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旅游产业分析实用13篇

旅游产业分析
旅游产业分析篇1

首先,我们得先明确体育旅游产业的界定。目前,国内外体育界、旅游界都还没有对体育旅游的概念有统一的定论,不过有些学者从体育旅游的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定义:广义的体育旅游指主要内容为各种体育活动的旅游,可以是在旅行中所参加的各种娱乐、锻炼、竞赛等体育文化活动以及与体育旅游企业、所处的旅游地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可以是以体育为目的或者内容的,也可以是旅游者游玩时以体育为载体的活动。从狭义上讲,它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各样的体育需求,通过多样性的体育活动来使得旅游者的身心得到愉悦,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社会活动。狭义上的体育旅游一般来说都是以体育为目的的出游,比如游客专门赶到洛杉矶观看湖人队的比赛,或者想要体验滑雪乐趣而去滑雪场学习滑雪等。但是,不管如何界定体育旅游,体育旅游都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前往目的地,为了达到健身、休闲、娱乐的目的,参与各种各样以体育为载体的旅游活动。

通过上文对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从体育和旅游的特征和属性出发,我们可以把体育旅游分成五种:(1)健身休闲型,即利用城市中建成的体育场馆及旅游度假区完善的运动体育设施来开展体育旅游健身。(2)户外探险型,即在著名旅游地开展的户外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比如山地游乐活动,包含山地车、摩托、登山、攀岩、蹦极等活动;还有近几年流行的海滨水上游乐活动,包含潜水、游泳、摩托艇、水上自行车等活动;当然不可缺少类似滑翔、热气球、空中游览等的空中游乐项目和野营活动。(3)观看比赛型,这类体育旅游都是以通过观看诸如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网球公开赛、斯诺克、全运会等体育比赛来体验观赏乐趣,欣赏运动的魅力。(4)体育文化型,它通过体验外国的体育文化、观赏有意义的体育历史古迹来获得欣赏的满足体验:到瑞士洛桑--奥林匹克总部去领略全世界最庞大的体育组织,感知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过程;到以前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去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感知后奥运会时代的运动气息;到少数民族聚集地去体验当地独有的民族特色,从而感受不同体育文化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力量。(5)竞赛培训型,它一般指运动员、教练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为参加某个体育赛事而在某地培训相关的一些旅游活动。

接着,我们来了解下体育旅游的发展历程。早在公元前776年,雅典就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当年就有超过4万名观众去雅典参观旅游,这也许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体育旅游了。工业革命之后,交通得到改善,人们的工资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体育旅游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即使在国外,真正得到快速发展还是在20世纪后半期,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涌现出大量的大型体育赛事。而我国则是在08年奥运会与10年亚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体育旅游才得到快速发展。

总的来说,体育旅游作为新兴产业,还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之间,①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和空间。

步入正题,我们分五方面分析体育旅游产业。

第一,企业进入的可行性分析。

先进行简单的市场结构分析。根据中经网和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博览会的数据,目前我国市场份额最大的4家体育旅游企业分别是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中旅体育旅行社、广东省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国际体育旅游公司。仅根据09年的数据,四家企业年经营收入约为13亿元,而全行业年经营收入约500亿元。由此可见,CR4=2.6%,远远小于30%,可见该行业集中度较低,数量较多,竞争比较充分。当然,由于体育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质,所以四大体育旅游公司具有较小市场份额也属正常。从结构上分析,由于几大体育旅游公司几乎不具有垄断力,所以市场进入还是比较容易的。此外,虽然大企业利用其垄断力阻止新企业进入该行业几乎不可能,但是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也使得新企业进入存在某些障碍。

因此,本人对该行业进行进入壁垒分析。体育旅游监管市场运行中法规缺位与体育旅游资源的产权形成该行业的进入壁垒。体育旅游资源的产权让渡壁垒使得企业开发体育旅游资源要付出巨额的沉没成本。由于旅游景区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体育旅游之间相关产权的法规缺失,把体育旅游产品的经营权作为对社区社会关系网络的成员变相的权益补偿,因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市场壁垒。所以,企业需要具备相对雄厚的资本能力,需要具备能够承受高额代价获取体育旅游资源的能力,同时还需有合理补偿社区社会关系网络的成员的补偿能力。当然,具备对相关政府部门公关、尤其是当地政府公关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总的来说,虽然进入壁垒的存在使得新企业进入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新厂商进入体育旅游行业还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的。

第二,体育旅游产业的需求分析。

2009年12月,在哈尔滨举办的中国体育旅游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发出了《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倡议书》,吹响了进一步联合推动体育旅游发展的号角。随着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有序,作为一种全新休闲方式的体育旅游必将成为人们全新的消费热点,以健身休闲、户外探险、运动体验等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推崇。显然,这对于行业发展与企业进入是一个利好。

根据2002年至2012年的旅游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旅游产业的总收入与旅游消费人数都逐年增加,而体育旅游占总的旅游收入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因此,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正在产生,这种需求的增加更需要有能够承担相应风险能力又资金雄厚的公司企业进入提供供给。

根据需求分析,体育旅游产业需求急剧增加,非常利于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公司企业进行投资建设。

第三,企业进入后的经营策略分析。

首先是定价行为的分析。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定价:一种是竞争导向化的定价方式,即价格竞争;另一种是市场导向化的定价方式。因此,新进入企业可以相应借鉴在位企业的定价策略采取相应合理的定价方式,可以节省很多麻烦。

其次是创新行为的分析。目前,我国大多为"模仿创新",资金投入非常的少。大家都是利用别人的开发模式和经营模式来进行开发和经营管理,这样是不大利于该产业长远的发展的。而且参与体育旅游经营的企业大多规模很小,远远未达到规模经济的水平。因此,对于准备进入的新企业而言,可以"模仿创新"的策略。在初期,企业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信息,可以相应仿照在位企业的开发经营方式;在具备一定的经验之后采取创新,争取获得行业领头地位。同时应该建立比较大的规模,从而获取规模经济,并且开发相关的其他产业或者使经营的产业间得到互补与修养,从而达到范围经济。在此基础上,再花更多的科研经费进行创新。

再次是营销管理的分析。根据行业研究报告,在体育旅游产业中,广告费用支出较高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于整个体育旅游产业的平均利润率,由此可见,广告投资在营销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所听到见到、搜索查找到的体育旅游广告却又非常有限。我们只能在一些高速公路和极少数的电视频道在极少数的时间点播报先关广告,如央视早间新闻之前的各地旅游广告。而查找相应的体育旅游网站时,由于各旅游网站包含其内容,单独的体育旅游网站很少,内容不全且数据非常陈旧。而大多的体育旅游网站,如携程网,也没有单独的体育旅游板块,只是在某些旅游中有相关介绍。因此,对于准备进入该行业的企业而言,在广告营销方面一定要花足够的精力去做好,投入足够的资金保证企业的信息通畅而为人熟知。

此外,该行业中还存在种种弊病。首先是营销意识与能力缺乏,企业不熟悉体育旅游产品策略、体育旅游价格策略、体育旅游销售渠道策略、体育旅游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不懂得根据消费者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推广和促销方式。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营销计划都停留在初级阶段,无法做到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第三是体育旅游品牌建设不足,很多体育旅游企业只追求的短期盈利目标,而非长期的塑造品牌目标。

第四,企业的管理策略即人员管理的分析。

目前,我国对旅游资格认证主要采取"认证制度"。而对体育旅游作为一项特殊旅游产品类别,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既要求有旅游方面的知识,也要求有一定的体育技能与教授能力。对攀岩、速降、滑翔、潜水、漂流、滑雪、赛车、冲浪、蹦极等体育旅游项目还需特殊的职业技能要求。但是,我国又缺乏相关的资格认证,所以在从业人员考核、招募与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并在筛选和培训缺乏

专业知识技能的企业员工时必须符合相应的法律和行业规范。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高校只有四所,在校生总和也只有200多人。新进入的企业在吸引这些高素质人才方面就得多花心思,提供诱人的工资和丰厚的福利,竭尽所能吸引行业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司,从而提高本公司员工的平均专业素质,在行业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相关的从业人员大多职业素质较低,非常缺乏相关的训练和考核,新进入的企业更应该重视员工的招募与培训环节,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训管理体系,使企业各个团队都具备行业优异的素质,能够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五,其他相关事宜分析。

对于处理好之前四项要求之后,还必须谨记体育旅游的安全问题。体育旅游中例如登山、蹦极、探险之类的旅游项目,尤其应该注意安全管理。搞笑的是,我国体育旅游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但是作为体育旅游的提供方,还是应该给予旅游安全足够的重视,不应小觑。企业内部应加强安全教育,令员工清楚地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此外,我们不能忽视政府相关政策法规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影响。其中产业管理政策、产业调整政策、竞争法规、资格认证与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规都会对体育旅游产业产生较大影响,在投资该行业时也得认真学习研究。不过,总体政策法规的导向与发展方向都是市场化、合理化,更有利厂商在该产业的投资、开发和经营,所以还是非常利于新厂商进入的。

本文结论

因此,作为具备一定资金实力又无投资目标的企业而言,投资进入体育旅游产业是明智的选择。首先,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备很大的潜力;其次,该产业的消费需求急速增长,具有投资的空间;再次,在遵循并掌握相关的经营管理策略可以事半功倍;此外,运用自身优势吸引优秀人才可以使企业具备竞争力;最后,切记安全守则,掌握相关安全法规以免在阴沟里翻船。总之,体育旅游产业是企业投资的最佳选择。

注释:

①杨明、王新平、王龙飞《 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37-45

参考文献:

[1]张卉,朱永亮.基于SCP分析框架的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

[2]刘庆余.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7).

[3]于素梅.中国体育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浙江体育科技,2004(10):1-4.

[4]戴光全,朱译.体育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谭白英,邹蓉.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2(5):22-25.

[6]2001年旅游主题体育健身游[N].光明日报,2001-01-20.

[7]杨佳文.浅谈体育旅游兴起和发展之路[J]旅游学刊,2002,(01).

[8]谭曙辉,刘成,张河清.体育旅游研究的国内外比较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4).

旅游产业分析篇2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产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借用产业集群概念结合旅游产品的特性,可以将旅游产业集群界定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关注的是特定市场和活动的经济联系,集群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线,依赖于旅游价值链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形成某种“一揽子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特征,关联性特征,经济外部性特征,动态特征等。

1.新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区位商法是用来判断区域内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现象的主要方法之一。

区位商公式:lq =eijeiekjek

式中e i j指i地区产业j产值,e i指i地区总产值,e k j指国家k产业j的产值,e k指国家k的总产值。lq大于1,意味着给定区域的产业相对专业化;大于1.12,即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在产业集群识别中,lq大于1,就可以认定产业集群形成[2]。

根据区位商公式,我们把全国和新疆的相关资料列入下表,并计算出新疆的旅游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

由计算结果可知,新疆相对于全国的旅游产业lq值,从2001—2006年分别为1.24,1.30,1.44,1.30,1.34,1.29各区位商均大于1.12。这表明新疆旅游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专业化且水平较高,旅游业的空间集聚显著。根据从2001年到2006年的lq值数据可知,2002年和2004年的lq值均为1.30;2006年lq值相对于2005年降低0.05;这种区位商数值的不变或下降,似乎显示新疆旅游业的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但实际上是因为伴随新疆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项产业也随之发展且产值不断增加。各项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导致总gdp基数变大,使得旅游业区位商发生如上变化。

由表2可知,从2001—2006年(除去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新疆国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且位于整个西北地区第二位。从旅游产业集群角度分析,其主要得力于新疆自然性因素和民俗文化的吸引力。新疆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是吸引旅游者的原始动力。相比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新疆属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其形成了绝对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集聚,从而加强了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新疆旅游企业空间集聚性,表现为核心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的密度不断增加。

2.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地理集聚性是所有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是集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旅游企业及其相关支持组织的数量增加使得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不断加强。

由表3可以看出,新疆五个主要旅游城市(地区)的旅游产值逐年稳固增长,且首府乌鲁木齐均保持首位,这是由于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店等都主要集聚在首府的交通主干道,概括为“两带”“两块”。首府乌鲁木齐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位置,区内现有12个航空港,有24条国内航线以及到阿拉木图、塔什干、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伊斯兰堡等国际航线。同时其又是第二亚欧大陆桥连接欧亚的纽带,可以说,新疆完整的公路网络以首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且首府旅游企业和支持性部门以及公共基础性部门之间,形成了网络结构复杂的庞大旅游产业协作系统。乌鲁木齐作为重要枢纽对于全疆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结论及启示

综上分析,新疆旅游产业初步显示以下特征。

1.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加强,会将有直接联系的技术、人力资源、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降低成本。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甚至不同的产业,提升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3]。

2.随着新疆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影响,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促使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促使新疆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协作。

3.新疆旅游产业企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构成各旅游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推动产业升级,得以使新疆旅游产业进入全国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各级区域政府所公认的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载体[4]。但我们认为,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无论其自身功能的发挥,还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都没有显示它应有的分量。

因此,新疆旅游业在发展政策的制定上,一方面,应遵循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鼓励公平竞争,促进分工和企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面对集群负面的外部作用,应施以政策引导,而不是亲自指挥以至于扭曲市场,更不应由政府选择将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疆旅游集群的不断加强,从而带动整个新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7-148.

旅游产业分析篇3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为了确保旅游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国家通过制定公共政策,为旅游产业保驾护航。但是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快、且游客需求也不同,旅游公共政策存在一定滞后性,难以促进旅游产业演进。因此加强对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二者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二者最佳契合点,且能够为旅游产业持续性发展提供支持。

一、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概述

旅游产业演进建立在人类主观需求基础之上,与人为性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旅游产业相似性、差异性特点日渐突出,并逐渐渗透至其他领域。从旅游产业演进时间层面上来看,旅游产业演进按照产生、成长及进化等过程进行,是一项长期过程。

旅游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并规范旅游产业发展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办法的总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旅游产业特征、公共管理方向等影响因素。但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旅游产业涉及到的相关型、服务型供给等发生了变化,影响政府理性目标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形成了双重演进格局。目前,针对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在财务、价格及出入境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法律政策。

二、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

(1)旅游产业演进是先决条件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产业收益与游客数量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具有非常明显的年代特点,整个旅游产业具有较为明显的波动特点,但是旅游格局当中,与经济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出现阶段性波动等现象。旅游经济增长与人们收入、国家经济实力息息相关。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对旅游经济的刺激也就越大,反之,则会阻碍旅游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旅游产业演进与相关政策关系分析可知,旅游产业演进是公共政策形成的基础和前提,直接决定旅游公共政策内容设置。同时,政策能够为旅游产业演进提供法律保障,创建良好、有序的旅游发展环境。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能够引导和鼓励旅游产业立足于自身存在的不足,重视对自身调整和优化,不断发挥自身优势。

(2)旅游公共政策是保障基础

国外发达国家在处理二者之间关系取得了成功。经过分析能够发现,旅游产业演进水平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地位,尤其是由于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1]。如解放初期,二者目标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性特点,但是到了改革开放后期,经济性成为主要特征之一。因此旅游产业演进会对政策目标产生一定影响,还会对政策的管理方式、内容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完善我国旅游公共政策对策

经过上文研究我们已经明确,旅游公共政策在旅游产业演进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促使政策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1)建立跨省区域性政策组合

由于我国旅游区域具有多元化特点,针对各省区来说,可以采取区域性差异化发展战略,促使不同区域能够在产业定位、市场战略等方面具有差异性、特色。提出跨省区区域性政策的组合,能够协调产业演进进程,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异。过度追求统一、一致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针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等,要坚持弹性原则,从而为旅游产业演进提供更多制度支持。

(2)确定差异化发展路径

为了缩小各省市旅游产业不平衡,需要公共政策要兼顾统一与差异双重原则,逐渐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发展路径,从而促进旅游产业朝着区域协调性方向发展。如针对旅游产业演进处于弱势区的地区,可以选择两条道路[2]。一方面,采取强势的政策,促使旅游产业发展能够紧随经济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借助其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对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旅游产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采取多元政策体系

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单纯依靠上述措施远远不够,应积极、主动构建多层次旅游公共政策体系。一是构建以国务院为核心的协调机构,增设常设机构,以此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从立法层面上制定相关政策,考虑旅游部门要求,整合建设、计划及铁路等各项要素;二是提升旅游主管部门级别,促使其能够享有更公平的权力,落实旅游业发展改革等重要任务;三是给予地方政府自,促使地方政府能够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及特点制定针对性政策。

四、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与公共政策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应加强对旅游产业演进与公共政策之间关系的分析,结合旅游产业特点,坚持科学、合理原则,制定差异性、层次性等法律政策,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依据,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分析篇4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旅游产业分析篇5

随着技术创新对虚拟现实能力和推广媒介带来巨大的推动力,虚拟旅游已变得越来越普遍。您可以坐在沙发上,使用VR技术逛或参观博物馆;您可以坐在最喜爱的躺椅上,参观红岩峡谷;您也可以一边洗澡一边体验巴斯之旅,(只是你要确保一件事:无论你佩戴的什么设备,注意不要让它掉落)。

虚拟现实之旅体验如此出色,可以让您足不出户就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如此,也引出一个问题:人们会在旅行前打开虚拟设备先来一场虚拟体验之旅而不是先预订旅游,制定实际的现实之旅吗?

根据人们,尤其是那些支持和体验过VR旅游的人的看法,虚拟现实会带动现实旅游产业。

使用VR搞活现实旅游产业

虚拟现实是现在最惊人的技术之一,但与现实相比仍然相形见绌-尤其是现实旅行可以使人获得回忆这个方面,VR旅游显然难以望其项背。

当你在旅行或度假时,你可以一天24小时在您的目的地亲身感受,其感官体验丰富而独特。

“然而在虚拟现实中,你不能复制这种体验,你只能在人们亲自去体验前给人们提供一个预览和大致了解,”YouVisit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bi Mandelbaum说。YouVisit是一家专门从事VR旅游的组织。

Mandelbaum认为虚拟旅游无论是现在或者是将来都会对现实旅游产业带来积极的影响。YouVisit对此进行了数据统计。从该组织的分析中发现,在制定现实之旅计划的过程中,超过13%的用户在使用虚拟旅游体验之后,都对即将前往的旅游地兴趣浓厚,就是说他们要么预订旅行或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现实之旅的相关信息。

根据在拉斯维加斯会议和旅游局(LVCVA)品牌战略副总裁Caroline Coyle的意见,研究表明,约三分之二的美国游客说,他们深受VR体验的影响。

Joost schreve对VR旅游对现实旅游产业而带来的积极影响和电视对旅游业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一家致力于连接游客与当地专家的旅游规划服务机构kimkim的创始人说当电视开始兴起时,人们会说,以后没有必要专门到某个地方去旅行了,因为他们可以坐在自己的沙发上看这些景点。

“但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他说。电视实际上使人们更有旅行的欲望。”

虚拟现实旅游在出行规划中的积极作用

虚拟现实旅游不仅能吸引人们去参观一个地区,而且在帮助他们对将要做的事情做出合理规划,以及到达目的地后如何度过他们的时间。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为期一周的假期,或为期三天的行程。不管是哪种旅行方案,你都会想着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最吸引你和你的家人,朋友或同事的事情上。

将虚拟旅游与规划过程相结合可谓好处多多。这是一个超级棒的技术,你可以在下决心前往目的地之前先虚拟体验一把,是不是颇有“先试后买”的感觉?

Wemersive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ichard Broo说:“虚拟之旅只是缺乏点真实的东西”。Wemersive是一家与广告公司、品牌、电影制片厂和制作公司携手为人们带来独特的移动VR体验的公司。“它可以让你快速体验或许需要数周才能体验的东西......这有点像是一种瞬移到目的地进行快速体验,是一种缩短您行程的好方法。”

“成功的旅行经验就是,人们回来后可以告诉他们的家人和朋友说,这次旅游太棒了。”

mendelbaum说。”虚拟旅游让游客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因此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就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回来就可以对周围的人大肆炫耀。”

他还补充说,如果你使用虚拟现实先体验的话会让你的规划过程更有趣。

“你不用浏览大量的网站来制定旅行攻略。使用虚拟现实设备,仅仅花费10分钟左右的时间,你就可以对目的地来一次完全身临其境的体验。”他说。

案例分析:虚拟拉斯维加斯

作为积极利用VR旅游来吸引游客且支持游客参观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拉斯维加斯最近推出了一款被称为Vegas VR的虚拟现实配套应用程序。LVCVA联手Wemersive制作了GeoVegas,这是一款支持沉浸式桌面体验的应用程序,还能够提供关于旅游景点、酒店及其他更多地方的360度视频。

“虚拟现实是假期规划的未来,”LVCVA高级营销副总裁Cathy Tull说道。“用户能够探索拉斯维加斯所提供的虚拟设置,虚拟之旅带来的兴奋之感使得游客想要预定拉斯维加斯冒险之旅亲自体验一番。”

对于像拉斯维加斯这样的旅游目的地——拥有大量不同选择的目的地——虚拟现实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策划一场适合自己的旅行方式和期待的旅行。它甚至还为美食爱好者、首次来此旅行者或更多其他类型的游客提供了定制的行程。通过创建一个探索中心,拉斯维加斯吸引了那些可能本来并未考虑预定该城市的游客,同时也便于再次来此旅行的游客制作旅行计划。

旅游产业分析篇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特别重视的经济发展途径之一。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构成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所对应的部门,即旅游餐饮业、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购物业及旅游娱乐业,其产业结构不仅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总量增长,而且对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为了揭示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在此借鉴和应用发展经济学中分析结构生产力的理论和定量方法,对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概述

产业结构,是按照产业部门分类形成的社会生产结构。不同的行业产业结构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一)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

所谓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各分部区域、各行业部门、各产品类型、各目标市场、各经济成分以及旅游经济活动各环节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旅游产业各要素在规模上的比例关系,反映旅游产业结构量的内容;二是以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投入产出为基本内容的关联关系,反映旅游产业结构质的特点。

从旅游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可以知道,对于产业结构的分析除了从量上进行分析,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是从质的角度去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因此,本文从质的方面去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定时期旅游产业各种要素的组合状态,这种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优化,才能提高对旅游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二)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

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就是通过对旅游产业内部给行业收入构成比重进行比较,计算出产业结构的变种指数以及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产业结构生产力的高低可以评价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指标,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的依据。

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分析方法

对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分析,主要通过分析计算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构成比、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和结构生产力系数,来综合反映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及其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

(一)旅游产业构成比重

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构成比重,反映了各行业对旅游经济总量的贡献及变化影响。由于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行业多且门类广,为了便于收集数据和分析,按旅游六大要素界定为以食、住、行、游、购、娱为主的六大行业,然后选定相应的指标数据(收入、创汇、接待人数等)分析六大行业的构成比重,即可了解各行业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Ri-旅游产业内i行业构成比;Xi-旅游产业内i行业某指标规模数值;n-旅游产业内列入分析的行业数。

(二)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

结构变动指数,是指旅游产业某一指标的构成比在相邻两年或多年间的变动值,反映了不同年份间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状况。一般而言,结构变动指数大,表明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大;结构变动指数小,表明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小或相对稳定。所以,通过计算和分析旅游业发展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动指数,即可看出旅游产业结构是否与相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模相适应,从而为制定适合的旅游产业政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GIs-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Xi(t)-旅游产业内i部门在t年的某指标的比重;

Xi(t-1)-旅游产业内i部门在t-1 年的某指标的比重;n-旅游产业内行业部门数量。

(三)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

结构生产力系数,是指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对旅游经济总量增长率的弹性系数,其反映了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一般讲,结构生产力系数越大,表明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越大;反之,结构生产力系数越小,则表明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也较小。但是,在应用结构生产力系数分析旅游产业结构时,要注意结合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同时分析。 通过结构生产力系数的计算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Ps-旅游产业的结构生产力系数;ri-i时期旅游业某指标总量增长率;GIsi-i时期旅游业某指标结构变动指数。

四川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分析

(一)计算四川旅游产业构成比重

根据表1统计资料,可以计算出2007-2010年四川旅游产业构成比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的数据计算显示出以下结果 :

在六大要素中餐饮、游览在整个旅游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其次是交通、购物;从2007年到2010年四川旅游产业的大部分行业收入比重都趋向于下降,其中尤其是交通和住宿下降的幅度较大,下降了2.0、1.8个百分点,购物呈现出波动迹象;娱乐和购物的比重却出现上升幅度,其中购物比重上升了4.5个百分点;2008年由于遭受地震影响,所以总体收入比2007年下降,各行业除购物和娱乐以外比重都有所下降。这是一个特殊事件造成的,因此2008年的数据不具有实际意义,应该剔除掉。

这说明四川旅游业各行业构成变化较大,需要进行重点分析,通过对造成结构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变化的原因。当然,这种变化给四川旅游产业结构带来的影响还需要结合产业结构变化指数来分析。

(二) 计算四川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

根据资料,计算出四川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所计算出来的数据表明,其变动的波动性较大,特别是2009年到2010年,波动幅度达到3.49,而从2007到2008年、2009年波动都较小。实际上这就说明2009年到2010年之间,四川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大,一方面反映了近年来四川旅游业发展对各部门的拉动作用,促进了旅游要素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发展,进而形成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结构变动中某些不合理因素的影响,例如交住宿、餐饮、游览比重在下降,分别减少了1.1、1.6、1.7个百分点,而购物、娱乐却上升了2.7、1.2个百分点,这事实上就表明四川旅游产业行业结构变动与旅游收入增长呈负相关,说明在2009年至2010年四川旅游产业结构变动不合理因素的影响是存在的。在2007年到2009年其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总体都比较接近,各行业比重的变化幅度都不大,表明在这几年中产业结构相对稳定,所以行业结构变动与旅游收入增长基本上呈正相关,产业结构变动不合理因素的影响非常小。

(三)计算四川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

为了比较四川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分别计算2007年到2010年的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有关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计算表明:三年所计算出来的结构生产力都很低,都低于4,其中2010年是结构生产力是最高的,达到了3.23;2008年结构生产力最低,只有1.80(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这就说明四川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是较小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应该带给旅游业更大的生机,但是事实却表明并非如此,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提高四川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的思路

调整旅游产业中各行业的市场结构比重,使之达到最优化。旅游所涉及到的六大行业部门,需要对其结构进行协调,即结构的优化,因为结构优化本身就会焕发出更高的生产力,很多时候,不用动其他的脑筋,就研究结构方面怎样优化,很多潜力都会发挥出来,就能够起作用。所以确定旅游产业中各行业的比重,使其所创造出来的利润达到最大化,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结构优化的重点是抓薄弱环节。目前四川旅游产业各行业中游览和娱乐在整个旅游产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低,实际上这两部分就是在产业结构中比较薄弱的,这就意味着在这两大行业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在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提高游览和娱乐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因为事实上这两大行业在旅游产业中其生产率相对是比较高的,所以通过调整以后,使六大行业部门在旅游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比较平衡。

要形成一个市场化的运营机制。通过前面的分析知道,四川旅游产业各行业的产业结构生产力都很低,六大要素的结构还不是很协调,使得有些要素部门相对较薄弱,那么,这就意味着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是,这个市场空间如何来填补,需要创新,尤其是要形成一个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产业结构调整达到优化,产业协调发展,才能提高产业结构生产力。

各旅游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评价一种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优化,非常重要的就是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最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市场,未来的发展应该是令人振奋的。因此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市场机制进行调节,旅游企业自身调整,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使产业结构达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立新.旅游开发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以四川九寨沟为例.昆明大学学报,2007,5

2.陈秀莲.泛珠三角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2007.12

3.王起静.旅游产业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罗明义.旅游经济学分析方法、案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旅游产业分析篇7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如果全球温度继续升高,将带来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北冰洋和南极半岛冰雪融化,生物种群灭亡等严重后果。因此,为应对全球变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旅游”已成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低碳旅游与碳足迹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系统运行过程中,应用低碳经济理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全新旅游发展方式。它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要求通过旅游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实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的旅游方式。

“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Footprint”,指的是一种新开发的,用于测量机构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指标,它能够衡量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的讲就是指个人或团体“碳耗用量”,并以二氧化碳作为等价物,以t(或kg)为单位计算温室气体的量。游客“碳足迹”主要是指旅行团或单个游客在旅游全程消费中碳耗用量。

2 丽江市旅游产业游客碳足迹分析评价

2.1 丽江旅游产业基本现状

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景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云南唯一、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称号的旅游胜地。根据丽江市旅游局资料,2010年,丽江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09.97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61.14万人次,国内游客848.83万人次。尽管丽江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地,但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长,丽江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旅游景区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这使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2.2 丽江游客碳足迹分析

2.2.1 交通中的碳足迹

交通中的碳足迹主要表现为游客从自身所在地以飞机、轮船、火车等交通方式到达丽江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据全球徒步旅行家邹玉麟给出的关于交通运输中的碳足迹计算公式为:开车的CO2排放量(kg)=油耗公升数×0.785;乘坐飞机的CO2排放量(kg):200km以内短途旅行CO2排放量=km数×0.275;200~1000km以内中途旅行C02排放量=55+0.105×(km数-200);1000km以上长途旅行CO2排放量=km数×0.139。据法国环境与能源控制署所做的调查,如果一架飞机能把180名乘客送到目的地,所消耗相同燃油的情况下,一辆高速火车可以运送1720名乘客,一辆旅游客车可以运送910名乘客,一辆私人轿车可以运送390名乘客。如果每种交通工具送达丽江的旅游人数相同,旅游人数并不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以2010年为例,到丽江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共909.97万人次,在旅行交通中所产生的碳足迹就为78.2953万t。各交通工具碳排放比例如图1所示。

2.2.2 住宿中的碳足迹

景区住宿碳排放因房型的不同、入住人数的多少、季节和时间等诸多因素而出现差异。一般情况下,景区不同类型的住宿设施,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住宿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CO2排放量=∑βm×Nm×Rm

式中,m为住宿类型,βm为m型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Nm为m类型住宿的床位数,Rm为m型住宿的出租率。此可估算,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旅游中住宿所产生的碳足迹及其对环境的严重影响。假定2010年来丽江旅游的旅客每人在丽江住两晚,五种住宿设施住宿人数各占20%,那么由住宿所产生的“碳足迹”就约为28.2818万t。

2.2.3 饮食中的碳足迹

饮食中的碳排放主要体现在对食物的生产、存储、运输、加工、消费和消费后处理等六个方面。在肉类消费中,牛肉产生的温室气体是最多的,每生产1kg牛肉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6~6.8kg二氧化碳。如果丽江游客每人食用1kg牛肉,不考虑未来气体暖化潜能值,按照牛肉的转换系数均值5.2计算,那么,909.97万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为4.7318万t。

同时,在饮食中的碳足迹还表现为餐饮企业燃料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如1千瓦电=0.997kg二氧化碳,1kg标准煤=2.493kg二氧化碳,一顿饭大概要烧10L水,每L水从0℃烧到100℃所需要的热量是42万J,而煤每kg可以产生3360万J,按煤的燃烧热量50%被吸收,从理论上来讲,1kg煤仅够一个人吃一顿饭。在饮食中按照每人每天使用1千瓦电,3kg煤的话,就相当于排放了7.7129万t二氧化碳。那么在饮食中所排放的碳总量就为12.4447万t。

2.2.4 游览中的碳足迹

游客在游览中的碳足迹主要表现在游览后留下的废纸、塑料、易拉罐、玻璃、电池等垃圾在堆放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据资料显示,在垃圾的排放与处理过程中,30kg废纸=57kg二氧化碳;30kg废钢铁=51kg二氧化碳;30kg废塑料=122kg二氧化碳;30kg废玻璃=9kg二氧化碳;30kg废食物=9kg二氧化碳。在丽江,每天所产生的旅游垃圾可以根据垃圾车的数量来衡量,按照旅游城市每天产生旅游垃圾为20t计算,在各类型垃圾数量均等的情况下,丽江旅游一年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就为14.34万t。

2.2.5 娱乐中的碳足迹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除了一般的观光游览,通常还要展开一些娱乐活动,在这里以两方面来计算游客的碳足迹:一部分为购物产品的碳足迹,另一部分为每位游客在娱乐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在丽江购物场所主要集中在古城,销售物品大多为手工制品,碳足迹相对较小,在这里我们忽略不计。

对于游客在娱乐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根据Gossling等用过对大多数游客目的地抽样调查统计,研究得出平均每位游客在旅游中排放的二氧化

碳为40kg,游客呼吸排放的二氧化碳可根据每人每天排放量约0.9kg计算,所以景区旅游者活动的碳足迹计算公式为:

CO2排放量=∑(Pm×40+Pm×0.9)

式中,Pm为游客人天数,按照丽江2010年旅游人数为909.97万人次计算,那么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就为31.218万t。

2.3 丽江游客碳足迹评价

通过对2011年的旅游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丽江在交通、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这五个方面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的比较,如图2所示。

综合分析,2011年丽江旅游碳足迹总量约为164.6191万t,其中旅游五大部门的碳排放依次为:交通碳足迹占总量的47.56%,娱乐碳足迹为18.96%,住宿碳足迹为17.18%,游览碳足迹为8.71%,饮食碳足迹为7.56%。由此可见,交通中的碳足迹是影响丽江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控制旅游业交通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特别是航空中的碳排放。同时,在娱乐和住宿总产生的碳足迹也相对较高值得人们关注。

3 丽江市发展低碳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交通中碳减排所面临的问题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造成巨大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尤其表现于航空交通。随着航空交通的日益发展,相关预测认为到2035年航空运输的碳排放量还将大幅增加并上升至旅游业碳排放总量的53%。但由于丽江位于中国西南端,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游客往往受到路程和时间等约束性条件的限制,让人们选择乘坐火车或自行车相对碳排放量较低的出行方式还比较困难。

3.2 住宿中碳减排所面临的问题

住宿中的碳排放所面临的问题表现在酒店往往采用豪华的建造和内部装修来吸引顾客,但往往酒店越豪华,碳排放量也相对较高。到2007年6月末,丽江有星级酒店195家(五星级4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49家、二星级77家、一星级52家),如此多的星级酒店,势必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3.3 饮食中碳减排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讲求“民以食为天”,游客在旅游中更是将这句话展现的淋漓尽致。丽江主要的特色小吃包括丽江腊排骨火锅,野山药火腿鸡火锅,黑山羊火锅等等,均是高碳排放量的食物。大量肉食的食用,以及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都会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

3.4 游览中碳减排所面临的问题

要在丽江实现低碳游览的技术门槛较高,丽江旅游景区以古镇为主要景点,如何解决在古镇使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清洁能源;建筑如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材料;服务如增加低碳导游,设置低碳通讯、垃圾废物的分类回收处理等这些技术难题,无疑又对人们提出了挑战。

3.5 娱乐中碳减排所面临的问题

要在丽江打造低碳娱乐景区,则需要高昂的成本支撑。从景区经营管理来说,景区的低碳转型需要付出的成本主要来自于技术更新、替换以及融资等方面。如自主创新技术不成熟所付出的设备购买成本;投资额大,融资渠道有限所造成的融资成本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景区在实施低碳转型期间的举步维艰。

4 丽江市发展低碳旅游的政策建议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包涵发展低碳技术、建立碳汇机制和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等三方面的内容,见图3。

4.1 运用低碳技术

可以从简单,实用的方向人手,就低碳旅游吸引物来看,应构筑旅游地低碳利用系统。开发者要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从源头控制资源的消耗量,减少污染物,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水平。通过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技术,使用低碳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

4.2 发展碳汇潜机制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加增加绿化面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之中,既能有效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污染,更能美化旅游区环境减少碳足迹。

旅游产业分析篇8

一、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分析

(一)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功能

旅游业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岗位的最活跃力量,而交通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是旅游业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交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当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旅游功能结构系统包括三部分:旅游客源地,主要是现有及潜在的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旅游直接服务商;旅游交通,主要是交通设施及服务等(熊继红,代义军,2006)。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旅游交通作为旅游通道的物质主体,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重要纽带,是完成游客、信息在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间的流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旅游交通对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及旅游客流的实现与促进等,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旅游交通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主要时间和费用消耗,并与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共同组成了狭义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交通耗时是旅游的主要时间消耗。交通耗时虽与所选交通方式及其交通条件的质量及服务水平的高低有关,也因旅游线路和内容不同而异,但占旅游总耗时比例相当大。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由于交通设施不发达,游客到达这些地区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交通费用是旅游的主要费用消耗。尽管交通支出由于所选交通方式不同、服务水平高低等原因会有差异,但对长途游客来说仍然是所有食、宿、行、游四大项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旅游交通业已经成为我国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据相关统计资料,近年来旅游交通收入在旅游外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5%以上。以张家界为例,旅游外汇总收入中交通收入的比例一直在27%以上,最高年份甚至达到了40%以上。

(三)交通对旅游业的影响与制约

交通作为旅游活动中时间和费用消耗最大的一项,是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中的主要影响要素,进而会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旅游日程的安排,道路质量的优劣更关系到游客的旅游经历和心情,极大地影响旅游者整个旅行的质量和满意度。旅游资源潜力的开发,必须以快捷便利的交通做后盾。由于旅游资源依赖旅游者光顾而产生效益,没有安全便捷的交通,就不可能有规模化和长期发展的旅游经济,所以,交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决定着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旅游活动一般是以景点为节点,以交通线路为连线而形成闭合系统,区域旅游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将对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交通条件将直接影响旅游的客源、收入及其可持续发展。

二、交通发展与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关于交通发展与旅游发展相关性的研究,杨瑞霞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交通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张建春、陆林则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借鉴这些研究方法,本文将根据2000~2007年的相关交通数据和旅游数据,以全国数据为参照,分析西部旅游城市张家界旅游交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对于实证指标,旅游业本文选取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4个指标,交通业则选取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里程、铁路里程、电气化铁路里程、内河航运里程、民用航空里程等6个指标。

(一)全国交通业发展与旅游业的相关性分析

进入21世纪后,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不管是交通业还是旅游业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见表1)。根据表1可见,除了在2003年因为“非典”这个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导致旅游业出现了减少以外,其他年份旅游业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长,2007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都已达到2000年的2倍以上。

表l表明,近年来我国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增长非常明显,其中高速公路2007年的通车里程已达到2000年的3倍以上,公路总里程、电气化铁路和航空业2007年已达到2000年的近2倍;而内行航运和普通铁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增长并不明显。

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交通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了验证旅游业与交通业的相关性,本文利用SPSS11.5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见表2)。表2中的数据说明,旅游业的发展与各种旅游设施的相关性都比较强,其中与高速公路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民用航空和铁路,相关性全部达到了0.9以上。而内河航运的相关性最差,只有0.6左右,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多数的旅游者都选择其他的快速交通方式,高速公路和航空与旅游业的相关性明显比较高,这说明真正对旅游产生显著影响的并不是普通的交通设施,而是相对比较快捷方便的高质量交通设施。

(二)张家界交通改善与旅游相关性分析

张家界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旅游城市,交通业的发展对当地旅游的影响更为明显。张家界以旅游立市,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见表3)。和全国一样,除了在2003年因为“非典”的影响而导致旅游业出现负增长以外,其他年份旅游业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长。2007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都已达到2000年的4倍以上,其中2007年旅游外汇收入甚至达到2000年的7倍以上。

根据对全国数据的分析方法,依然利用SPSS11.5软件对张家界的交通与旅游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由于张家界地区高速公路刚刚开始建设,而铁路、内河航运近年来基本没有变化,所以旅游业与这些交通设施的改善的相关性很难体现,特别是与铁路由于没有任何变化,所以无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由于张家界地区的旅游业交通主要集中在公路,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与公路交通显示出了很强的相关性。由于旅游交通主要集中在高等级的公路,所以与高等级公路的相关性在0.9以上,而与一般公路的相关性还不到0.7。

(三)对比分析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张家界旅游业发展高于全国水平,但是交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却明显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通过加快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满足旅游业发展要求,同时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能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张家界与全国的差距非常明显,特别是与旅游相关性最为紧密的高等级交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业发展严重滞后于旅游发展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张家界地区的交通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仍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交通的发展却明显的低于全国平均速度。根据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不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张家界都明显的高于全国的平均速度,比如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速度达到了35%,而全国的平均增长率仅为14%。

但是,从表6中可以发现,2000~2007年张家界地区铁路没有发生变化,只有公路总里程增长明显快于全国速度,但是其中的低等级公路所占比例很大,而同期全国的高速公路的增长率为18%以上。旅游业发展主要依赖于高等级的公路,而张家界由于资金和自然条件等限制,高等级公路比例还比较低。

(二)交通设施建设规划欠科学

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开发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缩短空间距离、节约直接成本,而忽视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造成旅游交通建设中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景区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在旅游景区交通建设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景区内交通线路规划往往为方便游人行走与车辆通行而造成对景观整体美和环境和谐的毁灭性破坏,如炸毁山体、毁坏植被、硬化路面,允许车辆大量进入,盲目修建索道,旅游交通标识设计与设置不合理、交通线路设计不符合旅游活动规律等,如张家界的观光电梯就是因为破坏了自然风貌的完整与和谐而遭到了旅游专家的批评。

(三)交通设施质量较差

张家界地区不少景点专用交通道路质量差,使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较低,尤其在节假日和双休日期间,旅游交通运力不能满足需求,出现游客买票难,乘车难,“进不去、出不来”等交通难题,主要是因为:(1)旅游交通主骨架已基本形成,但交通密度不高,特别是高等级公路严重偏少,通达深度低,路网整体服务功能低下。张家界高等级公路比例一直偏低,即使是四级以上公路的比例也较低,高速公路更是直到2007年底才有87公里,第七次铁路大提速后经过张家界的列车速度也没有多少改善。(2)公路抗灾能力弱,失养严重,通行能力差。同时旅游交通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交通体系不完善、不合理、不健全,急需全方位的提升。

(四)旅游交通建设资金严重匮乏

旅游交通的发展所需资金规模较大,发展资金不足己成为制约旅游交通发展的较为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张家界地区财政比较困难,交通设施的投入比较少其次,社会资金对交通建设缺乏积极性,由于追逐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造成张家界地区交通设施建设难以募集到社会资金,旅游交通资金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张家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五)交通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虽然旅游交通的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但张家界地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如不少景区出租车行业存在的宰客、拒载等情况,长途车普遍存在着诸如经常不能准时客运、不能向旅游者提供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服务、不能向旅游者提供优质旅游项目服务等。交通服务问题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忙于应付服务纠纷,无法感受到旅游的愉悦,严重影响游客得满意度,损害了旅游运营商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并最终影响到张家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六)交通管理水平较低

张家界地区交通部门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下,主要表现在:数字化管理还相对滞后,客观上限制了旅游者及时、有序的出游活动;旅游交通建设中,各旅游交通、旅游部门各自为政,旅游区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旅游区管理体制导致交通管理障碍,张家界地区不少景点因为多头管理的问题而相互扯皮,严重地制约了交通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改善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旅游交通,实现交通与旅游的互动

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规划应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并适当超前规划。(1)应加快铁路建设,提高铁路客运能力,并积极发展航空运输,提高综合运力,如枝柳铁路、高速公路和张家界机场的建设,使张家界风景区迅速走向了世界,游客数量每年成倍增长。(2)要实现旅游和交通需要协调发展,合理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尽可能权衡旅游发展与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交通业的同时要兼顾景区的发展,而在景区的规划设计上要留有交通业的发展空间,两者不可偏废。

(二)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增强景点可进入性

张家界政府要真正地认识到交通运输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增强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首先,遵循市场需求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旅游交通建设要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紧密结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道路通畅、运输安全快捷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其次,充分发挥铁路和干线公路的客运优势,形成铁路公路联运、专线公路与干线公路联合、景区景点公路交叉连网的体系。最后,要加强景区道路的通行能力,建立方便快捷、安全舒适的公路客运交通体系,加快支线、专线公路建设,区内主要客源地之间应建立直达公路。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张家界地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继续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对旅游交通的投入规模和水平。首先,政府部门要做好发展规划,使资金流向符合旅游交通的发展规律,提高旅游交通竞争力,并具备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领域,从而有利于旅游交通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力量,包括景区、旅游运输企业、道路设计施工企业、公路管理养护单位,以及国营、民营、合资、外资企业等,加快旅游交通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建立旅游交通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争取主管部门在政策、法规方面给予支持。

(四)积极推进交通营运管理现代化,提高交通服务质量

首先,政府应营造良好的旅游交通的发展外部环境,协调各部门关系,开放市场,简化项目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在客流量预测、车辆调度控制、统计分析等方面应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大力推行无线电通讯技术,加快引入旅游交通自动化管理方法。其次,旅游交通的服务必须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把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作为旅游交通的服务宗旨,不断改善经营,提高服务质量。旅游交通部门应以游客为核心,以便利为原则,以舒适为目标,达到为游客提供安全、可靠、便捷和特色的服务的目的。最后,在旅游交通建设中,

要充分考虑到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前景,不断地推陈出新,如在景点附近开办各种类型的汽车流动旅馆,实现集吃、住、行、游、娱于一体,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五)统一协调,加强旅游交通有关部门管理合作

首先,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理顺各交通部门之间的关系,改变规划、交通、公交、航空、水运、铁路和交警等各部门条块分割的现状,成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其次,加强旅游交通的管理和交通组织,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依靠科技手段提高路上监控能力和管理效率。最后,建立健全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创造良好的旅游交通建设市场环境,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抓好旅游交通发展各个环节责任制。

参考文献:

[1]张瑞敏,徐红罡,旅游交通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41-45。

[2]赵中华,贾志宏,张蕾,国内旅游交通研究十年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61-65。

[3]黄柯,祝建军,蒲素,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7,(1):23-27。

[4]关宏志,任军,刘兰辉,旅游交通规划的基础框架[J],北京规划建设,2001,(12):32-35。

[5]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32-138。

[6]张涛,旅游业内部支柱性行业构成辨析[J],旅游学刊,2003,(4):24-29。

[7]熊继红,代义军,武汉城市圈旅游交通发展战略探讨[J],特区经济,2006,(6):132-133。

[8]孙有望,李云清,论旅游交通与交通旅游[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10):65-69。

[9]

Martln C A,Witt SF,Subsfitute Prices in Models ofTourism Demand[J],Annaals ofTourism Research,1988,(15):255-268。

[10]万德梅,试论武汉市城市旅游功能[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109-112。

旅游产业分析篇9

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清醒的认识是比较重要额一个因素,对其资源的本底未能得以明确化。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西部旅游业从总体上还处在后进的状态,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在思想观念上相对比较落后,各级的领导在旅游业的全面认识方面还有待加强。还有就是在旅游交通层面的问题,由于交通的可进入相对较差就会对旅游业造成直接性的影响。

另外就是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了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着困难,这样也导致了西部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大幅度下降,不能满足旅客的实际需求。一些比较珍贵的文物等旅游资源存在着认为破坏的现象,没有将旅游资源进行转换成经济发展的优势,所以在实际的发展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不仅如此在旅游的促销力度上以及旅游的基础设施上都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在对外开放的程度上也要能够进一步的开放。

(二)西部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构成,也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旅游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现阶段我国西部旅游交通的发展来看,还在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交通的设施质量没有得到改善,从而造成了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在一些节假日或者双休期间,在旅游交通方面不能对实际需求得到满足。并且在交通业的实际发展上严重滞后于西部旅游发展,对旅游交通的建设资金也相对比较缺乏,交通的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呈现。

二、西部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性及旅游交通优化策略

(一)西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对西部的旅游产业进行大力发展能够对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西部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在旅游资源的优势上体现的较为显著。对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能够使得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从而将西部经济的文化经济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并且有利于对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得到有效缩小,和对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处理,主要是体现在就业层面,由于旅游业是生产劳动相对比较密集的发展产业,故此就能够有效的带动当地的就业发展。并且能对西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发展是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故此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在环境的问题上加强保护。

(二)西部旅游产业发展中旅游交通优化策略

西部旅游产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在旅游交通方面得到充分重视,对旅游交通的规划要能结合实际科学性的规划,从而来实现旅游和交通的互动发展。从实践发展能够看出,西部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是要在交通上得到有效优化,要能够遵循交通规律,这就需要进行在铁路建设以及公路建设上加大建设力度,也要能够在交通旅游协调发展基础上,将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的整体发展得到兼顾,将两者的关系要能得到平衡保持,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进西部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再者要能够对西部旅游交通的体系构建立体化的加以呈现,对景点的可进入性得到充分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在政府层面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严格的遵循市场发展的原则,将旅游和交通两者在规划上进行紧密结合,大力的建设旅游交通运输业,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形成道路通畅及运输安全快捷的旅游交通体系。

还有就是要能够在西部旅游交通的资金筹集层面要能多渠道的施展,这样方便于旅游交通基础建设的完善。想要将西部旅游交通得以高水平的呈现就要能够在投入上得到加强,将基础建设工作得到完善做好,要能紧密的和自身的交通基础建设的特征相结合,在资金投入的规模水平上通过多渠道的进行增加,最大程度的将旅游交通竞争力得到有效强化。从具体的融资渠道上来看主要可通过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来进一步推动能够有效适合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升级换代的投资回报高的旅游开发项目。

另外就是要能够对其交通营运管理的现代化进行有效积极的推动,在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上进行加强,从而为顾客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在服务的质量上也要能够得到有效优化最终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求。还有就是要能够进行对旅游交通的相关部门在协作上进一步加强,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涉及诸多的部门,只有在各个部门能够得到积极配合协调的基础上才能高效的运作,所以交通规划以及运输管理等都要能积极协调配合。

旅游产业分析篇10

咸宁市旅游业也保持着强劲的活力。2012年,咸宁市GDP增速已连续几年保持在20%以上;与此同时,咸宁跻身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同年旅游接待人数已达2100万人次以上,总收入达107亿,已连续5年保持增长幅度在30%以上。

政府通过开发旅游业,不仅能够实现财政收入和GDP的提升,同时还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旅游项目逐步成熟后,还会产生持续的税收收入,带动当地消费,可谓一举多得。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概念的房地产项目也随之热了起来。

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促进了房地产建设发展

旅游业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极大的拉动了GDP的增长,全国各地有旅游资源的城市纷纷推出精品旅游品牌,以三亚、大连、青岛等国内知名旅游城市为例,当地房价可追赶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特别是在“国际旅游岛”的概念下,三亚的房价更是一路飙升。

作为三线城市的咸宁,2012年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总值比重的14%,这一数值近年来逐步增大,而且连续5年增速超过全市GDP增速。从2006年起,旅游综合收益逐年递增约50%,旅游产业排名从全省第13位升至第5位。由于持续对温泉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全市规模以上的旅游景点有40多个,咸宁市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注,今年咸宁也跻身于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之一。

与此同时,咸宁房地产投资中相当一部分也转向旅游房地产概念。在咸宁旅游行业发展中,从早期的“单日游”发展到“三日游”,从单一的泡温泉衍生出线路景点游,这要求旅游的配套设施完善。而旅游增加产值根据国际通用标准是1:1.2(即消费1元钱,配套消费1.2元),“单日游”和“三日游”的区别将是增加产值4.4元。以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00万人次,旅游收入为107亿元,可得每人次均消费509元。以509元计算,如果在旅游地留宿2夜将增加产值1018元,收入将增加214亿元。如何能留住游客,便成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休闲环境,游客不想留在旅游地,也就无法产生旅游的增加值。这就需要建设更多的旅游配套项目,由此应运而生了旅游房地产相关的项目。

咸宁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了温泉谷二期建设、百盟欢乐大世界等一批旅游休闲概念的房地产项目建设。而在不断配套的房地产项目中,也直接提高了咸宁住房的品质和档次,在咸宁市旅游区域和几条商业街附近的房价与非旅游区域地段的房价形成了明显的差别。越靠近相应区域,房价相对越高,且新房销售速度越快,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直接的影响到了房价的提升。

二、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增加,加大了对房地产的需求

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为促进当地人员就业也迎来了新的契机。除温泉旅游景点之外,大量人员也可以从事其附属产业的岗位中去,根据相关测算标准,旅游行业的就业带动比为1:3.5,景区接待量的不断增加,必然会促进直接服务人员的增加,而其配套的相关行业人员也将逐步增加。据2011统计,全市旅行社近41家,全市景点中工农业示范点10余家、A级景区近20家、星级农庄31家;旅游星级酒店42家。全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运输公司等直接从业人员在20000人以上,推算出相关从业人员可达70000人,接近全市常住人口的4%。

旅游旺季,咸宁市区酒店一房难求,市区内的星级酒店入住率达99%以上;景区周边的摊点,有增无减;餐厅食客云集,包间难求;KTV、酒吧等场所亦是爆满;马路上也经常出现了交通拥堵现象。

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必然促进地方就业率的不断提升。良好的就业环境,也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前来咸宁就业,人口的增加会进一步加大对咸宁当地房地产的需求量。

三、旅游业促进税收增加,税收增加反哺旅游开发

基于前面两点,直接的效应是促进了地方税收的增加。以2012年旅游收入107亿计算,服务业税率平均为5%,应上缴利税额达5.35亿元,约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0%。

我国税收本质是“取之与民,用之与民”,在取得相应的利税同时,将税收资金与财政资金投入到建设当中去。为了更好使用旅游资源及其它,全市近年来持续加大市政投入:如将城区内主要干道刷黑,将路灯和沿河景观灯带进行统一调配布置,对淦河两岸进行了一期、二期综合治理,连续4届举办国际温泉旅游节,开发、修建了一批大型景观、景点等。不断完善交通、亮化、广告宣传等工作,使税收资金投入开发建设中,为旅游经济发展铺平道路,而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反哺地方经济建设,由此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在不断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市容市貌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投资环境得到了显著提高,一大批旅游房地产概念项目也纷纷动工上马,形成新一轮的旅游开发热潮。

四、几点问题的思考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些问题:

1、旅游投资热将增加企业资金压力

旅游项目的初期投入时,地方政府往往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随着旅游资源及配套资源的不断完善、成熟,政策扶持力度将会适当减弱,转而多往财政收入等方面考虑。而由于前期开发的旅游资源已经进入到了稳定阶段,其周边的地区会形成依托旅游资源的原居民区和店铺,如果需要进一步开发投资,有可能会涉及到拆迁补偿问题,这将进一步推高投资成本。如果投资后,旅游客源无明显增加,投资回收周期也将向后推延,这将加大投资企业的资金压力。

2、外来从业人员归属感不强

旅游城市的活力在于有充沛的服务从业人员,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体现出宾至如归的温暖和舒适。近年来旅游人数在不断增加,相应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多,但相应的从业人员特别是外来从业人员归属感没有明显增强。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从业人员的高流动性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因其流动性高,很多从业人员缺乏对企业和行业的认同,没有归属感,职业道德也就无法得以提升,从而影响到了旅游业的品质稳定。进一步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口碑和质量,对城市的旅游环境和行业评价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

从目前的市政配套建设来看,基础建设已经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虽然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但最主要的还是在旅游综合体的建设上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作为旅游开发的进阶阶段应以旅游综合体的整体开发为主,这里涵盖度假酒店集群、休闲房地产社区、综合休闲项目建设等。只有通过滚动式的开发、不断完善旅游综合体建设,提高旅游业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以旅游业促进住宅和商业地产的升值,从而进入到不断良性循环的过程中。

综上所述,旅游业的发展会促进旅游房地产业的继续开发,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但是由于旅游房地产业开发依赖于旅游业的整体品质和质量,使旅游房地产业保持较高的投入为旅游业树立品牌和质量,并挽留人才;否则,旅游房地产的投入资金不能及时回收周转,会加大旅游房地产业的资金压力,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升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绪.海南旅游业与海南房地产共生性成长[J].中国房地信息,2008(10).

[2]苏晶.旅游地产:画饼充饥?[N].经济观察报,2012-08-13.

[3]张喆.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与调控政策研究[J].吉首大学,2012-06-01.

[4]2013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R].

[5]2012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R].

[6]2011年咸宁市旅游局工作报告[R].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咸宁市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2yjd011)。

旅游产业分析篇11

(一)争论的起源

在最近几年中,国内在对待旅游发展的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也可以称为两个突出的逆向潮流: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仅把它确定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而且不少地方将其产业地位提升至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并制定出发展为旅游强省、强市宏伟目标的时间表,全国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热潮;另一个是一些部门和某些专业的学者,通过举办研讨会、论坛会或发表文章,大声疾呼,指责发展旅游对文物、景区、遗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称之为“旅游性破坏”,大有口诛笔伐之势。两种声音均很强烈,两种声音还在较量。而最近出现的关于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或称为景区经营权出让)则更加体现了这两种潮流的存在。

在2001年2月21日,四川省对外宣布,将九寨沟国家森林公园、三星堆遗址等十大著名景区以及100多个景点向海内外公开招商,拟以合资、合作、租赁承包、出让经营权等方式开发上述景区。此事经众多媒体频繁报道后,引起了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快,作为国家风景区主管部门的建设部在《关于对四川省风景名胜区出让、转让经营权问题的复涵》中提出,任何地区、部门都没有将“风景名胜区的经营权向社会公开整体或部分出让、转让给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力。自此,引发出一场关于景区经营权是否可以转让的大争论。

在后来的日子,围绕这一问题事件频频发生,争论此起彼伏,国内主要媒体对相关事件报道也非常多,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关于安徽省的黄山景区、山东曲阜的三孔景区、广西的桂林山水、还有武当山、岳阳楼以及兵马俑上市等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当然各地区的小动作那就数不胜数了。2002年8月,国家建设部做出了“企业不得买断风景名胜区”规定。到了这个时候,关于风景名胜区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操作似乎划出了句号,但是认识并没有统一,是非并未弄清,争论并没有真正解决。

(二)争论的焦点

无论是研讨会还是发表文章,无论是一些部门的表态还是部门的新政策出台,这场争论的焦点是著名风景区是否可以实行“两权分离”,从根本上讲,还是如何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问题。具体的讲,这场争论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的:

1、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资源性资产,是否也可以像土地、矿山那样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如果不能,那么这些资源之间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如果能,那么如何实行这两种权力的分离,即这些资源的经营权由谁出让,出让给谁,通过什么方式和渠道进行出让?

2、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是否只进行保护,不能开发或经营?如可以经营,又由谁来经营,保护的经费从哪里来?这些经费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会出现什么后果,如何解决?

3、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国家资产,那么谁是真正的国有资产拥有者,是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还是地方政府,或是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门?它们是否拥有全部的管理权、经营权和处置权?

4、造成旅游资源或遗产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否就是管理和经营体制的转变?这种破坏是否由管理部门经营就可以完全避免?那么如何解释在没有实行这样转变之前出现的破坏现象?

5、如果说企业经营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出现急功近利而造成破坏,那么如何解释管理部门经营时出现的短期行为?

二、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实行两权分离的利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两权分离,它是特指资产,特别是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对分离。两权分离本来不是当代的发明,古今中外早已有之,秦朝以来的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就是典型的两权分离了,因为地主作为土地的所有者是靠收取土地经营者农民的剩余劳动即地租来养活自己的。英国资本主义土地制度中的两权分离更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前把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混为一谈,才导致两权不分,企业缺乏活力,最终影响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象和声誉,甚至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认识到这一点,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两权分离已被国人所接受。

确实,两权分离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提出的,而且主要是适合于企业当中的。将两权分离引入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当中合适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两权分离首先一方面确立了包括国家在内的投资者在旅游风景名胜区中的法律地位,依法享有的权利[1];另一方面,它确立了旅游企业拥有包括经营权在内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以此为基础,就不仅可以确保所有者即国家的权益,确保出资者和旅游企业各自承担有限责任,而且可以确保旅游景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2].

当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正处于关键的改革时期,一些新的经营模式正在各地探索、酝酿和创新,已经形成了世界旅游资源的整体租赁经营、股份制企业经营、上市公司经营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都是发展、改革和实践的需要。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模式将层出不穷。综观已经实行两权分离的世界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至少表现出了以下积极的因素。

(一)有利于建立起符合旅游风景名胜区良性发展的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在其经营发展中,专业化经营水平低,市场经济适应性差,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难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上问题的核心在于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解决风景名胜区经营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理顺体制、活化机制,创造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经营模式,就是要实行风景名胜区的两权分离。市场化的进程有利于打破部门在强调保护的帽子底下对风景名胜区的垄断经营,但是经营管理质量难保障,最后的结果是资源既没有保护好,游客也不满意。这是一种典型的官商经营模式,官商必然直接带来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低等突出问题。打破这种格局的途径只有竞争,只有勇敢地面对市场[4].

(二)有利于增强旅游资源保护的能力。

客观来看,企业更加注重企业自身的市场形象和长远发展。面对旅游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是企业良好市场形象的重要载体。比如说黄山原来一年的保护费200元,黄山旅游上市之后一年投入的保护费就是2500元。

然而,单纯的实行市场化,片面的实施两权分离,又是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各地方发展旅游经济的激情是高涨的,各处旅游景点纷纷上马,但是这种急切的愿望或者脱离本身的资源基础,或者造成对现有资源的过快、过度开发,难以真正实现当地旅游经济的起飞。特别是2000年中国实行每年三个“黄金周”休假制度以来,高潮期游客剧增,给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造成巨大压力。此外,少数风景区的过度开发行为,违背了旅游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原则,也不利于当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风景区保护范围内建设的过多的旅游设施,严重破坏了景区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对于风景名胜区应当实行两权分离,尽量使其市场化。但是,由于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是资源性资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应当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因此,在对旅游风景名胜区实行市场化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加大对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宏观调控,使得我国的旅游产业能够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我国旅游开发中的面临问题的法律对策

旅游产业是非常庞大的产业群,需要全社会的不懈努力,面对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尽早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建立起完整的旅游法律体系。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复杂的问题就需要一个涵盖旅游业各方面的完备的、科学的、和操作性的、针对性强的旅游业的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这是规定一个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宗旨和原则、政府主管机构在旅游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权限、各类旅游企业的行业标准、旅游者的权利义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有关原则、对外旅游关系、奖惩措施等。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制定一部旅游基本法已经显得非常必要了。

(二)改革目前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构筑的体制,机制落后,观念保守,基本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不能严格按企业来运作。由于条块和政、企、事不分,政府机关的衙门作用与旧国营企业的各种弊端兼而有之。在经济收支上,财政拨款加单位创收,有的稍有盈余,对数入不敷出;在劳动人事制度上,机构臃肿,冗员众多;在分配体制上,死工资,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这种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导致了许多地方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开发和经营中的无序、低效以至破坏,严重困饶着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捧者金饭碗要饭吃的现象,宝贵的资源成为了财政的负担。

注释:

[1] 《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赵翔翔 《武汉大学学报》 2000年2期

[2] 《两权分离有利于建立公司法人制度》 宋承刚 《发展论坛》 1997年6期

[3] 《两权分离的误区》 曹水苗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4期

[4] 《论我国旅游法制的改革与完善》 袁翔珠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2期

旅游产业分析篇12

2黄陵县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黄陵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炎黄子孙朝圣地,位于陕西省中部、革命圣地延安市南端,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人口13万。黄陵生态环境良好,沮河、葫芦河径流地表,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桥山林区是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号称萨陕西省的“一叶肺”。黄陵人文景观独特,境内既有武君柏、龙头柏、黄帝手植柏、掛甲柏,又有秦直道、子午岭、侯庄湫、桥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以及丰富的物种等,这些都提供了黄陵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契机。黄陵县的历史悠久,县内还有很多建设完整的黄帝庙、紫娥寺、万安禅院等历史文化遗址,这些赋予了黄陵县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于黄陵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号称“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享誉海内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

2.1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黄陵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围绕“一核心四区域”的旅游发展思路,推出以黄帝陵为核心,黄帝文化园区和轩辕酒文化园区为载体的黄帝文化游览区;以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万安禅院和秦直道为载体的森林休闲度假游览区;以侯庄湫、贾塬湫、万亩苹果观光园为载体的农业观光体验游览区;以店头镇和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园区为载体的现代工业游览区,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林业生态旅游资源,中部有黄帝陵景区,通过国家黄帝文化园区打造,设施更加完善。西部依桥山国家森林公园、万安禅院为主,桥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首个以黄帝养生文化为主题有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由一谷(轩辕养生谷)、一岭(飞龙岭)、一寺(紫峨寺)、两小镇(潮塔小镇、双龙小镇)组成。区内群山环抱,植被茂密,湖泊众多,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地形地貌,物种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空气负氧离子指数高出城市30倍密,且有成熟的休闲、餐饮服务,是生态养生、运动养生、美食养生、健康养生、居住养生、文化养生的绝佳圣地,开园以来,倍受关注。东部有南沟门水库、武君柏、龙头柏、侯庄湫等现有的待开发旅游资源。

2.2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经营现状

从黄陵县的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可以得出当前黄陵县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向四周进行辐射。但是就当前黄陵县的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来看,还有很多东部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未被开发出来,即使建设已经相对成熟的黄帝陵、桥山国家森林公园,也依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对于黄陵县来说,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其厚重的黄帝文化底蕴,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可以通过建设相关的人文景观区,来丰富当地的旅游景点,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渐慕名而来,对当地经济带来很好的刺激,有利于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启示和对策

3.1拓宽投入渠道,广泛开展招商引资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在进行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断的加大招商引资的活动力度,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我县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而能够吸引相关的投资商来进行旅游资源的投资,筹集到开发基金从而更好的进行旅游景点的建设。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将我县的生态旅游开发与林业重点项目和旅游开发项目等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定点定投、资金捆绑以及项目融合等多种方式来筹集开发的资金。

3.2创新发展思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应该与全县国土政治、开发及综合利用的规划相结合,为景区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从而可以完善景区的建设工作,同时对于正在建设的景点,要根据当地的文化和城市的需求来进行,跟上时代的潮流以满足现代都市人们的需要。在景点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重点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并进行相关的主题园区建设工作,从而使园区的活动丰富多彩起来,吸引游客驻足,并保证游客的回头率。在园区的设计和建设时,不仅要根据当前人们的喜好来进行,设计人员还需要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要能够预见到未来景区发展的模式,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3.3完善机制创新,大力吸引专业人才

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工程是一次性的投入,且成本巨大,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设计人员的水平,保证景区的质量。在园区建设之前,要对当地环境和特点进行充分的考察和了解,并根据相关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做出详细的计划,保证施工进行的顺利有效。在景区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来进行规划,因地制宜,尽量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鬼斧神工的建设工作。在建设的过程中,安排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工作的监督,确保工作严格按照图纸和计划来执行,保障施工的效率,从而保证景点的美观性和实用性,保证其经济效益。

3.4促进产业项目建设

旅游产业分析篇13

所谓的旅游业是指直接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活动提品和服务的行业的总称。它包括的行业有: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业、游览、娱乐业、旅游购物(旅游商业)等5个行业。旅游业的经营活动是这5个行业形成的行业群。

从产业供给出发,旅游产业应该是以旅游业生产力六要素吃(旅游餐饮业)、住(旅游宾馆业)、行(旅游交通业)、游(旅游景观业)、购(旅游商品业)、娱(旅游娱乐业)为核心,以旅行社为产业龙头,由一系列行业部门组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整合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进入新世纪后,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认真规划布局,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旅游业的“二次创业”。

二、云南旅游产业各要素发展现状

下面从旅游饭店业、交通、购物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云南旅游产业各要素的发展概况:

(一)旅游饭店业

饭店业是旅游产业六大核心要素之一,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08年底,云南省全省评定星级饭店总数为834家,其中一星级99家,二星级489家,三星级181家,四星级54家,五星级11家。目前国际上旅游发达地区星级饭店的高、中、低比例均接近l45,云南省星级饭店中高级、中级饭店数量过多,而低端的饭店数量偏少,造成饭店业结构不合理,饭店业经济效益低。

(二)旅游交通业

交通业是旅游产业中的基础部门,是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云南地处云贵高原,交通条件不占优势,铁路、公路和水运条件较差,交通运输的瓶颈长期制约云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云南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公路为主、铁路为重要运输工具、水路运输为辅的较为完善的陆地运输网络。2008年云南有民航机场11个,其中国际口岸机场2个,正在建设的昆明新机场是全国第四个门户机场。云南省交通基础设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云南旅游景点分布广泛,全省大部分旅游景点分布在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南、滇东北、滇西等旅游区,旅游者需要在交通方面的花费较多。

(三)旅游购物业

新加坡和香港的购物收入占旅游收入的60%以上,而我国的比重大约是20%左右。云南省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费构成中购物比重接近我国平均水平。根据近几年对海外旅游者的抽样调查结果:50%以上的海外旅游者喜欢购买云南的土特产品、茶叶、工艺品和纪念品等;30%以上的海外旅游者喜欢购买云南的民族服饰、中成药和保健品等;大约18%-20%左右的海外旅游者喜欢在云南购买香烟、珠宝首饰、字画和瓷器等。

(四)旅游游览业

游览是旅游的目的,是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全省拥有10个部级风景名胜区、6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8个部级森林公园、24个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5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

2008年云南省有旅行社460家,其中国际社60家,国内社400家。拥有导游资格证的导游2.6万多人,持有导游IC卡的导游员1.7万多人;旅游从业人员180多万人,其中直接旅游从业人员30多万人,间接旅游从业人员150多万人;旅游汽车公司17家,旅游汽车1860辆。

(五)旅游餐饮业和娱乐业

2008年云南旅游购物店有121家,云南省物产丰富,各地食品餐饮各具特色。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少数民族餐饮得到发掘和提升,在云南可以品尝到种种地方佳肴和山珍美味,使得海内外旅游者感受到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旅游文化。

云南有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楚雄州的火把节、大理的“三月街”等将多样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但是,各个旅游景点还缺乏较为完善的娱乐设施,娱乐业是一个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部门,云南发展娱乐业还有较大的空间。

三、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合理的产业结构并不单单是几个产业部门的简单组合,而是能够发挥经济效益的组合。本文采用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对产业结构的效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产业结构的优劣或合理与否。该方法是以一定时期内旅游产业的年增长率为基准,分别测算某一地区按照全国平均增长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进行比较,从而分析某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进而分析和评价其旅游产业结构的效益状况。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区域经济增长与三个因素有关:经济增长的全国分量、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分量、经济增长的竞争分量,即区域(产业)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的(全国分量+产业结构分量+竞争分量)。

以云南入境旅游的外汇收入为例,分析云南旅游产业的结构效益:Yjo和Yjt分别代表云南旅游产业j部门基期(2002年)和t时期(2005年)的旅游外汇收入;Zjo和Zjt分别代表全国旅游产业j部门基期(2002年)和t时期(2005年)的旅游外汇收入;YO和Yt分别代表云南旅游基期(2002年)和t时期(2005年)的旅游外汇总收入;ZO和Zt分别代表全国旅游基期(2002年)和t时期(2005年)的旅游外汇总收入;则云南旅游产业j部门的旅游外汇收人增长率rj=(j=1,2,…,n)。

在(0,t)时段内,云南第j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j可以分解为份额分量Nj、结构偏离分量P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j三个分量,表达为:

Gj=Yjt-Yjo=Nj+Pj+Dj;其中Nj=Yj×Rj

Nj为份额分量,它是j部门全国总量按比例分配,云南j部门规模所发生的变化,即云南标准化的产业部门收入按全国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量。

Pj=(Yjo-Yj)×Rj

P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它是指云南j部门比重与全国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云南第j个产业部门增长相对于全国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它排除了云南省增长速度与全国的平均速度差异,假定两者相等,而单独分析j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因此,此值越大说明j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

Dj=Yjo×(rj-Rj)

Dj被称之为竞争力偏离分量,它指云南旅游业第j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与全国旅游业j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异引起的偏差,反映的是云南旅游业j产业部门的竞争能力。Dj越大则说明j产业部门竞争力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

根据偏离份额计算公式,以2002年作为基期,用云南旅游统计年鉴和云南统计年鉴提供的云南旅游外汇收入构成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通过计算得到云南旅游业产业结构效益偏离份额分析表(见表1):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表分析:

第一,云南交通部门收入的增长慢于全国的增长速度,竞争力偏离分量较小说明云南交通部门相对全国缺乏比较优势,说明云南交通业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尤其是通往省外国外方面。但是交通部门的结构偏离分量Pj较大,说明其对整个云南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

第二,住宿餐饮部门收入增长速度均比全国高,从竞争力偏离分量Dj看,住宿餐饮部门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住宿餐饮两个部门对云南整个旅游业收入增长额的贡献小,Pj值为负。应该增加中低档旅游酒店的数量,提高住宿餐饮部门的经济效益。

第三,景区旅游部门的结构效益较好,Pj、Dj值都是正,景区旅游不但对云南旅游收入增长有贡献,而且和全国比有竞争优势。主要得益于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近年来对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四,娱乐部门收入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翻了一倍多,从竞争力偏离分量Dj的值看,娱乐部门与全国相比,竞争力很强。但是值为负,娱乐部门对整个云南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比较小,所以还需完善景点娱乐设施,才能充分发挥云南民族风情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把优势转化为收入。

第五,购物部门收入增长速度缓慢,落后于全国水平,竞争力也不强。云南有丰富的、有特色的土特产品,旅游购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加强宣传,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第六,邮电通讯部门从指标的数值看结构效益比较好,增长也很快,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第七,市内交通部门结构效益差,没有竞争优势,增长也很缓慢。

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旅游产业效益的对策

(一)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政府部门对旅游经济结构中不合理状况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税收等措施强制进行调整,避免市场失效和滞后。同时在市场经济中,旅游业供给是受市场需求引导的,市场调节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促进旅游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协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旅游业各行业之间的互动发展

旅游业涉及的多数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不高,竞争激烈。景点企业收入单一,成长性差;旅行社和酒店竞争激烈,行业利润低。但旅游业产业链比较长,产业延伸性好,所以可通过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多元化发展,组建大型旅游集团,形成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一体化,来实现旅游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避免恶性竞争、资源浪费,同时增强旅游企业的盈利能力。

以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锦江国际集团为例:锦江集团核心产业为酒店宾馆业、餐饮服务业和旅游客运交通业,同时还涉足食品、商业贸易、教育、地产等产业。通过集团化、多元化发展,锦江集团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提高了品牌影响力。“锦江”商标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名列前50位。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06[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罗明义.旅游经济研究与探索[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