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电子专业论文

摘要: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具有了更多的交流平台与交流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电子专业思政工作者在对学生思想状况做出了解的渠道得到丰富。并且在网络环境中,电子专业学生能够更加自由的表达自身个性思想,所以通过对新媒体以及网络的运用,电子专业思政工作者能够对学生思想动态一览无余。
电子专业论文

电子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论文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依据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我校电信专业明确了自己的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发展,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分析、设计、应用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基本素质,能在电子信息行业及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充分的调查论证

(1)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毕业年级学生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对“方案”的修订意见,了解学生自身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2)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了解行业近期发展动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修订论证,充分考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3)参照执行教育部的专业规范标准,确保专业完整性。

2.2德、智、体、美发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本着“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思想,通识素质类教育贯穿始终,德育工作与通识类课程考核结合,学术讲座日常化,引进并开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生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级教学。专业教育逐步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靠近,专业课程开设以业界需求为主导,鼓励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鼓励“方案”的部分课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2.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反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设置6学分区间,给予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艺

术类通识课程修读,开展创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分奖励,该模块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工科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不低于25%。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毕业实习以集中统一安排为主。重点让学生体验基层行业工人的工作过程,磨练意志,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重视课程设计。

2.5合理安排第四学年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方案”要考虑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两种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课程,剩余时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准备研究生考试,确保教学秩序。

2.6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随时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与行业信息交流机制,将行业发展近期的信息整合为课程资源,通过短课时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同时必须坚持“方案”的执行稳定性。

2.7分方向培养

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上,从第三学年开始分方向培养:嵌入式集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嵌入式集成电路方向主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主要课程:信息论基础、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同时设置多门其他方向的选修课:

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 3小结

本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

电子专业论文:计算机类专业模拟电子的技术论文

1模拟电子技术在计算机类专业中的地位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对于理解计算机硬件和通信原理方面的知识显得十分重要,为强化基础,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我们必须给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的重视。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理论、设计及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和实用性,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都十分重要。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时少,内容多

为了突出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压缩电路分析课程的学时数,甚至取消了电路分析课程。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知识多且比较分散,它集高等数学、电磁学、物质结构理论和电路分析等知识于一体,该课程的学时数(含实验)一般在80学时以下,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要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不仅老师感到困难,学生也有很吃力。

2.2学生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应该是电子、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他们在专业学习中一般都有重视软件而轻视硬件的倾向,而且,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成就感往往不及其他课程来得快和强烈,因此,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刚刚从中学过度到大学的学生,很多还没有找到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模拟电子技术主要以原理分析为主,而学生更多地相信的数值计算,他们往往认为只有经过严格的数学推算得出的结果才是可信的,当实际结果与严格的理论演算结果有出入时,他们难免会感到困惑。学生的认识不到位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计算机类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2.3课程教学本身存在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套用电子、机械类专业的那一套,有些学校甚至由机电类专业的老师来教授该门课程。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计算机类专业存在脱钩的现象,没有突出本专业的特色。近些年来,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同仁们对本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并总结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对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这些教学改革举措应该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切忌“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我们也对贺州学院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工作,实践表明这些工作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为了使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切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实际,我们做了一定的探索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1教学内容的甄别与整合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且知识面广,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别和整合课程内容。受学时数的限制,计算机类专业一般无法系统开设电路分析等先导课程,但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把电路分析课程的主干内容整合到模拟电子课程之中。在正式讲解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之前,我们花4至6个学时重点讲解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主要有KCL、KVL、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及密勒定理。经过对多部部级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比较,我们选定康华光教授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作为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材。该教材加强了基础理论,如加强了半导体的物理基础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同时也注意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如加强了线性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包括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原理和应用,新增了电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等内容。该教材历经多次改版以紧跟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步伐,但我们不是全部讲解教材内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选讲解内容,其他内容留作学生课外阅读,以开阔视野。经过讨论,我们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信号产生与处理三大部分,将直流稳压电源的内容作为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

(1)半导体器件部分简要介绍常用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等基本知识,重点讲解它们的应用及经典电路的分析方法。

(2)放大电路基础部分重点分析三极管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包括静态工作点的设计及稳定措施、输入输出特性、电压增益计算、输入输出电阻等特性,然后介绍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虚短”和“虚断”等基本概念及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等知识。

(3)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重点介绍有源滤波电路和正弦波振荡电路,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知识是今后学习接口技术、理解芯片电路设计原理的基础,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这部分知识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中删掉。

3.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的及时个学期,由于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而且相当多学生的前导课程知识掌握不牢,所以,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畏惧感,鉴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做了一定的探索。

3.2.1理论教学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发、启发式教学法等,要生动有趣讲解好本课程的内容,往往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本文重点介绍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最忌讳的是老师一言堂,教师必须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教学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铺展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不断引出问题,启迪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直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比如,在讲解KCL时有学生对定律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用水管中水流的特性做类比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借用中学电学中关于电流、电荷的知识来引出电荷在导线上不能积聚,从而得出任意时刻流进节点的电流之和必然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巩固KCL相关知识,教师应该提出节点的相对概念,即电路中的节点既可以是一个

电路分支的交叉点,也可以是任何一部分电路。这样扩大了节点的概念,学生自然就掌握了KCL的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讲到NPN和PNP型三极管时,发射极上的箭头标识的方向不同于集电极和基极上的电流方向,如果将三极管看作是一个节点,那么从宏观上就很容易得出放大电路中三极管三个极上的电流分配关系:Ie=Ib+Ic。有了宏观认识以后,再讲解三极管电流分配关系的微观解释就显得较为轻松。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工程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以后,教师就可以在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比如,当学生学完二极管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后,学生具备了二极管半波整流的知识,然后给他们布置新的任务:查阅资料,掌握常用全波整流电路的相关知识。很多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掌握了桥式整流电路的结构特点和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我给他们演示一台卡式录音机的故障现象:单独用干电池供电时,录音机工作正常;单独用220伏交流电供电时,录音机不工作。然后拆开录音机,让学生观察电源部分电路的结构特点,给他们布置任务:画出录音机电源部分原理图,分析各部分电路的功能。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以将教材中直流稳压电源部分知识的教学彻底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理论与实验教学交叉融合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大多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因此,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了SPICE仿真软件。有了此类仿真软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先用仿真软件演示有关理论或电路的宏观外在表现,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在用物理器件做实验前也可以先用仿真软件做一遍,这样可以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损耗。有了仿真软件,课堂上无法及时完成的实验,学生还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所以,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交融,当然,为了强化理论知识,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必须是同一位老师的做法,这样,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3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以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为主,兼顾学生德育和出勤率考查。课程考核项目包括出勤情况(占总分10%)、课堂表现(占总分20%)、平时作业(占总分20%)、期末测评(含理论笔试和技能测试,占总分50%)。按时出勤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遵守纪律的习惯,也是课程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笔者的做法是全勤记10分,缺席一次扣2分,缺席三次者给予警告,缺席五次取消该门课程考核资格。为巩固理论知识,适当加重对平时作业的考核是否必要的。笔者的做法是整个学期共布置、批改作业五次,每次4分,根据作业的质量分D、C、B、A四个档次,每个档次分别给为1分、2分、3分和4分。另外,为防止相互抄袭,限制作业必须按时完成,不得补交,一旦发现存在抄袭作业的情况,抄袭与被抄袭者双方本次作业都做零分处理。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表现考核显得十分重要。笔者的做法是主动回答问题者,正确的一次记2分,错误的不扣分;被点名回答问题,正确的计1分,错误的不扣分。期末测评包括试卷笔试和技能测试。笔试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集中体现,占课程考核40%的比重,专业技能测试是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占课程考核10%的比重。通过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期课程的平均出勤率达到98%以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秩序良好,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甄别适合计算机类专业特色需要的教学内容,是该课程该教学改革的基础。创设教学情景,发掘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授课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活动因人制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课堂、课后的参与,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课程学习兴趣和工程实践能力。

电子专业论文: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论文

一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一与电子商务发展主题相脱离

电子商务发展的本色就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扭转。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的革新换代推进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或者者说自己的优势已经经从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效力的提高转变成如何创造商务价值,这就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立异以及调和发展。但是,就当前从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设置模式来说,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浮现出了显明的两极分化,应当将实际电子商务建设与技术或者商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其1发展不公道都将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造成不利的影响。在此,咱们应当认清电子商务发展的主题,不能盲目地寻求单1的专业或者者单1的技术,如果咱们不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发展,必将造成技术以及商务专业度的严重不平衡的状况。

一.二学科基础建设滞后

大家都知道,电子商务包括有许多的内容,触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商务、法律等多个方面。因而,电子商务是许多学科融会在1起构成的1种新型并且拥有综合特性的专业学科。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触及的行业愈来愈广泛,从而使患上电子商务变患上越发的繁杂多样,这完整是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换代。另外,每一个行业都需要立异以及实践发展,电子商务也不例外。针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专家或者学者也从各个方位开展了首要的研讨以及分析。但是,研讨的内容却不深,缺少各个必要的钻研之间的关联,也没构成特殊的理论体制,以上情况会引起电子商务发展的专业根基相对于后进。而因为这类滞后引发了在电子商务流动流程里,不能清楚地认识许多的基本规律或者者基本现象,必将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电子商务进1步的发展。

一.三不能知足企业所需人材发展需要

大家都知道,中职学校兴办电子商务专业是由于企业需要这方面的人材。但是,学校所培育的专业人材却不能知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电子商务专业是1种实践性质无比强的学科,对于教学工具以及前提的需求度比较高,而且还需要提供学生实践的平台。目前大多数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主要是对于书本知识理论过分依赖,缺少了实践的经验,以致于在实际操作中呈现许多问题,这样会对于企业的发展发生不利的影响。闭关锁“国”也是1大缺陷,现在各个学校普遍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别的学校的优点也不采纳,不鉴戒,这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质量以及水平。

二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变革的假想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的变革能有效扭转目前的不良现状,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动身,对于症下药,有益于学校培育专业的人材。面对于各种问题,笔者在下列几个方面列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一准肯定位培育目标

学校首先要确保对于电子商务人材培育目标的性。基于需求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行业的特色,明确专业职位匹配,培育电子商务专业人材培育目标以及模式。良多行业都触及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可以针对于某个行业进行特定的专业技术授课。这样从抽象到具体,可以更好地定位培育的目标。电子商务这个专业自身触及的方面就尤其的广泛,就业前景比较好,岗位比较多,比如网站推行、网页编纂、物流、网络销售等。有1点比较明确,在不同的岗位会有不同的专业请求。对于于以上问题,学校要想肯定培育的目标,就必需了解各种企业具体的实际需求。

二.二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集各个专业于1体,抉择了它的繁杂程度。电子商务人材需要掌握的知识有良多,如:电子市场营销、贸易、商业发展模式、电子交易要点、如何在网上安全交易、物流配送网络技术、供应链管理等。另外,对于于自己所掌握熟练的要加以运用,并且开辟立异,跟上时期的进步。这就请求学校要进1步课程设置,要做到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指点,以人材能轻松进入企业并能增进企业的发展为终究目标。教师授课时,应当要保障知识的深度,保障知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应当保障知识的广泛性,笼盖面要广。除了了这两点,还要做到依照岗位的实际请求来选择专业的理论课程,而课程也要依据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开设,以知识理论为条件,实践经验为保障,开设有益于企业发展的课程。

二.三增进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倡导的是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原则进行实践授课。现阶段,在电子专业授课中缺少实践,而电子商务学科偏偏偏重于实践性,所以在此问题上,应当加强实践操作。增进实践教学要从3方面入手:教学理念、物资方面的改善以及对于外界的联络。首先,传统的教学理念只重视于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的首要性,针对于这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咱们就应当把实践放于首位。其次,实践需要的平台以及实践器材要,加大教育装备的投资力度,从而增进实践教学。,学校应当主动以及外界的企业联络,并树立必定的合作瓜葛,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1个实习实践的平台,使学生们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四提高师资气力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触及面比较广泛,从基层到管理层都能用患上到。电子商务专业人材属于专业利用型人材,他们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熟练地掌握专业技巧、利于企业发展的凸起特色以及与岗位匹配的专业素养。另外,师资问题才是症结,在电子商务专业授课的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课程知识有的认识,对于实践方面也能统筹。另外,学校应当外聘用1些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材,让他们能与本校教师经常交换探讨,使整个专业的教师水平患上到晋升。

三结语

总之,现阶段电子商务正在迅猛发展,现在已经经步入了成熟期,因为现在社会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材需求量逐步增大,但同时对于于专业人材的请求也变患上越发的高,因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将面临巨大的难题。针对于以上问题,中职学校应当细心钻研,自

己学校所欠缺的,依据从知足企业实际需求为动身点,解决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另外,还要估测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做好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授课,其实不间断地塑造出专业素质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材,从而增进电子商务进入下1个斩新的阶段。

电子专业论文:电子专业实训课项目教学法论文

一、经验总结

(1)贴近生活选取项目。

本校自实施“项目教学法”来,共逐步实施了无需编程的数字钟、手机万能充电器、电话机、调光台灯、数字万用表。这五个项目无一不体现学生的需要。较以前以课本单无电路为题材所设计的实训项目既能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2)周密计划按步实施。要求老师在组织“项目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学生分组(当然也可以自由组合),笔者在实施项目法教学过程中,从任务前分组,到任务的确定,再到资料收集,然后到项目实施,到问题总结,到的产品展示与销售各环节都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

(3)突出进步激发能量。

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项目教学”更需要积极的学生去发挥。以弥补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所考虑不周全的地方。通过进步的力量,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纵向深化,将知识向结合。通过实施“项目教学”,学生在专业英语,产品销售,环保重视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4)后续延伸培养能力。

学生在项目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生产设计,培养学生从市场调查、元件采购、周边企业、性价比、产品销售都各环节尽量多的去考虑。当然,做为中职学生有别于大学生,不要求学生面面具到,只是要求学生去完善项目产品的性能,有利于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5)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差距。

每一个集体都不乏的代表,那么项目法教学中虽然能发现更多,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通过实施会发现,会有一批开始有着强烈渴望的学生开始失落,这需要导师去引导,不要求本项目达到好效果(并不是学生达不到),此时应该着手于安排新的任务,而不是对学生有放弃的思想或行动,在别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学生接受任务,学生的动力会更大,只要老师相信他,关注他,一样会取得成果。通过一个项目,发现一批进步的存在,而不是去利用这进步去减化教学过程。

二、不足与对策

(1)教学组织不易。

学生只对装配感兴趣,归根结蒂学生只对产品感兴趣。而老师要借助这一主线,将职业能力更好的完成,对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将认识、知识、实践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乐学、乐思,促使学习效果的较大化。

(2)关注学生困难。

学生在“项目教学”中最明显的是成功的激发,那么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其实是动力的源泉,而目前职教师生比例低,专业教师尤显不足,这一矛盾有碍于学生成绩的取得。分组教学有利于老师去发现学生的差距产生,但重视差距与解决这一问题则显得苍白无力。分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对部分学生的放弃,这是后续教研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3)生产能力不高。

运用“项目教学”,无法借鉴工厂模式,那么也就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岗位从业能力。工厂生产中,工程工序细分化,员工操作一个工序所要求不高,要求员工的是习惯,心态。而学校教学组织是希望让学生掌握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学校借用生产模式存在二个问题,一是管理问题,二是产品销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学校在落实生产实习的问题,教学与生产实习分开进行,每个环节完成不同的培养目标。而在学校组织生产则是一项新的课题。通过前面运用“项目法”进行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电子实训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很好的实践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较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一些效果,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学校推进教学改革决定之大,学生希望之切,而本课题研究所能尝试的仍只涉及到电子专业课的核心实训课程,希望通过经验总结,不断推广,使电子专业课教学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适合社会的发展。

作者:符敏 单位:昭通学院学报编辑部 昭通学院思政部

电子专业论文:专业课程改革电子技术论文

一、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大都是以理论课为主,并辅以实验课对理论教学的结论进行验证。

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与时代要求脱节,也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发展,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此,我校一直以来都提倡以技能为本的办学方针,实训室建设虽然达不到生产线水平,但实训类教学仪器基本一应俱全,可以满足该专业的绝大多数实训操作。并且为了达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目的,在实训室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方便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然而我们这个专业,虽然对于某些课程,如电子元器件检测、电子测量等,在实训室进行教学做一体式教学效果非常好(因为这些课程是以实际元件和实际测量工具为载体的课程,通过实物演练和教师指导学生能很快掌握元件的使用方法并逐步掌握元件的工作原理及测量方法),但是对于电子专业的其他课程,单从实物角度掌握这门课程还是远远不够的,它只能解决理论课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问题,或者说单纯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只能达到本专业的中职教学水平。因为电子专业的课程在本科的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运用较多的高等数学外,器件及电路图的原理分析至关重要,对于夹杂在其中的高职教学来说也要兼顾理论教学,如果在理论不通的情况下做实训,只能是走走形式,熟悉熟悉实训过程,换一种工作要求,学生就无从下手或者不能独立完成。这也是高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困难所在,正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笔者认为突破理论教学的难关应该是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以及难点。对于电子技术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学生普遍表示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主要原因是电子技术课程理论知识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就对其失去了兴趣。理论中的抽象问题单靠实物是无法解释的,需要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这些抽象的事物被人们具体化就形成了电路。所以,多画电路图是将抽象事物具体化、理论知识操作化的一种方法,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是这个道理。但是单纯的手绘图对于当代高职学生来说不是非常容易,而且学生也不是非常感兴趣,要多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以本专业课程改革实施情况及改革前后效果对比来具体说明。

二、以往单片机课程采用多媒体理论教学加单片机实训的形式

这次单片机课程改革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加学生上课时的操作项目,力求达到每节课学生都有事可做。过去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课堂讲授部分到实训的时候很多内容还得重新讲一遍,费时费力,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学习过程非常被动。其主要矛盾可以归结为C语言的程序编写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矛盾。单片机课改的具体做法是将授课地点改为机房,包括实训器材也都拿到机房,在课程安排上,先从C语言上机实训开始学习C语言基础,本着以C语言够用为原则试着编写一些单片机程序下载到单片机集成电路板当中完成单片机实训,实现教学做一体式教学。总的来说,以C语言为载体的这种教学模式效果要好于以硬件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并且从教学条件角度,这样做更容易实现教学做一体式教学。单片机课程改革前后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自主设计能力增强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都得以锻炼。

三、电机与PLC控制是本专业的一门强电类课程。

本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在理论部分增加操作项目,并且加入PLC实训部分。以往电机与PLC控制课程采用的是多媒体理论教学加电机实训的形式,电机理论部分和PLC控制部分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电机实训部分在实训室进行。改革之后上课地点选在机房和实训室进行,机房增加一款电气设计软件和一款PLC编程软件及其仿真软件。由于强电课程不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实训设备配备上还比较欠缺,主要表现在PLC实训方面缺少相关设备。多媒体教室上电气原理图的课程学生得不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学习效果不理想。其主要矛盾可以归结为学生手绘图困难与原理图分析之间的矛盾,梯形图程序学习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矛盾。在机房利用已学过的AutoCAD软件平台教学生使用SuperWorks软件载入低压电器符号及绘制电气控制原理图,然后到实训室对熟悉的控制环节进行电机实训演练,进一步加深对控制原理的理解;PLC部分在机房使用STEP7软件和S7-200仿真软件进行梯形图的程序编写及仿真实训。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利用软件熟悉器件的符号、型号及工作原理,掌握电气控制原理图的绘制及控制方法和控制环节,进一步开发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潜力和创造力,再通过实物接线实操,进一步巩固和验证了之前的学习成果。利用软件辅助教学要好于多媒体教学的效果,通过仿真软件做实训弥补了设备不足的缺陷。对于本专业的弱电类课程也可以采用相关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例如用Protel99SE软件可以辅助电子技术类课程的进行。

四、结语

总之,高职学生对动手的操作有着天然的敏感程度以及狂热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是高职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笔者认为,把尽可能多的教学辅助工具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进而增加学生们的动手学习时间,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条途径。

作者:程烨 周秀明 王瑞玲 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电子专业论文:电子商务专业的现代网络技术论文

1现代网络技术课程面临的问题

1.1网络技术的理论抽象,学生兴趣有待激发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它们之间的交叉度更是日新月异。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时必须时刻面对技术的淘汰和更新,调整把握对专业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受教材影响较大,顾及教材的完整性,会导致抽象理论讲解过多,而与学生的生活距离甚远,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1.2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薄弱,缺乏信心

现代网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许多具体细节性的操作步骤。前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和技能如果没有熟练掌握,在课堂上就很难跟上老师的思路和集体性指导。这时部分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信心而放弃部分内容的训练,并直接影响后面更进一步的相关内容的掌握。另外,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比较差,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为迎接考试,学习形式主要以记忆相关内容,做练习题为主,不能进行自主性的实践探索。

1.3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交叉深浅度较难把握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所包含的多门计算机类课程,它们或多或少都与网络技术有着深浅不同的交叉联系。如果不注重和其他课程的衔接,往往会出现重复讲授和跨域基础的深度跳跃讲授,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知识体系的完善。

2现代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2.1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只停留在自身上网的感性认识的水平,对网络没有深入的专业性理性认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可以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加入教师自身收集整理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相关背景人物的资料,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脉络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教师有条件应该去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进修,把自身所见所闻的近期技术产品成果和近期应用在课堂上介绍传播给学生,从而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减少学生对相对枯燥的知识理论产生的消极情绪,让学生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积累资本。

2.2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首先要强化基础的综合型实验,把近期实验设备,如网络打印机、网络交换机等设备搬进学生实验课堂,耐心细心的指导学生遇到的每一处问题,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又不愿意开口的学生,教师应该主动多加关心。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到实习基地等用人单位实地考察,了解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中需要的基本能力,同时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消化整理后添加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新内容。还要尽量关心学生面临的生活实际问题,如课下学生在宿舍共享上网,局域网联机,旧电脑升级,外接设备驱动等。这样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里距离,无形中支持鼓励学生的信心。

2.3以专业整体的高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主讲教师应该利用教研室会议等集会时间主动和本专业相关课程的负责教师进行交流,讨论相关知识的讲授,确立合适的教学内容,避免和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并做好衔接铺垫,从而让学生系统地把握网络知识。比如,前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里讲授的相关知识在这门课的某些部分得到深化,后续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等课程的相关知识需要在这门课里做引导和铺垫。

2.4改革考核方案,提高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

以往的考核形式主要笔试卷面为主,平时上机实验为辅。学生在准备考试时主要靠背诵相关专业名词,理解相关理论步骤,大量突击相关习题来应付考试。另外教师在准备考题时也很难把握专业的需要度,这样就会偏离课程开设的目的。为了把实践能力的考核地位提升,可以让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组,将自行完成有线、无线局域网连接,配置简单服务器软件的步骤,以及共享上网,划分子网等试验综合成总结报告,提交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3结束语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现代网络技术》是一门计算机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局域网的组建能力,服务器的设置能力等多种能力。另外,与其他课程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前导与后继关系。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例如云计算技术、智能物联网等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正需要快速渗入到课堂。同时,明确整个专业课程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与目前就业市场岗位需求的能力进行对比,有助于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站在专业的高度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还可以缩短学生在校学习和就业岗位需求能力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赵园丁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电子商务系

电子专业论文:计算机类专业模拟电子技术论文

1模拟电子技术在计算机类专业中的地位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对于理解计算机硬件和通信原理方面的知识显得十分重要,为强化基础,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我们必须给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的重视。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理论、设计及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和实用性,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都十分重要。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时少,内容多

为了突出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压缩电路分析课程的学时数,甚至取消了电路分析课程。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知识多且比较分散,它集高等数学、电磁学、物质结构理论和电路分析等知识于一体,该课程的学时数(含实验)一般在80学时以下,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要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不仅老师感到困难,学生也有很吃力。

2.2学生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应该是电子、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他们在专业学习中一般都有重视软件而轻视硬件的倾向,而且,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成就感往往不及其他课程来得快和强烈,因此,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刚刚从中学过度到大学的学生,很多还没有找到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模拟电子技术主要以原理分析为主,而学生更多地相信的数值计算,他们往往认为只有经过严格的数学推算得出的结果才是可信的,当实际结果与严格的理论演算结果有出入时,他们难免会感到困惑。学生的认识不到位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计算机类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2.3课程教学本身存在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套用电子、机械类专业的那一套,有些学校甚至由机电类专业的老师来教授该门课程。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计算机类专业存在脱钩的现象,没有突出本专业的特色。近些年来,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同仁们对本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并总结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对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这些教学改革举措应该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切忌“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我们也对贺州学院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工作,实践表明这些工作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为了使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切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实际,我们做了一定的探索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1教学内容的甄别与整合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且知识面广,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别和整合课程内容。受学时数的限制,计算机类专业一般无法系统开设电路分析等先导课程,但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把电路分析课程的主干内容整合到模拟电子课程之中。在正式讲解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之前,我们花4至6个学时重点讲解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主要有KCL、KVL、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及密勒定理。经过对多部部级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比较,我们选定康华光教授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作为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材。该教材加强了基础理论,如加强了半导体的物理基础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同时也注意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如加强了线性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包括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原理和应用,新增了电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等内容。该教材历经多次改版以紧跟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步伐,但我们不是全部讲解教材内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选讲解内容,其他内容留作学生课外阅读,以开阔视野。经过讨论,我们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信号产生与处理三大部分,将直流稳压电源的内容作为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

(1)半导体器件部分简要介绍常用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等基本知识,重点讲解它们的应用及经典电路的分析方法。

(2)放大电路基础部分重点分析三极管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包括静态工作点的设计及稳定措施、输入输出特性、电压增益计算、输入输出电阻等特性,然后介绍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虚短”和“虚断”等基本概念及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等知识。

(3)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重点介绍有源滤波电路和正弦波振荡电路,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知识是今后学习接口技术、理解芯片电路设计原理的基础,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这部分知识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中删掉。

3.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的及时个学期,由于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而且相当多学生的前导课程知识掌握不牢,所以,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畏惧感,鉴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做了一定的探索。

3.2.1理论教学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发、启发式教学法等,要生动有趣讲解好本课程的内容,往往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本文重点介绍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最忌讳的是老师一言堂,教师必须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教学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铺展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不断引出问题,启迪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直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比如,在讲解KCL时有学生对定律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用水管中水流的特性做类比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借用中学电学中关于电流、电荷的知识来引出电荷在导线上不能积聚,从而得出任意时刻流进节点的电流之和必然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巩固KCL相关知识,教师应该提出节点的相对概念,即电路中的节点既可以是一个电路分支的交叉点,也可以是任何一部分电路。这样扩大了节点的概念,学生自然就掌握了KCL的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讲到NPN和PNP型三极管时,发射极上的箭头标识的方向不同于集电极和基极上的电流方向,如果将三极管看作是一个节点,那么从宏观上就很容易得出放大电路中三极管三个极上的电流分配关系:Ie=Ib+Ic。有了宏观认识以后,再讲解三极管电流分配关系的微观解释就显得较为轻松。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工程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以后,教师就可以在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比如,当学生学完二极管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后,学生具备了二极管半波整流的知识,然后给他们布置新的任务:查阅资料,掌握常用全波整流电路的相关知识。很多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掌握了桥式整流电路的结构特点和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我给他们演示一台卡式录音机的故障现象:单独用干电池供电时,录音机工作正常;单独用220伏交流电供电时,录音机不工作。然后拆开录音机,让学生观察电源部分电路的结构特点,给他们布置任务:画出录音机电源部分原理图,分析各部分电路的功能。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以将教材中直流稳压电源部分知识的教学彻底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理论与实验教学交叉融合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大多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因此,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了SPICE仿真软件。有了此类仿真软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先用仿真软件演示有关理论或电路的宏观外在表现,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在用物理器件做实验前也可以先用仿真软件做一遍,这样可以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损耗。有了仿真软件,课堂上无法及时完成的实验,学生还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所以,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交融,当然,为了强化理论知识,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必须是同一位老师的做法,这样,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3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以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为主,兼顾学生德育和出勤率考查。课程考核项目包括出勤情况(占总分10%)、课堂表现(占总分20%)、平时作业(占总分20%)、期末测评(含理论笔试和技能测试,占总分50%)。按时出勤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遵守纪律的习惯,也是课程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笔者的做法是全勤记10分,缺席一次扣2分,缺席三次者给予警告,缺席五次取消该门课程考核资格。为巩固理论知识,适当加重对平时作业的考核是否必要的。笔者的做法是整个学期共布置、批改作业五次,每次4分,根据作业的质量分D、C、B、A四个档次,每个档次分别给为1分、2分、3分和4分。另外,为防止相互抄袭,限制作业必须按时完成,不得补交,一旦发现存在抄袭作业的情况,抄袭与被抄袭者双方本次作业都做零分处理。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表现考核显得十分重要。笔者的做法是主动回答问题者,正确的一次记2分,错误的不扣分;被点名回答问题,正确的计1分,错误的不扣分。期末测评包括试卷笔试和技能测试。笔试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集中体现,占课程考核40%的比重,专业技能测试是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占课程考核10%的比重。通过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期课程的平均出勤率达到98%以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秩序良好,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甄别适合计算机类专业特色需要的教学内容,是该课程该教学改革的基础。创设教学情景,发掘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授课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活动因人制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课堂、课后的参与,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课程学习兴趣和工程实践能力。

作者:谭晓东 单位:贺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专业论文:高校电子类专业创新教育论文

1采取开放式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开放式教学实践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学中,通过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基础实验课中,要注意验证性实验内容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合理搭配,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观察现象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模电实验,前期以让学生熟悉仪器仪表的应用为主,多安排验证性的实验。中期,在学生完成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后,逐步增加学生独立思考设计的实验。实验后期,以综合性、设计性内容为主,教师重点讲解仪器使用、设计要求。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实训环节中,设计选题采用教师出题与学生自拟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选题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每个选题的学生数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工程设计意识。教学前期,以讲授设计思维、设计方法为主。中期,重点培训学生的软硬件系统调试能力,培养工程实践意识。引导学生针对设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科学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期,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讨论,分析总结各个选题设计的优缺点,让学生之间分享设计经验,提高实践水平。

2校企合作,共建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

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电子创新教育实践的关键。建立电子专业实践基地,学校不但要提供场地,配置一定数量的电脑、电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电路板制作机器等基础设备,还需要提供各类实训耗材和开发板。由于地方高校办学资金不足的劣势,依靠学校长期投入,难以保障实践基地良性发展。学校人才资源丰富,资金不足;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缺乏专业的人才。校企合作,可以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双赢。企业为学校提供专业设备、师资培训、学生顶岗实习甚至就业等支持帮助。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优先为企业提供零适应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2010年,我们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有限公司合作,启动“电子‘3+1’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企业为我们提供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开发板和开发工具、培训教材,并且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培训以及实习,大大提升了实践基地的软硬件能力。

管理上,实践教学基地采取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自主管理为辅的方式。选拔责任心强、创新能力高的学生协助教师管理实验基地日常事务,既可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保障实践基地每天的开放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为实现实践基地的工作目标而贡献聪明才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学生通过申请,进入创新基地后,辅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设计目标,并进行定期检查考核。每个学期通过组织专业技能设计创新大赛,吸引各个年级的学生热情参与,选拔一批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到创新实践基地进行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集训。开放式创新实践基地是广大有创新能力的同学施展才华的大舞台。经过集训的学生,通常会成为周围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电子技能实践创新活动。实践证明,对应生源质量相对差,设备比较落后的地方院校,通过建立开放式实践基地,先选拔部分有潜力的学生进行集训,再由这些学生去带动周围更多学生参与技能实践创新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风建设往良性方向发展,提高创新人才素质。

3开展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织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工作

我们以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展电子设计竞赛的人员选拔、培训工作。以竞赛为契机,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电子创新教育实践探讨以来,电子系学生在参加部级与省级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物理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10项,省二等奖12项,省三等奖25项,优胜奖若干项的好成绩。对刚刚升格本科又处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来说,在参加全国、全省性这样大规模、竞争非常激烈的竞赛活动中,能获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取得了很大成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011年以来,以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中,获得了部级项目一项,省级项目五项,校级项目15项,累计科研经费达8万元。科研项目数量在学校名列前茅。

4结束语

虽然我们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水平整体不高,毕竟获得部级、省级技能竞赛奖励的学生人数只占整体的小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专业技能操作学习后,出现了学生轻视理论学习的现象。近几年学生的考研情况也不够理想。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如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更多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新世纪的大学毕业生,是我们今后要继续深入探讨的课题。

作者:洪远泉 周永明 单位:韶关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电子专业论文: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改革论文

一、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改革

世界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够及时地跟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改革,就会导致我们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脱离,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电子电工专业的人才也就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被各个用工单位所聘用。为了能够确保我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得到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在重视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也要把教育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顺利地解决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问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从现有的教学专业为主要改革方面,以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为依据,不断提高电子电工专业学员的素质和能力,坚持培养专业型的技术人才为教学原则,构建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并且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特色型课程体系。尤其是我们的电子电工专业,一定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来进行合理改革,构建出适宜的课程结构,根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积极地增加或是删除一些教学内容,从而使得电子电工教学专业更加合理化。

在重视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相应地增加一些文化课程,这些课程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以此来确保我们培养出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能够拥有更好的素质和能力,能够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技术训练过程中我们的资源配置是确保学生掌握近期技术和技能的重要因素,只有具有紧跟时代的高科技配置才能让我们的课程达到化,使我们中职电子电工教育更加高效化。同时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比例一定要比理论知识多,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不能够过分追求理论知识,相应的我们要特别重视技术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确保学生既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又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能够运用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紧跟社会技术发展的脚步,推动教育教学信息化

学校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当自身走向社会之后既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能够在社会中发展自身。但是教育相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虽然我们运用了现代教学理念培养和教育学生,可是当学生走出学校之后社会的发展又产生了相应的变化。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不断地深入改革,及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把更多的现代化教学元素融入到电子电工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增加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作为教育部门,应该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的时候就要强调在课程改革中要融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及时的培训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从而快速实现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的应用,更好地推进教学的信息资源化建设,确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够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

在电子电工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从中掌握专业技术和技能,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生实践的素质和效果。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形成专业的职业能力,也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特色,教学质量更加明显地提高。从而确保能够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加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电子电工教学专业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展开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通过实践课程让学生学到能够快速就业的技术,确保用人单位能够找到满意的人才。同时我们还可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到工厂中去体验实践,去了解工厂中实际的工作情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就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工厂工作流程,掌握企业生产的近期技术,从而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出及时的调整,有效地提高自己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学生仍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科学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实施实践和学习。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采用那些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或是合作式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能够独立积极地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技术。我们实践指导教师要学会运用灵活的、新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种电子电工的原理,并且引导学生实践要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从而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四、总结

总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尤其是电子电工这些高科技的专业教学,一定要及时地进行教育改革,确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

作者:綦英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电子专业论文:教学改革电子专业论文

一、现高职类院校电子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类院校电子专业自上个实际九十年代起,一直沿用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模式。无论是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还是教学方法模式都已经不能适应已经日趋提高的社会需求。对现有的电工电子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其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其一,教材与培养方案落后,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应试教育”为核心,学生的应试成绩是考核教学工作的及时标准。所以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知识型人才”培养,而忽略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次之,教学模式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而且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缺乏了应与之同步的实践环节,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实践环节往往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探讨,学生只学会“这样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再之,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电子电工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电子电工方面的深厚专业技能,还要有善于表达的能力。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但是教学技巧不足,也有的教师虽然善于表达和点拨,但是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前沿知识的广度不够,这些方面都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

二、针对现有问题的几点建议和想法

1.结合社会需求,树立切合就业实际的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育部门制定的教材只是一个大方向的把握与指导,而我们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主动加入更多的针对性因素,即是:社会对这个专业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这个工人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技能、掌握哪些必须的理论?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应紧紧抓住对社会需求情况,切忌闭门造车,应从社会对应岗位需要出发,将各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同时要加大对企业的调研,紧跟就业形势与就业需求,随时调整与拓展。在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方式上要打破传统的“一刀切”模式,应根据学生实训情况制订多个目标,每个人都要达到的低层次目标和少数人才能达到的高层次要求。

2.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抽象的电工原理讲解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如电介质的极化、电容的充放电等,若能合理巧妙使用辅助教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实践教学场所应该按照职业活动环境来布置,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在讲解理论的过程中穿插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强化理论学习。实践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时线的现场有关规定,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为将来能尽快适应企业生产打下基础。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势给学生创造更有利的实践平台。通过直接进入企业进行一线操作即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对理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

3.强化岗位培训,加强教师自身业务素养。

打铁还得自身硬,电子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师的业务素养尤为重要。作为一个电子专业的教师,仅仅懂得书本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在提升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履职能力方面应当进行双向培养,一方面在教师招聘环节既要坚持专业对口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要考查其教育教学能力,将电子电工专业素养过硬、具有较高教学技能的人才吸纳到教师队伍之中,充实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强化现有专业教师的培训,要提倡教师“走出去”,主动到企业中学习先进的专业理论,体现实际生产的过程,调研企业的需求。同时积极关注本专业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强化自身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本专业教学工作。

三、结语

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学有所专、学有所精是我们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学校与教师应当强化针对性的改进,突出重点、主攻难点,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学成效,致力于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求的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作者:邬洁 单位:潍坊市经济学校

电子专业论文:工学结合模式电子专业论文

一、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顾名思义即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种类繁多,有将一学年划分为若干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也有在一周之内分出几天工作而其余时间学习;另有半天工作、半天学习,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半工半读”。无论工学结合采用什么具体方式,其相同之处在于学生既在学习中工作,也在工作中学习,而且这种工作是有偿劳动,其供职的单位需要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劳动报酬。而学生不仅需要遵守供职单位的规章制度,也会受到学校的严格考核与监督,学校还会根据学生工作与学习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学分。

二、应用电子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具体应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将电子信息产业推到了各行业的前端,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的系统化产业链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地处陕南的陕西航空技术学院因其在应用电子专业的教育资源优势,而将学生的培养定位在工学结合模式上,通过校企结合的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使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改革课程体系

2004年,为适应新时代对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该校聘请了十几位来自电子电器企业的专业人士,对学校应用电子专业的课程进行了调整与整合。按照未来的市场就业前景,并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确定培养学生的数量,及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能力制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素质确定培养方案,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设置具体的课程安排。改革后教学体系形成了“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基础教学包括传统公共课程与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则有实验室操作、校内外实训、顶岗实训。工学结合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课时与教室、教师与工程师”的融合,为应用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拓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二)建立实训基地

该校已经成型的校内实训基地中包括各类实训室如:过程控制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校外主要实训基地包括中航工业公司、千山电子仪器厂、国营东方电子仪器厂、中原电测仪器厂等单位。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培育出的历届毕业生受到陕西飞机工业公司、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深圳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惠威集团等企业的青睐,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凭借着校内外的实训和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迅速成长为企业的骨干技术力量。不仅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了经验丰富优势,实训也促成了众多教育科研成果的出台,自工学结合模式施行以来,该校已经编写成功《电子产品工艺实训》、《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等多本教材,使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反哺社会

随着陕西航空技术学院实训基地的建成与使用,不仅培养出众多有学历有能力的高等教育人才,也让参与实训的各类企业受益匪浅。在学校利用中般工业企业的内部资源的同时,企业也得到了职工内部培训、企业文化讲座、电子专业研修班、电子技能专项训练、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等来自学校的专业服务。学校已经累计为参与实训的企业开展员工培训达150人,完成职业资格鉴定380人,开展企业文化讲座8次,帮助企业开展专业研修班4期。

三、相关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认为工学结合不适于高等教育

部分教育界及社会人士认为工学结合应当是中等教育采用的模式,高等学府应当更多地培养研究型的学者,而不是半工半读的蓝领工人。解决措施:端正观念。无论是这种教育模式的发源地英国还是推广地美国,工学结合模式都是从高等学府中出现,至今在国际上也仍然主要存在于高等教育过程中。高等教育不应当是脱离社会的“象牙塔”,而应顺应时代潮流成为大众化的教育形式。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教育变革“设计师”ClarkKerr曾明确表示过:“从中世纪起,大学就是为了某种专业(职业)培养专门的人才的地方。”高等学府的学子们为了将来的职业发展进行实践活动并不会降低所谓的“身份”,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就业形势的持续紧张,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大学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之首,大学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大学生进行专业(职业)技术训练,从而尽快掌握未来就业所必须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二)工作影响了学习时间

难以避免的问题,这种问题在国内外均存在,属正常现象。学习需要时间,工作同样需要,将原本计划用于学习的时间划拨出一部分给工作,则用于学习的时间自然受到挤压,出现学习时间不足的情况。解决措施:延长学制或在假期安排工作。国外大学大多实行学分制教学与弹性学制,学生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对学习时间的要求相对宽松,所以延长学制的办法比较可行,但国内目前暂时缺乏相对成熟的条件,因此延长学制在中国施行的困难相对较大。在假期安排工作的办法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目前在上海已经有大学进行了试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根据其学校的实际情况将暑假的时间延长,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结束时已经积累了超过半年的工作经验,学校与学生就职的企业在学生毕业时共同颁发“实践证书”,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取得了显著优势。

四、结束语

应用电子专业教育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出的高等教育人才适应了当代社会“学历+能力”的要求,不仅使学生个体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了相当的优势,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拓了创新思路、展开了美好前景。

作者:王阗 单位:潮汕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专业论文:一体化教学电子专业论文

一、一体化教学的时代性优势与我校的实际环境矛盾

1.一体化教学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强化一体化教学后,学生的道德(主要是牵涉到现场学习纪律、学习氛围)、理论基础水平达不到一定要求的话,一体化教学无疑就是形而上学、形式主义而已。目前以及2~3年前的一体化教学基本上都是在全国各地的技师学院(并且主要的是大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大专生展开试点教学。

2.一体化教学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人社部每年委托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培训、考核,考核成绩将反馈学员所在院校,并作为聘任、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生产实习,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能力。

3.职校一体化教学设施设备环境,是需要更多资金投入的。作为事业单位的职业学校,没有国家足够的事业经费投入,如果单靠旁门左道去融资,就会有勉为其难的感觉。

4.一体化教学课程,对教材同样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是根据国家人社局一体化教学大纲编制的“1277”课程模式。而这个课程模式,也是一个大纲式的、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一般的普通职校是难以高攀的。以上几点就是一体化教学的时代性优势与我校实际教学环境的矛盾。

二、矛盾的化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市场”

目前普通职校学生基础差,对专业理论课,学生一是学习兴趣不高,二是感觉较难入门,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由于受到理论基础差的牵制,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训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两年的理论学习,其中有半年还要补充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从事职业教育以来,学生生源素质一届比一届差,加上电子产品、手机的高速发展,学生普遍都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学校进行了管控,但是无法改变“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文化基础普遍差、学生食堂伙食差(或者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而造成的身体素质(特别是智力、脑力素质)差的学生,要求他们都能像讲武学堂的学生一样专心上课,并且充分领会教师所讲授的专业知识,那真的是天方夜谭。摆在我们职校面前的就是如此的学生与环境,还有有待完善的教学设备设施,有待制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社会上企业所需求的适当素质的操作型技能人才,这就是客观条件、客观因素。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应对。笔者认为,的应对方案就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市场。

1.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整合、调整,向一体化教学要求过渡。目前,我校正在实施一体化教学设备场地的硬件及软件建设,由于经费问题,虽然不可能达到一次性到位,但是对中职学生来讲,远远够用。另外,学校构建一体化教学的设备场地,主要是要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学员。所以就要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整合、适当增补调整教学的设施设备。一方面,面对我们职校目前素质的学生,设计适用于本校的一体化教案、学材,从传统的理论与实操分离教学逐步过渡到理实一体化教学上来。

2.因材施教、分类教育是中国自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来充满智慧的传统教育思想。在现代职业教育更应充分体现这一思想,使每个学生受到最适当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受到最可能的发展,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学习的领域自然是面向先进的环境而设计的。而有些用人市场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能一般性操作而非设计或者精通维修。所以,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课程改革有定规而无定法。方法比较灵活,需擎其要领而实现地方化、行业化、校本化。“校本教材”是以国家的相关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为指导,针对本地区、本学校所作出的教材,是实用、相对有效的。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开展多种课程形态,如在一体化教学工作岛学习,到工矿企业参观,调研学习,请企业专家来指导讲课等。校本教材的编制关键是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采用最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收获、学以致用,不断改善其学习品质。根据实践岗位应知应会的要求,编写实践活动相符合的学习手册或培训手册,即符合素质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易学易懂、易于识记。按照职业教育的现行有关规定,必须通过一本职业技能证书鉴定才能获得中职毕业资格,因此将物流员或销售员职业鉴定证书课程列为学生必修课程。职业资格或技能鉴定证书多样化。

3.面向市场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以周边地区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尽量以校企挂钩为定位,确定优化后的电工电子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直接向电工电子用人企业提供高技能操作人才,建立起直接与企业挂钩、企业下订单式的人才定向培养机制。

三、结束语

一体化教学的时代性优势与实际教学环境矛盾的解决,除了本文谈到的在学校实行由“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市场”进行过渡外,还必须要有一体化的学材、教材、师资以及设备场地。在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市场”不应该只体现出它的过渡性,还应该将其融入完整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中。

作者:古跃荣 单位:广西省桂林市第二技工学校桂林校区电工电子教研室

思政教育电子专业论文

1新媒体环境对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1为电子专业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让思政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开展更加良好的沟通。在传统的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工作者为了把握电子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只能通过学生干部汇报、个别谈话以及座谈会的方式来进行,在多类因素以及条件的制约中,电子专业思政工作者往往难以获得真实的情况或者难以对问题关键点进行良好把握,从而影响着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在新媒体环境中,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具有了更多的交流平台与交流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电子专业思政工作者在对学生思想状况做出了解的渠道得到丰富。并且在网络环境中,电子专业学生能够更加自由的表达自身个性思想,所以通过对新媒体以及网络的运用,电子专业思政工作者能够对学生思想动态一览无余。在此基础上,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以电子专业学生心理需求为依据来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1.2有利于提高电子专业思政教育时效性在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出新媒体以及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来实现电子专业思政教育时效性的提高。在传统的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传统媒体以及思政课堂来完成,在这些载体中,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及范围是十分有限的。而包括网络在内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不仅具有着较快的速度,而且具有着极广的范围。由于通过对新媒体的利用,电子专业学生可以足不出户的对世界上文化、经济、政治、体育、科技等信息做出了解,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的观点、思想以及信息通过网络进行,所以新媒体在电子专业学生群体中受到了广泛欢迎并成为电子专业学生了解时事政治以及寻找学习资料的重要来源和主渠道之一。对于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可以通过对新媒体的运用并发挥出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量丰富、信息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来将新媒体作为开展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这对于更新思政教育工作者工作理念、专业知识,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以及加强电子专业学生思政教育与社会实事和发展趋势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有利于丰富电子专业思政教育手段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独具特色与优势的新媒介都可以被应用于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中,如微博、微信、QQ等主流信息传播媒介都可以在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中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些新媒介不仅具有着较快的信息传播速度与信息传播范围,同时可以让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手段得到丰富的基础上打破电子专业传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时空界限。无论是电子专业学生接收思政教育还是学习思政教育宣传内容,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或者手机来完成而没有必要走进特定场所。

2新媒体环境对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2.1使电子专业思政教育环境真实性弱化虚拟性是新媒体所具有的重要特性之一,在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中通过发挥新媒体的这一特性能够让思政教育工作突破时空限制。然而电子专业传统思政教育的面授形式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能够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有序性以及系统性,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面授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发生了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不断拓宽,所以在思政教育传统模式被打破的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思政教育中所具有的主导地位也受到了冲击。并且如果在电子专业思政教育中对新媒体产生过度依赖,电子专业思政教育环境也会凸显出虚拟性特点并导致电子专业思政教育环境真实性弱化。

2.2对电子专业学生生活学习方式产生不利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中,学生具有了更大的认知成长空间,同时因为新媒体具有着丰富的信息以及快捷的传播速度,所以新媒体在电子专业学生群体中获得了广泛推崇。然而当新媒体对学生注意力产生过度吸引时,也会对电子专业学生生活学习方式产生不利影响。如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工具让电子专业学生与他人之间开展的交流更加便捷,但是也同时导致了学生不分场合和时间的使用手机等新媒体进行网站浏览和聊天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另外新媒体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如通过对网络进行利用,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与展示自己,并对自身看法以及思想进行自由的发表与交流。但是在过度依赖网络的情况下,学生在现实中会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导致学生性情淡漠。

3新媒体环境下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3.1强化思政教育中的双向交流新媒体环境让电子专业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渠道,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单方面所进行的说教十分容易出现失灵现象,这也证明了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中传统的灌输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需要与学生需求。在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而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构建中,构建方式往往决定着构建效果,而由于具有较强目的性的灌输说教方式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中难以取得良好成效。而要在新媒体环境中让学生构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则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开展双向交流与双向探讨来实现思政教育工作中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与吸收方面转变,从而推动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由于电子专业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具有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所以学生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也希望能够表达出自身的看法与思想,即便是这种看法与思想在经过探讨后被证明是错误的,学生也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而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进行单方面灌输,那么学生则会因为自身缺乏足够的参与权与发言权而感觉自身没有得到尊重,当学生产生这种心理时,电子专业思政教育自然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中,对双向交流进行强化十分必要。

3.2辩证引导、回归生活在电子专业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许多事例选材都是使用名人和伟人事例,这种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使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高、大、空的感觉并在这种感觉的基础上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抵触心理,而这种现象明显已经背离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初衷。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渠道更加丰富与通常,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新媒体认识到正面的思政教育内容,同时也会看到许多负面但是却具有客观特点的信息,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仅仅期望学生接收正面信息所带来的熏陶是不现实的,这要求教师能够对事例、事情、人物等进行客观、的介绍,并在引导中让学生使用辩证思维来挖掘真实全貌中的正面意义,这种思政教育方式不仅尊重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需求,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性,所以这种辩证引导的思政教育理念应当是新媒体环境中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必由之路。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对生活的回归就是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走进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自身的生活中挖掘意义。例如,互联网中对以及雷锋等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做出了质疑,而对这些帖子做出浏览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思政教育工作不可能强迫学生杜绝这些内容,面对类似的事件,最现实的思政教育方法就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对革命年代背景做出联系并对这些质疑所具有的荒谬性作出辩证的驳斥,这样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同时也让思政教育工作变成了一堂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挖掘真相却具有生动特点的历史课,这对于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对学生参与性以及积极性的调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3.3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养成外显习惯无论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还是在以往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作为德育手段的思政教育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养成某种思想习惯或者行为习惯,这些思想习惯以及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生的社会行为以及日常生活体现出来。而为了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这一目的,在新媒体环境中,思政教育工作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将思政教育工作任务仅仅停留在观念养成与思想教化方面,而应当以学生的习惯养成为着眼点通过课堂内外教育环节的维持与强化来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以为教师曾经在电子专业思政课堂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1978年的巴黎进行聚会,有人向其中以为获奖者问到:“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实验室或者大学生所学来的。”这位获奖者回到道:“幼儿园。”并对这一回答做出了解释:“在幼儿园中学到了分享东西、不随意拿他人的东西、东西放整齐、礼貌、思考等,从根本来讲,所有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电子专业思政教育工作最为主要的任务,同时也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作者:刘宁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电子专业论文: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核心能力论文

一、基于核心能力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为区域经济提供一线的生产服务人员,要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必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通过笔者多年的跟踪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三个能力,既“专业能力”、“商务能力”、“再学习的能力”,建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化。进一步加大了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进一步加强了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同时加强“双证书”制度的推行,使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结合。

(二)结合企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为适应市场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力的需求,必须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构建方面,将课程体系分解成三级模式,分别包括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领域。将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英语、财经基础知识等课程列为基础学习领域,要求所有电子商务的学生在及时阶段都必须综合学习以上课程,让学生在电子商务人才技能需求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学习领域,针对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设置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网页设计等课程让学生对专业有个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专业拓展领域,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动手能力的不同,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分方向系统深入学习钻研,进一步掌握专业的深入技能。

(三)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不进入课程改革的层面,任何教育改革都是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的。根据就业导向所要求的电子商务职业能力,设置调整课程体系,真正做到以企业的岗位要求改革专业;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改革课程内容,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加大教材中实训部分的内容,并逐步加以规范;建成一批品质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初步完成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力实施“双证书”制度。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上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在毕业时一方面可以获取毕业证,而且可以取得助理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证书。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在实现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相衔接的基础上,通过选修课的设置增加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兼容性,为学生掌握多种职业技能提供课程支撑,使学生实现一专多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采取“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整体行动,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按照实现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倡并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网上教学、模拟方针教学等。在教学方法上,倡导采用体现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方法,如现场教学法、项目教法、模拟教学法、岗位实践教学法等,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方式,确保实现知识、技能、态度、兴趣等方面的教学目标。要通过校企合作与沟通,加强重在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要教育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思想,要学会人际沟通的技巧。同时,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学校学习和岗位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其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高度认同和热爱,能够以积极、自信的心态,以敬业的品性、稳健的处事原则、主动的工作作风、忠诚的人格特质为内容的职业精神,更加充分地体现在学生的职业素质中。

(四)打造以工促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模拟、接触工作岗位,使学生及时了解岗位的职业需求,加深学生对岗位的理解,进而转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不断更新、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以工促学的目的。1.加大校内实训教学力度按照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校内实训的教学力度,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校内实训,做到实训有目的,实训有效果,实训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校内实训分为课程分散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等。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将学生动手能力极大的提高。2.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借鉴国际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的教学模式,构建生产性的实训基地。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实习实训基地。采用引进、联办形式,建立集生产、教学一体的“校中厂”,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联合开办订单班,学员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起,经过考核、面试筛选,组成企业的“订单培养班”,学生除了正常参加电子商务专业设置的课程教育之外,可以系统地接受企业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以企业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和要求设计课程,由企业选派人员与专业教师联合开展教学和实训活动。3.切实做好工学交替的落实与反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实行工学交替,是破解文科类专业实训难的一个重大突破。所谓的工学交替,是指在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一年级的下期,当学生对专业有了初步了解的时候,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锻炼2-3周时间。这种实习方式的目的在于可以使学生明确认识到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岗位,认识到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及掌握的技能,当回到学校后,会主动发现自身的不足,尽量弥补。做好工学交替工作,对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不可或缺,高职院校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是必须有几家密切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训指导老师的密切配合下,认真完成这项工作。同时,当学生工学交替工作完成后,要及时总结反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方向,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效果。

二、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大潮在我国迅速席卷,对电子商务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高职院校作为为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创新教学方案改革,从而满足社会各行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作者:王铁桩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

电子专业论文:提高教学改革电子专业论文

一、创设环境,强化职业意识

教室作为一个特定的空间,具备教育和文化的特征,并能反映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专业的特色。首先,从文化功能上考虑。电子专业教室职业化创设可以把相关电子企业文化引入,通过环境熏陶,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学校培养提高中职电子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刘俊先的学生最终是要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让企业文化走进教室,在教室里设置文化墙,张贴电子企业图片,管理细则,使学生能够尽早了解企业,认同企业,帮助学生毕业后顺利入职;发挥榜样的力量,张贴电子专业毕业生、学生简介,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帮助学生规划有效的职业愿景;以行业需要为导向,根据企业人才素质要求,促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并提升自我等。其次,从专业教育功能上考虑。电子专业在元件检测、焊接、安装等基础技能项目的实施上对硬件设施的要求不高,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室原有的条件下增设技能模块,如电子元器件检测、电子设备安装与调试、家电产品检修等模块,并配套相应工具:万用表、电烙铁、检测仪表等。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空余时间,随时参与专业实践,置身于职业环境中,扮演准职业人。

实训室是电子专业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实践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其职业意识,安全、规范生产意识的重要场合。因此,对实训室环境的建设,除了一般意义上对实训设备、服务设施等的建设,使实训室满足学生实训需要,满足师资培训需要外,更要加强其人文意义上的深层次的打造。例如,在实训室营造企业安全生产和规范管理的环境,强化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安全意识;在学生的实训操作上引入企业规范的流程管理,提升学生的职业化工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岗位意识;在对实训室的管理上,引进企业的“5S”管理,时刻保障实训室的清洁、有序、完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抓好养成教育,做准职业人

习惯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具备稳定性和自觉性。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坏习惯却往往成为人生发展的障碍,因此抓好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基础,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应该贯穿于学生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规范、持续的日常管理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的基本保障。“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学生的常规管理从一开始就应该规范化,学生进入校园的及时天,就应该明确学校的纪律,班级的制度,并通过这些规矩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渐从他律变为自律。日常管理要求细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既有学生做事的养成教育,也同时涉及做人的养成教育。例如,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上,对学生基本操作——焊接、安装、检测等,必须做到规范化、专业化;电子专业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应与企业车间管理对接,让学生一开始就按企业要求,进行安全、规范、标准的操作与生产。当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他需要日复一日的不断强化,依赖作为教师的我们灌注足够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并辅以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效。此外,良好的行为习惯,还依托于丰富的校园活动,班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外化作用,自觉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形成一种自我意识,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中职教学模式应结合学生特点与课程目标要求,并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地位。对此,可以采用当前广泛推广的适应中职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电子专业教学中,项目是指以制作一件具体的电子产品,或者是进行一项具体的故障检测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具体事件的任务。它是一定教学内容之下的具体工作过程的体现,能够将电子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又不脱离企业和行业生产的需要,学生通过有效的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稳压电源电路的内容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项目——可调式稳压电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并在项目中细分出电子元器件的检测,元件的安装、焊接,电路调试等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将学生按每组5~6个人随机分组,由小组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案,结合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职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而又相互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师生对项目过程与项目结果做出合理评价,巩固学习成果。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本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点以“项目”呈现,让学生体验了企业生产简单电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较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教无定法”,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教学,都应该是为学生服务,能够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能适应当下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这才是改革教学方法的实质。

四、加强校企合作,转型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职业教育育人的需要。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发展迅猛的行业,校企合作对中职电子专业有着非常意义,通过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参与企业实践,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有重要意义。例如,引企入校,构建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引进相关电子企业的工作设备,模拟企业生产情景,并实现企业化的管理,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实训、生产,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很好的体验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和工作任务,掌握到行业先进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又在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树立产品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了理论到实践、学习到生产的过渡,为学校向企业输送合格人才提供了前提。又如,走进企业,让电子专业学生接受阶段性顶岗实习,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使学生职业素养实现质的飞跃。顶岗实习能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并在相应的岗位上与企业员工一样接受企业的管理,进行同样强度的生产,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能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能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总的来说,顶岗实习能很好的实现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几个方面的提高,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的转型。

五、总结

总之,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企业用人的要求,也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应针对专业特点,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到每一个细节上,以提高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提高学生就业率。

作者:刘俊先单位: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

电子专业论文:网络环境下中职电子专业论文

一、倡导因材施教,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电子专业人才

中职学生的基础水平普遍都不高,尤其是电子专业的学生,他们选择这个专业的主要目的是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一技之长。为此,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并结合电子专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有效的策略,使他们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电子专业人才,为我国电子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为使每一名电子专业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教师可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了解,具体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个性特点、接受能力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合作学习。在团队中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能获得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也更容易被激发,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环境

通过对大量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后发现,课堂气氛不但与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密切,而且还对学生思维的活跃度有着一定的影响。简而言之,沉闷的课堂气氛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培养,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职电子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材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常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理论上,从而使得课堂氛围难以获得有效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为了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应当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或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进行电子专业晶体三极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电器,如:电脑、电视机等,提出晶体三极管在这些电器中的应用,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可以向他们提出如下问题:晶体三极管具有哪些特性?它的工作状态有哪几类?主要的工作区域有哪些?当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通过交流探讨,不但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并且还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三、利用多媒体开展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都是中职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中不乏一些比较抽象和概念化的知识,如果仅仅凭借教师的语言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透彻,而利用多媒体工具可以创设出近乎真实的情境,这样能够使原本不易理解的问题变得直观、具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应当尽可能与教材的知识进行紧密结合,从而使多媒体的作用得以较大程度地发挥。例如:在教学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时,因这部分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语言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不但很难理解透彻,而且也不利于达到教学目标。此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大家,教师可对一些细节性问题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

3.2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大脑会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并且能够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直接通过操作体现出来。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将操作与创造融为一体,此时的操作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会获得大幅度提升。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以往的电子专业教学一般都是教师以黑板为载体,以图片和器材作为工具进行授课,这样学生不但无法直观地看到电路展示,而且也很难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这极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整个操作过程,再加上教师从旁讲解,学生可以很快地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此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操作能力,也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际操作时,容易造成电阻电容等元器件损坏,此时教师应当进行纠正,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问题,帮助学生改进,而不要责怪学生,以免影响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对中职电子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掌握与电子方面的有关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在工作岗位中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给我国电子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对电子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作者:贺仕珍单位:湖南省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电子专业论文:中职教学改革电子专业论文

一、改革课程体系

(一)夯实理论基础。基础类专业课如《模拟电路》、《脉冲与数字电路》、《电工基础》等,必须让学生扎实掌握好。如果基础不牢固,在后续课程的知识就难于理解,学生慢慢会失掉信心,个别学生甚至放弃学业。同时也为学生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二)强化基本技能。如《电子工艺》、《电子装备》、《照明线路安装》和《小家电维修》等,可以巩固理论基础,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东西”,会做一些事,树立信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力。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后,要以市场为导向开设后续课程(选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两、三个方向细分,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择业方向选修,避免“嚼多不烂”。

二、改变教学模式

中职生基础参差不齐,如果采用“一锅煮”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造成后进生学不会,而学优生又“吃不饱”,因而不少学校采用分层教学模式。采用分层教学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教学改革新探唐运恩广西宜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摘要:随着国家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生就业率稳步提升,发展前景看好,而中职电子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工厂一线工作,技术含量低,就业极不稳定,电子专业逐渐失去吸引力。应以市场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机制,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方法评价机制模式,即将同一年级分成几个层次班,或将一个班学生分成几个层次,按层次确定不同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分层教学较容量使低层次学生易产生自卑感,同时给老师教学设计、组织和评价的难度增大,可以采用递进式教学模式。递进式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中体现一个核心,强调上一级目标它为下一级目标服务,体现教育公平,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满足。例如《电子CAD》课程,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及时层次学会绘制简电路原理图和运用软件分析电路功能;第二层次可以设计简单的印制电路板;第三层次可以设计较复杂的印制电路板。这样学生如玩游戏积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阶梯式推进,不断提高。

三、转变教学方法

在我们的记忆中,人们提到教育时眼前出现的画面往往是老师站在前台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很多老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会教了,却没有反思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还适合学生。时代变了,学生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转变,如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是指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的技能、技巧。例如在学习“电冰箱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时,教师习惯采用的教学方法是:①介绍电冰箱的各个部件;②讲解各部件的作用;③结合电冰箱实物解释各部件的外形和位置;④讲解冰箱工作原理。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和压抑,学生基本采取记忆的学习方法。若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这样设计:①老师提问:天气热了想喝冰水怎么办?(学生会想到冰箱)②老师提问:冰箱为什么能制冷?(让学生讨论、思考—冰箱有那些部件?)③老师引导归纳列出冰箱的各部件。④学生结合课本分组讨论各部件的作用并结合实物找出各部件,学生间交叉检查。⑤学生分组讨论工作原理,然后可选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学生互评。

四、创新评价机制

(一)相对评价与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相对评价。相对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个人的基础和提高幅度,进行纵向比较和评定,以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即通过统一考核、考证等方式,要根据电子专业学科的特点,采用动笔、动手与动口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也正是我们学生所能接受的全新的考试方式,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即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结果评价即学期考核、考试,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价,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考核内容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倡导灵活多样的考核原则,考虑学生差异,注重学习和发展过程评价。要切实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提倡形成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评定成绩的方法,加大作业、课堂讨论、训练、考勤等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广泛实行分阶段测验的考核模式。

五、结语

随着新形势、新问题的出现,相应的教学改革也必须同步进行。只有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改革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机制,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今后的教学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唐运恩单位:广西宜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