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影视作品的价值实用13篇

影视作品的价值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1

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创作的影视作品多是扬善除恶,弘扬正气的,戏剧中的正面人物多数都会有较好的结局,恶人都会受到惩罚。随着影视文化的发展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影视作品市场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每天都有上百部新的作品与观众见面,大家也习惯了有影视剧作品陪伴的闲暇时光。影视剧作品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存在于人们周围的影视剧作品,也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影视剧作品尤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巨大,很多学生对科学家一无所知,但是一提起影视作品或者是明星、演员,则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甚至很多热播剧中的人物喜好、发型、饰品、服饰等都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很多演员在拍完戏后也还沉浸在影视作品的角色中,并将剧中人物的价值观带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众多年轻人模仿的对象。

二、中国情境下主流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分析

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为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中国的传统国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影视作品的创作朝着传递正能量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人们的善恶价值观的判断,多数影视剧创作的结局都是美好的。近来有些编剧也在尝试着新颖的、开放的结局,但很少有宣传负面的影视作品。这点同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很多的影视作品场面血腥、突出色情暴力,有的影视剧结局是坏人当道。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差异,成就了不同的观众口味,中国主流的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价值观多数是符合我国观众喜好的。温馨、浪漫的剧情,善良的女主人公、高大帅气的男主人公都是受人欢迎的,而为了戏剧的冲突需要,在戏剧中给男女主人公制造矛盾的“坏人”也是必不可少的。观众往往都是边看边骂戏剧中的坏人,为男女主人公一次次陷入危机而着急、担心。有很多观众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还忘不了演员在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就像热播剧《还珠格格》中容嬷嬷的扮演者,在生活中去市场买菜,遭到市民的冷眼相待。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演员演得太逼真了,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不能从影视剧中脱离出来。其实观众所看到的是演员在塑造影视剧中人物价值观时所展现出来的各种行为,观众通过演员所塑造的人物行为表现对影视剧中的人物做出价值判断,在观赏影视剧的同时,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三、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对演员角色塑造的影响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要通过演员的角色塑造来展示给观众,人物形象塑造的成败关键在人们对演员所塑造的戏剧中的人物的全面展示。通过演员角色的塑造,能让观众了解其剧中人物的价值观是演员角色塑造的目标,演员角色塑造的成功与否,需要合理情节的设置、编剧台词的润色、演员行为的表现等多方面的结合,才能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演员所塑造的人物价值观。(一)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决定演员角色塑造的目标演员通过角色塑造向观众展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为了让戏剧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真实,演员会设身处地地将自己融入到作品的人物中,将自己看作是戏剧中的人物,抛开自己的身份、价值观,用所饰演的人物的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及一切行动,想尽一切办法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表演展示给观众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才是演员成功塑造角色的标志。

(二)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决定演员台词的选择

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在说话上、做事上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同样,为了使影视作品更加真实,编剧在设置不同人物性格时,也会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来为作品中的人物设计台词。如何说,怎样说,是一种最直接的、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的方式。很多敬业的演员,为了扮演好某一角色,真实地再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价值观,会在拍摄前进入到所饰演的角色的生活中,记录他们的语言,观察他们的行为。这样在表演的过程中,才能理解编剧所设计的台词,甚至在台词的设计上给编剧一些意见。

(三)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决定演员行为的表现

演员塑造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须要通过台词直接的表达,更须要配合精准的、巧妙的肢体语言,即演员的行为表现。很多演技高超的演员,更多的是通过肢体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质,展示人物价值观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的身体特征等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如体态、站姿、步态、手势、眼神、习惯动作等反映出不同的人物价值观。

四、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对演员生活行为的影响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价值观是通过演员的角色塑造来展现的,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向观众展示所饰演的人物价值观、性格特征等,除了通过直接的语言表达外,很多时候是通过眼神、肢体的动作、有意无意的行为等来丰富剧中的人物价值观。由于演员入戏过深,很多演员在拍戏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沉浸在戏剧中的人物价值观中。演员在戏剧饰演中,不一定都会扮演正直的人,很多也会扮演反派角色,影视作品中的负面人物价值观和正面人物价值观对演员生活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影视作品中的负面人物价值观对演员生活行为的影响

很多演员在戏剧中扮演或者接触到一些影视作品中的反面人物价值观,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剧组生活,让初入剧组的年轻演员接触到形形的人物,很多只是在影视剧中才能出现的人物性格、价值观让他们既陌生又好奇。年轻的演员社会经验尚浅,一下子接触这么多的不同行业、不同性格的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很容易被影视作品中反面人物的假象所迷惑,以至于在生活中也保留着、或者是有意向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的不良行为学习,认为这是一种很酷的行为,是与众不同的行为,是非主流的行为。因此,很多演员将影视作品中的飚车耍酷、吸食、夜店生活等不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继续在现实生活中再现,这些常人很少能接触到的负面价值观通过影视作品的展现,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行为,对很多演员的生活行为影响更深,他们想将戏剧中的刺激在现实生活中再现,再次体验其惊险、刺激,来释放演员内心不能与外人分享的巨大压力。

(二)影视作品中的正面人物价值观对演员生活行为的影响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较易受观众接受的大众媒体传播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对人们的生活行为影响也越来越深远。不仅如此,很多明星、演员通过不同人物角色的扮演,了解了生活中各行各业群众的生活条件、他们的价值观等。通过长时间的剧组生活,角色的塑造、很多演员对所扮演的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这些人勤劳、吃苦,甚至是不幸的遭遇产生共鸣,触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动、怜悯、同情之心,同时也被他们坚强地面对磨难的可贵的价值观感染。很多演员在生活中非常有爱心,他们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做出很多的奉献。这些正面的人物价值观不仅向观众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培养社会良好的风气,同时对人们生活行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成龙在影视作品中向观众展示的都是刚毅的武人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其生活行为也向人们传递着正能量,他关注慈善事业,不仅影响着青少年一代,也影响着他周围的演员的生活行为。大众媒体也在不断地对演员们正面的生活行为进行着报道,这些社会公众人物的形象对观众正面的价值观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影视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作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发展。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这些年,影视作品来源扩大了,欧美、日、韩等影视片、港台影视片纷纷登陆大陆市场。对我国大陆的影视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影视的观看渠道拓展了,电影院已不再是唯一的传播场所,电视业的发展、电脑网络的普及,各种新媒体的涌现,使得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对影视作品的评判标准在变,票房价值的高低、能否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网络视频的点击率等,似乎成为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准;这些都对影视创作者和演职人员的思想产生波动,形成极大的诱惑力。当前一些影视作品追逐“票房价值”、崇尚“娱乐至上”、炒作“眼球经济”的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新问题、新变化需要用新的方案去解决。从辩证的角度看,在“变”中总应该有“不变”的东西,我们认为“三项基本原则”不能变,“善与恶”“美与丑”等大是大非的价值观不能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正是阐明了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值得我们影视工作者认真的学习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影视创作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段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和谐社会思想文化的精髓。

应该看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十分具体的,在全会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精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里有必要将这一论述加以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所证明的正确理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马克思主义成熟于19世纪七十年代,它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综合性理论体系。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这些理论,引领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成的第二部分。当前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更是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毋庸置疑是当今社会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又一个构成部分。具体地说,民族精神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传统的、民族的。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性。我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根基,注意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成果,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丰十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具体化。胡锦涛同志对此特别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明确了影视的发展方向,对于影视专业人员,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内在的逻辑性,又有多方面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一切有良知的作家和影视工作者非但没有任何限制,还提供了创作的基本的思路。影视工作者应立足于此,深人生活、深入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作。

二、影视创作应主题明确价值观先行

创作是影视的基础。好的影片需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剧本来自于剧作家的创作。

长期以来我国影视事业受到各种“左倾”思潮的干扰,尤其足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帮“三突出”“主题先行”等极左思潮的限制,影视创作困难重重、如履薄冰。所谓主题先行,原本是一种创作方法,就是事先确定了一个创作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去寻找题材、安排故事的创作手法。这是所有具有强烈责任感,有明确服务对象的作家惯常使用的创作方法。当然这也只是创作方法中的一种。而在“文革”中,“四人帮”用事先设计好的“主题”去衡量作品,对影视作品横加指责;在创作上,让作家在他们设计的“主题”中去搞。这与创作方法的取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影视有了长足的 发展 ,涌现了许多优秀作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和 经济 体制改革的深人发展。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这些年,影视作品来源扩大了,欧美、日、韩等影视片、港台影视片纷纷登陆大陆市场。对我国大陆的影视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影视的观看渠道拓展了,电影院已不再是唯一的传播场所,电视业的发展、电脑 网络 的普及,各种新媒体的涌现,使得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对影视作品的评判标准在变,票房价值的高低、能否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网络视频的点击率等,似乎成为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准;这些都对影视创作者和演职人员的思想产生波动,形成极大的诱惑力。当前一些影视作品追逐“票房价值”、崇尚“娱乐至上”、炒作“眼球经济”的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新问题、新变化需要用新的方案去解决。从辩证的角度看,在“变”中总应该有“不变”的东西,我们认为“三项基本原则”不能变,“善与恶”“美与丑”等大是大非的价值观不能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正是阐明了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值得我们影视工作者认真的学习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影视创作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段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和谐社会思想文化的精髓。

应该看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十分具体的,在全会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精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里有必要将这一论述加以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历史 所证明的正确理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马克思主义成熟于19世纪七十年代,它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综合性理论体系。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指导思想和 科学 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这些理论,引领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成的第二部分。当前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国家。党的十六大更是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毋庸置疑是当今社会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又一个构成部分。具体地说,民族精神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党的十六大 政治 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传统的、民族的。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性。我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根基,注意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成果,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丰十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具体化。胡锦涛同志对此特别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明确了影视的发展方向,对于影视专业人员,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内在的逻辑性,又有多方面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一切有良知的作家和影视工作者非但没有任何限制,还提供了创作的基本的思路。影视工作者应立足于此,深人生活、深入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作。

二、影视创作应主题明确价值观先行

创作是影视的基础。好的影片需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剧本来自于剧作家的创作。

长期以来我国影视事业受到各种“左倾”思潮的干扰,尤其足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帮“三突出”“主题先行”等极左思潮的限制,影视创作困难重重、如履薄冰。所谓主题先行,原本是一种创作方法,就是事先确定了一个创作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去寻找题材、安排故事的创作手法。这是所有具有强烈责任感,有明确服务对象的作家惯常使用的创作方法。当然这也只是创作方法中的一种。而在“文革”中,“四人帮”用事先设计好的“主题”去衡量作品,对影视作品横加指责;在创作上,让作家在他们设计的“主题”中去搞。这与创作方法的取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文革”结束以后。“四人帮”所谓的“主题先行”被批得很臭,与此同时,另一种极端思潮抬头——反对创作方法上的主题先行,这种思潮说白了,是有意无视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创作思潮,这种思潮给为 艺术 而艺术的所谓“唯美艺术”、“暴露文学”和西方价值观泛滥带来可乘之机。在影视创作和表现形式上则突出表现为崇尚“娱乐至上”、追逐“票房价值”,炒作“眼球经济”,应当看到这种不顾社会影响追名逐

利的做法后果是严重的。在网络和报端,这类案例比比皆足:《19岁的儿子“绑架”自己勒索父亲40万》;《少女“绑架”自己勒索父亲1s万》;《18岁艺考生济南“绑架”自己勒索父亲五十万》;《“网游”青少年“绑架”自己勒索父亲》……。

有人会说,“无主题”创作是西方的东西。西方就不顾社会影响无主题创作吗?其实不然。无论哪种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会为本阶级的利益制定相应政策左右影视的创作和传播。例如,2001年的“9·11”事件以后,美国电影院线的第一反应就是延期或者撤消了所有涉及有关暴力、恐怖的影片,甚至封杀了一切可疑题材。有报道称恐怖大王拉登当年袭击美国的手法。其灵感就是来自美国影片“007”,好莱坞影片中的惊险场景在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 金融 、商业中心的曼哈顿岛上演了,梦靥变成了现实!在世贸大厦坍塌的滚滚浓烟中,人们以暴力为美学的观念被粉碎了。

在文艺创作上,1981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从各个方面提供条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文艺创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给影视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同时他也指}}{:“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在这里,小平同志精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标准和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腾飞时期,影视创作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一切有良知的影视工作者,都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思想领域建设的大主题,那么在影视创作中这个主题应当先行。

当前,在影视上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1、思想价值与 艺术 价值

不可否认,现在的影视作品无论表现手法、视听效果和演员的表演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一些影片无主题或主题模糊。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被称为我国第五代导演中的几位大导演都曾执导过一些场面宏大、色彩绚丽、而情节艰涩离奇、不知所云的影片。这些影片虽然票房收入不菲,但观众看后骂声一片,社会效果不好。一部影片至少要让观众看得懂,自己说不清还要故弄玄虚、故作深奥,这就脱离群众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手法突出了,思想主题淡化了。比如电影《风声》。是一部好影片,从情节设计、气氛营造、以及人物表演都很好,观赏性很强,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这部影片主题是反映日伪时期我地下党员“老枪”“老鬼”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与敌人英勇斗争的事迹。但由于影片过多地渲染了敌人残酷的暴行,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许多血腥场面,使人不寒而栗!因此,尽管影片最后革命者顾晓梦留下的信感人肺腑,但歌颂革命先烈的主题仍然被冲淡了,观众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一幕幕血腥的画面和刑罚。优秀的影视片所有的表现形式,都应该为主题服务,这才是影视创作者应追求的。在影片没有实行分级的情况下,过多残忍、刺激的镜头也会带来负面效应。

2、思路狭隘,题材雷同

“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丰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如果一味摹仿前人或别人的作品,他的创作即使在技巧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但根本上会是苍白无力的,也缺乏艺术价值”。“但是,当前影视作品题材雷同现象严重。比如武打戏热,一窝蜂去搞武打片;古装戏热,一寓蜂去搞古装戏;现在又是谍战戏热,银屏上播放的基本上都是谍战片。电视剧“暗算”热播以后,最近两年多来,同类题材的谍战片至少有几十部,为了好看卖座,有些影片一味地追求情节离奇、刺激,这又造成了新的问题。这种题材扎堆现象是不是应该避免?

影视创作要出精品就要舍得花力气,我们影视工作者要多到社会生活中去采访、了解大众的需求,应该多关注现实生活,从中发现和选择一些优秀题材。一些反映民族风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影视作品。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但目前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较少,人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老影片。当年这些影片在创作时。编导和演员们都要深入民间采风、体验生活,下足了功夫,这才创作出这些优秀的作品。现在也应该鼓励影视工作者们迈开双腿到民间去,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鲜活素材,要想搞出有价值的影视作品流点汗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4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影视有了长足的 发展 ,涌现了许多优秀作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和 经济 体制改革的深人发展。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这些年,影视作品来源扩大了,欧美、日、韩等影视片、港台影视片纷纷登陆大陆市场。对我国大陆的影视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影视的观看渠道拓展了,电影院已不再是唯一的传播场所,电视业的发展、电脑 网络 的普及,各种新媒体的涌现,使得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对影视作品的评判标准在变,票房价值的高低、能否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网络视频的点击率等,似乎成为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准;这些都对影视创作者和演职人员的思想产生波动,形成极大的诱惑力。当前一些影视作品追逐“票房价值”、崇尚“娱乐至上”、炒作“眼球经济”的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新问题、新变化需要用新的方案去解决。从辩证的角度看,在“变”中总应该有“不变”的东西,我们认为“三项基本原则”不能变,“善与恶”“美与丑”等大是大非的价值观不能变。wWW.133229.cOM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正是阐明了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值得我们影视工作者认真的学习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影视创作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段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和谐社会思想文化的精髓。

应该看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十分具体的,在全会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精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里有必要将这一论述加以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历史 所证明的正确理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马克思主义成熟于19世纪七十年代,它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综合性理论体系。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指导思想和 科学 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这些理论,引领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成的第二部分。当前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国家。党的十六大更是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毋庸置疑是当今社会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又一个构成部分。具体地说,民族精神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党的十六大 政治 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传统的、民族的。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性。我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根基,注意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成果,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丰十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具体化。胡锦涛同志对此特别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明确了影视的发展方向,对于影视专业人员,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内在的逻辑性,又有多方面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一切有良知的作家和影视工作者非但没有任何限制,还提供了创作的基本的思路。影视工作者应立足于此,深人生活、深入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作。

二、影视创作应主题明确价值观先行

创作是影视的基础。好的影片需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剧本来自于剧作家的创作。

长期以来我国影视事业受到各种“左倾”思潮的干扰,尤其足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帮“三突出”“主题先行”等极左思潮的限制,影视创作困难重重、如履薄冰。所谓主题先行,原本是一种创作方法,就是事先确定了一个创作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去寻找题材、安排故事的创作手法。这是所有具有强烈责任感,有明确服务对象的作家惯常使用的创作方法。当然这也只是创作方法中的一种。而在“文革”中,“四人帮”用事先设计好的“主题”去衡量作品,对影视作品横加指责;在创作上,让作家在他们设计的“主题”中去搞。这与创作方法的取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文革”结束以后。“四人帮”所谓的“主题先行”被批得很臭,与此同时,另一种极端思潮抬头——反对创作方法上的主题先行,这种思潮说白了,是有意无视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创作思潮,这种思潮给为 艺术 而艺术的所谓“唯美艺术”、“暴露文学”和西方价值观泛滥带来可乘之机。在影视创作和表现形式上则突出表现为崇尚“娱乐至上”、追逐“票房价值”,炒作“眼球经济”,应当看到这种不顾社会影响追名逐

利的做法后果是严重的。在网络和报端,这类案例比比皆足:《19岁的儿子“绑架”自己勒索父亲40万》;《少女“绑架”自己勒索父亲1s万》;《18岁艺考生济南“绑架”自己勒索父亲五十万》;《“网游”青少年“绑架”自己勒索父亲》……。

有人会说,“无主题”创作是西方的东西。西方就不顾社会影响无主题创作吗?其实不然。无论哪种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会为本阶级的利益制定相应政策左右影视的创作和传播。例如,2001年的“9·11”事件以后,美国电影院线的第一反应就是延期或者撤消了所有涉及有关暴力、恐怖的影片,甚至封杀了一切可疑题材。有报道称恐怖大王拉登当年袭击美国的手法。其灵感就是来自美国影片“007”,好莱坞影片中的惊险场景在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 金融 、商业中心的曼哈顿岛上演了,梦靥变成了现实!在世贸大厦坍塌的滚滚浓烟中,人们以暴力为美学的观念被粉碎了。

在文艺创作上,1981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从各个方面提供条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文艺创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给影视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同时他也指}}{:“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在这里,小平同志精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标准和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腾飞时期,影视创作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一切有良知的影视工作者,都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思想领域建设的大主题,那么在影视创作中这个主题应当先行。

当前,在影视上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1、思想价值与 艺术 价值

不可否认,现在的影视作品无论表现手法、视听效果和演员的表演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一些影片无主题或主题模糊。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被称为我国第五代导演中的几位大导演都曾执导过一些场面宏大、色彩绚丽、而情节艰涩离奇、不知所云的影片。这些影片虽然票房收入不菲,但观众看后骂声一片,社会效果不好。一部影片至少要让观众看得懂,自己说不清还要故弄玄虚、故作深奥,这就脱离群众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手法突出了,思想主题淡化了。比如电影《风声》。是一部好影片,从情节设计、气氛营造、以及人物表演都很好,观赏性很强,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这部影片主题是反映日伪时期我地下党员“老枪”“老鬼”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与敌人英勇斗争的事迹。但由于影片过多地渲染了敌人残酷的暴行,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许多血腥场面,使人不寒而栗!因此,尽管影片最后革命者顾晓梦留下的信感人肺腑,但歌颂革命先烈的主题仍然被冲淡了,观众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一幕幕血腥的画面和刑罚。优秀的影视片所有的表现形式,都应该为主题服务,这才是影视创作者应追求的。在影片没有实行分级的情况下,过多残忍、刺激的镜头也会带来负面效应。

2、思路狭隘,题材雷同

“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丰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如果一味摹仿前人或别人的作品,他的创作即使在技巧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但根本上会是苍白无力的,也缺乏艺术价值”。“但是,当前影视作品题材雷同现象严重。比如武打戏热,一窝蜂去搞武打片;古装戏热,一寓蜂去搞古装戏;现在又是谍战戏热,银屏上播放的基本上都是谍战片。电视剧“暗算”热播以后,最近两年多来,同类题材的谍战片至少有几十部,为了好看卖座,有些影片一味地追求情节离奇、刺激,这又造成了新的问题。这种题材扎堆现象是不是应该避免?

影视创作要出精品就要舍得花力气,我们影视工作者要多到社会生活中去采访、了解大众的需求,应该多关注现实生活,从中发现和选择一些优秀题材。一些反映民族风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影视作品。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但目前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较少,人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老影片。当年这些影片在创作时。编导和演员们都要深入民间采风、体验生活,下足了功夫,这才创作出这些优秀的作品。现在也应该鼓励影视工作者们迈开双腿到民间去,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鲜活素材,要想搞出有价值的影视作品流点汗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5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影视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作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发展。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这些年,影视作品来源扩大了,欧美、日、韩等影视片、港台影视片纷纷登陆大陆市场。对我国大陆的影视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影视的观看渠道拓展了,电影院已不再是唯一的传播场所,电视业的发展、电脑网络的普及,各种新媒体的涌现,使得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对影视作品的评判标准在变,票房价值的高低、能否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网络视频的点击率等,似乎成为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准;这些都对影视创作者和演职人员的思想产生波动,形成极大的诱惑力。当前一些影视作品追逐“票房价值”、崇尚“娱乐至上”、炒作“眼球经济”的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新问题、新变化需要用新的方案去解决。从辩证的角度看,在“变”中总应该有“不变”的东西,我们认为“三项基本原则”不能变,“善与恶”“美与丑”等大是大非的价值观不能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正是阐明了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值得我们影视工作者认真的学习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影视创作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段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和谐社会思想文化的精髓。

应该看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十分具体的,在全会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精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里有必要将这一论述加以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所证明的正确理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马克思主义成熟于19世纪七十年代,它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综合性理论体系。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这些理论,引领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成的第二部分。当前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更是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毋庸置疑是当今社会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又一个构成部分。具体地说,民族精神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传统的、民族的。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性。我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根基,注意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成果,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丰十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具体化。胡锦涛同志对此特别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明确了影视的发展方向,对于影视专业人员,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内在的逻辑性,又有多方面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一切有良知的作家和影视工作者非但没有任何限制,还提供了创作的基本的思路。影视工作者应立足于此,深人生活、深入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作。

二、影视创作应主题明确价值观先行

创作是影视的基础。好的影片需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剧本来自于剧作家的创作。

长期以来我国影视事业受到各种“左倾”思潮的干扰,尤其足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帮“三突出”“主题先行”等极左思潮的限制,影视创作困难重重、如履薄冰。所谓主题先行,原本是一种创作方法,就是事先确定了一个创作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去寻找题材、安排故事的创作手法。这是所有具有强烈责任感,有明确服务对象的作家惯常使用的创作方法。当然这也只是创作方法中的一种。而在“文革”中,“四人帮”用事先设计好的“主题”去衡量作品,对影视作品横加指责;在创作上,让作家在他们设计的“主题”中去搞。这与创作方法的取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文革”结束以后。“四人帮”所谓的“主题先行”被批得很臭,与此同时,另一种极端思潮抬头——反对创作方法上的主题先行,这种思潮说白了,是有意无视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创作思潮,这种思潮给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唯美艺术”、“暴露文学”和西方价值观泛滥带来可乘之机。在影视创作和表现形式上则突出表现为崇尚“娱乐至上”、追逐“票房价值”,炒作“眼球经济”,应当看到这种不顾社会影响追名逐

利的做法后果是严重的。在网络和报端,这类案例比比皆足:《19岁的儿子“绑架”自己勒索父亲40万》;《少女“绑架”自己勒索父亲1s万》;《18岁艺考生济南“绑架”自己勒索父亲五十万》;《“网游”青少年“绑架”自己勒索父亲》……。

有人会说,“无主题”创作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是西方的东西。西方就不顾社会影响无主题创作吗?其实不然。无论哪种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会为本阶级的利益制定相应政策左右影视的创作和传播。例如,2001年的“9·11”事件以后,美国电影院线的第一反应就是延期或者撤消了所有涉及有关暴力、恐怖的影片,甚至封杀了一切可疑题材。有报道称恐怖大王拉登当年袭击美国的手法。其灵感就是来自美国影片“007”,好莱坞影片中的惊险场景在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金融、商业中心的曼哈顿岛上演了,梦靥变成了现实!在世贸大厦坍塌的滚滚浓烟中,人们以暴力为美学的观念被粉碎了。

在文艺创作上,1981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从各个方面提供条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文艺创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给影视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同时他也指}}{:“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在这里,小平同志精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标准和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腾飞时期,影视创作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一切有良知的影视工作者,都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思想领域建设的大主题,那么在影视创作中这个主题应当先行。

当前,在影视上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1、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不可否认,现在的影视作品无论表现手法、视听效果和演员的表演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一些影片无主题或主题模糊。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被称为我国第五代导演中的几位大导演都曾执导过一些场面宏大、色彩绚丽、而情节艰涩离奇、不知所云的影片。这些影片虽然票房收入不菲,但观众看后骂声一片,社会效果不好。一部影片至少要让观众看得懂,自己说不清还要故弄玄虚、故作深奥,这就脱离群众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手法突出了,思想主题淡化了。比如电影《风声》。是一部好影片,从情节设计、气氛营造、以及人物表演都很好,观赏性很强,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这部影片主题是反映日伪时期我地下党员“老枪”“老鬼”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与敌人英勇斗争的事迹。但由于影片过多地渲染了敌人残酷的暴行,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许多血腥场面,使人不寒而栗!因此,尽管影片最后革命者顾晓梦留下的信感人肺腑,但歌颂革命先烈的主题仍然被冲淡了,观众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一幕幕血腥的画面和刑罚。优秀的影视片所有的表现形式,都应该为主题服务,这才是影视创作者应追求的。在影片没有实行分级的情况下,过多残忍、刺激的镜头也会带来负面效应。

2、思路狭隘,题材雷同

“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丰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如果一味摹仿前人或别人的作品,他的创作即使在技巧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但根本上会是苍白无力的,也缺乏艺术价值”。“但是,当前影视作品题材雷同现象严重。比如武打戏热,一窝蜂去搞武打片;古装戏热,一寓蜂去搞古装戏;现在又是谍战戏热,银屏上播放的基本上都是谍战片。电视剧“暗算”热播以后,最近两年多来,同类题材的谍战片至少有几十部,为了好看卖座,有些影片一味地追求情节离奇、刺激,这又造成了新的问题。这种题材扎堆现象是不是应该避免?

影视创作要出精品就要舍得花力气,我们影视工作者要多到社会生活中去采访、了解大众的需求,应该多关注现实生活,从中发现和选择一些优秀题材。一些反映民族风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影视作品。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但目前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较少,人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老影片。当年这些影片在创作时。编导和演员们都要深入民间采风、体验生活,下足了功夫,这才创作出这些优秀的作品。现在也应该鼓励影视工作者们迈开双腿到民间去,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鲜活素材,要想搞出有价值的影视作品流点汗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三、影片的拍摄、制作和奖评要注重实效

影片的实际效果最终是由影片的整体效果来决定的,影片不仅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进行经济合算,经济效益关系到影片的传播效果。

现在影片的生产成本高低不一,一些豪华巨片拍摄一部动辄要上亿元人民币。如某些国产大片,在演员阵容、前期拍摄、后期宣传等等方面都极尽炒作之能事,中、日、韩三国偶像演员的加盟,在长城上的作秀,“无极门”的搞怪,馒头血案的纠缠,完全脱离了影视艺术本身以及对观众的审美需求的满足。这些炒作的背后是巨大的金钱的支撑,这些费用肯定要进入影片成本的。例如2005年9月29日,影片《无极》在成都首映时票价是120元、收入每月一、二千元的普通老百姓会买单吗? 优秀影视片的评选嘉奖活动对影视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电影的奖项主要有: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电视有金鹰奖、飞天奖等。每一大奖中又分为: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演员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等若干奖项,少则十来个,多则二十几个。那么能不能在这些奖项中设立一个奖项,对思想性强,实际效果好的影视片进行嘉奖呢?这方面可以看看美国的广告艾菲奖是怎么做的。

艾菲奖创立于1968年,与其他广告奖相比其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重实效,受到全美广告界的重视,一家广告公司是否获得过艾菲奖是美国广告主决定是否与其合作的重要条件。

在评选过程中,强调案例作品的市场效果与创意是其突出的特点。评委打分的因素70%集中于案例的效果,而刨意只占30%。评委对创意的要求也不是单纯的创意新奇,而是广告经营运作中的总体创意,这是对广告公司策划能力的综合性考察,对广告主与广告公司运作方案的实效性评估。该奖特别注重广告策划实施前后的销售额对比和与竞争对手的对比;注重广告的实务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对比,把媒介预算都作为考核的项目。

制作广告要讲究经济效益,制作影视片也当如此。应提倡多创作低成本、高质量的影视片,那种大手大脚动辄花费上亿元拍大片的做法应当受到制约。影片的实效包括艺术性和思想性两部分,播放后的社会反响应该是考核的重要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内容。

影视片质量的优劣,最有发育权的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影视片对社会具有正面影响、体现正确价值观,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的应该获奖。获奖起点要高,宁缺勿滥,这才更显得珍贵。影视片的实效性可以对其播放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投票可以参照一些开放性评选活动的做法,如“百花奖”、“感动中国”等活动的评选,在电视、网络上公开动员,用手机或网络点击来决定结果。当然也可以以单位的形式来投票,防止复投。具体办法要仔细研究,由于是大众来评定影视片的实效,就要有一整套细致的方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调动起来,积极参与优秀影视作品的评选活动,这本身就是一项建立和谐社会的举措。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6

红色影视作品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开始兴起与发展以来,到现在已经大半个世纪了,在这近70年的发展中,其内容形式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多重特色。

(一)红色经典影视作品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就是指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它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解读:广义上的红色经典影视一般认为凡是反映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进行的浴血奋斗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影视作品,都可以视为“红色影视”①;狭义上的红色经典影视则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先进事迹的作品。本文中所提到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是以广义为主的。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发展,同时也要顺应相应历史下当时社会成员的思想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结束前,《烈火中永生》《南征北战》等作品,反映的是当时革命时期的斗争、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是对当时人们的思想具有教育与引导意义的;“”期间的一系列红色影视作品由于当时社会的混乱以及指导思想的歪曲而充斥着极端的理想主义和错误的阶级斗争的痕迹,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也起到了反面的作用;而改革开放至近年来不断显现的《战争子午线》《亮剑》等红色影视剧则结合现实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更为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对现在人们的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指导意义。应当说,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在其充满波折的发展过程中已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成员的思想,震撼着人的心灵,它们已经成为体现民族品格和时代精神、负载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的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思想指导性工具。

(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特色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指导全社会的思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与其独具的特色不可分割,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红”,主要表现的就是其民族性,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民族建设的奋斗中,这对社会发展下的人的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科学性则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累的,从一开始的反封建到后来的中国人民敢于和善于抗争再到建设中的向往新生活、热爱祖国、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所不断形成的民族性与科学性相融合的精神对人民的指导意义更加显著。

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特色使人们很容易看出,其对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人们的思想、行为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近一个世纪的实践证明,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红色经典影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其独特形式营造良好氛围

1.红色经典影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影视是当代社会文化信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负载着国家的正确的主体意志和全社会所公认的规范,传达着各种各样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信息,具体说来,它饱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精华,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从对电影表现内容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感悟,从而提高精神觉悟。这一载体将理想信念相融,既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了解了当中的丰富教育内容,又让其得到了不同教学方式的影响和熏陶,寓教于乐,抓住了其实效性。

2.红色经典影视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直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保持着传统态势,即主要以长篇理论的灌输为主,应当说,这种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面对新形势下的尤其是“新新人类”,可能就会束手无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形式单一、远离生活且缺乏寓教于乐的精神,基本上创造不出一个和谐生动有趣的教育氛围和环境。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出现则改善了这一状况,它以丰富且生动的教育资源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病,能更好地贴近实际、走进生活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灵活且积极向上的氛围,刺激观众眼球,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们在激情中轻松自如地掌握所观内容并由此发散到想,进而丰富并改善自己的思想状况。

(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动静结合”引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实践中前进

1.红色经典影视动态引导着人们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行动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往往本身就是实干家,他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苦干实干,本身就从行动上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与示范作用。如《王进喜》《焦裕禄》等歌颂人物的红色经典电影,都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着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使观看影片的人们不自觉地就会去效仿其行为,并由这些行为衍化到改善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找到正确的思想定位,进而延伸到整个社会。

2.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信念

在红色的经典影视作品中,先辈、领袖们等“大人物”的革命经历和事迹以及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小人物”的动人故事都感人至深,他们既揭示了英雄人物的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理,又让这些真理在潜移默化中触动观看影视作品的人们,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信念直观且生动地传递给受众。以动静结合的姿态使人很容易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

(三)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以其内在的精神激励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1.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独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提升整个民族素养创造基础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其原因并不单单是主人公伟大英雄形象,其内在所没有表现出来的精神气息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些精神气息,不一定非要通过某些场景、某些人物特定表现,它可以自始至终贯穿影视作品,如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等,他们所再现的是无产阶级领袖们的早期生活,在那时,领袖们也还只是进步学生,还没有做出影响历史的伟大事件,如电影《闪闪的红星》《青春之歌》等,也只是描述了平凡的人在平凡地生活与工作,但正是这些潜在的推动着人物的前进,也深深地影响着观看影视剧的观众,对他们来说,这些都是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充满着强大精神潜力的内容,正是这些内容,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成为观众积累自身素养的源泉,为其自觉、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当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能够被称作是经典,其当中所蕴含的思想伦理价值尤其是民族精神功不可没。几乎所有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中都包含了许许多多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为中华民族复兴奋斗的爱国事例,如《英雄儿女》《党的女儿》《》等,里面英勇大义、为国捐躯的战斗英雄们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深深地融入了民族气质,这些内容能让观众自始至终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强烈氛围以至于无形之中被这些精神的价值所感动,受到激励,从而不断坚定其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一切的信心。久而久之,这些精神被沉淀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政治财富。

三、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正是由于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随便对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进行推广与讲解,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育者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地把握“红内容”价值使其真正走进学生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和思想的高尚之处,虽然从理论上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但是要想让这些价值与学生真正契合,还需要冲破一定的隔膜。尤其是对于那些时间比较久远的革命时期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教育者更要花费心思将其价值与学生所能接受的价值观结合,毕竟学生没有经历那个年代的艰辛,无法从实践上切身体会到那些内容所应当给予本身思想的冲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就应当紧跟时代,了解当前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时俱进地把握其思想中的闪光点,并找好其与当时红色内容的契合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精炼化、通俗化、生动化地理解并接受其中所具有的红色教育价值,准确地把握其在当前社会发展状况下的精神实质,从而起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真正渗透作用。

(二)教育者要对红色影视教育作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设新环境

从上世纪中期到现在产生并发展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虽然主题众多,内容十分丰富,但是由于大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环境下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将有所变味。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教育者们就应当花大气力整合相应的红色影视教育资源,寻找到其所能针对的环境以及情形,并对那些时代性较为不明显的资源内容进行整合,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在心理需求为其树立新形势下的学习样板,创设出创新环境,扩大其视野,使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新环境下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与价值丰富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宝库,为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思想教育价值研究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与时俱进与有效整合过程中,已开始彰显其创新的理性光芒,为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新命题。

注释:

① 范志忠:《百年中国影视的历史影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7

 

时间回到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建设的是物质文明,那么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就是精神文明。这一“文”一“武”强大之时则是我“中国梦”实现之日。回顾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提倡,我认为,我们不光需要“提”好我们的价值观,还需要“唱”好我们的价值观。

 

一、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问题

 

1.目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经过调研,现在社会上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现状情况大致如下。一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停留在知道了解皮毛、不知内涵上。二是社会不同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程度有巨大差别,党员、干部、大学生了解的角度多、深度广,而商人、一般工作人员、个体户、居民、工人基本不关心、不了解、不知道。三是军队干部和士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掌握要高于一般群众,他们对此内容相对熟悉。四是人们都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五是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认识统一,认为应该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六是人们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了解不足,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并不知道其内容。七是调查过程中,许多人一听题目就不愿意参与,或只填写单项选择题就离开,说明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不足,不愿意了解,更不愿意深入的研究和掌握。

 

2.社会当前价值观混乱现状

 

一是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不良的社会现象呈泛滥之势,例如处处讲人情而不顾社会应共同遵守的规则和规范;热衷关系网而藐视良性竞争;将道德规范视为“死脑筋”、“不灵活”等;二是我国现阶段在教育、医疗、住房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存在很多制度上的缺陷,也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上述种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社会GDP数字越来越高,而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并没有相应提高,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让大多数人一天都在忙于生计,哪里还有时间去管什么价值观呢。三是社会面临道德滑坡,“扶不扶”、“找大师”等现象多次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有了银子才有了安全感”成了不少人的座右铭,90后的价值观更是如“奇葩”一样,如郭敬明导演的电影《小时代》,里面呈现的价值观甚至让美国学者都感到难以置信,却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四是我们的下一代缺少了自身的是非善恶价值观,从前童话书中美丽王子与公主、善良的渔夫的故事,已经被现在网络游戏中的暴力与色情所替代,电视广告、网络游戏在社会观念上给他们带来的冲击远比课堂上的思想教育来得强烈。五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势力一直都在对我进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输入。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必要时还得采取反击措施。如在2008年那伟大的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得到了自改革以来最大程度的激发。

 

3.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有8年了,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却并不是人人都知道并重视的,具体包括六大原因,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宣传主要停留在干部和政府当中,宣传力度和普及度不够;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较多,不容易记忆,许多人学过之后很快忘记,很难践行。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较为宏大的要求,与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具体行为要求差异过大,难以在社会实践中联系。四是有些部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重视不够,宣传活动形式化,表面化,枯燥化,宣传的效果较差。五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的思想潮流被西方“拜金主义”思想影响,只重视物质生活,不重视精神生活,西方的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六是社会道德滑坡,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被冲击,人们一旦不重视,更容易受到突出个性的非主流价值观的左右。

 

二、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每一个发展成熟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威力是无穷的,是任何国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事实上,身处当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人们的内心都向往一片蓝天,都渴望有一个宁静的港湾。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享有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从更深层次和更长远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认识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中国的标志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而且也是精神层面的。没有社会理想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就会失去凝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大力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人民群众对社会理想和共同道德标准的追求和愿望,也符合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需求。

 

三、借助影视平台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议

 

曾有化妆大师说过,最好的化妆效果就是让人看不出来化过妆,其实宣传工作也是如此,最高的宣传境界就是让人觉察不出这是在宣传,宣传应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式的。影像艺术特点最适宜用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像艺术的综合性、大众性、娱乐性等特点,决定这种艺术形式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选择。

 

1.影像叙事的主流应该建构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主流价值观融汇到影像艺术创作中。

 

影视、网络媒介特点最适宜用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视媒介是一切大众传播媒介中最具大众性的媒介,它是综合传播动态图像、声音和适当文字的视听兼备媒介,既具备报纸、杂志的视觉效果,又具备广播的听觉功能,还具有报纸、杂志、广播所不曾具备的直观形象性和动态感,使观众无需接受特殊的训练,就能观影接受。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可以通过遍布全球的通讯卫星网,同时向广大受众传播同一影视信息,将影视欣赏的个体行为整合为社会大众行为,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

 

2.价值观注重“中西结合”,疗效更好

 

当代中国如果只关注自己的东方文化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面对世界,研究东方特色和西方特色相结合的方法,让社会公民自发认同的价值观才是长久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吸收西方社会合理的价值观,比如富强、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公平、公正、正义、效率等,当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也包含中国五千年历史中造就的中华名族特有的价值观,比如仁爱、勤劳、善良、谦逊等等,而新中国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也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土壤,它将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发展完善。

 

3.利用影像分层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体而言,影像叙事可以从三个方面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像叙事的主流应该建构一个健康向上、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主流价值观融汇到影像艺术创作中。如《大决战》《我的长征》《太行山上》《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等,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从社会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整个社会的面貌处处承载并体现着这种核心价值观。影像叙事应当从这种社会现实出发,特别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育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如电视连续剧《小巷总理》,成功诠释了新时代社区工作的演进和社区工作者的命运。电影《秋菊打官司》,从小人物秋菊的经历中,折射社会的法治化进程。这些影视剧都从各种生活的细节入手,建构主流价值取向,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从个人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影像叙事要培育这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像语言再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代表,如影视剧《焦裕禄》《钱学森》《袁隆平》《杨善洲》《郭明义》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像艺术,在影像叙事的过程中,塑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如影视剧《飞天》《亮剑》《潜伏》《士兵突击》等。

 

4.利用影像多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前,我国一年拍摄700多部电影,500多部、上万集电视剧,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达217.69亿,但能进入院线和在电视台播映的作品却是少数,50%以上的电视剧没有播出平台。另有数量庞大的网络视频,但点击率多集中在《屌丝男士》、《万万没想到》、《十万个冷笑话》等恶搞视频中。因此,加强影像的传播平台建设,拓展影像的传播渠道,已成为影像建构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加强平台建设,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内传播。要建构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立体组合,形成影像艺术的宣传、欣赏、评论的立体传播策略,最大限度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建构对外传播战略,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海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海外传播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为此,一要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综合运用国际认可的影像叙事技术与艺术,努力打造与国际交流的话语平台。二要实施精品战略,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打造一批堪称国家品牌的精品,引领我国影像作品走向世界。

 

5.加强法律制度对影视剧的引导。

 

社会法制建设离不开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也离不开法律强制手段的引导。

 

当今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本国的法制,但不是每个国家都可以称为法治化国家的,法治化国家就是人民群众自觉依法办事,是各国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法律鼓励正确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惩罚违反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光有社会舆论并不能形成对公民行为的长久约束,只有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面对社会全体公民始终以一个标准执行,才能让民众逐渐在法律导向中深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形成长期的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影视剧制作、发行、放映等各个领域,从而培养观念、塑造精神、树立风尚。

 

6.发挥社会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作用。

 

由于社会舆论具有大众化、普遍化和无孔不入的特点,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十分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这种规范、制约和影响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鼓励人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价值认同实践体现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之中,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认同,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8

二、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抒发爱国主义情怀

从《亮剑》《北平无战事》到2015年热播剧《伪装者》等,以爱国为主题的电视剧受到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喜爱。这些影视作品构思独特、场面宏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演员演技精湛,令大学生感到震撼。

这些红色影视作品都进行了深刻的人物与历史还原,大学生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也能了解八九十年前困难艰苦的抗战场面,有利于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生活题材引人反思

近十年,我国影视行业涌现出很多积极励志的优秀作品。如《奋斗》《北京青年》等,通过层层深入的情节发展,还原了年轻一代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片中的许多人物角色也成为大学生心中的标杆。

《心术》《产科医生》等医疗题材的电视剧也逐渐引起了大学生的关注。通过青年医生从医过程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展现了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性与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形象,剧中也呈现了当今存在的医闹、票贩子等医患矛盾。这些影视作品一经播出,不仅使医学生与医务工作者感到自豪,对整个大学生群体扭转不良认知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美化西方国家价值观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影视作品传达其文化价值观。电影《逃离德黑兰》就选择运用叙事手法实现意识形态渗透,有意忽略部分历史,对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加以粉饰,影响大学生对伊拉克战争、伊朗危机做出公正评价。但影片却依靠着相当精良的制作水准吸引了大批大学生观众,宣传的英雄主义、自由主义、美国梦等意识形态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意识形态上的偏离,动摇对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认识,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下降,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构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四)婚恋观受到冲击

青年大学生还未完全真正接触社会,恋爱和婚姻观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2009年同名小说电视剧《蜗居》,主要以上海房价飙升时期,妹妹海藻最初因为姐姐的房款而陷入了与高官宋思明的暧昧关系中,逐渐被奢侈生活和激情所吞噬,经历了人生的起伏。电视剧播出后,由于剧中涉及的房奴、高官、二奶、贪腐等强烈地引发了大众的共鸣。原本就对恋爱婚姻认识较为模糊的大学生很容易被影视剧中的情节所迷惑,作出以爱情与婚姻获取利益的判断。

三、影视作品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一)影视文化行业以盈利为目标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影视文化行业从业者面对外国影视作品的冲击与利益瓜分,将获取更多利润为首要目标,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偏离了文化行业发展的本质。影视行业抓住了青年大学生追求新潮、追求浪漫、追求自我的心理,通过包装宣传具有商业化、低俗化内容;大量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以此吸引大学生观众的眼球。

近年来出现的“抗日神剧”在荧幕中频现“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夸张、虚构的雷人情节,不仅是对历史的恶意歪曲,更是对革命先烈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行为的不敬。大学生很难通过此类影片正确地认识和反思抵抗外国侵略者付出的巨大代价,背离了影视文化行业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承高雅艺术的深层教育作用。

(二)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影视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的文化载体。但由于政府对于影视行业的引导和监管不到位,致使大量国内外不良影视作品侵入文化市场;政府不能很好地引导大学生进行选择,任其发展最终模糊了大学生尚不成熟的政治文化意识,西方传播的不良风气成为模仿学习的对象。

直到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要求网剧、微电影的内容要积极健康,从业机构必须依法取得经营许可证。但政策变化快,缺乏稳定性,处罚力度不够而未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其影视作品传播的不良影响严重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选择差异

大学生的影视鉴别能力受人生阅历、知识水平、审美能力、个人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选择观看影视作品的标准主要基于演员和导演、特效场面。同时,大学生选择观看影视作品的从众心理明显,缺乏影视鉴赏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来自学习、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大学生更愿意选择观看简单、直观的影视作品,而不愿意去思考其背后隐藏的多层含义。以典型韩剧《继承者们》为例,通过青年男女演绎浪漫曲折的故事,给大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情感享受,而剧中所宣扬的主人公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纯真善良的性格却常常被大学生观众所遗忘。

四、解决对策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当代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价值观随着成长会出现起伏和转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确定了明确的目标。所以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价值观,把影视文化对价值观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多元价值取向中明确正确的方向;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转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扭转功利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向。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创作贴近大学生生活的题材,这样可以更好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制观。

(二)加强对影视文化产业的监管

在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已经转移到文化输出形式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扩张形式更加多样化,而且往往披上商业的外衣,让我们防不胜防。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带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迫切要求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

目前,影视文化行业过度追求利益,而忽略其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政府要加强对国内外影视作品的审查、筛选与监管,尽快制定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鼓励影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手段引导影视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影视文化行业要选择正确方向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9

色彩赋予形体以灵魂,正如声音赋予语言以情感。自远古开始,在很多领域里,色彩被编码以后成为通讯工具,这是色彩象征意义的开始。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色彩的作用是强烈的,因为它在现实主义--真实地再现自然之外,还承担着将现实纯化和强化的功能,它能传达着人的情绪与心理状态,是人的内心世界外化的表现,是指涉精神世界的无形之物的符号。色彩本身不能脱离形体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却是所有作用于视觉的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在回溯色彩的历史时,我们能看到那些业已消逝的感情倾向。

第一批在色彩上使人类形象具有个性特色的画家产生于文艺复兴初期,他们已经认识到色彩能带给造型艺术更多的可能性。从乔托、扬o凡o爱克、弗兰西斯卡到提香、格列柯和伦勃朗,画家们从再现人与物的固有色逐步走向用不同的色域进行抽象和概括,以适应表现主题的需要。在巴洛克时代,静止的空间被归结于带有运动节奏的空间,色彩也不仅仅是表现客现世界,而成为韵律连接的抽象手段。因为说到底,色彩是用来创造深度幻觉的。从十九世纪开始,色彩迎来了它的另一个高潮,首先是歌德、龙格、叔本华和谢弗勒尔等人的色彩理论相继出炉,在此基础上敏感的画家们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导致了印象派的产生,色彩达到一个全新的表现阶段,留下了《日出印象》、《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等惊世的杰作。而此后的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对色彩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相对于绘画来说,色彩进入电影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年,因为电影艺术手段的丰富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而正如马赛尔o马尔丹所说:"电影色彩的真正发明应该从导演们懂得了下列事实的那一天算起,即色彩并不一定要真实(即同现实完全一致),必须首先根据不同色调的价值(如黑与白)和心理与戏剧含义(冷色和暖色)去运用色彩?quot;

一. 彩本身在电影中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最初毕加索想用彩色绘制他的名画《格尔尼卡》,但最后只是用了黑白两色。在美术史中,图形与色彩的争论古已有之,这种争论无疑也延续到了电影创作中。人们担心色彩只是一种着色手段,徒有其表,或者太过重视这种形式而脱离了叙事。这在色彩进入电影的二十年中一直是理论界和创作界争论的话题。

在六十年代,一些电影家毫不怀疑地把色彩看作是运动的对立物,费里尼曾称?quot;色彩即静止。"马赛尔o马尔丹也曾说:"所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试验都证明,我们更多感受的是色彩的价值,而不是色彩本身,……何况在许多情况下,强烈和刺眼的色彩(先不谈其虚假性)是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感到不快的。简而言之,观众的眼睛是会真正盯视各种颜色的。我们不难看到观众自发地鼓掌赞美迸射出绯红、青蓝和紫红等色的日落景象;黑白片在美学上的威望要远远超过蹩脚的彩色片。总之,色彩是加重了影片的绘画感(使电影向绘画靠拢),但是,也因此而加重了影片的静态感。因为由于色彩魅力与感觉,影片显得缓重了,而这就必然会使故事产生一种呆板感,这同色彩吸走了注意力这一现象是不可避免地相联系的,但是导演又不敢去破坏色彩的魅力?quot;他还认为,彩色在音乐片、喜剧片、惊险片、西部片和一些非现实主义影片中的运用是成功的,但是另外一些影片则不宜使用彩色,如战争、死亡、暴力、恐怖及心理题材的影片。

在波布克的《电影的元素》一书中,他只用了短短的四段文字谈论色彩问题,并且总是与光和照明问题混淆在一起:"所有的光都有自己的彩色,彩色情调照明的潜力只是在近年来才被认为堪与黑白相媲美,如果不是更丰富的话。在运用彩色情调照明时必须加以准确控制,因为彩色本身即能引起情绪反应?quot;

他们所表达的是其它电影家们共有的忧虑,即色彩以漂亮的影像抑制叙述。这与现代绘画的倾向刚好相反,当时的画家们都在试图运用色彩摆脱叙述性的再现。如果说色彩会吸引注意力、吸走叙事,那么我们不应该忘记,吸收与反射恰恰是界定色彩的唯一根据,被色彩吸走而留下的那一部分恰好构成影片的区别性特征。正如人们所说,任何形而上学都是隐喻的物理学。

二. 色彩的句法

人们都知道,黑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的感觉是无法加以约简的。在色彩的心理试验中证实了,有某些基本的色彩,如红、黄、蓝,在凡是能知觉到色彩的场合都会出现。这样一些基本色彩互相之间不发生关系,即它们不会统一在由一个共同的单一色相所组成的等级序列中,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性质,把它们并置在一起也不会产生张力,因为它们既不会相互吸引也不会相互排斥。然而在任意两个基本色,如红色和黄色之间却可以组成一个色彩等级序列。那些微妙的混合色彩,看上去就象从基本的色彩组成的等级序列中派生出来?quot;变调"或"变体"。这此基本色永远只能独立地出现在某个位置上,位于一个色彩序列的开端或结尾,因此在构图中永远不可能用它们作为过渡色,它们只能作为静止点和基调为各种混合色提供一个坚实稳定的参照架构,而那些不固定的紫色、绿色、橙色看上去似乎处在一种永不停歇的流动之中。

法国化学家谢弗勒尔曾提出一部关于色彩的语法,将光谱中的七种色彩当作字母,从这些色彩的关系中区分出三种对比类型:同性性对比、连续性对比和混合性对比。令人惊奇的是,他的竟然与后来的索绪尔研究语言的方法如此近似。同时性对比涉及人们在同时看到两种或多种颜色时所产生的变化,这对一些画家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主要不是一种和谐规律,而是一种结构或拓朴学,其重点在于并置的色彩所具有的关系。连续性对比则包含了眼睛对一个或数个色彩物体相继停止注视时,眼睛显现出其各种颜色的互补色的现象。混合性对比在某种程度上是前两者的综合:视网膜在看到一种颜色后,会在下一时?quot;看到"这种颜色的互补色,如果这一时刻外界又有新的颜色呈现,那么眼睛所感受到的将是上一种颜色的互补色与新颜色混合的结果。谢弗勒尔举例说:如果布商连续向买主展示十四块同样的红布,那么后面的六七块会被认为不如前面的好看,因为眼睛在连续看了七八块红布后,会自动呈现其补色绿色,这种绿色会影响对后面的那些红布的色彩体验。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看了七八块红布后,给他们看一些绿布,让眼睛恢复到正常状态。

实际上,同时性对比在绘画与电影中也常常被体验为后两种对比,因为眼睛在接触一幅画面时,总是从画面的一处移动到另一处,色彩依次出现在视网膜上,相互融合或抵消,这仍然是一种历时的体验。可见,连续性对比和混合性对比可以为电影家们提供从时间上配置色彩的规则,也构成一种色彩融合的生理模式。经验证明,最美的色彩乃是运动中的色彩,因为视觉场中一个运动的物体更明亮、色彩更鲜艳。这一切都在电影中有所体现:美术师如何选择色彩来构成节奏,摄影师如何掌控摄影机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直至剪辑师如何来结构一场场的戏。

在电影中,单一色彩的表意功能并不完整。色彩只有进入到结构层面才具有审美价值,只有在各个局部色调的相互关系(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语境)中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它的意义。爱森斯坦说:除非我们能够感觉出贯穿整个影片的色彩运动的’线索’,否则我们就很难对电影中的色彩有所作为。

三. 电影作品中的色彩感受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约翰内斯o伊顿在他的《色彩艺术》中指出,色彩美学可以从印象(视觉上)、表现(情感上)和结构(象征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入电影之初,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银幕上复制物质现实的愿望,正所?quot;百分之百的天然色彩"。直至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的出现,这部电影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因为"安东尼奥尼象一个画家那样处理色彩,他使用了不同技巧来分离与构成色彩,以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现实,一种与主要人物朱丽娅娜的心理状态一致的现实。"黄色的浓烟、蓝色的海、红色的巨型钢铁机械和房间,绿色的田野显示出安东尼奥尼对工业文明的理性思考。他对色彩的处理恰如冷抽象画家蒙德里安。

这种用色彩来表现人物心理世界的方法被一些电影家们屡次成功地使用。如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影片一开始是摄影机在柏林上空的一个大俯拍,这是天使的视角,用黑白影像来表现这个巨大的工业都市,同时也表现出天使与凡人在感觉上的隔阂,直到天使爱上马戏团里表演空中飞人的女郎,决心放弃天使的身份成为一个凡人,周围的世界突然有了色彩。

斯托拉罗曾花了很长时间研究色彩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的影响,他研究如何用色彩把人物的情绪和情感形象化,他认为当人处在黑暗或蓝色中时就需要休息,而处在光线或黄色中时就有了活力。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对色调的处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影片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旧爱新欢》中,斯托拉罗为每一个场景都设计了明确的色彩倾向,男主角的房间是绿色,女主角的房间是粉红色,客厅是白色,当两人吵架时,可以看到画面中绿色和粉红色呈现出强烈的对比。在《末代皇帝》中他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此后在贝尔托鲁奇的《遮蔽的天空》和绍拉的《探戈》中,他延续了这种华美浓郁而异域情调的视觉风格,让人想起象征主义的大师莫罗。

象征无疑是表达影片意义的高度凝练而富有潜在的方式,在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里,那房间的红色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是人的心脏,穿白袍的女人像来往于心室心房之间。正是在这内心般的空间里,艾格尼斯和她的姊妹们同受煎熬。

基耶斯洛夫斯基同样是一位善长象征地运用色彩的导演,他注重用不同色的光投射在人脸上以产生层次丰富的变化。《三色》之中数《蓝色》对影片的基调色最强调,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棒棒糖纸,缀着蓝色水晶珠子的灯饰,能一施笔墨的地方都不放过。然而漆成蓝色的房间显然最惹眼,并且他也多次渲染不同的光映在朱丽叶特·比诺什脸上的效果,表达她深陷于失去丈夫和女儿的悲痛中无法自拔的内心。《红色》中亮丽的女大学生瓦伦婷出现在红色的大幅广告牌上,基斯洛夫斯基按排了一位法律系的学生的重复出现,他住在瓦伦婷对街,但他们并不相识。每次他出场总会有一片红色在画面一角显露,一辆红色的轿车,一扇红色的门面,抑或一角红色的屋檐。我们通常是通过瓦伦婷的视角看到他匆匆进出的身影,他们周围的红色仿佛在暗示一份机缘近在咫尺。《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整个运用了金黄色影调,光影斑驳,象征着一个女孩的细腻敏感的心理空间,影片整体都用了金黄色的滤色镜,所以看起来整个影调很温暖,是一种很平和的温暖,虽然它讲述的是一个忧伤的故事。法国的薇罗尼卡在屋子里被对面房子小男孩反射的耀目的红色光影唤醒,红光投射在她脸上,美伦美奂。克拉科夫的薇罗尼卡在雨中跑过水洼,逆光的镜头渲染出她出尘的美丽。晕黄的影子里薇罗尼卡在空灵的歌声中姗姗走来,她的书散落满地,正是那个两人相遇的经典场面。薇罗尼卡主观视点的镜头述尽了存在主义的意蕴。急速运动、旋转,时空的面具开始模糊,她们默默对视,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人此在的荒诞,都在广场上薇罗尼卡茫然无助的表情和仓皇奔跑的人们身上散溢出来。

大卫·林奇的电影常常带有魔幻的成分,《蓝丝绒》里杰弗里偷窥多萝茜,她穿着蓝色的丝绒睡袍,涂着蓝色的眼影,红唇熠熠,显得神秘而诡异,那只被割下来的爬着蚂蚁的耳朵,与死人久久地身处一室……在大卫·林奇之前也许没有导演曾那样冷酷地表现过受虐和畸形的。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10

色彩赋予形体以灵魂,正如声音赋予语言以情感。自远古开始,在很多领域里,色彩被编码以后成为通讯工具,这是色彩象征意义的开始。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色彩的作用是强烈的,因为它在现实主义--真实地再现自然之外,还承担着将现实纯化和强化的功能,它能传达着人的情绪与心理状态,是人的内心世界外化的表现,是指涉精神世界的无形之物的符号。色彩本身不能脱离形体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却是所有作用于视觉的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在回溯色彩的历史时,我们能看到那些业已消逝的感情倾向。

第一批在色彩上使人类形象具有个性特色的画家产生于文艺复兴初期,他们已经认识到色彩能带给造型艺术更多的可能性。从乔托、扬o凡o爱克、弗兰西斯卡到提香、格列柯和伦勃朗,画家们从再现人与物的固有色逐步走向用不同的色域进行抽象和概括,以适应表现主题的需要。在巴洛克时代,静止的空间被归结于带有运动节奏的空间,色彩也不仅仅是表现客现世界,而成为韵律连接的抽象手段。因为说到底,色彩是用来创造深度幻觉的。从十九世纪开始,色彩迎来了它的另一个高潮,首先是歌德、龙格、叔本华和谢弗勒尔等人的色彩理论相继出炉,在此基础上敏感的画家们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导致了印象派的产生,色彩达到一个全新的表现阶段,留下了《日出印象》、《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等惊世的杰作。而此后的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对色彩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相对于绘画来说,色彩进入电影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年,因为电影艺术手段的丰富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而正如马赛尔o马尔丹所说:"电影色彩的真正发明应该从导演们懂得了下列事实的那一天算起,即色彩并不一定要真实(即同现实完全一致),必须首先根据不同色调的价值(如黑与白)和心理与戏剧含义(冷色和暖色)去运用色彩?quot;

一. 彩本身在电影中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最初毕加索想用彩色绘制他的名画《格尔尼卡》,但最后只是用了黑白两色。在美术史中,图形与色彩的争论古已有之,这种争论无疑也延续到了电影创作中。人们担心色彩只是一种着色手段,徒有其表,或者太过重视这种形式而脱离了叙事。这在色彩进入电影的二十年中一直是理论界和创作界争论的话题。

在六十年代,一些电影家毫不怀疑地把色彩看作是运动的对立物,费里尼曾称?quot;色彩即静止。"马赛尔o马尔丹也曾说:"所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试验都证明,我们更多感受的是色彩的价值,而不是色彩本身,……何况在许多情况下,强烈和刺眼的色彩(先不谈其虚假性)是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感到不快的。简而言之,观众的眼睛是会真正盯视各种颜色的。我们不难看到观众自发地鼓掌赞美迸射出绯红、青蓝和紫红等色的日落景象;黑白片在美学上的威望要远远超过蹩脚的彩色片。总之,色彩是加重了影片的绘画感(使电影向绘画靠拢),但是,也因此而加重了影片的静态感。因为由于色彩魅力与感觉,影片显得缓重了,而这就必然会使故事产生一种呆板感,这同色彩吸走了注意力这一现象是不可避免地相联系的,但是导演又不敢去破坏色彩的魅力?quot;他还认为,彩色在音乐片、喜剧片、惊险片、西部片和一些非现实主义影片中的运用是成功的,但是另外一些影片则不宜使用彩色,如战争、死亡、暴力、恐怖及心理题材的影片。

在波布克的《电影的元素》一书中,他只用了短短的四段文字谈论色彩问题,并且总是与光和照明问题混淆在一起:"所有的光都有自己的彩色,彩色情调照明的潜力只是在近年来才被认为堪与黑白相媲美,如果不是更丰富的话。在运用彩色情调照明时必须加以准确控制,因为彩色本身即能引起情绪反应?quot;

他们所表达的是其它电影家们共有的忧虑,即色彩以漂亮的影像抑制叙述。这与现代绘画的倾向刚好相反,当时的画家们都在试图运用色彩摆脱叙述性的再现。如果说色彩会吸引注意力、吸走叙事,那么我们不应该忘记,吸收与反射恰恰是界定色彩的唯一根据,被色彩吸走而留下的那一部分恰好构成影片的区别性特征。正如人们所说,任何形而上学都是隐喻的物理学。 二. 色彩的句法

人们都知道,黑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的感觉是无法加以约简的。在色彩的心理试验中证实了,有某些基本的色彩,如红、黄、蓝,在凡是能知觉到色彩的场合都会出现。这样一些基本色彩互相之间不发生关系,即它们不会统一在由一个共同的单一色相所组成的等级序列中,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性质,把它们并置在一起也不会产生张力,因为它们既不会相互吸引也不会相互排斥。然而在任意两个基本色,如红色和黄色之间却可以组成一个色彩等级序列。那些微妙的混合色彩,看上去就象从基本的色彩组成的等级序列中派生出来?quot;变调"或"变体"。这此基本色永远只能独立地出现在某个位置上,位于一个色彩序列的开端或结尾,因此在构图中永远不可能用它们作为过渡色,它们只能作为静止点和基调为各种混合色提供一个坚实稳定的参照架构,而那些不固定的紫色、绿色、橙色看上去似乎处在一种永不停歇的流动之中。

法国化学家谢弗勒尔曾提出一部关于色彩的语法,将光谱中的七种色彩当作字母,从这些色彩的关系中区分出三种对比类型:同性性对比、连续性对比和混合性对比。令人惊奇的是,他的竟然与后来的索绪尔研究语言的方法如此近似。同时性对比涉及人们在同时看到两种或多种颜色时所产生的变化,这对一些画家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主要不是一种和谐规律,而是一种结构或拓朴学,其重点在于并置的色彩所具有的关系。连续性对比则包含了眼睛对一个或数个色彩物体相继停止注视时,眼睛显现出其各种颜色的互补色的现象。混合性对比在某种程度上是前两者的综合:视网膜在看到一种颜色后,会在下一时?quot;看到"这种颜色的互补色,如果这一时刻外界又有新的颜色呈现,那么眼睛所感受到的将是上一种颜色的互补色与新颜色混合的结果。谢弗勒尔举例说:如果布商连续向买主展示十四块同样的红布,那么后面的六七块会被认为不如前面的好看,因为眼睛在连续看了七八块红布后,会自动呈现其补色绿色,这种绿色会影响对后面的那些红布的色彩体验。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看了七八块红布后,给他们看一些绿布,让眼睛恢复到正常状态。

实际上,同时性对比在绘画与电影中也常常被体验为后两种对比,因为眼睛在接触一幅画面时,总是从画面的一处移动到另一处,色彩依次出现在视网膜上,相互融合或抵消,这仍然是一种历时的体验。可见,连续性对比和混合性对比可以为电影家们提供从时间上配置色彩的规则,也构成一种色彩融合的生理模式。经验证明,最美的色彩乃是运动中的色彩,因为视觉场中一个运动的物体更明亮、色彩更鲜艳。这一切都在电影中有所体现:美术师如何选择色彩来构成节奏,摄影师如何掌控摄影机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直至剪辑师如何来结构一场场的戏。

在电影中,单一色彩的表意功能并不完整。色彩只有进入到结构层面才具有审美价值,只有在各个局部色调的相互关系(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语境)中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它的意义。爱森斯坦说:除非我们能够感觉出贯穿整个影片的色彩运动的’线索’,否则我们就很难对电影中的色彩有所作为。

三. 电影作品中的色彩感受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约翰内斯o伊顿在他的《色彩艺术》中指出,色彩美学可以从印象(视觉上)、表现(情感上)和结构(象征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入电影之初,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银幕上复制物质现实的愿望,正所?quot;百分之百的天然色彩"。直至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的出现,这部电影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因为"安东尼奥尼象一个画家那样处理色彩,他使用了不同技巧来分离与构成色彩,以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现实,一种与主要人物朱丽娅娜的心理状态一致的现实。"黄色的浓烟、蓝色的海、红色的巨型钢铁机械和房间,绿色的田野显示出安东尼奥尼对工业文明的理性思考。他对色彩的处理恰如冷抽象画家蒙德里安。

这种用色彩来表现人物心理世界的方法被一些电影家们屡次成功地使用。如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影片一开始是摄影机在柏林上空的一个大俯拍,这是天使的视角,用黑白影像来表现这个巨大的工业都市,同时也表现出天使与凡人在感觉上的隔阂,直到天使爱上马戏团里表演空中飞人的女郎,决心放弃天使的身份成为一个凡人,周围的世界突然有了色彩。

斯托拉罗曾花了很长时间研究色彩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的影响,他研究如何用色彩把人物的情绪和情感形象化,他认为当人处在黑暗或蓝色中时就需要休息,而处在光线或黄色中时就有了活力。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对色调的处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影片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旧爱新欢》中,斯托拉罗为每一个场景都设计了明确的色彩倾向,男主角的房间是绿色,女主角的房间是粉红色,客厅是白色,当两人吵架时,可以看到画面中绿色和粉红色呈现出强烈的对比。在《末代皇帝》中他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此后在贝尔托鲁奇的《遮蔽的天空》和绍拉的《探戈》中,他延续了这种华美浓郁而异域情调的视觉风格,让人想起象征主义的大师莫罗。

象征无疑是表达影片意义的高度凝练而富有潜在的方式,在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里,那房间的红色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是人的心脏,穿白袍的女人像来往于心室心房之间。正是在这内心般的空间里,艾格尼斯和她的姊妹们同受煎熬。

基耶斯洛夫斯基同样是一位善长象征地运用色彩的导演,他注重用不同色的光投射在人脸上以产生层次丰富的变化。《三色》之中数《蓝色》对影片的基调色最强调,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棒棒糖纸,缀着蓝色水晶珠子的灯饰,能一施笔墨的地方都不放过。然而漆成蓝色的房间显然最惹眼,并且他也多次渲染不同的光映在朱丽叶特·比诺什脸上的效果,表达她深陷于失去丈夫和女儿的悲痛中无法自拔的内心。《红色》中亮丽的女大学生瓦伦婷出现在红色的大幅广告牌上,基斯洛夫斯基按排了一位法律系的学生的重复出现,他住在瓦伦婷对街,但他们并不相识。每次他出场总会有一片红色在画面一角显露,一辆红色的轿车,一扇红色的门面,抑或一角红色的屋檐。我们通常是通过瓦伦婷的视角看到他匆匆进出的身影,他们周围的红色仿佛在暗示一份机缘近在咫尺。《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整个运用了金黄色影调,光影斑驳,象征着一个女孩的细腻敏感的心理空间,影片整体都用了金黄色的滤色镜,所以看起来整个影调很温暖,是一种很平和的温暖,虽然它讲述的是一个忧伤的故事。法国的薇罗尼卡在屋子里被对面房子小男孩反射的耀目的红色光影唤醒,红光投射在她脸上,美伦美奂。克拉科夫的薇罗尼卡在雨中跑过水洼,逆光的镜头渲染出她出尘的美丽。晕黄的影子里薇罗尼卡在空灵的歌声中姗姗走来,她的书散落满地,正是那个两人相遇的经典场面。薇罗尼卡主观视点的镜头述尽了存在主义的意蕴。急速运动、旋转,时空的面具开始模糊,她们默默对视,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人此在的荒诞,都在广场上薇罗尼卡茫然无助的表情和仓皇奔跑的人们身上散溢出来。

大卫·林奇的电影常常带有魔幻的成分,《蓝丝绒》里杰弗里偷窥多萝茜,她穿着蓝色的丝绒睡袍,涂着蓝色的眼影,红唇熠熠,显得神秘而诡异,那只被割下来的爬着蚂蚁的耳朵,与死人久久地身处一室……在大卫·林奇之前也许没有导演曾那样冷酷地表现过受虐和畸形的情欲。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11

一、影视文化是承载社会价值观的大众文化

影视作品承载着人类生活的各种信息,影视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或文化消费的手段,而且体现着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承载和传播着各种社会价值观念,而且在交流和传播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社会规范方面起着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其特点是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深远。

在今天,电视已经介入到世界的多数家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视文化传播的及时性、快捷性、同步性。是任何文化媒介都不可比拟的。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的电影作品可以通过DVD、VCD等形式被复制保存,并通过网络迅速地传播。从而彻底打破了传统电影播放中的时空限制,为电影的观看和传播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与传统的艺术相比,影视文化是一种贴近百姓的艺术,它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成为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游戏广场。影视文化在传播中,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甚至是视频短片、MTV,它们以多种形式存在同时还承载了许多的文化理念。影视文化传播用直接、真实、生动的形象再现生活、记录事态、传播信息。让观众从直观化的视听中得到真切的认识和感受。无论是新闻报道、专题讨论、实况转播,还是故事片、科技片、系列片等,都为各类形态的文化提供了极其广阔的表现空间。影视文化的兼容性使它成为拥有综合性手段最多并得以全方位展示的文化载体。

二、市场化条件下的影视文化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影视作品也由原来单纯的政治类影片向情感、娱乐等类型转变,更趋向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影视作品在反映大众生活的同时。必然考虑收听率、收视率、上座率,它决定了影视作品能否在商品社会中生存下来。影视作品的商业化以及市场经济对文化的渗透,导致某些影视作品生产者价值观扭曲,将追求商业价值观作为唯一目的。特别随着影视产品迅速普及,电脑、光盘、互联网等主要媒体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影视作品中的许多思想观点、情感取向和审美取向,极大地影响乃至改变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对社会新思潮、生活新风尚、新时尚的塑造,是其它任何媒体力所不及的。

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感到混乱、空虚、压抑和无所适从。影视以其便利的形式和条件,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以其独特的影响力日益成为学生们重要的思想源、心理依托和感情寄托的对象。大学生喜欢电影、电视连续剧等影视作品,因为影视作品反映着大众的世俗生活,反映着物质消费和娱乐的合理性,许多影视作品中影视人物的行为思想为学生所追逐、所渴求、所效仿。但在消费文化的狂热鼓吹和利润的驱使下,往往会使影视文化走向浅薄、粗俗的一面,沦为享乐和满足感官欲望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有意识地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渗透,推进“文化殖民主义”。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影视传播的途径增加,由于网络文化的无序性,西方文化的渗透与意识形态的入侵更加便捷,使西方精神文化产品、价值观念触手可及,很多青年大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影响,从而淡化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打破了我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复杂的特点。由单一的价值观信仰转为多样的价值观信仰:由充满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转为求实务实的价值追求:由集体本位转为重视个人价值:由重义轻利转向义利并重等等。

影视文化较强的感观刺激特点,与青年大学生爆发式的激情和青春期的特殊心理,一拍即合,社会上媚俗取利的作者投其所好。粗制滥造影视作品,诱导青少年陷入艺术欣赏的误区,就拿“异类影视片”来说,这种以暴制暴处理社会和生活矛盾的简单方式、渲染和夸张的武功、以及黑社会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极度扭曲、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刺激,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当异类影视形象成为学生的青春偶像时,学生的审美情趣发生鲜明的倾斜,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教育所传授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所起的作用。异类青春偶像主导着受教育者的情感和价值判断,使学生在教育与情感行为上产生矛盾和背离。

三、发挥影视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积极作用的对策

1、影视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指导,唱响社会主旋律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12

一、影视文化的价值取向

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影视文化根据社会需求,在谋求生存和发展中,客观地形成了各自既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一)影视文化积极的价值取向

主流影视文化追求真善美,弘扬先进文化,在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经济、职业价值观和引领其发展方向上,发挥着应有的积极作用。一是弘扬美德,伸张正义。把宣传美德、坚持正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倡导尊老爱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勤俭节约等美德,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强的公信力。二是宣传优美、崇尚和谐。把追求神圣、宣传优美、坚持和谐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宣传美好的事物和言行,揭示规律性和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追求健康和谐等。三是倡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宣传劳动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弘扬吃苦在前、节俭当先、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四是提倡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主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做一个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人。用平凡的人物和高尚的品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激励着人们的斗志,鼓舞着人们的意志和雄心,在塑造了国民现代人格的同时,提升了国民的精神境界。

(二)影视文化消极的价值取向

画面影像是对生活的再现,然而经过艺术家的精心剪辑和组接,可能会产生对生活的错误解释,或是蒙太奇结构给予一种暗含的消极理念。影视文化消极的价值取向大致分为四类:一是误导公众,传播虚假消极的内容。二是轻视崇高和严肃,歪曲爱情和历史。三是唯利是图,宣扬金钱至上,拜金主义。四是传播世俗和低俗文化。

二、影视文化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影视文化的价值取向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性。从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也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优化人格和塑造高尚道德价值观

优秀影视作品都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表明正确的是非观念和高尚的道德观念,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大学生在接受影视文化教育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明辨是非,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了完美的道德价值观。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坚忍和毅力,给予了大学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影视文化把丰富的社会信息传递给当代大学生,有利于他们间接了解社会,为他们以后毕业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并能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如《美丽的大脚》这部真实反映西部教育、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的影视作品,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思考。他们看到了祖国西部亟待他们去建设,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具有时代精神的模范人物,为大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成为他们行为的楷模,如《孔繁森》《任长霞》等优秀影视作品,为大学生树立价值观提供了正确的抉择。这些影视作品对塑造当代大学生高尚道德价值观起到了促进作用。

2.提高审美能力、满足审美需求、净化审美心灵、提升审美理想,塑造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观

电影、影视通过形象、服饰、画面、色彩、语言、音响、音乐、美术、舞蹈等,给人以美的熏陶。《公安局长》《任长霞》塑造的“时代英雄”形象,展示着形象美。《红高粱》以其鲜红的色彩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浴血奋战的亢奋精神,展示着色彩美。《生死时速》中的地铁大碰撞,借音响再造了一个真实的时空,给人们带来如临其境的心理与情绪体验,体现了音响的价值。《柳堡的故事》《冰山上的来客》等影片的音乐如甘泉流进观众心田,给人“绕梁三日”的美感,展示着音乐美。影视通过对白、旁白和独白的语言方式,表现人物性格、形成情感和理智的冲击,推动情节发展,展示着语言美。影视公益广告,清醇朴素,意味深长,启迪思考,净化心灵。优秀影视文化提升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力,促进了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

3.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电视连续剧《中国造》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历程,贴近并触及目前当代大学生就业日趋严峻的社会现实,生动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及他们在创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理想追求。《美丽心灵》《暖春》等,歌颂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弘扬了吃苦在前、节俭当先、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激励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做一个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人物访谈》向大学生展示了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典范事迹,如科学院院士任继周,一直工作在农业战线,他在提高大农业综合生产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的开创性研究成果。《留住青山》歌颂了优秀的人民教师李振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南京自愿到山东沂蒙山区支教、扎根山区教育半个多世纪的感人故事。《雷锋》展示了一位普通的战士干一行爱一行的优良品格。这些反映高尚职业道德情操、强烈责任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影视作品,都在鼓舞和激励着大学生形成和确立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价值观。

(二)消极影响

1.道德价值浅智化

一些影视作品宣扬西方资产阶级道德价值观,特别是香港、“台湾”、韩国和西方影视,淡化了大学生的理想和成才意识,削弱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国 有些影视作品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负而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暴力色情泛化、人性表现片面化等误区。如《麻姑》《撒玛利亚女孩》和《春去冬来》等一类作品裸、露、脱甚至“”等色情场面频频出现,宣扬个人绝对自由,无视一切道德规范,反对任何约束。对大学生社会公德价值、法律纪律价值、家庭伦理价值、婚姻和性价值等产生善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英雄》《血色湘西》等作品血腥、暴力镜头不断,可以诱发大学生的暴力冲动,对大学生继承尊老爱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等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2.审美价值世俗化、低俗化

受影视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年大学生在审美价值上呈现世俗化、低俗化的倾向。一些韩国、香港、“台湾”的影视作品,裸、脱以及“”等色情场面,被一些大学生所接受。大学生注重对影视文化的直观体验而将“思”的意义放逐,导致他们的审美取向呈现世俗化。《超级女声》《激情九九》等,狂热追求经济利益,一味迎合大众口味,用低俗的作品充斥市场,导致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低俗化,表现出对高雅文化的认同感下降而对“快餐”式低俗文化的热衷上升的趋势和倾向。

3.经济价值金钱至上和高消费化

影视作品通过塑造完美、虚拟的形象,诱导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韩国影视文化所展示的经济观,是一个高层次的消费,影视中的主角基本上不用为金钱发愁,使得当代大学生对金钱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甚至追求金钱至上。《大长今》的播出,在大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大长今》宣传的韩国饮食和服装,增加了大学生对于韩国服饰和化妆品的消费,表现出追求时尚、品牌和个性的消费主义观念。这些都对一些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一些学生产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不良倾向。

4.职业价值功利化、个体化

一些影视作品的传播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着功利化、个体化的消极影响,有些学生表现出对明星之路的艳羡和崇拜。如“超级女声”“谋女郎”等明星的成功之路,造成他们幻想一夜成名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念,体现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误区。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也表现在对富裕生活的追求和憧憬,使他们越来越依赖于物欲的满足,以追求世俗的幸福。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突出强调个人价值,渴望个人实现的自我满足,但又忽视对社会、对他人应承担的责任。

三、对策和建议

在正确分析影视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基础上,发挥影视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积极作用,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影视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同时还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影视作品承载着社会文化的各种信息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反映着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体现着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发挥着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正面导向作用。因此,影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影视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使影视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正面导向作用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时期,还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和可塑性。因此,高校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载体,对他们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开设网络影视校园版,用优秀影视作品去占领学校影视文化阵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陶冶大学生情操,引导其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对网络电视的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地控制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通过网络传播,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环境。

3.开设影视欣赏课和举办影视文化论坛

影视作品的价值篇13

影视作品开始关注体育运动员的生活和训练,例如1934年由影星黎莉莉主演的《体育皇后》是我国体育电影的开山之作,电影中的短跑皇后从沉醉于灯红酒绿的生活重新回归到其所热爱的短跑事业,直到今天仍然具有警醒作用。体育影视作品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我国体育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体育影视作品却出现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获得百花最佳故事奖的《女篮5号》,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优秀体育影视作品的代表。《女篮5号》讲述了一个女子篮球队员的成长故事,其中穿插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真实展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体育运动人员的不同命运,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体育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势头。20世纪8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的社会发展面临着重要变革,体育影视作品在社会变革潮流中的时代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现。[4]特别是在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冠军以后,国人精神振奋,并在1981年以中国女排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沙鸥》,成为我国体育影视作品的一部代表作。电影中的主人公———沙鸥有着远大抱负,她发誓要夺取世界冠军的拼搏精神展现了女排精神。这部电影勇于创新,具有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影视语言,对故事情节展示、氛围营造、人物刻画都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同时期以我国著名围棋大师吴清源为人物原型的《一盘未下完的棋》主要讲述了松波麟作和况易山两位中日围棋高手在日军侵华战争中的血海惊涛中的恩怨情仇,对于围棋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际遇进行了展示,从而展示了中日关系,是当时中日关系趋于缓和并重归于好的社会背景的真实体现。《棋王》也是以棋类体育运动项目为故事主要载体的作品,是我国另外一部优秀体育作品的代表,该片主要展现了我国十年浩劫期间的象棋文化内涵,它通过对于主人公———棋呆子痴迷于棋,对贫贱如乞却心融万汇、行于浊世却能够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进行展现,把时代特征和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恰当好处的结合,是我国当代体育影视作品中具有经典意义的一部体育艺术片。

体育影视作品的价值观必须要能够适应现展的客观需求影视作品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艺术活动,它是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体现,而且影视作品的情节构造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更是需要和社会价值取向进行互动交流,现代人类的艺术也是得益于这种动态交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影视作品的价值和社会交互发展的过程是在不断互动的,体现在影视作品的价值观必须要在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基础之上。[5]现代社会的发展更是为体育影视作品的产生提供坚实基础,体育影视作品对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百余年来,虽然世界充满着相互矛盾和相互对立,但是总体上来看还是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的,其文化价值观念在这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中不断进行碰撞和交流。特别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更是面临着多重压抑: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处心积虑;自然界中所发生的许多现象,例如生老病死、洪水猛兽、山崩地裂等,容易使人在内心里充满忧郁、焦虑、孤独不良等情绪,人们面临着可能要被异化的处境,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后所引发的能源匮乏、人口危机、军备竞赛和环境污染等,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缺少,而影视作品此时就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一个重要载体。总之,几乎所有的体育影视作品都在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充分展现出美与丑的冲突,这也是现代体育影视作品发展的趋势,也是现代体育事业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现代社会价值取向在不断进步的表现形式。体育影视作品必然要适应人类价值观变迁的主动诉求类型影视是按照影视作品的形态和模式来进行分类的,它是按照影视作品的艺术元素和价值观念进行综合划分的。换言之,在同一个类型的影视作品中,一般都是有较为固定的社会观念题材搭配形式、道德情感和表现形式的,而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艺术趣味在其中的分布也是固定的。[6]体育影视最怕就是很好表现这种类型的特征,例如都是将运动场所作为主场景和形式的选择,而在道德情感和社会价值观念上追求那种拼搏进取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劳动者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相互加深了解和认识就必须在大面积群体内部及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大量生产的影视作品正是满足人们这种需要的最好途径和方式。影视作品自从其诞生以来,在社会价值诉求方面更多是以真实反映人们是如何参与到运动健身和体育运动竞赛的纪录片形式所体现的。例如我国体育影视作品女子体育观、第五届远东运动会、约翰南洋足球比赛、东方六大学运动会和国外著名影视作品日本东京奥运会、奥林匹亚。

从对古今中外的近百部不同题材的体育影视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不同项目体育影视作品在思想上都是由那些体育运动项目所属类型决定的,例如游泳、棋类、球类、拳击、武术、田径等不同类型的体育影视作品中,其在独有的价值观念、情感表达、项目特征方面就存在着明显差异。自从上半世纪后半叶开始,现代体育影视作品创造就强化了艺术再造,特别是在体育领域塑造出一些典型英雄和创造集体奇迹,要能够在内心深处去触及和关注当前社会上的大众心理情结。但是,体育影视作品的价值本来是要反映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大众的各种心理愿望,它要能够在价值观念上真实体现出人类社会中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要能够通过价值取向处理,确立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体育影视作品通过非写实、梦幻等各种艺术手法去创造英雄形象,其中的人物无疑是价值选择和生活体验的最佳形象。在我国一些著名的体育影视作品中,《少林寺》《一盘未下完的棋》《沙鸥》《女篮5号》以及国外著名体育影视作品《排球女将》《火的战车》《洛奇》《愤怒的公牛》都是其中代表。而且体育影视作品使用创造定型化人物、分门别类的项目形成各自的体系,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遵从和创造价值观。而是综合、改变、破除价值观。在这方面,国内外影视作品都已做了新的尝试。

作者:韩丽菲 李洪梅 单位:河北体育学院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