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旅游发展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的保险业正在处于一个上升期,百姓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已经对投保体现出了越来越大的兴趣,旅游保险亦是如此,国家相关部门要积极宣导,保险公司也要合理的推出自己的产品,让消费者可以买的舒心、出行安心。真正做到旅游保险成为居民出行旅游的必选条件。
旅游发展论文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考古的论文

一、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特点

(一)体验性强

考古文物是历史的产物,其本身蕴含了某个特定时代的历史信息,因而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来说,考古文物是必不可少的历史佐证,是人们能够直观到的、真实存在的实物。将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所产生的考古旅游,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直接感观历史,这种切身感受历史的体验要比其通过枯燥的文字或者电影来了解历史的体验要更为强烈。考古旅游不仅是游客对历史文物的直接体验,还使得游客在逐步解开历史真相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二)地域文化性突出

因受交通和信息发展的限制,较现代社会来讲,古代山西地区还是相对封闭,因而其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其文化自成一体。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区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这导致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各地方文化发展趋于同一性。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更能突出山西地区特色地域文化。

(三)教育内涵丰富

将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历史的了解,考古旅游中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都是内涵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将猎奇体验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培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度,还培养了其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对人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提高山西地区考古旅游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对考古资源的基础研究

加强对山西地区考古资源的基础研究,促进其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带动山西地区的旅游发展,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山西地区的考古资源展开研究,通过综合研究考古资源后在旅游规划中明确界定其时期和遗址文化所占地位。同时让广大群众参与到讨论历史焦点、研究学术难点、探索历史谜点的过程中来,这不但能扩大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能激发游客的猎奇心理,提高考古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二是培养山西地区考古旅游人才,培养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对考古资源的认识,提高其专业素质,培养其对考古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考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挖掘考古资源的历史特色

旅游活动要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在于其具有鲜明的特色。为促进山西地区考古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提高其旅游竞争力,这就需要深入挖掘出了考古所具有的历史特色。山西历史悠久,因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在洪荒岁月里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等远古神话传说对人类来源的猜想,考古发现的石器和火的使用证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是科学的,如将其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为旅游赋予了一层传奇色彩,还增加了人们对其自身来源的认识。又如2004年在山西绛县横北村西周墓地的发现,使得一个在史书毫无记载的倗国古国重现旅游在世人面前,这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猎奇心理。

(三)探索开发考古资源的旅游新功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大,考古资源也成为新型旅游资源,将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要加强对考古旅游资源的研发,考古旅游资源研发前要结合社会需求探索其旅游新功能,如将考古发掘工地作为山西省考古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使考古旅游成为一种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在组织考古发掘工地旅游时,我们要注意对考古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同时可以考虑将其发展规模化,这有不但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考古挖掘经费短缺问题,还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动我国考古研究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山西地区通过加强对山西地区考古资源的基础研究,挖掘其历史特色,并积极探索其旅游新功能有利于提高山西地区旅游的竞争力。促进考古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山西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并塑造其鲜明的地方文化旅游形象,提高其旅游竞争力。但在开发考古旅游资源时要注意对考古资源的保护,促进考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发展论文:论文人文资源的利用与旅游业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人文资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人文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使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人类文资源与旅游业既互助又冲突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人文资源,使人文资源与旅游叶有机地结合,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人文资源是人类活动的痕迹,是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我国著名的学者费孝通先生认为,所谓的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它和自然资源一样,只是自然资源是天然的,而人文资源却是人工制造的,是人类从最早的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不断地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化、人类的艺术。“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①从费孝通先生对“人文资源”的解释和定义可知,人文资源有有形与无形之分,人文资源是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利用的。同时,人文资源又是与自然资源相对应的,但“与自然资源相比,人文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体现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人类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也能使人获得更多的乐趣、享受、情感和知识。对自然资源,一般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人文资源却能引起人们的反应、共鸣和参与。所以如果没有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就无法为人们所欣赏所

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少不了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人文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人文资源对旅游的互助与冲突

人文资源对旅游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及时,旅游地的民众道德水准高,文化涵养好,精神风貌新,会使游客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山好水好不如人好。第二,自然景观如蕴涵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其魅力当然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喀斯特地貌溶洞里的钟乳石造型会被赋予文学作品或传说里的人物、故事的缘故了。第三,人文资源是全人类的财产,所以它也可以为各国各民族所用,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香港的迪斯尼乐园,深圳的世界之窗和“中国民俗文化村”等等,都是借他国或他民族之人文资源发展本地旅游业的成功范例。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为人文资源的保护提供资金的支持。

但是,发展旅游业在很多方面也会与人文资源的保护发生冲突。

首先,旅游业的发展会不可避免地要利用人文资源,而旅游企业受利益的驱动,也不可避免地会只顾眼前利益透支人文资源。如一些摩岩石刻壁画等人文资源,利用过度了就会加快其风化腐蚀的速度,造成严重毁坏。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旅游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改变其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人文资源生存、传承与发展的环境。如上网、跳现代交谊舞、唱卡拉ok等等,还有与旅游者的接触,都会对旅游地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其原有的生活方式、穿着打扮受到影响并改变。这些改变必然会影响到当地人文资源的存在方式与环境等,严重的可能会导致一些人文资源消失。

再次,过量的游人涌入也会使旅游地在用水用地等方面不堪重负,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这个环境当然也包含了人文资源。

因此,要发展旅游业,必须正确认识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只有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人文资源,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当前人文资源开发利用与旅游业的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对人文资源重视不够,导致对旅游景点文化资源投入不足,文化品位太低。缺乏吸引力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不足为奇。但是对文化建设的忽视,对人文资源的误解,已经导致环境的污染、自然生态的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进而损害经济建设环境与外商投资环境,同时也严重影响旅游环境。这就不得不加以重视了。费孝通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是导弹的度,而是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而以人文资源为基础的文化建设正是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焕发人们的精神风貌的最有效手段。

当人们的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精神的享受(艺术的欣赏与参与、旅游、体育运动等等)就会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精神的愉悦、心理的健康,会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及活跃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这就是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原理。但是很多地方政府看不到人文资源的作用,在旅游景点中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致使景点的文化含量低,缺乏对游客的更大吸引力。广西岑溪市的吉太白霜涧漂流,是一段既可欣赏两岸原始森林美丽景色,又能享受惊险刺激的漂流。但也只限于纯粹的漂流。如增加人文资源的开发,将当地的民情民俗传说等融入漂流的过程中,对游客的吸引力还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二)认识偏差。本末倒置,对人文资源重利用轻保护,导致人文资源的生存危机,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区域文化,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推动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是一种重要的人文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依靠异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与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的支持。因此,在发展旅游业中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人文资源。如果对文化资源、人文资源重视不够,一味地将其作为旅游业的工具,看不到文化资源与人文资源相对的独立性,对文化资源与人文资源的保护缺乏力度,这些资源就会受到严重破坏。这必然会损害旅游业的根本。辉煌的丽江旅游业凭借的不仅是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有其享誉全球的纳西东巴文化,但伴随旅游业的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东巴文化的生存环境。仅从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的数量这一旅游经济指标来看,2000年后,丽江每年的接待量超过300万人,是丽江市人口的三倍,玉龙雪山每年完成的接待量超过120万,丽江古城每年总接待量超过150万,是丽江古城人口的30倍,是丽江城市人口的20倍。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本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如汉族文化、西方文化同化的危险。纳西语的普及面越来越窄,纳西语中的汉语成分越来越大,许多新一代纳西人已不会讲纳西话。纳西服饰、传统纳西建筑、东巴文字、纳西民俗风情等普及程度越来越低,现代西服、钢筋混泥土建筑、汉族语言文字、汉族习俗等普及面越来越广,已有覆盖本土文化之势,纳西民族文化面临严峻的危机。如今居住在古城内的纳西族人已寥寥无几,而新城区又没能把现代建筑风格与纳西族能的建筑文化风格相融合,丧失了自己应有的风格。旅游业发展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使丽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剧烈的碰撞,更主要的是对人文资源的 保护力度不够,导致丽江的人文资源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伴随旅游业发展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来文化糟粕对丽江社会文化特别是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冲击力也不可低估。笔者就曾亲眼目睹一群本地少年在酒吧唱卡拉、喝酒至深夜的情景。这种生活方式对丽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肯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丽江古城内的纳西文化资源的保护已经日见严峻了。而像丽江这样的文化旅游城市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在广西、在桂林,甚至在各县、乡镇都存在着。

人文资源可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但也不都是可以无限利用的。有形的人文资源需要保护,无形的也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挖掘整理发展。人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应该是一个原则。

(三)人才匮乏,人文资源与旅游结合档次不高,目前旅游业的发展遇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不够,点子不新

人文资源虽然在很多地方都很丰富,但是却没有能够很好地开发利用,或者说是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不上档次。主要原因是缺乏懂旅游善经营的人才,对本地旅游资源(包括人文资源)特点及其与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属性与异同缺乏的分析,对本地的旅游城市形象定位不准,缺乏系统科学的策划与操作,因而造成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不伦不类,旅游产品缺乏亮点,或者与旅游消费需求不相吻合。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有人才。

另外,由于资金有限、文化设施简陋,或者设施规模太小,人文资源与旅游的结合难成气候,使自然景观仅仅停留在原生状态,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三、合理利用人文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如果任由人文资源的被毁坏,或者毫无节制地利用人文资源,文化生态平衡将会受到无以复加的破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正确认识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人文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也可以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巨大的动力,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工具。同样,人文资源也可以成为旅游业的资源,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结合,能使自然景物更具人性化和生命力。一个湖泊与仙女沐浴的结合,一块石头凹痕与人形脚印的吻合,还有望夫石、飞来峰等等,都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之后才有趋之若鹜的旅游人群。

但是,人文资源也有其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它不可以被人为所欲为地拿来作为旅游的工具。南方某县意图把当地包装成杨贵妃的故乡并以此招揽旅游人群,但却始终无法调动人们的旅游欲望。原因就是无视人文资源的相对独立性,拿人文资源在旅游业上滥用的结果。可以说,人文资源来自文化资源,而文化是“人类确立自身超越动物性的存在意义的根本所在。一部人类史,说到底是一部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的文化的历史,是一部动物的生存超拔到人类文化的生存境地的历史”。可见文化以及文学艺术、人文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要给予文化人以充分的自主、自由创作的空间,明确文学艺术、人文资源的相对独立性,使之与旅游业成为有机的、自然而然的结合。而不是把文化资源与人文资源当作单纯的发展旅游业的工具或附庸。当然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的权利,关键是要开发利用得当,不可滥用。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生态要有危机意识,对人文资源要加以保护,加以挖掘、整理与发扬光大。

(二)大力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的旅游人才-促进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

大多数的情况下,旅游业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结合,如何结合,结合得怎么样,必须由懂文化懂旅游的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的策划和操作。否则,前述二者的结合就会成为生拉硬扯而显得不伦不类并成为笑柄。为此,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对于懂旅游善管理的高级人才,要舍得本钱引进来,特别是一些专家,他们能够从更高的角度用更科学的方法,对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加以规划,能使一个地区的人文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深圳作为一个从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其人文资源比很多城市都缺乏,但其旅游业却发展迅猛。“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观澜高尔夫旅游胜地等等,一个个响当当的旅游品牌,是深圳大胆引进和大力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结晶。可以说,高素质的人员结构正是深圳旅游业的成功之本。

目前很多地方的学校还存在忽视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倾向,或者培养的此类人才不适合旅游市场的需要,再一个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留不住。为此,除了引进高级人才,本地的高校、普通职校还得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重任,地方政府必须进一步改革人才使用、人才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政策,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专业队伍,使人文资源与旅游业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根据当地的文化背景、文化渊源及文化特点。开展横向联系。整合周边旅游文化资源,定位旅游城市形象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点与人文资源特点,这种特点与自然景物的特点结合,就成为其旅游的特点,也是旅游的吸引力所在。但是,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城市之间也会互相影响的。一个城市的旅游业对另一个城市的旅游业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发展一地的旅游业必须将该地的旅游业放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大环境当中,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和融合,使其成为周边大旅游环境的中的一分子,使之成为另一城市旅游的自然延伸与必要补充。所以,发展城市的旅游业应在找准其特点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明确其异同,以定位其城市旅游形象。桂林、肇庆、梧州的旅游内涵实质都是山水,怎样突出其鲜明个性,树立起鲜明的形象,并使之家喻户晓,更好地吸引游客,恐怕考虑其山水与人文资源的结合才是关键。

(四)要顺应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开发旅游新概念、新产品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没有创新就很难有大发展,创新就是要走旅游业与人文资源的结合,发掘不同区域人文资源的特点,使之与旅游业紧密结合,促进旅游业的更大发展。桂林有溶洞,贵州也有溶洞,你必须告诉人们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是什么,才能使游客游了贵州的溶洞还想游桂林的。桂林有甲天下的山水旅游产品,桂林更有闻名中外的文化旅游产品——印象刘三姐与乐满地。梧州有龙母庙,广东悦城也有龙母庙,那你得明确梧州的是龙母太庙,地位更尊贵,才能刺激人们的游玩心理。

(五)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提升品质,同时。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和谐旅游

旅游同经济一样,也必须讲究资源利用,特色突出。讲究档次,突出精品。讲究人性,突出和谐。目前很多地方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却没有突出重点,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平均用力,点多面广,特色不鲜明,旅游产品不上档次,导致其吸引力不强,给人不值一游的感觉。以梧州为例,市区内有建筑人文景观——骑楼城,有龙母文化的龙母庙,有道教的白鹤观,有佛教的四恩寺,还有儒教的圣文院,县市下面有蒙山的太平天国封王建制地,藤县的太平狮山,苍梧的爽岛库区,岑溪的吉太白霜涧,这些景观或者文化底蕴深厚,或者自然特色鲜明。如果能将其中一个加以大力开发,推向市场。都有可能成为梧州的旅游拳头产品。可惜的是开发力量过于平均,使得这些景点与人文资源的结合缺乏深度与广度,不能满足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仅就市区而言,如能将龙母文化及佛道儒有机地统一于遥相呼应的三山(分别为河东、河西、河南的白云山、鹤山、火山)之内,将骑楼城房屋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供游客悠闲住宿之地。这样把梧州市区内的旅游资源重组后打造成旅游基础设施齐备、环境和谐,与人文资源结合充分的旅游品牌应是可能的。

(六)运用多种方法保护人文资源,将人文资源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

当代人文资源的保护就是每一国家、每一民族、每一地域对自身文明轨迹的保护,是对人类精神财富的守护与发扬,其终极意义,是对人类文明及其生存意义的保护,它对提高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对提高国际竞争力,对达到更高程度的文明水准,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要通过学校、文化场所、传习馆、研究会、演奏会等多种途径,从现在开始,从娃娃抓起,传承和弘扬好民族文化。人文资源的保护还要通过采取政府、市场、法律、社会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那些不符合新形势的人文资源保护体制、机制必须加以改革,以保障文化生态的平衡。在人文资源得以充分保护与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开拓思路,大力促进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发展论文:产业发展下旅游管理论文

一、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研究背景。

旅游产业与活动就应运而生。当代社会,交通四通八达给人们旅游提供了极大方便。交通事业的发展极大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目前旅游产业已经成功进入各行各业,并与各行各业产生了明显的链接关系。

2.研究意义。

笔者主要研究政府在促进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的思路变化与不足之处。首先,通过研究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对现实意义。对于“旅游”这一词汇大街小巷的普通民众都不会陌生,因为随着交通的发展我们随时都可以去旅行。但是对于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大则一个国家小则一个地区如何发展旅游业这样深刻的问题,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的。而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再次,研究这一题目,对于更好的充分发挥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有极大的意义。在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常常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诸如资源配置较难,利益协调较困难等等问题时常出现,这就需要政府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再有研究这一问题对综合研究旅游行政职能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二、旅游产业化的概念

1.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概念。

要想理解旅游产业化之一概念,首先我们先理解一下产业化的概念,“产业化”源于产业的概念,而产业起初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后来逐渐拓展了它的含义,泛指各种制造业。换言之,产业是指具有统一属性的企业或者组织的集合。而旅游产业化是根据市场方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布局生产、会化服务与企业管理。

2.旅游产业化的特征。

旅游产业化概念并不空洞,它的特征及其明显,具有多维性、统一性、开放性等特点。

三、旅游产业化过程中政府作用的特征

1.行政主体的泛化。

在促进旅游业展中,政府的旅游行政职能主体主要包括所有的旅游行政机构的人员以及该行业的行政公务人员。而除此之外,我国旅游行政职能的主体是十分的广泛的,具体而言包括国家以及地方的旅游局、旅游协会等等的旅游行政机构及其人员。

2.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

在传统意义上,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以市场调节为基本前提的,当然同时还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控。受传统思维与观念影响,我国的政府主导作用还仅仅局限于组件高等级别的、高的旅游管理机构以及一些重点的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方面。但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政府的旅游行政作用及职能已开始拓宽。比如解决信息不对称、提供公共物资、制定规则等。

3.作用更加趋向于专业化。

就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旅游政府行政职能开始拓宽领域,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与方法上,而比传统方式更加具有综合性与专业性。所谓政府职能领域的专业化,是指政府既能够对传统的旅游社、酒店进行管理与规划,还能够对区域性的旅游进行区域规划与统筹定位、节假日旅游活动的策划等等。举例来谈,政府参加旅游产业化营销就会包含具体的作用。它的具体作用:政府对旅游产业化区域进行整体上的结构设计与形象设计等等,同时进行相关方面的战略统筹与全局性规划。

四、政府在进行旅游产业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具体问题

1.旅游产业化过程中政府职能发挥现状与分析。

现行旅游管理体质的现状而言,它严重制约与限制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就宏观方面来说,首先,现行的旅游管理的宏观体质还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还没有一个跨行业的旅游管理机构进行产业政策以及产业布局的规划与统筹。这就造成了旅游行业局限于区域内,成为了分割局面,不利于旅游产业的拓展与进一步发展。其次,由于政府对与旅游行业的引导与领导不足,造成多数旅游投资从一开始就不能很好的正确评估旅游区域的项目价值,这导致盲目的投资与拓展,从而极容易引发恶性的竞争与恶意竞争的死循环。最终导致旅游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损害了旅游行业的利益与进一步发展,破坏了整个市场的秩序。,利益关系与地方保护主义也是影响旅游事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的又一重大原因。它极容易造成景区人为的分割与划分,使得整个旅游行业竞争力严重下降,行业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2.政府管的过死,忽略企业主体地位。

从实践经验看来,政府制定的一些规则与法规违背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政府本意是想加快旅游事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严重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目前有些地区浓厚在长官意志,对旅游产业管理的条条框框太多,管得过严过死,只听从政府的命令,不顾市场规律的指挥,更严重的有政府包揽一切事宜,严重约束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3.政府的服务意识差,长官意志较强。

目前旅游管理多数是企业服务与政府,而政府服务旅游企业的情况少之又少。多数为长官意志所服务。政府较大的作用就是能够在一个自由市场上,鼓励商业活动并制定活动规则与条例,职能方面,应注重法律法规,而不应该是听任长官意志,避免旅游产业发展不稳定性,促进旅游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持续发展。

4.分割管理,缺乏合作意识。

政府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是整个社会利益代表。目标是追求整体利益的较大化。但是由于政府内部包括多种多样的部门,他们追求本部门绩效好评,所以彼此之间会产生竞争,引发诸多问题。目前我国主要是由旅游局等各级相关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进行行业上的管理。它既包括箱柜旅游政策的具体实施问题,也包括市场机制如何保障与规范等问题。

5.片面追求政绩,缺乏整体科学化的规划。

各地方政府领导人员的任职期限有限,他们为追求任期间政绩,片面实施快速有效的经济政策,忽视长远发展,缺乏长远的科学的管理与规划。而在旅游产业方面,整体结构与长远发展的规划与管理是十分的必要的。而目前这种缺乏长远考虑的发展模式只会造成旅游产业生命力不强,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无法长期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只会造成经济成本的提高,不利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长远发展。

五、结语

希望政府能够多从长远角度出发,能够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结合国内外的形势,不断吸取他国经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政府要适时地抓住机会,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同时将营销策略与新时代的管理手段应用到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第三产业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尤其是作为龙头产业的旅游行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作者:罗桐香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风险论文

一、宏观环境对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因素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对全球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现在,虽然美国经济趋势变好,欧洲债务危机缓和,但是我国进入了经济调整期,自2013年以来,中国开始下调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发展变缓,对于旅游行业也带来了消极影响,旅游企业必须重视对经济发展的适应,顺势而为,控制财务风险。

(二)通胀因素

通货膨胀历来是困扰我国经济的难题,虽然2014年通胀压力总体来说较小,预计通胀将控制在3%左右,但是从我国长期趋势来看,通胀问题一直长期存在。对于旅游企业来说,通胀造成了成本上涨、价格升高、游客满意度下降、需求下降等问题,还带来了财务现值变化的风险,要加强对通胀适应能力的管理。

(三)汇率因素

最近几年,我国的境外游飞速发展,汇率问题对于涉外旅游企业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难题。人民币的升值,美元汇率的变化,日本货币政策变化,欧洲债务危机影响等,都让汇率问题变得非常复杂。如何有效的应对汇率变化,控制汇率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加强外汇管理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能力,这是对旅游企业新的挑战。

(四)社会因素

人口变化、收入变化、人口结构变化、政治变化等带来了对旅游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事件等时候,可能对旅游造成巨大冲击,比如今年马来西亚航空事件,对马来西亚的旅游市场造成了巨头影响至今没有恢复。对于旅游企业来讲,要注意社会因素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的防范,可以加强保险管理、旅游产品设计管理等,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因素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问题。

二、旅游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

(一)筹资风险

旅游企业的筹资风险主要集中在负债筹资的问题上,由于旅游企业运营需要垫付大量资金,部分旅游企业在筹资过程中采用了负债筹资的方式,带来了到期可能不能还债的问题,有着现金性风险和收支性的风险问题。现金性风险来源于资本结构的不合理,而收支性风险来源于财务管理水平不足。

(二)投资风险

现在,旅游行业正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旅游业投资的热潮,但是由于不少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行业形成了投资过热的问题,加上旅游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周期性和波动性,投资回收期比较长,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带来了投资风险的问题。

(三)应收账款风险

由于旅游行业的特点,在旅游企业中,垫付问题非常突出,三角债问题经常在旅游企业中出现,带来了应收账款的风险。如何管理应收账款问题?如何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业务的增长,这一直是旅游企业的难题,也是旅游财务风险管理中要加强的核心问题之一。

(四)收益分配风险

旅游企业的收益分配风险主要指由于收益分配而可能给旅游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概括来说,收益分配风险包括收益确认的风险和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时间、形式和金额的把握不当而造成的风险。其中,收益确认的风险,是由于会计方法的不合理,从而导致提前纳税,大量资金提前流出企业而造成的财务风险问题。

三、加强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财务风险意识,设立相关机构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要改善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首先要加强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要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并在全体员工中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可以设立专门的相关机构,来专业化的管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完善管理体制

风险预警系统是对风险进行识别、监测、评价和预测的信息系统,其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可分为内部报告子系统、市场信息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和风险预警子系统。前三个系统主要负责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分析;预警子系统则通过建立预警模型,监测反映财务状况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评价、预测,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

(三)加强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在当今时代,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完善,能有效的提升旅游企业的效率,促进信息沟通,从而有效的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能力。通过信息化建设,数据库管理,能够有效的对旅游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控制和管理,减少可能的财务风险。

(四)运用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当代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已经越来越成熟,已经有了多种科学管理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关键是旅游企业要真正运用这些技术和方法,通过运用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来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能力。

作者:杨静海 单位:云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发展论文:发展产业链旅游文化论文

一、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现状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

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长白山以其雄伟、壮观、神奇、原始而著称,是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区。天池犹如一块碧玉被镶嵌在环绕它周围的16座山峰之中,景观神奇秀丽,巍峨壮观。另外,长白山还是一座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具有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物质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吉林省的水域资源也是相当丰富,世界闻名的第二松花江、鸭绿江、牡丹江、图们江、净月潭、查干湖、向海等都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被列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的吉林雾凇更是名扬四海,独具特色。吉林省拥有众多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民俗风情、革命文物为主要内容。吉林省有高句丽史迹、辽金历史文化叶赫古城和伪满皇宫博物院等众多的遗址遗迹,具吸引力的是世界文化遗产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遗址。同时,吉林省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武装的主要活动地区,因而遗留了许多革命遗址。此外,吉林省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白城地区的蒙古族、梨树县叶赫乡的满族、延边的朝鲜族都有着极其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素以文化城、汽车城、电影城、科技城、大学城享誉全国,科教文化、汽车文化、影视文化等文化环境构成了这座城市独有的人文社会环境。这些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吉林省旅游收入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

(二)特色旅游文化突出,备受中外游客青睐

近年来,吉林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活动,其中具吸引力的就是冰雪旅游。凭借丰富、优越的冰雪资源优势,吉林省大力发展独具魅力的冬季旅游项目,规模逐步扩大,项目不断丰富,游客日益增加。2013年,吉林省各地以“梦幻冰雪,精彩吉林”为主题开展了各项旅游活动。另外,吉林省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现代农业观光资源,重点开发了“葡萄酒之旅、田园之旅、雪村之旅、采摘之旅等乡村游产品”。“经过积极培育,全省共有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23个,“农家乐”近500个”。颇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温泉旅游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特别是堪称亚洲室内生态温泉之最的长春双阳御龙温泉度假村,以特有的“南国风光”著称于温泉业,成为人们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三)旅游产业要素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吉林省强力推进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促使全省旅游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旅游接待设施方面,“全省高星级酒店数量明显增加,其中5星级达到14家,4星级达到40家,仅长白山地区就新增5星级标准酒店6家,达到了10家”,使到长白山旅游的人数大幅度攀升。在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全省开工建设旅游大项目307个,其中新建项目109个,续建项目198个,已完成投资78亿元,呈现出投资大、数量多、标准高的特征。在旅游交通方面,2012年新增长春至合肥、长沙、贵阳、福州等近20条航线,使吉林省航线总数达到近90条,通航城市达至54个。铁路方面,增开了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扩大了吉林省旅游客源市场。在旅游商品方面,目前吉林省有开发、生产、销售旅游商品的企业近600家。依托长白山自然资源形成的传统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制品,依托农业大省、生态大省开发的绿色生态保健食品、饮品,依托黑土地文化、冰雪文化、汽车文化的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深受旅游者的喜爱。

二、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存在薄弱环节

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门、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核心企业,如果其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旅游景点景区是旅游产业链得以运行的根本动力,吉林省的一些重要景区在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服务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如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遗迹需要加以修缮和细心维护;一些旅游景点标识不全、路标不清晰;有些旅游景区的停车场和购物中心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吉林省中小型的旅行社居多,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和缺乏质量保障等问题;通往一些偏远郊区的旅游景点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不安全因素较多;娱乐设施不完善、项目单一。毫无疑问,这些薄弱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吉林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

(二)旅游产品整体实力较弱,文化内涵不够突出

目前,吉林省已开发了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但这些旅游产品层次较低、内容单调,存有雷同和模仿的现象,缺少综合性较强的旅游产品。如具有纪念性和教育性的红色旅游产品,所展现给游客的仅仅是简单的图片和机械化的文物陈列,产品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缺乏长久竞争力。

(三)产业链条中的各企业缺乏协同配合意识

吉林省旅游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各企业间缺乏协同配合意识。企业在经营中通常以自我为核心,在竞争客源时只想着自己获得利益,忽视甚至会损害到产业链整体的利益。如有的旅行社为了获得客源,进行低价销售,在服务上却偷工减料。另外,有的景区和旅行社之间缺少协作行为,在门票方面对旅行社并没有优惠,造成旅行社在向游客推荐景区时可能有意忽略此处,而以其他景区代之。吉林省大部分景区将门票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产业链条就出现了“孤环”的现象,不利于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四)对外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吉林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国际、国内市场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强,这与宣传力度不够有重要关联。大部分的宣传活动只是简单地将信息传递出去,缺少与游客间的双向沟通和互动,不能及时了解游客的看法和意见,也就不能及时弥补宣传活动的不足。另外,在吉林省旅游宣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广大群众,缺乏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未能以宣传者的身份积极投入到旅游宣传工作中。

三、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对策

(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要进一步加强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产业链的整体质量。首先,要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下工夫,使水、陆、空三种交通方式畅通无阻。要加快和完善旅游城市(村镇)连接A级以上重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特别是长白山景区的环线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还需加强与旅游景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停车场规范化,旅游标识标准化,供水、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系统化。其次,要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设施。要兼顾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以及具有突出特点的度假型旅店,如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特色旅店。旅行社建设方面,要重点加强对中小型旅行社的管理,推动其向专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要加强对旅行社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素质。,要提升娱乐和购物环节的服务质量,在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建设诚信品质的旅游商品销售场所和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努力形成各要素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应整合生态文化、渔猎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冰雪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电影文化等七大文化产业链,使其为旅游文化产业所用。这七大文化产业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长白山、向海、莫莫格湿地生态区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查干湖冬捕为主要代表的渔猎文化;以吉剧、东北二人转和朝鲜族歌舞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以北大湖滑雪场、净月潭滑雪场和莲花山滑雪场为代表的冰雪文化;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四平战役纪念馆和“四保临江”烈士陵园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世界文化遗产集安市高句丽古迹、四平市叶赫那拉古城和农安县辽金古塔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中国较大的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为主要代表的电影文化。在对这些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的同时,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围绕产品进行整合。应以加快打造长白山旅游为核心,以沿线重点旅游景区为依托,整合七大文化的优势产品,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也可将省内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连点成线,通过强强联合增强整体吸引力。

(三)优化企业间的协作行为,提升产业链的整体实力

吉林省旅游行业各企业之间缺乏协同配合意识,存有恶性竞争现象,产业链的整体实力不强,难以应对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化产业链上各企业间的协作行为势在必行。景区景点是旅游产业链的链核,景点门票价格的高低决定着游客的数量。因此,各景区不能只将收入局限在门票方面,应适当降低门票价格。还可以同本地区的旅行社和其他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通过联合宣传和促销降低各自的成本,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另外,各企业要有“网上管理”、“网上服务”的意识,通过网络渠道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融合发展。

(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推动旅游客源市场的扩展

吉林省应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对旅游形象展开系统、长期性传播。具体来讲,可通过以下几种宣传方式:其一,媒体宣传。当前吉林省所利用的媒体资源以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而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未得到充分利用。应将新兴媒体纳入到整体宣传中来,加强旅游企业、旅游机构的网站建设和维护,及时更新信息,满足旅游者在信息查询、预约预定等方面的要求。还应重视移动电视这一宣传载体,使消费者在乘车、等候电梯等闲暇时刻也可接收到旅游信息。其二,间接宣传。利用影视剧、歌曲、文学著作等文化宣传渠道,提高这些作品的拍摄地、背景地的知名度。其三,节庆活动宣传。吉林省旅游局与各地已举办了各类主题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今后要提升节庆活动的水平,丰富其活动内容,扩大其活动规模,提升其文化内涵,强化其活动品牌,并积极争取国际国内一些大型会议、展览的承办权。其四,实物宣传。开发具有文化性、艺术性、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吸引潜在的旅游者。另外,吉林省旅游的宣传不应只依靠政府,还应倡导广大市民参与其中,扩大宣传队伍和宣传力量。

作者:赫坚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旅游发展论文:农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论文

一、旅游城镇化

(一)城镇化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术界研究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角度多样化,对于如何定义城镇化,目前尚未统一,从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有四点解释是共同的。及时,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科技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工业化发展劳动力需求扩大,现代化农业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合理和收入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亟需解决,国内外的理论界普遍认为城镇化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第二,城镇化的对象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转化为城镇居民,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二是生活方式的转变。第三,城镇化建设必须借助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来完成,二者相辅相成。第四,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总理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二)旅游城镇化

1991年,PatrickMullins以后现代消费理论为基础首先对旅游城镇化的概念提出了框架体系并对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和阳光海岸两个旅游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动力多元化,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驱动力,特别是以旅游业为主导或支柱产业所引发和促进城镇化的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国内关于旅游城镇化的相关实证研究大部分也针对于此。现有文献关于旅游城镇化概念的研究并不多,其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城镇打造成旅游目的地,在城镇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关联效应促进其规模扩大,旅游业的作用可以视为一种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旅游业是实现城镇化动力之一;另一类是因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引发旅游目的地城镇化,旅游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或者说因旅游而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种类型。上述两类定义具有共同内涵:(1)旅游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2)旅游城镇化是旅游业发挥聚集、扩散和产业联动效应,逐步实现城镇的产业体系和规模扩大的动态过程;(3)旅游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种类型。旅游城镇化的个案研究更多关注于西部民族地区,主要围绕旅游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和理论基础及模式展开。研究者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工商业大规模发展条件不足,经济社会落后,但旅游资源丰富,推行以旅游业为主导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切合实际的有效途径。刘晓鹰,杨建翠分别对九寨沟进行实证分析说明旅游业对城镇化发展的强大推进作用,同时提出候鸟型“飞地”性旅游推进型城镇化模式是增长极理论和城镇化理论交叉融合与应用的结果,是欠发达民族地区城镇化推进理论及主要模式。罗良伟针对凉山彝区探讨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出工业推动城镇化与凉山彝区,乃至藏彝走廊地区和整个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已经不相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是区域城镇化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张英,陈俊等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提出“城镇带州、旅游活州”,并采用耦合方法分析旅游业和城镇建设的耦合度,强调地区发展必须加强二者的协调。针对旅游城镇化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景观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地域城镇化以及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城镇化。从总体来讲,国内关于旅游城镇化的研究处于发展阶段,以实践案例研究为主,较多的是从旅游地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其动力机制及其影响,理论体系处于构建过程中。

二、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不充足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要考虑其游览价值,市场距离,通达性和地区接待能力及环境容量等因素。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具有原始性、垄断性和地区分布差异性大的特点,如山川草原等多样、独特的地形和奇绝秀丽的自然景观,众多少数民族积淀的人文历史和风土民情,堪称“旅游资源宝库”,游览价值高。但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涉及到食、宿、行、游、购等许多方面。有了好的旅游资源,只是解决了向游客提供“游”的场所。至于游客能不能来,来了后能不能游得愉快,则取决于食、宿、行等基本条件的保障程度。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在利用旅游业促进城镇化发展方面面临的较大问题是可进入性,经济距离和接待能力等。其一是该地区大部分地理位置偏远,交通相对闭塞,可进入性差,如云贵川的绵绵大山,内蒙古和新疆的茫茫沙漠和草原等,交通条件的制约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其二,资源开发的客源市场一般针对经济发达地区,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称经济距离,目前该地区整体交通发展状况相对落后,航空和铁路运输能力相对薄弱,尤其乡村地区,公路等级低,有些甚至没有,距离大中城市远,因此造成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因经济距离过长而降低,严重制约其发展。其三,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大部分是经济贫困地区,公共设施欠缺,住宿和餐饮等生活服务条件差,旅游接待能力不足。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既不能就资源论资源,也不能就进入性和接待能力简单进行衡量和判读,而是应该取长补短综合考虑。针对该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具体情况,结合开发的条件和现状基础,采取以下策略:首先是提高资源的集群度,点、线、面相结合,逐级推进,以核心的品质资源为点,重点开发,打造交通线作为线链接不同景区,围绕核心景区开发次优资源作为面,逐级推进,也就是先集中全部优势开发资源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然后逐步开发周边各类旅游资源,设计辅助性旅游产品;其次是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借力于周边大中城市或风景名胜区的客源市场,形成旅游产品间的特色互补效应,发展完善区域旅游,最终借助于游览价值的提高,缓冲市场距离和通达性的不足,充分利用就近市镇解决接待能力的欠缺。

(二)旅游业发展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极大限制了旅游资源的开发进程、力度与质量。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整体发展迟缓,现代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以及资源转化能力弱等主客观原因,外来投资者吸引力低,本地投资者资金不足,政府投入力度有限,农村居民自有资金积累不足。解决旅游业发展资金问题需要各方面和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支持。首先,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继续加大农村地区资本要素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重点解决旅游进入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创新,提高旅游业市场化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制定税收优惠或适当减免等政策降低投资的成本,提升吸引力,吸引外来资本注入,对于本土的投资者构建一套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帮助企业化解风险降低进入门槛,解决旅游企业面临的资本投入和发展风险等问题。其次,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产品生产销售是以消费者为导向,因此政府要利用自身宣传优势,通过多种渠道树立内涵丰富、具有时代特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引领其发展,为旅游企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更大的市场空间,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政府和旅游企业间的良性互动。,必须考虑农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依靠国家政策的帮助和推动,调动当地农村人口积极参与,形成符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求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路径。农村社区获得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机会和途径,一方面使农牧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经济利益,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减少发展的环境成本和代价,降低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发展旅游,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作为旅游吸引物,有利于其传承和保护,从而促进社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三、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旅游城镇化模式

旅游业对于地区的经济意义必须要考虑旅游吸引力,可达性,旅游设施供应条件,旅游业组织和相关政策等因素。根据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旅游资源特点、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前景以及国家西部开发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等基本要素,及其与城镇的距离,借助于旅游业促进其城镇化发展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模式。

(一)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郊环城游憩带发展模式

城郊是指位于城市和农村腹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处于城市辐射前沿,具有较好的地理、经济区位。随着休闲经济的兴起,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城郊之间的交通状况不断改善,周末短途游成为城市居民热衷的出游方式,郊区作为城市休闲的后花园,客源市场规模巨大,为郊区发展旅游打下良好基础。这部分地区旅游资源以乡村自然风光、独特的农耕景观和传统的民风民俗为主,围绕在城市周边的农村根据自身资源特色,以所邻近的城市为中心,开展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充分挖据各民族独具特色的建筑、服饰、民族餐饮和民族手工业等传统产业,通过旅游吸引力建设,发展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休闲产业,打造环城游憩带,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依靠自发演进机制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驱动型的城镇化模式。农牧民参与到旅游服务行业中,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收入逐渐形成资金积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人的城镇化,同时,农业示范园区等观光农业也推动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二)以城镇为中心的旅游集群模式

以城镇为中心的旅游集群模式是指以城镇为核心,打造成游客的集散中心,提供配套旅游服务,解决接待问题,依托周边气候、景色、地质地貌、民俗文化等资源进行整合,既要充分分析景观地域组合状况,突出特色,主题鲜明,又要通过发展多数量和多样化的非同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形成旅游群发挥集群效应,增强引力,降低经济距离过长产生的副影响,城镇通过泛旅游产业的整合,借助于其关联带动作用,推动当地现代商贸、通讯、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最终实现推动地区城镇化发展目标,建构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特色城镇。西部民族地区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工业化发展水平低,传统农牧业比重大,发展相对滞后,具有非经济性,同时小城镇比重大,如西藏全部是小城镇,四川藏区没有建制市。小城镇辐射作用和带动性相对大中城市较弱,以旅游促进城镇化发展必须发挥集群作用。旅游群的发展模式根据旅游资源状况分为品牌带动和开发带动两种类型。品牌带动型一般拥有4A、5A等知名景区或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大能够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知名度,以其为龙头发挥核心资源价值,重点打造和维护好其品牌,辐射和影响其他旅游资源开发及利用,形成特色旅游产业链。开发带动型:旅游资源拥有高价值同时能够较好地实现商业化发展的,明确重点,突出主题开发构建具有一定特色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同时发展能够带来良好收益的如体育和以休闲、养生、教育、人文体验为主的现代旅游项目,实现百花齐放加速促进当地第三产业发育发展进而带动城镇化发展。

(三)远离城镇的农村社区非建制镇旅游综合体模式

农村社区是农村人口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活动中心或聚居区,多以集镇形式出现,是周边自然村落集会、贸易的中心,如新疆的巴扎,具有一定聚集效应。农村社区非建制镇旅游综合体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社区的聚集效应,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特色,旅游发展与以畜牧业、草业、果品、药材、蔬菜、花卉、茶叶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相互借势,相互促进,增加旅游吸引力,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通过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实现“一业兴、百业旺”,打造农旅产业链。借助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用逐步实现基础设施改善,商贸服务业的进步和繁荣,形成一种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生活形态,构建现代意义上的非建制镇,引导就地城镇化,使得社区居民拥有更加广阔的创业空间和发展机遇,有效提升收入水平以及教育、居住、娱乐等各类消费层次,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对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农村,资源开发受限,生存资源少,贫困人口多,居住分散,借助生态移民集中在就近集镇,作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或特色农业生产,使生态脆弱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

作者:赖晓华 聂华 滕汉书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发展论文:基于旅游发展的生态经济论文

一、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简介

1.自然地理。

该区域属于小清河流域,张僧河、塌河以及引黄济青干渠西段流经规划区,同时还有双王城水库和巨淀湖,此外有大量水产养殖鱼塘,形成“水、盐、田、林、村”的格局。生态环境好,适合旅游开发及相关功能的开发。

2.气候条件。

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地属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2.6℃,极端低温为-20℃,极端较高温为38℃,年平均日照2762.9小时。同时旅游区由于湿地的调节作用,具有湿地小气候。

3.水文条件。

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核心景点巨淀湖是江北较大的芦苇湿地,也是渤海平原较大的天然湖泊之一。巨淀湖成因为泻湖,由古时滨海湖泊历经演变而形成,现在系由益寿河、织女河、跃龙河、王钦河、阳河等汇入,其向北经河流汇入小清河入海。

4.社会经济。

2011年底,寿光市成立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把双王城水库、巨淀湖、林海生态博览园、小清河生态湿地等区域纳入,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开发、综合利用。双王城生态旅游度假区核心资源巨淀湖位于寿光市西北台头镇牛头村,旅游区自然条件较好,湿地资源较突出,在区域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巨淀湖景区目前以红色旅游开发为主,并初步建立完善了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如鲁东抗日第八支队起义纪念碑、纪念馆,湖畔开发有餐饮、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

5.交通区位。

双王城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寿光市西北部,目前交通条件优越。大西环的建成通车对双王城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创造了客观有利条件,度假区范围内还有荣乌高速的出入口,为度假区更具有可进入性创造了先天条件。国家重点公路荣乌高速为双王城生态旅游度假区路网结构的调整和建设奠定了基础,高速公路与胶东经济区、环渤海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京津塘经济区乃至东北广大地区广泛连接,创造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6.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湖区植物资源主要是大面积的芦苇,芦苇的利用已经成为旅游区所在地方的一项产业。动物资源:盛产水生动物。巨淀湖多产鱼虾蟹,鱼类主要有鲤鱼、鲢鱼、黑鱼等。野生栖息鸟类资源具有一定优势。

二、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1.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状况。

1.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提升了服务业的档次和规模。

一是正确分析该区发展的优势和前景,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切实从战略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从思想上正确看待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引导相关部门、村、企业树立发展服务业的意识,形成了全区关心、重视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领导,成立了新区旅游等三产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旅游等三产服务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旅游等三产服务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新区有利条件,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增加旅游等三产服务业财政投入,促进寿光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2突出重点,把握优势,实现了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因地制宜,根据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交通条件等优势制定了具有双王城特色的服务业发展思路,抢抓全省“蓝黄”开发的大好机遇,按照寿光市北部滨海开发的重要决策部署,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构建林海生态博览园、中华汉文化产业园、中国•海洋湿地休闲度假中心、双王城水库及环库生态林场、大西环沿线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带“四区一线”旅游开发板块,实现了多功能、品质次、网络化,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是依托当地湿地资源、文化资源、盐业资源,引进湿地公园、红色文化纪念馆、盐业博物馆等独树一帜的项目建设,同时建设与旅游业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特色服务业,促进该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区域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林海生态博览园,已建设完成双王城环库生态林场和园区内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正在建设中国海洋湿地休闲度假中心、海洋湿地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海盐博物馆、颐沁园、中国汉文化产业园(中国巨淀湖影视基地)、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修缮工程(含湿地文化长廊)、马保三故居修缮工程、巨淀湖红色广场、张僧河景观公园、国家滨海湿地公园、宁国寺、农业部健康渔业示范基地、静脉工业园、林海生态博览园旅游项目提升工程、中国海洋湿地候鸟摄影基地,即将建设温泉酒店、温泉养生会馆、游艇会所俱乐部、潍坊基层党员干部实训基地、风情渔村、真人CS实战基地、寿光国际生态农场一期工程、通用航空产业园。二是充分利用我区的自然资源条件,结合库区治理、“两河一湖”整治等项目,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该项目规划以维护湿地健康为重点,以展示湿地生态功能为宗旨。发挥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水系生态治理的功能。主要建设巨淀湖生态湿地建设工程,塌河、张僧河水系生态治理工程,双王城水库环库步行道和林场工程,拦蓄水工程等,占地面积约4万亩;三是以建设现代农村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工程,目前全区有线电视普及率达以上,满足了农村文化生活的需要,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结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普及,农村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明显提升。

1.3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推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结合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范有序地进行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和发展水平,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引导农民发展第三产业,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现代服务业大格局初具规模,形成了“四区一线”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林海生态博览园旅游项目提升工程,中国汉文化产业园,中国海洋湿地休闲度假中心,双王城环库生态林场,寿光国际生态农场一期工程。

2.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该区自建成以来,服务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起步较晚,很多项目都在建设或规划中,与旅游强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与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任务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发展速度缓慢。

随着近年来寿光工业的强势崛起,寿光的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但转调发展压力很大,新兴产业比重低,旅游、文化等产业更是存在明显短板,对经济增长还没有形成拉动作用。要想补齐短板,双王城生态经济开发是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增创“黄蓝”开发优势的重要途径。该区服务业由于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产值在地区产值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2.2发展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新区,现代服务业还未发展起来,传统服务业的支撑地位仍未根本改变,目前存在的农家乐乡村旅游业仅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总体品位不高,农业产业化推进效果不明显,带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如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新区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3政策引导功能较弱。

长期以来,寿光一直偏重及时、二产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相对较少,加之服务业又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政府在规划和操作层面缺乏整体引导的经验,造成各行业之间关联性较差,总体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地方服务业发展。2.4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较低。对比其它地区来说江西省的技术劣势较为明显,表现为: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落后,投入不足,成果转化慢、转化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核心技术缺乏。

三、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建议

1.着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一是以中国海洋湿地休闲度假中心为主体,把这里建设成为集公务、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重点打造大众消费板块。二是积极尝试通过农民主导和政府推动的方式,帮助农村居民以转包、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高效整合农家乐项目,通过规模化运作,推动农家乐项目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要保持经济发展势头,金融服务工作尤为重要。要抓紧引进保险、证券、信托等机构入驻,开展多样性的金融服务工作;对照政策,鼓励各种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为该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尽可能的信贷服务;继续做好政府与银行、银行与企业间的协调服务工作,针对“银行找项目、企业跑资金”的两难问题,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协调、部门支持、银行服务、企业参与的联动机制,多形式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使银企对接经常化、制度化,努力提升金融管理服务水平,实现银企共赢。

3.大力发展公共性服务业。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要不断加大投入,扩大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配套率,努力打造基础设施齐全、配套设施齐备、管理服务到位、后勤保障完善四位一体的“园区服务体系”,同时扩大公共服务市场覆盖面,拓展服务功能。

4.加强人员培训,扩大宣传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认识。

怎样去保护生态环境,怎样去传播生态旅游,在这文化落后的地区,要抽调一些人员进行培训,充分了解生态旅游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掌握保护和传承的方法。利用各种形式,扩大宣传,提高各类人群的认识水平。

5.抓好机制体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创造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条件。政府出台一些有利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并给予支持和奖励;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和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

四、结语

寿光双王城生态园区服务业虽然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当地人民的努力下取得较快发展,在档次和规模上有所提升,但由于起步较晚,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服务业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低,与其它各行业的关联性较差,总体发展结构不合理,下一步任务仍然繁重,需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全力加快该区服务业的发展进度,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闫佳琪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论文

一、实现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1.实现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旅游业正在持续稳定地发展着。目前,全球的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有三个特点:(1)战略性,国家在相关的战略决策中加入了关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具体策略;(2)全球范围看,GDP中旅游业的比重在持续上升,成为了国家的支柱产业;(3)世界旅游业的重心从欧洲向亚洲地区偏移。此外,融合发展不仅是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趋势,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和趋势下,旅游企业能否在其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下生存,能否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下发展将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中的要点,因此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无疑是一个迫切的智慧的持久的策略。不难看出,旅游企业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旅游的市场营销环境,而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是在旅游企业所处的环境的基础上以企业经营的项目为内容制定的。这是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前提。

2.实施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各类旅游市场将营销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相联系,使旅游市场营销活动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开展旅游市场营销有利于理顺旅游市场营销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推进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2)有利于旅游市场形象的“美化”旅游市场营销活动始终都和重视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旅游市场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旅游市场形象是旅游市场文化内涵在市场上的外在体现,只有做到内秀外美,才能使旅游市场具有的信誉度和最强的竞争力。

二、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1.制定旅游市场营销战略。旅游市场营销战略,就是根据消费者和社会的要求,并结合旅游市场现状及其长远的经营目标,对市场营销活动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方案。

2.旅游市场应加大技术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的力度。通过旅游市场营销,将增强旅游市场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一般认为任何一个旅游市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特别是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环保能力,努力使产品既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3.树立旅游市场绿色形象。开展旅游市场营销,需要旅游市场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它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旅游市场内部的各种有利因素,推进旅游市场营销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还能有效地获取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扩大旅游市场的绿色影响。

4.培育旅游市场营销健康文化。在旅游市场营销中,旅游市场应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显示自己在健康领域的努力,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旅游市场形象。健康公关能帮助旅游市场更直接更广泛地将健康信息传送到广告无法达到的细分市场,增强旅游市场的竞争优势。

三、小结

旅游市场既是实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体,也是旅游市场营销的直接受益者,在面对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形势下,实施旅游市场营销对于提升旅游市场综合实力,增强旅游市场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扩大旅游市场与消费者的接触面,扩大旅游市场的影响面,使旅游市场的健康形象得以有效传播,引导消费者的健康消费。实现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每个旅游市场的使命,实现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更是面临激荡变化环境的每个旅游市场的追求。

作者:高雯钰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发展中洒文化论文

一、酒文化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1、中国白酒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中国的白酒酿造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从古至今酒就是人们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沟通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上至士大夫,下到贩夫走卒。在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商业、农业、文化、艺术等领域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酒文化则是酒的核心意义和精神延伸,它是人们在酿酒、饮酒、品酒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包括酿酒的原料和时间、饮酒的口令、品酒的姿势。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无不体现出中国独有的白酒文化。

2、大泉源酒的酒文化

大泉源酒历史悠久,因产地大泉源乡而得名。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女真部落首领即后金皇帝——努尔哈赤因其酒品干爽绵柔而钦定为御酒,至此以后大泉源烧锅成为清朝历代皇帝必点之贡品。其中清康熙、乾隆等四位皇帝东巡,都调用大量大泉源烧锅酒御用,可见大泉源烧锅当时的历史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通化及时家国有企业,曾一度成为吉林省较大的白酒企业。2004年经过股份制改革转制为民营企业,在民营企业家关宝树以及团队的带领下,大泉源酒业旧貌换新颜,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吉林白酒酿造的领军企业。大泉源酒因其干爽绵柔的酒品而荣获不少荣誉和奖章,其中“黄河以北九省市白酒评比及时名”、“关东名酒”、“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巴黎国际博览会金奖”、“吉林省行业名酒”、“吉林名牌”、“中国历史文化名酒”、“中国老字号”最为出名,大泉源酒的“清宝泉源酒坊”被国务院比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究其原因是大泉源酒在酿造的过程中采用了古井矿泉,纯粮酿造,固态发酵,酒海贮藏等传统酿造技艺。古井矿泉,水源优良。大泉源酿酒所采用的水是有“关东及时泉”美誉的大泉源古井矿泉水,矿泉水中含有氡、锶、锌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大泉源酒几百年来一直采用这独特的矿泉水酿酒,酒香四溢,闻名于世。精选原料,纯粮酿造。大泉源酒全部采用东北大红高粱酿造,质地纯正,保障了大泉源酒优良的品质。传统工艺,酒海储存,是我国用文物木制酒海贮藏的原生态纯粮酒。大泉源酒在酿酒工艺上采用了传统的固体发酵的方式,即高粱粉碎后,加入母曲入窖发酵,待达到时间后蒸馏出纯粮烧酒。其酿造技艺还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吉林省拥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白酒酿造企业。值得一提的是大泉源酒业的木质酒海群因其全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已被列为文物,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同时用木质酒海酿酒,酒质更加醇厚,口感更加醇和,风味更加清香。

二、大泉源酒文化与旅游产业

在保护和传承酒文化的同时,开发与酒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成为新的旅游类型,我们结合大泉源酒业和旅游行业新形势,进行探讨研究,提出一系列促进大泉源酒业产业升级转型的措施。

1、酒文化旅游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酒文化旅游逐步兴起。酒业在过去单纯注重生产和销售环节,现在更加侧重于打造文化为核心的酒品,通过文化的传播提高企业自身的品牌价值,大力开发酒文化旅游必然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例如张裕酒文化公司结合自身葡萄酒文化打造了张裕卡斯特酒庄和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提升了自身的品牌价值,同时带来了经济效益。

2、大泉源酒业打造酒文化旅游的意义

1)首先在经济方面

大泉源酒业大力发展酒文化旅游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其他附属行业营业收入增加,促进餐饮、酒店、交通、娱乐、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从而促进区域整体的繁荣和稳定。

2)其次在社会方面

大泉酒业大力发展酒文化旅游有利于传承和保护自身的酒文化,增加产酒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关注,从而使大泉酒业酒文化得到科学的开发和管理。

三、大泉源酒业发展酒文化旅游的措施

1)围绕酒文化遗址打造旅游风景区

在2010年经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大泉源酒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因此大泉源酒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大泉源深井”、“固态发酵”的生产工艺,开发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酒文化旅游景区,吸引社会注意力,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例如泸州老窖旅游区的开发,在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2014年10月,大泉源酒业历史文化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打造酒文化艺术节

大泉源酒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丰富其文化实质,加大对大泉源酒的宣传力度,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酒文化艺术节,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努力提高大泉源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全力打造工业旅游

大泉源酒业的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就是酿酒的生产流程,游客通过工业参观了解了酿酒的工艺、知识,增加了游客对于酿酒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重新布局酒作坊,呈“前店后坊庭园”布局,游客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购买到企业酿造的白酒,同时可以参观酿造的过程,更加可以亲自参与酿造,大大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4)建立酒文化博物馆

大泉源酒业要着力打造自己的酒文化博物馆,体现当地传统酒文化的内涵。酒博物馆的主题定为“大泉源酒文化体验”,围绕“大泉源酒文化”展示大泉源酒的历史发展进程。建立游客体验区,让游客亲身体验中国白酒深厚的文化,对大泉源酒有更深的了解。

四、结语

要想酒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深入挖掘酒业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与旅游相结合,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提升酒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作者:关越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发展铁路建设论文

一、城际铁路对东阳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分析

(一)城际铁路对游客行为的影响

城际铁路建成之后,东阳市将改变无铁路的历史,东阳市区距离义乌市区、横店镇、义乌火车站(义乌机场)、金华市区分别约为20公里、20公里、30公里、75公里,城际铁路较高时速可达到每小时140公里,估计实际运行速度约为每小时60公里,东阳市区前往以上四地用时将缩短为最少,东阳、义乌、金华将进入同城时代,三地居民将频繁跨城消费、工作和经营往来,而跨城旅游消费是主要的消费形式之一。城际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快,运行时间短,无疑缩短了来东阳的游客的“感知距离”以及增强了其对交通的满足感。游客坐城铁去横店、金华或义乌,就像坐公交车一样方便,班次密集,不会出现堵车等问题,最终提升人们出行意愿,扩大人们的出游半径。同时城际铁路,还会促使公路交通以更优惠的价格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使旅客的出行不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还拥有了更高的福利。同时,选择自主和随意的散客游、自助游、假日游等出游方式的人群份额越来越大。

(二)城际铁路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城际铁路为乘客提供的快速、便捷的交通服务,本身即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又因其具有巨大的载客能力,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将吸引大量游客,促进东阳现有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优化开发。城际铁路的开通既可以疏散客流,减轻景区的压力,又可以促进区域旅游的合作,通过合作开发共享旅游资源,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借力城铁,促旅游经济发展

东阳如果能把握城际铁路发展旅游业的先机,及早谋划并探讨旅游业升级发展方案,优化组合现有旅游资源,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出一些“快交通、慢旅游”的高品质、体验型旅游产品,重塑并提升旅游形象,努力做到旅游服务、设施与城际铁路建设无缝对接,适应网络时代、智慧旅游时代的发展新要求,就一定能让旅游业再创佳绩。

二、具体方案

(一)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

金华都市圈的两条城际铁路,分别连接东阳、义乌、金华主城区,东阳、义乌、金华作为单个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资源总量、吸引力、知名度等方面在省内都不够突出,东阳若能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突出各自的特色旅游资源,必将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如东阳有著名的影视景区,义乌交通便利有客源优势、购物旅游资源丰富,金华城市建设较完善、拥有双龙洞景区,东阳可继续发挥横店品牌景区优势,以横店景区为中心点,利用点-轴系统理论,与城际铁路沿线的县市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共同编制旅游线路,区域旅游竞争力将能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因城际铁路建设也能增强周围县市的可达性,东阳还应与旅游资源丰富的武义、磐安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二)改变营销方式,扩大营销半径城际

铁路建成后,东阳要改变以往只宣传本市旅游资源的的方式,积极与沿线县市进行整体宣传促销,形成区域品牌,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形象。城际铁路建设,东阳市客源空间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上海、杭州、宁波等主要客源地的游客,可以通过动车+城铁的方式、自驾车+城铁来东阳旅游,交通更快速、更方便,杭、沪、甬到东阳的旅游时间已经可以压缩到1天,犹如同城出游,周末休闲游将给东阳带来客流量的大幅增长。同时更远的游客,可以通过飞机+城铁的方式来到东阳,为此东阳旅游业不仅要注重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重组,还要扩大营销半径。营销时既要用好传统营销方式,又要注重提升网络新媒体的宣传效果。网络新媒体相对传统意义上报纸、电视而言的,是指由Web2.0技术构建,通过社会化网络服务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等应用形式。网络新媒体是一种智能化信息传播方式,优势较多,可为游客提供大量、及时、、的出行指导信息。旅游目的地不仅要充分发挥好新媒体营销传播效果、效率等优势,转型升级传统的营销方式,还要利用新媒体多了解游客旅游过程中的情绪、后期反馈及建议,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做好危急公关工作,以谋求营销效果以提升当地的整体旅游形象。

(三)完善城际铁路沿线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2014年是中国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发展要求旅游目的地完善旅游产业链,不仅要让团队接待更方便,还应让散客自助旅游更顺心。为此,东阳应完善城际铁路沿线交通、住宿、餐饮、旅游企业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保障游客旅游质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因此,东阳要围绕着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提升酒店住宿设施的接待能力,提高导游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增加旅游汽车以及停泊配套设施,紧抓旅游咨询接待窗口服务质量。通过完善服务、交通、信息、咨询、预订、呼叫、救援等网络体系,提升东阳市的旅游辐射和集散功能。2013年11月在江西省举行的“旅游强省”泰豪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声明“中国旅游进入散客化时代”,东阳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可打造出一些经典的散客自助游产品。

(四)坚持市场主导,在政府推动下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东阳旅游发展要与城际铁路建设实行对接,加强与金华、义乌区域旅游合作,必须推行市场主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和旅游要素组合中的基础性作用,旅游企业才能主动发挥合作主力军的作用。各地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旅游市场运行规律和旅游企业合作的自主权,一方面要以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如构建常态化三地市长联席旅游合作协调会议制度,完善区域旅游合作的法律性文件。

作者:周卫芳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考古论文

一、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特点

(一)体验性强

考古文物是历史的产物,其本身蕴含了某个特定时代的历史信息,因而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来说,考古文物是必不可少的历史佐证,是人们能够直观到的、真实存在的实物。将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所产生的考古旅游,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直接感观历史,这种切身感受历史的体验要比其通过枯燥的文字或者电影来了解历史的体验要更为强烈。考古旅游不仅是游客对历史文物的直接体验,还使得游客在逐步解开历史真相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二)地域文化性突出

因受交通和信息发展的限制,较现代社会来讲,古代山西地区还是相对封闭,因而其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其文化自成一体。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区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这导致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各地方文化发展趋于同一性。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更能突出山西地区特色地域文化。

(三)教育内涵丰富

将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历史的了解,考古旅游中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都是内涵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将猎奇体验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培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度,还培养了其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对人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提高山西地区考古旅游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对考古资源的基础研究

加强对山西地区考古资源的基础研究,促进其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带动山西地区的旅游发展,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山西地区的考古资源展开研究,通过综合研究考古资源后在旅游规划中明确界定其时期和遗址文化所占地位。同时让广大群众参与到讨论历史焦点、研究学术难点、探索历史谜点的过程中来,这不但能扩大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能激发游客的猎奇心理,提高考古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二是培养山西地区考古旅游人才,培养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对考古资源的认识,提高其专业素质,培养其对考古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考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挖掘考古资源的历史特色

旅游活动要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在于其具有鲜明的特色。为促进山西地区考古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提高其旅游竞争力,这就需要深入挖掘出了考古所具有的历史特色。山西历史悠久,因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在洪荒岁月里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等远古神话传说对人类来源的猜想,考古发现的石器和火的使用证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是科学的,如将其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为旅游赋予了一层传奇色彩,还增加了人们对其自身来源的认识。又如2004年在山西绛县横北村西周墓地的发现,使得一个在史书毫无记载的倗国古国重现旅游在世人面前,这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猎奇心理。

(三)探索开发考古资源的旅游新功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大,考古资源也成为新型旅游资源,将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要加强对考古旅游资源的研发,考古旅游资源研发前要结合社会需求探索其旅游新功能,如将考古发掘工地作为山西省考古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使考古旅游成为一种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在组织考古发掘工地旅游时,我们要注意对考古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同时可以考虑将其发展规模化,这有不但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考古挖掘经费短缺问题,还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动我国考古研究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山西地区通过加强对山西地区考古资源的基础研究,挖掘其历史特色,并积极探索其旅游新功能有利于提高山西地区旅游的竞争力。促进考古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山西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并塑造其鲜明的地方文化旅游形象,提高其旅游竞争力。但在开发考古旅游资源时要注意对考古资源的保护,促进考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霞单位: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发展论文:乡村旅游发展新农村建设论文

一、凤溪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凤溪村的新农村建设迅速起步,积极描绘美丽乡村的画卷。在建设的进程中,乡村旅游成为当地营造新农村的最主要的途径。而凤溪新农村的建设进度快,成效显著,也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厚重的基础。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是在二者存在广泛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过程,凤溪的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实现了耦合。

(一)借助乡村旅游发展,凤溪新农村建设步伐大

1.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民致富提供了宽阔的道路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之一,旅游产业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旅游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凤溪就以独具特色的瑶族风情晚会闻名遐迩,吸引了八方的游客,开创了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游的先河。在以后的发展中,以富川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为贺州的旅游文化品牌,并与山水风光、古镇文化品牌并驾齐驱。2009年,贺州市政府把发展乡村旅游摆在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重要位置,凤溪村成为规划中富川瑶族风情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努力建设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近几年,富川提出打造“中国瑶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凤溪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受瞩目。目前,凤溪瑶寨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贺州乃至广西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直接吸纳就业人员38人,带动和瑶家土特产柑橙等销售百万元以上。[1]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变了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方式的发展途径,促进了农村经济走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道路,开拓了非农业增收渠道,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2.深入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加强了乡村的文化建设随着旅游开发,为了满足游客观赏瑶族文化的需求,凤溪通过戏剧团表演的形式,使逢年过节才有的瑶族蝴蝶歌、芦笙长鼓舞等民间文化成了常态化。凤溪的瑶民自古就能歌善舞,据史料记载,早在清嘉庆年间,凤溪村有了自己的戏班子,二百余年里村里业余剧团的演出从未间断过。1993年,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来到瑶乡,村里以陈永楣为首的文艺骨干和乡亲们合计后,决定在原来的凤溪村业余彩调团的基础上,建立凤溪戏剧团。戏剧团的成员白天务农、做工,晚上排练戏剧和歌舞,这样一来,不但外面的游客们也能欣赏到这些传承了几百年的民族艺术,村民们的业余生活也更加丰富。蒋明娥是戏剧团的元老,她自己曾外出打工,但在外面没呆两年,就回到了凤溪村,她直言还是家里舒服,来剧团演出,也不为了赚钱,就为了图个乐子。而对于戏剧团团长陈永楣来说,他更希望剧团能够吸纳更多的年轻人进来,让瑶族的山歌、舞蹈永远地传承下去。[2]借着乡村旅游这一载体,那些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保留着古老淳朴的艺术风格和散发强烈的泥土芳香的民族文化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3.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凤溪旅游业的发展增进了当地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外来的现代文化使当地的农民思想观念不断得到更新。游客们把现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纽带,有利于开展文明生态富裕村创建活动,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村民们在旅游开发中市场经济意识与商品意识不断增强,也有助于新农村文明乡风的形成,“特别是当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开发,市场经济意识和商品意识得到增强,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奠定了实现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的基础。”[3]乡村旅游的发展,使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在2013年开展的清洁城镇乡村中,全村踊跃投入到这场运动中,百年瑶寨焕然一新。此外,凤溪戏剧团上演的一幕幕戏剧,村民们演唱的一曲曲山歌,如清泉浇灌着心灵。以民族文化为吸引物发展旅游,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并使得村民重视本民族文化,深刻体会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弘扬缅怀祖先、尊老爱幼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实现民主管理作为旅游社区中的成员,当地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随着乡村旅游开发,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新观念、新思想传播,特别是居民的法律意识在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被激活,居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识和管理意识逐渐增强,认识和体会到先进管理能够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3]2006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富川县引导村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由凤溪村“两委”干部、村小组长、村民代表等18人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专门协调处理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业产业管理等新农村建设事宜。“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成为民众进行民主管理的有效组织。此外,凤溪村还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实施“两强”党员带富工程和“支部+协会+农户”新体制,促进“五村、两规范”建设。

(二)倚重新农村建设,凤溪村乡村旅游发展稳步向前

凤溪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利用乡村日渐完善的经济文化条件及基础设施,满足来乡村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需求,为乡村旅游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实现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共赢。1.推广生态农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凤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打造一个民俗文化旅游村、成立一个理事会、推广五位一体生态农业”三个一为重点,充分发挥农民主动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整合政策、科技、人才、资金、产业等有利因素,大力推广“猪-沼-果(稻、菜、烟)-灯-鱼”五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高效农业。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调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2006年,凤溪村共投入资金176万元用于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新种脐橙250亩、春烤烟450亩、香芋400亩,养殖瘦肉型母猪300头、猪花1000余头,菜牛200头,在建养殖野生塘角鱼小鱼池30座,沼气池50座,在农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10多盏。[4]新农村建设一起步,循环经济的有序发展就为凤溪村积累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不绝的源泉深厚、旖旎的瑶族文化是凤溪旅游开发的基础。1993年改建的凤溪戏剧团,为旅游者提供了观赏乡风民俗的平台。如今,戏剧团每个月都在村里的戏台演出,次数多达7、8次,接待了很多国内外游客。实景演出《印象凤溪》,有蝴蝶歌、芦笙长鼓舞、竹竿舞,甚至连日常的织布、刺绣,也被搬上了舞台,原汁原味令游客惊叹。凤溪着力打造贺州市“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文艺村,全国首创的“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以广大农村为阵地,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原有的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创建、命名一批文艺村、文艺户,广泛组织开展公益演出、艺术培训和专业指导,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满足农民群众文化艺术需求、繁荣农村文化。陈永楣认为凤溪村经常开展文艺活动,村民们像种庄稼一样“种文化”,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乡土文化艺术成为旅游发展不绝的源泉。[1]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接待水平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凤溪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接待水平。2006年,凤溪村依托瑶族刺绣、土纺、文物古迹等独特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按照“打造凤溪瑶寨社会主义民俗新村”的定位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塑造民俗新村新面貌。拆除并清理杂房55处1600平方米,观光道路两旁房屋外墙勾缝3600平方米,安装路灯10盏,主干道两旁房屋屋外墙瓷砖亮化5600平方米,建瑶族特色围墙250米,新建1564米的通村水泥路,新建1个标准化篮球场,修缮打造了2栋瑶族民俗新居。近年来,在县、乡镇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凤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投入200多万元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先后建设了宣传文化长廊、休闲文化广场、标准篮球场,400平方米的停车场;休闲娱乐的荷花塘、九曲桥、八角凉亭;3栋总面积600多平方米的瑶族民俗新居,瑶族特色的村大门,修复山门两座、门楼两座等,一大批设施的改造建设,使凤溪村面貌焕然一新。[5]4.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村貌的绿化与美化,是提升乡村旅游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2007年,凤溪村通过对水、路、厕、圈、厨的五改建设,解决人畜饮水和农用水困难问题;修通乡村公路、硬化入户路;住房和畜圈相对隔离,开发推广沼气等洁净能源,使厨房整洁、卫生、明亮。瑶村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凤溪1000多瑶胞世代聚居在西岭山脚的山坳里,“垃圾围村”现象长期存在且较为严重。为了彻底改变这一乱象,2013年城北镇出台了“联合保洁”制。即将凤溪村划分成6个责任小区,每个小区配备一名保洁员和一名卫生督查员。小区实施每月动态考评,自6月1日这一制度正式挂牌实施以来,全村已经开展3次评比,评选出小区3个,清洁示范户18户,近20吨的垃圾一扫而光,百年瑶寨重现了往日的光鲜与明亮。此外,城北镇团委、妇联组织18名城北籍大学生志愿者在凤溪开展的为期1个月的清洁城镇乡村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联合凤溪民间艺术团、城北桂剧团在印象凤溪实景舞台举办了一场净村洁屯主题文艺汇演,也使清洁城镇乡村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加强凤溪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路径

凤溪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凤溪初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紧密,乡村发展趋势也必然对它们进一步结合的路径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重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统筹部署,形成互动并进格局

当地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统筹部署。从目前来说,凤溪主要还是以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并以此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因此,每年应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方案,选择更适于凤溪旅游发展的模式,加大乡村旅游的投入,巩固“中国瑶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另一方面,也要拟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案,在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方面推陈出新。通过对两方的合理部署,达到既推进乡村旅游,也使新农村建设阔步向前的目的。

(二)坚持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相结合,打造两位一体的新亮点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示范点的积极效应,以推进内涵发展,提品质次,扩大知名度。凤溪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应始终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做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也是乡村旅游示范点,并着力提升档次,力争建成全国知名的示范片点。2006年凤溪成为广西第二批农业旅游示范单位。目前,贺州市只有黄姚古镇获批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有民族文化气息的凤溪如能获此殊荣,并力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当地旅游业才能迎来新的突破,新农村建设也才能上新台阶。

(三)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新农村生态农业的结合,推进产业融合的发展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新农村生态农业发展的结合,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催化剂。古瑶寨的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游虽说让游客流连忘返,但旅游产品仍显单一。作为“中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县”和“中国脐橙之乡”称号的富川,目前已举办了四届“富川脐橙”节暨瑶乡文化旅游节的举办。节庆活动的举办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新农村生态农业结合的尝试,丰富了旅游产品,增加了旅游的吸引力;有效地提升了富川脐橙知名度,促进了脐橙的流通销售,推动新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凤溪脐橙丰收观光游带给游客的不仅是独特的体验,也有助于第三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相互结合。

作者:黄燕群 单位:贺州学院

旅游发展论文:国际旅游物流发展论文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国家相关政策倾向海南省旅游业以来,海南省的国际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海南省的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海南省物流业也在不断进步,力争满足海南省国际旅游业的发展需求。为此,海南省制定了《海南省物流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全省综合运输网络为主体支撑的、较为完善的多式联运体系,第三方物流服务所占比重超过30%,全省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率为6%,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率降到18%以下。为了测度海南省物流业发展情况以及物流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选取了几个重要指标,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并对其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反馈。在海南省国际物流业发展方面,选取货物周转量(亿t·km)X为主要指标;同时选取海南省的旅游外汇收入(亿元)M以及海南省的国际旅游人数(万人次)P作为海南省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根据海南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海南省1993-2013年的物流业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相关数据的运算借助EViews6.0.进行。

二、实证研究

2.1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是对选取的相关指标进行时间上的纵向分析,找出随着时间变化,各个指标相关数据的变化关系和变化趋势特点。变量时序图如图1所示。从图1中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海南省的货物周转量、旅游外汇收入以及国际旅游人数三个数据取对数后得到的数据(LNX、LNP以及LNM),它们之间的变化增长趋势趋向于同一方向,这说明三者之间极有可能具有协整关系。为了验证这一观点,通过相关系数矩阵来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系数,说明这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密切。也就说明了海南省物流业的发展与海南省旅游业尤其是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正向相关性。

2.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当时间序列是平稳的时候,在图形上会表现为时间序列曲线围绕其均值波动,不会偏离均值太多。当时间序列曲线偏离其均值很多时,就说明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下面用ADF检验法来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ADF将非平稳序列运用差分的数学方法转化为平稳序列。用μ来表示随机误差项,用t来表示时间趋势项,用k来表示滞后项,用α1来表示常数项,用α2表示相关系数。则假设检验的具体方法为:及时步:原假设H0:α2=0,备择假设H1:α2≠0;第二步:将α2的ADF数值运算出来;第三步:选取合理的显著性水平,若α2数值比显著性水平值大时,不接受原假设,即拒绝H0,也就是说所检验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若α2数值比显著性水平值小时,则接受原假设,即接受H0,也就是说所检验的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当这种情况出现时,需要对该时间序列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当发现其是d阶单整时停止检验。同时为了使残差项为白噪音,需要在时间序列检验时加入许多个滞后项。首先,LNX这个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运用相同的方法可以知道,另外两个时间序列也是非平稳的。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一阶差分序列对存在单位根的时间序列进行检验,从而得到LNX、LNP以及LNM三个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然后对截距项进行筛选,选取两阶滞后差分项。运用新的差分序列再次检验时间序列的单位根,发现所检验的时间序列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在这个前提下,对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2.3变量的协整检验

当以上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之间的线性组合是平稳序列时,这三个变量本身的时间序列却并不一定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变量的协整检验。上面分析得到这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序列,于是考虑对这三个序列进行一种线性组合,使得它们的线性组合达到平稳的状态,从而证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长期的均衡关系。然后再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基础原理是,如果序列Zt=(Z1,Z2,...,Zm),并且这些序列都以d阶单整的形式出现,这时若存在一个向量α,这个向量与时间序列的运算α1Z1+α2Z2+...+αmZm是平稳的时间序列,那么就说这组时间序列存在着某种长期均衡关系或者是协整关系。

4误差修正模型的构建

当三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确定后,需要对这三个变量的系数分别估计,以达到更加的状态,这一步骤是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来进行的。误差修正模型建立的过程为首先检验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协整性关系,如果二者之间存在协整性关系,那么就计算得到其回归方程,并计算相应的残差序列et,将et-1作为相应的解释因素来建立误差估计模型。得到误差修正模型如下,其中ecmt-1为误差修正值:ΔLNPt=0.1892+1.1284ΔLNXt-0.3739ecmt-1(4)t=(2.829484)(3.986771)(3.248292)R2=0.837383F=6.765787LNM与LNX的误差修正模型:ΔLNMt=0.1889+2.3728ΔLNXt-0.1976ecmt-1(5)t=(3.965676)(2.867755)(2.566153)R2=0.705651F=5.678282以上两个方程表明,海南省国际旅游业在短期内的发展状况受到均衡误差的影响。从上述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海南省国际旅游业的人数与海南省货物周转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货物周转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海南省的旅游人数将增加2.3728个单位,这说明海南省的国际旅游的人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南省货物周转量的影响,这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当货物周转量变化1个单位时,海南省的旅游外汇收入也要相应变化1.1284个单位,这说明海南省货物周转量对海南省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也非常大。结果表明,海南省旅游外汇收入、海南省货物周转数量以及海南省国际旅游人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时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合作的。

三、结语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相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的结果不难发现,海南省的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与海南省物流业发展确实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关系,两者具有互相促进的关系。由此本文得出结论,海南省物流业的发展对海南省旅游业尤其是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有效的推动作用,同时海南省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又为海南省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海南省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它们的相互关系为框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双方紧密合作、共同发展。同时要通过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海南省物流业与海南省国际旅游业的相关关系,使得两者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更加紧密、合作深度进一步加深。

作者:相广萍 单位: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发展论文:我国发展旅游保险市场论文

一、我国旅游保险市场的现状

旅游市场的兴起,也出现了一系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遇到自然灾害、意外的交通事故、旅行社违约等问题。在我国,对于旅游保险涉及的主要由人身意外伤害、旅游意外伤害、旅游意外伤害保险、旅游救助保险、旅游救援保险、住宿游客人身保险五种组成,这几个险种意境无法保障我国游客的财产和人身的安全。有资料显示我国出游的旅游者大多处于无保险状态,在这一市场每年大约有74亿元的保费的市场份额。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只对这个市场的20%左右进行了开发,大约有80%的市场需要我们进行开发。

二、我国目前旅游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游客出行对于保险意识淡薄我国居民每年出行的数量年年增加,但是对于旅游保险这一投保意识却十分淡薄,对于旅游保险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使得一些旅游保险产生了滞销。一是由于办理保险各项业务的复杂性和宣传并不到位,消费者对于旅游保险的认识还十分的模糊;二是一些消费者对于旅游一直存在一种缴费的心理,认为出行旅游只要注意一些,小心一些就不会出现问题,对于在外出旅行中一些存在的风险以及后果存在认识不足。

2.保险公司对旅游保险业务不重视旅游保险具有期限短、赔付率高的特点,一些保险公司对于开班旅游保险业务的兴致不高,对于在旅游保险的一些产品在开发、设计以及小伤方面都投入的很少。保险公司对于旅游风险的控制水平并不是很高,主要体现在:目前一些保险公司只针对一些团体旅游进行销售和服务,对于一些自助的游客并不服务,主要的原因是团体参保可以进行整单承接,自助游客主要因为个体差异性大,以目前的保险公司的技术水平很难短期服务于散单顾客;由于旅游外出的风险控制很低,保险公司对于在游客旅游期间参加的所有项目进行承保,一些保险公司对于游客登山、潜水、攀岩等一些容易产生危险的项目提出免责条款,而这些却恰恰是消费者在外出旅游时最想得到保障的方面。

3.保险公司的险种开发并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由于保险公司的险种十分有限,对于目前不断发展的旅游市场,当前的险种很难满足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的途中往往包含了很多的风险因素,如抢劫、自然灾害、乘车安全等都随时有可能发生,目前保险公司对于这些还少有涉足。对于一些新的旅游保险业务,保险公司所进行的营销方法也比较单一,仅仅依靠旅行、票点代售以及网上投保几种渠道进行,整个营销通路还没有全部打开。

三、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保险的方法

1.对旅游保险的宣传要加大宣传力度当前我国居民外出旅游已经对风险意识有所增强,这在客观上就已经为我国的旅游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保险公司应对旅游保险的产品加大宣传,让人们对产品的了解。与此同时社会各部门也应该积极配合,在居民旅游外出时,提醒其办理旅游保险业务,在旅行社或者网络上进行报名时应该积极宣导宣传和推荐的工作,将覆盖面要做到较大最广。

2.保险公司要对服务进行创新保险公司应该对传统的销售模式和投保方式进行变更,以往的旅游保险销售只是在旅游时进行推保,保险公司可以在平时的寿险的时候推销旅游保险或者进行打包销售,让消费者对2个险种或2个以上进行共同购买,做到借力使力。

3.对旅游业保险市场规范整顿相关部门应该对旅行社的保险业务进行资格审查,确保整个保险市场的良性的、有序的发展。加强旅游保险的工作,在游客办理业务时,要让消费者有知情权,对一些不法行为要严厉的打击,对一些收取手续费的不正当行为要坚决地禁止,对一些多次审查不合格的旅行社要坚决地予以查处。各保险公司也要对自己的网络服务加强建设,加强在旅游地点的医疗、救援业务的开展。提升理赔效率,维护市场的一个正常秩序。

4.拓宽销售渠道以方便投保除了依靠传统的旅行社和售票点代售意外,笔者认为应该借助当前网络优势进行网络投保。随着近几年网络发展的大趋势,人们在网络上进行消费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一个比重,生活用品、家电甚至汽车都已经在网络上进行销售,在网络上进行保险业务的开发也是未来保险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已经有保险公司在网络上开展了在线投保的业务,消费者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自主选择,进行险种的甄别并进行上支付。对于可以进行这项业务的公司,在网络上进行宣传,并利用客户服务端进行服务,让消费者在网络上进行支付,可以减少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可以更多的让惠于客户。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方便消费者,也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业务收入。

5.抓好续保,持续营销我们都知道开发一个客户很难,但是维护一个老的客户就相对容易很多,在我国保险业里,由于一些老客户维护不佳,经常会出现续保不利的情况。因此保险公司应该退出一系列的续保优惠来争取老客户继续投保。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旅游的出险概率引导客户的弹性费率。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保险业正在处于一个上升期,百姓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已经对投保体现出了越来越大的兴趣,旅游保险亦是如此,国家相关部门要积极宣导,保险公司也要合理的推出自己的产品,让消费者可以买的舒心、出行安心。真正做到旅游保险成为居民出行旅游的必选条件。

作者:王靓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旅游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论文

一、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建设问题

在进行生态旅游建设中,我们因为属于刚接到通知,所以在建设中就暴漏出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及时,管理体制上缺乏经验,开发生态旅游的建设中,因为我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常年较热,但是黄龙名胜风景区却属于高原温带亚寒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为:

湿润寒冷,冬季长,夏天短。在建设管理上,就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在进行生态旅游建设中因为缺少参照,所以在建设管理中就出现了问题。

第二,景区基础设施在初建设中有些差,景区的影响效果,也要从基础建设上进行区分。这里我们拿青城山作为对比,因为历史氛围不同,在基础建设上就有了根本上的差异性。青城山属于典型的道教建筑,而对于生态旅游上来,只要在坚持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管理就可以了,但是黄龙风景名胜区因为病程原始生态系统的理念,在进行基础建设中,就有了很多的潜在问题。所以在建设中,也就走了更多的弯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多年的管理经验,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善。

第三,过分追求低投入高产值,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现实的问题,在旅游产业中,通常都是为了追求一本万利,但是过分的追求低投入高回报来说,就有些不切合实际,任何的发展都是有规矩所要遵循的,那就是针对服务。所以在进行投资中,也应该考虑到资源的消耗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中的开发原则

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中,我们还应该遵循生态的基本原则进行开发。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着其自身存在意义。黄龙风景名胜区阔叶林和针叶林都比较突出,而在进行资源改造中,我们只要进行一定的道路开设就可以,并不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建设基地,进行环境改造,这就在资金的启用上以及在环境保护上有了一定的节约。有效的利用生态本身的资源,这是坚持生态旅游的一项基本开发原则,而这一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利用天然的水文地理进行宣传,从而保障在坚持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上,完成旅游生态建设,这样在进行长远的规划和管理上都能够比较好的完成旅游项目建设任务。

三、结语

生态旅游在本着不影响环境的基础上,对于整体的社会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意义。针对常驻城市之中的行业精英管理人士来说,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身心的享受,是对城市喧嚣的一种假期修养。也是对人在生活中的一种精神改善,所以在进行旅游发展中,坚持生态旅游,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完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从而也保障了其经济的发展。

作者:邱述彬单位:黄龙部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