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统计调查论文

摘要:近年来,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统计调查体系逐渐得到调整,报表制度的基础地位有所削弱,而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等方法日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调查现象的复杂性和调查目的的多样性,林业统计调查不能采取一两种调查方法,而要采用多种调查方法。
统计调查论文

统计调查论文:人口问题统计调查研究论文

三十多年来,中国通过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使13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在20世纪实现低生育水平的国家。但在人口转变的同时,中国人口问题由过去的以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结构相互交织转变,使得中国人口问题的解决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人口问题及其给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带来的压力,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围绕着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中国近年来涌现了众多不同观点,通过对这些基本观点的述评,对加深人口理论研究,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我国人口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调查,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开始持续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降到1980年的2.31,首次接近更替水平,2000年第五次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30,达到低生育率水平,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针对在低生育率水平下,我国21世纪人口问题的核心及人口政策的导向,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关于未来人口战略目标的不同观点

就未来人口战略目标而言,目前的主要争论集中在:是否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形成了以下不同观点:及时种观点认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叶文振(2002)、李小平(2004)等人,他们认为在新的百年里继续有效地减少人口数量依然是我国人口政策必须考虑的主要矛盾和先于一切的大事。理由有三:其一,人均意识与人均资源劣势要求减少人口总量;其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潜能,要求减少劳动力供给总量;其三,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缩减人口总量。的结论认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在100年后将中国人口降到8-10亿并力争更低,200年后降到3-5亿。与及时种观点截然相反,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结构问题已经一跃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宋健(2002)认为人口数量问题成为“笼中之虎”,尽管威猛,却尽在掌握之中,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性,造就了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的独特性,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人口战略目标应该由数量问题转移到结构问题上。持此观点的学者虽然不是很多,但这至少警示人们人口结构问题的严重性。第三种观点认为,统一人口数量与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才应成为长期追求的目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多方位的寻求平衡发展。李建新(2001)驳斥了“一味追求人口数量减少的观点”,认为在追求减少人口数量过程中所引起的加速年龄结构老化则必然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他引用中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历史事实,论证了“人口数量多少并不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命题。蒋正华等人(2000)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目前追求人口数量是不现实的,当前所做的是将总人口控制在人口较大容量内的前提下,实现人口结构、人口地区分布的合理布局,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在人口战略目标上的激烈辩论,说明中国人口未来长远发展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异常复杂、困难的任务,需要慎之又慎。

关于有无必要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的不同观点

在人口总量压力与人口结构压力并存的情形下,能否进一步降低生育率,是学者们关注的另一热点问题。对未来人口目标的不同观点,体现在对于生育政策的走向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三种意向:1)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将总和生育率降到1.5甚至1.0以下,并长期保持下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口过多与人均资源长期紧张的问题,这样才可能在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上追赶发达国家;2)稳定目前低生育率,这是人口总量未来能否停止增长并转向负增长,最终实现现代人口转变的关键;3)提高生育率,稳定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2.0左右,是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的稳定状态。这些意向最终体现在对生育胎次政策的主张上:1)主张继续推行一孩化,从而进一步扩大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叶文振,2002;李小平,2004);2)维持目前的生育胎次政策或稳定总和生育率于1.5~1.8左右(马瀛通,林富德,2000);3)调整现行的胎次政策,扩大二胎比例或逐渐向二胎政策过度(李建新,2000,2001;于学军2000),一方面,对生育率水平特别低的地区(如北京等地生育率已降到1.0以下),应采取措施,刺激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另一方面对生育率较高地区,通过生育政策把生育率控制在2.0左右的水平上,这样既达到控制人口增长,又达到调控人口数量的目标。以上学者们对未来生育与政策调整问题基本上属于理论探讨,目前尚无严密的计算和论证,对这些调整可能带来的后果也无系统的论述。

关于人口调控的不同观点

从上述的讨论中可看到,无论从我国目前人口数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上看,我国的人口是需要进行调控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并逐步完善,人口控制机制应如何确定,现行的管理体制有无存在的必要或应向什么方向发展,已倍受关注。在人口调控问题的研究中形成了以下观点:及时,只能由政府计划调控,理由有二:其一,由于市场经济对人口调节的时滞性,即使对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而言,政府对人口的宏观调控也是必不可少;其二,人口的生产不同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对两种生产的调节机制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人口生产并不受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调节,因此人口控制不应该也不可能由市场调节,只能计划生育。第二种观点认为,今后的人口调控应主要通过竞争、劳动力市场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家庭的生育行为、控制人口数量,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一方面,随着生育率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边际效应必然出现递减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20世纪20年来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变动的研究,认为近20年来人口发展主要由经济等客观因素所决定,当人口政策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时才能起到显著的作用,主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把婚姻、生育之类的私权归还于民。

我国人口问题研究观点述评

我国学术界在上述三方面的人口问题研究中既存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也存在差异显著的推断和论证逻辑。总体来看,各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转变的特殊性及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决定。

一方面,历史上长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基数庞大、增加速度快,对中国资源环境能源形成严重的压力。再加上人口运动的惯性和人口再生产自身规律的作用,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还会进一步尖锐化,因此人口数量问题是理论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近几年中国人口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如果按照自然趋势发展,中国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像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持续处于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但是由于70年代开始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发生了快速转变,致使中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这就导致了我国人口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使得21世纪中国面临着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双重压力。

第三,中国人口转变的经济基础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转型是在经济追求高速发展的时期出现的,与工业化几乎同时发生,而欧洲是在工业化完成后的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才出现的。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10000美元左右,而中国仅为1000美元,显然,中国的人口的转变缺乏经济基础。

总体而言,对前面提到的人口问题虽然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各种观点的争论使人口问题的研究更加。具体而言:

在未来人口战略目标上,学术界把人口目标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并深刻认识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找到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研究的视角更加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在确定人口的较大容量及适度人口方面将人口学、经济学、资源环境学等结合起来,跨学科的特点突出;在分析人口结构问题时,选取了改进之后递进式生育预测方法,这种预测方法更适合于中国人口发展的规律。在人口生育政策的导向及人口控制的调节机制上,对人口政策的探讨不再仅限于关注人口数量,而是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审视人口政策实施的条件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对于这些方面的探讨,可使未来的人口政策更符合实际,从而能尽可能的缩小负面效应,这是其合理的一面。其不足之处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地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技术条件与经济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全国的人口的生育率水平更多地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未来人口研究及人口政策制定的启示

上述针对人口问题的观点,是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国人口问题而提出的,这些观点对我国未来制定人口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及时,在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下,生育政策应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无论原有的生育政策在过去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但人口政策总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也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其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及完善,无论生育政策的导向如何,对生育的调节手段应该发生转变。

第二,生育政策应分地区区别对待。虽然改革和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生育政策的选择与方式上也应有所不同。在上海、广州等地综合生育率低于1.0的地区,特别是佛山(0.55)等超低生育率、经济基础好、思想观念超前的城市,稳定低生育率水平的条件已经成熟,应将低生育率稳定机制从政策控制机制向群众自我约束机制转变。在经济基础落后的西部高生育率地区,应深入群众实地调查,确定出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宜的生育调节方式。超级秘书网

第三,促进人口流动,改变生育观念。在城市总和生育率已经较低且基本稳定的的条件下,控制农村人口成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而促进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建设不仅是人口向城市的简单的转移,更重要的是人口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的转变。发达地区经济条件的引力,与落后地区人口过剩的推力,使得落后地区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在流动中改变生育观念,转换生育行为。

统计调查论文:物流统计调查试析论文

一、物流统计调查的必要性

物流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职能,社会经济运行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均涉及到物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使原来分散于不同经济领域和环节的相对独立的物流功能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统一为综合物流系统,这不仅提高了物流本身的运作效率,而且更好地适应了市场上用户对物流的要求,使物流业发展成为有别与传统运输、仓储行业的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一般由交通运输、储运、货代、流通加工和配送等行业构成。交通运输行业包括各种运输方式所实现的货物空间转移,也包含与之相关的起支撑、保障、衔接作用的许多辅助作业,如相应的装卸搬运、仓储、送货上门、上门取货、联运等;储运行业以储存为主体兼有与之相关的运输等功能;货代行业是介于货主和运输业之间的第三方,专门从事托运和货运委托业务,既为货主提供物流服务,又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流通加工、配送行业是商品流通中从事的物流增值服务,如消费品的拆分包装、生产资料的套裁等辅助加工活动,以及商品配货、送货等多种物流服务。其中交通运输、储运、货代是物流业的主体,流通加工和配送是与商品流通密切相关(集商流和物流于一体)的行业。张文杰教授认为运输业是物流产业的主要行业,美国运输成本占物流成本比重不断上升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看法。美国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的比重从1980年的46.5%上升到1999年的59.6%,是用于物流的较大费用支出。仓储费用是仅次于运输费用的物流开支,通常占物流成本的30%-36%,与运输费用合计约占到物流费用的95%以上。可见,运输和仓储是物流的主要行业。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互相分割,各项物流功能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虽然物流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对物流的认识主要处在理论分析和研究阶段,这期间尽管有过实际应用,可范围和效果都有限。近两年企业自发的对物流的需求,引发了一轮空前的物流热,物流热中遇到的问题之一是我国极度缺乏有关物流产业的经济统计资料,也没有的物流需求统计数据,使我们对物流的理解始终处于定性的认识水平上。物流企业在经营中因不掌握市场需求而存在盲目性。在物流的定量分析中,有关物流的统计指标选择是首先遇到的问题,相关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量确定是进行研究的第二大难题,通过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和年鉴书籍获得所需要的数据绝非易事。有时为了分析问题的需要,只能利用现有的相关统计数据,如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因为运输是物流过程中实现货物空间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物流规模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却不能真实反映物流的全貌。另有研究人员根据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结合国际经验来估计我国的物流需求量,这仅仅是从宏观上对物流需求的简单估算,是否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尚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因为不同的研究人员采用不同的比例估计物流需求,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三十不等,其间的差额较大,给理论分析带来了混乱,使实际工作无所适从。因此应该加强物流统计和调查,及时地反映物流供求状况和变动情况,掌握物流供求的规模和水平,反映物流供求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物流业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从已经掌握的国内外文献来看,还没有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没有提出过通用性强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具体测量指标。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探讨,对物流供求的概念及其计量进行分析,使之能够作为物流产业规划、物流市场发展和企业市场经营的工具得到初步应用,或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物流统计指标选择

要进行物流统计调查,首要任务是选择和设计物流统计指标。西方国家主要采用就业人数、资本总投资构成、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三个指标进行服务业统计。据估计,有13%的劳动力参与物流过程,约19%的国民财富投资于物流产业,物流成本一般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5%。物流还创造了国民收入,产品的价值量因物流过程中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物流服务新创造价值的追加而增加。为了反映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服务供求状况,其统计指标的选择即要结合国外经验,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及时类是反映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服务供应的指标即物流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1994年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的货运和仓储部分。有研究报告即采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从业人员数及其比重、这些行业的固定资产和基本建设投资构成、国内生产总值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的比重说明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但是不能以这些数据代表物流业,因其中含有客运及邮电通讯成分。

第二类为反映物流需求和物流支出的指标。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对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废旧材料等的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物品在空间、时间、作业量和费用方面的要求,涉及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诸方面。反映物流中运输需求的主要指标有货运量、货运构成指标,反映库存需求的有仓库容量、商品库存量等指标。根据统计资料的可得性确定物流需求的基本指标:货物运输量、货运量构成、商品和物资库存量。

物流总成本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用于物流的支出。控制物流成本是宏观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就微观而言,降低物流费用是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

其它相关统计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均收入、产业结构构成等。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会发生变化,会从单纯的商品需求向服务需求转化,从而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达一定水平时,消费物流服务的需求即可出现,随后不断增长。也就是说,物流需求与人均收入、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物流需求作为商品需求的派生物,与消费品销售、生产资料市场直接相关,商品市场的规模直接决定物流需求的大小,因此物流需求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密切相关;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产业中的物流需求主要是生产资料的位移、储存和流通加工等,这类产业物流与各行业的产值产量存在涵数关系。从宏观来看,由于物流活动遍布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相应地物流业的产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各个产业的物流支出决定了物流成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应的比重。目前受基础数据的限制,特别是由于我国有关物流行业的产出及物流成本的统计数据缺乏,上述相关关系是不明确的。很难定量分析物流成本支出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GDP的相互关系,相信今后随着相关数据的完善,或者通过大量个案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结果。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和测算,物流成本占GDP中的比重呈降低之势,这是物流管理水平提高和先进物流技术应用的结果。表1和表2为美国物流成本构成和近年来美国物流成本情况。

对美国物流成本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物流成本(X)与GDP(Y)的相关方程:Y=13.478X-3075.5,相关系数R2=0.9957。其经济意义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物流支出也越多,对物流需求越大。这里的负截距有特定的经济含义,表明如果物流支出达不到一定的水平(X>228.19),则不可能有GDP产出。

美国颇有影响的罗伯特·达勒内物流年度分析报告自1990年首次以来,已连续进行了11年,是一份确定运输市场实际规模、反映物流对美国经济影响的一份长期报告,报告中提供了美国物流成本所包括的项目和计算方法:物流成本一般包括库存/运送成本、运输成本、货代方面的费用(货主费用)和管理费用,其中:库存/运送成本:利息、仓储、税收、折旧、残损、人力和保险费用;运输成本:货运成本(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管道);货代方面的费用(货主费用);管理费用:4%x(库存成本+运输成本)(1999年管理费率为4%)。

从市场供求的角度看,物流成本是各行各业用于物流的费用支出,即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物流市场空间的大小。

三、物流统计指标的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运周转量统计,其他物流业的相关指标均没有公开的统计资料,也没有的统计方法和基础数据,这种状况与当前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和物流热的经济环境不相称。目前,我国部分省市纷纷制定和规划物流产业发展的项目,急需市场需求的统计数据作为物流业发展的依据,以避免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从而使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如物流从业人员比重、物流业投入产出成果,可根据我国的历年统计资料进行分离、整理得到初步结果,较为具体的详细数据则需要进行必要的普查或专项调查。物流规模是从数量上反映物流产业和物流需求的指标,主要包括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量,物流量是上述作业量的累计。实际上并不进行多个环节量的累加,通常以物流服务费用支出或物流成本来计算物流规模,这样做可操作性强,便于统计。如果以作业量表示则会出现反复装卸搬运、重复倒装、迂回运输等追求数量的弊病,有悖于市场经济追求效益、讲求质量和提高效率的基本原则。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与物流相关的有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工商企业库存、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销售额等,其中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再以货运量为依据,结合货运价格或费率,可得运输成本:运输成本=∑货运量x运价同样,根据工商业年末库存额和全年库存周转次数,以及利息、税收、保险、货损、折旧、仓储费率、人力费用可统计库存成本:库存成本=∑库存量x各项费率管理费用可根据上述二个数据,按一定管理费率计算得到,其它费用有货代费用即货主的费用,可根据运输和货物费率分别计算得到,这样物流规模即可推算出来。当然,开始时受可用数据的限制误差可能比较大,相信随着基础数据的,加上第三产业普查、抽查和必要的物流专项调查,会使之越来越接近于实际。

物流需求可从物流基本需求、产业物流需求和消费物流需求等不同角度进行统计调查。物流中运输、仓储等基本需求容易确定,如货运量、货运结构、工商业库存额有可利用的统计资料。产业物流需求和消费物流需求需要进行分行业、分品种的专项调查,现行统计资料中有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行业分类,是按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农业生产者、其它行业进行分类的;另有按地区、城乡的分类,据此可进行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及城乡商品流通中物流需求的调查和统计。同样,按GDP的产业分类,也可进行整个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物流需求统计调查。超级秘书网

在无法获得统计资料的现时条件下,可依据经验数据大致估计我国的物流成本。与物流直接相关的是商品流通,即市场上的商品交易量可作为参考依据,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李严锋在对我国第三方物流末端服务市场需求的预测中便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依据,认为我国商品流通的物流支出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1:5,对未来的物流支出作出如下预测。见表3。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的统计,我国当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6.9%,在表4中所列国家和地区中物流成本比例较高。国际经验表明当物流成本相当于GDP的15%以上时,其下降潜力较大。假定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左右,那么1999年的这一比例约保持在15%上下,以1999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82054.3亿元计算,则物流成本的估计值为12308.1亿元。

当然,上述比例是否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还需进一步证实。

有关物流业的状况特别是物流成本在经济发达国家已有较完整的统计数据,有学术机构或物流企业对其进行长期跟踪调查。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亟待统计部门、研究机构和物流企业进行调查、统计,以获得及时手数据资料,更为地反映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统计调查论文:林业统计调查体系分析论文

中国林业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近年来,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统计调查体系逐渐得到调整,报表制度的基础地位有所削弱,而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等方法日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调查现象的复杂性和调查目的的多样性,林业统计调查不能采取一两种调查方法,而要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多种调查方法结合运用,就构成中国的林业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国长期以来所采用的林业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其采集统计信息的方法主要是统计报表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调查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当前林业统计工作需要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即以必要的统计报表制度和周期性的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为主题,结合运用重点调查和科学估计与预测,建立这样一种新的林业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的,是对现行的林业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重大改革[6]。同时还必须注意各种林业统计调查方法的相互衔接。在林业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调查和非调查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关键在于扬长避短和优势互补[7]。

中国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

所谓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就是按规定要求完成整个林业统计调查过程的工作体系。在林业统计调查工作过程中,其运行轨迹涉及到四个方面:即主体、客体、宿体和载体。显然,要想使林业统计调查活动得到有效开展,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把林业统计调查主体、客体和宿体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林业统计调查活动的动力,实现三者的对立统一。不难看出,完善的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以下四个部分所组成:①林业统计调查组织管理体制。一方面是林业统计管理体制它提供如何处理委托关系。另一方面是林业统计调查组织架构,它提供统计调查信息流动的途径,涉及到林业统计调查机构与林业统计调查客体之间、国家林业统计调查机构与地方林业统计调查机构之间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组织体系。②林业统计调查信息技术,即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使林业统计调查资料按所设计的途径得到及时的传送、整理、储存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在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中,这部分是脉络。③林业统计调查监督保障体系,即如何对林业统计调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评价和跟踪反馈,确保林业统计调查个体的合法权益。在统计调查运行体系中,这部分是保障。只有以上这三个方面都建立起完善的运行机制并实现有效的衔接协调,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才能畅通无阻。①林业统计调查管理体制。中国目前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8]。这种管理体制既非集中型,也非分散型,并且与其他一些国家的集中分散型也不一样。初看起来,这种管理体制具有双重领导、双重保障,但实际上却是统计不到位,责任不清楚。就林业统计调查运行角度看,林业统计工作常常受到干扰:一方面,统计业务、编制、经费由国家林业局统一领导,主要考虑党和国家要求,考虑国家林业统计为制定政策、决策提供依据的需求;另一方面,调查数据由基层统计部门搜集提供,而地方党政领导要求统计为地方管理服务,形成了统计信息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不仅增加了统计调查无法满足各级政府需求的现实问题,而且还因为利益需求,在统计数据上甚至在统计报表上做文章,虚报假报等现象。②林业统计调查组织保障。基层林业统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根据《林业统计管理办法》,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专职、兼职统计人员。但由于编制限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9]:首先是专职人员学历不高的多,缺乏林业统计专业知识的多;二是基层人员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三是上岗前的培训实施不到位,接受培训提高的不多。由于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善了统计业务工作环境,从而为林业统计调查工作创造了良好客观条件。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林业统计信息的传递手段滞后,社会化程度不高,林业统计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组织,缺乏专业人员队伍,难以为新时期的林业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和保障。硬件设施和软件工具不配套,系统集成化程度低,完整的林业统计数据库体系尚未形成。信息资源管理不规范,设备的利用率低、配置低、性能不高,难以对大量统计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致使林业统计调查的数据对林业经济的贡献率低。同时统计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统计信息的标准化工作的滞后也严重制约了林业统计调查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林业统计调查资料的真实,是林业统计调查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在中国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依法统计很困难。虽然中国早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使中国的统计工作有了法律依据,但离真正的依法统计还有很大差距,而据此制定的《林业统计管理办法》的颁布同样没有很好的对林业统计调查的实施起到法律保障作用。②利用社会舆论对林业统计调查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批评的机制尚未形成。③林业统计调查质量评价、跟踪体系不健全。中国目前正在努力研究这个课题,但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效,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林业统计调查评价、跟踪体系,其结果就是对一些林业统计调查数据的来源和合理性难以做出解释,对一些林业统计数据的质量和性难以做出说明[10]。

中国林业统计调查体系的基本框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中国林业统计工作的日趋完善,中国林业统计调查体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系统,而是一个由技术、组织、管理等多种要素紧密集成的社会技术系统网。统计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如何搜集、处理、传递和提供信息,林业统计数据就是林业统计调查的产物,而林业统计指标就是林业统计数据的载体。在林业统计调查过程中,统计调查方法是整个林业统计调查体系的核心。这三个子系统,体现了统计自身的职能,要真正实现统计职能还必须有相应的组织保障系统。建立强有力的统计管理体制,还必须有统计法制系统,保障统计信息的处理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另外,还需要有统计科研、教育系统,不断壮大统计的科研力量、积极培养统计后备人才。这样才能使系统及时、有效的运行。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把中国林业统计调查体系构建为7个部分(见图2)。即林业统计调查标准体系、林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林业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林业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林业统计调查组织保障体系、林业统计调查法制保障体系和林业统计调查办公自动化体系。

本文作者:于兴新王哲工作单位:山河屯林业局

统计调查论文:统计调查方式中抽样调查研究论文

一、抽样调查在统计调查体系中的地位

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核心,是进行统计研究和分析的基础。我们如何得到统计数据,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科学地搜集统计资料,也就是统计调查。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有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各种调查方式各有其特点,又各有其适用条件。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是以调查为主,非调查为辅,统计数据上报方式以统计报表为主,其他方式为辅。是适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分级管理的要求。各级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的矛盾越发突出,即使近年来统计网络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信息的及时性、性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入世以后,的公司、企业将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他们不会理解,也不会去应付按月、季、年填报的统计报表,因为这与国际惯例不一样。统计部门再以报表作为信息的主渠道,已不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994年国务院下发(国发〔1994〕42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改革统计调查体系请示的通知》,明确提出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为补充的统计调查体系的改革模式,并将其纳入国家《统计法》。抽样调查在统计调查体系中的地位突显出来。

二、抽样调查是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非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非全

本文出自公务员之家/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在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观察,借以推算总体指标数值的一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及其推断分析方法不同于其他调查的方法。首先它选取单位的时候,是按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抽取的组织方式和方法又有多种如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整群抽样、机械抽样、类型抽样和多阶段抽样等。其次,抽样推断是建立在概率论的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基础上的科学推断方法。

抽样调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从原则上讲,取得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的资料,在许多场合都可以运用抽样推断的方法取得;在某些场合,甚至还必须应用抽样推断的方法取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对不可能进行调查的现象总体,必须应用抽样推断的方法。对于无限总体的调查是不可能进行调查的。也不可能对具有破坏性的产品质量检查和检验等进行调查。只能使用抽样推断的方法。2、有些总体可以进行调查,但实际上不必要进行调查。例如,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统计数据是反映中国基本国情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从建国以来我国进行过五次大型的人口普查,掌握了大量的人口数据。但是,人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

本文出自公务员之家/口的变动情况不可能,也不必要进行调查。3、抽样推断的方法,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的监控。抽样推断不仅广泛用于生产结果的推算和估计,而且应用于对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监控,经常监督和检查生产过程是否存在某些偏差,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以便于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预防。4、利用抽样推断方法,可以对于某种总体的假设进行检验,来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以决定取舍。5、抽样推断得到的资料,可以补充调查所得到资料的不足,从而对调查的质量进行检查和修正。6、抽样调查还适用于这样的场合,调查对象总体中包括的单位很多,而且缺少原始记录可供参考。这样的场合很难进行调查。如果需要了解情况,取得资料,那就必须依靠抽样调查。

三、抽样调查在统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如今书刊和报纸上,经常有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及相关的文章,但绝大多数没有说明进行的是什么性质的抽样调查。是概率抽样还是非概率抽样?因为两种抽样的样本的代表性和适用条件是不同的。理论上非概率抽样是我们对研究的问题掌握的不够充分或问题本身比较特殊,很少有人涉及时运用。它不是按照同等机会原则抽取样本,而是根据人们的主观经验或其他条件来抽取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小,抽样误差比较大且无法估计。概率抽样要求把人为的主观因素全排除在外,使抽样过程客观而自然,让样本趋近于总体。要力求客观决定,概率抽样就要有一套严密思索和符合数理原则的程序。否则就会在实践中产生一些非概率抽样。

与经济发展相伴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调查风起云涌,与传统的方法比较,它时效性强、能降低调查费用、调查范围大、调查形式多样和利于管理等优点,对于收集大量的数据也十分方便。但是网络调查本身也存在着不足。1、样本的代表性不够充分。当抽样框不能涵盖目标总体的全部单位,或者包括了非目标总体的单位,这会造成目标总体与抽样框不一致,而产生抽样框误差。2、调查回复率较低。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抽样时,要科学地设计调查方案,正确确定目标总体。以更好的发挥网络调查的优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的复杂化,使抽样调查方法的难度有所增加。被抽查者出于安全考虑,对调查者身分持怀疑态度等原因配合调查的程度逐渐降低,入户调查的难度大十分突出,拒访户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调查的组织方式和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如采用邮寄问卷、电话访问和入户登记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被调查者的心理负担,提高回答率等,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统计调查论文:浅析统计调查方法在市政施工行业的运用

[摘要]本文浅析了统计调查方法在市政施工行业的运用,即市政施工行业统计的基本任务,统计调查的概念,统计调查方法分类,市政施工行业统计调查方法选择。

[关键词]统计调查 施工行业

一、市政施工行业统计的基本任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 经济 和经济 发展 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市政施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市政施工行业统计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统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市政施工行业统计必须满足国家统法对统计基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因此,市政施工行业统计的基本任务可以确定为:采用 科学 的统计方法和先进的统计手段,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相关活动进行统计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提供完善的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行使统计监督,为国家了解市政施工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制定长远发展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依据;为市政施工行业各有关部门和 企业 加强市政管理、提高规划建设、搞好经营管理和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二、统计调查的概念

所谓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物进行登记,取得真实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搜集来的资料有两种:一种是对被调查单位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又称初级资料;另一种是搜集次级资料,也称间接资料,是指已经经过某个部门或地区加工整理过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资料,一切次级资料都是由原始资料加工整理而来。统计调查与了解、查明原因的一般性调查,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的区别。

三、统计调查方法分类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和组织方式是统计调查的重要问题。统计调查方法按调查对象可分为如下几类。

1.普查。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种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调查。普查适用于不必要或不可能经常调查而需要得到统计资料的现象。普查是一种大量的、一次性的、专门组织的调查,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调查方法,由于普查涉及面广、对象多,调查的内容和项目就不能太多太复杂,所以,普查项目只能限于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描述,主要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对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

2.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表格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管理部门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统计报表,可以地、系统地搜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反映国情国力的主要资料来源。

3.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非调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适用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调查的现象。利用抽样调查资料可以检查、补充、修正调查的资料。抽样调查与其他非调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②以推断总体为目的,而且能够对推断结果的性做出数学上的说明。

4.重点调查。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在全部单位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它们在所研究的现象的总体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反映全部总体的基本情况。重点调查主要采用专门调查的组织形式,有时也可以颁发定期统计报表,由被调查的重点单位填报,定期观察这些重点单位的主要技术 经济 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变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企、事业单位的原始资料为依据的报告法。

5.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任务,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与解剖认识同类事物的本质及 发展 变化 规律 ,并用以指导和推动总体现象的发展。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其他调查方法的不足,为数字资料补充丰富的典型情况。典型调查的具体方法通常有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法和开调查会。其中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和比较的方法。这种调查是讨论式的,即由调查者召集若干了解情况的人,按预定的调查提纲,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把调查过程和研究过程结合起来,从中掌握及时手详细材料,达到预期的调查效果。

四、市政施工行业统计调查方法选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及我国统计工作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原则,市政施工行业统计宜采用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并辅之以统计报表方法,来获取所需的统计资料。

1.以普查为基础。市政施工行业和工民建相比它显得微不足道,各有关部门也未对它进行过的、深入的统计调查,在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细化的大形势下,统计部门很有必要对市政施工行业从事的市政建设单位进行普查,以了解市政行业的基本发展情况,并为今后相应的统计工作打好基础。

2.以抽样调查为主体。市政工程行业不是一个界限比较明显的行业,它通常情况下会融合在建筑等别的相关行业中,进行市政普查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加之各地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也无法及时反映市政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状况,因此大量的统计信息还需要通过抽样调查,依据部分的资料,来推断总体的相关情况。抽样调查可以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去完成,这样既可以节省调查费用又可以满足对统计时效和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即使在未来我国市政行业统计体系建立以后,仍然还需要采用抽样调查来弥补统计分析体系本身的结构性缺陷、细分市场的信息不足和信息时效性的滞后。

3.辅以统计报表制度。对于市政施工行业统计,可以适当采用统计报表制度掌握情况。日常报表是市政施工行业统计的主体部分,大量的工程统计数据可以从日常报表(月报、季报、年报)中得到。目前,我国相关市政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基础比较薄弱,尚不能由此获得所需统计数据,可在目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行业统计制度的基础上, 科学 确定统计报表单位,再设置相关的统计报表来满足市政施工行业统计的需要。

统计调查论文:现代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探析

论文 关键词: 交通 行业 现代 运输 统计调查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阐明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继而论述了统计调查的概念及统计调查方法分类;分析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选择,以期对我国当前的交通行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的选择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1 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 经济 和经济 发展 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是社会运输统计和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统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交通行业运输统计的确定必须满足国家统法计对统计基本任务的总体要求。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可以确定为:采用 科学 的统计方法和先进适用的统计手取,对交通行业提供现代运输服务的相关活动进行统计调查、收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行使统计监督,为国家了解交通行业对国民经济和现代运输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制定交通行业和现代运输业发展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依据;为交通行业各有关部门和 企业 加强交通现代运输发展的规划建设、运行组织、经营管理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 统计调查的概念

所谓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物进行登记,取得寡实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搜集来的资料有两种:一种是对被调查单位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又称初级资料;另一种是搜集次级资料,也称间接资料,是指已经经过某个部门或地区加工整理过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资料,一切次级资料都是由原始资料加工整理而来。统计调查与了解、查明原因的一般性调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相同之处表现为,它们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客观现象的本质和 规律 而进行的资料和情况的了解、搜集工作。区别表现为:①对象范围不同,统计研究运用大量观察法,需向较多的总体单位做调查,一般性调查的单位较少。②资料性质不同,统计调查以数字资料为主,一般性调查以情况资料为主。

3 统计调查方法分类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和组织方式是统计调查的重要问题。统计调查方法按调查对象可分为如下几类。

3.1 普查 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种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调查。普查适用于不必要或不可能经常调查而需要得到统计资料的现象。普查是一种大量的、一次性的、专门组织的调查,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调查方法。由于普查涉及面广、对象多,调查的内容和项目就不能太多太复杂,所以,普查项目只能限于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描述,主要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对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

3.2 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表格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科统计数据采集的方式。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管理部门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统计报表,可以系统地搜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反映国情国力的主要资料来源。

3.3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非调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适用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调查的现象。利用抽样调查资料可以检查、补充、修正调查的资料。抽样调查与其他非调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②以推断总体为目的,而且能够对推断结果的性做出数学上的说明。

3.4 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在全部单位中,虽然只占一部分,但它们在所研究的现象的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反映全部总体的基本情况。重点调查主要采用专门调查的组织形式,有时也可以颁发定期统计报表,由被调查的重点单位填报,定期观察这些重点单位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变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企、事业单位的原始资料为依据的报告法。

3.5 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与解剖认识同类事物的本质及 发展 变化 规律 ,并用以指导和推动总体现象的发展。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其他调查方法的不足,为数字资料补充丰富的典型情况。典型调查的具体方法通常有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和开调查会。其中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和比较的方法。这种调查是讨论式的,即由调查者召集若干了解情况的人,按预定的调查提纲,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把调查过程和研究过程结合起来,从中掌握及时手详细材料,达到预期的调查效果。

4 现代 交通 运输统计调查方法选择

上文介绍的各种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各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的发展,统计对象日趋复杂,必须用多种统计调查方法,才能搜集到丰富的统计资料;而且任何一种统计调查方法都有它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有不同的实施条件,单独采用某一种方法,难以较好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真实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及我国统计工作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原则,现代交通运输统计宜采用抽样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并辅之以统计报表方法,来获取所需的统计资料。

4.1 普查为基础 交通行业至今还未对运输进行过、深入的统计调查,因此统计部门很有必要对交通行业从事运输的基本单位进行普查,以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基本发展情况,并为今后相应的统计推算工作打好基础。如对于交通行业运输基础设施、投入产出、人力资源等,就有必要进行定期普查,了解其基本的发展状况。

4.2 抽样调查为主体 运输普查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且无法及时反映交通行业运输日新月异的变化状况,因此大量的统计信息还需要通过抽样调查,依据部分 企业 的资料,来推断总体的相关情况。如对现代交通运输效率及质量调查,就没有必要采用普查来反映其运行水平,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统计、 计算 ,从而推算交通行业运输发展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抽样调查的调查单位少,可以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去完成,同时也便于对交通行业运输经济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样既可以节省调查费用又可以满足对统计时效和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即使在未来我国运输统计信息体系建立以后,仍然还需要采用抽样调查来弥补统计分析体系本身的结构性缺陷、细分市场的信息不足和信息时效性的滞后。

4.3 辅以统计报表制度 对于现代交通运输统计,可以适当采用统计报表制度掌握情况。日常报表是交通行业运输统计的主体部分,大量的运输统计数据可以从日常月报(季报、年报)中得到。目前,我国相关运输统计报表制度基础比较薄弱,尚不能由此获得所需数据,可在目前交通运输统计制度和运输统计制度的基础上, 科学 确定报表单位,再设置相关的统计报表来满足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需要。

统计调查论文: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控制对策研究

摘要: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关系到未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随着我国统计工作数据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从调查统计的工作过程中落实数据质量,从问题中梳理具体的改进对策和方法显得尤为迫切。文章从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内涵入手,就其数据失真的问题表现展开探讨,并从影响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相关因素中来归纳有效对策。

关键词:

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工作;数据失真;统计机构

统计调查是围绕各类数据展开的,而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关乎统计机构的声誉和形象,也为未来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随着国际组织对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及管理工作的研究深入,对于数据质量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中国国家统计局也从关键统计指标数据质量评估中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改进和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水平。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当前制约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和评估方法上,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数据质量评估框架》(DQAF),主要从数据质量的前提条件、保障诚信、方法健全性、性和性、适用性及可获得性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国内学者主要从统计数据质量的概念及衡量标准上,以国外数据质量管理经验和评价方法为参考,结合我国统计调查实践中的数据质量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以改进数据质量评估。

1统计调查中数据质量的内涵及标准研究

统计调查工作对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限于对调查数据性的考核,还应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认识。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统计调查工作都是建立在数据性基础上,并从减少数据统计误差、提升数据控制质量上来落实。随后,由于统计调查工作的深入,人们对数据质量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调查统计中数据特性的研究,更需要从用户视角来提升统计信息的满意度。为此,数据质量逐步衍生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而要建立与数据质量管理相对应的评估体系,则需要从调查数据的性、适用性、及时性、可比性、可行性和衔接性上进行考察。与此同时,对于统计调查中的数据质量的标准研究,国际组织主要从数据质量涵义的解释及理解上进行研究,由于各统计机构之间的理解差异性,对统计调查中的数据质量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但就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从数据的性上来看,统计调查中的数据应该是正确的、的,能够对客观事实进行反映,并能够被使用的信息;二是从数据的时效性来看,统计调查中的数据应该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能够在用户做出决策之前提供参考分析;三是从数据的完整性来看,统计调查中的数据内容应该是的,不能存在残缺;四是从数据的适用性上来看,统计调查中的数据应该具有可用性,符合用户的需求;五是从数据的简便性上来看,能够从调查数据的统计中简明、扼要地反映相关问题。

2当前统计调查中数据质量常见问题

以动态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统计调查中的数据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度改革及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期,随着机制转换、体制转轨而带来的新旧制度间的衔接问题,使得统计调查工作往往陷入被动;二是在统计职能上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无论是信息、咨询还是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及时的反映,服务对象对统计调查工作还存在误解,调查结果在指导生产、生活上还存在局限性;三是调查环境不理想,特别是在人、财、物等软硬环境相对薄弱的广大基层,统计调查环境不完善,制度宣传不到位,专业化术语与公众接受度相去甚远;四是缺乏完善的数据质量考核体系,构建完善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是提升统计公信力的基础,而对于简单的事后调查,已经难以满足质量控制要求,迫切需要从统计调查全过程中来改进制度,从统计调查设计、实施、评估上健全完善;五是统计调查法制意识有待加强,统计调查工作的开展,调查对象法制观念相对薄弱,影响统计调查执法力度,也对统计调查申报制度、调查对象经济利益带来影响;六是统计调查数据失真问题,随着统计工作在不同层面的深入,对于政绩考核、地方利益以及不同阶层间的分歧较大,从而引发对统计数据的质疑;七是在统计调查中采用不同指标、不同统计方法上的差异性,对于统计结果的一致性和涵义模糊性问题缺乏可比性,甚至出现对统计数据的误解。

3影响统计调查工作中数据质量的因素分析

3.1经济环境变化,统计调查难度复杂化

随着我国经济成分多元化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也带来了对统计调查工作的难度。如调查对象的配合度较低,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增大,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面临的非公有制调查工作往往成为统计调查的“黑洞”。

3.2统计调查方法滞后,缺乏适应性

从国家统计局一再强调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工作来看,建立必要的周期性普查,辅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国家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但在实践中并未获得预期效果。以调查、层层汇总的方式所形成的统计体系依然存在,统计调查分工不明确而带来的业务上的重叠或交叉,对统计数据质量带来影响。同时,统计部门审批备案管理混乱,有些部门越权下发报表,未能履行统计制度,对各种统计信息、调查数据的评估工作缺乏全局性;另外,在统计信息上,一些单位未能从统计调查数据中进行引用,而是以浮夸数据、领导讲话数据等进行传播,也给统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再者,统计范围不完整,对于当前“抓大放小”原则下的统计工作,限额的设定往往存在不适用性,特别是在抽样调查工作中,对于规模以上及规模以下各调查机构来说,一个指标两个单位、两个方法的合成,使得统计结果难以反映客观实际。如在第三产业统计调查中,对于个体、私营经济因涉及行业部门较多,在数据搜集难度及科学性存在漏洞,导致数据质量失真。

3.3统计基础薄弱,基层负担较重

从当前统计调查工作细化及实施上来看,基层统计力量相对薄弱,基层人员队伍不稳定。如在一些城乡及农村,由于乡镇统计工作多为兼职,再加上统计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对于统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带来影响;再如企业在改制后统计基础也较薄弱,多数统计兼职人员不熟悉统计业务,对于统计调查数据质量认识不够;县级统计机构根基薄弱,县级统计部门建设不容乐观,人员少、素质低、任务重而带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势必影响统计调查数据质量。

3.4人为干扰严重,统计调查监督不力

统计调查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度落实不够,很多统计活动与统计调查的主体、客体间的利益关系矛盾加剧,对统计工作各方关系协同带来阻碍。特别是某些地方领导的干预,对于统计调查工作缺乏相关监管与监督,如行政干预对调查数据质量的影响,都是造成统计调查数据失真的重要因素。

4推进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提升的有效对策

加强对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管理,从问题中来探讨积极的改进对策:一方面依托政府的关注和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统计部门应该从法制化、科技化、管理科学化上多措并举、综合治理,促进统计调查数据质量不断提升。

4.1强化体制改革,完善统计调查工作环境

进一步深化统计调查工作机制,从当前政府统计工作中,政府多重角色的转变上,引入考核及评价机制,尤其是在加强政府监督工作上:一要改进管理方法,从垂直管理上细化统计管理体系,实现对统计工作的直接领导;二要强化统计职能建设,特别是对地方统计的监督与审核,明确各级统计机构的职责,做到业务分工不交叉、不重复;三要注重政府、企业、民间统计职能的划分,充分发挥各自潜能,改革统计调查方法,引入评价监督体系,增强统计调查数据的整体质量。

4.2注重统计数据质量意识培养,完善调查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对数据质量意识的宣传,从保障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技术手段上,狠抓全过程、全员参与管理,进一步落实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控制在整个统计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如对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对统计调查方法的选择、对统计调查数据资料的整理与甄别、对统计调查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强调等,要从具体的质量管理目标和标准上,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明确相关责任,落实好差错追溯制度,确保数据质量的统一性。

4.3注重基层组织建设,构建高素质统计队伍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统计人员队伍是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对于县级及以下统计部门,要从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上,尤其是在基层统计组织的管理上,一方面以资金投入来解决相关基层组织的工作条件,提升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基层统计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基层统计人员内部管理,特别是从制度上构建统计工作流程,规范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的录入、交接、传递、审核、报送、归档等业务,积极开展基层统计人员学习培训工作,利用新知识来提升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4.4注重统计法制建设,为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提供法律支撑

法制化建设在统计工作中的推行,是提升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根本保障。一方面对现有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进行改革,转变重数字、轻实际的短视行为,要从具体实物指标上来进行反映工作实效,减少综合性指标、难以核实的统计指标,要加强对统计指标性的研究,特别是在事关社情民意的调查中,要从关注民生的指标中来提升数据质量;另一方面注重对统计工作违法乱纪行为的查处,特别是对于相关人和事,要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结合上进行严肃查处。

4.5注重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构建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

推进统计工作制度的改革,必然需要从构建新的指标体系上,避免GDP核算中数据失真的负面影响。为此,在统计调查方法上,尽早扭转传统报表统计的主导地位,逐步建立以科学普查为基础的,以抽样调查为主体的统计调查数据评估和控制方法,强化对国家统计调查意识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国家调查在宏观经济服务中的能力;强化对第三产业统计工作的管理,克服“数据不够三产凑”的统计乱象。另外,在统计信息发放管理制度上,要从政府公信力的维护上,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务院相关规定,对于未经审批的统计项目或信息严禁,对于相关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增强统计调查工作的客观性和性。

作者:魏瑶 单位: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统计调查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统计调查与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逐渐深入,统计调查和分析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统计调查和分析在现代人力资源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旨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调查;分析

引言: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所以,在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时候应该努力确定正确的方向,有效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工作。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过程中,应该在进行统计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保障对于人力资源状况有一个很好的评估,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有效的统计调查和分析,能够很好地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水平,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提升企业整体实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统计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供求统计。

在人力资源供求统计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实际供求状况和供求预测。其中供求状况统计主要是对于人力资源中的供给量、需求量以及失业率等进行统计。供求预测主要就是对于企业的未来人力资源供求情况进行预测,通过供求预测,能够显现出许多相关的信息,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失业率,促进企业人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人力资源现状统计。

统计人力资源现状主要就是针对人力资源的个性信息和群体信息,这也是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信息主要就是指个人的存在状态,包括其学历水平、接受培训的情况以及工作经验等。群体信息是个体信息的反应,许多信息都需要把个体信息进行汇总之后才可以得到,这些信息也是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状况的很好体现。

(三)人力资源投入统计。

在统计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时候,既需要考虑到人力资源的现状,同时还需要充分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基本状况是由人力资源的投入构成的,只有监测企业的人力资本流量才能够衡量其是否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进行统计,能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方向,对稳妥地把握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二、现代人力资源统计分析的方法

(一)统计调查方法。

首先应该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选择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同时还应该组织相关人员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资料收集,从而有效掌握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在统计调查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调查对象的实际特点,选择一些合适的具有典型作用的调查方法开展调查工作,这样才能够实现统计调查的最终目的。

(二)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调查是人力资源统计分析的基础,通过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的分析,从而形成对于人力资源整体性的认识。在进行统计分析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分析的题目,按照相关的提纲进行调查研究,在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得出结论,实现对于人力资源的有效认识。

三、人力资源统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一)统计调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统计调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在绩效考核中,通过与既定的绩效标准进行对比,从而确定了员工工作的完成情况。这种统计调查能够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工作绩效,从而提高绩效水平和管理水平。薪酬管理方面,在设计薪酬的时候需要对员工的实际工作进行统计调查,通过有效的调查来确定自身当前或者以后的薪酬水平。

(二)统计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统计分析主要应用于人力资源存量,主要涉及了企业的岗位配置、工作流程以及素质分析等。另一个方面就是人力资源需求方面的应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组成结构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企业员工的各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能够为企业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保障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对于企业正确的决策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作用,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一些经过量化的管理信息,使其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做出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正确决策。

统计调查论文:传达全省统计调查会议精神工作要点

1月16日,调查队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全省统计调查工作会议精神,队党组成员、各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党组书记、队长主持。

会议全文传达了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作的题为《凝心聚力狠抓质量为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统计保障》的工作报告,要求全队同志的思想和行动同国家统计局、总队的工作部署保持一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质量完成好2013年各项工作任务,并提出四点要求。

一、要求各处室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要深入落实全省统计调查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研究网点布局,提高调查手段,创新评估方法,夯实工作作风,得到的调查数据。

二、强化“十个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方法制度

要深入学习、理解谭总队长提出的“十个必须”的深刻内涵,视数据质量为生命,严格按照国家制度方案规定的调查目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调查频率和报送方式等采集、审核、处理、上报数据,切实做到规范操作,使统计调查数据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三、要将学习上级统计调查会议精神常抓不懈

要将学习全国统计工作会议和全省统计调查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全年业务学习的重要任务,贯穿于全年统计调查实际工作中,在日常工作中践行会议精神。相关部门要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定期检查,务必使学习收到实效。

四、制定党组(扩大)会议例会制度

为有效贯彻落实上级会议精神,队党组决定每季度及时周组织召开一次党组(扩大)会议,重点梳理上一季度以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开展。

会议上还对近期有关工作进行部署。

统计调查论文:领导在统计调查大会的讲话

同志们:

总结2012年工作,安排部署2013年统计调查工作,讲得都很好,我赞同,大家要抓好落实。下面,结合我市统计调查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统计调查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贡献

过去的一年,全市统计调查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秉持“实事求是、刚直不阿、敢说真话”的统计精神,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默默无闻地奋斗在统计调查工作岗位上,严格遵循统计法规,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性,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充分体现了统计人的奉献精神、高尚品德和责任意识,可以说是积极主动、创新有为、参谋有方,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具体来说,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统计改革实现突破。积极主动推进企业一套表统计改革并成功实现并轨,全市2384家“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成功与全国同步联网直报,直报率、上报率达100%。这几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凝聚了全市统计调查系统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是全市统计调查系统积极主动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统计领域不断拓展。完成了全市资质以下装饰装修行业调查和小微企业调查等各项新增调查,国家统计局调查队也完成了《2012年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2012年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国有企业反腐倡廉民意调查》、《2012年市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2012年市乡镇及社区服务中心群众安全感调查》等专项调查工作。相关数据和成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超前预测、推动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充分体现了统计人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三)服务效能明显提高。积极出点子、探路子、想法子,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统计》、《统计监测报告》、《经济要情》、《统计专报》等统计资料及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监测分析,从不同视角审视和研判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充分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

借今天这个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统计调查战线同志们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谢,对统计调查部门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

二、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统计调查工作

我们经常说,不重视统计调查工作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因为统计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通过数据可以看发展、看实绩、看作风,通过数据可以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通过数据可以定目标、定方向、定责任。今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实施《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的关键之年,面对新的形势,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统计调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明确要求:“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坚持“三个不能代替”(以县为单位建成小康、不能以省的总体小康代替县县建成小康;以城乡多数家庭达到小康的收入和生活标准、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以多数老百姓认可的小康实际成果、不能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直观感受),突出“三个核心指标”(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市委、市政府发出了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召,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更需要、、客观、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进行监测、评估和支撑。全市统计调查部门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深入分析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充分发挥经济运行“晴雨表”的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品质的统计服务。

一是立足求真,真实反映和评价发展。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统计数据不,统计信息不真实,将会直接影响到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从去年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的检查情况看,部分区(市、县)不同程度地存在虚报、漏报情况,个别地方和行业甚至还很严重。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严格遵守统计法律法规,严把统计数据质量关,确保统计数据不含水分。统计部门要结合地区和行业实际,加强依法统计,严格按程序办事,确保各项数据的真实。

二是立足发展,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各级统计机构要从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现实需要出发,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围绕实现小康和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加强统计监测。针对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工业经济、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重点,开展深入的统计分析。另一方面,要以统计的视角,敏锐捕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好经济运行预警预报,对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出快速反应和判断,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加大专项调查力度,不断拓展小康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文化产业、房地产业、农业农村经济等领域的统计监测、分析和服务范畴,努力将统计工作触角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多方位、全过程反映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快速、及时、地为宏观决策服务,为生产经营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

三是立足创新,推进统计方法和制度改革。不断改革和完善不适应新形势的统计调查制度和体系,灵活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和调查手段,建立科学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和性。比如:市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但会展旅游业发展对我市GDP的实际贡献率到底有多大?再比如:固定资产投资,省里采用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我们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相差约580余亿,这里面除了统计口径的差异外,有没有其他因素?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突出重点抓好今年统计调查工作

一是抓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第三次经济普查是2013年统计调查工作的关键任务,赵克志书记专门作了重要批示。有的区(市、县)平常总是说“统计数据没有地反映发展实际”,这次经济普查就是我们进一步摸清家底的难得契机,看看到底二产、三产有多少企业、多大规模。这个工作绝不是统计调查部门一家的工作,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特别是区(市、县)人民政府,一定要在人员、物资、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集中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保障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顺利开展,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信、完整。

二是巩固统计“四大工程”建设成果。要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制度和规定、全力确保网报率和源头数据质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和加强调查单位名录库管理工作。加大有关部门协作力度,加快部门资料交换频率,实现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及时入库、及时更新。对名录库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三下”企业,要分行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建立台帐进行管理,帮助属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及时掌握相关企业发展现状,为企业“上规”、“上限”作好准备。

三是抓好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根据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以县为单位开展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县为单位建设小康社会工作从2013年起展开,这是省委省政府评价市、县发展状况的“两把尺子”之一。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协调机制和工作制度,加强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扎扎实实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目前,建设小康社会的很多指标都还是以指数形式出现,有关统计指标的数据来源、取得方法、权重分配等细节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统计调查部门要抓紧和省直有关部门进行对接,弄清各项指标的测算办法,尽快对各区(市、县)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进行摸底测评,找准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为各级党委、政府按“三个不能替代”要求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决策依据,确保到2015年全市以县为单位实现小康的目标顺利完成。

四是认真做好增比进位综合测评工作。增比进位是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省委、省政府“两把尺子”中的另一把重要“尺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两天,各区(市、县)和市直有关部门正在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增比进位测评标准提出修改建议。需要指出的是,测评中涉及的很多数据如:旅游业发展指标、就业指标等来自省直行业主管部门,因此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向上争取”的意识,积极向省级主管部门汇报、联系、协调,促使上级部门认可我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使增比进位测评数据能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反映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调查队要结合市实际,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及时提供预警预报信息,帮助各级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

五是认真实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及分区市县住户调查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国家统计局调查队。该项工作由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市统计局牵头组织实施,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财政局要积极做好协助工作,各区(市、县)政府要大力支持,保障必要的人员、经费和办公等条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六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基层统计是统计调查工作的根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决定源头数据的质量。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经济普查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健全基层统计机构和充实基层统计力量,尽快在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经济发展中心(分局)建立统计站(室),并按照工作需要配备专兼职统计员,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级级有责任”,确保统计调查工作不断层、不落空。市督办督查局要把前面提到的重要工作和加强基层基础统计力量的完成情况纳入今年的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并会同市统计局适时开展专项督查工作。

七是加快服务型统计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服务型统计是全国和全省统计工作会议的要求。人才是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保障,统计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统计数据质量。对统计人员要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生活上照顾,以真情待人,以事业留人,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严谨、公道正派、政府信赖、群众满意的统计队伍。要为统计队伍提供发展的平台和表现的舞台,加大统计干部交流培养力度,把统计干部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计划,让统计干部开拓视野、提高素质、丰富知识结构,积极为统计干部的成长提供条件,真正让统计干部“思想上有动力、工作上有激情,想干事有平台、干成事有舞台”,推动统计调查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作出新贡献。

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统计调查工作,帮助统计部门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评判员”、“预报员”和“研究员”,使统计数据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同志们!我们正坚定不移地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全市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跨越发展的新时期,统计调查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让我们发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精神,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全力以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推动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而努力奋斗!

统计调查论文:交通运输行业统计调查方法分析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统计调查的概念;统计调查方法分类;现代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选择等,包括了普查、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以统计报表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交通行业现代运输统计调查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阐明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继而论述了统计调查的概念及统计调查方法分类;分析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选择,以期对我国当前的交通行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的选择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1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是社会运输统计和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统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交通行业运输统计的确定必须满足国家统法计对统计基本任务的总体要求。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可以确定为: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适用的统计手取,对交通行业提供现代运输服务的相关活动进行统计调查、收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行使统计监督,为国家了解交通行业对国民经济和现代运输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制定交通行业和现代运输业发展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依据;为交通行业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强交通现代运输发展的规划建设、运行组织、经营管理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统计调查的概念

所谓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物进行登记,取得寡实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搜集来的资料有两种:一种是对被调查单位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又称初级资料;另一种是搜集次级资料,也称间接资料,是指已经经过某个部门或地区加工整理过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资料,一切次级资料都是由原始资料加工整理而来。统计调查与了解、查明原因的一般性调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相同之处表现为,它们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客观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进行的资料和情况的了解、搜集工作。区别表现为:①对象范围不同,统计研究运用大量观察法,需向较多的总体单位做调查,一般性调查的单位较少。②资料性质不同,统计调查以数字资料为主,一般性调查以情况资料为主。

3统计调查方法分类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和组织方式是统计调查的重要问题。统计调查方法按调查对象可分为如下几类。

3.1普查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种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调查。普查适用于不必要或不可能经常调查而需要得到统计资料的现象。普查是一种大量的、一次性的、专门组织的调查,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调查方法。由于普查涉及面广、对象多,调查的内容和项目就不能太多太复杂,所以,普查项目只能限于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描述,主要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对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

3.2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表格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科统计数据采集的方式。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管理部门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统计报表,可以系统地搜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反映国情国力的主要资料来源。

3.3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非调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适用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调查的现象。利用抽样调查资料可以检查、补充、修正调查的资料。抽样调查与其他非调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②以推断总体为目的,而且能够对推断结果的性做出数学上的说明。

3.4重点调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在全部单位中,虽然只占一部分,但它们在所研究的现象的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反映全部总体的基本情况。重点调查主要采用专门调查的组织形式,有时也可以颁发定期统计报表,由被调查的重点单位填报,定期观察这些重点单位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变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企、事业单位的原始资料为依据的报告法。

3.5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与解剖认识同类事物的本质及发展变化规律,并用以指导和推动总体现象的发展。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其他调查方法的不足,为数字资料补充丰富的典型情况。典型调查的具体方法通常有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和开调查会。其中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和比较的方法。这种调查是讨论式的,即由调查者召集若干了解情况的人,按预定的调查提纲,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把调查过程和研究过程结合起来,从中掌握及时手详细材料,达到预期的调查效果。

4现代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选择

上文介绍的各种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各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统计对象日趋复杂,必须用多种统计调查方法,才能搜集到丰富的统计资料;而且任何一种统计调查方法都有它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有不同的实施条件,单独采用某一种方法,难以较好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真实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及我国统计工作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原则,现代交通运输统计宜采用抽样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并辅之以统计报表方法,来获取所需的统计资料。

4.1普查为基础交通行业至今还未对运输进行过、深入的统计调查,因此统计部门很有必要对交通行业从事运输的基本单位进行普查,以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基本发展情况,并为今后相应的统计推算工作打好基础。如对于交通行业运输基础设施、投入产出、人力资源等,就有必要进行定期普查,了解其基本的发展状况。

4.2抽样调查为主体运输普查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且无法及时反映交通行业运输日新月异的变化状况,因此大量的统计信息还需要通过抽样调查,依据部分企业的资料,来推断总体的相关情况。如对现代交通运输效率及质量调查,就没有必要采用普查来反映其运行水平,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统计、计算,从而推算交通行业运输发展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抽样调查的调查单位少,可以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去完成,同时也便于对交通行业运输经济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样既可以节省调查费用又可以满足对统计时效和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即使在未来我国运输统计信息体系建立以后,仍然还需要采用抽样调查来弥补统计分析体系本身的结构性缺陷、细分市场的信息不足和信息时效性的滞后。

4.3辅以统计报表制度对于现代交通运输统计,可以适当采用统计报表制度掌握情况。日常报表是交通行业运输统计的主体部分,大量的运输统计数据可以从日常月报(季报、年报)中得到。目前,我国相关运输统计报表制度基础比较薄弱,尚不能由此获得所需数据,可在目前交通运输统计制度和运输统计制度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报表单位,再设置相关的统计报表来满足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需要。

统计调查论文: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的统计调查与分析

摘要:运用统计方法,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发展存在以下问题: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附加价值不高;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在地区间发展极其不均衡,东西两翼和山区市与珠三角地区差距较大;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广东高新技术产品载体建设需要进一步改善。本文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载体;统计调查

一、引言

中共中央在2012年做出了《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科技部在2013年通过了《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工作方案》。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广东省开展创新调查工作,明确自主创新的性质和影响并形成支持自主创新的适配政策和环境,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创新。因此,有效地进行广东省创新调查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进行统计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及其载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状况分析

1、总体规模分析

2004-2013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由2004年的8548.16亿元、8209.24亿元和945.47亿元增长到45142.12亿元、42938.63亿元和3772.83亿元,分别是2004年的5.28倍、5.23倍和3.99倍,年均增长分别为21.84%、21.82%和18.19%。从图1可以看到,尽管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和销售收入在总量上是不断增长的,但增长的速度明显有所收窄,而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利税增速却很不稳定,在2008年和2011年还出现了负增长。

2、地区分布分析

按照2011―2013年的高新技术产品平均产值排名看,处于广东省前十名的地区中只有江门和湛江不属于珠三角地区,其余全部为珠三角地区,而且两地排名较靠后。排名前十名的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2011-2013年占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总额比例依次为93.16%、94.16%和93.66%。除了前十名之外,其余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均较低,从图2可以看出,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市与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除了具有非常明显的集聚特征之外,在区域发展上极其不平衡,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

3、经济贡献分析

采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反映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对经济的贡献。由图3可知,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2004年的24.82%增加到2013年的37.89%,而且从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对经济的贡献明显处于上升通道,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广东省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增长。

4、进出口分析

2009―2013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由2009年的2544.5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4751亿美元,年均增长12.29%。其中,进口额由2009年的1150.8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186.7亿美元,年均增长了12.61%;出口额由2009年的1393.7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564.3亿美元,年均增长了12.03%,高于广东省同期外贸出口总额的10.24%的平均增速。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平均顺差311.5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总出口的比重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38%左右,即便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不利环境下,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总出口的比重仍达到了38.8%的水平,这说明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稳定性较强,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从企业类型看,广东省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分别由2009年273亿美元、1851.4亿美元和111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561.4亿美元、2810.8亿美元和109.7亿美元,年均增速分别为48.77%、7.3%和2.39%。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则由2009年306.1亿美元下降到2013年的267.8亿美元,平均降速为5.79%。从图4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的主体地位逐渐弱化,而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2013年已经达到了32.86%,这反映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的经营主体趋向合理化。

从贸易方式看,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主要有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方式。相对于一般贸易来说,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价值较低,对企业的创新水平要求不高,难以使企业取得持续的竞争力。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一般贸易进出口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已由2009年19.4%提高到2013年的21.8%,而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已由2009年的71.75%下降到2013年的51.11%,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方式逐年得到优化。

三、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的载体分析

广东省非常重视高新技术产品的载体建设,近年来在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孵化器及大学科技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高新技术产业

2004-2013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稳步上升,在产业规模上位居全国及时,主营业务收入从2004年的8712.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7841.1亿元,平均增速为16.31%。10年来,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平均值为28.23%,也位居全国及时。尽管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占比全国及时,但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却低于低于全国的19.22%。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与江苏、重庆、山东相比,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有所放缓。

在产业结构上,从2011-2013年的数据看,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两行业利润占比较高,但利润率较低,远远低于医药制药、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主要原因是广东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已经跨越了高速发展阶段,而在国家大力扶持生物医药、高端仪器的政策背景下,医药制药、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较快,利润率较高。另外,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在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比一直很小,2011―2013年的占比分别为0.17%、0.24%和0.29%,利润占比分别为0.35%、0.3%和0.51%,主要原因是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受政策管制较多,广东在此领域不具备发展优势。

2、高新技术开发区

近年来,广东省高新技术开发区结合自身优势,明确高起点、高规划发展方向,广揽人才,使得区内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例10年均值为27.93%,而开发区面积还不到全省国土面积的1%。可以看出广东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重要载体,有效地推动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4―2013年间,广东省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R&D人员数量平均增速为18.68%,而R&D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相对数量平均增速仅为1.69%;在R&D经费投入上,广东省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的R&D经费投入数量平均增速为31.50%,而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增速仅为8.17%。国际上一般认为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1%的企业难以生存,达到3%才可以勉强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能力。只有2007和2008年广东省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的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3.1%和3.4%,其余年份均在2%左右徘徊。

3、特色产业基地、孵化器及大学科技园

2001年,“广州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2004年,广东省开始实施《广东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截止2013年,广东省拥有27家部级特色产业基地和80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这些基地聚集了8.41万家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3722.65亿元,上交利税1192.08亿元,出口创汇797.96亿美元。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是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截止2013年,广东省共有各类孵化器200多家,这些孵化器对于促进广东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中小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截止2013年,广东省拥有3家部级大学科技园和5家省级科技园,这些科技园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支撑。

4、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广东省在高新技术产品及其载体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对提升广东省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附加价值不高。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高新技术总产值的比率作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附加价值的评判标准,可以发现,广东省近10年来高新技术产品附加价值基本都在20%左右,没有明显的改善。二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地区间发展极其不均衡,东西两翼和山区市与珠三角地区差距较大。三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即便是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的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近年来平均只有2%左右。四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载体建设需要进一步改善。

为进一步加快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结合以上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挥广东省地域优势,加速推进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以及新材料等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突破核心技术壁垒,引领行业规范化建设,打造高端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价值。二是进一步发挥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头示范效应,加速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知识、人才等创新资源在广东省各区域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以更好地发挥优势地区高技术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作用,推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三是创新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模式与渠道,设立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专项发展基金,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平台,引导和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对R&D经费投入高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性奖励。四是加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广东省部级高新区数量提升计划,完善科技孵化器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与科研设备的利用率。

统计调查论文:我国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统计调查体系不断改革,使我国的调查体系日渐符合时展需要,然而统计调查体系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改革过程中难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政府调查体系在改革后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亟须探讨有效的改革对策。通过对我国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历程的分析,针对当前统计调查体系存在的问题,探讨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历程;现存问题;改革对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统计调查体系不断地在成长壮大,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体系经历了多次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府统计调查体系在其制度、组织,以及调查方式上都有所完善,现让我们回顾一下政府统计调查体系的改革历程。

一、我国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历程

政府统计调查体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进步,正是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调查体系在组织制度、方法体系等各方面获得了发展和完善,并依据时展特点,调查体系的各方面内容仍不断地改革。如果从政府统计调查的组织体系来讲,政府统计调查组织由国家统计局的建立,逐渐改革发展后建立了省、县、农村抽样调查队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调查队也很快建立,直至2005年,国家出台了相关改革方案,将农村、城市、企业三总队加以撤销,并成立了各级服务调查中心。当前,我国政府统计调查组织,主要由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服务调查中心等。如果从调查方法体系来看,20世纪90年代之前,调查方式采用单纯的报表,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新的调查方法体系建立,周期性普查和抽样调查逐渐成为主流形式,调查方法体系也由单一日渐复杂,调查方法体系日渐完善,调查方法实现了综合运用[1]。

二、当前政府统计调查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调查的组织关系不和谐

现行政府统计调查组织主要采用“一局一队”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这种组织体系改革能够提高调查效率,是调查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这种组织体系也带来了不和谐的组织关系。及时,组织体系改革后,统计局内部机构出现了不合理现象。内部机构的设置既有专业部门,也包含普查中心,由于两者之间的编制不同,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缺乏。第二,由于各机构之间关系不和谐,往往造成重复调查现象。综合机构、部门机构、调查队等之间的组织关系不明确,调查责任不分明,在进行统计调查工作中极易造成重复调查。第三,统计局与调查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对于地方统计局而言,新成立的地方调查队在权限上较大,导致地方统计局既要受到国家统计局的领导,同时又要接受地方调查队的指挥,这种被双重领导无疑会带来工作中的摩擦。

(二)统计调查的指标体系不健全

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正确反映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同时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仍不健全,在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统计指标多反映经济发展,对于政治建设、生态环境、科技水平等方面的指标较少。其次,统计指标多反映经济增长数量,而对于经济增长方式、增长质量等方面的指标较少[2]。

(三)对统计调查方法的运用存在不合理现象

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后,对调查方法采用没有了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调查工作的实际特点,有选择地进行调查方法的运用,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多种调查方法相脱节。及时,由于不同的调查方法之间在内容、时间、表达形式等方面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要求,往往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所得到的调查结果不同,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第二,对于我国政府统计调查而言,周期性普查具有基础地位,普查结果一般会为其他调查方式提供依据,但是人们对普查结果的利用却不充分,造成某些调查脱离实际。第三,科学推算这种调查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节约大量的调查成本,其优势特点不容小觑,基于此,某些调查人员却投机取巧,在不符合条件要求的情况下对科学推算加以运用,结果适得其反。

三、政府调查统计体系改革的有效对策

(一)对调查方法进行功能定位

我国的调查方法种类较多,若不能明确其功能和优势,在选择上将带来很多的不便,同时也将影响多种调查方法之间的有效衔接。首先,普查方法作为基础,应周期性开展进行,调查周期不可过长,调查内容应有目的的选择,不可过多。其次,规范科学推算,对该种方法的选择,一定要在满足适用条件的情况下进行。

(二)成立相应的监管机构

要想政府统计调查工作实效性增加,外界的有效监管是重要的一种方式,因此政府部门应成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形成全国性质的监管组织,对各项统计调查情况进行监管。除此之外,发挥社会舆论作用,借助网络、媒体等形式,加大监管力度。

(三)完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

由于统计调查指标不完善,调查结果难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也造成了各调查方法之间无法有效衔接,对统计调查指标加以完善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一方面,调查指标的设定应尽可能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方面,确保调查结果具有意义;另一方面,不同调查方法应设置统一的调查指标,这样能够保障各方法之间的有效衔接,避免重复调查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统计调查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当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调查组织关系不和谐、统计指标不完善、调查方法运用不当等。基于此,应对调查方法进行功能定位,成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等,使政府统计调查体系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统计调查论文:新兴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与增加值核算的分析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兴服务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我国的新兴服务业在最近几年发展的比较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有许多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新兴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与增加值核算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新兴服务业;统计调查;增加值核算

新兴服务业产生于工业比较发达的阶段,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为基础,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是服务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衡量。

一、新兴服务业统计的基本概述

目前,在我国的发展中对于新兴服务业非常的重视,而加强对其进行统计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在新兴服务统计调查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能够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到新兴服务业整个行业发展的动态,这样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帮助很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相关人员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在我国的新兴服务业的统计中还没有做到科学统一的分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统计调查和增加核算值的水平,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对新兴服务业的分类,便于对新兴服务业的统计和管理。

二、新兴服务业统计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套表”在新兴服务业统计调查中难以实现

目前,我国的新兴服务业处于初级阶段,各种制定还没有的建立起来。“一套表”的制度虽然被广泛应用在企事业单位中,能够满足政府以及经济主管部门对于调查的需要,是调查中比较有效的途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并使用于新兴服务业。主要的原因在于新兴服务业在划分上比较细化,而“一套表”制度不能的体现出新兴服务业业态,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国家和地方对于新兴服务业统计数据的需要。

2.行业交叉现象对数据统计造成一定影响

新兴服务业包括的行业范围比较广阔,各行各业中有许多融合的地方,这样会形成行业交叉的现象,一些企业不仅可以规划在文化产业中,又能够规划在旅游产业中。出现服务业行业交叉的情况,会对数据的统计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出现数据的重复和遗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对交叉行业进行明确的规定,科学的整理和分类,比如可以按照营业收入进行划分等。在数据的统计中对企业发展的效益进行核查,对行业归类进行调整。

3.抽样回访不合理

在我国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中存在抽样不合理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强抽样回访的方法。首先,需要对样本进行核查,防止虚假信息存在。其次,把统计的数据利用表格统计好,建立系统的数据统计库。

4.新兴服务业行业分类存在问题

新兴服务业的分类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统计调查工作,近几年来我国的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发展水平并不高,在一些行业中并没有进行标准的分类整理,比如生活服务业、旅游业等,这样增加了数据统计调查的难度。

三、新兴服务业调查统计的方法

1.完善管理机制

首先,需要完善政府综合统计调查的任务,比如在房地产行业中,政府承担着综合统计系统的调查任务,各地方的统计局组织实施年汇报和季汇报的工作,然后利用网络系统进行直播。对于比较小的新兴服务业可以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获取与整理。其次,相关的部门进行综合统计调查任务,在我国已经设立了39个执行部门,使新兴服务业行业统计范围扩大了,形成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非盈利组织三类同一规模的调查方式,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对上报的时间以及工作要求进行统一规定。

2.明确抽样调查的方法

首先,需要确定抽样框,抽样框在抽样调查中占据着基础地位,抽样的质量会受到抽样框的完整性和重复性的影响。工作人员在抽样调查的过程中,需要维护抽样框的动态,及时对企业名录库进行更新,减少遗漏和重复的现象。其次,确定合理的抽样数量,抽样数量要适中,数量过大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容量过小会造成抽样误差比较大。第三,采取省内分域分层的方法。第四,抽样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灵活的收取样本。具体抽样的方法包括:(1)对规模标准进行确定,一般分为三个层面,即市县以上单位、市县以下单位,区域内单位,然后利用普查方法进行调查。(2)对于在规模以下的单位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确定好基本名录库单位后,分阶段调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抽样调查。及时阶段需要分层次调查,分为街工商所和区级企业,各层级之间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第二阶段是对区工商所进行划分,分为个体企业和街办企业,同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这样的调查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资源收集的效率,而且能够保障数据的性,能够取得双赢的局面。

四、新兴服务业增加值核算的概述

1.增加值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数据来源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数据来源缺乏实效性,由于新兴服务业没有完善的统计调查制度做为保障,导致一些数据不能进行及时的更新,在核算的过程中只考虑本系统的问题,没有从整体上考虑,促使核算数据存在误差。其次,在新兴服务业中一些行业的核算有问题,最为突出的是金融中介服务行业。我国的金融行业一般采用的是SNA2008核算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金融中介服务支出的经费远比核算出来的要低很多。第三,不变价核算问题,如果在核算中利用居民消费价格只是替代有关价格的指数,会在一定承担上影响不变价值的计算;同时在我国还没有明确服务贸易价格指数,这种现象会影响到服务业进出口不变价数据的核算。

2.确定核算值的方法

在新兴服务业中增加值的核算方法至关重要,需要选取不变价的增加值计算需要明确计算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单缩法、双缩法以及外推法这三种。首先,在使用单缩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假设,在计算的过程中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化需要一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生产价格指数就是价格指数。其次,在使用双缩法计算时需要特别严谨,需要对相应的数据进行调整,的得出不变价总产出和中间投入,这样就可以计算出不变价的增加值。第三,外推法又分为单外推法和双外推法,单外推法是指在增加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利用物量指数乘以基数增加值,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当期不变的增加值;双外推法是分别利用产出物量的指数,求出当期不变的增加值。这三种计算的方法如果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国内的总产值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很难保持一致,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确定好核算的方法后相应的数据来源也非常的重要,因此对数据来源应该要严格把控。

3.新兴服务业增加值核算

首先,对于直接获取数据的新兴服务业增加值的核算,在我国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等,像这些企业就可以利用系统的统计调查方法,这样就能够直接获取有效的统计调查数据。其次,对于间接获取数据的新兴服务业增加值的核算,这种核算方法比较复杂,数据的统计有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文化、娱乐、体育行业中。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在我国占得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在统计与核算中还是很有多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及时方面是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相关的指标只能反应文化产业某一个方面,并不把我国的文化产业全貌反应出来;第二方面是统计工作没有做到位,由于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现象比较普遍,在一定承担上加大了统计工作的难度,再加上缺乏科学有效的统计方法,致使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核算水平不高;第三方面是,一些地方产业统计值与实际不相符,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攀比思想严重,这样就会影响到有关数据统计的有效率,使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不高。

统计调查论文:广西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统计调查研究

摘要:以广西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的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方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森林公园进行了珍贵树种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该森林公园珍贵植物还有34种,23科31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广西重点保护植物(及时批)14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植物有16种隶属7科11属,属《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种类有24种。珍贵植物资源丰富,物种长势完好,调查结果可为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珍贵濒危植物保护提供理论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 珍贵树种; 植物保护

1引言

根据《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城市森林绿地担负着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森林绿地是城市中植物尤其是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重要载体,森林绿地系统中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的多寡及出现频率的大小等,均是城市森林绿化水平高低及森林绿地综合效益大小的重要标志之一[1]。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绿地系统中迁地应用了种类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笔者按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广西重点保护植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对象、《IUCN红色名录》植物等四类植物进行调查与统计[2],以期为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重点植物资源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2调查地概况

2.1调查地气候环境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处祖国南疆,位于桂北地区,地理坐标位于108°23′~108°35′E与22°11′~22°24′之间。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冬短夏长,年均气温22.4 ℃,年日照时数1600 h以上,年均降雨达2800 mm,是中国著名的多雨地区。

2.2调查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系统森林植物。笔者根据在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管理处工作所掌握的情况,结合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绿地分布格局,抽取若干具有代表的典型森林样地进行珍贵植物调查,以了解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珍贵物种的主要特点[3]。

3结果分析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及时批)》统计,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绿地系统中应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隶属于10科15属。其中属Ⅰ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隶属于3科3属,它们是苏铁、石山苏铁、篦齿苏铁、石山苏铁、水杉、红豆杉、云南红豆杉;属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4种,隶属于7科12属,如鹅掌楸、桫椤、樟、闽楠、格木、任豆、红豆树、降香黄檀、花榈木等。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时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统计,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物中属于广西重点保护植物(及时批)14种,隶属于6科10属,如观光木、水松、金花茶、金毛狗、水杉、紫荆木、肥牛树、桂南木莲、广南木莲、小叶罗汉松、竹柏等。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根据野生物种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不定期公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物种被分类入绝灭 Extinct(EX)、野外绝灭 Extinct in the Wild(EW)、极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CR)、濒危 Endangered(EN)、易危 Vulnerable(VU)、近危 Near Threatened(NT)、无危 Least Concern(LC)、数据缺乏 Data Deficient(DD)、未予评估 Not Evaluated(NE)等9个级别,以反映全球生物多样性健康状况。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物中被了;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植物有16种隶属7科11属,其中包括极危物种有6种,分别为油杉、竹柏、闽楠、任豆、白桂木、罗汉松、牛心番荔枝;濒危物种1种,即格木;近危种1种,即苏铁;易危种7种,即紫荆木、降香黄檀、水松、金毛狗、水杉、蚬木、观光木等;数据缺乏物种2种,即竹柏、长叶竹柏。

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已经开展了二次,调查对象不仅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及时批)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所列的野生植物,而且包括分布范围狭窄、野外种群数量少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敏感物种、生态指示物种和社会关注度高的野生植物,开发利用过度、资源匮乏的野生植物物种,及新发现的野生植物种等[4]。根据调查对象的濒危程度及分布状况的不同,分为重点调查和一般调查。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物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对象”15种,隶属7科12属,其中属重点调查对象的有9种,隶属5科5属,它们是小叶罗汉松、米仔兰、降香黄檀、紫荆木、水松、金花茶、金毛狗、水杉、蚬木;属一般调查对象的6种,隶属6科6属,它们是闽楠、任豆、花榈木、广南木莲、桫椤、红豆杉。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物中属于广西重点保护植物(及时批)14种,占植物总数的5.16 %,隶属于6科10属,如观光木、水松、金花茶、金毛狗、水杉、紫荆木、肥牛树、桂南木莲、广南木莲、小叶罗汉松、竹柏等(表1)。

而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5]为参考依据,属中国红色物种有24种,隶属于7科15属。其中极危物种有3种,它们是苏铁、金毛狗、降香黄檀,濒危物种有8种,即闽楠、水松、水杉、金花茶、蚬木等;近危物种4种,即长叶罗汉松、竹柏等;易危物种有3种,即大叶竹柏、红豆杉、观光木。

4结语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物蕴藏着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调查与统计结果,森林植物还有34种,23科31属,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的有7种,Ⅱ级重点保护的有14种;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植物有16种,占植物总种数的5.90 %;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二次调查15种,属于广西重点保护植物(及时批)14种。

统计调查论文:贫困乡镇统计调查工作现状与策略

【摘要】乡镇统计调查工作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调查记录工作,是乡镇区域范围内对相关的经济活动及现象所进行的数据资料的收集和统计。贫困乡镇的监测调查工作作为统计系统基层工作,作为一线数据及资料收集统计现场,面临诸多考验和问题,为提升乡镇统计工作的质量,需要深入现状寻找出路。

【关键词】贫困乡镇 统计工作 现状 对策 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形势和环境迅速变化,物产也日渐丰富。尤其是乡镇,相对于城市而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产业也在不断升级进步。国家对经济发展状况和与乡镇发展相关的数据资料统计工作也更加重视。统计工作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国家或调查者随时对所统计对象的相关情况进行具体了解,并能根据数据分析快速发现问题并拟定相应的对策。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盲目发展经济、不按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和改善等问题。而贫困乡镇经济相对落后,物质水平和人均收入偏低,对贫困乡镇居民的收入状况、经济开支和生活水平的统计调查,可以更好地帮助国家制定与其相关的扶贫政策和民生政策,能更加有效地带动贫困乡镇的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帮助乡镇居民脱贫致富。

一、贫困乡镇基本情况

昆明市寻甸县柯渡镇有“金柯渡”、“板栗之乡”的美誉,国土面积272平方公里,2015年末,全镇有13个村委会148个自然村190个村民小组,有人口1.28万户4.03万人。离省城昆明85公里,距县城寻甸72公里,是距离县城寻甸最远的乡镇之一。全镇山区半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5%,属于云南省省级贫困乡镇。该镇的基本镇情主要有:

(一)基础设施薄弱

初步调查,截止2015年末,柯渡镇已实施的村内外道路硬化工程只占总量的50%,通村道路、村内道路硬化率低;全镇还有18公里通村道路需新建,还有45个自然村通村道路未硬化,有96个村民小组村内道路未硬化;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全镇水利化程度仅为45%。

(二)贫困点多面广

柯渡镇有可郎、新庄、乐朗3个省级贫困行政村,猴街、甸尾、新村、长箐有4个市级贫困村,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05户6316人。这些贫困人口极大多数生活在山区半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三)居住环境复杂

柯渡镇森林覆盖率达60%左右,但全镇范围内有4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隐患点共涉及农户1153户5654人,居住条件十分恶劣。个别隐患点急需实施工程治理和易地搬迁安置,才能有效的避灾减灾,改善群众的生存条件;但因土地、资金、贫困等因素制约,易地搬迁安置难度大。

(四)科技意识不强

现存的困难户,往往是文化水平低、科技意识差,生产水平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也有一部分困难户“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不主动脱贫,一定程度上等待政府帮助脱贫,经济指标难以达到脱贫标准等等。

(五)产业结构单一

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制约,该镇的主导产业长期停留在传统的种养殖业上,加之群众对土地过分依赖导致土地流转规模不大,流转资金偏低,长期形成典型的粮畜经济模式,经济效益不高,经济支柱产业匮乏,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二、贫困乡镇统计调查工作的现状

(一)统计人员不足,职能失位

面对大量繁杂的统计工作,贫困乡镇的专业统计人员相对缺乏,主要原因是贫困乡镇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统计职能意识缺乏。目前贫困乡镇普遍将精力集中在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等硬件设施上,对统计工作缺乏重视。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常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同时负责多项工作任务的现象。一方面降低了统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导致统计工作业务不精。目前,随着国家政策的陆续实施,使得统计工作的内容更加庞大复杂,统计人员执行起来也更加困难[1]。加之统计人员自身的综合能力不强,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够,没有对需要统计和整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详细深入地调查,也很难熟练地运用理论知识来进行统计工作,无法体现统计职能。就寻甸县柯渡镇而言,半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5%,民族聚居、地貌复杂,贫困监测调查需从柯渡、新村、长箐、可郎、猴街5个村委会抽取15至30户作为代表该镇的调查户参与调查,由于调查对象分布广阔,很难对居民经济收入、产业水平相关资料进行详细收集,仅有的人力无法有效满足统计工作需要。

(二)统计数据不准,作用失效

柯渡镇已在2007年组建成立统计站,但由于计算机、打印机老化,整体运作能力和执行能力还比较低。统计工作很大程度上需要细致地收集统计,由于最近几年来普查和抽查次数的增多,统计工作需要收集的资料数据相应增多,需要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数据也更为复杂,工作量变大,统计压力也增大不少。加之贫困乡镇条件相对较差,无法提供方便、快捷的设备来支持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也对统计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困难[2]。柯渡镇的贫困状况较为突出,特别是村间道路不通、村内道路未硬化的自然村数据,是扶贫部门和村委人员共同测量计算或者是估算出来的结果,没有统计部门参与统计,导致原始数据不精准。同时,统计系统的不健全也使得统计工作的执行力度较差,统计站没有规范合理的工作计划,各项工作按部就班,个别统计人员为完成任务对统计数据敷衍了事,甚至出现“三分统计七分估计”数据的现象。失真的统计数据无法更为客观反应贫困乡镇现状,对领导部门的决策研究无法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更无法使贫困乡镇尽快脱贫。

(三)统计方式落后,监督失力

贫困乡镇统计经费有限,无形制约了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导致本该进行相关调查及统计的量次压缩,统计调查范围也势必压缩。就柯渡镇而言,“脱贫摘帽”是最终任务,而脱贫的方法是根据客观的调查统计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柯渡镇近年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以烤烟、核桃、板栗及畜牧产业为基础的高原特色农业,加强各产业的统计分析可适当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促进柯渡镇经济发展。如板栗的经济价值经过统计优于其他下层产业,则可根据现状邀请市县科技、林业部门加大对柯渡板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指导培训,探索板栗精深加工,促进板栗保值增值,提升柯渡镇产业价值。但调查经费限制了调查统计范围,更多有潜在开发价值的产业可能并未统计在列。从而失去了统计工作的真实意义和价值。目前贫困乡镇所采用的统计方式和方法依旧传统落后,随着产业增速,统计对象不断增加,原有的统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统计工作的需要。统计工作应该对现有因素进行统计,同时对隐性因素进行相关性的预测,以达到数据与客观因素相结合的数据资料呈现,以提高参考价值,但贫困乡镇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较多,统计方式单一前提下无法实现。

贫困乡镇统计工作监督失力,统计工作并未得到应有重视,认为只是数据提供单位,忽视其价值。从而监督力度不足,不仅缺乏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更缺乏对统计对象及其提供的统计数据的监督,统计工作缺乏完整的审查体系,使得统计工作的随意性增大,统计工作的规范程度不足,数据与客观事实不符。

三、加强统计工作的对策

(一)健全统计队伍,提高业务素质

要提升统计工作质量,一方面需要加强统计工作者本身职能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加大统计工作的意义宣传,让统计对象积极配合统计调查工作,从而形成合力。统计工作人员需要加强与上级统计部门的联系,积极参与上级统计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提升统计人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强化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达到客观地对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3]。同时,增强统计意识,加大对统计工作的宣传,提高被统计对象的配合度。比如:寻甸县柯渡镇多民族聚居,无论从文化习惯还是生产生活而言,各民族均有各自优势特点,就统计工作而言对象缺乏统一特点,很难从数据中找到信息价值,而且统计工作量极大。这就需要对统计工作进行大量宣传,同时探索更多统计途径。如,可通过以族群为单位或以村组为单位通过向村民小组到村委会再到镇的“金字塔”模式上报,因为基层统计人员直接与被统计对象接触,方便工作的开展也对统计对象有深刻了解,通过统计也增强了统计对象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增加统计人员数量,可有效缓解统计工作者身兼数职的工作压力,但这样的模式是基层统计人员缺乏专业性,这就需要规范统计流程,同时对基层统计者进行大量专业的培训,以加强其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并熟悉统计工作的具体流程和掌握统计知识[4]。

(二)完善统计数据,提升工作质量

贫困乡镇工作缺乏完整的的统计系统是导致统计工作执行力低的主要原因。依旧固守“水到渠成”的本位思想,而缺乏“开渠引水”的创新和探索。这对于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及良好运作十分不利。这就需要对统计对象进行广义分析考察,拟定具体的工作范围和内容,并制定流程以及任务计划,将实际内容对统计工作者进行详细分工,并对任务完成情况及质量进行考核。一方面梳理统计对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统计工作的重复和混乱,也避免了因职责不明而出现的统计错误,确保统计人员能更加、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同时,对任务有了职权分配,可提升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对统计数据有了合理的考核标准,更能体现数据价值。

(三)改进统计方法,强化监督管理

贫困乡镇经济实力薄弱,物资较为贫乏,统计工作的开展缺乏经费保障。如,柯渡镇有7个省市级贫困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高达6316人。农村贫困人口减贫率、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是脱贫工作减贫、增收的重要指标,这两个指标推进难度较大,工作量较大,上级统计部门应针对贫困乡镇的特殊情况进行调增工作经费,保障统计工作顺利进行。统计工作者在争取工作条件保障的同时,也应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统计调查方法,加快推进推进工作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通过高新科技手段学习探索获取当前先进的统计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趋势和要求。在统计工作中要敢于去创新,对统计方法应进行反思,积极改善改进。科学有效的统计方式,不仅能节约时间成本、人力物力,还能够提升工作效率。

乡镇统计数据直接反应乡镇经济水平发展现状,只有保障数据源的真实才能保障统计数据实现参考价值。因此,对乡镇统计工作加强监督管理是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应继续加强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其次,应对统计工作制定更加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乡镇党委政府和县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应高度重视乡镇统计站的建设,乡镇统计站应加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加快贫困乡镇脱贫步伐,必须要加大贫困乡镇统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比对,并监督统计人员的行为,避免其胡乱记录数据和资料的现象发生,并且要随时将监督的结果进行反馈,以便对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最终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5]。充分实现统计的监督管理能力。

四、总结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产业增速加快,统计对象增多,对统计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统计工作需求,是有效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实现统计数据参考价值较大化的重要保障。贫困乡镇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较多,对统计工作而言有着更高要求,脱贫是发展改革的统一目标,围绕脱贫目标开展工作是贫困乡镇统计工作的核心任务,而统计对象的调查统计却有着较大的困难,这不仅体现在统计工作本身的现状问题,更体现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客观事实。

无论如何,为实现统计工作的社会价值,为贫困乡镇脱贫致富贡献一份力量,必需健全统计队伍,提高业务素质;完善统计数据,提升工作质量;改进统计方法,强化监督管理。以及充分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上级部门提供真实的统计数据,从而制定利民惠民的方针政策,加快贫困乡镇脱贫摘帽的步伐。

作者简介:赵庆良(1982-),男,大专学历,现供职于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柯渡镇科技工贸信息服务中心,科室:统计站,职称:统计师,研究方向:乡镇统计工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