然而社会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与学校体育的有机融合,只有借助学校体育的广阔发展平台,深入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传播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基础体育技能的必要性,才能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4.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促进体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进行有机优化与融合.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因此,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资源共享成为目前我国体育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校体育由于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在资金与教师队伍方面资源相对充裕,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如能进行资源共享、有机融合,在软硬件设施上综合优化与整合,既能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发挥其较大价值,又能使社会体育较大限度的“继承”学校体育的优良传统,从而促进双方各方面的融合与互补性发展.

4.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发展与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终身体育的思想必然成为全民健身的主流思想,而学校与社会这两个较大的体育承载平台,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学校体育是基础,社会体育是延续,二者之间在新世纪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优化整合与有机结合,首先,能够使学校体育得以延续和发展,其次,能够使社会体育得到相应的资源与师资等技术保障,二者的结合为终身体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支撑.因此,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结合,是终身体育形成的必要前提条件.

5结论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想使“全民健身”的目标得以实现,以及树立起“终身健身”的观念,就要把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融合起来.社会体育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学校体育以社会体育的需求为发展导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体育人才,从而为全社会体育发展事业作出贡献,促进人民身心健康。

作者:罗潇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体育部

 学校体育论文: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论文

1、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首先,目前的中等职业体育教学的理论课程缺乏合理性的安排,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用价值不高。其次,教学方法单调,没有实践基础,学生没有自主性。体育教学和职业学校的专业关联少之又少。教学缺乏创新,教师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问题。多数职业院校只把体育教学当成一个定期的教学任务,但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得到体现。缺乏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特征,没有结合职教学生的个人特点,没有针对性,没有职业导向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目标。,考评方法单一,降低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教师也没有提供一个吸引人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学习目标,致使很多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慢慢降温。

2、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的相关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在各类人才教育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各学校现在更注重学生专业的教学,学生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很不利。因此,为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上不断创新方法,转变思路,结合职业学校的专业性为学生量身打造合适的教学方案。首先,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具有针对性。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去向各异,各专业的职业岗位对个人的体育要求也同样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航空旅游专业要求毕业生有强健的体魄、饱满的精神、敏捷的思维;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要求毕业生身强体壮、吃苦耐劳、细心细致、头脑灵活。现今社会需要德智体发展的人才,各校的毕业生应具备强健身体、美好心灵、坚强毅力等综合素质。毕业生刚步入社会,在面对繁杂繁重的工作时会因体力不支而产生辞职的想法。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与终身体育联系起来,让学生终身热爱体育运动,强健体魄。其次,教师因地制宜选编教材内容。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任务主要是强身健体,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安排一些球类运动,比如排球、篮球、羽毛球等。进入二、三年级的学生,体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各专业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上不同的体育课程。例如航空旅游专业需要气质型的人才,我们可以为他们开设相应的舞蹈课或形体课。考虑到不同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我们也可以针对锻炼不同肢体的灵活性而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例如为了锻炼眼和手的灵活性,安排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为锻炼腿部肌肉安排长跑短跑等,锻炼手可以安排排球等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中玩,随时保持一种快乐的学习心态。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小型球类比赛以及社区体育比赛活动。

3、探索新的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3.1大单元的时间教学模式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整合在校的体育教学时间,运用运动教育模式利用一学期、一学年或是更长时间来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任务的时候,要选择学生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例如排球教学),以一学期为一个单元的教学。其中,每学期按照20周计算,一周2节体育课,共计40学时。采用长时间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运动技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采取这大单元的体育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其中1~2项运动项目,将一个学期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对学生所选的项目进行系统的教学。例如某校的排球教学模式是以一个学期为一单元,并分为发球(1~8学时)、垫球(9~16学时)、传球(17~26学时)、扣球及扣球的综合学习(27~35学时)、拦网的综合学习和集体比赛的互动(36~40学时)六个学习阶段。每阶段的学习根据动作难易程度和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分配课时。发球的学习阶段,教师安排了8个课时的学习时间,重点是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的发球技术。同学们站成一圈练习传球,抛球等游戏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垫球的学习阶段,教师安排了8个课时的学习时间,重点让学生掌握垫球的手型和击球位置。运用分组发球、垫球的比赛巩固垫球技术提高垫球频率。传球的学习阶段,教师安排了10个课时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正确的传球手型和全身的协调用力。运用徒手模仿练习、持球模仿练习、原地抛球传球练习等锻炼学生传球跑位等技能和身体的灵活性等自身素质。扣球的学习阶段,教师安排了8个课时的学习时间。要求学生书里安装我助跑起跳的步法,掌握正确的挥臂击球动作和击球手法。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应掌握边助跑边判断球方位的能力,不断锻炼手和眼的协调性。在学习过程中加一些小型比赛,锻炼扣球手和二传手的配合度。拦网的综合学习阶段,教师安排3个课时,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移动起跳,起跳时机的控制。在拦网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锻炼了学生们的腿部肌肉和自身的弹跳力。总结单元的学习成绩,组织各种技术技能分组的比赛,强队和强队比,弱队和弱队比。在比赛中进一步掌握基本技术的运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玩乐中学习,锻炼身体,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

3.2丰富课间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课间体育活动能缓解学生因过度学习而产生的疲惫感。中学生的身体仍在发育阶段,为了保障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每天至少要有1h的锻炼时间。学校的大课间时间长,参加人员多具有较强的效益综合性。大课间选出适合学生锻炼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打造校风和体育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利用大课间大段的时间开展多样的活动模式。比如可以包括集体项目:如广播操和球类比赛等。开展年级间和专业间的集体比赛,也可以分层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增进学生情感、锻炼团队精神、磨练个人素质。为贯彻“强身健体”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应多为师生们提供活动场地、活动器械保障师生们的自主性的活动。例如建设篮球场、排球场、购买乒乓球桌等等。以班级或者年级按个人兴趣自由组合,积极开展球类、田径、健身操以及生活体育、传统体育、时尚体育等多种活动形式。大课间活动的积极开展,既培养了团队精神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中职学校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的一条重要途径。

3.3区分专业特征强化体育教学的专业性

由于中职学校的专业学习性较强,不同的专业需要掌握不同的学习技术,不同的专业技术也需要学生具备不同的身体素质。比如学习航空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有良好的气质和身材高挑;学习电焊的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体力和足够的耐心;学习汽修专业的学生要有灵敏的听力和较好的视力;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耐心与灵巧的双手;学习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要身强体壮等等。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当因地制宜的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开展教学任务时应将专业技能与体育课程结合起来,开发体育课程内容的深加工,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巩固了专业课程,以掌握符合本专业的实用技能。通过丰富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巩固他们专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技能的目的。

3.4结合所在地区的特点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地广人多,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地域特点,遵循着物竞天择的生存规律,我国南北方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气候中,这就构成了我国南北方人在不同体育项目上具有不同优势。北方以冰雪为主,南方以水上为主。各中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环境特征,为学生开设相应的体育课程。终身体育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终身体育思想在高等教育和体育教育中的作用,坚定不移地将终身体育思想作为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将终身体育贯彻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校、学生、专业和地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逐步完善体育教学大纲、优化教材选择和改良教学内容等,不断探索出品质的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

终身体育的思想,提炼科学的锻炼方法,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推动全民终身体育的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自身发展,“以人为本”的执政体现出领导者的人文关怀,未来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体力。中职学生拥有一副强健的身体,是他们取得一份工作的关键。只有学好体育,切实增强学生的身体体质,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作者:林永兴单位:福建经济学校体育教研室

 学校体育论文:学校体育论文:当前体育在学校定位概述

本文作者:吴红雨工作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及时中学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个性发展较为强烈,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面也非常广泛,体育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各种体育技能,满足学生需求。其次,中学体育课不是简单的劳动课或活动课,而是包含技能课,心理健康课程以及卫生保健课等健康身心的综合课。因此,可以说,体育教师担当的角色更加复杂和灵活化。体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成为主体的人,更要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教”的不仅仅是走跑跳投,还要注重教导学生掌握技能学习方法。教学目标中所包含的情感目标,也提示了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心理、情感的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情感以及心理发展作为教学内容之一。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等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培养。另外,卫生健康知识的传授,也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中学生处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当中,无暇顾及个体健康卫生状况,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向学生讲授健康卫生知识,带领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师还担当着体育课程设计者和开发者的角色。中学体育没有专门的体育研究工作者,体育教师是中学体育教学领域里的核心主体,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同时,需要根据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体育课程作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同时,由于新体育课程标准只对评价作出了原则性的规范,而具体的评价又根据各地、各校具体情况进行实施。这为体育教师打破传统的竞技运动课程内容的体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将成为体育教师的重要角色之一。[2]体育是中学校园里健康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体育作为中学教学过程中的必修课,必然有其存在价值。不仅仅只在课内作为一门学科需要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课外的健康锻炼活动。中学时代应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中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必备前提。课间操,课外娱乐活动,校内运动竞赛等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都应该成为每位中学生的必备休闲形式。从沉闷的教室里向运动场,尽情发挥自己的运动特长,展现自己的青春魅力,应该是每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追求和娱乐向往。而体育也正迎合了中学生课余活动的健身需求。中学体育运动会是中学校园里开展最为广泛的普及面最广的大型运动赛事,运动会期间,学校全体师生从教室走向操场,共同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课间操,是中学生每天必须的、的、固定的课间健身内容,但时间短,内容单一,缺乏活力。中学生课外娱乐活动,是最为自由和灵活的休闲方式。中学生大多集中在下午放学几晚自习之前这段时间,充分利用体育课堂上学习的体育技能,根据自身兴趣参与不同的健身娱乐活动。

体育在中学校园里的角色偏差现象

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偏差近年来,虽然我国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一些大中城市的重点中学还成为了改革的试点。但是,在一些小城镇里的普通中学,依然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学体育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中学体育角色存在着严重偏差。首先,表现在教学目标上,表面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名,实际操作中却只是进行简单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传授。严重忽视学生的认知目标及情感目标,根本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体育教学。其次,中学体育教育应该是最能体现和最方便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仍不能完成。这一点,在县级乡镇中学表现的最为明显。体育教学经常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内容过于简单固定,要么就是什么都讲,什么都讲不细,主题异常分散。所以,在当前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势必要加深加大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体育课程内容的偏差导致的中学体育教师角色定位的偏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学虽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多数学校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以及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课时随意更改缩减,体育课常被加班加点的文化课老师争相抢占,剥夺学生享受体育锻炼的机会,体育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长此以往,体育教师也变成了文化课的督导老师或是班级主任,不再专职于体育教学。即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容上也多偏重于走跑跳投等技术的传授,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并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场地设施体育器材的短缺,使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成为空谈经实地考察,以及多方询问,发现中学体育教学资源长期处于缺乏状态,也不乏有些中学拥有充足的场地设施器材,由于缺乏带头开展课余活动的较适合学生,大部分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经历几乎为零。中学体育运动场很少有正规的塑胶场地,除了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学。大多数中学都拥有一块运动场,4~6块篮球场,运动场多为土地或煤渣场地,篮球场多为水泥硬地。而在体育器材方面,中学体育很少有专门的器材室,供教学使用的体育器材也很有限,一般不外借给学生课余活动使用。由此可见,中学体育课外活动仍面临着种种困难。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教育部不断颁布新的中学体育改革办法,不断对中学体育提出新的改革要求,中学体育现存问题仍然层出不穷。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必要再次强调中学体育的改革力度。

注重改革,端正中学体育角色定位

从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本质上看,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研究素质教育,都离不开身心素质,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正是中学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和主要目标。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表明,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个性社会化。[3]强化体育课程改革,敦促中学体育教师角色转换体育教学课程应当把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群体、自然与社会、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体育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体育教师提供实践参考。注重学校场地设施建设,重视学生课余体育健锻炼中学校园应是学生绽放青春美丽的花园,学校应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和管理,为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环境。

 学校体育论文:后现代教育思维学校体育论文

1.从后现代视角发现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不难发现,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体育课一直是学生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学生喜欢体育课并非是体育教师教学好于其他科目的原因所致,而是由于体育自身得到健身娱乐功能吸引着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但目前学校体育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体育教师存在言语粗暴、过于严厉甚至要求苛刻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缺少教学经验,年轻的教师,当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领会教师所教的动作技术时,教师就会觉得是因为学生太笨,得出朽木不可雕的结论,然后大发脾气的情况,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究其原因是缺乏对学生的关爱,这是与后现代教育思想严重背离的。另外,当前体育教学还存在机械式的教学,为了教授技术动作而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灌输,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学生逐渐对体育课感觉越来越无聊,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反对长期以来被中外教育领域看作是现代课程“圣经”的泰勒式的“机械课程论”,这种机械教育视学生为机器,把教育作为一个机械的过程。即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学习的好已坏仅仅是凭借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多少来评判,而容易忽视额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在后现代主义观点的审视下显得机械、简单、刻板、僵硬的特点。学校体育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其次,还存在强迫式体育运动情况,参与体育不是来自于学生内心的情趣所致,而是一种强迫,家长强迫孩子运动、老师强迫学生运动。体育运动变成了学生负担,体育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而恰恰相反是无休止的烦躁与痛苦,这样的一种被迫运动状态如何能使身心得到锻炼,最多也不过是及格万岁罢了,“其结果是学习对学生不是一种快乐,而是一种苦役;不是灵性的滋养,而是精神的荒芜”正如美国教育家卡伯莱早在1916年一针见血指出,“我们的学校在一定意义上是工厂,学生在其中作为原材料将被制成产品以满足生活各式各样的需求。后现代教育思维认为,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不是机器,不是制造社会工程的零件。学习、考试都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活出生命,活出尊严,活得快乐,活得舒展;而不是活得机械,活得萎缩,活得憋屈,活得痛苦。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教育是把学生引向‘活’路,而不是用无生命的知识积压他们本来存有的创造空间,把他们逼上死路。”

2.后现代教育观点给学校体育的启示

2.1体育课应重视身心合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教育

体育教师应懂得视学生的身心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反对分裂学生的身心。我们面前的学生不是身心分离的,而是身心一体的,他们是“整合成一体的人的存在。”因此,整合教育强调对学生身体的重视,强调学生身心愉悦对学习的重要性。因为人的身心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怀特海看来,“当教师进入课堂的时候,他首先要做的及时件是使他的班级的学生在那儿高兴。

2.2注重学生的运动参与与感受

运动应该是一种宣泄,一种释放,或者说是一种享受,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能够体会这种参与的良好感受要比学生被迫的学到一点点技能要重要的多。在我看来,参与的热情和感受的获得要比技能本身重要,有些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在学校有机会学习,但是在课程结束不久,由于疏于练习和缺少参与的条件和机会,他们就会迅速的忘掉学习过的动作技术,而当时获得的感受是很久甚至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学校、家长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各级学校、家长、甚至全社会对于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关注不够,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机会也是少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之下,美国很多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都会把学生的体育特长、体育参与等情况作为一项指标来综合考核学生是否能被入取的标准。

2.4体育教学要更多地接触自然

后现代主义教育主张接近自然,感受自然、融于自然,而并非是现代工业提倡的征服自然,因为自然是无法征服的,它有着自身的规律,试图征服它滥用它必然会带来一些不可估量的后果,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正在遭受西方国家几十年前曾经遭受过的征服自然留下的后果,特别是近两年来的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就是好的例子。体育课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学校可以利用本校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等有力条件开设和自然界联系紧密的体育项目课程,“靠山开山,靠水开水,”比如离山区较近的学校可以开设爬山、户外越野等项目,接近湖海的可以开设划艇、游泳潜水甚至冲浪等项目。

作者:陈平 江兴军 战立富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体育武装部 黑龙江东方学院体育部

 学校体育论文:宋代学校教育体育论文

1文献分析

1.1宋代非常重视体育教育

粗略观之,宋代学校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视体育教育的。首先,关涉体育设施建设的“学记”有小学记、县学记、镇学记、州学记、府学记、庙学记、军学记和儒学记,类别概全,涵盖社会各阶层、各专科,可知各类学校在修建时都比较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其次,由“学记”完成时间来看,学校体育设施的修建跨越两宋,从北宋真宗咸平年中(998年)《仙游县建学记》谈到建校时在“南垣设射棚”,直至南宋淳祐六年(1246,王遂《增修华亭县学记》)以后不确定时间的“习射有圃,浴沂有亭”建设,两宋期间一直重视修建学校时进行体育设施建造。非一时兴起,也非一段时间风尚,而是整个朝代的持续崇尚。再次,名人效应。撰写“学记”的作者有唐宋八大家的苏轼、王安石、曾巩,也有魏了翁、真德秀等名儒大家,其他也都是进士及第。名儒大家撰写“学记”等于为学校写广告语,为学校教育做宣传。而学校建设者也乐于通过建造学校赢得名儒大家的撰写青睐,表达重视教育之心,故特别在学校建造山水亭台,创造优美校园环境,激发撰写者写作灵感。而名人的激励作用更是引导后生不懈努力追求成功。,“学记”涉及的地方广及大江南北,可见宋代学校教育的普及性,学校体育开展的广泛性。由此而观,宋代体育教育随着学校教育发展形成了模式化,如建造“射棚”“射亭”“射圃”,说明体育教育已经深入民心。因此,说宋代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并不为过。事实上,不但宋代文化教育达到古代较高峰,宋代体育的育人作用也是前无古例的。从宋代体育教育的功能来看,今日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分量也远远达不到宋代标准。

1.2宋代体育教育功能解析

就体育育人作用而言,大多数“学记”都有涉及,鉴于文献垒列之涌赘,仍以所列文献为核心具体解析,择其他“学记”资料旁证补充。

及时,体育是培养文武兼备人才不可或缺的支撑。文献条目1谈到仙游县在建学时,“其南垣设射棚,亦示乎武者文之威也”明确说明建造体育场地其本身就具有示教作用,且通过习练达到文养内涵的外在威严展示,所谓“武者文之威也”。宋代是完全的文人政治,极度右文是宋代特色,文人不仅要处理国事,还得驾驭武将,带兵打仗。刚烈、气节是文人必须通过教育获得的品质。因此,兼具文的智慧和武的气节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一如宋代李石在《武备疏》所言:“文武相为经纬之术,二者要不可偏废”“尝谓虞舜干羽之舞,人徒知其为文德,不知其以蹈厉之节而寓其击刺之威,以明不轻用武也。”这是体育育人的较高追求,蹈厉气节,不怒而威,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有亭以习射”“射有圃”等射亭、射圃建设,皆为完成此教育目标。而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就是此种教育的模板和榜样。

第二,体育是健全品德、格物致知的重要工具。由文献条目2谈到的“射不主皮”“或饮射之礼,或社酺之祭,或岁月之吉,必示以教法、序齿位,书其德行”可知,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涵养道德品质。通过“射”的活动过程,涵养品德,并通过“示以教法、序齿位”的教学展示,影响、规劝、训导学生遵循社会及生活道德秩序。即《奉化县学记》而言“为辟射圃以劝方来”。身教重于言教,是宋代体育教育的突出特征。通过身教的感同身受,推己及人,进而达到格物致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诚使幼学者用力乎孝悌忠信之行,以及乎射御书数之艺,及其长也,由格物致知以至于诚意,而理无不明,由正心修身推而至于治国平天下,而事无不格。”溧水县建小学时就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来建造体育设施。人才培养是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所以,朱熹在《南剑州尤溪县学记》明确指出:“而其为教,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朝夕修其孝悌忠信而无违也,然后从而教之格物致知以尽其道,使知所以自身及家,自家及国而达之天下者,盖无二理。”此教育结果的自然达成,今日看来依然爽目。如“射不主皮,取中鹄而为胜;智者乐水,每观鱼而纵乐。”宋代体育教育表达的核心内涵,也是宋代文化的核心内涵。体育教育成为展示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第三,体育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文献条目3“又次焉射饮讲肄之地,飞阁连洞,以壮瞩览……以辅儒事”“学之前环水以象洋……射有圃,粮有廪,书有库,斋堂庖厨,罔不备具”“列六斋以及学职之位于东西两庑,其南有轩,轩南有池,池上有亭,为游息之地,其外为射圃”“射有圃,先贤有祠,藏修息游,无一或缺”可知,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无论视觉、听觉还是触觉等感受,都是非常美妙的。在“环水象洋”“飞阁连洞”“池上有亭”“浚清池,植以花竹,缭以周墙”这样的环境中锻炼身体,无疑会受到学生青睐。今日体育若是这样的环境,想必就不会如嚼鸡肋。所以,《襄州迁学记》称“射圃规之”之地为“燕息之地”,一句“燕息之地”足以说明体育生活化的怡然。第四,体育是身心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而以岁时合射、合舞、合语,而书其德行道艺,此所谓教也。”文献条目4明确说明教育目的是涵养身心和谐发展,即“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一如张栻《邵州复旧学记》的记载:“优游乎弦歌诵读之际,有以固其肌肤之舍、筋骸之束,齐其耳目,一其心志。”第五,体育须承担文而化之的社会教育及引导义务。由文献条目5“射所以致众而论士也。众一而后论定……由此观之,以射致众,众集而后论士,盖所从来远矣”可知,以“射”吸引从众参与,具有聚众化俗又诱劝后学的社会意义。一如《奉化县学记》所言:“为辟射圃以劝方来。……今速之学既成,曰令曰尉岁时率士人行释奠,习乡射、饮酒、养老、冠婚、丧祭之礼于其中。”“揭之曰公堂,旦夕讲劝、岁时乡射之宅也”“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学校习射场所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学习场所,学校教育程式自然成为教化百姓的主要模式。正如余闳《重修学记》所言:“学兴而风俗美。”第六,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体育学习内容。文献条目6“故由十岁出就外传,学乐诵诗,与夫歌舞射御,皆有序而不紊”传递出这样的讯息,即体育学习内容是有序递进的。正所谓“六年教以方名,十年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有五年舞象,学射御”。教育内容层递前进,不失为完成体育教育目标的一种好方法。比起现行体育教学专业化、选项化改革因大中小学衔接阻滞,致使学生学习处于混乱状态的体育课程设置要合理得多,此设置至少保障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不断进步的。第七,学校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共存。文献条目7“四斋之外,更立武斋。斋之外为射圃,圃之侧为饩廪”把“武斋”与“射圃”分开并提,说明两者是不可替代的不同内容。说明普通学校里也设有武科专业,应是专门培养武学专科学生。类似今日普通高校里的体育学院。《武冈军修学记》谈到的“讲堂斋馆渐次修治,移正录位于武庠之侧,司计位于殿之东偏。仍射圃旧址,更命缮筑”则指军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武学,相当于今日的体育院校。而且,武科专业学校的学生也必须修学“射”的基本内容,因而“仍射圃旧址,更命缮筑”。由此可知,“射”是所有学校都必须修习的基础体育内容,武科专业学校也不例外,普通学校可以根据条件设立武科专业。总而言之,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并存。

2结语

通过上述文献分析不难看出,宋代非常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从教育思想上,宋人认为体育是培养文武兼备人才不可或缺的支撑,是健全品德、格物致知的重要工具;从个体培养上,体育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身心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从社会责任上,体育须承担文而化之的社会教育及引导义务。因此,宋代学校教育规范而有秩序,规定不同年龄学习不同体育内容,且体育教育实现了普及与提高共存。不同的社会类型,不同的文化形态,形成的体育教育模式可能大相径庭。因此,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用时过境迁的统一标准来界定体育发展状况。一如现在很多人用西方体育标准回溯界定中国历史上的体育发展状况,而得出些许不重视体育的偏误结论。由文献而观,宋代利用体育教育完成了宋代社会人才培养任务,充分发挥了体育教育的作用。宋代学校体育教育也启示我们,体育教育随社会变迁而改革,在变革中应秉承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作者:秦双兰 韩冬青 单位:河北大学

 学校体育论文:学校体育论文:社会学角度探讨学校体育

作者:蒋志华 单位: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社会学角度分析传统的学校体育

大学生面对包括学习、身体、守纪、就业、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状态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传统的学校体育观强调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却忽略了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人们对体育的深入了解,人们对体育的社会化功能有了新的认识。体育不仅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达到理想的健心效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社会化进程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学校体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体育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知识层面和观念层面的社会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体育实现学生体育锻炼价值的内控化、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可控化、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良性化、学生综合发展的社会化。因此,学校体育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作用,为大学生提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行为规范,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有效缓释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促进个性形成和完善个性发展,从而较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然而,传统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之间却缺乏有机结合,未能起到理想的健心效果,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知、情、意发展的关注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的学习目标还未明确。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许多研究是仅停留在理论认识、现象分析、经验总结的表层意义上的“见物不见人”的研究。各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利用体育教育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存在差距,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学生将不能很好地得到教育援助,那么当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就可能会遭遇到更为严重的社会排斥。部分学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不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众多,包括公共体育课、选修课、体育俱乐部、军事技能训练、运动会等。各项目特点和表现形式又不一样,其内在机制的可变性很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缺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还没有能够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运用、实施不同的方法,以达到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效果和目标[2]。

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应树立“健康及时”的教育宗旨[3]。现阶段,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时代赋予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高校体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基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和良好机制,构建体育教育科学化体系,才能使大学生发展,成长、成才。

(1)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功效。学校体育作为育体和育心的重要载体,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学校首先应科学组织健康积极的体育运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其次,在大学生个人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对其施以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可促进他们身体素质得到良好发展,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再次,借助体育固有的特点,可促进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为学生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方式与行为规范,使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环境对人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体育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和体育运动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3]。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缩小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学校还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学校体育社会化的节奏,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竞赛等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使大学生乐于接受体育教育,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到身心愉悦,从而促成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

(3)育人育心并举,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一直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研究课题之一。体育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学校体育无论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运动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具体条件来进行,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2]。学校应积极探索“知行并进,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基于社会生活构建公共课程”的理念基础上,根据学生面临社会生活的典型场景、问题、矛盾等形成包括生活通识与通用技能类、就业创业类、审美与人文类、身心健康类、思想政治类等课程组成的公共课程体系。此外,学校还应利用体育俱乐部解决体育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脱节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提高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论文:社会体育论文:学校社会体育建设与拓展概述

本文作者:陈明工作单位: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培养规格对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不明确,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赵立(2005年)认为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办学规格、专业概念、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实践、教育资源、学生就业等是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需要重视的主要问题。杨小永等(2009年)针对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中存在专业培养目标单一、层次趋高、类型模糊、核心课程相同等同质化问题,建议社会体育专业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二是对区域性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邱亚君(2004年)、林向阳(2003年)、王树宏(2005年)、王晓林(2005年)、王燕(2007年)、常智(2006年)等一批学者分别对浙江省、福建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贵州省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现状和办学水平进行了针对性研究,提出了提高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改革的措施与途径。三是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点探索。陈章玉(2006年)通过对68所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应根据社会经济现状和人才市场需求实现细化专业方向、更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汪元榜(2006年)根据社会体育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认为要通过加强专业目标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场地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手段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其他研究。刘善云等人(2006年)在分析20个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方案改革要以实现综合素质为基础,专业素质为主干的通识教育。李显国等人(2003年)通过对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出了高等院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课程体系模式。吕树庭等学者(1996年)通过研究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群众体育无论在组织管理、运作方式、活动空间,还是在活动内容、参与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更恰当的概念以反映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的需要,由此确立社会体育在我国应用前景和学科定位。我国许多理论工作者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思路与建议,为促进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需要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不断深入研究,推动我国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国外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发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国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明显的区别,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一般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由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本校的学科优势进行规划和调整。例如日本体育大学在其大学课程概要中明确指出:“以培养学校体育指导员为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使命也在发生变化,调整专业设置,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在各行各业都能出色工作且具有实力的毕业生是我们当前的教育目标”。事实上日本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分布变化也与他们的培养目标是相适应的。统计数据表明,日本国立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人数比例由1980年的60%到1987年40.3%,下降了33%,而到企业和其它行业就业人数比例同期上升33%。[4]美国高校的体育与健身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各种健身俱乐部的经理和公共娱乐部门的管理人员。英国著名曼彻斯特大学娱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是艺术、文娱、运动休闲中心、旅游部门从事计划、管理、营销、咨询等工作。课程设置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专业要求与素质培养相结合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配合和组织,包括开设的课程数量、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促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例如日本体育院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方面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大幅提高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促使学生专业学习特长与将来就业方向相适应。美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课程门类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推动社会体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融合,不仅可以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动力。英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把休闲、娱乐、旅游等内容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确保所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以社会发展为改革内容,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建设长期以来,日本的体育一直是以学校体育、企业体育为重点,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高龄化和青少年体质下降等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改革,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将来从事体育指导的管理相适应。从200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公认体育指导员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是由过去8种领域的体育指导员变为3大类14种资格。[5]及时类为教练员工作人员;第二类为从事医学调整师工作人员;第三类为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人员。新制度明确了体育指导员等级,建立了新的体育指导员培养体系,规定了各类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资格认定与活动地点,适应社会各类群体对体育活动辅导的需求,推动了体育指导员在组织大众体育、终身体育活动过程中发挥其人性化、社会化、社区化、生活化作用。德国的体育指导员分为志愿体育指导员、有偿体育指导员和职业体育指导员三大类,这三类体育指导员分别在不同类型的体育俱乐部工作,分别承担培养青少年、增进大众健康、援助学校体育工作等社会任务。

加快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措施

明确院校办学定位,凝炼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我国存在着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环境和特长,担负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这种特色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效益,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中开设社会体育专业不仅有单科性体育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还有其它单科性院校(例如农林院校、医学院校、地质院校等)、高职高专院校、独立学院和民办学院等。这些院校结合各自的办学条件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高层次人才方向、湖北大学的体育产业经营方向、广州体育学院的休闲娱乐指导方向、福建师范大学的体育管理方向、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市场营销方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体育保键康复方向、首都体育学院的体育旅游方向、浙江师范大学的运动训练方向、宁波大学的体育教学方向等等。[6]专业方向不同可以带来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要求的改变,但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建设有本质上区别。首先,在社会体育专业的不同专业方向未必能形成专业重点的错位发展,明显存在着专业口径过窄、“三基”不牢固、能力不强(单一)的现象,学生的就业渠道受到很大限制,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这种社会体育人才只有专业特点,但与人才培养特色无关。其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群众体育健身指导的高级人才,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明显不同。但各高等院校在制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时可供参考的只有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颁布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个别院校甚至在专业平台课中列入专项实践课,核心课程雷同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相差无异,人才培养特色日益淡化。再次,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过窄无法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人才培养特色。例如,重点大学应坚持学术兼容,以尊学为主,对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有其特殊要求;而地方性院校在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经费投入、基础建设等方面均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其优势在于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综合性大学则需要发挥其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特点,减少专业课学时,增加基础课学时,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打造学科知识平台,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从过去狭窄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1995年,我国开始进行高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在2006年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首次将“办学特色”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以引导高校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特色可以分为办学思想特色、办学目标特色、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等。不同的特色具有各自的作用和意义,目标特色产生导向力,学科特色产生生长力,模式特色产生发展力,环境特色产生吸引力,校长特色产生感召力,教师特色产生影响力,学生特色产生竞争力。各种特色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各种特色相容并举可以形成强大的生命力。一所高校不可能同时具有多种特色,特色多了就是无特色,关键是特色要鲜明,以特色发挥学科优势,以学科优势促进专业发展。合理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社会体育作为一个新专业首次出现在《专业目录》。根据《专业目录》介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确定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自身发生的巨大变化都对本科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本科专业目录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例如,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缺乏素质和能力要求、人才培养规格求大求全、办学特色不突出等方面的问题。有学者通过对我国57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中有38所院校(占67%)的课程设置实际上是变相的体育教育专业,并且形成了16个专业方向,[7]导致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发生重大偏差。高等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也是每一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一方面,它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具体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学校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现行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已经不能地满足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多类型、人才培养多规格的需要,应该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合理、科学地修订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专业目录,调整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人才类型与标准、服务面向等方面的要求,促进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推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建立已经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1994年6月,《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在我国正式实施,对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2001年8月,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成为国家正式职业之一,纳入国家职业体系管理,被认为是对《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补充与完善。对于《制度》和《标准》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性质区别的界定,有学者提出《制度》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公益事业,而《标准》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从事社会体育的有偿指导工作,即义务与有偿之别。[8]这种观点值得商榷:(1)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第十三条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做了4点明确规定:1)义务从事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2)可以开展体育技能传授、锻炼指导、组织管理以及体育表演、体育咨询等的有偿服务,并可按照相应的技术等级称号收取不同的报报酬。3)在取得当体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并经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后,可以开展经营性体育活动。4)可以应聘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工作。这4点规定中只有及时点指出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义务从事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其余3点都是指有偿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并且可以成为一种职业(政府或社会的)存在。因此,以义务与有偿作为区别《制度》和《标准》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准则,依据不充分。2011年10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实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人员。同时废止原国家体委1993年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2)《办法》中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定义为“是指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向公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并获得技术等级称号的人员。”《标准》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义表述为“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管理工作的人员。”根据对概念进行定义的要求:被定义的项=种差+邻近属概念,《办法》和《标准》的种差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是“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由此可以判断,《办法》和《标准》所指的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实际上是指同一种人群,对同一人群从事同一(职业)工作要求达到不同的(职业)技术等级要求,必然在人们思想上和认识上出现分歧和混淆,在实际工作操作中无所适从。同样令人费解的是2004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体育行业推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作为劳动者就业上岗和用人单位招收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目前,纳入国家职业大典的体育行业特有工种有游泳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和体育经纪人等四种,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工种包括游泳等47个试点运动项目。而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获得一个或若干个运动项目的上岗证书是无法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实际上增加岗位就业难度,必然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3)根据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在“十二”期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00万人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9]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发展壮大对指导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关注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身份很尴尬。《制度》中曾经提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应聘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实际上政府机关没有社会体育指导的工作岗位,事业单位没有社会体育指导的编制,社会团体更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义务和责任。有学者曾经对北京市街道和社区接收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相关调查,在53份的街道有效问卷中,只有4个街道曾经接收过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无法确认从事何种岗位工作);在156份社区有效问卷中,仅有2个社区回答接收过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的现实需求远远低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10]就业渠道狭窄导致许多学生进入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习后不知道学什么?将来做什么?一些学习的学生毕业后必须通过《标准》、《许可证》、《办法》等种种考试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发现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廖廖无几,极大地损害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改革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统一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标准,明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突破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障碍,是把握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特色,推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办学规格、专业概念、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实践、教育资源、学生就业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日益得到重视,通过对办学定位总结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缓解了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提供了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有力地支持了我国体育事业、特别是群众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2)国外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表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发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课程设置需要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类型和行业分工的岗位职责要求,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专业要求与素质培养相结合,在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同时,大幅提高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使人才培养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自身发生的巨大变化都对本科专业设置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缺乏明确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人才培养规格求大求全、办学特色不突出等方面的问题。现行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多类型、人才培养多规格的要求,需要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合理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人才类型与标准、服务面向等方面的要求。(4)根据对概念进行定义的要求,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中的《标准》和《办法》中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所下的定义在种差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标准》和《办法》所指的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实际上是指同一种人群,对同一人群从事同一(职业)工作要求达到不同的(职业)技术等级要求,将在人们思想上和认识上出现分歧和混淆,在实际工作操作中无所适从。因此,改革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统一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标准,明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突破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障碍,是推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体育论文:乡镇学校阳光体育论文

一、乡镇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阳光体育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它要求学生每个学习日都要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标准,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坚持锻炼。但是,通过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调研,我们发现,乡镇学校活动的开展效果非常不理想。首先是学校没有重视阳光体育活动,教育的重点依然放在学生成绩的提升上。同时,阳光体育活动的教学模式没有凸显体育活动的阳光性。体育活动内容严重违背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宗旨,相应的运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和现实的教学现状契合度不高。此外,很多乡镇学校的体育教师严重缺乏,教师没能真正把握阳光体育活动的教学精髓,体育活动缺乏针对性。

二、乡镇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意义

青少年只有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并成为支撑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界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体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我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学生都集中在乡镇学校中,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弥补乡镇教育中的漏洞,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弥补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逐步将教学资源引向乡镇地区,以体育活动教学为抓手,逐步实现城乡教学资源的统筹化和均衡化。

三、乡镇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策略

1.强化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认知。乡镇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首先要强化对于体育活动的认知,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要争取得到学生、家长、教师的广泛认可,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把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教师要以身作则,融入阳光体育活动中,带领学生完成体育活动,并及时总结活动经验,保障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广东某乡镇学校中,新任校长以组织学校春季运动会为契机,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了爱运动、敢比拼的体育作风,促进了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发展。2.提升教师水平、创新活动模式。乡镇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支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在一些乡镇学校中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兼职教师,不具备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思维。因此,乡镇学校要积极招聘的体育教师任职,提升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再者,阳光体育活动要凸显乡村特色,乡镇学校的活动场地比较充裕,学生可利用的活动空间较大,但是体育教学设施却很难配套,对此,学校可以将体育活动引申到娱乐性和游戏性较强的项目上,例如,广东某乡镇学校组织女学生开展了踢毽子活动,并选择较为平整的场地设置了简易的足球场,让学生沉浸在参与体育活动的欢乐中,实现了阳光体育活动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3.教师参与、弘扬特色活动。教师是阳光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保持融洽的关系,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观。乡镇阳光体育活动要和当地特色的体育活动结合在一起,集成本地的体育资源,将宝贵的传统资源和现代化的体育精神结合在一起,实现传统体育项目和现代体育精神的融合。例如,在太极拳发祥地,河北地区就将这一古老的功夫技艺和阳光体育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操场上练太极拳,这种古为今用的体育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探究热情,也起到了强健体格、塑造人格的作用。

乡镇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要加强对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认知,提升教师水平,创新阳光体育活动教学模式,秉承全员参与的原则,弘扬特色体育活动,完善乡镇体育教学体系。

作者:邓子庭 单位:广东惠州博罗县石坝中学

 学校体育论文:名师培养学校体育论文

1站稳课堂——赢得学生的认可

(1)增强体能。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体能是将来从事劳动和技能服务的基础,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所以,职业学校的每节体育课都应该安排与职业相关的体能训练。(2)职业素质。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师应安排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赢得学生的认可:职业学校“好”课的最终评价标准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是教师服务的主要对象,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课有最直接的感受,学生的认可能够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当前,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大部分实行“选项”教学,体育教师的课如果得到学生的认可,这位体育教师的“名气”就大,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他的课。

2取得成绩——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

取得成绩:就是体育教师在立足教学岗位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体育教学竞赛和体育运动竞赛。(1)坚持参加教学竞赛——争取外出学习机会,积极参加教学竞赛。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体育教学竞赛。培训和竞赛是教学业务提高的手段,也只有参加培训和竞赛才可能促使自己研究教学业务。现在,职业学校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比较多,省、市、学校都会组织,特别是在教研组进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更是业务提高的难得机会。如果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能够参加教学竞赛那更是磨炼自己的好机会。江苏省教科院组织的“两课”评比,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是体育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水平的一个良好平台。因为在参赛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2)坚持带队训练——名体育教师不能够带好一支运动队,不是一个“名”教师。体育教师教育工作的另外一个主要任务是:做好运动队的训练工作。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做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原因是运动队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有时候,短时间内的训练是出不了好成绩的。他们恰恰犯了训练学中的常识性错误,那就是训练学中要求的系统性、不间断性原则,对于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来讲,做训练工作确实是对他们考验,而只有经受过这种考验,才能够积累丰富的训练经验,取得更好的体育运动竞赛成绩。江苏省教育厅联合省体育局每年定期举办省职业学校篮球、健美操、田径等传统比赛。在参赛的过程中,是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的一次的检验,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教师能够获得体育同行的认可和赞誉。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就是通过自己在教学竞赛和体育运动竞赛中脱颖而出,取得比体育同行更好地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把自己的参赛经验毫无保留的传递给自己的同行,并对体育同行的参赛起到指导作用,带领大家共同进步。

3读书写作——赢得专家的认可

赢得学生、体育同行的认可,是体育教师操作层面的,但是体育教师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实现由体育教学操作层面向体育教学理论层面这样一个质的飞跃。读书写作:这是实现质的飞跃的基本途径。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好当,但是当好一个有文化的体育教师难当。体育教师在文化学习上的“先天不足”,是阻碍体育教师实现质的飞跃的瓶颈,突破瓶颈的方法是体育教师要坚持读书和写作。原因在于以下方面。首先,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来自于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但是,进入职业学校以后,面临着许多与普通教育不同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两课”评比中发现,许多的体育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明显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必须要更新,体育教师必须能够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就要多读书。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何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课题。遗憾的是:在及时、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中,我们都没有看到与体育教学相关的课题,甚至在市一级的课题申报中,也罕见体育相关课题。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经验体会,只有在不断的总结中,才会积累起来。因此,做一个“有文化”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学习善于总结,勤于笔耕,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在部级、省级刊物发表高质量的文章。,在职业教育领域,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建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理论基本沿袭普通教育的理论,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教材由普通高校的人员编写,按照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编写,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专业的不同性,必然要求运动项目的不同性。因此,根据学生的专业开发体育教材是实现职业学校学生“增强职业体能、防止职业病”目标的必然趋势。赢得专家的认可:在由操作层面向理论层面转换的过程中。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要利用时机,大胆地向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自己的体育教学领域,针对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理论,职业教育体育教材编写等理论观点。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再由教师向名师的成长过程中,赢得多数学生的认可是最基本的,体育教师课堂面对众多的学生,“学生的口碑”是名师成长的引擎: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是教师工作能力的有力证明,“同行的认可”是名师成长的助推器;赢得专家的认可是体育教师的升华,是一次质的飞跃。只要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同样能够成为江苏职业教育的“名师”。

作者:蒋国旻单位:淮安体育运动学校

 学校体育论文: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论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的高等教育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体育教学也必然要进行改革。为了满足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这种形式下,云南省普通高校也面临着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云南省普通高校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

1.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指导思想: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及健康及时,培养学生个性,提高体育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练及互帮,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学目标:丰富体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操作程序: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上课教师进行分层学习,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项特长,自安排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在评价方面:结合相对评价和评价两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助。教学条件:由于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需要有充足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同时,也要求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性较高,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综上所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根据的体育兴趣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比较宽广的选择空间,提高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学习新的体育知识、技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分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学习,使全部学生都有所进步,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

2.云南省普通高校实施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遇到的主要问题

2.1学生体育基础较差

由于云南实行应试教育,在中学时期,学生的学习比较紧张,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因此,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的体育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缺乏专项体育技能,根本没有参加过健美操、网球等体育运动,所以,在选择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时比较迷惘。

2.2场地器材短缺

因为高校采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需要开设很多体育项目,需要大量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而根据相关调查可知,云南省有一大部分的体育院校不能达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需求,没有专门的体育场地和设施进行体育教学,从而影响了俱乐部教学的开展,降低了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2.3师资力量缺乏

云南省的约有44%的普通高校不能达到合格的体育教学师生比,大多数体育教师只拥有1-2项的体育技能,因此,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不能满足师资要求。教师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项目的自主选择要求,很难周全的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除此之外,教师的年龄偏大,知识的陈旧,也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综上所述,实际存在的这些客观问题影响了云南省普通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由于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高校的整体体育教学条件需要慢慢改善,但是为了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的培养社会人才,需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针对性的采用俱乐部教学形式,思考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

3.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的思考

3.1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引进“健身运动处方”理念

由于大学生的体育基础较差,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为了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需要改变学生的体育理念。“健身运动处方”理念是一种新兴的体育理念,主要对学生的健身计划的制定、健身方式的选择、健身项目的多样性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过程如下:健康诊断、测定体力、明确锻炼目标、选择体育项目、制定运动处方、实施锻炼。对学生的健康诊断之后,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终提高身体素质。

3.2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由于云南省很多高校缺乏体育教师,不能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因此根据学校的具体体育教学情况选择部分运动项目应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比如学校的篮球体育教师人数较多,体育设施和场地充足,能够满足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则篮球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能力。教学内容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采用健身运动处方,让他们进行科学体育锻炼。

3.3教学内容具有长效性

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要有长效性,选择一些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和体育知识,1-2项体育技能。贯彻终身体育理念,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

4.结束语

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发展和实施,是高校体育改革到一定阶段的成果,符合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贯彻终身体育意识,对将来社会体育活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云南省应该加大体育教学经费投入,建设专业的体育俱乐部教学场地,完善体育设施,提高体育教师人数,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作者:者胜祥李丽丽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学校体育论文: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人们通过体育来追求健康舒适生活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社区体育场地、器材等资源的短缺影响了人们的锻炼;学校体育虽然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大量的锻炼器材,充足的场地,但学生尤其是师范类学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少,使得自己的理论知识不能转化为实践,更使得学校体育的丰富资源得不到充分的运用。因此,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就变得尤为重要。而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一体化进程,使各种体育资源相互补充共享互惠,在达到二者协调发展、互动互融的基础上,还能够加速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为研究对象,调查二者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提出建议。

1.2、研究方法

(1)调查法。科学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的调查法,是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有计划的、系统地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一些历史状况以及现实发展状况的资料的方法。而本文则是通过对信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现状以走访或者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从而在对信阳市的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做出更的了解之后,针对二者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2)逻辑分析法。在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分析、讨论之后,运用现代逻辑学的原理和知识分析信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状况,并提出解决方案。(3)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明确的研究目的的指导下提出完整可行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在辅助工具的辅助下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相关资料的一种方法。而本文通过对信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发展问题的观察,发现二者协调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以便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4)数据统计法。对走访和问卷的调查结果在统计之后做出系统的、的分析,得出相对科学的结论。

2、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也基本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当温饱已不成问题,对健康的追求就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更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体育工作也坚持以全民健身为基础,这就要求体育不能再局限于学校,要体育社会化,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起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一体化,使二者在资源方面相互补充,在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构建终身体育的发展模式。

3、学校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问题

3.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并未充分利用

(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能很好地融入社区体育工作。以信阳市为例调查发现,零散的分布在各地区的体育教职工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强大的体育健身指导队伍,他们接受过科学的体育理论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并掌握科学的教学以及训练方法,除此之外,他们接受过正规的教师资格培训以及思想道德的教育,所以,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完成社区体育的管理工作。但是,这一支强大的师资力量却没有很好的与社区体育相结合,学校体育的教育对象在目前还只是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且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便无法继续进行学校体育的学习,因此学校体育没有很的与社区体育接轨,因此体育教职工只能在学校内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而没有参与进社区体育。(2)学校体育资源丰富,但却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信阳市现有的五所大学,约三十所高中,所拥有的体育场馆以及体育设施并没有得到很充分的运用,平时并不对外开放。而这些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条件相对好于各个社区的体育设施。在全国,学校系统拥有的体育场馆更是占到全国的68%。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的是或自愿或在家长督促下写作业、看书,而剩余的为数不多的时间才参加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锻炼,例如羽毛球、乒乓球或篮球等,而大多数时间学校的各种体育场地、体育设施是闲置的。所以,虽然高校用有丰富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但是许多场馆仍然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3)没有普及科学的体育理念。深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影响,体育并不像知识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虽然也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发展,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并没有从全民族素质的角度去的认识体育教育的真正意义,而体育教育也并不像文化课教育一样被人们认为不可或缺,而现代的学生们因缺乏锻炼,身体素质更是无法与七零后、八零后的国民相比,而肥胖、近视等现代文明疾病的发病率却是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科学的体育理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3.2、学校有专业的组织体育活动能力

学校体育拥有大量的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以及足够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来组织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能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范本,为社区体育各种活动的开展提供咨询、指导等帮助,但是,由于学校对于将体育场馆设备外借而引起的设备清洁等方面的种种顾虑,使得这些资源还不能得到充分运用。

3.3、社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受到资源缺乏的制约

以信阳市为例,社区体育尚处于发展时期,以公园、广场、公共场所空地以及住宅小区内的健身点等非正规的场地为主要的活动场所,健身器材不但种类稀少,数量也少,并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健身需求。另外,信阳市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二线城市,工业并不发达,经济也并不十分发达,从而每年投入到社区体育中的经费和用于体育建设的资源十分有限,这也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3.4、参加社区体育的人群老龄化严重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现在的人口呈老龄化趋势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但是在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中年人口仍占50%以上,社会的主要人口仍处于工作、学习的黄金时期,而且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独生子女增多,家庭负担较之以前加重,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活动,在体育人口总量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中年人所占的比例,也就是说,参加社区体育的人群老龄化现象严重。

3.5、社区体育的活动项目单一

以我国中老年人为主的社区体育发展并不迅速,还因为社区体育的活动项目过于单一,且大多集中在传统休闲、韵律表现那些更适合女性居民的类型,例如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广场舞,并不能吸引很多男性居民的注意。体育活动项目的单一有悖社区体育的初衷,不利于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只有建设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才能吸引居民的注意力,从而加快社区体育的发展。

4、信阳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建议

由此可知,学校体育同社区体育相互协调,互动发展不仅具有深远意义,还是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二者相结合,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下面有以下几点需要明确:

4.1、构建学校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服务管理体系

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开设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招收自愿服务大家的热心市民,并请专业的体育教练予以培养,逐渐建立高素质的体育指导员团队,帮助并指导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以学校为主要的活动场地,以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为主要的活动对象建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学校与社区加强各自内部管理,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

4.2、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

各地的中小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拥有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学校应主动向周围的居民开放自身所拥有的体育资源,例如,向附近的居民提供锻炼场地,体育设施;并提供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或服务人员。为了不与学生的体育锻炼冲突,各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安排,分时段、分类开放体育资源。另一方面,发挥学校体育人才的优势,体育院系学生可在空闲时间担当社区体育的指导人员。社区方面则要建立必要的管理体制,并倡导大家爱护体育器材,注意运动安全,遵循管理制度。

4.3、构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的信息网络

利用大众媒体加强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的宣传,让社区居民与在校学生认识到双方互动发展对自身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每个人参与进去的热情,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体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杨楠楠单位: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学校体育论文: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论文

一、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素质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笔者认为这里的素质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专业素质和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是对任何教师最起码的要求,是一个教师实施本学科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先进的教学概念,并不断与时俱进,熟悉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体质和心理特点,能够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品德素质是对教师个人品德方面的要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任何教师都要在品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人生榜样。为此,我们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始终能够把对学生的爱放在心上,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从提高学生素质,为了学生发展的高度着想,做品德高尚的教师,做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教师。为了提高素质,我们必须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比如,通过网络了解国内体育教学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实践,多和同行交流,多听同行的课,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提升的机会,等等。同时在生活中,注重品德修养的锤炼,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素质

1.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即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及时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这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中,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比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前的迅速集结训练,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比如,通过一些集体科目的练习(篮球、足球、排球、接力赛等),培养学生善于合作、顾全大局、服从集体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再如,通过一些竞技性科目的练习,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正当竞争、勇于争胜的个性品质。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言传身教起到表率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2.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只有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持久动力。对体育学科的教学来讲,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才能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兴趣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比如,我们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3.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近期定义为,衡量一个人健康与否的标准,既包括身体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学校体育教学在强健学生体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教学中,我们不应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重视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比如,在篮球运动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的观念。在篮球比赛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勇于争胜的良好品质。在比赛中,要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课堂教学是核心,课外体育活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强化体育课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除了周一上午课间进行升旗仪式外,其余的上午课间和下午大课间都要跑操。在跑操过程中,我们可以检验各班学生能否做到迅速集结、团结一致,步调整齐,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检验各班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组成各种体育运动队,像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等,对有特长的学生集中训练,运动队员必须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另外,体育教师经常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一些小型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我们学校每年在春季(五一前后)和秋季(十一前后)举行两次运动会,已经形成惯例。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强化体育教学效果,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是培养未来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这一趋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质和品德素质,千方百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素质,为顺利完成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而努力奋斗。

作者:刘绍禹臧国斌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学校体育论文:武术传承学校体育论文

1.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

学校教育是人们传承、发展武术的桥梁,因此,要不断深化改革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

2.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主要内容的时代价值

2.1文化教育价值功能

国家主席在访问毛里求斯时说:“学习武术,一可以健身,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友谊。[3]”武术文化可以说已经升级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而武术中强调的最深的就是武德的重要性。“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这就要求习武者不仅要注重个人行为举止,做到谦和礼让、恭敬从命、好学上进、尊重师长,还要具备勤学苦练、学而不厌与积极向上的品质。武术谚语中强调“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这充分体现出武术先辈们对武术传承人所提出的殷切希望,并力图在精神文化影响下形成武术习练者应具有的坚强的意志。在多年的艰苦训练和公平竞争中,学生逐渐会养成勇于吃苦、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当然,无论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来观赏武术表演还是自己参与习练,都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2.2强身健体的价值功能

武术套路运动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化,各种套路动作中都包含着屈伸、平衡、翻腾、跳跃、跌扑等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功能,身体每一个部位都要参与运动。在武术习练的过程中,通过内在呼吸配合以及身体肢体的协调配合及积极参与,能够很好的加强人体肌肉力量,加大韧带的伸展性,增强关节运动能力,有效地促进身心的发展。武术的习练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心肺系统功能,比较受人青睐的健身气功与太极拳等都具有很好的效果。武术也有对抗搏斗,里面包含的攻防技术练习及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对身体力量和心理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在搏斗中一定要讲究时机、距离,并学会主动进攻对方,以便得优势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抗击打能力、判断力和应变能力。因此,通过学校武术的教学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使学生受到壮内强外的健身效果和目的。

3.武术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发展普及的途径

3.1加强管理引导,树立武术道德典范

武德是尚武的基础与前提,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武德意识,挖掘武术文化价值,才能让更多人从思想上重视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遵守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之外,学校应加强对武术运动员的各项管理工作,约束个别不良武者的行为,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相对于学校中硬性的管理约束,武术教练要善于引导武术运动员崇尚良好的武术道德和修养,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3.2创办武术社团,开展武术交流赛

在学校成立武术协会或社团,邀请具有专业武术知识的教师指导,定期举行武术习练,可以增加习武爱好者的习练密度。武术社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学校课程中武术教学课时少及师资不足的问题。众所周知,体育运动的精彩主要是通过比赛来突出与体现,因比赛而更加精彩刺激,就好像我们的各种球类运动:足球杯、世界杯、篮球职业赛(NBA)等因为比赛使其产生了超越本生的无穷魅力和价值。因此,适当的举行一些校园武术交流比赛也是十分必要的。

3.3完善考核制度,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区域性差异,学校可以根据该地区的特点,逐步制定和完善符合学生特点与水平的武术等级标准。这样不但可以适当缩短与国家同类项目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有助于突出武术在我体育教学中所具有的独特性特征。“《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这本书编写目的明确,体例得当,体现了传统性和时代性[4]。”国家推行的段级标准经过深入考察与研究会得出的标准考核制度,本书设计技术难度适宜,技术要求规则规范合理的一部代表性与可行性都值得肯定的作品。当然,里面也有些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传承与生存环境。

3.4提高师资力量,重视师资水平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改进武术教学方法,提高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是改变武术课尴尬境遇的关键因素[5]。教师的培训更加不能放松,因为当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很快速的被点燃,所以我们可以定期邀请前辈和同门进校培训广大师生。可以办武术培训班,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门理论和技能的交流与培训,使他们不断的改进和创新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动作技术。而各个地区也应抓住时机,坚持做到早起步、早计划,我们可以把武术内容放到中考和高中的会考内容当中,将更加有利于各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4.结语

将武术在学校体育课中开展起来,不但可以丰富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有益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不仅要传承武术在体育课程中作为重要内容的习俗,还要在传承中学会创新。不仅在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传承,更要发扬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武术的发展符合时展的潮流,它的发展需要依靠我们青年一代的传承与发扬。因此,我们要在注重技术学习和掌握的同时,加强传统文化思想教育,重视其文化和教育价值。

作者:刘媛媛黄雪单位: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学校体育论文:运动竞赛学校体育论文

1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概念的界定

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属于学校体育管理之一,从某种角度又属于社会学范畴[3],因此,学校体育运动竞赛从竞技体育的社会性意义来划分,华南师范大学卢元镇教授将竞技体育划分为以下三类:及时类,商业职业体育.自身具有非正规竞技体育和组织化竞技体育的基本要素,但已被某些商业目的和企业文化目的所控制,这种体育是一种商业行为.第二类,组织化的竞技体育.组织化的竞技体育具有一个活动的基本组织,这个组织在竞技体育的基本宗旨的指导下,保障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维护参加者的合法权益.第三类,非正规竞技体育.这是一种为了娱悦身心而进行的游戏性的身体活动,其活动有一定的规则指导,但某些规则是由参加者临时协商制定的[4].学校体育运动竞赛,是学校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受益.因此,主要是指卢元镇教授划分的第二、三类.本研究在卢元镇教授划分类别的基础上,把我国学校体育运动竞赛划分为三类来进行研究:及时类,正规的学校体育竞赛,主要是指按奥运模式、正规竞赛规程进行的体育运动竞赛.包括全国、各省、市学生运动会,如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等,以及学校自己牵头的体育竞赛,如校田径运动会,校篮球联赛等;第二类,非正规的校内体育运动竞赛,是指以系部、班级、寝室、协会等自行组织的各种小型多样的校内比赛.是正规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的有效补充与延伸;第三类,自组织的校内体育运动竞赛,是指在校园内,具有相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同学,自发、自主地进行非正规的、协商性的各种比赛活动,活动竞赛规则可以协商同意自定,管理是学生自我之间的管理.例如半场篮球赛、半场足球赛等[5].综上所述,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的概念是:学校体育的管理组织者或机构,为了有效实现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的任务和目标而对正规、非正规、自组织的三类学校体育竞赛,进行计划、组织、指导与协调的活动过程.即在学校范围内,以教育和增强体质为目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开展正规的、非正规的、自组织的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竞赛活动.

2我国学校体育运动竞赛活动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2.1正规学校体育运动竞赛活动与管理分析

及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体协的干预太大,体协缺乏必要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体协的组成,大部分由政府行政人员组成,这种人员组成势必影响了学生体协自身积极性的发挥,使得协会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体协只是一个虚构的名字,一切行政部门说了算[6].第二,缺乏立法监督和强有力的处罚.中国学校体育竞赛管理制度不够规范,目前制度和管理办法只重视竞赛的规模、收益、学生运动成绩(锦标),而忽视了竞赛的教育本质功能,现有赛制挫伤了学校参加体育竞赛的积极性,助长了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赛风不正现象,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第三,校际体育竞赛组织分类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参赛学校不多,影响参赛学校积极性.如中小学比赛一般就是一个组.现在影响比较大的大学生篮球联赛,分组主要是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S),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两个组别,非体育特长生几乎没有参加比赛的机会.许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甚至从没有参加过一次学校大型比赛.根据对600名学生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57份,调查情况如表1.表1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况调查统计(N=557)0次1-2次3次以上学生人数35713862百分比64%25%11%读书期间没有参加过学校运动会的学生共357名(占64%),与运动会开幕式热闹情形相比,整个校运会比赛期间除了参与者外,人员稀少,不少老师、同学把校运会当作又一次的长假.另外根据收集校田径运会秩序册统计了部分学校2013年学生参与学校田径运动会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显示,现在学校田径运动会参加比赛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比例很低,服务人员有时却占比赛人数的近一半,这是一种极少数人参加的“专政”学校运动会,没有普及性与健身性.

2.2非正规学校体育运动竞赛活动与管理分析

及时,领导不够重视,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一个学校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开展好坏,与学校校长直接相关,并且影响因子较大.目前很多学校体育运动竞赛开展不够普及,主要是受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体育,过份强调文化学习有关.特别在中、小学这方面现象尤为严重,甚至有文化课占用体育课,课余体育竞赛取消,全力抓文化学习的现象.这一现象也显露出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不够健全.第二,管理观念落后.现代学校体育课,已摆脱了“三基”教育的束缚,确立了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教育、教学观念,使学校体育内容更加丰富.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体育工作,应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我们在学校体育课上有了较大改革,但在学校体育竞赛管理方面却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首先,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与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脱节,导致大部分学生厌恶体育竞赛.其次,单纯的生物型、应试型学校体育运动竞赛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学校体育竞赛存在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观念,这种思想在注重体育的生物学功能的同时,对于学校体育竞赛的社会拓展功能缺少开拓,难免陷入“体育即育体”的狭路[7].从调查情况来看来看,学校体育竞赛效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表3显示,不到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打下了良好的体质和健康基础”和“获得了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更不到30%的学生选择了“使我身心愉快”、“获得了体育健身的知识和能力”.调查结果说明了我们学校体育竞赛不但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效果不令人满意,在竞赛娱乐性上更差强人意.第三,缺乏科学管理、人浮于事.目前,学校体育竞赛管理体制与制度仍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上世纪末形成的一套管理模式,呈现多头管理、相互推诿扯皮,整体管理不协调的现象,已不能适应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和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8].调查显示,在体育竞赛的管理上,体育老师、校团委、校学生会、学生团委、体育协会等均可以进行组织与管理,结果很多时候造成竞赛内容的重叠,或者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作怪,互相推诿,导致计划不能落实,制度空洞[9].另外,从教师与学生所选择的结果差异分析:说明学校体育竞赛管理制度与宣传上没有规范化,管理混乱.第四,经费、场地不足.经费和运动场地问题,是制约学校体育竞赛发展的重要环节.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学校目前年人均体育经费不足7元,而在西部一些农村学校不足3元,即使是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小学校,也因体育经费短缺,导致只有20%左右的学校按低要求配备齐了体育器材.目前国家规定学校生均体育场地面积约7平方米,而大部分学校根本达不到这个条件,如长沙市教育局在2008年4月14日下发的文件中,对中小学的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作了如下规定:学生体育场地面积标准:小学和九年制学校不低于每生2.3平方米,初级中学不低于每生3.3平方米[10].

2.3自组织学校体育运动竞赛活动与管理分析

及时,学生受传统体育课与正规体育竞赛组织管理模式的影响,在自组织体育竞赛时,还是较多的沿用正规竞技体育竞赛规则,只是在场地、人数、比赛时间、胜负分数上有别于正规比赛,在组织上还是偏重竞技性.第二,学校和体育科组对学生自组织体育运动竞赛缺乏积极的引导,平时对其指导也相当匮乏,调查情况显示:教师对自组织体育竞赛的指导更多学校只是停留在偶尔的指导,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指导.指导情况见表5.第三,受学校场地、器材硬件的影响,自组织体育竞赛开展数量有限.现在许多学校在课余时间和周末把体育场馆承包出去,学生想在课余时间使用体育场馆与器材,还需要出钱,严重影响自组织体育运动竞赛的开展.调查问卷显示学校开展自组织体育竞赛的相关情况如下:从表6看出,目前学校开展的自组织体育运动竞赛项目有限,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开展的项目匮乏.表7显示,学生们平时参加自组织体育运动竞赛普及率还不到一半,只有48.7%的学生经常参加,有51.3%的学生并不经常参加,甚至还有极少数学生从来就没有组织并参加过类似的体育竞赛活

3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发展与改革的对策

3.1政府宏观管理与学生体协微观管理结合

目前,政府在学校体育竞赛管理中的角色更多的是宏观与微观管理的双重角色,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并且抓住学生与学校实际情况来有的放矢,政府应放权,只是在大局上把握总体方向.具体计划的制定,具体方案的落实都交给天天与学生打交道的学生体协和学校相关体育部门来管理.

3.2提高认识,加强立法,加快体制改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同样,学校体育竞赛要想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必须加强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立法管理,首先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然后扩大宣传,加强对法规的学习.有法可依,但一定要执法必严,严惩违纪违规,以其收到杀一儆百的管理效果.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校长”是及时法律责任人的学校体育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切实保障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场地、器材、设备、和经费的合法、有序运行.这就要提高到法律层面,制定相关体育法规来进行约束.另外,要加快学校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当转换教育部对学校体育竞赛工作的管理方式,变直接领导为间接调控,变微观调控为宏观调控;使学生体协的管理职能实体化,担负起推动学生体育竞赛发展的职责.

3.3改变管理观念,开展倡导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的竞赛活动

管理理念是学校体育管理和发展的基础.21世纪,学校体育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市场化趋势,学校体育管理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各级领导必须改变以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错误观念,把思想统一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上来.就体育竞赛改革而言,要把体育竞赛活动作为学校素质教育来落实,同时,将学校体育定义为: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和保障.

3.4加强目标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

管理心理学认为,追求较高目标是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是每个人的工作动力.通过实行目标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杜绝人浮于事,相互推诿现象.学校体育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应根据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和目标,采取针对性强、力度大的措施,由上而下,制定切实可行、明确具体、可检可查的工作目标和责任书,细致分工,层层负责.在工作中积极创建校校联合,校家联合,学校与社会联合的新型管理模式,使学校体育竞赛不仅贯穿于学校的全过程,而且体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3.5加大投资,完善设施,保障管理制度功效的发挥

政府应该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切实改善体育场馆和配备足够的体育器材.学校也要利用政策,自筹资金,优先保障体育场地设施资金的投入.从而改善学生的锻炼环境,保障各项运动竞赛的顺利开展.对于一些农村学校和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学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管理者应该作好长远发展规划,预留体育场地用地,因地、因资金情况制宜,多建设一些投资、规模不大,简洁实用的练习场馆.同时,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评估校园环境、教育环境的重要内容,并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估指标体系,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考核内容之一,以督促学校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场地建设好了,器材配备齐了,学校体育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起来,供学生练习使用,而不是仅仅用于教学和承租.

3.6对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的分组合理化

正规学校体育竞赛在分组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开设几个组别,将体育专业学生与普通学生分开分组;将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分开分组;高校还可以在以上基础上按大学、学院、专科学校分组.这样有利于将水平差别不大的学生分在一组,增加学生的参与人数与兴趣.

作者:黎文普单位:长沙大学体育教学部

 学校体育论文: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论文

一、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学的关系

学校教学是以全体学生为实施教育对象,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教育的普遍规律。一方面,体育往往借助教育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具有一般教育理论和方法特点的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体育又以其自身的特点充实教育理论与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在学校教学中担负着同样的职责,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重视学生的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增强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的理念。1.学校教学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要求学校教学是教师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并培养成为群众体育骨干,根据党的“十一”大、“十二”大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推动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进行一能多专的培养,不但要学好传统的学校体育知识、技能,而且还要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技能、技术学习,使之成为国家民族体育的专业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学校体育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终身健身教育,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体育教育,使学生成为国家社会的专业人才。2.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教学的战略重点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的传统体育运动形式,是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关心支持下,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1998年教育部在对全国高等学校专业进行调整时,在体育院校原有武术专业的基础上,重新设置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奠定了专业基础。从此以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发展起来,并一度成为体育研究的热点,从地方到全国性的民族体育运动会此起彼伏,已经逐渐形成了较正规的竞赛制度。使得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在体育教学中把民族体育作为学校教学的重点来抓,不但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且课余训练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进行长期训练,并成为学校的一张牌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二、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学尚存隐性冲突与脱节问题

国家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是很多项目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并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广泛性、娱乐健身和游戏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将成为推进学校教学特别是体育教学的一门课程,与学校体育协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从学校教学的实践来看,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由于受旧体制、旧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校教学计划中没有把民族体育列入体育教学中来,没有系统地传承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还缺乏对民族体育文化的系统教育,应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来加深民族文化的印象,使之得到传承与延续,让学生在喜欢民族体育的同时,来提升它的价值意义,在获取快乐的同时,得到身心健康,但是实践中要想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学中来还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1.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目标任务冲突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包括民族活动和传统活动中具有体育特点的项目,主要还是以区域性、民族性、健身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游戏性作为其特点。内容比较多,健身方法的选择因为条件、兴趣的不同而异,并无严格的划定。而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主,但是内容上比较单一、枯燥、缺乏弹性。民族传统体育的目标任务是传承和保护的传统文化,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使广大民众在身体活动中,体验到一定程度的亲切感、归属感和欣慰感,带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而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是: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2.组织形式与实施途径冲突民族传统体育属于民间民俗体育,没有严格的组织约束,也没有固定的教师指导、时间安排、场地保障,也无固定的锻炼模式,以随意性、游戏性、娱乐性为其特点。而学校体育在教学、训练和竞赛等均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表演性、娱乐性为实施途径,或者是本民族的节日祭祀庆典活动进行传承活动。而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途径主要是体育教学、课外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实施主要通过课外体育锻炼进行,很多学校教学都没有民族传统课程。3.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与覆盖面不够体育教学基本以老师教授体育技能为主,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多媒体教学、音像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尚未普遍采用,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学体育技能”或“锻炼身体”,却很少有人会想到教学过程中有民族精神教育的蕴意,学校体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大有可为,关键在于教师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民族精神内涵。而目前的体育课程不断在迎合社会上的新兴项目进行开课,而忽略了民族传统项目的设置。因此,在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上还大有潜力可挖。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实现对接

学校教学中的体育教学具备场地器材集中、人才集中以及健身锻炼技术、方法科学化的优势,若把民族体育运动中的很多项目的娱乐和游戏性参与到学校教学中来弥补学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就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实现对接的有效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更新教学理念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应进行改变或进行适当的调整,开设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将一些竞技类较强项目的难度、强度及规则进行适当调整,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还可以让学生多参加校外民间体育活动实践,从中体会到民间体育的娱乐性、健身性、群众性、广泛性和游戏性的特点,从直观上了解民族传统体育。2.培养专业人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普遍开展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的民族体育专业教师都是学校体育教师兼任,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因此水平较低。需要经过与专业指导人员交流,好经过专人培训,提高专业指导水平,使民族传统体育从民间走向校园,并成为教师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并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服务。3.增加场地设施体育场地设施跟不上制约学校体育整体水平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基层学校、社区等严重匮乏。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来弥补农村中小学校以及社区健身运动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可缓解场地设施的匮乏,促进学校教学的开展。

四、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双赢”的策略。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中来能较好地解决民间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缓解民族体育与学校教学的冲突,还可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加深其对民族体育锻炼方法科学性的认识。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作者:史梦宇王道才单位:铜仁学院

 学校体育论文:学生体质与学校体育论文

1概述

学生体质下降,学校需承担一定的责任,由于学生课业越来越重,体育课也逐渐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已经逐渐远离了体育生活。

2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表现

2.1营养不良。在我国学生中存在部分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非常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每日摄取的营养不足或者营养不均匀。学生摄取的营养不良会导致学生的身体发育各项功能不完善,甚至是造成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迟钝或者是缓慢。学生营养状况的改变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但是促进学生身体成长发育和营养改善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有几点:及时,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后,人民生活水平都有相应提高,但是在对待学生发育方面,多数人都是以学生的身高和体重作为标准,忽略了学生身体各方面机能的发展,导致营养不良状况在学生中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第二,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相比发育得要早,但是体重增长明显落后与身高增长,这也造成了城市学生体质比学生体质要低;第三,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学生明显偏爱零食,对真正促进身体发育成长的饮食方式并不喜爱,也存在很严重的挑食、偏食、厌食现象,而且很大程度上都是城市学生的生活习惯比农村学生生活习惯要差,也导致城市学生在营养不良方面表现得比农村学生更加明显。由于学生摄取的营养不均衡,造成了我国学生群体长期的营养不良,为学生体质下降埋下了一定的隐患,也为预防和干预学生营养不良造成了很大的困扰。2.2身体肥胖。学生的营养主要是从每天三顿正餐中摄取的,如果学生存在饮食不规律或者是挑食偏食等现象都会直接导致学生营养不良,但是如果学生每天饮食太多,摄取的热量偏大而又长期缺乏运动,就会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肥胖。有研究数据表明,具有肥胖现象的青少年新陈代谢可能会出现异常,而维生素营养水平又与贫血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肥胖问题,在他们成年后就会难以控制学生肥胖的发展程度,也会为他们成年后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2.3视力下降。如果学生长期用眼或者是用眼方式不当,很容易导致学生视力不良发展。也曾经有数据表明,学生的视力不良以及近视的发病率都开始出现年龄超低化的现象,而且青少年在身体机能发育时期的近视度数增长速度非常快,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在农村的学生出现视力不良的情况已经逐渐形成赶超城市学生的趋势。2.4体能素质下降。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身体成分和心血管系统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通过学生体质检测能够明显地发现,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正在逐渐下降。肺活量是检验学生身体机能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肺活量极低;同时耐跑力也是检验学生体能的一项典型标准,耐跑力能够影响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在学生中存在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肺活量不足,耐跑力低,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这些都是学生长期缺乏运动造成的。由于缺乏运动,学生的适应性变差,无论是在运动前还是在运动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学生缺乏运动和锻炼,一部分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就是学习的体育课存在问题。

3影响学生体质的原因

3.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身体锻炼。现在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格外浇灌,导致学生从小就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去学校上学都是家长负责接送,更遑论是孩子自觉进行运动锻炼。3.2学校体育课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形式。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书识字,从实行教育改革开始,各学校就在强调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但是很少有学校将改革真正落实。尤其是在现在的中学,由于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体育课开始逐渐被其它课程所取代,导致学校的体育课仅仅成为一个形式和过场。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因在中学阶段缺乏体育锻炼,学生对体育也就不再重视,而且大学的体育课程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和保障措施,导致大学体育课程也逐渐流于形式。3.3学校早操和课外课活动形式化。早操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方式,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方式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早操和课外形式都逐渐形式化,虽然在很多学校每年都还有早操比赛或者是运动会,而真正在组织的时候也只是一种形式并且非常随意,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方式没有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3.4学校体育教学环节薄弱。目前在学校中还有体育课的主要是在小学和大学,中心时期的体育课大多被占,而在仅剩的小学和大学体育课中,体育教学逐渐成为了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首先体育教学的时间短而周期长,很难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效果。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一周一次体育课,每次90分钟,以每周一次的教学频率来说已经非常低了,例如在很多大学中体育课就是教男生踢球或者是篮球,教女生篮球或者是排球,也有高校教授学生练剑,但是由于教学频率低,学生常常都是上周学习,下周再上课就忘记了,导致课堂效率极其低下,也难以对学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就是学校自身并不重视体育课堂教学,所以在师资力量和教学器材方面都较为欠缺。如小学体育教学以趣味性锻炼身体为主,但是很多小学由于不重视对学校体育课堂的建设,导致很多小学的体育课都是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小学课堂学生自由活动,在农村学生们都习惯一起玩乐,但是城市的小学生自由活动基本上以聊天为主。再来看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有部分爱好体育的学生对学习项目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学校在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并不重视考核,也存在体育教师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状况。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学校在实施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方式非常单一,缺乏一定的创新,导致体育教学毫无乐趣。根据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学校在对待体育教学方面并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缺乏运动的意向,造成学生体质下降。

4学校体育干预学生体质的策略

根据前文对学生体质下降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在学生体质增长或下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想要改变学生的体质,需要从这些因素方面着手,重点建设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的关系,改善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下文将针对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提出几点学校体育干预学生体质的策略。4.1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和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体育教师也要明确体育课堂教学的任务,不能在授课中敷衍了事,随意让学生进行毫无意义的自由活动。学校在这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体育课频率,如将课程增加为每周两次或者每周三次,确保学生不会出现,上周上课,下周忘记的事情,有效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提高学生体质。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定期体能测试。4.2科学合理安排体育课内容。目前在体育课的实施中,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存在大班教学的现象,这种授课方式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体育项目,都是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和教师备课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很难表现出积极性。前文也有提到,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都是以趣味性为主,引导小学生进行锻炼,如果学生兴致缺缺去上体育课,那也难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以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来说,虽然很多学校都已经实行了分项目教学,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但是还是实行的大班教学,学生在课堂中难以发挥出自己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些都要求学校在安排体育课内容时,要多研究,尽量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够真正学到东西,实现锻炼身体的目标,提高学生体质。例如学校在安排体育课内容时,除了分类进行教学,还可以实行分层度教学,如有些女生想要学习篮球,学校在对课程进行安排的时候可以将篮球分为各个级别,有适应初学者的体育班级,也有适应篮球爱好者的体育班级等。4.3对体育课内容进行及时更新,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在小学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的体育课程中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五年级内容可能都是差不多,没有很明显的区别,只是有些体育内容会根据学生的大小而进行早晚教学,如跑步这一项运动,几乎在所有学校中都是在体育课开始让学生在操场中跑两圈进行热身,只有少数学校和教师会以其它的方式开始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再有一些如跳绳、仰卧起坐、俯卧撑、跳远、跳山羊、掷铅球等体育项目,更多教学都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来进行教学的。在现代教学和教学设备发展的时期,学校也要注重对新项目的引进,将一些较为陈旧的器材和内容逐渐去掉,以此来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真正实现展示个性和锻炼身体。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课业之余有一定的爱好和压力舒缓区,保障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充沛的精力,与此同时树立正确的运动观。4.4加强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会对学生的体育课堂效率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有些体育教师在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对学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学校在选择体育教师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体育知识体系,确保学校拥有的体育教师队伍都是合格而能够受学生尊敬爱戴的。4.5学校加强对体育场地的建设。在少数学校中还存在体育教学场地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村表现的尤为明显。学校想要加强对学生体质的建设,就需要明确体育场地是实现体育教学的基础,首先要有充分的运动场地,才能够为开展体育教学提供环境。4.6正确看待体育课堂中的安全问题。很多家长和学校都担心在体育课堂中会出现安全事故,所以对学生上体育课这样的事情都非常担心。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还需要对学生的人身安全进行充分的考虑和留意,尽量减少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任何意外情况。如果真有意外情况发生,教师需及时进行处理或者是找学校的医务室。教师在教学中需做好安全措施,避免在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针对目前我国学生体质下降的现象,学校需对各种因素进行充分关注,在学校体育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锻炼机会,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作者:王涛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学校体育论文:中外学校体育论文

1、中外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国内学校体育长期以来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为片面的追求考试分数,体育被边缘化,甚至在有一些学校体育课被其它学科占用也时常发生,造成学生没有太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在课程安排上灵活性较差,学生参加体育项目的积极性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较差。

2、中外学校体育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2.1、国外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美国属于实行学校教育分权制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负主要责任,在美国不同地方依据各个州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实施,这样在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上不同,使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呈多元性和灵活性。美国的体育课内容设置非常细致,仅中学教学计划就有10大类,包含冒险运动、体能运动、水上运动、团队运动等60多项,跑步、游泳、网球等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项目占47.6%,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使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良好的氛围。日本学校体育教育体制由原来的高度中央集权发展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个体需要为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增进体质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日本学校倡导快乐体育,学生下午放学后大大小小的足球场都是踢球的孩子。据了解这种生活模式已经盛行日本全国,学生放学后的不同去向折射出一个国家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外有很多学校的在录取时要看3个指标:一是看学生参与学校运动队的情况,二是看社会责任服务时间,三是看SAT(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水平测试成绩,这个只要达标即可,由此可以看出体育的重要性。

2.2、国内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以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增强体质两者协调发展,并贯穿于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大纲的安排上运用综合分类的方法进行安排,但在教学内容上还是较单一,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增强体质,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但是不能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高校体育教育的模式主要采用了分层次型,选课型等,然而这些模式存在针对性不强,缺乏创新性等方面的不足。

3、中外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1、国外课程设置研究

国外大多数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比较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把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促进终身体育运动,从而促进儿童青少年在体质、精神、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健康发展,其学校体育教育计划也是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形式存在。美国的课程设置能够从学生的兴趣和要求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具有娱乐性,学生对教师的选择面也比较广。

3.2、国内课程设置研究

我国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长期以来都比较单一,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不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了兴趣。通过对中美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比较,发现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主要注重技术教学,忽视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缺乏体育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4、中外体育教学评价的比较分析

4.1、国外体育教学评价分析

体育教学评价通过对教学效果进行判断,保障教学活动向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美国主要通过运动技能和体能测试、书面测验、教师观察等手段,综合这些测验结果来决定学生的课程等级,体育教学评价强调根据努力程度而不是根据结果进行奖励,体育计划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一种伴随一生的体育活动方式,强调体育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以及体育习惯的养成。因此,肯定进步,奖励努力行为应是体育教学评价的追求目标。

4.2、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分析

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对评价结果比较看重,而对于评价过程不够重视,这与国外的体育教学评价具有差异性。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提出要改变评价过多强调选拔功能,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素质及改进教学的功能。评价应该更多关注过程,能够使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协调配合。

5、结论及建议

5.1、结论

我国学校体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下滑,儿童青少年身高低于日本、韩国,儿童的肥胖以及近视率不断上升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及时,从家庭方面看,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家长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对孩子要求很高,导致片面的追求考试分数,忽视了身体素质的锻炼;第二,从学校方面看,一些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导致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学校师资方面,许多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人才匮乏,体育设施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常常出现“放羊式”教学现象。(2)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不完善。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较单一,在发展类型上虽然运用分层的教学模式,但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3)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科学。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都是安排的必修课,学生的兴趣不高,自主选择性不强;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国外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发展学生的个性,选修课与必修课协调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爱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发展,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所以学校体育课程应该科学的进行设置。(4)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不合理。在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过程中,发现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对评价结果比较注重,而对于评价过程不够重视;与此相反国外发达国家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对评价的过程比较重视,而不会仅仅从评价结果这一单方面进行判断。

5.2、建议

通过比较发现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差异性,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健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对于学校体育发展进程出现的问题,应该健全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制。首先,不能够片面的强调学生的考试分数,让学校和家长认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体育设施设备配置,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有了良好的师资力量才能够保障上课的质量,达到锻炼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科学安排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上应采用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能够喜欢体育,感受其带来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的发展。(3)合理进行体育教学评价。在对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而不应该仅仅从评价的结果去判断,片面的追求评价结果也将会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进程产生影响,在评价过程做到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作者:赖兴单位:重庆大学体育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