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旅游专题研究实用13篇

旅游专题研究
旅游专题研究篇1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意义及现状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意义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从而适应现代旅游行业、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2]。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符合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是现代学徒制的突出特点,当前,这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如《导游业务》和《餐饮服务与管理》两门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导游带团服务技能和餐厅服务技能大多可以通过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指导。现代学徒制培养,不仅使学生以学徒工的身份获得相应生活补助,真实地体验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流程,而且还利用企业的资源进一步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工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结合,并在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对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积极推进作用。(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尝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工作,并在上世纪90年代纷纷推行。其中比较典型的国家有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家[2]。我国自1991年和2005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了尝试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意见,到2014年9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但针对现代学徒制如何开展、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开展、如何实施等问题没有细化,政府部门尚未与旅游企业制定统一的学徒制教学标准,对学徒制的培训目标没有统一的要求,试点教学过程中缺乏监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试点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导致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成效不显著。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

学徒制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情况,并对成都希尔顿酒店、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天源豪生度假酒店、绵阳绵州国际旅行社、建川博物馆等周边地区的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以及相关专业兄弟院校等进行了广泛调研和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来看,由于学校与企业是单纯的合作主体,缺乏相互制约和监督机制,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虽然众多试点学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显著,具体问题如下。(一)现代学徒制推进机制不够完善现代学徒制是在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下推行的,其实施过程必然要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中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职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还是单纯以学校为主,政府参与度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对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或联合培养学生没有要求,对企业的持证上岗、员工培训等监督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如何实施、企业对学徒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政府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企业的补助等政策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导致学徒制试点工作成效不显著。(二)现代学徒制推进缺乏政策保障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缺乏政策保障。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缺乏一定的政策补助或优惠,虽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文件,但纵观全国范围来看,各地政策不统一,具有可行性的政策还没有推广。因此,企业在接收实习学生时缺乏热情,更期望学生从事长期工作,给公司创造劳动价值,忽略了对学生的长期培养。(三)学校实施过程缺乏力度学校基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热情较高,期望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全面合作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但从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来看,教材与行业、企业的发展不能匹配,无法适应现代教学过程,且多数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多数师资缺乏从事旅游业的经历或经验,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不强[4]。由于学校的激励机制和待遇不完善,不能吸引企业能工巧匠来校长期参与专业教学,因此导致学徒制工作效果不明显。再者,学校作为单纯的教育机构,无政府的行政能力,缺乏对企业的约束,从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显现出学校热情高涨,但企业相对冷淡的教育现象。(四)企业主动参与度不高企业的首要任务是要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企业更期望招收毕业生或社会上现有人才,而不是需要较长培养周期的在校生或顶岗实习的学生。另外,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如果再安排企业能工巧匠去实施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学徒制内容,不仅增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比较而言,以利润需求为主的企业显然不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与学校的深入合作上。再者,由于政府部门未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或税收减免政策,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热情不高也在情理之中。(五)学生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徒制试点企业工作过程中热情不高,他们更看重企业的福利待遇,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而旅游企业很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忽略长期的培养,或处于企业方考虑,不愿意充当家长或教师角色去约束学生。再者,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角色转换较慢,面对工作不熟练、加班时间过长、同事关系不融洽等问题,极易出现消极懈怠的情绪,有的甚至产生要求申请更换企业或逃避实习的想法,导致校外实习质量不高。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对策

(一)政府参与,完善各项保障机制现代学徒制工作需要政府主导,建议将学徒制试点工作纳入政府相关部门的年终考核范围;制定人社、财政、税务、教育、经信委等部门共同推进,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由劳动纠察大队、财政、税务部门等定期对试点企业进行督察;税务部门牵头,对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从事学徒制试点效果显著的企业减免一定比例的税收,用于对实习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再者,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包括各职业院校师资、企业能工巧匠、行业负责人等的技术人才智库,围绕企业发展、学校专业建设、技术革新、人才需求、学徒制试点成效分析等问题开展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建言献策。(二)选择实力雄厚企业,明确校企双方责任学校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企业用人特点,选择合适的旅游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通过专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和研讨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方责任,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培养和考核,从而顺利开展学徒制培养工作。完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方案,并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落实实习人才输送与企业用工的衔接。在招生方面,邀请企业参与并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面试选拔,并根据学生成绩择优录取,被录取的学生同时身兼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培养方面,不断完善学校内部实习环境,定期赴企业进行交互式学习,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在就业方面,企业参与面试和选拔优秀毕业生,并与其签订劳动就业合同,享受企业正式员工待遇。此外,还可以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奖学金机制,从而加大学生的培养力度。(三)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从事核心课程的授课,并选拔年轻教师与外聘教师结对帮扶,根据“前期手把手教、后期指导”的原则,对在职年轻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从而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鼓励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赴企业锻炼实习,深入一线开展符合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加强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容,使教学过程动态更新。在培养师资过程中,制定明确的考核奖励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重点向职称竞聘方向倾斜,鼓励教师重视业务发展。(四)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学校要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基础、学生素养上,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为下一步适应岗位提供保障。辅导员或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科学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五)建立企业年终考评机制促进相关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的内涵和社会贡献价值。政府部门在相关企业年终考评中,可将参与职业教育力度、参与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学徒制培养人数及达标人数等数据,作为考核相关企业对地方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指标;对积极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企业进行“学徒制试点”挂牌,优先享受国家各项补助政策;政府部门主导、学校牵头定期邀请各种媒体对企业进行宣传,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声誉,也对学校各项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六)鼓励学校开办非营利性企业鼓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合理规划专业建设,本着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开设各种集产学教研一体的校办企业或工厂,鼓励学生在校内从事生产性实习。校办企业的开设,不仅锻炼了教师队伍,解决了学生实习问题,更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此外,还可以鼓励相关专业教师作为创业导师,结合国家政策,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创业活动,或开办与之相关的企业,学校可以提供条件或启动资金。对于校内有条件开办企业的学校,可以商定盈利划分比例,以提高教师参与的热情。

四、结论与反思

通过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工学融合的课程体系,确定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等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奠定基础。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要求,适时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路径,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内容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冉昕.国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辽宁经济,2012(12):82-83.

[2]吴静,杜侦.英国职业教育学徒制变迁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4(6):92-96.

旅游专题研究篇2

近几年来,贵港市旅游工作紧紧围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的总体规划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目标,旅游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16.82亿元,同比增长30%。旅游业已成为贵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才的培养与行业的要求仍有一段较大的差距,专业建设仍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仍没有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主体结构,多门课程有机结构改革较少,课程重级优化少,用行业的话来说,就是课程“多、全、散”没有形成和突现专业职业教育特色。

(二)实践教学的缺陷:关键是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

现没有建立好专业课程的实训室,只有一个模拟教学教室,空间小、设施大大的不齐全、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也达不到实训的效果。作为专业的教师,建议建立的实训室和教室连为一体,教室既像客房和餐厅,客房和餐厅也像教室。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实践操作的指导者,学生在这里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教、学、做”在这里得到高度的统一,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与学的真正结合。

三、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依托贵港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突出贵港旅游文化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首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等5种职业素质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5种职业能力的培养。

2.以生产性实训为载体,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完善我院对本专业新设置的“1.5+1+0.5”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第一个“1.5”是指学生第一、二、三学期在学校用1年半的时间学习课本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第二个“1”是学生第四、五学期安排到企业用1年时间进行基础及岗位技能训练;第三个“0.5”是学生第六学期和企业之间有一个双向选择的权利,愿意留在企业的,可以签订企业的正式合同;也可以选择自由自主的选择服务其他企业。如此的专业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充分开展授课、实训、顶岗实习的实地演练,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破传统的课堂上说教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其一,在进行酒店方面学习时将学生带入酒店工作岗位现场参观、讲授;导游知识方面的学习时,带领学生进入到景点景区,进行实地的讲解,从方法到技巧的运用进行实地的演练,从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其二,聘请行业专业人士来院讲课,以弥补专业教师实际经验不足的缺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改革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一是讲授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贯穿到讲课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能与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接轨。二是在开展实践教学时, 校内实践环节强调仿真性,从场所布置、设施设备、实操着装、职业语言、操作流程、时间控制等方面都要尽量模仿行业和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受到职业气氛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其职业适应性。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采用从课堂到实训室、从校内到校外、从模拟到仿真到顶岗实战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形式,达到既培养操作技能,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

[1] [2] 

力、职业适应能力的目的。

旅游专题研究篇3

 

一、当前旅游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过快,招生结构不合理

 

笔者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10多年,经历旅游专业由新兴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从2000年起随着经济的形式发展,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迅速开设和扩招,2002年共招生417022人,较1990年增长8.5倍。但大部分分招生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职业中专毕业生和高校本科生,招生结构不合理,缺少研究生和博士生,缺少高职业素质人才和科研型人才。导致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就业难,到部分学生毕业去向是旅行社和酒店、景区等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的企业,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方向模糊,没有针对性和地方特色。高等院校大部分培养综合性旅游管理人才,难以适应企业对特殊人才的需求。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围绕培养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经营管理的人才,而对市场需要的会展、国际导游、高级旅游顾问、高级娱乐管理人等无法满足人才需求。各地旅游企业各具特色,人文地理特点鲜明,但旅游专业教学没有针对性,学生处于比较封闭的环境,难以适应各地特色需求。

 

(三)旅游专业师资不足,科研能力不强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来自地理、经济、生态学等专业,对旅游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旅游专业就业方向不了解。由于教师缺乏系统的旅游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偏向地理的生态的和人类学等方面的课程,对于旅游专业理论教育不够重视。同时老师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在旅游科学研究上,导致旅游专业科研力量薄弱,旅游理论建设一直滞后于其他专业。没有科研力量的支撑,人才培养缺乏深度和创新性。

 

(四)实践教学力度不够

 

目前旅游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导致大学生不能深入企业实习。而旅游专业是一个对实习要求很强的专业,酒店和旅行社、景区都要求学生有工作经验和实习经验。因此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导致学生怨声载道,旅游管理专业常年招生人数少,学生不愿意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

 

(五)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重复

 

部分高等院校由于地处偏僻,因而与企业和外界的联系非常少,不了解人才市场的需要,因此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到目前为止,部分旅游专业教师还采用粉笔加口述的形式进行教学,没有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案例教学,更没有试验设备,让学生实习,而教材上的知识时间比较长,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有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师讲解的内容高度重复,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一)改革招生结构,增强旅游业整体竞争力

 

首先,国家应当真实旅游教学,加强旅游教学的引导。国家可以设立各种奖励基金来鼓励旅游教育先进单位和个人。同时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优秀的旅游高等教育单位和旅游教育先进个人,加强对旅游业的正面宣传,引导社会改变传统观念,正确、全面认识旅游教育。

 

(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注重特色

 

新疆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较晚,但特色比较鲜明。石河子大学注重学生特色教育和引导,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基地和实习基地,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以实习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当地特色文化。塔里木大学注重西域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的教学,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常年和西域文化研究院合作设立学士实习基地,丰富学生的实践教学。同时与南疆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获得独具特色的实习机会和学习机会。

 

(三)加强旅游专业师队伍建设

 

新疆高等院校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常年派遣教师出国留学或参加科研会议,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时让部分教师带学生三下乡实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对社会企业的了解。加强教师科研水平培养,塔里木大学引进内地援疆干部,注重培养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申报 课题的能力,使得教师的科研水平在几年内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强教师的国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出国前往中亚地区学习丝路文化,前往美国学习旅游相关知识,大大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新疆的大学常年派学生进入各企业进行实习,从大一开始寒暑假均可参加,增加了学生实习的机会和对当地旅游企业的了解。同时在校内建立了实习基地,如塔里木大学的西域文化研究院,学生常年在学院实习,不但可以学习大量的西域文化知识,还可以提高讲解水平。

 

(五)改革教学方式,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旅游专题研究篇4

旅游管理专业最大的特点为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然而,由于旅游管理学科为我国的一门新兴学科,教学还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虽然开放性实践教学已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我国的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还属于知识积累型,实践操作能力仍然需要提高。因此,科学的认识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显得迫在眉睫。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的教学特点

开放式实践教学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最为特色的一项环节,其主要采用将教学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的形式,模拟社会工作场景,学生为实践操作主体,教师在旁指导的形式,旨在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实接触工作场景,从而掌握专业实操技能,做到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学习与实操并行的新型特色教学形式。该种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1.真实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活动、平台力求真实性,让学生切身处地地体验市场环境,企业服务中所需的设备、器材、内容、技巧都将其一一真实呈现,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楼阁咖啡屋,便是由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在学校的指导下创立,面向校内师生营业的同时,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真实地让学生管理、感受门店经营的一切事项,是实体企业门店经营整个服务过程的真实再现。

2.校企紧密合作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离不开旅游企业(如旅游景区、酒店、餐饮等企业)的支撑,只有校企紧密合作,才能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提供理论知识的基础授课,旅游企业提供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场所,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成为市场 企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大大增强毕业后就业的自身竞争力,成为行业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现今所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欠合理性

实践教学在我国的教育界一直被看作为辅助式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被列为重要的地位,缺乏固定地、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以致衍生出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学生学习被动、实践模式混乱等诸多问题。如此缺乏条理的教学设置,致使学校所授知识不能与社会所需很好的融合、教学质量低下、教学质量不明显、学生缺乏清晰的目标。表1为广州市某几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种类表:

从上述表可看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此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实践操作课程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少,欠缺重视度,且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容易出现课程反复的情况,虽可令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亦出现了教学资源浪费的情况。

2.师资配置欠合理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造就了对教师的要求除了重视基本的理论授课

技能外,亦相当重视教师的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其既有相关的系统理论基础知识也要有相关时长的旅游行业工作经验与阅历。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科研理论水平偏高,行业实践经验缺乏的情况。若教师自身缺乏相关旅游行业工作经验,则导致无法调动学生热情,所培养出的学生与现今企业的要求有所差异,难以对学生施予应用型教育。

3.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缺乏

笔者对广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访谈人数为326名,表2为其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满意度调查: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配置还是较为缺乏,如上表所述,49%学生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还可以,部分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较好,少数同学认为不好,从调查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同时管理工作亦有待完善。

三、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对策

1.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是教授理论课程的补充,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通过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令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素质与技能,对专业知识的水平不仅停留在理解的层次更应上升到应用的层次。

2.合理配置师资

随着旅游业与教育业的高速发展,对师资的要求也不断提升,除了要求师资具有相应的科研、教学能力外,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高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师资配置的期间,可引入教学能力高的企业教师教授实践性的学科,亦可定期派旅游管理专业前往旅游企业进行学习,务求令其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皆达到我国现今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标准,同时校方需明确在校教师以及企业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3.大力引入实践教学实验设施

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开展必定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验设施,只有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达到标准水平,校方才能顺利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实验设施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及校外企业实践教学设施,校方应明确不同场地实践教学的设施,及其公正客观、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建立一套标准的校外校内相对应的实验设施,以期大力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结论

开放式实践教学为今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是应用型专业教学的核心部分,它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培训等)都发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只有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合理配置师资、大力引入实践教学实验设施,才能更好的提升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从而完善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大力推动其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专题研究篇5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旅行社和旅游酒店,从事旅游交通的很少,在这里以旅游酒店为例来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以满足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事本行业的不到30%,这一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1]。在我国的旅游行业队伍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90%;服务人才流失严重。在其他行业正常的流失率一般在5%~10%左右,而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2]。

(二)旅游企业用人需求状况问卷调查

通过向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同时发放问卷调查,当面访谈等方式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研。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分为两大部分,即:旅游企业招聘、聘用人才倾向;被聘用的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状况等的反映。本次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并有计划地发放,回收率为95%,有效率为93%。

调查问卷资料经过整理和统计,得出如下结果:用人旅游企业聘用我校毕业生主要分配在企业的中层、基层管理或技术岗位,比较注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执行能力等,有实习经验者是聘用单位比较注重的,他们认为能力比专业更重要,当前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于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而言,基本操作能力较好,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但缺少创新精神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三)当前旅游酒店人才需求问题分析

目前旅游酒店服务的现状不容乐观,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基层人员数量庞大,素质低下

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基层工作虽然是一些体力上的劳动,需要基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直接面对顾客,能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要善于和客户沟通,能快速准确地处理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现阶段酒店的基层工作从业者主要是技校毕业生或者社会待业人员,数量虽然庞大但质量不高,素质偏低,很难保证企业的服务质量,导致客源减少,效益降低。

2.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专业水平低

中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具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和独到的见识见解。这种能力是需要大量时间,处事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积累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后只有一少部分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而且大部分因为种种原因而短期改行。旅游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在几年后因为薪水待遇等因素“跳槽”,作为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酒店,往往直接从别的酒店“挖”来人才,导致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的问题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并且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1990年到2000年期间,旅游院校净增980所,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净增197所;旅游在校学生净增27.89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净增6.53万人。直到2004年底,我国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开设旅游院系或专业的高等院校,全国共计574所,旅游专业在校生274701人。伴随旅游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等本科院校“招生容易,就业难”。分析其主要原因时,旅游专业的实践性环节薄弱是其病灶。事实上,国际上主要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教学中大量引入实践的做法在我国还未形成,这也正说明目前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存在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3]。

旅游专题研究篇6

2015年,据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显示,共有星级饭店一万两千多家,在完成数据管理的一万一千家星级饭店里,员工平均人数达到一百二十万九千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为二十五万三千人,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更是少得可怜,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失问题显得相当严重。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潜流失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损失现象如此严重的原因,除了与这些毕业生的主观选择等相关因素有关,更应该与中国的酒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的客观原因密不可分,而且饭店的客观原因对主观因素的选择影响较大,再解决潜在流失的问题上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主观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由原来的统一分配向自主选择和双向选择转变。在这种模式下,毕业生和雇主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更加自由和公平。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都清楚地知道他们拥有什么,他们能做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并愿意选择和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所以,虽然没有在刚毕业的时候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事业定位,但在工作中他们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二)客观原因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是流失的主要成员,但是他们发挥专业知识的平台需要饭店来提供,饭店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选择。因此,饭店本身就是造成高校毕业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饭店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潜流失的影响

潜在损失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严重的后果。从潜流失成本的角度来看,至少包括高校毕业生的个人成本、高等教育的社会成本和酒店成本三个方面。

三、解决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失的对策

(一)学校的思考

旅游院校的应合理设置培养目标。目前旅游院校的教育理念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全面科学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宽口径、厚基础;二是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其特点是重视专业应用能力。对于酒店企业来说,前者会有少量需求,后者则更多。因此,如何处理好博与专、高与低的关系,是旅游院校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旅游院校必须根据学校的性质、层次和目标建立切合实际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的广泛性和高的培养目标必然导致学生的目标不明确,专业不突出。二是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的基础课程,它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法的基本要求,而且满足了企业和社会的特殊需要。

(二)饭店企业的思考

饭店企业的经营思想是为了饭店企业的发展,为了有效地控制学生员工的流失,必须改善酒店内部因素,完善学生的使用管理制度。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科学确定学生的招聘需求。根据适用性原则,饭店企业应根据饭店所需人才的类型,分析和确定学生的招聘需求。二是重视职业生涯管理。

(三)大学毕业生的角度

作为旅游管理大学毕业生,想要进入饭店企业必须从服务员的准备工作做好,虽然是最基本的服务员,但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為次日后行政工作做好准备。

四、结语

旅游专题研究篇7

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潜流失现状

(一)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行内就业率低,流失率高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的旅游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2013年10月1日)新旅游法出台后新疆旅游行业内部得到了全新的改变。在业务和法规方面以前没得以解决的问题都得以解决了。旅游业有可以依靠的法律了。国家旅游局2014年7月7日的《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高职高专等院校1068所,其中147所院校既招收本科专业,也招收专科专业,中等职业学校933所。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旅游相关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招生167人,毕业115人,在校57人;硕士研究生全国招生1569人,毕业1317人,在校4742人;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共招生5.34万人,毕业4.54万人,在校20.12万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共招生11.08万人。其中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788所,全国共招生4.61万人。中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全国共招生12.30万人,毕业10.88万人,在校31.87万人。虽然对专业人才教育数量明显增加,但是专业人才到相关行业就业数量没有明显的增加。我国旅游从业人员中旅游专业人才比例偏低。据统计,旅游饭店中仅有36%的高层管理者所学专业与旅游相关,中层一级的管理者相关专业比例高一些。旅行社旅游专业人才比重较高,超过了总量的一半,旅游景区中非旅游专业占81.7%,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中非旅游专业高达90%。因此,旅游业急需大量的有旅游专业背景的人才,否则将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二)缺乏专业优势,行业风险太大

本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面比较广,但不是很精通。有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的上岗要求跟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面广,但不精通冲突。虽然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但是专业技能方面本专业的学生跟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没有太大的可比性。所以在专业优势方面本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太大的专业优势。另一方面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不是很稳定,本专业的毕业生一毕业就能进一个较大的旅游机构是相当难,中小性旅游相关机构的发展前景不是很稳定,时刻存在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因为旅游行业在各方面的风险也很大。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所以就算毕业后找到一份相关行业的岗位,但是稳定性没保障。因此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进旅游企业就业的意向率不是很高。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影响因素的调查

(一)问卷调查

问卷所涉及到的是新疆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分别发放为新疆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毕业生,新疆财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民语言班和汉语言班150个人,新疆大学民语言班和汉语言班150个人,新疆农业大学汉语言班150个人,新疆师范大学民语言班和汉语言班150个人。一共600份问卷。

(二)问卷的统计分析

论文的数据依托使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针对于新疆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应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及关于本专业教学课程设计方面的意见。问卷发放600份,收回的有584份,收回率97.33%,。调查问卷中的每一道题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对旅游相关行业的看法有关。数据统计如下所示:

表1所示,本专业高考填志愿自己选的占42%,被调级的或者对本专业没有基本了解就选本专业的占58%.分析上面的数据可以得出,填高考志愿报名本专业的学生不到一半。分析上面的表可知,一半以上的学生虽然报名的不是本专业,上专业后还是会对本专业抱有希望。这说明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

分析如图可知,上本专业的学生一半以上的职业证书导游证,没有导游证的占少部分。这说明学生毕业之前为了就业择业做准备,巩固自己的专业技能。

分析如表可知,本专业的学生有酒店工作经历的占大部分,可以得出本专业的学生在工作经历方面跟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冲突。本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和旅游行业直接相关的职业所占的比率不大,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其他行业,从而得知本专业的学生潜流失的关键在就业意向问题上。

从上面的表可得,本专业的大学生虽然学的是旅游专业,但是毕业后选择跟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的比率不到一半。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意向偏向于事企业单位。选择跟旅游业直接相关的工作的仅有10%. 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趋势以稳定的工作方向所占的比率比较大。因此旅游行业的波动性和跟本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之间产生矛盾导致人才潜流失。

从上面的图可得,本专业的学生所考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里面导游证的比率最高。这说明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旅游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职业资格。

从上面的表可得,学生对课程设计的意见和满意度。主要问题在于学的广泛而不精通,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因此在就业时显现不出专业优势导致人才潜流失。

从上面的图可得,本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还是不愿意去酒店工作,从这数据可知,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上的明确区别。虽然酒店也是和旅游业相关,但本专业的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酒店就业。

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根据以上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专业人才潜流失的原因在于以下三大方面:高校的教育模式,旅游业自身的原因和学生的择业。

(一)高校教育模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的影响

旅游院校是为旅游业提供专业人才的主体。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是连接高校与旅游企业的桥梁。高校的教育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人才的择业和就业。

1、培养目标缺乏专业特点

(1)专业课程设计跟其他专业没有可比性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跟酒店管理,饭店管理,旅游酒店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没有太多的区别。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各个二级科目培养层次上没有体现各自的培养目标。学校跟不上专业课教材的更新速度。专业课教材选择上没有跟变化同步。导致很多专业课程的内容,行业发展趋势,最新变化等跟专业密切相关的信息没有传输给学生。

(2)老教学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很多专业课实际应用性很强。实验课的时间该占大部分时间,但是因学校的设施设备,实验室条件等原因教学还是在课堂上讲理论为主。学生的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动手能力未达标。

2、教师团队缺乏专业技能提升培训

由于新疆旅游业比我国其他地区起步的较晚,缺少有实际经验的教师。高校教师的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是教师的实际操作经历不是很多。专业课教师任职没有相关实际工作经历要求。教学之前学校不会为教师提供实际操作和培训的条件。教师的大部分培训是理论培训,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有实际操作培训师几乎没有的。导致教师团队的专业技能教育上的弱点。

3、对实习单位的选择不够重视

实习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过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实习更为重要。学生通过实习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毕业后的就业和择业打基础。但是高校对学生的实习安排与管理不够重视。有些学校虽然给学生联系了实习单位,但是岗位和环境是否符合技能培训上的要求,实习效果和质量是否能够保证,实习期间学生的权益是否得到保护,都未做深入细致的调查。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的实习单位是酒店。而且实习内容,实习期间的技能训练的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实习不是很理想。最终变成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误区,离校就业时不考虑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

(二)旅游业自身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的影响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持力度。 旅游行业竞争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开发利用是旅游行业生存的保障。但是行业发展的不稳定性,管理中的各种缺陷导致行业中的专业人才的流失。

1、行业发展趋势不稳定

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算是比较热门的一个行业。但是旅游业是一个很脆弱的行业。它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约束。旅游的老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不管哪一个因素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行业。旅游业的发展这六个要素的相关条件都同步的时候才能实现稳定的发展。除了旅游业本身的这些因素之外,行业法律法规,新业态都会直接影响旅游业。在新疆这些因素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更为明显。虽然现在新疆旅游业的淡旺季区分慢慢淡化,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在各方跟国内其他省份相比相对不稳定。

2、没有明显的学历优势

旅游业相关岗位大部分是服务行业相关部门工作。比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在旅游业就业的大部分大学生在学历层面上没有明确的区分。这是一方面是行业性质所确定的,另一方面是行业管理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大部分本科生毕业后更是不愿意到旅游业相关部门去工作。加上旅游业相关岗位工资待遇,福利水平跟其他行业相比处于偏低水平。所以大部分毕业生宁愿在一个用不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岗位上也不愿意到薪酬福利不太好的能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岗位去工作。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择业情况对潜流失的影响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潜流失与学校培养模式,旅游业自身的原因等以外还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少观念认识的误区以及能力缺乏等主观原因。所以存在着专业人才自身制约的因素。

1、对稳定工作的青睐

大学生毕业后一方面是因父母亲对他们稳定,体面工作的要求,很难能选择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旅游业相关部门工作大部分是企业。加上这些旅游业相关企业的知名度也不高,旅游行业的波动性较大,大部分学生希望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所以在旅游行业就业在很大的程度上考验毕业生的择业观。

2、实习期的认识误区

学生在实习期间对相关行业,相关工作的认识不够,甚至对本行业产生反感,不认可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如果对本行业产生好感和认可实习学生很有可能办完毕业离校手续以后在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里面在自己的实习单位继续工作的基本上没有。是因为学校在实习环节对学生了解行业的指导不够,导致学生还没做出就业行业确定之前就对旅游行业工作失去信心。

3、缺乏旅游行业工作适应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比如,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人机关系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服务意识,礼节礼仪等方面还是很欠缺的。这些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关键能力,学生必须在这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才能感受和体会它的重要性。而这些能力的具备和适应,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事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问题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问题的解决从学校,行业管理和学生自身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校应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的整合对策

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出更优秀的旅游业人才,高校需要不断地探索。需要不断地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旅游院校的教育经验。从而培养出符合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1、设计具有专业技能突出的课程

高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偏向各个专业自身的特点,突出专业技能。比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客房知识,前台管理等方面的认知度和旅游管理专业相比更系统,扎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综合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旅游行业方面的知识还是不够。专业技能不突出。

专业课教材选择方面,多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时刻关注行业发展趋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教育跟旅游业的新变化同步。避免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踏进工作岗位以后迷失方向,不懂自己所学专业所属行业的状态。

2、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环境

(1)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老师的授课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提出的问题不在于寻求唯一标准的答案,而是考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与能力。教学中应该加大参与访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践动手等课程的比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充分发挥现代各类信息来源主体的作用,如微信公众平台,旅游信息网站,多媒体教室,旅游类报刊杂志的宣传作用,大量增加学生的课外读物,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发关注旅游业相关信息和新闻,改善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这样学生既对相关课程深入理解,也能增强自信心,开拓视野。举办各类与旅游行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技能训练和比赛,让学生练出扎实的基础功,为将来到旅游相关单位实习打基础。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

3、加强教师团队技能培训和提高专业课教师任职资格

旅游管理专业实际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的培养跟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师的授课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学校得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任职资格。学校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定期给专业课老师进行技能提升培训。

4、做好实习管理工作,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1)建立诚心稳定的实习基地

一般来讲,比较成熟的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在经营管理上,服务技能上都要比较健全完善,标准严格的制度,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对实习生比较重视。学生在此实习可以学到更为规范的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意识。另外经济效益好的实习单位可以为学生实习所做出的贡献支付合理的报酬,对于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也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建立诚信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保障实习效果和质量的首要前提。

(2)注重学生实习心理的疏导

学生开始走上工作岗位,心理准备不足,在人际关系,劳动强度,心里落差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学校应该选派比较有经验的教师到实习单位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上的难关。让学生明白任何一项新的工作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个人获得经验,展现才能的机会,又是旅游业考察,选拔人才的绝佳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还可能会遇到不少压力和挑战,实习带队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让学生摆正心态工作,不受负面因素的干扰。学校领导有机会也应到实习点看望和慰问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怀转化为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3)严格实习管理制度

现在的学生普遍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有的依赖性很强,有的自私自利,有的自律不严,有的怕累怕苦。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实习的进行。实习的过程中,遇到点挫折和不顺,就会表现出悲观失望,心里不平衡,想放弃实习,甚至带头闹事的情况。所以,建立和完善实习管理制度,是确保实习安全有序,高质量高效率的进行的依据和手段。学校应该根据实习的规律和培训要求,制定系列配套的实习管理制度。如,实习管理办法,实习手册,实习规范和考核标准,实习考核奖惩制度,实纲,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实习合同等。有了完善的制度,重点在于执行。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学风,否则再完善也是一种摆设。

(二)旅游业自身应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潜流失整合对策

旅游企业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事业成就的平台,应该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利用及开发上更好的去完善制度,开拓渠道,当今旅游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业的主力军旅游企业应该注重吸引人才,利用人才,开发人才,激励人才,企业能把人才留住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真正的赢家。

1、提高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完善管理体制

大部分毕业生青睐于稳定的工作。所以旅游企业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实现给旅游业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稳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以及福利。完善行业的管理体制,实现管理系统化。降低各类旅游业相关投诉,事故等的发生率。比如,导游和旅行社的劳动关系中必须签订用人合同,保护导游人员的合法权益。酒店试用期的监督等。

2、实现专业人才学历分级

因旅游业的特殊性在旅游业工作的在岗人员的学历级别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分级。为了减少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潜流失旅游相关部门,旅游企业等在招聘人员过程中对学历级别的要求要明显体现出来。到单位以后的工资待遇,提升等方面考虑各个学历级别上的区别。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和报考资格按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进行调整。旅游业是更新速度最快的,体现时展变化的行业。所以对于职业资格的要求与时展相适应是必然条件。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对人才潜流失整合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保证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受过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无疑是具有深厚发展潜力的员工群体,是旅游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旅游人才的主要储备。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人才储备的角度来看,旅游业的发展前景都是十分广阔的。

1、正确认识旅游行业和自身优劣势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作为旅游业专业人才首先得正确理解旅游业,对旅游业有个全面的认识。突破对旅游相关行业的误区。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对行业的观察不够加上专业知识不扎实,繁衍自己对旅游业不正确的认识。所以不管是就业还是择业首先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旅游业有准确的定位。在校期间多关注旅游业发展情况,旅游业各类信息以及新闻。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巩固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学历优势可能显现的不是很明显。其实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完全可以转换一种思想,基础的工作暂时体现不出学历的重要,积累的知识是为了以后能在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本科生现在已经具备了过硬的理论基础,再积累扎实的实践经验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观念和思维上的转换时很重要的。

2、全方位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跟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偏高。所以本专业的大学生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己各方面的适应能力。

(1)沟通能力

在对人提供服务的旅游业工作,善于沟通交流是最基本的能力。本专业的学生应自觉树立沟通意识,掌握沟通的原则,懂得沟通的礼仪规范,灵活运用沟通的语言技巧,提高自己的交往艺术水准。在工作中能与客人,上级,同事进行良好的交流,为事业的稳步发展尊定基础。

(2)团队意识

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以团队形式运作的,一个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已经成为人才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旅游工作者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步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服务效果。旅游业的工作必须是人与人合作进行,才能使管理效益达到最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树立强烈的团队协作意识,为事业的成功提供支撑。

(3)心理素质

由于旅游服务工作突况多,所以对员工心理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挑剔的客人,好面子的,无礼的,粗暴的,严厉的等等各种客人。都需要员工以礼相待,灵活应变。

(4)人际关系

能够被周围的人接受,并与大家轻松快乐的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首先要摆正心态,不要觉得自己学历高就不把别的员工放在眼里,也不要因为自己社会阅历较浅就自卑怯懦。应该虚心学习老员工的长处,认证听取领导的建议,保持应有的谦虚和尊重。做事不卑不亢有原则性。这样很快就与大家成一片,融洽和谐的工作。

六、结论与展望

(一)新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潜流失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技能不突出,学校对学生的实习环节不够重视。在校的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培训方面学校没有具体的计划。

旅游业自身原因主要是行业发展不稳定性和行业工作人员学历等级没有分明的等级分层和旅游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以及福利保障没有实现。

学生对于学习机会不珍惜。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旅游行业工作存有成见。这些学生的心态不太端正,专业思想不够牢固。在学习时的态度比较倨傲,使学习时间过程仅仅成为一种完成学业的形式。

(二)结论

高校应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综合能力培养,职业素养造就,实习管理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旅游行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旅游专题研究篇8

大量旅游专业毕业生非本行业就业,对学生而言,是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浪费;对高校而言,是教育资源的损耗;对旅游企业而言,增加了技术培训成本;对社会而言,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此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国内高校旅游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现有旅游行业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衡。

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育上普遍存在定位“过高”的问题,而旅游业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眼高手低,不愿从事基层的服务工作。

(二)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国内较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是 “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操作能力差,能力并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高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部分都隶属于管理类或经济类的二级学科,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来自于经济、管理、外语等专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操作能力都相对薄弱,而在实践教学方面,大部分高校缺乏旅游专业的各类模拟实验室,致使教学活动脱离实际,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学人才严重不足,这些教学资源配置直接导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从而大幅度降低学生的行业竞争力。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研究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

高校应根据学校生源特点、专业特长进行专业设置,增加特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专业任课教师必须深入旅游企业一线实践,了解不同岗位对所需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融合;同时,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历届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收集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内容、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相关建议及各类反馈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设计,特别是针对社会紧缺岗位设置的特色课程,课程设置上应重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实际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特殊技能培训,在就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加大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首先需要在校内建立各类专业模拟实验室,通过场景模拟、多媒体设备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强调强调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其次,大力开拓校外实践基地。选择能够代表学校所在区域旅游行业水平先进的经营实体,建立与学生专业方向一致的实践基地,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了解旅游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目的性;

(三)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开拓订单式培养方案

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创新培养高效人才模式的需要。开拓定向培养方案,不但能提前指引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还能将企业的实践培训课程在学校期间完成,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再次培训的时间。加强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加大使用专业实验室授课的同时优化校外实践教学环境,构建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如定期举办专家讲座,邀请行业内管理人员走进校园进行讲座,此外,通过与旅游企业确定订单式培养计划,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提供更多行业知识的同时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职业精神

旅游专题研究篇9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遵义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分为旅游管理本科、专科两个层次。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具有比较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和旅游企业管理(酒店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能在旅游企事业及相关单位从事经营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能够胜任中等旅游学校教学、教学研究的教师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与本院的办学宗旨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高素质本专科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遵义师范学院开设的本专科课程中,主要有两类课程:一是与旅游行业相关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如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区规划与管理、旅游心理学等课程。一是与宾馆饭店相关的课程,如现代饭店管理、酒店技能训练。这两类课程的设置都局限于我国旅游业中旅行社、宾馆饭店两大传统行业与传统岗位,而对于现在的一些新兴岗位、新兴的旅游业基本没有涉猎,比较滞后,未能与时俱进。

此外,经过调研发现,遵义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除了以上所述的常规课程教学外,实践教学环节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除了课堂上老师教学生学习宾馆饭店的叠被、叠花这些最基本的技能之外,就是大学最后一年有一次为期一周的旅游参观的实习机会。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一旦进入社会实际岗位工作,很难一下子胜任本职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缺乏与时俱进的目标

遵义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知识;重基础知识,轻应用知识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要重视实践教学,明确制定实践教学与时俱进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使实践教学的实施有据可依,不盲目。

(二)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内容体系

遵义师范学院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内容体系应该是什么?都很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的很少,即便开展的实践教学也仅仅是课堂上学习一些叠被、叠花的基本技能和旅游参观。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掌握到的这些技能离胜任未来的工作还相差甚远。

(三)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教学如何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一套科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综合评判。完整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至少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的大纲、实践教学的形式、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教学的评价等,缺一不可。遵义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现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更需要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一开始就构建好一个科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让实践教学真正的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四)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管理与保障

实践教学的成效如何,跟科学的管理和充分的保障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人经常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制定各种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则并严格执行,对于实践教学最终的成效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如果缺乏,实践教学的成效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遵义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这一环节是缺乏的。由此会导致其实践教学随意性比较大,部分教师责任心欠缺,对学生放任自流,而影响最终的实践教学效果,影响到旅游管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遵义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系统开展,首先必须要确定其实践教学目标,只有实践教学目标确定好,相关的工作才能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侧重于应用性、实践性,因此,其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管理能力、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其次,要科学的制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科学的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科学的制定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遵义师范学院旅游方面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全面,开设了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区规划与管理、旅游心理学等课程;但宾馆饭店的相关课程却只有现代饭店管理、酒店技能训练两门课程,相对薄弱,因此,在这方面要加强。此外,我们还应该与时俱进,结合现在旅游行业出现的新兴岗位开设相对应的新课程。

(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训课教学

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依据遵义师范学院校园的有利环境和设施,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训课教学活动。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从经济上来看比较节约成本,实施起来难度不大,从教学来看比较灵活、便利。校内实训基地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减少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实习效率,还可以省去一定的实习费、交通费、住宿费、饮食费等,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刀刃上。并且,校内实训基地一旦建设成功,可以持续使用,在授课之余可以向师生免费开放,基地还可以开展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等服务,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它的利用率。

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的实训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尤其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训课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需要严格按照实训目的、实训课教学大纲、实训考核办法进行授课,并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如果有些实训课与理论教学不能分开,可以将理论课与实训课交替进行。

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建设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餐饮技能训练室、客房技能训练室、形体训练实训室来进行授课。如导游模拟实训室可以模拟导游讲解,导游资格考试及相关鉴定,旅行社业务培训等;形体训练实训室可以承接遵义市区各种大型活动接待人员的礼仪培训及社会各行业礼仪培训,礼仪指导师资格培训与认证等。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如导游模拟大赛、酒店服务操作技能大赛等,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在比赛中得到充分展示,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三)与社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除了校内实训基地,遵义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一些地方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尤其要充分挖掘遵义作为一座历史名城的特色一一红色旅游,建设一批长期稳定的、高层次的、成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战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青年学子也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从中旅游企业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

同时,对于校内实训基地无法完成的全程导游实战、地接导游实战、领队实战等实战类课程,我们都可以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社会经济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肯定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他们必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从社会这本大书中汲取所需的实践经验。

(四)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科学管理出成效。学院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按制度管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践教学的成效才能呈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性专业人才。科学的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的组织。如科学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并组织开出实训课程等。

第二,顺利的实施。把实践性教学的计划、大纲、指导教师、经费、场所和考核落到实处。开展中期检查、工作总结等环节。

第三,严密的制度。科学制定实践教学的具体管理规则和文件,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第四,严格的监督。聘请专家定期对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实践教学环节的偏差。

旅游专题研究篇10

基于当前热门城市、景点被消费过度的客观形势下,有一种显著的趋势,是人们的旅游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热衷于集中时间出游向周末出游转变,从热衷于城市游逐渐向乡村游转变,从热衷于人文景观逐渐向自然景观转变,从景观游逐渐向文化游转变。因此,以往注重打造城市景观形象、物化环境的形象片,在创作的思路上,也逐渐向打造自然生态、人文宜居、美食风尚、民俗风情等方向转变,从而凸显文化内涵、地方特色。

二、专题纪录片与旅游形象塑造

专题类纪录片是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或领域,集中深入地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视听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在以往的专题纪录片中,创作者往往注重科学、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影片的艺术性、趣味性。而《故宫》《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等一批优秀的系列纪录片的出现,则创新性地将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科技、民俗、美食等艺术形式和内容以平易近人的镜头和视角,带到观众的面前,播出之后引起了极大的好评。尤其是《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片中出现的自然地理、文化民俗、传统文化等内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些地区旅游形象的提升。

所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形象,并不一定单纯地依靠城市宣传片、旅游形象片来完成。相比较上述两种媒体形态,专题纪录片对打造地区旅游形象有独特的优势。虽然两者在传播中属于不同的媒体类型,自有各自的优劣,本身并不具有可比性,但在宣传推广旅游形象这一功能上而言,又具有许多相通的特征,权且作一比较论述。

首先,在内容的广度上,专题纪录片有优势。城市宣传片、旅游形象片时长较短,在内容上基本都是遍历城市或者景区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建筑、景观、民俗,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是无法真正体现城市或者景点的方方面面的。而专题纪录片因为时长较长,在内容上可以涉及面较广,能较全面展示历史、文化、人文、自然、建筑、民俗、美食、环境等因素,在内容的广度上优势明显。

其次,在内容的深度上,专题纪录片有优势。旅游在表面上是消费自然与物质资源,而其内核却是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的沉淀物,是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集合。而这些作为城市旅游的内核,是打造城市形象的关键因素。虽然城市宣传片、旅游形象片可以通过广告词来展示文化内涵,但毕竟就几句词,在挖掘深度上还远远不够。专题纪录片则可以针对上述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说、展示,在深度上占据优势。

再次,在叙事文本上,专题纪录片更能体现多样化。目前大多数宣传片、形象片在叙事文本上,还是以广告词为主,影像、图片、文字、标识、音乐等形式为辅,目的在短时间内能让观众留下品牌的名称、标识,是迎合快速消费的特点、以广告品牌为主要目的。而专题纪录片则可以全方位地通过解说词、影像、动画、文字、音乐、音效等元素展示内容。从传播学的角度上而言,文本类型越丰富,观众能取得的视听感受就越强烈。

最后,在传播效果上,专题纪录片的影响力更强。在传播渠道上,纪录片占据的时间长,传播渠道宽广,可以在电视上以固定节目的形式播出,也可以放置于网络上播出,还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广为分享和传播。在受众上,纪录片的收视人群更为集中,传播的指向性更强。而宣传片、形象片则以广告的形式,面向非特定的收视人群,因其本质上是广告,可能会被收视人群手中的遥控器给忽略。

所以,对于那些影响力较弱的城市或者景区而言,要与已知名海内外的竞争者竞争,通过在形式上的模仿、不注重内容深度的挖掘、传播无特定指向的人群的手段,在旅游形象塑造的效果上势必是苍白无力的。制作和传播专题纪录片,以相对多样化的渠道进行传播,才能营造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专题纪录片的策划

(一)核心主题

历史、人文是当今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主要题材,以宣传文化、旅游为主要目的的专题纪录片也是如此。在本项目中,摄制组以湖南省永州市为摄制对象,探索专题纪录片在弘扬地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永州古称零陵,因潇水与湘江在此汇合,自古雅称“潇湘”,区域内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要展示一座城,就要追寻过去、探索未来,既要记录表象,又要深挖内涵。专题纪录片共通过5个专题,分别为诗韵潇湘、山水文学、字里行间、理学文化和瑶族风情,采用真实再现、扮演手段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对永州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核心主题是展示区域内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全貌。

(二)主要内容

永州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每集影片要表达的主题。

1.诗韵潇湘

永州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处,是丘陵和喀斯特地貌混合区,行政区域内山水钟灵毓秀,自然之美妙不可言,共有国家森林公园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五个、风景名胜区三个,众多的名胜古迹、自然溶洞交相辉映,犹如一副巧夺天工的美丽画卷。

潇湘之地,富有美丽传说的九嶷山,有神奇险峻的阳明山,有山水秀丽的舜皇山;境内崖刻众多,舜皇岩、朝阳岩、月岩、阳华岩、紫霞岩、淡岩。此外,文化遗迹诸如萍洲书院、浯溪碑林、柳子庙、宁远文庙、高山寺、文昌阁、周家大院等名胜古迹。

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秀丽的山水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古人描绘永州山水的诗词文章数不胜数。

在本集中,专题片以主观者的视角进行叙事,遍历永州境内的著名地貌、山水、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内容,提纲挈领,为后续的影片奠定好基调。

2.山水文学

从诗词的角度上来说,柳宗元是永州重要的名片之一。他的诗词歌颂永州山水,借物咏志,对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在公元805年被贬为永州司马,此后在永州的10年是他人生中最辉煌、最重要的十年,期间著作多达390余篇,占到生平著作总数的一半以上。柳宗元的山水文学寄寓世相悲苦和人生理想于山水意象之中,其作品的荒寒孤寂意境与屈原一脉相承。

柳宗元的山水奇文千百年来为永州增添了无限光彩。“永州八记”已成为宣传永州的不朽篇章,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慕名前来观光,丰富了永州名胜古迹的内容,使永州的山水成为了人们心驰神往的佳境。

世人为称颂柳宗元的功绩,特地修了柳子庙以示纪念。庙宇座落在零陵潇水之西的柳子街上,面朝愚溪,背靠青山。庙分为三进三开,最前面是一座双檐八柱戏台,每逢节日都会上演颇具特色的祁剧,后行至二进中殿,再后为三进,三进是正殿,殿中有柳宗元塑像。正殿后墙有三绝碑《荔枝碑》,碑文为韩愈所撰,由苏轼书写,颂扬柳宗元的生平事迹。

在本集中,编导以旁观者的视角,采用虚实结合的摄影手法,结合动画、图片的展示,介绍柳宗元作品创作的背景、环境遗址、文化遗址,及其包含的民本思想和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等。

3.字里行间

除了诗文,书法也是永州文化的一大精粹,“书圣”怀素7岁为僧,自幼对书法兴趣浓厚,以蕉叶代纸练字,成名后其庵得名为“绿天庵”。零陵的绿天庵、祁阳浯溪碑林、高山寺都留有怀素的遗迹,现存怀素的作品《干字文碑》《瑞石帖》《秋兴八首》等都属中国书法珍品。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也是永州人。

永州的碑文化源远流长,名人的诗文碑刻之多、价值之高为国内之最。祁阳的浯溪公园内现存世界最大的古书法摩崖石刻群“浯溪碑林”,有唐以来的石刻五百余方,涉及书家三百余人,囊括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碑林,就如进入了一座书法艺术的殿堂。三绝堂内的元结撰文,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和柳子庙里的《荔子碑》在历史上并称“三绝碑”。

在本集中,编导以旁观者的视角叙事,采用写实的摄影手法,适当结合动画展示,介绍书法作品的背景,解读作品神韵,探访碑林文化遗址,深刻揭示书法、碑林文化在中国艺术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

4.理学文化

永州是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故乡。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他开创的理学文化是中国的新儒学,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重释儒学经典,同时又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辩方法等大成于一体,成为了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把中国的儒学推向新的高潮,一直延续到晚清时期。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学生。周敦颐的散文名篇《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成为名士的励志名言。

在本集中,编导采用旁观者的视角叙事,采用虚实结合的摄影手法,结合影视资料、静态图片的展示,介绍周敦颐与理学创始的背景,其弟子的代表作,解读新儒学――理学文化的精髓,品析新儒学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

5.瑶族风情

永州境内瑶族人口达四十余万,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瑶族的发源地――江永千家峒,千百年遗留下来的瑶族风情,是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千家峒瑶族敬奉盘瓠为祖先,有 “盘王节”、“洪门愿”、“度戒节”等传统的民族节日。这些崇拜仪式隆重,文化内涵丰富,刻着深深的瑶族印痕。千家峒内风景如画,岩洞、高山、流水、密林等不一而足。大泊水瀑布从部级自然保护区――都庞岭之颠飞奔而下,百米之内,水势逼人,极具震憾力。

瑶族的另一文化瑰宝当属江永“女书”,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女性文字符号体系,其字根植于汉字,书写从右至左,自上而下,笔法飘逸、流畅,宛若少女纤纤身姿,美不可言。千百年来,只流传在永州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瑶族妇女中,它靠母女、姊妹相传一代代传承下来。1983年,江永发现“女书”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后,海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前往江永考察、学习。近年来,永州通过兴建女书文化村,建立女书博物馆,开发女书工艺品,发展女书文化产业,使女书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女书也成了书法艺术的奇葩。

在本集中,编导采用主观者的视角叙事,采用虚实结合的摄影手法,结合影视资料、静态图片、动画、现场采访等手段,介绍瑶族村落的自然风情、风俗习惯,介绍女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现今的保存、研究情况,品析瑶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三)表现手法与叙事技巧

由于是纪录片,且内容多为历史性的内容,镜头队列之间不以叙事为主,而侧重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在时空关系上也并非是线性的关系,所以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表现蒙太奇的手法,夹评夹叙式的手段,来传达纪录片的主要思想。

在结构上,纪录片每一集采用板块式结构叙事,即在一集内容中有两条或更多条线索,但不是交叉安排,而是叙述相对独立的内容,每一块内容有一条自己的发展线索,可以说每个板块中的小结构是一种顺序式结构。

旅游专题研究篇11

唐山市“自然景观种类多,人文景观文化积淀深厚,品味独特,这几年,唐山市将唐山湾海岛群定位为以休闲、养生、避暑为主要特点的国际旅游区,正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国内知名的海岛旅游胜地。一批既懂得旅游管理业务,又能用英语宣传唐山的历史人文和海洋文化的涉外旅游人才,势必供不应求”。时代呼唤着复合型涉外旅游人才。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唐山召开,未来几年内,既具有深厚的旅游方面的知识,又具有娴熟的英语口语讲解与接待能力的涉外旅游复合型人才在唐山将有很大需求。目前,唐山市设有旅游专业的高职院校有五所。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上都定位于培养掌握旅游企业(饭店与涉外饭店、国内与国际旅行社等)的管理与服务技能,从事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些人才的培养中,培养目标与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尤其是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

鉴于此,《唐山市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唐山市开设(涉外)旅游专业的五所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专业课尤其是专业英语课的任课教师、近几年的毕业生、涉外旅行社的管理人员和部分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与分析,力求找出涉外旅游专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二、调研对象与调研方法

课题组自行设计问卷,分别对上述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组问卷共涉及49个项目,其中对满意度、能力要求、不足之处、方法、原因、解决途径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调查,之后进行了统计分析。为避免问卷调查内容的不足,课题组成员又分别与上述调查对象及相关院校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访谈。为了保证调查质量,课题组请唐山学院东校区教务处和管理系进行了监督和管理。

三、基于统计学的调研结果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我市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共性问题:

1、毕业生的流失率较高

通过对近五年来唐山学院东校区涉外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档案资料来看,毕业当年的就业率大约高达98.7%。其他几所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平均也都高达95%以上。但是,课题组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访谈发现,在刚毕业的几年内,大部分学生从事的是旅游行业。时间越久,从旅游行业流失的人才就越多。

2、被调查对象满意度较低

课题组以唐山市各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和部分游客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24份,作废10份,有效问卷414份。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对目前各学校的教学成效、课程设置、考核方式与专业英语学习成效的满意度不高。笔者选择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说明,如下表所示:

表3-1: 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分析表

表3-2: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分析表

表3-3:任课教师满意度调查分析表

表3-4:管理人员满意度分析表

表3-5:游客满意度分析表

3、相关资源利用率不高

对各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教师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虽然各院校在培养目标中都提到了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或者应用型人才,但实际教学操作中对校内外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还是没能完全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训及社会实践诸方面相互脱节、缺乏整合性的问题。

4、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不合理

唐山每年都承办陶瓷博览会,又获得了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承办权,对英语导游有着大量的潜在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各高职院校应开设会展服务方面的课程以适应博览会的需要。可惜调查结果却显示,86.67%的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涉及到会展及博览会服务方面的内容;约88%的学生不能取得英语导游证,虽然部分院校把培养中、英语导游作为目标,但是对英语的辅导力度明显不够,课程设置明显的缺乏前瞻性。

调查结果还显示,决定着复合型人才工作能力的专业英语教学中突出地存在着教学与考核方法不合理的问题。如57.55%的在校生认为专业英语在本专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42.45%的在校生认为本专业近期对英语的需求体现在职业外语交流方面。然而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39.59%的在校学生认为课上老师讲得太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实训” 课时严重不足; 46.12%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不太合理,只能勉强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73.33%的教师认为其所在校的英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不强; 86.67%的教师表示所在校目前选用的专业英语教材不太适合为本地旅游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共性问题的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培养目标与社会的岗位需求相一致,培养出切实能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有稳定的就业保持率。有了稳定的就业保持率,才能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课题组对近几年的旅游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访谈结果显示,造成其从旅游行业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需要的是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从事旅游服务的人才。但在实际教学中,缺少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缺少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力不从心,从而离开。第二,旅游企业中,尤其是导游工作不但辛苦、低薪,而且薪酬与学历联系不大,使得大学生心里不平衡。第三,大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职业认可度偏低和“终身职业”观念缺失。第四,学生毕业后的英语水平不能满足涉外服务的要求,从而形成畏惧情绪使学生知难而退。

可见,要解决(涉外)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高职院校首先要根据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与学科定位,在吸取传统教育精华的基础上,树立全新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可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加大职业技能实践课的比例,尤其是英语导游服务实训课的比例,建立合理的学生能力结构;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准确定位未来的职业生涯,使得学生毕业后就能马上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不需要任何的过渡期和适应期。

各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相关教研室负责人要对唐山市的相关部门和企业,特别是有英语服务的旅行社等进行调研,根据唐山市目前和未来旅游市场的需要,重新选定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结合其他基础和专业课,重新制定教学计划,缩短基础英语课时量,加大职业英语能力训练的课时量,保证专业英语课的授课内容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在唐山从事(涉外)旅游工作的需要,如有必要可以自行组建教材。在资源利用上,充分利用院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英语职业操作能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在岗培训的机会,让在职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与课题开发、技术服务等,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上,可以运用模块教学法,把一个职业能力作为一个模块进行教学,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英语操练,切实保证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获得。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活动,如演讲、模拟涉外导游大赛等,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一个平台。改革现有的考核体系,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成立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考核小组,对每个实践模块进行考核,最大程度地考核出学生英语学习的努力程度和英语应用水平,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获得。

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结合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结合实训基地突出岗位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出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的涉外旅游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旅游专题研究篇12

一、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现状

中国的高职旅游教育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成长和完善起来的。1978年10月南京旅游学校的成立以及1979年10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开端。其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旅游局对旅游教育投入的增加以及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旅游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的高职旅游教育也开始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

1.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发展成就

据统计,1990年我国仅拥有旅游院校215所,在校生49022人。2002年,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113所,其中本科院校163所,高等专科院校244所,职业学校706所。2002年,旅游院校在校生总计为417022人,其中本科院校62964人,高等专科院校94445人,职业学校259613人。与上年相比,旅游院校在校生总数增长了21.7%,但增长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增幅达54%,而中等职业学校只增长了7.9%。2002年,旅游院校校均在校生为375人,比上年的298人增长了25.8%。2005年教育部高教司的统计显示,全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高校355所,高职院校608所。高职旅游教育已成为中国院校教育体系中最热门、发展最快的专业教育之一。

2.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品牌院校。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专科院校状况如下:有的是独立建制,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有的是二级学院与独立建制的结合,如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总体来说,我国至今仍然缺乏具有重大影响力及一定品牌性的旅游高等专科院校。虽然已经出现了如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等以旅游专业为主的旅游高等专科院校,但是目前尚未真正形成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并在国内外业界得到普遍认可的品牌院校。

(2)人才培养方向模糊。中国的旅游高等专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最大的问题是过度追求“本科化”。专科教育原本应该按照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但是我国的大多数旅游专科教育却是全面移植本科教学模式,使高职旅游教育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最终导致培养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不受行业欢迎。另外,不从行业特点考虑人才的培养,而普遍认为本科一定优于高职,这使得许多高职院校为升格为本科院校而不断努力。办学层次的盲目提高,从人才适销的要求来看,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对策

1.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旅游高等专科院校培养目标的设计应区别于旅游本科院校和普通中专院校,体现高职旅游教育的优势。旅游学是与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人类学、环境学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的交叉性学科,而且它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旅游行业要求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智能结构、较高职业素质的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旅游高等专科院校在培养目标的选择上应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为导向。

2.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旅游专题研究篇13

3.海南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4.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探析——以长沙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

5.CBE模式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产业计划”项目为例

6.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与毕业生就业情况考察分析

7.从广西旅游人才需求谈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改革

8.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

9.关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再思考

10.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分析

11.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双轨双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2.“政研产学用”五位一体的旅游管理本科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13.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14.基于新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

15.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危机与创新 

16.对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再思考

17.构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双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18.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9.湖南省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初探

21.旅游管理专业全日制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22.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问题分析与发展策略

23.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维度分析——基于南京林业大学的案例

24.浅谈旅游管理本科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25.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与旅游业发展适用人才培养浅析

26.基于专业实习与就业调研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改研究

27.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8.从就业谈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

29.基于知识市场的旅游管理本科校企合作机制探讨

30.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

31.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增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必要性与可行性实证分析——以河池学院为例

32.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实证研究

33.基于NCM范式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34.“学分银行”视角下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改革思路初探

35.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及其优化

36.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37.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38.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新探索

39.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

40.云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开放教育培养思路

4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分析——基于重点大学高年级本科学生的问卷调查

42.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现状及其优化对策研究——以四川省部分高校为例 

43.提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的对策分析

44.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45.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验项目整合研究 

46.中美酒店与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47.智慧旅游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48.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框架的建构

49.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50.关于借鉴美国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经验的研究  

5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52.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养研究

53.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54.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实证分析

55.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56.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思考  

57.略论武汉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58.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59.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0.基于学科专业特色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改探讨

61.关于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思考 

62.浅论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中创业精神的培养

63.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64.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65.关于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实证研究

66.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67.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理念的旅游管理本科实训教学研究

68.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69.浅谈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70.以创业素质培养为取向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71.新升格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习反思与探索——以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习为例

72.借助相关学科优势培养旅游本科人才——以淮阴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73.研究型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中的应用 

74.论在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 

75.论新形势下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课程体系优化——以成都大学为例 

76.西藏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体系改革初探

77.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一·五·二·三”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78.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79.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产学研立体化教学应用研究

80.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对策探究——以广东省肇庆学院为例

81.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82.市场需求与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

83.中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

84.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思考

85.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本科不同层次实践教学的探索 

86.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研究

87.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88.基于职业教育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89.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特色化人才的培养 

90.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与优化 

91.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特色化建设——以长沙大学为例 

92.重庆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建设特色与创新趋势

93.欠发达地区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94.大旅游产业视角建设旅游专业——走出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与就业困境

95.论情境——启发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96.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问题导向型的选题探索

97.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研究综述 

98.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素质与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99.论生态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100.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能力及培养探析  

101.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结构与挑战——基于教学大纲的内容分析

102.刍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旅游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

103.对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104.构建“双元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途径

105.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模式创新探析——基于SECI理论视角

106.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究

107.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08.导师制在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09.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110.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讨——基于地方服务型教育体系

111.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112.旅游管理(游憩与公园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思考

113.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114.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探索

115.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宁波市高校为例

116.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

117.以高级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CBE”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8.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研究

119.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20.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本科特色人才培养方案预思考——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

121.论高师旅游管理本科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22.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研究综述

123.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探析

124.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思路探析

125.中瑞酒店与旅游管理本科高校合作办学的思考

126.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

127.创意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未来的提升空间与发展重点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