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浅谈初中语文文学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次初步尝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将国家的教育政策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成长期健康向上发展。
浅谈初中语文文学

浅谈初中语文文学:分析初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

一、 文学名着阅读的功效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而文学名着阅读更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可见名着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窗,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因此,近年来文学名着阅读这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广阔天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 文学名着阅读的现状

笔者曾对我校的学生作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中国四大古典名着并非人人涉猎,对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读得不多;二是 对古典诗词缺乏热情,有把苏轼说成唐朝诗人的;三是对现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连茅盾、路遥都不知道;四是对外国名着知之甚少;五是喜爱看的偏重通俗刊物(如《故事会》、《民间故事》);偏重情节离奇、刺激性强的武侠、言情小说。

造成此原因主要有: 观念淡漠,认为读不读不会影响考试成绩、把大量的时间化在对语文知识的操练和掌握上,缺少阅读的时间、由于远离阅读,长期享受不到阅读的快感,没有阅读的兴趣。

三、 文学名着阅读的方法:

(一)转变观念

古人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的事例也告诉我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哪一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哪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经验的时候不是把“多读”放在及时位的呢?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课内学方法,课外得“营养”,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紧紧抓住文学名着阅读这块重要阵地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开学初,我就给学生讲明阅读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同时开列了80多部作品书目,简单介绍情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使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期中间我利用教科书上的名着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例:在教《杨修之死》时推出许多三国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着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拓展阅读渠道

(1) 要求班中每人购买一本名着,各各不同,相互交流着看,无形中就在班里形成了一个小型书库,有语文课代表管理并督促同学定期借阅。

(2)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由8个小组长负责做好学生的借阅工作。

(3) 通过网上查询资料,熟悉相关网址,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加强阅读指导

1、 课内示范,教给方法

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讲《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香菱的刻划是多视角、多方位的,并通过对香菱苦志学诗的细节描写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香菱的性格特征达成公识:天资聪慧、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及时、五回等,联系香菱(甄英莲)的悲惨身世,对香菱的强烈求学欲望和专心致志的精神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作者对香菱悲惨的一生寄予了深深地同情。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特别是有着类似经历的林黛玉指点了迷津。 再例如:在讲《出师表》是时,在了解诸葛亮生平事迹之后,重点分析他身上那种忠心报国的儒家思想,所以才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后要求学生课后找到《后出师表》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阅读,深刻地体会仁人志士那种身怀天下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心。

2、指导学生自我咀嚼

读书切不可走马观花,读完后一点不留痕迹。学生往往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把书弃置一旁。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远远没达到要求。我要求学生每月阅读一本文学名着,写两篇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评论作品主题、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人物的评价、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甚至可改变情节、续写结局等。每学期进行一次舞台剧表演,让学生自己把名着改编成剧本,然后由学生自己编排、设计、表演。没有对名着的一定把握,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同学之间读书札记互相检查,共同欣赏,看看谁读得多,读得精,读得投入;四人小组或八人小组举行读书笔记交流会,掏掏心窝诉说阅读过程中的真话、实话,真情实感,看看谁的收益最多。班级每两周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可以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慷慨陈辞,亮出自己的个性与特长,以得到更多的赞同者;还可以开展辩论会,此类活动可在课外活动中自行组织,事先准备一个课题确定正方和反方,然后各自选派干将精心策划,翻阅大量的资料,既有专一性,又有挑战性。我曾在班中举行 过一次悟空和八戒谁更率真的辩论,唇枪舌战历时一个多小时,场面空前激烈,最终还未分出胜负。如果不是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任何一方都将会不堪一击。而正因为学生们极其熟悉作品,所以能言人所未言,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以至老是使对方措手不及一时不能取胜。

阅读本是一种个人行为,通过组织、交流,使它变成一种集体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竞争,不仅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而且使自己的阅读目标得到了支持,阅读兴趣得到了强化,阅读视野得到了拓展。

浅谈初中语文文学: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初探

欣赏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养成正当的态度,培养正当的兴趣,以指导人生的行为,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浓厚求知的兴趣。语文文学作品欣赏,就是个人对于文学作品给予一种评价,继而产生了好恶。这是一种心理的、情绪的反应,多属于感情方面,与知识思想之属于理智者不同。现今的教育,多著重于知识的灌注,和习惯技能的养成,而忽略了品格的陶冶。其实,高尚的品格,有指导人生和陶冶性情的较高教育价值。我们若能使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理想,养成一种正当的态度和兴趣,然后才能确保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正当的途径,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通过文学欣赏, 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无产阶级的情操。美的观念是同人们的道德观念紧密相连的,它反映着人们的世界观,所以我们向学生进行文学欣赏的时候,实际是在宣传一种道德观、世界观,它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语文是基础工具课,当然不能把它上成政治课,但是作品内容和教师审美趣味的功利性,能够使审美教育带有鲜明的倾向性,从而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消除错误的审美观,使身心健康地成长。因此,文学欣赏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中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手段。

以上,我们明确了文学欣赏的意义,下面我就个人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来谈谈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教学一点看法。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欣赏一篇文学作品,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却听的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是学生和老师教学交融没有做好,心灵不能相通,谈何理解,谈何欣赏呢。我在总结教学成败当中,体会到以下几点文学作品欣赏教学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渲染铺垫,“浓妆艳抹总相宜”

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欣赏,最终要通过对语言的品悟和富有穿透力的语感能力来完成。欣赏者具有敏锐的语感和对语言艺术的悟解能力,才能切入语言载体内部的情感世界,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意。从语言构造的角度看,任何文学作品,除了有表示语言符号的指示层面外,还有语言符号的情意层面。英国着名文学理论家瑞恰兹曾经说过,文学和科学的不同在于前者的语言是感情性的,而后者的语言则是指称性的;文学是感情地使用语言,用语言来激发人的情感着名的语文学家夏尊先生在谈文学欣赏中的语感时也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燃烧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由此可见,人们在欣赏作品并对其作出欣赏判断时,往往是凭着自己的语感力,透视形象的语言,悟解包蕴的人生经验的。这种欣赏的力度和境界,便是主体情感反应的终结形式,即在理性的参与下对作品作出的欣赏感悟。

二、美读抒情,“一石激起千层浪”

欣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不同于一般文章的阅读理解,既不是居高临下的“截断”,也不是摄取对象式的“凝视”,更不是条块式的“尸体解剖”,而是一种参与。它要求欣赏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地融入事物,与作家一起脉搏、一起心跳。在这种感知的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经欣赏者的视觉与听觉直入心灵,唤起无法言说的情感冲动,“不但获取语义内蕴的信息,而且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影响人的个性和品格的形成”。

欣赏者的情感反应,是一种复杂的欣赏感受交流,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因素复合的欣赏心理过程。作家通过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将社会现实熔铸成文学作品,欣赏者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感受来欣赏作品,从而构成带有个性色彩的艺术形象。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反应。同样,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欣赏者所得的感受也难免不尽相同。

美读抒情,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诵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家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把自己带进作品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同时又能把作品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生动地表达作品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使人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三、讨论交流,“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始终注视着具体的艺术形象,头脑中始终活跃着审美意象,就在这具体感受和情感活动中逐渐了解和认识了人生。例如,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人们不仅要了解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或历史事件,还要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思想情绪推动下创作作品的,以及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个人情感和社会心理。在这方面,不仅大量表现人的优美情趣、高尚情操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文作品,可以使欣赏者在阅读感受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就是比较冷峻的以再现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品,也能够起到这种有益的作用。如欣赏鲁迅的《孔乙己》,欣赏者可以认识到既无真才实学又无自爱之心的人生之可悲,从而产生哀愤之情。

四、板书讲解,“画猫画虎要画骨”

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注重情感体验,审美愉悦,精神共鸣培育感性力量。我们通过板书讲解来移情体验,让文学的形象在脑海中再现,展开联想想象让文学的意境在脑海中浮现,从而进入文学作品所创造的境界之中,感同生受,那真是其乐融融,其中的滋味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从而达到文学欣赏的真正目的。

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诗人寄托的是苦心探索光明未来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而欣赏者面对的却是作品所展现的生活图景:远远的街市、闪闪的灯光、晴朗的星空、天河两边自由来往的牛郎织女。欣赏者直面浩渺的苍穹,自然要勾起类似的人生感慨。这种感情力的沟通,并非由清醒的自我意识造成,但它确实促使欣赏者形成了情感冲动和欣赏愉悦。我们可以通过板书来让这种冲动和愉悦升华,从而有一种说不出的欣赏快感。(板书略)

通过以上板书的配合讲解,我们对作者追求光明追求理想的艺术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感情和形象等方面都有了升华。如同“画猫画虎要画骨”,一样,我们要画出文学作品的内涵美,这种美对人的熏陶如同闪电,一下子就照亮整个心灵世界。

浅谈初中语文文学: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体验教学法分析

【摘要】:文学作品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体验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理解。本文则对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体验教学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学作品;体验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体验式教学也被引入课堂,这更为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体验式教学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能够在体验式教学中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1]。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方式,探究体验式教学在这过程中的运用。

一、在教学中为学生创建体验平台

课堂授课是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途径,如何能使短暂的课堂授课实现较大的收益,这是值得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体验平台。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与情感体验,在这种教学目标下,教育部门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并广泛的应用于实践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重视课堂效率,重视启发学生内心的实际感受,并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从而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1]。体验式教学较大的特征就是能使学生充分融入作品,身临其境,最终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这是体验式教学的较高目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

例如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与朱元思书》一课时,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理解和鉴赏,则运用语表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富春江的行舟上,教师再借机提问,城市中会听到这么丰富的天籁之音吗?没有尔虞我诈的虚伪之声,没有拍马逢迎的肉麻之声,一切生灵都自由欢畅和无拘无束,经过上述语表情境的引导学生能深刻体会作品境界的纯净和宁静。一般对于诗词的学习,学生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只有融入一定的情感,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平台,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2]。另外,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也普遍运用,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作品中的山水之美,从而体会到作者对世俗官场的憎恶以及归隐自然之情。总的来说,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同身受”和“身临其境”,体验即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和动手实践,从而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领域和体会文学作品的奥妙。

二、实施角色扮演,提高学生情感体验

体验式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角色扮演,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并体会文章中的情境与意境。这种方式比较直观,更易于让学生理解与接受。例如初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单元的《空城计》,在进行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别饰演诸葛亮和司马懿,扮演诸葛亮的学生坐在讲台上,作弹琴状,尽可能将这位历史名人的气度表现出来。他在面对强兵压境,手下几无可用之兵的状态下,仍能想出计策,直面数万魏兵,他的淡定与气度可见一斑。另外还要邀请司马懿进城听其演奏,同时,扮演司马懿的学生要表现出多疑的性格特点,司马懿过分的瞻前顾后,考虑太多而最终陷入了诸葛亮为他布下的局。他想万一城中有埋伏,他失败而归,在整个曹氏集团中的地位将会急剧下降,而倘若诸葛亮只是虚张声势,他进城直接灭了诸葛亮,蜀汉将再无障碍,曹魏统24小时下之路将一帆风顺,天下一旦趋于平定,他已没有利用价值,曹操的多疑势必将他看作心患,他便难逃一死。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对于学生的扮演进行评分,对于表演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空城计的认识,探究人物的性格,从而更好地理解空城计这个故事[3]。教师要启发学生走进历史、融入故事,窥探人物的心理变化,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参与角色扮演的同学进行提问,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所扮演人物的真实感受,这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参与扮演的过程中,也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对人物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识,这也是贯彻落实体验式教学的重要举措。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体验式教学不仅仅是要使学生通过课堂体验完成知识目标,更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的年龄阶段,要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索,发挥想象力,真正做到将知识融会贯通[4]。

例如初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单元的《空城计》中很多学生都会有很多疑,如果当时万一司马懿脑子一发热,直接率兵攻城,或者派一小队士兵进城,那诸葛亮不就挂了吗?那么之后的三国历史会怎么发展,还会不会出现魏被司马家所灭?首先要对于学生的想法进行肯定,换别的任何一个将领都不会直接撤兵,而恰恰两个人都是聪明人,而诸葛亮对于人心的把握整个三国无出其右,其认定司马懿不敢攻城,其城破则司马懿面对“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的曹操,则必死无疑,以曹操的性格不会放那么大的一个隐患在身边,所以空城计司马懿必须陪诸葛亮唱下去,而且必须唱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讨论与思考时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将体验式教学落实到实处[5]。

结语

体验式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次初步尝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将国家的教育政策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成长期健康向上发展。

浅谈初中语文文学:浅析初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

一、文学名著阅读的功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而文学名著阅读更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可见名著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窗,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因此,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这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广阔天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

笔者曾对我校的学生作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并非人人涉猎,对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读得不多;二是对古典诗词缺乏热情,有把苏轼说成唐朝诗人的;三是对现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连茅盾、路遥都不知道;四是对名著知之甚少;五是喜爱看的偏重通俗刊物(如《故事会》、《民间故事》);偏重情节离奇、刺激性强的武侠、言情小说。

造成此原因主要有:观念淡漠,认为读不读不会影响考试成绩、把大量的时间化在对语文知识的操练和掌握上,缺少阅读的时间、由于远离阅读,长期享受不到阅读的快感,没有阅读的兴趣。

三、文学名著阅读的方法:

(一)转变观念

古人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读书破万卷,F笔如有神”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的事例也告诉我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哪一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辉煌或就的?哪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经验的时候不是把“多读”放在及时位的呢?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课内学方法,课外得“营养”,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紧紧抓住文学名著阅读这块重要阵地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开学初,我就给学生讲明阅读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同时开列了80多部作品书目,简单介绍情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使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期中间我利用教科书上的名著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在教《杨修之死》时推出许多三国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著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拓展阅读渠道

(1)要求班中每人购买一本名著,各各不同,相互交流着看,无形中就在班里形成了一个小型书库,有语文课代表管理并督促同学定期借阅。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由8个小组长负责做好学生的借阅工作。

(3)通过网上查询资料,熟悉相关网址,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加强阅读指导

1、课内示范,教给方法

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讲《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香菱的刻划是多视角、多方位的,并通过对香菱苦志学诗的细节描写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香菱的性格特征达成公识:天资聪慧、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及时、五回等,联系香菱(甄英莲)的悲惨身世,对香菱的强烈求学欲望和专心致志的精神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作者对香菱悲惨的一生寄予了深深地同情。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特别是有着类似经历的林黛玉指点了迷津。再例如:在讲《出师表》是时,在了解诸葛亮生平事迹之后,重点分析他身上那种忠心报国的儒家思想,所以才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后要求学生课后找到《后出师表》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阅读,深刻地体会仁人志士那种身怀天下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心。

2、指导学生自我咀嚼

读书切不可走马观花,读完后一点不留痕迹。学生往往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把书弃置一旁。这种蜻蜒点水式的阅读远远没达到要求。我要求学生每月阅读一本文学名著,写两篇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评论作品主题、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人物的评价、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甚至可改变情节、续写结局等。每学期进行一次舞台剧表演,让学生自己把名著改编成剧本,然后由学生自己编排、设计、表演。没有对名著的一定把握,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同学之间读书札记互相检查,共同欣赏。看看谁读得多,读得精,读得投入;四人小组或八人小组举行读书笔记交流会,掏掏心窝诉说阅读过程中的真话、实话,真情实感,看看谁的收益最多。班级每两周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可以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慷慨陈辞,亮出自己的个性与特长,以得到更多的赞同者;还可以开展辩论会,此类活动可在课外活动中自行组织,事先准备一个课题确定正方和反方,然后各自选派干将精心策划,翻阅大量的资料,既有专一性,又有挑战性。我曾在班中举行过一次悟空和八戒谁更率真的辩论,唇枪舌战历时一个多小时,场面空前激烈,最终还未分出胜负。如果不是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任何一方都将会不堪一击。而正因为学生们极其熟悉作品,所以能言人所未言,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以至老是使对方措手不及一时不能取胜。

阅读本是一种个人行为,通过组织、交流,使它变成一种集体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竞争,不仅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而且使自己的阅读目标得到了支持,阅读兴趣得到了强化,阅读视野得到了拓展。

浅谈初中语文文学:浅谈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一般是指以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形式为代表的作品,它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依托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给人以艺术享受,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应该说文学作品以其高雅的审美情趣、厚重的历史使命、多元的解读视角和严肃的生命思考一直作为语文教材建设长期赖以支撑的“内容基础”和“价值标准”。它以典范性和文质兼美成为人们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涵养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更是占有较大比例,是师生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凭借。

1 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纵深度的文化阅读,在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大量地接触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为整个人生奠定最初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积累。因为,作为教学文本的文学作品可以体现出以下四种价值。

1.1 提高审美能力

作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照,创造了一个充满真善美品格的艺术世界。欣赏文学作品能让读者获得情绪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愉悦以及感觉上的快适等审美感受。初中生由于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都相对不足,他们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尽管能感受到美的端倪,却无从知晓美的奥秘。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挖掘文本中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人性美等美育因素,培养他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独特的创造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美、追求美、创造美。

1.2 启迪人生智慧

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能给人的生存和生活提供更多借鉴,开启人生的智慧,的文学作品都或隐或现地包含着创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思索和对理想人生的规划,蕴含着他们丰富而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智慧。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也就是和无数圣贤哲人近距离接触和对话的过程。研读《十则》,汲取孔子的智慧,研读《故事两则》,感受庄子的独特个性,学习《两章》,体会孟子雄辩的严密逻辑……在灿烂的历史星空下,在光彩烛照的文学画廊里,一篇篇精美的文学经典,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沉浸其间,涵咏其中,必将受其感染,受其激励,在不觉中提升境界,升华人生。

1.3 历练言语能力

“言语”是指人们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活动。学生在生活交际和文本阅读中不断地接触大量的语言素材,才能慢慢地理解、回味,达到掌握运用语言的“言语能力”。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较强的文学审美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读写借鉴的示范性”。文学作品蕴含了大量的言语典范,能给读者提供模仿借鉴的对象。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不断地读和悟,辅以教师的导和引,加上大量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让学生“亲历”和“历练”,他们的言语素养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1.4 传承文化经典

文化学者余秋雨说,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争太多,只有一种难于毁灭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中国传统都受到了外来文化和信息技术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更加热衷各种各样的“洋节”,钟情网络文化,习惯屏幕阅读。所以,在当今时代,通过课堂渠道,经由语文教材,向学生传承文化经典的任务和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2 当前初中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推行课程改革以来,经过众多课程专家和语文老师的艰苦探索,初中语文教学的面貌的确有所改变。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甚至无产出)”却也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就目前而言,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初中文学作品教学的现状却依然改观不大,最主要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主导课堂,方法僵化,模式单一

走进语文课堂,老师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的“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即使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比比皆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从前苏联引进的“五步教学法”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中还在大行其道,即对一篇课文的讲授必须要有介绍作家和作品的时代背景、阅读、分析、结束、复习等严格的“五个步骤”。多年来,这种教师霸占课堂,模式僵化,方法单一,过程沉闷,效率低下的课堂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发挥,抑制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2.2 机械应试训练,轻视阅读,强化做题

有人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踏踏实实抓应试教育”来形容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此话绝非戏言,这种过分的看重应试的倾向投射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就导致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正在走向歧途。比如,在语文课本中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形式的文学作品都有选入,由于中考大多只考前两者,教师在教学时就舍得投入精力和时间,甚至还有一些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即使教也是浮光掠影,选一两篇作品走马观花般讲讲就算了。甚至还有一些打着“应试专家”旗号的语文老师针对文学作品考试的题型总结了一套万能答题模式,居然有许多语文老师把这一套模式奉为法宝,将其大量运用到学生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去。这样以机械训练代替学生阅读感受的文学作品教学,实质上是把动态的阅读欣赏过程看成静态的、获得终结性结论为目的的过程。长此以往,即使学生能考多高的分数,他的鉴赏和审美、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也不会得到相应地提高。

2.3 脱离文本解读,随意阐释,误区重重

黄秀兰老师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一文中指出,当前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严重存在“脱离文本,架空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漫无目的的迁移,缺乏冷静深入的思考”等问题。我们通过观察也发现,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新意”,用所谓的现代人的眼光和趣味来审视文本,从中发现和构建与当代社会与人生相适应的“当代意义”。这点原本是值得鼓励的,但是也有些人在对文本解读的时脱离文本语境,一味求新,这就给语文教师合理地处理阅读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给学生研习文学作品带来困扰。具体说来,这种误区突出表现在对文学文本的曲解、媚俗和恶搞上。比如鲁迅在《社戏》一文中,“我”深情地回忆了他那一群天真烂漫纯朴可爱的少年朋友“偷”罗汉豆一事,充满了童趣,竟然有人从中读出了不道德,认为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现代解读就是曲解。另外,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有些出版物为了迎合读者通俗浅易、猎奇搞怪的需要,在运用所谓“现代视野”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为了某些新解作品难免会打着新解的口号有媚俗之嫌。虽然卡尔维诺说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现实是多样的,多刺的,而且层层相叠,就像朝鲜蓟。对我们而言,在一部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是可以不断将它剥开,像是一颗永远剥不完的朝鲜蓟,在阅读中发现愈来愈多新层面。”[1]但是,就语文教学而言,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绝不能没有边界,因为文本意蕴的“不确定性”绝不是“任意性”和“随意性”,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还是要立足文本,“知人论世”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解读,不能越过该有的“底线”。 这一点,是初中语文教师对待文学作品的基本立场,也是应有之义。

3 初中文学作品的有效教学策略

3.1 合理确定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内容

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认识到“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上僵化性和随意性并存”是造成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学生的语文水平逐步提高的因素之一。基于此,文学作品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3.1.1 文本的教学价值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首要依据

李海林教授说:“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因此,文本有什么东西可教,也就是指文本的较大价值,这应该是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的。能被选入教材是因为它有某方面突出的特质,而这个特质恰恰符合编者对于教科书设计的要求。比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里既有百草园里尽情玩乐的无限童趣,也有三味书屋里的沉闷严苛;当然还有精致的描写,深情的回忆。你既可以把它看成“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也可以从中读出先生对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的不满。就这篇文学作品的原生价值而言当然是相当丰富的,但教师绝不可能把所有读出的信息一股脑地倾注在课堂上,对童心世界的摹写,溢满深情的回忆特征则可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3.1.2 编者意图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当文学作品的原生价值得以剥离,其教学价值得以彰显之时,我们还要考虑到编者的意图。只要我们认真研读一下当前的任一版本的初中国标教材,我们都会发现教材的编排安排是有计划的,知识点是分梯度的。比如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在苏教版的小学教材里也有选录,很明显,小学阶段的文本和初中的文本学习要求,编者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同一篇经典文本处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单元,甚至被归纳在不同的主题范围内,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就会有所区别。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时,就要考虑到教材编写者在课本或教师用书中所列出单元提示或单元目标,因为这是确定文本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3.1.3 教师本身也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前提依据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应该建立在师生活动的基础上,这就告诉我们这种活动的展开,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对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语文能力和经验、情感价值观、个人气质、个人教学能力等,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所以教学时,教师尽管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但也不能一味地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教学重心,教师也应该适时适当地把自己独立的阅读感受向学生阐明,对学生比较偏激的认识,达到纠偏的目的,对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达到启智的作用。另外,语文教师也可以从个人实际出发,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调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确定符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特长的课堂内容。

3.2 适当适量的讲解点拨,鼓励自我探究

当前,还有一些语文教师认为,语文课上如果缺乏教师口若悬河、神采飞扬的讲解,就算不得精彩和成功。然而,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一些教师把“精讲”误解为讲细、讲碎。今天的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传统语文课中串讲的弊端,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就在这可有可无、牵强附会的“课文分析”中被耗费了。夸美纽斯说:“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2]要教师“少教”,就是要求教师少讲、精讲。教师讲的多,学生被动接受的就多。学生读课文后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教师只有适量精讲,学生才有思考领悟的空间;只有适当点拨,学生才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求知快感。

3.3 有机整合学习资源,实现学生阅读空间的拓展

以一些课文为基点,向课外相关文章拓展。拓展的方式是多样的:以某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将其与同册的《社戏》以及《故乡》作对比阅读;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分别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中的相关章节以及林海音的其他作品;以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为基点,向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3.4 注重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积累与借鉴

教师在教学文学作品的时候,也要注重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积累和借鉴。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比较欠缺,明明非常简单的表述,学生往往却大费周章,佶屈聱牙地进行词不达意的描述。因此,我们认为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模仿、借鉴作家的语言和写作技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指导学生理解、欣赏、记忆文学作品中的好词好句,进行适量而又必要的背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仿写、改写等训练,使学生能通过学习能逐渐掌握初步的写作知识,积累一些精词妙句,并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将其逐步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而达到在写作中灵活运用的目的。比如教学梁衡的《壶口瀑布》,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短句的精妙,给学生作文提供一个良好的示范,值得学生反复涵咏、揣摩。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获得语文基础知识,感知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赏析作品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构思和写作的巧妙,领悟作者通过文章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等。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个常谈常新的题目,由于能力有限,以上所谈只是一孔之见,期待能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更为有益的经验。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