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情感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举措。因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教育,小学文言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理解文意,同时还要注意情感价值观的渗透。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效率与策略

【摘要】对文言文进行学习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不仅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汉语知识,还能够使其文化和品味得以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论述了提升小学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学效率;策略探究

同现代文相比起来,文言文较为晦涩难懂,所以增加了小学生阅读的难度。而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怎样提升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这是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1.文言文教学的重大意义

及时,文言文借助文字这一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地方文化和历史、创新和民间技艺,它记录了国家一直以来的历史发展,通过学习文言文,能够掌握更多的史料知识。第二,文言文所宣扬的价值追求极其正面和积极,包括信和礼、任和义等等,它给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和信念,更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一位编辑曾经说过,文言文可确保更有音韵的白话表达,同时他也说过,小学生应对一些文言知识进行学习,对自身的文言语感进行培养,这样能够为今后的文言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初中时期,文言文是难点和重点的内容。很多学生进入中学之后,一般很难快速进入到文言文学习的状态,所以教师要积极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模式进行探索,这样更利于后续深入文言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对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采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并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使其自主阅读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文言文进行学习的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初步地认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同时也能够促使其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的发扬广大以及传承做出实质上的贡献。此外,通过文言文学习,能够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还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2.提高小学文言文教学效率策略

2.1将韵味读出

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就要读好文言文,这里所指的读即大声朗读,或朗读时带有韵味,并配上一些适宜的肢体动作,包括摇头和仰天等动作,只有带有感情的读、掌握语感的读、抓住节奏的读,才能够领悟深层次的文言文含义。本文针对读作了以下的具体分析:2.1.1模仿朗读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中,其在课堂上的示范领读尤为重要。因此在范读时,教师应注重字词的轻重读音,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调和语速,知道什么地方需停顿,什么地方需重音朗读,从而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继而让其主动积极地模仿朗读。当文言文课文基本读顺和读通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在这一过程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感悟作者在文言文当中所寄托的情感,所表达的思想,从而以有声朗读这一形式外化出来,继而保障的诵读效果。在学《杨氏之子》这一文言文时,朗读之前,教师应让学生注重朗读节奏以及语句停顿。同时要让学生做好一些语调符号和重音符号的标记,比方说在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1]。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段时,教师应让学生读出杨氏子的稚气且机智的语调和语气,同时要让学生表现出杨氏子语言的幽默风趣[2]。2.1.2将字音读准有一位文学家曾经说,在读书时一字也不能多读,一字也不能少读,一字也不能倒读,当多次朗读之后,自然而然记忆深刻,朗朗上口。这句话尤其强调,朗读要注重度。在文言文当中,不管是通假字和多音字还是生僻字都较多,在对文言文的字词进行朗读时,教师要强调读准字音,假如学生字音无法读音,应及时纠正,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句意理解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

2.2文言文品析

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以一种客观的视角来评析文章当中的人物。这样能够对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进行培养。比方说,在教学《杨震暮夜却金》这一内容时,教学的内容中心应围绕杨震这一人物,首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全班朗读,让学生感悟文章中人物的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然后可请几位学生进行表演。其次,让学生对这一人物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两点:及时,要结合实际。第二,站在客观的角度上,从多个视角出发分析人物,确保性。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3文言文背诵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名篇背诵十分有必要,虽然这是一种不大灵活的方式,但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背诵的方式,能够在记忆深处铭刻一些经典作品的意蕴和行文风格以及人物形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会冲刷,反而会沉淀。从某种角度来讲,以一种有声的外化形式来呈现无声艺术即朗读,以一种无声的内化形式来沉淀有声朗读即背诵。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还应指导学生背诵。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有效的加深学生的感悟。比方说,教完《两小儿辩日》这一篇课文之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上一些文章当中的关键词,包括日初出和如车盖、苍凉和如探汤等一些关键词,然后让学生依照这些关键词对课文进行背诵,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背诵的效率。此外,可让学生进行形象背诵,所谓的形象背诵即背诵时看着课本插图或者发挥想象力想象文言文中的情境画面。比方说在背诵《画蛇添足》这一篇课文时,可采用这样的一种背诵方法。

2.4拓展故事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文言文教学,可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结合,讲解一些同课文中内容相关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充分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比方说,在学《伯牙绝弦》这一文言文时,教师可讲解子期同伯牙之间的故事:某一年,伯牙同钟子期相遇,彼此视为知音,并以兄弟相称,到了离别之际,两人难舍难分,约定再相会于来年中秋。到了约定时期,虽然伯牙在约定时间来到了约点地点,可子期却因病而逝无法践约,从此天人永隔,在阳间永无相见之日。当看到墓碑时,伯牙感到深切悲痛,给知音谈完一曲古曲之后,就破琴绝弦。在故事的讲解过程中,学生融入情境当中,同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带有感情和对文章一句进行朗读。在朗读当中,学生深切的感到了伯牙面对子期逝去的怅然,也深深地感动于子期和伯牙结交下的情谊。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一大教学难点,作为教师应不断地创新教学形式,不断地探索教学模式,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曾强 单位:广州市海珠区汇源大街小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课堂评价分析

摘 要: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尤其是在教学评价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小学课堂文言文教学评价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新时期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评价方式和改进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不断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文言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不断汲取古代文化精髓,培养自身的文化气质,因而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从各个方面来不断改善和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

一、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并不多,但即使这样也会让首次接触文言文形式的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加上教学方法上的不重视,导致小学文言文教学效果并不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一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在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会选择从生字开始讲解,然后进行逐字逐句地翻译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太过于枯燥单一,学生很容易失去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很难理解文中想要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是教学评价过于单调。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太过单调和死板,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评价措施

针对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主要是从教学评价这一点上来对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提升措施进行了探讨,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能力。教学评价内容可划分为认知领域评价和非认知领域评价。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阅读能力、态度、识字能力等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文言文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比如,在学习《伯牙绝弦》这篇古文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对学生是否掌握字词进行评价,而且还应该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感悟能力等进行评价。比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伯牙绝弦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教师可以适当对学生朗读字词的性、朗读兴趣和情感等进行评价,这样会鼓励学生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反复朗读课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伯牙对子期的知遇之情在一遍遍的朗读中也能够慢慢感悟到。

(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灵活的评价方式能够让教师从不同角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有效促进文言文教学课堂效率的提升。在教学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评价方式来进行文言文课堂教学:一是学生互评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并且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式来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比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时,对于文中“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一句话的翻译,可以让每个学生先写下来,然后相互进行交流,对同学的翻译内容进行评价,并且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样的互评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接纳别人意见、学习别人长处的品德,又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和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具有情境性、直接性等特点,但过于随机,对于学生产生的效果有时间限制,如果和书面评价结合起来,能共同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比如,在讲授《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和语句翻译之后,让学生来讨论一下究竟两个小儿说的正不正确,并且对每个发言的学生进行点评,在点评时要以鼓励的态度为主,鼓励班上其他学生积极发言,所谓“道理是越q越明的”,要让学生在发表观点和辩论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在思考问题上还存在的缺陷,以及对于课文内容理解上的不足,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所想要真正表达的意思。同时教师在完成这篇课文讲授之后,课下针对每个同学的观点或是课上表现来出具书面评价,表扬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优点,指出学生还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让学生能够真正受到教学评价的正面影响,促进学生成绩的不断提升。

三是应用自我评价方式。自我评价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提升的方式,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受能力的限制,对于文言文中的很多内容还不理解,对于文言文想要表达的哲理内容还不能掌握,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不断思考来慢慢领悟,而自我评价就是一种激发学生自我思考的手段,通过对自我的科学评价,明白自己在哪方面出现了错误,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养成自我思考的好习惯,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全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心理,让学生能够在科学的教学评价中进行交流学习,不断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评价来让文言文的课堂开出精彩的花朵。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情感价值观培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情感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举措。因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教育,小学文言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理解文意,同时还要注意情感价值观的渗透[1]。文言文古今字义差别比较大,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如果正常的教学都达不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更是天方夜谭。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小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科学有效措施。

一、当前我国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意识不强

很多的学生认为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当今社会,到处被网络用语充斥,孩子张口闭口都是网络用语,偶尔讲几句古文甚至会被同伴嘲笑。在整个社会背景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意识存在很大的误区。

(二)教师注重文言文的表象教学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大意的讲述,对于文言字词以及文言的语法没有太多的关注。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处在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长此以往会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种表象的教学方式归根结底还是与教师的文言功底有关[2]。

(三)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意识不强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仅没有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相反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单纯的强调学生对文言文的记、背以及默写,对其词汇以及语法的应用规律没有进行的讲解。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迫学生学习,在这种压迫的情境下,学生会产生一种恐学的心理,这样恶性循环,文言文的教学活动更加难以开展[3]。

二、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策略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虽然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教师的辅助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得益于教师的传授。如果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将其看做是为考试服务的工具,那么在教学中是不可能体现情感因素的。因而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从情感层面接受文言文进而爱上文言文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谈到中华文化的时候,我国足以自豪与骄傲。因而在某种层面上,中华文化是凝聚民族力量的体现。文言文作为传统的文化,其中涉及到很多的语言精华性的内容,这些精华元素即使是放在今天依旧是光芒万照。这也是为什么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加强对小学文言文的教学。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文言文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文言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毕竟其词汇以及语法的使用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会磨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但是情景表演却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4]。不仅能蜃畲笙薅鹊丶し⒀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在表演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滥竽充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之前,学生是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的,同时还要对文中的大致内涵有所了解。这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活动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不同词义的用法,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如果依旧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这一教学的目标的,因而必须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情境式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O宝学,甘肃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教师。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点滴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的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文言文是极其重要的载体,可以说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认真透彻地遵循课标要求,一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的语言文化,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三是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教师的点拨,能理解大意,积累语言。四是领会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但是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爱学、易学,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不应放在教懂、学懂上,而应让学生通过初次接触文言文,就对文言文感到新奇并产生兴趣,由此而摒弃畏难情绪。

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如,在教学《学弈》这篇文言文之前,可与学生谈一谈围棋,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引出古人也学围棋,从而引出课文。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不再觉得文言文枯燥无味,而是很感兴趣急于想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同时教师要以动情的范读引导,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这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把他们带入情感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文言文,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将复习巩固融入小品表演之中,把归纳寓言寓意藉于“访谈”的进程中,以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较大的“宣泄”。例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时,让学生自由结合,用文言文表演一遍(即背诵课文),再小组自编成小品表演一遍,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经意的表演中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二、以读为本,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读、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现代文如此,学习文言文更是这样。而读的目的在于读通课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产生灵魂与灵魂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同时教师要以动情的范读引导,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这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把他们带入情感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要求学生背诵,通过背诵,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三、提出质疑,自主探寻答案

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现一个教学的宗旨――“教是为了不教”。要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去琢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对文言文逐句进行揣摩,从而感悟其大意。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去感悟,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悟出了文章所要阐明的道理。这样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拉近了文言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又体现了学生对文章个性化的理解。

开放式教学,学生一定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迁移阅读,知识延伸

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在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他们的阅读量,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方法、知识去阅读,在阅读中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反过来又更好地作用于阅读。

《两小儿辩日》一文中,孔子不能判断两小儿谁对谁错,是由于古代的科技不发达。而现代这个科技发展的社会,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却可以从多种渠道来了解这些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请学生用课前所收集到的资料来解答两小儿的问题。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文言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育中一直是个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样不但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内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延伸了知识,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策略探讨

【摘 要】文言文进入小语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变满堂灌输为读意盎然,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使文言文的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弊端;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教材中明确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第十册第10课《杨氏之子》、第十一册第25课《伯牙绝弦》、第十二册第1课《文言文两则》。可是《新课程标准》却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是笼统地提出“诵读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使得小学文言文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改革的“死角”,文言文教学这块“处女地”仍然是一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当然,教学中的病态百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1 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1 见言却把握不当

文言文中的“言”具体来讲有实词与虚词的积累、古汉语的特殊语法、文言文的语感、诵读的方法等。因此,文言文“言”的教学就该有很多涉及的内容和层次。有些教师会在教学中涉及“言”的相关知识,如借助注释了解一些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美、语气美、动态美,从而体会文言文独特的韵味。但对于古汉语的一些特殊语法与文言文的语感这些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最宝贵的能力的载体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1.2 见言却文不现身

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扫清了所有的“言”的障碍后,学生就可绰绰有余地应付考试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教师不管拿到什么类型的文言文,一概先大刀阔斧地剥离出难懂的字词,后滔滔不绝地分析串解。素不知,繁琐的字、词和句的“串讲式”教学,生硬地拉大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在索然寡味的学习中,根本无心去体悟文中的人物形象与文中投射的古人的生活、情感、智慧、哲学等。这种忽略了体裁特点的教学我觉得是最要不得的。

1.3 文言两者皆不见

有些文言文的教学,走的是一统天下模式的“讲读课”,与普通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没什么异样,自然缺失了文言的感觉,浪费了文本中蕴含的文言文资源,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有点背道而驰,因为文言文中折射出来的文化因素仅从语言的层面是难以了解的。我们只有先整体感悟文本,再细读文本,进而才能与文中的人物对话。

文言文“文”与“言”的统一,体现的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出现一些偏颇,主要是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缺乏正确理解的结果,因为在教学目标上认识模糊,甚至误解,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出现了偏差。

2 对新课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解读

曾看到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就小学文言文教学如是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只是泛泛地说“诵读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认为,教师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把握是上好文言文的前提,既不能听之任之,以文解文,把学生丢进云里雾里,也不能和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混为一谈,任意地拔高要求。

3 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晦涩难懂,如一座巍峨高山,但是如果能讲究策略,也能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作用。

3.1 变仓促上马为相映成趣

学生在五年级初次接触文言文,如果在这之前的学段,没作任何铺垫,仓促上马,势必会有畏难情绪,甚至会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我认为,在低、中年级,把教材中的故事和相应的文言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感知文言文作为平时学习的一种调剂,他们就会欣然接受,学得兴趣盎然。换句话说,就是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学习文言文,一点也不难”“学习文言文,真的很有趣。”

3.2 提前起步,升起兴趣之帆

语文教材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座宝库中有很多文章就来源于古代的故事,于是,我早在学生正式学习文言文之前,就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借助教材中的文本与补充材料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在快乐碰撞中实现古今文化的对话。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我在教学快结束的时候进行了拓展阅读,大屏幕打出《南辕北辙》的文言文。学生读通后提问:文中出现了几次对话?内容是什么?因为有课本知识作奠基,学生很容易就把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当然,此时的教学,只是本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切不可视为文言文的正式教学。在学习中,由于我坚持这一理念,学生不知不觉产生了探究文言文的好奇心。在学完第二则寓言《滥竽充数》时,他们主动请缨:“老师,我们也想看看文言文是怎么写《滥竽充数》的?”在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后,伴随着一声声的质疑,孩子们涌动着无限的学习热情……这下,我内心的窃喜当然无以言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升起学生们的兴趣之帆也。

3.3 随机穿插,鼓吹航行之风

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单臂划桨,应随时随机地予以穿插训练。如一次做《白鹅》的阅读练习,一个女孩在回答“《白鹅》里,丰子恺爷爷把白鹅当作人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她本来回答得很正确:这样写使文章更生动、具体,读起来让人感觉更亲切。可后来添上了“这样用比喻来写使文章……”。我让孩子们针对此事,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他们自然想到了画蛇添足。于是我呈现画蛇添足这个故事的文言文,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故事内容后,说说体会到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画蛇添足的事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又指导了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古人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我想,只要掌握时机、持之以恒地带领学生了解、积累文言文,学生一定会鼓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帆,劈波斩浪,快乐前行!

3.4 变满堂灌输为读意盎然

在文言文的日常教学中,满堂灌输的情况还是依稀可见,那么我们该如何使这陌上杨柳泛青色,教学死角焕生机呢?我认为应把文言文文本的教学特质与课标要求密切结合起来,以“读占鳌头”的态度来耕作这块土地。通过诵读初读课文、整体把握;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层层深入;通过诵读熟读成诵、升华情感。诵读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变得读意盎然。

文言文以她那古色古香、纯朴典雅的气质吸引着每一个钟情于她的人。自从五年级下学期有了文言文的介入,所以向学生推荐其它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让学生课外阅读也成了每位教师要做的功课。我们要努力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腹有诗书气自华”,对这一份古典情怀的守护与守望,不仅于教师自身而言是品情养人之举,于学生而言也是楔入心灵之举。让我们彼此在对她膜拜与会心一笑中踏上这侧畔的新舟,升起这古意葱茏的风帆吧!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新探

摘 要: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各种文化、价值观不断涌入,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充分挖掘文言文这一文化宝库中的思想光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关键词:中小学;文言文;教学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孕育了丰厚的文化瑰宝,而文言文就是承载这些文化瑰宝的语言载体。它渗透着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思想、道德、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状态等,是我们今天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各种文化、价值观不断涌入,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充分挖掘文言文这一文化宝库中的思想光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然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近些年,中小学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总是存在提不起任何兴趣,学习积极性缺失等现象。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调查,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大致归纳为四个原因:不好理解、难于记忆、习题无从下手、应用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愿意做的事才能做好。”激发兴趣的要义全在于激发学生“自愿做”的热情。激发兴趣要注意时机的选择,这种选择可以在上课初,上课中,上课末,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在上课初展示苏东坡的书法作品激趣;教《满井游记》,可以在行课中让学生当导游;学习《隆中对》,在结束前就提出“从三请诸葛亮,你可以看出刘备具有的政治眼光,假如请不到诸葛亮,后果是什么”等问题激趣。激情来自爱心,激情来自自信,激情来自志趣,教师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张弛有度的课堂结构、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面目推陈出新,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强化阅读

新课标继续强调,学习文言文的方式是“诵读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师,平时要重视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能力,强化诵读。宋代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学生只要对文言文多诵读几遍,就会自然上口,久远不能忘记。从上可以看出,指导学生阅读对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阅读可以采用自读、集体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并且鼓励学生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把诵读作为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方法,同时强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深入掌握文言文的精髓。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中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去学习,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培养他们的思辩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只作组织者,参与者,把学习过程归还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展示他们阅读成果,提升他们的知识能力。文言文教学不能单纯进行字句教学和翻译课文。新课标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用法仅要求“了解,”但强调“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就意味着要调整过去将文言文异化为文言词法、句法教学的倾向,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词法和句法。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语言驾驭能力,阅读教学还要打破单一文本一统课堂的局面,而且还应该将一些有价值的充满生命力的文言文文本引入课堂,使其成为学生阅读实践的源泉。

四、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只有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水平。笔者认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课前预习。文言文的学习在没有充分的课前预习的情况下是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的,因此学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文言文的课前预习包括掌握字词的音义,熟读课文并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利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问题等。其次,课堂展示。要想转变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就必须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而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俨然成了“小老师”。这样不仅可以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次,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能把一篇文章读得很熟练甚至能背诵下来时,其对文章的认识也就有了一种质的飞越。诵读时,学生可以渐渐地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从而为进一步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诵读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如抓住关键词语背诵、结合节奏背诵、利用课文画面背诵、根据课文线索背诵等。,摘录。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故事、名言警句等,学生要想牢牢记住这些知识,就必须做好摘录。摘录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学生可以将名言警句分为勤学篇、励志篇、爱国篇、读书篇等进行记录。又如学生也可以对一个词的多种用法进行系统的记录。

五、注重拓展阅读

教材中精选了不少文言文,学生如能掌握下来也相当不错,有些学生虽然已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文化积淀还不够深厚。要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落实好课堂教学,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感受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同时,给学生引荐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课外读物,也是增强文言文教学实效的有力举措。

总之,文言文承载了我们民族厚重的文化,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积淀载体,语文教师要对文言文教学加以高度的重视,要认真贯彻执行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探索文言文教学新思路,为中小学学生学习文言文,领悟传统文化精髓,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难度分析

摘 要: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十分重要的载体,凝聚着我国数千年的文明精髓。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能传承中华文化,更重要的是能领悟悠久的人文精髓。学习文言文对于增强小学生的知识沉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还有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探讨小学文言文应该如何教学,针对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剖析,提出有效提升小学文言文教学成果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设情引趣;通达其章

一、激――设情引趣

兴趣是学习新知识较大的前提,更是推动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原动力。若想做好文言文教学最应该做的不是强制性学习,而是应该设置相应的情境,激发广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开展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把落脚点放在了解和熟知的层面,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文言文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1.在预习中激趣

学习文言文,预习十分重要,目的是扫除文言文中存在的文字障碍,并且大概了解文言文中的梗概。此外,预习也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初的一个步骤,这个步骤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舍生取义》时,应该尽可能地搜集英雄事迹资料,比如,可以搜集《不屈的文天祥》。之后教师还需要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掌握“舍生取义”的真正内涵,让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内容产生兴趣。

2.在诵读中激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明确指出:需要通过诗文的节奏、声调等去感悟作品的情感和内容。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教学的过程中背诵和朗读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师而言需要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引导学生融入文言文情境中。教师更需要用动情的语调引导学生诵读,把学生带入这片情感圣境。

3.在表演中激趣

文言文教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培养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要让学生调动大脑大胆思考。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复习环节转变为小品表演的方式呈现,把文言文中的寓意融入表演中,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实现较大的“宣泄”效果。比如,在学习《杨氏之子》时,可以要求学生将文言文中的内容进行编排,编程一部现代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领会其中的含义。

二、读――百变生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加强学习情感体验,形成超强的文言文学习语感。所以,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着力点还应该放在对文言文语言的体味上,并且强调学生对文言文的记诵和熟读,目的是通过诵读积极调动广大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章情境中,产生灵魂共鸣。

1.跟读

初次接触文言文时往往很难进入文章语境,需要经过几次跟读之后才能对文章的意境有所领悟。因此,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跟读文言文,通过停顿或者是语调的变化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学生能在反复跟读的学习过程中对文言文的节奏、音韵和停顿的感悟不断加深。教师先放慢速度一句一句地教学生读,然后,把难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划上分节线,并按分节线一句一句地带读,以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停顿得当,怎样得当停顿。这样学生便能较好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等。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孰/为汝/多知乎?”等等。

2.散读

散读能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得语感,并且领会到文言文的大概意思。在进行散读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自由复读,能够读出不同的韵味。

三、悟――通达其章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某些知识,达到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也不是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而能达到学成的效果。

1.放手――学生自行把握文言文大意

文言文教学有一个难点就是学生需要逐字逐句对照文章下面的注释才能猜对部分文字的意思。针对这个环节,教师要做的就是放手,放手让学生自行去参透其中的内涵,给学生更多的琢磨时间,让学生自行根据文章后的注释,通过查阅工具书的办法揣摩文字意思,达到感悟文章大意的目的。

2.放权――让学生自行探究问题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行学习的权利,学生在通读全篇大意之后可以自主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得到不同思想的碰撞,学生也能在交流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感悟添加到文言文学习中,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悟到一定道理。把文言文研究的权利交回给学生,不仅拉近了学习文言文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更体现了学生对文言文个性化的认识。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文言文教学时,需要教师对症下药,结合自己学生的素质、教学条件、文化环境、课程资源等因素因课而异的综合、把握以上要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新探

【关键词】小学 文言文 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学好文言文,学生不仅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还能为积淀文化底蕴、传承璀璨的中华文化作贡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呢?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三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韵味朗读,培养语感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及时步是“读”,这里的“读”是指放声朗读、有韵味地朗读,并配以符合学生天性的形体动作,或仰天闭目,或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喜爱之情。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读。

(一)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文学家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句话强调了读书要读。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教师在指导小学生朗读文言文时,要做到读准字词,如果读错了,他们对句意的理解将会出现偏差,甚至影响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学弈》一课中有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学生如果把“为是”中的“为wèi”读成“为wéi”,意思就变了,词性也跟着改变。可见,读准字音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先决条件,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还要读清句读。句读是句子中的停顿和句子间的停顿,每个句读就是一个意义单位,停顿不同其意义便相去甚远。例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如果停顿为“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就含混不清,学生也就难以理解了。教师予以引导帮助,让学生切实掌握读清句读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二)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教师应以轻重有度、舒缓有节、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初步感知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激发小学生朗读的兴趣,便于他们有样可依,模仿练读。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趁势指导学生学习朗读方法,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把蕴藏于无声语言中的情感,外化为抑扬顿挫的有声朗读,从而领悟作者寄喻文中的情感。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画出停顿符号,其次处理好音节的轻重和语调的高低。朗读前,笔者让学生先标出重音符号、语调上扬和低沉的符号,做到成竹在胸。如朗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时,教师指导学生语调要上扬,这样才能体会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而读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指导学生语调要低沉,这样才能读出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这样教学,反复强化有韵味、有感情的朗读,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有声语言感受无声文字背后蕴含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达到心灵相通。

(三)图文配乐,赏析品读

在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初步了解之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借助形象的课件变静为动,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笔者根据文意配图,并以《高山流水》这首曲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精美的图像、悠扬的音乐中深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气势,使得学生更深刻、形象地领悟文言文的意境,既培养他们的语感,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体会读懂文言文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激趣背诵,内化积淀

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程千帆先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为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有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朗读是将无声的文学艺术外化为有声的艺术,而背诵则是将有声的朗诵内化为无声的文化积淀。在小学阶段,学生做到有韵有味地朗读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背诵,并以此作为文言文教学的着重点,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爱好、理解和感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背诵就是“吟诵法”,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是积累知识、感悟文学的良好方法。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背诵,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含义,画出理解古诗文含义的关键词进行背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板书指导学生背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课文《两小儿辩日》时,笔者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学生看着板书背诵课文,这样就能轻松地把文章背诵下来。其次是形象背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想象诗文所表现的画面,或者看着课本的插图进行背诵。学生还可以运用回忆背诵法,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本试着背诵,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背诵的形式可以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为,多种多样、多姿多彩、有声有色。课堂上,可以是师生互诵,可以同伴互诵;在家里,可以是亲子背诵;在班级、年级里,还可以举行赛诗会,或者把学过的古诗文进行分类背诵,比如田园诗、思乡诗、季节诗、边塞思等,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背诵指导,有效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记忆和理解。

三、故事延伸,升华情感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笔者补充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故事,并以此作为延伸点,延续和伸展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热情,为文言文教学做有益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笔者绘声绘色地讲起伯牙与子期相约而不能见的故事:“有一年八月十五,伯牙遇到知音钟子期,两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眼看要分别了,两人洒泪而别,约定来年中秋再相会。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而至,但钟子期却因病离开人世,迎接伯牙的是冰冷的墓碑。伯牙哀叹、痛哭、绝望、万分悲痛,他凄楚地弹起了古曲……”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文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此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在朗朗的诵读声中,不知不觉理解了伯牙痛失知音的极度怅然,体会到知音的难觅、情谊的可贵,珍视友情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从朗读促语感,背诵以激趣,故事加拓展三个维度入手,大胆创新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杨 春)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刍议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摘 要:从教学有效性的维度提出激趣、诵读、合作学习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以求为小学文言文教学改革进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言文;有效性;教师

所谓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指导,学生能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乐意参与教学活动,并学有所得,自觉提高发展。那么,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笔者认为:

一、设情激趣,教给方法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作铺垫。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可以通过范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理解伯牙敢为知音摔琴的原因。除了在预习、范读中激趣之外,还可以在表演中进行。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大脑这种机器开动起来。”在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先基本上知道文言文朗读的节奏与停顿,再借助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翻译,明确大意后再去领悟当中的教育意义。

二、百读生味,深化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言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对文本语言的诵读。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首先配上古乐《高山流水》范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小声地跟着我读,边读边标注停顿、重音和语调;再让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经过多次诵读,学生基本上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我采取换人称代词,要求学生把伯牙换成“吾”,钟子期换成“汝”,将文本陌生化后再次引导学生诵读。在我层层深入的引领式诵读中,学生的情感也是层层叠加,切身感受到伯牙得知音之喜,失知音之悲,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壮举之美。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拉近了与文言文的生活距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更加深刻。如,在教学《学奕》时,我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叫学生小组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经历谈感受。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各抒己见。在汇报交流中,他们达成共识,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反之,如果教师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的阅读心理,直接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必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造成教师教得费力的局面。

总之,实现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性,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集体智慧,共同努力开创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让中国传统文化重现她的魅力。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探讨

【摘 要】 文言文记载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她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潜质和独特的审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她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本文从领会理念、披文入境、品读悟情、合作探究、拓展思维五方面探讨在新课标指引下,小学语文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

【关 键 词】 新课标;指引;探讨;文言文;教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言文作为载体,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但有助于吸收语言精华,还能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了解,充实其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化品位。新课程实施后,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小学高年级选入了四篇文言文,分别是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和六年级下册《学弈》《两小儿辩日》。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编入极少量的文言文,编者的意图无非是以“小学的瓶”装“中学的酒”,让文言文这位“古典美人”做好小学和中学的衔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可以理解为是对针对古诗文教学所言。《标准》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5~6年级的阶段目标:“诵读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在新课标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师怎样进行文言文教学呢?本人作以下探讨。

一、领会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笔者认为《新课标》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教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要重视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地把握这一要求,不能随意地拔高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要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主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要注意不必讲语法知识。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了解古人思想道德观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

二、披文入境

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所以,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把自己的情感,以及对文本的独特把握和理解,用优美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以此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教师抑扬顿挫的范读,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的古筝音乐,配以钟子期聚精会神欣赏俞伯牙弹琴的多媒体背景图画,如见其人,如聆其声,如临其境,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

小学四篇文言文都是由若干个故事组成的,学生对枯燥的文言不感兴趣,但他们对名人、历史故事还是很感兴趣的。如讲《伯牙绝弦》一课时,可先从俞伯牙的一些轶事讲起,然后讲到他和钟子期相识的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是要选取那些跟课文有联系的、能跟课文中体现的人物性格特点紧密相关的)。把课文中的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印象中树立起来,让学生对人物感兴趣,进而渴望知道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具体故事。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三、品读悟情

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在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而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读懂浅易的文言文”。我们知道,古文的诵读非常重要,诵读通过声音来体验字词句篇的语言形象,从而大大促进了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在吟咏过程中,反复品味文章中有生命力的字词语句,咀嚼消化吸收,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化为自己的血肉。在课前的预习中,学生可以互相听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探讨所感知的内容。

(一)读准字音

把字音读,是诵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字词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或让小老师范读。

(二)读出停顿

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停顿掌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读甚至领读。停顿了,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课文中难读的句子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读出感情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而诵读正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声韵的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察文章的语气,理解文意,进而来揣摩、体会字面之后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

四、合作探究

《新课标》总目标明确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文言文由于和时代相聚甚远,晦涩难懂,加上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时间长了,也就兴趣索然了。合作学习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有效教学。因此,教学中我们不妨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摘来的果子好吃”。

《伯牙绝弦》一文教学时,我对内容讲解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如一句理解:“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老师做了以下设计:伯牙为什么要绝弦?课文到底是怎样来描写伯牙绝弦这件事的?请同学读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说说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安排学生进行自学。交流后,学生甲回答:钟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没有自己的知音了,所以他就绝弦不弹琴了。我反问:你是通过文中哪一句话知道这个原因的?学生纷纷举手,生甲继续回答:“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由于是学生自己思维的结果,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又如在理解“伯牙所念,文中子期必得之”时,教师提问:“伯牙念的是什么?钟子期得的是什么?”,学生有些语塞,因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与我们今天的表述形式不一样,这时教师就必须作适当点拨,引导他们理解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太妙了,从你弹奏的乐曲中,我好像感受到一座高大的泰山出现在面前。”“太妙了,从你弹奏的乐曲中,我好像感到有一条宽广的江河出现在我面前。”我相信,哪怕是理解错了,他们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还让学生自读:想象伯牙弹琴时,还可能会“志”在什么?钟子期又会“得”什么?这一读旨在发散学生的思维。果然学生通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到发文本以外的内容,他们思维活跃,有的说:“伯乐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有的说:“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朗朗兮若皎月。’”……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对文言文有了更深的理解。(下转54页)

(上接52页)

五、拓展思维

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之后,要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体会,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求同存异,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进行对比,受到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把读书与个人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有位老师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当他教至“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处,为了让学生明白孔子那种虚怀若谷、学而不厌、实事求是、诲人不倦的求学精神时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揣摩孔子当时的态度和看法。

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辩日,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说?拿起笔来写一写,你愿意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文言文语句来写吗?开头是:孔子曰:……(学生写话)

几分钟过后,学生真是写得好极了,有的写:“我非圣人,无所不知,我乃凡夫俗子,非万事通。”有的写:“哎,后生可畏也。”有的写:“虽我不知也,但我可问也。”有的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有的写:“三人行,必有我师。”有的写:“子曰,人皆为吾师也,而勿以年幼而论之。”……

听着这一句句出自孩子口中的文言话语,谁能说孩子没有理解孔子那种求学精神呢?谁又能说我们的孩子会逊于古人呢?

文言文记载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她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潜质和独特的审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她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教师责无旁贷。那么,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让这民族瑰宝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

【摘要】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文试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教学之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谈谈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情趣;学法

文言文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和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小学在高年级将文言文纳入了教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为初、高中学习文言文和课外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但目前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却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师生愈加感觉到文言文教学的枯燥和无味,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无趣而低效的。如何让文言文的教学也充满美感,使我们的课堂也生机盎然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教学理应情趣兼得

文言文与现代的白话文相比在词意和语法上有较大的差别,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引导起来也相当吃力,如果我们教学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努力做到情趣兼得学生就会乐学,从而易学。

1、生动有趣的课前谈话

在各种公开课,观摩示范课的现场,我们会看到授课老师都会精心设计各种与主题相关的课前热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迁移到文本的学习中来。文言文的教学更应如此。桂林的何刚老师在教学《活见鬼》一课时就在课前营造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说鬼活动,教师紧扣文本的“有趣”,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风趣的语言向学生讲了一个 “倒霉鬼”的小笑话,并提问:“你觉得笑话中的贼怎么样?”借机引出倒霉鬼:“我们把这些人叫‘倒霉鬼’,小气的人叫‘小气鬼’。”再让学生说说:“你还能说出哪些鬼?”教师再相机小结引导:“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就有一个‘鬼’字。”这样师生在说鬼的趣味活动中巧妙地进入文言文的学习。

2、韵味十足的朗读示范

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特别难读,特别是如何做到正确断句,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上,师生很需要花一翻功夫,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应在学生初读读通、读懂的基础上再由教师范读,以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并在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方面给学生初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再次感受读文言文的特点;再让学生自由练读,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便在教师的示范朗读与学生的练习中水到渠来。

3、妙趣横生的模拟表演

表演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文本再现的方法,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情节性,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感受到文言文的有趣。例如在教学《矛盾》一文时,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进入集市,表演买卖的场景,这样学生在反复的模拟表演与诵读中体会了文章的含义,突破了文章的中心,进一步感受到了文言文的有趣。

二、注重读中感悟

读是语文教学之本,文言文的教学也不能脱离这一主旋律。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比较较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一遍两遍根本把握不住文本的精髓。朱熹云:“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文言文的教学就理应注重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文言文的意境美。

1、师生互动,读通读顺。

文言文的教学注重基础扎实,必须严格的正音正字,读通读顺,上课伊始可把堂大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尝试体验读,如果学生在断句方面有困难,可先放慢速度一句一句地教学生读,然后,把难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划上分节线,并按分节线一句一句地带读,以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停顿得当,怎样得当停顿。这样学生便能较好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等。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孰/为汝/多知乎?”

2、借助注释,读懂大意。

文言文中的字义、语法等文言知识常让毫无文言知识的小学生望而却步。我认为,指导小学生初学文言文,既不能重演私塾先生的那种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机械诵读式的教学,也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办法让学生过分拘泥于思想内容的理解,更不要讲古语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中,重点词语应当让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予帮助。

3、抓词品读,升华感悟。

文言文中由于自身凝练的文本特点使得有些意境需要抓住词眼反复品读方能品出。例如《活见鬼》一文最为经典的一个字就是“撩”,“撩”字将撑伞者疑神疑鬼,担惊受怕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桂林何刚老师在教学时就抓住句子中的“撩”字,引导学生理解“撩”字的意思,并请一个女生到前面来表演这个字。采访一下学生的心情,再提问:“换一种方法,用拍拍他,你觉得行吗?”学生在表演读中感悟到“撩”的经典,升华了对“心疑生鬼”这一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学法渗透之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文言文,重在交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课内、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奠定基础,所以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如一读借助拼音,读准读通;二读对照译文,读懂意思;三读把握节奏,读出韵味;四读抓词品句,升华理解。并在学习结束之时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老师交给了大家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课件展示方法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得以迁移运用。

文言文有简约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我们在教学文言文之时也应为学生营造美的课堂,带领学生感受文言文之美。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和意义

【摘要】: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阶段;促进文言文教学;中华文化;学生学习;教学过程;语言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中国分类法】:G623.3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古文,势必有一种陌生感,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古文教学中要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重视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

随着对文言文认识的提高和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视,现阶段的小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应有所提高,为进入初中打下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忽视诵读、过分强调背诵及以应试为目的、以做试题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语文教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阅读能力偏低与小学阶段很少接触文言文有很大关系。六年时间,私塾时代的学生已熟记了四书五经,而现在的小学生还没正式接触文言文或很少接触文言文,造成了文言文学习空白状态,这也为今后学习文言文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小学文言文教学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现行各种小语教材中,很少有文言文。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应加大学生熟读、背诵的篇数。例如,我在教学中加入一定量的《三字经》和《弟子规》让学生既能更多的多接触一点文言文。

二、调整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制定切合小学生年龄和语言学习特点的学习要求。以获得较多的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为主,只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句子的大意;不进行深度探究,但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辐射式阅读。这样的目标定位从根本上保障了学生培养语感、激发兴趣、减轻负担成为可能。

(二)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材。

以小学古诗、名句、谚语等为基础,辅以《三字经》、《弟子规》。适当选择内容,以适应教学实际和学生兴趣。

(三)有弹性地进行时间安排。

以“定量”、“有恒”为原则。每周抽24小时的早读课十五分钟读一读《三字经》、《弟子规》及进行古诗背诵。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投入一定的时间,但每天不要超过半小时。这样安排学生既可以克服遗忘,又可以温故知新,渐渐的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也有所提升。

(四)有效地激发并保持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容易,维持兴趣困难。激发并保持兴趣最主要的做法是注重诵读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地感受、领略文言文的精炼、典雅之美,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通过教师反复示范朗读、个人反复练习朗读、学生相互听读、当众朗读、比赛朗读、交流朗读经验、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趣,保持兴趣。

(五)选择灵活的教学策略。

演一演。根据古文的情节、人物,如何把“讲台”变成“舞台”,让学生编导,再把它表演出来,这也是学生非常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矛与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学生表演时,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懂得了说话做事自相矛盾的道理。

辩一辩。辩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增长学生的才智,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让学生课前充分收集资,围绕“两小儿谁对?”、“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也?”等问题展开辩论。先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推出代表在全班进行辩论,这样不但充分给了自己自由表达的空间,而且小组的交流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协同攻关的能力。

画一画。在古文教学中,如能结合所讲内容让学生练习画上几笔,无疑给学生服了“兴奋剂”,融合了美术的古文课会使他们觉得生动有趣,在画图的时候,他们的想象力,理解能力以及绘画能力会得到同步发展。如在教学《学奕》时,我先让同学们想像两个人学下围棋的画面,然后让他们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怎样才能画出一人专心致志下围棋的情景。通过练画,虽然学生画得是五花八门,形态不一,但通过交流,他们在绘画中懂得认真专注和左顾右盼两种不同的学习神情,这样学生不但学得兴趣盎然,而且也进一步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改一改。学生在理解了古文的内容,体会情感后,为进一步深化,可设计让学生动笔,根据意思想像必要的因素和故事情节,把古文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如在教学《学奕》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揭示的道理练习写作。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写作能力。

(六)以口头方式进行检查、反馈、巩固。

检查以口头方式进行,不进行任何书面测试,也不要求学生特别做准备。平时学习以检查朗读、学生提问为主,教师扼要作答,主要是解决诵读中存在的问题。一学期结束,进行一次综合考查,以便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成就感。如:师生共同商定必背古诗文,都能流利地诵读就算合格;能够熟练背诵的分别算作良好、。

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读点文言文。与时代潮流并不相悖,反而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人格。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语文标准》《陶行知文集》《训古学》《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浅见

摘 要:都说教古文,应该以读为主。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怎么处理,这便是至关重要的了。下面笔者就谈谈我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 教学

一、高屋建瓴,整体思路

我们认为,在教学生读古文之前,教师应对教材有深入了解,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应了解写作背景及目的。这说得有点儿像废话――每个有责任心的老师当然都会这么做,只是这里作为一个教学的前提提出来,应是合情合理的。其次,这古文是要会成诵的(小学古诗文一般都不长,如人教版六年级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都是百字左右的。)第三,要有古朴而切合的朗读方式。古文之所以有着与现代文截然不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表现方式,其表现方式看似因为文字的运用方法使然,其实却是朗读的方式的迥异造成的。如果一个教师,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那么,哪怕他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哪怕他没有多少教学技巧,哪怕他的发音是带着浓浓的地方腔的,但是他读出来的“古韵”却是明显不同于别人的――这就是特点,一个必需历经时间炼就的最能体现古文魅力的良好特点。这个特点的准备是三者之中最难的,但是,相信我们的老师当然不在话下。有了这以上三点之后,我们便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

二、兴趣引领,渐进深入

我们知道,兴趣是好的老师,想让学生学好那些语义深奥的古文,当然得先培养学生的兴趣。由于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别,古文一开始就会让学生感到很难,有如巍巍高山一样不可逾越,因此产生一些畏难心理,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那我们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帮学生把这种不良心理排除掉。否则,一旦这种心理成了根深蒂固之势,那我们以后的教学就麻烦了。别说让学生读,就算让他再看一眼,他也是不愿意的。所以,就必须在学生与古文见面伊始就让学生感到其与现代文相比,有一种前所未见的美,这种美,是现代文所不能表现和替代的。如教授《学弈》,在此之前,学生并未接触过文言文(至少是没在课堂上学习过)。学生在自读时便说“难”,“麻烦”,“不好读”,甚至“没法读了”。老实说,面对学生这样的反应,还真让人有些不知所措。我首先改变上课流程,把原先让学生“读完”改成我的配乐范读。“高山流水”的筝曲确实令人陶醉,学生很快觉得老师的“摇头晃脑”的读法很有趣,也有些人试着跟着“摇”起来。虽然他们未必明白这种朗读方式本身的内在意义,但对我们来说,却是个值得注意的喜讯。至少,我们的学生“不那么怕了”。虽然恐惧心理曾先入为主,但是古文本身的魅力却能在及时时间内将之排除。所以兴之所至,趣之为开,是谓也。

以上仅仅只是我们“教读”之前的准备工作,接下来,说一说大体上应“如何教”。

1.断句与初读

古人读书叫作“吟”,叫作“咏”。多美的字眼啊,那是绝无人间烟火味的讽诵。但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先做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给古文进行正确的断句。想当年,有着天下及时老师翁同指导的光绪帝,年十六而未能正确断句,更何况我们的不过十二三岁的学生?哪怕是我们的老师,有时在给古文断句时也得依靠教学用书呢?一般情况下,就算个人有一些别的见解,也会立刻改得和教学用书一致。这就是。所以,断句这种“艰巨”的任务,还是交给我们老师吧,学生如果有兴趣,当然也不妨一试。这关系到老师个体的教法。

初步的读,就应在“所断之处”下手。举个例子吧。还是《学弈》,开篇及时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正确的断法是“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照现在普通话的读法来读,于“之”后面是要停的。有断点的地方不是都该停吗?那就停吧。但是试读之后能够发现,对则对矣,可是怎么听着就全不是那么回事呢?不像古文的味道,倒像现代文。要是出现“断点”多一些的,就更有问题了。如下句“使弈秋诲二人弈。”正确断法是“使/弈秋/诲/二人弈。”一断一停,读着读着,旁人不禁要问“您是结巴还是紧张?”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很轻松地解决。那就是在断点处,把断点之前的字音延长。如“使――弈秋――诲――二人弈”。延长声音时可以轻,然后试着摇头晃脑,开始时感觉有些怪,但如此几次之后,能发现,咦,还真有点儿意思啊!再想想以前那些长衫瘦弱的书生,是不是和他们的读书方式有几分接近了呢?让学生模仿这样的读法,相信他们应该是十分乐意的呢!为什么?新鲜啊。

2.熟读与释义

鼓励学生把文章读得熟,相信我们的老师有许许多多的好方法,我这里就不再班门弄斧。但是这里要说的熟读还加入了另一种元素,那就是“动作”。可能有人会笑了:“读书是嘴巴的事,与动作何干?”古人云“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的就是这个理。当然了,读书不是跳舞,当你情不自禁地因文章中某处精彩而拂一拂袖或摆一摆手,这些都是十分自然而恰到好处的。那如果要十足的夸张到天翻地覆,就只能有一种解释――做戏!

关于释义,这也是古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假如自始至终,学生都不知道今天学的这篇文章大致讲了些什么,那这堂课有什么效果呢?古文的释义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看注释;二、联系上下文。

先说看注释。一般情况下我们反对逐字解释再凑起来(这种方式往往偏于死板。)。《学弈》中有一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按文中逐字解释:为――是说;其――他;智――智力;弗―若――不如;与――吗。连起来成了“是说他智力不如吗?”很有些没头没脑的味道。我们只能灵活一点儿,引导学生大致理解为“是说,他不如前一个人聪明吗?”或是“难道说,他比前一个人笨吗?”假如学生能把意思说出个大概,也就可以了。不必太斤斤计较。想想我们做学生那会子吧,我们是不是也能做得十分出色全无暇疵呢?

再来说说联系上下文。《学弈》中有一句“思援引缴而射之”。这里面有个“之”字,是没有加注释的。但是,有不少学生却能明白(至少,我们可以提示,让他们明白。),此处的“之”字指的就是“天鹅”。为什么呢?因为上文有讲到“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鸿鹄嘛,当然就是天鹅了。当学生能试着联系上下文来达到大致理解的目的,我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虽然这些方法都是些小技巧,但是却是我们的学生日后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呢。

在大致了解了古文的内容之后,再回过头来指导学生读,相信学生能够有所悟,有所感了。

如果学生学会了一篇古文,初步把握了学习的技巧,知道大体上可以怎么读,可以怎么理解,那么,往后学习第二篇、第三篇……相信也不是什么大困难的事了。

这就是我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浅见,与所有老师共勉。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议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摘 要:目前中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文言文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就中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衔接现状,从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等角度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和尝试性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策略和经验。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衔接;有效策略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是指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之间的文言文教学的过渡衔接,如果教学衔接做得好,就能使学生轻松地学习文言文。那么,教师如何进行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的一个问题,笔者通过大量课堂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是基础

课程标准是我们的教学基础依据,所以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明确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五至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诗文60篇(段)。”课程标准中对七至九年级的文言文阅读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小学阶段只要求背诵古诗文,对文言文的教学基本没作任何要求,而中学阶段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激发学生情感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好的老师。很多学生到了中学还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学没实用性的文言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启发引导他们。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是我们的精神遗产,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当然,讲大道理来说理,七年级的学生不一定能接受,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说理,比如都德的《一课》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法国这个民族是非常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的,国家可能被侵占,但语言绝不能被占领。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所以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其实是很有用的,让学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情感和兴趣。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是关键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是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小学生,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教师讲得多,到了中学,则要慢慢地过渡到自己学。中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学习无捷径可走,主要是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其义自现”,要养成课堂上默读、大声朗读,语文课前两分钟预备铃读背文言古诗文的习惯。可以教他们根据记忆规律有效背诵,抵制遗忘,养成积累名言佳句的习惯等等。

四、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是根本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法,但教师的教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是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根本。教师不仅“授业解惑”,还应该交给学生“钥匙”,让他们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

1.诵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阶段,朗读文言文强调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中阶段,要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比如,《陋室铭》的体裁是铭文,那么,怎样让学生读出韵味呢?教师可先介绍铭文特点,告诉学生铭文是押韵的,这篇课文押“ing”这个韵母,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对于这些押韵的字,我们要稍微读重一点,其他字要读轻一点,也就是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才能读出韵味。至于感情,学完整篇文章,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可以让学生深情并茂地齐读或以角色朗读。

2.讲故事方法的训练

采取讲故事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在上难度较大的新课之前,先把课文的情节内容用故事的形式和学生讲一遍,然后再要求学生翻开课文学习。如,《狼》的教学,教师可以先渲染一个夜晚,一个屠夫晚归,途中遇到两只狼这种恐惧的气氛,而后让学生发挥想象来复述这个情节曲折的故事。

总之,学好文言文是新课标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中小学文言文知识能力、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衔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作者简介:王纯柱,男,1987年7月出生,本科,就职于谭坝镇松坝九年制学校,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尝试

摘 要: 新课程实施以后,在人教版小学小学语文课本中,关于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虽然篇幅减少,但其对于小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明史、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今后更进一步学习文言文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文言文教学 情境 朗读 迁移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四篇文言文教学文章,分别为《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篇幅虽然不多,但对于小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明史,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更进一步的文言文学有帮助。小学是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为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为将来进入中学学好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作铺垫。如何教好小学语文中的文言文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趣助学

兴趣是好的老师。面对着已经远离我们这个时代而且十分陌生的文言文,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想方设法为孩子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氛围,让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盎然。

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就运用多媒体播放古筝乐曲《高山流水》。学生随着乐曲,穿越时空,仿佛来到乐曲声中的美丽地方,这时把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呈现在学生眼前。与此同时,我伴随着美妙的乐曲介绍画面内容:“这幅画画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感人故事,画中正在弹琴的是晋国大夫俞伯牙,而在一旁正凝神倾听的是楚国的樵夫钟子期,俞伯牙善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琴艺。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摔碎,终生不再弹琴。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同学们想穿越时空,自己去到当时的故事中吗?那赶快拿起课本,对照文后的注释,读一读这个短小精悍、流传千古的故事吧!”这样的情境创设,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文言文的良好氛围,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倍增。

二、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很生疏,没有文言语感,也没有停顿断句的能力。要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教师必须树立“朗读是及时位”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在读中理解文言文,感悟文言文所蕴含的哲理。

首先要强化课前朗读。如教学《学弈》前我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你们想学好文言文吗?文言文学习,可不像白话文一读就懂,要想学好文言文,课前必须要认真去朗读,能读懂文言文的孩子是学习的天才,你们敢挑战吗?”在这种激励机制的诱惑下,学生都主动查找工具书,翻阅资料,为读通、读懂课文大胆尝试,想成为天才。学生练读时积极性很高,声音响亮,有的还摇头晃脑,读得十分带劲。课上,教师配上古典乐曲,让学生试读课文,学生竟然读得很流利,而且个个都想展示自己的读书才能,想成为老师眼中的天才。教师趁机大力赞赏,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个别地方没停顿好,教师范读课文,做到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朗读指导,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体味文言文特有的品味和意蕴。在对学生文言文朗读方法指导时,我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让学生把朗读的速度放慢,辅助些轻缓的古典乐曲,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营造良好的文言文朗读氛围。二让学生在朗读时做到停顿得当,文言文跟白话文不一样,有些语句学生很难地把握其停顿处,教师必须加以指导。如教学《学弈》一文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时,学生很容易在“思援”后面停顿,因为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内容,所以教师要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这一句话是说后一个人学习三心二意,想拉弓箭射天鹅,学生就自然明白停顿应该这样“思/援弓缴/而射之”。三让学生读出文言文不同句式的语气。如教学《学弈》一文中的“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时,“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让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要让学生读出肯定的语气。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在读上做文章,让学生读好语气、语调和节奏。学生就能学有所得,终身受用。

三、迁移训练,延伸课外

迁移其实就是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对文本进行拓展延伸。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在教学完每一篇文言文后,都要利用学习文言文浓浓氛围,适当推荐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课外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伯牙绝弦》一文后,推荐学生读《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篇目,学完《两小儿辩日》,向学生推荐《曾子杀猪》、《郑人买履》等。

通过阅读推荐,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达到课内引领、课外延伸,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真可谓是“水到渠成”。

四、演课本剧,重现故事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安排的文言文一般都是语言凝练、浅显易懂、故事性强且蕴含一定哲理的精美小短文,学生学完一篇文言文后,要求学生编排演一演,让故事再现。为孩子提供一个活动的空间,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致更浓厚,课堂氛围更轻松愉快。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求。如教完《两小儿辩日》后,我要求学生把古文改写为现代白话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课本剧的排练,进行自编、自导、自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把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为了演好,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各尽所能,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被充分调动起来,演得精彩,演出自信。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对课文的内容的感悟也就更深刻。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通过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迁移训练、编演课本剧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传承的文化遗产,爱上文言文学习。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民族地区小学文言文教学之初探

【摘要】民族地区的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面对难读、难懂这一系列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为他们今后深入学习、研究祖国文化,汲取民族文化之智慧作好铺垫,让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于民族文化源头的欣赏、探寻,内心深处自有一种亲切之情。如何顺应学生的阅读兴趣,正确把握教材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古典文学之美。

【关键词】文言文 学生 兴趣

一 设境揭题,质疑激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学习的动机。因此,我努力营造古典氛围,创设情境,安排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设计中来,这样既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了学生的探究解疑的欲望,又把学生置身于古典境界之中。

板书课题的同时课件展示围棋画面,配上古筝曲《出水莲》的同时,我引导学生读题、理解课题“学弈”,并问:“你读懂了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质疑,“谁向谁学弈?”“他们是怎么学弈的呢?”“他们学弈的结果怎样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既而我及时表扬学生,“同学们,提问题是学习课文的金钥匙,你们都握着这把金钥匙呢!刚才你们提的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但是要解决他们,咱们还得先读读课文。”(课件出示课文)学生们听着富有激励性的话语,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随后,我又故设悬念,问:“同学们,及时次读这文章,你有什么感觉啊?”同学们一个个张着一张张疑惑的小脸,“老师,这文章读起来很拗口啊?”“老师,这文章我读了一遍,读不懂是什么意思啊?”……看着我置疑的目的已达成,我因势利导说:“是的,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的不同,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它古色古香,意韵悠长。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大家有信心学好吗?”“有!”同学们异口同声。接着,我又借机诱导“那凭着你们的学习经验,你觉得该怎么学才能学好这文言文呢?”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说的头头是道。随之,我又依据他们提出的学习方法,来了一个友情提示:“a借助注释读通课文b借助注释读懂课文c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此时,教室里古乐、围棋以及师生间和谐平等的对话,成功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 读通课文,身临其境。

对于文言文,知道句子的停顿,读通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着力于稍作点拨,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底座,借助课后的注释,在读中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强调阅读活动的自主性,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师过渡:“读通文言文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大家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读读课文,在你觉得必须要停顿的地方添上‘/’,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在学生自主学习了几分钟后,我发现学生基本能很好地读出句子中的停顿,主要的困难集中于“通国之善弈者也”“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我便重点辅导学生理解“通国之”是“全国的”的意思,“援弓缴”是“拉弓箭”的意思,以及“为”因为解释为“谓,说”而读成“wei”,并及时表扬学生“初次学习古文,就能这样很好的读出停顿,了不起!”接着,我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配乐范读,激起了学生热烈的掌声,再一次增加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致,为学生下面能成功地学习作一个铺垫。同学们模仿古人诵读欲望被挑起。我趁热打铁,放手让学生大声地、尽情地朗读,再指名个别读。学生们津津乐读的样子俨然一个个小书童。

三 读懂课文,沐浴书香。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老师看出了你们是多么会学习呀!”老师更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中,你们会有更出色的表现。读懂课文我们还得借助注释,老师给你们一些时间准备。赋予学生鼓励,给予学生自信,学生们充满信心地加强注释理解,加强语言的感悟,学习积极性上来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故而,学生自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自己课始所提出来的问题。在这其中,我既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又要求学生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随即又让学生解释并反复的朗读句子。让学生在悟中读,在读中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达成了学习古文,要反复吟读的目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语文学习,因此,在读懂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针对课文给学生留下了叙述空白,鼓励学生放飞想象,感受两人学弈的不同表现。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那后一个学生此时是怎么想的呢?在这之后的学习中,他会怎么做呢?再如:你想对这两个学生说些什么呢?这样的拓展训练,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这一环节的末尾,我又设计了这样三个小环节:a同学们,你们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真是了不起。看谁更有本事,把刚才大家智慧的结晶融会成自己的知识,连起来说说这五句话的意思?b老师欣赏有挑战的学生,能用故事的形式讲讲《学弈》吗?c瞧,你的思维多么敏捷啊!理性地表达了对文章的理解,谁愿意向他挑战,用感性的方式,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这一系列的环节层层深入,推波助澜,为的是让学生能融会贯通,能达成意会语句,反复朗读的目的。

四 指导诵读,读出韵昧。

新课标提出:“主要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言文和古诗文有相近之处,教学时朗读背诵的环节少不了,更是马虎不得。在这一环节,我重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给学生配上古乐,让学生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吟诵一番,或让他们自由放声读,或同桌赛读,或自告奋勇表演读等,即强调了个性化朗读,多读,人情人境地读。读到文章自然脱口而出,“之乎者也”韵味十足。让学生用古人的方式学习古人的东西,让他们充分体会诵读古典文学之美,带领他们陶醉于这古典的文言世界,这样效果极佳,而且为学生今后的古典文学的学习埋下积极的伏笔。

五 谈收获,课外延伸。

我引导学生从学习文言文的收获和学习了课文后懂得了什么道理等方面请学生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还布置了《矛与盾》、《郑人买履》等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使得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能及时地得到课外的补充与延伸。

总之,若能让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屏弃不求理解、死记硬背,而充满审美的愉悦,那么教师就一定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之中,就能让学生遨游于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海洋,就能要学生流连于千古佳作的神奇境界,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自发地去探索,去发现,去领会蕴涵于其中的情感、哲理,接受美的熏陶,增加形象的感动,增加文字的品味,得到思想的升华,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在《学弈》的教学中我就是力图表现一种唯美的教学风格,既努力营造一种古典文化的学习氛围,又照顾了小学生的天性,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份走进中国古典文学世界的惊喜。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有效运用故事点燃小学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夜春风,吹得“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吹来了高段语文一项崭新的教学内容——文言文。文言文的出现,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带来了新的舞台。但同时也让教师们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块软肋。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拔苗助长,雾里看花

不少教师把小学文言文和初中文言文教学混为一谈,在课堂中,不从学生实际和课程理念出发,过分地强调文言文中的语法,过分地进行拓展等,操之过急,任意拔高,使学生苦不堪言,从而导致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就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了兴趣。

(二)拘泥形式,寡然无味

不管什么形式的文言文,有的教师走的是统一的教学模式。读通读顺课文后,就开始重点字词的解释理解,然后分析串讲,了解内容,再读读背背。长此以往采用这种机械、单一的形式,将会使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期待消磨殆尽。

(三)轻描淡写,避重就轻

有部分老师认为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只是一种调剂,思想上不够重视。因此,教学时隔靴搔痒,草草了事,不能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二、有效运用故事,开展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笔者在教学中,透过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在立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效运用故事,开展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一)导入故事,形成阅读期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景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小学高段的学生依然喜欢情节,喜欢形象,好奇心强。刚接触文言文,如果只是围绕固定的字词和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串讲,学生的阅读期待马上得到满足,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适时导入跟文言相关的逸闻趣事、寓言、典故等,再次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导入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又使学生的情感始终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强化。

(二)还原故事,领略真实美感

1.借助插图,合理想象

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给他们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相对比较短小,因此,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所能看到的东西外,还要启发学生想象图上没有的东西。插图虽然只是一幅静止的画面,但留有很多空白点,很多想象的空间。利用好了插图,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会更完整、丰富。

2.依托背景,大胆猜测

文言文的生命意义只有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才能显现。只有指向具体历史背景的故事才有针对性,才能指向文字背后真实的人物思想情感。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背景的介绍引入是甚为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内心,把握情感。有了故事背景作依托,学生能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进行大胆又合理的猜测,延伸了故事内容。

3.找准基点,适时还原

在想象和猜测的基础上,学生的阅读期待已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用与文言感情特点相适宜的语音、语调、语速进行描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去认识体会语言文字的奥妙,感受文言的韵味。还原历史,还原人物,带领学生在故事中去领略真实的美感。

(三)演绎故事,诠释别样精彩

1.抑扬顿挫,吟出文言音韵之美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整体把握和感知文章,在诵读中体验我国古代文章的精妙之处。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诵读是不能忽略的。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更要鼓励学生读出文言的节奏,使学生真正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受到感染,想象画面,产生身心的愉悦,更好地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

2.别开生面,演出文言形式之新

小学高段的学生仍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剧本表演正是他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会主动去熟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动作。为了让表演更精彩,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发挥。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能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又能拉近他们与文言文的距离。

3.融会贯通,唤起文言学习之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在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初始阶段,要打破学生畏难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通过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故事的欣赏和表演中,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道,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并乐学、会学,激起学习之趣。

(四)编写故事,丰富文本内涵

1.抓空白,写别样文章

由于文言文的笔法简练,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简单,不够具体生动,因此还留有很大的空白。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文章的咀嚼,形象的理解,主题的领会上,抓住空白,进行仿真的细节补充,让故事情节更为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这样的二度创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使文本的内涵更为丰富。

2.移视角,编缤纷故事

文言文的故事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换个角度,移个视角,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故事新编。可以保留故事的主要情节,运用现代意识进行改造、生发,重新编出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既能显示学生的创新思维,故事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续情节,构崭新画面

文言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和人物形象都是借助情节展现出来的。根据文本中展现的故事内容,抓住人物的言行、性格特点和语言风格,来一个精彩别样的续写,就会使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

(五)拓展故事,提升语文素养

阅读拓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仅靠教材中的几篇文言文是不能让充满求知欲的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所以,用教材中的几篇文言抛砖引玉,带领学生去收集和阅读一些短小、通俗易懂的文言文、文言名句等,让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语文素养,才是最终的追求。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渔浦小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