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建筑基础论文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技术在不断进步,建筑物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型现代化建筑设施不断增多。大型建筑物不断升高的同时,也逐步往地下发展,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逐渐成为大型现代化建筑设施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一些探讨。
建筑基础论文

建筑基础论文:房屋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论文

1地基基础的施工特点

1.1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横跨面积大,从南到北因环境不同,其地质条件也大不相同。我国常见的土地类型有盐碱地、冻土地等,常见的地形类型有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山地多伴有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在地基基础动工前,要充分了解和勘察当地的地质环境,做好充足的施工准备工作,既要分析所处土地类型,又要了解周边的地质状况,将一切可能出现的危险排除在外。

1.2工程的连锁性

建筑施工是一项整体、系统的工程,并非某一阶段工程完成便能检查出是否存在问题,而往往是后一项开始了才能发现前一项的问题。为杜绝潜在问题的威胁,确保工程的安全,施工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在每项工程结束后,下一项工程开始时,及时对上一项工程展开细致检查。工程的连锁性相对比较繁琐,但却是保障整个工程施工质量和良好运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1.3多发性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些年,我国房屋倒塌现象十分严重,楼脆脆、楼歪歪现象时有发生,其原因大多时施工建设过程中的不当所致。由此可见,把好地基基础质量关,对保障房屋建筑整体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减少或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着眼全局、从小处着手,把好质量关。

1.4重要性

地基时深埋地下的工程,之于建筑本身而言是其根基,是建筑屹立不倒的重要支撑。地基不稳是导致房屋坍塌的重要因素,加强地基稳定性施工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来说极为重要。作为地下工程,地基一旦出现问题,则很难返修,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同时也会影响开发商经济利益和威胁居民生命安全。由此可见,地基基础在建筑物施工中的重要性。

2地基基础施工要点

2.1勘察技术

为判断施工现场的地质类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就需要深入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勘察。结合施工平面图观测,根据不同地质类型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取样测试,确定好地质勘测点,一般来说,勘测点都是建在受力层上的,土地面积在5m以上即可。

2.2设计与挖地基

地基基础施工,是要先由设计人员将设计图画出来,在交由施工技术人员去操作,因此施工图纸的设计是地基基础施工的重要一环。为确保基坑的安全稳定性,在挖地基时要将周边的障碍物清除干净,以免影响到地基施工质量。

2.3地下水的控制

地基基础是地下工程,因此其面临的较大隐患是地下水,若地下水水位高出允许范围,则会出现地基腐蚀等现象。为确保地基基础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地下水水位高度。

3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方法

3.1换填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各类浅层软弱土地基。所谓换填法,亦称为换土法,是将路基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挖除,回填进稳定性好的土、石等,并夯压密实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使原本满足不了建筑要求的地基土地,通过土层置换的方式,使地基土层承载力符合建筑要求。

3.2预压法

预压法是处理软土地基的常见方法。简单来说就是等重替换,为使地基更加坚固稳定,一般事先将等重的荷载压在土体上,将土中的水分排出,使地基土体压实,以增强软土地基的承载力。预压法一般只适用于处理10m深左右的软土地基,若是真空预压可达15m。

3.3强夯法

强夯法是法国L•梅纳(Menard)1969年首创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是利用重锤在高空中的重量对地面进行反复捶打,以夯实地基土层,提高地基承载力的方法。通过实践证明:采用强夯法对软土地基进行反复捶打,可以使地基荷载力提升2-5倍,深度可达10m以上。

3.4振冲法

又称是振动水冲击法,根据地质土质种类的不同,振冲法又分为振冲置换法和振冲密实法两类。振冲法主要适用于粘性土中,在振填好后将密实桩体与原地基土组合成复合地基,一般处理深度为10m左右。

3.5搅拌法

搅拌法是利用深层搅拌机将水泥、软粘土及其他材料一起搅拌并拌合,通过搅拌,使地基中的水泥和土不断硬化的过程,使其凝结成水稳性及承载力强的地基土,一般可处理8—12m深的工程。

3.6砂石桩法

振动沉管砂石桩法是在振动机的作用下,将所需的工具压倒原本设计好深度,打入土中,这样一来就会将工具周围的土给挤压密实,在投入砂石等进行振捣,经反复操作直至形成砂石桩。当然也可以采用锤击沉管法,使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承载力。砂石桩法适用于松散砂石、素填土、杂填土等土层地基,深度可达10m左右。

3.7挤密桩法

它是软土地基加固处理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采用冲击或振动的方法,将钢质桩管打入原地基,拔出形成桩孔,然后填入素土、灰土、水泥土等物料并加以夯实,形成所需的土桩或灰土桩。

4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地产市场势头迅猛,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如火如荼,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加之近些年来,房屋倒塌的事故屡见不鲜,房屋质量成为风口浪尖上的话题。总的来说,房屋建筑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基基础施工,因此房屋地基基础工程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地基基础施工要因地而宜,根据不同的地质类型选择相应的施工技术,使地基承载力大幅提升。以人为本的观念,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到实处,创建品质的、稳定牢固的房屋就是好的体现,让人民住的安心,住的放心。

作者:李冲云

建筑基础论文:房屋建筑基础工程论文

1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的常见问题

房屋建设关系到人的日常活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和生活。而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施工中偷工减料,使用施工材料质量低劣、房屋混凝土构件裂缝、结构漏水、建筑通风孔道堵塞等问题时有发生。

1.1使用的施工材料质量低劣

在房屋建筑基础工程建设中,有的企业追求低造价,多处偷工减料或者使用低劣材料,使房屋建筑基础工程建设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施工材料是房屋建筑施工的基础和前提,施工材料质量低劣严重影响着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基础施工,这种恶意行为是人为造成的,并非技术达不到,所以提高房屋建筑施工材料质量的问题,在当今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显得尤为迫切。

1.2混凝土构件施工出现裂缝

混凝土构件是房屋承重部分,而往往在施工时出现裂缝,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可以说,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基础工程混凝土构件施工抗拉能力差、开裂等现象却很多。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施工现场堆放混凝土构件时,没有将枕木摆放在同垂直直线上,造成二次加压,加大承重力度形成断裂;二是为了赶工期,混凝土没有充分干燥,水分蒸发速度过快,没有很好的粘性。三是现代混凝土制造普遍采用商品混凝土,广泛使用外加剂、掺和料,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1.3房屋建筑工程的结构漏水

房屋的渗漏是常见的质量问题,渗漏影响房屋外观美感,对业主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渗漏部位一般在檐口、山墙和变形缝处,房屋建筑工程结构漏水自然原因主要是发生在北方,冬夏温差大,容易产生断裂、拉伸,房屋保温和防水层极易产生破损;人为原因是施工人员的个人因素,在施工过程细部处理上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执行。

1.4房屋建筑的通风孔道堵塞

通风孔道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堵塞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施工建设中没有按设计图进行操作,为了施工便利随意更改,而有的施工人员把杂物落到通风孔道内,没有及时清理造成大量堆积形成孔道堵塞。所以说,房屋建筑的通风孔道堵塞,很容易使房屋基础工程施工陷入困境。

2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的施工要点

在充分了解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常见问题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房屋建筑施工的施工水平,及时掌握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施工要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施工中使用品质材料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如何确保施工所使用材料的质量?这是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施工的关键所在,施工所使用材料的质量要把好三个关口。一是严把材料采购和选择关。施工单位要从源头上采购保障质量的材料,对不合格的原材料不购、不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建筑质量;二是严把材料检测检验关。从内外部入手,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材料送检制度一定要进行精细制定,坚决不购进不合格材料;三是严把材料使用关。在施工建设中,要有专门组织和人员对材料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各个施工环节都要合理使用施工材料,通过开源节流、加强管理等有效措施,在企业承担范围内控制施工成本。

2.2优化混凝土构件的施工工艺

房屋建筑施工中解决混凝土构件裂缝的问题,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在堆放混凝土构件的时候应将枕木摆在同一混凝土垂直直线上,以防二次加压造成应力构件产生裂缝,这就在运输、装卸等环节上加强管理和监督,比如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强化流程管理;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新拌混凝土的基础温度,防止水分蒸发过快,加大弹性和强度。比如加强工艺流程细节、覆盖地膜或毛毡,这些有效措施都能较好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发生;三是对购进混凝土要认真检测,对大量使用外加剂、掺和料的混凝土坚决抵制。

2.3做好房屋建筑工程结构防水综合分析

导致房屋建筑工程结构漏水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侧重做好檐口、山墙和变形缝处的防水处理。针对北方温差变化大,温度变化快的特性导致的防水层破损现象,施工单位的施工要点就是尽量选择抗拉强度高、延伸率大、耐老化好的防水材料,这样的材料造价较高,就需要施工单位提高认识,此种方法是为了减少过后维护维修成本,虽然造价高,但可以保障建筑质量,维护企业信誉。规范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流程,力求施工人员在细部处理上严格按照规范执行,降低人为原因导致的漏水。

2.4及时疏通房屋建筑工程通风孔道

及时疏通房屋建筑工程通风孔道,施工单位和人员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工程施工,及时检查现场和预留孔洞位置、尺寸,力求符合图纸要求,争取做到每边比实际截面大100mm。在进行房屋建筑通风管道施工环节时,应在障碍物已清理,地面无杂物的条件下进行,避免杂物对通风孔道二次堵塞。风管加工不允许有变形、扭曲、开裂等,风管穿出屋面外应有防雨保护,比如设置防雨罩等,对金属风管与结构风道缝隙处应封堵严密,对安装完成的风管,要保障表面光滑和洁净。

3结束语

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的施工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各级单位一定要充分重视起来,从各个环节把好质量关。对房屋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而言,应严格执行不使用不合格的建材、优化混凝土构件工艺、加强房屋建筑结构防水、及时疏通工程通风孔道等标准,同时在施工中把握要点、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房屋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而促进房屋建设施工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曹国民 单位:大庆金磊建筑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基础论文: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论文

1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混凝土材料问题

高层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保障依赖于高品质的原材料。受原材料市场信息的限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建筑物施工材料都是施工单位自行购买,施工单位在购买原材料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对原材料的认识水平有限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采购原材料的过程中会出现购买劣质原材料的现象,劣质原材料用于高层建筑物的施工会造成建筑物出现崩裂或坍塌的隐患,严重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人们的生命安全。

2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2.1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检测检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质量,是从源头上杜绝危害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的有效措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用于检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质量问题的技术有激光检测技术和红外热像检测技术,下文针对这两种技术做出具体的介绍。(1)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激光检测使用激光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钢材的焊缝与焊接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仪器设备为线激光器和CCD相机。线激光器主要用于向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射激光束,CCD相机主要用于接收激光束反馈的质量信息。这两种设备的联合使用,可以将激光检测的整个过程有理有力的反映出来,能较好地说明钢结构的检测质量。在实际的焊接焊缝检测过程中,将激光束固定于不等厚度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上方二十厘米左右,使激光束与钢筋混凝土面板呈六十度夹角,而后将CCD相机以同样的方法固定在能接收到激光反馈信息的位置。待二者的相对位置固定完毕后,将激光束在等待检测的钢板焊缝部位来回慢速移动,使钢板的质量信息通过CCD相机的作用充分地反映给检测人员。技术人员根据该钢板的成像反应,判断钢板焊接的质量。通常情况下,焊缝截面直线拟合值为0.9,钢材截面直线拟合值高于或等于0.9时,钢材焊接质量有保障,若钢材截面直线的拟合值低于0.9,则钢材焊接的质量有待进行一步完善。(2)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红外热像技术检测红外热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损伤的钢材焊缝检测技术,该技术能适应不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且检测的性较高。红外热像检测仪以超声波作为热激励源,通过携带能量的超声脉冲对钢结构进行照射,超声波对钢结构进行穿透的过程中,由于受钢材焊缝质量的影响,超声波会与钢结构分子产生摩擦,质地均匀的钢结构焊缝处利于超声波的通行,其产生的摩擦力小,质地非均匀的钢结构不利于超声波的通行,其产生的摩擦力大。摩擦力大的区域会在红外热像检测仪上形成颜色较暗的区域,该区域代表的位置即为焊缝质量不合格的位置。经过激光检测和红外热像技术检测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质量比检测前有较大的保障。在运用这两种技术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质量不过关的钢材焊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进,避免钢筋混泥土结构投入使用后造成更大的安全问题。

2.2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质量保障高层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及时,检测水泥的各项指标。用于高层建筑物施工的水泥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有具体的生产单位和生产日期以及水泥成分说明。水泥成分不达标或是超过了使用日期,都会影响建筑物墙体或地基的质量,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对不达标的水泥应不予使用;第二,在选择墙体或地基填充材料的过程中,应选择质地坚硬且大小适中的粗砂料。质地坚硬的填充材料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不会因为建筑物日积月累的使用而出现崩裂或垮塌的情况,大小适中且形状规则的填充材料有使建筑物美观的效果。第三,在验收阶段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应标准对建筑物各项环节的质量情况作出测试。对进入工地的水泥和钢筋进行验收时要查看水泥和钢筋的质量证明书,认真填写验收报告单,验收任务应具体到责任人,若验收过程中出现问题,视情节的轻重作出相应的惩罚。

3结束语

本文是对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的探究,将钢筋混凝土结构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作为了建筑物质量问题的通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与管理技术的探究,希望能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武洪祥单位:江西省高安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建筑基础论文:智能建筑基础论文

摘要:本文作者提出智能建筑是当代技术的必然产物,尤其是本世纪末,信息科学技术及机的发展,成为智能建筑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支柱。建筑业从未经历过象今天这样的重大冲击,可以预见智能建筑将成为建筑革命的先声,成为21世纪的重要产业部门,并进而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乃至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建筑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智能建筑信息化背景智能化人性化舒适信息服务安全服务

1.智能建筑的基础

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1)电子商业的出现,包括网上信息服务、电子购物、电子银行和服务、网上攻读学位;(2)管理工作的变化;(3)制造业和活动全球化。有了Internet,一个新设备可以在美国设计,印刷,俄罗斯制造。

作为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智能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智能建筑是通过配置建筑物内的各个子系统,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实现对通信系统、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空调、共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公共安全等)的综合管理。所有这些,从技术上也为智能建筑的产业起到技术上的支撑作用。

2.智能建筑的社会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据日本对各职业的分类,就业人口从事第三产业的职业人数,1955年时,为1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26%;1985年时,为28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47%.这表明一个从社会中脱胎而出的、新型的信息化的到来。信息资源成为社会生产的一种主要资源,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信息产业的产值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因而它是一个国家产业,甚至是全球性产业,带有明显的独立和交融特性。

1957年,在美国从事技术、管理、职员等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人员首次超过蓝领人员。1974年到1984年,美国办公室工作效率增加4%,而同期工业增加,农业增加200%.同时办公费用却以15%速度递增。另一方面,白领阶层的增加,人们对办公环境的好坏也愈加重视。依赖于大量享有高薪的办公人员提供服务而运行的经济,无法承受办公费用高涨而功率低的状态.这一矛盾必然要由适用于信息化社会的手段来处理。智能建筑的产生为解决这一展开了广阔前景,尤其是其通信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80年代以后,由于高技术的冲击,给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活力,同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和奖金匮乏等问题,这就出现了一些原来由政府投资的、通信等项目,向民间和国外开放,出现了“建筑—经营—转让”即所谓BOT方式。1984年美日通信和电信业开始改革并开放、大幅度自由化。尤其是90年代冷战结束,大批高技术军工实现“军转民”,使得信息技术市场上出现如火如荼的竞争格局。所有这些都为信息社会的完善和智能建筑的出现创造了社会条件。

3.智能建筑的概念及其发展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建筑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建筑提供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大厦(IntelligentBuilding,以下简单称IB)的出现,使得一幢幢楼就变成一个小社会,其内部有众多的小公司,各种商业的生活行为要求数以兆计的信息和控制指令进出整座大厦。IB把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大厦”这一术语逐渐在建筑业流行起来,在国内的楼宇建设中正流行一股“智能化”的热潮。许多房地产商在广告宣传时,将其大名必冠以“智能化”或“5A甲级智能大厦”。但大厦的“智能化”并不仅仅是建设一个简单的综合布线系统,更不是时髦的头衔能随便加在自己头上。我们必须对智能大厦有一个、综合、深入的认识,这对于设计者、使用者乃至发展商都是非常重要的。

3.1智能大厦的沿革。IB的发展史,是一个从监控到管理的发展过程,也是楼宇设备监控的演变史。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难实现。80年代,微电脑技术的崛起再加上信号传统技术的进步,基本上实现了所有设备都可以显示于大楼内的中央监控室,并且较容易地进行操作和管理,从而提高了效率.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之为(CityPlace)的大厦(如图1),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及时座智能大厦。它是时展和国际竞争的产物;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高公司,纷纷建成或改建具有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大楼(HI-Tech.Building),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同时,高科技公司为了增强自身的九应变能力,也对办公或环境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日本及时次引进智能大楼的概念在1984年的夏天,近十年来建成了野村证券大厦、安田大厦、KDD通信大厦、NEC总公司大楼、ARK森大楼、本田青山大楼。日本是对IB进行的综合研究并提出有关和进行实践的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1995年底日本还成立了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据有关估测,美国的智能大厦将超万幢,日本和泰国新建大厦中的60%为智能大厦。美国也宣称1995年以后要大幅度增加智能大厦的比例。中国的及时座智能大厦被认为是北京的发展大厦。此后,相继建成了一批准智能大厦如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站等,上海证券大厦其智能建筑的全部弱电工程由美国一家工程公司承包。

总之,进入90年代以后,智能大厦蓬勃,步美、日之后尘,法国、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3.2智能大厦的内涵与体系结构。(1)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智能大厦机构”对IB的定义:“智能大厦是人们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及其内在关联的化,提供一个投资合理、效率又高的舒适、温馨、便利的环境。”(2)美国智能建学会(AIBI,AmericanIntelligentBuildingInstitute)定义“智能建筑”是将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及其相互联系综合,并达到组合,所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舒适性的大楼。(3)日本的建筑学界强调IB就是高功能大楼,是方便有效地利用信息与通信设备,并利用楼宇自动化技术,具有高度综合管理功能的大楼。(4)新加坡规定IB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具有保安、消防与环境控制等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自动调节大厦的温度、湿度、灯光等参数的各种设施,以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二是具有良好的通信设施,使数据在大厦内进行流通;三是提供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与能力。(5)我们的认识:IB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将智能型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与建筑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更具人情化的建筑物。

3.3建筑物的运作综合智能化通常由五个方面组成:

A、建筑功能运作自动化。大型建筑物的运作包含有多种功能系统,如水、电、热力、空调、通讯等等。他们又各有特色,如水又分为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生活热水、生产污水、消防用水、生活及生产废水处理与循环使用、生产及生活污水的处理等。而这些对一座建筑物来说要实现自动控制就十分复杂。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来做出方案并完成其运行。B、建筑物的节能运作。智能建筑的另一使命是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求取更高的效率。C、通信自动化。利用电信网络、卫星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络为大厦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D、办公自动化。E、安全保卫自动化。通过各种摄像、各种感触探测器进行信号采集、分析、处理,并经由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进行控制保护。

概括地讲,IB是由建筑、CA、OA、BA等四种系统所构成,将它们进行有机性的整和后,以便对办公室的业务处理提供各种高度化的机能,从而达到经济性、机能性、性及安全性的目标。CA、OA与BA系统共同组成了大楼的头脑与神经系统,而建筑系统为三系统的躯体,同时亦为大楼居住者的活动空间。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学科之上的交叉。智能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标志。

建筑基础论文: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

摘 要: 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基础底板 大体积混凝土 施工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技术在不断进步,建筑物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型现代化建筑设施不断增多。大型建筑物不断升高的同时,也逐步往地下发展,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逐渐成为大型现代化建筑设施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一些探讨。

一、工程概况

某住宅楼工程地下二层地上四十层总建筑面积约57000平方米。结构型式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基础筏板厚2000mm,,面标高-7.600m;地下室底板采用c40s8抗渗混凝土,属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特别在施工中要防止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差产生温度应力裂缝。因此需要从材料选择上、技术措施等有关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障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顺利施工。

二、施工准备技术要点

1、混凝土原材料的选定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对主要材料要求如下:

(1)水泥:考虑普通水泥水化热较高,特别是应用到大体积混凝土中,大量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在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与混凝土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差,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早期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所采用水泥宜为低水化热的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也可以使用外掺粉煤灰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2)粗骨料:级配良好的骨料,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同时通过大量试验表明,骨料中含泥量过大,对混凝土的强度、干缩、徐变及和易性等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引起混凝土抗拉强度的降低,对混凝土的抗裂十分不利。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抗压强度较高,同时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

(3)细骨料:采用中砂,平均粒径大于0.5mm,含泥量不大于0.5%。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0%左右,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收缩。

(4)粉煤灰:掺加粉煤灰不仅可提高混凝土和易性,改善混凝土微观结构,提高抗渗性,还可延缓水泥水化,推迟凝结时间,降低混凝土早期水化热。

2、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采用搅拌站供应的商品混凝土,因此要求混凝土搅拌站根据现场提出的技术要求,提前做好混凝土试配。混凝土配合比应提前试配确定。粉煤灰采用外掺法时仅在砂料中扣除同体积的砂量。另外应考虑到水泥的供应情况,以满足施工的要求。

3、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和裂缝控制

本工程设计要求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温差不超过25℃。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化热产生的升温较高、降温幅度大、速度块,使混凝土产生较大的温度和收缩应力是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施工前应进行计算分析,采取措施控制温度裂缝:

(1)控制内约束温度裂缝的措施。①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表面与外界温差,防止混凝土表面急剧冷却,采用混凝土表面保温措施或蓄水养护措施;②加强混凝土养护,严格控制混凝土升温速度,使混凝土表面覆盖温差小于8-10℃。

(2)控制外约束温度裂缝的措施。①从采取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温升、减少温差等方面,以及改善施工操作工艺;②采用低热水泥;掺入一定比例的粉煤灰、高效减水剂或缓凝剂等;③掺入膨胀剂,在最初14d潮湿养护中,使混凝土体积微膨胀,补偿混凝土早期失水收缩产生的收缩裂缝;④改善骨料级配,减少水泥用量;⑤采用降低拌合水、级配骨料以及水泥的温度,来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⑥合理安排施工工序进行薄层浇捣,均匀上升,以便于散热;⑦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对比较长的结构应设置后浇带;尽量消除基层约束和嵌固作用;⑧适当配置温度钢筋,减少混凝土温度应力;⑨加强混凝土的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和拆模时间,使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

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1、混凝土场内的运输及布料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现场设3台混凝土输送泵负责场内混凝土的运输及布料

以保障连续施工。

2、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采用自东向西、斜向分层、层层推进、齐头并进的施工方法。分层的厚度为1000mm。坡度为预拌混凝土自然流淌的坡度约为1:6~1:7。混凝土自搅拌到浇筑完成的较大延续时间白天不得大于100min,夜间不得大于150min。浇筑时要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避免产生冷缝,并及时将表面的泌水排走。

3、混凝土振捣

为了防止集中堆积,先振捣出料口处,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然后振捣。上层振捣时插入下层混凝土宜50mm,保障分层浇筑时实现“软接茬”连续浇注,不留施工缝。振捣施工时应注意:

(1)振捣时,界线要明确,防止出现三不管地带,造成漏振。

(2)筏板内预埋管道附近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应先将混凝土到管道下200mm处然后两侧对称均匀下料,用振捣器逐渐向管底送混凝土,防止挤偏管道,振捣器从两侧斜向插入捣实,使混凝土或砂浆从上层管道缝隙中挤出,并充满砂浆石为止,然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

4、混凝土泌水的处理

混凝土入模分层浇筑振捣后,由于水泥的析水和材料的混降,其表面常聚积一层游离水(浮浆层)这层泌水对混凝土危害性极大,会使混凝土表面产生大量浮浆,损害各层之间的粘结力,造成混凝土强度不均,影响混凝土强度,并极易出现沉降和表面塑性裂缝;如再加上捣固不良,严重的将产生中间夹水层,以及表面出现水孔、露砂等现象;对泵送混凝土尤为严重。因此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以提高混凝土质量。泌水常用的处理方法:

(1)将上层泌水汇集于预留集水坑内,用软轴水泵及时排除。

(2)筏板顶面泌水坑处理,可除去浮浆,用海绵数出泌水后,用同强度等级干硬性混凝土拍平,最上层表面在初凝前用长刮尺刮平,用木抹子压实,在水泥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抹面,以避免混凝土收水,产生塑性裂缝。

5、混凝土养护

(1)混凝土浇筑及二次抹面压实后应立即覆盖保温,先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在上面覆盖二层草席。温度过低不可浇水养护。

(2)新浇筑的混凝土水化速度比较快,盖上塑料薄膜后可进行保温保养,防止混凝土表面因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草席作为蓄热保温材料。

6、混凝土测温监控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测温采用建筑电子测温仪配合预埋测温导线进行测温。

(1)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各测温探头的初始温度值,并作好记录。

(2)混凝土浇捣前测出大气温度及入模混凝土温度并作好记录。

(3)自混凝土入模至浇捣完毕的四天期间内每隔二小时测温一次,以后每隔四小时测温一次。十四天后或温度梯度<20度时,可停止测温。

(4)每测温一次,应记录、计算每个测温点的升降值及温差值。测温导线的具体埋设:竖向导线埋设,利用底板面筋支撑架,用30mm×30mm×30mm的小木方绑在支撑架钢筋上做隔离,然后安装测温导线上的探头,用相色带绑牢,4个探头的安装高度分别为:底板上部20公分,混凝土中心处,混凝土表面下20公分,混凝土表面。测温点的布置。

四、结束语

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难题。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制订的标准有必要进行及时调整和补充,才能更好地指导日益变化和发展的生产实践。

建筑基础论文:多遇地震作用下 高层建筑基础隔震研究

摘 要: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某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进行了时程分析,考虑了基础铅芯叠层橡胶隔震垫的弹塑性特性和粘滞阻尼,分析了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计算结果表明隔震结构的顶层加速度峰值、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等均大大降低,隔震性能良好,为高层建筑中推广应用基础隔震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隔震;三维有限元模型;地震反应

1.引言

地震和风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害。采取经济、高效、的措施减小地震和风荷载造成的损失,已经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关注的问题。传统的结构抗震和抗风设计方法是利用结构自身的能力来耗散振动能量,如加大构件的截面尺寸或提高材料的强度等级等。这种方法既不经济,又存在较大的问题。建筑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基础隔震技术是目前工程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减震控制技术,由于其造价低,易于实施,减震效果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做了大量细致而深入的工作,并且也建成了许多隔震建筑,提出了许多关于隔震结构的理论及设计方法。

2.计算模型及参数

本文采用高层建筑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etabs,对设置与不设置橡胶隔震垫的某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该高层建筑地面以上25层,高度约81m。上部结构为剪力墙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楼板、剪力墙的几何尺寸及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逐层变化。顶层上建有塔楼,而一二层设有裙房。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tg=0.45s,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及时组。本工程所属地区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wo=0.50kn/m2,(用于高度为60m以下建筑结构计算和高度超过60m的高层建筑结构水平位移控制),10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wo=0.60kn/m2,(用于高度超过60m的高层建筑结构承载力计算)。地面粗糙度c类,风荷载体形系数μs=1.3

本文选择目前国际上用的较多的el-centro波(适合ⅱ、ⅲ类)、taft波(适合ⅱ、ⅲ类)以及人工模拟地震波(适合ⅲ类)进行时程分析。将波的较大幅值分别调至相当于7度多遇地震下的加速度峰值35gal。选取等时间步长0.02s,总持续时间为15s。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根据规范地震波按加速度峰值1(x方向):0.85(y方向)的比例输入,并与风荷载分别进行内力与位移的线性组合:

(1)位移组合:1.0g±1.0e±0.20w

(2)内力组合:1.2g±1.3e±0.28w

其中,g是重力荷载标准值;e为地震作用荷载;w为风荷载。

3.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结果

由计算可知,框架柱较大轴向力为2132kn,小于隔震垫设计较大竖向承载力2800kn;罕遇地震下隔震层较大水平侧移194mm,小于隔震垫设计较大水平位移300mm,因此隔震垫设计合理。

在多遇地震波作用下,结构顶层加速度时程如图1所示,各层层间位移角如图2所示,图3给出了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层间剪力。

从图1可以看出,多遇地震时隔震结构顶层的较大加速度为36gal,仅为非隔震结构的40%。

从图2可知,多遇地震时隔震结构的第1层侧移远大于非隔震结构第1层侧移。原因在于结构隔震层水平刚度远小于第1层水平刚度,通过橡胶垫的集中大变形将地震能量隔离,使地震能量不向上部结构传输或少传输。

由图3可知,多遇地震时隔震结构基底剪力为4608kn,为非隔震结构基底剪力的70%。

4.结论

本文通过基础隔震高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有限元时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基础隔震体系设置柔性的隔震支座,从而降低了结构的水平刚度,使结构的自振周期增大了近50%,从而避开地震主要携能频带,因此也就降低了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

(2)从结构的加速度反应看,在水平地震波作用下,隔震结构的加速度反应明显小于非隔震结构的加速度反应。

(3)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比非隔震结构大大减小,隔震结构的楼层位移变形主要集中在隔震层,上部结构各层间水平位移几乎为零,其振型为“整体平动型”。

(4)从较大层间剪力的反应来看,隔震结构的较大层间剪力仅为非隔震结构的30%。因此,隔震层上部的结构可以按降低地震设防烈度一度考虑。

建筑基础论文:高层建筑基础工程中的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方法主要有静压法和锤击法两种。本文主要结合相关的施工工程资料,对高层建筑基础工程中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管理措施作了探讨和阐述。

【关键词】建筑基础;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

1 预应力管桩的特点

1.1 管桩工地机械化施工程度高,现场整洁,不会发生钻孔灌注桩工地泥浆满地流的脏污情况,也不会出现人工挖孔桩工地到处抽水和堆土运土的忙乱景象,可以24小时连续施工。

1.2 管桩施工速度快,一台打桩机每台班至少可打7-8根桩,可完成20000kn以上承载力的桩基工程。由于建设工期缩短,创造了时间效益,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1.3 施工中由于压桩引起的应力较小,且桩身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拉应力,桩头一般都完好无损,复压较为容易。

1.4 单桩承载力高。由于挤压作用,管桩承载力要比同样直径的沉管灌注桩或钻孔灌注桩高。

1.5 对持力层起伏变化大的地质条件适应性强。因为管桩桩节长短不一,通常4-16m一节,搭配灵活,接长方便,在施工现场可随时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调整接桩长度,节省用桩量。

1.6 运输吊装方便,接桩快捷。管桩节长一般在13m以内,桩身又有预压应力,起吊时用特制的吊钩勾住管桩的两端就可方便地吊起来。

2 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技术探讨

2.1 材料进场

对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质量,着重检查混凝土抗压强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管桩的外观如是否存在表面裂缝、桩端面的平整度、桩身的弯曲度、壁厚、桩外径等指标也均应符合标准和规范要求。要认真检查进场管桩的产品质量保障书、合格证、检测报告等是否齐全和符合要求。

2.2 运输、堆放和起吊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在运输和堆放时,应考虑自重和支点设置变化可能在桩体内产生影响桩身质量的大小不等的内力。要求堆放管桩的场地必须平整、坚实,并应有排水措施;底层管桩均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垫木,并挡以楔形木防止滚动。管桩堆放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严禁层间垫木上下错位设置。管桩应按计划分批进场,分类堆放,并应结合施工总平面图和打桩顺序,在不影响桩机行走情况下,尽量靠近打桩区域堆放,以避免二次盘桩等。

2.3 压桩机械选择

一般要根据设计单桩承载能力和具体的工程地质资料选择合理吨位的机型。如果压桩机的吨位选择过小,可能出现桩压不下去的情况,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如果压桩机的吨位选择过大,则对施工现场地耐力的要求将大幅提高,特别在新填土、耕植土及积水浸泡过的场地施工时易发生陷机,可能造成桩位偏移大,斜桩,甚至桩头、桩身破损、上下节桩接头断裂,或上部桩体被挤坏等质量事故。

2.4 沉桩施工工艺

2.4.1 采用预钻孔打桩工艺

即先在地面桩位处钻孔,然后在孔中插入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 压至设计标高。预钻孔深度和孔径与桩长(径)、土质、临近建筑物距离等因素有关,以不致明显影响单桩承载力和陷机为原则;实际工程中通常钻孔深度在1/3桩长,钻孔径比桩径小100mm左右;对于大吨位桩机时,应慎重使用,送桩孔应及时回填。

2.4.2 合理安排沉桩顺序

为了保护附近的建筑物等,群桩宜采取由近而远的施打顺序。

2.4.3 控制压桩施工进度

适当控制压桩施工速度,为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提供合适时间;实际工程中,这样做可能会延长施工工期,但有时还是需要的。

2.4.4 先施工围护结构

沿被保护建筑物等打设防护桩或者先施工较深基坑周围支围护结构(如钢板桩、地下连续墙等),利用其约束沉桩带来的挤土影响,此时施工需与设计紧密结合,保障足够的基础承载能力和科学的可施工性。

2.4.5 减小孔隙水压力

可采用井点降水、设置隔离砂井、预钻排水孔(板)等方法,但是必须注意降排水会引起土体固结、孔隙水压力分布梯度改变,可能带来意外事故,应结合具体工程情况,慎重采用。

3 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探讨

3.1 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是工程质量形成的主体,要对工程质量负责任。施工单位要设立专门主管质量的副总经理。协助较高管理者加强质量管理。要建立质量管理的职能机构,领导、监督各级施工组织加强质量管理。

3.2 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手册和操作规程。体系文件是施工单位工程质量管理的依据,要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讨论,贯彻落实,形成人人重视工程质量的氛围。

3.3 要根据工程的特点,结合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制定项目质量计划,将工程质量目标层层分解,层层下达,层层落实,落实到每个作业班组,落实到岗位和个人,使每个人都了解并完成本职工作的质量要求和具体质量标准,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3.4 按质量计划实施过程控制,前后工序间要有交接确认制度。关键质量控制点实行施工质量认可签字制度,只有上一道工序得到质量认可签字以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现场发现不合格或不符合规程的作业,不能保障质量的操作方法、手段和措施,质量监督人员可行使否决权,并通知其弥补、停工或返工。

3.5 加强进场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检验。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是长期性工程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影响极大。凡是进入现场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生产厂家都要提供质量合格文件,即产品合格证、技术说明书、质量检验证明等。施工单位质检部门要对现场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逐项检查。凡是不符合设计文件和图纸要求等,不符合合同文件质量条款要求的,一律不能使用。

3.6 建立质量记录资料制度。质量资料,是实施质量控制活动的记录,它详细地记录了工程质量控制活动的全过程。它不仅对工程质量控制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竣工、投产运行、完工后的维修管理都是有用的记录资料。

4 结语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阶段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质量事故或质量隐患。作者建议今后类似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全过程讨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控制,方能得到良好的施工效果。

建筑基础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

水利水电工在近年来的建设过程中,体现了技术的进步,基于工程自身的特点其对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从而要求技术不断创新。文章通过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管理的意义,就构建现代化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中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

工程施工;灌浆技术;水利水电;创新技术;管理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做好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管理工作才能较大程度的发挥该工程中的各种设施的作用,成功的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灌浆施工技术一般运用在大坝基础的加固以及其他工程项目的防渗中。生产型灌浆包括帷幕灌浆、回填灌浆、固结灌浆等。固结灌浆是采取:钻孔,冲洗,洗缝,压水,灌浆,封孔的程序。帷幕灌浆的程序是:准备,测量,钻孔及安装观测仪,下游专控,灌浆,封孔。其中回填灌浆是最为常用的灌浆方式。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灌浆施工十分重要。要高度重视灌浆施工的技术水平及施工过程,不断提高灌浆施工控制措施是灌浆施工的质量的保障。

1灌浆存在的问题

当今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灌浆技术对于建筑工程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来讲,灌浆技术仍然还有技术不完善的地方,同时还有自身的缺陷性。针对其灌浆施工技术存在的典型问题,给予总结分析,主要分析的是灌浆技术中的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1.1有条件性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中,其应用灌浆施工会受到工期长短的限制,施工造价的影响,以及施工人员水平的制约以及其他预料以外的各种因素的限制。因为有这些方面局限导致施工人员对灌浆施工时必须考虑到施工技术方法的简单实用性。灌浆施工技术的简单化可以保障灌浆施工后工程的稳固以及易修葺性。施工的技术和理论越是复杂,其精密度不一定越好,且会为以后工程修葺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1.2舍弃系统因子

很多以往的老模型方法中,会对一些系统因子进行舍弃掉。因此控制系统复杂性程序以及经冒顿二者机制的矛盾并不能使系统因子得到合理的制约。系统因子的舍弃易导致灌浆施工程序的缺失,会给修葺的大坝带来不稳固性。

1.3不稳定的特点

工程灌浆中的不稳定性,是水利水电工程中存在的又一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会造成工程中的结果分析没有一定的确定性。因此,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应保障对灌浆技术进行良好的控制。根据相关科研理论,加以实践应用,同时要重视施工的经验。保障了稳定性就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因此灌浆施工技术的不稳定性一直以来都是施工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2改进措施

文章中就提到的有关水利工程中的有关灌浆施工技术,分析施工的有关步骤,并进行技术优化和改进,以促进工程的稳固实用性,并且争取探索出更多方法来灌浆作业。

2.1灌浆技术的创新

分析水利工程中的诱导法就是指在灌浆施工的过程中,依据不同需求对工程施工技术进行改进创新,其特性就是创新性,根据不同情况加大力度研发更加切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技术。创新设计的目的是保持灌浆工程的防漏性,这不仅对于工程防水有着十分高的要求,也对于侧面阻挡材料有着十分高的要求。其实现防漏方法主要为控制流浆量,加强工程侧面承力,也可以从化学方面寻找渗透灌浆改进方法[1]。

2.2龟裂区灌浆技术

运用混凝土裂缝灌浆技术,可以有效的避免工程的不稳定性。开始时混凝土裂缝灌浆技术多数用在大坝工程的修建中,后才引入到工程项目中。运用这种技术,有关施工人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分析,指出这种灌浆技术在修补裂缝时,非常有效,且比同期修建更加合理,更加具有经济效能,因此我国尝试了初步运用混凝土裂缝灌浆技术来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活动,发现其具有可推广性。当前,混凝土裂缝灌浆施工技术在我国各地的水利水电工程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可以将这种技术引进其他的建筑工程建设中,并有效的将这种技术和大型建设工艺加以充分的融合,从而发扬其在工程建设施工方面的良好作用。运用混凝土列分灌浆技术,能够科学的辅助吊车进行施工,尤其适用与市政公路的建设,这种技术的应用,一般在环氧灌浆建设桥梁中,当然可以将混凝土裂缝灌浆技术应用到地下铁路建设中。同时,还可以应用到小型水坝建设中,且这种技术对地面抗冻修补有较好效果。因此,应加强对混凝土裂缝灌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2.3灌浆质量管理工作

灌浆质量管理工作存在可变化性。灌浆质量控制要以灌浆可以接受的量和可以接受的技术为标准进行调节,在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做到完备工程施工设计和明确工程性质的。其中灌浆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是:灌浆材料的选定应该依据工程目标来衡量,并且要依据灌浆的技术要求和灌浆工程量及浆材料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工程地基,工程温度,工程流量进行选择。灌浆质量控制工作是灌浆工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质疑。其中灌浆质量管理工作整个系统中,在灌浆的各个分支中最需要灌注的就是灌浆的流量变化,工程灌浆所需量,以及工程灌浆安全控制工作。其主要是依据不同工程所需条件不同,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灌浆质量控制工作目前主要运用控制浆材料来解决。控制灌浆材料,及时勘探地质,通过不同该方法对工程费用进行调剂诶,从系统出发,争取做到保障灌浆工程,且利益较大[2]。

3灌浆技术的优点

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些水利水电工程是为了防洪蓄水,而有些水利水电工程主要是为了农田灌溉,不同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目的使得工程设计不同,因此选择的施工技术和方法也不是相同的。这就要求对水利水电工程要因地制宜的开展,一旦出现问题就需要用灌浆技术来进行弥补修改。但是大量的修改工程不仅对资金,人力物力造成浪费,也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毁损。所以科学合理的利用灌浆施工技术,制定完整的计划方案,确保施工进行的严密性,减少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程质量,在制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建造计划时,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中自上而下的灌浆技术可以避免设备钻孔作业的摇动,但易造成孔眼堵塞,说明,自上而下的灌浆适用于土层断裂,低级脆弱的建筑。而自下而上的灌浆方法适合本身土层稳固,且建筑工程开裂大,所需灌浆量大的建筑。流浆速度不同,土质不同,修葺管理的方式方法也不同。

4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项目,在合理利用灌浆技术的同时,文章对灌浆技术做了简单介绍,提出灌浆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站在时代角度分析了现代灌浆技术的优点并得出结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灌浆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应用水平,需要更多的施工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和探索,最终使我国的水利工程灌浆技术得到提高。

作者:周浩 单位:江西省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基础论文:建筑基础工程施工问题及质量控制分析

1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时容易发生基础轴线发生位移、基础标高出现误差、基础防潮层失效等质量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l)由于桩孔的回填不均匀、夯击不密实,导致桩身松散甚至断裂、倒塌;(2)碎石挤密桩桩身缩颈,导致局部尺寸比设计文件要求的尺寸规格小,这种现象容易出现在饱和的粘性土或地下水位以下情况中;(3)设计施工的技术文件与实际要求不符,导致建筑基础的桩尖标高和的贯入度不符合技术文件的要求;(4)桩身夹土、分段级配不均匀;(5)预制桩的深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桩身垂直度偏差过大。保障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首先是要消灭上面的这些问题。

2影响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关系着整体建筑的质量状况,是保障整体建筑物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保障质量。对施工质量有影响的因素分为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偶然性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指的是因为随机产生的材质施工等方面的微小差别造成的质量波动,对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小。系统性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很大,会造成建筑质量的巨大波动,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如原材料材质不符合要求,尺寸规格超出允许范围,工艺的设计与实际施工不能很好的衔接,施工设备检测器具不合格,操作技术不符合规范,操作人员不遵守施工程序,作业环境不符合相关要求等,都是影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系统性因素,凭借一定的经验或者技术可以消除系统性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对这些因素的正确认识并分析,通过人为的控制,可以保障施工质量。系统性因素的构成很复杂,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因素:

2.1人与环境的因素

人是进行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活动的主体,人的行为差异与技术水平的发挥程度及环境中的噪音、强光或是震动对人或其工作状态是否有利,是否有妨碍,是否适于开展检查与监督等因素,都属于影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系统性因素。

2.2材料与用具的因素

材料与用具也影响着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包括施工材料构件的质量是否满足规定标准,材料的处理是否按照技术标准与设计要求执行,材料的验收入库、存储、发放是否按标准规范进行操作以及日期记录是否正确,施工用具的性能是否满足保质书所规定的稳定程度与操作的难易程度等。

2.3施工工艺的因素

施工工艺与施工措施的设计与实际情况能否相互协调,施工措施与施工器具的制定、质检方法的确定与采取的相应措施是否得当,工序与工序之间的衔接是否顺畅,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否准备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等。

3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3.1.加强对技术性文件的控制

加强对技术性文件、报告与报表的控制,是控制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开展好技术性文件控制与审核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确保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主要有:(1)对有关技术资质证明的文件的审核与控制;(2)对开工报告与现场的审核与控制;(3)对施工方案与施工技术措施的审核与控制;(4)对有关计划修改、图纸的变更与技术核定的审核与控制;(5)对采取工艺的工序衔接、分工质量检查报告及其相关证明资料的的审核与控制。

3.2.加强对原材料与设备质量控制

保障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还需要加强对原材料与设备质量控制,原材料与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因此,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原材料与设备质量,严格审查原材料、构件与设备的质量,实行“先检后用”的原则,切实实行责任人制度,便于管理。首先要检验钢材的质检报告,对于达不到规格的钢材一律弃之,对于那些表面有瑕疵或者锈迹的钢材必须仔细查看后再决定是否使用,检查已安装好的钢材是否满足设计图纸的要求。其次,钢材接头的焊接方式要符合一定的规格样式,确保规格一致。另外,要检查模板的标高与几何尺寸。

3.3.加强“预防”式管理理念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会造成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的巨大损失,因此,要积极预防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加强“预防”式管理理念,在施工前控制系统性因素,避免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预防”式管理理念,采用的是科学手段,对潜在质量缺陷的构成要素、危害程度、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系统性因素进行的研究与调查,并进行定比定量的判定,提出修改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对建筑基础工程的组织和管理人员素质、施工工艺的设计、生产材料材质、设备故障、质量缺陷和伤亡事故情况进行综合系统的调查分析,收集并整理有关质量缺陷、设备故障及伤亡事故方面的数据和资料。(2)开展异常缺陷排查活动,根据掌握的及时手数据和资料,对基础工程质量缺陷进行初步的辨识,随后在操作现场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异常缺陷排查活动,组织技术人员、质量管理员和材料员等,从材料、设备工艺与管理状态等进行分析辨识,总结出导致质量缺陷的主要因素。

3.4.加强对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近些年来,大型建筑的建设不断增多,工程上广泛采用砖孔灌注桩作为基础承载力。砖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大半在地下进行操作,以至于操作过程无法掌握,而灌注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都将严重影响灌注桩的基础承载力,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必须加强对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首先需要严格控制导管的埋入深度,埋管越深,混凝土与导管的作用面积越大,产生的浮力越大,导管内外的压力差越小,混凝土越不容易灌注;埋管越浅,容易造成导管脱离混凝土层,造成桩身夹渣等现象。其次,采取反循环加振动筛进行除渣。实践证明,与正循环相比较,反循环的过滤清渣的效果更明显。不同与正循环依靠泥浆的流动清除泥浆中的大颗粒,反循环则依靠泥浆泵将大颗粒石块排出孔外,同时辅以振动筛,筛除泥浆中的泥渣,从而更有效更彻底地进行清渣。

3.5注重对基础工程桩竣工时质量控制

确保基础工程桩竣工时的质量满足设计文件和各项标准的相关要求是保障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最重要也是一环。首先建筑施工单位做好自检、自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认符合验收条件即可申请竣工验收。根据国家标准对基础工程质量进行外观检查,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环节,采取修补、整改措施,而经过修补或整改后仍达不到质量标准,拒绝验收。验收合格后,建筑施工单位到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4.结语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本身质量的好坏,因此保障施工的质量是保障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建设施工部门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转变创新观念,推陈出新,研发控制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新方法。施工质量的控制是整个建筑的核心与前提,通过加强对技术性文件、对原材料与设备质量以及对钻孔灌注桩的质量的控制,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作者:李俊峰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建筑基础论文:大学建筑基础课程改革透析

一、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建筑基础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建筑空间设计能力和训练造型能力的重要方法,已经在各个教学机构中普遍设置。就武汉工程大学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开设了如建筑初步、建筑设计、中外建筑史、建筑制图等相关的课程。可是随着课程的逐渐开展,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并未能像预想的那样通过建筑基础课程的学习,逐步掌握中小型建筑设计的方法,反而在后期的专业设计及毕业设计中直接暴露出建筑平面功能以及空间设计能力的不足。目前,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问题。目前,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类教材很少,大部分教材都是针对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因此在内容上较为专业。就建筑初步课程为例,大多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多以田学哲主编的《建筑初步》为教材,课时的安排大概是上下两个学期来完成,上学期为建筑的基本知识和技法训练,下学期为建筑的形态结构和设计方法入门。而对于环境艺术专业来说,用两个学期来上这门建筑基础课程,显然是不合适的。目前的建筑初步课程的讲授主要是以教师的课堂教案为主,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后没有相关的教材来回顾和复习。 2.课程设置问题。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对于建筑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第1、2两个学期,有建筑初步、建筑设计、中外建筑史、建筑制图四门,加起来总学时也仅为182课时。在这短短的182课时中,学生要从建筑的门外汉做到能够进行中小型建筑设计,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建筑设计这门课程,课时仅为44课时,面对种类繁多的中小型建筑,在短短的课时中让学生掌握其设计方法,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由于课时安排的不合理,一些必要的建筑基本知识如结构、构造等往往在教学中被忽略,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建筑室内空间或室外空间设计中,缺少建筑构造细节的处理,使原本精致的设计粗陋不堪。 3.教学方法问题。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为适应2l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的建筑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也应根据自身情况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好的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基础课程及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的调整与结构体系的优化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对环境艺术的学生进行建筑启蒙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 1.使学生能发现、了解和培养专业知识兴趣,寻找自身的专业潜能; 2.掌握规范的建筑设计的表达,熟练利用基本工具进行建筑制图、模型制作、掌握口头表达及文字交流能力等; 3.建立初步的设计理论体系及专业的基础知识; 4.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建筑观。 同时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由于环境艺术专业与建筑学专业还是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课程结构的设置必须顾及经济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应加强针对性和适用性,课程教学应够用、管用、实用,学生的知识结构侧重于通识而不侧重于精深,学生的专业素养侧重于适用而不侧重于前沿,学生的技术方法侧重于实用而不侧重于理论。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针对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情况,我们尝试以2011级新生作为改革试点,在建筑基础课程的设置及内容上做一系列的调整。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在课程内容上,增设建筑构造、材料相关课程;二是课程调整,建筑设计课程应进行拆分细化,比如分为小型公共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这样针对性更强,也有利于学生对于设计方法的掌握建筑基础课程由原来的两个学期调整到了三个学期。 在总的课程安排上比以往更合理,取消了中外建筑史课程,而将其内容放在了建筑概论中,增加了建筑空间造型、建筑材料与构造,同时将建筑设计课程拆分为了小型住宅建筑设计、小型公共建筑设计两门课程。课时也由原来的182增加到了266课时。 在一年级上学期安排了40学时建筑概论课程,主要来培养学生对建筑知识的兴趣,了解当代建筑的发展和流派。实践环节上安排学生进行建筑大师的作品分析及抄绘,这对于刚接触建筑设计的环艺学生来说是入门的捷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建筑师的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下学期则专门安排了建筑空间造型这门课,来解决学生空间造型能力的不足。在空间训练环节上,尝试让学生在掌握单一空间构成方式基础上,合理地将多个单一空间组合成有趣而生动的空间序列,将建筑空间引入空间构成,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空间三维性的同时,帮助他们用抽象的图示语言与其所表现的空间之间建立关系。在一年级的结束阶段,则尝试用学生熟悉的建筑环境进行空间设计。如选择他们每天生活的宿舍进行从“认知”到“制作”的系列练习。首先是通过教师讲解,再进行测绘,了解平时自己生活空间的大小和家具尺寸。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要求对宿舍进行改造设计,在形式上不予限制,创造出丰富而生动的空间形式,并通过模型制作表达出来。这种贴近生活的创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今后的室内空间设计的学习有初步的了解。 在二年级上学期则开设建筑制图、建筑材料与构造基础课程,为今后建筑设计及建筑室内、景观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应结合课程实践来完成。通过对市场建材的种类、价格等调研,使学生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有充分的了解;同样构造做法的学习可以通过参观施工工地,现场讲授,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节点抄绘,则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则开设小型住宅建筑设计、小型公共建筑设计课程。考虑到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工作后接触住宅设计的比率较大,大多是在家装公司工作,因此专门从原来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分出来小型住宅建筑设计,让学生进行专门的学习和了解住宅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在课程作业安排上,考虑到课时较少的问题,采用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法。如个人独立完成图纸,合作完成模型,充分发挥学生相互学习和启发的作用。同时通过模型的制作,学生更容易从实际中了解建筑的基本形体、结构和空间尺度以及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建立基本的建筑概念。#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学校的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基础课程改革在目前也只是在探索阶段,在今后的改革实践中,还会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但是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建筑知识掌握能力和建筑空间设计能力就会加强,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我们就能培养出更多的设计人才。

建筑基础论文: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土层锚杆技术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就目前来看,我国在相关的工程建设中,由于建筑的基础是向下发展,要进行深坑作业,因此必须要加强护坡作业的施工,才能够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工程的顺利建设,一般在进行土坡防护的过程中,都会采用土层锚杆技术能够有效保障施工安全。

1土层锚杆的概述

1.1土层锚杆的构成

通常来说,土层锚杆的构成都是由锚头、锚头底座、支护钻孔、防护措施、拉索、锚杆固体、锚杆地板等所组成,在实际的构成中,土层锚杆的长度主要受到锚固体长度、非锚固体的影响,一般来说,依据土层锚杆的结构的不同,可以把锚杆进行一下分类:

(1)灌浆锚杆;

(2)高压灌浆锚杆;

(3)预应力锚杆;

(4)拉孔锚杆

(5)重复灌浆锚杆;

(6)可回收锚杆。

1.2土层锚杆的概述

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锚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加强锚杆的设计才能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因此,在锚杆设计中,通常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在进设计的时候,应该对锚杆在使用过程中所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保障锚杆的合理性,促进施工的安全进行;

(2)锚杆位置的确定,在设计过程中,由于锚杆层数、锚杆之间的距离和以及锚杆倾斜的角度等因素都会对锚杆的设计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只有加强了对于这一方面的考虑,才能够保障锚杆设计的合理性;

(3)加强锚杆结构的安全维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设计进行施工,才能够有效保障施工的安全;

(4)确定锚杆的长度,上述所说,锚杆的长度的主要受到三个影响因素,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只有严格的控制这三个因素,才能保障锚杆长度的合理性;

(5)计算锚杆的杆件,主要包括,钢绞线、钢筋粗细这两方面的计算;

(6)保障施工的安全性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重点,在实际的施工中,锚杆的的安全性能主要是通过锚杆的护栏的稳定来你进行判定。

1.3土层锚杆的应用

土层锚杆在基坑施工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缓解基坑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等,它的工作原理是:锚杆的一端和土层防护结构进行连接,另一端牢牢的固定在土层中,把支护所产生的力量以及个各个结构所产生的力量通过锚杆传递到土层中,然后,在进行分散;一般来说,土层锚杆技术能够进行50m长的锚杆施工,在粘性较大土壤中所能够承受的力为2500千牛,相应的支护结构可以达到40m高。在我国不断发展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基坑工作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有些施工技术都具有一定的不可操作性,此时,就可以采用锚杆技术,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基坑施工防护。

2导致土层边坡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在进行基坑施工以前,要进行综合的考虑才能才能进行施工,例如:施工所处的地段的综合环境分析、设计的要求和意图以及相关路段的车辆的行驶状况等。在基坑施工时,土坡边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基坑的深度、施工时间的长短等。基坑开挖时整个施工过程的重点,如果周边土坡不够稳定,很容易发生危险,造成不必要的危险,一般来说,影响土层边坡稳定的主要原因有:

(1)边坡作用力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化。在实际的基坑施工中,由于基坑周围堆放的材料能够造成土坡负荷过大,导致的了作用力多大,能够影响边坡土层的稳定性。另外,还由于周围车辆的行驶也能够产生大量的作用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坡边原来的状态,能够造成边坡变化;

(2)土体的变化。一般来说,不同地区土壤中,水含量也各不相同;另外,土层中超静水压力的加大,这两者一定程度上都会造成土层中抗剪强度的减小;

(3)静水力作用。在基坑施工中,基坑土层一般都堆放在施工周围,如果在施工中遇到大雨,雨水通过地面流动或者直接的落到基坑中,这样能够改边基坑土质的强度,容易造成滑动,这也是导致基坑不稳定的因素之一。通过上述研究,我们能够看出在基坑工作中,要进行良好的环境勘察,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紧急措施处理方案,这样能够的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还能有效保障施工人员自身安全以及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3土层锚杆技术的施工

一般来说,锚杆施工技术的主要施工程序是钻孔———锚杆进行插入———进行灌浆———张拉锚固等工序。

3.1土层钻孔

在施工中,土层钻孔是施工质量的根本保障,实际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1)钻孔机械的选择;

(2)钻孔施工方式的选择;

(3)钻孔扩大;

(4)满足土层钻孔的标准。在实际施工中,对于钻孔机械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方式,根据土质、钻孔的深度以及土壤中地下水的含量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选择合理是钻孔机械,目前,我国建筑工程中所采用的钻孔机械一般有三种:冲击式钻孔机械、旋转是钻孔机、旋转冲击式钻机,由于,它们的工作原理不同,在使用中要进行合理的选择;钻孔技术的选择要对钻孔的各个因素进行考虑,主要有:锚杆的承受力、工作效率以及成本等因素,才能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扩孔所采用的施工方式主要有:机械施工、爆炸施工、水力施工、压浆的最为常用的钻孔方法;相关的设计要求主要有保障土层不松动以及锚杆的质量等。

3.2锚杆插入

在设计的施工中,钢管、粗钢筋、钢丝束等都是锚杆插入过程中常用的;在进行锚杆插入的时候,所采用的材料要符合一定的要求,不仅能够符合使用现场的土壤特点还要符合土层锚杆的较大承载力,一般来说,粗钢筋是钢丝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长度大约为10m,较大能够超过30m,它所安装的位置是钻孔的中心,在安装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钢丝拉杆是土层锚杆最主要的受力点,它所采用的材料要具有一定了柔韧性,不仅能够促进了施工效率,还能促进钻孔的放置;在进行锚杆安装的过程中,要对钻孔底端的物体形状进行勘察,保障锚杆的正常放入,通常来说,锚杆底端大于80mm左右,锚杆放置的时候,不仅要保障锚杆的垂直型还要保障锚杆的倾斜角度和钻孔倾斜角度的一致性,同时,在发生突发情况时,要及时的进行处理,确保锚杆能够顺利安装。

3.3灌浆

灌浆是土层锚杆施工中重要的环节,一般的施工中,所采用的灌浆方式主要有:一次灌浆法和二次灌浆法。在实际施工中,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灌浆方式;在选择的时候,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要求,例如:水泥和沙子之间的比例因为1∶2左右,水泥砂浆的水灰比例应该控制在0.38-0.45之间。在灌浆完成以后,要及时的对漏在外面的钢筋进行清洁以及养护。

3.4张拉锚固

这是锚杆施工一个环节,一般来说,都会在锚固体达强度到80%的时候进行施工,施工前还要对支护结构进行维护,如果在锚杆锁定以后,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以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4总结

综上所述,锚杆施工技术对于基坑作业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还能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以及建筑工程整体的质量;但是在具体的施工中,由于许多因素导致了施工不能够顺利进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要不断加强锚杆施工,保障工程建设整体的质量,实现建筑单位利益较大化,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稳步发展。

作者:李军 单位:安徽东华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建筑基础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处理工程技术研究

摘要:工业与民用建筑是建筑工程的重要分支,工业和民用建筑对建筑质量和稳固性的要求都非常高,为了保障其稳固性就必须重视其基础施工工作。本文主要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处理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处理;工程技术

1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处理技术的重要性

建筑物主要位于地表的上层部位,在对建筑物进行施工过程中,上方建筑结构会顺着承重墙和受力柱将自身重力转移给建筑基础,而建筑基础又进一步将所有承重转移到地基上,这就造成地基承受巨大负荷。因此,地基在建设时对其强度和耐久度要进行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地基在这巨大负荷下能够安然无恙。现代的建筑大都是以钢筋混凝土作为建筑的骨架,但是钢筋混凝土的自身重力相对较大,这对建筑工程地基会产生一定的负载。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沉降现象会不可避免。但是一旦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不到位,施工质量监控不严格,就会造成建筑物沉降加快的后果,建筑房屋会有大量沉降裂缝,严重者,房屋会出现倾斜现象,对居民生命造成威胁。所以,在对地基进行施工时,要合理应用施工技术,进行科学的设计,并对操作进行严格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将施工质量控制好,保障良好的施工质量,防止安全事故的产生。

2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处理的特点

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处理具有复杂性、潜在性、困难性和多发性,以下对其展开分析:

2.1复杂性

我国的地理环境本身就比较复杂,而且因为国土面积较大,所以存在着很多的地形面貌,在进行工业和民用建筑基础处理和技术的应用中需要结合当地的条件来进行选择,因为地质条件的复杂,使得我国建筑基础处理工作具有复杂性。

2.2潜在性

整个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处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因为很多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基础处理过程具有很多的不可控因素,这些因素都是潜在的,所以工业和民用建筑基础处理具有较大的潜在性。

2.3困难性

因为基础处理工作是建筑工程的重要前期工作,也是后期建设施工的重要基础,所以工业和民用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地基上的问题,一般都需要进行大范围的改造,甚至是重建,需要消耗极大的成本的资源,而且因为基础处理工作一般都是在地下进行的,其也具有一定的连带性,这些都增加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处理的困难性。

2.4多发性

多发性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处理工作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主要取决于基础处理工作的连带性。我国很多的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中存在着质量安全问题,而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基础处理技术选择的不当,在技术选取不科学的基础上,也没有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规范,进而导致一些建筑坍塌事故的出现,这些都体现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处理工作的多发性。

3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处理技术应用

要有效的解决工业与民用建筑基础处理技术问题,就必须对建筑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表1主要对现代工业和民用建筑常用的基础处理技术进行应用分析。

3.1强夯法基础处理技术

强夯法是现代工业和民用建筑基础处理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主要使用于地基土层孔隙较大的黏土性土层地基中,通常使用重锤进行作业,使用重锤对地基进行物理加固,利用重锤自身下落带来的重力,压实层,并不断重复岩石的施工步骤,提高层承受强度,重锤和地基的高度差保持在10~20m的距离。通过对部分地层进行冲击式的作业使得地层发生物理上的改变,比如地层变得更加密实、含水量变少,从而使得地基较大承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这种方法还能有效提高层的平整度,减少了地基沉降所带来的后续一系列问题,保障上层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3.2粉喷桩技术

粉喷桩技术是一种利用化学手段,对地基进行改善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地层产生工程变化,从而达到平整土地,提高地基的密实度的目的。在实际施工操作中,水泥粉石灰粉等倒入地层中,并进行不间断的搅拌,由于水泥粉石灰粉等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因此可以吸收周围环境中多余的水分,并与周围土层中的物质形成固体化合物,提高地层的稳固性。为使地层的施工技术达到施工方案要求的标准,在使用粉喷桩技术进行地层改善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施工工作正式开始前,注意做好平整土地的工作,对粉喷桩机的位置进行充分的校验和核准,使得粉喷桩机始终处于水平位置。其次,在进行搅拌的过程中应注意使水泥粉、石灰粉等能够进行充分的混合,可以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不间断的搅拌,并注意时刻观察层内的情况,及时对水泥粉和石灰粉的混合情况进行检验,从而充分吸收周围层多余的水分,从而保障基础稳定性。

3.3强制固结法

强制固结法是指在附加荷载之下排出空隙水,增加地基土的效应力,该技术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提高了地基固结速度,提高了混凝土质量。利用现代砂墙机装备,形成了良好的排水系统,增加了土层的透水性。

3.4砂石桩基础处理技术

通过使用吹动、振动和物理冲压等方法来进行地基的打孔,并在打的孔中填充砂石、碎粒等物质,最终形成只将较大的砂石桩。砂石桩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地基的负载能力以及稳定性,防止地基出现裂缝变形,而导致建筑物倾斜的现象发生,其主要是因为砂石的硬度和密度大。此外,砂石桩法在粘土地质情况下也同样适用,且砂石与粘土混合物组成的地基其稳定性更高,负载能力更强。

3.5预压法

该方法是指在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建设之前,在拟建场地上施加一定量的负荷,将土体中的水排出。这种做法可以将土地当中的空隙变小,增加土地的密实度,保障地基的承载力。该方法主要用于大面积的场地处理,适用于含水量较高的淤泥质土,冲填土等。真空预压法可以处理深度达到15m的地基。采用预压法可以保障地基的稳定,防止地基出现沉降。

3.6粉煤灰吹填法

粉煤灰吹填法主要是利用粉煤灰的透水性,用于处理加固地基时,可以加快吹填土的固结速度,缩短建筑的施工工期,具体做法是在地基施工过程当中淤泥和粉煤灰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添加,但是要注意温度和湿度,改善基土的固结特性。

3.7灰土挤密法

在对地基采取挤密桩法施工之前,需要对桩孔进行严密的设计,并制定的方法,然后再将填料填入孔中并夯实。一般情况下,桩孔的填实材料可以用灰土材料或者土,土的应用可以解决因积水等因素造成的塌陷土质问题,而灰土材料则是起到一个增强地基负载能力,保护地基不受地下水腐蚀的作用。灰土挤密法是指利用钻机向孔内分层注入灰土,每注入一层灰土就进行夯实,经过反复夯实之后可以扩大桩径,直到形成复合地基,形成复合地基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湿性土壤的孔结构增强土壤的密度,提高它的密实性,可以达到减少地基变形的目的。经过有关数据表明通过灰土挤密法形成的桩体处理得到的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是没有经过处理地基的六七倍。

3.8垫层技术法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在地基上先垫一层特殊隔离材料,隔离下部不适宜进行建筑的软体地基,然后在铺设的特殊材料上进行后面的建筑施工工序。由于地基的透水性一般不好,表层没有特别坚硬的外壳,或者即使有硬壳,也不能影响垫层技术的使用。垫层技术的手下材料是砂石材料,因为砂石的造价成本较低,部分地区甚至可以就地取材,废弃山体的碎石、废旧工厂的废渣等材料都可以作为垫层的材料,既能够节约资源,又可以较好的垫层,解决地层施工难的问题。

4结束语

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本身就具有复杂性,这也集中体现在其基础施工工作,建筑企业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稳定性就必须对基础处理工程技术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作者:刘向党 伊卫雨 王有明 单位:中建七局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建筑基础论文:复合材料在土木建筑基础结构的应用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根据现有的材料开发出许多复合材料。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土木建筑工程越来越重视,伴随着各项建筑水平的提升,现代土木建筑中融入了众多复合材料,以提高土木建筑的各项性能。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时期人们利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土木建筑基础机构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全FRP结构,使得更多的人们了解复合材料在土木建筑基础结构中的应用与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复合材料;土木建筑;基础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我国土木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建筑质量和建筑性能,人们在土木建筑基础结构中引用复合材料,使得土木建筑能够在实际使用中达到预期使用效果。因此,了解土木建筑中各项复合材料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掌握其中的关键成为了复合材料在土木建筑化的关键所在。

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土木建筑基础结构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分子物理和应用化学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并且人工合成了许多复合材料,为我国建筑材料等行业的行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谓的复合材料指的就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的结构和性质的物质,经过物理结构和化学技术等方式,组合成的新的建筑材料。这些新组合成的建筑因其自身具备了原材料的优势,进行合成,具有一般原材料所不具有的优良特性,因此,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在建筑等行业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现代复合材料的的一种,其主要是通过物理结构进行结构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纤维性复合材料,简称为FRP。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并快速的发展,因为这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和碳纤维等材料组合而成,因此其性能综合这几种材料的优势,不仅在材料强度上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在比原材料更耐于使用,几乎能够适应各种恶略环境,因此被建筑行业所欢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现代土木建筑基础结构中被广泛使用。主要被使用在两个方面。人们使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来固定混凝土柱。为了提高现代土木建筑的建筑质量和抗震能力,通常人们使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对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柱进行加固缠绕,借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自身强度大,纤维性好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提升土木建筑的建筑质量和抗震能力。与此同时,人们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在梁板受拉面上。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相关的建筑人员通过使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梁板受拉面的裂缝处进行粘贴,以此提高建筑工程自身的抗弯承载能力,同时还能够及时的控制裂缝的发展,以此来提高土木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2全FRP结构

2.1FRP应用于桥梁工程

由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这样的复合材料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现代土木建筑材料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全FRP结构的出现,是一次突破性的发展,下面笔者来介绍一下全FRP材料在桥梁和房屋建筑中的应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桥梁工程中主要运用于桥面结构,为了满足桥面行车和下部结构的均匀受力要求,主要把FRP型材料用作桥面板,与传统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相比,FRP桥面结构的承载能力更大,行车荷载传达至桥面板分布均匀,有理保障桥梁的行车荷载等级。从当前的土木情形来看,这项技术主要被运用在旧桥改造,通过桥梁检验确定桥面的实际承载力,为满足要求,在桥面板的表层加入FRP材料层,保护旧的桥面板,增强桥面板的荷载承受能力,保护桥面板内部的钢筋及预应力主梁结构免受外部环境的侵蚀,桥面本身也能得到一定的美化。

2.2FRP应用于房屋建筑

现代房屋建筑中,全FRP材料也被应用在多个地方。譬如,房屋建筑的剪力墙部分,加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后,大幅度提高竖向承载能力,可以减轻建筑结构的重量,适合用作高层、超高层的墙体材料。还有楼板、主梁等承重结构,还可以运用在很多建筑环境恶劣的地方,把FRP材料用作隔离材料,防止外部环境侵蚀,提高结构的使用寿命周期。与此同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一种能够替代钢筋混凝土的材料,不仅因为其超强的承载能力,还能够抵御环境中的破换侵蚀,这是未来提高建筑耐久性的重要研究方向。譬如基础工程,无论是桥梁工程还是房屋建筑工程,基础都是至关重要的结构。面对糟糕的地下环境条件时,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必须做很多额防腐蚀材料才能够做到材料防腐工作,而FRP型材料自带抗腐蚀属性,很好的节省了其他的工程建设。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建筑物都采用了FRP型材料,譬如门窗,室内隔板,轻质高强,一般采用预制构件直接装配,方便快捷。所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桥梁桥梁工程和房屋建筑中都运用广泛,未来土木工程材料中发展前景广阔。

3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土木建筑工程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复合材料会被应用在各行各业当中。对于我国的现代土木建筑工程而言,通过利用这些复合材料的优良特性,根据不同材料的不同特点将它们应用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的建筑施工的全过程中,不仅能够保障建筑施工进度,还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土木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性能,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

作者:魏婷婷 单位:哈尔滨市工程质量咨询中心

建筑基础论文:建筑基础工程管理与检测技术分析

摘要: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建筑基础工程整体管理体系的健全,进行新型试验检测方案的应用。文章就建筑基础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展开分析,通过对质量试验检测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利于质量试验检测技术作用的充分性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进行质量试验检测人员及设备的合理化布置,强化试验数据的相关管理措施。

关键词:建筑基础工程;质量试验检测技术;试验检测制度;施工管理;优化策略

1建筑基础工程管理试验检测的内容

(1)在工程实践中,质量试验检测模块是建筑基础工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基础工程实践中,其需要消耗一系列的施工材料,在工程造价管理模块,施工材料占据着较大的工程造价比例。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建设的要求,进行材料试验检测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进行工程建设材料的优化选择,确保建筑基础工程整体施工步骤的协调,实现工程成本的有效性降低。施工材料试验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进场,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做好施工现场材料的抽检工作,检测合格后,才能运往现场进行施工。在工程实践中,主要的施工材料包括碎石材料、水泥材料、钢筋材料等,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施工材料的试验检测工作,避免进行有机质土的使用,进行砂使用类型的选择,进行砂子总空隙率的选择,确保其级配的合理性。在人工轧制碎石模块,需要进行含水率、压碎值、密实度等的控制,满足建筑基础工程日常施工工作的要求。在施工模块中,进行石灰材料试验检测模式的优化是必要的,进行氧化钙及氧化镁含量的控制,进行用量环节的优化,满足实际施工工作的要求。(2)为了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建设效益,需要做好施工各个工序标准试验结果的分析工作,在开工之前,需要做好施工材料基本性能的试验工作,确保材料满足日常施工工作的要求,实现路基土整体压实模块的开展,确保路基土整体含水量及密实度的控制,实现其配合比模块的优化,通过对科学性方法的选择,进行含水量模块的测试。在工程实践模块中,为了提升施工效益,进行混凝土基本材料质量状况、粗集料状况、水泥用量状况等配合比的优化配置是必要的,进行恰当强度水泥标号的选择,满足混凝土施工的强度要求。在高温环境下,沥青路面的整体强度比较低,在低温时沥青路面的稳定性比较低,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混凝土裂缝状况,为了解决这个施工问题,必须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模块的优化,实现其整体密实度及强度的增强。在沥青混凝土工作技术指标的分析过程中,做好路面稳定性、平实性、强度状况等的测试工作是必要的,这可以进行马歇尔试验法的应用,进行沥青路面空隙率、稳定性等指标的分析,通过对沥青材料饱和度、密度等的测定,进行沥青用量的整体化控制,提升混合料的整体应用性能。(3)为了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整体质量,进行施工质量跟踪检测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进行实测项目模块、检测方法模块、检测频率模块等的分析,在测量检测环节中,首先进行道路中心线的检测,进行桥涵轴线位置、设计位置偏差状况的分析。在检测模块中,为了实现路面压实度的检测,可以进行灌砂法、环刀法等模式的应用,通过对回弹沉值的分析,进行路面承载能力的表示,弯沉值与承载力呈现反比的关系,弯沉值越小,其整体承载力越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路面弯沉仪的使用,进行各项建筑基础测试参数的检测,提升路面的整体施工质量。

2试验检测技术方法

(1)通过对试验检测方法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建筑基础工程的管理效益,有利于工程质量评定工作的开展,实现工程进度及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这需要做好材料模块的试验检测工作,确保化施工材料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材料质量水平的科学性评定,进行合格性施工材料的选择,确保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在工程施工模块,通过对填料、砂石等材料的试验检测,可以得知其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满足施工过程中材料就地取材工作的开展,实现施工成本的有效性控制。通过对试验检测环节的开展,有利于进行新型施工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的应用,实现整体施工进度的控制,实现工程整体质量的增强,通过对试验检测环节的开展,有利于实现材料配合比设计模块的优化,实现配比设计整体经济性的增强。比如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前提下,进行灰剂量基层配比的优化选择,实现材料选择模块的优化,实现建筑基础成本的有效性控制。(2)为了达到上述工作目的,必须进行机械组合模块的优化,进行工艺流程的优化选择,在施工模块,通过对科学性试验检测工作的开展,进行科学性施工方案的选择,进行施工工序的合理性安排,进行科学性施工工艺流程的选择。在混凝土施工模块中,通过对试验检测技术方案的更新,有利于为工程提供科学性的配合比设计资料,满足实际施工工作的要求,确保建筑基础混凝土强度的增强,通过对工序质量检测环节的开展,进行工程质量问题的及时发现,通过对相关方法的使用,实现工序质量的增强,实现建筑基础工程各项施工工序的协调。实践证明,试验检测模块是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通过对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施工质量的有效性控制及评定。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在路基填筑之前,通过对相应试验检测模式的应用,进行土含水量、较大干密度等的选择,在施工模块中,做好原材料、分享工程质量指标等的试验检测工作,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3)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工程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行试验检测技术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根据建筑基础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展开分析,进行相应等级试验检测机构的建立,建立健全试验检测的相关质量保障体系,满足现阶段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要求,确保试验检测过程的优化设计。通过对试验检测工作体系的健全,有利于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整体管理效益,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不同等级工作岗位负责制度的建立,做好施工技术文件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工作人员责任的有效性明确及落实,实现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增强,实现工程管理环节及工程监督环节的协调,确保其整体分工明确性,这需要进行试验检测工作细则的建立,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实现试验检测各个程序模块的协调。通过对检测人员及检测设备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试验检测质量,这需要根据实际工程状况及工程规模进行中心实验室布置模块及试验室数量选择模块的协调,满足实际施工工作的要求,做好相关工程步骤的及时报告、及时检测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进行试验检测人员的合理性配置,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素质,需要具备扎实的试验检测知识技能,强化仪器设备的检查工作,确保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工作。(4)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试验操作及试验数据管理模块的协调是必要的,做好建筑材料及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模块的优化,做好试验报告的定期抽检工作,在这个环节中,中心试验室需要展开材料的相关复检工作,强化工程质量检测环节,遵循相应的巡检、抽检等工作原则,做好试验检测数据、管理工作,确保试验检测数据的完整性。

3结束语

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工程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行质量试验检测技术方案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实现施工环节、材料应用环节、技术环节等的有效性检测管理,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益。

作者:周建宏 单位:荆州市公共租赁住房沙市运营中心

建筑基础论文: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措施

引言

建筑物的功能随着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发展而变得越加复杂与多样。在实际生活中,一些高层建筑物及住宅楼等建筑因为载荷不同,导致地基基础常存在不均匀沉降的弊病。而且一些由高层主楼和其他建筑楼组成的综合建筑亦或是不同高度的住宅小区,因为这些建筑之间的高度不同,其结构的载荷及刚度往往表现出不均匀的状况,进而导致地基反力与基础内力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设计中应尽可能的避免建筑物的差异沉降,保障高层建筑物的质量。

一、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原因

1、地基土体的压缩性

土体的不均匀性主要是由于土是由很多不同性质、特征的土体构成的,而且土体分布也是相当不规则的。在这种土体不均匀的情况下,浅层地基基础难免会出现较大的沉降差。同时地基基础沉降还有可能发生在有过打桩基础的建筑物旁边,主要是因为打过桩的地基已经受到了损坏。除此之外,地基沉降还与基础打桩的长短及时间相关。由此看来,地基土体的性质对于建筑地基基础的沉降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为了降低或消除不均匀沉降,需要仔细观察所选地基,做好地质勘查工作。

2、建筑结构的复杂性

导致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除了地基土地的问题,建筑物的结构也是造成其不均匀沉降的重要原因。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很多的建筑单位为了迎合设计需要或是降低施工成本,会设计较为复杂的建筑结构,且由于平面的规则程度较低,就很容易产生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设计未结合实际情况、施工人员地基处理不恰当、处理水平较低都会导致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因此,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处理,以避免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3、其他相关因素

及时,未合理使用建筑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性要求也逐渐的提高,由此房屋的所受到的载荷也在不断的增大,地基的附加应力增大,进而导致建筑物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第二,国家地质勘察报告质量较低,存在误差。在实际的地质勘察过程中,很多施工工程未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地质勘察工作,导致设计人员缺乏的地质信息进行工程分析,由此导致的设计误差就很有可能致使建筑物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第三,未合理设计建筑物。有的高层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时未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导致建筑物长度过长,沉降缝设置位置不合理。第四,缺乏对建筑物沉降状况的监测。在实际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或相关工程管理人员未科学的对建筑物沉降进行观测,导致工程数据存在较大的误差。

二、高层建筑结构基础不均匀沉降带来的危害

沉降是在高层建筑工程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是可以通过改进施工技术降低不均匀沉降的。当前,我国很多的高层建筑工程中都存在基础不均匀沉降的问题,为了保障高层建筑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等应了解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危害:及时,致使建筑物倾斜。第二,建筑楼面、墙体开裂,主要是由于不均匀沉降远远大于高层建筑所能承受的压力。第三,影响建筑物的整体功能,危害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对高层建筑结构基础不均匀沉降的预防与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对于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施工原材料,从其采购到其使用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严格控制其质量。包括保障原材料的种类和强度、禁止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进场、按照原材料的类别进行合理放置及管理、检测及效验施工器具等。

2、设计简单的建筑物的体型

在设计建筑物体型时,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追求体型的简单性,尽量避免设计凹凸转角。如果建筑物的体型较为复杂,需要依据具体的高差及平面形状,合理设置沉降缝。同时为了避免因受载荷不同而导致的沉降,设计、施工人员要注意相邻的两座建筑物之间的高差不能过大,若高差过大,可将两座建筑物隔离开一段距离。

3、减轻建筑物自身结构的重量

地基所受载荷与其压力变形是呈正相关的,由此看来,通过降低建筑物自身结构的重量就可以减少建筑物地基所受到的应力,进而避免因建筑物基础承压过大而导致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而减轻建筑物自身结构重量的措施为:选择重量较轻的材料,覆盖较少的土壤,同时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也应尽可能的采用重量较轻的钢结构。

4、加强基础的刚度和强度

地基基础是保障建筑物质量的核心要素。地基基础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刚度,尤其是当高层建筑发生正向挠曲时,其受拉力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建筑物下方,即建筑物基础。因此,只有保障建筑物基础的刚度和强度足以承担此拉力,才能避免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而加强建筑物基础刚度及强度的主要措施为:依据不同的建筑物结构及地基软弱程度,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十字交叉基础和筏板基础或者是肋筏基础,有的情况下可也可以利用箱型基础。这些基础形式可以有效的避免或者是消除建筑物的挠曲变形。

5、加强建筑物的刚度

加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也是预防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方式。主要的施工内容包括:加强建筑物的纵向刚度,尽可能的避免纵向墙体的转折,横墙尽可能的不设计较大的门窗,如必须设置大门窗,则应该尽可能的和纵向墙体相连。

6、设置沉降缝

降低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影响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合理设置沉降缝是。而在设置沉降缝时需要注意,应将建筑物由房顶到基础整体分开,划分成若干个刚度合适、体型结构较为简单、长高较小且自沉降体系的单元,以防止因为沉降差异而导致的结构附加应力对建筑物的破坏。

作者:姜珊 单位:天津渤海化工集团规划设计院

建筑基础论文: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时容易发生基础轴线发生位移、基础标高出现误差、基础防潮层失效等质量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l)由于桩孔的回填不均匀、夯击不密实,导致桩身松散甚至断裂、倒塌;(2)碎石挤密桩桩身缩颈,导致局部尺寸比设计文件要求的尺寸规格小,这种现象容易出现在饱和的粘性土或地下水位以下情况中;(3)设计施工的技术文件与实际要求不符,导致建筑基础的桩尖标高和的贯入度不符合技术文件的要求;(4)桩身夹土、分段级配不均匀;(5)预制桩的深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桩身垂直度偏差过大。保障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首先是要消灭上面的这些问题。

2影响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关系着整体建筑的质量状况,是保障整体建筑物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保障质量。对施工质量有影响的因素分为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偶然性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指的是因为随机产生的材质施工等方面的微小差别造成的质量波动,对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小。系统性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很大,会造成建筑质量的巨大波动,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如原材料材质不符合要求,尺寸规格超出允许范围,工艺的设计与实际施工不能很好的衔接,施工设备检测器具不合格,操作技术不符合规范,操作人员不遵守施工程序,作业环境不符合相关要求等,都是影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系统性因素,凭借一定的经验或者技术可以消除系统性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对这些因素的正确认识并分析,通过人为的控制,可以保障施工质量。系统性因素的构成很复杂,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因素:

2.1人与环境的因素

人是进行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活动的主体,人的行为差异与技术水平的发挥程度及环境中的噪音、强光或是震动对人或其工作状态是否有利,是否有妨碍,是否适于开展检查与监督等因素,都属于影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系统性因素。

2.2材料与用具的因素

材料与用具也影响着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包括施工材料构件的质量是否满足规定标准,材料的处理是否按照技术标准与设计要求执行,材料的验收入库、存储、发放是否按标准规范进行操作以及日期记录是否正确,施工用具的性能是否满足保质书所规定的稳定程度与操作的难易程度等。

2.3施工工艺的因素

施工工艺与施工措施的设计与实际情况能否相互协调,施工措施与施工器具的制定、质检方法的确定与采取的相应措施是否得当,工序与工序之间的衔接是否顺畅,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否准备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等。

3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3.1.加强对技术性文件的控制

加强对技术性文件、报告与报表的控制,是控制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开展好技术性文件控制与审核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确保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主要有:(1)对有关技术资质证明的文件的审核与控制;(2)对开工报告与现场的审核与控制;(3)对施工方案与施工技术措施的审核与控制;(4)对有关计划修改、图纸的变更与技术核定的审核与控制;(5)对采取工艺的工序衔接、分工质量检查报告及其相关证明资料的的审核与控制。

3.2.加强对原材料与设备质量控制

保障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还需要加强对原材料与设备质量控制,原材料与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因此,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原材料与设备质量,严格审查原材料、构件与设备的质量,实行“先检后用”的原则,切实实行责任人制度,便于管理。首先要检验钢材的质检报告,对于达不到规格的钢材一律弃之,对于那些表面有瑕疵或者锈迹的钢材必须仔细查看后再决定是否使用,检查已安装好的钢材是否满足设计图纸的要求。其次,钢材接头的焊接方式要符合一定的规格样式,确保规格一致。另外,要检查模板的标高与几何尺寸。

3.3.加强“预防”式管理理念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会造成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的巨大损失,因此,要积极预防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加强“预防”式管理理念,在施工前控制系统性因素,避免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预防”式管理理念,采用的是科学手段,对潜在质量缺陷的构成要素、危害程度、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系统性因素进行的研究与调查,并进行定比定量的判定,提出修改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对建筑基础工程的组织和管理人员素质、施工工艺的设计、生产材料材质、设备故障、质量缺陷和伤亡事故情况进行综合系统的调查分析,收集并整理有关质量缺陷、设备故障及伤亡事故方面的数据和资料。(2)开展异常缺陷排查活动,根据掌握的及时手数据和资料,对基础工程质量缺陷进行初步的辨识,随后在操作现场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异常缺陷排查活动,组织技术人员、质量管理员和材料员等,从材料、设备工艺与管理状态等进行分析辨识,总结出导致质量缺陷的主要因素。

3.4.加强对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近些年来,大型建筑的建设不断增多,工程上广泛采用砖孔灌注桩作为基础承载力。砖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大半在地下进行操作,以至于操作过程无法掌握,而灌注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都将严重影响灌注桩的基础承载力,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必须加强对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首先需要严格控制导管的埋入深度,埋管越深,混凝土与导管的作用面积越大,产生的浮力越大,导管内外的压力差越小,混凝土越不容易灌注;埋管越浅,容易造成导管脱离混凝土层,造成桩身夹渣等现象。其次,采取反循环加振动筛进行除渣。实践证明,与正循环相比较,反循环的过滤清渣的效果更明显。不同与正循环依靠泥浆的流动清除泥浆中的大颗粒,反循环则依靠泥浆泵将大颗粒石块排出孔外,同时辅以振动筛,筛除泥浆中的泥渣,从而更有效更彻底地进行清渣。

3.5注重对基础工程桩竣工时质量控制

确保基础工程桩竣工时的质量满足设计文件和各项标准的相关要求是保障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最重要也是一环。首先建筑施工单位做好自检、自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认符合验收条件即可申请竣工验收。根据国家标准对基础工程质量进行外观检查,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环节,采取修补、整改措施,而经过修补或整改后仍达不到质量标准,拒绝验收。验收合格后,建筑施工单位到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4.结语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本身质量的好坏,因此保障施工的质量是保障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建设施工部门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转变创新观念,推陈出新,研发控制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新方法。施工质量的控制是整个建筑的核心与前提,通过加强对技术性文件、对原材料与设备质量以及对钻孔灌注桩的质量的控制,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作者:李俊峰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建筑基础论文: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土层锚杆技术

1土层锚杆的基本构造

锚头、锚头垫座、支护结构、钻孔、防护套管、拉索、锚固体、锚底板等是锚固支护结构的土层锚杆组成。土层锚杆的长度受锚固长度、非锚固长度、锚固段长度影响。根据土层锚杆的不同构造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及时类:灌浆锚杆;第二类,高压灌浆锚杆;第三类,预应力锚杆;第四类,拉孔锚杆;第五类:重复灌浆锚杆;第六类,可回收锚筋锚杆。

2锚杆的设计

在进行锚杆设计的时候,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考虑:(1)分析主要因素。从锚杆的使用、锚固体的长度、锚固体的横截面、水泥砂浆的强度、钢筋的级别等角度出发,综合、的考虑。(2)锚杆的布置。因为锚杆层数、锚杆间距和锚杆倾角等可能会影响锚杆的设计,因此需要重点考虑。(3)保障锚杆围护结构的安全。在施工的时候,严格按照相关的土层锚杆设计图纸与施工规范,保障安全施工。(4)确定锚杆长度。需要指出的是锚杆的长度应包括锚固长度、非锚固长度、锚固段长度三者。(5)计算锚杆杆件。锚杆杆件的计算包括两个方面:钢绞线的计算和粗钢筋的计算。第六,利用锚杆围护检验锚杆设计的安全性。这一步骤主要包括锚杆围护结构整体稳定性检验和深部破裂面稳定性检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是工程设计施工中最重要的步骤,只有通过了安全性检测的锚杆设计才能应用进具体的工程施工。

3土层钻杆施工

3.1钻孔阶段

钻孔阶段需要注意四个问题:及时,选择钻孔机械;第二,选择钻孔方法;第三,扩孔;第四,保障土层锚杆钻孔特点达到设计要求。在选择钻孔机械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土质、钻孔深度和地下水等角度的分析问题,选择最适宜的钻孔机械。冲击式钻孔机、旋转式钻孔机、旋转冲击式钻孔机是最常见的三种钻孔机械,工作原理不同;由于钻孔工艺会对土层锚杆的承载能力、施工效率和整个支护工程的成本等产生影响,因此在选择钻孔方法的时候也需要特别的注意;机械、爆炸、水力、压浆是常见的四种扩孔方法,在扩孔的时候一定要对土质以及土层的密度进行考虑,防止盲目施工造成锚杆孔壁开裂、掉块,甚至坍塌;想要实现土层锚杆钻孔达到设计要求需要保障孔壁平直,还要保障孔壁不坍陷、不松动,以保障钢拉杆安放和土层锚杆的承载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在钻孔的过程中不得使用膨润土循环泥浆护壁。

3.2安放拉杆阶段

钢管、粗钢筋、钢丝束和钢绞线是架设土层锚杆拉杆时最常采用的材料。拉杆材料的选择需要结合土质、土层锚杆的承载力等因素,的考虑。当所需要的承载力较小时,最常采用的材料是粗钢筋;当所需要的承载力较大时,最常采用的材料是钢绞线。

3.2.1钢筋拉杆

钢筋拉杆是由一根或数根粗钢筋组合而成的。土层锚杆的长度通常都超过10m,有些可以达到30m,甚至超越30m。需要注意的是拉杆应安置在钻孔的中心,除了要避免自由段产生大挠度,还要防止钻孔插人时搅动土壁。在安置的时候还可以设置定位器、撑筋环等以增加拉杆与锚固体的握裹力。

3.2.2钢丝束拉杆

钢丝束拉杆由于柔性很好,所以方便施工沉放,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过程中,钢丝束拉杆应与灌浆管绑扎一起沉放,否则会影响灌浆管的放置。值得一提的是钢丝束拉杆的锚固段也需要使用定位器,一般为撑筋环。下图一为钢丝束拉杆的撑筋环情况。钢丝束拉杆的锚头作用是保障钢丝均匀受力,按照预应力结构锚具选用,最常用的是徽头锚具。值得一提的是沉放钢丝束要对准钻孔中心,防止倾斜插入会破坏孔壁,坍孔或堵塞灌浆管等现象发生。

3.2.3钢绞线拉杆

钢绞线拉杆用于承载能力大的土层锚杆。与钢管等材料相比,钢绞线拉杆的柔性更好,也更容易实现钻孔的沉放,现阶段在国外的应用更为广泛。为了增加与锚固体砂浆的固结性,在使用的时候需要仔细清除锚固段钢绞线表面附着的油脂。对自由段的钢绞线要进行相应的措施防止腐蚀,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套以聚丙烯防护套。在进行锚杆体安放的时候,注浆管需要和锚杆一同放人孔内,应特别注意锚杆体的物力形状,避免杆体扭曲、压弯。一般情况下,管端距孔底为80mm左右,在保障杆体处于钻孔中心的同时还要保障杆体放人与钻孔倾角一致;在放置的过程中一旦发生孔塌现象,就需要清孔、透孔,保障锚杆顺利送入。

3.3灌桨阶段

灌浆是土层锚杆施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施工过程中,应对所有涉及的数据进行记录,方便后续的查找。灌浆的作用有三:(1)形成锚固段,在土层中固定锚杆;(2)避免钢拉杆被腐蚀;(3)充填土层中的孔隙和裂缝。灌浆的方法有两种:一次灌浆法和二次灌浆法。在选择灌浆材料的时候,一定要严格地遵循设计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水泥和砂的比例在1到1∶2之间,水泥砂浆的水灰比控制在0.38到0.45之间,纯水泥浆的水灰比控制在0.4到0.45之间。浆液过筛,确保混合均匀,随搅随用并确保在初凝前用完。在落实灌浆操作的时候,需要严格遵照如下步骤:及时,常压灌浆的流程是“输送浆液—孔底—孔口—溢出浆液(或排气管停止排气)”;第二,针对浆液硬化不能充满锚固体的问题,一旦出现,应采取及时的补浆处理,确保注浆量不小于计算量;第三,保障在灌浆过程中,一边灌注一边拔出注浆管,防止拔出套管的过程中带出钢筋;第四,等到灌浆结束后,还要进行外露钢筋的清洁与养护措施。

3.4张拉锚固阶段

张拉锚固的步骤发生在土层锚杆灌浆之后,在锚固体强度超越80%设计强度的时候进行,在进行之前首先要在支护结构上装围擦。值得一提的是锚杆锁定后,如发现明显的预应力损失,应及时进行张拉补偿。

4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已经对锚杆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关人员在落实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希望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落实锚杆的设计以及锚杆的施工,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工程的效率,实现建筑企业的利益较大化,继而促进建筑企业的稳健发展。

作者:赵贵忠 单位:兰州市及时人民医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