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人力资源师论文

摘要:办好职业教育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关键在于师资,合理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需要重视改革用人机制、合理引进人才、注重教师能力和专业培养、健全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等多方面。合理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能为学校带来预期的教育经济效益,只有良好的师资才能塑造一代“应用性”技能人才。
人力资源师论文

人力资源师论文:人力资源师论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来源范围窄,部分学科人才资源短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主要来源于企业,是文武双修的“双师型”人才,但目前青年教师队伍“从校门到校门”的现象仍没有根本的改变。很多年轻教师是从本科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到高职院校任教,这些人缺乏实践锻炼,动手能力普遍较差,难以教出技能型应用人才。同时,这些教师因社会及自身各种原因,经济压力比较大,承担了比较多的教学任务,课时量大,工作超负荷,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培训和实践锻炼,这样“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就出现了较大的困难。

2.招聘时过分强调物质方面的待遇,但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高职院校尤其是其中公办的院校仍以旧有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观念对待新进教师的选聘,在招聘甄选环节将自己定位的高高在上,等着人才尽收囊中。特别是重学历轻技能,导致在教学中,面对技能课程,不能胜任教学改革要求,需进一步培训,另方面再去花大资金外聘技能型教师。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人力成本。

3.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许多高职院校仍采用“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传统的人事管理手段像新进教师对岗位的自我适应、打卡的硬性考勤制度、无过就等于有功的奖惩体制、无期限的劳动合同等,挫伤了新教师的积极性和热情。随年龄增加,学习和创新的热情逐渐消退。

4.未能很好推广终身学习的理念。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少,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教师自身又缺少实践锻炼的平台。院校本身对其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也不重视,对个别教师通过努力实现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也无任何的奖励和减免费用等鼓励措施,宁愿招聘高资历高条件的人才也不愿花功夫去培养已有的人才。另外,公办院校教师的“退出通道”基本上缺失的,其职称基本上是能上不能下,因此,也很少有解聘的现象,很多青年教师工作几年后就激情渐减,不求进步了。

5.用老套的考核方式应对所有岗位,所有人。高职院校对教师通用的考评方式是大组互评也即360度考评,每年如出一辙,打分波澜不惊,无刺激效果。在例行的学生打分环节中,反馈又极少。年复一年,只剩例行程序。

6.未能体现薪酬结构的合理、公平和公开。高校教师的薪酬结构设计简单,主要由财政的统发工资和院校的结构工资两部分构成,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本校教师薪酬的对外竞争性、对内公平性等特点。大多教师至始至终不理解自己的薪酬怎么得来,课时工资如何计算,一切都是稀里糊涂。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构想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的未来和希望,是搞好高职教学工作的主导力量,是高职院校能够长远稳定发展的根基,搞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必须转变旧有观念,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为青年教师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其将青春的力量和热情挥洒在事业上。

1.把好入口关,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打破旧有的唯学历、职称论。学校应该在“从校门到校门”的必然选择中,端正高高在上的思想和态度,不能只是一味的等待,放低姿态,主动出击,在师资引进中严格把好“实践技能”关,在社会和企业中寻找符合专业技能要求的“专家”,让这些“专家”把真正的实践带入学校,带上课堂。同时,计划好其之后的培养路线,多提供企业培训和学习实践的机会,对主动参与的培训和提升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和支持。

2.做好“工作分析”,缩短青年教师的适应期和磨合期。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任职者一人担负多种岗位职责,相互交叉的情况。很多领导认为,能者多劳,更是将繁重的工作压到部门个别几个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身上,认为其他老教师或是能力差的教师用了还不如不用,是在重复做无用功。殊不知,这反而造成了工作量的不平衡,大家忙闲不均,心有怨言。工作分析可以相对解决该情况,而且对于新进青年教师,可以以此熟知自己的工作和岗位要求,弥补差距,缩短其适应期和磨合期。

3.用好管理中的“蘑菇定律”,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蘑菇管理”指的是组织或个人对待新进者的一种管理的心态。现在有许多青年教师放不下大学生的架子或研究生的身份,不愿委屈做些端茶倒水、跑腿送报的小事,忍受不了做这些平凡的工作,因此态度消极频繁跳槽。新人需要在“蘑菇”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当然,蘑菇管理是一种特殊状态下的临时管理方式,管理者要把握使用的度,被管理者也要诚心领会,早受益。

4.实行“以人为本”的软性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很大程度上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单以职称、工资等物质刺激来获得士气与积极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青年教师的主体地位。“巴掌与甜枣”的硬性制度会否定人才的主体地位和社会性,破坏人力资源发挥作用,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特点与实际,将硬性制度柔和化或予以适度的弹性。

5.加强培训,鼓励学习。教师培训应是终身制的。特别对于青年教师,不仅应在知识、技能领域提供在职培训,在思想行为及职业道德上也应有相应的教育措施,降低教师们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投入大量资金,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更高的学位,通过定期培训有力促进师资队伍结构的良性变化和健康发展。

6.科学考核,加强沟通与反馈。高职教师更要有“双师”的职称资格,因此须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制,拉开绩效差距,加强沟通反馈,更注重实际的考核内容,在薪酬中加以体现。

7.薪酬结构设计合理,做到公平公开。把人性化的软性管理思想融入到制定高职院校薪酬结构设计的各个环节,注重人的个体和层次差异,满足人的不同需求,实现鼓励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扩大化的宽带薪酬体系和弹性化的福利制度等。同时,及时反映青年教师各方面的进步和提高,鼓励创新和学习。公开薪酬的计算程序和结果,做到其心中有数。

作者:董敏敏 单位: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财经系

人力资源师论文:职校教师人力资源配置论文

【摘要】办好职业教育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关键在于师资,合理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需要重视改革用人机制、合理引进人才、注重教师能力和专业培养、健全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等多方面。合理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能为学校带来预期的教育经济效益,只有良好的师资才能塑造一代“应用性”技能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师;人力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历史性的变化,有效的拓宽了青年求学成才的道路,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技术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要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职业特色的技术人才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师资,只有良好的师资才能塑造一代“应用性”技能人才。正如周济部长指出的:及时位的、起关键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师队伍。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人才强校”也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基本方略。教师资源是一种无形资产,合理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能为学校带来预期的教育经济效益,发展职业教育做好职业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工作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着薄弱环节,特别在培养大批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方面还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其问题的“瓶颈”恰恰是我们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跟不上当前迅猛发展的职业教育要求,中职师资现状某种程度已经影响和制约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1)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以及专职和兼职教师的比例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匮乏,特别是具有高技能的实习指导教师少。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2)没有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吃大锅饭的现象严重,教师的紧迫感不强,中职教师师资人才引进渠道不畅,管理中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和培训工作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具有职教特色的培养培训模式和规范化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对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上亟待于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培训和继续教育。(4)青年教师中大多是刚走出大学校门又直接进入职业学校校门从教的,他们大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差,自身缺乏实践锻炼,不熟悉所从事专业的技术技能,更不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不足,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造成讲课不生动,指导实践缺乏自信,难以完成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总之,职业教育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培养渠道不畅,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师资培养、培训、录用、选拔制度及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远不如普通教育那样完善和规范。

二、合理进行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思考

为适应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职业教育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需求,须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上下功夫,要以加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及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中职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才能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职业学校定位、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在教师人力资源配置上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应树立中职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全新观念

1.注重人才资源开发和引进人才。中职教师师资配置管理要由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人才资源开发,由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转向教师资源的开发、保障和利用。教师管理模式、机制和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教师潜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人才的接收和引进。规范有序的人才流动模式是职业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学校要将人才的内引外联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建立相对稳定的人才师资队伍和出入有序的流动人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师资来源渠道要拓宽,要注意吸收一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改善师资的来源和结构。

2.健全激励机制,营造竞争氛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要想站稳脚跟,谋求职业学校的发展,在人才使用上就必须根除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思想,彻底打破教师的铁饭碗,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一是实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对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性不强、工作不称职的教师,实施不聘或缓聘制度;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发挥经济杠杆作用</PGN0032B.TXT/PGN>,实行多劳多得,品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分配制度的改革不仅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对少数暂时落后的教师也是一种有力的鞭策。三是要建立教师评选制度,对取得优异成绩和显著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二)应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下转第24页)(上接第33页)段会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大大提高职业学校中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的效率。这就需要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备掌握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才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2.重视教师一专多能。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大多身处多重角色,既是理论课的施教者,又是实验实习课的指导者,有的还是校内外产学结合的开发者,或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因此,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只单一掌握一门理论学科的知识或技能,而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人才。

3.师资培训是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职业学校教师是职业技能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合理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要重视对专业教师的不间断培养。师资队伍培养既要重视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教学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经过培训获得“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各类“技能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还要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及生产一线现场实践学习、进修的机会,让教师通过参与现场实践,较大程度获取前沿学科知识、岗位新技术、现场新设备,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三)健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队伍是教师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是教师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为适应职业教育现代化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束缚,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专业梯队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采取有效措施,实行政策倾斜,通过重点培养、选优扶持、动态管理的办法,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格局,为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环境。

1.完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制度。职业学校要掌握一批年龄在35岁以下,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务的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象。给他们创造培训条件,通过一定年限的培养,促使他们成长为既掌握专业理论水平,又能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还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教学工作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

2.建立和完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制度。办的职业学校,应以培养的学科中坚力量为核心,要掌握一批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中、高级职务的骨干教师作为培养对象。选送攻读专业硕士学位,通过专项资助,开展重要的课题研究,参加较高层次的中职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支持他们撰写教学经验和有价值的论文。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具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在教书育人、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成绩突出,在学科中真正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人力资源师论文:浅析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摘 要:进入21世纪,人力资源迎来了新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而现在企业最注重的是培养人才,本文就经济师人力资源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方法,联系当今社会状况和需求,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 经济师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一、我国人力资源现状

当今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地位,这标志着我国逐渐走向世界大国,但是在发展的强大体系下,我国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起步较发达国家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经验不如它们丰富,虽然我国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利用率较低,这就需要我国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相关策略。 中国论文联盟

我国的人力资源出现的主要问题在管理上,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人才,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是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需考虑的问题。现今我国的人力资源在管理方法方式上出现的问题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发展,导致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发展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完善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种内部资源,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管理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作为人才的集中地,无论是在人才的培养还是开发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降低企业在人力资源上投入的成本,较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和提高为企业的贡献率,不仅能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参与意识,也能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使其发挥所长,推进企业的改革创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中,最终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员工,他们的自身素质问题很重要,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分配。在企业中,人才的培养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企业要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发展员工个性,鼓励员工大胆创新,培养员工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实用性人才,让员工具有参与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3、如何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企业的人力资源包括:企业员工,企业其他人员和新进员工三部分。首先关于员工方面,在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在保障员工工作顺利完成后保障员工的权利,是员工关心的问题,也是员工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企业应该履行与员工签订合同中所规定的条例,按照合同的签订内容给予员工应得的权利,我国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的方法无论在企业的员工人才选择上还是员工履行其义务上,都具有可实行性。对于企业其他人员方面,要提高其他职工的服务水平,培养职工服务的意识,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对于新进员工方面,要以深化企业改革为基础,培养新进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新进员工对企业改革创新方法的参与热情,以便企业更好地对新进员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三、如何加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

1、培养竞争意识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方便同时,也把注意力转移到创造科技和财富的人身上,在大家广泛关注下,作为代表的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管理过程中,要培养人才的竞争意识,要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力,经济师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规划中,通过竞争来激励自身的素质的提高,根据企业的管理体制要求自己,树立发展新目标,企业需要有创新意识的管理者和参与者投入企业的建设中,培养竞争意识能够激励人才较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企业整体的软件力量。

2、提高人才能力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能力是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础。管理者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比较稀缺的,一个企业的规模再强大,发展理念再先进,员工能力再强,没有一个好的管理者,企业也是无法顺利发展的。提高人才的能力,培养人才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了解企业各部门的组成和职能,有先进的发展理念,能够规划出企业的发展前景,能适应企业和商业发展的需要,才能管理好企业内部成员和促进企业的发展,管理好整个企业。

3、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好的人才如何让其较大限度地展现和服务,需要企业建立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合理地佣金制度,根据其贡献的多少给予相应的回报;制定战略发展计划,明确企业发展目的和未来发展前景,能够让企业员工有一个对企业发展总体的认识,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在体系的规范下,有目的有规划地实施人才培养发展的计划,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在强大体系的支撑下以人才为填充,才能巩固企业的发展。

四、结论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在企业发展中制定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企业战略计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人力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起步晚,人才利用率不高,所以更加要加快人才发展战略的部署,在企业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能力,都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发展方向,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在人才利用上的。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总规划的实施。

人力资源师论文:浅谈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对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

论文关键词:教师人力资源 均衡发展 战略资源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发挥人力资源本身作用的同时,不断地再造与重塑社会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重要的是她能够也应该引领社会的先进文化、选择与传承的人类文明,从而区别于其他生产要素而为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纵观企业管理的全部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总的趋势是管理的软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这一背景下兴起。中国改革开放后,对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在理论上迅速与世界接轨,但在实践中还比较滞后。一个总的发展趋势便是更加注重个体的人的发展,强调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科学的发展。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稀缺资源,而教师人力资源位列所有人力资源之首,为社会再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后备力量,而超出诸如石油等其他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教师自身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将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均衡与科学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意义

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的在于解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成为我国寻求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把我们巨大的人口资源优势变成人力资源优势需要一个踏踏实实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得到真切的尊重,即实现“人本位”而不是“官本位”,这就需要政府作出痛苦的抉择,接受外部的批评,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由“官本位”转变为“人本位”。否则的话,目前大量的人才与资金外流的状况就不会改变。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不断增长,一些体育、影视等明星纷纷取得外国国籍,官员的家属与子弟的移民,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这些人并不看好中国的发展,怀疑它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人力资源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发展战略,对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是衡量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指标。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怎样依靠人民、如何为了人民、如何由人民共享这些具体实施与操作层面的问题,必须有人来做详细的分解方案,扎扎实实地推进,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和口号。而这些都是要由人来做,由有知识、有才能、有道德的人来担此重任。所以,要给予这些人位置、待遇与发展的平等机遇,要有一种环境和制度,以保障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中国今天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名。人口巨大的中国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就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但是我们一直号称的和平崛起却使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出现与和平不协调的声音和行动。一方面,南海问题的多边化与国际化已经成为无法挽回的事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错失了很多机遇,这也说明我们在这方面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人才在泱泱大国没能有机会贡献自己的智慧,这是一种悲哀,其实我们有能力为人类和平发展提供创新模式。

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的在于解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这是我国有别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强国之路的重要特征。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成为我国寻求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对社会的独特作用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作用是通过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来体现的。最初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舞台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日益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更加开放的大学校园难免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日益行政化的高校管理很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有学生,又有教师。“官本位”依然会是主流的追求,学术往往会屈从于行政的。法国的狄德罗曾说过:“除去真理和美德,我们还能为什么所感到?”——那是一个单纯而美好的年代,大学是神圣的,曾寄托了多少圣洁的理想与期待。今天,当人们开始抱怨大学的世俗化的同时,也说明我们教师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大学作为先进的组织,其运行机制与文化氛围应该成为所有其他组织效仿的对象,这就是大学的文化引领与文明的选择与传承功能的发挥。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特别是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以来,教学、科研与服务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并至今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三大职能随着社会变革的需求在不断调整其内涵与外延。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质性的合作形成良性的互动,这已经为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实。比如,美国的硅谷就是以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教学(培训力量)、科研为依托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和加速器。而且,因此高校所形成和向社会传播的“文化生产力”氛围将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注入更深的底蕴。这些作用的充分发挥要依赖于教师人力资源的言传身教,教师对社会的贡献不单是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量化指标,而在于教师是如何把孩子们引领上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热爱生命、关心他人等拥有良好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幸福人生。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缓慢进行这样一个状态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的传播、道德的示范、创造力与心智的开启,所有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是要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前提条件是要让教师在学校得到尊重,让知识在学校得到尊重,学术的事情由学术的专家来决定,而不是屈从于行政权力,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过度的行政化倾向。

今天,我们慨叹社会发展了,很多人富了起来,有了大房子,有了车,24小时忙忙碌碌,但是幸福感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增长。如今我们面对的是:宽阔的大街上车辆的愈来愈多,我们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污浊;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或逃逸或者更加令人发指的行为;毒奶粉与地沟油,加上各种激素、化肥的蔬菜水果,哪里还有安全的东西,人们无处藏身;道德的沦丧、学位的贬值……所有这些,有人把它归结为教育的失败,这是不公平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体制背景下,教育承担不了这么多的职能,仅靠教育解决这些问题,就像我们把官员的廉政寄托在官员自身的道德品质上一样是不靠谱的。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发挥人力资源本身作用的同时,他们是在育人,教师身上的任何瑕疵都会作用于学生的身上,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工作呢?教师人力资源不断地再造与重塑社会人力资源从而塑造民族的未来。同时,教师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她能引领社会的先进文化、选择与传承的人类文明,从而区别于其他生产要素而为社会和谐与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简介:郑立新,副院长,副教授,从事教育文化研究。

人力资源师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视诵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问题探析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 需要层次理论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日益受到重视。高校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引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之中。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出发,结合当代青年教师的特点,特别是需求特点,以此来分析当前高校对青年教师激励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结合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一个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对于高等学校来讲,学校教师成为了学校的最重要的资源,也是高校实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功能的必要保障。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出发,重点研究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问题。笔者认为,在高校教师队伍之中,青年教师具有自身特点,同时也是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重要力量,研究青年教师的激励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高校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必须重视高校教师的激励问题,运用多种激励手段,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管理目标。而在教师队伍之中,青年教师占有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随着高校招生扩招和高校规模的壮大,对新教师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对青年教师的激励问题也显得日益重要。

一、青年教师的需求分析

要研究青年教师的激励问题,笔者认为,必须首先了解当代青年教师的特点,特别是青年教师需求特点。

高校青年教师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的人力资源,和其他年龄阶段的教师一样,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职业身份、社会地位,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与其他年龄阶段教师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青年教师泛指在高校工作的青年教职工,年龄基本分布在35岁以下,包括专任教师、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一般来讲,青年教师在学校工作的时间比较短,都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特别是对于近两年新进的毕业生来讲,他们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工作年限相对较短,工作经验不是很足,更需要学校管理者给与足够的重视。

激励指的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去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和动机,从而强化、改变人们行为的反复过程。激励的对象始终并且只能是人[1]。内在需求是激励的内在机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我们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都是有需要的,其未满足的需要是产生他们工作的动机,也是激励他们工作的原因。马斯洛把人需要分为以下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作为高校的青年教师,他们具有自身特有的需求特征。只有正确认识青年教师的需求,才能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应对措施,从而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J、具有较强的物质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存和安全需要是较为低两个层次,但是却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质保障,才能满足生存和安全需求。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工作时间较短,获取劳动报酬相对较少。特别对于刚刚毕业任教的新教师来讲,完成学业基本上靠父母的资助,毕业参加工作需要自己积累生活的资本,而当前物价上涨特别是房价居高不降,将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应对恋爱、购房、结婚生子、抚养父母等重担。因此,物质需要比较重要并且比较迫切。

z、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的需求

对于个体人来讲,人既是“经济人”,即追求物质利益较大化,但同时也是“社会人”,具有社会交往的需要。青年教师毕业任教,同时也就意味着以前学生时代学校集体生活的结束,需要在新的工作岗位与工作环境中,开始新的人际交往活动,建立新的的人际关系。他们迫切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同和学生的热爱。

3、具有较强的发展需求

发展需求是指对主体素质或者条件不适应状态的趋平衡要求[[21。青年教师要满足发展的需求必须依赖于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修,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为其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高校中从事行政工作和教辅工作的青年教师大多为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他们中有的担任教学秘书,有的担任学生辅导员,有的担任实验辅导教师,尽管这些角色在学校中都是缺一不可的,但相对而言,他们在学校中的发展空间较小,因此这些青年教师具有强烈的深造欲望,渴望通过深造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和专业水平,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具有较强的事业,‘

高校青年教师,不管是行政人员、教辅人员、还是专职教学人员,都希望在岗位上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学以致用,有所成就,获得其事业上的成就感。人从事工作的成就感往往会激发更高的工作热情。高校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管理者能够重视青年教师的创造性,给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二、当前高校对青年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高校管理者对青年教师激励进行了大胆探索,采取了一些举措,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i、认识不足

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认识不足,这是导致对青年教师激励不足的直接原因。学校管理对青年教师激励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也难以制定出较为切合实际的针对措施。同时,在认识上,高校管理者”重引进轻使用”,对青年教师培训不足,同时缺少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管理。

2、具体措施不到位

高校虽然重视青年的工作生活,但是在具体的激励措施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2. 1物质激励不足

青年教师收入偏低直接影响到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的发挥。整个教师队伍都存在这个问题,就是高校教师物质奖励不足。虽然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与其他行业同学历、同水平的员工相比较,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不具有外部竞争性【31。特别对于广大的青年教师来讲,受到工作年限和职称职级影响,他们工资津贴收入普遍不高,很难满足其物质方面的需求,因此往往会挫伤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2激励方式单一

高校激励方式单一,表现在不同的年龄段的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激励不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有不同的需求,应该采取多种激励方式的结合J但是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激励,激励方式过于单一。在管理理论中,激励方式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思想工作、适当的工作的安排、培训、民主管理。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激励措施中,重视物质激励,但是忽视了精神激励,还有就是缺乏对青年教师的培训,目前高校仅仅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而缺乏专业深造和技能提高的培训。

2. 3激励中公平性失衡

根据公平理论,人们是需要公平的,而公平主要在比较中获得的,如果在激励过程中缺乏公平,激励效果就难以达到。在高校中,进修培训和职称评定中的论资排辈现象普遍存在、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流于形式、考核奖励中的轮流坐庄,既抑制了高校教职工工作的热情,有抑制了教职工的创新动力。青年教职工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而所得较少。

三.完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的措施

根据青年教师的需求特征,并结合当前高校对青年教师激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下面的针对措施。

!、提高认识

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讲,一定要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激励工作,并能够结合自身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全校营造出重视青年教师、尊重爱护青年教师的良好氛围,把青年教师作为学校重要的人力资本来看待,重视其需求。

2、改革分配制度,满足青年教师的物质需求

分配制度要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劳优配”的分配原则。近年来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了工资之外的岗位津贴制度!4]。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财务状况,结合教师队伍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工资分配方式。首先,报酬和奖励的种类应当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教师的需求。管理部门要充分了解青年教师的困难,并据此确定报酬和奖励的种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报酬与奖励制度的有效性。比如住房问题是青年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对此,学校应根据财力,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其次。报酬和奖励的多少应与工作业绩挂钩,建立向青年教师适度倾斜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3、建设校园文化,满足青年教师社会交往的需求

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是任何一所高校必不可少的的精神支柱[[5]0高等教育的两大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校园文化生活都是他们进行人际交往,满足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讲,一定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关心青年教师,解决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在全校形成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握时机,深人到青年教师中间,与他们交流,了解其实际苦难,帮助其解决困难,使其产生归属感。学校还要适时举办一些能够体现青年教师特点的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人际交往的平台,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

4、健全进修培训制度,满足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建立与完善业务进修、培训机制是优化教师学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迫切要求满足的需要。特别是刚组建升格的高校,更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在职培训、脱产进修以及出国深造等,以多种形式的培训满足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对要求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视工作岗位的情况酌情安排工作量,尽可能提供方便,为其创造条件。

5,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满足青年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学校必须制定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公平地评价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做出的贡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对青年教师做出的成就予以肯定和奖励。同时应该为青年教学提供帮助,帮助他们进行专业深造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并且为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便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要有效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激励,必须结合青年教师的需求特点,并且结合当前青年教师激励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唯有如此,才能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力资源师论文:浅谈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对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

论文关键词:教师人力资源 均衡发展 战略资源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发挥人力资源本身作用的同时,不断地再造与重塑社会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重要的是她能够也应该引领社会的先进文化、选择与传承的人类文明,从而区别于其他生产要素而为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纵观企业管理的全部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总的趋势是管理的软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这一背景下兴起。中国改革开放后,对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在理论上迅速与世界接轨,但在实践中还比较滞后。一个总的发展趋势便是更加注重个体的人的发展,强调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科学的发展。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稀缺资源,而教师人力资源位列所有人力资源之首,为社会再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后备力量,而超出诸如石油等其他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教师自身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将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均衡与科学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意义

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的在于解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成为我国寻求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把我们巨大的人口资源优势变成人力资源优势需要一个踏踏实实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得到真切的尊重,即实现“人本位”而不是“官本位”,这就需要政府作出痛苦的抉择,接受外部的批评,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由“官本位”转变为“人本位”。否则的话,目前大量的人才与资金外流的状况就不会改变。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不断增长,一些体育、影视等明星纷纷取得外国国籍,官员的家属与子弟的移民,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这些人并不看好中国的发展,怀疑它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人力资源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发展战略,对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是衡量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指标。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怎样依靠人民、如何为了人民、如何由人民共享这些具体实施与操作层面的问题,必须有人来做详细的分解方案,扎扎实实地推进,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和口号。而这些都是要由人来做,由有知识、有才能、有道德的人来担此重任。所以,要给予这些人位置、待遇与发展的平等机遇,要有一种环境和制度,以保障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中国今天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名。人口巨大的中国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就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但是我们一直号称的和平崛起却使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出现与和平不协调的声音和行动。一方面,南海问题的多边化与国际化已经成为无法挽回的事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错失了很多机遇,这也说明我们在这方面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人才在泱泱大国没能有机会贡献自己的智慧,这是一种悲哀,其实我们有能力为人类和平发展提供创新模式。

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的在于解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这是我国有别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强国之路的重要特征。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成为我国寻求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对社会的独特作用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作用是通过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来体现的。最初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舞台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日益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更加开放的大学校园难免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日益行政化的高校管理很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有学生,又有教师。“官本位”依然会是主流的追求,学术往往会屈从于行政的。法国的狄德罗曾说过:“除去真理和美德,我们还能为什么所感到?”——那是一个单纯而美好的年代,大学是神圣的,曾寄托了多少圣洁的理想与期待。今天,当人们开始抱怨大学的世俗化的同时,也说明我们教师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大学作为先进的组织,其运行机制与文化氛围应该成为所有其他组织效仿的对象,这就是大学的文化引领与文明的选择与传承功能的发挥。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特别是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以来,教学、科研与服务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并至今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三大职能随着社会变革的需求在不断调整其内涵与外延。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质性的合作形成良性的互动,这已经为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实。比如,美国的硅谷就是以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教学(培训力量)、科研为依托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和加速器。而且,因此高校所形成和向社会传播的“文化生产力”氛围将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注入更深的底蕴。这些作用的充分发挥要依赖于教师人力资源的言传身教,教师对社会的贡献不单是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量化指标,而在于教师是如何把孩子们引领上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热爱生命、关心他人等拥有良好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幸福人生。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缓慢进行这样一个状态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的传播、道德的示范、创造力与心智的开启,所有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是要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前提条件是要让教师在学校得到尊重,让知识在学校得到尊重,学术的事情由学术的专家来决定,而不是屈从于行政权力,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过度的行政化倾向。

今天,我们慨叹社会发展了,很多人富了起来,有了大房子,有了车,24小时忙忙碌碌,但是幸福感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增长。如今我们面对的是:宽阔的大街上车辆的愈来愈多,我们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污浊;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或逃逸或者更加令人发指的行为;毒奶粉与地沟油,加上各种激素、化肥的蔬菜水果,哪里还有安全的东西,人们无处藏身;道德的沦丧、学位的贬值……所有这些,有人把它归结为教育的失败,这是不公平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体制背景下,教育承担不了这么多的职能,仅靠教育解决这些问题,就像我们把官员的廉政寄托在官员自身的道德品质上一样是不靠谱的。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发挥人力资源本身作用的同时,他们是在育人,教师身上的任何瑕疵都会作用于学生的身上,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工作呢?教师人力资源不断地再造与重塑社会人力资源从而塑造民族的未来。同时,教师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她能引领社会的先进文化、选择与传承的人类文明,从而区别于其他生产要素而为社会和谐与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简介:郑立新,副院长,副教授,从事教育文化研究。

人力资源师论文:论析传统文化“用人”思想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用人”思想;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从古代“用’思想的历史研究视角归纳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以史为鉴,知史明智,以期探讨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合理使用与有效管理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当管理面临着文化差异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必要。只有对我国传统文化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恰当融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用人思想和用人方法,如“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等,体现了古人对如何用人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髓,学习古代“用人”的思想和艺术,对加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和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人”之道概述

1.为政之要,帷在得人

中国古人常用的重要方法为类比法,古代对于“人”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是通过人与自然物的比较而来的,人们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的认识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完善的。从孔子的“性相近也”,到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之后荀子更明确提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为万物之灵”之说。人与万物的差别在于有知、有义,因此人们能够组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能够驾驭万物。这是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把任用贤能之士看做治国之首务,为政之根本。墨子说:“尚贤者,政之本也。”三国时,诸葛亮强调:“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晋代葛洪认为:“招贤用才者,人主之要务也。”唐太宗在总结历代经验教训后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治。”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代先贤思想无不映射出了人才与国家兴亡、事业成败之间的关系,显现出古之贤者对人才作用的重视。

2.选贤任能,知人善任

选用人才贵在选贤知人,善任其能。选贤知人不容易,善任其能则更难。选贤指选择有思想境界、道德品质的人;任能指任用问题解决、为人处事能力高的人。知人,就是对人才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善任,就是用人所长,做到物尽其责,人尽其用。选贤知人和善任其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荀子的“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的思想和伯乐与千里马的典故,说明了选贤知人的重要性和善任其能的策略。我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对“知人”做出了一番探讨,比如诸葛亮就提出了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来考察人,而刘助则提出“八观”“五视”的知人方法。总的来说,作为领导人或管理者,必须要独具慧眼,练就选贤知人的才能。“知人”,就要做到知人所长;“善用”,就要做到用人所长,切忌求全责备。如何使一个人的才能与其职位相称?管仲提出,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源也。”汉代王符认为:“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在用人上,古人主张“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成为后来明智者的共识。

3.慧眼识才,德才兼备

选贤任能是识别人才的方法,德才兼备则是选择人才的标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以慧眼识才。选用人才必须独具慧眼,具有选才识才的能力。所谓选用人才要“德才兼备”,是指在选择人才时,既要注重人的品质,又要注重人的才能。荀子认为选用的人才要智仁兼备,“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而王霸之佐也。”唐太宗提出:“今所用人,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在“德”与“才”两者的关系上,康熙认为如果重“才”不重“德”,“虽能济世,亦能败俭”;或是只重“德”,不重“才”,“操守虽清,不能办事,亦何裨于国”,所以“德”与“才”两者不能偏废。德才兼备亦成为我国历代“明君”用人的一项基本原则。人的“才”与“德”在治理国家中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品德与才能二者兼优,才有利于管理国事。对现代社会来讲,拥有高尚品德和真才实学的人,同样是当今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点对象。即是说,德才兼备仍是现代人才选用方面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4.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是古代公认的道理。用人信任与否不仅关系国之治乱,也关系自身安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我国自古以来就遵从的用人之道。欧阳修指出:“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管仲曰:“不知贤,害霸也;知而不用,害霸也;用而不任,害霸也;任而不信,害霸也;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也。”(《说苑·尊贤》)这种信任不仅要表现在思想和态度上对人才的尊重与信任;也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其能力充分赏识与肯定。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信任都是相互的。用人不疑,对人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激励,能够增强人的事业心、责任感与向心力。而当被用者感知到用人者对其的不信任时就会产生归属疏离感、消极怠工等负面的行为,降低其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而这与用人之道的结果是背道而驰的。美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猜疑确是应当制止,或者至少也应当节制的,因为这种心理使人精神迷惘,疏远朋友,而且也扰乱事务,使人不能顺利有恒。”

二、古代“用人”思想对当代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用人思想精髓,开拓创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途径,一直是人们如何达到人力资源化目的的诉求,也是追寻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管理目标的根源所在。高校教师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教育背景和良好素质的群体,不仅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智力资源的开发者。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说,教师属于学有所长的专业性的人力资源,是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树立以人为本尊师重教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德才兼备”式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教师人力资源配置,以充分发挥教师人力潜能量才施用,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管理十分重要。

1.以人为本,尊师重教—现代大学治校理念的重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功能定位的多元化,大学逐渐走出了象牙塔,成为了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应用者,教师所在的大学将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格完善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与“良心”。现代大学治校理念的重构与完善,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人力资源是及时资源,高校的发展更离不开人才,“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以人为本的现代大学治理理念,是大学领导人的必然选择。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把依靠人、尊重人、发展人“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管理活动核心以及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现代大学理念,把学校教师作为管理主体,提高广大教师参与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教师人力资源,使教师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促使学校的管理工作规范化、民主化、高效化。在继承古代用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潜力,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选好人、用好人的同时,要重视教师的不同利益需求,对教师管理要做到合理分工,恩威并重。

2.慧眼识人,唯才是举—“德才兼备,式人才引进机制的完善

墨子讲“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墨子·兼爱)。选人、用人贵在知人善任。慧眼识人不容易,知人善任则更难。孔子十分重视知人。他说:“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选贤任能是识别人才的方法,德才兼备则是选择人才的标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以慧眼识才。所以,高校必须独具慧眼以伯乐识千里马的眼界“不拘一格降人才”。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的人才引进招聘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盲目看重高学历轻能力的的现象,并且任人唯学、文凭至上的人才引进机制在国内大多数高校屡见不鲜,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势头如不及时遏制调整,会影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引进来源质量。因此,重建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要变“学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多样化的取向选拔人才。在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科学规划,及时引进与长远引进相结合。根据学校当前和长远发展需要,科学核定进人岗位,合理确定引进人才的层次比例,多种引进方式结合,筑巢引凤式与优化环境式结合,“引智”与“引人”并重。二是引进之前加强对人才的科学考核。德才兼备者方可引进,对人才的考核不仅看重其以往的业绩,更要看重其发展的潜力。三是引人、用人与队伍稳定相结合。要使引进人才很快融入学校,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对人才委以重任,提高他们对学校理念的认同度和对学校的归宿感。四是合理确定引进人才的待遇,身份与能力并重。“厚洋薄土”的差别待遇固然可以吸引海外人才,产生一定的激励效应。但仅看重人才的身份背景而忽视人才的能力,则可能助长新的“唯身份论”,挫伤能力强的人才的积极性,妨碍学校引进目的的实现。

3.量才施用,各取所长—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

“任人之道,因材而授职,譬如良工之于木,大小曲直各当其用,则无弃才,夫人亦然。有大器者或乏小能,或有小能不足当大事,用之者在审其宜耳。”(《明太祖实录》卷九)古代识人用人的关键是要发挥他人优点,扬长避短,取人所长,使每个人有施展才华的时空条件,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不可求全责备。高校要把教师人力资源配置作为学校发展战略之一,将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以高效率地开发、高起点地聚集、高质量地培育、高效率地管理的“四高”用才标准作为人事管理的较高指导方针。

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是否合理,是衡量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尺,也是能够造就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标志。要优化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应该重点调整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构:及时,年龄结构。完善合理的教师年龄结构是教师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重要方面,唯有年龄结构合理,才能避免“年龄断层”现象的出现。第二,学缘结构。建立高水平的教师人力资源,必须广开言路地多渠道从国内外引进不同院校、不同经历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为本校服务,兼收并蓄,促使人才学缘结构多样化。高校在教师的任用上一定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以避免教师学术“近亲繁殖”。第三,权利结构。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行政中心”权利思想严重致使学术权利被弱化,“教学自由”、“学术自由”难以实现,大学的基本价值追求被禁锢。因此,在当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凸现学术权利的中心地位。行政权利要尊重学术权利,让道服务于学术权利,保障学术自由,给予教学和学术自由发展的适宜空间的同时,注重多元并举的权利结构模式的建立,以划清各种权利的作用领域,协调各种权利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师论文:关于律师行业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发展策略的思考

关于律师行业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发展策略的思考

律师行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典型的“知识行业”,人才的培养和争夺一直是律师事务所之间业务竞争的核心。如何积累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是每个律师事务所负责人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总结本所用人经验的基础上,北京理和律师事务所提出了“理和”用人的三准则:转变、定位、发展。

一、“转变”准则

现代的社会是“职业生存”的社会,除了极少数食利者,每个人成年以后都得辛勤工作几十年,成为以工作为核心的“职业人”。“职业人”较大的希望是能在一个持续发展盈利的单位不断积累经验、稳定提升收益。但要创造“永续发展”的工作平台,员工就得很快转变为“以执业发展为导向的职业人”。

同其他的经营实体一样,律师事务所的员工来自四面八方,经历各异:有从学校才毕业的,有换过很多工作单位的;有经历辉煌的,也有带着创业伤痕的。学校才毕业的员工要将“学生思路”转化为“工作思路”,积极实践,尽快使自己“社会化”,融入律师事务所;有过工作经历的员工要尽快忘掉旧习惯,形成新加盟的律师事务所需要的新思维和新习惯,这些都叫“转变”。只有消除各种思维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差异,律师事务所的每个员工才能同心同德,共同创造全新的律师事务所文化,打造永续发展的品牌。

要完成“转变”,员工就必须把自己的原有的生活重心转化为以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工作为中心,在每天的工作中理解和实践本律师事务所的目标准则和执业理念。

“转变”的核心问题是时间管理,理和律师事务所提倡员工每天从工作八小时外挤出一小时,从双休日挤出半天时间用于“转变”:用于适应律师事务所的思路,思考律所的文化,融合同事关系,提升执业能力。任何律所都不欢迎“居家男人(女人)”,这样的人每天都从工作时间内挤出一两个小时考虑居家问题,考虑装修房屋、娱乐休闲和家庭生活问题;一下班就急急忙忙地去实现这些“设计”:投入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转商场、泡吧厅、访朋友。一句话,他们的生活是以“家庭为中心”,而不是以“职业为中心”,他们在“职业社会”不会有所成就。

二、“定位”准则

这一原则可以总结成十六个字:反复调整、发挥所长、找准定位、稳健发展。

1、反复调整

理和律师事务所提倡“轮岗制”,改变了传统用人的“纯静态模式”。因为是一个新创立的律师事务所,所以员工也是优化过的资源新组合。在新经济变动不居的大环境中,理和律师事务所发现,律所必须发复调整自己的定位,每个员工也得反复调整自己的定位。在调整过程中,律所的领导根据每个人的专长不断调整工作岗位,每个员工也不断自我调整。这是良性发展的矛盾解决过程,员工学会了主动,不再僵化地被动应对。每个人都开始主动适应,在动静组合中尽快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定位。

2、发挥所长

人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理和律师所的原则是“舍短用长”。“长”的定义是特殊技能,是能迅速应用在工作中的特长,不能与本职工作结合的只能是“爱好”,不是“长”。“长”的幅度是“一丁点”,只要能比竞争者强一丁点,那就是自己的“长”。“理和”要积累员工的“众长”,“积小胜为大胜”,在律所之间的竞争中高出对手“一大截”(headandshoudersabove)。这就要求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长”,并在工作中积极应用和发展自己的“长”。

3、找准定位

理和律师事务所实行一定范围内的“轮岗制”,目的就是提高每个员工个人的多方位的工作技能,使律所的岗位职责制更加扎实和丰满。律所会在轮岗中发现每个员工的长项;每个员工也要积极配合,主动发现和表现自己的长项,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创新,逐步定位。

4、稳健进步

“定位”后的下一步就是在既定的岗位上稳定发展。“稳健发展”是律所向国际大型律师事务所进军的指导原则,“稳健进步”则是律所对员工的相应要求。每个律师都要有长远目标,在定位清楚后逐步提高自己的执业能力,实现稳定基础上的“稳健进步”。

三、“发展”准则

律所要发展壮大,每个员工也要发展成长。员工的“发展”原则总结为:立志发展、学习创新、目标明确、协同进步。

1、立志发展

“人无志不立”,每个律师事务所成员要积极有为、奋发向上。律所都不欢迎“享乐主义者”,也不希望自己的员工发展成只会被动评价和消极选择却没有创新能力的经典“小资”。

2、“学习创新”

对个人而言,发展的含义是“学习创新”。在这里,“学习”的内容是“技能”,而不是“知识”。律师事务所不是法学院,律师也不是研究生,所以每个员工都应该积极工作,在工作中锻炼执业技能,在每个细节上追求和。

“创新”指的是“业务创新”,以“能够赢得经济利益”为目标,只有为律所和个人带来经济利益的创新才是“发展原则”指导下的创新,此外不叫创新,叫“流行”。

创新的基础是“岗位创新”,在每个业务环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案卷整理工作为!例,它是律师创新业务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平台,每个律所都有自己的经验,国内和国际也大异其趣,到底什么样的案卷整理方法才能既符合律师工作的职业特色又能满足中国当事人的需求呢?经过多年实践,理和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提出了“四分法”,将每个案卷分成四大部分:相关法律汇编、涉案事实、律师工作记录、律

师工作结果,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创新。

律师的学习创新首先体现在执业能力方面,其次是人生态度。每个律师都要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产生新的世界观和行为规则,再不断重复新的行为规则,形成新习惯,然后用新习惯创造新命运。学习创新的具体方法是就近取则,向身边的律师学习,向行业内的精英人物学习。

3、目标明确

定位明确才能目标明确,只有近期工作“定位”清楚,成为“大律师”的目标才不是空中楼阁。在美国,“大律师”的成长包括五个阶段:实习生(trainee,指没有拿到律师资格证书的员工)、实习律师(paralegal)、执业律师(aociate)、合伙人(partner)、大律师。在每个阶段,员工都会受到不同的职业定位培训,所以美国的律师都能认清发展目标,快速成长。律所的每个成员目标清楚,工作效率才能转化为利润率,个人和单位才能同步发展。

4、协同进步

个人发展要与律所的发展同步,不能跟上队伍的员工只能被淘汰。在失败的企业中,个人与单位发展不同步的情形大量存在;成功企业的领导与员工则都能“与时俱进”,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

中国的律师行业是一个业务非常集中的“准垄断”行业,巨额标的法律业务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巨型律师事务所手里。律所只有快速发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空间,同时为人才提供理想的发展平台。律所的每一个员工都要快速成长,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环境中跟上律所发展的步伐。

为了长远的发展目标,每个律师事务所都避免不了曲折和反复,员工也必须能升能降,在反复调整和学习创新中、在共同理念和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协同进步,享受团队发展

人力资源师论文:人事信息平台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信息平台 状态数据 定岗系统 高校

论文摘 要: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高等院校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在此前提下,如何做好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使高校的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而非人力负担,是当前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事信息平台由人员信息采集状态数据库和人员定岗子系统两部分构成,能充分反映人员的基本信息和岗位的职责任务。文章从构建高校教师人事信息平台出发,研究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师队伍也相应地在短时期内有了数量上的飞跃。如何在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下,适应不断扩充的高校教师队伍,保障不断壮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成为高校发展的人力资本,而不会成为阻碍高校长远发展的人员负担,这已成为决定当前高[:请记住我站域名/]校能否长远发展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以当前高校采集人员信息状态数据为契机,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构建高校人事信息平台,分析当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结合人事信息平台探讨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及主要职责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合理的手段调动起人的主动性,进而挖掘人的潜能,发挥出人的创造能力,使人力资源所发挥的贡献实现较大化。高校人力资源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教辅、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全体教职员工,但从教书育人这一高校的主要工作职责和社会任务而言,其人力资源的主体则是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的教师。由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也可称为高校师资管理。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任务是通过使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手段,对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作出系统的规划,对人事关系实施领导、协调和控制,落实教师的招聘引进、技能培养、继续培训、个人发展、行为激励、绩效考核、环境建设及退休保障等各项工作,从而实现高校教师的高效率和高效益运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二、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也大力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引进力度,教师资源扩大了,但制度的建设却没有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管理缺失和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员引进缺乏整体规划,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负担。高校为了解决大规模扩招带来的师资紧缺的问题,在人员引进过程中,由于缺少的分析数据提供决策依据,从而造成“应需而引”的局面,而待招生规模稳定之后,大规模引进的教师反而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人力负担。

2.人员结构分布不合理,不利于高校发展。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师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比例、“双师”比例等分布不尽合理,严重影响高校的发展。

3.缺少长期职业发展规划,不利于青年教师成长。为了适应日常教学工作需要,高校更侧重于对当前重点专业、热门学科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能力进修和教学改革培训,而缺少全局性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4.未能对教师定岗定责,无法实现岗位管理。高校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只需上完安排好的课程,其他事情与我无关”这种传统的观念上,高校教师只上课、不管事,甚至出现个别教师不上课、不管事、只开会的情况,无法充分实现教师资源的应有效益。

5.岗位考核标准不明确,绩效激励缺成效。当前高校教师考核仍然以年度考核为主,考核体系为“德、能、勤、绩”四大部分,缺乏详细的各岗位考核指标,对教师岗位职责的完成情况没有进行实质性考核,绩效激励也缺乏成效。

三、构建高校教师人事信息平台

高校教师人事信息平台是基于B/S模式设计的人员信息系统,由人员信息采集状态数据库和人员定岗子系统两部分构成。

1.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主要用于动态采集教师的人员基本信息、教学科研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各类获奖信息等,根据系统功能需要,可以将其分为四大模块。

(1)信息录入模块。主要功能是完成教师个人信息的录入和日常维护,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基础模块。为了完成教师信息的正常录入和动态维护,本模块将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一个的信息录入端口,以保障教师个人将其基本信息进行信息录入和材料扫描;同时,系统也为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开设信息录入端口和材料审核端口。

(2)查询处理模块。该模块负责对录入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以满足不同信息查询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将其人员信息分为五大类:人员基本信息集、教学信息集、科研信息集、社会工作信息集和其他信息集,根据用户查询条件反馈相应人员信息。

(3)报表分析模块。该模块是面向用户,具有生成报表和数据分析两大功能。报表生成是根据用户查询需求,根据用户自定义的几类常用的表格形式,生成相应的报表和各类表格;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对生成的报表按相应条件进行分析,生成结果分析图。

(4)数据接口模块。为了实现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与人员定岗子系统的数据信息接轨,特设置数据接口模块,以每位教师的教师编码与人员定岗子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实现教师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动态更新。

2.人员定岗子系统。人员定岗子系统以教师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基础,通过对教师“定岗、定职、定责”,在系统上利用三大模块实现对教师资源的严格考核和科学管理。

(1)人员定岗模块。教师的岗位设置管理是实现人员定岗子系统的基础,在本模块中,根据教师所在工作岗 位对其进行定岗,原则上要求一人一岗,同时针对每一岗位制定相应岗位职责任务和工作标准,从而保障每一位教师都对应特定的岗位职责要求。

(2)岗位考核模块。岗位考核是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模块对所有已设置的岗位设定了具体的岗位考核要求和标准,对各标准的制定要求以量化指标体现,提高考核模块的可操作性;同时,系统也将通过数据接口模块实现与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信息对接,从而根据岗位考核标准以及教师人员基本信息,实现自动岗位考核评价。

(3)工资绩效模块。该模块要求与高校的教师工资系统实现平行对接,从而将通过岗位考核模块的岗位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的年度绩效以及岗位奖惩的依据;也可以通过岗位考核模块的岗位聘期考核结果,来决定教师下一聘期的岗位竞聘、工资待遇。

四、基于人事信息平台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

构建高校教师人事信息平台,利用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定岗考核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充分利用高校现有教师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较大化。

1.利用数据分析功能,做好人员引进规划。高校人员的大量引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暂时的人才紧缺的困境,但如果缺乏全局性考虑,从长远角度出发,将会形成高校发展的人员负担。利用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为高校人员的引进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掌握高校各类人员的结构分布情况,对于暂时性人员缺乏的情况,可通过人员调整的方式解决;如确实需要引进人员,则可以通过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报表分析功能,结合各学科、各专业的性别结构、年龄比例、学历比例、职称比例、“双师”比例等,进行考虑,以逐步达到化的人员比例结构。

2.结合人员基本信息,做好人员培训规划。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师资培养规划,是决定教师中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人员信息动态更新,及时掌握学校每位教师的基本信息,了解每位教师近年来参加各类培训进修的情况,并通过设定相应的培训规划条件,根据每位教师当前的学历、学位、职称、教学教改情况、科研工作情况、继续教育情况、“双师”素质情况、企业实践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规划,从而更利于教师的发展。

3.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实施人员岗位管理。通过在人员定岗子系统中设定各岗位级别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让每位教师可以通过人事信息平台查询各岗位的详细上岗要求,并根据个人基本条件在平台内进行岗位聘任申请;人员定岗子系统也将结合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提供的当前教师的具体条件,判断其是否符合所申请岗位的竞聘要求,并根据人员定岗子系统的岗位数量进行择优聘任,从而达到科学、严格实施岗位管理的目标。

4.严格实行岗位聘期考核,贯彻绩效激励机制。高校教师考核工作一直执行传统的“德、能、勤、绩”考核制度,考核标准不科学,奖惩机制不合理,甚至在大部分高校出现考核“轮流坐庄”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在人事信息平台设定具体的年度和聘期考核标准,系统将自动根据人员定岗子系统所核定的教师当前岗位级别,结合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提供的教师个人信息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直接反馈到人员定岗子系统的工资绩效模块,由系统统一计算教师本年度(或本聘期)的绩效奖励指数,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益。

五、推进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教师才是高校发展的主体,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是大学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面对高校不断扩大的教师队伍,我们要通过借助新的信息技术,来完成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转变,建立的人员信息系统,充分运用好人才资源,做好人才长远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将高校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增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力资源师论文: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日益加速,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更需要懂得自我导向学习,更新知识。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有促进作用。本文试图探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为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提供支持。

关键词:

教师;自我导向学习;人力资源管理

0引言

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开始出现!并引起很多研究者的认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学习化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1]。终身学习是未来发展的趋势,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今后20年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2]。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特别是“幕课时代的到来,教师原有的思想和理念以及对科技的操作的掌握都不能满足作为现代化教师的要求。作为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自我导向学习无疑是教师终身的课题。正如美国成人教育学者罗杰•哈姆斯特拉所言:“在成人教育中,几乎没有什么领域像自我导向学习这样吸引研究者的眼球。”自我导向学习很早就有典范,比如,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林肯、爱迪生等都是自我导向学习的范例。Guglielmino(1977)将自我导向学习定义为:个人能够自己引发学习,并能独立而继续的进行,拥有强烈的欲望与信心,能运用基本学习技巧,安排适当的步骤,完成学习计划并加以进行。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为教师提供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是目前学校的重要议题,同时教师作为学校组织的成员,学校管理者应提供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以提高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

1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了搜索。在“篇名”里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进行“”搜索,至2016年,只有18篇论文,说明目前关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论文还不是很多,主要集中研讨不同类型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现状。如,何基生《中小学骨干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调查分析》;李艳梅《中学英语教师自我导向学习情况调查研究》,都是关注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现状分析。而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及“人力资源管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0条记录,说明目前国内关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重要情景因素的较少,如何提供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促进教师自我导学学习的文章还是空白。本文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国外学者及台湾的学者发现,组织情景与自我导向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Marsick和Watkins(2001)研究成人的非正式学习时,发现不同的工作任务,可以为组织成员提供各样的学习机会及促进成员学习的动机。Lohman(2000)亦指出组织环境会影响工作场所中员工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欲望与能力。台湾陈静怡(2003)提出组织气氛是否融洽,人员相处愉快与否,都将对员工学习动机、方式与效率产生极大影响。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学校组织如何为教师提供自我学习的外部环境,尤为重要。本文借鉴人力资源管理对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影响,探讨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下,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及积极性。

2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策略分析

促进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下,如何促进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为打造现代化、专业化的教师提供基础,是学校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教师的行为有指向和指导作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促进教师的自我导学学习。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2.1营造开放的、支持型的学校组织氛围

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要营造开放支持型的学校组织氛围,在管理中尽量以相信教师、肯定教师的方式去管理,不要过多的以“经济人假设”去看待和评价教师,打压教师的积极性。当教师工作取得成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肯定教师的成绩,并感受到来自领导的关爱。管理者要善于倾听和接纳教师建设性意见,对教师的工作不过多干涉和限制或者太关注细节的问题,给他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的自觉性一般是比较强的。关注教职工的生活,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让教师安心地自我学习。为营造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办公室的条件改善,学校图书的配置等,都能影响教师的自我导向。

2.2根据教师不同的需要提供激励措施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和学历的教师在自我导向学习也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年龄和不同学历的教师其内在需要也是不一样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也要考虑不同教师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做到激励达到较大效果。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帮助教师确立自我学习的目标,做到根据不同年龄和学历层次安排不同的交流时间和学习机会,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帮助,领导和不同学历、年龄的教师交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历、年龄的特点,注意说话的技巧和方式,激励教师自我学习。对于年轻教师,新进教师,领导应该关注他们对教学和学校生活的适应性,让他们尽快能融入学校的大家庭里,并鼓励和丰富其自我学习的形式。对于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学历的教师,其学习先进知识和技能掌握要给予适当的激励,并且选取合适的教师进行校内、校外培训,及共同的学习交流。特别是在科研方面,教师需要学校管理者为其提供引导和适合的激励措施,比如说资金的支持、学术成果的奖励等。

2.3重视教师培训并实施多元化的培训机制

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很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代表学校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重要培训,并根据不同的教师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机制,为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提高及积极性的培养提供条件。在组织教师培训中要根据教师年龄不同、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分别组织教师来学习,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适当安排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时间,让教师了解外面的发展形势以及学习外面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的模式。培训的方式和内容以及形式,灵活多样,并且实用性强。引导其不断充实自我专业知识,建立专业晋升的激励机制。在现代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教师培训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了解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技能。引导教师自我导学学习随时、随处、随地进行。让教师在学习中伴有团队的归属感。

2.4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促进教师的人际和谐

同伴学习和同伴互助成为教师学习的主要形式,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中,离不开团队的作用。团队让教师吸收众人的优点,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建立好的学习型团队,需要教师之间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为促进教师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比如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师说课比赛等。开展多样的竞赛活动,可以增加教师间交流的空间,提供教师学习的平台。

2.5引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发展

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必须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促进教师的自我生涯规划和管理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引导教师的自我导学学习。而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有赖于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及指导,学校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教师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这样教师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未来方向,自我学习的动力和目前更加强烈。

3结语

在学校组织环境中,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需要学校提供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学校主要可以从组织氛围的营造、激励机制的建设、开展多元化的培训、多样化的团体活动及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入手,让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得到更好地提升。

作者:彭小花 单位:东莞市广播电视大学

人力资源师论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摘要:

文章阐述高校教师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影响高校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师资建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

一、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教师的引进与聘用

高校对拟聘用人才的考察和评价较为注重表面的定性的材料,缺乏定量、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标准,对人才的考察仅凭招聘人员的经验判断,侧重于学历背景、学术水平、专业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考察,缺乏对人才发展潜力、职业道德水平、授课能力及其他高校教师必备能力的评价,对人才是否符合学科发展要求、是否与学校现有科研领域相吻合、是否符合高校的教学要求等方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使得聘用人才进入学校后会出现不能胜任高校教师岗位的情况,这显现出高校对选拔人才和衡量人才的标准缺乏认识[1]。我国高校教师的聘用仍然受到计划体制的影响,对于教师的公开招聘,首先需要获取人员编制,然后才可以引进教师。聘用合同的自动延续性,是高校对教师的认可,在正常情况下,它会随着教师工作时间的延长而自动续签。在合同期内,教师发生严重违背师德的事故或者教学当中出现重大过失等情况,才会影响到教师的聘用问题。正是由于这种状况的存在,大多数教师得过且过,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2]。

(二)教师的培训与发展

各高校均设立与教师发展中心类似的机构,对教师进行包括教育教学在内的培训。不过就当前情况来看,缺乏统筹规划,是当前培训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问题还体现在培训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缺乏以及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单一等方面。教师的培训一般由学校分配名额,培训多以听讲座的形式进行。当前培训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进行提高,侧重专业知识的培训,但是对相关的培训机构来说,应该在培训过程中关注教师的个性需求,从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有目的地开展培训工作,激发教师的研讨精神,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教师的考核以及激励制度

1.高校现行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缺乏对教师成长的促进意义,存在轻过程、重结果的现象,因此,达不到激励教师努力工作的目的。

2.忽视教师的自我评价,这是当前高校考核评价在主体认识上的缺失。外界评价占主要份额,这是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现状。从评价主体的类型来看,除了有领导评价和同行评价,还包括学生评价,总的来说,评价质量不容乐观,比如,学生评教结果不一定很客观。没有将教师自我评价纳入评价和考核体系中,影响教师对自身的进一步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教师的发展。

3.重科研,轻教学,这是评价内容方面的缺陷。调查显示,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实力的评定主要是看他的科研能力。因为科研能力决定学校的声誉和资源,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得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科研,科研能力评价不仅关系着教师的晋级评优,还关系着学校的评优评先。由于错误的制度导向,科研成为高校教师努力的方向,而忽略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3]。

4.高校绩效考核结果发挥作用有限。绩效考核是高校考核教师的主要方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不过其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无论是评价内容还是评价目标都缺乏具体性,评价过于笼统,没有细致的学科分类,所以很难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即使教师考核,考核结果对教师个人收入、职称等带来的影响不大,很难吸引教师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就现在情况下教师的收入构成来看,与教师的个人工作表现没有密切联系。

二、完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引进和聘用制度

高校教师的引进和聘用应该以学校发展总体战略为指导,在分析现有师资队伍结构、师资管理、培养和使用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依托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同时考虑其他学科发展和新学科建设,制订教师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在高校教师选聘过程中,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对拟引进人才的学术水平、教学科研成果、工作实践能力、发展潜力、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方面进行较为的考察,人才的引进要符合学校的要求,要能促进学校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共同进步,将人才的组合效应发挥出来。要注意师资队伍的多元化,从而有利于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高校教师的聘用已经开始逐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高校教师的任用应该采取人尽其才的原则,使每位教师能够在合理化配置的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学校的任务分配应以教师的自身能力为前提,将岗位职责进一步细化,以此对教师进行考核。鉴于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等工作内容具有高风险和周期较长等特点,为了维护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使教师能够专心从事教育教学以及科研等工作,可以借鉴国外高校教师任期管理的有关经验,在实行教师试用制、聘任制的同时,设置适当比例的终身教职,以便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高校教师培训发展制度

就当前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教师培训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应该是高校人力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积极拓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包括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还包括网络培训和面授培训等,同时这些培训要相互融合,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由于教师教育教学内容不同,岗位职责有差别,因此,培训的内容应因人而异。对于教师教学业务的培训,应采取教学研讨会、听课观摩、导师制等多种形式,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改革以及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对于学科专业的培训,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学术进修制度,根据高校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借鉴这些高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近期理念。根据学校的情况,设立学术休假制度,让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同时,投身于学术研究以及交流实践活动,从根本上扩充教师专业信息的获取量,拓展他们对学科领域的认识,为教师在本学科开展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三)完善高校教师激励、绩效考核等制度

1.健全高校激励机制。激励分为内向型激励和外向型激励。高等教育领域的激励属于外向型激励[4]。有关激励制度主要是对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鼓励。激励制度多呈现为各类人才项目、职称评审以及业绩专项考核奖励等,其促进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成长,但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部分教师由于个人能力等原因,选择不参加竞争,当这些教师认为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激励性制度所设定的标准,其内心就会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教师的自我发展目标即内向激励如果不能与学校的组织发展目标相契合,加之教师个体能力的局限性,对于高级职称或者年龄较长的教师群体而言,产生继续努力的动力难度很大,激励性制度的作用将会大幅减弱。高校管理者不能仅以行政手段和制度化的思维方式,将各种文件和规定给教师,而是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为教师描绘出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努力成为带领教师不断前行的引领者,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给教师以希望,激发教师潜能。

2.健全绩效考核机制。高校要引导教师转变绩效考核的观念,让教师明确考核的目的不是区分教师,而是希望借助考核,不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明确考核目的的基础上,高校要根据教师工作的特点,建立业绩考核体系,并且在体系中将教师教学方面的成绩与学术研究方面的创新成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考核内容上,高校应依据教师不同的岗位职责与分工加以分类考核,建立明确的考核指标,考核内容不仅要涉及教师的工作量,还要考虑教师的工作能力,在教学、学术、科研和服务等方面对教师加以有效的评价。教师考评主体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多元化特征,还要体现其科学性和规范性,并且保障它的公平性,坚持教师自我评价、上级领导评价、业内专家考评、同行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相结合,避免考评主体的单一性,以降低考评结果的误差。绩效考核结果要进一步细分,将考核结果直接引入到绩效管理中,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晋升、绩效奖励、职业发展等方面相关联。

作者:夏明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师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对教师管理探索

论文关键词:开发学校人力资源学校教师资源精神激励薪酬管理优化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功能。学校人力资源是学校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体,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教无定法”,管理也无定法,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开发、配置、使用、评价诸环节。即一是对学校人力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使用,二是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发展。指的是学校高层管理者运用科学方法,发现、发展和充分利用教职工的士气和创造力,以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和经营管理效率、效果和利益的活动。如何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众多教师充实到了高校教学、管理、科研及时线。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已成为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前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功能。学校人力资源是学校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体,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作为社会资源一部分,也表现出了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性。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其他资源的配置都将以知识为核心,学校人力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不只是具有一般劳动(工作)能力的人,而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主宰者,是知识资本的使用者以及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智力性。想象思维能力是学校人力资源的动力,学校人力资源的工作能力和创造精神随年龄而增长,到老年期会逐渐衰退,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周期性。三是教育性。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提高的主要途径。学校人力资源即教职工的责任和功能就是教育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资源。四是育人性。它是学校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人力资源的重要标志。学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纳入了创新的日程。“教无定法”,管理也无定法,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开发、配置、使用、评价诸环节。即一是对学校人力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使用,二是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发展。指的是学校高层管理者运用科学方法,发现、发展和充分利用教职工的士气和创造力,以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和经营管理效率、效果和利益的活动。如何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非理性管理理念

1、一切管理坚持人本管理,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做到人文关怀,发扬人文精神,就能使事业兴旺发达,政通人和,人民自由、发展。学校管理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着其特殊性,但它也是一种用人治事的活动,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与时展的要求相一致。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学校原有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探索如何较大限度地激发师生自觉地创新热情,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提高教育质量,树立“以人为本”的治校方略,显得尤为必要。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和教师投入的多少。教师是培养发展人才的主导者,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都发挥主导作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应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认为:人的积极性的激发主要在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基本方面的正确处理。所谓保健因素主要指工作环境,包括各项政策、条件、福利等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是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良好的工作环境的创设,首先在于培育一种真诚而和谐的人际关系,热烈而有序的工作气氛。在真诚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工作,人们就有一种安全感,无需谨小慎微,惶惶然唯恐被人抓住小辫子。这样工作起来就心情愉快,热情高涨,工作效率就高。学校的工作气氛应当是热烈的,热烈显示出有生气活力,但不能太紧张,太呆板。要有序,有序就是要有节奏,要宽松愉悦,有弹性,有自由度。教学工作不能光看时间几何,更要看用心多少。

2、重视精神激励。在教育体制创新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制度约束只是基本要求,激励人才是较高要求。约束机制拉不开教师发展的档次,而激励机制更能发挥人的全部潜力,人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因此激励也应有精神激励。在校本管理中,马斯洛等人的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除了经济的获取外,有着不同的需要水平,他们追求社会交往、自我实现以及发展的机会。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物质待遇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更看重的是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有目标激励、信任激励、肯定激励。目标包括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群体目标是一个群体所在成员在某个时期统一的价值取向,是凝聚人心的基础。个人目标对的需求,是个体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信任激励,信任是相互的,领导对群众信任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对人只有诚恳、诚心、诚意,才能有对人的信任。肯定激励,要肯定教师的劳动,特别要肯定教师的工作成绩,使做出成绩的教师得到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地位。

学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的“非理性管理”。使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都能各得其所,根据各自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获得相应的收益,无疑直接决定和影晌着经济运行的质量、规模和效率。

二、采用合理的教师工资机制和薪酬制度

1、工资机制最重要的作用和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劳动者之间展开就业竞争,并通过竞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劳动技能,在工资机制调节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科学文化素质高、劳动能力强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比素质差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高,这样有利于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掌握专业技术,从而大大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脑力劳动就是多倍的体力劳动,教师人才资源的劳动就是多倍脑力劳动的总和。学校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专任教师队伍,教师人力资源是人才资源,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是一笔最可观的人才资源。知识经济格局的形成,使知识和知识性劳动正在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教师人才资源理应得到可观的劳动报酬。由于当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财政面临着困难的境地,教师劳动报酬的地区性不平衡表现得异常突出,教师劳动报酬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教师劳动报酬方面改革和运行,如实行年薪制、结构工资制,从某种程度上讲,提高了教师的经济报酬,教师劳动报酬也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知识型企业、学校的分配模式将由职务工资向能力工资转变。公司的财富增值,不仅仅取决于管理领导者的领导才能,而且越来越取决于雇员的智慧。同样的道理,教师人才资源是学校同样的道理,教师人才资源是学校的核心资源,是学校和效益的拥有者,保持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型雇员与其他人员应有的差距,即使因工龄、年龄等原因在职务上处于同一层次的雇员,所担负职务的大小并非获高薪的理由,更关键的是雇员所负职责的能力和所作的贡献。“岗位靠竞争,报酬靠业绩,重能力,重水平,重表现”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政策。教师人才资源是学校的核心资源,是学校和效益的拥有者,是保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对外具有竞争性,对内具有公平性,对个体具有激励性。然而,当前不少高校采取的仍然是“消极薪酬政策”,不重视对教师的激励,绩效薪酬所占份额过小,甚至根本没有。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尤其不利。以在某高校工作近两年的一青年教师薪酬构成为例,其在该校的全部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工资及岗位津贴,没有课时津贴、科研津贴等,绩效薪酬缺失。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实发工资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自然增加了几百元之外,岗位津贴没有任何变化。据了解,虽然该教师所在的某高校去年进行了岗位津贴的调整,虽然该青年教师工作很卖力,一边上课,一边搞科研,还同时担负沉重的学生管理工作,但岗位津贴一年不到5000元的标准丝毫未变。

不考虑工作绩效的薪酬发放办法非常不利于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绩效薪酬的核心是教师薪酬水平随个人、团队绩效的变化而变化。在这种制度下,高校据以付酬的是教师通过努力实现的对学校有价值的产出、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与学校相匹配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有利于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行为。因此,绩效薪酬与岗位薪酬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相对而言,岗位薪酬提供基本保障,而绩效薪酬则重在激励。当教师绩效能够得到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报酬时,教师对于公平感和成就感的心理需求就可以同时得到满足。

三、遵循教师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基础建设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学科从国外引进洪堡学者,重点专业设立博士点等等,都充分显示了学校对教师人才成长的重点培养。

1.衡量人力资源素质高低的标准,不仅是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数量而且包括对社会的认识力、分析力和理解力的综合水平。教师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是教师人力资源成长的指导思想。个人或单位应从思想上重视学习和培训,从资金上保障学习和培训,从制度上促进学习和培训的实施,要切实树立起育人是用人的基础。人才的本质是创造,创造不是凭空出现的,创造动机是打开创造能源的闸门,需细心的培养。在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中,要鼓励人才的创造性,要改造不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土壤”。创造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进入这种状态后,创造性就会持续高涨。人的才能的发展度与其付出有效劳动以及未成年时期所打下的基础的要求,即必须勤奋。在依据自己才能、选准成材目标前提下,需要过滤信息,集中精力,目标始终如一。只有专注某一专业,才能作出成绩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丁0,为我们设立了与世界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操作平台”。如何操作这个“平台”,对学校教师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增强和转变。对学校人力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

2、人力资源,有的学者称之为“人力资本”,它是一种活的资源,具有可开发性,所以成为经济活动中,也是办学中的一种最宝贵的要素。目前学校已形成的制度:及时,全员聘用制。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工作人员(本科以上学历,博士除外),均登广告(校园网、招聘会)公开招聘,进行初步考核合格后,经双方同意,签订正式聘用合同,合同期2-3年不等(试用期半年至一年),可以续聘。合同中详细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工作任务与待遇,以及辞聘解聘的条款。

第二,目标责任制。学校每年都有明确的总目标。围绕总目标,对招生、教务、学生、总务等处室都有分项责任目标和公共目标,各处室对每个工作人员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职责,对教师的工作量、教学效果也有明确的规定。第三,考核评比制。考核评比制。将上述目标量化,如规定教师每周讲授若干学时,重复课学时数要乘以一个系数。对于难以量化的内容,则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考核,也可召开工作对象座谈会的方法考核。每学期结合期中教学检查,由学生对教师的讲授质量进行评教。统考课的成绩实质上也是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考核情况,实施奖励,任课教师每学期评一次教学奖、教师奖和精品课奖,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竞赛。

此外,还特别注意进行感情投资,如教师节慰问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春节给教师拜年,开师生联欢晚会、师生运动会等,这些都加深了学校与教师、学生相互间的感情,形成和谐融洽、积极上进的氛围。教师的工作在本质上并不是靠规章、程序的制约进行的,并不是依赖什么样的指令,规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是主要依靠他们自己的认识、觉悟和能力,依靠他们的事业心、使命感以及由此而产生对工作目标和自身修养目标的执着追求的热情,以至最终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思想、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学校要发展,就要有一支强有力的专职教师队伍,并加以培育、优化。在运作上以学科(或专业)为单位或以公共课的课程为单位组建研组,做到重头公共课和专业主干课由专职教师讲授;对学校的拳头专业、有发展前途的专业,以及课时量大的公共课,相应组建教研室,做到大多数课程由专程教师讲授;对已组建教研室的队伍进行充实、培育、考核、优化,以形成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引导教师教学、科研型转化,即教师是教书好手,又可能是科研、开发的能手,对外承揽科研任务,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为学校进行研究教育打下基础,并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以加速学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就在于创造一个目标一致,内耗最小,心情舒畅,使教师和工作人员均得以施展才干的社会环境,主要采用激励的方法,如尊重激励、磋商激励、沟通激励、赞扬激励、奖励激励、榜样激励、表率激励、目标激励等;从而较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创造活力,使人力资源得到较大限度的开发,为创办更好的"211工程“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力资源师论文: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探讨

摘要:事业单位在社会生产、管理等服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科学的、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调配,从而较大程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提高事业单位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绩效考核属于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对于在事业单位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经济师,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对于维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主要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事业单位内部员工日常工作行为以及工作业绩进行评估考核,进而对员工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主观性。绩效考核还能够为人力资源的调配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主要就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进行分析:

一、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事业单位经济师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部分,在具体管理中相应的也采用了绩效考核,通过绩效考核为经济师的分配提供依据,然而在实际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却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具体的有以下几点:(一)不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体系。事业单位中经济师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主要以绩效考核体系为依据对经济师做出评价,通过绩效考核一方面为经济师的日常调配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绩效考核还能够调动经济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需要以完善的、公平的、客观的绩效考核体系为前提。事实上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并不完善,缺乏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标准。对于不同事业单位而言,缺乏针对性的、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绩效考核。部分绩效考核标准局限于理论性方面,缺乏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指标,部分指标缺乏具体化,忽视了不同事业单位本身的特点,这样造成了对经济师绩效考核的不完整[1]。(二)实际绩效考核工作中主观性较强。绩效考核过程中应保障考核的公平、公正以及客观性,但是大部分事业单位进行的经济师绩效考核过程较为简单,而且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参与对经济师绩效考核的人员可能会根据自身对经济师的成见或者是个人崇拜造成主观影响。此外,如果某次绩效考核对经济师的调配影响较大,经济师可能私下走动,寻求参与考核人员的帮助;绩效考核中会涉及到行为考核和业绩考核,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济师的考核侧重于业绩考核,忽视了经济师的行为考核,造成了实际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影响到实际的绩效考核。

二、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方法分析

所谓的绩效考核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科学、公正的的管理方法,对企事业单位中员工日常工作所作出成绩的客观评估和分析,在绩效考核中需要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的评价、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以及绩效考核后的目标等。综合国内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方面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强制分配法、简单排序法、目标管理法、工作记录法以及要素评定法等。现阶段在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中可采用PDCA绩效考核方法。所谓的PDCA绩效考核方法主要包括:P阶段(Plan,计划)、D阶段(Do,实施)、C阶段(Check,检查)以及A阶段(Action,处理),在具体到绩效考核中对应的是绩效考核的准备阶段、具体实施阶段、考评阶段以及应用阶段等。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工作要求。在准备阶段需要完成绩效计划,通过绩效计划明确不同人员需要完成的绩效目标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可制定月度、季度、半年或者是1年的绩效计划。在绩效计划中需要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比如:经济师日常业务计划;预算体系管理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物力、财力的利用效;日常工作对经济的监督管理情况;经济管理中的风险控制意识等;通过绩效考核计划可对经济师需要完成的内容、完成的程度、完成的质量以及在完成过程中的相关权限等做出要求,绩效计划需要有针对性,以部门总体绩效计划为基础,将其划分并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使得不同员工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以及需要完成的绩效。在实施阶段主要是根据制定的绩效计划以及绩效目标进行实施,在这个阶段需要多个部门以及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便于交换各类信息,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使得不同人员了解到绩效计划的进展情况、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需要的应对措施等。在绩效计划实施阶段,主要是通过交流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通过交流掌握绩效实施情况,将绩效考核落实到过程中。在考评阶段主要是将不同人员绩效完成与绩效计划内容进行比较,在考核过程中为了保障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和客观性,除了有对应的管理制度外,通常可采用匿名考核的方法。也就是将被考核者的绩效目标、自评结果以及相关资料装在一起,然后进行编号,然后由考核者在不了较被考核者个人信息的情况下进行考核,从强制分配法、简单排序法、目标管理法、工作记录法以及要素评定法中选择出一种方法进行绩效考核。从而能够客观的对不同员工的绩效考核情况做出判断。在应用阶段主要是根据绩效考核情况,对不同员工在工作期间的成绩和不足做出分析,便于为后期绩效计划的制定以及员工个人在后期工作中的行为进行完善[2]。

三、结束语

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的绩效考核过程中需要根据被考核人员的工作特点,通过PDCA循环绩效考核方法对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绩效做出评价,通过循环不断提升个人绩效。

作者:梁小芳 单位:烟台北方城大型市场管理委员会

人力资源师论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教师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竞争力,随着高校各项工作的改革发展,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了很多的新事物和新问题,管理制度和规章相对滞后且不易贯彻执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把握教师这一主体在高校工作环境中的独特性,从管理思维模式、结构、整合及调配和实质性激励机制四方面考虑,建立符合学校自身战略发展定位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构建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保障高校竞争力的核心,其体系模块薪酬、绩效、素质测评、培训及招聘等所产生的一系列决策和制度,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使命、目标和办学实现,影响到教学、科研、服务等多重管理,以及高校人力资源工作的积极性。近些年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聘用机制、激励机制、优化配置等方面逐渐实现与社会其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接,对高校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体系构建改革上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教师队伍管理)的薪酬、绩效、素质测评、培训及招聘等环节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1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各项工作的改革发展,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了很多的新事物和新问题,管理制度和规章相对滞后且不易贯彻执行。这种现状受到国家教育政策、政府教育统筹权、所在地区经济水平,学校自身战略发展定位、规模、学科和科研建设、管理者素质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

1.1管理思维模式滞后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群体习惯固定思维和处理模式,完成既定工作的维持性管理人员较多。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主要是贯彻落实上级政策和文件的指示,大多数时间在于完成事务性工作,以完成文件任务为最终目标,思考性决策缺失,并不能定位管理方向。因此,高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很容易成为执行性质的管理机构。这种“以事为中心”、“将人力视为成本而非资源”的滞后管理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和目标不明确,不以人事相宜、以人为本为管理重点,缺乏管理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性规划,忽视从管理执行到管理决策性的思维转变等。这与较大限度地调动每位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相悖。

1.2结构不合理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结构是指教师队伍整体构成状态,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等。这些机构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水平和质量,通过对高校教师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教师队伍发展的现状、优势、问题和需求等,提出构建教师队伍建设实质性管理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了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队伍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配置,但仍不尽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职务结构。职务结构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构成状态,我国高校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个级别。教师职务结构虽然逐步在改善,但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比例还是偏低,高等院校之间差异过大,教师队伍的职务结构不尽合理,。(2)学历结构。学历结构指教师具有的学历、学位构成情况。随着高校教师招聘条件的提高,虽然教师队伍中具有高学历和高学位的人数比例在增加,但已经招录的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偏低还有待提高,现实中高校在职攻读学历学位方面的政策有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学位结构有待优化。(3)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指教师年龄构成状况,包括整体队伍和各个级别教师的年龄情况。高校教师队伍的合理状态应该是每个年龄段的比例适中,不存在断层和结构偏失。但高校教师的现状是:年轻化趋势明显,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各年龄段之间所占比例差距较大,作为中坚力量的中年教师不足。(4)学缘结构。学缘结构指教师队伍本校毕业和外校毕业教师的分布状况,以及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构成状况。目前高校在补充教师队伍工作中(主要为招聘和引进),虽然都考虑到学缘问题,但教师来源为单一院校或统一地区院校的情况还比较多,学缘结构问题较为突出。

1.3整合及调配效果不佳

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国家和高校的经常性工作,这种宏观调控源于市场机制与市场经济对急需专业的需求。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教授的专业知识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在遵循专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跨学科交叉学习。但在现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会出现原有教师结构包括学科专业背景与专业调整需求不匹配的现象。而管理中很少有关于跨科际交叉学习制度与计划的规定,这种管理机制的欠缺容易导致因整合及调配效果不佳而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

1.4实质性激励机制缺失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是高校人才培养传授的主体,其工作动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教学质量。因此,只有建立具有实质性激励机制才能激发教师工作动力,提升教学质量,保障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出现了多种的激励措施,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励作用,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1)薪酬激励不足。目前,高校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薪酬低于社会平均工资,这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2)激励方式单一。大部分高校激励机制统一,没有考虑教师成长不同时期的需求,因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和岗位等原因导致的个体差异激励针对性不强。(3)绩效考核机制不合理。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对教师教研教改和工作成果的评价,对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的影响很大。我国高校绩效考核机制往往定位于对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标准过于倾向在论文、著作与获奖的数量,难于把握考核的质量,考核机制导向性有偏失,激励机制功能不明显。

2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途径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把握教师这一主体在高校工作环境中的独特性。例如:特殊智力劳动的不可替代性、传授知识和科学研究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发挥智力资本的工作流动性等。

2.1管理理念的构建

高校教师是特殊的人力资源,绝不能视这个群体为传统的成本用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进行约束,应该视人力为及时资源并通过科学的管理较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教师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从管理理念上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一切政策制度的出台与体系的构建要以教师的利益和发展为核心,在聘用机制、培养机制、薪资机制和考核机制等方面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关心爱护教师、关注教师的自身发展。通过定期的调研,及时主动了解教师群体的需求,主动开展管理,用多样的动态管理方式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只有这样,在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才能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高校和教师人力资源共赢发展的管理目标。

2.2队伍结构的构建

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其优化应该从招录聘用、岗位聘用、职务晋升、绩效评估及培训进修等制度建设进行改革,实现管理创新,进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1)在教师招聘工作中,打破年龄限制,根据现有专业的年龄段,招聘适合的新教师。(2)依照按需设岗、择优聘用的原则,突破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终身制,形成流动合理的岗位竞争机制。(3)完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改变资历优先晋升的不合理,对于教师提供公平环境,对低层次教师进行分流,改革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标准,使教师能够脱颖而出。(4)加大学历进修力度。提高进入教师群体的资格,增加经费用于教师学历进修,扩大招聘高学历教师的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5)促进学缘结构多元化,严格压缩本校学生留校任教和近亲繁殖,多渠道多地域的招录和引进教师,提高校外与国外教师的比例,提升教师队伍的学缘品质。

2.3整合及调配制度的构建

对因高校内部专业设置与调整而需要跨专业培训的教师,实行跨科际交叉学习制度,整合调配专业知识。将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设计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项目,从人力资源管理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对高校现有专业教师和因专业调整教师的人力资源情况作出合理评估,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保障质量、优化结构、提高能力,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使教师与不同学科教师能够进行交流,开阔学术视野,较大限度地使用教师人力资源。

2.4激励机制的构建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要依托人力资源管理,具体要从薪资激励、奖励激励、培养激励、福利激励、专业技术职务激励、聘用激励、考核激励等方面考虑。主要包括:(1)合理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招聘和聘任制度。通过对招聘和聘任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2)扩大教师培训方式,满足工作需求,提高教师工作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3)改革薪酬制度,使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相挂钩,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对的教师实行低职高聘,用薪酬调动其工作积极性。(4)对于教学水平高能力突出的教师,突出专业技术职务激励,在考核评审中予以优先考虑。

作者:姚颖君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人事处

人力资源师论文: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透过立意取样的方式,选取10位访谈对象。选取访谈对象的原则为曾任或现任本科大学校长或主管职,因其对于本科大学教师之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法规、实施现况与遭遇困境会有较佳的了解;另一方面,为广泛收集资料,希望能访谈到曾任或现任大学校长或主管以及具有人资专长学者专家。基于以上原则,选取之访谈对象分别为退休本科大学校长2位、大学教授6位、具有人力资源与管理专长的专家学者2位。透过访谈的过程,了解大学实施教师之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况、困境与解决策略,研究者于访谈结束后,进行访谈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二、访谈结果讨论

(一)大学教师聘任现况综合讨论

从访谈可以得知,虽然大学教师聘任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但在实务操作上,决定聘任与否最关键在于少数学校领导,所聘任的人员即使符合院系需求,但却未必符合学校的需求、发展方向与定位,另一方面,院系如果觉得聘任程序不合,或认为聘的人不适合,虽然可以投票否决,但这仅是消极的做法,并无法要求院系聘任符合学校需求的教师。针对此项问题,必须从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来思考。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组织目标间必须求有效联结,各项人事作为的最终目的均在支持总体目标的有效达成。基于此,研究者认为大学在聘任教师时,为达成学校总体愿景与目标,除必须尊重院系自主权之外,也要兼顾思考如何符合学校策略与发展需求,因此,为避免前述问题的发生,可行的方法除了采用严格的方式,以及人事检核聘任教师专长是否符合的方法,另外,大学在聘任教师时,学校层级可以透过会议讨论,依照学校愿景、策略与发展方向订出若干基本的教师聘任指标,这些指标除了一般的学历要求之外,还必须与学校的愿景、定位、特色或是转型方向相关,具有连结性,作为全校各院系聘任教师的共同指标。[3]在遵循这些基本的教师聘任指标下,各院系再依据设立目标与发展方向,聘任符合需求的教师,如此,可兼顾院系自主性以及符合学校的发展方向。

(二)大学教师待遇现况综合讨论

对于未来如果本科大学要实施绩效奖金制度,受访教授表示支持,认为应该依照教师表现给予奖金,才能达到留住人才的作用,且绩效评核的标准必须兼顾教学、科研与服务等项目。对于实施绩效奖金经费来源的看法,政府应该负起相当的责任,应想办法协助学校筹措,特别是对于财源比较受限的大学。对于大学教师待遇的问题:齐头式的薪资待遇无激励效果;同酬不同工的不公平现象;福利有变差的趋势;大学教授的待遇偏低,无法留住人才,实有必要加以改进。Milkovich和Newman(2002)提出薪资报酬的主要原则有「内部一致性与「外部竞争性。内部一致性指组织内部不同工作或技能对于组织目标相对贡献程度的比较。若个人贡献越高时,薪资报酬也越高,如此则能维持薪资的内部公平。外部竞争性则指相对于外部的企业,组织能给付具竞争力的薪资。同时也要重视员工的贡献,薪资报酬如能依员工的贡献给付,就能产生激励的效果,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基于此项原则,大学教师待遇宜遵循「内部一致性与「外部竞争性原则,一则改善同酬不同工的不公平现象,奖励有贡献的绩优教师,另外,面对其他大学或业界的人才挖角战,方能以较高的待遇留住人才。在绩效奖金制度方面,越来越多企业改采奖励薪资制度(incentivepay),除基本薪酬外,另依个人、团队及全公司的绩效,额外加给各种形式的奖励薪资。实施绩效奖金制度是时势所趋,我国本科大学教师待遇,未来宜依据教师绩效评量结果,建立弹性薪给制度,研拟如何在增进教学与研究绩效的前提下,尊重学校自主与教师专业,赋予相当弹性与相对报酬,是改善大学教师待遇的重要课题。

(三)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现况综合讨论

在各校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所遭遇到的困境方面,主要是本科大学对教师专业发展投入较少;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意愿不高;偏重研究的专业发展,忽略教学与推广服务方面的专业发展。在解决策略方面,主要有针对大学教师的需求来办活动;由教学或科研表现优异的老师来进行经验传承;要求博士生必须修习过教学法、教材教法等科目;院系给予有困难的老师协助;未来应该朝向形成教师专业社群的方向来进行。除前述教师专业发展活动面临到的问题之外,未来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教育训练成效也应加以评估与诊断,不能光是空言如何重视训练,而应具体衡量投入多少训练费用、多少人员参训、多少训练时数,以及何种训练内容,用实际数据来评估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如果没有,必须诊断原因,并採取必要之改善措施。[4]因此,本科大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未来除继续落实执行之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必须进行评估与诊断,以了解实施效益,针对问题进行改善措施。

(四)大学教师评价现况综合讨论

在教师评价的现况方面,受访者服务之本科大学中,绝大部分的大学已实施。未来大学教师评价的发展,应该针对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加以解决,例如引进外部人员,增加评价的客观性以及评价人员的多元性,解决内部评价效果不好的困境;检视教学评价指标的宽严度,订定合宜的标准,解决教学评价计分过于宽松的困境;倡导大学教师平日即做好教学、科研与服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适度减化评价资料的准备工作,以减轻老师准备评价工作的负担;针对不同性质订定不同评价指标或权重,以解决评价指标造成的问题,并符合教师绩效评价的多元性与完整性。对于教学评价可能造成教师迎合学生的问题,学者指出,因教学是一复杂的历程,不宜只采用学生教学评价来评断教师的教学,若要使教学评价令人信服,具有公信力,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且评价内容应该完备,以协助教师专业成长为依归,而非仅评断教学优良与否。同时,可参考国外大学作法,使用同事评价,取代过去过度依赖学生意见调查的教学评价作法,以提供教师教学上的新想法,激发改善教学。[5]对于评价的结果,如果要达成绩效管理的目的,除了帮评价教师之外,对于表现不理想的老师,也必须有协助发展方案,协助老师提升与发展。

三、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况综合讨论

综合以上访谈结果,现行本科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况大致良好,例如在教师聘任方面,各校依照相关法令,以聘任符合学院以及学校发展需求的人选;在教师待遇方面,各校皆有诸多与教师绩效连结的奖励制度;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本科大学多注意到大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成立相关单位办理该项业务,同时,除了研究,也日益关注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在教师评价方面,本科大学已经实施教师评价,希望透过教师评价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以及评估绩效。另一方面,现行本科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遭遇若干困境。在教师聘任方面,较大的困境之一是领导权力过大,所聘教师可能不是人选,或是不符合学校发展愿景与目标。解决策略为订定各院系聘任教师的共同指标,院系所再依据设立目标与发展方向,聘任符合院系需求的教师,以兼顾院系自主性以及符合学校的发展方向。在教师待遇方面,较大的困境是齐头式的薪资待遇无激励效果,以及大学教授的待遇偏低,无法留住人才;解决策略为实施绩效奖金制度,依据教师绩效评价结果,建立弹性薪给制度。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较大的困境是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意愿不高;偏重研究的专业发展,忽略教学与推广服务方面的专业发展;在解决策略方面,应针对大学教师的需求来办活动;由教学或科研表现优异的老师来进行经验传承;要求博士生必须修习过教学法、教材教法等科目;未来应该朝向形成教师专业社群的方向来进行。在教师评价方面,较大的困境是缺乏外部人员,评价客观性受质疑;评价指标与标准未能依去学门或各学科差异性加以订定。在解决策略方面,引进外部人员,以增加评价的客观性以及评价人员的多元性;检视教师评价指标的宽严度,订定合宜的标准;对于评价不理想的老师,必须有协助老师发展的方案,以达成绩效管理的目的。

四、结语

本研究透过文献分析与访谈10位专家学者,以了解本科大学教师聘任、教师待遇、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绩效评价等四项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之现况、困境与解决策略。从访谈分析可以得知,我国目前本科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已累积不少成果,未来宜针对现有问题,持续加以研究解决,同时,透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招募与聘任符合学院以及学校发展目标的教师人才;透过建立理想的教师薪酬制度与奖励制度,以发挥奖励表现绩优教师的功能,并提升教师留任的意愿;同时,依据教师需求办理教师专业发展活动,重视新进教师的导入阶段辅导,以及现职教师的教师生涯发展,朝向教师专业社群方向迈进,以有效促进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进行教师的绩效评价与管理,以奖励绩效优异教师,并辅导表现不佳教师改进,以增进教师绩效与大学的教育品质,最终达到大学追求永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郑何工作单位:福建江夏学院

人力资源师论文:浅析英语教师人力资源评价路径

一、绩效评价的原则

在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绩效评价过程中,确立科学绩效评价观是至关重要的。评价高校英语教师教学绩效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使资源“增值”。现有教育评价理论将评价模式分为“奖惩性教学绩效评价”和“发展性教学绩效评价”。“奖惩性教学绩效评价”主张高度集权,从严治校,依据教师评价的结果对教师做出奖励或惩罚的决定,从而加强绩效管理,提高办学效率。“发展性教学绩效评价”主张适度分权,民主治校,教师参与,通过实施教师评价,实现教师和学校、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另外,绩效评价过程是对英语教师及其教学工作及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可以集中从教师本身素质、教学工作表现和教学结果三个方面做出。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教学绩效常常具有后效性,基于此考虑,评价过程应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因此,本研究对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既包括教师的本身素质和教学结果,同时还包括英语教师教学的工作表现,以及业务持续发展能力,将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将多种绩效都纳入评价的范畴,同时注重定性和定量评价,力图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真正发挥评价的应有功能。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基于以上原则,结合“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思想,笔者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建立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二级指标分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其中“德”包含思想政治、教师师德和学生美誉度三个指标;“能”包含学历与学位、职称情况和自学创新能力三个指标;“勤”包括教学表现、教案完整性和完成工作量三个指标;“绩”包括四、六级通过率、英语竞赛获奖和科研论文及项目情况三个指标。在该指标体系中既包含“奖惩性评价指标”,也包含了“发展性评价指标”。比如思想政治、教师师德、教学表现、教案完整性、完成工作量等可以看作奖惩性评价指标,而学生美誉度、学历与学位、职称情况、自学与创新能力、四、六级通过率、英语竞赛获奖和科研论文及项目情况可以看作发展性评价指标。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评价指标:其中奖惩性评价指标多由保健因素构成,而发展性指标多由激励因素构成。

三、结论与展望

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不仅关系到对教师个人工作的考核与鉴定,同时它关系到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发与教学水平的提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本文给出了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的原则,并进一步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包含了奖惩性评价,也兼顾了发展性评价,既考虑了保健因素,也强调了激励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该指标体系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如何将定性指标定量化,如何科学确定不同评价指标权重的相对大小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采用诸如AHP等系统分析的方法得以解决,这也是该系列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下一步工作的焦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谷利红刘小欣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人力资源师论文:浅析职校教师人力资源培训计策

要想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考核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不但能鞭策教师进行认真的学习,还能更好地验证教师的培训效果,便于学校的管理、考核。但是我国职业院校在考核方面还不成系统,缺乏一定的考核目标,表现出很强的松散性,没有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1)丰富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在以往的职业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着培训的内容和实际脱轨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职业院校加强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利用多种渠道对职业院校的驾驶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应该从学术型、职称型、学历型等向教学型转变,这样才能逐渐拓宽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在方式的选择上,也应该做到灵活,诸如校本培训、研修班、学术专题讲座、访问学者等形式都可以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形式,只有不断开拓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源的培训方式,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我国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培训的效果。

(2)改善培训的条件。

我国的职业院校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在资金、渠道等方面的条件都不是非常成熟,这大大限制了我国职业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培训的效果。为此,应该加大对职业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对那些办学条件比较差、偏僻的职业院校,要适当增加相应的经费,可以使教师得到必要的培训;职业院校应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从自身的技术营收、校办企业等途径来调拨一定的经费作为教师的配用费用。

(3)健全教师的培训体系。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明显不足,教师的素质偏低,这都限制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其一,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健全的制度是培训得以进行的基础,只有对培训的科目、时间、办法、流程、范围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划和管理,才能有条不紊的对教师进行培训。

其二,培训要有主次。培训要抓住重点,职业院校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对一些重点需要培训的学科进行重点培训,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培训效果。

其三,培训制度应该富有弹性。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量也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实行有弹性的培训计划,开展多种培训形式,诸如教师实践基地、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4)完善考核体系。

为了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需要对教师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但是我国职业院校在这方面做的还不,为此相关院校应该设立一定的质量指标对教师进行评价,考核作为绩效的一部分计入教师的个人表现,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作者:刘丹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