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十分必要,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是当今语文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为此,笔者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的几点体会与同仁共享,希望可以对诸位同仁有所帮助。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浅谈引导学生感悟言文本的策略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指出是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语文课与其它课程的较大区别也在于前者是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感悟文本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如何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呢?

一、层层朗读,引导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是感悟文本的基点,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语文教师不变的坚持。读书感悟追求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境,在读中悟法。因此,以读为本,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以期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是扎扎实实进行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苏教版小语课本中很多都是文质兼美、情意深切的佳作。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等原因,不可能一下子就深入地感悟到精彩语句的深刻含义。这就需要教师的扶助,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朗读,细细品位,去感悟文本中蕴涵的深意和深情。

《军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一位老师在教学的一开始就抓住了文本的“牛鼻子”——“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但此时学生的朗读只是把语句读通、读顺了。由于缺少深入的感悟,学生的朗读明显缺少感情。

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去练读,表达感情。精读课文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品读“求治时态度镇定”、“手术前坚持不用麻醉药”、“手术中一声不吭”、“手术后勉强一笑说清刀数”时,每品读完一个片段,教师均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学生在层层品读中不断感悟到这句话中沃克医生对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学生的朗读也随着感悟的深入不断进步。

在总结课文时,教师又进一步引导:课文学完了,我们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坚忍不拔的毅力、钢铁般顽强的意志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次把沃克医生赞美的话读一读。这时,学生水到渠成地读出了真情实感。

读书是感悟的基础,学生的感悟又能通过朗读来表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读书不仅要读文本,还要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作为读者的我们,就要“披文而入情”,通过解读“三分文章”去感悟“七分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文学习中层层朗读关键句,不断强化,就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过程。因此,学生也自然而然的悟出了真情,读出了实感。

二、注重积累,丰富感悟。

厚积才能薄发。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

首先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自问自解、自求得之,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靠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使其不断“厚积”;三靠多用,要鼓励学生把摘录的好词佳句运用于平时的口头表达或习作中,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开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加积累。学生通过“读、记、用”,为“薄发”储存了丰富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

要提高悟性,生活的积累也很重要。“新大纲”强调了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在阅读中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丰富感悟。

《船长》一课中有一句: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船长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我让学生联系影片《泰坦尼克号》、地震等体会当灾难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现。学生的感悟一下子就丰富了。

学生: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当轮船撞到冰山遇险时,人们争抢着逃生,现场一片混乱,有很多人因为争抢落入冰水中死去。哈尔威船长“大声吼”是为了让救援工作变得有序。

学生:在地震中,有很多解放军和无名英雄为了救他人而受伤、遇难,哈尔威船长和他们一样具有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学生:上次有一条小蛇游进了我们的教室,同学们都害怕得争着涌向教室门口,结果好多人把门口挤住了。可是哈尔威船长面临死亡,从容镇定,还一心要把别人救出去

学生:哈尔威船长说“把60人全都救出去”,其实一共有61人,他把自己忘了。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学生的积累丰富了,感悟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感悟也会更丰富。

三、多种演练,促进感悟。

思维是感悟的关键。没有灵动的思维,也就不会有深切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多种演练,让学生的思维灵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悟。

1、 在表演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理解文字感悟文本。如一位老师教学《黄山奇松》时,让学生摆POSE,表演迎客松。然后老师问:“此时你正站在悬崖上,夏天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你还站得稳吗?”学生坚定地回答:“能!”“冬天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你还站得住吗?”“能!”“秋天,树叶飘落,寒霜铺地,你还站得稳吗?”“能!”“你真是一棵名副其实的迎客松。你经历了无数个春秋,经受了无数的风雪,真是——”“饱经风霜。”这位老师巧妙地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到“饱经风霜”的意思。学生学得愉快,悟得轻松。

2、在媒体欣赏中感悟。

文字的描述固然美丽,但毕竟是白纸黑字,没有斑斓的色彩,也没有变幻的形态,学生难免会缺少感性认识。适当的运用媒体,便能开拓学 生的视听,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将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美景中,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如《莫高窟》一课向我们展现了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课堂上,通过媒体让惟妙惟肖的彩塑、内容丰富的壁画和姿态不同的飞天配以美妙的古筝乐曲呈现于学生之前,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般的欣赏,心潮澎湃、激情荡漾,心中充满留恋与赞美,真切的感悟到了彩塑、壁画的是艺术珍品。

3、在简笔画或实验中感悟。

有的课文可以通过简笔画或实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难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感悟语言描述的情节。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一些学生对“人”字形的线路,火车上山的方法,以及到南口后多出一个火车头变拉为推等问题一时难以理解。这是就可以采用板演简笔画或做实验的方法,学生对文中语句的感悟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4、在练笔中感悟。

《莫高窟》总—分—总的文章结构是非常有特点的。学完课文,我让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进行片段练习,如:课间十分钟、教室前的小花坛等。学生通过练笔,对文章写法的感性认识真正提高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再如学习了《诺贝尔》一课后,让学生写写读后感,更能促进学生对诺贝尔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入感悟。

四、文本对话,提升感悟。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至高追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体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异。但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悟,是自己真实的体会,我们都应当为他们的发言喝彩。教师要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加深感悟、提升感悟。

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黄鹤楼送别》一课,当学生学习“李白依然伫立在长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提升学生感悟人物深厚的情感。

师:媒体上出现画面与文字。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欧点点。“友人的白帆早已消失,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久久地凝视一江春水,也许他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很快,他们有了自己的感悟:

生:也许他在想:孟夫子,我们的友谊一定会像这长江的波涛一样永世不绝。所以李白一直凝视着滚滚长江,仿佛还在回味着孟浩然说过的话。

生:也许他在想:就让这一江滔滔的江水捎去我对孟夫子的无限思念吧!

生:也许他在想:我和孟夫子的分别一定时短暂的。明年的烟花三月,我们一定会在黄鹤楼上把酒言欢,重叙离别之情的。

生:也许他在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不应该为了这短暂的离别而忧伤难过,我们的友谊是深厚的,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即使远在天涯,也是近在咫尺。

……

李白在江边凝视远望,内心必然思绪万千,作者以省略号留下了艺术空白,给学生以广阔的感悟空间。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使其心灵对话,文本对话,使学生感悟到诗人内心深刻、丰富而细腻情感。学生有了文本做依据,有了“底气”,就能侃侃而谈,畅所欲言,对人物情感的感悟也有了提升。(编辑:圆圆)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我国考试招生制度基本符合当代国情,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城乡学生入学机会不等,“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加剧等等。针砭时弊,考试招生制度需要改革。2014年9月3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份纲领性文件不仅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启动,还将指导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对《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解读

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总的目标是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根据这个总目标,方案制定了一些改革措施,以下择取几点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思考。[1]

(一)改革高考的方式和内容

在试点省市,保持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考试不分文理,外语还可以进行两次考试,将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另外学生自愿选择三门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供高校录取使用。这就减轻了学生在统考时的负担,重视平时的学习。它将指挥高中课程改革,高中不再分文理科,避免了偏科的现象,促进学生发展。

(二)改进评价制度

高中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完一门考一门,不再实行百分制,而以合格和等级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体现了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结合当前高中课程改革,评价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学于将来高考专业有关的科目,有利于人才的成长。综合素质评价是考查学生平时的品德表现、身心健康状况、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将分别称为将来高等学校录取的依据和参考,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2]

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一)改革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影响

如果说新一轮课改是一场风暴,一次洗礼,那么此次招生改革则可以说是一次涅槃。它必然制约着高考命题,进而影响高中语文教学。因此,我们要把考与教都统一到课改的标准上来。语文课堂应该围绕“学”有三个特点:一是学得简单。有些教师课堂教学太复杂,还把各种教学媒体搬入课堂,将教学设计刻意凸显“精彩”,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忽略了文本之美。二是学得自然。语文课堂本应是让学生能够放松心情、快乐学习的地方,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强加给学生学习任务,加之社会的压力,学生便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三是学得快乐。简单、自然的课堂能让学生学得快乐。暂且不提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学生是否真正体验到“感悟的情真意切”与“表达的酣畅淋漓”?由此看来,当下的语文教学是“用课文教”,而非“教课文”,语文教师要回归语文的“本体性知识”当中。而就语文“本体性知识”而言,语文教学内容研究应着眼于本体性教学内容,通过对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把握,为语文教材编写搭框建系,并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混乱和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的困惑[3]。以上海试点为例,2017年的高考,上海试点将会呈现语文学科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一些显著变化。在考试的考试内容上,既重基础知识,又重综合知识;既重文字上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重操作能力。在考试形式上,既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在课堂完成纸笔考试内容,又可以不在课堂内由学生自由发挥,完成规定的考试内容,学生可以单独完成考试,也可以分组分工,通过到图书馆、阅览室,写成小论文,完成考试。后面这种考试,既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可以反映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广泛收集、整理、理解、运用资料等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开放的思维模式。

(二)改革对语文教学评价的影响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学评价一直是教育各项改革中一个敏感复杂,也是大胆探索的难点问题,其中又以考试招生制度为首。改革突出强调了“课程统整”、“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新观念。笔者认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新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从知识的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一起成为新课程的合作者。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教学状况,创造性地运用“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围绕学生在学习中实际需要来进行教学设计,从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尊重和信任学生,创设民主和宽松的教学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当代语文教学论强调对学生应该是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的评价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艺术化的教师言语评价能积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总之,新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发展中的教学过程的态度,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态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陈俊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融入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形式,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融入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学科融合呢?首先,我们来对信息技术的意义进行探究。

一、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具有内容广泛、形式活泼、生动形象的特点。将其运用到各科教学中,有利于发挥其优势,通过其自身的优势与人机交互的作用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语文教学提供广阔的前景。

1.丰富了教学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查阅教科书与教辅书备课,课堂上对于课文的讲授局限于文章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中心思想这几个方面,因此学生学到的是有限的教学内容,视野是比较狭窄的。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后,则可以使教学内容大为扩充,不仅可以教学本课内容,还可以扩展到相关的文章与著作,通过本课的教学点连成线,线构成面,最终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更多的内容。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中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重阳节的习俗,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遍插茱萸少一人”所体现的思念之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将王维的一些诗展示出来与此做纵向对比,或者搜集展示一些同样聊表思念的诗词做横向对比,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的学习空间。

2.激发了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有其内在的优势,但仅凭一本书、一张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难度很大。而信息技术则把传统的、静态的教学内容转换成图片、音频、视频等动态信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呆板枯燥的不足。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够创设仿真情景,使用语言很难描述或无法表述的问题形象、生动、直观、简单,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和视频加以展示,截取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桥段放映给学生看,学生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再学习《草船借箭》时就会很快进入学习的情景,从而有利于本课相关知识的学习。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将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特殊标记,多做一些相关的课件,添加相关的声像图文资源,重点讲述,予以强调。学生通过直观的课件与资源和重复、强调的突出展示,可以加深印象,更利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

由上文可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十分必要,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是当今语文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为此,笔者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的几点体会与同仁共享,希望可以对诸位同仁有所帮助。

1.开发语文数字学习资源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人们的要求很高,要求人们要具有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育中,我们必然要去渗透对学生信息文化的培养,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文化修养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发语文数字学习资源,通过网络与数字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消化与吸收。比如,学习人教版语文《猴王出世》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大致讲述一下《西游记》的情节,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课下通过上网来搜集西游记的人物、情节,搜集并观看一些卡通或者电视剧版的《西游记》,以及《西游记》的读后感,并写下自己对《西游记》的认识。如此一来,一个简单的《猴王出世》牵扯出了《西游记》,又牵扯出了读后感,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开发语文数字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2.拓展学生课外交流空间

语文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学科,不仅仅限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学习,即便是在课外,也是处处具有语文的学习资源。教师应建立网上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习与交流,使学生在课外也可以随时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与沟通,与老师、同学保持良好的互动。比如,在写作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将文章发表在“人人通.云教育门户网站”班级互动学习网络空间上,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论。学生的作文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点评,还可以得到其他学生的评价,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激发了写作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老师与同学的评价更好地了解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地提升写作水平。

3.突破其缺陷,扬长避短

信息技术是时展的趋势,是具有很多优势的教学辅助手段,然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不是毫无缺陷的,比如,课内信息技术的运用中,教师与机器的互动大于与学生的互动,课堂容易变得花哨(华而不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动摇,学生学习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这些缺陷虽然客观存在,但都是可以避免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同时关注课堂上的生机互动和师生互动,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其缺陷与不足,扬长避短,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的注意事项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有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注意。如在课前准备阶段,我们不能把做课件当成是备课,因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教学方案的过程”,而做课件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还需要注重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因为一些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容易忽略与学生的互动,会导致无法更好地获得教学反馈。总之,语文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避免其不足。

四、结束语

在21世纪,科学与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教育受益匪浅。语文教学更应该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和更新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语文学习活动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和综合化,为当今的语文教学提供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戴雪琴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语文学科教学教育论文

一、定位好师生角色

教师和学生是在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落实教学效果较大化的有利保障。但是,在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满堂灌”的问题突出,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容易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脱节,这样会导致教学效果严重下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应该怎样来定位好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呢?从现代教育学发展的要求来看,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是从教育本身的特征来说的,教育较大的特征就是它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师是主要的培养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从教育学的指导思想来看,教师虽然是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其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受诸多条件限制或者制约的,如我们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等。据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终身学习意识,在时代的需求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切实担负起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受教育的对象,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且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个体。这就意味着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而且需要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从教育学对于学生角色的定位来看,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效果最终的呈现者,所以说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学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定位,符合当前新课改的理念,那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所以,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我们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科学的落实教学流程

教学是学校、学科落实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因此,教学过程必须要重视。那么,应该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计和安排才能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高效呢?教育学理论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们语文教师明确的指导。

(一)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

教学共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教,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要把教和学统一起来,辩证地来看待。教学的目的除了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技巧之外,还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心理品质。即要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提升。这样,我们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突破应试教育思想的牢笼,切实实现学生的发展,进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坚持科学的教学原则

所谓教学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事实证明教学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它对于我们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手段起着决定性作用。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坚持这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是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才能符合教育规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样学生才能消化知识;要坚持直观性原则,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坚持循序渐进和巩固性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吸收;要坚持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则,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选择恰当取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所以,它应该既包括教师的讲授方法,又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这些教学方法。

1.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辨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问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能力差异而相应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可以函盖整体学生,因此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所以问答法也为大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要进行情境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3.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

总之,教学是一门内涵丰富、内容深刻,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和反思的艺术,做好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既需要科学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也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探究,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才会做得越来越好。语文教师要树立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提高。

作者:高山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教师进修学校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语文学科教学理念下教育学论文

一、定位好师生角色

教师和学生是在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落实教学效果较大化的有利保障。但是,在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满堂灌”的问题突出,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容易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脱节,这样会导致教学效果严重下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应该怎样来定位好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呢?从现代教育学发展的要求来看,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是从教育本身的特征来说的,教育较大的特征就是它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师是主要的培养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从教育学的指导思想来看,教师虽然是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其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受诸多条件限制或者制约的,如我们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等。据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终身学习意识,在时代的需求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切实担负起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受教育的对象,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且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个体。这就意味着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而且需要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从教育学对于学生角色的定位来看,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效果最终的呈现者,所以说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学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定位,符合当前新课改的理念,那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所以,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我们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科学的落实教学流程

教学是学校、学科落实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因此,教学过程必须要重视。那么,应该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计和安排才能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高效呢?教育学理论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们语文教师明确的指导。

(一)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

教学共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教,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要把教和学统一起来,辩证地来看待。教学的目的除了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技巧之外,还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心理品质。即要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提升。这样,我们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突破应试教育思想的牢笼,切实实现学生的发展,进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坚持科学的教学原则

所谓教学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事实证明教学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它对于我们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手段起着决定性作用。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坚持这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是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才能符合教育规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样学生才能消化知识;要坚持直观性原则,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坚持循序渐进和巩固性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吸收;要坚持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则,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选择恰当取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所以,它应该既包括教师的讲授方法,又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这些教学方法。

1.问答法。

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辨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问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能力差异而相应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可以函盖整体学生,因此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所以问答法也为大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要进行情境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3.讨论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

三、结语

总之,教学是一门内涵丰富、内容深刻,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和反思的艺术,做好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既需要科学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也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探究,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才会做得越来越好。语文教师要树立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提高。

作者:高山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教师进修学校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我们要努力以生命教育的理念关照语文教育,语文教学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习得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学生阅读一个个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较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中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实学生的生命内容,展示学生的生命个性,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觉悟,最终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一、课堂阅读教学彰显生命意识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我们也许无权选择课本,但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有权力怎样使用教材。”现行语文教材,有许多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无论是作品中塑造的一些成功的典型人物,还是作者,都是很好的学习典型。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每节课我除了落实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外,从来不会忽略潜移默化地用生命教育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诗意的课堂里栖息。

1.关注生命。

杏林子《生命 生命》一文中的“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自己心脏的跳来感受自己的生命”三个小故事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全部内涵。课上,我通过播放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的视频,让学生亲自感受自己心脏的跳动,讨论“生命因____而美丽”等环节引导学生去关注生命,感受生命的坚韧和伟大。

2.感悟生命。

世纪老人冰心在《谈生命》中借助自然界一棵小树,一江春水的成长现象,讲述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完成续写:“生命像……”启发学生明白生命是从渺小到壮大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快乐和痛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3.尊重生命。

王鼎筠在《那树》中描写了一棵从久远的年代以来就一直默默庇护人类的大树,在人类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却惨遭砍伐,这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生命极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更是对自己极不负责的一种行为。课前我特地拍摄了一张有关我校重建时被保留下来的大树的照片。看着熟悉的画面,学生们感受到我们周围的一切皆有生命,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要用心感受,更要用心呵护。我们在关照人类生命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尊重大自然的其他生命。

4.敬畏生命。

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描写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高潮,同时用课件演示一对对斑羚飞渡的情景。每个学生都为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种族精神和高尚品格所震撼,情不自禁对它们产生了无比崇敬之情。

5.珍爱生命。

海伦・凯勒,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她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告诫身体健全的世人应珍爱生命、珍视光明,热爱人生、关爱他人。记得一个学生在读后感中这样写道:“人生时有不如意。面对失败,我想到海伦・凯勒,就会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认真过好每24小时,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

6.欣赏生命。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由于弟弟的病情而伤感,然而当她面对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时,她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而“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为了让学生们学会欣赏生命,我这样收束本节课:“‘一草一木皆有意,一山一水总关情。’面对雄浑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我们应该学会沉思;面对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我们应该学会遐想。大自然会给我们带来启迪,会给我们带来智慧。”

7.成全生命。

人类较大的悲哀在于自私和懦弱,人性中最黑暗的是将他人的生命忽视。讲授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时,师生一起围绕题目的含义展开讨论。作者本来一直生活在自己寂静而又黑暗的 世界里,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作者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懂得了什么是爱。作者不由深情地感叹“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学生们纷纷表示都要努力成为“沙莉文老师”。

二、课外阅读指导奠实生命底蕴

《语文学习》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来自课内,七分来自课外。诚然,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每位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大语文”观,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指导学生阅读。所以,课堂教学时我总会适时地把课本以外的好作品推荐给学生。

“逍遥游”是庄子一生追求的目标,更是庄子人生境界和人生态度的写照。《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追求自由的人生观,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游无为、自由的境界。这是一种自由超然的生命意识的体现。讲授《〈庄子〉故事两则》的时候我把这篇佳作推荐给学生,学生们可以更地理解庄子蔑视权贵、崇尚自由的性格特点。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田园生活的清新淳朴,率真超脱的精神面貌,淡远潇洒的文学风格,率性真挚的生命意识。课堂讲授陶渊明《饮酒》一诗时,我介绍了他的《归去来兮辞》,这样让学生对陶渊明其人有了更的了解,对他的作品自然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写作教学训练提升生命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可中学校园里一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初中生的作文中经常会出现无话可说、无病呻吟的现象。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供我们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和关注自己的生活,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学会去学习生活。我在学校编辑的作文选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人生有两本必读的书:一本有字,一本无字。有字的书是课本,无字的书叫生活,有字的书也要来源于她。你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心学习这两本书中的知识、智慧和精华,以生活中既很普通又很特别的现象为素材,展开独特的思索和研究,拒绝熟视无睹,杜绝人云亦云,从容地走进或走出人生中有形、无形的考场。你们笔下的文章乃至人生一定会更有新意、魅力和价值。”

我结合学校的特色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红五月”、军训、校庆,还结合各种纪念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确定相关话题,引导学生抒写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命话题,鼓励学生们自由表达,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我校《青春的扉页》作文集已经出版三册,共收录学生作品五六百篇。我手捧新鲜出炉的文字,用心去触摸这些鲜活的文字,这里记录了学生关于青春的感悟和思考。我被充满个性的文字牵引,他们的习作不一定无瑕,但一定是他们全情投入地倾诉和表达。透过文字,我了解学生们五彩斑斓的思想感情,感受学生们晦明变化的心理活动,感动学生们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如果一直这样坚持下去,学生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自然就会时时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怀别人的生命。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生命时空

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目的是“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相当丰富。体验成长类:《这就是我》《成长的烦恼》《青春随想》《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聆听自然类:《感受自然》《马的世界》《寻觅春天的踪迹》《雨的诉说》;感受真爱类:《我爱我家》《献给母亲的歌》《让世界充满爱》《脚踏一方土》;关注现实类:《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也追“星”》《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关注我们的社区》。我把教材当成一种载体,通过校刊编辑、手抄报制作、话题辩论、影视作品欣赏、诗词经典诵读、课本剧排演、文化大讲堂、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拓展学生学习时空,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索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享受语文的乐趣,提高语文素养,不断地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提高对自身的认识。

我真心希望每一位参与生命教育探索的语文教师能做一个散发良性气场的人,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让每一朵生命之花都绽放出最美丽的姿态。让我们在每一个雾之晨、月之夕,一起来静听花开的声音,细数生命的奥秘。那种缤纷的色彩,那种无言的感动,会纯粹得让你我变得年轻,这也会是我们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我国汉语的精髓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逐渐被极富现代化气息的双向交流模式代替,本文将从教学提问的意义和提问策略两方面来阐述,希望能有效提高教学提问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提问 方法 探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提问方法至关重要。教学提问既可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又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及时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较为艺术地提问和引导学生,势必会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针对教学提问的意义,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首先,提问可以让学生将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到课堂,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其次,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攻克难点并强化记忆。初中语文教学提问可以促进教学相长,寓教于问,寓学于问,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自主合作能力

应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来实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新变革,课堂上老师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让其勇于探索,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同时要改变传统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改变课堂教学中单一的“讲”与“听”的僵硬关系,使得课堂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而老师则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充当知识引导的作用,创造一个新的属于学生的学习环境。

二、引导学生有目标地预习

简单的查字典、标注解、读课文,属于传统模式下的语文预习。这样的预习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课文内容,使老师授课时学生对课文并没有真正熟悉,导致很多学生在阅读理解上感到吃力。这是传统模式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因此,新课标主要倡导教师课前对学案的设置,比如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问题,如概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找出文章的语法好在哪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等等。在文言文阅读中,学生在课前将比较难懂的地方标注下来,根据学生上交的导学案,老师可以更好地抓住重点。

三、给学生一个足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将枯燥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生活化、合理化,引起学生更多的课堂参与热情,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是我们目前首先要做到的。首先要建立新的教学情境模式创设,在进行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培养同学们敢想、敢质疑的精神,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鲜活而又个性化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仍有进一步探索问题答案的耐心,在不自觉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拓展思想性阅读

阅读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而课内阅读又包括朗读、理解与背诵。一定要让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看法,尽管学生的理解有时也许不会很深刻、不会很,但是必须给学生一个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这样才能突破原先的思维定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课外阅读往往是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部分,因教学任务中没有明确要求等等原因放弃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不负责任的。课外阅读又包括与课内阅读相关的拓展性阅读、名著阅读与美文赏析。应该在各个班级设立图书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这里笔者所说的表达,是指学生的口语交际。现代语文培养出的学生应是如新课标要求的那样,“能就适当的话题做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有的同学可能性格较内向,很少在班级、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在语文课上每天都要求一名同学站在台前讲一个故事,或者介绍一个成语的来历、说一说新闻,并要求带上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口语交际训练,可以消除一些同学的“开口恐惧症。”

六、结束语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错误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在教学中只是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对实际的教学效果毫无益处。如果在学生没有充分思考、阅读的基础上就组织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不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成果就会是肤浅的、不的,整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不会太理想。这样的合作有时可能只为个别学习较好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有的老师甚至把合作学习模式当作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每堂必用,动辄就分小组讨论,力图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在听过很多这样的课之后,我认为这种课堂形式大于内容,表面上看课堂很是热闹,学生似乎很兴奋,喜欢这种十分热闹的课堂,但有时候这样的形式教学效果并不好。甚至有的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动辄安排几名同学分成小组合作讨论,有时候甚至一节课让学生讨论到底。以上种种合作学习状况形成的真正原因还是教师没有真正把握合作学习的实质,没有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

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自学、自我感悟,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其次,要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展开积极交流,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探究、相互启发、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合作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协作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要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例谈对语文学科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这一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她们互相促进,不可分割。《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那么,如何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形成综合的语文素养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论题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优美动人,需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教学《说茶》一文中,请学生边品味文本内容,边亲自品茶,文本文字与生活情趣悄然结合,学生感受颇深。如教学《葡萄沟》中的葡萄干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先观葡萄干形,再品葡萄干味,那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的特点,无需解释说明,学生在体验中自然明白。这一刻,品味文本即成为了生活的体验,体验生活即提升了文本的品味。

二、亲临生活,开放课堂

课堂是个宽泛的概念,它外延为课堂教室外,课本练习之外。都说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教师要做有心人,“放雀出笼”,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亲自到工厂、市场、乡村、住户中去调查、访问、参观、实践,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并逐步培养和引导学生也做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有心人。教师要做到擦亮自己和学生的慧眼,让学生走出教室这个小课堂,开放社会这个大课堂,寻找社会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亲临生活,使社会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教材。

1.亲临社会,开放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小学生经常会跟随大人去超市、酒店、游乐园等地方消费和游玩。超市内,琳琅满目的物品都是小学生经常接触的,在超市的物架上都有每样物品的名称和价目;在酒店中都有不同风格的装饰摆设、菜单、餐具;游乐园更是儿童的天地,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积累知识......这些社会生活无时无刻地在向学生展示着语文学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各种商标、小包装袋,摘录广告上认识的精彩语句等,让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成就感得到满足。组织学生去调查超市的经营状况,给超市领导写信,这些更是学习语文的好载体。同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亲自设计探究性、交流性、趣味性的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共同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在生活中学习的小主人。挖掘校外的教育资源,参观考察古建筑群,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到农村去帮助出黑板报;到企业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都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无机地相交相融,重建鲜活的语文生活。

2.亲临网络,开放课堂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新时代,老师们早已不再是“一心埋头教参中,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更多的是用开放的心态,上机看看网上精彩的世界。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为我们提供广阔的知识信息背景,更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我们可以大胆地汲取高人经典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查阅更多的课文背景资料,我们更可以在网上搜索我们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答案。亲临网络,我们节约更多时间;亲临网络,我们获取更多知识;亲临网络,我们方可居高临下,有的放矢,深入浅出。科学合理利用,我们能给缺氧的课堂带来新鲜的空气,使语文课堂异彩纷呈。

在倾听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课的结尾时,我感受到亲临网络,开放课堂带来的巨大震撼。老师带领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之后,进行了拓展:仅仅在阿尔及利亚的救灾中,中国国际救援队受到当地人民的赞扬吗?不,远远不止这一些!课件播放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灾区、新疆昭苏、印度洋地震与海啸灾难、巴基斯坦7.8级地震、印度尼西亚日惹特别自治区以及四川特大级地震中所立下的战功。学生随着影像资料的播放,情绪高涨,异常激动。老师趁机问道:你愿意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中国国际救援队?学生的回答是令人振奋的。课堂掀起一高潮。

听着学生的发言,我在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更加开放,而开放的关键是大胆吸纳,合理整合。像《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个环节,比较好地处理了课内与课外、文本与超文本、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阅读课,就用足了生活与网络资源,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本更加丰厚。

三、描绘生活,感悟生命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体验成长,享受生命的快乐。一是利用听觉联想,借助变化多端的声音,激发学生情趣,引导想像,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重构生活画面,产生表达的欲望。把生活中“风声”、“雨声”、“欢呼声”等组合在一起。让学生仔细、放松地倾听,自由自在地展开想像的翅膀,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勾画生活场所。二是利用视觉联想,给学生以视觉感官的直观刺激,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他们写作。出示的物品应尽可能地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这样做易于唤醒他们大脑中的储存,写出的习作才能行文流畅、情感真挚。三是情境联想,作文是生活和思想、环境与情感、客体与主体相熔铸的产物,写作思路离不开情境的诱发。学校组织学生踏春活动,迎风摇曳的绿叶,随风起舞的野花,还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都会使学生心旷神怡。在情境的催生下,学生浮想联翩,思路极为活跃,佳作亦应运而生。让学生在作文中创造生活,让生活因为创造而美丽。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确立大语文观,坚持“以世界为教材,以生活为课堂”,走近生活,立足文本;亲临生活,开放课堂;描绘生活,感悟生命,实现生活与语文的无痕对接、语文与生活的高度统一,将不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

摘 要:语文教师也应该具备必要的信息素养,学会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校园网以及其他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新任务、新要求的背景下,本文试图寻找到一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教学 有效整合

如今,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正向各个领域渗透,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信息技术同样也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了中学语文课堂。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手段有明显的优势:其一,形式生动活泼;其二,画面声情并茂。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让学生快速高效地理解教学内容,为沉闷乏味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信息技术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必须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化。

1 信息技术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

目前,许多课件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分追求艺术性和凸显技术性而忽视教学性的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图像图形过于过滥,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②画面过于华丽,重、难点不突出,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语文教师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越大,他们的感悟就越深。例如,在学习《雨霖铃》时,哀鸣的寒蝉,凄清的秋风,断肠的杨柳,冷落的残月,如果在多媒体教学中将这段文字用一幅幅确定的图片展示出来,将会抹煞学生的想象力,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再如,《荷塘月色》一课,作者细腻曲折的感情变化,又岂是几幅确定的图片所能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文本语言不可轻易取代的优势,勿被披着华丽衣裳的课件误导。有时,多媒体的直观性反而会限制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和想象力。

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图形图像资料应只取所需,适可而止,不要过于注重课件外观的精美,以避免喧宾夺主。

2 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性特点,让师生互动更具活力

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过多应用,容易使师生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因为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制作好的,不太容易临时变更。上课时,教师忙于多媒体的操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信息反馈,让课件“统治”了课堂,硬把学生的思路往课件的模式中拽。课堂被拱手让给了多媒体,人性化的师生人际关系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阻碍了师生的课堂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情感的交流,而“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因此,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时间比例上,要突出教师 “教”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用课件的演示代替教师的讲解,用教师事先设计的多媒体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如果教师被多媒体软硬件所取代,师生的情感交流就无从谈起。而如果将多媒体技术恰到好处地运用,则易激发学生情感、展现特定的教学情境、创设特定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各种情感体验,使学生与教材、作者、教师产生共鸣。

3 信息技术不能垄断语文课堂,必须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多媒体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但从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的课例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令人极为担忧。请看以下教例。

例1:在某校“电教月”研讨课上,《失街亭》的执教者除了讲几句导语,让学生读一遍课文,举行一个对马谡这个人物形象分析的小辩论外,用一半以上的时间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的录像。

例2:在某市青年教师比武课中, 《长亭送别》的执教者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再分析崔莺莺与老夫人的性格特征,草草讲解了一下,就在屏幕上打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一行字,再放映一曲《送别》,其他时间就欣赏黄梅戏《西厢记》。

这样的公开课并不少见。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的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很多教师总弄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玩意去投学生所好,致使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音越来越小。在文本阅读方面,学生也已经很难静下心来看书,他们宁愿反复看几遍《还珠格格》,也不愿看一部长篇小说。

语文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国文字的有声有色、有情有味,走进妙语如珠、文采斐然的语文天地,与一位位伟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传统的常规语文教学既简便易行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力量,教学中的讲授、背诵、分析方法,虽被抨击得很多,但它仍具有很多优势。信息技术不可能解决教学中所有问题,所以,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考虑怎样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例如,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可以用录音资料来给学生示范朗读,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播放一些图片来对诗句进行解释,但要鼓励学生自己用心去体悟诗的意境,然后用语言加以描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高欣赏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4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把握教学中的重点、攻克难点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通过“白纸黑字”的语言文字来领悟课文的权利,不能充分体现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屏幕上的画面文字常常一闪即逝,学生难以留下较深的印象。若要真正掌握课文内容,还必须再花时间重新学习。所以,为了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学到知识,教师要抓住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思考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的放矢地加以运用。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教学时,笔者先用计算机播放器配上一段《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在悠扬的乐曲中,让学生轻声齐读。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体会到文中的优美意境,也会在脑海中浮现荷塘月色的美景。然后笔者借助课件抛出两个问题: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每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为什么说“泻”、“浮”两个字写活了月光和雾气呢?②能否用“照”代替“泻”,用“漂”代替“浮”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然后,笔者用多媒体影像展示月光照射在荷塘上的画面,和学生一起分析“泻”与“照”两个字不同的含义:“泻”照射的范围较广,而且有动态美,与课文中的“流水”相照应。而“照”的范围较窄,有点呆板,而且不能与课文中的“流水”相照应。借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很快明白了“漂” 与“浮”的不同: “浮”字体现了环境的静谧,“薄薄的轻雾”从水下往水面上“浮”,更合情理,而且能与“笼”字相照应;而“漂”力度太大,不能与“薄薄的轻雾” 、“笼”字相照应。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空前的热情,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的教学过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轻易地攻克了教学难点,这是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5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精心设计思考题,可增加知识容量

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较多,时间紧,节奏快。如果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预先精心设计好思考题,就会省去许多在黑板上抄思考题的时间,这样的课堂节奏更缓和,知识容量更大。

例如,学习《瓦尔登湖》时,笔者设计了下列思考题:①瓦尔登湖与其他的湖区别在哪里?(从课文中找答案)②瓦尔登湖颜色有何变化?(用原文回答)③“冰下寻斧”一段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④课文一段中,为什么说“又随着世事的更替,一个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一个春天也没漏掉?”在学习《小石城山记》时,笔者设计了下列思考题:①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写?试用一个字概括。(奇)②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在课本上找出并划下)③如何理解作者关于“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④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⑤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⑥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

经过教师认真思考、设计的课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上课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依赖信息技术教学,也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教学,把它们有效地整合应用,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人所用,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河源市和平县福和高级中学,广东 和平 517200)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从古至今,教育水平的一直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而教育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现代教学方式告别了传统教学的影子,现已步入一个全新的教学时代,其主要归功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师生们的青睐,它带给学生新的感知方式,使得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运用方法策略

经过一次次的世界科技革命之后,人类正式步入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随之深入普及。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普及是其中的关键,并且促使一场变革的开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改变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影响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在新课程的实行前提下,探讨出语文教学在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时应注意的事项,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利用和改善不足之处,优化语文教学效率,使传授语文知识时能够更快、更准、更全,为教学形式增色,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1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缩短教学时间。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把图像和声音合理结合,整合出完整,形象,吸引力十足的课件,在课前就把课上该详细讲解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准备完毕,而课上直接将这些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更加形象地讲解事物的特点,满足学生们的感官需求,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具体形象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效率。同时,信息技术有助于缩短教学时间,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信息化后的教学进程中,省时省力省事,让学生直观,快速地理解知识信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例如,在一节写景诗的讲解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相关景物的动态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脑海中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所描写的景物中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理解诗的含义时能够更得心应手,已达到提高效率,缩短教学时间的目的。

1.2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作为首要教学任务任务,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科技优势,合理控制课堂进程,做到收放自如,让学生对课堂从不感到厌倦,紧抓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愉快、放松的心情学习课程,尽量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时刻都是学习的状态。

2.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选择运用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加强语文教育,使语文教学水平满足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需求,更加符合现今社会的人才教育理念,顺应各个领域的信息化人才需求。但信息技术也有弊端,如果不能合理运用,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不但没有得到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越来越依赖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不能自己思考问题,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下降。故语文教学的效益取决去信息技术的合理选择运用。

当教师利用多媒体硬件进行教学时,应该专注于硬件的搭配使用方法,依照不同类型的课程,使用不同功能的多媒体硬件,使教学效益较大化。实际教学中,对于一些文章,诗词教学,利用视频和声音的多媒体播放,为学生理解文意布局情境,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直观的图像声音,不仅简化了认知过程,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视频和音乐所特有的艺术感,衍生出文学艺术特有的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充分获取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

3.信息技术对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要求

3.1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现代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早已摆脱了传统的教学要求,一大原因就是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要求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要保持传统模式一贯的重视程度,这项要素是必须要传承下去的,并且要做的更好。同时要求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和相关的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在语文方面的素养也要不断提升,对艺术的追求也要不断加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

3.2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现代学生具有传统学生不具备的认知能力,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接受,对信息化硬件的熟悉速度也比较快。但信息化对学生有利也有弊,学生容易在信息化的网络海洋中迷失自我,无法自拔,深陷网络虚幻的泥沼中。所以,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控制力和是非辨别力。合理利用信息带给人类的便利。

总之,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对语文教学来讲是一次的演变,把语文教育提升到了很高的档次。信息技术广泛利用于教育实践中,只要运用合理恰当,就会得到非凡的教学效果,解决很多疑难问题,节省大量精力和时间。所以,掌握信息技术运用要领,完善语文教学制度,对语文教学将是质的飞跃。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基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初探

摘 要:一线教师长期把教育重点放在知识授受上,课本是的课程资源。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实行,教师开始重新认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这一论题正是研究指向学校周边的社区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课程资源;语文教学;社区教育

我校是一所城中老校,具有丰富的社区资源。在德育教育中,我校已开展了社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如今,将社区课程资源引进语文学科教学,引导师生细致梳理与充分挖掘社区语文课程资源的同时,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能力服务。

一、制订详细计划,细致梳理与挖掘社区语文课程资源

对社区资源考察后,我们进行了梳理和挖掘。

1.设施资源

一种是社区教育场所。如,荷花池社区图书馆、武警支队、市少年宫、白蚁研究防治所、广告栏等。第二种是社区内学校教育场所。如,市第二中学、少年体校、常春棋院等。

2.人力资源

主要是社区内可以协助学校开展语文教育活动的人员。专业人员。社区里的教育学者、各种学校语文教师等。热心人士。社区里热心于社区公益事业的人士。吸引他们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也是学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退休人员。随着老龄化社区的到来,一些退休人员仍然有充沛的体力与精力,从事教育活动。

3.财力资源

主要指学校为语文教育事业应开发校外财力资源,筹措各种校外教育捐助,为语文教育事业提供经费支持。主要做法是鼓励社区大众捐赠,学校也可以考虑与民间教育团体联合举办各种语文教育活动。

4.文献资源

学校开发与利用文献资源主要有地方史志、地方政策和法规、社区文化教育资料、地方出版物等。这些文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语文教育资源。它可对学校熟悉社区环境提供直接的支持,也可辅助语文教学与科研。

5.组织资源

组织资源是上述各种资源的综合性资源。主要指学校办学要取得社区各机关团体及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支持。学校语文教育能取得社区资源的共享,必须与社区各部门合作。

二、确立学习目标,充分开发与利用社区语文课程资源

1.通过社区语文实践活动,激活语文学习潜能

社区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空间。教师精心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获得体验,形成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能力是指以能进行社会实用为目标的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实践能力,是激活语文学习潜能,到“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能力。为达到“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社区实践应培养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这样一种能力:能在社区中形成独特的体验和经验,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及心智的成长;能对事物做出公正、合理的评断;在社区中进行对话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2.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促进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叶圣陶认为:“习惯是从实践中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在社区资源的汲取过程中,首要的是激发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做一个主动、积极的学习者。在社区中,通过向所有人学习,养成不待他人指定和要求,自己能随时根据需要和兴趣学习知识的习惯,以社区人士为师,这样的习惯才真正受益。运用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语文技巧和实践能力,达到发展的高度,也就是形成一种素养:敏锐的观察,灵敏信息摄取,开拓充分想象的空间,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这样的学习有助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3.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人文素养和个性品质

在社区语文教育资源的运用中,以社区丰富的人文因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升兴趣、能力,使个体和谐健康发展。那些看起来没用的游戏厅、网吧等,也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一定能提升自我。

社区建设的日趋完善,把社区中蕴含的丰富资源,引入平日的语文教学,既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又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毛平.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

作者单位:吴晓慧,女,1983年7月出生,大本,就职于常州市西横街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德育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

【摘要】随着时展,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德育是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是空洞说教,而是建立在自身语言形象和文章情感基础上的渗透、感染。只有学生被浓厚的情感感染,产生强烈的情感活动时,才能受到熏陶,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 实践

“德才兼备”、“以德服人”是中国古老文化传承下来衡量一个人能力和品质的标准,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培养人才必须将德育放在首位,这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学校教育与现代社会生活理念相接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学生踏入社会、服务社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教书育人是统一的过程,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二者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及时颗火星”。而语文学科以其本身固有的特点,一直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同时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品,伟大的行动者。”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语文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一、用主题感染学生,树立学生的意志和信心

意志、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它是一个人成功的起点,也是成功的基石。语文教学中一项重点是归纳提炼文章的主旨。笔者尝试通过运用提炼主旨这一教学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作者记叙或描写的线索,顺“藤”摸“瓜”,沿着文路,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逐渐“接近作者的志趣”,即感悟出文章的主旨,从而在分析、理解、提炼主旨的过程中,借文章内容塑造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如在《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这一篇文章,笔者主要通过学生归纳每段主旨句,找出祖国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引导学生感悟并抒发自己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学生们畅所欲言,勾勒出自己奋斗的目标。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自信和决心。并在课后的第二课堂活动举办题为“祖国以我为傲”演讲比赛,利用上课前5分钟时间,由学生自己点评投票选出优胜者。做到在参评和被评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染学生,触动其坚定自己意志,树立自己的信心。除对学生意志力和自信心培养的德育教育以外,还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健康个性等方面的德育教育。

二、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爱好是生活的调色板。健康的兴趣爱好给我们生活带来五彩缤纷的色彩,在娱乐生活的同时,也为学生构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这不仅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更是学生踏入社会,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甚至取得成功所必备的心理条件。当代青少年迷恋网吧、游戏厅等场所,长此以往这种影响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挑选内容集中在介绍音乐、美术、绘画等艺术方面的篇章,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音乐、图片、舞蹈录像等影音材料,在优美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德育教育,吸引并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多方面的爱好,远离不良嗜好。

在《舞蹈?悟道!》一文授课过程中,笔者选用了两段风格迥异的舞蹈作为欣赏的片段,一段古典舞,一段现代街舞。欣赏完毕,请学生自己来谈感想,说自己的理解。一名平时上课愿意看杂志、说话的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主动发言,介绍了自己所知道的街舞知识,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课堂上请学生进一步来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其利弊,达到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能主动远离不良嗜好,塑造健康的个性。并鼓励学生自编舞蹈表演,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三、用分步教学引导学生,坚定学生的爱国心和品格

爱国、品格是生命的印章。爱国主义教育是整个德育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的人,就必须是社会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而且要成为有机的部分。它应该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传承的必备条件。但由于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有些学生淡漠了对祖国的感情,如果这种状态长此以往下去,那么我们国家的希望何在?民族的希望又何在呢?

笔者结合教材中“长城”的相关篇章,采用循序渐进的手法,以分步骤完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德育教育。

先让学生搜集“长城”的风景图片及相关历史资料,利用课前3分钟,进行交流讲解,根据自己了解和学到的知识以“我心中的长城”为题,写一篇自己心中的长城,通过三步走的活动,使学生真正地感悟出“长城”的深刻含义:它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深意为何?正是我们青年学生所应该担负起的责任和使命。从文章的主题上,进一步触动学生爱国的热情,摆脱枯燥的说教。在一篇“长城”的文章学习完毕后,同学们一起演唱了《歌唱祖国》,在那一刻爱国热情达到了高潮。

四、用重点句段感动学生,再塑学生的乐观和抗争

乐观、抗争是人生的阶梯。人生是一段需要不断拼搏才能登上顶点的艰辛过程,而具有健康个性和健全心理是通向自己人生顶点的阶梯。当代青少年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无形当中容易形成自卑、自大、自我等不健康的个性。

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的景物描写,使学生做到审视自己,审视人生的德育教育。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句段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悟点”,它抓得越准,德育教育的点就落得越实。

如《杨柳》一文,抓住文章中对杨柳形态的描写、与其他名贵植物的对比,以及世俗的不公正的评价等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为杨柳正名,从而让学生归纳出,杨柳那具有韧性、扎实做事、平凡朴实、奉献精神等现实意义的品质,同时也谈谈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并以不记名的形式,让学生互提优缺点,写在纸上,老师进行总结,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评选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辅以“诚实做人”自我推销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健康的三观。

五、用开放式课堂影响学生,展示学生的特点和能力

展示自我是人生轨迹的亮点。青春是张扬的,青春也是自我的。充分展示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人生真谛。培养学生敢于推荐自我,敢于展现自我,是塑造其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起点。

在中职学校中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为提高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笔者采用了学生自主表演的方式来完成勇于展现自我的德育教育。通过不同体裁,题材篇章的文章,在理解领悟篇章主旨的前提下,给学生构造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化难为简,让学生把课堂当成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以诗歌朗诵、戏剧表演、辩论会等多种开放式课堂形式吸引并教育学生。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将以课本短剧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排当代的“邹忌”,学生将这个人物形象设计成一名高级业务主管,将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在整场舞台剧中,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轻松愉快的理解文章的深意。这样教学,既贴近学生生活,又使学生体会到正视自己的缺点,敢于吸收别人的意见的重要性,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文言文单元还采用了以诗句为台词的情景剧表演,“以诗会友”创作比赛等多种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总之,语文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可供挖掘的德育因素很多,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是一个学生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是接受知识和自觉形成认同的过程。虽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比较复杂,操作起来也有一定困难,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做个有心人,细心发掘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都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作者简介:

袁瑞琼(1979.11.5-)女,满族,吉林人,吉林财经学校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语文。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浅析德育教育之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摘 要:德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新课改之后,我国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德育,将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更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德育形式,语文学科也是如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对其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学科教学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想要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好汉语这种文字,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素质,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国家的语言,提高祖国文字的运用能力;还应该在语言教育出发,将更多的教育因素利用起来,培养学生民族方面的观念和对国家的感情,让更多的学生更加具有爱国心和远大的志向。

一、文学对德育的影响

语言文字和其包含的意义是无法分开的,文学本身是社会性的行为,文学也属于一种社会产品。而文学作品的作者都是属于社会的,是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也包含了一个民族、个体以及群众的整体利益,而利益则涵盖了经济政治、感情、愿望以及意志等等,这些都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说文学是有一定意识形态方面特征的,其对人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课程。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非常的明显,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努力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素养,也是这个科目教学的目标;语文本身还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其有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虽然不同老师的观点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是老师都认可“文以载道”这个说法,认为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较高的目标便是利用语文来进行汉语教育要素的挖掘,帮助学生更加的发展。在德育中语文学科的特点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

(一)感染性

在语文中进行特与是将理论教育和情感方面的熏陶结合在一起的,并且其结合能够更好的对学生造成影响。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包含了文学成分,情感教育方面的材料可以说非常的丰富,这也将语文在德育中的优势很好的展示了出来。

(二)分散性

和政治的系统教育不同,语文虽然德育的内容非常的丰富,但是其是分散的,而单元和单元之间、课文和课文之间在德育方面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三)隐蔽性

语文课本中课文虽然主题非常的明确,但是在德育方面,其表达方式往往是比较隐蔽的,隐藏在文学作品中,一般都不会直接表达出来,特别是那些文学性非常强的文章更是如此。

(四)复杂性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语文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很多以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也进入到了教学中,这也导致了语文的内容比较的复杂,在教学过程中,对老师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二、德育教育的传统

进行德育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并且在德育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计划、目的和针对性,努力的将社会道德方面的规范,转化成为一个人的意志和道德方面的修养。在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并且其是和社会的发展同步的,阶级性非常的明显,统治者也非常的重视。

德育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在我国德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能够帮助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并且其教育层次包含了思想、道德以及政治等方面。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能够帮助我国培养出更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能够提高我国的文化水平和整体品德素质。在我国,德育是和经济、政治影响的,并且还和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有这直接联系。

三、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是得到心理学理论支持的

在进行语文教育实践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仅仅依靠一些系统科学的理论,解释起来会比较的困难。一个学科若是仅仅总结经验和理论思辨,那么其价值很难真正的发挥出来。但是随着心理学的进步和发展语文教育研究的角度和范围也有了新的定位。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给语文教育特点规律的发现和揭示提供了基础。也是因为心理学的存在,让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稳定性、普遍性和客观性更强。想要对小学语文中德育进行研究,便必须需要心理学方面的支持。

(一)对心理学研究中品德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内涵进行研究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其研究成果也愈加的丰富,而认知心理学派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其解释则是个人根据一些固定的道德行为规定来对自己行为进行规范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倾向或者特征。

(二)在利用小学语文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发展水平进行

根据心理研究已经得出结论,学生的一些道德行为是长时间形成的,小学生本身已经养成了一些道德习惯,但是水平却比较的低下。在小学时期,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习惯,并且随着年龄的上升,其稳定性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道德动机也在不断的成熟。在小学时期,特别是那些低年级的学生,其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可塑性都非常的强,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进行,选择合适的办法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品质。

在小学时期,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会给学生的一生造成重要的影响,而在德育的过程中语文的作用优势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本身便是一门工具学科,思想性非常的强烈,也正是因为如此,语文在德育中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结语:

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的时候,还可以借鉴教育史、国外教育以及教育学方面的内容。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的时候,老师必须真正的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德育的贯彻,帮助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语文学科教学互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摘 要: 语文互动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交往的本质属性是其主体性。因此,要实现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互动教学中的主体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习效果的强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学科教学 互动 学生主体性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的实现依赖于交往。在语文教学中,这种交往表现为学生、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材料等多种相关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即在多元互动的行为之中。

一、主体地位的确立,表现为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所谓主体,就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表现在主体活动的目的性、自主性、创造性。

(一)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主动选择

教育的真正对象是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其知识的获得是依靠自身的学习和积累的,通过自身主观努力达到信息的吸收和能力的提升。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作为接受和容纳知识的容器而存在,而是从被动走向主动,作为知识和能力的主宰力量的生存状态而存在。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能够在自我兴趣和需求的影响下,自觉主动地对各种语文相关信息作出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此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表现为一定的选择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于信息的选择与理解,既受到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情感、意志等的支配,又受到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等的影响。因此,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引导、保护、矫正学生的生存状态。

(二)在语文课堂互动中获得发展

互动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表现。在互动教学中,学生的行为是由其对周围环境的解读而产生的,并非是教师行为的施加。同样,学生的发展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导作用则体现在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背景支持。

因此,学生在课堂互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与环境互动的过程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互动吸收他人意见,加深或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构成。

研究互动教学的焦点不应过多放在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授课技巧上,而应聚集在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规律研究和策略研究上。这一研究重点的转移为互动教学中学生观的探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三)语文实践中彰显生命价值

学生自身的独特性、能动性和对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要求教学者将学生看做是充满活力的个人。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生产的标准化、统一化的产品,而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个体。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主体,更要将其视为完整的生命体。在提供引导时,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发展,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享受生活、完善自我。

二、教为不教,授之以渔:激发主体意识的觉醒

主体意识是指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语文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自身主体地位的确认和主体价值的彰显,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寻求发展,不断提升自我,从而达到自我的完善。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客体,其主体地位决定了其获取知识、解释世界的主动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传授方法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在互动教学中的主要职责体现在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如刺激其学习动机,传授其科学方法,激发其创新意识,带领其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讲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带领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这样,使得教与学有效配合,从而教学相长、教为不教,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语文互动教学的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的培养,有赖于学生各方面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具体体现为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对语文的感悟与体验。

1.培养读写意识与能力。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几方面的基本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生识字、写字、拼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几方面的教学,这也是传统教学对语文课堂的要求。语文互动课堂上,并不排斥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满堂灌”不同的是,互动教学更加注重发现各种能力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在教学中同步穿插进行,课堂上也不是教师独白式的教学,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接受训练。

2.感悟和体验。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含义和广阔领域的学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和体验不仅仅止于语文课本或语文知识。语文信息的多样性邂逅学生内心世界的敏感和复杂性,容易唤起学生对丰富的外部世界的联想,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和体验的背景,同时尊重学生的认识和思考,帮助其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二)语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恰当,并使之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还要充实,并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当增减,以完成教学任务。此外,语文互动课堂上的教学应该明确重难点,有的放矢,老师要主次分明地进行教学。这就要求互动教学突破单一的课程结构,实现统一性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其自主学习。

1.教学内容的精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应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精炼简化与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精炼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每一篇语文课的学习重点,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真正选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而不是教师想让学生学习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整合、交叉和渗透。互动教学的各项教学内容并不是割裂的,它们各自独立而又可以集合成为一个整体。整体的各个部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找出联系、求同存异。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单元总结的六个要求,就是将一个单元的知识梳理分为六个部分:常识、雅词、奇字、美句、精段和妙思。这样提纲挈领的总结方式,既避免了题海战术的攻击,又向学生传授了基本方法。

3.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语文教学互动应综合利用各种课堂资源,开展综合性活动,从而增加语文实践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保持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围绕感悟和体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在社会实际中观察和体验,从而形成认识并塑造个性。如,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成调查研究小组,针对某一语文现象进行社会问卷或现象调查。在课堂上,教师可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供全班讨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必要时,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通过办黑板报、为老人读报等多样的活动提升语文修养。

(三)教学过程的互动方式

互动教学的有效进行首先要保障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只有教师清楚明了地表达教学内容,条理清晰,节奏明了,才能激发有效的互动行为的产生。其次,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提出话题并在话题的进行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再次,要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灵活使用教学策略,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康德在1756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学的应该是思考活动,而不是思考结果。同理,教师教的应该是思考方法,而不是思考结果,不代替学生总结,更不代替学生思考。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方面要遵从语文学科教学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要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既有其共性又有其个性。语文互动教学的顺利进行要抓住共性,选择共同适用的方法,也要根据学生学习风格的不同和其本身智力及学习能力的差别,适当调整教学的方式,使得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教学动机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如魏书生的“激发课堂兴趣十法”,就详细地讲述了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的方法。有效的方法一般包括:设计悬念,变换教学形式和方法,充分使用身体语言和及时提供反馈等。

授之以渔,教为不教。不教不是一种放任式的教学,而是教学生以方法,使其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求知比获得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所以,今天的“授之以渔”正是为了明天学生能够自力更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撒开求知的渔网,捕获灿烂的人生。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 要】语文教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中的渗透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学生心理健康施加影响的过程。语文教学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学科教学由于“不仅是因为学科课程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学科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而且因为各科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最重要的途径。而学科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语文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语文学科性质来讲,2001年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这里的人文性,体现在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是指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的个性。具体主张是: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同样,语文素养也含有后天修养的意思,“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的三维度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始终贯穿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贯穿就是精神食粮的传授,实践证明,“好的学校教育会产生大量的精神食粮,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而深刻的积极影响”。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渗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提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其中在阶段目标中多出提出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学生心理健康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渗透主要体现为审美教育。通过对汉字的审美,达到对美丑善恶的认识,进而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当然,汉字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在汉字教学中也应注意文化内涵,培养人文素养,利于帮助形成健康的社会价值导向。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阅读教学是架起学生与人类文明思想的桥梁,能够让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思维,提高情趣,提升思想境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有相关表述,但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更为明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的表述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性质,就是要形成良好地精神品格和健康的人生态度。由于“在人生的道路上,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高中生受到某些挫折,经历若干坎坷,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一方面高中生要得到别人的鼓励,另一方面“要为高中生讲一些古今中外在艰难困苦中取得成就的人物的故事”,在这里可以通过阅读名人传记,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消除内心的不健康因素。我们古代讲“文以载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在教学中天衣无缝地结合,通过文章的阅读和教学,在字里行间、人物言行、环境渲染、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在心理上去体验,方能体现文道合一的实质”,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见一斑。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启发提问等方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写作教学中的渗透

写作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规范和能力的。写作教学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育人训练,“它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培养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等内容”。在此可以看出作文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学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是对自己内心思想的梳理,而教师则是要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并对症下药、及时纠正。教师在作文命题上,应更多的贴近生活实际;在作文评价上要增强正面刺激,尽量减少或避免反面刺激。同时,写作教学还涉及到对学生积累、思维、语言等的训练,在对学生训练过程中,教师都是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施加影响的。

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渗透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在社会中就有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状况对个体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由于其生活阅历和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人际关系的适应和处理方面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也正因为如此,“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人际关系指导,就显得非常必要”。人际交往主要是靠语言的,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口语交际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了详细的目标和建议,如“口语交际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口语交际并不是考试内容,这也导致了学校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忽视。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

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在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和心理健康教育缺失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除了促进学生学习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促进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从学生课业减负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

素质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为小学生减负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是教育部门重视的问题,也是一线教师困惑的地方。有关教育规定屡屡强调,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并给出了明确具体的做法,各级教育部门多措并举。但从教学实践来看,为小学生的课业减负仍旧举步维艰,成效不大。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究其根源。

“负担”一词在词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承受的责任。比如,家庭负担、精神负担;二是所难以承受的东西;三是用以形容人的累赘感,不和谐感。无疑,过重的课业让学生难以承受,于是学习成了负担,学生越厌学,课业负担越重,形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屡次减负下,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呢?

一、课程改革的副作用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设置了三级课程管理,在一线教师不很科学的解读下,名目繁多的课程让人眼花缭乱。师生忙得团团转,却不明确到底在干什么,为了什么。教师、家长心中所谓的“主科”学习得不到时间保障,只好大量布置家庭作业。如此,学生不堪重负。

二、家庭教育的急迫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好成绩,找好工作。于是,家长们对送孩子上辅导班、特长班,买复习题的行为趋之若鹜。忙了24小时的孩子回家做复习题,累了一周的学生,周末上特长班。这样的家庭教育急迫之下,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岂能不重?

三、教师的考核机制不配合

素质教育满校园,不再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要看学生的成长发展。现在的期末测评试卷上不准出现成绩,不准向学生公布成绩,但教师期末的考核中仍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成绩论“英雄”。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师考核,又怎能不让师生埋首于过重的课业中呢?

四、课堂效率的低下

减轻学生负担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其根本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的无趣和低效。只有教师认真备课、上课,认真钻研教材,课堂学习效果好,学生的问题就少,作业就少。相应地,师生的负担就轻。反之,教师忽略了课堂教学,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和应付考试上,学生的课业负担苦不堪言。

1.学校语文教学要大胆改革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是学好教材中的课文就能行的,语文课堂的学习无非是以课文为例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正确的语文思维习惯,为学生的终身阅读能力奠基。所以,我想学校的语文教学要大胆改革。教材内容要选择性、创造性地使用。再者,语文作业的大胆革新,教师都反映语文作业类型多,不仅学生写得累,老师批阅得也累。在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主题式、活动式日记提供了学生写的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孩子们乐写,也就不觉得苦了。每学期规定的八篇习作,我不再让学生抄到作文本上,而是注重习作的体验过程,编辑整理成主题作文集。每次学生都要求我读他们的日记、习作,他们望着我的时候,不仅是他们,对于我也是一种教学的享受。

2.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转变教师教学思想是“减负”的根本。有的教师一听说要“减负增效”认为这是矛盾之想,其实不然,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上的知识重复讲出来,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确立自己正确的教育思想,减负增效是可以实现的。

教师在课堂上要彻底摒弃对好学生褒奖有加、对后进生横眉竖眼的做法,而应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营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体会到尊重、信任、理解和关爱,受到激励、鼓舞,点燃智慧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不可否认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也就是我们要“因材施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不同的学习标准评价学生。

在阅读积累的评价中,组长不但要背得流利,还要背得有感情。需要帮助的学生能背过便可以通过,如果背得好,那就可以得到奖励了。

4.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

家长要客观地认识孩子,承认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孩子所拥有的智力背景是不同的。相同的知识,不同的孩子理解接受能力也不同。只要孩子尽了较大努力,不必要对其加重过量的作业负担,只要他达到所能达到的水平就可以了。支持与鼓励是孩子最需要的。

规划纲要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但真正实现减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临池镇南北寺小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