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语文兴趣论文

摘要:赏识是兴趣的养料。我们语文教师要做个朴实的打气筒,每天用赏识去充实学生,鼓足每个学生的自信和激情。学生因得到老师的肯定,往往会情绪高涨,意兴盎然,从而学得更加活泼,对语文学习也就更有兴趣。当然,赏识教育不是不批评,而是进行批评时也要浸透赏识,让批评更具有艺术性,人情味。
语文兴趣论文

语文兴趣论文:小学语文字报活动提高学生识字兴趣论文

新课程改革,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学中,为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识字数量并巩固所识汉字,我努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办字报,读字报,进行字报展评。学生识字兴趣高昂,效果良好。具体做法如下:

一、看报—剪字—贴字报

语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会写的字,学生掌握的很好。但只认不写的字,学生往往如“过眼云烟”,印象不深。有些字甚至重复出现多次,学生还是记不住,要想解决这一困惑,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于是,我便尝试着让学生办字报。要求学生从爸爸妈妈读过的报纸中,将自己学过的字剪下来,或从用过包装盒上,剪下认识的字,或从广告牌上,商店名中记下自己认识的字贴在备用纸上,一份份简单的,稚嫩的字贴报便诞生了。课堂上,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字极。读者,兴致勃勃;听者,羡慕三分。读完后,将字报张贴在“成果栏”中,其他学生也可看“报”识字。这样一来,不仅养成了学生识字贴报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和读书读报的习惯。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巩固率提高了。

二、组词、连句子

刚开始几份字报,字体、字号各不相同,字与字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字与字的累加。后来,我对办报提高了要求:“如果能将剪下来的字组成词语粘贴,那就更好了。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试着组成简短的句子。”小学生的心,是把燃烧着的火。每个同学都不甘落后,都想成为老师和同学心目中“有能力”的同学。于是,学生将“大”与“小”贴在了一起,将“雨”与“中”、“明”与“月”、“文”与“学”……贴在了一起。学生组成的词语太丰富了。课堂上交流时,小学生毫不吝啬地鼓起掌来,真正地达到了合作交流,成果共享的目的。更可喜的是“我是小学生”“老师辛苦了”、“妈妈我爱你”等简短的句子,出现在学生的字贴报上。凡是小学生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小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去找字剪贴组合。字贴报的效果远远超越了预料中的设想,成为学生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一方阵地。公务员之家

三、归类贴字

为了渗透逻辑归类思想,我布置了阶段性作业,将认识的字与事物联系起来记忆。如:按水果类、蔬菜类、交通工具、动物类、用具类等分类贴字,这需要学生长期坚持、将所学的字词,归类各界积累,加以整理。这样一来,学生的课余时间,自主性很强。有些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帮助孩子剪剪贴贴,并不时地给予褒奖。

创办字报,缓解了学生识字难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自主学习的习惯,达到了合作交流,成果共享的目的。面对一份份五彩纷呈、透视着稚嫩的创新思维的字贴报,我更加坚定了从兴趣入手,以兴趣促学习的识字方法。

语文兴趣论文:语文说明文兴趣论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四、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五、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就是语言要求、简明和周密。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性、分寸,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进行比较,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说明方法,引用古典神话典故,打比方,作比较等;让学生在写说明文中恰当运用一些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让学生在电化教学活动中参与;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等等,着重培养学生客观的写实能力,进一步激发起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语文兴趣论文:语文写作兴趣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课堂上,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创作,他们也感到很困难或无从下笔,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往往怕作文,把作文当作苦差事。那么,如何在习作指导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开拓学生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开辟自由、想象的空间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及时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以往的作文教学听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对观察的指导与重视。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我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好习惯。1、看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2、闻一闻、尝一尝: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的。不果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学生更加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摸一摸:大千世界,水果品种繁多,它们的外表也不尽相同。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水果的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吃法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又如在练习写小动物的时候,让家里有饲养小动物的学生把小动物带来,将教室里的桌子拼成几处,每处放一种小动物,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如鸽子羽毛的颜色比色彩艳丽的鹦鹉要单调的多,但它的独特之处是鹦鹉所不能比的。这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有的说鸽子会送信;有的说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想象,学生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不觉得难了。

二、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

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1、训练思维注重想象

除了观察时激发学生想象,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更要注重想象力培养。如写《XX的对话》想象作文的片断练习,课堂上,教师设计学生喜欢的动画课件,要求学生想象它们之间会说什么话?会做什么动作?有什么表情和心里活动?接着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和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四一六人),共同编写故事,集体创造,把想象的内容具体地讲出来,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使想象更充实、更完善,为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提供了充分表现的机会、创作的机会,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这生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自由描绘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

2、培养想象训练能力

新大纲指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说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激发想象的情境,启发学生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想象作文是拓宽学生思路的有效形式。作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的文章,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所顾忌地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写想象作文《假如我是______》:因为在学生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不同,所想象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限制,较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敞开心怀说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考古学家;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宇航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科学家;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探险家……这时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构思。甲说:假如我是医生,我一定会钻研医术,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乙说:假如我是一名考古学家,我会去探索未发掘的古文物。丁说:假如我是哈里·波特,我将用我手中的魔棒,让自己当一名和平使者,尽一切努力来维护和平、消除仇恨、消除战争,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充满和平的阳光;让自己当一名正直的法官,秉公执法,为维护正义而战……学生的发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说出了真情实感,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个性,激发了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正如彼得·克莱思所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有效。"

3、积累语言丰富想象: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在指导学生习作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性,对周围事物未能认真观察,所以遇到写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常常感到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素材。因此,作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语言的储备量,教会学生积累词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A、定期检查:每周都要写《采蜜集》,定期进行检查,课外摘抄古诗、儿歌、精彩片断、名人名言,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使之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长期积累,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而为写作建起一座资料库。B、互相交流:利用班队课、活动课开展《与好书交朋友》的朗诵会、故事会,评选出"朗读能手"、"故事大王";举行阅读知识竞赛,让学生把看过的书中的一些文学知识或有关重要人物和事件编成考题,进行比塞;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做得好的学生把他们的好经验、好方法向大家介绍,并且组织讨论,评价哪种方法更好,以达到互相促进,不断提高的目的。C、学有展示:展示《采蜜集》,组织评选"蜜蜂奖"。由于形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见识越来越广。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发挥学生的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实,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外,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写作的兴趣,把以往的"要我写"变为今天的"我要写"。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使他们形成能力,从而为高年级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语文兴趣论文:语文学生写作兴趣论文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及时手材料,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高一开始写日记,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如97级黎青云的《春夏秋冬话九中》因观察生活,写出个人的真情实感,所以以高一级学生的身份参加学校校庆征文比赛,仍获校庆征文一等奖,并发表在《南海报》上。

二·、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写好议论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在家里,早、午、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班里订的《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学生个人订的《参考消息》、《文摘报》、《文萃》、《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三、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作文训练力求系列化、系统化。

在教学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对77年到98年的高考作文进行审题,我作分析,详细讲评“状元”文章,让学生较系统地熟知高考作文类型;另一方面,我又以符合写作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有新鲜感为原则,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系统化的作文训练.如200字小作方面,我选了下面一些类型和题目:(1)说明文:《圆珠笔》,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2)场景类片断:《课间的荷花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写一场面。(3)徽章介绍:介绍“九中”的校徽塑像,讲清构图及寓意。(4)续写想象情景作文“自习课上,突然一个同学笑起来…”。至于大作方面也是这样,有命题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材料记叙文,材料议论文(包括看图作文)等。

四、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及时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的及时步就是引导学生、地理解题意,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命题作文要(1)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2)审文体;(3)审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提示);(4)应试中审评分表;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除了上面(3)(4)点外,更要审清材料,多则材料的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角度、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写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后,要求同学们用“移步换景法”去写《登奇山》、《游西樵山》等;学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春》,提倡学生学以致用。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六、尝试写作辩论式作文,突破常规思维。

1991的高考作文题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写作,这其实便是一种辩论式作文题型。我借鉴这种作法,以“名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未必事竟成”等为题,让学生进行作文辩论,让他们持其中一个观点去驳另一与之对立的观点,要求既要观点鲜明,又要注意论证的辩证法,不失之于片面偏激、写作时要求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写出文章后各派四个代表出阵参与辩论。结果不少学生能突破常规思维,拓阔写作思路,写出了言之成理,不落俗套的好文章,辩论场面也十分热烈,学生兴趣盎然。

七、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教师重在讲评、鼓励。

为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

以上这些做法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其中对写日记、周记、剪报作文、作文系列化训练和文章互改等方面有所侧重,收到较好的效果,98学年在学校征文比赛中,我所教班的几位同学的征文,均获校二等奖,2000学年,我任教班的几位同学,在学校征文比赛成绩不俗,其中邓佩琪是高一、高二两个年级中的一个一等奖。另外,每个学期都有同学的作文刊登在校刊《红棉报》上。而绝大部分同学也不再害怕作文,这些都是得益于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语文兴趣论文:浅谈如何加强偏远山村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兴趣

据笔者了解学生对汉语文学科的消极态度主要原因有:及时、学生家长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收入,没有长远的发展目光,家长只希望快点完成义务教育,好让孩子出去打工,填补家用,根本不支持学校教育,更别谈家庭教育,学生也跟着父母的思路,大多无心学习,只把学习当做义务,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虽然教师满腔热血,一心培养学生,但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的支持,何能发挥其根本作用。第二、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学生没有良好汉语文口语语境,只有书本里的知识和教师上课期间的双语教学模式时接触的汉语口语,没有更多、更大的社会口语语境,使学生很难打好口语基础,再加上浓重的本民族语言基础,学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学习(汉语、藏语)混为一谈,经常以藏语表达方法来表达汉语,这样将汉语表达语序颠倒,对汉语文学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略谈几点:

一、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要有较强的钻研、分析教材的能力,要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指导学生操作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教学基本功,要结合教学实践,多参阅一些教学指导书籍,多写一些教学反思和总结,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也要具备良好地身心素质,教师健康的个性与心理品质对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教师的兴趣、情感、意志可以有效地感染学生,教师的沉着和耐心,也是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以情感交流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前提,是改变传统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师要爱护学生,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关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表现,要鼓舞、感染学生,就必须要以充满热情,和蔼可亲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互动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是师生在情感上产生一致性,唤起双方心理的“共鸣”,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推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乐意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试想一位整天板着一副严肃面孔的教师,学生怎么可能接近你,更不必说让他们和你一起进入课堂内容,积极思考和解答问题;一位整天对教学心不在焉的教师,学生更不能与你身心交融,以主动进取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三、汉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了解和明白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汉语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也是联合国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法和构字特点,受到世界各地语言爱好者的学习和钻研,作为一名生长在红旗下的学生来说,应该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学习汉语的极端重要性。

其次让学生明白,要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小天地,必须想方设法走出去,而走出去与别人交流,必须要过语言关。第三,家庭、学校、社会必须为学生学习汉语文创造良好地外部环境,有条件的家庭,在生活中应该尽量使用汉语。多让学生收听、收看汉语节目,遇到学生不明白的地方,随时给学生予以解答。第四,教师在讲授汉语课时,应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学生汉语成绩的高低,尽量把书本知识改编称故事形式,做到图文并茂,直观教学,让学生容易接受,从根本上打消学生学习汉语的畏难情绪,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兴趣论文:激发兴趣,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激发兴趣,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吴忠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员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好的老师。”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即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去教会学生。学生则常常成为课堂上的听众和书记员。老师无意中把他们的大脑当成了一个巨大的存储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巨大的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觉得语文令人厌烦,他们对语文没有好感,甚至反感,常常因此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被动的学习策略。这正如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然而即使学生愿学,我们在课堂上,通过有限的几本书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又有多少呢?这些知识能使他们可以面对未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有限的几节课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他们要学的东西却是无限的,这一点在如今这知识爆炸的时代表现尤为明显。

那么如果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的教师无不都是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人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我曾在教授龚自珍《病梅馆记》时,引用了他的《乙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和及时 百二十五首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没想到诗中的两句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两句诗,特别是诗中的“人才”二字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同学们在讨论中很快地悟出了课文中“梅”的作用是喻人。课文采用的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之法。同时他们还举一反三,发现“文人画士”“好事者”的喻意,指的是统治阶级,……总之一节课,学生体会了课文的主题,效果之好大出意外。教授《季氏将伐颛臾》时,我介绍 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家非常认真,都努力去体会孔子那宝贵的智慧。事实 再次证明,从激发学[文秘站:]习兴趣人手,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科人文特性的要求,是学生面向未来的需要。

汉语言文字伴随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历史的狂风大浪,平安地走到了今天,它是世界上仅有的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大规模使用的文字之一。历史证明它有丰厚的底蕴,蕴涵中华民族的督智,优良的传统、崇高的道德,是我们培养龙的传人崇高道德情操,承传华夏文明的教材。古人云:“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很明显如果我们不充分利用这良好的教材教育我们的后人,我们民族将会失去自身的特点而被人同化,渐渐消亡。而这关系民族危亡的大事全靠语文完成,也只有语文能完成这一重任。别的科目是难以取代的。而语文要完成这一使命,教育工作者除了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语文兴趣以外别无他法。举 世共知,兴趣是较大的动力,是不竭的动力源泉。科学大师爱因斯坦中学成绩并不好,甚至连许多测验都不及格,是他的母亲教他把问题变成一种游戏,使他对各种知识产生极大兴趣,并在此推动下不断探索,使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大王爱迪生仅受了三个月的正式教育。是他母亲的引导和他自己对一些不解之谜的浓厚兴趣吸引他坚持不懈探索,成就了 1093项发明。两位伟人的事迹说明只有兴趣才能提供不竭的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我们要完成语文科的人文性教学任务,只能依靠激发兴趣这一策略。语文不仅是人文教育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智慧关系到一个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未来的时代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量的不断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因此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能面向未来的学生。如果我们不教育他们生活在未来,那么也许明天他们将生活在过去。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完成自我教育的任务,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实践、认识的机会。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有限的课堂难以办到的。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内我们只能传授方法,把课本当学习的范例,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即让他们把课本作为学习的引擎,举一反三,而不是把课本当成学习的终极目的。既要完成举一反三的任务,也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更多地学习、实践、体会,才能达到学会自我学习的目的。我在给初中

生讲象形字时,曾用篆书把“瓜”和“爪”两字板书黑板,没想到这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以后同学中再没有搞混这两字现象,而且还会用汉字间的微小区别来区分记忆汉字。一个小小的激趣动作,竟起了如此大的效果,让我再次体会到激发兴趣的魅力所在。它给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不尽的动力。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双赢的策略。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兴趣更是创造欢乐与光明的教育前景的有效途径。

语文兴趣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成因分析及改善策略

大家都会看到过这样的课堂吧。课堂上教师兴味盎然的讲解,一步一个脚印的朝着自己预设的教案迈进,学生呢?除了几个生偶尔配合老师完成一个个教学环节,大部分学生表情木然的坐在位子上。从他们脸上你看不出一丝喜怒哀乐的表情。当然,这样的课堂也发生在我的教学中。那这是为什么?是学生不喜欢课堂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先来作如下的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以上课堂中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或者说他们没有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动机源于需要,如果课堂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那么学生对课堂就有了兴趣。既然谈到需要,我们就不得不叩开马斯洛的学术思想之门。在他的理解中,每个人至少有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今天的学生,生理需要已经被大家满足的够好了。没有满足的需要,正是后面几种需要。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对上面的课堂作如下诊断:

我们都是做过学生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老师提出一个你不会回答的问题时你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就会油然而生,你越感觉不安全,就越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上中学时的英语听力特别差,在英语课堂上,主要的精力不是用来练习听力,而是时刻准备应付老师的提问。当老师按学号提问时,还比较好应付,当“聪明”的老师不按学号提问时,为了逃避上课时带来的不安全感,我常选择逃课。这里要说明的是,我逃课的目的不是说我不愿练习听力,而是为了逃避老师给我的不安全感。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安全感的学生是肯定没有学习兴趣的。

爱本身是天然的,但如果在上面加上功利性色彩,这样的爱就变质了。当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你的家庭作业做完了吗?这次考试为什么又落后了?这么简单的题目为什么会做错?”这样的问题时,我想,这样的关心已经远离了爱的本质,就别说尊重了,尤其对于后进生而言,这样的话已不再是关心,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但是,如果教师真正满足了学生尊重与爱的需要,学生就会因此而喜欢上老师,也就会因此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学生对老师的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只有老师真正的尊重学生,用心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爱。因此,老师满足了学生的尊重与爱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

换句话说,学生没有成就感,没有得到老师或学生的肯定,不能展现自己的风采。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作为老师,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学生就会寻找一些不通过读书实现自我的机会,比如:调皮捣蛋,不交作业,交头接耳的谈话等。所以,如果课堂上学生不能实现自我,便也就失去了学习动机,自然也就没有了兴趣。

以上是我对课堂中学习兴趣的几点研究与思考。那么学生会喜欢课堂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学生当然会喜欢课堂。下面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谈几点做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才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我们在教学中往往看到,喜欢某位老师的学生,课余时间也乐于把精力放在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上,课堂上更是表现得积极主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反之,则产生抵触厌学情绪,甚至故意破坏课堂纪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爱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会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例如在很多名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我想这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使然。对待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爱与尊重,不另眼相看,不侮辱歧视,最起码要让他们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用更多的爱去温暖他们。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抓住了学生的脉搏,抓住了他们的兴奋点,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然而,情感需要情感来调动,情如一根纽带连接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因此,通过语言的描绘,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等生动的手段创设典型场景,自然能激发儿童热烈的情绪,浓厚的兴趣。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十年后的礼物》一课,上课伊始,老师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优美的旋律,并引导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并告诉同学们着美妙的乐曲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既导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可谓“一举两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我教学《评分生命》一课,在学生充分感受贝贝队妹妹那浓浓的兄妹情谊后,把学生带到汶川大地震母子情深的感人故事中,通过音乐的渲染,语言的描绘。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不少学生满含热泪,写出的感受更是饱含浓浓的爱意。在这情境的催化中,学生的兴趣浓厚,让其在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与震撼。

新课程教学观告诉我们,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我们要利用教材拓宽教学渠道,拓展教学资源,把文本当成师生交流的桥梁。例如《十年后的礼物》一课,我们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从事情发展的起因入手,循序渐进,并抓住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这条线。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取得较好的效果。也可以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时,设计填空练习降低难度,把问题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够到果子,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方法单调死板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比尾巴》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说出你喜欢谁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学习兴趣浓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汉语里的“幽默”一词是由林语堂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最早从英语音译而来的。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幽默又是一种普遍应用的艺术手法,因此,教学中需要幽默,富有幽默的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启迪思维,培养兴趣,给人以美的享受。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文中的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抗药性强,要么着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

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得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与老师的幽默带有强烈的戏剧色彩,它不仅用口头语言,而且用眼神、动作等身体语言,来制造诙谐幽默的情景,让孩子在浓浓的情趣中学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运用风趣的比喻,诙谐的语言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课堂变得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总之,对于培

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却非常重要,千万不能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课堂轻松愉悦,让学生学有所获充满乐趣。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服务于教学,让我们的课堂真实、有效。

语文兴趣论文:谈如何提高学生对小学汉语文学习的兴趣

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汉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随着藏区的发展,藏区和其他地区、其他民族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多了起来,这时汉语言作为一种民族共同语,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其次,虽然藏民族的母语是藏语,但七个地区有多种不同的方言,彼此间也会出现交流的障碍,此时,汉语言也可以成为藏族各地区之间的交际工具。所以,对于藏族学生来说,学好语文就至关重要了。

其次,对个人来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学不好,思维也很难清晰起来。在藏族学生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理解了,也想明白了,但自己回答时却不能用正确或恰当的词语来表达,甚至根本形成不了句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语言没有掌握好,运用能力差,词汇匮乏、句式单调,不能形成流畅、正确的思维。思路不清晰,分析理解能力就差,这也会给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导语,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清晰高昂或内心振奋的状态,就急以传授知识,那么这样的知识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活跃学生情绪,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选准导入语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文章的背景资料,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古典名着、优美诗文、格言警句、经典歌曲等前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增加教学的趣味,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自我尝试的冲动。让课堂教学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例如,在课前5分钟每次由一人介绍一件新鲜事,介绍一句名言,学会在某种场合交流,其他同学听,然后自由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中利用多种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对学生在心理上进行刺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 3 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利课堂用提问、教具、图画、投影、音乐、表演、游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在设置情境的时候知、情、意并重,把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一定程度的再现,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对学生在心理上进行的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效率,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要求“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知道怎样读书。语文课上不能吝啬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须让学生入字入句入情地读,较高的境界当是陶醉于其中。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通读懂,读熟读精,大部分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一个过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的读法:对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比赛读、引读、范读等,让学生读进去,悟出来。

读书的方法很重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具体的文章,选择合理的读法:尝试性地读、思考性地读、展示式地读、表演式地读、配乐式地读、想象性地读、探究性地读、欣赏性地读、创造性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展示自己的个性,释放心灵的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堂上反复诵读优美的诗句、精彩的语段,从中品味语言,体会语感,陶冶情操,启迪思想,获得审美的乐趣。文章记得多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学生在语文课中得法于一时,受用于一生。如果每堂课都能读到位,做到边读边想,把这样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学生积累的语言就会很丰富了,也就夯实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自学就是在没有老师指导下,自己独立学习。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经过教师的培养才能慢慢形成自学习惯。然而现在的学生过惯了“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这种不良的习惯导致了学习上的依赖性,学习上遇到困难,便等老师或家长去帮助解决。从一年级开始养成了这种习惯,教师要负很大的责任。因为作为教师的你忽视这些不良的小细节,等孩子长大以后更会导致他们对一切事物的依赖性,从而变得没有主见,没有动力!这样等到孩子上了更高的年级便很难纠正过来。因为那时孩子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如果教师过多的去

批评他,指责他,让他改正的话,会在孩子的自尊心上受到伤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入手变“依赖”为“自主”,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从交给学生借助拼音,部首识字方法开始,到学习每篇课文前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扫除字词障碍。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解决困难。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对学习的兴趣。

总之,要激发和培养藏族地区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就要激发他们学习汉语文的热情、欲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他们愉愉快快、轻轻松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学生的兴趣真正被激发,才能使小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从而最终实现“快乐学习”这一根本宗旨。

语文兴趣论文: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 要 本文本着一个“激”“引”“放”“活”的原则,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是激发兴趣。"引"是放手引导,"放"是放开学生的手脚自由创新,"活"是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营造情景 激发兴趣,走出课本 再现生活,开展活动活跃思维,师生换位 拓宽空间。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里因素。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味浓,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这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做好一个“媒人”,介绍学生主动与课本认识。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许有不少人赞成利用直观教具,当然我也不否认这一点,但是我认为直观教具也有它的局限性,繁琐的直观教具会过多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教具本身而不是知识本身。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除此以外,教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以课时,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向一身西服着装的我,今天穿了一身运动装,脚蹬一双旅游鞋,头戴一顶太阳帽,手拿一幅中国地图,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的骚动,还传来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这身打扮”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说:"今天我不当老师了,我当以次导游""导游?导什麽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发问。"游《鸟的天堂》呀"。我说,"鸟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树,它是全国的旅游胜地......"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课文讲完后,我还让学生当导游来解说。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

另外在教学《及时场雪》是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空手走进课堂:"今天,我们放录音"学生很奇怪,听录音,怎么没带录音机呢?"今天录音是老师的录音,老师读课文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从老师的朗读体会作者写胶东半岛下及时场雪的情景,听完之后,要根据你听到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换下来。看谁听得认真,体会的深,画得逼真"这样学生本着图、闻结合的目标去听,从老师优美的语言中展开联想,再画出来,还体会到了语言美。 这样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的方法,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多数教师的开场白:"今天,我们学习第几课"等。是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的学习新知识。

二、走出课本 再现生活

不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还是教育教学及其它工作中,要去的好的效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理论联系实际了。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在课堂是不够的,必须走出课堂,进入到生活中去。再说,小学生的思维还是偏向于形象思维,只靠教师的讲还不行,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语文,要让他们知道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地球的面积尤其是陆地面积是多少?有多少任在上面?地球的资源现状如何?学生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我有拿出一幅漫画,上面画着一条河,河边正有一个人拿着毛笔蘸着河水写毛笔字呢。学生立刻就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语文的作用,我让学生课下作一个小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调查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找出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待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后,趁热打铁,我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或图或文,做成广告的形式向人们进行宣传。做完这一切后,再让学生课下观察这一做法有没有效果。出乎意料,不久就有学生向我汇报:“老师,我调查的地方乱扔垃圾的少了。""我们调查的地方,折树枝的少了。"这时的学生兴致高涨,为自己的做法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感到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至于从中学到多少知识,是怎么学到的,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这比起在课堂上口干舌燥、旁征博引的大讲道理要强多了。这时学生的思维不受教师的指使,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师生换位 同教同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现在还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淘汰教育",与现行教育相悖而行。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主要针对阅读课文。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更进一步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讲得好与坏,而不是教师讲课时,那中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四、开展活动、拓宽空间

一位着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潜能就想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不要老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草船借箭》是,我以辩论会的形式来学习的。在略讲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提出一个问题:文中的诸葛亮、周瑜、鲁肃,你最喜欢哪一个?立刻全班学生分成三派,当然也有哪派都不是的,但为了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随时做好准备,接受"小记者"的采访,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辩论会一开始提到诸葛亮,立刻就有学生滔滔不绝地说"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斤斤计较"。一听涉及到周瑜,"周瑜"一方的学生立刻反驳:"据我所查资料得知,诸葛亮曾多次在周瑜面前卖弄自己的学问,惹得周瑜很不高兴,所以才设计为难他"。"我认为鲁肃是个老实忠厚的人"。"不对,我认为鲁肃在这里犯了一个大罪,欺君瞒上,不该隐瞒真实情况"。此节辩论会开的非常成功。为了这节辩论会,学生课下不惜牺牲玩的时间搜集资料。辩论会结束后,我有组织班内的"小记者"对那些旁听者进行采访,他们竟也说的头头是道。学生有时也会成为老师的老师。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眼光观察生活、透视生活、研究生活。我建议每位教师不妨多做几次学生,你会受益匪浅。

另外,为了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我还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教学《狐假虎威》时,我事先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做一回"演员",表演《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没想到,学生竟准备得特别充分,每个角色还做了头饰,虽然手法粗糙,但仍能看出孩子们在课下士多么认真的去做。表演的有声有色,而且还添加了连课本都没有的内容,如:老虎得知自己上当受骗后,把狐狸给吃掉了。借此还讲出一个道理:像狐狸这样仗势欺人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实践证明,我这套方案的实施,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与发展有很大作用。不难看出,兴趣其实起到了透镜的作用,把人的精力与能力如光线一样集中到一个焦点上,从而引起燃烧。智慧的光芒也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成才的力量。

语文兴趣论文:浅谈怎么加强偏远山村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兴趣

据笔者了解学生对汉语文学科的消极态度主要原因有:及时、学生家长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收入,没有长远的发展目光,家长只希望快点完成义务教育,好让孩子出去打工,填补家用,根本不支持学校教育,更别谈家庭教育,学生也跟着父母的思路,大多无心学习,只把学习当做义务,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虽然教师满腔热血,一心培养学生,但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的支持,何能发挥其根本作用。第二、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学生没有良好汉语文口语语境,只有书本里的知识和教师上课期间的双语教学模式时接触的汉语口语,没有更多、更大的社会口语语境,使学生很难打好口语基础,再加上浓重的本民族语言基础,学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学习(汉语、藏语)混为一谈,经常以藏语表达方法来表达汉语,这样将汉语表达语序颠倒,对汉语文学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略谈几点:

一、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要有较强的钻研、分析教材的能力,要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指导学生操作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教学基本功,要结合教学实践,多参阅一些教学指导书籍,多写一些教学反思和总结,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也要具备良好地身心素质,教师健康的个性与心理品质对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教师的兴趣、情感、意志可以有效地感染学生,教师的沉着和耐心,也是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以情感交流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前提,是改变传统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师要爱护学生,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关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表现,要鼓舞、感染学生,就必须要以充满热情,和蔼可亲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互动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是师生在情感上产生一致性,唤起双方心理的“共鸣”,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推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乐意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试想一位整天板着一副严肃面孔的教师,学生怎么可能接近你,更不必说让他们和你一起进入课堂内容,积极思考和解答问题;一位整天对教学心不在焉的教师,学生更不能与你身心交融,以主动进取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三、汉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了解和明白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汉语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也是联合国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法和构字特点,受到世界各地语言爱好者的学习和钻研,作为一名生长在红旗下的学生来说,应该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学习汉语的极端重要性。

其次让学生明白,要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小天地,必须想方设法走出去,而走出去与别人交流,必须要过语言关。第三,家庭、学校、社会必须为学生学习汉语文创造良好地外部环境,有条件的家庭,在生活中应该尽量使用汉语。多让学生收听、收看汉语节目,遇到学生不明白的地方,随时给学生予以解答。第四,教师在讲授汉语课时,应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学生汉语成绩的高低,尽量把书本知识改编称故事形式,做到图文并茂,直观教学,让学生容易接受,从根本上打消学生学习汉语的畏难情绪,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兴趣论文:多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宿州二中 陈恒广

失去兴趣的语文学习,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只有学生充满兴趣,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因此,语文学习一定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培养。为此,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尊重学生。康德在他的《判断力的批判》中写道:“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而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提高人,发展人。我十分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尊重学生个性,注重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灵,对学生予以温情关爱,对学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培养,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和喜悦,在快乐中走进语文世界。

二、课堂教学要有艺术。语文课堂的生命像诗一样,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如作诗那样付出心血去推敲去锤炼。或以优美的语言,或以应变的智慧,或以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听出道,说出德,悟出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感受人性光辉的沐浴。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头脑中,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以情动人,使其动情。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比较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生活气息。我们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全部情感去把握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真善美,从而进行有感情的教学,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与学生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情感脉络,喜作者之所喜,怒作者之所怒。如是,我们教师的情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破一池春水,让学生真正动心,动情,入心,入神。语文教学也就进入“五彩纷呈,群峰迭起”的艺术境界,使学生乐学到“不能自已”的程度,从而将语文学习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班级开展知识竞答,朗诵演讲,戏剧表演,说话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社会组织举办的演讲朗诵写作等比赛;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电台投稿。劳动的较大乐趣,在于体现自身价值。学生在活动中感觉到了自己的成功,往往会萌发强烈的语文学习激情。

五、用心实践赏识教育。赏识是兴趣的养料。我们语文教师要做个朴实的打气筒,每天用赏识去充实学生,鼓足每个学生的自信和激情。学生因得到老师的肯定,往往会情绪高涨,意兴盎然,从而学得更加活泼,对语文学习也就更有兴趣。当然,赏识教育不是不批评,而是进行批评时也要浸透赏识,让批评更具有艺术性,人情味。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对语文学习的情绪效应。学生一旦喜欢、热爱、尊敬语文学科,那整个语文学习自然会有长足的进步。2004年我所教班级,高三毕业会考,语文率高达71.4℅,全市及时;高考,平均分达113分,创全市新纪录。

语文兴趣论文: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文/陈晓文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语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是学习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的,因而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 一、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人的潜意识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有不同态度。有积极的,包括愉快、满意、喜爱等等;有消极的,包括厌恶、愤怒、憎恨等等。对于学生,情感有时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成为阻力。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并非难事。基于上述认识,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十分重要。

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赏识”的对象包括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方面。比如说朗诵、写作、阅读等,在表达形式上,可以在接触、交谈(交谈环境要适宜,气氛要和谐)中,对他们表示一种信任和赏识,以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随之要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或帮助。一旦发现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表示肯定或赞同,以便为下一次新的进步作好心理准备。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而这个“严”“实”又是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再次,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具体好处,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

二、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

1.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兴趣的形成和巩固,要建筑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四化建设、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而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2.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清晰美观的板书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3.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出小组墙报、班级黑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竞赛等。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其他同学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当学生要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兴趣论文:发挥课堂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比如我在讲《春》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春景就象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

除了诗词导人,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人,好的导人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清在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须从微观人手,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上一堂专题为“具体是记叙文的灵魂”的作文指导课时,我不是讲解概念、原理,而是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无言越上西楼,月如钩。”同是表现愁的情绪,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意象将愁具体化,使它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感人至深,可见“具体”对语文写作是何等地重要。这样一讲,学生的兴致一下就提了起来。

3)加强情感渗透,营造良好气氛

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象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

语文教师要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

(2)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

(3)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语文兴趣论文: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万州区后山小学 张以云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力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想学

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做过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占8.4%。小学生有许多兴趣、爱好,他们喜欢踢足球,喜欢下棋,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看课外书报,喜欢看电视……可就是不喜欢读书。究其原因,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老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挤占其它学科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失去了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其它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头脑早已被课业的重负压昏了,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读书方式,还有什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我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有益的活动,感到学习不像做苦力一样难于承受。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激发出来。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把握时机,利用“四个抓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1、抓好新课的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常用的简单、实际的方法。教师简单的几句话、一个小故事、或是一个演示,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很快地入情入境。如教学《跳水》一课时,我以“在一次风平浪静的航海途中,船长的儿子为追一个顽皮的猴子走到桅杆的顶端,只要一失足,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船上的人都吓呆了。小男孩的命运怎样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老师以这一紧张、惊险的描述引入新课,激起学生探求结果的兴趣。同学仔细地阅读课文,认真地思考,讨论,很快弄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成了学习任务。

2、抓好恰当的提问

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我每讲授一篇课文,都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真相的迫切愿望,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一节课中,我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应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地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情境中,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主动参与学习。

3、抓好教学演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不丰富等原因,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是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这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的进程。这个时候,我利用教学演示,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事物的特点、形象、发展变化等,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如教学《冀中的地道战》时,我通过幻灯展示地道的结构特点、通过录像播放影片《地道战》片断,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如何利用地道战保护自己,打击敌人有比较的理解。教学演示的运用,拉近了学生的生活距离,代替了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4、抓好实践操作

学生是好奇、好动的,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在指导理解詹天佑克服困难开凿隧道后,我让学生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这时学生的兴致很高,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全身心投入思考和画图,教学收到好的效果。

三、积极开展兴趣活动,让学生愿学

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如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教完《西门豹》一课,在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的同时,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教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课文时,举行诗歌朗诵会,让同学们把自己最喜爱的诗歌诵读出来大家共赏,并表现自己的才能。语文活动的开展,学生们看到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听讲、作业、练习这简单、枯燥的过程,而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

四、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好学

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时,他们兴高采烈,心里像喝了蜜一样;反之,他们兴致索然。成功,像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我不是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而是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当学生学有所获,取得进步时,我给予表扬、鼓励。我向同学们展示学生的优良习作,作品(如手抄报、剪报、读书笔记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满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指导者

、促进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收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兴趣论文:浅议中学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作者] 张娟华

[内容]

(张娟华 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423000)

摘要: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每个中学语文教师都必须研究并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笔者将这些方法归纳为“明理”、“生情”、“设境”、“多练”和“强化”10个字。即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要与学生进行广泛的感情交流;要创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要开展生动有趣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用表扬、鼓励等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式良好的心理定势。

关键词:语文 兴趣 明理 感情 练习 强化

* * *

语文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接触、认识、掌握语言文字工具和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兴趣是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因此,如何了解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心理特点,如何认真研究培养和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措施和方法,就成为所有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并将这些想法和措施归结为明理、生情、设境、多练、强化10个字。

一、明“理”

所谓“明理”,即以目的教育为先导,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语文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遵照叶老的教导,我一方面从宏观上说“理”,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社会意义,要求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事业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疏“理”,举出一些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进行疏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针对某些学生常写错别字,认为一个字多一笔、少一笔无关重要这个问题,我就列举一实例,象历史上的冯、阎、蒋中原会战时,电报将“沁阳”与“泌阳”混用,导致战败;再如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学数学很有兴趣,成绩也不错,可语文就差劲了。他自鸣得意地说,语文是个死东西,可以无师自通,只要数学成绩好,升学是没问题。谁知到了初中二年级学几何证明时,他怎么也理不清头绪,表达不出来。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给予疏导,使他懂得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丢掉这一基础课,其它学科是很难学好的。由于他有亲身体会,加上老师的疏导,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学语文的兴趣也上来了。我们知道,明白了事理才有兴趣;明白为什么学,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趣”由“理”生,“理”“趣”交融,二者相互催化,相映成辉。

二、生“情”

所谓“生情”,即以爱生为前提,融洽师生关系,通过广泛的情感交流,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象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他们虽有为祖国、为人民而学的崇高理想,但也有为自己、为老师而学的局限认识。所以,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植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我这个老师,同时,对我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故而学习成绩甚为喜人。如:我所任教的62班,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测验,语文成绩在全年级一直经验丰富,以至升学统考取得及格率、率98%、人平99.39分的好成绩。

三、设“境”

设“境”,即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向自己提出了“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教学,力戒抽象、枯燥的说教和灌输。例如,我教都德的《一课》,走进课堂,我故意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上《一课》了,学生一愣,怎么是“一课”呢?难道……当看到我写出《一课》的课题时,才恍然大悟,兴趣不由得都高涨起来。抓住这种情境,我马上引入正题,引导学生看课文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来是怎样对待学习的,现在又是怎样珍惜这“一课”的,有几个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这时都不由得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进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印象特别深。

在教学生划分句子成分时,由于此项内容较抽象,枯燥乏味,学生难于接受,我便采用口诀法教学:“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由于口诀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又易懂,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划句子成分的方法。

再如,教标点符号时,我便将人们流传的有关误用或不用标点符号所造成的笑话插进来,引得学生捧腹大笑,在笑声中懂得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四、多练

所谓多练,即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练兵,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为达到此目的,我采用了“四个一”。

1.“一日一记”:让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并在日记前拟上标题,围绕题目选材,由于学生观察细致,构思周密,感受真切,不少作文就是从日记中加工、提炼、补充、修改而成的。

2.“一日一句”:要求学生每人备个较精致的积词本,每天积一句名言或警句。这样做,学生就如同“蚕吃桑叶、蜜蜂采蜜,”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丰富了词语,解决了作文时“巧妇难为

无米炊”的难题。 3.“一周一赛”: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斗志,克服困难,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它比无竞赛时的学习效率要高得多。所以我在全班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如:“课文背诵竞赛”、“讲演比赛”、“汉语知识竞赛”等。课文背诵竞赛采用拈阄形式,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一试。在竞赛中曾出现过一气背诵八篇课文不错一字的好成绩,就连背诵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较流利地背诵4—5篇课文,大大提高了背诵效率。

4.“一月一报”:每月按小组轮流办《班级月报》。为了办好此报,学生先要阅读书籍报刊,观察生活,选定材料,设计版面,绘制图案,这项活动可以收一箭数雕之效,增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审美情操,学会了办报技巧,开拓了学生视野,满足了表达欲望,积累了参加社会活动的经验。

五、强化

所谓“强化”,即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之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积极力量。

这里所指的强化,主要指的正强化,即运用肯定、表扬、激发、鼓励等手段,充分发掘其积极因素,使其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巩固,心理能力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定势。在进行正强化时,我注意了下面几点:

一是及时反馈,对学生的作业、作文总是及时批改,及时发放,从不拖延时间。

二是以肯定为主。课堂教学中以表扬为主,很少批评指责,从不训斥。在作业、作文评语中亦是注重挖掘其积极因素,重在鼓励。

三是尽量给予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获得成功。对差生,适当降低要求,使其获得一次好分数,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研究的课题,我仅仅是对此作了一点尝试,其作法和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提高,切望各位高明批评指教,使我在语文教学上有所进步。

语文兴趣论文: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语文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中创设情景,增强课堂吸引力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在讲述“从众心理”的时候,教者一进教室就边走边看教室的屋顶,学生们相继安静下来,也跟着看屋顶,大约一分钟后。有学生说:“没什么啊,在看什么呢?”这时候,教师说:“本来就没什么啊,你们干吗要一起看啊?”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学生说:“老师在看,大家都在看,我也跟着看了。”教师听到这句话,迅速抓住它的话尾:“哦,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学生顿时茅塞顿开,齐声回答“从众心理”,由此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导入时运用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从而使他们对新课充满期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中引用情境,化平淡为生动

有人形容思品课“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互动差。运用情境教学就可以改变这种情况。

及时,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情境创设是指通过创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情境(如歌曲、诗词、故事、漫画、图片、文字案例、影视片段等)产生图文并茂或有动有静的效果,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笔者在讲述苏教版8下“孝敬父母”时,运用了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FAMILY。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对家庭、对爱的体会也不同。这个视频深刻地剖析了家和爱。学生们都为这个视频感动了,更深一层地感受到了父爱、母爱和家的重要。在音乐“烛光里的妈妈”伴随下,感情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当时,我只轻轻地说了一句话:同学们,好好学习,对父母好点,老师我也要常回家看看。音乐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运用恰当的情景教学好过教师的唠叨,我想这不仅是目前思品课的需要,也是未来思品课的需要。内化,才是道德教育的较高境界。

第二,主题活动创设情境。主题活动情境模式,是指通过角色扮演小品、游戏、演讲赛、辩论会、参观、访问、自编生活剧、模拟法庭、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剧情,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

1.运用小品。在讲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学会尊重别人的时候,根据教材安排设置了四组小品。A.新来的同学;B.一道数学题;C.小白的书包;D.一根冰棍。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编自导自己排练,可以根据剧情增加相关内容。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组织的,印象自然就非常深刻。小品表演结束,学生们已经知道该怎样去尊重别人了。复杂知识也就能化繁为简,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2.运用辩论赛。法律知识无疑是初中思品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又远远高于学生生活,学生理解起来自然就困难多了。“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是8年级教材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使这一笔生出花来,笔者就安排了辩论会这一活动情境。辩论会之前要求学生做足功课,辩论会中正反方都拼足了劲,个个滔滔不绝。通过这一活动,师生都受益良多,师生关系更上一层楼。

三、难点讲析中运用情境,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问题本身不是很难,但内容庞杂,头绪繁多。对于这些问题,要适时放幻灯、录像等,把冗长的思品知识,简明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营造的教学情境。在上《严峻的人口形势》这一课时,向学生展示图片漫画“太挤了”、“快没了”、“钓鱼的奇遇”。再播放实况录像看人们如何浪费水资源,如何乱砍滥伐,如何排放污水等等。让学生感受我们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从而落实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化心动为行动,在以后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教室,不要乱扔纸屑,保护身边的环境,要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这样,将比较冗长的问题变简洁,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师生共同参与,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课堂教学中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情境活动,而教师不参与只是让学生唱独角戏,这样的情境毫无生机。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是情境教学的桥梁。协调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考的火花,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培养情感,发展能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