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影视文学论文

摘要:影视文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影视作品本身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影视理论却相对枯燥,这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产生态度方面的两面性——即看影视艺术作品积极而听作品理论分析消极。这两方面的矛盾是影响学生深入学习影视文学课程的主要障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一味迁就学生的兴趣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形成。
影视文学论文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作品中的古代文学论文

一、古典名著创作成影视作品

(一)古典名著的改编

提到影视作品中的古典名著,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都被拍成了影视作品,不仅如此,很多创作团队还争相翻拍四大名著。每年寒暑假四大名著都是各个频道热播的作品,这为青少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接触古典名著提供了好的方式。以“央视版”《西游记》为例,纵观近些年的拍摄情况,它凭借对原著的高忠实度而成为影视传播中的典范成员。但是也有很多作品,为了提高收视率,在思想意识层面与原著大相径庭,有些甚至是歪曲了原著。据初步统计,与原著偏离较大的影视作品中周星驰改编的《西游记》播出率较高,故事情节中所涉及的搞笑、夸张元素已经使原著面目全非。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改变也为《西游记》的认知度进行了普及与推广,这也是古代文学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

(二)新旧影视作品

有很多影视作品都尽可能的贴合古典名著原貌,但是由于翻拍的版本和创作团队不同,也都各不相同。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再现既有利于作品的传播,又限制了作品的再发展。比如“央视版”《红楼梦》,其中演员演绎的角色被广大观众所认可,并深入人心,使得《红楼梦》在现代社会中快速传播。与此同时“央视版”《红楼梦》为其他版本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翻拍的《新红楼梦》就受到了这样的质疑,很多人都说《新红楼梦》不如“央视版”《红楼梦》。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会形成自己的主观印象,这样限制了再创作古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的传播。

二、影视作品中的诗词歌赋

无论是根据古典名著创作的影视作品,还是现在所谓的“穿越剧”、“古装剧”、“宫廷剧”等影视作品中都有诗词歌赋的体现。影视作品取其精华并对诗词歌赋进行传承。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字就来源于李煜《虞美人》其中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曾经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也有很多诗词歌赋,比如第十四集中甄嬛把曹操的《短歌行》中的一句改成“明月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终于有枝可依。”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根据明代杨升庵的《临江仙》创作而成的。诗词歌赋在影视作品中能够起到渲染氛围,深化故事情节的作用。《甄嬛传》中的角色安陵容就是凭借一副好嗓子受到皇上的赏识,安陵容唱过一首歌《采莲歌》,剧中当时是盛夏,皇上与众妃嫔在绿水环绕的亭台楼榭中宴饮,微风徐徐,水中的莲叶缓缓摆动,这时安陵容的歌声飘然而至,安陵容戴着面纱站在小船上唱着《采莲歌》,此情此景楚楚动人。诗词歌赋使得影视作品得到了升华,让观众享受到艺术的魅力,使影视作品中散发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诗词歌赋能够形象的揭示人物性格。周开奇先生说:“影视传媒对文学文本以影像符号进行展示,使受众在感受层次上也具有了更大的不同,因为影像展示消除了文本的符号障碍。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本,其形象的间接性也就相应的产生了一定的虚幻性,与人们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影像较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把人的意念和个人欲望视觉化,将人内在的愿望与想象通过影像的展现出来变成视觉影像,满足人的快感达到替代性满足。”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个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影视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再现了黛玉才情横溢的一面。她经常会写一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比如第二十六、二十七回,林黛玉夜访怡红院,第二天看到了花飞花落的情景,吟出了一篇《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写出了生活环境的险恶;“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写出了未来前景缈茫;“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更写出了她的追求、信念和人格。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林黛玉的灯谜诗谜底是更香,对更香“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的描写,正是对林黛玉个人一生命运的写照。

三、结语

信息化的不断加快,使影视作品的传播有了更好的效果,同时也展现了电子媒介对纸质媒介有一定的影响。影视作品创作时应该注重保留古典文学的原貌,这样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得到较好的继承与发扬。除了影视作品,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体现了古代文学元素。

作者:房庆旭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因材施教

影视文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影视作品本身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影视理论却相对枯燥,这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产生态度方面的两面性——即看影视艺术作品积极而听作品理论分析消极。这两方面的矛盾是影响学生深入学习影视文学课程的主要障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一味迁就学生的兴趣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形成。如果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设计。

及时,对于经典影片,尤其是距离现在年代较远的影片,如经典好莱坞电影,新好莱坞电影等要采取先讲后看的方法。如经典好莱坞电影《马耳他之鹰》如果让学生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观看电影,那么多数学生都会对影片的理解产生障碍,进而对影片的观看也会失去兴趣。这种情况下,学生看完影视作品后所获得的信息量一定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在学生观看该影片之前,向学生介绍这部影片的背景、导演、演员以及它的总体风格和故事梗概。与此同时引入黑色电影的概念,并与中国大陆的同样具有黑色电影风格的影片《疯狂的石头》进行比较讲解之后,再让学生去观看影片,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对于一些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影视作品,如日韩影视作品、印度影视作品、港台影视作品以及中国大陆的经典影视作品,可以采取先看后讲的方式。这类影片的片源比较容易获得,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观看影视作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这类影视作品一般是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特点也比较突出。这样我们可以选取几个有特点的片段在课堂上重复播放,以唤起学生的记忆。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课堂时间。同时也可以照顾到个别在课下没有看到作品的学生。

第三,对于一些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作品,我们可以采取边看边讲的方式,因为这样的作品学生们已经非常了解,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解读和分析,不会打断学生观看影片的进度。这样,可以在学生对影视作品比较幼稚理解的基础上,给予专业和理论的指导,使学生看待影视作品的眼光更加专业。

第四,影视艺术发展史部分是影视文学课程教学的难点。首先,影视艺术发展史的内容庞杂时间跨度较大;其次,学生对影视艺术早期的一些作品不感兴趣。要解决这个授课难题,我们需要为影视艺术发展史找到一个基本坐标,如时间和国别。在上课之前,我们挑选好具有不同时代和国别特征的默片、黑白有声片、彩色片、高科技制作影片各一部,并各自截取一个经典片段,让学生逐一观摩,并在每一次观摩后进行背景资料说明并对影片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由点及面地让学生了解影视史。这样的讲授方式即形象又直观,可以让学生在有限课时的基础之上有效了解影视艺术的发展史。

第五,影视艺术批评理论和影视语言是影视文学课程讲授的重点。这些内容理论性强,与影视作品的鉴赏和影视艺术发展史相比相对较为枯燥。作为专业必选课的影视文学课程中,学生很容易因为其晦涩难懂而放弃对其系统的学习。因此在这一部分的讲授中,可以让学生在经典影视艺术鉴赏后,向学生提问进而引出将要讲解的问题。如在讲解仰视镜头时,可以选取一个影视片段,俯视镜头选取《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全景俯视镜头,让学生去感受,然后表述在观看这个镜头时的感觉。在学生思考后,可以引出,俯视镜头除了能够鸟瞰全貌,表现视野开阔的全景以外,还常常用来表现人物品格的卑下或境遇的悲惨,具有一种阴郁、压抑的感情色彩。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回忆曾经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有哪些镜头是通过俯视的方式来表达感情色彩的。此外还可以为某个理论问题选择一段有代表性片断作为观点的印证。这样的方法不仅增加了抽象理论的形象性,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积极地接受理论知识,锻炼他们寻找感受和分析影视艺术作品的切入点。如在讲到开放性构图时,可以拿出日本影片《典子的故事》中典子跑回家的镜头。来向学生说明,一个简单的画面可以反映出很多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的发散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要提高

标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多个层面的,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影视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学生的影视批评和影视评论的写作能力,更要要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升综合审美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形成看的能力更要学会看的表达——也就是对影视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论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观片实践、影评写作和阅读相结合来实现。因此在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撰写鉴赏文章和影视评论是实现学生深入了解影视艺术基本规律形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在这一方面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学生在撰写批评或评论文章时切入点基本都是从故事内容入手,分析主题思想受网络影评以及先验或流行观念的影响较大,这样就让学生的影视批评和影视评论更类似于中学时期所写的读后感,缺乏专业理论的诉求。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影视作品的鉴赏与评论写作时,不仅要注重鉴赏与评论的区分,更要注重理论性和主观性的区分。美国电影教育家沃伦.巴克兰指出:“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参照专家的观点摆脱自己幼稚的见解。同时,不进行任何指导就期待他们判断、评价和选取有用的知识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境况,在影视评论的写作方面对其进行指导教学。及时,有步骤地规范学生的影视评论写作。首先要教会学生写观摩笔记,即运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选择影片中值得分析的细节,对影片某一特点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观察。树立以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事实作为分析电影的基础的思想,从而克服先验和流行思路的影响。而且每看一部作品都要写一篇观影笔记,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开始写评论文章。其次,鼓励学生研读知名影视批评家的文章。让学生模仿,同时对学生的写作要求逐步提高。第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观影角度。影视艺术作品属于艺术学和大众文化传播领域。其突出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因此研究影视艺术作品势必要涉及诸多学科。写作评论也可以从多个视角来进行写作。例如从美学、文本角度、技术角度、电影产业、经济角度、社会文化角度、历史学角度等等。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审视影视作品,就可以矫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容易从文本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影视作品的弊端。

三、总结

以上是在现有的影视文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的一些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课程知识的延伸性,并与其他课程产生交叉。同时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环境和教学培养对象的变化,我们也会不断地会探索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作者:徐颖涛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素材下中西方文学论文

一、影视素材与课本素材之间的差异

电影是艺术表达、传播的媒介,同时电影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电影依托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影视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远古到当下、从当下至未来,它都能够将其完整而生动的展现出来。影视的题材有很多,人物传记、历史写照、伦理、情感、悬疑等。影视成为文化艺术的一个大熔炉。在文化教学中,影视素材较之课本素材来说,其自身的直观性较为突出。观赏者的感官被的调动起来,知识伴随着影片的呈现更加的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学习者将很容易将这些文化消化吸收。除此之外,影视素材更加的具有真实性,学习者在观赏的过程中,其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古老的文明及现代的文化都能清晰的展示在眼前,知识将牢固的印刻在学习者的脑海中。在传统的文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采用口头讲述的教学方法,结合课本素材,向学生描述具体的事物、环境、发展情节等。一方面,课堂效果的好坏全由教师的口述能力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文化教学的良好普及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课本素材过于的抽象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倘若对课本中作者的用意、主旨掌握的不明确,产生了思想误差,那么这将导致整堂文化教程的内容偏离原有的正确轨道,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使得教学效益大大降低。现阶段,众多意识到课本素材教学的局限性及弊端,便转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文化教学中,融入大量的影视素材,使得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影视素材的运用使得学生对文化知识接受的过程中,不需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础,零基础的文化学习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被无限的激发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化教学的难度,学生文化知识的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将实现实质性的提升。

二、影视素材在中西方文化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观察剧中的人物行为,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教学中借助影视素材进行教学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从剧中人物行为中直观充分地了解到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差异。电影的取材源于生活,人物、环境、事件等,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中国电影中,人物行为中处处凸显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礼仪:尊老爱幼、长幼有序。例如在电影《孔子》中,人物的一言一行无不彰显出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中,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在美国电影《小鬼当家》中,孩子们可以直呼长辈们的姓名,与父母之间无话不谈,行为举止中透露出与长辈之间的平等、友善。这种无等级界限的长幼关系在中国电影中是不存在的。再例如在电影《儿女一箩筐》中,父亲与子女之间那种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上的浓浓的情感使得观赏者在欢笑中深刻的感受到美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观赏类似的影片,从而对异国文化的特征有清楚的了解,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二)感受影片中的文化氛围,了解异国的文化特征

在众多国内外的经典影片中,观赏者能够通过片中文化氛围的塑造深切的感受到异国的浓烈的文化气息。这一文化元素的穿插在印度电影中最能得以体现。如在《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一影片中,当剧情或是人物情绪到达高潮的时候,影片中便会穿插印富有印度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等,以此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情绪,渲染氛围,感染观赏者。再例如在电影《阿甘正传》中,有描述到剧中人物通过街头演唱来获取报酬的情节。这一情节在西方众多国家的城市生活中并不少见。在东方人看来,这是一种靠自身技艺来获取金钱从而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乞讨行为。西方较之东方国家来说,人们崇尚艺术、热爱艺术的细胞貌似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在西方人眼中,这种行为仅仅是人们热爱艺术、追求艺术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积蓄力量,创作着、演唱者自己喜欢的歌谣,等待音乐梦想放飞的那一刻。教师通过放映类似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区域特色的电影,让学生领悟到异国文化的精彩,正确的理解看待异国人的思维及生活方式,从而为异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通过观察对比,学习影片中各地域之间的交际文化

在体裁不一、内容不一、形式不一的电影中,其剧情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物的支配。因此学生在电影观赏的过程中,都能够对影片中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学生在观赏影片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本国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就片中他国的交际文化与本国的交际文化相对比,从而找出致使交际文化差异存在的价值取向。例如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到中国企业中领导与领导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等级关系,中国商业圈中的人际交往原则与礼仪规范。再例如在影片《阿甘正传》中,主人公阿甘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特殊人物,阿甘成为美国底层小人物的代表。影片通过对人物经历的描写刻画,凸显出美国注重人权、人人平等的治国理念。美国文化尊重特殊个体文化的存在,对个人的努力持有赞同认可的观点。在这一文化背景之下,主人公阿甘非但没有遭受他人的歧视,反而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倘若将阿甘这一人物放在等级思想严重、制度森严的社会背景之下,阿甘的人生境况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因此学生在对异国的社会价值观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对他国所存在的社会现象便不难理解。“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这一价值观在中国的众多影片中得以体现,举个最浅显的例子,中国人在进行外交谈判的过程中,通常会强调“我们”,个人仅仅充当集体言论的发表者,这是集体主义的典型表现。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个人主义将凌驾于集体主义之上,“我的看法”、“我认为”、“我觉得”这些言语将个人主义展现的充分而又彻底。

作者:曹媛媛单位:贵州省毕节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时代外国文学论文

一、名著影视的骤然兴起与经典文本的逐渐失落

经典文本的失落源自1895年电影的诞生,在那以后短短的一百年左右时间里,影视狂欢时代华丽的到来如狂飙之风般改变着人类的阅读方式、感知方式。在全新科技手段的推波助澜下,影视大有超越文学、艺术等门类成为霸主之势。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人的眼球对活动图像的感知要比文字语言更具优势,因而从生理上人更倾向于活动的图像而不是静止的文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对银幕上的一幕幕活剧激动不已的原因。作为“传媒符号”的影视,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享受、放松和娱乐,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影视的强烈冲击,加上我国由生产型向消费型、享受型的社会转化,外国文学名著丰富的内在世界被沸腾躁动的世界和影视狂欢所遮蔽,神圣的文学被忽略,许多的经典名著被冷落。名著的命运从侧面反映了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小环境和学生内环境的变化,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异同

名著影视是诸多艺术的混合体,经典文本作为名著影视存在的前提,可以称之为名著影视的母体。名著影视以其强烈的视觉表达效果取得了较于文学的真实感,而今经典文本的短处可能就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理由所在,即文学的媒介——文字。名著影视与经典文本的审美意象的构成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达到的审美效果也不尽相同。经典文本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审美意象就是靠语言媒介来创造的,其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和未定型性;名著影视是一种可视艺术,其审美意象是通过声音、图像来构成的,其审美意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经典文本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审美愉悦,而名著影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审美想象,既表现了美,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美。

三、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关系

1.根据教学的需要,正确筛选影视资源,观摩完整的原著影视

面对大量的名著影视,其中必定是良莠不齐,我们应选取与教学需要相关的且与原著精神风貌一致的影视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外国文学课程本身有综合性、异源异质性强的特点,使得作品中出现的特定历史、宏伟的战争场面、充满神话色彩的图景、特定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宗教的主题等仅凭想象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观看名著影视则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本的意境与思想,也能促进学生重新阅读文学原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2.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要各有侧重

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要以坚持经典文本为主、以名著影视为辅助的原则。经典文本阅读是教学中基础的环节,没有文本阅读的支撑,学生无法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体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更是无从了解,听课味同嚼蜡,毫无效率可言。在教学中引入名著影视作为辅助手段,展示那些精彩的或是有悬念的片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在课下主动阅读原著,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3.名著影视与原作对照,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教师要立足于经典文本,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精彩的电影或片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对比的方法提出一些灵活有趣的或悬念性的思考题,促使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回归。通过阅读原著和电影对照,然后组织课堂发言、讨论分析、随堂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活跃思想、热烈讨论,从中学习到知识。

四、结语

在教学中可通过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探讨,结合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社会、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成为有道德感、责任感的人。

作者:蔡燕 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论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文学名著的改编就是在文学名著原作的基础上由不同的编剧根据不同的对名著的分析与思考将名著改写成适合拍摄的影视作品。什么是影视教学?影视教学是指将影视作品欣赏与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影视作品的在课堂上放映给学生观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

二、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大多都是按部就班,按照书本知识和教学大纲要求来进行的,从而导致中学生们掌握的语文知识也基本上都是很浅显的课本知识,对于课外读物掌握的很少很少,每天更多的是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的一种应付模式,思维仅仅限定在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的状态,而且语文教育不仅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趣味与展现出中国深厚的语文文化魅力,反而越来越枯燥无趣,令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三、怎样把影视欣赏和语文课堂结合起来

1、影视教学策略分析

影视教学并不意味着简单得在课堂上放映影视作品给学生们观看,单纯的放映的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影视作品与课堂中去,但是当影视作品放映结束,下课后学生们不会在脑海中留下更多印象,除了感叹这节课真是新奇和停留在影视作品浅显表层的情节内容外,再无任何对该作品的思考与联想。这样的话即意味这种影视教学是极其失败的。所以要想将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有效的和语文课堂结合起来,还需要有计划地,有策略地慢慢开展,切忌不可一蹴而就,否则势必会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可以分析下影视教学走进语文课堂的策略。1)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向。可能突然没头没脑的来这么一句话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向呢?首先,学生在潜意思里总是认为影视作品是用来轻松娱乐的东西,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不再那么枯燥无味,学生们也能很容易的吸引进去,但影视作品总是影视作品,学生对待娱乐放松的事物向来不“走心”,通常是看过便丢了,对那本改编的名著也不会加深多少了解,更不会课后还念念不忘的对其进行展开思索与研究讨论。因此想要有效地通过影视作品的方式将名著植入学生的心中,则需要老师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向,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知道在上影视课时不仅要看到影片本身,更要看到影片的内在,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更有甚者,还要看影片的细微小处,从而引发对这部影视作品更深的思考和对原著的思索与探究。这样,影视作品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目的就达到了。2)其二,采取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们在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大多是按照教科书上来讲课,这样的课堂教学十之八九学生都不感兴趣,再加上又是语文课,更是会令学生们昏昏欲睡,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中学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低效率的。3)其三,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课内外自学训练,现在社会上大多数学校,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每节课课时仅为45分钟,而且中学语文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课时都用来进行影视教学,条件的不允许使得教师们需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课内外的自学训练,这样形式的“作业”不仅可以解决某些条件限制的矛盾,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因为这样形式的“作业”想必会很受学生的欢迎。

2、影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精心选择影视内容以及精看与泛看结合。不是所有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都可以不做筛选一股脑儿的搬上中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既不像小学生那般对外界事物都懵懂无知,也不像大学生一样思想发展成熟,可以自行思考来自外界的各种问题。中学生既对未知充满好奇,且思想也未发展成熟,还需引导思考。因此,要想在语文课堂上放映影视,影视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要结合所学课本中涉及的原著改编与当今教材中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而且要截取与课本有关片段进行放映,这样不仅不冲突时间限制这个矛盾,还能让学生将影视作品更好地与教材,与课堂内容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们更好的学,更有兴趣的学。2)适当组织学生写观后感,以写观后感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精力集中到影视作品上来,使学生们更用心地看。观后感也属于课后作业的一种类型,学生们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会潜意识的给自己压力使自己更深的关注那部影视作品。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张扬的年龄,还需要方法来约束他们学习,否则很有可能让他们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一无所获。3)注意文学与影视的区别与联系。文学名著毕竟是文学名著,影视作品与文学名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文学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媒介,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一个最简单的层面来说,文学名著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众人眼前,他所有的情节,人物,思想都需要人们去主观想象。而影视作品则是以一种非常客观的方式将人物内心,表情,故事情节的发展统统展现在人们面前。所以,从最本质上来说,文学名著与影视作品就有一种间接与直接的不同。

作者:金佳丽

影视文学论文: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论文

一、网络文学影像化原因

(一)网络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天然暗和

影视产业的快速扩张和网络小说热潮的持续升温,让网络文学和影视剧制作的产业化、商业化得到很大的提升。网络小说用文字讲故事,通过网络与受众进行互动;影视作品用镜头讲故事,透过荧屏传递到受众面前。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影视作品,他们都是讲故事的文艺活动,都得通过一个中间媒介与受众进行交互。这样的属性决定了它们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网络文学和影视作品,决定了他们在创作取材和价值取向上的天然暗合。网络文学的创作往往由非职业作家完成,这些非职业作家大多都是70、80和90后,影视作品消费的主力军也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选择有同样生活背景的作家作品进行改编自然会得到消费主体的关注,影视剧中鲜活的生活表现手法和贴近普通大众心理的桥段设计会和观众产生共鸣。电视、电影,常常被人们视为具有针砭时弊,反映当下人们生产、生活作用的媒介,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制片方选取现实主义性强的网络文学进行改编,网络小说和影像表达间的这种暗合,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便利。

(二)市场选择

精英文化在市场上的溃败直接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兴起。而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的运作机制下、“在国内影视创作长期遭受‘千金难寻好剧本’困扰之际”,网络文学实现其影像化的传播“比制作一般的影视作品拥有更加生后的观众基础,从市场占有上就已经赢得了先机”。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消费性是其较大的特征,网络文学与影视制作间的暗合,符合快餐时代的娱乐、消费精神。2003年开始,文学网站便开始实现了自身的商业化运作,在“快餐”时代和产业链经济效益的共同驱力下,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已得到显而易见的市场支撑。

二、网络文学影像化的利弊

(一)生成成熟的类型化创作

网络文学多类型题材的发展,为中国的影视作品类型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众多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当中,宫廷剧作为中国电视剧的常规类型值得关注,该类型作为一种原发类型,也衍生出许多的亚类型。而在电影方面,爱情题材的文艺片更是成为网络文学改编电影的一大主打类型。回顾近几年的电视剧创作,宫廷剧作为一种常规类型依旧占据着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近几年,《后宫甄嬛传》《美人心计》《倾世皇妃》这类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影视作品都获得了不错的收视和良好的口碑,《后宫甄嬛传》尤其更甚。随着这一类型的发展和成熟,一种继发类型的穿越宫廷剧横空出世。《宫》《步步惊心》亦是这类宫廷剧成熟发展后的衍生之作,这种亚类型拓款了影视创作的视域,为宫廷剧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在电影方面,年轻人作为影院观影的生力军,选择都市情感和青春爱情题材的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切合年轻人的观影期待。而这类网络文学的改编对制片成本要求较低,风险也较低,电影人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出发,选择这一类型进行改编合情合理。《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都是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之作,都市情感题材的影片在这样的市场支持下必定会得到长足发展。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必将极大的促成影视作品类型化的发展,由此生成的类型化创作,为中国影业形成自身的稳定主打周期提供了基础,这对于促进电视、电影工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二)网络文学自身文本内涵的删减

相较于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描写来说,影像化的表达因其视觉的直观性和阅读时的综合性与迅捷,不适宜进行大段议论和过于深度的主体挖掘。而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发展起来文学样态,在改编成影视剧的情况下,必定因为编剧和导演对原著的解构和重构,其作品的文本内涵必定遭受到不可避免的删减,这也是任何作品改编和影视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影像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可视化媒介,在有限剧集的时限下,不得不表现出表意简单和浅显化的特点。这既是影像传播的优点,又是其局限之处的一大体现。深受年轻群体欢迎的网络文学,有的还形成强大的固定粉丝群。粉丝群与网络又都保持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可以说粉丝群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网络的创作。“网络文学利用网络自由的特点和文学自由的精神,通过自由地写作、阅读和评论,逐渐向公众倾斜”,网络文学影像化改编不再是导演们的创作追求,还是受众参与作品意义生成的意见表达。网络文学可供影视剧作改编的资源丰富,“第二次浪潮”的到来,将会为这个故事至上的影视剧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但是,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向公众倾斜和遵循受众意见的市场选择下,改编作品呈现出谄媚观众的态势。制片方在追求商业利益较大化的同时不能一味的讨好观众,避免“三俗”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任重而道远。

作者:吴尚昕 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文学艺术影视传播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文学艺术;影视传播;金庸小说;文化意义

论文摘要:文学艺术通过影视传播,不但使传统艺术被广泛接受,获得创新发展的契机,而且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开拓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公众精神空间,重建现代人文传统。金庸小说的侠义精神和深刻的人性光辉,又因影视艺术的科技特征,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影视改编使金庸渲染的文化思想、艺术氛围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金庸影视剧也同时成为一种公众艺术。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已经不单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性艺术形式转换,而具有振兴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从电影的发明到现在,一百多年,人类借助影视形象表达思想、情感,获得审美愉悦,也已经百年。电影从19世纪末传入我国不久,出现的及时部真正意义上的影片《定军山》就是对京剧《定军山》片断的影视改编。一部中国传统舞台艺术从此可以脱离时空限制,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此后,随着影视业的蓬勃发展,到今天,人们通过视听接受文化信息,借助影视传播艺术,已经成为当前一种文化生存状态和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传统艺术形式经过影视传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文化意义,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可谓典型的范例。

一、传统艺术被获得创新发展的契机

我们知道,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生存都已经发生了危机,特别是传统艺术地方性很强,没有快捷的传播手段,一些悠久而又的民族艺术不但不为人知,大有自生自灭的趋势。这里不单是一个借助影视会很有效地传播的问题,而是把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密切结合,促成一种新的艺术创造过程,从而寻找传统艺术焕发新生的立足点,做到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的更新换代、美感特征和价值标准的与时俱进,真正以“拿来主义”的文化发展原则,对传统作出突破和创新。

拿戏剧文学来说,以河南的豫剧为例,像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在多元艺术思想、价值观念的文化背景下,本来已经日趋萎缩,成为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戏曲及其民俗文化所孕育的民众情感和朴素的艺术趣味,怎样与当代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结合,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河南电视台1994年10月开播“梨园春”节目以来,可以说让陷入困境中的戏曲,走上了开拓新的艺术领域和审美空间的宽广道路。特别是1999年,随着电视文化产业和音像艺术产业日益成为民众日常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梨园春”应时改版,推出“戏迷擂台赛”,让观众与影视戏曲制作互动,以观众的审美期待为“卖点”,由此激发的群众文化参与意识和社会反响之大,是其他地方戏曲无以相比的。“播出一年多,即已收到观众来信30多万封,每期拨打168热线电话者都在五千个以上,擂台赛已有近两万人报名。“梨园春”不仅受到河南及北京、山东、河北、安徽、江苏、陕西、山西、湖北等周边省、市观众的热爱,就是新疆、甘肃、内蒙、黑龙江、贵州、青海、四川、西藏等边远省份也有不少热心观众。据中视收视率调查,“梨园春”栏目平均收视率已达到25.85%。

再拿小说创作来说,它是文字抒写的作品,而“作为动态影像的艺术,电影能够给受众带来比文学强烈得多的直观快感。因此,当电影不再谋求基于自身形式特质的自主性,并进入传统上为文学独占的表征领域的时候,它就带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艺术革命。在这场美学革命中,电影以其逼真性对于艺术的规则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在经济资本的协同作用下,作为艺术场域的后来居上者,它迫使文学走向边缘。在此语境压力下,文学家能够选择的策略是或者俯首称臣,沦为电影文学脚本的文学师,或者以电影的叙事逻辑为模仿对象,企图接受电影的招安,或者以种种语言或叙事实验企图突出重围,却不幸跌入无人喝彩的寂寞沙场”。也许这种看法还有争议,但起码在多元艺术形式共存的文化生态中,影视艺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呈现出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特征,文字作品表达手法的进步和更新相对而言并不显著,所以小说在当前和未来文化语境下,是经典艺术形式也是传统的艺术形式。那么,与影视传播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广泛的接受群体,较大限度地实现其文化价值也是发展创新的必然选择。

金庸小说历时半个世纪的阅读接受,造成了奇异的阅读景观,是现当代任何作家的作品所不能与其比肩的。从小说与影视剧互动情况看,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收视率不会低于小说读者数量。十多年前,有人做过统计,金庸小说“自出版36册一套的单行本以来,到1994年止,正式印刷发行的已达4000万套以上。如果一册书有五人读过,那么读者就达两亿。必须注意的是,金庸小说无论在台湾还是在中国大陆,都有许多盗印本。这些盗印总数,可能不在正式出版数以下”。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目前,看过影视作品的观众数量按1994年小说读者的两倍计算,可以说从影视作品知道郭靖、黄蓉、乔峰、小龙女等生动鲜明的影视形象,知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的观众数量不会在四亿之下。伴随着广泛的传播,人们对金庸小说创造性的“误读”,也充分体现在改编、演出、产品制作过程、观众接受中,对原著精神内涵和艺术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已经成为集体创造的文化景观。

二、弘扬民族文化,开拓全球化背景下的公众精神空间

人类的生存空间由物质生存空间和精神生存空间构成。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所创造的审美愉悦空间,以特有的审美感染力,最容易成为超越时空和民族界限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领域。金庸小说的侠义精神和深刻的人性光辉,在当代公众精神生活中,既有针砭时弊、匡正风俗、重塑灵魂的精神力量,又因影视艺术的科技特征,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影视改编使金庸渲染的文化思想、艺术氛围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金庸影视剧也同时成为一种公共艺术。“就其实质而言,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体现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风格和样式以及形成的艺术思想,而是体现一种群体性的精神空间,是人类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每一个特定的地域中,特定的历史文化决定着特定的公共艺术特质,同时,特定的公共艺术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特定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模式。因此,可以说,我们从艺术的角度来认真地思考公共环境问题,是人类改善生存状态、延续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许是金庸小说影视改编的核心价值,也是深远的意义所在。所以,人们并不顾忌改编对原著思想与艺术有机性的解构,而继续改编,观众尽管对改编产生了诸多不如意,但难舍银幕上那惩恶扬善的快事,难舍那侠义精神和美好人性给予心灵的启迪和慰藉。从而,在观影的期待、焦虑、振奋和争论中,传达着公众的社会理念,选择着一种符合当前历史文化生存所需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模式,进而达到一种和谐的人文生存环境的形成。

目前,公认好莱坞影视业居世界影视业之最,而能与之抗衡的两类影视作品,一是印度的歌舞片,然后就是中国的武侠片。如果说金庸小说由于传统文化浓厚,语言的民族化色彩鲜明,对其他民族来说接受相对比较困难些,那么金庸影视作品以其直观性、真实现场性,正在随中国武侠片的走向世界,逐步产生了国际影响。例如,日本NECO电视台2006年用了一年多时间,每周两集的速度播出了大陆版《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并发行DVD,一批日本金庸武侠迷诞生了。而此前,金庸小说在日本陆续出版的历史已经有10年之久,也没有产生如此被接受的盛况。在相同的现代影视技术条件下,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更容易沟通、互补,彼此弘扬。

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西方文化以先进的科技手段为辅助,扮演着主导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以其为中心的全球化,一种文化侵略的态势给民族文化发展造成威胁。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和古典文学长期孕育的艺术思想,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有丰富的渗透和体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传承和发扬必将与现代先进的传播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内涵新颖深刻的艺术新品,才能将民族文化理念不断扩展和延伸,使传统艺术获得新生,构建新的与全球化接轨的公共艺术空间。在此,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已经不单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性艺术形式转换,而具有振兴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三、重建现代人文传统.促进影视艺术长足发展

“相对而言,中国电影的致命弊端,在于一些电影人对电影的技艺或许驾轻就熟,但对电影的人文维度即人类的自我认知水准则多半懵懂无知。最差的中国电影,仍然停留在对电影人物的神圣化与妖魔化的两极化认知状态,即停留在原始思维状态或者说停留在儿童认知的水准线上。好人与坏人,善良与邪恶,总是一目了然。近年来的中国电影虽然大有改观,但总体上对人性的了解即人类的自我认知水准依旧十分有限。一些水准较低的电影中人物虽非过去式的红脸和白脸截然相对,但却仍然有许多人物不做人事、不通人情,甚至也不说人话。”传统文学中的“载道”思想,现当代文学思潮中长期的意识形态干扰,文学史构建过程中关于“人性论”的一次次批判,于是艺术作品对人性内涵的揭示禁忌颇多,对人性的普遍性视而不见,期间,极左电影也推波助澜,所形成的艺术价值判断中忽视个体存在的思维定式,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影视形象塑造缺乏人格独立意识和主动性,影视制作仍然是一种思想观念的传声筒。所以,苦心经营的影视作品与眩人视听的影视科技的发展不能相适应,影视艺术审美空间中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得以张扬。

金庸小说创作在香港20世纪50、60年代,相对于大陆,那是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现代科技发展与自由多元的艺术追求,造成一个色彩纷呈,个性突出、揭示人性的艺术空间。金庸小说影视改编可以说是同步进行的,不但金庸本人参与现代电影的制作,而且《射雕英雄传》在创作过程中就被长城电影公司改编成影视作品了。金庸小说的人性深度,生活化倾向、形式的独创性、对传统文化的深邃理解和合理扬弃,给予影视改编以极大的艺术再创造空间,也形成了极大的接受群体。上个世纪90年代,金庸影视改编逐渐成为大众艺术中的热点时,也正是文学界关于创作中人文精神的讨论、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时期,金庸影视剧对人文精神建设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直到今天,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形象揭示的人性深度和构建的人文气息,在当今众多的影视艺术制作中,还没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日益推陈出新的影视技术和文学艺术影视传播方式,借助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充分体现了影视手段重建人文精神、培育先进文化意识的载体功能。

也许,传统文学形式与现代影视技术结合,成为当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新生的公众文化形态,早已成为有目共睹的文化现实。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的影响论述

作者:廖曼郁 单位:南昌大学

的影视文学里包含的影视形象更能够帮助青少年增加对自身的内涵和外延的认知,而且能对社会生活、权利与义务等一些从学校和家庭中不易认识到的社会因素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声情并茂、生动直观的影视文学,对青少年增加信息量,扩展视野,增加社会阅历方面都有不可比拟的作用,而这正是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影视文学对,少年的消极影响

当今的传媒环境下,影视文学正走着商业化、庸俗化和可售化的发展道路,而这样的发展道路便直接导致当下影视文学内容的转变—人文精神的丧失、价值观念的曲化和伦理道德的失衡,这些转变能为影视作品燕得更高的收视率和票房,但其包含的各种过度炒作和浮夸的内容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偏离的影响,也导致了影视文学的内涵从厚重走向肤浅。

当下流行的偶像剧的基本套路都是灰姑娘邂逅白马王子,历经一些离奇曲折的情节之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剧情在社会上泛滥之后便会引起许多青少年对于理想生活和理想爱情的过度向往,而且会让青少年过度重视穿着打扮,盲目攀比成风,对奢华生活的向往会让本该斗志昂扬的青少年失去对理想生活区奋斗的决心,妄想天上掉馅饼的不劳而获,沉浸在影视编织的世界里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制造意想的欢偷,失去对生活应有的热情,这样的心理状态跟正常的社会生活生产秩序是格格不人的。

其次,影视文学的内容里教化的成分越来越少,娱乐取而代之。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学就有教化的功能,其方针便是“文以载道”。而当今的影视文学过度强调娱乐化的取向,各大影视作品追求娱乐化以吸引受众的做法让影视文学和影视娱乐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应有的教化功能被娱乐化的浅显欢愉所取代。

,影视文学里的色情暴力犯罪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的一个关键时期,对社会的未知充满了渴望和好奇。可是由于其缺乏必要的社会阅历和判断能力,追求刺激的心理也在驱使他们不可控制地关注色情暴力的镜头,而当下影视文学中对色情暴力镜头的过度使用直接影响着青少年本不成熟的心理,更有可能增加其对色情暴力和犯罪的好奇心理而导致行为上的种种错误。

正确引导影视文学发展方向的应对策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综上所述,影视文学对青少年存在多方面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培育出更多的影视文学,以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向着正确方向发展,而这需要政府部门、影视出品方和社会舆论的共同力量。

影视文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政府部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去领导和引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使其遵循各项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政府相关部门要净化电影电视屏幕上过多的娱乐化、商业化、色情暴力和犯罪等镜头和画面,对这样的影视作品加强管理和节目审查,对进口影视作品进行严格把关,为青少年欣赏到品质的影视作品,享受到高雅的影视文学创造氛围。同时,要完善关于传媒的法律法规的建设,鼓励和宣扬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品质影视作品,同时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通过法律形式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传播色情暴力等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作品。

与此同时,作品编剧要深人生活采集素材,从根本上杜绝抄袭和模仿等急功近利的思想,将生活中正确而深刻的见解融人到影视文学的创作中去,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向青少年传达正确的生活见地。影视作品的出品方也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参照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让青少年能在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感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能实现民族观念的文化认同。社会舆论作为一个强势载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形成也是影响深远,所以应该树立正确的赢利观念,力争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更多地从精神价值、道德品味和思想内涵去对影视文学和影视作品进行宣传,注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价值,在不断的扬弃中升华影视文学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达到传媒对先进文化的促进、引导和维护的作用。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教学论文:影视文学教学平台的建设

作者:董岑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构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实践平台的措施

天津师范大学星空校园影社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型社团,笔者将以该社团为例研究如何构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实践平台并找出针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开展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学生社团是指由在校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愿组成的在学校登记注册,以实现成员的共同志愿为目的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协会、学会、联合会及学社等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有自发性、自主性的特点,符合青年学生注重个性和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学生社团是开展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主体,规范管理、加强指导,是学生社团工作创新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而专业化社团更是社团工作趋向更加正规更加健康的表现。专业型大学生社团是以传播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信息,结合有关课题、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并深入社会实际进行实践探索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活动型大学生组织,具有鲜明的与专业结合的学术研究特色。

当今高校大学生都是90后群体,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应顺应时代要求,把握学生特点,贴近学生实际,更好地运用好专业型社团这一有效载体,通过在工作中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逐渐了解到“90后”艺术类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90后”群体在自我认定、价值观、消费观等方面均表现出其独特性,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更以其专业的特殊性和自身学科的影响力呈现出明显的性格特征和独特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浓重而抗挫折能力弱及思想行为独立而缺乏与人交往能力等。

星空校园影社成立于2009年9月,隶属于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社团指导老师为音乐与影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师以及学院分团委书记。它是天津师范大学为数不多的定位于戏剧、影视艺术的专业型社团,是由学院影视类专业学生特别是“90后”学生自主筹办,并得到校社联、学院社团部大力支持的影视文化专业社团。星空校园影社拥有自己的宣传口号“璀璨星空,没你不行”和精心设计的社团标志。其以“专业、交流、实践、共享”为理念,直接服务于学院乃至全校相关艺术专业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社团成员提供了课堂以外的艺术学习、实践、交流机会。在影社的工作理念中,专业是及时位的,因为社团中的学生是基于对影视的爱好集结到一起进而开展各种研讨和交流活动的,专业性是保持社团活力的必要条件。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团发展,为成员提供更为优越的实践、交流机会,影社创办之初就与隶属于星美传媒的天津星美国际影城等业内多家专业机构达成合作意向。星空校园影社以先进的理念、专业的精神、贴心的服务为校园中所有热爱戏剧影视艺术的同学搭建了专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在不断超越自我、开拓创新,并以为成员提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专业学习与艺术实践机会而努力。影社下设秘书处、活动策划部、活动执行部和摄制组四个主要部门,各部门分工细致、团结协作、责任到人,保障了影社举办的每次活动都能顺利圆满的举行。据不统计,影社成立三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活动多达五十余次,学生通过专业的社团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意识和人文素质。影社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五星级社团、新秀社团以及学院明星社团,有极强的活力与校园影响力。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立足于星空校园影社开展的活动,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合专业型社团的优势,紧扣大学生“三观”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从经典历史影片中汲取营养,在观影方面注意选择人文素养相关的片目,定期组织观影活动,如观看《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人间童话》《和祖先一起唱歌》等影片,开阔学生眼界视野,提高其欣赏水平;二是专业教师与学生结对子,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共同完成电视台、电台等媒体机构的剧本创作、拍摄等实际工作,如天津电视台的《边演边看》《今日开庭》等节目脚本、剧本的创作等;三是加强学生人文情感熏陶与教育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并推进教学改革。结合专业优势,举办系列讲座与交流会,提高学生的专业热情;积极搭建学生与电影制片、导演、演员等人的交流平台,拉近师生与剧组主创的距离,提供面对面切磋的机会。如影社曾成功举办了《hello!树先生》导演交流会,青年导演卫铁和戏剧影视文学系的专业老师作为特邀主持来到现场。这部由韩杰执导、王宝强主演的电影曾在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举斩获了评委会大奖、导演奖等大奖。影片观看结束后,韩杰、卫铁两位导演愉快地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活动。同学们与导演就对电影的评价、今后的拍片设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导演还为同学们对做人、做电影提出了建议。此外,星空校园影社还成功举办了电影《蓝色的七星湖》众主创交流活动。《蓝色的七星湖》导演齐为民、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该剧编剧杨爱君老师、主演艾力江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了这部儿童电影的创作过程和这部电影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同学们向导演提问关于本片的艺术总监、台湾著名摄像师陈坤厚对整部影片的影响以及在编剧的过程中创作故事的启示等专业性问题。影社想学生之所想,邀请的剧组和导演都是深受青年学生喜爱的年轻群体,这样就为二者间的交流减少了障碍,丰富了交流内容;四是师生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如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与学校保卫处联合拍摄制作《校园安全宣传片》,与党委宣传部联合拍摄制作《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宣传片》《雷锋精神践行者事迹》等;五是开展专题活动。

如DV短片大赛、天津首届青年电影节活动、天津电台观众服务月活动等,通过大型活动拓展学生专业技能。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进而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构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实践平台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织当前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强调了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此外,2005年的《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学生社团活动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纽带,同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高校学生社团是增强专业教学的直接力量学生社团分类众多,如体育娱乐类、学术类、文艺类等,要想使社团活动保持长久的活力,就要不断培育精品社团,打造品牌活动。社团专业化是社团工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各类社团需要有效的分类指导,而专业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有利于保持社团活动的效果和水准。专业型社团将专业教学和社团建设结合起来,使社团服务于实践教学,又使实践教学反过来促进社团的发展,在教学实践改革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都得到提升,既是教学实践的特色,又成为学生管理方面的特色。专业型社团有利于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专业上,是提升实践技能和提高个人素质的平台。人文素质的培养除了包含人文科学知识的培养外,还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等。

那么如何通过构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实践平台来提升艺术类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呢?一要充分结合这类学生群体的特征开展社团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要了解“90后”艺术类学生特点,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指导,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社团专业化,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90后”学生年轻,有活力,有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喜欢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鲜活、与日常学习紧密结合的活动,这要求我们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性特点,要贴近学生实际。二要将学生自我管理与指导教师指导相结合,坚持指导教师制度,保障社团活动的效果。三要重视对学生的组织和引导,要定期组织社团成员的交流,形成彼此间互动。四要通过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把服务社会、奉献群众与自身成长成才相结合,通过定期的活动组织学生进社区、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实践能力。五要整合学生社团的有效资源,加快学生专业化社团进程之路。综上,通过专业型社团如星空校园影社的组织和建设,可以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提供条件,同时可以总结出针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开展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从而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人才论文:影视文学人才培养形式构建

作者:高思春 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在影视传媒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新闻单位一方面对具有文学、影视、新闻、广告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与以往记者、编辑、摄像等岗位设置不同,现在媒体、新闻单位需要的是集访、摄、录、编为一体的专业人才,既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较强的写作能力,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能从容面对社会人才激烈的竞争。反观我们以往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于动手能力和实际业务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要成为能经得起社会检验、为社会所欢迎的人才,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为社会所需要的素质与专业本领,真正能成为专业作家、编剧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从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去考虑。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我们需要大胆探索,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努力改变传统的大文科“通识人才”的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寻找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途径。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1.改正传统文科“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规划了学生4年的学习和实践。专业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操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课内、课外的活动之中,本科4年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统筹安排,形成一个整体的教学计划。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开设了11门学科平台课,10门专业核心课。这两大类必修课包括:中国文学史课程、外国文学史课程、中外电影史课程、影视理论课程、戏剧理论、戏剧作品分析课程、剧本创作课程等,这些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学生以后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专业选修课则多达21门,多为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增强动手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而设。包括视频、音频编辑与合成类、广告创意类、多媒体技术类、影视拍摄类、影视批评类等。这些课程有的是专业课的扩大与延伸,有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但更多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的社会应用作准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选择,如喜欢拍摄的可以选择影视拍摄与制作类课程,喜欢创作的可以选择剧本创作类。

总之,围绕一个兴趣点,有大量的课程可供选择,这样既保障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培养,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在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常规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之外,针对戏剧影视专业的特点,我们还专门设置了影像素材采集、创作实践等环节,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实践机会,这些课程由于多样、实用,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学院还认真调整了课程设置,特别是不断灵活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增加专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开办以来,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两次大的修订:2006年5月,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经全体教师研讨后,及时次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2011年8月,有了多届毕业生的经验之后,经过认真调研与论证,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第二次大的修订。通过这两次教学计划的修订,在专业课中减少了“史类”“理论类”课程,增加了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修改了一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对专业选修课,根据社会需求做了较大调整,取掉了一些不适宜的选修课,增加了一些适用、实用的课程,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2.整合师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目前,在综合类大学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一般被纳入文学学科,其中也有一些院校将其纳入艺术学科,但由于此专业的特殊性,综合性大学在开办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时都面临一个师资力量难题,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影视拍摄与制作”“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合成”“表演”“导演”类课程缺乏专业教师,学生对某个方向感兴趣,但由于没有师资,课程无法开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充分考虑到江南大学各学科的分布情况,统筹学校的师资力量,如影视拍摄类课程我们得到了教育技术系老师的大力相助,数字视音频编辑类课程可以请数字媒体学院老师给予支持,表演类课程得到艺术学科老师的相助。教育合力的形成有力保障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3.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应有实践教学的意识,每一个教学阶段,教师对学生都有实践的具体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每一学习阶段都有实践的机会。教师要研究教学方法,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启发性,开展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动手,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看影视片,在借鉴的基础上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各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统筹安排课内外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实现戏剧影视文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重要途径,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确保实践活动的实施。(1)通过定期举办的剧本创作比赛、征文比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定期举办DV大赛、心理剧大赛、戏剧小品大赛、剧风行动等培养学生创作、表导演能力。(2)寒暑假,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题材拍摄短片或自行选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老师指导下选出学生的作品,拍成影像资料。(3)在第四学期、第六学期,专门设置影像素材采集课、创作实践课,各为期3周,旨在锻炼学生的拍摄能力和剧本创作能力。(4)文科学生必须了解社会、学习社会、深入生活,这既是学生成材的需要,也是戏影专业学习的需要。我们与政府机关、电视台、报社、网络媒体、动漫公司、广告公司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在第七学期,学院会安排一次为期12周的专业实习,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并要求学生人人撰写、提交实习报告。(5)毕业前,统一安排实习。学生可以选择去学院安排的实习基地实习,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学生上交实习成果,包括实习报告、实习作品等,合格者给予学分。实践证明,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不仅必要,也是可行的。江南大学戏影专业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结合近几年成果看培养实效

纳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性课程和写作、拍摄、视频编辑、表导演等课程的结合是江南大学戏影专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授课老师悉心指导下,学生动脑、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通过采访、写稿、编辑、制作、策划、写剧本、拍片子、撰写调查报告等,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在专业学习与各类课内外实践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都有自觉的写作欲望,4年大学生活中,写了不少小说、散文、剧本等,将创作变成了一种内在需求。他们踊跃向省、市报刊、学报投稿,很多稿件被采用。无锡电视台的《大话阿福》节目长期与江大戏影专业学生合作,学生为其创作了大量演出剧本;06级戏影班的同学参与了52集大型动画片《天使部落》的创作。

另外,同学们创作、演出、拍摄了许多话剧、影视作品,拍摄的DV短片、影视作品有多部获奖。其中戏影同学自编自导的《大学——城》是无锡市首部校园悬疑电视连续剧,其创作模式引起了无锡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我为招聘狂》获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首届大学生DV大赛三等奖。学生社团“种子话剧团”创作表演的《要离》等作品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戏剧节奖。06级戏影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作品《手机》获得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大学生话剧展演暨首届江苏省戏剧节”二等奖,《机不可失》获得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同学们重排的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恋爱的犀牛》在江南大学引起一股戏剧热潮。

从现有毕业生情况来看,戏影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较一般的文科学生广,动手能力也较一般文科毕业生强。在毕业前的实习中,他们有的在各省、市电视台从事新闻采访、编辑与节目策划;有的在政府机关单位实习;有的在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写剧本;有的在广告公司担任文案策划;有的在动漫公司编写脚本;有的在报纸、杂志担任编辑等等。他们表现了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受到单位称赞。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的选择机会也较专业单一的学生更广,毕业时也更有机会被被新闻媒体、政府机关、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录用,就业率较其他文科专业高。事实证明,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学生德、智、体、能得到了发展,学生具有了良好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是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的艺术文学人才。

影视文学论文:外语影视与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提高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优势。任何一篇文学佳作都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发思想,引起遐想,其丰富性和深度是难以穷尽的。在外国文学教学领域,传统的模式不仅束缚着教师的手脚,更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随着多媒体进入课堂,改变这一现状已不再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原版英文电影根据需要可随时穿插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既简化了教学环节,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英美文学课成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美好精神家园。

一、有效的文学接受

影视文学在以语言为媒介进行审美创造时,最为独特的现象是思维的具象化,这是它区别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其他语言文学审美创造的本质特点。具象化写作导致审美想象的一维性。这种意义上而言,影视文学的审美活动是与本质上的审美想象之维作逆向运动而与文字发生的原始之维作回归运动。这种语言写作的限定性从而与语言的想象性、语言的自发性形成一种极为尴尬的悖反。因此,通过影视手段可以使小说原作中看似晦涩的语言具体化,生动化,简化了读者的解读过程,使抽象变为具体。

例一、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说《双城记》( a tale of two cities) 的开篇语气势恢宏,一泻千里,有排山倒海之势:(这是好的时世,这是最坏的时世;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昧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这是光明的时节,这是黑暗的时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我们面前什么都有,我们面前什么都没有; 我们都在直登天堂,我们都在直下地狱……)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平行对照(antithesis)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直观的影视感受,学生便更好地了解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充满了反复与曲折,交织着进步与反动、共和与帝制、红色恐怖与白色恐怖、内战与外战、征服与投向外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二、有效的文化差异意识

影视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影视艺术自身艺术特质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的教育。因此,英文电影可以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萨丕尔(edward sapir)曾指出“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不具有足够体现相同社会现实的相似之处。”正因为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语言对同一事实的表达就不尽相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相关的。鉴于此,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在汉语文化的基础上,借助英文电影这一媒介,学生自然可以了解到英语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到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小到风俗习惯都有所反映。从《阿甘正传》(forrest gump)这一部电影中就至少可以了解诸如3k党、南北战争、猫王、性解放、美国总统遇刺、黑人运动、黑白人同校、黑豹党、越南战争、反战浪潮、中美建交、乒乓外交、水门事件等美国历史事件。同时有关校车、单亲家庭、橄榄球运动、幼儿园、小学、大学的学生生活及飓风、美国的疆界等风土人情亦尽收眼底。对电影开头的一句“my momma always said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et”,中国学生可能要费一番思索,其实它涉及的是中美巧克力的包装及内容的不同。看英文电影不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有效途径。

三、地道纯正的目的语习得

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置身于目的语的环境当中,而大多数中国学生出国学习英语不太现实。由于受到学习环境的制约和母语的干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很难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法。而能说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是许多英语学习者希望达到的境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原版英语电影进课堂已成为普遍现实。电影教学情景直观,内容生动丰富,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实而地展现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可让学生摆脱母语羁绊,可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觉,进入一个“英语思维”的理想氛围。同时,电影语言弥补了一些课本、教学片等刻意为语言而语言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看英美影片是他们学习“地道”表达方式的理想途径。在《人鬼情未了》(ghost)中当男主人公对女主角说:“i love you!”时,女主角回答道“ditto!(我也是!)”,而没有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说一声“me too!”。这种回答违背了学生的期待视野,让他们意识到了书本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差异,明确了要真正学好英语所要努力的方向。再如,观看好莱坞警匪片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话“cops,freeze!”但是 freeze在这里是美国俚语,不能解释为“凝固”。实际上“freeze”在这儿是“don’t move”的简化。全句的意思就是:“我们是警察,不许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都是平时在课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东西,通过影片我们接触到了这些短语和句型,能改变了传统语言学习的枯燥与单调,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看清了英语的真实面目。

本文系潍坊学院教改项目“语用观念指导下的专业英语技能培养教改实验”阶段性成果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作品中的隐性广告存在的问题

“隐性广告又称植入式营销,是指将产品服务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传统广告片策略性融入电影、电视剧等各种媒介内容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加深对产品及品牌的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目的的一种营销方式。”[1]简而言之,“是将想要传达的信息植入媒介,透过合理的方式呈现,甚至融为一体。” 近些年,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飞速发展,影视中的隐性广告也随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由于其“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企业对这种既能对身品牌产品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又不容易让观众产生排斥心理的新型的广告形式十分的认同。影视制片方也乐意和这些赞助商合作,这些赞助商的资金一方面可以使电影的制作水平获得经济保障,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自己的投资风险。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尽管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插入的隐性广告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影视文学作品中的隐性广告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形式简单生硬粗糙

我国的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的隐性广告制作和表现内容十分简单,往往只是让广告主的产品信息生硬的出现在影视文学作品之中,或者只是让影视作品中的某一角色简单的使用这种产品,让这一产品作为影视作品中的某一道具或背景出现。由于广告产品本身对于影视作品内容和情节发展的的可有可无(隐性广告在影视作品中的出现大多是影视制作方为了得到广告主的赞助资金而不得不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广告主的诉求)。因此表现内容也很简单、生硬、粗糙,看起来只是刻意的为了广告而广告,广告痕迹非常明显,并没有考虑到与影视作品情节本身的融合度和契合度,表现的不够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例如:影视作品《天下无贼》中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场景是火车站,剧中的小偷团伙化装成旅游团的人员正在上车,但是镜头在切给小偷团伙中的一名成员的时候,他的手里赫然举着一个淘宝网的宣传小旗子。尽管淘宝网在此出现了曝光率,但这一情节与作品本身的内容无关,和故事的情节发展亦无关系,只是简单的隐性广告的出现。而这一出现本身不仅不能让观众在看到淘宝网的宣传旗子之后对淘宝网的内容有所了解,反而会由于作品中拿着旗子的人员是小偷,而可能会让人对淘宝网产生负面的印象。

影视文学论文:中国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中国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从无到有,同样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女性意识是一种性别立场,它只是对女性性别身份的一种强调,是女性对自身性别与男性不同所造成的各个方面差异的一种自我意识。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从无到有、从懵懂到觉醒,是社会发展的折射。20世纪20年代受到“五四”运动影响,一些知识女性开始觉醒,但这一时期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是没有独立意识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和“”时期,女性开始与男性一样参加社会工作,并受“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那时活跃在银幕上的女性形象多是一些失去了性别特征的“铁姑娘”形象。这些女性已意识到她们与男性一样被赋予平等的权力,但是这种平等意识并不是真正的女性意识,这些女性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有别于男性的性别立场。“”结束、改革开放加之女权运动的影响,影视界也理所当然地受到先进思想的冲击,并开始接纳“女性主义”思想,人物的女性意识也逐渐凸显。

一、影视文学作品诞生早期被男性言说的女性意识

中国影视作品诞生之初,女性形象就出现在影视文学作品中,但女性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出现仅仅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充当影视作品的道具,那些被男性塑造的女性形象性格模糊,缺少内涵,是男性的附属品,更谈不上形象背后所具有的女性意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一批女性作家开始登上中国的影视文学的舞台,并直接以影视文学创作的形式争取女性的权利和地位,是中国知识女性群体性的女性意识初步觉醒。此后的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较比之前要丰富和丰满得多。此时的女性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不再只是男人的附属品、男人的道具,而是多了一些贤妻良母,或受先进文化濡染的进步女性形象。她们或贤惠持家、相夫教子,或叛逆封建家庭,冲破传统思想,大胆追求新生活,但无论怎样,这些被男性塑造的女性形象都很难说具有了自我觉醒的女性意识。

这种传统的、难以冲破的性别观念,与中国千百年的男尊女卑传统思想不无关联。自父系统治确立以来,女性一直处于有生命无历史的从属状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都将女性的思想和意识牢牢交给男权思想掌控,女性无话语权、无自由,服从于男权统治。此时的影视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被男性言说的,是毫无女性意识可言的。

二、“十七年”及“”时期被“男性化”的女性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行“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口号,取消封建包办婚姻、取缔妓院、组织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赋予中国女性以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在这种政策的鼓舞下,一些女作家自觉地拿起笔,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歌颂新生活,抒发革命激情。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鹃的《百合花》、《静静的产房》,韦君宜的《女人》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但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政治意识较强、女性意识淡化的文学,这种情况发展到“”时期推向了,政治意识基本取代女性意识。“”女性文学是“十七年”女性文学的承继和进一步政治化的发展。这近三十年的女性作品虽然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但仍有其难以掩饰光芒。这近三十年女性文学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十七年”和“”时期的女性创作,它们在作品的主题、题材、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近三十年女性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也反映了当时语境下人们普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

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多地塑造的是如同男人般的女性,女性参加生产劳动,与男性做同样的工作,她们掩饰了天然的性别,她们不再孱弱。电影《李双双》中的女主人公李双双,就是不满足于丈夫的男权主义作风,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劳动中找到主人翁的地位,做到翻身解放。而在电影《白毛女》中,喜儿与大春之间的爱情被删除,仅仅表现被压迫的穷苦大众的艰辛生活。“十七年”和“”时期的影视文学作品,解构了女性身份和女性概念,让女性的美深深地掩藏于内心,转而表现其心灵美,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在这一时期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和个性观念被淡化和消解,她们不再具有浪漫、优雅的气质,而是被赋予了“铁姑娘”这一响亮的集体称号,女性形象也失去了女性的特征,被时代“男性化”。

这一时期影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女性,虽具有反抗男权、追求平等的意识,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她们一味地追求平等而忽略了两性的差异。

三、女权运动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女性意识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女性作家凭着她们敏感的触觉,大胆地揭露了当今女性生存的困境,戳穿了实际生活中“男女平等”的神话。张洁在她的作品《方舟》的题记里写道:“你将格外不幸,因为你是女人。”这就表明了女人受到一种男性文化、男性的习惯视野、男性的价值观念的规范和制约,女性如果要脱离这种几千年的男性文化所规定的模式,必将承受更多的不幸。这充分揭示了女性要寻找自己的个性,将是多么艰难。另一个突出的女作家就是张辛欣。她的女性小说文本《在同一地平线上》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感情困境,表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男性和女性实质上并不站在同一地平线上。例如,女人和男人一样有自己的事业和工作,但男人却要求女人照顾他们、做家务,有时甚至要求女人为了他们而牺牲自己的事业。

这一阶段的她们始终没有摆脱男权的制约,但是,她们触及了女性的社会价值、女性的自主意识。虽然还不是很深入,但也可以说明女作家们已开始思考女性的存在价值、女性的主体意识以及女性性别的特征,同时也竭力想挣脱父权制的统治,使女性在社会上能够得到真正的平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批女性作家吸收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从而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影视文学文本。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影视文学作品,主要是展示女性主体意识,颠覆男性中心主义。这时候的女性作家都开始有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她们认为自己和男人之间虽然有性别的差异,但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女性历来被看做“第二性”,并不是天生的。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之整体。”这一时期是女性的觉醒时期,女性要求摆脱几千年来遭受父权统治的命运,要求精神上的独立和人性的完整。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大量引进,像夏绿蒂·勃朗特在《简·爱》中所表达的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所表现的女性强烈的自省意识(它揭示传统男性文化、伦理道德对女性的压抑、摧残与扼杀),深刻地影响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作家。如以王安忆的“三恋”、铁凝的《玫瑰门》为代表。《玫瑰门》是一部女性自我审视的女性主义作品,铁凝力图通过笔下人物的命运,展示在男性中心意识形态及文化阴影中挣扎的女性的真实生存状况,使文学对女性的透视达到了从未有过的深度。这就足以说明这个时期中国女性作家已进入对女性心理的揭示,中国女 性文学已走上女性意识的觉醒历程。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真正觉醒,女性形象在社会中找回了丢失已久的性别立场和自我意识,与此同时,一些女作家的作品被拍成了影视剧。女性作家们用自己的躯体、自己的话语书写女性内心深处的感受。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影视文学强化并且超越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使女性影视文学进一步趋于成熟和对生命主体多方位的把握。

中国的女性主义影视文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似乎又走入了一个极端。最开始是默认男性社会的价值,然后是对抗男性社会。而林白、陈染等私人化写作脱离了男性社会,在她们的作品中,男性或缺失、或颠覆,但在现实生活中,男性是存在的,也是不可缺失的,女性主义文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要与男性对抗,把男性踩在脚下,由女性来统治这个世界,而是要与男性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不再依附男性,不再做男性的玩偶、奴仆。只是与男性和睦相处,达到的双性和谐。当今我国的影视文学中的两性关系正在朝着能达到“双性和谐”这个的境界迈进。

当下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已得到充分体现,女性深刻认识到自身有别于男性的性别特征,并将这一特征充分展示和演绎,过分地张扬个性,标榜自己的女性立场,这就过于突显了女性意识,对于两性关系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的表达产生了干扰。

我们期待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两性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女性与男性一样拥有选择生活的自由,同样像男人一样不受道德禁忌的束缚。男性与女性应该是一种伙伴关系,双方可以合作和交流,而不是像现在影视文学作品中那样用女性主义文学的身体写作来解构、颠覆男权中心文化。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不是通过让男性缺席或是过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来体现女性的思索与追求,而应该在张扬女性自我的时候,体现出女性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的独特视角。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教学思考

影视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1.影像作品的介入。即便是作为文学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影像作品介入的方式也逐渐地形成一种主要的方式。如孙晓文在《论高校文学课程的影视教学》中就已将影视教学作为文学课程的重要手段。影像作品的介入,一方面可以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一方面帮助没有阅读文本的学生了解故事大致的情节,已经阅读文本的学生温习故事并发现区别。这样在讲解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较为容易形成有效互动的氛围。当然影视作品的介入也必然带来一些负面的问题。例如,不是所有的文学经典都有影像资料,影像资料相对匮乏;影像作品对原作的忠实度不一或者观点有着学派的局限性;盲目使用影像作品介入的方式不但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时还会造成手段与目标脱节。因此对于影像作品的选择以及出现的时间与进程都应符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使之成为一种合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文本细读与经典还原。毋庸置疑,影视专业里的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为本专业的学习服务。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影视类专业文学课程的设置,其教学内容应该是文学,但是学生的阅读量是一个致命的瓶颈。影像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另外一种艺术方式的创造,因此,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当作还原文学经典的最初途径。本课程的教学最终应回归到文学上来,于是有必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兴趣,并鉴赏其韵味。进行文本细读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细读一词,源于流行于20世纪30至60年代文学批评的流派———美国新批评。按照新批评的观点,作者在完成文本的创作后,对文本便不再拥有控制权,文本是一个封闭的内在结构。文本结构的意义需要读者的阅读来体现。读者必须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暗示,从而谋求理解文本。文本片段的细读,给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活动搭建了一个有效的中介,会使学生不再觉得教师的讲解是一种空洞与虚无的知识灌输。例如,在讲解余华前期作品残酷叙事的语言风格,再多理论阐述,还不如一个经典片段的选择,(如《现实一种》中皮皮无意识殴打堂弟的片段或者医生们解剖山岗尸体的片段)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阅读印象深刻,这会引起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思考。在影视作品不忠实于原作的时候,这种方式也是一种与影像对比阅读的极好的方式。

3.互动课堂的构建。现代的教育应该构建以教学信息为中介,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模式。关于互动课堂的建立,有以下有三种模式的探索:①课堂交流法。在此方法中,教师要立足于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让学生发表多元化的理解,形成思想的交锋,达到讨论交流的目的。在讨论过程中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训练,并对进程予以适当控制,讨论之后应由教师或同学总结。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②课题研究与展示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初,可以将一部分教学内容以课题的方式交由学生自由组建小组自主完成,并在规定时间以PPT的方式展示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文学包含的作家、作品甚多,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又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深化与拓展。课题的提出既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以保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方式要求老师在学生展示之前了解学生课题研究的动态,文学是一个烟波浩淼的海洋,任何人对文学的了解都不可能是的,尤其类似当代文学这样不断发展而又具有开放性的课程。因此,教师对学生研究动态的了解,既方便对学生的指导,也能促进新的知识与领域进入教师的知识视野,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③作业布置与专业紧密结合法。影视专业文学课程作业的布置可以尝试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例如,既可以让学生对课程范围内的作品片段进行影视改编,也可以以一个作家、一种文艺现象为内容做各种类型的节目策划或作品拍摄。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巩固,增强了学生搜集资料与安排资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提升了学生在完成各类影视作业内在的文学性。当然这种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在影视策划、制作等与文学领域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达到指导学生,提升学生的目的。此种方式还可以与考核方式结合起来。

影视专业文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影视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中文专业不同,因此教学内容自然也会发生较大变化。总体上来说,影视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应以文学赏析为主,对文学史轮廓的描绘以及流派、风格、思潮的研究次之。但当下影视专业的文学教材基本使用的是中文系的经典教材。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例,最为经典的现代文学教材是钱理群等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时间为经,文体为纬,重要作家作为穿插,介绍了风起云涌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文学创作、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与历史的演变。材料翔实,评价客观公正,内容充实而不凌乱,是非常适合中文系学生使用的教材。但是对于影视专业的学生而言,过于系统而理论地介绍反而会使他们失去学习文学的耐心与兴趣。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当其冲地体现在教材的改革上。影视专业文学课程的教材长期以来使用的是中文系的教材,长期处于教学实践脱节的状态。因此,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应集结一批的师资,编著一系列适用于影视专业的文学教材。无论从历史渊源上说,还是从影视艺术的本质出发,文学课程对于影视专业的意义都十分重大,但影视专业对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与需求,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与中文专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映射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都应做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改革。

本文作者:王文渊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历史人物评价

在历史研究中,人物评价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但数千年来,对于不少历史人物的评价,却从来都不曾有过一致,间或,还不乏空洞的责难和不切实际的翻案。近年来,影视文学作品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引起诸多争议,影视创作者与史学家各执一词,在谁更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人物面目的问题上,相互指责。笔者认为,虽然影视文学作品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其积极一面我们不应视而不见。影视文学作品贴近民众,再现历史的多元记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不仅包括以史为鉴的现实需要,也包括娱乐休闲的需要。现代人渴望了解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包括古今中外各色人等,尤其是历史名人的生活状态。但对广大民众来说,乏味单一的学校教材、高深枯燥的学术著作,都难以成为满足他们求知心理的主要途径,他们需要一种更为生动直接的方式;而影视文学作品正是以鲜活的人物个性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在娱乐休闲的同时,向大众传播着历史知识。影视文学作品塑造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上层人物,而是将视点转向非主流历史人物,诸如郎中、侠士、商贾,甚至乞丐,开拓了我们认识历史人物的视野,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逐渐成为民众认知历史的主渠道,其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过潜心钻研的史学论著。而且,有扎实社会背景的影视文学作品往往还是正统史学的有力补充。譬如,当正统史学褒扬美国内战中的北方军队时,一部《飘》令民众对南北战争有了全新的认识:英雄林肯成了南方人调侃中如魔鬼一般的人物;南方的士兵成了保卫家园的热血青年;甚至忠心耿耿的黑人奴仆也让我们意外地发现,万恶的黑奴制度居然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而那些顽固推行奴隶制的人虽然注定无法成为历史的英雄,但他们中间也有不失为慈父和好将军的。再如,在宣扬日本军国主义精神的影片《啊,海军》中,还有一些日本社会上层压迫普通民众的画面。这些描述和记忆反映了历史中的一些真实片断,对于我们了解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的国内局势不无帮助。如果我们把这些描述和记忆视为正统史学的补充资料,我们的价值观非但不会产生偏差,反而会更加。

虚构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在这个世界,我们需要理想、精神和个性张扬,否则生活将乏味许多。正如历史人物不可能个个都是“高、大、全”那样,我们也不可能强求历史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个个都既生动又真实。对于多元叙述甚至虚假叙述的容忍,正反映这个时代的宽容性。而且,这些“篡改”历史人物形象的叙述,或曰评价,折射了特定时代的历史特征,其本身也是一部值得研究的历史。随着时光推移,这些有意无意的炮制者本身也将成为历史人物,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将虚构的历史题材影视文学作品视为洪水猛兽。

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不可能真实,这就如史学中的历史人物也不可能真实一样;尤其是当影视文学作品塑造的是知名历史人物时,为了突出个性,人物形象往往陷入单一化、脸谱化。在去年热播的历史剧《孝庄秘史》中,叱咤风云、奢靡荒淫的多尔衮被描绘成为情所困的痴情男子;孝庄则虽然对多尔衮深情款款,但为了丈夫、儿子、大清朝的利益,走上了与多尔衮明争暗斗的道路。这种人物形象虽缺少史实依据,但反映了当代人对历史风云人物情感追求的认同,而且故事的基本线索仍可以算是在史实基础上的合理发挥。如果《孝庄秘史》、《走向共和》、《康熙王朝》等电视剧还有史料做基础,那么在时下的一些影视文学作品中,历史人物已经脱离史实,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愤怒。在《戏说乾隆》、《乾隆王朝》、《还珠格格》、《书剑恩仇录》、《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电视剧中,分别展现了不同形象的乾隆皇帝。以那部被不少专家视为“垃圾”,但却倍受观众青睐的《还珠格格》为例,这部纯属戏说的电视剧,将乾隆刻画成慈祥的父亲、痴情的君主,竟然以仁义之心宽容了不学无术却又生性善良的假格格。这种刻画方式当然远离史实,不值得提倡,但却反映了当代人向往皇室童话的心态,满足了一些观众的享乐需求。此外,其续集虽然依旧受到媒介的吹捧,但在一些地区却惨遇“滑铁卢”,这也反映了区域差异导致的对人物形象的不同认知。如果深入探讨这些现象,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及普通民众的精神状态。再如商代的苏妲己,一提起她,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狐狸精”、“红颜祸水”,以及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负面词语。然而在林乃初所著的《妲己》一书中,“牝鸡司晨”的妲己却被歌颂成一个忠肝义胆、忍辱负重的侠女,与周武王等人还演绎出感人的爱情故事。从对妲己的不同评价,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现代人逐渐摆脱了封建礼教束缚,提倡男女平等,所以世人不再片面地将罪责推到女人身上。可以说,特定时代的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寄托在历史人物身上,因此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塑造虽然并不真实,但也能折射出那一时代的特点。

历史就像一具多棱镜,从不同的层面、角度阐释,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况且一些历史人物距今数千年,历史资料缺乏,很难还原人物的真实面目。在这种情况下,编剧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历史人物现代气质,拉近历史人物与现代人的距离。应减少历史题材影视文学作品的负面影响由于观众不是历史学者,他们看完影视文学作品,往往容易接受其叙述,将剧情视为历史,并且容易接受融于其中的编导的价值观。因此,作为公众人物的编导,在设计历史人物尤其是历史名人的形象时要考虑到其作品的社会效应,不能凭自己的好恶随意加以编排,而应该在现有史料基础上进行合理演绎,人物性格应在符合史料记载的基础上展开;当然这里的史料应该是经过科学考证的。对于在评价上有分歧的人物,编剧当然可以任选一种叙述方式,但也不能不考虑哪一种叙述更具有正面的社会效应。如果编导纯粹凭籍自己的想象而不遵从史实,就不应打历史正剧的招牌,不妨效仿港剧,堂堂正正地在屏幕上打出“本剧纯属虚构”的字样;或者采用影射的手法,避开具体朝代、人物。这样既可以给编导更多的发挥个人想象力的空间,保持故事的生动性,也不至于使观众误把“戏说”当历史,落下篡改历史的恶名;而且略有历史常识的观众看到剧情时也能明白故事影射的是历史上的哪些人物。

当然,为了提高民众的审美观,引导正确的历史观,我认为影视文学作品在涉及评价历史人物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喧嚣的背后,应该留给历史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空间,如果没有了真实的记述,将是人类长期的悲哀。虽然我们的叙述,无法与历史人物的原貌吻合,但我们至少应该避免媚俗与逢迎,使其尽量接近历史人物的原貌。其次,应该考虑到民众的感情与接受力,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能没有尺度。我们可以说创作者有权以多元的方式思考问题,但不代表他有权不加选择地传播其作品。比如,影视文学作品不应将残酷的战争描绘成田园牧歌。再次,影视创作者与史学家都非高高在上的审判家,每个人对历史人物的认知都是有时代局限的,往往受到我们所处时代的环境、成见、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简单定性,与其单纯讨论他们是忠是奸,不如尝试理解前人,注重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思想与行为、个性品格与政治心态等的解释与分析,并以此来揭示时局变化,探索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对儿童影响

影视文学是一种较大众化的艺术,这里说的影视文学指的是影片摄制组,根据剧本内容在导演的综合性思维指挥下,共同创作出的通过借助镜头、画面诉诸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利用蒙太奇手法所构成的近于现实逼真的电影、电视和激光影碟。影视文学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影视文学没有诞生之前,戏剧艺术风靡整个世界,并且统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由于戏剧艺术受时空和舞台的限制以及没有画面的流动感和跳跃感等,最终将要被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所代替。随着产业革命的发生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迅速发展,机器大工业如狂澜怒涛席卷了整个世界。人们的物质生活迅速提高,精神世界也随之提高,自然而然,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戏剧艺术的欣赏,人们强烈要求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代替戏剧艺术,随着照相机和幻灯机的发明,于是,在20世纪初世界及时部无声电影诞生,接着电影艺术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电影艺术进入中国,继而走向世界,所以影视艺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及文明程度。影视文学来源于生活,也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既反映了现实生活,同时又影响着现实生活,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当代有相当一部分影视片都是以黑社会暴力为主要内容的作品,由于青少年思想单纯,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对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较差,所以对这类作品的内容可能去单纯的摹仿,结果造成了不良后果。同样一些内容低俗的生活片也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青少年。这里我着重谈一谈不同题材的影视文学对少儿产生的影响。

一、以反映历史为主题的影视文学对少儿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历史片主要以反映历史重大事件为主题影视片。这类影视片对青少年了解历史,增强爱国思想,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斯巴达克思》这部影片从美育的角度来看,它达到了悲剧教育的效果,它以悲剧美来感染着和影响着青少年的情感和行为。所以这部影片对青少年来说既培养了他们的爱憎意识,同时又在无意识中培养了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又真实的了解了西方奴隶社会,达到了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三国演义》所塑造的诸多英雄人物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使青少年很容易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比如:侠肝义胆、行侠仗义、轻财重友、报打不平、见义勇为等等行为,而这些行为正是青少年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可缺少的内容。影片的内容不仅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历史,了解历史英雄人物,同时还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培养其祖国荣誉感,又促使了青少年的美善意识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学习一些战略战术。像以上这类影视片的意义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不适应的因素(对初中高中的中学生来说还是提倡观看的)。儿童不适宜观看是因为对这类影视文学还不懂得去怎样欣赏,他们只看到其中的一些热闹场面。比如打斗、拼杀场面势必会对少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但对于初中阶段以上的青少年来说,其积极意义还是不可低估的。以反映战争为主题的影视文学对少儿认识世界、辩证地看待人生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此类影视文学我认为应一分为二来分析。首先,只要有人类活动就有可能发生战争,这类影视文学,可以说是让少儿认识人类社会的残酷、认识自然界残酷的一面镜子,了解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规律,从小就培养其竞争意识和生存能力。所以,这类影片的不良的一面就是这类影视文学暴露了人性的残忍和卑劣,有可能唤醒少儿灵魂深处沉睡着的兽性。有的孩子三岁时看电视连续剧《远东阴谋》时,日本人枪杀熟睡中的关东军,孩子说:“妈妈,给我也买一把真枪”,他妈问他要真枪干吗?他说:“我要学日本人拿着枪,打枪杀人太好玩了”,在平时的游戏中经常拿着玩具枪到处喊“我要杀人,我要杀人”,所以对这类影视文学对于初中以上阶段的青少年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而对于儿童来说只能培养其野性和残忍,对其美好心灵的塑造没有好处。

二、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影视文学对少儿价值观念形成的影响。

在诸多影视文学中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影视作品最多,这类影视作品的形式多样内容纷杂。这类影视反映现实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所以它最容易使观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一部的反映现实生活为主题的影片,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影响着、感染着青少年的心灵,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操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其中美丽、活泼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纯洁善良的人们等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影视文学,我们在肯定其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之后,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影视文学市场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部分影视文学往往忽视了其审美教育功能。为了经济效益而淡漠艺术功能。所以出台了大批低级庸俗之作,这些作品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极大,使青少年容易产生对生活的误解,导致思想的偏激、脱离生活实际、淡漠人生等不良心理。再者此类影视节目中,一些床上镜头、拥抱镜头对少儿来说都是不便观看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类作品可以促使少儿的早熟,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十三四岁的青少年,对性似懂非懂很可能导致对性的错解或误解,给少儿的纯洁思想蒙上阴影。少儿影视文学从它诞生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从辉煌走向低谷。当代影视圈内少儿影视文学少的可怜,而专为少儿服务的剧作家寥寥无几。而且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远不如60—80年代的少儿影视作品。好的少儿影视作品对少儿的影响是肯定的。如一直为少儿所喜爱的卡通片《唐老鸭和米老鼠》、《兔八哥的故事》等不仅为少儿喜欢,就连成人也喜欢看。幽默、滑稽,在轻松的笑声中对孩子进行了美育教育,并且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懂得了要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等一些有意义的事。有些卡通片在每集结束后提出一两个小问题,让小观众回答,如《地球卫士》每集播完之后都有问题提出。这样既起到了娱乐的作用又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并且可以培养少儿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以上两类卡通片虽各有长处,为小朋友所喜爱,但都不如《动物世界》效果好。由赵忠祥主持讲解的《动物世界》可以说老少皆宜,特别是少儿。它播出后曾受到广大少儿的热烈欢迎,它的独到之处,就是真实地再现了动物世界和自然界的奥秘,它不仅起到了以上两类少儿影视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效果,而且更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让少儿真实的了解动物世界和自然界的奥秘。可以说在轻松的娱乐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人与自然》等。此外还有一些前面所说的童话作品,也是非常受少儿欢迎的。这类作品大都是寓娱乐与教育为一体的作品,如《白雪公主》、《狼和小羊》、《丑小鸭》等等。

三、科学幻想片对少儿的影响。

当代影视文学中科学幻想片并不多,不过这类影视文学在少儿中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如《太空娃娃》等,可以开启少儿丰富的想象力,引发对宇宙探寻的兴趣,有利于少儿智力的开发,可惜这类影视作品本来就不多,其中适合少儿看的科幻片就更少。当代影视文学中以反映黑社会暴力、武打以及描摹神灵鬼怪的影视文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占据相当大的影视市场,这类影视文学的观众大多是青少年,所以它严重影响着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这种影视文学对少儿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道德观、人生观等各方面都产生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而此类影视文学给青少年视听感观上留下的并不是美的陶冶,高尚情操的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意志的形成,美好性格,强烈的责任感、自信心、自尊心等各方面的培养。而是恐怖的、丑恶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幻想。这样势必会造成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影响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形成。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反映美与丑的争斗的作品,最终正义战胜邪恶,但这些镜头给少儿的感官以很强烈的刺激,很能吸引少年儿童的兴趣。前不久,一个四岁男童由奶奶带着玩,结果他将线绳在奶奶的脖子上使劲拉,看着奶奶被勒的口吐白沫的情形,觉得特别有意思,结果玩出人命。而事后他天真地说:“电视里就是这样子演的吗?”究其原因很简单,首先在孩子心中“死”这个概念,他并不明确。当他在玩的过程中,他只觉得像电视上演的一样刺激好玩,并不知道他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所以说暴力片在某种程度上是诱发少儿走向歧路的因素,也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祸根。另外,以武打动作为主的影视文学大部分描绘的是一些神乎其神的武打功夫,最能迎合青少年的口味,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这些影视文学之所以能吸引少儿,关键就在于他们都表现了种种神话般的功夫,而这些功夫又是多么的令青少年向往。这类影视片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少儿仍不适宜观看。此外,还有另一类影视文学也不适宜少儿观看,这类影视文学大多是以描摹神灵鬼怪、光怪陆离的空灵境界为主要内容。这类影视文学以激光影碟具多,内容大多是神与鬼、人与鬼之间的乌其八糟的事为主,其中描写最多的是吸血鬼,这类影视作品可谓恐怖之及,好像越是恐怖就越能吸引观众。可对少儿来说这类影视作品无疑是对少儿的精神摧残,刺激少儿神经,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这一点,要特别引起家长注意。光碟已走入家庭,几乎家家都有家庭影院,又便于操作,少儿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这种光碟,而这类光碟对孩子的刺激较大,它的影响就比较大了。所以这类影视作品好不要让它进入你的家庭。

那么什么样的影视文学才适合少儿观看呢?21世纪就靠我们这些孩子们,怎样才能培养一代的接班人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为父母的责无旁贷的任务。什么样的影视作品适合少儿观看呢?这自然是每一位家长所关心的问题。显然它符合少儿身份有娱乐性,有教育意义,既能陶冶情操又学到了知识,达到了智育与美育统一的效果,这样的影视文学才最适合少儿观看。比如前面所列举的《唐老鸭与米老鼠》、《动物世界》、《人与自然》、《太空娃娃》等诸如此类的文学作品都适合少儿观看。当今我们的孩子所接触的影视文学趋向成人化,这一点应该引起少儿剧作家们的重视。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特征诠释

当今,影视作品大行其道,但对影视文学的研究却远未与之同步。现行的影视研究大多专注于影视作品层面,仅有的几个对影视文学的研究也未能令人满意。国内及时部关于写作学的论著周姬昌主编的《写作学高级教程》对影视文学的个性做了如下阐述:(一)造型性。影视剧本中所描述的一切,应该是可见的、运动的,可以通过电影表现手段展现于银幕;同时,影视剧本只能用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一般需排斥说明性的文字,即不能像小说那样借用叙述者客观之便,通过说明交代、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物的身世、经历、性格、心理等进行介绍剖析,也不能像戏剧那样通过对话进行叙述和交代。(二)镜头感。影视剧本的文字描述必须具有鲜明的镜头感,这主要依赖于蒙太奇语言的运用。(三)逼真性。剧本中所描述的一切,或情节结构的安排,或人物关系和场景的设置,以及一个物件,一句台词,都要求接近生活。(四)声画结合。影视艺术也是听觉艺术,声音是它的重要表现元素。因此,影视剧本不仅要运用台词来刻画人物性格和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同时还要把音响和音乐纳入统一的艺术构思之中,以便与画面结合,扩大和加强画面的表现力。[1](P386-387)这里面有两个问题:1.影视文学(或影视剧本)不同于影视作品,影视文学的个性不同于影视作品的个性。造型性、镜头感、逼真性、声画结合原则是讲,应该是影视作品的个性,而不是影视文学的个性,上述论述恰恰把二者混为一谈。2.说影视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借用叙述者客观之便,通过说明交代、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物的身世、经历、性格、心理等进行介绍剖析”尚可,但说影视剧本“一般需排斥说明性的文字”,就殊为不妥。笔者以为,说明性的文字或说文字的说明性恰是影视剧本的较大特点,后面会详细论及。以后的写作学教科书对影视文学的论述虽有小异,但大体没有脱离周氏《写作学高级教程》的轨道。周剑、郭农声主编的《写作教程》将影视文学的特点概括为视觉性、动作性、综合性和蒙太奇结构方式,[2](P323-325)仍将声、光、电、蒙太奇等影视作品的特点强加在影视文学的身上。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作教程》虽然变换了论说角度,并加入了演员和实地拍摄景物的因素,但“以演员的表演和实地拍摄景物创造逼真形象”、“以运动的画面来构成影视镜头”、“组合镜头的蒙太奇方式”的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的概括,[3](P173-174)还是在延续“造型——镜头——蒙太奇”说,仍未能真正揭示影视文学的本来面目。上述关于影视文学个性特征提法问题的关键是把影视文学等同于影视作品。因此,要弄清影视文学的本质特征,首先必须廓清影视文学与影视作品的界限。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活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综合艺术,影视艺术必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特殊的内在规定性,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突出特点,是它用特定的影视语言和结构方式来讲述故事。影视艺术的综合,是将声、光、电,包括影视文学剧本等多种因素整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导、演、美、剪、服、化、道、照等多种手段,共同为完成影视作品本文而服务。说到底,包括影视文学剧本在内的诸多要素都是完成影视作品的工具。这是影视文学剧本在影视艺术中最恰当的定位。虽然有些影视文学剧本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能够脱离影视成品独立存在,但为影视作品提供基本的支撑服务是其存在的基本前提。影视文学的工具性本质,决定了它一系列的基本特征。

一、强烈的叙事性

大凡文学作品,都要有一个叙述人,这个叙述人可以是及时人称,也可以是第二人称或是第三人称。但影视文学不同,它的叙述人基本上都是第三人称。叙述人以知情者和旁观者的身份,强有力地把握着故事的进程。而且,叙述人基本上是不入戏的,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叙述人。由于影视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法,决定了影视作品的线性结构特征明显减弱,而增强了跳跃性和意象性。这客观上要求影视文学的叙事要有更强的灵活性,要求影视文学的叙述人对故事的进展和人物命运的把握要有更大的操控力度。比如话剧《雷雨》中鲁侍萍的一段独白:“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这是按照事件的正常顺序和内在逻辑进行,简捷顺畅,而且这一段是及时人称,鲁侍萍入戏。我们再来看看根据同一素材改编的电影《雷雨》的这一段:鲁妈(画外):“她的命很苦。”(化)闪回,大雪天,无锡周家后门。小周萍被奶妈抱着大哭。两仆人上前将他们拉进门后将门关上。(拉)年青的侍萍抱着手中的婴儿痛哭转身。鲁妈(画外):“她刚生下第二个男孩才两天。”高深的黑墙,侍萍抱孩侧背向纵深走去。鲁妈(画外):“就被迫离开了周家。”桥栏为前景,侍萍站在河边呆望着河水。(摇,侍萍出画)见河上结着薄冰。鲁妈(画外):“周家大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周家喜堂,一片喜气。大厅里正在行结婚礼(推)见新郎将新娘牵进洞房。(化)鲁妈(画外):“她一个人在外乡无亲——”(化)地平线上,侍萍抱孩上坡,入画迎镜走来,茫然地回顾。(化)鲁妈(画外):“——无故,带着一个孩子,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服侍人——”这里已经从鲁侍萍的及时人称叙述转为第三人称叙述人在讲述故事,就好象一个导演在指导演员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切割成若干单元再进行重新组合,并人为地加入形象化的其他情节,强制性地让观众(读者)按照叙述人的意愿重新解读原故事,局外人讲故事的意思非常明显。

二、突出的说明性

影视文学并非排斥说明性文字,而是大量地运用了说明性的文字,这几乎成了影视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鲜明特色。影视文学中的说明性文字大致有三个作用:

1.时间、场景、景别、技术手段的说明。在影视文学中大量地存在着对故事时间(时间和相对时间)的说明性文字;对剧中人物所处特定环境的说明性文字(如上例中的“大雪天”、“周家后门”、“河边”、“周家喜堂”、“地平线上”等)以及对诸如远、全、中、近、特、推、拉、摇、移、显、隐、化、切、闪回、画外等景别和技术手段的说明性文字。这些文字已经成为影视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舍弃它们,影视文学将不成其为影视文学。

2.对处于分割、重组状态的故事情节的说明。这是影视艺术特有的蒙太奇手法决定的。在影视文学中,经常出现在正常的情节进行中间断地插入若干片段(闪回)的情况。这些片段在逻辑上又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与主要情节并行,或作为主要故事情节的补充,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在一个情节进行的时候,常常有另外一个或几个情节在同时进行,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支”。但其他文学作品的“各表一支”只能一次性地将另一支“表”完,而影视作品却可以同时进行。而在影视剧本中,需要将几个情节切割、重组的情况做出明确的说明。比如《大宅门》中詹王府派人请二爷白颖轩去给老福晋瞧病,就有白家大爷白颖园从宫里回来救起老太太和百草厅卖药两个情节同时进行,剧本中是这样表现的:先是赵显庭告诉颖轩,大爷去宫里了,然后剧本交代:“紫禁城。神武门口。”引出大爷这条线索;大爷白颖园救起老太太后,镜头切到百草厅,牵出卖药情节,大爷回百草厅,问起二爷,再接续上二爷去詹王府瞧病的线索。这三个情节同时交错进行,而剧本中是通过“紫禁城。神武门口。”“百草厅前堂”、“詹王府老福晋卧房”等说明性文字和叫板式蒙太奇来实现的。

3.对抽象的故事情节做形象化的解释。我们还举《雷雨》的例子。鲁侍萍的叙述已经阐明了她近几年的身世,但电影却用几个完整、真实、形象的场景补充了语言叙述的抽象性,使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她身世的凄苦和世态的炎凉。值得注意的是,几个场景相互是不连贯的,这些场景都是对鲁侍萍的画外音起着形象的诠释作用,这是影视文学说明性语言更深层次的应用。

4.对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行为的说明。美国影片《公民凯恩》中有这样四个镜头:A、凯恩和他妻子穿着春天服装在饭厅里吃早餐,一边吃一边亲昵地注视对方,相对莞尔。B、凯恩和他妻子穿着夏天服装在饭厅里吃早餐,妻子还是边吃边看凯恩,可是凯恩在一边看报,未予理睬。C、凯恩和他妻子穿着秋天服装在饭厅里吃早餐,他们都埋头吃饭,谁也不看谁,急于吃好离开。D、凯恩和他妻子穿着冬天服装在饭厅里,两人都吃不下饭,怒目而视。电影用纯粹的电影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两人关系的变化,而在剧本中,四段文字都是对人物在规定情境下的行为进行说明,而类似这样的诠释人物行动的情况在影视文学中比比皆是。

三、文字的简约性

由于影视艺术是用画面语言来阐释故事,而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又有导演的二度创作和演员的进一步形象化,因而,影视文学剧本的文字大都简约概括,以提示、说明为主。尤其是电影,它的语言的简约性有时达到了,包括人物对话和独白,有时都省到不能再省,甚至一句话也没有,靠场景、镜头切换和背景音乐等其他手段进行人物心灵轨迹的探寻。电视也大量地运用特写、细节的描述来形象地替代其他文学样式必须用人物语言才能实现的目的,这一点已司空见惯,此不赘述。

四、结构的跳跃性

影视文学具有特殊的画面语言和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加之近年广大影视工作者在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方面的不懈探索,影视文学的跳跃性特质表现得愈加充分和多样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文字简约造成的跳跃。影视文学要为拍摄服务,要给表现和导演的二度创作留下足够和空间,因而影视文学在正常故事情节的表述上就已经表现出很强的跳跃性。

2.场景的切换造成的跳跃。由于叙事的需要,影视作品必须不断地变换场景。与一般的文学叙事不同,影视作品有先天的画面语言的优势,而无需对场景的变换作过多的交代,直接用标示性的文字一笔概括是影视文学常用的手法。因为对环境的描述、对不同场景的区分,影视作品最终是用画面来完成,用不同的镜头组合来实现,而人们在视觉的感受方面又有一种特殊的逻辑连惯趋向,因而在剧本叙述方面就可以避繁就简。这样一个呈现出很强的间隔性(在影视文学文本上)的场景相互连接,整个影视文学作品就呈现出一种跳跃性的美。

3.情节假设造成的跳跃。有好多影视作品突破了传统文学样式的叙事结构,为了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主题的内涵,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启迪,常在一部作品里设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节假设,借以扩大作品的含量。现今的典型代表如电影《英雄》。《英雄》里面实际上是一个刺秦故事的三种讲法,或是三种可能。一是无名虚构的故事,一是秦王猜度的故事,一个是真实的故事。三个故事通过无名与秦王的话语交锋,在不断地切换,相应的场景、人物关系和故事内涵都在相对不相干地变化。这种变化造成了大开大阂,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4.时空交错造成的跳跃。有些影视作品不按生活逻辑来安排线性的时空顺序,而是从一个特定的主观视角出发对故事情节的时空作了改造和重建。这种改造和重建把故事本来的时空打乱,依据某个影视人物的心理意识把现实和往事交错叙述。如日本电影《望乡》阿香过去身世的闪回;再如《天云山传奇》周贞瑜向宋薇介绍“怪人”罗群的困境(现在时)、宋薇回忆21年前与罗群相爱及中的人生错位(过去时)、宋薇想替罗群平反遭吴遥反对(现在时)、罗群与现妻冯晴岚二十多年艰苦却又丰富的精神生活(过去时)、罗群平反,宋薇重回天云山(现在时)等几部份故事的交错展开,充分发挥了影视文学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影片在时空交错、情节跳跃、人物命运交相辉映中,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增强了影片的历史厚重感,深化了人物的思想内涵。

以上简单地论述了影视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艺术特征。如上所述,影视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因而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正确揭示其艺术角本即影视文学剧本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影视文学创作水平的提高和影视艺术的更大发展,从而为繁荣我国的影视艺术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初涉影视写作领域,又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供借鉴,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就教于大方之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