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德育论文

摘要:新时期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德修养。中学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在新阶段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德育论文

德育论文:班主任的德育论文

1、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让班级充满气息和活力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熟知的道理。“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为了尽快地使自己对新生产生真诚的师爱,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课间、饭后找他们聊天、说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帮助解决;在他们出现思想问题时,找他们谈心,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同时与他们的家长保持联系,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学生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不安很快被新奇和欢乐所取代,逐渐的喜欢这个集体并安心开始学习。班主任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既做组织者,又做普通一员,让学生感到班主任不但"可敬"而且"可亲".在军训期间,我和学生顶着烈日,共同进退,短短四天的共同生活,很快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在他们入校后的及时次运动会,我和同学们一起写标语、做小旗,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虽然嗓子哑了、晒脱皮了,但师生情感加深了,也使他们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增强了新集体的凝聚力。2、制定一套人性化班级管理制度,让班级管理充满“人情味”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班风正,学风盛”,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利用通常的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遵守往往会适得其反,多设奖励机制,减少惩治手段,如班级量化考核中多加分少扣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往往会为了弥补自己的扣分而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是额外工作。另外,“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班规的制定不需面面俱到,但要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犯错后不要马上处罚,可先提醒、后警告,或罚以娱乐节目等等。对于新班级,开始阶段的常规工作抓得好,就能为以后的深入教育打下基础,班级会出现积极向上稳步前进的局面。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的综合评比也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每月一次的流动红旗既是见证更是进一步前进的动力。3、建立一支优良的班干部队伍,使班级“分权”、“分层”合作小学的孩子较为单纯,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希望在参与班级管理时大展身手。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在几个同学手中,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不利于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并且会大大减弱班级自身的教育力和感染力。实行班级工作“分权”,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各级各类管理员以及班主任“小密探”都应当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力争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能使班级工作更加有序。当然,选出的这些班级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定期对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进行培训指导,给他们讲解各部分的工作要点,组织他们学会指定计划及具体措施,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纠正。同时必须严厉批评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树立良好班风。4、培养一班充满自信的学生群体,尽快适应紧张的初中学习生活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否成功有三条:自信、专注、条件。自信,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它建筑在对自己能力的清醒估计上,并能认清自己潜在的能力,相信今天办不到的事,经过努力明天一定能办到。由此可见,自信是成功的起点。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开学初,很多学生会因为跟不上进度,出现“消化不良”或“欠债”的现象,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心理,导致恶性循环。我主张学生在自我暗示中培养自信,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威力,它能控制并指导人的行为,使之按预想的目标活动,最终达到目的。例如,当一个人心情沮丧时,反复在心里默念:“我精神抖擞,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帮助人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所以,经常让学生在心里郑重其事地默念一些暗示语,比如“我一定能学好英语”,“我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好”,考前默念“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等,不仅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有了自信,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就能引导学生采取相应的对策。开学初,我就邀请了几位学习成绩优异的老生来到班上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介绍他们是怎样较快适应中专学习生活的,一方面请他们从整体讲他们的学习经验体会,另一方面讲学好各科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老生的现身说法,对新生是大有帮助的,使他们建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我还经常与任课老师保持联系,请任课老师进行各科学习的具体指导,包括听课习惯、作业要求、学法指导等,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真正地学会学习。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加强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万事开头难”,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但一个班级的管理如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位班主任在管理这个班级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德育论文:英语教学中的德育论文

人常说“先成人,后成才,”“德才兼备”。由此可见,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总是把一个人的品质,美德放在及时位。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熏陶。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更离不开各个学科中的循序渐进的渗透。中学英语是一门交流的工具,知识面广阔,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获取知识技能之外,更易受到各方面的情感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以中学英语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任务,而且又担负着塑造灵魂,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发展的德育重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怎样生活,怎样面对人生,怎样面对未来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见缝插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端正其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身心受益。

首先,从思想上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为什么要首先改变思想呢?我们先来看《庄子》中的一则故事:在一个烟雾弥漫的早晨,有一个人划着船逆流而上。突然间,他看见一只小船顺流直冲向他。眼看小船就要冲上他,他高声大叫“小心!小心!”但是船还是直撞过来,他的船几乎就要沉了。于是他暴跳如雷,开始向对方怒吼,口无遮拦的谩骂着。但是当他仔细一瞧,才发现原来是条空船,因此那股怒火突然消失无踪,气也消了。为什么整个感觉会突然转变呢?没错,是想法变了。随之,“感觉”也就转变。那么同样思想改变了,想法就会随之改变,感觉就自然而然的改变了,我们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思想是只有学习好一切就好,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的学生,而对那些成绩平平甚至差的学生视而不见,认为他们学习不好而别无优点可言,这种思想影响我们对这些学生的正确评价,影响师生感情,甚至影响这些学生的一生,误导他们进入自卑的心理。所以老师应该改变这种以往的评价学生的方法。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成为普通人的居多,因此不要刻意的追求学生人人都100分,不拿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而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栋梁之材。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赞赏每位学生。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曾经说过:“赞赏别人所付出的,要远远小于被赞赏者所得到的。”并把这称之为激励的倍增效应。在英语教学中,要对学生不断地进行激励,赞赏,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稍有进步时,哪怕只说对了一个单词时。无论他平时的成绩如何?都要及时的表扬他,鼓励他,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会让他对英语重新产生兴趣,信心大增,甚至迎头赶上。即使成绩进步不大,对他的人生同样会产生神奇的效应。所以别疏忽了我们的语言,好言一句贵如金。一句鼓励赞赏的话可以唤起一个人的自信尊严,让学生的人生得到升华,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在教师的欣赏赞扬中,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在教学策略的学习过程中,渗透品质教育。例如,在学习阅读课文时,采用合作学习,探索,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Lesson 1:Higher,Faster,Stronger时,这是有关奥运会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奥运会的发展史,比赛项目,历届奥运会的举办国,吉祥物以及中国参赛情况等问题,让学生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理解各种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欣赏别人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第四,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例如,在教学Stay Healthy一单元时,让学生联系实际,探讨有关健康的话题,为了身体,心理健康。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整个人类的健康,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从日常做起。在学习环境保护话题时,让学生就当前的环境问题开展讨论,各抒己见,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高策。为了改善环境状况,如何从自身做起: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生能积极发言,谈环境污染的危害,联系滥砍滥伐,大量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家乡河流的污染,以及这些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意识。

第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锲而不舍的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例如在教学Jame’s Lmky life,Helen Keller Dies at 88.China’s Most Famous“Farmer”几课时,会设制这样的问题:“What do you leam for

him/her”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习jame和Helen面对生活的困难,勇于挑战自己,不害怕自己身有残疾经过努力都做出了的贡献。学习袁教授为了目标几十年如一日搞科研,终获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的精神,生活态度会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体验这种精神,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多种能力。

一个人的成功固然和许多因素有关,但品质高尚最重要。对一个人品德的形成固然有许多条件限制,但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条件承担这个责任。因为高尚的美德就像茫茫大漠中的一颗坚韧的小草,他勇敢的栖身给人以希望,如果学生具备了他,即使他获取不到的知识,却会在将来享受的人生。

德育论文:小学德育论文

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小学生,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

小学生一般不大关心以往自己是怎么做的,而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的关心却尤为强烈,他们喜欢把老师的赞誉、夸奖看作是自己积极行为的结果。祁菲菲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爷爷奶奶的娇惯使他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二年级时曾发现他悄悄拿别人的东西,经过教育他有了进步。可这次中午饭时他又悄悄拿了三(1)班李铎的字典,当我们班的学生告诉我后,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原来他让爷爷奶奶给他买新字典,爷爷奶奶说家里有一本旧字典先凑合用,当他看到别人都有新字典而自己没有时,想要一本新字典的愿望驱使他偷偷地拿了李铎的字典。经过谈心后,他哭了,我又把给儿子带的香蕉给他吃,他哭得更伤心了。这次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说:“祁菲,老师相信你今后永远也不会再拿别人的东西了,你说是吗?”他哭着点了头。我又说:“你的自制力是很强的,老师可以看得出来,永远不拿别人的东西,就凭你的努力并不难做到,因为你在班里是最能管住自己的人。”他笑了。在这里用了“自制力强”“有毅力”等拔高评价语,它藏起批评的锋芒,把兴奋点转移到了优点方面,使他撤消了对我的心理防御,很容易接受了我的行为指导。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偷过别人的东西。第二天还悄悄地给我拿了一根教鞭,他这微妙的变化,使我感到了一丝欣慰。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我们一味地用批评和惩罚的方法,很难说不产生逆反心理,很难说不遭到学生的拒绝,如果改用拔高评价的方法,透过优点的夹缝看缺点,儿童会容易接收也欢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教育实践中我感到拔高评价语具有优点放大的作用。在儿童身心发展进程中,随时体现着许多闪着童稚光芒的优点。但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发现去认识也是比较困难的,而老师的“拔高”评价语则能把他们的优点放大到可见程度,使儿童一眼就能看到有哪些进步的优势,从而增强争取更大进步的内驱力。王忆是我们班有名的写字最差的学生,在一次写字课上看到他写字有进步,我就表扬了他并说:“王忆你可真棒,这次你的字写得真好,在咱们班排到了前几名,看这些字的间架结构掌握得多好,连老师都比不上你,照这样练习写字,你一定能成为咱们班的小小书法家。”从那以后他的字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把王忆称之为“小小书法家”。着实高于对他的评价,但这种拔高评价是建立在他有进步的基础上,所以他听了会产生“小小书法家”就是我的感觉,无形中给他努力写好字加了一把劲。

拔高评价还具有精神激励的作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哪怕是回答对了一个提问,做对了一道黑板演示题,或是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他们都会产生积极而愉快的心理体验,这时,我都会及时地给予拔高评价。如对儿童成功的回答和黑板演示,我就会说:“好!__的回答太精彩了。他不但回答得正确无误,而且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很强,我们都要向他学习呀!

“真不愧是咱们数的上的数学专家,这次他的作业又全对了。”“现在咱们班涌现了许多热爱集体的学生,正是由于这些热爱集体的学生才使咱们班的卫生又得了满分。”等,这些评价语作为学生的精神刺激物,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进取精神,为学生积极行为的不断涌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实践证明对儿童适时做出“拔高”评价,可充分满足儿童受表扬的心理需要,引起更高层次的积极作为,拔高评价语可以点石成金。

德育论文:新时期班主任高中德育论文

一、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一)社会

一是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毒害了中学生的心灵;二是新阶段中学生处于对外交流日益扩大、社会日趋多样化的氛围中,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三是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使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衡;四是舞厅、电子游戏等侵蚀着中学生的灵魂,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五是家庭教育相对欠缺与学校育人的目标发生了矛盾。

(二)个人

一是传统的优良德育思想严重缺失。缺乏敬畏与信仰。当代中学生越来越缺乏积极向上的敬畏与信仰。不少学生对道德不敬畏,对大自然不敬畏;对知识不敬畏,对教师不敬畏等。直接的后果就是无视道德的存在。随地吐痰,破坏自然,对知识的亵渎,对老师的忤逆等等。缺乏志向与理想。胸无大志。贪求安逸与享乐,是当今不少中学生的基本心态。志向与理想的高低,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素质不高,何来道德的高尚、人格的,无所追求的人,对社会和他人也会漠视,将来也是人格缺陷的人。缺乏团结与信任。独生子女大多处境优越,自我意识很强。一切以己为中心。对别人缺乏信任,也缺乏合作意识。而道德却是存在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怀氛围中,而这种和谐氛围一旦缺失,道德必然匮乏。二是中学生德育思想表现严重错位。一些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严重扭曲。在对待个人与环境等关系上的“唯我”。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竖起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三是德育缺失、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广大中学生德育素质的低下,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当代中学生学习不认真,有怠学、厌学的情绪,以及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遵守纪律,行为粗暴,经常迟到、逃课上网,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等;衣着不整,不修边幅。不爱惜公物甚至损坏公物,甚至个别学生还沾染上了偷窃公私财物的不良习俗。尽管有些行为微不足道。但已成为影响年级教育与教学、不可忽视的负面因素。四是法纪观念日益趋于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贪玩厌学,屡禁不止。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并且越来越低龄化。

(三)学校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误区。从目前实际上来看,我国素质教育仍然还是停留在初期阶段,“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不易撼动。学校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误区,凡事以文化成绩来衡量,在学校应付上级检查或者迎合社会德育主题活动时,德育教育工作才会被稍微注重,但等检查或者学习风气一过。二是德育教育内容狭窄陈旧、方法单一。目前中学德育教育内容多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一部分,除此,德育教育还应包括民族精神教育、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中学德育教育内容十分陈旧。课本内容与实际脱钩十分严重。三是教师素质低下,缺乏专业性的教师教学。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这份职业被部分人所玷污。部分教师缺乏健康的道德修养,对学生教学方式十分粗暴,每年都有反应教师对学生体罚甚至虐待的新闻,有些教师吃喝拿卡,贪污受贿,严重败坏了教学公平,如果让这样素质低下的教师去教育学生,教育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策略思考

(一)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德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协调发展的人。中学德育工作在整个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坚持人优先、人为主的原则,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详细了解学生,加强人文关怀。让学生感觉自己得到尊重、受到重视。

(二)尊重学生需要,建构平等对话

教师只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接受与理解,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教师要放低姿态,聆听学生的种种体验和感受,引导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是非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学生不再怕老师,师生关系融洽,平等和谐交流,既提升了教师,又改变了学生。

(三)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社会是学生接触信息的平台,学校是学生形成独立人格的场所,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如何将三者有机的联系起来。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德育计划。学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宣传、提倡社会新风尚,建设德育基地,强化德育效果。

三、结束语

新时期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德修养。中学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在新阶段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德育论文:实践活动下小学生德育论文

一、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道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自身教育。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灌输思想,注重教师的外力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内化过程,造成学生的知行不一。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改善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就是说,德育工作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的45分钟来完成,而且借助45分钟的学习激发学生更多地自我学习。例如围绕某一道德主题,教师可以推荐更多的书籍或者组织辩论会等,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使得道德认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认同。当然,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外力的影响,但是外力的影响不能局限于德育思想的传播,更要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小学生的行为处于模仿阶段,成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是小学教师,因此小学教师需要保障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文明礼貌、尊重关爱、爱护环境等,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榜样示范和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学生自身教育的有效结合点,使德育工作充满活力。

(二)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依赖于具体事物和具体现象,小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具体事件是德育工作好的素材和教育资料。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阶段,明确让学生知道作为小学生应该具有什么品德,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工作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什么,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做,而小学生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范例。同时,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够形成思想上的共识,这是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推动学生的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教学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自己的道德行为展开思考,通过观看和讨论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来确立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通过这样的德育教学就将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密切结合,引导学生理解高尚的品德不仅要是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

相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道德行为,因此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将德育教学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小学德育教学是以德育主题的方式呈现的,教师通过德育主题向学生传递一定的德育思想,促进高尚道德思想的渗透,这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需要教师改变的是,结合德育主题为学生制定每周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主题实践活动是道德行为实践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避免了个人道德实践的分散性和无序性,同时也以同伴的监督促进学生知行转化。班主任应组织班级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确定本周的主题实践活动,并由学生选取道德主题实践监督员,负责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监督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例如,在文明中国人的德育课教学后,学生讨论确定本周的主题活动是“建设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学生讨论确定具体的活动内容包括:及时,作文明自我,包括不浪费水、不浪费粮食、尊敬教师、爱护同学、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地乱画等;第二,及时纠正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提醒,并督促改正。

(四)优化德育环境

开展间接教育环境是具有教育性的,环境对学生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德育环境的建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合理进行教室的文化建设。每一个小学班级都有学生的展示墙,教师可以围绕本周道德主题引导学生设计一些道德行为的板画、道德行为的宣传语或者一些名人的道德故事,通过环境的创设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要注意根据道德主题的改变及时改进内容,并增加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展示栏。另一方面,建立平等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新课程倡导平等对话的师生、生生交流,而交流是基于文化环境下师生发展状况的。在小学德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共同安排班级活动,给每一个学生发表观点和活动建议的机会,这个班级在每一个值得纪念的传统节日里,都能通过制作一些小的手工,开展主题演讲,写祝福卡片来纪念,在这样的班级文化中,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关爱的班级文化是好的德育,学生在友善的环境中自然会养成关爱、相信、舍己为人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德育环境的塑造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要注重班级精神环境的创设。

二、总结

总之,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只要在德育工作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并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榜样示范,德育工作就不是一句空话,祖国的花朵定会健康成长。

作者:李自能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韩集乡袁咀小学

德育论文:自主管理模式下德育论文

一爱心文化

爱给人以力量,爱让人幸福和成长。很多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是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尊重和老师的关爱。我校以“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教育理念,创新地提出“无批评教育”、“给予学生最真诚的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做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爱的天使,到学生当中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觉得教师值得信任。要讲究人情,讲究悟性,讲究韧性,要学会运用典型诱导,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用爱心感动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引领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面向未来,正视现在,认识过去。帮助他们学会自主管理,形成自尊、自爱、阳光、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礼仪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名。礼仪在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以礼仪而闻名省内外,为了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学校提出了“塑造高雅形象,建设礼仪之校”的口号,制定了《校园礼仪规范细则》,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都要知礼、重礼、懂礼。学校创建了特有的校园举手礼,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见面后都互致举手礼进行问候,感受尊重与和谐;创编了校园礼仪操,在礼仪课上进行教学实践;建立了礼仪示范区,在区内学生必须单排行走,走路的步幅、体态、臂摆、表情都有严格的要求。学校还开展了礼仪示范班活动,承担此任务的班级可以在活动期间展示礼仪训练成果和风采。

三班级管理文化

1.学初摸底,未雨绸缪

经过寒暑假,学生就好像一辆辆动力无限的车子,急于释放自己的能量,证明自己的存在。每学期开学初都有学生将家里或社会的矛盾带到班级中来,小到简单的个人情绪不佳,大到与社会闲散人员的打架斗殴,每一样都可能对学生、班级、学校产生严重影响。摸底调查之后,教师能提前掌控可能发生的事,将不良影响“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净化班级风气的关键,也是好的未雨绸缪的教育方式。因此,我校班主任每学期开学初都要发动班级干部和班级里表现、值得信任、与同学关系良好的学生,从多种渠道了解同学的假期情况,事无巨细,做好记录。然后由班主任逐个地与“可疑学生”谈话,对于简单问题直接处理,对于情况复杂、难以掌控的学生则召集他们的家长商讨,家庭与学校配合,控制好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专心学习的后顾之忧,又使学校、班主任深得家长的信任,更使学生从开学的大动作中感觉到纪律的力量。

2.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人的生活环境有关,良好的个性发展也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只有轻松愉悦的氛围,才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因此,一个班级的文化和精神面貌就显得至关重要。我校班主任都是学校精心培养和选拔的骨干教师,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他们通过班会、班规、日常管理等形式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创新管理自己的班级,也鼓励班级学生有创新意识,将学生的创新点子付诸行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中迅速成长,并且在成长中积极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良好的班级氛围不仅让学生成长,更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信心。

3.班级自主管理

每个班级有40多名学生,这40多个教育个体都是班主任的培养目标,如果单纯地由班主任去指挥、去要求、去看护,不仅掩盖了学生的潜力,也给班主任增加了繁重的工作量。我校班级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大家一起制定规则,量化考核,把工作分到每个人头上,互相监督,互相鼓励,让每个人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动态培养,良性竞争,自主管理。在学校层面也有不少学生自主成立的管理集体,如学生会、校团委、宿管会等,这些学生就是班级自主管理中的佼佼者,他们组成更高级别的管理团体,协助学校进行的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惊人。

4.培养竞赛文化

当今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学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品质,让竞争形成一种文化。在班级中开展各种比赛,分小组、分个体地竞争,量化成绩,形成班级的文化氛围,把这种合力内化,向外形成品质,这是我校倡导的又一种班级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学生在学校大型活动中形成了逢赛必争的信念,从没有一个班级在比赛中退缩、退让。学生的竞争让我们感动,我们相信,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已将竞赛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德育方面的创新管理是教育创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中职德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创新是德育教育的灵魂,这个灵魂会引领学校未来的发展、教师未来的发展,更会引领学生未来的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发挥教育者的聪明才智,创新发展,创新德育方法,创新教育方式,为职业教育的明天贡献全部力量。

作者:吴艳辉单位: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

德育论文:民族德育论文

一、人是一个精神存在

1.人的生命具有三个层面:肉体生命、社会文化生命和精神生命。肉体生命是人之为人的生命前提,是人生存的载体,是人的精神特性和社会文化本质的物质基础。社会文化生命是指,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与他者具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使人的生命超越了生物个体的规定性,进入到普遍的族类生命活动之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精神生命即是指,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意识的精神性存在,人不断地追问生存的意义。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认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他甚至将“人的存在”与“做人”区别开来,认为“人的存在”远不如“做人”重要。做人,即成为人,即立身处世。人如果不成为人,仍旧可以存在。可怕的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充塞着一种“存在物”,从生物学上讲,他们可以算作人类,他们存在着,活着,但他们缺少一种可以从精神上把自己与生物区别开来的性质。人之为人在于人同精神有关联;做人,就是这种关联的具体表现。人总是试图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追问生活的意义,人在追问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而且人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的满足虽然要以满足物质需要和物质生活为前提和基础,但是人的精神需要一经产生,就会成为相对独立性的因素作用于人的行为,影响着人的活动,这种影响力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并且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形下会有比物质需要更大的动因作用。

2.马克思非常重视精神需要及其满足,并希望通过教育、发展文化等途径使人得到精神食粮从而满足精神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认为,精神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而且“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总之,人不仅以自己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动物界区别开来,而且精神生活的不断满足是人成其为人的内在规定,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然而,我们的社会在转型,人类不断否定原有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新的精神世界,尽管带来了一些社会新元素,但总体上还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想信念模糊、信仰危机、自性迷失、精神失落等现象。如何解决?路在何方?“在一个意义世界正在发生动荡、转换,意义处于低迷、失落的危机时代中,教育在人的意义世界建构中更是承担着十分艰巨的任务。”的确如此,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就是根据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提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因此,教育应以人为本,应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精神生活的满足。教育应承担起人们精神家园建构的使命,特别是德育,因为“从生命及其意义创造的角度审视教育,我们会发现教育的一个庄严使命:教育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可以在生命和意义创造之间架起桥梁,激发、助推生命的意义创造”。

二、道德掌握世界具有特殊性

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的掌握,体现了实践与精神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就实践与精神的统一而言,道德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意识形式,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它既是一个关系范畴,也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并且需要以行为准则的形式出现,用以调节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道德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又是实践的。而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则体现了道德掌握世界的基本手段和价值目标。道德掌握世界的基本手段是行为评价和选择。道德评价以人们实然的行为为对象,向行为者发出行为应当的指令。“应当”立足于实然和应然,但又不等于实然,“应当”是对实然的肯定和否定的统一,是从实然向应然的过渡。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本身就包含着实然和应然的辩证统一,它以推动人们行为从实然到应然为目标,让人从现实出发追求理想。道德掌握世界正是通过使人们的行为从实然转化到应然而实现的,这就是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规定性。德育,作为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即人的德性的一种实践活动,应根据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因此,德育的本质不在于使受教育者了解人们的现实行为是怎样的,而在于使他们认识到人的行为在特定环境下应当是怎样的,人类行为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如何更快地接受这个理想。按照某种高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培养和塑造人,促使人追求和接近这种理想,正是德育的本质。所以,德育的本质就是它的理想性。精神家园是人作为精神存在物的必然要求,是否有精神家园是生命存在的意义所在。在精神普遍迷失的情形下,学校德育如何不断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失落走向拥有、从贫瘠走向丰富、从衰弱走向强大、从现有走向应有呢?德育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努力建构人们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个人能充分展现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昂扬灿烂的人生。

三、文化具有民族性

1.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的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反映了该民族成员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伦理观念、传统习俗等深层结构的内容。这种深层结构的文化及其所承载着的价值体系,充分地反映着文化的民族性,这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因密码。正如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的:“一个没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它必然被消亡在另一些保存着自己独特性的肉体之中。”哲学家张岱年也认为,“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独立性,就会丧失民族独立性;丧失了民族独立性,就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了”。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国家都在努力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以保障自身立足于世界的根本,称之为“软权力”或“软实力”。确实,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横行的世界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命运是大不相同的。美国哲学家亨廷顿认为:“软权力只有在硬权力的基础上才成其为权力。硬的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和软权力更加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

2.教育应坚持民族性原则,民族性应渗透到国民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之中,“民族性可以给教育一把开启人的心灵的钥匙”,“教育诉诸于民族性,永远会在人的活跃而强烈的情感上找到回答和帮助”。中华民族历经世代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构筑了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不断叠加的过程。一方面,我们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创造的精神家园,享受着精神家园的恩泽,获得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又不断地铸就和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家园根繁叶茂,四季常青,绵延不绝。就精神家园对人生的意义而言,个体从出生之日起,就生存于既有的精神之中,就处在与这种精神的互动中,获得这种精神的呵护、熏陶和培育。这就是能够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血液和骨髓中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走向主体内心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一方面走向民族文化,走向民族精神,从而实现对民族精神的拥有和掌握;另一方面进行自我建构,这个过程不仅仅是适应文化的过程,更是个体精神建构的过程。这就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民族性是教育的灵魂,民族性原则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导原则。民族性是“国家的历史生活的源泉。一个民族的教育与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一种教育如果不根据民族性原则建立起来,就不可能成为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积极手段,不可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3.应站在民族性的立场来审视学校德育使命。而且基于中华民族精神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中国人现有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学校德育必须承载起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使命。该著作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回顾了学校德育使命的演变,又力论了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现实定位,提出了实现学校德育使命的立场原则、实现学校德育使命的内容体系以及实现学校德育使命的多维途径等。从全文看,该著作论题深远,视野开阔,论证充分,有力地回答了学校德育在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应承担的使命以及如何承担使命等基本问题,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著作。其实,学校德育使命问题以及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诸多问题,都是既重要又复杂的问题,作者能而深入地把握这些问题,是非常难得的,希望该著作在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宏大事业中增添一份力量。

作者:杨鲜兰单位: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德育论文:未成年人德育论文

一、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如今,在一些家庭中,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德育教育。很多孩子还在幼儿园,家长已经开始教小学课程,虽然明文禁止幼儿园期间对孩子进行拼音、识字、珠心算等教育,但是为了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乐此不疲,除了小学课程的内容之外,家长们还给孩子安排了艺术课。家长将本该属于孩子游戏、交朋友的时间无情剥夺。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分决定一切现实还没有真正改变,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2.德育内容太单调由于家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培训,所以对于家庭德育处在“想当然”“我认为”的认知层次上。大部分家长在有了德育意识后,对于孩子的德育并没有具体、实在的东西,只不过一味要求孩子“学好人,做好人”,偶尔用简单的名人小故事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在家庭教育中,公益心、孩子的爱国情感、公民意识、社会公德和中华传统美德等等,都是家庭德育的内容,但家长只强调德育的某一方面,不能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德育健全的人。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问题探析高韵淇(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家庭德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直接、基础、深刻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家庭德育却存在重智育轻

3.德育方式不恰当现在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德育主要在于说教,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在家庭溺爱的环境中,家庭德育已偏离正轨,剥夺了孩子独立发展的机会。家长对于传统教育故事,不能结合当代社会实际进行选择;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就是板着脸进行的教育,让孩子们难以接受;更有些家长的道德规范缺失,言行不一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四)校园德育和家庭德育脱节德育仅仅靠家庭教育是不行的,还是要与学校德育教育配合,两者共同对孩子的思想言行进行引导和管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学校的教育是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学校里,孩子们能按照老师教授的德育知识去做,一旦走出学校大门,就全部抛到脑后,恢复到自我状态。

二、家庭德育的对策

1.重智育更要重德育父母素质不断提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种早教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发孩子智力、为孩子的将来插上翅膀、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已经深入民心。然而,在重视对孩子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基本上每个家庭的教育都是从德育入手的,从孩子牙牙学语时,家长们就会教给孩子“你好”“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家长要告诉孩子尊老爱幼,懂得感恩。家长还需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给他们独立展示的机会,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担当、懂得包容。因此,家长要与时俱进,切实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

2.德育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是未成年人的特点,家长要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充分利用身边各种资源,丰富家庭德育的内容,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德智健全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和爱心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爱心的孩子;通过家庭劳动、社会实践劳动等,帮助孩子理解劳动蕴含的意义,知道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从而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珍惜劳动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开辟途径让孩子形成正直、勇敢、诚实、上进、有毅力等优良品格,让孩子受益终生。

3.德育教育方式要灵活多样进行家庭德育教育时,不要以说教、训斥为主,主张家长采用引导、开导孩子的教育方法;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和孩子平等互动;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为孩子选择正确的榜样,让孩子进行学习;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是非标准都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做到言行一致,真正起到榜样作用。还可适时带领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让孩子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接受德育感化。

4.校园、家庭要密切配合德育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环节。根据职能的不同,学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而家庭、社会是教育效果的检验者。只有教师和家长统一意见、统一原则,在教育过程中达成默契,才能指引孩子踏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社会也会健康发展。因此,家庭、学校必须找到德育教育的平衡点,实现统一、互动共育。五、结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德育工作并非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工作,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沟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德育教育根植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良好的大环境里弘扬的民族文化,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的一代英才。

作者:高韵淇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德育论文:课堂教学德育论文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字母、单词教学中渗透德育。比如:给初一学生教字母“I”,可说“I”就是“我”,堂堂正正压不弯;教“China”时,可向学生说明“china”一词原意是“瓷器”后来又加了一个意思“中国”,使学生因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自豪,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在教“patient”时,告诉学生们这个单词发音是“陪慎特”我们遇到病人一定好好陪他,慎重对待他,让学生学会关心人,有爱心,做到心中有他人,为日后顺利融入社会奠定思想基础。在句型练习中渗透德育:英语课内涵很丰富,而且有独特的魅力。所以教师应尽全力做到备课有德育渗透,课后有德育小结。如,教学“Iwillhelpcleanthecitypark”,结合学生每天随意扔纸屑、果皮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如,教学“Whatwouldyoudo?”时,针对学生吃零食、乱花钱的习惯,提出“如果你有一百万,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讨论。教育学生要为祖国、为他人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要懂得感恩,引导他们节省零花钱,积攒起来办好事、办大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所以这种德育很有必要。

二、在话题讨论中渗透德育

如在教学Aniamlsareindanger这一模块时,针对喜欢动物的心理特征,让学生们扮演小动物说出小动物的心声,锻炼了口语。还可以在课下分组做海报让学生们一起想出保护动物的好方法或者在保护动物中自己能做出什么贡献。这些教学步骤不仅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们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在节日的教学中,让学生背诵各种节日Teachers''''Day,Women''''sDay,Mothers''''Day等节日和日期的表达法,让学生用简单的英文向父母和家里长辈表达爱和祝福并且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让学生会说会写还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又如在进行Sportsmeeting相关的教学时,利用在接力赛中运动员摔倒仍坚持比赛、足球赛中球队因teamwork而取胜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团队精神才是获胜的关键的道理。还有在Theaccident一文中通过阅读学习作者放学后目睹车祸及时帮伤员就医,找警察求助的故事,引导学生对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此类事情漠不关心行为和热心帮助行为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然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情操美。

三、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如课外阅读、看英语影视剧、出板报、英语角、作文评比等等,这些都是运用知识提高英语能力的形式,又是陶冶情操的好途径。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英语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感恩父母、热爱祖国的品质。使他们在快乐、健康向上的体验中感情得到升华。通过教学的实践,我发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我也深知中学英语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会有满意的效果。只有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渗透德育才能提高学生素质。总之学校的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我们每个老师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如果我们能坚持适时地进行德育,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德育之花一定会在中学英语教学园地灿烂绽放。

作者:王雯雯单位: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

德育论文:思想道德教育小学德育论文

一、应对措施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及时人,教师的价值观念会在教课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因此首先应该改变的就是教师“唯分数论”的观点。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养水平直接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能否顺利实现。所以,一定要让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认清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贯彻落实“德育优先”的战略思想。另外,还可以将德育作为一项考核标准加入到教师评估中。

(二)改善教育方式

在现今的状况下,德育主要由专门的德育教师负责。事实上,德育可以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育中。小学的必修课有十门之多,每一科的教学中都可以渗透入道德教育。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在讲解《我的战友》一文时,渗入爱国主义以及崇高的革命精神以及钢铁般的意志。在音乐课上可以让学生欣赏《保卫黄河》等震撼人心的曲目,同时伴随爱国主义事迹教育或者影片的欣赏。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爱国主义。不同的学科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渗入性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各科教师都可以担任德育教师的角色。自愿“牺牲”自己的课上时间,同时花费时间精力在自己的课程中挖掘德育点。

(三)完善评价体系

我们都知道,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从学生到老师都把成绩作为的焦点仅仅是因为分数是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因此,如果想使学生、教师重视德育,就需要健全评价机制。道德评价的目的仅仅是找出学生的不足而不是选拔所谓的“道德精英”。运用德育机制主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个性成长,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不是把德育知识化、学术化、数量化。

(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

建设“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沟通体系。主要实施时,就是将家长请到学校中,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将发现的道德问题以及教育经验等进行双向的交流。另外,学校可以利用所在的社区,将社区作为德育实践的基地,比如:宣传保护环境,社区打扫卫生等社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

二、总结

课堂依旧是德育的主战场,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场所。在教学中,各科教师都要抓住学科特点尽量利用已有资源,抓住时机,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性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另外,家庭也要注意多和学校沟通,注重学生主观性、能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培养,从细节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吕瑞单位:滨州实验学校

德育论文:网络传播下小学德育论文

一、网络传播带给小学德育教育的“利”

(一)有助于知识的普及诸

网络信息并非都是负面的,反而多数是积极向上的。网络的普及也大力推动了这些健康信息的普及,对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学生在授课中掌握知识后,还能通过网络进一步深入了解,丰富知识面。在信息掌握、分辨和吸收的过程中,亦可磨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倘若能加以正确引导,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辨别的能力。

(二)有助于信息的提供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德育教育者提供素材。通过互联网,德育教育者可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前沿的教育方式,以及网络上近期的信息,通过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即可在德育教育中加以运用,从而紧跟时代前沿,帮助引导学生在同时掌握相关信息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二是为德育教育提供信息支撑。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往往由于羞涩而不敢真情流露,以致教师无法把握学生心理动态,但在虚拟世界,学生会放下包袱,畅所欲言,真情表达自己的情况以及对社会的不满。

(三)有助于形式的丰富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

往往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上的讲解,缺乏生动,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致德育形式主义严重。而互联网中生动的动画、丰富的内容可为德育教育提供多样的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方便学生学习掌握。比如:性教育方面,传统道德的束缚让教育工作者羞于言表,而通过动画的讲解,可生动形象进行阐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网络传播带给小学德育教育的“弊”

一是道德素质方面。小学生的人生阅历简单,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在网络垃圾信息的冲击下,无法控制好奇之心的他们往往会尚未了解领域的信息所吸引,深深陷入虚拟世界,不可自拔,严重影响着他们道德素质的养成。在道德上变的自我、自负,不愿听取别人意见,在网络中美化自我、贬低他人。行为上变现为不负责,控制力下降,将现实与虚拟世界颠倒,失去自我,迷失方向。二是心身健康方面。长期沉溺于网络会导致小学生患上“网络综合症”,产生厌学心理,整日想入非非,沉溺于幻想,思考和吸收知识的能力下降,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则会自暴自弃,产生自卑,更热衷于网络,想通过网络世界找到自我,寻求自我价值。当前,在小学生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学生在网络中可以侃侃而谈,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处理好同学关系。这是因为他们长期在虚拟世界中表现自我,缺乏在现实世界的沟通交流,造成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三、做好网络传播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甄别是非的能力

网络信息有好有坏,最关键的是正确选择,因此,培养小学生自我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做好德育教育的根本举措。在教育引导方面,应结合实际,利用有利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梳理,将其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正确的进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吸收网络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相关活动,让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并在交流中及时针对学生反映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提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正确辨别信息。此外,还可通过邮箱、电话、微信、微博等媒介,参与学生交流平台,合理疏导学生思想上的误区,让学生主动屏蔽暴力、色情信息。

(二)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主动帮助学生接触网络

21世纪是信息年代,不会上网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目前互联网普及的大趋势,在校园建立一个上网平台,主动帮助学生接触网络,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免学生到“黑网吧”上网,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受到影响。小学网络平台不同于大学或社会的网络平台,应通过相关软件处理不良信息,安排教师帮助学生学习上网、了解上网,让学生在校园内的绿色网络中适应社会。在校园网络建设方面,可根据小学生特点,开设电脑课、组织网络娱乐活动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平台,还可根据当前学生手机普及的特点,针对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普及校园内网无限WiFi,建设校园网站,将健康知识、有利信息加以推广传播,从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信息。

(三)普及家长网络知识,营造和谐的家庭网络环境

俗话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长永远是孩子的及时位老师。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棍棒下出孝子、严管下出才子的观念仍然大量存在,被曝光的学生沉溺网络而失去自我的案例让家长闻网色变。尽管随着目前小学生的父母多数在接触网络,各个家庭也有自己的电脑,但对孩子上网还保持警惕心理。因此,学校应通过家长会、走访家长、约访家长等机会普及学生网络知识,引导家长了解适合孩子的儿童网站,从而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父母的及时道防线作用,帮助孩子健康上网,消除其对网络的神秘感。此外,还可积极向家长推荐目前儿童上网软件,通过软件对时间和内容的设定,规范上网环境。

四、结束语

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我们应客观看待互联网的存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益处,尽力规避其给小学德育教育带来的不利,让小学生在新时代健康成长。

作者:杨桂媛单位:四平市第二实验小学

德育论文:人文视角下大学生德育论文

一、人文视角下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待他人冷漠自私,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指的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而不是以自己为本。因此人文主义的主要内涵之一即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冷漠自私,事事以个人为中心,从不关心他人利益,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在别人碰到困难时不屑一顾,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说,反而冷嘲热讽。与人交往时首先考虑的是是否能对自己产生直接的利益,而不是考虑建立长久的友谊和信任,鼠目寸光。碰到需要集体解决的问题时根本不考虑他人,纯粹从个人利益出发不惜损害集体的利益。人虽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典型的社会动物,在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的情况下,不尊重不关心他人,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必然遭到其他人群的厌恶和反对,从而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处处受挫,不仅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也会给自己未来的发展带来重重障碍。

(二)对待自己畏难怯懦,不思进取,自抛自弃

人文主义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个人的发展,因此强调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个人精神。人生活在世界上,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做到事事如意,困难和逆境的出现是必然的,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个人存在于社会上的价值,实际上很大程度是通过不断地克服产生的种种困难而实现的。因此,要保障个人的顺利成长,并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人类共有的美德。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由于环境较之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在碰到其之前没有遇到过的困难时,畏难情绪严重,不敢面对自己遭遇的挫折,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因为暂时的困难而不思进取,自抛自弃。在大学期间,假如不能养成对自己的必要自信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样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是很难有很大的发展,遑论较大程度实现自己的价值了,而更有可能成为被人同情甚至鄙视的可怜虫。

(三)趋炎附势,蛮横霸道,缺乏平等精神

人文主义的支柱之一,是对平等精神的提倡。这也同之前所述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一脉相承。缺少平等精神的人,是很难真正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的。缺少平等精神的社会,必然是强者通吃,弱者生存困难的弱肉强食的社会。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倡导平等精神意味着对自己周边的人至少在地位上应当做到基本上的一视同仁。但是很多大学生受等级制度的毒害严重,对待比自己地位高,经济条件好的人卑躬屈膝、趋炎附势,对待比自己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的人则自以为自己高人一等,蛮横霸道。假如这种行为和风气日益泛滥,社会就有可能倒退到等级制度的传统社会时代,这是与人文精神所代表的时展潮流格格不入的,也理所当然受到道德和舆论的指责和排斥,最终对这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自我放纵,生活习惯极差

人文主义关注的自我发展,除了之前讲过的自强不息之外,同样包括对自身发展也很重要的个人自律。只有在拥有严格的自律精神的情况下,大学生才能抵挡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诱惑,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努力学习的过程之上。但是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学校对其相对于中小学管理上的相对放松,以及缺少之前父母的严格督导,往往对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诱惑毫无抵抗能力,在生活上自我放纵。几乎在所有的大学里面,都可以看到某些酗酒闹事,甚至打架斗殴,出入各种娱乐场所的学生的存在。大学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进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各项知识,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些大学生自我放纵,毫无自律精神的行为,毫无疑问会极大地影响其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其自身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产生以上大学生德育问题的原因

以上大学生德育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的,既有如今社会大环境人文精神缺乏的因素,也和高校本身对大学生的德育建设的方式以及大学生自身对其重视不够密切相关。以下陈述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高校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对大学生的个人品德教育关心不够

因为各种量化标准的存在,高校最为重视的必然是能直接提高各项具体指标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某些关键考试的成绩,如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注册会计师的通过率、大学四六级通过率等等,相当多的高校甚至在招生的时候将这些成绩印刷在其宣传彩页上。当然,对这些量化指标的重视对高校的发展无疑极为重要。但作为培养学生发展的地方,高校同样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同样重要的学生个人良好品德的培养上。但是,学生的个人品德是难以量化的,或者说是根本不可量度的,因此虽然高校都很重视德育建设的问题,但根本找不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因此事实上除了开设思想品德课之外,对大学生的个人品德教育关心远远不够。

(二)大学生自身对人文精神的德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大学生认为其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自己的课程人物,最终能够顺利毕业,然后找到一份能安身立命的工作。而对自己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德育根本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很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受到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不仅不是自己品德上的缺陷,反而是自己提前适应社会的对自己今后发展有利的事情。因此,对自己德育上的很多缺陷,如上述的自私冷漠、趋炎附势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自己缺乏自律放纵懦弱等不良品德也从社会上找到类似的榜样,处之泰然,认为进入大学毕业后的真实人生就应当是这样。只看到社会堕落腐化的一面,没有意识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三、人文视角下大学生德育的创新路径

针对人文视角下大学生德育存在的上述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必须对大学生的德育进行某些方面的创新,以保障其能符合人文主义的时代潮流,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具体的创新路径如下所述。

(一)加强对社会上符合人文精神的事迹的宣传

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因为其经常得到相应的不良事迹报道的信息。因此,高校进行大学生德育创新的及时步,应当是加强对社会上符合人文精神事迹的大力宣传。固然,我们的社会存在诬告助人为乐的好人的事实,但这种人同样受到社会的鄙视。大学生需要的是培养分辨动机不良的人的能力,而不是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冷漠自私。而且,社会上存在更多的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积蓄捐献给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的好人,存在收留孤寡老人、遗弃儿童的善人,存在置生死于度外,将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较高位置的英雄,存在不顾旁人的嘲笑和无数的失败,不屈不挠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家。总之,高校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上、各种宣传阵地上尤其是学校的学生网络上要占领德育建设的阵地,充分宣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正能量,是社会大环境对高校的德育建设产生正面的影响。

(二)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德育建设

如上所述,目前仅仅通过开设思想品德课进行德育建设的方式明显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人文视角下德育建设的需要。而人文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们对待其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团队精神等人文情怀。因此学校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大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的机会。如组建各种学生很感兴趣的协会,组织各种集体性的竞赛活动等。学校可以考虑将学生参加协会活动和集体性的竞赛活动的频率、成绩以及具体表现纳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以实质性地增强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德育建设的力度。使学生在同人交往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学生对自己自抛自弃、缺乏自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大学生信心的养成虽然最终是其自身的问题,但学校的适当介入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自抛自弃、自我放纵很大程度上是其得不到适当的关心和指导造成的。因此,学校应当特别关注某些行为和心理出现异常的学生,加强与这些学生的双向交流,并动员有条件的同学对其进行帮扶教育,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的情况下,使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德育建设有着本质上的提高。

作者:丛利红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德育论文:红旗渠精神大学生德育论文

一、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这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更是当时林县人民建设红旗渠的真实情况。修建红旗渠时,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质条件贫乏,人民的吃住都很困难,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林县人民没有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物,而是依靠其自己的力量来克服建设中的各种困难,他们自备干粮,自带工具,吃野菜,住山洞,自己造炸药,自己烧石灰,在资金无法满足修建总干渠的需求时,抽调政府工作人员到全国各地承包工程,以此来解决资金不足。林县人民用这种不靠天、不靠地、只靠自己的坚韧不拔改造了自然,令“山河变向”,生动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这是红旗渠精神的本质内容。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红旗渠的修建正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好例子。修建红旗渠是为了解决制约林县生存、经济发展的水资源问题,是为了让全县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红旗渠最终修建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谋利,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让群众共享发展的各种成果,这是修建红旗渠及做好各项事业的保障。

(三)科学发展,与时俱进

这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修建红旗渠不是像夸父逐日一样一味地蛮干,而是在认真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间,经过无数次勘测、考证,最终定下了施工技术和设计标准,因此,修建红旗渠是科学决策、科学发展的体现。同时,红旗渠精神又是与时俱进的,红旗渠精神不是停滞的,而是不断创新向前发展的。林县人民在完成修建红旗渠这一“战太行”的伟业后,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而是迈着“出太行、富太行”的脚步大踏步前进,不断丰富发展着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红旗渠精神,阔步前进,不断进取。

二、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意义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进一步加强的需要:大学生中没有信仰、理想信念弱化、信念缺失的情况很突出,需要加强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大力弘扬,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品质,加强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红旗渠精神对大学生道德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一些高校存在重视不够,宣传教育不到位的情况,而且,当代的大学生成长环境较为优越,多数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之当前一些不好的摆阔、拼爹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重要任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道德观教育。红旗渠精神所倡导的道德观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和价值导向,突出对人民、国家、社会负责,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的道德观。它倡导勇于拼搏、大公无私、平等有爱、团结互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大学生中间弘扬红旗渠精神,是弘扬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有力举措,有利于高校建立起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有利于持续更新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有利于不断契合社会发展实际,有利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而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难免鱼龙混杂,特别是西方庸俗、腐朽、有害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观念。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阶段,在目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今天,极易受到影响甚至是误导,因此,需要我们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大力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要弘扬红旗区精神所提倡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等错误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养成自检、自省的习惯,坚决抵制腐朽的东西。

(三)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群众观的重塑

现代大学生中身为独生子女的较多,平时所受呵护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行为做事时较为主观,多凭自由心性,甚至我行我素,不结合实际,冲动盲目。而红旗渠精神的本质是群众观,具体说来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是科学的实践论、人民主体论。对正处于各种观念重塑期的大学生进行红旗渠精神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真正认识自我,认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有利于大学生在致力于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其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在高校中弘扬并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艰巨,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更要付之于行动,要坚持发扬,也要坚持与时俱进。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红旗渠精神融入德育教育,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将红旗渠精神和德育教育二者形成合力,提高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一)将红旗渠精神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当代西方大学在德育教学中,非常注重环境育人的功效,我国高校在德育教学中应当充分借鉴西方这一隐性的,不是一味说教的德育教学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校园软件、硬件设施建设两手抓,突出文化氛围,注重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积极营造德育教育的氛围和环境。西方的德育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先进的、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成长,能够培育他们高尚的人格,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能够真正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应用一切渠道广为宣传,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校内网等传播渠道传播红旗渠故事,也可以建造红旗渠主题雕塑、红旗渠精神文化广场、文化墙体等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红旗渠精神在校园中处处存在、处处彰显、处处影响广大学生,以红旗渠精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

(二)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红旗渠精神并进一步挖掘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弘扬精神文化的主要阵地,最为直接有效。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加入红旗渠精神讲解,特别是“两课”教学中更要充分弘扬红旗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两方面内容,一是要突出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的关注热点、焦点,特别对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的迷茫,把脉,找准衔接点,将红旗渠精神所弘扬的主流文化、正能量灌输到学生思想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二是要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说教方式和研读枯燥的理论,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可以采用学生试讲、焦点辩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三)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弘扬红旗渠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这也是红旗渠精神的应有之义,要组织大学生到农村、社区中从事勤工俭学、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工作,了解群众,培养同群众的感情,同群众一起解决问题,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同时,要组织大学生到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等红旗渠精神发源地去实地考察学习,聆听红旗渠修建者现身说法,或者进行爬山、抬石头、砌墙等体验,让学生在及时线体验、品味并学习红旗渠精神。

作者:王伟玲单位:安阳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助教

德育论文:思想政治理论大学生德育论文

一艰苦奋斗精神信念缺乏

当代大学生未经过艰苦斗争的革命年代的洗礼,意识不到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而往往缺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居安思危的意识,自身承受力与意志力薄弱。不少学生习惯于“两耳与不闻窗外事”,诸事由家长“包办”“代办”,忽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环境适应能力训练,甚或出现家长到学校“陪读”的现象。大学生在碰到困难挫折后垂头丧气、悲观失望、无所适从,出现诸如失眠多梦、情绪低迷、精神不振等症状。这极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强化,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学习处事态度与坚强不屈、不畏艰难的生存勇气。当代大学生德育观上的种种不良表现,不仅影响我国的人才质量,而且影响国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更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就不仅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了。

二延安精神在当代大学生德育中应用的路径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延安精神教育的有效衔接

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帮助大学生端正理想信念态度,以解决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方向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的主要阵地。进行德育教学时充分挖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材中的有关延安精神的素材资源,将伟人故事、英烈事迹、红色经典歌曲、宣传影片等关于延安精神的内容衔接到系列教学内容中,使延安精神入课本、进课堂,从而帮助大学生了解并领悟延安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一方面要打破已有的观念,树立符合时代需求的新观念,不仅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另一方面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新思想,吸收精华,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以榜样示范拓展延安精神内涵

张力高校教师承担着社会信息传递、知识传播的重要任务,学校须以延安精神为指引抓师德师风建设,用更多的精力、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把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各项工作中去。在满足学生不断提升的求知需求水平的同时,教师需努力提升自身治学能力,用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用广博的学识影响学生、用求是的作风感染学生、用扎实的基础教育学生,达到榜样示范的良好效果。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老师的个人修为对德育水平影响直接,对学生群体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这要求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结合时展现状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水平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疏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结构完善、论证严密的理论成果与学术著作等,从而为延安精神不断注入新的思想活力。

3以艰苦奋斗精神培育

大学生民族复兴使命感我们党革命历程走的就是基层群众路线并靠艰苦奋斗取胜的,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是靠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不懈艰苦奋斗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身负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需摒弃“眼高手低”思想,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自力更生精神去奋斗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大背景下,大学生须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服务乡村,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奋斗之路。在进行德育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和党员)在践行延安精神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不仅可以保持大学生干部和党员道德思想的先进性、模范性,也借此能够较大范围、最广程度地影响更广大学生的思想水准、意志品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等精神层面。通过大学生的基层群众路线教育使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根植与传播,培育大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行,并使之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4开拓德育教育新载体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网络媒介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载体。高校德育教育可通过充分利用网络、电子传媒等媒介途径,拓展延安精神教育的传播介质,如建立与延安精神教育相关的网站,将典型的反映延安精神的素材(如纪录片、宣传书画、主题文章等)上传到网站上,并在网页上采取网络调查、评论、链接等方式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的宣传和弘扬,从而使延安精神教育接近、深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杂志等各种大学生身边的媒介方式渲染延安精神氛围,通过潜移默化影响转变大学生所误解的“表象精神”、“空洞说教”思想。如此,用具有时代特征的延安精神教育素材通过网络媒介的综合作用开拓大学生思想,以最终打造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阵地。

作者:周茂春单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德育论文:发展规律视野下班主任德育论文

一、采用综合形式开展德育工作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班主任应当采用多种方法来开展德育工作。例如对于后进生来说,可采用说服法或者榜样示范法等来引导他们。后进生虽然数量不多,但可能会对班级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应当地了解这些学生,为转化工作做好准备。由于后进生的成绩较差,在班级中经常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心理。针对此种情况,班主任应当以情感人,关注并重视这些学生,与这些学生建立起情感的联系,多鼓励这些学生,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积极地面对人生。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后进生,还应当关注学生与中等学生,多多培养的学生,多多帮助成绩中等的学生树立信心,运用综合手段做好德育工作。除了开展说服式教育外,教师还可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且学生大都愿意参加课外活动,因此班主任可通过课外活动来开展德育工作,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二、开展德育工作时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与个体差异

想要做好德育工作,除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与个体差异外,还应当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德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学生品格的过程,良好的品德通常是由道德以及思想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高中班主任要想提升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首先应当尊重认知的发展规律。学生的品德与认知有一定的关系,认识程度与学生的品格有必然的联系。其次应当尊重意志的发展规律。意志即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已经得到了提升,但仍旧需要班主任的指点。在此过程中,班主任不能强制约束学生,应当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是尊重行为的发展规律。行为在这里是指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志,同时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以上规律中,班主任应当做好引导工作,注重德育工作的多端性,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高中阶段的学生较为敏感,班主任的教育方式也应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高中阶段时,学生较容易表现出叛逆且烦躁等情绪,对于许多事情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假如班主任强行干涉,不仅无法引导学生走向正道,反而容易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此时班主任就应当耐心地劝解学生、关心学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无论身处怎样的地位,责任是人们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同时也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基础。只有树立良好的责任感,学生才能够拥有正确的判断,明确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非常广泛,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产生了新的方法,如心理咨询法以及网络教育法等,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而想要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就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采用综合形式来开展德育工作,如此便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

作者:鲍龙文单位: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

德育论文:课堂教学下班主任德育论文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德育课的实效

(1)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进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关键所在。只有做好教学模式的创新,并根据德育的实际需要做好教学模式创新和选择,才能更好地满足德育课堂教学需要,为提高德育课堂教学质量而提供有力支持,保障德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效性以满足实际需要。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德育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也有效解决德育课堂的教学问题。基于这一认识,认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策略之一,我们应重视这种关系的建立。

(3)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在教学方法中,探究式学习对提高学习效果十分必要。考虑到德育课堂教学实际,以及学生提高品德素质的现实需求,只有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努力学习德育知识,才能保障德育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因此,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是满足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方式。

(4)加强实践教学。教师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或是从现实社会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法制问题、经济问题、心理问题等应当充分运用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鲜活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努力让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

(5)建立德育实践基地。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区校外德育资源,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激发感情,锻炼意志,提高觉悟,端正行为,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活动中升华学生的理想信念。

(6)以身立教。“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自身作为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肯定要做到,这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好的教育,只有教师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学生才能从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道德常识。因此,我们应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道德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二、循循善诱,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对于一些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于他们,班主任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育学生时,要注意运用正确的德育方法,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如在学习上紧张、焦虑乃至恐惧;在人际关系上怀疑、孤僻、嫉妒;在社会关系上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等。针对这些现象,班主任可通过开展主题的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可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实践行为,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中,保障学生能够在心态、知识和综合能力上有较快的提高。要多运用鼓励的手段,“鼓励”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有效,不管成绩好坏,多表扬、鼓励学生,比较容易激发其勇气和上进心,从而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班主任要密切注视学生的一举一动,对他们的合作表示肯定,对他们的积极态度表示喜悦。

三、总结

总之,班主任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综合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石超仙单位:四川省乐山及时中学校

德育论文:班级管理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一、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缺陷

1.缺乏德育的班级管理目标

当前一些初中班级管理仍旧是以学生的智力教育为中心,班主任的工作重点以及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上,没有将德育纳入到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体系中,对学生的考核中对德育方面的考核内容也不够,这就导致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学生德育素质的系统培养。

2.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

有些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没有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德育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学习成绩是否理想以及班级活动是否积极参加等显性环节。而对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能通过有效的德育活动及时排遣和调节学生内心的不良情绪,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3.忽略了德育方式与方法的改进

受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的影响,目前初中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时,主要还是以“硬性管理“”强制性管理”方式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等因素,德育的方法过于单一,进而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艺术性和有效性的策略

1.班主任要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产生相应的影响。德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注重班主任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以良好的师德、深厚的理论、专业技能对学生进行德育,对学生多进行关心和爱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当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法出现异议时,要真正能放低身段,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个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德育形象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2.情感激励,拓宽德育渠道善于结合

初中学生的兴趣偏好和情感特点,加强情感教育手段的合理应用,形成对学生情感发展的有效激励,这对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大有裨益。例如,为了有效培养班级学生的自信心,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特征和“闪光点”,然后在丰富的班级活动中让学生的个性特质得以充分展示,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这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让学生产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巨大动力。

3.刚柔相济,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

如果班主任一味采取强制性的硬性管理手段,往往很难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这就要求初中班主任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多采取一些“柔性”管理手段,做到德育工作中的刚柔相济和艺术化处理,留给学生更多自我反思和主动进步的机会,激发出初中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这对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无疑能够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也更有助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4.活跃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协作意识

由于班主任个人精力有限,大多数德育项目都是集体开展的,这虽然存在一定的教育缺陷,但无疑也为初中生交际能力和协作意识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初中班主任要多组织集体活动,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教育氛围。要不失时机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平等、民主、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下不断提高个人的德育素质,增强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风,进而对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结束语

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和推动者,需要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协调化发展。要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不断改进个人的德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以学生为主体,文化为载体,情感为纽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撑起一片爱的天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魏华萍曾祥文单位:湖北省南漳县东巩镇中学

德育论文:品德素质建设小学德育论文

一、提高教师队伍的品德素质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每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学生的重要榜样,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大,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没有忽视教师队伍的品德素质建设,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问题探讨,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品德素质。德育教育见效慢,成果低,很难看到像样的成绩,但是德育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在提高教师队伍品德素质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与学生一起养成好习惯”、“注重生活德育培养”专题讲座,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重要德育理念植入每名教职员工的心中,让每一名教职员工在工作中注重自己的妆容仪表,让每一名教职员工在教学工作中注重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不允许存在粗暴的教学方式,不允许出现体罚学生的不良情况,让广大教职员工形成“育人先律己”的思想观念,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品德素质。

二、加强学生道德行为培养

小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德育教育,让孩子们在未来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优良的道德行为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世界最终还是他们的,只有他们具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了优良的道德行为,才会在未来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拥有这个世界。为了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在我校先后组织开展了“节约粮食,从我做起”活动、“浸润经典、立德树人———践行《弟子规》”活动、“德育十大快乐套餐”活动,并且申请了国家三育九养研究课题,根据我校实际德育教育情况结合现今小学生生活学习特点,编制了《三育九养课题研究教师指导手册》和《学生成长规划活动》校本教材,为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学生体会到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弟子规》中蕴藏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奠定了坚定基础。

三、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建设学校道德文明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以班级为单位加强师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快乐学习、和谐发展”为重要发展目标,有效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等教育的资源优势,不断拓宽教育渠道,推动学校的道德文明建设。在我校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我们开展了“班干部民主选举、班规民主制定、班级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民主管理活动、“书香满校园,快乐共分享”读书展示活动,开展了“学雷锋”进社区义务清扫、“我们的节日•端午”、“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及“母亲节”、“教师节”感恩活动,利用这些活动对班级文化进行德育建设,开展“诚信在我身边”、“团结友善”主题教育活动,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运用竞争机制,形成“比、超、赶、帮”的氛围,让师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体会到讲文明、有礼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学校道德文明建设。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点工作内容,小学是学生学习的最长的一个时间段,能够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指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秉承新时代的德育教育理念,让学生有能力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

作者:徐金龙单位:赤峰市红山区及时小学

德育论文:语文课程资源小学德育论文

一、阅读有益读物,丰厚道德榜样的激励作用

我们知道,任何文章都是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作家思想价值观的反映。几乎可以这样说,凡能写成文宇的内容都可以成文章,几乎人类世界所有的道德规范、人生准则均可以人文章。因而语文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德育目标必定是多方位的、多元的。对于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引领要坚持正面教育优先的原则。广泛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在儿童幼小的心灵里树立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道德榜样,让儿童产生情感共鸣,内心产生强烈的追随感和正义感。故事、童谣就是两种浅显、生动的语文课程资源,通过诵读和讲解,引领学生认识世界、规范行为,对榜样人物的高尚品质产生情感认同,从而自觉学习、模仿榜样。古今中外,有不少仁人志士、先锋典型的故事,内容生动可感,人物形象鲜明动人。故事里生动有趣的情节吸引着孩子,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实践证明,引用故事教育孩子远比空讲道理效果好得多。我们在各年级的德育实施中,故事的阅读和讲解,对于儿童道德情感的陶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量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孩子们读到了孔孟的“仁”与“义”,读到了岳飞、辛弃疾以及文天祥的精忠报国,读到了荆柯、关羽甚至李香君的侠肝义胆,也读到了陶渊明、王维、苏拭的旷达恬淡……蕴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存和发展的正是诸如热爱祖国、爱好和平、善良勤劳、侠义忠诚、自强不息等融汇于整个民族血脉中的精神火种,语文教师无疑对这一火种的传承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童谣”是一种内容浅显、寓意深刻的语文课程资源,取材贴近生活和自然,语言活泼,琅琅上口,易于诵读,符合小学儿童认知、接受的心理特点。我校开展了“童谣育人”系列德育活动。我们开办“童谣创作”讲座,普及童谣创作知识,介绍摇篮曲、游戏歌、问答歌等童谣形式和童谣基本韵律特征;鼓励师生家长创作童谣,精选作品编印《童谣汉堡》一书,供学生吟唱借鉴;开辟“童谣大展台”,学校、班级黑板报、文化墙、涂鸦壁、瓷砖墙群对师生开放,为他们提供展示、接力编创、漫画表现的交流空间;组织“新童谣大奖赛”系列活动,颁发“十佳童谣创作奖”、“十佳童谣节目表演奖”、“组织奖”、“绿叶杯”辅导奖,童谣手抄报奖、画童谣奖等,对童谣创编、传唱工作总结、表彰。在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一首首生动、浅显的童谣在校园里传唱开来:“对人要友善,执法要公正。爱国先敬业,做事要诚信。人人有自由,法治要实行。为了促和谐,大家还需讲文明。有了大民主,中国定富强。”“富强就是富又强,民主就是民做主。文明花开遍城乡,和谐社会幸福路。我是祖国正能量,努力学习不怕苦。”在“日行一善”活动中,有同学自己创编了童谣:“小纸片,天上飞,小朋友,后面追,纸片纸片,不要飞,请你回到垃圾堆。”同时获全国童谣篇目候选;从“玉米人农庄”实践归来,一位同学创编了“春风中,队旗下,唱着歌儿去农庄。植树苗,做标本,放风筝,喂羔羊。知耕棚,忆故屋,百草亭,报春园。农庄里面真有趣,快乐实践促成长。”在“三风”(校风、教风、学风)设计活动中,孩子们创编了:“我爱我家,就像小草爱大地;我爱我家,就像小鱼爱海洋;我爱我家,就像小鸟爱森林;我爱我家,就像小溪爱大山。”在琅琅的童谣声中,孩子们认识了世界,传播了童韵,滋润了童心。童谣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意义深远的影响作用。

二、拓展语文资源,强化坚定道德言行的意志

语文课程资源极为丰富。除了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外,教师和学生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更为丰富,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都涵盖其中,包括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展语文课程资源,强化儿童道德意志培养。

1.活动课和学生社团

我校开展选修课,作为固定的教学任务安排在学生课表之内,学生社团也设有专用时间,这一方面为同学们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多元的教育途径。在这样的园地中语文组教师各自发挥自身的特长,大大地拓展了语文教育的园地,较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是为学校的人文教育作出了贡献。

2.专题阅读会

语文组开展了大量的以年级为单位甚至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语文活动,还与学生会、学生处联合设计、组织了一系列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综合活动,得到了学生的好评。成语故事新解给同学打开了发散思维的窗口,持续三年的诗歌吟诵大赛已经成为语文组的特色活动,读经活动的经验更是走出校园,推向了全市。在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同学们边学习边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文化品位,汲取了文化精髓,感受了文化魁力。

3.系列讲座

除此以外,为了培养儿童德育意志,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我们还组织了大量集中的讲座,充分调动学校现有资源,备课组教师轮流主讲,请校内有专长的教师主讲,也把外面的专家、学者请到校内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大量的报告为学生的校内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背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与践行兴趣,为培养大气坚定的祖国花朵奠定了基础。

4.校园电视台

每年我们会组织孩子观看诸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开学及时课”、“开往春天的列车”等专题节目,组织收听《爱的教育》、《安妮日记》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随后各年级组织撰写或交流观后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让儿童在思维碰撞、语言交流中,进一步明确认识,坚定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抵触。

5.小记者采访

红领巾寻访活动是我校少先队一项品牌活动。我们组织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成立了小记者团,定期组织小记者们走出校园,寻访家乡的老党员、武术传人、京剧票友、书法爱好者、成功创业人士等。在采访过程中孩子们提出好奇的问题,了解到老党员、老干部的传奇人生,知道了创业的艰辛不易,感受到家乡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聆听到老一辈的谆谆教诲。采访结束后,每位小记者都会写成一篇寻访日记,在学校广播台播出,与同学们分享收获。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德育就要去伪存真,去掉花架子,真正落实作用。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并提出道德能力发展阶段的思想。着眼于学校德育的现状,以语文课程资源为依托,尊重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合理利用现有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各类课外学习资源,通过阅读、品味、交流、感悟、实践、体验等途径,在儿童道德认知和形成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有效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获得和谐发展,是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作者:陆艳林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小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