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阅读论文实用13篇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

篇1

这里所说的就是基础的模块化阅读,将风格相同和相似的课文拿到一起,进行背景知识的参照阅读,这有利于整体分辨记忆,我们接触的是比较多的,为了形成一个模块化阅读,将分散的知识点集中起来,进行专门的组织,以列表的形式整合起来,一目了然,知道有哪些代表作,各是什么题材,侧重于哪一方面,形成一个小的篇章,这样阅读起来快捷迅速和顺利,记忆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阅读了一系列的老舍和鲁迅的相关作品之后,我们就可以展开阅读思考,总结老舍和鲁迅作品的特色,比较其异同点,口头性的总结演讲,参加交流活动。

篇2

一、任务分析理论在阅读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的合理性,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理论基础,确保学生阅读教学的科学化。其次,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行为提供指导,该项理论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中蕴含了优秀语文阅读教师的经验,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优化。最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特点,合理选择阅读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确保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防止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任务分析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分析学生特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一步,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处于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日益增强,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将阅读教学融入语文学习中来,需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课文预习时间,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有直观性的了解。教师为了防止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堂讨论时间,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轻声地读出文章内容,要求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阅读的感受。

(二)分析教材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二步,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前,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及时提出对文章的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要及时进行纠正。在阅读教学初期,要求学生先阅读一段或者两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需要深入分析阅读材料内容,提前做好问题的预设,将问题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加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问}回答的准确率。教师对于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例如,在苏教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采用什么方法进行除草,结果怎样?(2)去年杂草丛生,今年却长满庄稼的原因是什么?在讲课前提前针对阅读内容,给学生设置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分析阅读情况,强化学生朗诵感悟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三步,主要强调将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培养学生的预感和文字驾驭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朗诵,通过学生的朗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展现自我搭建平台。学生可以运用范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和领读等形式开展语文阅读活动,将范读和领读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更多的生字,提高语文阅读素养,促使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语文阅读中的较长句子,强化学生的朗诵感悟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四)分析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四步,要求学生具备理解作品的能力。每个阅读材料中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学生阅读时,会给学生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使学生在大脑中对作品形成一定的印象,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作品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任务分析理论,对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任务分析理论的四个步骤进行阐述,帮助学生切实把握阅读教学内容,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力推广任务分析理论教学法,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贡献力量。

篇3

一、协同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协同理论的概念

协同理论(cooperation statement)是原联邦德国斯图大特大学的赫尔漫・哈肯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并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门新兴的横断学科。协同理论把不同学科中存在的共同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一个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协调一致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系统从无序转变为有序的规律是什么,有序结构形成以后又如何变化等。它以信心论、控制论、突变论为其理论基础,是新三论(即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破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要表现为一种方法论。

(二)协同理论的内涵

1.协同理论具有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源于希腊语中的synergos,其义为不同元素、不同力量之间的累积性影响,是指功能、组成元件、规模、方式、任务、目标之间的累积系统,在更高层次的统一指挥下,形成一种整体功能,完成相异甚至相反的部分间的整体合作。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元素、语文因素,使教学质量等同或远超单一元素与因素预期效益之和。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尽可能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元素、语文因素,这样可以诱使学习者产生谋求“协同效应”的渴望,使教学朝着协同的方向发展。

2.协同理论具有序参量性。序参量性是指描述系统有序程度的变量。系统变量很多,在系统里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临界区域中衰减较慢或几乎不衰减的少数参量才是序参量,它们决定着系统演化的性质。“协同作用实际上就是序参量与序参量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联合的作用,协同效应就是强调要发挥序参量在系统集体自组织运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系统一旦达到有序就会产生在序变量主导支配下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子系统呈现出宏观尺度上的时间、空间或成功的有序结构。这种有序结构扩展了系统的功能,使系统的功能产生出非线性的增长。”通过观察研究运用序参量,就能把握大学语文教学系统的演化规律与发展方向。

二、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一)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要实现这一转变,首要的是确立学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一般都是采用大规模的班级授课,为了能在有限的、特定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要求教师从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如这次课的重点是什么,需要提出什么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等。教师只有从这些问题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实现从单纯讲授到共同探讨问题的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上这个课可以获得许多信息,能够提起兴趣,善于思考,课后有事干。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垃”,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其主体性不断发展。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元素,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各不相同的子系统,在更高层次的统一指挥与协调下,形成一种整体功能,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协同效应,更好地发挥自组织作用。

(二)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自我建构文本意义

协同理论的自组织原理可以应用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阅读教学子系统要素,具有主动阅读构建文本意义的权力,要让学生学好大学语文不能光靠教师外部的影响和力量,而要紧紧依靠心理内部的机制,协调、自动地形成建构文本意义的有序结构,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内驱力和主动性,基于心理的需要促使学生阅读,自觉进行文本意义的建构,在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感悟,学会协同,使建构文本意义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抓住教学主次,突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的关键因素

教师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抓住阅读教学的重点,突破文本内容难点,不能事无巨细,不分主次,什么都讲,如果这样,会导致学生耗时费力且收获甚微。在文本的解读上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点带面,抓住关键因素,形成关键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阅读文本的相关理论和学术前沿作一定介绍,使学生对关键因素的学术研究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初步形成问题,这既是阅读积累的过程,也是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抓住了问题,就是突出了关键因素,而教师围绕问题的有关介绍和启发,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扩散思维和增强批判意识的作用,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内在问题的驱动力。与此同时,以关键问题为中心,也有利于在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分辨能力,不能使学生的阅读思想淹没在一个个文本之中,要在阅读中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抓住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或是学术前沿,或是文本内容讨论的热点,或是能够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总之,关键因素是具有很大探讨空间的问题,抓准并突出关键点,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形成探究的欲望。

(四)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强调师生的课堂合作

教师与学生是语文教学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系统,协同理论强调这两大系统各要素和谐发展。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取得最大效益,就必须充分发挥系统内部整体力量,必须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自己准确定位,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扮演好平等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与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协同式阅读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大学语文协同式阅读教学模式是师生依据协同理论和阅读心理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促进阅读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非线性协调与交互作用,从而提高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自组织能力,完善学生大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教学模式。

(一)常见的协同式阅读教学模式结构

1.从大学语文教学环节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模式,即“四进四出”教学模式。其内涵是:走进文本,读出自我;跟进思考,读出问题;推进理解,读出发现;融进鉴赏,读出评价。这四个环节优化组合,以协同理论为指导,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四进四出”模式内部结构,协调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打破了原有各系统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互动合力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等被动局面。“四进四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打破了这种原有的不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寻找新的平衡点,出现了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的阅读个性得到张扬,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课堂的有序性和组织程度得以强化,出现了新的对称性。

2.从师生阅读活动的过程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阅读教学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课前,个体、课外材料、环境的协同,小组成员阅读材料共享,进行消遣性阅读;课中,教师、学生、内容、教学媒体的协同,也是信息情感活动的协同,生成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风格,通过群体知识生成活动;课后,群体、课外阅读材料、环境的协同,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评价流和自我反思。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下,首先,师生共同确立阅读教学的愿景,教师提供给学生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的共同阅读材料,师生共同进行课外阅读,与此同时,建立不同层次、规模的学习共同体,即群体在一起以汇聚课堂的方式形成学习共同体,个体之间彼此信任、互补长短;其次,学习共同体进行阅读活动,小组之间进行充分交流;最后,针对阅读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把握和再创造,这三部分由自身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求知欲逐步引领和深入。

(二)以实际案例分析协同理论的运用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协同理论可以使教师、学生、内容、教学媒体等诸要素有机合作和相互关联,可以起到教学过程中因素协调、合作、同步、互补的作用。这种协同效应广泛存在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无论是阅读教学“四进四出”环节中的个性化阅读、思考问题、理解发现、鉴赏评价,还是从师生活动的过程出发,各种协同要素的融汇整合,都表现出协调、合作、整体效应增强的特点,这时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上文谈到协同理论的一个内涵特点就是协同效应性,例如教师讲《都江堰》,在学生进入文本之后,经过阅读过程中的因素协调、合作、同步、互补,学生读出了自我。

以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例。2009级高职初等教育2班李春玲同学读《都江堰》后,满怀激情,感慨万千,她在发现报告《拥抱都江堰》中写到:“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篇散发着智慧、祥和、厚重感的文章一定写于2008年5月12日的地震前,那时的都江堰‘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甘甜的乳汁’,‘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散’。然而随着2008年5月12日的那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都江堰在夏天里弄湿了我所有的记忆,曾经的都江堰,山清水秀,现在的都江堰,满目凄凉,但是李冰的精魂依旧没有散,仍然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守护着后人。山崩地裂,房屋被毁,地震可以埋葬我们的肉体,却震不垮我们的精神。都江堰没有垮,二王庙没有被摧毁,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在天安门广场发出的吼声‘中国加油!汶川加油!都江堰加油!’将永远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回荡。”这个同学激昂的话语饱含强烈的爱国之情,震撼了全体同学的心,她用真情走进了文本,读出了自我,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该同学运用了多种不同的阅读元素、语文因素,进行了口语表达,产生了协同效应,使自己的阅读质量远远超过单一元素与因素的预期效益之和。实践证明,协同理论的运用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能够在大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文本时,也可以利用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进行设计。仍以课文《都江堰》为例,在研读文本时,学生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自我调节、自我挖潜和各因子共振,激活了思维,在阅读思考中发现了问题,例如作者在文中提到“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这些话语是不是有意贬低长城?这个问题引起了全体同学的热烈讨论。有的同学认为,“不是贬低长城,写长城与都江堰的对比,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都江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贡献。”有的同学则质疑,“长城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不也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质疑辩论不是通过外在的因素,而是依靠内部的思维规则,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思维的有序结构对问题进行解答,这种质疑形成了思维有序化的连续统一体。实践证明,阅读中运用自组织原理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扩大了学生“倾听”“言说”的阅读发展空间。

教师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自觉地将协同理论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大学语文综合阅读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激发学生研究阅读的兴趣,消除学生阅读的消极情绪,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创设大学语文阅读环境,使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照应,使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协同中内化,阅读思维在协同中共振,阅读理解在协同中生成,阅读个性在协同中发展。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协同理论的特点,让平淡的文本内容在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后变得富有生气,让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4

一、交互式阅读模式

在现代化的高等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采用的阅读教学方式有三种: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及交互式阅读模式。自上而下阅读模式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过于注重大学生对于整个阅读背景知识的把握程度,这就导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于阅读内部包含的英语词语及相关必要英语句子结构的分析理解。而自下而上阅读模式使大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学习及训练的过程当中被动地去理解、去揣摩英文作者所创设的文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在整个英语学习中积极学习的作用。通过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在进行大学英语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中,采用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英语阅读方式在较多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

随着教学工作者及相关的人士对于大学英语应采取的阅读模式的研究分析,人们发现: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这两种大学英语阅读模式相结合,全面地实现两种阅读模式的优势互补,去除两者中的弊端,融合两者中的优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大学英语阅读效率及阅读的质量,这对于提升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着较大帮助。在这样的英语阅读背景之下,形成了大学英语交互式阅读模式。大学生进行英语阅读学习的过程是将自身英语知识与英语阅读内部包含知识相关渗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整个英语阅读活动不仅仅与学生整体英语知识水平有关系,还与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与阅读的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交互阅读模式和认知学习理论与心理学知识有着很大相似之处,对高层次和低层次认知过程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都同时给予了肯定,是读物和学生将头脑中各种知识进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过程。

二、交互式阅读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以学生作为整个阅读教学的中心

在采用交互式阅读模式对大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通过讨论、提问及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全面地理解英语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强调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较为注重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英语阅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在交互式阅读模式中,英语教师主要的作用是实现对于学生的引导,同时多采用任务式阅读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当中,每位学生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阅读见解,提出自己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同时,能够带着相关的疑问加入到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大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到其他学生对于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的见解,这对于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此外,由于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受到自身英语知识的限制,经过讨论之后必然还存在一定的阅读问题,这时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主导作用,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细节性问题进行全面的引导,最终达到全面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在经过讨论和教师引导之后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最终达到提升英语阅读水平的目的。

2.分阶段进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分阶段进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整个交互式阅读模式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所说的分阶段就是将整个阅读的步骤分为阅读前、阅读中以及阅读后三个阶段。在进行阅读之前,教师首先提出与本篇英语文章相符合的相关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学生头脑内部与本文中相关的英语知识进行激活,同时,也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的作用。同时,在进行阅读前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设置的相关问题应从提升学生快速阅读及整体理解的角度入手。随着学生阅读的深入,逐步地进入到阅读中的交互式模式,教师应当提出一些推断性的问题,实现对于学生分析阅读问题及解决阅读问题的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学生带着这些推断性的问题再次深入地进行阅读,能够使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当中实现对于文章内部的更深层的分析,促进对于整个阅读文章所包含含义的更为深入的理解。此外,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英语文章的特点,开展不同的英语交互式教学模式,逐层的实现对于文章结构的全面系统的讲解,最终实现学生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全面的掌握,打下更好的英语阅读基础。

3.注重文化背景在整个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大量的实践表明,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过程中,如果对英语的文化背景有着较好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英文阅读的能力。同时,学生对于英语背景文化知识了解得越多,其在做相关阅读题时对于整篇文章的依赖程度越小。在交互式英语阅读模式当中,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交互模式理论建立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提升,途径主要有归纳对比、概述内容、指导阅读及以点带面四种方法。所谓的归纳对比就是将英语文章内部出现的相关文化背景与我国同种类型的文化背景进行对比,通过全面的对比之后,进行系统性的文化背景的总结,不断地提升大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敏感性。所谓的以点带面就是在对英语阅读内部一系列具有较强的文化背景的词语处理的过程当中,除了深入讲解这些现有的词语之外,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备课的方式,对于其中包含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英语文化背景轮廓。所谓的指导性阅读就是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互的交流,实现对于学生在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指导性学习。

篇5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的“乐”就是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快乐,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下列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1.使学生清楚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阅读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每三年组织一次国际性的学生素养测评(PISA),其中,阅读素养就是三个测评项目之一。研究表明,阅读素养比在校学习年限更能准确地预测出一个人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

中学英语教学要求在高中阶段“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应自然结合在一起,而“读”则是信息处理的重要前提和首要任务,它是各种英语测试中占比例最大的部分。

2.坚持外语教学的实践性、激发性和交际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始终把英语教学当作一门语言交际课和语言实践课,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积极快乐地获得语言知识并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

3.设计好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要立于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

高中英语课文大多数篇幅较长,课文内容渗透了丰富的审美以及科学教育内容。在这些兼顾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阅读课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系列问题,启迪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材,层层推进,具有一定的思想梯度。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欲望,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积极参与,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教师要做到:

1)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使学生处于宽松、和谐、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中。

2)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问、学生讲、学生答。

3)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和机会。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互设情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小组活动不仅气氛活跃,也激发兴趣,为阅读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 人教版 模块一的第二单元)的阅读时,笔者先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对比播放了几段事先录制的BBC和VOA节目录音,让学生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语音差异形成一些感性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语音方面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此之后,学生就会对所学材料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会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细微差异的浓厚兴趣。此时再进行课文阅读教学,可谓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与人生有着及大的关系,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会使学生的阅读行为事半功倍。好的读者在阅读时尽管脑力活动是非常紧张复杂的,但除了眼球转动和手指反动书页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身体部位的动作,同时也没有除书页翻动时发出的声音以外的其他任何声音,而阅读能力弱的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只有克服了这些阻碍有效阅读的不良习惯,才能提高阅读的效果。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的,只有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成功。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教师都要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

1.要快读

心理学与心理语言学表明,阅读速度与理解率几乎没有关系,即使有,只会是正相关。而且,早有试验证明,阅读快的读者把握文章主旨大意优于读速慢的读者,只是在细节方面比后者差一些。对此,要帮助学生改变以为越慢越好的错误观念,并迫使自己经常进行限时阅读训练。

2.不要指读

有的学生为了集中注意力而用手指、笔等指着字行,并随着眼球转动而移动手指或其他指字物体。这样做会降低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使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书页的字行上,而非文章的思想内容上。对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克制甚至强迫自己将习惯于指字的手或其他物体离开读物。

3.不要声读

声读即读出声音的阅读。试验证明,声读比默读慢得多,且不利于理解文章内容。为此,开始时教师可采取让学生阅读时紧闭双唇,用牙齿咬住舌头或嘴里含东西等办法。然后,指导学生多做快速阅读训练。

4.不要心读

心读是一种除本人外其他人觉察不出来的有声阅读形式。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心读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限时训练有意识地将他们的阅读速度加快到超过最快的讲话速度。

5.不要心译

心译指读者在阅读英文时,先将英文译成母语,然后再经过母语去理解所读内容。其实在阅读英文时用英文思考不仅可能而且必要,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克服。

6.不要过分复视

复视是对已阅读过的内容感到不放心或没看懂,再度倒回去读的现象。每个读者都需要复视,但复视次数太多则会影响速度。要减少复视,首先让学生明白对某篇文章的理解是相对的,并要有能读懂的信心,然后在阅读中强迫自己的目光始终从左向右移动。

7.不要逐词阅读

逐词阅读既慢又对理解文章意义无益。因此,要培养学生按意群默读,并注意扩大视幅。力争做到一眼看到一个完整的句子。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使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有正确的阅读习惯、一定的词汇量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下列做阅读理解题的技巧:

1.“浏览”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即先读试题题干,再读文章。有的情况下,通过阅读题干,就可预测、判断出文章的体裁(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同时要掌握问题的类型,分清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若有主旨归纳题,要在第一遍读完短文后马上做出此类题;若都是客观信息题,就要既阅读试题题干又要阅读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此法能节省宝贵的时间,加强阅读的针对性,提高做题的准确率。特别适用于对广告、图形表格类题材的理解。

2.“掠读”文章,掌握文章主旨大意

1)抓主题段

在明确了文章后的阅读要求后,考生要快速阅读文章,把握文章逻辑结构,以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高考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逻辑结构有:

①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说明某一理论的发展或某一研究成果由过去至现在的情况。属于这种结构的主题通常在首段或末段。

②总分顺序。首段做总的说明,其他段落分别说明或具体论述首段的观点。属于这种结构的文章主题在首段。

③分总顺序。前面几段分别说明,末段总结。主题在末段。

④对比。进行对比的各事物之间的基本共同点或差异为主题。

⑤分类。分类说明的各大项相加为主题。

2)抓主题句

主题句表达中心思想,其他句子均围绕它进行说明或议论。它在文章中的通常位置为第一段首句、第一段末句和全文末句等地方。所以阅读时对这些地方要特别关注。

3)自己概括段落大意

对于无主题段或主题句的文章,学生要自己总结段落大意。

4)根据论述详略确定

通常与主题有关的部分有较详尽的论述,而与主题关系不够密切的部分论述较简略。主旨题除了上述形式之外,还有如下变体:

①标题

要求添加标题的题也是一种主旨题,与主旨题的解题主法和技巧完全一样。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于选项的形式:主旨题的答案通常以一句话表示,而标题的答案大多为一个短语或一个简单句。此外,标题必须反映文章的中心大意,而且只能反映文章的中心大意。这就要求选项的归纳范同要恰如其分,既不能只提及文中的一个细节,也不能将本文以外的内容概括于其中。

②写作目的

写作目的与文章主题不同,但与它关系密切,所以也可以算作主旨题的一种变体。二者的异同可以从下面的对比中看出:文章主旨是中心思想、文章大意,而写作目的则阐述文章为何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等于文章大意+论述方法(或作者口吻)。文章大意可以根据前面所述的方法找到。至于论述方法,可以根据高考阅读理解的主体文章确定一些。

既然全文的写作目的与文章的主旨密切相关,那么段落的写作目的也与段落的大意密切相关,只有反映了段落大意的答案才是段落的写作目的。

③作者态度

解答作者态度(attitude)或语气(tone)题,关键在于把握作者对全文主体事物(与主题有关)或某一具体事物的态度。表达作者态度——褒义、中性和贬义的手段主要有:a.加入形容词定语;b.加入副词状语;c.特殊动词。英语中有些动词也表明说话者的正负态度,如:fail(未能),ignore(忽视),overestimate(高估)等动词表示一种负态度。由上可知,确定作者态度,可以有两种思路:问全文主体事物的(包括主题),可以根据阐述主题或有关主体事物的相关句中的形容词、副词或动词确定作者的态度;如果问的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态度,则可以定位到具体相关句,然后确定答案。

3.“跳读”文章,完成细节理解题、词语理解题及推理题

在心中对“题干”要求清楚的情况下,按照题干所涉及的范围和方向,读第二遍文章,但这次要跳过大量与信息无关的词句,以提高答题效率。

文章绝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作者为文,有脉可循。如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论述体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你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以动词、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运用“画图列表法”,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从而能快速地找到所需信息,加以理解和推理。

四、加强课外阅读训练

就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言,学生必须将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越多,词汇、句型复现率越高,对单词、词组和句型就越熟悉,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理解能力就越强,进而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读物选择、阅读方法等方面,教师应给予指导,并做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例如:教师可通过阅读比赛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材料选定后,为学生设计两张能分别表示阅读进展和阅读理解率的统计表,一张发给学生,让学生登记自己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率,另一张供全班用,定期把每位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成绩连成曲线。这样,不但教师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展情况,学生之间也能相互了解、互相促进。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完了一本,再开始第二本、第三本等等。这样,一本本读下去。实践证明,这种作法不但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一些从来不读英语课外书的学生吸引到英语课外阅读上来,而且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逐步得以提高。

通过运用以上培养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经过长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训练,学生阅读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肯定会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包育彬.中学英语教学策略与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2.胡春洞,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

3.胡春洞,戴忠信.英语阅读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9.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教育部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林琼.高中阅读理解能力教学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12.

6.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7.章兼中,外语教学心理学[M].安徽出版社.1986.

篇6

一、高中学生英语阅读学习问题

第一,英语阅读习惯不佳。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高中学生具有不良的阅读习惯。像指读或者唇读等,学生用手指着每一个单词阅读或者有声阅读,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会马上停上来,对读过的部分重复阅读。这不仅影响了阅读速度,还不利于学生从整体角度理解阅读文章的内容,影响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

第二,英语阅读背景知识不足。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每一个英语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支持。学生的知识面不足,对英语文化了解较少,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文章取材较广,涉及到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学生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就会产生理解困难的问题。

第三,英语阅读技巧不足。英语阅读技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阅读质量。一些高中学生只会通篇读文章,从第一个词读到最后一个词,不能在阅读中找到文章的重点,更不会利用详读、细读、跳读等阅读技巧。忽视标题的作用,不会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效率。

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

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对于他们的阅读学习成果有直接影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英语阅读学习追求,选择最适合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材料。作为教师,要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从学生实际的英语阅读水平出发,选择难度适中、趣味横生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前,教师要针对重点词汇进行扫盲,帮助学生扫除部分阅读障碍,让学生有条件快速阅读。

比如在讲解《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时,教师可以在阅读前给学生扫除thin,manner等词汇,将阅读文章的难度降低到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美与丑图片的对比,引导学生关注本次阅读文章的主题。当学生看到一个肥胖之人与过瘦之人的对比图片,他们的注意力能够集中起来,阅读兴趣也会得以激发。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才能让阅读活动得以实施。

2.补充英语阅读背景知识

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构建全面的英语语言体系,更要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英语文化体系。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已经建立的英语文化体系,调动学生用自己头脑中的文化知识去指导自己的阅读行为。在阅读中,教师要抓住具有文化内涵的部分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或者在学生阅读之前,给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构建阅读文化背景,这对于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极为重要,这也是构建主义理论落实的关键。

比如在讲解《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信的格式与英语国家的礼仪知识。针对这一阅读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去积累,在阅读的同时收获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发现英语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构建文化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3.传授正确的英语阅读技巧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英语阅读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将正确的英语阅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通过主题判断文章内容的重读段落与略读段落。更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目的出发,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果是为了答题阅读,则要针对题目去寻找关键词,利用跳读法。如果为了积累知识,则要详读,感受字里行间传递的意义,并积极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不要一味依赖于字典。掌握正确阅读技巧,才能让学生成为独立阅读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去改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更能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把握好英语阅读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英语阅读的主动学习者,才能促进学生成长。认可构建主义理论的教育意义,是推动高中英语教学创新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谢红霞. 建构主义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指导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篇7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其熟练掌握英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英语阅读的指导,培养其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他们内在的需求。新课标对高中学生英语学科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具备语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量和扩大记词汇量等;还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同时,新课标还要求达到高中英语六级水平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8万词以上,七级应达到23万词以上,八级应达到30万词以上。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要达到这样一种课外阅读量光靠英语课本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教学资源,例如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网络资源以及报刊杂志等。相比较而言,英语报刊杂志以其获取便捷、成本低廉、操作使用方便而成为教科书以外的教学资源之首选。笔者在英语教学中辅助使用了《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一版》。

二、英语报刊的特点

英语报刊内容新颖、关注时事热点、紧跟时代步伐。报刊内容广泛,体裁多样,一般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其词汇量、丰富其语言知识。而且英语报刊语言地道,很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紧扣学生心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英语报刊语言难易适中,大多数的报刊都设立了各种版别,可供不同英语水平层次的人阅读,如《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英语辅导报》等相应地设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年级的版别,符合了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求。

三、报刊阅读方式

1. 课堂上集中阅读

每周利用一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集体阅读。学生刚开始可能不习惯于用英语来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也不熟悉英语报刊文章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因此,在高一起始阶段有必要采用在课堂上集中阅读英语报刊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英文报刊。

以下是笔者使用《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进行英语报刊教学的一些做法。在报刊阅读课上,教师应精心挑选文章,可结合当前所学课文,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并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时,所选材料又必须作为课本内容的延伸,以弥补课本材料的不足,进而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融汇和扩展。然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则是引导者,学生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听、说、写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应首先进行报刊阅读策略指导,让学生尽早接受阅读技巧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教会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如阅读记叙文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阅读应用文、说明文及科普文章时,应注意找到文章各段落的主题句、文章的逻辑关系等;阅读议论文则应注意作者的观点、找到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对于一些文章,可指导学生采取整体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只浏览文章的标题和图片,对文章进行粗略和整体的理解。阅读新闻报道时要求学生带着5个W(即,who, what, when, where和how)去阅读,边读边自己回答问题。问题弄清楚了,文章也就基本读懂了。在阅读文章时,要培养学生抓住主题思想的技能,提醒学生在快速浏览全文时,不要因为被个别词句难倒而停顿下来,应该重点关注全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

其次,教师还可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指定篇目,并解答老师事先备好的阅读检测题,《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网站也提供了相对应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问题涉及到文章的主题或事实细节,一般是简答题、判断正误、选择题以及任务型阅读。目的是让学生搜索关键信息,找出文章的主题句与关键词。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介绍一些阅读技巧,如:略读、寻读、跳读、预测文章内容、找关键词句(主题句)、理解主旨大意、上下文推理、根据上下文及构词法猜测词义。

教师也可带领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篇目,形式有听原声朗读、学生朗读、老师解读、选句选段翻译、长难句分析等。总之,教师要做一个好的指导者,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大胆实践。教师的作用在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消除学生学习过程的盲目性,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听、说、写的训练。《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上的许多文章网站都配备了地道的原声朗读,教师可选择一些进行听力的训练。《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第3版每期都有“Debate”或“Your words”讨论版块,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对于一些文章,教师也可根据需要采用角色表演、采访、复述故事等其它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仍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则主要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必要时给学生适当的帮助。

2. 学生课外自主阅读

《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第7版“Quiz time”配备了和文章相对应的听、说、读、写各种类型的阅读检测,学生可自主阅读报刊并完成这些练习。

教师应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报刊阅读计划,总结分析自己目前的报刊阅读水平或状况,尤其是阅读速度和对语篇的领悟能力,并及时调整阅读计划和阅读策略。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例如摘抄精彩的词句、片段、格言和警句等。做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还能为后续的语言运用积累素材。

为了提高写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课堂讨论话题课后落实到笔头。口头表达能力强,必然有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要鼓励学生课上说到什么程度,课后就写到什么程度。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为所读文章写纲要或故事大意,培养语篇分析能力。写阅读体会,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这一切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树立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自信心,进一步端正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

四、结束语

总之,进行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内外英语报刊的阅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学生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8

第一步:文本感知

教学项目: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2)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与层次结构的能力。

(3)自动识字(词)的能力,预测、推断能力,据上下文猜测词意的能力。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讨论。

教学活动

教师

(1)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或组织学生讨论相关背景知识。

(2)介绍部分关键词汇,指导学生快速阅读。

(3)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学生

(1)获取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或讨论相关背景知识。

(2)快速阅读,完成阅读练习题。

(3)进行讨论,弄清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练习方式与题型

(1)阅读理解方面的选择题(细节信息)

(2)正误判断题。

(3)图表与连线题。

(4)有关文章主旨的问答题。

第二步:听录音与朗读

教学项目: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与层次结构。

(2)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与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

(3)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听录音,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

教师

播放录音,指导学生听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音语调。

学生

(1)听录音,领会文章的主旨与层次结构。

(2)模仿录音中的语音与语调,练习朗读。

练习方式与题型

(1)朗读。

(2)图表与连线题。

(3)有关文章层次结构的问答题。

第三步:语言知识点的综合学习

教学项目

(1)在语境中学习词汇与短语的教学(读音、拼写、意义、词性、用法、功能、构词等)。

(2)句子教学(句子的用法、语法结构与功能)。

(3)段落(段落的结构与主题)。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与掌握语言语法知识。

(2)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从词汇、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综合归纳、模仿造句。

教学活动

教师

(1)讲解分析词汇、短语、句子的用法与语法知识。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造句。

(3)分析段落结构。

学生

(1)接受理解老师所讲的词汇、短语、句子的用法与语法知识,做好笔记。

(2)运用所学知识模仿造句。

练习方式与题型:词汇运用练习,造句与翻译练习。

第四步:综合理解

教学项目:文章的深度综合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与见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深度综合理解能力,全面把握课文。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3)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讨论与交流,复述课文。

教学活动

教师

(1)指导学生综合深入地理解课文。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复述课文。

学生

(1)通过练习、讨论与交流对课文进行综合深入的理解。

(2)在讨论、交流与复述课文中发展表达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交际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练习方式与题型:讨论与交流,完形填空练习(close test),复述课文。

第五步:读写延伸

教学项目:读写运用。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知识与阅读技巧阅读相关文章,拓展知识面,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

(2)运用所学的知识,以书面的形式表达相关主题,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方法分析与讨论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指导课外读写。

教学活动

教师

(1)讨论分析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

(2)指导课外读写。

学生

篇9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按照三阶段阅读教学:读前“有趣热身”,读中“提问和应答”和读后“热烈讨论”设计阅读教学。但是,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处理阅读文本比较粗糙,问题设计仅限于一些事实细节信息的查找,停留在浅层信息理解上。问题设计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学生阅读理解只是“蜻蜓点水”。 教师花大部分时间在阅读文本的语言点分析和讲解上。阅读文本在教师眼里,往往只是充斥着单词、短语和句型等语言点的书面工具。教师缺乏对阅读文本的充分解读,忽视阅读文本包涵语篇结构、阅读深层理解、文化情感、文体特点和写作技能等解读。英语教师如果停留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那么就不适应时展了。

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加大了对文章阅读的检测力度,进一步从速度、语篇、能力等方面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新教材、新大纲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新要求,加大了对考生理解、概括、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从宏观上看,这是时代的发展对教学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图式阅读理论

语篇阅读理解的图式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语篇阅读理解理论。图式理论(The Schema Theory)被成功地运用到外语阅读教学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解释阅读过程的理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融进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作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明产生了理解。图式阅读理论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在语篇的各个层次上和各个层次之间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的已有知识和语篇各个层次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加工的层次是循环递进的,随着阅读行为的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图式被激活,理解的循环就走向更高的层次,产生对句子的理解以及对语篇的理解。

Clarke and Silberstein 所指出,“读者控制的信息要超出字面所提供的。读者之所以理解读物是他们能把读物透过其文字,与记忆中已存的相应概念联系。阅读的技巧在于语言知识与图式知识有效地相互作用。”同样,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寓言、说明文、议论文等,故事都有开头、结尾,中间有各种情节;情节又有开始、发展、结局等。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读者对某种文章结构越熟悉,阅读时就越能把握思路、层次,对文章的特定框架和各段落的组织排列,及文章的逻辑关系等就越清楚,因此读起来就得心应手,阅读速度也随之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理解问题时,要注意读前调动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读中要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和梯度,让语篇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产生更高层次的理解。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意图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语篇结构,通过设计参阅型问题,引导学生对整个语篇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立场观点全面领会,进一步进行评论和欣赏。

三、初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与阅读策略

1.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

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梁美珍,2011)。展示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阅读的初始阶段,提问的内容涉及文本的词句、细节理解或篇章结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快速查找文本便能回答。参阅型问题是在学生理解并获得文本的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而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评估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处理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这三类问题设计有梯度,层次鲜明,围绕阅读文本,即抓住了双基教学,有兼顾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运用的主要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进行有效阅读和解决问题而采取的方式、技巧或行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阅读策略有:略读(Skimming),读(Scanning),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Using context),使用背景知识预测(Predicting with the background),辨别文章结构(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查阅字典(Using the dictionaries),使用关键词(Finding the key words),寻找主题句(Finding the topic sentence),类推(Deducing),比较(Comparing),推理(Consequence),概述(Summarizing)等。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应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章。阅读前阶段主要是通过使用背景知识预测和辨别文章结构,预测标题等阅读策略,预测文章大意和文章结构,激活背景知识的图式,为下一步的读中活动做准备。阅读中阶段主要是为了验证读前预测,获取更多的文章信息,更深层理解文章、作者意图和句子结构等,因此主要使用的阅读策略是略读,验证读前预测,通过读,找事实,获取表层信息,并使用关键词,上下文猜测词义,比较,推理等策略。阅读后阶段主要是评价文章,拓展与运用,因此主要运用的策略是推理和概述等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阅读文本的需要适当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同时教师在设计三个类型的阅读问题时,注意结合阅读策略而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解决阅读问题的需要正确使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借助策略理解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初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文本信息处理和问题设计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教师在每个阶段中设计阅读任务,使设计的任务与任务之间相关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运用阅读策略从标题、图片的预测到验证预测结果,由获取事实信息表层理解文本到通过事实信息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达到深层理解文本,最后通过评价欣赏文本,了解作者意图,拓展阅读文本输出阅读信息。学生在完成各阶段的阅读任务中,不断激活背景图式,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上升,最终达到深层理解文本信息。笔者分别在三个阅读阶段中引用阅读教学课例片段进行探讨处理阅读文本信息的问题设计。

1. 阅读前活动阶段

阅读前活动可以称作导入。其目的是降低阅读活动中的难度,让学生做好阅读准备并熟悉阅读任务。本阶段主要是通过创设情景、学生预测和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激活学生原有背景知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图式。一般是对文本标题、图片等预测和探究或补充阅读的背景知识。

2. 阅读中活动阶段

本阶段的目的是验证前一段的预测,获取详细而确切的信息,了解和熟悉课文中生疏的词、短语、结构等语言现象。教师就阅读文本进行表层提问即展示型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查找等方式掌握文本大意或段落大意,构建较详细的语义图象,梳理全文的信息脉络和语言,基本理解文本内容。并设计参阅型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层加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挖掘探究性阅读,让学生理解和推测作者意图。这一阶段的阅读任务和问题设计不易过多,过散,必须有梯度,严谨和逻辑性。一般设计三个阅读任务:Task1,Task2和Task3,每个任务之间必须有梯度和逻辑性。

(1)Task1通常设计文章体裁提问,段落大意与段落匹配、文章大意概括或简单了解故事情节等问题,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大意,对文本有大概的理解,并对读前预测进行验证。

【阅读课例片段1】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木马计》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但学生并不熟悉这个历史背景,因此在读前通过图片介绍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但没有告知故事经过和结局。

While-reading :

Task1 Fast-reading and answer:(read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the story)(自主阅读)(2分钟)

1. How long did the war last for?

2. In the end, who won the war?

3. The winner succeeded not by ,but with .

【说明】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对故事内容大概了解,知道谁打败了谁,历时有多长时间,通过什么打败的,为第二个任务做铺垫。

(2)Task2通常设计展示型问题为主,让学生运用读,找关键词,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策略,获取文本事实信息,为深层理解文本,完成第三个任务做准备。

【阅读课例片段】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Task 2: read carefully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details)(自主阅读,再小组讨论)(5分钟)

1. “Captain, they’ve gone,” “they” refers to ________.

A. the guards B. the Greeks

C. the soldiers D. the captains

2. Where did they leave the wooden horse?

A. Outside the city of Troy

B. By the river

C. In the city of Troy

D. On the wall of Troy.

3.Why is the wooden horse on wheels?

A.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Greeks to take home with them.

B.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soldiers of Troy to pull into the city.

C. Because the Greeks want to seize the captain inside the horse.

4. Who did the Greeks seize ?

A. The captain. B. The soldiers of Troy.

C. The Greek army. D. The captain and other prisoners.

5. Which is in the right order according to the story?

①The Greek soldiers opened the main gate.

②The soldiers dragged the wooden horse into the city.

③The Greeks left the city of Troy.

④The Greek army captured the city of Troy.

⑤The Trojans celebrated and went to sleep.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②③⑤①④ D. ③②⑤①④

【说明】这五个问题中第1,2,4,5题为展示型问题,训练学生运用读和根据上下文猜词义等策略寻找答案,从而理解故事细节。问题3是参阅型问题,学生通过运用推理策略,深层理解文本,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同时为第三个阅读任务做铺垫。

(3)Task3通常设计参阅型问题,在学生理解文本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教学案例略)

3. 阅读后活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此阶段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对课文中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使他们把所读到的东西与他们所掌握的东西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输出。教师可以设计评估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对作者的观点,谋篇布局等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质疑和评价,培养阅读的思维能力。这一阶段是阅读理解的核心部分。

篇10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对于议论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除了议论文文体所特有的知识点外,还考查非议论文文体的有关考点。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的主要考点有:⒈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⒉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补写;⒊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⒋论证结构的理解;⒌议论文语言风格的体会。非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的主要考点有:⒈考查搜集、提取信息的能力;⒉理解、概括文章的内容;⒊考查把握句子、段落的过渡、衔接、呼应及其作用的能力;⒋考查评价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考向预测】

在今后的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的设计上,将会更加贯彻新课标理念和精神。“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等理念将进一步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体现出来。今后,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的命题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文本材料注重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从近年的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看,其文化内涵已融入到阅读材料中。选文力图反映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对学生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等方面的引导。

2.重视基本阅读能力,兼顾文体阅读能力。近年中考议论文阅读题的设计,都注重了对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有的地区议论文阅读设题几乎都是基本阅读能力。可以预见,今后的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对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比重将会加大。考查文体阅读能力,主要是考查运用文体知识阅读议论文的能力,直接考查识记、判断文体知识的题目将会很少出现。

3.更加强化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悟是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有助于改变阅读教学中片面肢解课文和机械训练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心论点,即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的见解和主张,也包括对文中某个观点的理解。②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章思路是作者运用材料布局谋篇,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议论文的思路理解主要体现在论证方式、方法的考查,论述层次的划分等。

4.试题的开放性将会增加。近几年在中考中不断增加开放性试题。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主题,是教育肩负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开放性试题承载着创新的火花,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开放性试题既有开放的一面,立足于“灵活”,留给考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考生能够充分张扬个性,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有限制的一面,即关于内容、形式等,提出显性或隐性的要求,成为评定答案的重要依据。总之,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外议论文阅读的考点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复习时,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悟,用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去解读议论文,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自己的视野。

【解题指导】

1.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在议论文阅读中,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同学们在品味词语含义时,容易停留在一般理解的浅层次上,导致词义理解的不完整或表面化。正确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在文中”是关键,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联系语境,从作者的思想倾向、词语的感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揣摩才能准确解释词语的含义。体会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 ?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对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的理解,则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

2.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关键性语句,就是文中对表述内容、点明(暗示)中心、表达情感起重要作用的语句,如中心句、过渡句、照应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等。关键语句往往带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找关键语句目的在于找出“画外音”,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

阅读议论文时,孤立地理解语句特别是关键性语句,是不能正确把握句意的,只有将关键语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深刻含义才会浮出水面。一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运用分析词义的办法,联系整个句子甚至全文中心,分析词语的作用,说明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感情。二是根据修辞方法来理解。先弄清楚该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是什么含义,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摘取或归纳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而中心论点是作者观点的核心。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因文而异,多放在文章开头,但也不尽相同。放在开头的,较易把握,但也要慎重,必须通读全文审读才可确认是不是中心论点。放在结尾的,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放在文中的,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辩后,再提出中心论点,驳论文、读后感,多采取此法。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需要读者很好地研究文章和题目的各种关系,才能归纳出来。很多时候,题目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不管放在何处,只要留心题目、论点的位置、分析议论展开后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心论点是可以找到的。另外,需要注意论点语句的特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它不能以疑问句式、短语、比喻等形式出现。

4.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论据的补写。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事实和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论点和论据是密不可分的,论据应当是典型的,符合科学或事实的,有力量的。论据的补写也是近年常见的议论文考查题型,答题的关键一是把握论点,二是要分析补写的论据与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能够证明论点,论据的可靠性、正确性如何。

5.论证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证的方法较多,其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判定和分析论证方法的前提是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主要特点。论证的方法常见的主要有:演绎论证,先提出中心论点,再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归纳论证,即先摆事实讲道理,再归纳结论。举例论证,即列举事例作为论据来论证论点。引用论证,即引用理论(名言、格言、定理、法则)来论证论点,又叫理论论证。对比论证,就是把相对立的事实或相悖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以证明作者的观点。比喻论证,即以形象的比喻证明观点,从语言上,表现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论述的对象作本体,再设出与这个对象本质上有相似点的喻体,进行阐述。归谬论证,也叫引申法,由反面论点,引申出错误的结论,以对方反面论点。这几种方法在文章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6.文章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程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综合式,等等。要注意分析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在分析问题时,还要注意论证方法的使用,如有的段集中使用事实举例的论证方法,有的段则侧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有的段则集中阐述道理进行论证。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认知。

7.内容探究。

篇11

英语四级考试已成为当今普遍、权威的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统一考试,受到学生、教师、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广泛重视。英语四级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占据最大比重分值,做好阅读理解对通过考试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对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存在的困难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阅读理解是最难的部分,平时练习不得要领,最终导致考试失利。笔者结合理论和实践,证明解决英语四级阅读理解学习困难需要CBI理论的指导。

二、CBI教学理论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依托式教学)教学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CBI不是围绕大纲组织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即将学习的内容或信息开展教学。CBI理论促使教学重点发生转移,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主题知识学习语言,内容依托教学法主要有专业内容依托模式、主题依托模式和辅助式语言教学模式等模式[1],其中主题依托模式(theme―based approach)是指授课教师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者话题设计课程大纲并组织教学。

CBI教学理念的三个要素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符合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2]。

语言与其所在目的语中的科技、历史、文化等是融为一体的,这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学习语言而不学历史、文化等知识是片面的。以内容为依托的阅读教学强调阅读与内容结合起来教学,这不仅增加了学科知识,还促进学生了解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进而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依据CBI教学法,学生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学好相关主题的文化等各种背景知识。为完成某一主题任务,学生要从网上查询相关资料,既学到了学科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更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了所学主题内容。

CBI理论下的阅读教学突破传统教学理念,颠覆传统的阅读技能课程模式,实现主题内容和语言的有机融合,从而既提高阅读技能,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CBI教学法在四级阅读备考中的应用

根据目前的考试大纲,英语四级考试阅读部分的选题原则是:题材广泛,但涉及的背景知识应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为学生所理解,具体涉及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历史、宗教、体育、医药、环保、风土人情、科普知识等各个领域。依据CBI理论的主题教学法,教师可在备考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主题备考。通过CBI的主题教学理论,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主题的知识,扩大知识面,解决在调查中反映的知识面窄问题,能在四级英语阅读中游刃有余。

CBI指导下的主题教学可大体分为以下三步,以近年常出的新科技类主题阅读理解为例。

1.主题词汇学习

词汇是阅读的基础和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最新科技相关的词汇。依据CBI理论,给学生布置任务:登陆英文网站查找新科技相关的常用词汇,找出近十年四级阅读考试题中科技相关的生词和重难点词汇。然后分组协作,互相检查词汇的记忆,以此为中心,发散记忆更多的相关词汇,迅速扩大科技相关的词汇量。

2.主题技巧讲授

英语四级考试阅读主要测试以下能力:

(1)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思,又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2)能理解字面及隐含的意思。

(3)既能理解事实和细节,又能理解阅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4)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信息转换。

新科技类主题常考事实和细节理解题,可重点讲授寻读技巧。首先在文章中定位有关文字,然后加以分析,判断出字里行间的意思。科技类常考主旨和大意,主题讲授法可侧重如何通过略读抓主题和中心思想。四级考试中,大多数考题看段首和段尾就能找出段落主旨。

3.主题真实材料实战

围绕相关主题的真实而有实际意义的阅读材料,不仅能促进语言知识学习,还能培养将来工作需要的资料查阅分析技能。

依据CBI理论,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主动查找相关主题的真题及其他真实材料。学习科技类主题时,布置任务,启发学生上BBC、VOA等全英文网站查找新科技主题材料,然后对材料开展小组阅读实战练习、小组互评、课堂展示思路等,提高对真实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语

CBI指导下的以相关知识为核心的分主题教学能从很大程度上解决四级考生知识面窄导致阅读理解得分低的问题,提高考生四级考试通过率。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四级阅读理解的备考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12

(1)阅读的准备活动。①导入。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是设计导入的基本出发点,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则是设计导入方法的根本目的。②标题讨论。在进行阅读前,教师先将课文的标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猜测这篇课文所讲述的大概内容,不论学生的猜测正确与否,最终都会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谈论的兴趣,同时也会激发他们急于阅读的欲望。③背景介绍。在进行阅读前,教师讲解一些背景知识,能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当然,教师的介绍最好用英语,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④生词教学。为了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在阅读文章前教师可以先教一些文章中要出现的难一些的单词,但不必呈现全部单词,只呈现那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单词,其余的一部分单词在阅读课文时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去推测。⑤指导性问题。在阅读前,教师提出一两个指导性问题或一般性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2)阅读中的活动。①跳读。跳读大约两分钟左右,它要求读者能从语言材料中很快地找到特定的信息,并能寻找到所需的信息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②掠读。又称略读,约花五六分钟左右。这种阅读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完全篇,领会主旨或抓住主要内容。③细读。细读又称研读或深读,属于精读范围。在学生跳读后即做练习,再安排五六分钟分段细读,注意细节,注意语言结构,处理语言点,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帮助其深化理解。④讨论答案。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的答案。通过讨论相互补充、各自完善,学生不仅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还练习了口语表达能力。

(3)阅读后的活动。①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归纳,以及对话题中心、写作意图、作者观点、态度等的讨论。②对段落结构的分析和讨论。③围绕课文内容的言语交际活动。

二、积极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同时,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自己所学英语知识的能力。在阅读文章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让学生去阅读。常见的阅读方法:

(1)不良阅读习惯的改正。改正以往不良的阅读习惯:逐字逐句地阅读,用手指着单词一字一字地读,小声朗读或在心里默读,缺乏自信,过分依赖字典、过分重视细节,忽略对文章整体理解。

(2)猜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新的单词,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要急着查字典,教他们学会一些猜测生词的方法。如通过近义词和反义词、利用构词法(合成、转化和派生)或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这样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形成了一种能力。

(3)辨认语段标志能力的培养。语段标志句也称主题句。抓语段标志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语段标志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都是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居后。

(4)剖析复杂句子能力的培养。句意的理解往往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复杂句子能力,尤其是主干句。如主语、谓语和宾语,一般每段的主干句就表达了这段的中心思想。

(5)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在做阅读理解训练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检测学生的阅读文章的速度,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先快速地浏览文章后面要做的习题及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这样既可以提高做题的速度,也可以提高所做题的准确度。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在阅读文章前教师可借助实物或简笔画先教一部分生词,尤其是那些难以理解的生词。对于学生大多容易理解的生词,就让他们在阅读课文时根据上下文自己去揣摩理解。当然,学生要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除了要抓住主干句外,还要抓住句子当中的关键成分。

(6)推测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力的培养。掌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对准确理解文章主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

三、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

(1)应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心和文章结构。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篇13

效度的高低是衡量语言测试的主要指标,效度指:一个测试能够测出预定要测量事物的程度,内容效度是指考试的题目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所要测量的目标。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内容效度研究方面内容呈多样化趋势,影响较大的有:杨惠中和Weir对大学英语四六级从结构、内容、预期效度方面的研究;邹申对TEM考试效度的历时研究等。

高考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国家级教育考试之一,据笔者对文献检索,发现近几年关于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系统研究不多,所以此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依据语言测试效度理论,结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说明等来验证其内容效度,旨在为今后的试题设计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一、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的建立

1.内容效度的验证依据。本文将依据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检验其内容效度。

(1)近三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安徽卷)、《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它们共同规定了高考英语阅读测试的考查内容、阅读的语篇特征。与以上三项的符合程度越高,其内容效度越好。

(2)语言学和语言测试中的有关阅读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了阅读及阅读测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一个有良好阅读效度的阅读测试,也一定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3)关于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非常成熟、稳定。

2.内容效度标准的建立。在效度研究框架方面,Bachman等提出了测试任务特征框架,该框架把测试方法分为五个层面:测试环境、测试说明、测试输入信息、输入信息的预期回答、输入和回答的关系。这个框架的提出为其后各种测试的效度研究提供了方法依据。笔者在此任务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命题要求及受试者特点,将从语篇输入和受试者的预期回答两方面来研究,具体见下表1。

二、2012~2014安徽高考英语阅读内容效度实证分析

依据上述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笔者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从题材、体裁、文章长度、阅读速率及阅读微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验证。

1.文章题材。题材是文章所涉及的话题领域,在阅读测试中,输入的话题对考生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阅读文章题材分布的得当与否不仅影响试题的偏颇性,而且关系到试题效度的高低。同时,《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教学大纲》要求读懂有关任务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内容的材料以及简单的应用文。此外,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考生应该熟悉涉及社会、校园生活、科技、历史等24类话题。为此,笔者对近三年的阅读材料的题材做了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材料文章题材涉及到人文、科技、生活、环保、中西文化等多方面话题,题材分布广泛。其次,选材贴近考生生活,如:2013年A篇关于生活中的习惯和建议,2014年A篇的智能机器人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服务,兼具知识性和时代性。同时,题材的选择契合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理念,不仅选取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材料,也选用了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的文章,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拓展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又了解了历史文化,实现了阅读测试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部分文章材料符合命题要求,题材深浅有度,安排较合理。

2.文章体裁。体裁涉及到篇章组织的文体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会对受试者的理解会产生影响。文章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纯粹的描写文非常少见。同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高中毕业生能够识别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及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因此,笔者将文体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以下是笔者按此四类对高考阅读材料的体裁进行统计。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体裁主要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说明文所占的比例最大,较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其中,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比例比前几年的有所下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阅读技能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说明文信息量较大,议论文论点鲜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信息定位、推理判断能力及逻辑思辨能力。但是,近三年对应用文的考查非常薄弱,虽然说明文和记叙文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但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笔者认为,加强对应用文的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3.文章长度。阅读长度得当与否是考查考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水平的英语考试对阅读材料长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并以此来考查学生不同的阅读技能。比如,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的速度和信息定位能力;而对于短小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文章长度即文章所包含的的总词数,这里我们按单词数来表征文章长度,同时除去了文章中所有汉语注释。下表是对近三年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材料长度的统计。

《考试说明》对阅读量的要求做了明确的阐述,在2005~2008年说明中要求对所提供的文章长度不少于1000词,而自2009年新课改起考试说明规定阅读文章长度不少于1200词。按照五篇文章计算,每篇文章的阅读量至少应该控制在200~240词左右。此外,韩宝成提出阅读文章的单篇长度在200~500词以内比较恰当。据此对照表4,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部分总的阅读量大致在2000~2200之间,2013和2014年的阅读量基本持平,总体上来说阅读量有上升趋势。据笔者推断今后的高考英语阅读量应该是上升趋势,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上对课外阅读量加大的要求。

4.阅读速度。阅读速度常被视为衡量阅读者阅读水平的参考性指数,在安徽省高考英语中,自2009年起,《考试说明》要求考生应在规定的35分钟内完成阅读量不少于1200词的文章。给定的35分钟包括阅读文章及回答问题的时间,按照杨惠中和Weir给出的1U0.75的时间分配比例,可以得出阅读文章的时间为20分钟,而答题时间为15分钟。依据此时间分配,笔者分别通过计算得出近三年文章的阅读速度。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看出,文章阅读速度基本在60词/分钟至80词/分钟范围内,三年的平均文章阅读速度为71.3词/分钟。总体阅读速度基本上在50~70词/分钟之间,体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在阅读速度上,课程标准指出在文章生词率少于3%的情况下,基本阅读速度应达到50~70词/分钟。而较高要求应达到70~80词/分钟。可见近三年文章阅读速度是处在较高要求的水平上,总体阅读速度达到了基本要求。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认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强对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5.阅读微技能分布。除了分析语篇内容,对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验证要从读者的预期回答方面进行研究,这里的预期回答指得是学生处理阅读材料的微技能。杨惠中指出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研究要考察连续几年试题是否覆盖了对全部或大部分阅读技能的考查。此外,《考试说明》明确列出了六种阅读微技能: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推断生词词义;做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对阅读微技能统计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试题的不同层次技能的分布特点,而且有助于优化和调控试题的内容效度。下面是笔者对近三年阅读微技能考点的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理解试题总体上涵盖了《考试说明》中对阅读微技能的考查,其中对文章结构的考查很薄弱,近三年基本上没有考此类型的题目。而近些年对“理解具体信息”和“判断推理”两类技能的试题考查力度大大加强,占了整个试题的75%。其中判断推理”、“理解文章主旨要义”、“作者观点态度”题占56.6%。可见,阅读测试是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体,兼顾对高难度试题的考查,基本符合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的命题思路。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英语阅读试题不难发现,理解文章具体细节信息题一直是独占鳌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迅速定位和正确理解信息的能力。同时,鉴于“判断推理”类题目量加大和对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笔者建议中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对阅读教学的反拨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的角度对阅读测试进行效度研究也是行之有效的。虽然如此,笔者认为还有三点需要加以思考。

第一,阅读理解体裁需要完善。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英语的交际性和工具性日益突出,应用形式也越发丰富,因此,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应当适当增加对应用文的考查。纵观近些年的高考阅读材料,笔者发现以说明文最多,其次是议论文,而应用文则是凤毛麟角,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可以适当增加应用文的篇幅,以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全面发展。

第二,注重语篇教学。据笔者了解到,现在很多中学都是把高考作为指挥棒,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考试,教师们上课的重点还是集中于语法和词汇的枯燥教学方式,因此造成了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由于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应该注重语篇教学,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第三,拓宽英语学习渠道,丰富英语学习资源。基于高考阅读题材的广泛性、生活化和时代化,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向外延伸,教材不再是孤本,而只是英语学习的一个范本。教师有必要对教材材料进行全新地解读。另外,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如让学生阅读英语报刊、英文简写本经典小说,充分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测试与教学密不可分,本文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内容效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并给出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希望后来的广大研究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以提高高考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achman,L.F.&Palmer, A.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Weir, C.J.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Language Tests[M].London Prentice Hall,1993.

[3]刘润清,韩宝成.外语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