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旅游业发展计划实用13篇

旅游业发展计划
旅游业发展计划篇1

**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的浙江中部,陆地面积9411平方公里,总人口559.9万人,辖三区、二市、四县,至今有1400多年历史。**年全市GDP达到1247.43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47.45亿元。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大陆城市第35位。

**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43.9万人次,比**年增长1.51倍,年均增长21%;旅游总收入达139.1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11.15%,比**年增4.65个百分点。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二项指标连续三年居浙江省第3位。

(二)资源特色

**自然风光雄奇秀丽,历史文化渊远流长,是中华下汤文化发源地、大陆首航台湾纪念地、中国柑橘始祖地、中国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中国大陆新千年曙光首照地。目前拥有国家4A级旅游区四处——天台山、长屿硐天、江南长城、仙居风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处——天台山、神仙居、长屿硐天—方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三处——国清寺、**府城墙、桃渚军事古城,世界地质公园――方山-长屿硐天,国家地质公园——桃渚,部级森林公园――华顶、大溪,部级工业、农业旅游示范点五处――飞跃集团、钱江集团、吉利汽车城、金泉农庄、玉环农业观光园等,构成了一幅集“山、海、经、佛、城、洞”为一体,且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

**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称,莽莽括苍,巍巍天台,峰峦叠嶂,景观奇丽。天台山的石梁飞瀑、铜壶滴漏,品格高妙;临海桃渚景区,峰丛石林,异彩纷呈,5平方公里的火山熔岩群,堪称世界奇观;神仙居景区世称仙人居住的地方,处处流露着原生态的自然美,千仞石壁上的蝌蚪文,为千古之迹,神秘莫测;温岭方山,群崖壁丽,绝顶养湖,雄浑壮观。

**大陆的海岸线占了全省的28%,687座美丽的岛屿,犹如明珠散落。东海明珠大陈岛、东海翡翠大鹿岛、三门蛇蟠岛美名远扬,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地赶海潮、戏海水、拾海贝、尝海鲜、购海货,感受大海无穷的魅力。

**自古商旅活动频繁,路桥是我市商贸文化的起源地,以中国日用品商城为中心的各类专业市场有600多家,是深受国内外旅游者欢迎的购物场所。**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经济发源地,工业旅游也是我市旅游的一大特色,**年4月份飞跃集团、钱江集团成为首批部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佛教历史源远流长,在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隋代古刹国清寺、鉴真大师东渡驻足的香岩寺、日本曹洞宗祖庭瑞岩寺、日本高僧受戒的龙兴寺、藏传佛教多宝讲寺等都是宗教文化交流、朝觐游览的圣地。我市还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全国十大洞天就占有三个,分别是第二洞天委羽山大有宫,第六洞天赤城山玉京洞,第十洞天括苍洞。

位于临海市区的江南长城,即**府城墙,始建于东晋,城墙现存约5000米,城依山、山傍水、水抱城,别具一格,是北京等处长城的“蓝本”。著名的桃渚古城,已成为人们访古揽胜的理想去所。

**是1500多年的石矿开凿历史,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洞体巨作。温岭长屿硐天1300多个硐体,状似迷宫,为世界吉尼斯之最,这里有世界第一的岩硐音乐厅,**年在此举办了首届中国岩硐音乐会,德国交响乐团也在此举办了《莱茵河之声》音乐会。三门蛇蟠岛被人们称之为千洞之岛。黄岩朱砂堆蟠龙洞,深幽绵长,别有天地。

**是中国工艺礼品、工艺品之都。木雕、石雕、玻雕、竹雕、腊塑是**人的绝技。吴子熊的玻璃雕刻,被誉为“天下一绝”,、吴邦国、、吴仪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中国驻外14位大使、2万多位外国友人为其题词。**盛产水果,是中国蜜桔、枇杷、杨梅、文旦、高橙之乡。

**撤地设市以来,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正在东海之滨崛起,市民广场、吴子熊玻璃艺术新馆、东方太阳城、**海洋世界、白云飞瀑、星星广场、市体育中心、国家网球训练基地、商业街、海门老街、永宁公园、十里长街、国际会展中心等等,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人们旅游、休闲、购物的好去处。

(三)产业发展状况

1、资源开发步伐加快

自1997年**市旅游局成立以来,市旅游资源开发步伐逐步加快,采取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投资方式,把股份合作制引进旅游业,拓宽了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渠道。相继开发和完善了以国清、石梁景区、江南长城、桃渚景区、长屿硐天、千年曙光园、永安溪漂流、神仙居景区、吴子熊玻璃艺术馆、海门老街、富山大裂谷、十里长街、大鹿岛、蛇蟠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鲜明特色和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景区(点),以**耀达国际大酒店、**开元大酒店、鑫都国际大酒店、临海国际大酒店为代表的一大批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设施。**年底,全市有星级宾馆72家,旅行社93家,旅游接待能力在大幅度增强。

2、旅游精品不断涌现

浙南奇山秀水游、唐诗之路寻踪之旅、浙东佛教朝拜之旅、济公故里朝拜游等4条线路进入浙江旅游大环线、小环线和专题产品行列,“新天仙配——长城作证”(新昌、天台、仙居、临海)风情游**年在上海启动后,立即走俏华东市场。我们还专门设计包装了营销长三角、珠三角、福建市场的精品线,分别与周边城市旅游局精心策划了“活力浙东南”、“活力甬台温”中国黄金旅游线,把“甬台温”高速公路沿线王牌景点串连在一起,已开始在全国和港、澳、台地区产生影响。**年,临海、温岭两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年12月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纪念地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年,一江山岛纪念地、三门亭旁被评为浙江省青少年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神奇山海,活力**”的旅游形象已在国内外市场初步建立。

3、旅游节庆活动内容丰富

从1998年开始,全市每年都举办8至10个旅游节庆活动,形成了以已连续3年进入浙江省节庆产品序列的中国天台山旅游文化节、中国江南长城节、中国石文化旅游节、仙居仙梅节、三门中国青蟹节等为主体的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年我市成功举办二届中国**旅游节,首届推出了中国吴子熊玻璃艺术馆开馆仪式,全国卫视看**,长三角、珠三角(包括福建)千人团游**,“活力甬台温”中国黄金旅游线启动,首届**导游大赛,首届**旅游形象大使评选,首届**风味美食节,**旅游摄影大赛,心手相连——浙江台湾旅游业高峰论坛等17项系列活动;第二届有“百家媒体记者聚焦**”全国旅游新闻摄影大赛等11项活动,扩大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强化了行业管理工作

一是切实做好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作。根据省旅游局和市整顿办的要求,通过会议部署、联合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等,狠抓旅游市场的规范和整顿,树旅游行业新风,使我市旅游市场秩序得到规范。二是加大了对旅行社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力度,推进我市旅行社走上规范经营的轨道。三是狠抓饭店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全市星级饭店复评工作和创建绿色饭店为重点,推动了星级饭店管理上台阶、上水平。突出抓好全市星级饭店的创绿工作,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工作指标。四是进一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教育。通过万人岗位大练兵等一系列活动,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建设。五是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制定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计划,广泛开展旅游安全宣传教育,旅游安全无重大事故。

5、“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开始启动

**年,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列入了市委全会工作报告和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优工作实施方案已经省旅游局审核上报国家旅游局。**年6月,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了创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动员大会,创优工作正式启动。

二、我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一)存在的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市作为一个新兴的组合式滨海城市,撤地建市只有十多年的历史,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接待设施等要素分布不均,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北部三县山水旅游产品开发较快,东部沿海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相对较慢。

产业要素不健全。我市是一个新兴城市,城市化程度不高,城市功能相对不完善,旅游产业要素发育不健全,特别是“购、娱”要素发展相对滞后。

资源要素整合度低。我市作为旅游资源大市,旅游资源量大且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特别是旅游要素之间的整合度低,缺乏部级、世界级拳头旅游产品的支撑。

(二)面临的机遇

随着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市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形势。未来5年世界旅游业发展总趋势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全球出入境旅游市场中仍将保持传统优势,但增速将放缓;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则将保持较快增长。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在目前全球局部地区并不太平的形势下,中国保持了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我国旅游业将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今后一段时期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684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GDP的5.023%;其中入境过夜旅游人数4176万人次,外汇收入达257亿美元,分别居世界第4位和第7位;国内旅游人数达11亿人次,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84.8%;出境旅游人数达2885万人,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旅游在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以及对港澳台工作中都发挥积极作用;旅游也已经成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并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有利形势。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合作加强,为我市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年杭州休博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给我市旅游业带来更大商机。浙江城市化进程和建设文化大省的发展战略,对我市发展旅游业、提升产业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我市作为浙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强。同时,我市民间资金丰裕,投资旅游业的热情日益高涨。

三是旅游业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遇。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产业调控政策,使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受到遏制,服务业因其所具有的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等综合经济带动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被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遇。同时,国家的宏观调控也为旅游企业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向追求质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

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年为基数,全市人均GDP每6年翻一番,到2010年,达到人均5000美元,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市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各县(市、区)也相继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出台政策,形成了全市旅游业大发展的态势。

三、**旅游十一五总体目标、战略和思路

(一)总体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旅游业作为我市支柱产业来发展的战略思想,立足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和浙闽旅游合作为契机,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举办中国**旅游节为载体,加大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力度,积极拓展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切实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着力提高旅游经济的档次和水平,实现我市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努力打造浙东休闲旅游胜地。

(二)发展总体目标

1、性质定位

以山水风景资源、宗教文化资源、海洋海岛生态为主体资源,以东亚太区域和长三角地区为核心客源市场,我国著名的风景观光和生态旅游目的地;长三角、珠三角和福建的休闲度假、观光游览旅游胜地;长、珠三角之间沿海旅游带的重要旅游节点。

2、预期指标:到2010年,我市旅游经济发展要实现以下3个目标:①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为创建“最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打下坚实基础;②旅游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明显增强,旅游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接待海内外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0%,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到2010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00亿元;③旅游业居于第三产业的主要地位,发展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总产值占我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

3、发展方向

强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使其成为“长三角”、“珠三角”和“福建”三个市场目标区所需求的“乐园、家园、花园”。其中“乐园”主要指游客的参与旅游目标;“家园”指使游客“至台如家”的服务感受目标;“花园”指**处处是山水城市风光的建设目标。

4、发展重点

产品重点

(1)山水风景、红色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2)海洋、海岛、滨海生态旅游与度假旅游产品的培育;

(3)绿心城市功能的旅游化与休闲旅游产品的策划;

(4)**民营经济产业旅游的开发。

空间结构一核三带。一核是指**市区;三带是指西部自然山水观光带、东部海洋生态度假带、中部文化休闲旅游带。三带将全市主要旅游区(点)串联起来,形成“(旅游)点、(旅游)线、(旅游区)面结合的旅游发展空间结构体系”。

项目重点**绿心休闲旅游区、大陈岛旅游度假区、临海古城文化旅游区、温岭长屿硐天旅游区、天台山风景旅游区、仙居风景旅游区、玉环大鹿岛生态旅游区、三门蛇蟠岛旅游区。

时序重点**前期旅游发展方向是实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申报优秀旅游城市可带动城市市容建设,带动城市景观结构的调整,带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中后期为打造浙江省的旅游强市和我国的著名风景旅游地打基础。

(三)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2、保护与弘扬**文化原则;

3、提高景观环境质量的度假环境营造原则;

4、旅游开发与绿心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相结合原则;

5、旅游项目开发与空间布局的弹性原则。

(四)工作重点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解决好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政策支撑,保障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的产业,它不仅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而且跨越地区界限,任何一个行业、部门、企业都不可能依靠单独的力量来发展旅游业,必须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体制和机制问题,都是带有很强政策性的、根本性的问题,它直接指导和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个是管理问题,理顺关系,政府宏观调控,行业实行管理,明确职、权、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旅游产业;另一个是运作问题,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各地经济条件相差悬殊,不同地区的政策应具有针对性。在多元投入、招商引资、土地置换等问题上,争取制定明确的融资政策和土地政策,使旅游业发展纳入既是开放的、也是有序的、法制的轨道。

2、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旅游要发展,规划须先行。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合理、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方向、思路和措施。

一流的旅游区(点)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旅游业的大发展需要大招商、大投入。要以创国家标准旅游区(点)为主线,以加快景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培育精品旅游区、重点旅游区。充分发挥我市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和项目建设。以国家高等级旅游区的标准重点抓好中心城市绿心开发、椒江山体景观开发、东海明珠大陈岛、黄岩西部生态旅游区开发、九峰公园改造、路桥十里长街二期建设、临海**府城和桃渚军事古城保护、温岭曙光公园建设、玉环休闲渔都开发、天台国赤景区和琼台仙谷景区建设、仙居皤滩古镇保护、三门蛇蟠岛开发等项目。

进一步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功能。按照国家标准改造、完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旅游公厕、旅游公交、旅游咨询中心。在市区建设改造小吃一条街、霓虹灯一条街、步行商业街。

建立招商项目库,编印招商项目册,重点组织好专题招商活动。继续抓好市本级主城区山体景观、大陈岛、章安古镇、九子山、绿心植物园、柑橘博览园等大项目的策划包装和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上海、广州等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的客商、资金云集的平台,积极捕捉招商信息,使**成为外商企业和投资公司投资开发旅游的重要选择地。

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文化生态,都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据和根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十分重视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保护,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作出贡献。

3、进一步打造旅游精品,树立**旅游整体形象。

在旅游产品“创新”上下功夫,打造旅游精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宽泛,现代旅游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对旅游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不断向市场推出特色鲜明并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形成具有较大吸引力和召唤性的旅游产品。一是在内容上进行创新。要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推动旅游产品向内涵深、科技含量高转变。二是在形式上进行创新。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商务旅游和会展旅游,实现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型并重发展。同时,要适当建设一批人造景观、景点和现代化娱乐项目设施,不断推出独具特色、参与程度高、娱乐性强的旅游产品。

注重旅游线路包装,逐步形成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市区新貌观光游、山海自然风光游、宗教朝觐游、历史文化寻根游、民营经济探秘游、红色旅游、体育健身游、休闲娱乐游、农(渔)家乐游、科普知识游等配套发展的旅游产品体系,特别是要精心策划和推出“网球之旅”和中国战争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纪念地的部级“红色之旅”等旅游产品。

为充分利用、科学开发**市的海洋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游海岛、观海景、吃海鲜、买海货、住海滨”为特色的海洋旅游业,以海岸带和海岛为依托,以观光度假为特色,将**海洋旅游区建成一个具有海洋旅游特色的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渔家风情于一体,既富有人文历史传统色彩,又比较现代化,环境优雅的综合性海洋旅游区。重点建设**滨海新城旅游区,**大陈海岛度假旅游区,**黄琅滨海旅游区,临海桃渚风景旅游区,温岭东南滨海旅游区,玉环中国休闲渔都旅游区,三门海洋旅游区。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发展以“一绣三雕”(刺绣、玻雕、石雕、翻簧竹雕)为代表的艺术品,以柑橘、文旦、杨梅等为代表的果品,以青蟹、黄鱼、目鱼、对虾等为代表的海产品,以茶叶、三黄鸡为代表的其他农副产品以及富含地方特色的休闲食品、纪念饰物等旅游商品的深度开发。鼓励民企参与特色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加快规模化发展,集团投入,实现旅工贸多种结合,产供销一体化。支持旅游商品市场、购物中心和特色街区的建设,建立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和相应的展示中心,建设“一绣三雕”展示馆和“一县一街”式的特色商业步行街。加快中国日用品商城的特色旅游购物中心建设。

4、加大旅游促销和市场开拓力度,建立完善的旅游市场营销体系。

旅游经济就是知名度经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按照“立足浙江省、主攻长三角、突破珠三角、拓展境外游”的市场开发思路,创新促销方法,积极开拓旅游市场。一是整体推介**旅游品牌。要坚持旅游产品促销与旅游城市整体形象宣传相结合,依托**城市品牌进行旅游促销,大力宣传活力**、山水**、文化**,着力打响“神奇山水,活力**”的城市旅游品牌,努力提升**旅游整体形象。二是突出抓好重点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活动。切实搞好旅游宣传促销的市场定位,确定一级、二级、三级目标客源市场,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努力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的潜在市场。同时,我们还要眼睛向内,把“**人游**”作为重要的促销目标。三是改进宣传促销的方式方法。要运用产品营销的思路,采取媒体、节会、千人团等多种方式招徕游客,主动参加国际、国内各类旅游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积极举办各类旅游推介会、促销会、交流会。每推出一个景点,要突出其亮点与“卖点”。

把旅游促销活动与全市的重大节庆活动结合起来,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紧扣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年度主题,举办中国**旅游节,积极帮助和指导县市区办好天台山旅游文化节、中国江南长城节、中国石文化旅游节、仙居仙梅节、三门中国青蟹节等活动,真正做到“办一节、热一线、亮一城”,提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强区域合作,努力做到精品景区联结,山海名城联姻,市内市外联手,客源信息互送,合力打造甬台温高速黄金旅游线、杭甬台绍旅游圈和长三角旅游圈等,进一步加强“新天仙配”中国黄金旅游线的区域合作,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享、利益互惠。并要建立起区域内重大旅游活动信息互通平台。

积极申办如浙江—台湾海峡两岸“心手相连”等大型主题活动,精心组织如“万名港人**行”等活动,努力扩大港澳台和日、韩、东南亚旅游市场,积极组织参加省旅游举办的各类境外旅游促销活动,使入境旅游有新的突破。

5、规范和强化行业管理,推进产业要素协调发展。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依照《旅行社管理条例》,抓好旅行社的经营管理,抓好导游队伍建设。鼓励有志者积极参加国导和省导的资格考试,通过举办导游大赛等多种形式,丰富导游的业务知识,锻炼过硬的服务技能。抓好星级饭店的管理和服务。通过全市旅游系统万人岗位技能大比武、选派饭店高级管理人员赴外地先进酒店挂职锻炼、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等活动形式,进一步推动星级饭店管理上档次,服务上水平;抓好绿色饭店创建工作,三星以上饭店都能进入绿色饭店的行列。

产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是关键。广积人才,一靠培养,二靠引进。要把人才当作资源来使用,通过积极的人才政策,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进一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推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抓好“二个一百”素质工程建设(即百名优秀导游,百名优秀景区、饭店、旅行社经营管理者),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和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切实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按照《旅游安全综合目标考核责任书》的要求,狠抓旅游安全工作,建立完善处置突发事故的应急机制,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旅游安全无事故。

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建设,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6、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档次。

旅游业发展计划篇2

1、规范农家经营管理,提高农家乐经营服务水平。通过培训会、座谈会和星级评定等多种方式,促使他们依法规范经营,健康发展,提升农家乐自身经营服务水平。年,将农家乐经营业主培训与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结合,通过赴高校举办“农家乐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等形式,培养一批农家乐经营管理高级人才,进一步加快我县农家乐产业的发展。

2、打造特色,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品位。以街道村、四大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为主要对象,围绕农民风俗和农业观光两条主线,着力挖掘民俗文化、土特产资源及农事参与活动,深化和拓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内容,将之逐步打造成我县的农家乐精品示范村和示范点,全面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品位。

3、加强宣传促销,拓展农家乐市场。充分利用农家乐协会平,科学设计线路,编印宣传手册和依托“农家乐”网站等,将我县的农家乐旅游资源、农家乐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介,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知名度。对特色鲜明、服务规范、条件成熟的农家乐休闲旅游,要加强策划包装,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促销,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泛吸引游客。

三、主要工作安排

1、四月上旬,确定年各类培育创建对象。

2、四月下旬,编制完成农家乐宣传折页。

3、四月上旬—五月上旬,组织参加农家乐专题上海大型展示会专场;配合做好市农家乐宣传推介会,组合推出农家乐精品线路。

4、四月至十一月,适时组织举办“接近农家、享乐农事”等系列活动。

5、四月至十一月,做好农家乐特色村(点)创建指导工作。

6、五月至十月,配合做好“市十佳农家乐”评选活动。

7、七月,组织参加全市农家乐“三大基地”建设对象和重点骨干开发管理研讨班。

旅游业发展计划篇3

二目标任务

用5年时间,通过实施“百村万户”工程,举全市之力,全力扶持00个特色旅游村,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产品基地,带动和促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扶持百村农民开办农家乐,把乡村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繁荣和壮大我市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农民致富新的增长点,市民消费新的兴奋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

三工作内容

(一)特色百村选择。将选择00个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自然村作为扶持对象,接受大型企业的直接扶持,接受相关市直部门的政策和资金倾斜。

(二)策划规划引领。结合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列入“百村万户”工程的特色旅游村进行策划或规划提升,避免盲目建设。

(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六个一”工程,即:一条连接交通干道主要景区公路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一套完善的形象导识系统(包括标牌标识解说词等),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定数量的停车位,一定数量的旅游厕所和污水处理设施,一定规模的住宿餐饮购物设施等。

(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资源,设计开发和销售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形成“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扶持“公司+农户”等多种经营方式,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培育具有地方知识产权的乡村旅游品牌。

(五)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定期不定期宣传“百村万户”工程进展情况,重点推介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网络预订服务,鼓励旅行社和有条件的各类旅游集散中心,开展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对组织一定数量游客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游的旅行社进行奖励。

(六)人才培训。依托各类人才培训机构,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强对乡村党政干部旅游经营户和从业者的培训。结合农村远程教育文化站及科技辅导站等,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要把特色旅游村及其所在乡镇的党政干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户和从业者全部培训一遍。

(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开展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培育一批发展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建设,强化示范作用,全面提升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

(八)星级“农家乐”创建。依据或制订星级农家乐等级标准,规范“农家乐”等级评定和标准化管理,提升“农家乐”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按照“成熟一批,评定一批”的原则,将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全面推广。通过强化管理逐步规范,实现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四职责分工

此次“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由市旅游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工商联牵头组织,由市直其他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力支持,由大型国企民企具体实施。各单位的职责分工如下:

(一)由市县两级旅游农业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百村万户”前期考察特色村推荐帮扶联络与协调业务指导工作。

(二)由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负责推荐提供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名单,跟踪落实推荐的帮扶单位的帮扶情况。百家帮扶单位安排如

(三)旅游林业农业水利财政税务工商卫生环保消防金融土地等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在资金与政策上对帮扶村进行倾斜。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与各种支农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对符合条件的帮扶村给予优先支持。要出台对帮扶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帮扶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帮扶村的快速发展。

五工作步骤

(一)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和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处置。

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局,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各县区各帮扶单位也要成立专门的帮扶领导小组,要出台方案,制定项目推进表,扎实推进,确保工作有成效,不流于形式。

(二)调查摸底。市县两级旅游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特色百村的前期调查摸底工作,要选择有较大旅游开发价值有利于进一步策划打造的自然村进行帮扶,使帮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取得成绩。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对参加帮扶的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要进行调查摸底,要选择推荐有影响力有实力有爱心的企业对帮扶村进行帮扶,使帮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策划规划。各帮扶单位要深入帮扶村,了解熟悉帮扶村情况,并根据帮扶村的实际情况特点特色及旅游市场需求策划帮扶村的发展,请专业的设计单位对帮扶村进行规划提升,避免盲目建设。可按帮扶村发展的不同进程进行帮扶规划。对条件不是很成熟的帮扶村先进行帮扶帮助,帮助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员工培训,营造良好的接待环境;对条件已成熟的帮扶村进行提升改造,开发旅游商品,创建旅游品牌,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旅游业发展计划篇4

1、开工建设*大桥;

2、启动扶贫社区建设;

3、完成工业功能区第一期建设工程;

4、筹建镇卫生院;

5、建设56省道*段客车停靠点;

6、全面建成全镇所有康庄工程,并投入使用;

7、全面推行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投保覆盖率达80%以上。

8、加大生态村建设力度,继续在有条件村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活动。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扎扎实实地推进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1、努力改善生产条件,积极培育农业支柱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我们要继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不断壮大种养规模,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经济水果林、马蹄笋、蕾竹、杨梅、茶叶、鸡肉、稻田养鱼等种养业基地,以“三位一体”为抓手,努力打响“*”品牌索面,做大做强索面专业合作社,力争创办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对*江上游*段两岸流域治理工作,努力提高抗洪防旱能力,圆满完成东源片1081亩的标准农田建设、塘岙片744亩的水竹林改造、滩涂造地工程,大力开展*、*、*、*、*、*等村宅基地整理工程建设。同时,组织开展森林虫害防治工作,切实防止带有灭绝性的病虫害的发生。大力宣传保护森林和防止森林火灾的重要意义。坚持依法治林巩固绿化成果。完成黄岩、*等村开设防火生物隔离带6km。加大森林火灾和乱砍滥伐案件的处理力度,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300人次以上,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创业和就业能力,保质保量完成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任务。

2、盘活资源,用好政策,最大程度促进工业经济上新水平。争取市国司的支持,继续盘活闲置的合成氨、钾氮肥厂两国企资产和有关集体资产,整合现有土地资源,有效解决当前土地的瓶颈和制约问题,已经进厂施工的*市易车机械有限公司尽快建成投产。争取上级政府的倾斜政策,扶植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第一期进区的温州市兴德来服装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动工兴建并力争投入生产。力争第二期再引进一批生态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工业功能区。加大力度尽快妥善处理好大华村引进的温州市机械有限公司所导致的矛盾纠纷,确保进场施工并投入生产。加强对市中艺皮革有限公司、*市金鱼王鞋业有限公司、温州丰盛箱包配件厂等重点骨干企业的政策倾斜和扶植,积极创造工业发展软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争取工业产值比上年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3、继续整合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壮大新兴产业。加强对*、东源活字印刷术文化村等风景旅游资源的管理和深度开发,加快对*风景区的开发进度,力争完成通过*景区详规会审,广开门路,鼓励民间力量兴办农家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戈溪片的“农家乐”等特色旅游业。打响东源文化村旅游产业品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二、坚持不懈地加大城镇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1、继续加快交通工程建设步伐,全面完成康庄工程任务。*大桥工程资金筹措、招投标、放样、政策处理已经启动,今年1月份必须进场开工。全面启动,上半年将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牛九公路、56省道至黄岩段、*、彭宅、*等康庄工程实现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继续积极努力,配合上级抓好56省道复线拓宽工程,力争早日上马开工建设;争取市交通局的大力支持,在56省道建设客车接客点,一定程度上为百姓乘车提供了服务方便。

2、继续扩大“千百工程”建设。今年将以突出中心村建设,推进连片整治为方向,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努力把*集镇村和戈溪片的4个村、*、朱树坪、*村等建成“千百工程”整治村。

3、继续努力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今年我镇将在通过省级生态镇验收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改建和新建集镇排污管网,以及垃圾无害化处理,建立垃圾中转站,开展“乡村清洁行动”,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在村庄整治的基础上建成朱树坪、黄岩、*、*等一批生态村,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中去,努力打造*市的后花园。

三、始终不渝地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全面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着重做好以下四点工作。一是加强宣传,扎实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二是深化优质服务,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坚持上门服务,技术指导,提供生殖健康服务,扎实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力求在依法管理上取得新突破,对拒不兑现社会抚养费征收的对象一律运用法律等手段强制执行。四是坚持重心下移,强化镇村两级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村级计生员镇聘村用新机制。

2、进一步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强镇发展战略,继续支持帮助教育发展,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合理整合配置学校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继续完善和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完善安全医疗责任书,目标考核奖罚机制全面推进,重点加强直接面向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支持与配合上级和卫生部门做好镇中心卫生院的搬迁选址、兴建工作。全面实施健身计划,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3、切实关心民生民计问题,不断深化民政工作。进一步保障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改善敬老院基础设施,继续巩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全面深化殡葬改革,大力提倡移风易俗,禁止出大殡,防止青山白化,开展青山白化专项整治,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非法建坟行为,重点整治56省道沿线、农田保护区、住宅区、风景旅游区视野范围内的违章建坟。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营造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镇政府将自觉接受镇人大监督,继续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政务、村务公开,深化“村帐镇”制度、“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抓好“五五”普法教育,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进法治进程,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

2、深化平安创建工作,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重视协警队伍建设,壮大协警力量,力争今年协警队员再增加五名,各村建立护村队并相互协作;加强对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开展综治进民企活动,继续加强对村调解治保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村级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总体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排查化解各类社会纠纷矛盾。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认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规范化管理活动;加大扫除“黄赌毒”力度,在适当季节,组织镇村两级干部对山园、田头、屋角、阳台等进行罂粟种植大排查,抓帮教和转化,继续对全镇24名吸毒人员进行家访与帮教,积极宣传和教育广大群众远离,坚持不懈地做好6名人员帮教转化管理工作;努力化解大华片、洋湾片等一些村民擅自出卖荒地、溪滩以及无序采砂带来的纠纷矛盾等。

3、加快下山移民步伐和坚决完成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任务。积极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启动扶贫社区建设,力争解决*村实施村民异地搬迁,解决全镇一些山上村村民无屋住的困难问题。积极执行上级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政策,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按照“农户自愿参保、政府补助推动,保险公司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农户出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的缴费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全面落实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力争在20*年2月15日前完成全镇参保率达到80%的任务。

五、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和改善政府形象。

要完成好以上的工作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全面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创新型的政府。

一要讲学习。全体政府人员都要学习,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前要深入学习《文选》、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学习农村工作理论和农村社会实践。坚持向书本学习,向老同志学习,向群众学习,努力争做农村工作的理论者和实践者,从而真正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发挥“小政府、大服务”的作用。

二要讲服务。加强和改进政府机关工作作风,必须增强服务意识,要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把好事为实,实事办好,把群众的事办好办快。深入村居,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倾听民声,尊重民意,关心群众的冷暖苦乐,集中民智,发挥民办,出实招,求实效。严格政府工作人员规章制度,健全首问负责制度,深化机构改革,着力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旅游业发展计划篇5

二、成立XXX镇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民俗旅游业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地点设在XXX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由XXX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鼓励扶持政策(享受延庆县民俗旅游业鼓励扶持政策)

⒈农民可以利用自有房屋庭院进行民俗旅游业接待经营;在不违反国家基本农田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可利用承包农田、果园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民俗旅游产业服务设施。

⒉县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民俗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路、公厕、环境等方面的改造。

⒊林业、水利、公路、改水、改厕等方面的政策、资金视情况向民俗旅游产业倾斜。

⒋**----**年对民俗旅游业的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单位)实行统一办照,分散经营,免征各种税费。

⒌对于民俗旅游业的经营主体可依据小额贷款政策由县财政担保基金提供担保,为农民解决启动资金,每户贷款最高限额2万元。

⒍本着扶优扶强、树立典型、突出重点的原则,年终对先进典型;各乡镇、村、户各前3名给予表彰和奖励,奖励资金从专项资金中支付(具体奖励标准由县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制定)。

四、组织管理和服务

⒈镇民俗旅游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镇民俗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开发等项工作,协调解决民俗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协同有关部门规范、指导民俗旅游产业市场价格和服务。

⒉以村为单位组织民俗旅游业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规范服务、对外宣传、日常管理和协调等工作,统一为投资人办理工商、税务、卫生、旅游等相关手续。

⒊为确保民俗旅游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形成规模和地区特色,旅游局、XXX镇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对民俗旅游业接待户和民俗旅游业专业村实施行业管理。

对申请从事民俗旅游业的接待户进行联合验收,符合条件的,颁发“民俗旅游接待户”标牌;对于设施齐全配套、服务质量高的典型户颁发“民俗旅游标兵户”标牌,登记备案,实行动态管理。

旅游业发展计划篇6

关键词 发展;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普遍提高,这极大地刺激了旅游需求的增长,旅游产业迅速发展起来,身为旅游产业一员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也日见增多,与此同时,对于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综合研究却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对同是旅游类企业的酒店、旅行社、景区的研究却层出不穷。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作为旅游行业的上游企业,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乎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国内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做一个整合研究。鉴于此,笔者收集整理了2002年以来国家旅游局批准认定的具有甲级和乙级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名录,以及部分具有丙级资质和未评级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名录,在对它们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度剖析之后,力求能够挖掘出一些代表性的信息,以期对国内旅游规划行业的发展做出初步探析。

一、国内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发展轨迹

(一)初步萌芽阶段(1979-1985年)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考察黄山时,就提出要发展黄山旅游业,省域范围内面要有个规划,这是我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提出旅游规划[1]。虽然这一时期我国的旅游业开始起步,但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指导的旅游规划的理论和知识体系非常薄弱,缺乏具有指导性的著作,可资借鉴的旅游规划案例更是稀缺,从事旅游规划研究和实践的多是从相关学科转过来的学者。1979年,国家旅游局率先编制了部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1980年至1985年旅游事业发展规划(草案)》。与此同时,国家建设部门开始对一些景区、城市进行规划,林业部门也对森林公园进行规划、开发[2],这标志着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早期形态开始形成。但是专业性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在这一阶段并未出现,多是一些具有地学背景的专家和学者依托其他部门或者单位所做的旅游规划。

(二)探索求知阶段(1986-1999年)

我国于1986年正式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且写入“七五”计划当中,实现了旅游业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全国性的旅游开发热潮开始席卷而来,对旅游规划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旅游规划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这极大地引起了包括政府部门、院校、科研单位等众多领域人士的重视,他们意识到旅游规划对于构建整个旅游学体系的重要性,开始重新审视旅游规划行业在整个旅游业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于是,不断地有人开始探索旅游规划的发展规律,旅游规划的实践性工作也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果,如郭康等主持完成的《秦皇岛市旅游总体规划》(1988),孙大明、范家驹等人完成的《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1992),郭来喜等人编制的《北海市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1997),特别是1998年以后国内一些著名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开始大量编制区域级旅游规划,涌现出了一系列的省市级旅游规划成果[3],这些规划课题的完成对日后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发展以及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这一时期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已经出现,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中心(1999),但是数量却是屈指可数,而且都是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性质的,民营企业性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并未出现。

(三)发展壮大阶段(2000年以后)

这一时期地方性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规划的需求激增,旅游规划队伍开始不断壮大,外国专家参加省级旅游规划的编制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旅游规划的规范化趋势明显。自1999年3月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之后,于2000年11月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并于2002年认定了首批9家甲级和36家乙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2003年2月又颁布了作为国家标准的《旅游规划通则》,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发展从此步入快车道。2005年国家旅游局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取代了之前试用的《暂行办法》,对比两次《办法》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对甲、乙级规划单位的认定标准上作了修改,如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认定标准里面就增加了“获得乙级资质一年以上,且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三年以上”这一条内容,这标志着国家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管理日趋成熟,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认证体系。制度法规的完善,再加上这一时期国内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始蓬勃发展,不断壮大。

二、国内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发展与运行特征

(一)数量上迅速增长,时间跨度上分布不均衡

三十多年来,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原来依托其他部门单位到成立独立企业法人,从原来区区少数学者的实践到现在数量庞大的人才队伍,发展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截止到2012年底,国内具有甲级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71家,具有乙级资质的258家(不完全统计),以及不胜枚举的丙级和未评级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同时,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资质认定在时间跨度上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如在2002年认定首批9家甲级规划单位后,直到2007年才认定了第二批17家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中间五年的时间没有评定一家甲级单位(详见图1),这种不均衡一方面体现在国家的行政规制上,一方面也受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二)地域结构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不均匀

据笔者统计,329家甲乙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南地区,西北、华中和东北数量较少(详见图2、图3),其呈现的特征主要是:东部地区多、中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旅游发达地区多、欠发达地区少。其中北京市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数量在全国独占鳌头,以具有甲级资质的规划单位为例,全国71家里面就有24家在北京。

(三)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国内最早从事旅游规划研究和实践的是具有地学背景的专家和学者,他们为我国早期的旅游规划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开发出了一批经典的案例,培养了一大批旅游规划人才,他们通常比较擅长较大区域范围内的旅游总体规划。随着旅游规划行业的兴起,旅游规划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需求和要求都不断提高,这也就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人才来支撑,于是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甚至经济学界的专家和学者都开始涌入旅游规划行业,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人才队伍变得空前壮大,人才结构也越发多元化。与此同时,境外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也越来越多的进入我国旅游规划领域中,中外专家的竞争态势也愈加明显、激烈,这种激烈的碰撞和交流有利于旅游规划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人才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整个旅游规划行业的发展。同时,多层次、跨学科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编制旅游规划,有助于提高规划的质量,也有助于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规模化、多元化发展。

(四)成立的背景

1.规划勘察设计单位

其旅游规划业务主要依托于一些规划研究院、设计院等单位(一般具有甲级城乡规划资质),这些单位的主业是城乡规划、林业规划等,具有勘察设计各领域的规划设计资质。其旅游规划资质通常只是为了满足其完备的资质体系而申请,事实上,从中国的规划法律体系而言,城乡规划甲级资质单位业务范围不受限制,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旅游规划资质,甲级规划院亦可承揽旅游规划业务(以专项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名义)。在这类单位中除了各级政府和高校设立的城乡规划单位外,还有一些民营城乡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公司等,他们通过申请旅游规划资质,能够更多地参与旅游规划项目的竞标及主业所带来的相关旅游规划项目。以具有甲级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为例,依托于规划研究院、设计院的单位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民营的单位如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天一和恒景观规划设计院等。

2.科研院校系列单位

主要包括高校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以及社科院、中科院等下设的旅游研究中心。以具有甲级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为例,高校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的代表有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依托于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保继刚等人成立的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马勇等人组建的湖北大学旅游发展规划研究院。除了社科院、中科院等下设的旅游研究中心,部分省市社科院地理研究所也都下设旅游规划单位,如河北地理所、河南地理所、新疆地理所、广州地理所、西安地理所等。

3.行业主管部门下设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这一类单位主要包括国家旅游局、地方旅游局等,甚至还包括发改委等下属的事业单位。该类单位在全国来讲也是比较普遍,国家旅游局,江苏、浙江、山东、四川、广西、江西、陕西、海南、贵州等省级旅游局均下设旅游规划设计院所,而且其资质多为甲级,有些地市旅游局也下设旅游规划单位,如广州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贵阳振旅旅游发展规划设计中心等。

4.民营专业旅游规划公司

主要是指以旅游规划为主业或始业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除了挂靠一些顾问专家外,很少与大学、政府部门直接相关,一般是企业主在各级政府部门具有广大的人脉资源和关系网,因此能够在企业建立初期承揽一些旅游规划业务,逐渐发展成为“人脉关系+市场运作”的专业旅游规划公司。随着旅游市场的开放性不断提高,这类企业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也会是未来整个旅游规划行业的发展趋势。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有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甲级)、深圳市麟德旅游规划顾问有限公司(甲级)、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乙级)等。

5.其他类型

笔者把不属于上述几种类型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归为其他类型,它们主要是指一些园林工程公司、标识设计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广告策划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这类单位的主业不是旅游规划,但是它们大多会涉及到旅游规划的一部分,或者和旅游规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类型的单位一般旅游规划资质都不高,多是乙级及其以下的一些单位。这类单位的存在对丰富整个旅游规划行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虽然不是市场竞争的主力,却对整个市场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三、国内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当一部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综合实力较弱,难以保证业务质量

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综合实力良莠不齐,在行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不仅不同资质等级的单位综合实力差距较大,甚至是相同资质等级的单位在实力上也会相差悬殊,这当然跟其成立的时间,拥有的资金和专业技术优势等方面有很大关系,但同时也反映出行业主管部门在认定这些单位资质的标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从单位规模、业务范围、规划成果、人才的学历背景和职称等方面去衡量一家单位的综合实力。以拥有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最多的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市共有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24家,乙级61家,还有数量不详的丙级和未评级的单位不作考虑,笔者通过登陆它们的官方网站,查阅相关资料等途径,发现一些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综合实力的确较弱,特别是相比较那些在行业里的佼佼者而言,差距更是不言而喻。甲级资质的规划单位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些乙级、丙级甚至未评级的单位,他们的实力差距就更大,特别是一些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自身的实力实在是羸弱不堪,他们只是注册了法人资格,拥有了办公场所,却并未经过相关行业部门的认定,就贸然从事旅游规划业务,可想而知这样的单位肯定难以保证业务的质量。他们往往弄虚作假,敷衍了事,从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经营中渔利。近几年来兴起的“温泉旅游热”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一些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为了自身利益,罔顾事实,在没有温泉资源的规划区搞所谓的“烧水温泉”,这种做法不仅有悖于道德底线,也侵犯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单位对整个行业来说无异于害群之马,不仅损害了委托方的权益,也影响了旅游规划行业的声誉,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二)市场竞争不正当,管理体系不规范

由于国内大多数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成立的时间较短,他们无论是在自身实力还是在行业积累上都有很大的不足,再加上制度不完善,规章不健全,导致一些规划单位在市场竞争和内部管理上存在问题。自从我国大规模发展旅游业以来,旅游规划的供给相对日益旺盛的规划需求来说,比较紧缺,市场供求失衡必然会导致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缺乏正确的竞争意识和管理理念。虽然现在很多旅游规划项目已经实行了招投标机制,但人情项目、关系项目还是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地市级旅游规划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不透明、不公开的问题,这就导致了竞争的不正当和无序性[4],一些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为了一己私利而鱼目混珠、互相拆台的现象并不鲜见。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内部的管理体系不规范则集中表现在专业管理人员的匮乏上,而这种现象在一些院校性质的规划单位里面尤为突出。院校背景的规划单位虽然在专业技术人员上储备充足,他们水平一般也相对较高,但往往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员,不能够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这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是显然不利的。同时,由于旅游规划行业构成涉及面广,关联性强,要制定一部完整的、符合行业需求的法规,需要科学的论证和周到详尽的调研。虽然目前国家也制定了一些有关旅游规划行业的《通则》、《办法》等,但其本身的确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一些旅游规划设计单位钻《通则》、《办法》的空子,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声誉,也损害了委托方的利益。

(三)旅游规划缺乏与当地居民的有效沟通

旅游规划的编制是一项涉及面比较广、工作量比较大的系统工作,同时又是对知识和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性工作,这就需要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在编制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并且要及时的与当地居民和专家进行沟通与交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规划单位为了自身利益考虑,为了图方便省时间,一方面简化规划程序、照搬他人的规划文本,造成了规划成果的同质性很高,难以突出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又不及时甚至不屑与当地的居民和专家沟通,造成了对很多问题缺乏深层次了解,在旅游规划评审当中面临当地专家的抵制,同时,由于忽略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居民的诉求在旅游规划文本中无法体现,致使在旅游规划实施过程中损害了当地居民的权益,造成了与旅游开发商产生冲突、阻止游客进入景区等一系列不愉快事件的发生[5]。上述问题的存在给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直接影响了其声誉,使其陷入信誉危机。

(四)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比较模糊,难以形成行业壁垒

根据2005年国家旅游局令第24号《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第九条对不同等级资质的从业人员的规定(详见表1),我们可以看出对技术人员要求仅仅涉及到数量和从业年限。技术人员的绝对数量虽然能够衡量一个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资质,但是相对量(例如旅游规划专业人员的百分比)和各专业细分的技术人员的绝对量与相对量更科学。总体来说,资质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偏颇,从而造成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在等级上具有宽松性和漏洞,即申请较低的设计资质比较容易,从而造成进入旅游规划市场的设计单位的低等级性[6]。

四、我国旅游规划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一)旅游规划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预测

结合近些年来我国旅游规划单位的发展情况,笔者对国内旅游规划设计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预测:

其一,多元化发展——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社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7]。旅游规划行业应该以此为契机,不但要加强与旅游产业内部的融合,更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跨界融合,只有这样,整个旅游规划行业才能表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才能更好的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其二,市场化发展——事业单位改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流下,旅游规划将会以市场为服务对象,从前那种靠政府进行规划的方式将会渐离渐去。随着形势的发展,未来市场中那些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清晰的产权制度的单位将会占据主导地位,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旅游上市公司和旅游企业,委托进行旅游规划和研究[8]。而原来的许许多多的事业单位将会进行体制改革,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更好的效益。

其三,精细化发展——专业型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将会出现。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审定申请单位现有的成果和规划组成员的资格、组成等,来进行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资质等级认定,主要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三个等级。但是由于申请资质的单位有一大部分是高校和研究院性质的,它们本身的专业结构相对单一,不能很好的适应旅游规划的多学科特性[9],因此笔者以为未来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会在原有三个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门别类,例如可以衍生出红色旅游类、文化旅游类、生态旅游类、休闲旅游类等,这样会更加鲜明地突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特色,使委托方在招标时能够有的放矢。

其四,规范化发展——市场监管力度加大。旅游规划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是对目的地或景区长期发展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从而使其实现有序发展的目标。旅游规划还是一部严肃的法律文件,是旅游区发展必须遵守的行动纲领,一旦制定就应该产生法律效应[10]。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旅游规划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旅游规划单位能够编制出高质量的规划。

(二)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发展对策

1.建立旅游规划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强化旅游规划行业准入机制

为了应对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规划市场,以及与国外旅游规划设计市场接轨,我们有必要建立旅游规划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强化旅游规划行业的准入机制,为此我们可以借鉴会计行业的做法。首先,对于直接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的人员,要求他们必须持有旅游规划从业资格证,资格证可以通过专业技能考评的方式获得,这相当于给旅游规划行业设置了一个“敲门砖”。其次,建立注册旅游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要求旅游规划项目的牵头人及骨干成员必须具备注册旅游规划师的资格,注册旅游规划师除了要通过专业的技能考评外,更重要的是对其实际参与旅游规划成果的评定。最后,对于已经持有上述两证的规划人员,每隔两年重新审核一次,不断地提高规划人员的专业水平。

2.建立旅游规划成果与规划师业绩挂钩机制,明确两者之间的责任关系

国内外认证制度的经验表明,完善的认证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将会促进该行业的发展。由于旅游规划成果与规划师的责任之间没有明确的法律关系,即由于规划成果不当造成的损失不应由规划师负责,从法律角度来说,规划师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种责任的不明确很容易造成低质量、低水平的规划成果,因此,笔者以为应该为最终的旅游规划成果和实际参与的规划师(尤其是其中的骨干成员)进行双重备案,将旅游规划师的业绩好坏与规划成果的好坏挂钩,明确旅游规划师的责任。

3.加强旅游规划市场监督,完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内部管理体系

针对旅游规划市场中出现的不当竞争、恶性竞争,要坚决采取严打的措施,努力引导市场平稳有序的发展。为此可以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对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不当行为,或者以低质量的成果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的,给予社会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其旅游规划资质,取缔其旅游规划资格。同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在保证其规划质量的前提下,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坚决不做害群之马。具体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不定期的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及引进专业性的管理人才等途径来实现。

五、结束语

我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普遍增加,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将会是必然的趋势。外出旅游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被长期压抑的居民旅游需求将伴随着其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得到迅速释放[11]。与此同时,人们对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体验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高质量的旅游规划来支撑,只有有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整个旅游行业的运行才能更加顺畅。当前旅游规划行业日臻成熟,但是学术界对于整个行业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对作为行业主体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研究相对空缺,文章对此做出了尝试,但是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较差,可能难以全面准确的对整个行业做出分析预测。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各领域的人才研究旅游规划,进入旅游规划行业,随着旅游规划市场的不断成熟,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发展前景将会一片广阔。

参考文献

[1]许春晓.中国旅游规划的市场研究历程-上 [J].旅游学刊,2003,18(3):5-9.

[2]任静.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之我见[J].职业圈(现代软科学),2006,(3):54-55.

[3]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3,18(6):25-30.

[4]杨永德.谈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规划管理,2003,19(1):65-68.

[5]李永文,康洪成.旅游规划管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11(2):122-127.

[6]孙莉,黄小兵.中国旅游规划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构想——基于国内外认证制度的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6(S1):71-75.

[7]程锦,陆林.旅游产业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26(4):13-19.

[8]保继刚等.旅游区策划与规划案例[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旅游业发展计划篇7

马来西亚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与旅游政策

(一)马来西亚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马来西亚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从1990年开始受宏观经济以及相应的旅游政策的推动,马来西亚旅游业保持持续增长。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马来西亚旅游业造成了较大影响。在1997年马来西亚接待入境游客680万人次,比1996年下降20.7%;1998年持续下降,为520万人次,比1997年又下降了23.5%。此后,马来西亚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入境旅游业迅速恢复。1999年-2002年马来西亚接待入境游客分别为793万人次、1022万人次、1278万人次、1329万人次,与1998年相比增幅高达52.5%、96.5%、145.6%、155.6%。入境旅游收入则分别为1999年的123亿林吉特,2000年的173亿林吉特,2001年的242亿林吉特,2002年的259亿林吉特。

在此之后的2003 -2009年间,受国际环境影响旅游业的波动性加大。“非典”、“禽流感”、“美伊战争”、印度洋海啸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等都给旅游业带来危机,受环境的不利影响,马来西亚2003年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曾出现过短暂的下跌,在随后的2004年就从危机中恢复过来,当年接待入境游客1570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了48.5%。在2001-2005年的“八五计划”期间,马来西亚旅游业总收入增加了近一倍。由于长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趋势,目前旅游业已经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外汇收入来源,第三大经济支柱,2007年马来西亚国际游客人数更高达2097万人次,位列东南亚第一(见图1)。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出版的《2009年旅游竞争力报告》对全球130多个国家的旅游竞争力排名,马来西亚旅游竞争力在全球排32位,在亚太地区的25个国家中排第7位,在东南亚仅次于新加坡。这说明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区域范围来看,马来西亚的旅游竞争力都是较强的。该报告认为,推动马来西亚的旅游业继续发展,是因为该国拥有旅游政策法规方面的优势:“马来西亚政府在政策上对旅游业的优先度较高,其政策制定的透明度、旅游政策的完善和便于实施等方面都做得较好。这样的优势将在一段时间内使马来西亚东南亚国际旅游人次保持在第一的位置”。由此可见,除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商业环境及基础设施,旅游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施是马来西亚旅游业取得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二)马来西亚旅游政策实施概况

在旅游政策的含义上,国外学者认为旅游政策是一套规章、规则、准则、指示、发展或促进的目标和战略,它们为集体或个人制定了直接影响某个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及日常活动的决策框架(查尔斯・R・戈尔德耐等,2003)。国内有学者认为,旅游政策是政府部门根据特定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相应的旅游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这些准则既包括宏观性的指导思想以及发展方向,也包括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明确意见(魏小安,2009)。由此可见,旅游政策的目的在于引导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外交、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一系列目标,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在宏观层面为旅游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旅游供给水平。

马来西亚二十几年来旅游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就体现了旅游政策的这一内涵。马来西亚实行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政府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以政策性调节为主,其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主要措施体现在国家经济纲领中,围绕这一政策目标制定有关国家旅游发展政策、专项旅游政策并加以实施。

马来西亚国家经济纲领中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1956-1990年间,马来西亚先后执行了7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2个马来亚“五年计划”,5个马来西亚“五年计划”)。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历次“五年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经济结构,开发资源,建设并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最终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缩小国民收入差距等(马燕冰,2011)。虽然每个“五年计划”有所侧重,但都留有重要篇幅,对发展旅游业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政府投资方向等内容。

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马来西亚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随后其政府认识到不能将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单一的外向型制造业,决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调整,并把旅游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门。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马来西亚政府在1991 -2010年期间的四个“马来西亚五年计划”(即“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中提出了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具体措施。表1为马来西亚政府历次五年计划中对旅游业发展的投资总额。

(一)“六五计划”和“七五计划”

1991年6月,马来西亚政府颁布《1991-2000年经济发展纲要》,这个发展纲要包括了两个五年计划即“六五计划”(1991-1995年),“七五计划”(1996-2000年)。

马来西亚在“六五计划”中专门提到了国家形象问题,并决定通过发展旅游业,达到改进马来西亚国家形象并促进国家统一的目标。

在“七五计划”中,马来西亚将国家旅游业形象建设目标确定为“马来西亚人的生活方式”(Malaysian way of life);并进一步计划确定了新的旅游产品,包括乡村旅游、社区旅游和自然旅游;并特别重视发展生态旅游,认为通过生态和农业资源等旅游业项目,能使马来西亚所独特的热带气候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二)“八五计划”

在第八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中马来西亚政府提出了抢占新的国际性旅游战略市场的目标,并且提出将吉隆坡国际机场发展成区域航运中心;同时还主动提出了发展休闲、航海、游艇等新的旅游项目,以对应亚洲新的增长需求;该计划还进一步建议通过发展飞机-游轮包价旅游,加强与中远距离旅游市场的经济联系;并主动提出了东盟在航海旅游及营销上进行区域合作的计划。“八五计划”首次显示了马来西亚对发展旅游业的自信,因为在这个五年计划中,马来西亚而是将自身定位为东南亚旅游业的合作者、开拓者,而不再是新加坡和泰国的副手。

(三)“九五计划”

由于受伊拉克战争和SARS等事件的影响, 2003-2004年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都出现较大幅下跌,这让马来西亚政府在“九五计划”(2006-2010年)中,特别强调维持区域内外和平稳定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并第一次把发展旅游业,与扩大出口、吸引投资和开拓新的市场视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四个重点。马来西亚在“九五计划”中提出了到2010年,每年吸引2460万游客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九五计划”甚至提出国际市场营销方面的具体措施:例如“改造专门负责马来西亚旅游业对外宣传和市场营销工作的马来西亚旅游促进局(Malaysia Tourism Board),实行私有部门的经营和管理方式,以增加该部门的活力,提升营销效率”。

为了实现历次“五年经济计划”中发展旅游业的目标,马来西亚政府从1971年“二五计划”开始就投入专项资金发展旅游业,资金用于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港口、机场等入境场地的升级改造工程。1990年以后为了继续建设和维护国内旅游设施,开拓国际旅游新的市场,实现对外宣传马来西亚形象的目的,马来西亚政府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专项投入,“六五计划”为533.9百万林吉特,“七五计划”为605.5百万林吉特,“八五计划”为1009百万林吉特,“九五计划”更高达1847.9百万林吉特(Azizan Marzuzi,2010)。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投入的快速增长,体现了马来西亚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和决心。

国家层面政府主导制定的国家旅游发展政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然马来西亚有旅游资源上的优势,政府也主动发展旅游业,但在如何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马来西亚各州之间有着明显的分歧(R.J.G.Wens,1982)。这种因地域和部门差异导致的矛盾,曾在一段时期内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来西亚政府宏观旅游政策上的另外一个举措就是出台国家旅游发展政策,规划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协调马来西亚政府部门与各州的权限。

马来西亚的国家旅游发展政策包括:1975年的《马来西亚旅游发展计划》(Malaysia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1989年的《国家旅游业发展指引》(Guidelines for 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1990年出台的的马来西亚旅游政策文件(Malaysia tourism policy document),1992年的《国家旅游政策研究》(National Tourism Policy Study),2003年出台的国家旅游政策(The Second National Tourism Policy)。其中,1992年的《国家旅游政策研究》影响最广。

1992年,马来西亚政府出台的《国家旅游政策研究》内容包括旅游业的规划、开发和营销、协调政府部门与各州权限等广泛的政策。引人注目的是,这份国家旅游政策中,设立了发展旅游业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目标:在经济上要解决就业、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经济公平发展等目标;在政治上要发展外交、改进国际形象、促进国家统一等目标;同时实现社会发展、推动文化交流等社会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马来西亚提出对其“海洋、沙滩”等旅游产品格局进行突破,决心发展一系列的新形态产品,包括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遗产旅游、会议与展览等。同时通过大量投资旅游购物业和举办“销售嘉年华”活动,将马来西亚建成著名的旅游购物目的地。

通过出台专门的旅游发展政策,确立发展旅游业的目标,开发新形态的旅游产品,马来西亚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都为实现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承担一部分任务,有利于从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也有利于旅游资源差异较大的各州根据自身实际,开发优势旅游项目或产品。

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专项旅游政策

除宏观旅游政策以外,马来西亚还比较重视专项旅游的发展,制定实施了很多具体的专项旅游政策。

(一)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2001年马来西亚艺术文化和旅游部下属的一个专家咨询小组,代表联合国开发署和世界旅游组织,起草了一份乡村旅游总规划,为发展马来西亚的乡村旅游设定了诸如:提高乡村旅游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使旅游者能通过参加乡村旅游获得全新的旅游体验;使乡村旅游收入在5年内由现有的3.5亿林吉特增加到10亿林吉特等一系列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这份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保证安全、提供舒适的住宿接待设施的主要措施,并把乡村旅游和热带风情进行结合,让游客参与一些诸如种植水稻等体验性活动。

通过乡村旅游,让旅游业受惠人群遍及到广大乡村社区,而且能让旅游者加强和乡村社区的互动、吸引更多游客在马来西亚游览。实践证明,马来西亚着力推广乡村旅游,有利于完成国家旅游政策中所提到的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家生态旅游计划

1996年,马来西亚的非政府组织―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了国家生态旅游计划。这份计划较为详细地涵盖了如何管理自然保护区、整合政府资源、获取财政支持、吸引当地居民参与、联合营销等,如今该计划成为了马来西亚发展生态旅游的实际指导准则。通过此计划,马来西亚在生态旅游的实践中走在了国际的前列。

(三)学生旅游项目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马来西亚开始重视对特殊群体的旅游奖励,并出台一系列的项目,当中影响最大的是2001年由旅游部门和教育部联合推出的,旨在让更多学生参与旅游的学生旅游项目(Student Tourism Programme)。政府希望通过这一项目培养青少年的旅游、爱国热情,并希望通过旅游活动解决这一群体的种种不良嗜好,进而培养全民的旅游意识。

(四)第二家园项目

为了吸引外资,也为了鼓励更多的外国游客频繁地访问马来西亚,马来西亚2002年在全球范围推出了“马来西亚第二家园项目”。符合资格的外国人加入该项目后除给予10年有效期的护照自由出入外,还将在马来西亚享受自由购置房产、免税购买汽车、定期存款利息免税、子女就读当地学校等一系列的权利。据统计,“马来西亚第二家园项目”自2002年启动以来,至2010年3月为止共有15816人/户加入,其中以中国、孟加拉、英国和日本等国国民居多。不少人认为该项目有较大的吸引力,因为“只需将个人22万元人民币或家庭33万元人民币,折合成林吉特,存入马来西亚境内的任意一家银行,就如同瞬间获得一张‘绿卡’,可以一边享受存款利息,一边拥有在马来西亚的定期居住权,并在当地投资”(王博,2007)。

在旅游业发展得比较成熟之后,马来西亚将视野由传统的旅游活动向扶贫、生态、修学和移民等专项旅游方面拓展,不仅为旅游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供给,也提高了马来西亚旅游业发展的水平。

马来西亚旅游政策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国家经济计划、国家旅游发展政策、专项旅游政策构成了马来西亚旅游政策的主框架,在这一框架以外,马来西亚政府还采取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基金、旅游专项发展基金和税收优惠等财政手段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基于上文对马来西亚旅游政策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及启示:

第一,从马来西亚近20年历次的“五年经济计划”中可以发现,马来西亚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始终在国家战略层次之上,并且具有明显的延续性。旅游业在国家经济纲领性文件中不但占据一定的地位,还往往有专门的目标和措施的描述,始终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财政投入的快速增长,更体现了马来西亚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和决心。

第二,发展旅游业要有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发展旅游业必然有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目标,马来西亚政府对旅游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有明确的定位和预期,虽然制定一系列旅游政策的目的在于引导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但没有仅因经济收益把旅游业单纯视为一个需要着力推动的产业,而是希望旅游业能够嵌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之中,解决包括政治、教育、社会和文化在内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发展旅游业达到国家的整体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过度重视经济目标而忽视了社会的发展,显现出诸多问题,马来西亚旅游政策的经验值得借鉴。

第三,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立足自身优势,实行差异化的战略。与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邻国相比,马来西亚也拥有海滩、阳光、岛屿等热带自然景观,但马来西亚坚持适度发展的思路,没有一味追求发展速度和扩张规模,而是寻求保护和发展共赢的中间道路,其生态旅游的实践走在世界的前列,许多旅游景区虽然经过多年经营仍然保持着完好的原生态景象,在世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这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大卖点。更为可贵的是,马来西亚政府以该国多元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优势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并精心开发各种专项旅游产品以满足各种不同的旅游需求,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马来西亚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Malaysia Tourism Promotion Board. Annual Report of Malaysia Economy[R]. Malaysia Tourism Promotion Board .Year 2005-2009

2.WEF. The Travel and Tourism Competitive Report 2009 [R].World Economic Forum,2009

3.查尔斯・R・戈尔德耐,J・R・布伦特・里奇,罗伯特・W・麦金托什.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魏小安.旅游政策与法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马燕冰.列国志:马来西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Government of Malaysia.Sixth Malaysia Plan, 1991-1995[R]. Kuala Lumpur: Government Printers,1991

7.Government of Malaysia. Seventh Malaysia Plan, 1996-2000[R]. Kuala Lumpur: Government Printers,1996

8.Government of Malaysia. Eighth Malaysia Plan, 2000-2005[R]. Kuala Lumpur: Government Printers,2000

9.Government of Malaysia. Ninth Malaysia Plan, 2005-2010[R]. Kuala Lumpur: Government Printers,2006

10.Azizan Marzuzi.Tourism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A Review On Federal Government Policies[J].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es in Urban Management, 2010(11)

旅游业发展计划篇8

2.1旅游资源

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重点突出旅游二字,其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才能开展旅游活动。在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兴产业,并具有客观的发展前景。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方式多样化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旅游资源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各地区景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2.2产业间的整合

任何的产业都不可能独立开来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他相关产业。旅游业也不例外,在开展旅游景区生态规划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进行整体规划,更要强调突出旅游业与当地支柱产业的相关度。所以,进行景区生态规划,必须从产业间的关系入手,做到有效整合,以满足游客、景区所有者、景区地居民等多方的需要,进而达到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战略规划。

2.3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生态规划必须要在不破坏当地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进行,这是规划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对当地景区过于保护,保护过度了,不仅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会阻碍当地经济的提高;当然开发过度了,生态环境就会失衡,景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就会面临侵蚀。所以说,必须要寻找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良性发展路线。景区生态规划要重视景区资源和环境的未来发展状况,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分析景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而积极规划,长远发展。

3.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实施策略

3.1开发旅游景区的特色旅游产品

随着绿化意识的逐渐深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向自然化方向发展,开始饮用天然饮料,渴望居住环境绿色化等等。在进行景区生态规划设计时,引入纯天然设计风格,强调景观自然色彩和绿化材料的应用,采用多种艺术风格和手法,在“回归自然”的主题上下功夫,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让人们通过产品联想到自然。

3.2开发特定文化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

在确保景区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背景下,景区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其所特有的资源优势推动与旅游相关其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发挥旅游景区的多元综合功能。譬如说,可以利用景区中优美的山水组合和景观美感,联系摄影公司,将其作为婚纱照拍摄外景场地,同时还可以联合当地相关组织,开展以“爱情山水”为主题的摄影、绘画大赛等;景区所具备的旅游资源丰富,植物和岩石的种类繁多,景区相关负责人可以联系当地的中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帮助中小学生认识各类岩石和植物,并对其进行生态旅游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

3.3开发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

在旅游景区的经济市场竞争中,旅游商品是当中的一个杀手锏,对景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能提高景区在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能进一步会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因此,景区在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可开发地方特产、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等,以促进当地传统文化、艺术及工艺品的复兴,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唤醒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

3.4建立和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

一方面,景区可以明确自然规划区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优秀的生态旅游队伍。另一方面,景区可以从游客入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激发游客对大自然的热爱,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达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旅游业发展计划篇9

到年底,全市旅游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共有6个,计划总投资11.81亿元,到年底,累计投入资金5.5535亿元。其中,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计划投资6600万元,去年投入资金1470万元,累计投入总资金5550万元(年以来省旅游扶贫资金250万元),完成了通往旅游区18公里水泥路、7公里路基、2座山门、2公里景区步道、2500平方米停车场、观景台、调节蓄水坝清基和征(租)用山地等工作,现景区上游调节池大坝、停车场、旅游接待中心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八月底竣工,九月份开业;揭西石内河漂流旅游区项目,计划投资4500万元,去年投入75万元,累计投入资金335万元,首期工程已峻工,投入使用,正在计划开发建设石内河冰川石臼科研旅游和石内河上游旅游自然生态观光度假项目;揭西京明旅游度假区,计划总投资3.9亿元,年投入4275万元,累计投入资金2.595亿元,其主体建筑项目度假村现已开业,娱乐中心、总统别墅、小动物园、人工湖、商贸中心大楼、茶文化研究中心及其它配套建设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从五经富引温泉水到旅游度假区开发休闲温泉功能区已动工兴建;揭东龙尾明月湖旅游度假区,计划总投资1.2亿元,现累计投入资金2300万元,完成了旅游详细规划、7公里路基、蓄水坝和15万株绿化林;市区神港公园,计划总投资1.3亿元,年投入250万元,累计投入资金2700万元,首期工程已峻工,投入使用;市区榕江大酒店商业中心,计划总投资4.3亿元,已投入1.87亿元,目前主体建筑已完成,进入全面装修阶段,计划年8月份以后试业。这些项目的建设投入使用,将使我市旅游业有一个大的改观,也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揭西京明旅游度假区自年1月1日开业以来,人流络绎不绝,年共接待过夜游客15835人次,旅游营业收入906万元,今年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51837人次。该项目共解决就业近500人,有效地推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建成后,将与周边景区形成旅游圈,据调查论证,年接待游客可达30万人以上,解决当地农民就业200人以上,并带动周边四个乡镇15万人脱贫奔康。

二、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促发展。一是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确定招商引资项目;二是加强规划工作,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建设。各重点项目都十分注重景区的具体规划。如揭东明月湖旅游度假区在未开发建设之前,先请省规划专家进行详细规划,然后再根据规划进行建设,确保有序开发。

(二)加大力度抓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积极策划,提供优质服务,主动招商引资。如针对揭西五经富温泉度假区因土地问题无法开发建设,但其温泉资源又相当丰富的实际,市旅游局和京明度假村经过科学论证分析,决定从五经富引温泉水到揭西京明度假村开辟温泉功能区,既利用了资源又丰富了京明度假村的旅游项目,一举两得,现该项目已在设计中。二是通过新闻媒体、印制旅游招商资料大力宣传,组织力量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广泛进行招商引资,特别是针对我市是新建市,地方财政困难,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没法投入资金的实际。通过招商引资,重点吸引外资、民资投入。目前6个重点开发建设项目累计投入的5.5535亿元资金,除省拨给旅游扶贫资金250万元之外,其余资金都是外资、民资。

(三)抓旅游扶贫有效带动资源开发建设。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在加快产品开发建设、拉动社会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资金“四两拔千金”的引导效应非常明显。自年以来,省政府决定每年拨出3000万元的旅游扶贫资金,扶持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我市的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惠来客鸟尾石笋奇观旅游区被批准为旅游扶贫项目,二个项目的开发建设证明,省政府旅游扶贫的决定,对推动贫困山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山区群众就业,带动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县域经济,改善环境,推进贫困地区脱贫奔康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利用省250万元扶贫资金修建景区道路及配套设施,从而引进深圳投资商5500万元的投入,有效促进景区的开发建设。

(四)加强对已开工建设的景区(点)工程的跟踪管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展。市旅游局经常组织专门力量对现正在建设的揭东明月湖度假区、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和市区榕江商贸中心等项目进行指导、服务、检查、督促,保证这些项目都能按规划中的项目进行建设。

三、建议

旅游业发展计划篇10

到2004年底,全市旅游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共有6个,计划总投资11.81亿元,到2004年底,累计投入资金5.5535亿元。其中,揭西黄满?瀑布旅游区,计划投资6600万元,去年投入资金1470万元,累计投入总资金5550万元(2002年以来省旅游扶贫资金250万元),完成了通往旅游区18公里水泥路、7公里路基、2座山门、2公里景区步道、2500平方米停车场、观景台、调节蓄水坝清基和征(租)用山地等工作,现景区上游调节池大坝、停车场、旅游接待中心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八月底竣工,九月份开业;揭西石内河漂流旅游区项目,计划投资4500万元,去年投入75万元,累计投入资金335万元,首期工程已峻工,投入使用,正在计划开发建设石内河冰川石臼科研旅游和石内河上游旅游自然生态观光度假项目;揭西京明旅游度假区,计划总投资3.9亿元,2004年投入4275万元,累计投入资金2.595亿元,其主体建筑项目度假村现已开业,娱乐中心、总统别墅、小动物园、人工湖、商贸中心大楼、茶文化研究中心及其它配套建设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从五经富引温泉水到旅游度假区开发休闲温泉功能区已动工兴建;揭东龙尾明月湖旅游度假区,计划总投资1.2亿元,现累计投入资金2300万元,完成了旅游详细规划、7公里路基、蓄水坝和15万株绿化林;市区神港公园,计划总投资1.3亿元,2004年投入250万元,累计投入资金2700万元,首期工程已峻工,投入使用;市区榕江大酒店商业中心,计划总投资4.3亿元,已投入1.87亿元,目前主体建筑已完成,进入全面装修阶段,计划2005年8月份以后试业。这些项目的建设投入使用,将使我市旅游业有一个大的改观,也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揭西京明旅游度假区自2003年1月1日开业以来,人流络绎不绝,2004年共接待过夜游客15835人次,旅游营业收入906万元,今年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51837人次。该项目共解决就业近500人,有效地推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揭西黄满?瀑布旅游区建成后,将与周边景区形成旅游圈,据调查论证,年接待游客可达30万人以上,解决当地农民就业200人以上,并带动周边四个乡镇15万人脱贫奔康。

二、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促发展。一是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确定招商引资项目;二是加强规划工作,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建设。各重点项目都十分注重景区的具体规划。如揭东明月湖旅游度假区在未开发建设之前,先请省规划专家进行详细规划,然后再根据规划进行建设,确保有序开发。

(二)加大力度抓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积极策划,提供优质服务,主动招商引资。如针对揭西五经富温泉度假区因土地问题无法开发建设,但其温泉资源又相当丰富的实际,市旅游局和京明度假村经过科学论证分析,决定从五经富引温泉水到揭西京明度假村开辟温泉功能区,既利用了资源又丰富了京明度假村的旅游项目,一举两得,现该项目已在设计中。二是通过新闻媒体、印制旅游招商资料大力宣传,组织力量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广泛进行招商引资,特别是针对我市是新建市,地方财政困难,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没法投入资金的实际。通过招商引资,重点吸引外资、民资投入。目前6个重点开发建设项目累计投入的5.5535亿元资金,除省拨给旅游扶贫资金250万元之外,其余资金都是外资、民资。

(三)抓旅游扶贫有效带动资源开发建设。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在加快产品开发建设、拉动社会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资金“四两拔千金”的引导效应非常明显。自2002年以来,省政府决定每年拨出3000万元的旅游扶贫资金,扶持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我市的揭西黄满?瀑布旅游区、惠来客鸟尾石笋奇观旅游区被批准为旅游扶贫项目,二个项目的开发建设证明,省政府旅游扶贫的决定,对推动贫困山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山区群众就业,带动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县域经济,改善环境,推进贫困地区脱贫奔康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揭西黄满?瀑布旅游区利用省250万元扶贫资金修建景区道路及配套设施,从而引进深圳投资商5500万元的投入,有效促进景区的开发建设。

(四)加强对已开工建设的景区(点)工程的跟踪管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展。市旅游局经常组织专门力量对现正在建设的揭东明月湖度假区、揭西黄满?瀑布旅游区和市区榕江商贸中心等项目进行指导、服务、检查、督促,保证这些项目都能按规划中的项目进行建设。

三、建议

旅游业发展计划篇11

到2004年底,全市旅游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共有6个,计划总投资11.81亿元,到2004年底,累计投入资金5.5535亿元。其中,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计划投资6600万元,去年投入资金1470万元,累计投入总资金5550万元(2002年以来省旅游扶贫资金250万元),完成了通往旅游区18公里水泥路、7公里路基、2座山门、2公里景区步道、2500平方米停车场、观景台、调节蓄水坝清基和征(租)用山地等工作,现景区上游调节池大坝、停车场、旅游接待中心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八月底竣工,九月份开业;揭西石内河漂流旅游区项目,计划投资4500万元,去年投入75万元,累计投入资金335万元,首期工程已峻工,投入使用,正在计划开发建设石内河冰川石臼科研旅游和石内河上游旅游自然生态观光度假项目;揭西京明旅游度假区,计划总投资3.9亿元,2004年投入4275万元,累计投入资金2.595亿元,其主体建筑项目度假村现已开业,娱乐中心、总统别墅、小动物园、人工湖、商贸中心大楼、茶文化研究中心及其它配套建设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从五经富引温泉水到旅游度假区开发休闲温泉功能区已动工兴建;揭东龙尾明月湖旅游度假区,计划总投资1.2亿元,现累计投入资金2300万元,完成了旅游详细规划、7公里路基、蓄水坝和15万株绿化林;市区神港公园,计划总投资1.3亿元,2004年投入250万元,累计投入资金2700万元,首期工程已峻工,投入使用;市区榕江大酒店商业中心,计划总投资4.3亿元,已投入1.87亿元,目前主体建筑已完成,进入全面装修阶段,计划2005年8月份以后试业。这些项目的建设投入使用,将使我市旅游业有一个大的改观,也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揭西京明旅游度假区自2003年1月1日开业以来,人流络绎不绝,2004年共接待过夜游客15835人次,旅游营业收入906万元,今年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51837人次。该项目共解决就业近500人,有效地推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建成后,将与周边景区形成旅游圈,据调查论证,年接待游客可达30万人以上,解决当地农民就业200人以上,并带动周边四个乡镇15万人脱贫奔康。

二、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促发展。一是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确定招商引资项目;二是加强规划工作,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建设。各重点项目都十分注重景区的具体规划。如揭东明月湖旅游度假区在未开发建设之前,先请省规划专家进行详细规划,然后再根据规划进行建设,确保有序开发。

(二)加大力度抓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积极策划,提供优质服务,主动招商引资。如针对揭西五经富温泉度假区因土地问题无法开发建设,但其温泉资源又相当丰富的实际,市旅游局和京明度假村经过科学论证分析,决定从五经富引温泉水到揭西京明度假村开辟温泉功能区,既利用了资源又丰富了京明度假村的旅游项目,一举两得,现该项目已在设计中。二是通过新闻媒体、印制旅游招商资料大力宣传,组织力量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广泛进行招商引资,特别是针对我市是新建市,地方财政困难,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没法投入资金的实际。通过招商引资,重点吸引外资、民资投入。目前6个重点开发建设项目累计投入的5.5535亿元资金,除省拨给旅游扶贫资金250万元之外,其余资金都是外资、民资。

(三)抓旅游扶贫有效带动资源开发建设。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在加快产品开发建设、拉动社会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资金“四两拔千金”的引导效应非常明显。自2002年以来,省政府决定每年拨出3000万元的旅游扶贫资金,扶持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我市的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惠来客鸟尾石笋奇观旅游区被批准为旅游扶贫项目,二个项目的开发建设证明,省政府旅游扶贫的决定,对推动贫困山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山区群众就业,带动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县域经济,改善环境,推进贫困地区脱贫奔康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利用省250万元扶贫资金修建景区道路及配套设施,从而引进深圳投资商5500万元的投入,有效促进景区的开发建设。

(四)加强对已开工建设的景区(点)工程的跟踪管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展。市旅游局经常组织专门力量对现正在建设的揭东明月湖度假区、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和市区榕江商贸中心等项目进行指导、服务、检查、督促,保证这些项目都能按规划中的项目进行建设。

三、建议

旅游业发展计划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6-0059-08

1 引言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旅游发展规划的兴起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紧密相联系,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成为旅游规划管理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是赋予规划权威性的过程,也是对旅游规划成果进行全方位质检和深加工,使其合格化进而合法化的核心环节,对于保障规划实施效果意义重大。

国外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博德-波维(Baud-Boyy)、麦金托什(McIntosh)、爱德华・因斯克普(Edward Inskeep)等学者指出,旅游规划评审是旅游发展规划工作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霍尔(Hall)认为,对旅游发展规划政策的评审将会是公众更好对旅游业发展创新支持和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皮尔斯(Pearce)通过参与国家和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实践,强调实践顾问和专家委员会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中的重要作用。杰瓦特、东升(Cevat Tosun)指出,土耳其的旅游发展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对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带来了深远影响。阿比(Abby)指出,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实施建立在政府部门干预和大型旅游规划机构基础上,其结果导致外部资金和势力处于支配地位,而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呈现出边缘化状态。于克塞尔(Yuksel)以土耳其的世界遗产地棉花堡作实证研究,探讨了棉花堡旅游发展规化评审涉及的利益群体,通过公众会议(Public Meeting)对棉花堡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旅游发展规划实施进程和实施效果反馈等方面提出建议。

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张广瑞、杨逸畴、王旭科等学者认为,国家对旅游规划成果鉴定和验收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和权威机构,旅游规划评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评价系统,从而导致旅游评审环节缺乏权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许韶立解析了中国旅游规划市场中的“怪现象”章尚正揭示了旅游规划评审存在“潜规则”。李永文探讨了旅游规划评审非严肃性与旅游规划工作科学性存在矛盾。陆相林分析了旅游规划失灵的一般演进过程,提出了旅游规划评审听证办法,以期实现对旅游规划评审的监督作用。陈丽提出政府部门委托旅游规划的存在风险,建议将旅游规划评审实施自审、盲审和终审相结合。缪芳运认为旅游规划形成和实施前提是旅游规划委托方、编制方、评审方和管理方形成虚意相关者,呼吁建立旅游规划评审人员信用和评价体系。于定明认为应从明确评审法律地位、确定评审标准、制定评审人员行为规范和完善评审程序方面完善旅游规划法律制度。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研究对象仅局限环节研究,未能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内容维度与管理维度相结合,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定性语言对发展规划评审进行描述和批判,从系统的视角去研究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评价体系尚存空白。

2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构建

2.1理论应用

系统论思想不仅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认识论基础,更为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基于系统论视角,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笔者认为它主要由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系统、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3个主体部分构成(见图1)。

首先,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要面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系统,即谁(Who)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或者

谁承担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根据《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要求,具有规划设计等级资质的单位才能承担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任务。然而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实践中,往往忽略了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要素的审查,结果导致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风险”。其次,旅游发展规划评审面对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它涉及旅游目的地环境系统、客源系统、吸引系统和支撑系统。在评审实践工作中,重点对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各要素进行审查和评价。最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面对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谁是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主体?或者谁承担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同时涉及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成果规范管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要素包括规划评审人员、组织形式、评审程序、规划鉴定和成果管理。

与此同时,结合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实践工作,旅游规划评审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见图2)。其中,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利益相关者为旅游规划委托方、旅游规划编制主体、旅游规划评审专家、旅游规划管理者和相关行政管理者,这是由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利益相关者在旅游规划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体系中处于技术审查和行政管理地位。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边缘利益相关者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社区、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企业、旅游法律顾问。虽然这些利益相关者群体与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有着直接的关联,但在当前的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体系中仍处于被动和边缘地位,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会议上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更难以听到他们对旅游发展规划的意见表达。

2.2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体现旅游行政部门管理职能和技术规范要求,本文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选取以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为主要根据,其中,《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明确了旅游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中的旅游发展规划对象子系统指标选取提供了基本参考依据;《旅游规划通则》强调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重点内容,它涉及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规划成果技术合理性和操作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规定了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以及资质管理要求。同时,结合笔者亲身参加的旅游发展规

划实践课题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参与工作,对 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初次遴选,然后邀请来自陕西省旅游局、陕西安康市旅游局、陕西凤县旅游局、成都都江堰旅游管理局、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公司、深圳麟德旅游规划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多彩旅游策划顾问有限公司、陕西师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西外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等部门的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城市规划、景观生态、旅游经济、市场营销、园林设计等专业领域的长期从事旅游规划和参与规划评审工作的126名专家,对初步遴选的各项指标进行筛选和整合,并给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因此,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主要由规范性指标、科学性指标、可行性指标和创新性指标等4个指标层面组成。

2.2.1规范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规范性是评审工作的基础,它包括规划编制单位规范性和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两个层面,其中,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的资质等级是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选择的重要根据,也是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审查旅游规划成果是否具有合法性和规范性的根本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指标涉及规划编制内容齐全、规划文本词语准确、规划图件要素规范和规划图文完整一致等内容。

2.2.2科学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科学性是评审工作的重点,它包括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和规划编制成果内容科学性两个层面内容,其中,旅游规划编制主体人员组合是衡量发展规划科学性指标,为后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人员资质和管理提供依据。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中的基础条件分析、客源市场分析预测、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行动计划成为衡量成果科学性的重要指标。

2.2.3可行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可行性是评审工作的核心,它包括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和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两个层面内容,其中,旅游发展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是旅游业发展方向指南和目标导向,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市场营销等在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中占据重要地位。

2.2.4创新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创新性是评审工作的亮点,它包括规划编制内容创新性和规划编制技术创新性两个层面内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委托方、评审方非常注重对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深度和广度进行审查,同时,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汇报成果内容展示、成果内容社会公众展示形式、规划成果内容解读、规划技术路线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等方面,成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关注的亮点指标。

2.3指标体系评价

在确定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规范性指标、科学性指标、可行性指标和创新性指标4个一级指标基础上,分别构建8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由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以主观性为主,且指标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故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借助软件Wolfram Mathematica7.0计算得出各个指标权重,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3 结果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的可行性指标权重(0.341)最大,体现出旅游发展规划可行性指标在评审系统中占据核心地位,它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群体利益密切相关,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质量、实施保障和实现效益的决定性指标。科学性指标权重(0.279)居第二,说明在整个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科学性指标成为评审重点,它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组成、客观分析和前瞻预测密切相关。创新性指标权重(0.231)居第三,体现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理论、理念、视野和技术等方面日益受到重视。规范性指标权重(0.149)最小,主要受旅游发展规划形式和内容体系多样化方向发展,但它对旅游发展规划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也是衡量旅游发展规划细节质量的重要指标因素。

根据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合成权重系数计算结果,得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项目层中8个指标排序次序结果(见图3),其中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B6)最为重要,权重系数为0.22,第二位到第四位依次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内容成果科学性(B4)、旅游发展规划内容创新性(B7)、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B5)和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B3),它们权重系数均大于0.10,可以看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可行性指标权重占到34.1%,科学性指标权重占到27.9%,两者权重累计贡献率为62%。第五位到第八位依次为规划技术创新性(B8)、规划编制单位规范性(B1)和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B2)和它们权重系数处于0.05到0.10之间。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创新性指标权重仅为23.1%,规范性指标权重占到14.9%,两者权重累计贡献率为38%。

依据数据点雷达图,以0.025为距离中心单位对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将其分为4个等级,核心指标权重系数ω介于0.075和0.10之间,重要指标权重系数ω介于0.05和0.075之间,一般指标权重系数ω介于0.025和0.05之间,基础指标权重系数ω小于0.025,得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指标3个,重要指标4个,一般指标12个,基础指标6个(见表2)。

3.1规范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规范性指标层中,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单位规范性权重为0.088,编制成果规范性权重为0.061,体现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规划编制主体单位规范性重要程度要大于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但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实践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对旅游编制主体规范性审查和管理,而将重点放在旅游发展规划成果规范性审查。因此,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工作不仅注重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单位规范中的审查,更要注重对编制单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环节进行审查和管理,尤其对规划编制单位成果形成环节审查,防止规划编制单位将旅游发展规划进行转包或分包等违反行业行为,确实保障旅游发展规划质量,维护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和社会公众利益。

在旅游发展评审规范性三级指标中,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规范权重为0.069,远远大于旅游规划编制人员资质规范权重(0.019),这与目前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和人员资质等级管理密切相关,国家旅游局早在2005年8月就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但对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人员资质等级管理办法至今尚未出台。当前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人员队伍数量庞大,但旅游规划设计人员资格认证、资质证书、资质管理办法等相应配套管理措施仍是空白,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人员资质规范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同时,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指标中,规划编制文本内容齐全指标最为重要,权重为0.026,充分体现旅游发展规划内容齐全是规划编制工作完整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规范性的重要 指标;其次为旅游发展规划图件要素规范指标,权重为0.012,规划图件作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重要组成部分和直观体现,相应的规划设计内容落实在图件中,要素齐全、技术规范、美观大方的图件规范性指标成为旅游发展规划审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中的文本词语准确指标权重位居第三,权重为0.014,规划评审中对文本规范性审查集中在词语准确、符合国家法规和技术标准、概念表达一致等方面;最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图文完整一致指标权重最小,权重为0.010,体现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和图文内容完整一致。

3.2科学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科学性指标层中,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指标权重与规划编制内容科学性指标权重相当,权重系数比为1:1.33。在旅游发展规划实践和规划评审工作中,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提交的规划成果内容科学性是规划评审重要指标,它既是对规划区旅游规划对象最本质、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内容的总结与提升,也是对规划区旅游发展最前沿、最完整和最具科学发展战略目标的分析和定位。与此同时,由不同专业背景、知识构成和资质经验人员组合的旅游规划编制团队不仅将成为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注重的指标要素,而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组合的科学性关系到旅游规划的成果水平和质量。

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指标中,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结构重要程度最大,其次为团队人员资质经验,最小为团队人员专业背景,但三者权重系数相差较小。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由规划项目主持人组织管理,因此,评审管理体系中将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组合作为衡量规划设计科学性指标的同时,更为从事旅游发展规划设计人员资质管理提供依据。

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内容科学性指标中,客源市场分析预测指标的科学性指标最为重要,其权重为0.058。这是由于规划区旅游发展最终要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者,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中对规划区现实和潜在客源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直接关系到旅游发展编制成果内容科学性和可行性。旅游行动计划科学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二,权重为0.038,由于旅游发展规划中的行动计划中涉及旅游项目建设、精品旅游线路、旅游市场营销等,与旅游规划评审相关群体利益直接相关,也是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相关利益主体进行政策倾斜、产业调整和项目投资计划的行动指南。旅游形象定位科学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三,权重为0.037,该指标涉及影响旅游者出游决策和旅游区市场影响力提高,但受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软性评价和规划区旅游发展影响,具有可塑性和动态性。基础条件分析科学性指标重要程度最小,权重为0.026,但与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行动计划权重系数相差较小,是衡量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科学性的基础性指标。

3.3可行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可行性指标层中,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权重要大于旅游目标体系可行性指标权重系数,两者之比为1.82:1,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不仅注重规划发展方向和目标导向可行性,更注重在目标体系指导下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精品旅游产品开发、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和高效的旅游市场营销等层面的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指标中,旅游发展规划战略思路指标权重系数要大于旅游发展规划目标定位指标权重系数,两者之比为1.67:1,充分说明旅游发展规划战略思路在规划区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宏观导向作用,它决定规划区未来旅游发展的高度、精度和强度。相比较而言,旅游发展规划目标定位指标涉及的近期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中期旅游发展目标定位和远期旅游发展目标定位,同时涉及旅游发展相关的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生态发展目标等指标因素,成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中的相关利益主体重点关注指标。

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中,旅游项目建设可行性指标最为重要,权重为0.087。随着旅游业深入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划设计日益成熟,规划区发展需要依托旅游建设项目做支撑,旅游项目策划和运营可行性直接关系到规划区旅游发展前景,更为重要的旅游项目建设是实现规划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直接载体。因此,旅游项目建设指标可行性成为旅游规划评审系统中的核心相关者利益群体和边缘相关者利益群体的共同关注。旅游产品开发可行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二,权重为0.056。由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中需要以客源市场分析为基础、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为导向,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思路,因而设计完善、新颖和可行的旅游产品谱系,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设计水平的关键指标。旅游市场营销可行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三,权重为0.049。随着信息传播范围拓展,旅游市场营销指标可行性对规划区旅游品牌塑造、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市场开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与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和社会传媒企业利益联系密切。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可行性指标重要程度最小,权重为0.028。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可行性涉及旅游产业资源配置合理、重要功能区划分和重点区域发展等方面,但相对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市场营销可行性指标而言,它仍是衡量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的空间基础性指标。

3.4创新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创新性指标层中,规划内容创新性重要程度要大于规划技术创新性,体现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委托者、评审者和管理者更加注重对规划对象成果内容审查,同时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技术路线、指标和应用关注程度不够。

旅游发展规划内容创新性指标中,规划内容广度创新性指标权重(0.090)最大,规划内容深度创新指标权重(0.030)次之,规划成果展示创新指标权重(0.019)最小。可以看出,旅游发展规划内容深度创新的重要作用,它对旅游发展规划内容深度规划设计调研工作深度、分析深度和研究对策深度提出新的要求,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质量提升的重要价值指标。旅游发展规划内容广度主要为规划区旅游发展提供发展模式借鉴、战略思路参考和定位横向对比辅作用,旅游发展规划内容重点最终落实到内容深度维度方面。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展示指标权重较小,这与旅游发展规划成果评审管理方式密切相关。当前,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展示受众面小,展示渠道狭窄,社会公众认知度低,影响了规划成果展示创新指标权重提升。

旅游发展规划技术创新性指标中,规划技术应用创新指标权重(0.043)最大,规划技术路线创新指标权重(0.033)次之,规划技术指标创新权重(0.016)最小,充分体现出新型技术创新应用为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富有客观性和科学性提供技术平台,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旅游发展技术路线指标涉及旅游发展规划编 制主体的工作思路、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量、技术含量和成果质量的显性指标,它对旅游规划评审系统优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指标权重最小,由于当前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指标主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技术指标,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学科中的技术指标还处在探究阶段,它在整个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低,需要在规划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4 实证研究――陕西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评审

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笔者亲身参与了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在规划成果评审过程中,主要围绕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中的3个子系统展开,具体方法如下:

(1)规范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程序,增加旅游发展成果论证环节。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成果编制完成后,由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提出申请,2009年8月5日,由陕西省旅游局组织专家、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各地市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等评审核心利益相关者,同时邀请规划区内的社区代表、旅游企业和新闻媒体等评审边缘利益相关者,举行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论证会,听取来自不同利益群体呼声,改变传统核心利益群体“一枝独秀”局面。通过增加旅游发展成果论证环节,对规划编制主体提交成果提出新的质量要求和改进方向,同时公开旅游发展规划透明度,保障旅游规划评审边缘利益群体的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可行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2)引入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权重,实行定性、定量和定级相结合的评审方式。设定N(N≥7)个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人员,各项评审指标最高分值为10,评审组人员对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各项指标赋分值P,得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数值E。同时设定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定级参数,将E分为[85,100]、[70,84]、[60,69]和[0,59]4个等级,分别表示旅游发展规划成果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最终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评审结果E为82.16,属于良好级别。

(3)鉴于目前旅游规划评审会“走形式”或“走过场”的不规范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开发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TDPEAMS),包括旅游发展规划资质单位管理系统(TDPQUMS)、旅游发展规划行政部门管理系统(TDPADMS)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人员管理系统(TDPPMS)3个子系统,同时旅游发展规划成果论证会以会议形式进行,旅游发展规划最终成果评审借助网络平台匿名形式进行,实现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立足旅游发展规划课题实践和评审参与工作,分析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构建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并以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

(1)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主要由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系统、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3部分构成。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

旅游业发展计划篇13

二是尽快构建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

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由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发展到现在的品牌经营时代,品牌正在成为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竞争决胜的王牌。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也由旅游资源的竞争,发展到旅游产品的竞争,并向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竞争快速推进。构建和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品牌,既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最佳选择,又是实现旅游业复合性动力型战略地位的必然选择。事实上,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品牌,就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整体形象和品牌的综合展示和生动体现。所以,全面推进复合性动力型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打造具有强劲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品牌群。

——构建省级旅游品牌形象。包括旅游目的地一级品牌形象、主题形象口号和二级品牌形象的确立。例如,湖南旅游目的地一级品牌形象可以设计为:世外桃源,伟人故里——神奇湖南。这一整体旅游品牌形象既体现了湖南作为旅游目的地与众不同的特色,即:仙境一般的风光,领袖伟人的故里,神秘、神圣、神奇的意境,非同一般、超凡脱俗的无穷魅力。同时,又迎合了现代旅游的市场需求、趋势和价值取向,即:超越自我、回归自然、享受浪漫、追求梦想。在这里,世外桃源更多的含义是指,湖南的自然风光如桃源仙境,非同凡响、美丽神奇。湖南旅游目的地主题形象口号的设计应当充分体现一级品牌形象,做到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形象生动、简单明了,具体可确定为:世外桃源,伟人故里——神奇湖南;神奇湖南,世外桃源;世界遗产张家界,中国领袖毛泽东——神奇湖南。根据湖南旅游目的地一级品牌形象的定位,更好地发挥潇湘八景的品牌优势,结合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科学设计新潇湘八景旅游品牌,以此作为湖南旅游目的地二级品牌形象,具体可分为山水八景、人文八景和休闲八景。

——构建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现代旅游业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又是城市化的产物。现代城市,既是现代旅游发展的集散中心和客源地,又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新兴元素和目的地。增强城市旅游功能,构建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既是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的必要,又是放大旅游综合效应的必需。事实证明,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品牌形象日益突出,城市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大连的浪漫之都,杭州的休闲之都,香港的动感之都,都为经营城市营销旅游提供了鲜活了样本。因此,所有城市都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构建,对一级品牌形象、主题形象口号及二级品牌形象进行科学设计。例如长沙,根据世界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以及体验经济、娱乐经济和休闲经济时代的到来,结合长沙文化产业和旅游资源的优势,可否考虑将其城市品牌形象构建为:“文化硅谷,娱乐之都。”主题形象口号可以是:文化硅谷,娱乐之都—中国长沙;文化硅谷,娱乐长沙;娱乐之都—中国长沙;玩在长沙。总之要通过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打造,让长沙的历史变得时尚,文化变得轻松,山水变得可以解读,所有的诱惑变成可以贩卖的产品。二级品牌形象设计则对这一整体品牌定位即一级品牌形象进行具体化。

——构建景区旅游品牌形象。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的构建是由点到面的有机组合,是景区加城市的完整结合,而“点”,则是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的构成要件和基本元素,这个“点”的主要载体就是旅游景区(点)。从实际操作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大型景区为单位(至少是四A级以上景区,否则不能成为独立的旅游目的地),一个是以县(市、区)为单位。因此,全省所有的大型旅游景区和县(市、区)都必须尽快构建面向目标市场的旅游目的地品牌。例如岳阳的平江县,它的整体品牌形象(一级品牌形象)可以定位为:汩水之源,将军之乡——中国平江。主题形象口号可以从以下条目中选择,即:汩水之源,将军之乡——中国平江;文武学堂,旅游天堂——中国平江;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汩罗江的源头在平江;革命热土、文化厚土、生态沃土——中国平江;红色体验之旅,文化朝圣之旅,生态休闲之旅——中国平江;千古诗书画,旅游红绿蓝——中国平江;长沙到平江,百里皆风光。

三是全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

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的构建和品牌形象的打造,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