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实用13篇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篇1

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将达到35亿人次,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鲜明提出了人才开发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教委设立了新的旅游类的专业硕士学历——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设立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由过去的企业内部培养,发展到了学院正规专业化培养的新阶段。

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对象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要求专科毕业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毕业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毕业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MTA报考人员要通过每年1月份国家进行的MBA联考。MTA与MBA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均参加MBA联考,在报考时选择MTA。MTA学员可以选择脱产或者在职进行学习,脱产学习时间为2年,在职学习时间一般比脱产学习时间多一年。MTA学员毕业后,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国家正式的硕士学位证和硕士毕业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既包括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交通部门、商业部门、会展部门、建设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须进行研究方向的设置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由于MTA教育刚刚开始,各个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在进行具体的研究方向设置时,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质,所以,本人在此提出关于MTA研究方向设置的一些想法,以供方家商榷。

一、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校的优势研究领域进行MTA方向设置

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各个高校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灵活设置MTA研究方向。比如,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是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3),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单位,也是国内第一家可以直接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华大旅游学院有着“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全国四家)、部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部高职高专示范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特色学科点,形成了面向境内外招生、覆盖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完备的办学体系。所以,其MTA研究方向设置有境内与境外方向,就是与其面向国内与国际的优势结合而设置的。另外,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充分发挥自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研究较为擅长的优势,在其MTA研究方向中设置了民族旅游方向。

二、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区域旅游发展开设MTA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旅游发展差异较大,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应当结合本区域的旅游发展,灵活设置MTA方向,以达到服务经济建设大局这一目标。比如,南开大学MTA开设了港口与邮轮旅游管理方向,这就是结合了天津的港口城市特点与力争国际邮轮经停天津这一发展趋势而进行的灵活设置,符合天津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也有较大的实际需求。而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位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内生态旅游开发的需求 较大,所以设置有生态旅游方向。

三、开设MTA的教育方向应当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MTA教育是以专业实践与应用为导向对学生实施培养教育,因此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旅游行业以及相关行业中的实务性工作。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其运行过程所涉及的不仅仅是酒店、旅行社、景区和景点等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航空、铁路、游船等交通部门;商品零售、旅游购物等商业部门;会议、展览等会展部门;园林绿化、生态恢复、文物、建筑、艺术装饰等建设部门;旅游策划、旅游广告宣传、管理咨询等旅游智业部门;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公共设施管理等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MTA教育应当可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以传统的旅游企业来说,中国旅游市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国内许多传统的旅游企业(包括酒店、旅行社等)面临能够胜任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学生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将成为目前国内正求贤若渴的传统旅游企业的抢手人才。

对于众多的与旅游相关的新兴行业(如旅游地产、旅游金融、旅游制造业)来说,也存在着大量人才短缺的现象。以旅游地产为例,根据国际权威结构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的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都将会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地产作为两个黄金产业的交叉型产业,已经开始逐步受到业界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但人才问题是中国旅游地产发展受限的因素之一,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地产专门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MTA的旅游地产就是针对这种需求而专门设置的。学生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可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与相关能力,毕业后将在旅游地产行业大展宏图。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1985年,旅游管理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获得部级的旅游管理学科实验中心、获得自治区优质专业、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旅游市场学和旅游规划获得自治区精品课程、近年获得部级科研项目10项,省级项目30项,横向项目60项,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在2008年全国92个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排行榜中位列第8位。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也是首批获得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其2011年MTA专业方向设置为以下几个方向:

1、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民族旅游研究方面较强,设置这一方向主要针对广大中西部民族地区招生,可以与顶尖旅游院校展开错位竞争。

2、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承担大量旅游规划项目,对景区尤其是新建景区的各级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吸引力。

3、生态旅游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生态旅游研究方向有较大优势,而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大量森林公园及生态型景区,对中高级生态旅游管理人才有较大需求。

4、国际酒店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国内第一批设立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近年国内很多城市有大量高星级酒店落成,有大量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需求。

5、旅游公共管理

设置这一方向对提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水平有较大意义。

6、旅行社与会展管理

主要面对旅行社与会展行业。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篇2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中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学生以及职业人士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而这些部分,也正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涉及较少而需要加强的,与此同时,这些文件的精神也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教育模式的大胆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使得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跳出单一知识层面,逐渐向综合性人才迈进。因此,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实施应用型教育已经成为适应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政府、行业组织、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感性认识,并且深度也还不够,仅仅是进行了一些初级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应的培育机制和长效机制。因此,需确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宗旨;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采用“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无论是从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及办学宗旨来讲,还是从学校的专业人才方案及目标来讲,都是势在必行的。

二、研究目标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在培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综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的现实情况,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学生的核心能力,增强从业竞争力。通过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育,探索并解决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与教学的途径以及方式方法,通过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如何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推广核心能力理念,增强核心能力意识,培养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时所必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建立核心能力培养特有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设置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如何改革学科性教学惯用的注入式、启发式等方法,将行动导向法应用到核心能力培养的培训中,创新适应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三、研究意义

(一)是高等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处在第三产业生产链基础环节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和新的标准要求,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核心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复合型和实务型,既要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又要具有服务、管理、营销、策划、沟通、合作、应变等的实务技能。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是高等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有利于培养真正适用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多采用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虽然比较符合教育规律及师生习惯,可以使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比较突出。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近些年来,有些学校探索着进行了MES教学和一体化教学,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尝试,但三段式课程模式整体框架仍未能被打破,生产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因此,要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学科知识,侧重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岗位需求构建具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培养真正适用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有利于更好的体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及价值取向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也必将成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其中基础核心能力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立足之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态势过渡到大众教育态势,而在大众化教育态势下,出现了就业难的严峻就业形势,不利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众多高等院校的合并与升格,许多专科和高等职业院校,则在完成“专升本”目标后,纷纷朝着学术研究型的方向发展,其发展重点自然就放到了硕士点,甚至是博士点的建设上。然而,根据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分析,社会对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有一定比例的,大致是1:4,也就是说,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比学术型人才多得多的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如果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都只顾朝“高层次”发展,不注重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准确定位,必然使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脱节。本科教育除了继承了传统意义上的培养少数精英的职能之外,还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够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在于要求培养对象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能够提高不断适应新的岗位而应对高就业压力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作为职业人士就业的软能力,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核心理念,有利于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即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体系教学转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模式借鉴

面对当前的高就业压力,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讲,其本科层次教育的职业导向是指以追求实用性,并以其职业适应能力为体现特征。其最核心的问题是能够根据各旅游企业对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才素质和技能的需求,采取“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导学习者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实践模式教学,对人才进行创新培养,就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是一种创新。我们有必要以职业导向的眼光对“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重新认识,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模式借鉴。

(五)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应该大胆改革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培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创新教学计划,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及内涵建设等方面全面改革创新,让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实习实践并且顺利就业,营造就业环境体验就业岗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心里有思考技能、眼睛有观察技能和手上有做事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培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适合企事业用人要求和高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正确之路。培育职业核心能力,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学生通过现场情景模拟,既接受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接受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育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积极探索培育学生核心能力的教学改革体系,对于构建复合人才市场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总结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经济特点、教学资源各不相同,各地方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及人才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解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支持下,推行“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为地方性应用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健.本科旅游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01).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与必然趋势[OL].http://.cn.

[3]杜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变革[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111-114.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篇3

二、国内外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国内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研究现状

小爱德华。J.梅奥等认为旅游心理学只研究旅游者,国内部分研究人员(以邱扶东、贾静为代表)承袭了这一派别,并认为这样做更有心理学色彩;而以屠如骥、刘纯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则认为,除了研究旅游者之外,旅游心理学还应当研究旅游从业人员。屠如骥(1986)、甘朝有(1995)、张树夫(2001)从个体、群体、领导及组织等方面对旅游企业管理心理进行了研究;秦明(2005)和刘纯(2002)则侧重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旅游企业管理心理,除上述内容外,研究还涉及压力、应激与挫折、人际关系、劳动心理、冲突等方面.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旅游业作为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将心理学引入不仅可以为旅游的开发、经营、发展提供心理依据,而且有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屠如骥认为,运筹学和行为科学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两大支柱,只有把这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管理工作高效能地进行.张迪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引入旅游企业管理,提出了四种应用建议,即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应用于员工培训、薪酬发放、旅游景区规划和旅游反馈,以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2、有关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

随着旅游企业竞争不断加强,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现代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愈发清醒地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将心理测评技术应用于旅游企业可以对旅游企业人才的选聘、安置、培训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进而实现人与事、人与职的合理匹配,以提高旅游企业人才管理的科学性,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优势。

曾招喜和赵希勇等提出,可通过建构模型来对旅游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提高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曾招喜和唐美玉提出了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认为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要从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思想观念三方面来建构。赵希勇和王锦则在职业化素质及职业化素质模型论述的基础上,建立了旅游企业人才的职业化素质模型,提出旅游企业人才的思想素养、行为素养和专业素养及其内涵。

任卓认为,我国旅游企业目前人力资源构成、人员稳定性、员工培训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将心理测评技术引用时十分必要的。赵艳辉、王焕宇认为,适用于旅游企业的心理测评技术主要有心理测验、面试和评价中心技术等,其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1) 心理测评是科学合理地甄选录用人才的有效手段;(2) 心理测评是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工具;(3) 心理测评为旅游企业选拔管理人才提供了依据;(4)心理测评是旅游企业针对性培训的主要依据。

3、有关旅游企业情感管理的研究

随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旅游企业中的渗透,企业员工的心理情绪愈发受到重视,因此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田喜洲、蒲勇健对国内外旅游企业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进行了研究述评,国内外研究结果都表明旅游业员工满意度水平普通较低(Woods,1992)部分研究者以此为切入点,研究旅游企业情感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总体情感指数的关系。

如北二外“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感管理研究”课题组通过研究情感管理的三个维度---“关心”、“理解”、“尊重”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经过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对员工离职意向、总体情感指数的影响,分析了情感管理因素对旅游企业的作用.研究表明,情感管理的三个维度对工作满意度、员工总体情感指数均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尊重”对员工离职意向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而“理解”和“关心”对员工离职意向的负向预测作用不强.部分学者从压力感知、心理激励以及挫折心理角度进行研究,了解旅游企业员工相应的心理过程及制约因素,并建立旅游企业对员工心理的激励措施,有助于充分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促进旅游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国外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应用研究现状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强调人的自我实现.自成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欧美不断被引入旅游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而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将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之中,掌握人性、研究人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效益,也将成为必然趋势.

1、积极心理资本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资本是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相并列的概念,目前成为了主流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领域,而在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关研究却极少(Lucas、Deery,2004).Luthans(2005)和Larson(2006)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积极心理资本对员工工作态度的影响作用更大;心理资本与员工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显着正相关。Peterson 等(2003)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希望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其管理工作的绩效较高,下属的留职率和满意度也较高。旅游企业是服务性企业,要求员工能敏锐地觉察并理解客人的感受与需要,并能与客人融洽地交往与互动,克服负面的情绪冲动与不良影响。因此,积极心理资本在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集中在招聘与选拔、员工培养等方面,以提高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篇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经济的大繁荣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单打独斗式的旅游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以区域为主体的旅游合作开发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旋律。基于此,2008年7月湖北省启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规划工作,设想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打造成为湖北“一带两圈、两轮驱动”新战略中的重要一轮。本文试图通过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探析其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平稳较快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Crouch和Ritchie认为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维持和发展主要由资质性因素(如区位、成本/价值、感知/形象等),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发展,目的地管理(如服务质量、旅游者管理等),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支持性因素与资源(如基础设施、企业等),微观和宏观环境等7大因素决定。Dwyer和Kim等吸收了Crouch和Ritchie的模型,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综合模型,该模型包含了“禀赋资源”、“创造资源”、“支持因素”、“目的地管理”、“需求状况”、“环境条件”等六大影响因素,同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还会影响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经济繁荣状况。国内学者易丽蓉在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五因素模型,认为资源条件、支持因素、管理因素、区位条件和需求条件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并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五因素模型。

国内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的过程中,无论是单个指标的分值还是权重大多来自于专家打分,缺少来自于游客的参与。旅游者作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旅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对旅游区的产品形式、产品特色以及相关的辅助设施的知觉、认识和偏好等主观因素,是旅游区调整自身来适应旅游市场的重要依据,所以,本研究在前人研究模型的基础设置上,以旅游者的视角来研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该研究是对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新的探索与尝试。

1 研究模型与假设

本文主要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并借鉴其他学者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特别是史春云从游客感知视角对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以旅游系统论、竞争优势理论等为理论支撑,构建了“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图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区域旅游竞争力作为目标即因变量存在,它受到供给和需求两大系统共五个自变量的影响。

其中供给系统由两个维度(硬供给、软供给)共四个因素组成,包含区域资源因素、支持性因素、区域旅游管理、区位环境等。区域旅游资源和支持性因素是形成各种特色旅游区域的根本要素,是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基础;区域旅游管理和区位环境是提升区域旅游核心资源和核心吸引物的吸引力,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促使旅游者形成更加满意的经历,从而产生重游和推荐,维持并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基础;旅游需求系统是与旅游供给系统对应存在的一个系统,是旅游地竞争力不断发展的动力。许多关于竞争力的研究都认为需求是影响竞争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波特更是将需求纳入钻石模型之中,由此可见,旅游需求是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它推动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促成区域旅游的不断发展。根据以上的叙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区域旅游资源因素

H1a: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支持因素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

H1b: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

H1c:旅游资源作为区位条件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位条件。

H1d:旅游资源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

H1e: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旅游支持性因素

H2a: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域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

H2b: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位条件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位条件。

H2c: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

H2d: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区域旅游管理因素

H3a:区域旅游管理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

H3b:区域旅游管理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区位因素

H4a:区位条件作为区域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

H4b:区位条件作为市场需求的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

H4c:区位条件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市场需求因素

H5a:市场需求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

3 研究方法

本文大部分变量的测量引用了前人研究的比较成熟的量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正式问卷发放调查之前,本研究选择了有过前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经历的朋友以及旅游专业部分同学进行了小规模前测,共收集有效问卷40份,通过信度检验我们发现,所有变量的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s值都大于0.8,符合我们进一步的数据统计分析要求。修正后的调查问卷共分两个部分:第一,关于被访者的基本情况;第二,区域旅游竞争力的32个测试项目的描述和评分,我们采用里克特(Likert)5点评分法,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探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问题,因此,按照鄂西各地区旅游收入比例选择宜昌、十堰、荆门、神农架等地发放问卷,通过现场发放问卷和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问卷选择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在为期5个月的时间里,作者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187份,其中有效问卷166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分别为77.92%和69.17%。在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5.04%与44.96%,以15-64年龄段为主。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的2005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与国内旅游者总体特征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本次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第一步: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中的Reliability Analysis的方法测度量表的信度。在区域旅游资源、区域旅游支持因素、区域旅游管理、区位条件、市场需求状况和区域旅游竞争力6个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除了旅游市场需求的值为0.606以外,其余均在0.7以上,根据Nunally的理论,alpha值高于0.7即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这说明问卷中的各项都具有良好的信度。

第二步: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来验证结构效度。首先对自变量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都通过了KMO值检验和巴特利球体检验。然后以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因子,观察旋转后的因子符合矩阵表发现,“B5居民都很好客,很热情”间项的因子负荷小于0.5,故考虑将其剔除。重复进行以上操作,影响因素的RMO样本测度结果和巴特利球体检验的结果如表1。其中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的RMO值为0.816,很合适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同时巴特利球体检验的x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说明相关系数不是单位矩阵,适合做因子分析。

在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采用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所得数据按照大小进行排序,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对问卷中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问项进行探索性因子研究,得到5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它解释了总体方差变异的64.813%。

第三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路径分析,其中回归方程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就是路径系数,表示变量间的影响程度。我们选用强迫进入法让所有准备进行强迫进入回归分析的变量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来估计路径系数并验证其显著性。其过程首先是根据可能的关系模式得到充足模式路径,同时得到路径系数以评价原有模型,剔除路径系数未达到0.05显著水平的路径,然后重新分析验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路径系数如表3。

结合我们的概念模型,可以得到六个潜在变量的路径图(图2)。

最后,我们对结果中各种变量的路径系数进行观察,发现各路径的p值都小于0.05,显著性水平较高;并且通过F检验发现在0.001的水平上回归系数是可以接受的。通过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实证研究,我们得到支持的假设有:H1a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支持性因素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支持性因素;H1e旅游资源作为区位条件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位条件;H2a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域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H3a区域旅游管理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H4a区位条件作为区域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H4b区位条件作为市场需求的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H4c区位条件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H5a市场需求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不支持的假设有:H1b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管理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管理;H1d旅游资源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H1e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H2b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位条件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位条件;H2c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市场需求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市场需求;H2d旅游支持性因素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H3b区域旅游管理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前因变量正向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影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此本文绘制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中包含区域旅游资源、区域旅游支持因素、区域旅游管理、区位条件和旅游市场需求状况五个因素,由于该模型是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后而得到了更为明晰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这就避免在提升鄂西圈旅游竞争力的过程中做无用功。这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升旅游竞争力提供了改进和完善的路径。

从本研究的结论模型来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

区域旅游资源因素虽然不是直接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但区域旅游资源是最基础的影响因素。鄂西圈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抓住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挖掘鄂西文化,发展绿色旅游以形成鄂西圈特有的文化形象和品牌。同时鄂西圈必须在现有的各种资源基础上推陈出新,从旅游产品的形式上、内容上加以更新,不断开发出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区域的情形,将具有不同特色和不同冷热度的产品加以搭配,通过整合资源,以大带小,以点带面来实现全区域的旅游发展。

(2)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激活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的需求状况对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实现起着绝对主导的作用。旅游市场需求的持续旺盛离不开市场营销工作,市场营销方式的进步将大大提升市场营销工作的有效性。区域旅游市场营销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开展新型营销方式,比如通过网络营销我们可以及时向游客相关产品信息,同时可以收集游客的反馈意见,从而为我们进一步的产品完善和开发提供方向;联合营销方式在以大带小、以热带冷策略上的表现相当突出,成为一种新型的极具效用的营销方式。此外,要更深入地激活潜在需求拓展旅游市场就必须做大规模的区域内景点、景区的传统营销以强化营销效果,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

(3)发展旅游支持因素,提升区域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篇5

(一)国外旅游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外旅游风险研究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犯罪等社会不安全因素对旅游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旅游风险引起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形成了旅游风险研究历史上的阶段。国外旅游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与恐怖主义、旅游与犯罪、旅游与战争、旅游与政治不稳定等,偶尔也涉及对景区游览风险、饭店火灾等偶发性风险问题的研究。从内容上看,多是从社会学角度对旅游风险展开具体层面的个案分析。

(二)国内旅游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最早涉及旅游业风险方面研究的文章大约发表于1994年。在发展初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裘新宝的《发展旅游保险业务之思考》,他在文中从保险的角度,对旅游涉及风险的范围进行了探讨。在此后几年中,旅游风险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文献数量极少。

国内旅游风险研究真正兴起与发展是在1999年以后。当时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开发商大批盲目投资,这种投资在造成浪费的同时也带来了收益不确定性的增加,风险增大。针对这种现象,很多学者开始从投资风险的角度展开旅游风险研究,如梁明珠提出了观光农园式的旅游开发对于减少旅游开发投资风险的重要性。又如顾华详,在《论西部旅游业引入风险投资的若干问题》、《论wto环境下西部吸引风险投资发展旅游业》等多篇文章中,针对如何实现西部丰富旅游资源的转化、开发和利用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认为引入风险投资是降低西部地区旅游开发风险和投资风险的有利手段。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危机出现的范围不断加宽,生态风险、经营风险、文化风险、政治风险等各方面的风险不断涌现,学者们对风险的研究范围也因此而不断扩展。目前,学者们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风险展开研究,这其中包括:黄建军开创性地对昆明旅游犯罪进行的实证性个案研究;赵书虹在《论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风险与机遇》一文中对中国发展国际旅游风险的探讨;王宝恒在其《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一文中,从主体、客体、媒介三方面条件对旅游风险进行研究,指出了工业旅游因自身局限性可能导致的开发风险。

国内旅游业风险管理研究内容

当前国内学术界从理论上对旅游风险或危机进行研究的文献有限。代表性的研究文献是邓冰、吴必虎等撰写的《国内外旅游业危机管理研究综述》。这篇文献对旅游风险进行了界定与分类,指出旅游业风险是指影响旅行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并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从对现有文献资料分析来看,目前学界研究的主要风险有开发风险、经营风险、生态风险及文化风险四类。

(一)开发风险

在开发风险中,如何减少旅游开发风险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减少产品开发风险的产品开发基本原则。如鲍文君等指出,必须根据市场导向,对强势资源进行筛选、加工甚至创造,这样的旅游景点才具有吸引力,否则,一厢情愿地开发景点,其结果似乎难以如愿以偿。王林在《论旅游决策风险的成因及对策》中讨论了旅游者决策风险的成因,指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是一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矛盾体。而要解决这个矛盾,旅游企业就必须不断地完善自我,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旅游开发投资因为旅游自身的特性和规律决定了其具有复杂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旅游开发投资的风险加大。因此,旅游定位就成为减少旅游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李富红在其研究中指出,旅游地定位包括旅游地形象定位、旅游地产品特色定位和旅游市场定位。旅游开发投资不遵循旅游地定位规律,忽视旅游规律,就极有可能踏入旅游开发投资的“陷阱”。

此外,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旅游开发既有收益,也有损失和风险,同时还应考虑开发对象、人力、物力等资源作其他用途时的机会成本,增加投资的边际效益和风险等。

(二)经营风险

虽然中国的旅游产业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满意。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资旅游企业的不断进入,必将会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龙凌是较早对旅游企业经营风险做出明确界定的学者,他在《旅游企业特殊经营风险的界定及应对措施初探》中将旅游企业经营风险作了界定,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将旅游经营风险划分了不同的类别。龙凌对于特殊经营风险的性质研究无疑为之后的研究者们就“非典”对经营风险的研究探讨提供了帮助。2003年“非典”发生之后,国内涌现的大量文献可以视为对旅游经营风险管理研究领域的拓展,如张广瑞、魏小安主编的《中国旅游业:“非典”影响与全面振兴》一书,收集了“非典”发生后旅游业做出的相关研究,其内容涉及“非典”影响、应对措施、危机管理、形势判断、政策动态、振兴策略和国际借鉴等方面。

对“非典”的研究使业界人士真正意识到了旅游业的特性。如石培华、张吉林等人在《“非典”后的旅游经济重建与风险管理》一文中指出,“非典”疫情强化了旅游业“敏感产业”的特性,进一步凸显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几个“软肋”:旅游业的风险过度集中、旅游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弱等等。学者们还对“非典”反映出的旅游企业的经营弊端及缺乏危机管理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非典”后旅游企业危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赵阳建议旅游企业建立并实施危机管理预案:要以市场竞争中旅游企业危机的出现为起点,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过程,通过识别、预测潜在危机,预先准备各种应急计划,尽可能阻止危机的发生、发展,并尽量将损失降到最小程度,以争取新的转机。

(三)生态风险

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已开展生态旅游。但从中国的发展现状来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仍然相当严重,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危机,旅游引发的社会冲突与旅游经济日益尖锐的矛盾,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尚天成、赵黎明在《生态风险分析在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中的应用》中指出:在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利于生态发展的负效应,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环境胁迫和影响,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唐代剑、魏美才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系统总结了导致生态旅游开发风险的种种问题。

面对着不断出现的生态风险,学者们也纷纷提出了对策。如梁明珠指出,观光农园的拓展潜力较一般的生态旅游形式更深、更广,较之其它开发形式生态风险较小。关于这一点,学者唐代剑阐述得比较详尽,他在《千岛湖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管理对策》中,以千岛湖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导致的生态风险并提出了管理对策。

(四)文化风险

旅游业的开发必然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旅游业开发中出现文化风险。通常旅游发展中的文化风险可分为两类:

一是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如外来文化和目的地原有文化的冲突,传统文化的消失,把不良的习惯在目的地传播等。部分研究主要体现在一些人类学者、社会学者的研究文献之中,如吴晓萍、何彪把民族旅游发展给民族社区的传统社会文化带来的风险归结为民风习俗的商品化、社会道德风尚的退化、传统文化受到威胁、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四个方面,同时指出这些负面影响可能对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力。

另一类则突出地反映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在当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条件下,某些开发商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对文化旅游景点盲目或过度开发,造成对文化景点原有历史价值的破坏。如黄芳针对山西日益兴起的大院文化旅游开发热,指出了布局雷同、对外宣传特色不明显、对整体形势把握不准可能导致的风险。

国内旅游业风险管理研究局限

(一)处于初级研究阶段

世界旅游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进入大众旅游阶段,并以一项新兴产业应有的速度和规模不断向前拓进。而中国当代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且最初是在外交目的的基础上缓慢起步,直到90年代才逐渐具备了大众旅游的形态。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旅游学术研究,与西方相比,我国不仅起步晚,理论基础也非常薄弱,多数研究只能借鉴西方旅游的发展经验和理论观点。

(二)研究方法单一且缺乏理论性研究

对于一个学科而言,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是学科得以发展的关键之一。但是国内旅游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采取实证研究单一的研究方法,缺乏定量的分析,更不用说借鉴其它学科一些特有的研究方法了。同时,国内旅游业风险管理研究绝大多数文献都是以实证研究为主,在笔者所能找到的研究文献中只有少数几篇是从理论上对旅游风险来进行研究的。一个学科如果没有定量的理论研究,就很难得以持续的发展,也很难形成一个研究体系。这是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方向多元化且缺乏综合性研究

正是由于我国学者都偏向于定性研究,导致随着旅游业发展问题的不断增多,建立在案例基础上的研究成果数量逐渐增加,而且多数是由于问题的暴露而不得已进行的检讨和探因式的研究,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翻译性论著颇丰。因此,纵观国内旅游业风险管理研究的整体历程,给人呈现出的是一种多元化、缺乏综合性研究的状况。对于统一、全面的风险研究著作较少,其出现也多为与国外的研究一起论述。这种研究状况如果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会阻碍其发展步伐甚至停滞不前。

(四)研究内容相对狭隘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出境游日趋成熟的推动下向世界旅游不断靠拢,因此发展所带来的风险远不止上述四个方面,例如政治风险、自然风险等等。这都需要学科研究人员不断重视,而依据我国目前旅游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很多现实中已经存在甚至对旅游业已经构成威胁的诸多风险,在学者们的研究著作中并没有或者很少谈及,这是旅游学术研究的一大缺憾。

综上所述,世界旅游组织曾经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位的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位的客源输出国。所以,虽然我国对旅游风险方面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且暂时主要停留在操作层面,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强劲发展,加之风险管理在影响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旅游风险管理的研究势必在旅游业发展良好势头的带动下不断拓展,这将推动国内旅游研究与国际的接轨、探索层面的深入,从而反过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篇6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2日

一、前言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其三大支柱产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饭店业的发展也如日中天。随着新旅游法的颁布,旅游企业的管理愈发规范。企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科学,因此管理心理学自成为一门学科以来便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重要的一支。管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企业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国内外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国内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研究现状。小爱德华.J.梅奥等认为旅游心理学只研究旅游者,国内部分研究人员(以邱扶东、贾静为代表)承袭了这一派别,并认为这样做更有心理学色彩;而以屠如骥、刘纯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则认为,除了研究旅游者之外,旅游心理学还应当研究旅游从业人员。屠如骥(1986)、甘朝有(1995)、张树夫(2001)从个体、群体、领导及组织等方面对旅游企业管理心理进行了研究;秦明(2005)和刘纯(2002)则侧重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旅游企业管理心理,除上述内容外,研究还涉及压力、应激与挫折、人际关系、劳动心理、冲突等方面。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旅游业作为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将心理学引入不仅可以为旅游的开发、经营、发展提供心理依据,而且有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

屠如骥认为,运筹学和行为科学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两大支柱,只有把这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管理工作高效能地进行。张迪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引入旅游企业管理,提出了四种应用建议,即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应用于员工培训、薪酬发放、旅游景区规划和旅游反馈,以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2、有关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随着旅游企业竞争不断加强,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现代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愈发清醒地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将心理测评技术应用于旅游企业可以对旅游企业人才的选聘、安置、培训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进而实现人与事、人与职的合理匹配,以提高旅游企业人才管理的科学性,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优势。

曾招喜和赵希勇等提出,可通过建构模型来对旅游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提高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曾招喜和唐美玉提出了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认为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要从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思想观念三方面来建构。赵希勇和王锦则在职业化素质及职业化素质模型论述的基础上,建立了旅游企业人才的职业化素质模型,提出旅游企业人才的思想素养、行为素养和专业素养及其内涵。

任卓认为,我国旅游企业目前人力资源构成、人员稳定性、员工培训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将心理测评技术引用时十分必要的。赵艳辉、王焕宇认为,适用于旅游企业的心理测评技术主要有心理测验、面试和评价中心技术等,其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1)心理测评是科学合理地甄选录用人才的有效手段;(2)心理测评是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工具;(3)心理测评为旅游企业选拔管理人才提供了依据;(4)心理测评是旅游企业针对性培训的主要依据。

3、有关旅游企业情感管理的研究。随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旅游企业中的渗透,企业员工的心理情绪愈发受到重视,因此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田喜洲、蒲勇健对国内外旅游企业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进行了研究述评,国内外研究结果都表明旅游业员工满意度水平普通较低(Woods,1992)部分研究者以此为切入点,研究旅游企业情感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总体情感指数的关系。如北二外“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感管理研究”课题组通过研究情感管理的三个维度――“关心”、“理解”、“尊重”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经过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对员工离职意向、总体情感指数的影响,分析了情感管理因素对旅游企业的作用。研究表明,情感管理的三个维度对工作满意度、员工总体情感指数均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尊重”对员工离职意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理解”和“关心”对员工离职意向的负向预测作用不强。

部分学者从压力感知、心理激励以及挫折心理角度进行研究,了解旅游企业员工相应的心理过程及制约因素,并建立旅游企业对员工心理的激励措施,有助于充分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促进旅游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篇7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6-0072-08

1 引言

自从20世纪60年代机票预订系统发展以来,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旅游的各个方面,给现代旅游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旅游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且已深入到旅游产业和旅游研究层面。实践中,各国都非常重视旅游信息化工作,中国国家旅游局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展旅游信息化的工作,于2003年启动“金旅工程”。从研究来看,莎达(sharda)在其著作《旅游信息科学》中从旅行推荐系统、社区和用户界面设计3个方面对旅游信息科学进行阐述。国内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步探讨旅游信息的内容、旅游信息搜集以及旅游信息在旅游促销中的应用,并就旅游信息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信息开发,以及旅游信息的科研服务、信息标准化问题进行了探讨,也有部分学者从旅游信息的技术层面进行探索。但是从国内外多年的研究来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信息化(尤其是旅游信息系统建设)、eTourism、虚拟旅游、数字旅游、旅游网络营销等方面,研究亦涉及信息的传播、感知、组织、采集和分析等方面,由于研究者的背景不同,旅游信息的研究相对零散,缺乏从系统和综合的角度深入研究旅游信息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理论,尤其是关于旅游信息本质以及旅游信息科学的构建方面思考较少。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以及经济、管理、生产、社会等诸多方面,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和社会应用的推动,信息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和技术已深入各学科领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形成了较多的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中有些已经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如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社会信息学等,这些部门信息学的发展为旅游信息科学的成功提供了借鉴。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力,信息科学也迎来了又一次腾飞的机遇。旅游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一些新的技术的不断引入,如云计算、物联网、泛在网等,这些都为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但是,如果不从基础层面去研究旅游信息的本质特征、旅游信息的分类编码体系等基础理论和方法,就会直接影响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应紧紧抓住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旅游信息的研究,创建旅游信息科学。

信息发展和人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1948年,维纳(Wiener)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香农(shannon)将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隆哥(Longo)认为,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式、关系和差别的东西,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本身。钟义信将信息通过本体论和主体论两方面进行说明,从主体角度来看,信息是指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关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变化方式,包括这种状态/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罗时进则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探讨,狭义的信息是指能反映事物存在和运动差异的、能为某种目的带来有用的、可以被理解的消息、情况等。广义的信息是指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王彦峰认为,旅游信息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以及连接两者的组织三方面的信息。龚玉明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旅游信息属于社会信息,其中相当一部分有经济信息的属性。其实,从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的理解来看,学者们对于信息的本质理解基本一致,只是在细节的表述方面和信息的宽度方面有所不同。根据“信息”的基本概念,本文可以给旅游信息做如下的描述:旅游信息是旅游活动中旅游主体、客体和介体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属性。

旅游信息是信息的一种,它具备信息的基本特点,但是旅游活动的特殊性,旅游信息又具备其自身的特性,主要表现在:(1)泛在性。旅游活动涉及面广,涉及与旅游相关的各种信息,有自然信息、社会经济信息、旅游者信息、旅游企业信息等。如目的地自然特征信息,包括自然旅游资源、气候等相关信息;旅游者相关的信息,如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旅游流以及其他信息等,这样就使表征它们的信息产生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的泛在和海量特征,导致旅游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困难重重。(2)时空性。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空间区域的依托,而且旅游活动又有历时性的时间特征,时空性是旅游信息的重要特征之一。(3)可共享性。旅游信息的共享性是基于信息的非消耗性而存在的。它不像物质那样被某个客体占有以后,其他客体无法再占有。信息是任何一个客体都不会因为其他客体也占有这个信息而会从此失去。(4)不对称性。在旅游市场交易中,旅游产品的拥有方和游客对产品的质量、性能等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通常产品的拥有方对自己所生产或提供的产品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游客对所要购买的产品的信息知之甚少。(5)增值性。人类对旅游活动的认识就是通过对旅游信息的加工处理而获得的,由于旅游系统是一个整体,而每个旅游要素或现象及其信息运动规律都是旅游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基于不同目的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到其运动规律,应用于实践之中,信息得到升值。

从旅游信息的种类来看,以主体(如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等)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则可将认识论意义上的旅游信息进一步分为先验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记忆能力)、实得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实在信息(在理想观察条件下认识主体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全部信息);从旅游活动过程来看,有旅游需求信息、旅游产品信息、旅游行为信息、旅游环境信息等;从信息的传播来看,有信息的形式、信息的传递(渠道)、信息的反馈等;从管理和决策的角度来看,有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决策和反馈等。

2 旅游系统与旅游信息科学

2.1旅游系统中的信息观

众多的学者从空间、供需等角度对旅游系统进行了描述,冈 恩(Gunn)在2002年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在甘恩提出的旅游系统模型中,供给和需求两个最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构成了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在供给子系统里,吸引物、促销、交通、信息和服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它们共同作用,提供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系统的研究,旅游系统应该包括目的地系统、客源地系统、营销系统、旅行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旅游系统是在外部的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影响下,各子系统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的联系除了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之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联系,那就是旅游信息的传递。旅游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交流是通过旅游信息完成的,信息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信息可以把旅游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和外部之间的信息传递给对方,从而能够在客观上保持系统的平衡性,促进系统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具体见图1。

从系统论、控制论、认识论和传输论(旅行信息传输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来看,在旅游系统之中,信息无处不在,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之中。从系统论来看,有系统的存在就有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不论是在系统内部,还是在系统的外部,都有信息的存在。在系统内部,信息在目的地系统――营销系统――客源地系统――旅行系统――支持保障系统之间传递和反馈,各个系统都有各自的信息。系统外部环境可以对系统输入信息,系统也输出和反馈信息,系统本身的信息和输出信息经过加工处理以后,形成新的决策管理依据又输入系统,对系统再次产生新的影响。在旅游系统内外部一直有信息流的出现和连接,就必须用信息论来研究旅游系统中的信息和信息流的问题,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管理、分析和决策,消除人们对于旅游系统中不确定因素的度量,从旅游者、管理者、经营者或是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认识信息(认识论,信息可从物理、生物和符号3个层次认识)、传输信息(尤其是旅游营销信息),最终实现决策以利于系统的优化,因此掌握的旅游信息越多,对旅游系统中旅游信息的运动规律、传播机理的把握越多,就对旅游系统的认识越深刻,越有利于对旅游系统的控制和优化。

总体来看,信息在旅游系统中可以这样去认识:(1)信息是研究旅游系统的钥匙。信息是旅游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旅游系统内外部联系的纽带,是研究旅游系统的切入点。(2)信息自成系统。在旅游系统中信息通过传播、反馈和循环自成体系。旅游主体(游客)获取信息以保证自己旅游的质量,同时反馈信息给旅游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目的地系统、营销系统、客源地系统、旅行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促进系统优化。(3)信息是旅游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获取信息、发现知识使自己在竞争和合作中保持市场地位。(4)外部信息(政策、文化、技术、自然等)的输入对旅游系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2.2信息科学与旅游系统

现在,信息科学及其技术已深入各学科领域和社会各方面,并已经形成了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等较多的分支科学,这些分支学科已经成为推动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力,信息科学也迎来了腾飞的机遇。香农把侠义信息论的立足点转移到统计数学基础上。然而狭义信息论只考虑信息的语法方面,同时仅考虑了随机型的不定性,没有考虑其他类型(如模糊型、偶发型)的不定性。为了弥补香农的不足,使其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如模式识别、决策理论、控制理论、系统理论等,因此产生了广义信息论。广义信息论是利用一般信息论的观点来研究所有与信息有关领域的问题,研究人类如何获取、存贮、变化、处理、传递和控制信息,掌握其中的一般规律。广义信息论即通常的信息科学,在狭义信息论向信息科学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研究转向生物、人类、社会以及某些“聪明的”机器这样一些高等范畴内事物运动规律,传统的物质观念、能量观念和科学方法论已不足以解决信息问题,而信息、关系、目的、智能、功能等却成为研究复杂事物机制的重要途径。

信息科学是多学科综合的学科,最早的信息科学主要关注信息的收集,分类、操作、保存、信息检索和分发。最近的信息科学,研究注意力已经指向人一机界面、组件、语义网、有价值的敏感设计、迭代设计过程和人们产生、利用和发现信息的路线。因此,信息科学不应该受到信息理论(即只研究信息的数学概念)、图书馆科学和情报学的困惑。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运动规律的,在旅游系统中信息贯穿于整个系统的发展之中,信息是各个子系统联系的纽带,要研究旅游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必须要探明信息的产生、传输,信息的作用机制、信息反馈与决策等众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能够系统解决和全面研究旅游系统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方法支撑则是旅游信息科学。基于旅游信息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旅游信息运动、旅游系统发展的规律,也能够丰富信息科学和旅游学的理论和实践。综上,笔者认为,旅游信息科学(Tourism Information Science,TIS)是以旅游信息(本质和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研究旅游系统中的信息获取、管理、分析、传递、利用,探索旅游信息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从学科属性来看,旅游信息科学是综合信息科学、数学、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旅游系统中信息运动规律的典型交叉学科,而且也是一门横断学科。

3 旅游信息科学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并且按照自己的研究对象来建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旅游信息科学的发展和构建要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要建立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也需要现代技术和方法论的保障。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完善旅游系统理论,才能对旅游系统(包括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进行实际的应用指导。因此,完善的学科体系构建则应从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4个层面着手。

3.1理论支撑体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实践是认识的先导,但认识对实践有能动反作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则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旅游学科实践超前、理论滞后的情况下,理论研究至关重要,深厚、完善的理论基础是旅游信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旅游信息科学作为信息科学的分支学科,必然要依靠信息科学、旅游学和其他学科理论的支撑,主要的理论支撑必然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传输论和识别论。信息论主要研究旅游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贮、处理识别、信息传输技 术,信息特征的抽取、分类和识别的模式、识别理论和方法等;控制论是研究旅游信息流程、旅游系统的反馈机制和控制原理;系统论从旅游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认识旅游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旅游系统,调整和优化旅游系统结构。同时,由于旅游信息的特殊性,旅游信息的传输和认识必然受到重视,因此传输论(旅游信息传输过程和方法)和识别论也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

在系统论、控制论、认识论和传输论的指导下,还需要旅游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市场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理论支撑,将其应用于具体的研究、管理和实践之中。

3.2方法论支撑

从方法论来看,方法论可以分为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旅游信息科学需要有信息科学的具体方法论支撑,还要依赖哲学方法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综上,旅游信息科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综合分析方法(认识复杂事物的方法),从旅游系统的角度出发,运用信息综合分析方法研究旅游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调控;信息系统综合方法(综合复杂系统的方法),基于复杂系统的思想,在不断探索和改善旅游系统的原则下,如何利用人工系统、计算实验、平行系统等新方法和理论,寻求信息与旅游系统中一些复杂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建立旅游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研究体系和方法;信息系统进化方法(变革复杂系统的方法),利用广义系统进化的观点,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研究旅游系统不同组成部分和不同层级之间的进化过程、模式和机制。另外一些是一般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实验、归纳、数学模型和演绎方法,以及旅游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等是旅游信息方法论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具体的学科方法包括文献调查法、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数学模型法、系统模拟法、黑箱方法、预测方法、评价方法等。

3.3技术支撑体系

旅游信息科学是一门以系统观点、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综合学科,技术支持对其至关重要。从旅游信息科学来看,知识管理和知识发现是其研究的主线,信息传输则是信息流通的主要保障,因此,支撑学科发展的技术主要从知识(信息)管理、知识(信息)发现和信息传输三个方面来考虑。

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是旅游信息科学的基础,主要包括信息的组织、管理、存储等主要功能。完成这些功能则主要依赖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计算机技术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旅游信息数据的处理、存储、分析都要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数据库能以系统全局的观点集中统一组织、管理数据,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是旅游信息管理的基础,包括信息采集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信息储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定位技术(GPS)和遥感技术(RS)等。

信息发现与决策技术。信息发现与决策是面向研究和应用的研究核心,其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模拟、复杂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可视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是知识发现的最主要体现,主要的方法有基于算法的方法和基于可视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数学模型、数据挖掘、数据同化、数据驱动。研究者可以从各种形式表示的信息中,根据不同的需求获得(挖掘、发现)知识。知识发现的目的是在梳理原始数据的细节过程中,从杂乱的原始数据中提炼出有意义的、简洁的知识(发现规律)。而复杂决策支持系统则主要面向复杂旅游系统应用,通过决策支持技术,提供科学决策。

信息传播技术。信息传输技术是信息传播的保障。信息传播主要依赖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技术则主要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技术、无线传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4 旅游信息科学的研究框架

旅游信息科学是交叉贯穿于多个领域的横断学科,其研究应该包含4个层面: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和研究目标。旅游信息科学以旅游系统和信息为研究对象,通过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两条研究主线、技术导向性和需求导向性应用两条应用主线,深入而全面地展开旅游信息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最终揭示旅游信息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创建全面完善的旅游信息科学,促进(调控)旅游系统的全面优化。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旅游信息科学的研究现状,笔者构建了旅游信息科学的ODTG研究框架(图2)。

4.1研究对象和任务

从研究对象上看,旅游信息科学关注旅游系统以及贯穿于其中与旅游有关的实体资源以及生产要素资源等的相关信息。研究对象更应该是旅游系统中的信息,探索信息在旅游系统中的作用,全面研究信息的作用、功能、本质、特点和运动规律等。

4.2研究主线与领域

旅游新科学的研究主线则是以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为主的研究主线和以技术导向型和需求导向性为主的应用研究主线。从学科的框架来看旅游信息的管理,也是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旅游信息的获取、组织(包括信息的分类及其标准化)、管理、传输的主要功能,因此信息的管理涉及概念研究、技术研究等内容。有了良好的管理,才可能进行旅游信息的挖掘(知识发现),这里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数学模型、数据挖掘、数据同化、数据驱动、数据模拟等,涉及旅游信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应用4个层面。不论是面向需求导向还是技术导向,在知识管理和知识发现的层面之上,才能建立良好的应用体系。这几个方面共同组织、共同研究、相互协调才能促进旅游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实现旅游系统最终优化的目的。从框架体系来看,旅游信息科学的学科体系主要围绕主题展开,具体包括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4个方面。

4.3研究的主题与创新

4.3.1理论研究

旅游信息科学要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传输论和识别论等基本理论指导下,深入探索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信息理论,包括旅游信息产生的机理、传播方式、旅游信息分类、旅游信息标准(化);旅游信息流理论,包括旅游信息的形成、采集、存储、管理的理论;旅游信息挖掘理论,对于旅游信息的分析,探讨旅游信息挖掘方式和理论支撑;旅游信息共享的理论,旅游信息共享平台、标准、规范等;旅游信息流调控理论,探索旅游信息流对于旅游客流、旅游资金流等的导引和调控;以及旅游信息融合理论、信息资源集成理论等。

4.3.2方法研究

信息科学拥有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信息科学在旅游中的具体应用就产生了旅游信息科学方法论。首先,把旅游活动看成复杂旅游系统,在系统的内外部交流变化中,考虑信息的复杂性及其重要作用,把复杂的旅游系统的过程抽象成信息的发生、传递、转换、控制和反馈的过程,从而控制系统内外部的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传递和交换,把研究的角度更多的转向了信息的流动及其变化。其次,通过对信息的研究、分析,探讨信息的发生、传递、作用规律,从而认识旅游系统的规律性,探索独 具特色的旅游信息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为旅游系统(旅游发展、旅游活动)提供有效地优化措施。

4.3.3技术研究

旅游信息科学是关于旅游信息的科学,因而信息科学的技术支撑是其发展的关键,需要旅游信息管理技术、旅游信息发现和决策技术以及信息传播技术。根据旅游信息的特殊性,旅游信息科学技术包括:旅游信息采集技术(包括RS)、旅游信息管理(信息组织、信息存储)技术、旅游信息网络技术、旅游信息定位技术(包括GPS)、旅游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包括GIS)、旅游信息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资源信息可视化技术、旅游信息模拟技术、旅游信息传播技术、旅游信息技术(包括网络,WebGIS)、旅游信息人工智能、旅游信息挖掘技术和旅游决策支持技术等。

4.3.4应用研究

旅游信息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最重要的应用是促进旅游学各领域的知识创新,实现旅游学研究和旅游业的现代化,促进旅游研究、旅游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变革。从旅游信息科学的具体应用来看,旅游信息应用领域广阔,对旅游产业促进作用明显,主要包括:(1)需求导向性应用。知识、规律的探索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旅游信息科学的研究也不例外。应从实用的角度,研究旅游信息的规律及功能,以及旅游信息对旅游经营者、旅游者、游客的效益和功能。从政府需求的角度,可以利用旅游信息科学发现知识,为政府旅游开发提供决策依据,亦可以建设政府旅游网站,开展网上旅游行政管理,建立旅游办公系统,提高了旅游行政单位的协调能力、办事效率,使旅游行政管理更加方便、快捷;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利用旅游信息科学可以构建高效的管理经营体制,提高旅游收益;从旅游者的角度,应用旅游信息科学可以制订旅游者计划,定制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从旅游从业者的角度,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导游信息系统、旅游从业者审核系统及旅游网上培训系统,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2)技术导向性应用。以传统技术为基础构建中国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开展旅游网上交易业务即旅游电子商务;以智能技术为基础,开发景区虚拟软件,制作动态宣传片;以新型技术为基础,开发旅游监督智能系统及旅游规划模拟系统,形成旅游资源定位系统,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全面信息化。

4.4研究的目标与展望

从学科的发展来看,获取知识已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而更侧重于知识的社会化功能。管理者、决策者、经营者和旅游者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知识,而并不用了解“知识”本身。旅游信息科学的研究要从创建旅游信息科学的全局出发,深入探讨旅游信息科学若干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通过实际应用,总结经验和提高水平,不断充实完善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创旅游信息科学的大好局面。当然从目前来看,旅游信息科学研究的碎片化,导致我国在此方面积累少,缺乏系统和全面性,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应加强研究,尤其是在旅游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机理、旅游信息分类及其标准、旅游信息共享、旅游信息挖掘、旅游决策支持与旅游系统模拟、旅游信息采集技术、旅游信息(数据)可视化以及旅游信息技术集成研究等方面应强化和深入。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篇9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著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篇10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 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篇11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篇12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篇13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 ;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

(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

(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

(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

(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

(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