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

摘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亟待改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应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以特色求发展,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本科专业特色建设小学教育论文

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分析

1.专业定位的特色。

专业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宗旨,专业定位上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客观上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向复合型转型,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在具备有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整合于一体。从这一角度讲,小学教育具有双专业性———专业综合性以及职业导向性,与中等教育中针对某一学科的培养指向具有显著差异。这正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的特色所在。

2.培养目标的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特色建设的灵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深厚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首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资培养宗旨是为小学教育服务,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所培养师资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再次,小学教育对象是学龄期6~12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生活性和人文性。

3.培养模式的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落脚点。培养模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分为3种类型:分科培养模式“、综合+方向”模式、综合培养模式。分科培养模式,套用了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传授。此模式下的小学师资,学科知识基础夯实,但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小学教师多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综合+方向”模式,以中文、数学等核心课程为主,另辅以其他相关分科教学,强调文理兼通、学有专长。相比分科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弱化了学科界限,但对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培养有所忽视。综合培养模式,重视通识教育,强调广博的知识视野,但课程繁多,知识缺乏系统化。基于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思考,笔者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立足于教育学专业,采取综合培养模式,即将大学通识教育与学科综合教育相结合,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但同时应注意精简课程,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4.课程设置的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是落实培养模式的基本路径。在综合培养模式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采取通识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文学类课程等。二是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理论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主要是指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法等。四是教育实践课,主要开设教育技能课和实践课,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口语、教育科研等。通过以上课程,使学生具有大学通识文化水平、学科的专业水平、教育理论水平以及实际教学水平。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面临的挑战

1.专业定位短期内难以落实。

上文中指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标的综合性专业,但实际发展状况却是实力相对雄厚的师范类大学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重心放在了本科以上的教育,真正从事小学教育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新合并升格的综合类大学在发展小学教育专业时,则在培养目标上陷入了重学术性或重技能性的两难境地,部分高校旨在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但所培养出的许多小学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科研结果不具有可操作性。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小学教育专业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招生和就业面临双重困难,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也难以承载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任务。

课程设置问题如前文所述,三种课程设置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弊端。一是将教育专业课程与某一学科课程简单相加,课程之间彼此独立,缺乏有机整合;二是重视学术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三是课程设置陈旧刻板,无法适应时展步伐,教育内容滞后于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部分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新开设专业,学科之间逻辑顺序混乱,甚至出现断层。还有些院校课程设置过于繁冗,学生难以真正内化吸收,教学实践课程很多也流于形式,致使毕业生在学术性与技能型上都难以占据优势地位。

3.教学方法缺乏革新。

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院校在创新方面的培养情况都差强人意。很多大学教师在理论上积极主张个性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是沿用“注入式”教学模式讲授教育理论。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往往失去听课兴趣或者无法内化所学知识。另外一些教师的课堂则过于关注形式上的新颖性,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仍需进行切实有效的变革。

4.师资来源途径单一。

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其师资力量大多来源于其他专业。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而专业方向课的任课教师则来源于相应的中文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专业等。这种背景之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另外,许多教师没有相应的小学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对小学教育的认识滞后,学生难以受到正规有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引,专业特色建设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

1.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格。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小学教师,这在客观上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生源提出了要求。但由于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与薪资待遇较低,因此在志愿填报率上历来低迷。生源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潜质以及学生对小学教育的专业情意,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开展时阻力较大。针对此现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已通过相关政策倾斜吸引生源,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2.构建科学的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综合与专长相结合。坚持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构建具有综合性特色的课程知识体系。其次,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要优化小学教师教育的显性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之间权重;另一方面,重视课外教育和隐性课程,努力使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协调发展、交融一致。再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专家型教师,具备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具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能力与技能。

3.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及发展情况,在选择师资力量时既要注重学科学术背景,又要考虑基础教育实践背景。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敢于突破,实行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制度,建立与小学的长期合作关系。此外,在教师的选聘方面,不局限于学历和职称,大胆选聘人才。一方面,可以聘请其他高校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提高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还可聘请部分的小学校长、引进具有“双思素质”的教师做兼职教师,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4.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文化。

教育要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由于教育对象与教育任务的特殊性,更应凸显人文性。通过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意识到本体价值,克服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思想,形成专业情意。学生在未来不仅成长为有专业知识的小学教师,同时还是具有人文情怀的教育工作者。

四、结语

总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亟待改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应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以特色求发展,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郑友训 白裕 单位:江南大学教育系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专业内涵本科化小学教育论文

一、关于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

许多人认为,以往的小学教师并不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本专业无需本科学历,教小孩,似乎懂点算数和识字的人群都能教!从应试教育角度而言,容易把小学教师看做是“小儿科”、“孩子王”的职业。一旦用这种视角考察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本科水平,其标准必然定位在传统学科———语文或数学那几门主要学科。但从现代综合素质教育角度考察,能够衡量并体现毕业生本科水平的,往往是其教育理论素养、专业技能、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决定了现代小学教师岗位的专业性、不可替代性。从总体上看,现代教育日益要求未来的小学教师能够进行专业的教育调查、教育诊断、教育评价等,然后再制订教育方案并组织实施。这样的专业能力,未经专门训练的普通高校非师范类本科生很难胜任这一教师职业,“小儿科”转向了内涵丰富的现代综合教育,其教育质量需要实现专业目的的适切性、实在性。所以,小学教育本科化,本身就是社会改革带来的变化,是我国初等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的客观要求。衡量小学教育专业的质量标准应该不同于培养中学教师的专业,应着眼于较高标准的专业规格,亦即要根据现代教育事实,实现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建设的相对统一,最终才能实现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本科化发展。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日益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基础教育不仅要有效传递丰富的知识给儿童,还要有效促进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培养小学儿童的创新能力,使之能够初步融入社会,为逐步实现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角度来说,本科层次的小学师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需要,并在教育实践中践行。正是在此意义上,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的培养必须体现其自身的专业性,在专业化的培养与本科水平要求之间实现相对一致。但目前,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之间往往出现错位。

二、影响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建设相对统一的因素

依据1998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结合本科学历小学教育的专业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在培养计划中的体现可从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业务素质的要求、文化素质的要求、身心素质的要求几个主要方面来把握。一般而言,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都能从整体上兼顾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但在具体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比例把握、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多差异,这就导致了本科化过程中二者出现错位现象。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定位差异影响二者的相对统一

在具体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上,各院校虽然有一定的共识,但差异也很大,尤其是培养目标的把握与定位在培养方案的体现有明显不同。培养目标“定位在本科”和“定向在小学”关涉如何明确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建设,亦即小学教师应有的素质能够在较高水平上得以专业化的体现。通过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文理学院、海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琼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小学教育、教学技能,具有必备的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力,能在全日制小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以及教育管理部门从事多学科教育教学及其研究、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其定位比较明确,定位于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即要求培养出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能从事学科教学,又能从事管理和科研,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其中对于教育基本理论、教学技能、小学教育教学及其研究能力的把握能够较好体现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并在培养规格中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表述明晰,和其它院校同类指标相比差异不大,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培养目标实现保障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通常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定性在教育易于把握,但在定位本科层次和定向在小学则容易出现偏差。琼州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是在原海南民族师范学院基础上开始大专班的建设,如何使现在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于以往的中师、小教大专培养,如何使定向于小学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科教育师范专业区别开来是专业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能否在吸收原中师教育的一些优良做法的基础上,逐步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独特性还需要有一定过程的适应与探索。因此,研究制定全国适用的和各省通用的小学教师入职标准非常必要,这对于指导和规范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规格的设定,保障培养目标与规格能够涵盖小学入职教师的基本素质又能体现本科水平很有必要。换言之,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的平衡把握还需有一个自上而下的长期实践过程。

(二)课程设置的权重不同影响二者的相对平衡

一般而言,新办本科专业在最初的几年内专业成熟度较低,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设置哪些门类的课程,以及各类课程的性质、数量以及他们占课程总量的比例如何分配,这对专业规格的最终实现、专业内涵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如琼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从内容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通修(公共基础课)类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外语、计算机、体育等;二是专业类课程,由于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技能类课程有语言类、计算机等,学科类有语文类、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素质类课程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三是教育、心理类课程,这是师范专业区别于非师范专业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障,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特色。但由于受国内普遍“重学术、轻师范”的思想影响,教育类课程课时比例较少,且其中的教育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重理论性课程而轻技能性和实践性课程。所以,在今年新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教师教育类课程比重有所提高,其课时占总课时的33%以上。但通修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之各总量的平衡还不够稳定,还存在结构性矛盾,其模块化课程的修订还受现行培养模式的限制。总之,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训练,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的原则,使教学实践与专业内涵建设研究相互促进,推动专业成熟度的逐步提升。

(三)培养模式的不同选择影响二者的相对统一

培养模式在本研究中指学科定向方式,即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胜任多学科教学的“全才”,还是精通某一学科的“专才”?目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有综合模式、学科分科模式、文理分科模式。三种模式对师范生将来执教学科的定向范围有不同要求。综合模式培养的是综合性复合型的小学教师,要求师范生毕业后能胜任多学科教学;学科分科模式旨在培养专长于某一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文理分科模式要求师范生能胜任文科或理科领域内的各科教学。培养模式的选择对于课程设置的影响显而易见,如综合模式与分科模式的课程模块明显不同,综合模式只能兼顾学科知识,而分科模式则精于学科知识,培养出来的“全才”或“专才”必然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其中对于实践教学的训练系统要求自然难于一致,具体的教学效果难以某一种标准来衡量,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的具体实现与平衡也不易把握,往往会各有侧重,影响专业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简言之,不同培养模式的选择带来不同的课程模块设置,造就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与效果,这表明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达到有机统一需要一个发展探索的过程,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存在许多有待继续深化的方面。

三、平衡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关系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分析表明,小学教育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之间的不平衡,正是由于专业建设的成熟度较低,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结构等方面都还没有一个现成、统一的计划或标准,有关教育的基本要求还比较模糊,大纲和教材相对滞后,各相关院校都还在不断探索。因此,在各方面机制尚未十分健全,各种关系尚未理顺的情况下,专业规格的不稳定、培养模式的不同导致课程设置存在差异,和教育学专业及中师培养区别还有限,本专业的定位还不够突出,如何在专业规格上调整,既能保障专业规格又能实现专业内涵建设,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一)培养目标定位应与培养、生源分析及社会需求分析密切联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有两个问题必须考虑:一是培养应是多方位的培养,既不能仅仅是培养一些学科专家,关注个别学业超群的学生的发展,也不能只是培养纯粹的教书匠,这就是说要对绝大多数师范生进行多方位的培养,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色,以适应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二是培养目标的定位还应考虑专业的未来发展,存在一个服务面向的基本问题,它需要以专业历年招生的生源情况、社会需求情况为基础。如琼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近几年招生中,海南的生源占60%以上,就业去向最终在海南的也在80%左右,这表明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在高等教育理论上规划,还要在社会教育现实与需求中进行不断的修正。琼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主要服务于海南的基础教育,尤其是琼南地区,这样培养目标易于明确,可根据区域需求适当增设黎苗民族地方风俗和语言类选修课,以适应区域性、民族性的基础教育需求。

(二)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特色

课程设置需要处理好两个基本关系:一专业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关系;二知识结构和知识数量的关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达到一定知识数量的要求,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从专业内涵发展上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新型小学师资强调重点在专业规格,培养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能教学还能根据实际进行研究教育、研究教育对象,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素质教育要求培养的小学师资综合素质高,人文、科学、艺术、教育、技能、心理等各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还能相互融通,养成实践性智慧。如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其中,教育实践课程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内容。它是整合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形成实践性知识的深化过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6-12岁的儿童,现代小学教育需要的是“专家型”的教师,需要理论与实践并举,知识与技能并重。他们既要具备较高的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论水平,又要具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方面的实践能力与技能。由此,在课程设置中,一方面要把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使学生经过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多次反复训练,加强学生对小学教育实际的感性认识,使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使理性认识进一步深化,达到了解实际和巩固理论的目的。这就要求打破现行高等师范教育的时空界限,增加见习、实习次数和大幅度增加实习或顶岗时间。另一方面,要渗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技能的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最终使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建设之间实现相对平衡。

(三)培养模式的选择应与多渠道的合作教育有效融通

如上文所分析,小学教师实际上属于知识—技能型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教师多方位地参与,小学教师的这种能力和技能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在班级管理及各种课内外综合实践等诸多活动中。专业建设伊始就应就牢牢把握住实践课程建设这个关键性环节。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实践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说:“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才能发生效力。”可以说,实践课程建设的水平与具体实施直接关系着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的成败。判断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在于考察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否建立在实践性知识和个人理论基础。因此,笔者认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个较新设置的专业,无论选取何种培养模式都应与多渠道的合作教育进行有效沟通,互通有无。不同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方式需要与基础教育机构进行多渠道的合作教育,探索校地联合培养或定向培养的有效路径。如在培养过程中,在高校和小学安排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与内容,聘请一线教师进入高校课堂、讲坛,邀请一线骨干教师到高校进修,也可以安排高校实践指导老师到一线教育机构挂职锻炼,互相学习与研究小学教育的特殊性、本土适应性,更好地培养学生;也可以根据地方基层教育机构的需求或要求,为其进行定向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提升入职适应度,提高就业率。总之,小学教育本科化过程中,其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建设之间的平衡不易把握,不仅有宏观层面的原因,也有微观层面的原因,二者达到有机统一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和深化过程。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与不断探索表明,只要结合了现代教育环境与事实,符合社会和地域发展的高等教育专业,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两者能够达到基本平衡,长期稳定发展。

作者:余杰 王家发 单位:琼州学院教育科学院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论文

一、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的教学技能的相关社团或联合会

通过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的教学技能的相关社团或联合会,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活跃,也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能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社团或联合会,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相同的爱好和特长的基础上,为了保障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得以发挥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团体性的组织。它具备非常广泛的影响以及非常丰富的内容,与此同时,其组织活动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它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应该根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要求来科学合理地建立学生社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这样的平台和空间是“及时课堂”很难提供的,所以,必须设置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并且和教学技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从而较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举例来说,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存在着非常密切联系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具体包括英语社、摄影协会、舞蹈队、书法社、文学社、合唱队、教育理论学社、系报、广播站等社团和组织。通过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类似的社团和组织,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各种各样的具备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的情操,让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也能够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大大提高,切实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二、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延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专业化是借助于“实践性知识”来进行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为了应对当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不够长、实习效果不够好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从而保障其实习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选择分散实习(每学期一个星期的实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统一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两次实习,也叫做小实习(集中实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统一的方法等。

2.安排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

考虑到实习自身的具体特征和其他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非常容易出现走马观花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安排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与此同时,可以采取“拜师制”,也就是说,科学合理地确定学生所进行实习的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真正地深入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进行见面,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在建立了良好的师徒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

只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才能够保障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成效。

1.大一、大二期间。

大一、大二期间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理论学习,保障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进行深入地调研的基础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团队有必要制订全新的版块化课程设计方案。在学分分配方面,在专业限定选修课、实践环节、实验课程等方面的学分较重。在选修版块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教育心理版块、小学数学版块、小学语文版块、小学科学版块、教师成长版块、课程改革版块、先进教学方法等版块,较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2.大三期间。

大三期间进行教育实践类课程学习与针对性训练,与此同时,进入一线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听课评课,模拟训练;也可以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教育实践,采用全景教学方法、现场诊断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等方法,较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

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进入小学当中参与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以互惠互利的实习基地建设为龙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为小学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实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的多样化。为了保障实习质量,实施“校外导师制”,也就是说,从大三学年开始,就将学生安排到小学和骨干教师确立“师徒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本文提出的几点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培养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对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的要求正在变得比以往更高,对于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在将来的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必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黄兰单位:贺州学院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论文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师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学学习成绩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构成,而且进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对专业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无奈。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是较低,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又复杂,教师的付出和他们的实际待遇很不相称。笔者近几年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了未来职业选择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真正愿做小学教师。因此,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技能培养不感兴趣;虽然是高中毕业生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能力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受就业选择市场化、选择多元化等(一些学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务员等其他想法)的影响,学生一入学,就为就业做准备,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对教学技能训练热情不高,对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投入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5.高师教学重学术、轻培养,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主要还是讲授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少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一方面难以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对策。高校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及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1.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

及时,建议进行课程调整,实施3+1模式。一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在设置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和小学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为师范生拥有广博的而深厚的知识打下基础。二年级开设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和教育类选修课程。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设置教育选修课程。例如设“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小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研究”等。三年级,开设技能训练类课程。例如设“小学基本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等。四年级,进行一个学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

第二,加强教育实习。新近的研究显示: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关键要素。为解决实习时间短、实习效果差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实习时间增加到16-18周,但时间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见习(每学期一周的见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有的学校采用两次实习,称之为小实习(集中见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等。见习是近年来小学教育专业比较重视的一个实践环节,有逐渐增加见习时间的趋势。但从目前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见习本身的特点及受其他因素影响,见习的收效不大。易导致走马观花;由于见习时间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实习时间,而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取消见习,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年。为解决见习问题,建议实施“拜师制”,即有目的地选择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即安排他们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见面,确立“师徒关系”。师徒关系明确以后,学生要和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联系,随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定期到小学观摩、助教。

2.采取多元、开放的培养理念,优化培养途径

及时,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该多元、开放。遵循的原则应是,统一要求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方向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应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技能主题活动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际教学相结合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还应使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多条途径,构建多方位、全员、全程的培养体系。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为保障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应制订系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中统一安排实施。在计划中应规定培训的时间、学时、培训内容及达标要求,使教学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应加强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领导和管理,成立由相关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参加的领导小组;应制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规程》,保障技能培训工作有序地进行。

3.明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及时,应依据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协调统一的办法确定培养目标。长远目标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适应小学教学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具体目标分三个层次: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次,培养具有基本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再次,培养具有综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障目标的落实,建议采用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第二,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依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顺序构建教学技能内容体系。教学技能培养包括一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三个层次。基本技能指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的素质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语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体语表达)、书写技能、运算技能和艺体技能等;教学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作为适应小学教学要求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掌握运用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编写教案的技能、选择课程资源的技能)、上课技能(导入技能、设计教学过程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结课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课外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强调训练的情景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说课技能、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调控教学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

4.创造有刺条件,提高师范生素质

及时,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的生源问题。“两会”刚刚结束,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令人振奋,这将是提高师范生生源素质和切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议国家也能够选择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尤其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这将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根本保障。同时,还应该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教育的人才质量问题。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

第三,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具体措施是:(1)利用新生入学的时机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请小学教师讲座、观摩基本功表演、参观展览、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对学生渗透专业理想教育,逐步明确教师的素质要求。(2)学习有关教学技能的文件,使学生明确各阶段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要求及措施,在知晓的前提下,导之以行。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形成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和谐、活跃的校园气氛,是教师形成教学技能的重要环境和氛围,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开展各种教学技能大赛、教学科研立项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能力训练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能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教学技能是教师论文从事教学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目前,在如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方面存在许多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理清培养思路,优化培养方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建议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浅析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重构

论文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时小学未来师资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职业水平的高低。应重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使未来小学师资能力结构得以改善,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师范生培养教学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师范生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专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内容。两份文件的颁发,有利于全国高师院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对培养合格师资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小学教师的培养在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更意味着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大纲》中的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改革的要求。基于城镇教师编制饱和,乡村教师紧缺的实际情况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特别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达标为牵引,着力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原则

本着继承、更新与发展的态度,我们对原《大纲》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设计并实施符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在重构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同时笔者在两个县六所乡镇小学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增多,村完小一级学校有住宿生,很多学校都缺少音乐、美术及体育类专业教师,需要语文、数学等教师从能教授小学一门课程向多学科教学发展。因此,需要在原《大纲》基础上拓展师范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校本课程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艺体活动技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生活管理技能训练等内容。只有这样,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才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农村教育实际,构建自己应有的技能结构,增强就业和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整体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要完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就迫切需要构建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因此,整体优化原则就要求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微型课程等各类课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凸显教师教育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如我院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重视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2008,2009级的实践教学分别占总学分比例为35.7% ,43. 1%;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认真修订教学计划,力求音乐基础、课件制作、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开设,体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低年级侧重解决基本技能与技能特长问题,高年级侧重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与教育研究技能问题。让师范生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初步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三)个性化原则

《大纲》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作为师范生,除了具备从事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外,不同具体专业方向的师范生还应具备进行小学某一学科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实现同一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个性特征。如语文教育方向对普通话、朗读、文本细读技能;数学教育方向专业对速算、绘图技能;英语教育方向对英语歌曲教唱、英语游戏组织技能等都有专业的特殊要求。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者应互补互促。教师要根据专业、年级和个体的差异,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养训练。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体系

根据原《大纲》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细化为六大类17个项目(见表1)。

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实施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长期研究和探索。在重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技能培养训练问题,二是技能考核问题。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经验,和调研获取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与思考。

(一)加强课程渗透,坚持课内指导与课外自练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应具体渗透在学科教学法等相关课程中,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应注意发挥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并对师范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训练。如教师口语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考虑做到简约性,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实效性。用于讲授学时为30%,用于实践训练的学时为70 %,督促师范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技能训练活动,保障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教材、有指导地训练。同时,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强化教师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每节课都成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示范课,让教师以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常规训练活动,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在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指导任务尽管已渗透到相关的具体课程教学中,但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社团活动及学生自觉的训练,难以达到师范生在校期间的理想水平。为了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需要学校或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进行统一规范和安排。一是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表1),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下发给每位学生,让师范生一人学就能够了解到各年段训练内容与考核要求,并让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二是将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在课余、休息日开放,同时制定《早自习、晚自修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如主要包括:“开展晨读课”—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晨读练习。“每日一写”—学生每日都写粉笔字或钢笔字,每个学生一块小黑板,每日写一板;“每月一作”—指多媒体课件制作或简易教具制作。“每周一歌”—每周月晚上7 :30一8 ; 00练习唱歌。保障学生有时间、有场地、按要求进行训练。辅导员要按计划组织各班班干部安排好“每日、每周、每月一练活动”,并经常检查督促。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科专业技能的训练。从人学开始,四年不断线,确保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建立教师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练详

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鲜明的实践性特点,除了开展常规训练活动外,每年各院系要定期举办“未来教师杯”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可采用班级为单位初赛和院系决赛的参赛体系,围绕各个竞赛项目,通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上课、说课、粉笔字展示等多种方式,以及舞蹈比赛、美术书法比赛等方式,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舞台,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各教研室还可根据专业特点,定期举办师范生学科竞赛或教研活动。如文科教研室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理科教研室组织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促进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造就复合型人才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努力发挥校园文化在师范生职业技能形成中的渗透功能

与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一样,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一是应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教师职业技能成立学生社团组织,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二是定期请小学班主任、特级教师、杰出校友来校开展“说课、评课”等专题讲座或开设微型课程,传经送宝,为师范生搭建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确立师范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在校园网或各院系网站上开辟“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网站。把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件、讲义及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新课程的案例研究等品质教育资源挂到网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让他们网上学习教学设计或观看视频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培养的需要。积极创设、营造培养学生从教技能的实践环境,使练就从教技能成为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

(五)在实习支教活动中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

舒尔曼认为,“教学实习是经过认真设计的教学范例,而且都伴随着严格管理的、为学生提供容易进人实践的教学阶段,以确保学生学会所需的技能,并表现出恰当的工作表现、方法和价值观。”教学实习是促使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在一个教师的专业准备阶段是最有力的介人。教育部2007年7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是师范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的良好平台,”顶岗实习支教与以往的常规实习相比,时间为一个学期,具有全职性质,将实习生作为全职教师进行要求和考核。由于实习时间的延长,实习生上课课时、做班主任工作的时间大大增加,而且实习内容丰富,更加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借助这一平台,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已达到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实习支教之前,力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重点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将师范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上课模拟教学,培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模拟教学同学的教态表情、课堂语言、板书等逐一点评,促使他们反思、修改、反复训练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实习支教过程中,一是要求师范生参加所在实习学校的教研组学习、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这是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途径;二是实习后阶段,上教学汇报课并进行课后反思。通过教学的展示与反思,促使师范生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或进行一些带有探索性的尝试;三是在实习学校搜集原始材料、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教育研究,或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选择并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实习支教结束后,一是引导师范生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或调研报告,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技能;二是要进行的总结和经验交流。针对师范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拾遗补I},有针对性地补充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和缺憾,以期尽可能地进人到未来的工作领域。如我院教师教育学院在实习生回校后,针对部分师范生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仍然坚持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进行强化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评价考核

为了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不流于形式,真正把这一工作抓出实效,需要制定一整套明确规范的评价标准。目前,“除了普通话在语委的统一指导与考核下执行严格的标准以外,其它训练项目划分不够具体,考核的质量标准也不够健全”。应建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三级考核’,机制。考核工作由各院系教师技能教研室总体负责。各项考核标准由相应责任课程教师负责制定,教研室汇总,编辑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以下称《手册》)。该手册包括考核年段、考核项目、考核内容与要求、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等内容。

考核工作分三步:一是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分年段考核,教师按《手册》规定的要求严格组织实施。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参加考核,考核成绩不合格,在限定时间内可参加补考。二是常规训练考核,由辅导员组织各班学生干部负责考核。考核重在考勤。学生通过以上各项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教育实习。三是教育实习岗位考核;由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领队老师共同考核。学生通过以上各项技能考核和教育实习合格后,才能向学校申请办理教师资格证书。

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与考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运行机制,训练场地的落实,经费的投人等等,需要各相关单位统一规划,各负其责,按照明确目标一分步实施一示范指导一实践锻炼一严格考核五步骤进行人才培养,才能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水平。重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是我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为适应农村未来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实践探索,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浅析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

论文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课程设置不合理;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而有益的探索,创新实践教学对策,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师范的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实践性和发展性、更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障。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障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障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浅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教师职业技能 培训内容 培训管理

论文摘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不仅是师范教育特色的体现,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的要求。在认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的基拙上,构筑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优化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过程是培训有效性的保障。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障办学的高等教育水准,坚持并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应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探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反思传统的对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并实施符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及时,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多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第三,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完善培训质量监控。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培训机构,如指导测评中心等,出台培训与考核规程,由专人主抓,任课教师、学生“小先生”积极参与其中,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形成立体式的质量监控体系。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达标考核的方法,不达到合理要求不允许参加教育实习。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四,建立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为调动学生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应首先注重突出人学教育的师范性,在人学教育中突出教师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训练向准教师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转变,把职业意识转化成参与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增强学生争优取胜的信念,最终实现训练目标。还可通过各种技能大赛活动,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的舞台,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以赛促教,以赛促练。

总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和研究,力争更好地发挥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浅析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重构

论文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时小学未来师资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职业水平的高低。应重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使未来小学师资能力结构得以改善,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师范生培养教学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师范生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专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内容。两份文件的颁发,有利于全国高师院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对培养合格师资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小学教师的培养在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更意味着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大纲》中的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改革的要求。基于城镇教师编制饱和,乡村教师紧缺的实际情况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特别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达标为牵引,着力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原则

本着继承、更新与发展的态度,我们对原《大纲》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设计并实施符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在重构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同时笔者在两个县六所乡镇小学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增多,村完小一级学校有住宿生,很多学校都缺少音乐、美术及体育类专业教师,需要语文、数学等教师从能教授小学一门课程向多学科教学发展。因此,需要在原《大纲》基础上拓展师范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校本课程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艺体活动技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生活管理技能训练等内容。只有这样,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才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农村教育实际,构建自己应有的技能结构,增强就业和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整体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要完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就迫切需要构建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因此,整体优化原则就要求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微型课程等各类课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凸显教师教育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如我院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重视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2008,2009级的实践教学分别占总学分比例为35.7% ,43. 1%;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认真修订教学计划,力求音乐基础、课件制作、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开设,体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低年级侧重解决基本技能与技能特长问题,高年级侧重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与教育研究技能问题。让师范生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初步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三)个性化原则

《大纲》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作为师范生,除了具备从事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外,不同具体专业方向的师范生还应具备进行小学某一学科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实现同一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个性特征。如语文教育方向对普通话、朗读、文本细读技能;数学教育方向专业对速算、绘图技能;英语教育方向对英语歌曲教唱、英语游戏组织技能等都有专业的特殊要求。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者应互补互促。教师要根据专业、年级和个体的差异,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养训练。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体系

根据原《大纲》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细化为六大类17个项目(见表1)。

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实施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长期研究和探索。在重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技能培养训练问题,二是技能考核问题。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经验,和调研获取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与思考。

(一)加强课程渗透,坚持课内指导与课外自练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应具体渗透在学科教学法等相关课程中,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应注意发挥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并对师范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训练。如教师口语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考虑做到简约性,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实效性。用于讲授学时为30%,用于实践训练的学时为70 %,督促师范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技能训练活动,保障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教材、有指导地训练。同时,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强化教师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每节课都成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示范课,让教师以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常规训练活动,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在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指导任务尽管已渗透到相关的具体课程教学中,但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社团活动及学生自觉的训练,难以达到师范生在校期间的理想水平。为了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需要学校或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进行统一规范和安排。一是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表1),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下发给每位学生,让师范生一人学就能够了解到各年段训练内容与考核要求,并让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二是将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在课余、休息日开放,同时制定《早自习、晚自修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如主要包括:“开展晨读课”—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晨读练习。“每日一写”—学生每日都写粉笔字或钢笔字,每个学生一块小黑板,每日写一板;“每月一作”—指多媒体课件制作或简易教具制作。“每周一歌”—每周月晚上7 :30一8 ; 00练习唱歌。保障学生有时间、有场地、按要求进行训练。辅导员要按计划组织各班班干部安排好“每日、每周、每月一练活动”,并经常检查督促。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科专业技能的训练。从人学开始,四年不断线,确保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建立教师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练详

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鲜明的实践性特点,除了开展常规训练活动外,每年各院系要定期举办“未来教师杯”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可采用班级为单位初赛和院系决赛的参赛体系,围绕各个竞赛项目,通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上课、说课、粉笔字展示等多种方式,以及舞蹈比赛、美术书法比赛等方式,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舞台,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各教研室还可根据专业特点,定期举办师范生学科竞赛或教研活动。如文科教研室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理科教研室组织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促进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造就复合型人才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努力发挥校园文化在师范生职业技能形成中的渗透功能

与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一样,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一是应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教师职业技能成立学生社团组织,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二是定期请小学班主任、特级教师、杰出校友来校开展“说课、评课”等专题讲座或开设微型课程,传经送宝,为师范生搭建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确立师范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在校园网或各院系网站上开辟“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网站。把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件、讲义及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新课程的案例研究等品质教育资源挂到网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让他们网上学习教学设计或观看视频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培养的需要。积极创设、营造培养学生从教技能的实践环境,使练就从教技能成为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

(五)在实习支教活动中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

舒尔曼认为,“教学实习是经过认真设计的教学范例,而且都伴随着严格管理的、为学生提供容易进人实践的教学阶段,以确保学生学会所需的技能,并表现出恰当的工作表现、方法和价值观。”教学实习是促使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在一个教师的专业准备阶段是最有力的介人。教育部2007年7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是师范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的良好平台,”顶岗实习支教与以往的常规实习相比,时间为一个学期,具有全职性质,将实习生作为全职教师进行要求和考核。由于实习时间的延长,实习生上课课时、做班主任工作的时间大大增加,而且实习内容丰富,更加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借助这一平台,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已达到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实习支教之前,力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重点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将师范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上课模拟教学,培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模拟教学同学的教态表情、课堂语言、板书等逐一点评,促使他们反思、修改、反复训练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实习支教过程中,一是要求师范生参加所在实习学校的教研组学习、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这是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途径;二是实习后阶段,上教学汇报课并进行课后反思。通过教学的展示与反思,促使师范生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或进行一些带有探索性的尝试;三是在实习学校搜集原始材料、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教育研究,或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选择并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实习支教结束后,一是引导师范生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或调研报告,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技能;二是要进行的总结和经验交流。针对师范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拾遗补I},有针对性地补充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和缺憾,以期尽可能地进人到未来的工作领域。如我院教师教育学院在实习生回校后,针对部分师范生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仍然坚持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进行强化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评价考核

为了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不流于形式,真正把这一工作抓出实效,需要制定一整套明确规范的评价标准。目前,“除了普通话在语委的统一指导与考核下执行严格的标准以外,其它训练项目划分不够具体,考核的质量标准也不够健全”。应建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三级考核’,机制。考核工作由各院系教师技能教研室总体负责。各项考核标准由相应责任课程教师负责制定,教研室汇总,编辑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以下称《手册》)。该手册包括考核年段、考核项目、考核内容与要求、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等内容。

考核工作分三步:一是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分年段考核,教师按《手册》规定的要求严格组织实施。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参加考核,考核成绩不合格,在限定时间内可参加补考。二是常规训练考核,由辅导员组织各班学生干部负责考核。考核重在考勤。学生通过以上各项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教育实习。三是教育实习岗位考核;由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领队老师共同考核。学生通过以上各项技能考核和教育实习合格后,才能向学校申请办理教师资格证书。

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与考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运行机制,训练场地的落实,经费的投人等等,需要各相关单位统一规划,各负其责,按照明确目标一分步实施一示范指导一实践锻炼一严格考核五步骤进行人才培养,才能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水平。重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是我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为适应农村未来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实践探索,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浅析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

论文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课程设置不合理;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而有益的探索,创新实践教学对策,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师范的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实践性和发展性、更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障。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障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障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浅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教师职业技能 培训内容 培训管理

论文摘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不仅是师范教育特色的体现,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的要求。在认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的基拙上,构筑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优化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过程是培训有效性的保障。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障办学的高等教育水准,坚持并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应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探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反思传统的对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并实施符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及时,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多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第三,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完善培训质量监控。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培训机构,如指导测评中心等,出台培训与考核规程,由专人主抓,任课教师、学生“小先生”积极参与其中,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形成立体式的质量监控体系。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达标考核的方法,不达到合理要求不允许参加教育实习。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四,建立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为调动学生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应首先注重突出人学教育的师范性,在人学教育中突出教师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训练向准教师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转变,把职业意识转化成参与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增强学生争优取胜的信念,最终实现训练目标。还可通过各种技能大赛活动,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的舞台,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以赛促教,以赛促练。

总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和研究,力争更好地发挥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浅析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 本科 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整体构建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确立整体培养的意识,从各个相关环节人手,整体构建系统化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一、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提出的背景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特性要求

教师职业技能作为表征和体现教师职业独特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其强弱直接影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既是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障,也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小教本科专业的“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的定位决定了其培养的未来小学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教育理论,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小学教育中“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与之对应,小学教育专业职前的技能训练所占比重也应该很大。在日本,小学教师资格要求在大学教育获得的学分中,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学分比例为18/41,而中学相应比例为40/19。由此可见,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

系统科学理论指出,事物是系统各要素的统一体。任何客观事物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有机体。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系统的组成单元又可分为不同层次。在一个稳定的系统中,一方面,要素之间相互独立,彼此存在有着差异性;另一方面,要素之间又按一定比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教师职业技能就是这样一个由诸多有内在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因此,对职业技能进行培养也是一个漫长、复杂和系统的整体工程,任何一个环节、要素都会对技能形成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在以往的小教本科职业技能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各个环节各自为政、缺乏联系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职业技能培养的效果。因此,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应确立整体意识,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从各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和环节人手,探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借助无形的多方渗透和有形的专门措施,整体构建明确、规范、系统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二、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内容

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要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完善训练内容、建立多元培养路径、评价指标科学化等几个方面做起。其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前提,完善培养内容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建立多元培养路径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化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保障。

(一)激发学生主体性: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前

教学是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祸合而成的系统整体,是教师主体主导学生主体,学生主体接受并超越教师主体的主导的过程。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任何教学活动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技能培养的起点和前提。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主体性就是使学生明确专业定位,热爱小学教育专业,知道职业技能对于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清楚决定职业技能高低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和付出,从而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为此学校要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主体性,引起他们进行训练的兴趣和自主性,为职业技能训练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长久的内在持续动力。

(二)完善职业技能内容: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拙

职业技能内容是职业技能培养的依托和载体,完善职业技能内容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这种完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具体的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上看,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应该进人到培养体系中。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茶进行的今天,社会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职业技能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总结、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与教育发展需要的、崭新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十分必须与必要的。以往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多为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文字和图形表达、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等传统教师技能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新增有关新课程、信息社会等所需的现代教师能力。因此,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制订上要增加相应的能力的培养,如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以及师生关系沟通、人际交往、课堂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完善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对已选定的具体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训练的预设和安排的方案要完善,包括各种技能何时进行培养、采用何种方式、开设何种课程、如何进行考核、如何分项学习综合训练、怎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到位,制定完善的职业技能培养方案,使职业技能培养有方案可依,而不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抓起。

(三)建立多元培养路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关健

教师职业技能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实践性等特点,其培养需要立体、多元的培养路径,这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所谓立体、多元的培养路径,是指培养的时间、培养的形式、培养的手段、培养的方法等方面要多样化。即不仅要有课堂内的学习,还要有课前(如课前10分钟的学生试讲)、课后以及寒暑假(如小教学生暑期义务教育学校)等其余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技能训练课上进行训练,其它课程上也应该进行学习;不仅有技能的理论学习,还需要技能的实际训练;不仅有正式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活动,还要有技能竞赛、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的、具有多重教育价值的实践活动;不仅要有传统的教育手段如言传身教等,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示范、录制、信息反馈等手段实战演练和现场指导;不仅要有有形的专门措施(口语课、书法课及各种课外活动),还要有无形多方渗透(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处理)。这种融课上课外于一体、融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于一体、融传统与现代方法于一体、融有形无形于一体的训练将形成多方位、多途径、立体化多元的教育技能培养路径,从而提高职业技能培养的实效性。

(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化: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保障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将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的各项技能分门别类列出相关问题,评价人员根据这些特定的指标体系对各项技能进行打分,根据各项分数得到学生的技能水平等级。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复杂性和漫长性使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现显得尤为突出重要,它从衡量质量的尺度和标准发展方面为提高质量提供动力和保障。也就是说,评什么,怎样评,将有力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起着向导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保障。

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求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系统理论作指导,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项目及每个项目的权重系数,同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避免评价的主观随意性,逐步实现评价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其次,科煞化的评价机制要求在制订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注重基本技能的评价,以评价强化基础训练,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科学化的评价机制要求可操作性,即评价指标明确具体,方法简便易行,既可自测也可他测,从而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三、整体构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教师因素

整体构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既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完善训练内容、建立多元培养路径、评价指标科学化等各个环节的整体协调一致服务于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同时还需要其它因素的配合和支持。其中教师因素较为重要。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小教本科学生能否形成规范的职业技能及形成速度的快慢,将取决于教师对职业技能的理解、对指导方法的认识以及教师的示范。日本在微格教学发展的初期,效果不太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指导方法是拙劣的,他们的教学思想观念是陈旧的,在指导师范生进行微格教学时依然使用原有的一些方法。因此,在技能培养上,小教本科要配备能够胜任教师职业技能型课程教学需要的、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自身职业技能又很强的教师。一方面用科学的方法、理念去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另一方面,用“教师之师”自身的“示范”去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

总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是一个由诸多有内在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其培养要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从职业技能形成的各个相关环节和要素出发,探求其中的联系,整合各种环节和要素,整体构建。当然,这种构建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探讨,还需要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证实和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小教本科学生将来从教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摘要:教学技能是教师论文从事教学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目前,在如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方面存在许多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理清培养思路,优化培养方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建议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师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学学习成绩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构成,而且进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对专业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无奈。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是较低,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又复杂,教师的付出和他们的实际待遇很不相称。笔者近几年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了未来职业选择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真正愿做小学教师。因此,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技能培养不感兴趣;虽然是高中毕业生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能力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受就业选择市场化、选择多元化等(一些学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务员等其他想法)的影响,学生一入学,就为就业做准备,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对教学技能训练热情不高,对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投入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5.高师教学重学术、轻培养,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主要还是讲授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少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一方面难以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对策。高校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及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1.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

及时,建议进行课程调整,实施3+1模式。一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在设置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和小学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为师范生拥有广博的而深厚的知识打下基础。二年级开设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和教育类选修课程。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设置教育选修课程。例如设“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小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研究”等。三年级,开设技能训练类课程。例如设“小学基本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等。四年级,进行一个学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

第二,加强教育实习。新近的研究显示: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关键要素。为解决实习时间短、实习效果差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实习时间增加到16-18周,但时间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见习(每学期一周的见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有的学校采用两次实习,称之为小实习(集中见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等。见习是近年来小学教育专业比较重视的一个实践环节,有逐渐增加见习时间的趋势。但从目前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见习本身的特点及受其他因素影响,见习的收效不大。易导致走马观花;由于见习时间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实习时间,而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取消见习,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年。为解决见习问题,建议实施“拜师制”,即有目的地选择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即安排他们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见面,确立“师徒关系”。师徒关系明确以后,学生要和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联系,随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定期到小学观摩、助教。

2.采取多元、开放的培养理念,优化培养途径

及时,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该多元、开放。遵循的原则应是,统一要求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方向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应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技能主题活动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际教学相结合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还应使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多条途径,构建多方位、全员、全程的培养体系。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为保障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应制订系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中统一安排实施。在计划中应规定培训的时间、学时、培训内容及达标要求,使教学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应加强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领导和管理, 成立由相关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参加的领导小组;应制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规程》,保障技能培训工作有序地进行。

3.明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及时,应依据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协调统一的办法确定培养目标。长远目标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适应小学教学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具体目标分三个层次: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次,培养具有基本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再次,培养具有综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障目标的落实,建议采用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第二,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依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顺序构建教学技能内容体系。教学技能培养包括一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三个层次。基本技能指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的素质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语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体语表达)、书写技能、运算技能和艺体技能等;教学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作为适应小学教学要求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掌握运用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编写教案的技能、选择课程资源的技能)、上课技能(导入技能、设计教学过程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结课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课外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强调训练的情景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说课技能、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调控教学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

4.创造有刺条件,提高师范生素质

及时,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的生源问题。“两会”刚刚结束,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令人振奋,这将是提高师范生生源素质和切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议国家也能够选择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尤其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这将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根本保障。同时,还应该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教育的人才质量问题。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

第三,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具体措施是:(1)利用新生入学的时机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请小学教师讲座、观摩基本功表演、参观展览、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对学生渗透专业理想教育,逐步明确教师的素质要求。(2)学习有关教学技能的文件,使学生明确各阶段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要求及措施,在知晓的前提下,导之以行。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形成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和谐、活跃的校园气氛,是教师形成教学技能的重要环境和氛围,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开展各种教学技能大赛、教学科研立项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能力训练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能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浅析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重构

论文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时小学未来师资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职业水平的高低。应重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使未来小学师资能力结构得以改善,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师范生培养教学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师范生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专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内容。两份文件的颁发,有利于全国高师院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对培养合格师资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小学教师的培养在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更意味着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大纲》中的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改革的要求。基于城镇教师编制饱和,乡村教师紧缺的实际情况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特别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达标为牵引,着力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原则

本着继承、更新与发展的态度,我们对原《大纲》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设计并实施符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在重构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同时笔者在两个县六所乡镇小学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增多,村完小一级学校有住宿生,很多学校都缺少音乐、美术及体育类专业教师,需要语文、数学等教师从能教授小学一门课程向多学科教学发展。因此,需要在原《大纲》基础上拓展师范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校本课程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艺体活动技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生活管理技能训练等内容。只有这样,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才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农村教育实际,构建自己应有的技能结构,增强就业和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整体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要完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就迫切需要构建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因此,整体优化原则就要求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微型课程等各类课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凸显教师教育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如我院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重视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2008,2009级的实践教学分别占总学分比例为35.7% ,43. 1%;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认真修订教学计划,力求音乐基础、课件制作、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开设,体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低年级侧重解决基本技能与技能特长问题,高年级侧重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与教育研究技能问题。让师范生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初步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三)个性化原则

《大纲》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作为师范生,除了具备从事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外,不同具体专业方向的师范生还应具备进行小学某一学科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实现同一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个性特征。如语文教育方向对普通话、朗读、文本细读技能;数学教育方向专业对速算、绘图技能;英语教育方向对英语歌曲教唱、英语游戏组织技能等都有专业的特殊要求。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者应互补互促。教师要根据专业、年级和个体的差异,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养训练。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体系

根据原《大纲》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细化为六大类17个项目(见表1)。

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实施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长期研究和探索。在重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技能培养训练问题,二是技能考核问题。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经验,和调研获取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与思考。

(一)加强课程渗透,坚持课内指导与课外自练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应具体渗透在学科教学法等相关课程中,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应注意发挥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并对师范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训练。如教师口语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考虑做到简约性,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实效性。用于讲授学时为30%,用于实践训练的学时为70 %,督促师范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技能训练活动,保障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教材、有指导地训练。同时,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强化教师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每节课都成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示范课,让教师以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常规训练活动,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在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指导任务尽管已渗透到相关的具体课程教学中,但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社团活动及学生自觉的训练,难以达到师范生在校期间的理想水平。为了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需要学校或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进行统一规范和安排。一是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表1),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下发给每位学生,让师范生一人学就能够了解到各年段训练内容与考核要求,并让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二是将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在课余、休息日开放,同时制定《早自习、晚自修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如主要包括:“开展晨读课”—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晨读练习。“每日一写”—学生每日都写粉笔字或钢笔字,每个学生一块小黑板,每日写一板;“每月一作”—指多媒体课件制作或简易教具制作。“每周一歌”—每周月晚上7 :30一8 ; 00练习唱歌。保障学生有时间、有场地、按要求进行训练。辅导员要按计划组织各班班干部安排好“每日、每周、每月一练活动”,并经常检查督促。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科专业技能的训练。从人学开始,四年不断线,确保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建立教师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练详

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鲜明的实践性特点,除了开展常规训练活动外,每年各院系要定期举办“未来教师杯”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可采用班级为单位初赛和院系决赛的参赛体系,围绕各个竞赛项目,通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上课、说课、粉笔字展示等多种方式,以及舞蹈比赛、美术书法比赛等方式,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舞台,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各教研室还可根据专业特点,定期举办师范生学科竞赛或教研活动。如文科教研室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理科教研室组织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促进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造就复合型人才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努力发挥校园文化在师范生职业技能形成中的渗透功能

与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一样,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一是应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教师职业技能成立学生社团组织,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二是定期请小学班主任、特级教师、杰出校友来校开展“说课、评课”等专题讲座或开设微型课程,传经送宝,为师范生搭建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确立师范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在校园网或各院系网站上开辟“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网站。把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件、讲义及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新课程的案例研究等品质教育资源挂到网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让他们网上学习教学设计或观看视频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培养的需要。积极创设、营造培养学生从教技能的实践环境,使练就从教技能成为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

(五)在实习支教活动中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

舒尔曼认为,“教学实习是经过认真设计的教学范例,而且都伴随着严格管理的、为学生提供容易进人实践的教学阶段,以确保学生学会所需的技能,并表现出恰当的工作表现、方法和价值观。”教学实习是促使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在一个教师的专业准备阶段是最有力的介人。教育部2007年7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是师范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的良好平台,”顶岗实习支教与以往的常规实习相比,时间为一个学期,具有全职性质,将实习生作为全职教师进行要求和考核。由于实习时间的延长,实习生上课课时、做班主任工作的时间大大增加,而且实习内容丰富,更加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借助这一平台,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已达到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实习支教之前,力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重点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将师范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上课模拟教学,培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模拟教学同学的教态表情、课堂语言、板书等逐一点评,促使他们反思、修改、反复训练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实习支教过程中,一是要求师范生参加所在实习学校的教研组学习、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这是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途径;二是实习后阶段,上教学汇报课并进行课后反思。通过教学的展示与反思,促使师范生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或进行一些带有探索性的尝试;三是在实习学校搜集原始材料、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教育研究,或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选择并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实习支教结束后,一是引导师范生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或调研报告,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技能;二是要进行的总结和经验交流。针对师范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拾遗补i},有针对性地补充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和缺憾,以期尽可能地进人到未来的工作领域。如我院教师教育学院在实习生回校后,针对部分师范生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仍然坚持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进行强化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评价考核

为了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不流于形式,真正把这一工作抓出实效,需要制定一整套明确规范的评价标准。目前,“除了普通话在语委的统一指导与考核下执行严格的标准以外,其它训练项目划分不够具体,考核的质量标准也不够健全”。应建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三级考核’,机制。考核工作由各院系教师技能教研室总体负责。各项考核标准由相应责任课程教师负责制定,教研室汇总,编辑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以下称《手册》)。该手册包括考核年段、考核项目、考核内容与要求、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等内容。

考核工作分三步:一是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分年段考核,教师按《手册》规定的要求严格组织实施。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参加考核,考核成绩不合格,在限定时间内可参加补考。二是常规训练考核,由辅导员组织各班学生干部负责考核。考核重在考勤。学生通过以上各项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教育实习。三是教育实习岗位考核;由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领队老师共同考核。学生通过以上各项技能考核和教育实习合格后,才能向学校申请办理教师资格证书。

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与考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运行机制,训练场地的落实,经费的投人等等,需要各相关单位统一规划,各负其责,按照明确目标一分步实施一示范指导一实践锻炼一严格考核五步骤进行人才培养,才能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水平。重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是我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为适应农村未来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实践探索,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实践教学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分析

摘要:通过对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课程设置不合理;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而有益的探索,创新实践教学对策,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师范的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实践性和发展性、更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

前言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障。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障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障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本科学历小学教育课程研究

摘要: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直接关系到教师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要直面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举措进行解决,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服务于小学本科学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文章分析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究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基础教育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安排直接关系到教育人才的培养情况。为紧跟教育领域创新改革的需求,进一步培养的教育人才,促进教育课程优化,做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优化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问题的存在会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基础领域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解决好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势在必行。下文对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

一、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课程实施形式、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模式上都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一)课程结构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典型的结构不平衡问题。在本科学历课程体系中,多数高校必修课比例偏高(超过2/3),选修课比例较低,不受重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教学技能的教学人才。尤其小学教育专业本身作为典型的师范专业,更重视学生各个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力求培养出综合素质发展的教师。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学校必须紧跟小学教育工作特点、教师专业技能需求及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等,科学合理地设置选修课与必修课,从而满足小学教育专业在学生兴趣爱好、专业能力、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诸多培养要求。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在理论课程、技能实践课程安排上普遍存在理论课程比重超过实践技能课比重的现象。同时,在音乐、美术、绘画、舞蹈、书法等艺术技能课方面着力较小,课程设置直接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结合国内本科院校情况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仅仅保持在10%~25%之间,与教育专业本身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等特点背道而驰。虽然学生本身理论基础稳固,但实践技能方面不可避免地较为薄弱,形成了典型的高学历、低教能现象。课程结构设置上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现状不符,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与提高并不理想,能力与学历不相符合,同时也制约了未来教育人才对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办法的应用,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育人才。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问题

在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典型的人文教育部分。国内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中,通识教育课程单纯只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在人文素养培养、视野拓展、创新探索精神培养与锻炼上还较为欠缺。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及相关艺术课程的缺乏,直接制约了学生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一些资源与条件欠缺的本科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自然落于下乘。目前,国内的东部院校及重点院校相关课程开设比例较高且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及各地方院校则相对缺乏。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普遍较为单一且缺乏新颖性,课程内部结构的设置也不合理。比如,学科基础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共性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多以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等为主,与小学教育相关的儿童身心发展与研究课程则偏少,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领域涉及都不多。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主要从事小学教育,而这一内容的缺乏直接影响他们的从业技能与素质。虽然也有个别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无论是资源丰富程度还是分门别类情况都欠佳,实质性效果也欠佳。课程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教育专业个性、实践性类课程。比如,国内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不同培养方向的专业教师,诸如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教师等,随着偏向的不同也有所差别。有些分类较为细致,如小学英语、美术、体育等,通过细致划分,培养各个学科的从业教师;有些则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为主,结构设置上以综合教育为主。另外,在教师教育课程上,诸如汉语文化。绘画基础、舞蹈美术等较为欠缺,也使得课程结构缺乏科学性。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的缺乏及实践范围的狭窄意味着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实践类课程的低学分、低比例设置也使学生对这类课程不加重视。还有部分实践课程流于形式,缺乏操作性与实践性,教师在课程安排上也并不尽心。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意味着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必须在课程设置上有所进步与改善,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三)课程设置观念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观念上片面追求理论知识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国内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坚持学科本位,虽然学生能获得系统、完整且的知识体系教育,但在育人功能的发挥与挖掘方面则颇受限制。这无疑与现代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背离,同时也忽略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这一功能。过于强调理论性将会制约教育专业的进步与发展,既不利于学术研究的进步,也不利于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整体而言,小学教育专业的育人价值与专业性得不到完整体现。

二、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完善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结构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要积极完善课程设置结构,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识课与学科专业课及教育专业课的关系,以及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在选修课与必修课方面,要走出单纯的主次之分,以功能、特色与目标进行设置。必修课解决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遍性问题,选修课则解决特殊性问题,体现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选修课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长,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深度,贯穿本科四年教育,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多个性化教育的机会和选择。要明确认知教育专业课、学业专业课、通识教育课的地位、功能与价值,按照主次、轻重及内在逻辑关系安排课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需求来进一步优化。为突出教育专业的实践性,重点要突出教育专业课并提高其比例,面向小学教育做好教育人才的专业技能重点培养与锻炼,提升学生的未来职业素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要注意解决好结构性矛盾,真正解决好“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通过交叉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做到学为所用。

(二)关注儿童发展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未来主要面向儿童教育,必须坚持“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开设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相关课程,以便让学生掌握有关儿童健康成长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未来就业及职业发展服务。儿童发展课程的设置要紧跟小学教育工作的需求,围绕专业本身的教学目标,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顺利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真正在未来服务儿童教育。要使“以儿童为本”这一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内心,要将其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念进行重申,确保教育理念在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中得到贯彻与实施,将有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作为教学重点,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同步发展。小学教育专业要将尊重儿童、关注儿童身心需要作为学生未来的从业道德与准则。在开设课程时,重点针对这一方面进行改进,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根据教学情况及就业需求对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引入儿童医学、儿童社会学、儿童文化学等课程,充实教学内容,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业与发展提供支持。

(三)培养人才

高校要积极完善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科研型、反思型小学教师为目标,强化其专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及时反思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培养人才方面,要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理念与技术,通过应用新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以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能力及先进的教育技术打造品质的小学教育,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要围绕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优化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要面向小学教育需求,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手段;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结构不均衡、内容设置不合理等,直接影响教育人才的培养。高校要直面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领域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弊端,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完善课程结构,引入儿童发展课程,培养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促进本科学历小学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邹娟 单位:铜仁学院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河北省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小学教育专业在河北省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目前已在省内五所院校开设。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已经成为影响该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在调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包括求职经历、工作现状、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关系等方面,并在此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对策,如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整就业心态、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信息沟通与交流渠道以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促进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就业现状就业质量对策

本论文为2012年河北省人力资源研究课题《河北省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RS-2012-1143

一、研究背景

1998年教育部师范司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培养专、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项目,杭州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招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至此,我国开始了高师院校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尝试。2002 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小学教师培养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截止到2010年全国共有137所高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课程。

多年的实践探索使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小学教育本科招生数量不断增加。从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实际来看,课程设置不断完善,培养目标不断明确,但同时也突显了一些问题,如就业问题。从一些已有的调查来看,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调研,河北省开设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院校有:石家庄学院、邢台学院、保定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和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招生时间及招生数量如下表:

从表中所列的招生时间和人数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在河北省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唐山师范学院已经有七届毕业生,邢台学院有两届毕业生,2012年石家庄学院和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已经有及时届学生开始就业。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就业为例,该专业08级学生为及时届毕业生,共有学生57人,考研最终录取人数20人,占报考人数的67% 、班级人数的35%,从就业来看,通过教师招聘考试聘用12人,特岗教师和三支一扶 2人,自谋职业24人。

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也关系到我省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该如何发展,更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据目前的了解,河北省目前还没有小学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相关分析与研究,而对河北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对省内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培养方案的设置、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河北省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及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以上五所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院的08级毕业生和09级即将毕业的学生展开了调查。主要采用网络(如利用班级的QQ群、公共邮箱发放问卷)以及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截止到本文成文主要回收问卷61份(其中已读研的同学没有填答问卷)。其中08级毕业生共31人,09级学生共30人(09级的学生还没毕业,正在择业过程中)。

毕业生的求职现状调查

从问卷来看,私(民)营企业的毕业生占到39.3%,事业单位(含政府机关)占到36%,57.3%的毕业生工作的岗位是一般岗位,44.2%的毕业生认为现在工作不是很满意,先凑合着。36%的毕业生认为工作单位最满意的地方是专业对口,其次是地理位置和周边经济环境。59%的毕业生认为求职前期望的月薪是2001-3000元。62.2%的毕业生目前的实际月薪(不包括年终奖)为2000元及以下。参加工作以后,40.9%的毕业生从未调换过工作。44.2%的毕业生期望在目前单位工作1-2年。

从以上调查来看,毕业生的薪酬待遇大多数在2000元以下,但毕业生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更看重的是专业对口,说明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已经把自己的未来发展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希望未来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说明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还是比较认可的。较多的毕业生希望在目前的单位能工作1-2年,不想频繁的更换工作,说明毕业生希望多积累工作的经验,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毕业生的求职经历调查

从调查问卷来看,50%的学生在毕业后三个月内签了就业协议,21.3%的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签了就业协议。“毕业后的就业渠道”选择较多的是社会招聘网、招聘市场(会)、家庭和个人关系,分别占到了49.1 %、29.5 % 、27.8%。“获取就业信息最有效的渠道”选择较多的是网络信息(49.1%)、亲戚或朋友介绍(22.9%)、校园招聘会(21.3%)。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优先考虑的是薪酬与福利(68.8%)、个人发展空间(54%)、地域(49.1%)。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毕业生的问题是工作经验缺乏、社会关系缺乏以及个人能力不足,分别占到了65.5%、42.6%、29.5%。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是人际交往能力(52.4%)、专业能力(36%)以及自我表达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32.7%)。

毕业生认为表达与沟通能力(68.8%)、机警应变能力(42.6%)、外表仪容(34.4%)最重要。毕业生认为在面试过程中用人单位主要看重的是表达与沟通能力(55.7%)、组织与协调能力(49.1%)以及分析思考能力(34.4%)。在求职择业过程中63.9%的毕业生认为亲属或朋友的帮助较大,其次是学院老师或辅导员(22.9%)。47.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较大的优势是能力。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毕业生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指导服务是提供就业信息(54%)、求职面试技巧培训(42.6%)、就业形势、政策分析(31.15%)。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网络是学生就业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能否从网络中找到更多的就业信息,决定了大多数毕业生择业的空间。毕业生首先考虑的是薪酬福利,其次是个人的发展空间。说明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更趋于理性化。在求职过程中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更为重要,而且大多数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更看重的也是表达与沟通能力,表明学校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组织与协调的能力。大多数的毕业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以及加强求职面试过程的培训。

(三)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情况调查

从已有调查来看,50.8%的学生认为专业优势在于专业技能,而不足之处在于创新能力(31.1%)。52.4%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一般,只有0.3%的同学认为掌握得很好。49.1%的同学认为母校在专业课内容及安排以及师资力量方面最值得研讨和改进。而“大学教育中哪些素质和能力培养最重要”一题14个选项中,创新能力排在及时位(47.5%),其次是实践动手能力和业务能力(44.2%)。73.7%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对就业的影响较大,其次是社会活动(32.7%)。31.1%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考虑就业的问题。52.4%的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但认为对就业的意义不大。而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40.9%的学生认为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就业形势与政策最为重要。39.3%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般,主要在于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充分(36%)。

在校期间,学生认为对就业有促进作用的选项有相关课程与讲座(37.7%). 职业技能或就业政策知识竞赛 (32.7%)。学生认为对就业帮助较大的是教学实践59%,其次是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45.9%),39.3%的学生认为主要通过老师、朋友、亲属介绍获取了有关就业知识和面试技巧,而37.7%的学生认为是通过网络就业指导。49.1%的学生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54%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重点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方面的就业指导。49.1%的学生认为应该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以期获得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从以上调查来看,在专业教育方面,学生认为应该加强专业技能以及加强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就业的帮助较大,学生反而不太看重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只有0.3%的同学认为掌握得很好,但从长远来看,专业知识的掌握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学校应处理好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合理安排专业课内容以及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学校应加强实习实践方面的就业指导。

三、提升河北省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1)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从已有调查来看,学生更看重的是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自身素质的培养更为关键。但问卷结果也反映出学生不太看重专业基础知识与理论的掌握,这不利于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内容,如结合专业特点,加强通识教育类课程,并加强专业必修课如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有利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

(2)调整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从已有调查来看,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毕业生已经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情况,理性决定自己的就业意向,如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区域选择等几方面,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具有的角色定位、具有正确的职业评价意识、完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就业指导,包括就业思想指导、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心理指导、求职技巧指导、自主创业指导等,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3)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信息沟通与交流渠道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大胆尝试新的方式,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收集用人单位的信息,并与之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树立我校毕业生的良好形象,吸引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招收我校毕业生实习或就业。同时学校应合理安排学生求职面试的培训,不仅仅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而应该多样化,如观看面试的相关视频或录像,或设置模拟面试场景等,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并加强指导,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4)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学生就业。

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小教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就业的途径是多样化的, 如参加教师招聘考试,报考特岗教师和三帮一扶,以及在私立的培训学校就职或者自主创业等。从调查问卷来看,54%的学生从事着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但从目前的形式来看,小学学校的数量在逐渐减少,毕业的教师每年都在增加,对小学教育专业来说,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因此从专业培养的角度来说,学院应不断加强专业定位,把培养方案的设置与学生的自身专业发展以及就业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到适合的岗位。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构建新建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教育改革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培养必须坚持实践教学取向。实践教学取向的培养模式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百色学院为例,针对当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新时期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提出“师生换位”、“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

关键词:新建院校 实践教学 体系构建

社会发展到今天,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审视我们现今的教育发展情况,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不容忽视,所谓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为先,这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老区的发展,像百色,各县区、乡镇、村屯等急需大量的人才,需要大量的教师来支撑起我们百色发展的这座大厦。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培养教师的方式方法急需创新,这就要求实践教学体系要完整完善,以确保教师培养的质量,为一方发展做出贡献。

1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是实践教学定位不够合理。为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一些高校开始重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堂外的教育实习环节,但是对课堂内的实践教学还不够灵活和创新。过去由于受到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观念影响,学校普遍对实践教学这个环节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定位,实践教学更多的是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学生掌握实践性知识还不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是课堂内外教学实践的问题。课堂内的教学呈现出生成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具有组织、调控的能力。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性知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口头表达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较弱的问题。而课堂调控能力弱是学生较为突出的问题,他们还做不到从容。课堂外的实践教学表现为实习,而这实践学习,更多表现为一次性,学生刚入门,还没来得及反思和总结,实习就结束了,所以构建实习也仍需创新。百色学院属于地方高等院校,立足于百色,为百色各地方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的办学宗旨。要切实增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必须针对上述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尤其是构建出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2 构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三要点

2.1 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强化任课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理念,只有任课教师有这个意识,他才会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走向实践。

其次教学内容要以观摩性、参与性、模拟性等活动形式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通过理论的学习和亲身体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观摩性的实践教学是指师范生教学讲座活动等,如听观摩课和评课。而专家讲座介绍经验心得,可以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什么是品质课及如何上好一堂课,明确小学教师的成长历程。参与性的实践教学是指组织学生到小学学校教育中去,到小学去听课,了解小学教师如何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模拟性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校内实验室中进行试讲。

2.2 优化课程设置,继续完善实习和就业基地

学校开设的课程,应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导向,首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保障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相关课程得以开设;其次是保障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有效进行的基础。虽然,高校根据学生的就业进展情况,可以灵活地调整课程设置比例,但不能忽视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学内容要安排合理。比如,与教育理论课并列开设教学实践课,相应的包括要开设写字、口语、演讲和书法等课程。除了在课堂内要练习基本功,在课堂外还应组织师范生走出校门,在实践基地进行教育实践,包括熟悉学校情况、担任小学班主任和听课等。

教育实习和就业基地是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最关键的平台。以这样的关键平台为依托,可以使实践教学更直观,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快捷地获得实践性知识。学院可以与一批小学合作,将这些小学学校作为教育实践课程的实践基地,并且签署协议、正式挂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院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去这些小学见习、实习,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结构以及应有的素质要求。对于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学校可以采用“导师制”模式,如此,学生们如有疑问(包括学业上、实习过程中的疑问)可以和导师联系。这样,在实践中,学生产生疑问,然后与导师交流,解决疑惑,如此便能确保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3 注重效果评价,引导学生善于反思和总结

“导师制”的作用,即跟踪和观察所带学生的各项表现,有定期评价和不定期评价(应形成科学评价,在本校实际和特色的基础上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价指标)的记录,并将导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反馈给学生,与其交流,引导学生去总结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这个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建立档案,将其成绩和交流记录在案。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第二课堂,是理论知识的转换,其体系的构建是要保障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通过阐述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而提出构建实践教学的体系三要点,并提出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旨在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总之,学生师范技能的形成、教学创新精神的培养,理论知识学习是基础、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是一个新鲜事物,视唱练耳的课程教学也面临各种新的情况,要在新的形势下发挥传统视唱练耳教学的优势,进行符合六年制特点的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做好各项改革各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六年制本科;视唱练耳;教学改革

视唱练耳是音乐学科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基石。无论是高等音乐专业院校、综合大学,还是高等师范院校,每一个音乐学专业都给予了视唱练耳课程重要的基础地位和充分的学时保障。

从2010年开始,湖南及时师范学院在全国首次试点,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的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的培养计划,旨在分科培养的农村小学教师。其中,音乐方向即是整个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招收150人左右,分三个班级进行培养。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培养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及时、二届学生的视唱练耳课程已经结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14年6月,第二届六年制学生638、639、640三个班级的结业视唱音乐会的成功举行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同时,一些问题和不足也显现出来。如何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传统的视唱练耳举行模式,充分发挥六年制初中起点学生的学习特点,让视唱练耳这块学习音乐的基石更加稳固已是当务之急。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高师视唱练耳的传统教学目标有两个方面,及时,专业技能技巧方面:通过视唱和听觉训练培养学生快速的识谱、读谱能力及其对音乐的感知、听辨、记忆和表现的能力;理解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掌握音乐表现的方法,积累音乐语言;提高音乐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第二,师范技能方面:初步掌握视唱练耳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按照此目标进行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与训练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音乐基础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然而,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积累、鉴赏与表现明显不足,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有一些民族音乐,但教学方法、理解方式、表现手段等方面均采用西方音乐的套路生搬硬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今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中有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作为高师音乐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视唱练耳课,也应担负起这一重任。”另一方面,忽略了对学是进行艺术实践的训练。音乐是实践的艺术,音乐认知从艺术实践中来,并为艺术实践服务。对六年制视唱练耳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增加民族音乐与艺术实践这两方面的内容,并在具体内容与教学手段上要有明确的规定。

二、课时安排的改革

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大一、大二的四个学期,每周2课时。这种课时安排是针对四年制高招生设置的。对初中起点的六年制学生来说存在开课时间过短与周课安排不合理两个问题。首先,初中起点的孩子大都没有音乐基础,这一点从每年的招生考试就可以看出。初中起点的学生培养音乐技能的较大优势是年龄,声乐、钢琴、器乐包括舞蹈越早进入他们的学习范畴越好。而视唱练耳是学会这些课程的基础,不识谱、没有音高、节奏概念,这些视唱练耳基本能力的缺乏让钢琴、声乐、器乐等课程因在一定程度承担视唱练耳的教学任务而影响教学,导致进程缓慢,学习效果不理想。其次,六年制学生学制长,前几年可以充分而扎实的打好基础,无需急于求成。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六年制的视唱练耳课时安排可做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增加周课时,尤其是及时、二学期,把周课时2增至周课时4,让学生在入学之初通过足够的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识谱、读谱能力和音高、音准、调式等基本乐感,培养初步的音乐表达能力与意识,为声乐、钢琴、器乐的学习提供基础保障。有了一定的视唱练耳基础之后,在提高能力的学习阶段即可与恢复周课时2,以减少整体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课后自主练习的时间。二是延长学时,把四个学期延至六个学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从容安排各类教学内容,保障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视唱训练、听觉分析与音乐听觉训练三大板块。贯穿这三大板块的是以调式调性为主线,以节奏、音程难度的循序渐进为逻辑的各项教学内容。一般来说,通过两年四个学期的学习,完成7升7降以内民族与西洋各种调式各种谱号的读谱与视唱训练,以及包括音程、和弦、和声连接、节奏、旋律在内的各种音乐听觉训练,旨在综合训练学生理解、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看谱即唱的读谱能力,发展包括音准、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音色、织体等在内的音乐听觉能力,发展音乐记忆力和内心音乐听觉能力。这些教学内容注重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与严谨性,能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与能力。但对于六年制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这个培养目标而言内容过于高、大、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及时、教学内容完成困难。现行的视唱练耳教学过于与系统,内容庞杂且难度较高,尤其是调号多与复杂节奏的视唱,学生的实际掌握困难,导致教学进度拉慢,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现行课程内容主要偏向专业的技能训练与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审美能力的训练缺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降低了学习效率。第三,现行课程内容中缺乏视唱练耳教学法的训练。对于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而言,视唱练耳是他们工作中重要的“双基”教学内容之一,在高师阶段得到训练与指导是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保障。因此,六年制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精简内容、降低难度,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增加民族民间音乐的视唱与听辨,增加本土音乐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加强课程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的结合,可以借助举办视唱练耳音乐会的形式,鼓励与刺激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自觉性,充分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增加视唱练耳教学法的内容,加强与锻炼学生将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教学与运用的能力,让学生从教学层面去总结视唱练耳的学习规律与训练方法,为今后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的视唱练耳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都是以老师为主体,对视唱与练耳两部分内容进行“灌输式”的授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对视唱练耳课的兴趣。因此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视唱练耳课堂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求老师改变传统视唱练耳课的灌输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做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实现视唱练耳课“教与学”相结合。其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合理采用多媒体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提供多元信息与良好的示范,优化音频效果,增加听觉训练的音色,丰富视唱练耳教学手段与内容,实现视唱练耳教学方法的多元风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材编写的改革

教材是专业知识的载体,是教学过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因此教材对于课程教学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国内通用的视唱练耳教材大致分为四类,一是针对儿童学习音乐需要的,如赵方幸编著的《儿童视唱练耳教程》等。二是针对普通人群学习音乐需要的,如李重光编著的《怎样读简谱》等。三是针对音乐高考培训需要的,如陈玉香编著的《高考音乐强化训练――视唱练耳卷》等。四是针对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课堂教学需要的,如许敬行、孙虹编著的《视唱练耳》等。从难易程度、适用范围、内容安排等各方面来说,这几类教材显然都不适合六年制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了保障教学效果,应该尽快组织相关专业教师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具体编写时要根据农村小学音乐本科六年制学生的年龄层次、专业基础、学习经历、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安排教材的内容和进程,同时注意增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民族器乐、经典戏曲唱段等内容。二是增加艺术实践的内容,包括艺术实践的形式、曲目、排练、演出等各个环节的计划与安排,将技能训练与舞台表演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在艺术实践中提高视唱练耳的技能技巧与综合运用能力。

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新鲜事物,它对视唱练耳的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发挥传统视唱练耳教学的优势,并进行符合六年制特点的教学改革,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不断的进行实践与探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