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语文中考重点实用13篇

语文中考重点
语文中考重点篇1

While thinking about how to cheer him up, I saw my English notebook. Although it was very important for me, I decided to give it to him, He looked at me in surprise, He knew how carefully I took the notes. I told him that I could also help him learn English.

Mike has made progress with the help of my gift ,the notebook. It's not expensive but it's from my heart..

评分总则:

1.本题总分为20分,按各档次给分。

2.评分时.先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语言初步确定所属档次最后在本档次内酌情给分。

3.英、美拼写均可接受。

参考要点:

语文中考重点篇2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今幸存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 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我们就能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蕴。回头看看“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用现代化手 段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家和万事兴”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而却没有了传统的风雅。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 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 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 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因而“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他们在 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 “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里”字从田从土,即反映了“恃 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从事农业的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样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 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 现。

修齐治平,是每一个士 子的理想。这些乡绅,他们怀着四方之志,在青壮年时期通过科举、铨选,离开家乡,为国家效力。晚年归乡,则带着一身的荣耀相见于乡亲父老。他们的成就、德 望为一乡民众所瞻仰,他们的学问知识为一乡学子所钦慕,他们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后辈学子奋发向上。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回归故里,换来的是一批又一 批的才俊走出乡土。如此而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有人对明代初期百年间的城乡中举人数作过统计,发现乡村多于 城市。这反映了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 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 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在城市安置家眷。这种单向流动,在民国时期曾使一批有志之 士深为担忧,而为乡村重建作过呼吁。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原本应属“乡绅”群体 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都变成了城市人。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 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没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城乡教育资源配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农 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与规模,使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 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仅仅是凋败,而是枯死!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乡村失去“灵魂”之后,八亿农民开始离开土地,变为流民,游荡入 城。

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 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主义”所取代。 “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失了“根”的记忆;工业文明追求效益与利益的观念,冲刷了传统学人曾有的文化使命与社会担当 精神。于此,我不得不礼敬中国传统的乡绅,磬折于他们“归根”的壮举与高尚精神!“叶落归根”,归根则成肥料,不归根则成垃圾。他们不愿意作不归之叶,被 人作为垃圾扫掉,而是要化为肥料,让生养自己的大树长得更茂盛。他们明白,他们的价值已不在职所,而在乡土!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有删节)

1.下列关于乡绅在乡村文化中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绅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地了解。

B.乡绅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乡村后辈学子奋发向上,使乡村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人才大循环。

C.乡绅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指导和提升了乡村文化,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

D.乡绅在乡村承担着文化传承、教化民众的责任,是乡村的文化领袖,引领一方的社会发展。

2.下列关于中国乡村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乡村虽有传统的延续,却没有了乡村的风雅,乡绅群体在乡村的消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乡村曾经是人才生长的沃壤,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的功能。

C.传统的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情和诗意的祥和。

D.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中的优秀人才逐渐流向城市,乡村也逐渐变成文化沙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代的 “耕读传家”“地接芳邻”之类的门楣题字的风雅相比,现代新农村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之类的精美匾额显得肤浅庸俗,功利色彩很浓。

语文中考重点篇3

笔者从“2012、2013语文参考卷、高考卷的信息比对、认同、辨异”、“2013语文高考卷的启示意义”、“2014高考语文备考策略”三个方面,谈谈对2014语文备考的意见,祈方家批评指正。

一、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之认同与辨异

1.认同。

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在以下考点设题相同:

(1)识记字音。题干设置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或“没有错误”)的一项是”,考查多音字、形声字、误读字、形近音异字等。涉及词语16个,课内、课外兼顾考查。

(2)使用词语。题干设置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理解。

(3)辨析语病。题干设置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病句类型。

(4)小现代文阅读。客观题注重考查辨别、筛选信息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主观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5)大现代文阅读。设主观题5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语言、形象、结构、内涵(主旨)等的赏析能力。

(6)文言文阅读。客观题考题分别为:实词题、虚词题、内容赏析题。加点实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辨析、推断词义的能力;加点虚词考查考生将选文例句与课文所学例句进行比较,把握不同句子中同一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内容赏析题,注重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观点态度的分析能力及对文章构思特点、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的鉴赏能力。主观题考题为断句题和翻译题。断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翻译题设题2小题,注重考查考生对文言文重点词语、特殊句式等的理解能力。

(7)古诗文默写。题干设置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题目基本出自《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第(5)句主要出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背诵篇目)。

2.辨异。

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在以下考点设题略有变化:

(1)识记字形。2013年高考卷创设语境考查“登录”的辨识,“录”设误为“陆”。到底是“登陆”,还是“登录”?考查近义词语语境中的辨识,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相比,提升了字形辨识题的难度。

(2)语用题。2013年高考卷5、6、7三题分别设题为衔接题(以客观题形式出现)、概括寓意题和仿句题,完全不按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套路出题。

(3)诗歌鉴赏。2013年高考卷第21题设题考查理解与迁移,有别于2012高考卷、2013参考卷从文本中整合相关信息;第22题要求考生“赏析诗歌对比艺术的特色”,命题直言答题指向,较以往易把握。

(4)《论语》阅读。2013年高考卷第23题,要求补出材料中的空缺部分,对考生理解并识记经典提出了更高要求。

(5)作文。尽管同样是材料作文,但2013年高考卷审题较2012年高考卷、2013年参考卷难,对考生的筛选提炼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感悟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从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的比较看2013语文高考卷的启示意义

1.试卷结构与类型。

结构上,试卷分为四部分并先后设题没有变。这四部分分别是:(1)语言文字运用(24分);(2)现代文阅读(29分);(3)古代诗文阅读(37分);(4)作文(60分)。总题量为26题。

类型上,与2013年参考卷、2012年高考卷相比,2013年高考卷几无变化,形式为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只是诗歌鉴赏填空题、论语填空题(23题)由原先的注重考查文本内容整合能力转变为注重考查理解与迁移能力,体现出了新意。

2.试卷命制与试题特征。

2013年高考卷,在选材、立意、考点分布、试题内容、命题思路、难易度区分等方面,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考生实际,贴近课改理念,坚持立人为本,关怀生命成长,体现了“稳中有进、实中有活”的特点,既保持了浙江卷的特色,又体现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

语言基础试题取材新颖,直面生活。打开试卷,你会看到诸如城镇化建设、“中国情结”绘画大奖赛、倒金字塔形的“421”家庭结构、重建家园的芦山、第六代导演的青春片、3D打印技术等关键词,极富时代气息,凸显新课程“大语文观”,寓意“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

语言运用试题,情境鲜活,设题精巧。衔接题取材于清代文学家张潮的作品《幽梦影》,寓意概括题取材于著名语言教育家、作家刘征的杂文诗《刺和花》,仿句题语料出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年的《青龙峡的夜》,创设鲜活情境考查考生的内蕴与思辨能力。

阅读材料选材典范,如实用类文本《社会建筑》、文学类文本《牛铃叮当》、文言文《送丁琰序》、诗歌鉴赏《秦中吟·歌舞》等材料均出自大家手笔,人文蕴含丰厚,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

作文题进一步加大了对考生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深化了新课程理念。试题材料文字简洁,导向性、可写性、防套性原则贯彻自然无痕。讨论“童真早泯”,话题重大,却举重若轻,尤胜于往年。

3.重点把握如下关键词。

(1)同义词辨析。同义词辨析是浙江卷传统考点,自2007年以后不再单独设题。2013年高考卷字形题“登录”设误为“登陆”、词语使用题“热忱”设误为“热诚”,可谓从多种语境隐性、动态考查同义词辨析能力,应引起注意。

(2)语言运用题。与2013参考卷、2012高考卷相比,2013高考卷语言运用题全被更新,它们分别是第5题衔接题、第6题寓意概括题和第7题仿句题。需要注意的信息是,这并非简单的考点轮换,而是对语文套题、猜题或题海战术的一次修正,比如,“对今年的考生来说,第5题可能从未模拟;第6题或偶有涉猎;第7题即使大量模拟也于事无补,该题仿写示例由青天、芭蕉叶、月亮、露珠等意象构成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仿得好就是一首诗。假如只会机械模仿句子形式,充其量可得基本分。”(湖州中学特级教师羊刚《201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3)填空题。2013年高考卷,“古诗鉴赏与《论语》解读,均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与知识迁移能力,看似平常,却见匠心。这一形式激活了‘静止’的语文知识,实现了能力互通。尽管这种‘填空’的结果呈现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恶衣恶食’等样式,但命题着陆点并非识记,而是理解和迁移,跟通常的‘背诵默写’形似实非。此类题型,对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命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周红阳《201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三、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1.研读2013、2014《考试说明》,明确方向。

认真研读2013《考试说明》,吃透高考语文的精神实质,明确备考的方向,尤其是2014《考试说明》出台后,要认真比较两者的异同,把握变化点。唯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2.研习2013高考卷,探究“变”与“不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比较才有鉴别。2013高考卷与2012高考卷、2013参考卷相比,尽管作了局部调整,但科学性更强,针对性更高,语文味更足,考查范围、考查方向更明确。我们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2013高考卷,挖掘各考题的潜在内涵,从容应对“变”与“不变”,依纲备考。譬如,字音、字形考点,把握“常用”二字及高考试题潜藏的信息:考题不会考繁、难、偏、怪字。这两个考点的复习,我们只需重点整理高中课本(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与相关读本中的字词读音、字形和日常生活中易误读误写的字,关注以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为基本语素构成的词语,加强训练即可。

3.熟悉考点,掌握方法,锤炼技巧。

高考就是应试,应试就有技巧。高三,学生会做很多专题和综合训练题,需要提醒的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总结技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一道题,通一类题。应该说,考试说明规定的每一个考点都是有方法可循的。如字形的辨认,可综合运用音辨法、形辨法、义辨法、结构分析法、语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语段的压缩,可采用合并同类并举异义、摘中心句打叶削枝、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去粗取精舍末逐本等方法。文言文断句可综合运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谓语动词断句法或通文意、抓标志、察对话、懂常识、知语法、依总分、明修辞、辨句式等方法。文言文翻译要领为“一大原则四项注意”:(1)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2)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3)注意特殊句式,(4)注意词类活用,(5)注意译文通顺流畅。顺序为:(1)先分解(按句子成分解剖,找出动词);(2)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3)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一般要直译,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诗歌鉴赏依凭“整体感知,主旨先行”、“找准通道,准确切入”、“熟悉术语,点面结合”的策略,等等。

4.加强思维和语言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2014年高考语文,很大程度上,仍将是材料作文的考试样式。为此,加强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极其重要。笔者认为,审题方面考生应注意培养三种能力,即筛选提炼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感悟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广泛阅读各类文章,大量积累写作素材,学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加强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切实提高写作水平,从而写出构思新颖、材料新鲜、用词贴切有表现力、见解独特的好作文。

平时作文训练,应注意片段和整体相结合,把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的训练和整篇文章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既做到各个突破,又做到整体提高。

特级教师羊刚老师有句话说得极好:“开阔胸襟视野,唤醒切身体验,思考精神成长,着力于此,作文应考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明确了备考方向,认识了自我实际,增加了语言积累,锤炼了答题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高考中以实力争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语文中考重点篇4

课标在“评价建议”之“具体建议”部分,对阅读的评价内容做了相应说明,如“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等。具体落实到考题上,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现代文阅读测试结构和考点系列。

在考点指向上,命题者致力于处理好语文知识积累与语言应用之间的关系,追求在“阅读中考查阅读素养”。中考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基于学习者必须达到的公共基础水平进行,在求同存异的碰撞与交流中,各地命题者不约而同地将课标关于阅读及阅读教学的评价内容细化为考点,自觉地运用到试题的命制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现代文阅读考点系列。例如:依据选文对主要表达方式的青睐,我们可以将现代文阅读考点分为记叙类考点、说明类考点、议论类考点;依据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不同,我们又将阅读考点分为搜集类考点、重组类考点、综合类考点;等等。

一些地区还以双向细目表的形式,直观显现出能力要素、评价要求、取材范围、考查形式、分值与难度估计的相互关系。以湖北宜昌市中考现代文阅读双向细目表为例,考点“了解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在课标评价要求中属于“理解”“评析”类,考查形式为简答,分值为2分,考点位于现代文阅读《君子的争与不争》第26题,题于是“文章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段画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这样的考点题目,在广东深圳卷现代文阅读(三)第2题、安徽卷现代文阅读(一)第6题“文中画线句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在重庆现代文阅读(一)第15题“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的妙处”等都有体现。

综合今年中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文阅读考点集中在信息提取与理解、语文知识运用与赏析、文章主题与写作方法、人物形象分析及语言品味方面,某一个考点又有可能作为热门考点,在不同的文体里都有涉及,考点“根据语言环境调动古诗文记诵积累”在湖北宜昌卷第12、27、34试题中三次设题,足见其对古诗文经典语句的高度重视。

二、选材视野更开阔

现代文阅读的选材,经历了从取材课内向课外逐步过渡的蜕变过程:从以取材课内为主,到课内外持平,再到现在的以取材课外为主,甚至绝大部分地区完全取材课外。

长期以来,语文考试死抠课文,视野狭隘。有些试题选文直接使用教材原文,命题者挖空心思、故弄疑障,难以体现语文的学以致用,从而使语文教学陷入了“抱着课本打滚”的怪圈,更为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思维萎缩,能力退化,主体地位丧失。有鉴于此,教育部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从对今年各省市中考试题的统计来看,除个别地区阅读材料还选用课本内容(如某市现代文阅读选用《故乡》原文)以外,现代文阅读取材已跳出教材的圈子,视野更开阔了。 从对今年试题的选材所做的分析来看,现代文阅读所选用的文本,体现出来源广泛、行文典范的特点。既有名家名篇,也有精短时文;既有文学作品,也有纪实佳作;既有全文引用,也有片断组合;既有文体兼顾,也有重点突出。所选文章,以千字文居多;所包内容,无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独特个性和语言文字的综合魅力。选材上的解放思想,兼容并包,关注生活,贴近学生,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不仅是教学行为上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观念上的转变,是学用认知的多维突破,是学生答题时的心旷神怡。今年全国各省市的现代文阅读,综合起来看,就是一套优秀的阅读教材,一本语文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个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包。

如果说广东深圳卷《超越时空的量子通信》、重庆卷《数学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等选文,给我们带来的是数学时代新气象的话,那么江苏连云港卷《家徽》、江西卷《(汉字书法之美)自序》、北京《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则是引领我们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海去觅珠寻宝;如果说江西卷《成为你自己》、陕西卷《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广东卷《培养自己的“静能量”》、辽宁丹东卷《人体的独特性》等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话,那四川成都卷《诗与成都》、湖北宜昌卷《香溪河里桃花鱼》、山东烟台卷《加州牛肉面》等则是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让我们目不暇接。眼界决定视界,视界决定境界,现代文阅读选材以开阔的胸怀,开放的视界,让学生走进了语文的多彩境界。

读这样的文段,答文段后面的问题,成为学生一次眼界的旅行、精神的洗礼、思想的绽放。这样的文本,通过考试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师生,将有利于语文课程资源的拓展与丰富,对学生广泛涉猎,海量阅读,甚至发掘我们的语言之根、道德之根、情感之根,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语用考查更灵动

一份好的语文试题,在语用考查上,必须心怀所有考生,考究一般评价、选拔功能的最优兼顾;考究阅读视野、答题心态的城乡区别;考究思维发展、能力层级的权重优配;考究知识能力、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今年各省市的现代文考查试题,其在紧扣“语言”内核、注重语用,从语言学习的积累、理解、运用、评析、创造等层面多处设题所做的探索,亦值得肯定。

语言的运用,有严格的规范,也有很大的灵活性。生活是动态的,波澜起伏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也是活泼的.不是凝固的。只有把语文看成是活的学习对象的教学,才是灵动的;只有将语用灵活地设置在文本之中的考查,才是灵动的考查。

灵动地考查语用,能协调体验感悟与理性答题之间的关系,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兼顾了语用规范。很多地区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已摒弃了选择题,这是一个突破。阅读理解中的选择题曾让考生在是是非非上痛苦纠结,模棱两可的表述、捕风捉影式的做作让很多考生蓄意猜度、思维僵化。去掉选择题之后,让考生直面问题,理性地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结合文本中的相关信息来做题,文段阅读表现出开放、感性、灵动的特点。陕西卷现代文阅读(二)第13题“结合上下文,说说第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河南卷现代文阅读(二)第7题“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既考查学生的概述能力,又考查记叙顺序,便是这样的好题。

灵动地考查语用,能展现语文教学的特质。教育的本质必须植根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之上来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和自我选择能力的个体。语文教学承担的是将自然人培养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和自我选择能力”语文人的重任。对学生的考查,理应考查学生在此方面的达到度,学生能否对信息自主地处理,便成为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江苏盐城卷(三)第17题“作者提倡怎样的读书方式?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考生通过对所选文章的阅读,便会答出作者提倡“读经典原著”的读书方式。作为“独立的人”的考生,答题时既要联系文本的实际,又要结合自身阅读的实际,表现出思想上的自主和行为上的自决。浙江杭州卷阅读(一)第11题“文章以‘继父’为题,为什么全文却不出现‘继父’一词,只以‘他“爸“您’来指称?”,让考生从称谓的使用特效上体悟人间真情,对于学生如何建构自己的亲情大厦亦是有帮助的。这些题目,将语用考查置身于文本、作者与命题者之间,找到“以文化人”的支撑点,实现了考查与教学的双重功效。

灵动的设题,不仅仅是为考生而作,更重要是意在呼唤教师以日常课堂教学为基点,摸索出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学习本质的语文课堂教学系列基本范式,比如口语交际课、现代文阅读指导课、文言文阅读指导课、作文指导课、文学欣赏课、综合性学习活动等的课堂教学基本范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让我们的语文课程因此而丰富灵动起来。

四、联系生活更鲜活

语文是人的生命意识的符号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语言能力的形成,实际来源于语用行为的实施,来源于听说读写思,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联系生活找素材,已成为各省市中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亮点。

1.将文章人物的生活与考生的生活鲜活地联系起来。例如:广东深圳卷现代文阅读(二)第5题“老农的朴素愿望是什么?你有什么愿望,为了实现愿望你打算怎么做?”,湖北黄石卷阅读与鉴赏(三)第22题“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教会了作者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湖北潜江天门卷现代文阅读(一)第14题“若你校或你家建有智能快递柜,按照选文介绍的办法,你该怎样从柜中取出定购的快件?”,湖南益阳卷现代文阅读第22题“文中提到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什么是‘无用之书’?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你对‘多读无用之书’的认识”。这些题目,有效地将文章中人物的生活与考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考生产生“由人及己”的联想,在比对和对比中,找到答题的对接点,实现了语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语用经验的传递和转换。

2.将文章现实的生活与考生过去的经历鲜活地联系起来。例如:吉林卷现代文阅读(二)第25题“大雪不但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还带来无穷无尽的趣味。你在成长经历中,也一定玩过各种雪地游戏,请你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湖北黄冈卷现代文阅读(四)第33题“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等题,便是将文章里人物的现实生活与考生“过去的经历”有效地勾连起来,让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作答,引导考生从“文内”走向“文外”,从“现实”走向“过去”,体现了语言运用由彼及此的考查思路。

统观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在遵循“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的总体原则下,命题者所追求的是:在考点指向上,正确处理好语文知识积累与语言应用之间的关系;在主客体的倾向上,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与尊重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语用能力的考查上,正确处理好体验感悟与理性答题之间的关系;在素养建构上,正确处理好基础水平与个性突破之间的关系。

一套高质量的中考试题,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是一种共性的追求,更是一种个性的展现;不仅应有风姿绰约的个性姿态,更应有卓尔不群的精神内核。但个别省市现代文阅读命题依然囿于语文知识的束缚放不开手脚,部分题目题干干瘪乏味,个别选文难称经典,阅读考点相对单一,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②李祖贵《语文的突围》第167页,长江出版社2011年。

语文中考重点篇5

一、析词义

文言文阅读翻译题,往往在一些重点字词上设置障碍。所谓重点字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主要是重点实词。实词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句子中重点字词是翻译的难点,也是高考考查的得分点。重点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语法特点、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因为文言文中的词,孤立地看,一词一义的情形很少,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然而它“在文中的含义”即在特定的语境里,其含义却是唯一的。一个词一旦进入了这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而这个特定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因此我们要在重点字词上多下工夫,多用心分析,翻译时就能更游刃有余。

二、悟文意

我们知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因此,阅读翻译文言文词、句,就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先读懂全文,了解大意,然后根据上下文意推断并悟出词句的具体意思。

从宏观上,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敲判定悟出要求翻译的句子的整体意义,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要求来翻译。从微观上,要在服从整句大意的基础上,能正确利用相关的文言知识,如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文言句式、文言修辞格、文言中一些特殊的表达现象等来灵活地翻译指定的句子。即从总体上把握这句文言句子的意思,能将文言句子尽量按照原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让原文在译文中字字有着落,译文在原文字字有根据。

三、看词性

高考翻译题常以“词类活用”为考查对象。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中的实词在固定用法之外,常常还有临时活用的情况。同样一个词,所属词类不同,理解则有别。翻译句子时,要注意看有否词性活用的词,如果有,翻译时应注意正确判断它的活用类型。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虽然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上,还是基本一致的,即按“主+状+谓+定+宾”(倒装句除外)的顺序排列,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我们翻译活用的词时,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四、辨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一直是文言文阅读翻译题考查的重点。从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看,难点在于辨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重点在于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表示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副词),有的与实词组合充当状语(如介词)。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因为虚词是句子构成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在翻译时,关系搞错,翻译也就失真了。

五、观句式

语文中考重点篇6

在众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中,汉字、词语、句子、语法、修辞、标点、名句、名著等是初中阶段最为核心的知识,而识记能力、辨析能力、阐释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转换能力、仿拟能力、探究能力等则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能力。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非常注重对这些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例如2013年中考,100%的省市都考查了“汉字读写”和“名句默写”这两个传统知识点,68%的省市考查了“语病修改”这一知识点,这些统计数据折射出命题者注重“双基”的鲜明导向。

二、 选材的贴近性

“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命题材料的选择非常讲究,从2013年中考看,命题材料体现了“三个贴近”。一是贴近生活,与时俱进,举凡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都是命题者“捕捉”的目标。例如自今年年初以来,倡导节约粮食的“光盘行动”在国人中引起较大的反响,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就有超过4个省市直接以该热点为“平台”设计综合性学习试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二是贴近地域,彰显乡土特色。中考试题一般都是各地自主命题,因此,命题者在材料的选择上都会打“家乡牌”,将地方的人、事、物、景等元素融入试题中,以激发考生的家乡自豪感。例如2013年中考语文重庆卷的“重庆科技活动周”,江西卷的“脚踏热土,爱我江西”等,都是如此。三是贴近考生,注重价值引领,在材料中渗透人文关怀,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浸染。

以上做法,进一步彰显了“学业考试的命题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理念。

三、 组元的综合性

所谓“组元”,是指将各种知识、能力等考查元素在试卷中进行组接安排。语文学习,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看,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为此,在语文中考中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无疑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语文中考试卷中加强综合,有下面两层含义:

一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内知识点、能力点的“小综合”。请看2013年湖北省咸宁市的一道中考语文试题——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勤劳动”“资源匮乏”“空气污染”“道德高尚”这四个短语中,“辛勤劳动”与其他三个结构不同。

B.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话题转变。

C.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艳阳跳跃。

D. “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该句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分别涉及短语类型、标点符号、句子成分以及修辞手法几个知识点,虽然仅有2分的分值,却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非语文”资源的“大综合”,走“大语文”路线,在试题载体的选择上努力体现“生活化”,突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融,反映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这一点,着重表现在“综合性学习”试题的设置上。样本统计表明,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中,有超过70%的省市设置了“综合性学习”试题。例如浙江省台州市的“综合性学习”试题,命题者营造了“陪奶奶去杭州医院看病”这一生活情境,设置了3道小题,以8分的分值,综合考查“路线介绍、拟写短信、选择感谢词”三项内容,各种知识渗透科学,能力点考查多元,系“大综合”的典型试题。

四、 题型的创新性

“语言积累与运用题”不仅是中考语文试卷的“热点”,也往往会成为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亮点”。2013年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在传承中又有所创新,一些夺人眼球的新题型新颖别致,开放灵活,富有创新性,从多角度检测了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呈现的上述特征和趋势,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一是关注时事,点击生活。近几年来,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通常设计与实际问题情境基本一致的题目,联系生活实际考查考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基于此,平时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培养“学用语文”的意识,关注社会热点,点击生活现象,在对时事的解读分析与对生活的感悟理解中,不断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如此,才能从源头上提高我们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

语文中考重点篇7

语文是每一个中国学生的必修课,在每年的高考中是作为开考的标志性科目存在着,其考试的内容也是被讨论得最多的,由此可见其在高考中的重要性。高考语文复习主要是老师们按照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将高中语文所涉略的各类考点分门别类的整理、疏通。并在此基础上,将各个知识点一一突破,夯实其语文基础。最后将这些知识系统化、综合化,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素养。

语文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提高高考语文复习质量,就应当根据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及考纲的变化,理解新的高考精神,从实际学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制定相应的计划,安排好各个考点的复习。

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推陈出新,并注重回归课本,抓住语文学习的本质

一直以来,在高考升学率的重压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练习。对考点反复练习,总结经验,将学生训练成为解题得分的高手,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本身在于语言的运用和交流,以及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了解。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学生们渐渐失去那股子对语文的热情和灵性,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学习,有的甚至对阅读产生了抵触,失去了情感的共鸣,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然而,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是: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这与我们的语文学习的宗旨完全一致。因而,在面对高考语文复习的实际情况时,老师应该将“练”和“读”结合起来一起实施。在“练”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希望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在“读”的过程中,不仅要诵读、吟咏,培养学生语感,情感共鸣。还要多读,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有益身心的读物。比如说《读者》、《青年博览》、《视野》、《美文》、《语文报》等报刊杂志,其文章短小精悍,富有哲理,言辞优美,阅读不会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多角度理解和思考,发散思维,积累作文素材。[2,3]

针对高考语文复习,我们一方面要根据《新课标》的实际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以高中语文教材为蓝本,回归课本去复习。

“回归课本”除了需要提升对课本本身所包含的字音、字形 、字义和名家名篇之类的能力层次低的识记性内容的巩固外,还应该包括理解、分析 、 鉴赏、 表达应用、探究等较高能力的提升,能够举一反三。例如利用课本中所学习的解析古诗词的方法去鉴赏、分析课外的诗歌;运用古文学习中所积累的古文知识点去翻译和理解课外的古文阅读;将自己在课本中积累的字词句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另外,语文复习时还要将课后的课外阅读也一并纳入,因为在名家名句填空的选考题部分可能会涉及这一部分知识的考察。

二、夯实基础,明确重点

众所周知,高考的第一轮复习是针对各科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在高考复习中尤为重要,根据《新课标》的考纲安排,字音、字义、字形、病句、标点符号、文学常识、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写作仍是高考语文考察的几个方面。在复习时,老师要合理安排各个知识点的复习和衔接,面面俱到,各个击破,引导学生找出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学生则要积极配合老师,在复习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善于积累和灵活运用,按照自己真实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复习计划,尽最大努力去夯实基础,力争在考试时不心虚、不焦虑。

高考语文的复习还要注重明确重点,任何一个科目都有自己的重难点,语文也不例外,区分出重难点,有利于复习计划的安排,调整复习时间。从历年来的高考试卷可看出,其阅读和作文所占分值的比例是绝对的,同时也是最能区分出考生语文能力的部分,尤其是作文,其语文功底一看便知。所以,我们在备考时必须重视这两部分的复习。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方面,可以加大阅读量,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训练,总结出合理有效的方法或规律,运用到其他文章的分析上。比如可以从整体上先了解整篇文章的体裁、结构和作者背景,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后,再结合训练时碰到此类文章如何应对的经验和方法来具体分析。也可以根据试卷的侧重点来实际考量,揣摩出题者的意图进行下一步分析。古文阅读方面,主要还是多读多记,回归课本。因为古文阅读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和翻译的考查,都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其解决办法基本类似,只要古文基础扎实,应对高考不是困难。[4]

作文的写作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训练。由于高考作文绝大多数都是自选文体,所以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较为擅长的文体多多练习。如擅长想象的同学,可以尝试小说体裁;擅长实事求是的,可以尝试议论文、杂文等体裁;文学功底好的同学可以尝试散文等体裁。

三、系统复习,综合运用

每年的高考,是出题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一场就较量。尤其是语文考试,纵观五千年来的华夏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且不说现代文阅读的可考范围有多广,就说古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一些经典之作,可用来考试的地方不胜枚举,多如牛毛,不若理科考试那么固定,所以,对于语文的复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系统的复习,并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不能暗藏侥幸。一定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掌握好最基础的知识点和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考试的过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总之,高考语文的复习要顾虑到方方面面,既要考虑新课标的要求,又要帮助考生在考试中从容淡定的应考。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积累和反复巩固,要注意的是回归课本,创新固本;稳扎稳打,夯实基础;灵活运用,系统复习。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语文).

语文中考重点篇8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对于议论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除了议论文文体所特有的知识点外,还考查非议论文文体的有关考点。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的主要考点有:⒈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⒉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补写;⒊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⒋论证结构的理解;⒌议论文语言风格的体会。非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的主要考点有:⒈考查搜集、提取信息的能力;⒉理解、概括文章的内容;⒊考查把握句子、段落的过渡、衔接、呼应及其作用的能力;⒋考查评价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考向预测】

在今后的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的设计上,将会更加贯彻新课标理念和精神。“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等理念将进一步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体现出来。今后,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的命题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文本材料注重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从近年的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看,其文化内涵已融入到阅读材料中。选文力图反映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对学生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等方面的引导。

2.重视基本阅读能力,兼顾文体阅读能力。近年中考议论文阅读题的设计,都注重了对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有的地区议论文阅读设题几乎都是基本阅读能力。可以预见,今后的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对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比重将会加大。考查文体阅读能力,主要是考查运用文体知识阅读议论文的能力,直接考查识记、判断文体知识的题目将会很少出现。

3.更加强化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悟是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有助于改变阅读教学中片面肢解课文和机械训练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心论点,即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的见解和主张,也包括对文中某个观点的理解。②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章思路是作者运用材料布局谋篇,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议论文的思路理解主要体现在论证方式、方法的考查,论述层次的划分等。

4.试题的开放性将会增加。近几年在中考中不断增加开放性试题。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主题,是教育肩负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开放性试题承载着创新的火花,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开放性试题既有开放的一面,立足于“灵活”,留给考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考生能够充分张扬个性,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有限制的一面,即关于内容、形式等,提出显性或隐性的要求,成为评定答案的重要依据。总之,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外议论文阅读的考点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复习时,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悟,用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去解读议论文,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自己的视野。

【解题指导】

1.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在议论文阅读中,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同学们在品味词语含义时,容易停留在一般理解的浅层次上,导致词义理解的不完整或表面化。正确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在文中”是关键,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联系语境,从作者的思想倾向、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揣摩才能准确解释词语的含义。体会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 ?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对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的理解,则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

2.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关键性语句,就是文中对表述内容、点明(暗示)中心、表达情感起重要作用的语句,如中心句、过渡句、照应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等。关键语句往往带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找关键语句目的在于找出“画外音”,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

阅读议论文时,孤立地理解语句特别是关键性语句,是不能正确把握句意的,只有将关键语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深刻含义才会浮出水面。一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运用分析词义的办法,联系整个句子甚至全文中心,分析词语的作用,说明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感情。二是根据修辞方法来理解。先弄清楚该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是什么含义,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摘取或归纳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而中心论点是作者观点的核心。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因文而异,多放在文章开头,但也不尽相同。放在开头的,较易把握,但也要慎重,必须通读全文审读才可确认是不是中心论点。放在结尾的,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放在文中的,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辩后,再提出中心论点,驳论文、读后感,多采取此法。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需要读者很好地研究文章和题目的各种关系,才能归纳出来。很多时候,题目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不管放在何处,只要留心题目、论点的位置、分析议论展开后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心论点是可以找到的。另外,需要注意论点语句的特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它不能以疑问句式、短语、比喻等形式出现。 4.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论据的补写。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事实和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论点和论据是密不可分的,论据应当是典型的,符合科学或事实的,有力量的。论据的补写也是近年常见的议论文考查题型,答题的关键一是把握论点,二是要分析补写的论据与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能够证明论点,论据的可靠性、正确性如何。

5.论证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证的方法较多,其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判定和分析论证方法的前提是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主要特点。论证的方法常见的主要有:演绎论证,先提出中心论点,再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归纳论证,即先摆事实讲道理,再归纳结论。举例论证,即列举事例作为论据来论证论点。引用论证,即引用理论(名言、格言、定理、法则)来论证论点,又叫理论论证。对比论证,就是把相对立的事实或相悖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以证明作者的观点。比喻论证,即以形象的比喻证明观点,从语言上,表现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论述的对象作本体,再设出与这个对象本质上有相似点的喻体,进行阐述。归谬论证,也叫引申法,由反面论点,引申出错误的结论,以推翻对方反面论点。这几种方法在文章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6.文章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程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综合式,等等。要注意分析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在分析问题时,还要注意论证方法的使用,如有的段集中使用事实举例的论证方法,有的段则侧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有的段则集中阐述道理进行论证。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认知。

7.内容探究。

语文中考重点篇9

啄昀葱驴胃脑谖夜如火如荼的进行,各个学科都根据社会发展对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了革命性的调整,但是新课改的推行也罢语文教学中的语法教育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1]教育界对语法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由此可见语法教育的重要性,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一、语文语法教学的背景

1、历史回顾

在建国初期我国的语文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文学科和汉语科,文学科主要是关于文学作品的学习,汉语科则专门的语法教育内容,由此可见,在建国初期语法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在改革开放之后,教育部专门修订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标志着语法教育有了正式的指导。如今新课改已经广泛的开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语法教育的重要性。

2、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的形势之下,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就从之前的文学、汉语两科演变为阅读和写作,这种转变意味着语法教学已经被排斥在课堂之外,并且在考试中也不被列入考察内容。这种做法在对于避免灌输性的向学生教授单一的语法理论确实有着一定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自主的形成语文语法的语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感性的去体会语法的内在含义。但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完全的剔除语法教学内容又导致了与高考中的语法试题相脱节,使一些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

二、教育界对语法教学的观点介绍

1、语法不需专门教学

新课改中没有了对语法的教学要求,也规定了在考试中不出现专门的语法题目,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渐渐的忽略了语法教学的环节,直至完全脱离语法教学。但是新课改也给语文教学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所以虽然剔除了语法教学的环节,但是教学压力依然很大,大多数语文教师即使想开展语法教学,也没有足够的课堂时间来实践。但是高考作文高中教学的最高目标仍然会在语文题目中加入语法知识的考察,[2]比如曾经湖北省的语文高考便出现了一道要求用单句解释名词的题目,由于考生未能接触过专门的语法教育,导致很多考生根本不了解单句的定义,在答题中只能随意发挥,导致此题目出现了较低的得分率。并且这种矛盾的现在并不少见,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一线工作者对语法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语法理论的学习会对学生自由感受语音魅力的能力产生约束,他们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自然形成系统的语法语感,所以在自身的教学工作中刻意的避免了语法理论知识的讲授。

2、语法需要系统地教

与前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便是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依然要放在重要的地位来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讲授。持这个观点的教师学者认为否定语法教学的做法是违背了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对新课改的理解产生了严重的偏差。首先,中学语文教学考试说明中提到不对语法的名词术语进行考察,但是并不是意味着不考语法知识,这就是说从考试的落脚点来讲,语法教育不能被完全舍弃,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加直接的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语法知识体系。其次,上一个观点中通过大量阅读来使学生形成语感的教学方法与我国中小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符,因为我国中学教育的特点是节奏快,内容多,难度高,大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且这种方法本身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率问题,也不能够保证学生自发形成的语感的正确性。

系统的语法学习有利于中学生更加高效的形成语感,并且对正确的使用、理解、欣赏和辨析语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感在语文的运用中不能够取代语法的地位,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综合的提高语文能力。没有系统语法知识的支持,语文学习就会变成无源之水。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念

语法是语言的使用规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不符,关系到语文综合水平的发展,所以中学教育一定不能忽略语法的教学。因为语言学科归根到底是实用性与人文主义结合的一门学科,如果缺少了语法的学习,语言能力就会收到极大的制约。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念,把握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平衡语法教学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自己的关系。

2、优化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念,还要掌握科学的语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着重培养学生辨析语句的能力,语法中的词法和句法是辨析语句的基础重点;第二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就是把语法知识应用到语文学习的阅读和写作中来,让学生们能切身的感受到学以致用。

3、改善语法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改之后对语法考核的忽视也是导致目前语法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所以要重新研究中学语文教育中队语法知识的考察方式。[3]在考察中既要保证不走题海战术的老路,又能纠正新课改以来对语法知识的排斥现象。具体的考察方式可以采用语句连贯和衔接、句子仿写等新式题型。科学的语法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促进语法教学的推进,使语文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深入。

总结:

语文语法教学在态度上要始终保持实事求是,在落实上要脚踏实地,从学生主体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寻求语法教学与语言能力的结合点。上层建筑决定下层结构,所以语文语法教学改革的根本措施还是要防止对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上,要对改革要求进行适当的修订,使之更加适用于我国中学教育的现状,这样才能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推进新课改的快速前进。

参考文献:

语文中考重点篇10

高考的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合格的人才,而现代文阅读一直都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既要能检测出考生所具备的现代文阅读的知识和能力,还要能检测出考生是否具备大学学习现代文阅读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以上目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试要紧扣语文教学大纲、语

文考试说明和语文教材。

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与教学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也叫“课程标准”“课程纲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凭借,也是编写和使用语文教材的总纲。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一共经历了九次比较大的变迁。在这些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的教学要求虽然在不同年份中的表述上有所差别,但其主要精神却始终是一以贯之的,

即“注重学生的朗读、默读,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目的和要求的规定,框定了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试的命题材料以及难度。

2.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与考试说明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是高考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的产物,它对考试内容以及试卷结构都做了详细说明。这就使广大语文教师对考试的目标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了考生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考查点一般包括:

(1)理解语句

理解词语和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2)把握文意

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3)分析文章

对内容作出阐释——能具体地加以概括,能抽象地加以阐发,能含蓄地加以解说;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层次、表现形式,并能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在高考背景下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高道德修养,从而传承文化。因此,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1.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文章按照不同样式、体制划分出的类别就是体裁,它反映了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规律,不仅对于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非常重要,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及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两类文本:一类是文学类文本,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另一类是实用类文本,主要是社科文和科技文的阅读。

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熟知各种文体的特点以及应对策略。

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让学生熟知这些文体的特点,在阅读中紧紧抓住这些文体的基本要素,并以此作为思考问题的切入点。例如,小说的基本要素是环境、人物、情节,阅读小说时我们就要把握住文章的环境、人物、情节,思考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个情节。

2.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整体意识

从平时的阅读教学以及高考现代文阅读情况来看,学生的整体阅读效率和得分率普遍偏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阅读中缺乏整体意识。例如,有些学生在粗略快速地阅读全文后,就急于动笔答题,结果就容易出现断章取义、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模棱两可的毛病;也有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时,总是先看试题,然后按题索文找答案,结果往往是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在现代文阅读中,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整体意识。

文艺创作是讲究整体原则的,艺术家总是把“整体美”摆在首位。因此,在阅读文本时,只有从整体着眼,才能对作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应该提倡树立学生整体把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语文中考重点篇11

一、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语文试题的现状

目前,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并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一直都是游离在主课之外的,这种情况不能否认。为了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和有效进行高中语文学习,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能缺少对高考试题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加以重视,进而更好地学习。

而就目前的高考语文试题来说,阅读是试卷中最关键的难点,更是出现问题较多的部分。首先,就是较难文字的识读;然后,就是对文章系统、整体性以及段落的理解;最后,就是利用思想政治道德的解读方式来进行文学性与诗性的解读。这些都会对中学生的阅读产生一定的思维导向。关于文学性的文本,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多元化与弹性化,但是关于答案有非常强的定向性。这也能造成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削足适履”。如此一来,中学语文的学习势必会造成很大影响。

二、高考语文试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夯实基础,重视教材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时,不管是写作还是阅读。打好基础才能做到真正的“受益于课外”。虽然在中学教材中能与高考试题联系起来的部分非常少,但是放弃课本忽视教材还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在相关的考试大纲中,里面所有的考点和知识点全部都源于教材。

首先,高考试题中文言文的翻译、名句默写以及成语试题都是来自于教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也都是来自于中学语文教材。比如,《滕王阁序》中关于“芝兰玉树”的注释就是在教材中有所体现的。关于高考试题中的重点词语,也是教材中所包含的。所以,如果学生不能将教材中的知识加以重点掌握,高考中的阅读理解也会非常困难,反之亦然。

其次,利用教材完成“授之以渔”。在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关于古诗词阅读、思想之情的表达以及对小说的情节分析,这都是中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会在教材的学习中掌握相关的方法。

最后,教材也是写作中需要的重要素材。学生如果能够将教材的深层知识加以挖掘和研究。根本就不需要再好高骛远,舍近求远,你就会发现,身边的好例子比比皆是。

2.加强积累,重视读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自读课外作品应该是五部以上,总字数也要达到150万。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要求根本就无法达到。在高中人教版中的五本教材中,关于名著导读的著作共有十部。可是课堂对于学生的阅读布置却少之又少。学生的阅读量不够,感悟能力和语言能力就会相对有所缺乏。目前高中生经常出现“阅读理解能力差”“诗歌鉴赏能力差”等情况,都是因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过于片面,理解不透。没有了理解的基础,教师所讲的“意境”“物象”就都是空中楼阁。所以,基础年级的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书目推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另外,在高中时期的写作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对素材进行累积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下,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进行不同事件和故事的讨论,得到更多新鲜素材。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对热门事件的挖掘和探讨,对故事案例进行分析,这也是对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另一种培养,使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总体来说,要想将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彻底实现,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不单单以成绩为首要目标,对新课标教学的理念进行迎合和发展,教学任务也要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掌握和实际能力来制定,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在让学生更好学习语文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再加上对高考语文的融入,我相信未来中学语文的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语文中考重点篇12

1.2,字音和字形这两题,4个拼音和12个词语学生均比较熟悉。拼音题中的文字内容出自课文,注音有误的加点字枯涸的“涸”,正确读音为(he)。这种考查形式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字音以人教版和鄂教版教材内容为准。

1.3 注重隽永的文化品味。仿写和病句题均注重了文化素质的取向,强调了对学生进行高尚品德和健康人格的教育。值得一提的是病句题,考试说明中就只限于四种病因:词语赘余、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从考题的设计来看,命题者是严格遵守考试说明的。

1.4 考查文学常识是今年重庆中考题的一个新要求。试题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古今各一人,苏轼是宋代名家,鲁迅是现代文学奠基人,对名家名人的了解是学生应知应会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了解状况。

1.5 关注生活,着眼综合探究创新。如7题。2006年重庆中考题中综合探究题7分,去年为8分,今年此题的分值为10分,占语文知识及及运用的33.33%。分值逐年上升,这给我们的老师一个很好的提醒:“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眼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注重开发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种类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1.6 古诗文的考查着眼于识记和理解,特别是考查了名句的识记,不考开放性默写,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2 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一些常用字词掌握差。首先表现为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如第3题的“怀古伤今”解释不够准确,(正确的理解是:追念古代的人和事,为现在的人和事而感伤)如果不结合语境就会造成误选。其次是对名家名人的姓名写错,如第6题,有的写苏轼的“轼”错写成考试的“试”;把鲁迅的“迅”错写成通讯的“讯”,这就是平时没有重视造成的,

2.2 审题不严,不准。如第5题,题目要求“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而有的考生却未“根据语境”去写学会欣赏别人,并把欣赏的作用表述出来;还有学生没有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还有的即使用了比喻,表意又不清楚。再如第7题的第②题要求是“为了慰问、鼓励灾区的同学”写赠言,有的考生全然不顾题目要求,不是在创作,而是把上边的句子抄写一遍完事,这显然是不能得分的。

2.3 语言表述力差。如4题、5题、7题。部分考生采用撤大网的方法,概括力太差,语言唆。第7题是重庆市2008年中考语文试题的一个亮点,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所有中高考命题者都会涉足的,试题能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它紧扣社会热点,符合新课标要求。此题无论是在试题的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回答第①问时,要抓住每一个主题词特有的意蕴来评述,而且语言表达必须清楚明白。可是有些学生表述能力差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答题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是劳而无功的。

2.4 答题病句和错别字多。相当多的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书写潦草,语句不通顺,还有不少错别字。如第8题古诗文最为明显: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易错写为“惘”,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沉”易错写为“乘”,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燕”易错写为“雁”等。

3 几个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3.1 基础知识教学的要点是厚积薄发,注重文化的积累与熏陶。这一点应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

3.2 注意开放性、迁移性训练,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务之急。语文教育应有它的广度――课内课外结合,学科内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传统有益的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技术手段结合,切实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语文教育还应有它的长度――融入学生学前和课外学习经验、人生体验,关注生命成长、情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关注未来发展的潜质与方向,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语文能力展和人生成长打好基础、确立坐标、蓄足后劲;语文教育更应有它的深度――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注重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过程中的人性养成,注重智力、能力、情感培养过程中的人格提升。

语文中考重点篇13

其次,着眼解决问题。在设问方面,听力题目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语境判断、数据记录、行为判断和细节把握四大类。

1.语境判断题要求考生根据说话人的语气、所处环境、情绪等因素来推断说话人之间的关系、所处地点和心情等。

2.数据记录题要求考生能准确地记录电话号码、年龄、日期等数字类信息。

3.行为判断题要求考生根据录音材料推断出说话人中某一方要做的事情等。

4.细节把握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细心程度,要求考生掌握题目所设问的个人信息、所使用的工具或是某个具体的时刻。

最后,搭建文化桥梁。高考英语听力考试中的部分选材与英语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知识相关性较强,了解英语国家的相关知识有助于考生抓住听力文本字里行间隐含的信息,继而准确理解题意。可以这么说,高考英语听力考试不仅考查考生的听力水平,更注重考查考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二、提分策略

针对高考听力试题的这些特点,考生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使听力训练更加有效,达到考试大纲的要求呢?一般来说,考生要在听前、听中、听后三个环节下功夫。

(一)听前

1.材料选择

听力材料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听力训练的效果,因此,考生应该选择那些紧扣考试大纲精神,体现高考特点的听力材料。

第一,讲述中国故事的材料。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中国元素频繁出现在英语听力试题中,如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著名建筑、中国著名人物和中国的社会现状等。2017年12月2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联合举办英语测评研讨会,强调外语应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桥梁和文化使者”。这应该是今后英语听力考试的重要趋势。如:

M:Have you heard about Singles’Day in China?

W:No,I’m not really sure.Can you explain what that is about?

M:So this is a new holiday that has been created for single people.And on this day people don’t buy presents for somebody else but for themselves.They are celebrating being single,and it’s been a huge success.

W:So I guess companies just look for a time of a year when there is no holiday and try to create a new holiday to make more profits.

……

相关题目设置为:How do people celebrate Single’s Day? 这是让听者了解中国庆祝“光棍节”的方式。

第二,口语地道的材料。听力考试材料多来源于英语国家的生活会话,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应注意说话人的用语是否地道,发音是否清晰,语速是否适宜,同时还应侧重选用与口语交际相关的材料,包括问候、询问、道歉、致谢等。如:

Amy, my head is spinning! It must be a touch of the sun. (2017,全国卷II?6)

Everything! Beer, wind, soft drinks like Coke, 7-up…you name it. I’ve got it! (2017,全国I?6)

I’m really tired from packing all these boxes for three hours. It’s about time to call it a day.

上述听力材料中融入了大量的口语、习语,黑体部分用语简短、立场鲜明、生动活泼,直接表明了说话者赞同的态度。

2.搭脚手架

要想听力训练有效果,没有相应的认知结构是不行的。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英语词汇,熟悉常见话题,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第一,词汇。拥有丰富的词汇量是学好英语的根本保证。在平常的学习中,考生要重视词汇的e累,准确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对有比喻、象征等引申意义的词汇给予关注。例如,green在英语中有“没有经验的”和“未成熟的”的意思,blue有“忧郁的”的意思等。另外,考生还要对不同的听力场景词汇进行归纳总结,例如flight(航班)、onboard(登机)等,听到这些词汇,不难判断出这是机场场景;听到stamp(邮票)、express mail(快件)等词汇,不难判断这是邮局场景。

第二,话题。根据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的考查方式,听力材料的话题场景大致包括餐馆场景、邮局场景、医院场景、电话场景、天气场景和机场场景等。通过对话题场景的判断和联想,再结合各种话题情境下的固定用语,有助于考生在听力考试中有材可取。同时,考生要关注社会生活中文化、教育、科技的动态和热点话题。 第三,背景。掌握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对理解听力材料、解决在听力中遇到的问题是有帮助的,考生应通过各种资料如《21世纪报》等做好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例如某考试的听力文本介绍了London Underground trains,如果在平时重视这些背景知识的输入,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扫清听力理解的障碍。

3.听力预测

第一,内容预测。在听录音前,考生应学会根据题目、选项以及题目与题目、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对听力的话题进行预测。通过预测,聚焦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把握细节信息,从而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例如: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从问题设置就可判断在听录音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二人之间打招呼的方式或谈话的内容,并以此来推断二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文本判定。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考生要利用题目和选项,并结合自身已有的背景知识去合理地判定听力材料的主题、文体、表述方式,甚至是文本要陈述的内容,以及在听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等。例如判定听力材料是记叙文,就要关注记叙文的六要素,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二)听中

1. 保持自信

考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不仅与其知识和能力水平有关,还与其心理有一定的关系。事实上,当考生的心情愉悦时,他们听录音的效果自然就好一些。因此,在进行听力练习时,考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克服犹豫不决的毛病,对自己有把握的试题应快速作答,对无把握的试题也要在所听信息的基础上排除错误选项,而不会作答的题目则暂时搁置,准备听新的题目,避免过度纠结。

2.关注重音

英语是重音语言,重音是英语的主要特点。英语的节奏主要靠重音来控制,一般情况下,话语中各重音的间隔大致相等,说一个句子所需时间与重音数量(而不是音节的总数)有关。如:

Buy new toys.

Buy them new toys.

Buy them some new toys.

You should buy them some new toys.

上述例子中,黑体字为重读部分,四个句子重音相同,节奏一样,读这四个长短不同的句子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也可以这样说,重音越多的句子读得越慢,反之越快。同时,重音的变化也体现说话人的语气、情绪、态度,因此,在听力训练中要进一步体验、感知、模仿英语的重音、语调和节奏,在有意义的语境中感知说话人的意图、态度,这有助于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3.关注重点

第一,重点内容。在听录音的过程中,考生应注意听短文的首句和首段,它们往往是对短文内容的概括,如讲话目的、主要内容,以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由等。同时,考生应结合对听力内容的预测,重点关注考点,即根据题目所需信息,注意捕捉文中所涉及的人物(who)、事件(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方式(how)、程度(how long,how soon,how much)、数字(how many,how much)、选择(which...)等,养成边听边记的好习惯。

第二,信号词。在听录音的过程中,信号词可以帮助考生“跟踪”说话者的思路,理解讲话内容的内在逻辑。考生要特别注意带话语标志的单词和词组,比如表示并列增补关系的词――and, besides,in addition,one more thing,what’s more,for example,for instance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 ――but,although, yet, nevertheless, instead, while,as a matter of fact, on the other hand等。除此以外,还需注意讲话内容是否出现带有否定意味的单词或词组,比如no,not,barely,hardly,scarcely,seldom,rarely,no longer等。

4.者反应

这里所说的听者是指对白中的第二个对话人,他(她)对第一个说话者的应答往往是对白的重心,也是高考英语听力考查的重点。如:

M: We need to have some fresh air. Do you mind my opening the window?

W: As a matter of fact, I’m feeling a bit cold

Q: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Keep the window closed.

B.Go out for fresh air.

C.Turn on the fan. (2016,全国)

答案:A。听者的回答有时并不直截了当,但是其态度明明白白表现在字里行间。

(三)听后

1.跟读模仿

在英语学习中,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考生可在听后有计划地选择重点句子、重点对白、重点段落进行跟读模仿,体会标准化的语音语调,打下扎实的语音基础。

在跟读的过程中,考生要有意识地关注重音、弱读、连读以及英美发音的不同之处。例如,either频繁出现在听力材料中,它的前两个字母“ei”英式发音读[ai],美式发音是[i],如果没有注意到类似的情况,在听力考试中就会漏掉信息,或是理解错误。

2.语块梳理

不少研究表明,语言的流利程度不是取决于学习者储存了多少语法规则,而是取决于学习者大脑中究竟储存了多少语块。比如,记忆“Here you are.”“Glad to see you.”等习语,“in short”“the sooner the better”等固定短语以及“It seems to me that...”等固定句式,都能使考生流利、准确地表达自我。 在听完录音后,考生可对照听力原文把语块标记出来,这样会对常用语块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养成以语块为单位的听力习惯。对其加以记忆后,在听的过程中高效地加工信息,缩短反应时间,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以提高听力理解的质量。

3.长难句处理

英语长难句一直是考生学习英语的障碍,因此,对英语长难句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在高考英语听力考试中,长难句的信息较多、词汇多、结构复杂,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听完录音后,应该着重突破文本中出现的长难句。可按意群将其拆分、重组,进而加深理解;也可按意群进行听写,模仿造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听力理解水平,还有助于说、读、写、译几大语言技能的提升。

4.同义转述

同义转述是一项重要的英语技能,将文本信息转述后作为考查的选项,是听力考试常用的考查方式,如:

What does the man want to do?

A. Borrow a ladder. B. Take his leave. C. Clean the roof.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