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思想实用13篇

语文教育思想
语文教育思想篇1

2.1把握好小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尺度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知处于懵懂阶段,加之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时间跨度较大,导致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范围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首先就要把握好小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尺度。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处于模仿阶段,教师讲什么,他们就学什么,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他们只是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一个雏形足矣。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需要进行正面引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造成人格偏差。

2.2把握好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的尺度

在语文课堂进行思想教育时,最忌讳的就是脱离课本,脱离实际,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走形式主义路线。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这种枯燥僵化的教育形式无疑是一种折磨,不仅最终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了避免这一局面,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以课本为标准,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得到的感悟更加鲜活可信,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

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是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区别,确定语文教学的本质,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围绕这一主题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只有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并且以语言文字的培养为主体,才能打破本末倒置的特殊局面,从而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语文教育思想篇2

(一)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课堂的小主人。高职语文教育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交流。如教师在讲授到诗歌《再别康桥》时,教师应在其形象上的三美方面做点拨,并重点分析其绘画美,剩下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自我总结,以此培养高职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通过疑问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尽可能的鼓励青少年学生提问,真正做到“不懂就问”,尊重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思考和质疑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学会质疑,用特殊符号记录下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而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质疑问题的能力。通过质疑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克隆的真正含义,结合课本上讲解的内容,也能将相关的知识深入到学生脑海中,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这对于语文阅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用创新教学方式

“新”是陶行知思想教育精髓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其能适用于现代教育,并对教育产生影响的缘由之一。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型的教学,如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如摄影机,录像机等,训练型的模拟教学活动。微格教学的具体教学首先应该分析学生,然后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概念和礼仪规范理论讲解,案列分析,现场模拟和回放录像进行他评和自评,最后进行教师总结和评价,学生反思总结。如当在学习《巴黎圣母院》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演绎,通过话剧里的三个主人公形象,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美丑对比”,形成自己对美丑的评价标准和自己对世界的观点。同时通过微格教学让学生转变为教师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教师师辅助学生进行共同评价,发现不足,然后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语文教育思想篇3

鲁迅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鲁迅既是一名作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很多年,并且在书刊上也发表了一些对教育的看法。对鲁迅语文教育思想的分析可以弥补我国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

一、批判封建的语文教育内容

语文教育内容是教育实施的基础。对于鲁迅所处的时代,虽然教育内容已经有所改善,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封建旧思想的存在,比较明显的就是“尊孔读经”。鲁迅先生先后在多本刊物上表达自己对于废除读经的意见,他认为“尊孔读经”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虚伪性,鼓吹者的目的就是想要推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实现专制统治。鲁迅一方面在杂文中说明读经的危害性,另一方面又在小说、散文中借由“孔乙己”这种类型的悲剧形象批判读经。鲁迅在对经学教育批判的同时,对蒙学教材和其他古代教材也给予了否定态度。蒙学教材是古代启发幼儿读数的启蒙书,如《三字经》等。鲁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蒙学教材宣传的是封建伦理道德,内容陈旧,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像是《幼学琼林》这样的书,鲁迅认为会扼杀孩子的天性,童真,在教学中是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对于封建旧思想的教材鲁迅是持否定态度的。在当时,封建势力比较强大,鲁迅在这种压力下坚持反抗封建思想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在当时而言是十分深刻的。目前在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材内容有所增加,合理吸收鲁迅的教学思想可以避免出现思想僵化的现象,有利于将传统思想和现代教育相结合,同时对于封建价值观念保有一定的警惕,对于读古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在探讨的时候忽视鲁迅当时所处的环境,盲目照搬鲁迅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偏执,不利于语文教学。

二、强调青少年的主体性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应当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鲁迅虽然没有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出这样的论据,但是在他的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他是很注重学生性格的发展的。在阅读上,鲁迅也是更加注重指导,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中鲁迅注重的是教学生学会阅读策略和方法,对于自己的阅读内容要有一定的批判性,这样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他主张多写多练,反对天才说的说法。他主张在写作的时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理念,对于实现主体教学就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重视语文教育规律

熟练掌握教育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增强教学效果,认识并优化教育规律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鲁迅在教学规律中比较注意学习过程这一方面。他认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同时鲁迅还用自己独到的见解找出培养学生兴趣的方式。在当时那个年代他就想到了用活动电影的方式来教学生,就像是如今播放幻灯片等方式一样,鲁迅在教学上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先进性。鲁迅主张在教材中插入生动形象的图画,他认为在教材中增加趣味性和生动性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在语文教学中,鲁迅重视从言语到语言,由具体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语言学习规律。鲁迅曾经多次用婴儿举例,阐述他对语言学习规律的看法。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不会说话的,是在不断听、记住、理解的过程中才逐渐学会说话的。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语音、语义、语法的感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成语言积累,这显然涉及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关键。

四、否定不合理的语文考试

我国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应试教育,鲁迅则在文章中表示对于陈旧而没有意义的考试应当废除。在古文考试中,经常会出现标注标点符号的题,鲁迅认为这是对学生的恶作剧,他认为这样并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这样的题只要学生能够死记硬背住课本就都合格了,对于学生语言思维方面的考察没有任何帮助。鲁迅认为在考试的时候应该注重对学生内在思想的考察,而不是以难倒学生为目的。鲁迅的思想在当时而言是极为先进的,对于现代教育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不过考虑到鲁迅当时正处于白话文刚刚代替文言文的时期,教育者在借鉴的时候应当有着自己的理解,不应该过于简单化。鲁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部分考试的考试内容倾向于死记硬背,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自身思维的发展的,所以对于不合理的考试内容应当进行剔除。剔除掉不合理的内容可以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量,同时老师在教学的时候目的性也更强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思维。

结语

通过对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指导,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在那个特殊时期下产生的,他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见解。同时这份见解表现出很多现代化的观点。鲁迅作为一名教育家,他的思想有着自己独到之处,值得老师学习借鉴。在借鉴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应该盲目的进行跟风,只有这样才能让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真正发挥他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宗宇.论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语文教育思想篇4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由一事物而想出另一(类)事物的思维过程。常言的触景生情、举一反三即以联想为基矗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是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关系的“架桥者”,如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就都依赖于联想。因此,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有较强的联想思维能力,不但有利于知识能力的量的积累、递加、重迭,更有利于质的飞跃,使思维向更广更深的领域突进。

联想与回忆有密切关系。回忆是在一定刺激物(包括实物、语言)的作用下,在大脑中再现事物的映象的过程,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再现以初识为基础,条件反射在经过多次重复的强化作用后,才能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一是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生活,观察、积累、尝试、体验,触角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从名著中了解中外社会生活),“见多识广”是使学生实现联想的前提基础,二是教师有意识地经常反复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各类联想(包括对已有知识和对生活积累的联想),帮助学生沟通大脑中的各个信息库,建立较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使学生能借助积累学好各科知识,并将学科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大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用一句话表达就是:“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科技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进程越来越呈加速运动的今天,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交际的工具、生活的工具、思维的工具、终身学习的工具”了,而是把它看作人发展的工具,甚至是人发展的本身。这里的人,不仅是指自我存在、更是指社会存在的人,因此人的生存与发展首先依赖于交往,而交往所依赖的核心工具是语言。故而,陈钟先生认为目前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是“语文教育与交往”。人的各种交往构建了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也构建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内容,因此,社会生活既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指向,又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这样,广阔的社会、丰富的生活、流动的过去未来也就成了语文教育的最大课堂、根本教材,学校语文教学的小教材、小课堂必须取源于根本、一致于根本,且保持持久的沟通,才能“活水长流”,才能改变陷于应试教育中的较为死板的局面。

常闻有人感叹时下的某些文人、艺员、新闻人底子雹后劲不足,须“充电”“回炉”,这里的“底”,无非是指文化和生活积累交织成的“根底”,实际上,谁也不可能靠几本教科书学好语文,语文教师也不可能仅靠教科书教好语文。张孝武先生说:“语文与生活同在。”由此看来,学校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体验,引导学生“反刍”生活,用生活作为课堂语文学习的最好注解,并将语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这是“大语文”教育的根本要求。语文课不应是封闭式的,而应是开放式的。为沟通学生思维中学校活动与社会现实、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沟通文科与理科、语文与政史地、语言学习材料与大语境的联系,联想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注入生活内容,引进“时代”活水,诸多同行早就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改尝试,并正在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笔者发现许多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都借助于联想,并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联想思维训练。

从心理学角度看,联想思维的种类无非是:相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相反(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它们在语文教育中都各有妙用。相关联想,往往展开事物间的链式联系,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景入情。相似联想展开类比联系,这种求同思维有助于归纳推理。史迁遭腐(刑)著《史记》,孙膑髌足修《兵法》,屈子放逐赋《离骚》,保尔失明(兼瘫)作《钢铁……》,海迪截瘫著译作,海伦(凯勒)聋哑读大学……皆是有志者身处逆境、发愤苦斗之典范,此是一例。对比联想,展开反向思维和辩证思维,或烘托映衬,或旨在求异,或总体把握,如黑与白,阴与阳,忠奸善恶美丑,高山平川,细流大海,下岗与招工,警容与小偷,反贪局长与受贿官员……。以上三种联想大致是拓宽视野,广开思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真切理解,并将课内延伸到课外社会生活。因果联想则往往是由果及因、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向事物的纵深展开思维,或由因及果,由材料推结论,由规律探预见,大多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深入透彻的分析理解。《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淡淡的喜悦,深沉的忧伤,孤独与苦闷,向往与无奈,暗暗萦绕,如果在欣赏这篇至情美文之时,对作者的心境(作品情感之源)稍作深探的话,鉴赏的效果似乎更好。“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几天—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全国白色恐怖笼罩;作者朱自清,文学家、学者教授,后来曾被赞扬的至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有骨气的知识分子。联想及此(当然需教师指点引导),那么,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身处1927年背景中,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革命志士、亲族师友的挂念,抉择道路时的痛苦和彷徨,我们就不难感受了。多种联想,可灵活、

综合运用,以拓宽学生思路,训练学生的复杂思维能力。从屈原江畔行吟、闻郢都失而自投汩罗,到陶令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做隐士,从范文正公登楼望远、先忧后乐,到鲁迅弃医从文、唤起民众,从钱学森历难回国、报效中华,到莘莘学子拒受高聘、学成归来,中国知识分子正直爱国的精神传统已清楚展现,它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对其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多种联想综合运用,加深了了对语文学习材料的感受,训练了思维能力,更渗入了情操理想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联想的作用还体现在沟通语文与政史地、文科与理科、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诸方面。常言“文史哲不分家”,从《张衡传》“候风地动仪”沟联地理学科知识,以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剩余价值理论”来帮助理解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用力学原理(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解析写作的立意与选材(观点与材料)关系,用数学三点定面原理讲解论据的量与种类问题,以《圣经》上帝用土造亚当沟联女娲抟黄土造人的神话传说……至于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美育、情感教育的渗透(当然必须适时、有机地结合)材料更是俯拾皆是,前已有例论及。

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渗想思维也大裨益。下举数例。

一是开篇背景联想。

有教师在教《,你在哪里?》一课前,从现实热点新闻——拉宾遇刺,特拉维夫广场群众点蜡烛悼念的场面导入,运用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引出20年前中国天安门广场出现的更为感人的人民悼念的场面,以“中国人民当年却没有悼念自己的好总理的自由,直到‘’被粉碎后,人民面对高山大海喊出心声——‘,你在哪里?’”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极为成功地完成一课的教学。《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说》也可以从60年代(写作时间)中国所处的困境导入(还可对时下的下岗、企业困境作适当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写作意图、对延安精神的实质、对自力更生以苦为乐的思想加深理解体会。背景联想,实际上是将语言材料(教材)还原到广阔的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中去。从某种角度讲,教材所选的所有文章本身都是作者被身处其中的现实生活唤起创作愿望后所写的,每个作品都有其实实在在的现实(社会)针对性,都是“有感而发”,所以,帮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作家个人思想经历,指导学生揣摩写作意图,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语言材料能力的关键之一。“还原”生活,才有“活水”。这实际上还是写作指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尽可能降低学生写作时写作缘由的“虚拟性”,增强它的真实性(现实针对性),唤起学生的写作愿望(冲动),强调“原”生活,让学生面对“真实”生活写“真”情“实”感,这也是“大语文”教育所决定的。

二是结篇延伸话题,进行现实联想。

有的教师就《毛遂自荐》中平原君和毛遂两人物,引导学生讨论该文的现实意义,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从改革开放广开才路谈到有才之士当仁不让,从科教兴国谈到领导识才用人、为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环境,从毛遂的被动谈到招工求职、推销自己……见仁见智,气氛热烈,学生收获远超过教材本身,课堂效益甚高。结篇将课内话题引伸到课外,由历史人物故事联系到当今时代现实生活,实质上已不仅仅是让学生借现实生活的感知体验帮助理解课内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将课内知识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去。现实社会生活与人最为贴近,人的发展在将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现实社会,去感受身边丰富实在的生活,运用所学解决(或尝试解决)遇到(或将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这正是“大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

三是作业重视社会联想、生活联想。

语文教育思想篇5

(二)引导性

大学语文课程是通过感官的、形象的、直觉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它更注重对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影响和感化,因此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按照语文课程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原来的知识型人才开始转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就迫使我国大学生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必须要做出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出新课程改革标准,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进行改革,而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主体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其中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其思想转化和交流活动中;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的目标上,它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依托的,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实现政治任务的重要手段;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其具有民主的特点,能够使客体产生主体性,并进行自我教育;渗透性则主要体现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三、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共通性

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引导、启发和感染等形式对学生思想、情感和精神方面进行塑造和培养,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我们提出,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能够有效推动语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和语文教育的多元化的重要研究和发展途径。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开拓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安排中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巧妙地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找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确定和处理。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地创新和改革,制定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从而使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四、将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策略分析

(一)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了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源,其中有很多关于我国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内容,通过对语文中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学习,传递爱国因子,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这对于促进我国的发展,塑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延伸,宣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并传递其中的爱国因子,在重视智慧传承的同时重视道德的教育,强调学生向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语文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的载体,它是动态的观念之流,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历时性、集合性和相对稳定性为一体的动态平衡系统,它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等,这些都是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传承,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灭亡往往是从民族文化颓废和民族精神萎靡开始的,由此可见,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以建立精神家园、确立民族身份、树立文化信仰对于确保我国文化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将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塑造,这对于奠定我国民族精神的根基来说意义重大。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为中心,充分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语文是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综合体现,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语文的教学中主要是倡导以德感化、以情动之的教育方法,提倡推人及己、修己安人的教育方式,这能够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中主客体逆反的关系,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尊重主体功能的发挥。要想发挥语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丰富语文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中和教育来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精髓进行理解,进而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也可以通过汲取“天人合一”的人文追求,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做人处事原则,并形成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优良品格,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义利”教育,使学生形成宽容的心胸,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语文教育思想篇6

2. 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上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上是“读”和“写”。听、读、说、写同样重要,要使学生在这四个方面都受到最好的训练。

3. 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语文不是历史、地理一样的知识课,不应以讲为主,而要提倡启发诱导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和习惯。

4. 叶先生强调:教材内容要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并应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程度;课文的语言必须是规范的。课文只是举例性质,不应绝对化。但听、读、说、写训练则要尽可能地有比较严密的系统,循序渐进。

5. 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听’、‘说’、‘读’、‘写’宜并重。”“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叶老强调了语文课应该是口语和书面语并举,听说读写并重,并尖锐地指出:“重文轻语,有‘文’无‘语’,这个偏颇应该纠正。”他明确地否定“语文是语言、文学”的解释,认为“‘文字’含意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这就把语文课和文学课区别开来。

对核心教育思想“教是为了不教”的品读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教学活动中,关于教师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教育思想篇7

一、前言

在社会物质发展速度快速的今天,有部分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偏离了正确的价值方向,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究其根本原因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没有加以规范,从而酿成不良后果。在呼唤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以及教育机制进行深入改革的机遇下,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学生除了智力,体力的增强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开展将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寓于语文教学中做研究。

二、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

在语文教学当中,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拓宽学生视野是明确的教学要求。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则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目标也正是思想政治教学学科所要实现的目标。语文作为一门伴随学生时间较为长久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为了教授我们古往今来的文学知识,还要通晓其中的精神理念,特别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基本都是以思想道德以及政治教学,文化精髓为主。在四书五经中,或是诗经中都是提倡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文学中升华,在各个朝代的文学教学中,均以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来进行,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是从古代就流行的做法,我们现代教学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的形式也是通过介绍各个思想理论,以及思想道德相关的故事来反映其中蕴含的思想哲理。这与语文教学中的模式十分接近,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语文学科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由于现今的思想教育都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授思想政治课程来完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的单调,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其中的教学精华,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的各个阶段都能起到重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更加规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物的发展本质,但是其传授知识的方式过于理论枯燥,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语文文学教育的文学魅力,将思想道德教育形象的表现出来,同时,也对语文教学有了思想上的归纳总结。

三、思想政治教学与语文教育相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包括爱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等,要将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要将两者的这些方面进行融合,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语文教学是爱国思想政治教育典范

在我国的思想教育中,爱国教育一直是核心教育,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树立民族的自尊,自豪感。要进行充分的爱国思想教育,就要借助语文这一学科,因为语文学科在教授学生读文习字的过程中,会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母语的魅力,并用这些语言工具去探索学习更多的知识,利用语言工具来认知世界,了解不同的观念,看法。在语文的教学课本中安排的教学文章,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历代文化,以及祖国的山河景观,璀璨的历史成就,例如,庐山的瀑布壮观,泰山的巍峨雄伟,黄山的俊秀绮丽,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用他们的作品反映所处时代的背景,内心的情感。让学生不仅从中学习到文学历史,也成为学生陶冶情操,爱国情感养成的良好途径。

(二)语文教学是道德思想教育的体现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视的,这些在语文课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文人墨客,或是戎马将士的高尚道德情操的细致描绘,语文课本中良好的文学素材,向学生的传达拥有优秀个人品质的重要性。文章中各类人物描述,各种故事的剖析,给学生带来良好的道德启迪,通过不同的文学作者笔下的优秀人物以及优秀的思想道德情操,理解他们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内心的呼吁,和现今的社会进行对比,可以充实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在实际生活中逐渐形成优秀的道德情操。

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语文教育中的措施

在语文的教学当中,将思想政治教学完美的融入到其中,需要使用合理科学的方式来达到两者联合的教学效果。

要抓住语文教学的感性特点,运用情感的渲染和道德的升华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因为,情感的渲染可以让人拥有相同的情感体验,众多的语文教学实验说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类情感,可以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直击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因材施教,语文课堂也不例外,对于学生爱国情感,思想道德的教育,不能使用政治课堂说教模式,要以生动鲜活的故事形态,丰富的故事情感来打动学生,传递给学生故事背后的正能量,受到这些情感的正面陶冶,接受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语文教育思想篇8

1.2“公平对话”教学方式

“公平对话”的教学方式是提供给现代教育理念一种直接对话的教学参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保持一种公平地位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利用“公平对话”的模式开展教学,学生可以更顺利的求证各类理论知识和相关汉语言文学内容,保证自身学习的深入性和自主性。“公平对话”追求的是以平等的教学观念进行教书育人,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1.3阐释教学方法

阐释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创新,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引导下,要利用阐述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学习状态,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乐观、积极的学习状态,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法。阐述教学方法不同于学生陈述这样的简单教学思路,而是要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环境,融入情景之中去学习和掌握真正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思路。阐释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条主义去粗取精运用在后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在一边阐述,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模式中,让学生学会在文化背景中解读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学文本,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创造性,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4灵活的教学评价

现代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评价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估必须体现出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灵活性。因此,灵活的教学评价方式更适合传统的以分数为标准的判定方式,很多学生可以展现出自我的汉语言天赋与才华,让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得到开发。

1.5教学实践与互动

教学实践增强学生交流,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互动的最原始解释就是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通过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老师可以开放、平等、灵活的沟通,取得相互信任,提高学习积极性,加强教学实践,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现论要求我们的教育从业者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尤其是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上,要积极开展教学主导的定位,帮助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规划能力,科学定位现代教育方式,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能力,处理一系列学生存在的疑惑与问题。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鼓励学生的语言艺术、文学、科学和社会学实现全面的提高,与此同时,实现学生与文中的内容进行“对话”。这就要求我们的后现代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对话中的语言运用、达成理解、思想观点的融合,这样的教育成果就是使我们的教育体现了教育人、民主平等、因材施教的后现代的思想理念。

1.6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该首先关注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最新的理论要求我们采取讲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多的优点,其优越性在于这种教育模式不仅采用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实现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正确轨道。消除不合理的教育模式,在现代教育上进行批判继承。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有效结合,改善传统教学思路,在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出积极调整和工作改进方案。注重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尤其是在生活中,提高应用的次数与应用的有效性。在教育方法上要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的差异化。让更多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知识教学融合在一起,让理论与实际行动相互结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注重教育成果的同时,也需要把重点放在教育的实现过程。所以,我们要重视教育评价体系的动态性以及复杂性。

2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2.1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

传统的教学计划强调在教学行动之前制定教学计划,且不能更改计划。这是一种对教学和课堂的独断控制,它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汉语言文学教师应借鉴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去中心”的教学引导模式。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学习上有一种前期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方法,利用自由和灵活掌握学生学习规划的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自我潜能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灵活性,改善学习动力,让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在社会中发挥价值。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强调实践应用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2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师生互动的课堂应体现其多维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单一化的互动格局,积极倡导形成教师与学生个人或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格局。教师不应以教授者、提问者、阐述者、指导者自居,而是应将自己定位于学习者、思考者和聆听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灵活调度者以及学习障碍的排除者,做好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学生也应摒弃“问”者、“听”者的学习身份,进入思考者、议论者、提问者的主动学习的角色,同时还应承担组织部分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责任。在汉语言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掌握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根据师生沟通和彼此的了解,教师可以更高效地为学生讲解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一些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明确的学习观点与方法。

2.3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为学生引导一个具体的教学方向,然后只带领学生进入方向,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提问,自由学习,根据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规律,判断汉语言教学的下一步方法与理论内容。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学习,深入汉语言文学的内在精髓,了解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引入中,学生要注意自身学习方法的改进,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学习的创新性与灵活性结合。教师要不断引导,为学生指点迷津,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

语文教育思想篇9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深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教育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培养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初步的社会公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不但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会使小学生心生厌倦。只有把知识的传授与丰富的情感活动、灵活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充分利用朗读,巧妙渗透思想教育。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不只是机械地把原文以声音的形式表述出来,更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内化为读者自己的思想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听是我们从外部世界接受信息的重要方式,是提取信息,输入大脑储存起来,是运用信息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思想教育,影响人的感情,影响人的思想。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课前让学生听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教学磁带,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抽学生试读,其余学生来讨论交流,说说朗读的同学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表达出了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再讨论交流,学完课文再让学生朗读。通过多次反复,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才能正确的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思想,就能受到熏陶,思想教育就蕴含在朗读的过程中。

2.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作文是一种创作,是思维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的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古代的科举考试,考试的主要形式就是写作。甚至是一文定功名。作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的。

作文教学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大至宇宙,小至蚁虫,无所不包。而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述真事,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大话和空话。这本身就是在教育学生首先做到“真”,进而达到“善”与“美”。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起学生体验生活的热情,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的实践。语文的外延就是整个生活,所以学习语文的课堂异常广泛,远远超过其他学科。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生活这一课堂,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技巧。而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了学生的实际运用。离开了实际运用,教学的意义也就失去了。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也是始于“知”,落实于“行”上。教师应当综合考虑,根据课文内容,围绕着课内教学设计开展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而把思想教育的成果落实到日常社会生活中去。

语文的实践活动,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课内实践活动包括朗读、写作等;课外的实践活动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等。

三、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分阶段,有侧重的进行

语文教育思想篇10

一、职教语文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1.思想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形成的关键

加强职教语文阅读的思想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凡事都要遵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违反自然法则会遭到相应的惩罚,职教语文也是这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职教语文的教学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但也不能忽视对思想的教育。正确的语文阅读能使学生顺利解读文章内容,深层次剖析作者文中隐藏的信息,了解作者对人生、世界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推动学生审美观的形成

提高职教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教育中,通过教师的讲解,一系列美文的鉴赏、故事的分析、人物的描写、事件的描述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日积月累,学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3.社会和谐稳定的强大推动力

提高职教语文阅读的思想教育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力,是祖国的未来,是和谐社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职教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思想教育的提高,渐渐形成良好的分析习惯,形成对人生、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对社会起到了和谐稳定的作用。

二、课堂中提高职教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方法

1.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学生对学习内容领会多少,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专业技能,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师要起到榜样的作用,自己不断努力学习。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全世界,在教专业语文知识的同时,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如霍金的励志故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告诉学生对生活要积极向上,永远保持着奋斗的姿态,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2.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灵活性

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情景剧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知识及体现的作者思想性。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情景剧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文中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更好地吸收作者要传达的思想,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教学方式不一定要拘泥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带领学生领略自然风光,观看小动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保护动物、享受生活赋予的美好等思想教育。还可以通过诗歌朗诵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通过诗歌的朗诵,学生对屈原的词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度的思想教育。

3.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语文教育思想篇11

(一)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青少年时期是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强,但辨别是非能力差,易受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在新时期、新环境,价值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条件下,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极思想流行,暴力、色情等不良现象泛滥,这些都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将青少年思想教育放到十分突出的地位,使其贯穿于中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二)教育目标。国家教委明确将语文学科界定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这就说明语文教学至少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高尚的思想道德、崇高的人生理想等。教学中,可以对学生渗透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社会道德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习态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以期实现思想教育的目标。

(三)教育优势。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与物质载体,语言自身的形成也与社会文化、思维方式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知识包罗万象,既有阅读、写作、逻辑等方面的知识,又有政治、历史、生物、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这些学科知识的发展与语文教学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其他知识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语文知识,培养阅读、理解、表达能力,而且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其背后的思想内容。这些特点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有鲜明的思想性,思想教育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思想教育的路径求索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已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不少争议,还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我认为,应将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实现语文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将思想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课堂的思想教育应该与课文的内容水融、彼此不分。对课文内容的合理引申与正确解读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学《巴东三峡》、《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等优美的散文时,老师以动情的朗读配上相应的图片,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强烈感情,这就是一种思想教育。

同样,只有实现思想教育和语文训练的紧密结合,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著名作家冰心有过这样的比喻:作品好像一盏纱灯,思想性好像灯罩上的画,艺术性好像里面的灯,里面的灯越亮,外面的画就越鲜明。例如在《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时,通过解释语言、比较语言、发觉语言的作用等一系列的语言文字分析训练,学生可以发现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自然而然地把握藤野先生的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的思想教育。

(二)将思想教育渗透到写作与说话教学的过程中。写作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感。这是因为写作的内容有丰富的思想性,学生的写作过程也是思想认识再现、再提高的过程。为了在写作教学中突出思想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确定文学写作的题目,如当攀比之分盛行时,可以将“学生应不应超前消费”这一类的话题作为写作训练的内容;让学生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受到思想熏陶。

(三)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课堂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小部分,而语文课外活动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外活动有较强的趣味性和选择性,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各种读书读报活动,如让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古典名著等,让他们受到思想的熏陶,感受作品带来的艺术魅力和精神享受;让学生阅读《孟子》、《老子》、《资治通鉴》等国学经典,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比赛演讲活动,如每天开展一次的“三分钟演讲”、“讲故事”、“朗读”等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学生。

(四)通过言传身教进行思想教育。古人云,身教重于言教。其实,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部“活教材”,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他的举止风范、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道德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引导和感召学生。

三、结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贯彻落实国家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将遵循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原则,将语文教材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曾术华.探究当今学校德育教育理念发展的几个新动向[J].人力资源管理,2010,(6).

语文教育思想篇12

引导学生体验作者,体验作品中形象,体验生活,体验万物,还要引导学生体验自己,体验自己的情怀与思想,通过审美体验,体验出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空间;通过审美体验,促使学生自发地调动心理潜能,调节好与对象(自然、别人、生活、社会等等)的关系,能够多存一份厚道,多存一份同情,多存一份宽容,多存一份理解,对世界充满爱心。

二、以“理性”为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比如,莫怀戚的《散步》,文中写了一家四口人散步时互相关爱的情景,很是感人。四个人都有美好的心灵,都各自承担着家庭的一份责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比较分析各自的形象特点,分析他们担负的家庭责任,说说自己喜爱文中的哪个角色。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认同或角色超越:将来你是否愿意做这样的父亲,或是做这样的母亲,或是做这样的奶奶,将来你希望自己怎样教育小孩,教育出怎样的一个小孩――让学生设计未来之我的形象,感受个人在家庭、在集体、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并逐步形成自己对真善美的看法和追求目标。 还可以把“利”与“义”、“个人”与“集体”、“对人”与“对己”、“劳动”与“奉献”、“现实”与“理想”、“成功”与“失败”等等有审美冲突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情感震憾、理性思考中达到审美超越,形成自己的见解与看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以“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勇于创造的精神。

富有个性的人格才充满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优秀篇章都充满了个性的人格魅力。鲁迅之所以难忘藤野先生,是因为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与行为横行的年代里,藤野先生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追求科学、献身科学、毫无民族偏见、热情关心一个来自弱国的“低能儿”。同志的母亲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她不仅具有了中国劳动妇女的美德,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社会处在大动荡的年代里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坚韧的做法――深明大义,支持同志参加革命,并不给儿子和儿子的革命事业带去丝毫负担!歌白尼之所以为人所景仰,是因为他有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坚持真理,宁死不渝。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世所推崇,就是因为我们被他的大智大勇、感恩图报、忠心耿耿、一腔赤诚的人格魅力所叹服…… 让学生通过故事、人物形象等文学形式及文本中所体现的理念的暗示,伴随着情感震憾、审美体验,从课文中学习做人处事的价值标准,模仿课文中歌颂与赞美的人物,逐步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

特级教师蒋澄清说:“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创造,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可见“创新”总是与“个性”相联系。因此,塑造个性也必然与锻造创新相辅承。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其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结合教学内容,如《怀疑与学问》等课文,采用渗透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能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深入思考而不随声附和的个性。

语文教育思想篇13

2.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

2.1以学生为主体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我们还是要以学生为主导,始终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般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都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只有被动倾听的份儿。后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师也在逐渐的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真正的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并且在现代教育思想中,我们还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让学生从教学中去感受、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深刻内涵,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学习古文言文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准备,让其对文言文先进行翻译,然后再由我们的教师进行翻译和讲解,在课程讲完之后,教师在进行总结,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首先要表示肯定,这样学生在下次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参与其中,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2.2情境创设教学法

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教师可以运用情景创设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水平,除此之外,利用情景创设教学还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在情景模拟中,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在情景创设中,我们的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古代的文学语言,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我国古文学的魅力,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礼仪,对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2.3丰富教学内容

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下,丰富教学内容也就成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像现代文学、古文言文、古诗词等,汉语言文学都有所涉猎,因此在汉语言问些中丰富教学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之间大部分都是想通的,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系统性的教育教学,而在学习古汉字的时候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以下常见的古汉语词组,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与古汉语词语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了,从而提升了学习的整体效率。除此之外,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时候,对其他方面的知识点也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学习。历史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的学生在学生汉语言文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典故融入到汉语言文学当中。这样一来就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对文学的理解也会更加的透彻。2.4实施开放性教学我们在开展开放性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一下汉语言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材当做是客观的认知对象,不断的引导学生通过判断、推理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到实际的生活当中,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将教材进行多元化看待,不要把教师的定性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