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旅游业的利与弊实用13篇

旅游业的利与弊
旅游业的利与弊篇1

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方面高于当地居民,因此他们能出高价购买行、游、住、吃、娱等无形服务产品和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有形物质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经常涌入的情况下,势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价上涨,从而损伤当地居民利益。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要修建或扩充饭店等旅游设施,致使地皮呈现出求大于供的矛盾,因此,旅游接待地地皮价格的上涨也是件必然的事。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初办旅游业的地区修建饭店时,用地投资只占总投资的1%;而当旅游业发展起来后,修建饭店的用地投资很快就上涨到总投资的20%。而地价的上涨,又必然给当地居民的住房建设带来不利,从而使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

2.破坏产业结构,危害经济发展

在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旅游从业所得到的个人收入大大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批农业劳动力纷纷抛弃农田改行从事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发展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一方面旅游产业大量需求农副产品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却是旅游产业致使田地荒芜和农副业产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产业引起的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危害经济发展,殃及社会秩序。这种恶性互动问题如果出现在经济不够发达、旅游产业起步较迟的发展中国家,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会更甚。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一般情况下应当是多元的,而不应当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的经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更是如此。其原因是:

1)在旅游者队伍中比重最大的消遣型旅游者的度假旅游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的经济,那么就会出现旺季旅游设施和服务人员不足而淡季服务人员过剩和旅游设施闲置,从而导致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2)旅游者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旅游客源地居民的闲暇时间、可随意支配经济收入、主观动机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是旅游接待地无法控制的。一旦出现不利的变故,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经济的旅游接待地,其经济就必然受到沉重打击。

3)旅游业的发展,受着旅游接待地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甚至控制。而旅游业却难以对这些因素予以控制。正因为如此,旅游业是个极其脆弱而又不稳定的产业。一旦那些可能控制旅游业而为旅游业所难以控制的因素出现不利变故,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经济的国家或地区,其旅游产业和整个经济都会遭受较大损失。

3.干扰居民生活,诱发宾主矛盾

旅游社区的扩大和旅游设施的兴起,减少了旅游接待地原有的生产和生活场地。如:农牧民担心侵占了他们的农田和牧场;渔民们害怕污染了他们的渔场和河水;北美部分地区的居民曾抱怨旅游者杀死了他们的鹿,捕走了他们的鱼;而日本的部分农民也曾因修建机场破坏了他们的家园而与开发者们发生矛盾和纠纷。

特别是到了旅游旺季,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加重了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能源、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的激增而严重不足;当地居民深感自己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交通堵塞,人口拥挤,又是停电,又是停水……所有这一切都使他们觉得,旅游产业的受益者只是少数经营旅游业的人,而大多数居民却没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利益;自己可爱的家园正逐步演变成外来旅游者及时行乐的场所,一旦游人离去,留给他们的是破坏的环境和肮脏的垃圾,由此产生了对外来旅游者的敌对情绪。

4.改变社会结构,产生社会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营者通过旅游接待得到不少实惠,形成一个以旅游商为首且令人羡慕的社会群体。能否跻身于旅游业供职,成了区分身份高低贵贱的标准之一。而一些本应受到尊重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其尊严、声望和地位与旅游者的金钱比,已经降到微不足道、不屑一顾的层次。在家庭成员中,父母辛苦一个整月的工资收入抵不过儿女三天得到的小费。父母作为家庭顶梁柱的形象由此崩溃。他们对儿女那老生常谈式的说教,不仅苍白无力,而且往往是加深代沟、激化家庭矛盾的直接原因。

虽然妇女走出家庭从事旅游接待,可改变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在金钱的诱惑下,有些妇女却变成了吸引旅游客源的赚钱机器,其社会地位反倒比过去更低。而那些通过旅游接待确实提高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妇女,其婚姻状况又可能发生变异。世界上许多旅游接待地都曾因此而出现家庭解体的问题,美国夏威夷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从旅游接待地的整体社会结构看,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涌入,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传统的人际关系。其中有些变化是当地居民既不愿接受、也不能接受的。比如,外来游人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原本是相互平等的宾主关系,然而,在金钱的驱使下却似乎变成了高低分明的主仆关系。这种现象为当地居民所不忍。诚然,“客人永远是对的”,作为旅游服务行业处理宾主之间人际关系的一条原则无可非议,但是,把它推而广之,运用到旅游社区调解外来游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则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就不仅会使当地居民产生自卑心理,而且还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排外情绪,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矛盾、冲突和问题。

5.歪曲民族文化,腐蚀社会意识

旅游产业的发展,既可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又能使民族文化受到歪曲和冲击。特别是在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文化变了味,甚至逐渐在消失。比如,传统的节会庆典和当地的宗教仪式,其时间、地点、内容乃至节奏、次序本来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为了吸引外来游人,它们随时随地都会被搬上“舞台”,其内容往往被压缩甚至被删改,并明显地加快了活动节奏,颠例了活动次序,久而久之,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失去了文化意义和应有价值。至于为了适合旅游者的情趣而生产出来的民族工艺品,有的失去了民族风格,显得不伦不类;有的为突出景点魅力,对文物古迹过分粉饰,使其真实性大大丧失;有的为了同外来异质文化“接轨”,不适当地修改民族舞蹈、民歌民谣,使其民族风韵丧失殆尽……。特别是那些粗制滥造、已不能表现民族风格和制作技艺但却以民族工艺为表现形式的旅游纪念品充斥于市,这对于那些只图价廉而不顾货真的购物者来说也许没有大碍,然而,如果旅游者误以为当地的工艺品就是如此,如果旅游者把它们带回去向亲友或同事们展示,那就会严重地损害和贬低当地工艺品的形象、声誉和价值。

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时,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糟粕也会随着外来旅游者悄然而至,对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意识予以腐蚀。如:

表现在价值观念上,当地居民已有人开始以羡慕的眼光观察着外来游人的生活方式,并开始疑虑自身的人生价值;表现在道德观念上,当地有些居民通过观察外来游人的生活方式,开始怀疑传统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是非标准;有的在外来文化面前自惭形秽;有的热衷于模仿西方旅游者的气魄和服饰,但却因其条件所限难免显露出东施效颦的滑稽。

6.污染自然环境,败坏社会风气

旅游产业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表现为: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加,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各种旅游设施的过度兴建,不仅有“三废”污染的问题,而且破坏了原有自然景观的布局;旅游者对名胜古迹的触摸攀爬和乱刻乱画,使名胜古迹的原始风貌及其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旅游者摩育接踵而至,大大地增加了接待地的垃圾处理量,加上一些旅游者随意丢弃废物的不良行为,致使当地垃圾成堆,蚊蝇成群,昔日那和谐宁静、美丽舒适的自然环境已荡然无存;特别是外来旅游者不适当地狩猎、采集、露营、野炊以及为了寻求刺激而对旅游资源的施暴行为,接待地居民急功近利,不顾后果地开山辟路、大兴土木,都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山火四起,气候恶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如果说旅游产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可限期得到治理,那么旅游产业对社会风气的败坏却是难以好转的。受外来游人的影响,接待地的社会病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且有日趋蔓延之势。有的人以“个性解放”为名,行酗酒、卖淫、吸毒、迷信之实。又有人在金钱的诱惑和纵欲意识的驱使下,肆无忌惮地违法犯罪。

二、旅游产业的社会治理

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既有积极功能,又有消极弊病。无论是积极功能,还是消极弊病,都是有一定条件的。一般地说,旅游产业的功能是主要的、现实的,而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是次要的、潜在的。因此,应当在澄清认识的基础上,发挥和扩大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抵制和清除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使旅游产业沿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而不应因噎废食。鉴于这种认识,许多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都对旅游产业社会弊病的治理想对策,提措施。如:

有的提出,加强旅游规划,防止过度发展。必须对旅游接待量进行适度控制――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在实施旅游规划时,则应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力避因旅游产业的超负荷发展而产生社会问题。

有的提出,进行舆论引导,提高承载能力。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通过舆论传媒,引导当地居民,不断提高他们在心理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承受能力;使其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以便为发展旅游产业尽心尽力。

有的提出,生产健康产品,丰富游览内容。1997年中国旅游工作的主题就是,大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办好’97中国旅游年。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应向游客提供满足人类正当需求的旅游产品,其旅游活动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一切违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碍积极健康的东西,必须加以抵制。而力争实现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持续发展,将旅游行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则是1999年中国旅游工作的思路和奋斗目标之一。

有的提出,健全管理体制,重视宣传教育。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利用国家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对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予以强行治理和控制。特别是要健全和完善全国性、系统性与旅游产业相关的管理条例和政策法规,建立和强化专门负责治理和控制的执行、监督和管理机构,严厉惩罚那些违规犯罪的社会群体或个体,把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与此同时,尤其要重视宣传教育,强化对旅游产业社会弊病的软控制。既要对外来旅游者进行宣传,让其了解旅游接待地的有关的注意事项和政策法规,以便预防由于无知而发生违规行为;更要对旅游从业者和当地居民进行教育,以便提高其思想认识,增强其思想上的免疫力。

自1980年以来,世界旅游组织(WTO)每年为世界旅游日确定一个主题。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对旅游产业社会功能的发挥和对旅游产业社会弊病的治理。这些主题分别是:

1980年,旅游为保存文化遗产,为和平及相互了解作贡献。

1981年,旅游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1982年,旅游的骄傲:做文明的客人,文明的主人。

1983年,旅游和度假是所有人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1984年,旅游为国际谅解、和平与合作服务。

1985年,开展青年旅游,文化和历史遗产为和平与友谊服务。

1986年,旅游:世界和平的促进力量。

1987年,旅游促进发展。

1988年,旅游:从中获取教益。

1989年,自由旅行,促成世界一家。

1990年,旅游,未获认知的产业,有待开发的服务。

1991年,通讯、信息和教育:旅游发展的动力。

1992年,旅游是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和增进各国人民了解的途径。

1993年,争取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持的永久和谐。

1994年,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旅游。

从1992年之后,中国旅游业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作为从全局上树立中国旅游形象的一个重要措施。从中也可看出中国为了弘扬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和治理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做出的努力。中国旅游业的宣传主题分别是:

1992年,中国旅游观光年。

1993年,中国山水风光游。

1994年,中国文化古迹游。

1995年,中国民众风情游。

1996年,中国度假休闲游。

1997年,中国旅游年。

1998年,中国华夏城乡游。

1999年,中国生态环境游。

2000年,中国神州世纪游。

中国旅游业不仅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而且还确定相应的宣传口号。从这些宣传口号里,更可看出中国在弘扬旅游产业社会功能、治理旅游产业社会弊病方面所下的决心。如:

1998年华夏城乡游的口号是:现代城乡,多彩生活。

1999年生态环境游的口号是:反璞归真,怡然自得。

2000年神州世纪游的口号是:文明古国,世纪风采。

1997年5月22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通过了世界旅游领导人会议《关于旅游业社会影响的马尼拉宣言》。因该宣言是专就旅游业的社会影响发表的,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权威性的,故全文录之,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我们来自世界77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私营团体的代表聚集一堂,出席世界旅游组织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联合举办的“关于旅游业社会影响的世界领导人会议”;

我们认真讨论了旅游业的社会影响,研究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影响,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负面效应;

我们相信旅游业将继续不断地为各国和社区带来社会、经济利益,且旅游业并不是造成社会问题或与之相关问题的唯一原因;

我们决心消除产生于旅游业或其相关活动的社会弊病。

在此我们保证:

1.支持社区积极参与符合国家目标和优先项目的旅游政策和计划的制定、实施、监测和评估工作,并组织社区的宣传活动,使人们意识到从旅游发展中所获得的利益;

2.通过旅游活动,为人们提供广泛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机会,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在边远地区开发旅游活动和旅游目的地,增加农村的收入;

3.旅游发展规划要确保旅游目的地的遗产及其完整性,尊重社会和文化规范,特别是要尊重当地固有的文化传统,在旅游业可能损害当地社区和社会价值的情况下,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4.与旅游从业人员合作,鼓励他们为旅游目的地树立正确的形象而进行有效的促销,通过教育、信息和交流等方式,使游客意识到当地社会的文化及其对游客的态度;

5.承认人力资源开发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制定有利于吸收当地劳动力资源的长期计划,采取适当措施为妇女和青年广泛而又积极地就业提供机会;

6.通过政府、私营机构和有关方面的联络和沟通,促进并加强国际协调和监督,以便宣传旅游的积极影响并消除旅游的消极影响;

7.进一步调动当地和国际上的力量,消除和控制与旅游业有关的弊病和对人的剥削,特别是对妇女、儿童和其他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的剥削;

旅游业的利与弊篇2

随着技术的提高,网络日趋完善,也渐渐普及了。为了更适应大众的需要,有了网络游戏,有了QQ,有了各种各样的版块。于是,上网的人更多了,当然有大学生。大学生上网,理由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为了寻找一位网友以打发时间;有的为了网络游戏而不分昼夜;有的为了网上电影以此来“充实”生活。当然,也有为了学习的。我就亲耳听说一个建筑系的学生为了画图而包了两次夜。暂不说他包夜的行为是否不当,是否于身体不益,单说他对网络的利用,他在利用网络。我不得不插一句,何为“利用”呢?我觉得,在这,利用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运用。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借助于电脑,利用于网络,可以做成许多过去不能做或不易做的事。这是利?是弊?

作为一个旅游系的学生,我也是常上网的。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有关旅游的信息。有景点的介绍,有旅游信息的,有国家对旅游业政策的公布。这些,可以说是最新、最快的。对于旅游业这样一个敏感的行业来说,早一步得到信息便意味着早一步抓住机遇。这是利?是弊?当然,网上也不全是可靠的信息,也有谣言,有谬论,如果不加辨别,一概采纳接受,并且因此而酿成巨大的失误。这又是利?还是弊呢?

网络是四通八达的,上了网,可以认识很多人。本地的、外地的、中国的、外国的,当然也会有好人、坏人。上了网,有了网友,互通有无,彼此相互联络,提供彼此意见、建议,建立一种良好的网上友谊。这是利?还是弊?整天沉迷于网上聊天,不上课,什么事也不干,只为了网上冲浪,与网络那端的人虚无缥缈地扯上半天,最后还有可能误入歧途。这是利?是弊?

旅游业的利与弊篇3

旅游管理:旅游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旅游业的探索。包括对旅游企业的管理,比如管理酒店,旅行社等;还有旅游资源的开发,比如在一个旅游城市中挖掘新的景点吸引更多的顾客。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以解决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问题。

旅游管理又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究,以大学课程为例,旅游管理主要方向分两种:企业管理和旅游规划企业管理包括饭店管理、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度假区管理.

旅游规划包括旅游规划与开发、会展等等。由于旅游管理涵盖的层面较多,对于城市的发展也产生了利与弊。

二、旅游管理对城市发展的正面影响

旅游管理若要细致解析就先要从旅游这个方面来看了,一个城市若要发展他的旅游行业就要先从旅游资源入手,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奇迹”。由于兵马俑的发掘,西安这个古城如今已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地为此建造博物馆,并在周边开设酒店以供游客休息,并推出许多纪念品供游客纪念。

秦始皇兵马俑这个旅游资源十分珍贵,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纪念意义,从多方面吸引游客前去,当地也毫不浪费这珍惜的旅游资源,从发掘到扩展,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与酒店业,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西安市的发展。利用旅游业解决了当地的一些资金与就业等问题。当地也开展了许多旅游企业,例如旅行社的建立,培养导游为游客讲解西安这座古城的历史,利用旅行团创造收益,带动了导游这个行业的兴起。同时,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现如今,酒店业是中国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由于旅游业的带动,酒店业也逐渐兴起,当地也开了许多家连锁酒店,既为前去旅游的游客带来便利,又为当地带来额外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旅游管理对城市的影响这时就显现出来了,由于西安市在这旅游资源的考察方面十分细致,从人文地理等方面进行深刻的研究,这才大力投资这个旅游项目,先是做了文物出土的保护工作,又合理地规划了旅游项目,创造了旅游产品,宣传工作也十分到位。将旅游管理知识以最大程度地进行运用,很好地开发了这个旅游项目。

若是西安市未能投Y开发这个项目又会有多少人来一睹兵马俑的雄姿,又会有多少人知道这秦始皇做出的壮举。还有在规划方面,因为附近开设了酒店,交通相对便利,也吸引了许多人前去。博物馆的开设也使许多人更加深刻地了解西安古城。从这些方面,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与酒店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经济。

由此可见,旅游管理方面对西安市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管理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个城市若要在旅游业做出发展需要做出准备和铺垫,这时候旅游管理的负面影响就显现出来了:

1.旅游资源的探寻。市是由于发掘了秦始皇兵马俑才开始了旅游业的发展,若是一个城市也想要开发旅游业去创造经济,却没有有价值的资源可开发,亦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开发,该如何去发展这旅游业。这时,旅游管理的负面影响就显现出来了,一个有价值的资源的探寻,需要用到人力物力,有的城市没有什么特色,也没有什么自然的风光,那么,拿什么去发展旅游业。或者,即使有了可开发的旅游资源,资源的保护修缮、交通的便利与否都直接影响到旅游的开展。

2.旅游产业的规划。一个城市有他特色的资源就有开发的价值,但是,如何去规划开发却是个不简单的问题。例如,一个城市里的乡村民风淳朴,空气清新自然,十分适合长期居住在高楼大厦中每天闻着汽车尾气的城市人去旅游,城市人由于快节奏的生活压力过大,清新自然的生活反而使他们感到慰藉。这个旅游资源就十分值得去开发。但是,农家乐开起来了,有城市人去旅游,但是过段时间就会发现并没有先前那么火爆了,因为什么,城市人虽然放松了自己,却总是不习惯农家乐,居住几天还可以,时间一长就发现与自己格格不入,比如洗澡啊、网络啊等等的问题就出来了。这就是规划的问题,虽然农家乐这个创意很新颖,但是还是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迎合大部分游客的生活习惯去改变虽然可行,但改变却失了农家乐的本质,如此并不适合旅游业的发展。

由于过于执着于开展旅游业却未能修成正果的城市也有不少,旅游管理知识也过于繁多,稍有不慎,丢下个环节,却能将所有准备付之东流。在中国,并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旅游业的发展,都有能力去发展旅游业,都能良好应用旅游管理的每一环节。过于追求去发展旅游业,导致衰退的城市也有。旅游业是个新兴产业,也带动不少城市发展,有利必然会有弊。

四、总结

旅游管理作为旅游产业的支柱,其利与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旅游管理若要被很好地利用,对于想要开展旅游业的城市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城市所组成,国家要想富强就得发展城市,权衡利弊,发展旅游业是个不错的选择。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演变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源,合理的利用与开发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的每一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旅游管理这门知识还需要人们继续去探究,还有许多的未知数等待人们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张辉.旅游经济论・旅游高层管理丛书.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2]陈家刚.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旅游业的利与弊篇4

而发展绿色旅游无疑是利大于弊,尤其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旅游资源十分珍贵的地区,开发旅游比起开发其它产业,更是利多弊少。能否趋利避弊,关键在于能否按照生态规律和旅游规律进行科学的旅游开发、消费、经营和管理,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其“利”发挥到最大程度,把其“弊”减少到最小限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建立旅游绿色开发、经营、宣传和管理体系,坚持旅游科学开发管理,减少粗放式开发,防止低水平开发,杜绝破坏性开发,是实现开发与保护的统一,是达到旅游与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绿色开发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指导原则,对旅游开发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有序、合理的开发建设;景区景点、饭店餐厅、交通设施和其他服务设施的建设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绿化和生态保育规划,落实各项环保措施。

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民族文化保护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区、敏感区或精华区段,实行“区内游、区外住”。在环境与资源易遭损耗的核心旅游线路、区段,必须控制游客流量,采取定线、定时、定量游。

对自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地段实行分区轮流休游,以达到休养生息、保育生态的目的。对各类旅游目的地测定社会环境容量(或承载量)、生态环境容量和接待设施容量,确定最大容量与最佳容量的界限,力求使旅游活动对资源与环境的耗损最小化,保证旅游质量与环境质量同步提升。

绿色经营

各类旅游企业实行绿色经营,不使用污染性涂料、器材、家具,少用塑料餐具、提袋。尽量使用自然能源、生态能源(沼气)、清洁能源、无氟制冷。为游客提供生态食品、绿色食品、无污染无公害食品。开发绿色旅游商品,不生产、不出售用受保护动物、植物制造的旅游食品、用品、纪念品。开展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的地方的、民族的、乡土的文化、娱乐、体育、竞技活动。发展绿色交通,提倡无污染交通工具,如电瓶车(船)、畜力车、人力车(船),控制汽车、游艇尾气排放。修建环保停车场、绿色停车场,使用无污染生态材料,如石板、卵石、沙子等铺设自然景区的道路。提倡清洁厕所、节水厕所,设置环保厕所,推广生态、沼气厕所。

绿色宣传

广泛、持久地开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工作,提高旅游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绿色旅游意识。

各类旅游目的地,主要是自然生态旅游地和文化旅游地建立游客宣传教育中心,建立成向旅游者宣传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的课堂。精心编写富有知识性、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的导游词,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著名历史发生地等,设置科学的说明碑(牌)。通过书籍、报刊、电台、电视、网站等宣传、信息媒体,广泛、深入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绿色培训

对旅游开发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经营人员、服务人员、后勤人员、导游领队等从业人员普遍进行生态教育、绿色培训,使他们既有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生态和环保的专门知识。要培训管理者,首先是培训主管与分管旅游的各级干部。决不能让“生态盲”去主管旅游、开发旅游、经营旅游。另外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把旅游环境与生态保护列为必修课。

绿色管理

制订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旅游产品质量标准、绿色旅游服务标准与绿色旅游管理标准,如绿色饭店标准、绿色餐馆标准等,使绿色旅游开发、经营、消费和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各级环境保护机构建设,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各旅游区(点)应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工作。旅游主管部门对定为绿色企业、绿色景区给于表彰、奖励和优惠。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通过税收(如旅游资源税)、环境补偿(环境保护费)、罚款、赔款等经济方式,影响旅游经营者、旅游者的行为,从而达到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目的。正确处理游客数量与旅游质量的关系、游客人次与人均消费的关系、旅游收入最大化与旅游资源耗费最小化、短期增长与持久发展的关系,旅游经济发展的粗放式与集约式、外延式与内涵式、数量型与质量型、速度型与效益型的关系,探寻旅游可持续的新方式。

科技支撑,国际合作

旅游业的利与弊篇5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旅游经济在区域经济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纵观我国各个省市地区,都已构建和发展了特色的旅游经济。以云南省旅游经济的发展为例,分析区域性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困境,从而为云南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

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2401

1引言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观念的转变,全国各省市旅游业都有了显著发展,由旅游所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区域发展中越来越显著,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消费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消费为核心的旅游经济体系。旅游经济作为新兴经济产业,区别于传统经济产业和经济增长模式,具有“绿色”经济的特征。如何发掘地区旅游资源,开辟区域性旅游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然而,旅游业并不等同于旅游经济,旅游业只是旅游经济的价值实现形式,旅游资源也仅是旅游经济的载体,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与否,并不能作为判断旅游经济发展成效的依据,如我国西部广大地区都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但未形成健全的旅游经济体系,必须借助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与消费的增长,才能实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影响区域性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把这些因素都纳入到旅游经济体系框架中,因此,必须全面、深刻分析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利弊因素,才能为区域性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科学的建议性对策。

2区域性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2.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产业,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才能够吸引不同的旅游群体,进而带动旅游消费,形成旅游经济。如果缺少必要的旅游资源为支撑,则发展旅游经济就无从谈起。

2.2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旅游经济是一个新概念,是在一定经济社会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地区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旅游观念创新,则能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如果地区经济基础较差,居民缺少余钱满足旅游的愿望,则很难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2.3交通便利与否以及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健全程度

旅游毕竟是爬涉,是和区域转移相一致的,交通条件决定了运输旅游群体的能力,如果交通便利,能够吸引游客,则容易带动旅游消费,如果交通不便,则旅游往往会受到制约。同时,也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如餐饮、住宿与娱乐等的健全程度,也会影响旅游的数量与质量,进而影响旅游经济的规模。

2.4对地区旅游文化的态度

区域旅游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软支柱,如果一个地区有着系统化的旅游文化,则会形成强烈的旅游服务竞争意识,往往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进而带动旅游消费,形成旅游经济文化。如果地区旅游文化不健全,则往往只会形成以短期经济收益为核心的消费旅游,缺少提供高质量旅游服务的动力,不会形成持续的旅游经济。

3云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利弊因素分析

云南省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毗邻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门户,有着优越的地理区位。然而,云南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优越的旅游资源并不匹配,2011年至2013年,全省旅游收入分别为1300.3亿元、1702.5亿元和2111.24亿元,同期的GDP分别为8750.95亿元、10309.8亿元和11720.91亿元,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14.86%、16.51%和18.12%,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并没有形成较好的旅游经济。因此,必须深刻分析云南省发展旅游经济的利弊因素,才能为全省走出一条真正的旅游经济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3.1云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基于上述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云南省在旅游资源、旅游政策、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有利的旅游经济发展因素。全省有16各州市,东西南北各个区域都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诸如香格里拉、丽江、大理、腾冲、西双版纳等旅游景点,享誉海内外,成为云南省发展旅游经济的坚实基础,并形成了特色的民族旅游文化。同时,省委省政府等职能部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发展的调控政策和优惠措施,引导旅游产业链的发展。

同时,经济发展水平逐年递增,也为云南省旅游文化构建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3.2云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纵观云南省的旅游经济,其总体水平还较低,发展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首先,相较于东中部地区而言,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不能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由于云南省地处西南云贵高原,地理交通条件并不如东部沿海便利,致使许多交通不便地区,即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难以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再次,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中的商业气息越来越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服务的质量,云南省不少旅游景点受此影响,降低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持续性,旅游经济大受影响。最后,云南省旅游经济缺少品牌效应,许多旅游资源由于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宣传,旅游经济价值难以体现。

4云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4.1因地制宜,充分体现旅游资源的特色

云南省要发展旅游经济,就必须整合现有旅游资源,以主体旅游资源为依托,走特色化旅游道路,因地制宜,充分体现旅游资源的特色,不能相互盲目效仿,脱离实际情况。

4.2坚持科学的、可持续的旅游经济发展道路

旅游和消费密不可分,但不能只注重消费而忽视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必须坚持科学的、可持续的旅游经济发展道路,以旅游服务质量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形成旅游经济圈,不能盲目走偏径,只注重短期收益。

4.3重视旅游资源的外部品牌宣传效应

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但现阶段旅游产业还不成熟,许多旅游资源未开发、为宣传,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因此,云南省发展旅游经济,必须重视旅游资源的外部品牌宣传效应,努力创造和维护品牌价值,确保旅游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4.4提升金融信贷对旅游经济的支撑作用

旅游消费是形成旅游经济的直接动因,由于缺少健全的消费信贷体系,抑制了社会的旅游消费能力。云南省应该构建完善的信贷消费体系,重视现代金融对旅游的支撑作用,从而提升旅游消费的能力,助推旅游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业的利与弊篇6

我国的陶瓷首饰起步并不晚,早在宋代景德镇湖田窑中可以见到几件陶瓷首饰的精品,但现代因为设计不够新颖,还处于幼儿阶段。虽然发展规模都不大,但已经有为数不少的陶瓷厂开始尝试陶瓷首饰的设计制作,并有人开始对陶瓷首饰进行研究,我国陶瓷首饰将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占领首饰的市场,许多高校也相继开始尝试制作陶瓷首饰,相信不久的将来陶瓷首饰会有好的发展。[4]

2 江西发展陶瓷旅游首饰的必要性

江西的陶瓷需要设计师去开创大量的新颖的陶瓷产品种类,这就要求设计师把江西陶瓷产品与不同艺术门类间相互“混合”,孕育出更多优秀陶瓷产品。当陶瓷、首饰和江西旅游地文化相互“混合”,便产生了江西特色的陶瓷旅游首饰。

(1)陶瓷旅游首饰的出现是江西陶瓷业发展的需求。陶瓷,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江西景德镇“瓷都”和吉安是陶瓷重要源头。景德镇这个千年老字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保持前沿地位,吉州窑更渐失绝对优势之地位。现代人类对陶瓷的功用的要求不再停留在“碗”、“壶”,“瓶”等“器皿”的实用和审美功能,中国现代陶瓷设计急切要从原来艺术门类跳到另一种艺术门类中,去寻找新的、潜在的结合点。例如,在首饰和旅游两领域开发江西新陶瓷,使得江西陶瓷的语言表述方式更加丰富,也适应现代人类的多元化的需求,从而使江西陶瓷业得到发展。

(2)陶瓷旅游首饰的出现是江西首饰业发展的需求。一种新材料的发现或原有材料得到新的运用,往往能引起艺术上、设计上的变革,从而产生艺术的一代新风。一件首饰设计水平的优劣,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设计者对材料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驾驭材料能力的高低。世界上首饰设计主要是用钻石、玛瑙、珍珠、玉、珊瑚、琥珀、水晶、金属来制造,尤其是金、银首饰最多。目前,首饰设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饰的材料是贵是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提倡使用廉价材料,力求首饰和佩戴者的身体相得益彰;主张以观念取代形式要素,创造者个人的艺术观念在设计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江西宝石资源贫乏,多维材料丰富,在江西地区发展属于江西特色的首饰。例如,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陶瓷旅游首饰是首饰行业的一支新的生力军。

(3)陶瓷旅游首饰的出现是江西旅游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业发展工作高度重视。旅游纪念品占旅游总支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江西生产企业缺乏创新和研发热情,设计师对文化传承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目前旅游纪念品设计缺乏景点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且以首饰形式的旅游纪念品特别少。陶瓷旅游首饰融合江西的地区特色文化定能给江西的旅游输入新鲜血液。[5]

3 发展陶瓷旅游首饰路径分析

(1)扬陶瓷特性对陶瓷旅游首饰的利。中国把陶瓷本身的质地美作为审美标准来追求是东方审美意识中最典型的特征,在西方美学中,根本就找不到一个与东方这种所谓的“质地美”相匹配的审美范畴。[6]通过设计者的双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陶瓷首饰似宝石,似美玉,胜琥珀玛瑙的艺术效果,达到美妙境界,并充分展示火的魅力,这是其他各种首饰材质不能替代的。

(2)抑陶瓷特性对陶瓷旅游首饰的弊。中国陶瓷作为首饰材料,陶瓷特性最大弊端就是易碎性。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陶瓷新材料纤维陶可以提高传统陶瓷泥料的成型强度,同时可以减轻陶瓷器的重量,解决陶瓷薄胎成型的难度,能有效地防止开裂现象,提高产品的品质。同样道理,还可以在陶瓷土中加骨粉料或氧化锆等增加其坚固性,防止碎裂。第二弊端就是釉的易变性难把握,火导致陶瓷劳动成果的不确定性。在中国漫长的陶瓷制作史中,中国陶瓷艺术家们一直都力图彻底控制住火候,制造出不亚于翡翠和白玉的青瓷和白瓷制品。中国艺术家们追求人工的完美帮助我们今天的陶瓷首饰设计师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7]第三弊端就是陶瓷首饰设计师要区别与陶瓷一般产品设计,考虑到首饰的精巧、平衡性、以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健康、舒适、安全性等。

(3)丰富陶瓷首饰设计的文化内涵。国家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出政策更倾向于做强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将江西旅游特别是江西特色的红色旅游中地方历史文化,生态和民俗风情资源和陶瓷首饰结合起来,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使这些文化和民俗等资源得到发展,更为推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8]

4 结论

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美好前景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要与不同艺术门类间相互“混合”和影响,充分利用陶艺作为纯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过渡学科优势,扬长避短,打破不同艺术门类间的隔膜,以中国古老陶艺的根为本,融合现代新工艺、新材料科学,借助以现代设计理念来拓展其文化内涵,延伸其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景德 镇市陶瓷研究所(吴颖).景德镇陶瓷[J].2007,17(1):24-26.

[2] 李委委.陶瓷首饰的设计提升研究[J].中国陶瓷,

2013(8).

[3] 万洁,黄丽萍.我国陶瓷首饰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8).

[4] 江洋.陶瓷首饰的设计与创新[J].美术大观,2011(12).

[5] 王永治,徐国弟,陈玉莲,常修泽,吴凤维,徐国弟.“十五”时期江西发展旅游业的构想[J].宏观经济研究,2001(1).

[6] 赫伯特·瑞德.现代艺术哲学[M].英国:费伯-费伯出版社,1964:89.

[7] 闵周植(韩),赵玉.东亚陶瓷艺术的美学特征[J].济南大学学报,2007,17(1):35.

旅游业的利与弊篇7

一、水平分工体系和垂直分工体系

水平分工体系是按照旅行商的经营内容和业务范围进行分工。中国旅行社分为国际社和国内社两大类,其实质都是政府行政干预下的水平分工体系。水平分工体系下各类旅行社的经营活动都涉及从生产、设计、旅游产品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在经营内容和业务范围上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异。

垂直分工体系是市场发育后形成的一种自然分工体系。在这种分工体系中,旅行社通常分为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旅游商) 。具有开发旅游产品的能力的形成批发商,不具备市场开发能力的形成商。批发商和商共存,形成旅行社市场的“批—零体系”。

二、两种分工体系的利弊

中国旅行社业的水平分工体系在实行之初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如今这种水平分工体系已经与行业本身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水平分工体系下, 整个行业呈现“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旅行社之间业务重叠,旅游产品雷同、旅行社的低水准重复建设,有碍于产品创新,加剧了行业内的恶性竞争。

(2)在水平分工体系下, 政府对旅行社业的过多干涉容易造成市场不平等,进而阻碍市场的良性发展。

(3)在水平分工体系下,资产存量无法向大型旅行社转移,无法实现在全行业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不利于规模效益以及良性竞争态势的形成。

目前,我国许多旅游业之外的大公司因为资本的优势,希望开办旅行社,以获取经济利益。然而,这些新开办的旅行社,无论是管理上、资本运作上、利润回报上,还是社会效益上都出现了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分工体系。

在目前的水平分工体系下,占旅行社比例最大的中、小旅行社,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在面临重大的压力时,只能顾眼前,无法去考虑长远利益,由于本身的小和散而导致弱和差。

在旅行社的垂直分工体系中,掌握客源的是批发商,直接面对游客的是零售商。在这种情形下批发商保证了客源,地接社只需保证服务质量。因为共同的利益需求,批发商间不会轻易发动价格战,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地接市场相对平衡,避免了在水平分工体系下的恶性竞争,地接社的质量也大幅提高。这一切都会从根本上为游客带来质优价廉、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在旅行社垂直分工体系下,旅行社业的组织结构将呈集中化趋势,形成各级批发、零售商分工明晰的销售体系,零售商可以从批发商那里可以拿到成熟而优惠的旅游产品进行销售,既能得到无风险的可行利润,又能够扩大供给,解除自己对于产品供应的后顾之忧。

日本的旅行社将水平分工体系和垂直分工体系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混合分工体系,日本的旅行社分为三类:一般旅行业、国内旅行业和旅行业店。一般旅行业可以从事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国旅游三种业务,主要开展对外旅行业务;国内旅行业可从事国内旅行业务;旅行业店可作为一般旅行业的店,从事相同的业务,也可作为国内旅行业的店,从事与其相同的工作。日本的这三类旅行社通过合政府指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有效的整合了资源,保证了旅游市场的平衡以及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且保证了旅游市场服务的质量和游客的满意度。

在中国水平分工体系下的旅游市场上,由于自身分工体系的弊端导致各种不好的现象频发,这使得中国旅行业中分工体系的转变已经成为必然。

三、我国旅行社业分工体系构建的措施

1、构建混合分工体系的技术条件

(1)政企分开,在旅行社行业内广泛推行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规定政府的管理权限,保证旅行社企业自身的决策权。

(2)要实现中国旅行社分工体系的再造,必须有一批实力强大大批发商,由他们来引导旅行社分工体系发展的方向。

(3)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行社实现规模扩张和规模经济提供了可能。

2、具体措施

首先,引导和扶持大型旅行社集团的构建与发展。主要通过各种行政的、市场的手段让大型企业集团和投资主体进入到行业中来,构建行业领导者。鼓励大型旅行社进行关联型多元化发展,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进入到交通、景区景点、酒店等企业。

其次,通过资本运作与资产管理,加快旅行社产业集聚化进程。中国的旅行社产业不能只停留在找关系、拉客源、派导游、拿折扣的产品层面上,而是进行产业化经营,以期能够在未来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

再次,调整行业管理范畴,促进旅游与旅行商的形成与发育。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提供优惠政策,把航空、火车、游船、饭店等机构纳人到旅行服务商的范畴中予以引导、培育和管理。

最后,以分工体系调整为突破口,培育大型旅游批发商和小型旅游商,积极促进旅行商市场的发展。

中国旅游市场的广大、自身市场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和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中国要想使自身旅游业的到有效稳定高速的发展,就要向日本这种混合的分工体系学习,以实现自身旅行社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樊志勇.论旅行社业现有分工体系的重新构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2] 伍建海.中外旅行社业分工体系对比研究[J],中国商贸,2005,(6).

[3] 刘纪勇.旅行社经营管理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4).

[4] 张英.中日旅行社业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2008,(7).

旅游业的利与弊篇8

①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应根据社会发展以及旅游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不断的改革,但是,在法律法规方面改革却极其的缺乏,主要以传统的几方面法律法规为主,而现阶段并没有更适合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得一些不法商家以及犯罪分子等利用法律法规这个漏洞在旅游行业中进行非法活动,不仅对旅游市场造成严重的影响,对游客的自身利益也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酒店管理、饭店管理等缺乏直接的法律威慑。

②旅游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体制,旅游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而且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联系性特别大,例如,餐饮业、酒店、交通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下,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很多部门都与旅游业之间有着直接的经济往来。但是,在针对这些行业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甚至有一些旅游社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采取恶劣的竞争手段,不仅对游客的身心利益造成极大的伤害,对旅游市场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2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措施

2.1 完善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

由于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旅游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更大的提高,因此,应根据当今旅游业的发展形式,不断的完善旅游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有效的提高旅游管理的水平[2]。首先,要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定位,旅游管理体制一方面是保证与旅游管理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是保证游客的自身利益不受到侵犯,因此,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不能片面性的追求单位的利益,更应该考虑到单位、企业以及游客的多方面利益不受侵犯。其次,要针对与旅游业发展有着直接关系行业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餐饮业、酒店、商场等,要根据行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完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保证各个行业以及游客的利益不会受到侵犯,而且,通过加大对不法商家以及非法份子的打击,能够有效的保证行业发展有秩序的进行,从而提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2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模式

从第一部分对当前旅游管理体制现状分析得知,现阶段的旅游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方面管理模式过于陈旧,很多传统的管理弊端一一呈现出来,另一方面管理模式不够全面,对于一些细节性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当前旅游管理水平不高,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旅游管理水平,需要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3]。首先,要了解有效的旅游管理能够为旅游业带来的好处,结合实际情况对旅游业的管理进行完善和创新。其次,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观念,完善旅游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模式作为参考,再对自身的管理情况量身设计一套全面、有效、科学的管理模式,例如,可以借鉴本国先进地区上海、北京等旅游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作为参考。其次,要充分创造旅游品牌,打造出品牌效应,规划企业规模,再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不断的调动和协调各个行业部门,促进共同进步,而且,通过行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够了解并掌握其他行业的管理模式,再结合旅游管理模式综合分析,形成各个区域特色的管理模式,对不同区域展开不同的管理,提升各个区域的管理水平,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旅游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2.3 加强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

旅游业的利与弊篇9

一、博物馆开发旅游纪念品的效益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文博与旅游事业迅速发展,相互促进是为主流,但旅游与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博物馆为缓解这个矛盾,大力开发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即开发旅游纪念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提高旅游业的双效益,是博物馆与旅游新的结合点。就博物馆开发旅游纪念品的效益我有以下看法。

(一)博物馆传播历史文化的新途径

现代博物馆的诞生是以社会历史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机构向公众开放,具有了教育传播功能为标志。博物馆具有文物收藏、科学研究、教育传播三大社会功能,因其收藏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传播及长久利用,所以教育传播是其主要社会功能。博物馆既是文物收藏研究机构,而且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教育传播机构。[1]

国外的一些博物馆把开发具有本馆藏品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辟为传播历史文化信息的新途径。博物馆开发的旅游纪念品被赋予了地方特色、文化个性和艺术品味,运载着历史文化信息及信息拥有者的意志走出馆门,走出国门,走进千家万户;走下书本,走下屏幕,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博物馆新的经济增长点

博物馆的商品不仅具有其他商品共有的观赏性、实用性,还富有历史文化性,具有物质效用价值和文化精神价值的统一,逐渐改变商品的结构,形成各自的特色。博物馆不仅满足来馆观众的文化和物质需求,而且眼睛还要盯着馆外的礼品市场,利用博物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广阔的礼品世界中挤出一块天地,形成博物馆新的经济增长点,彻底解决经费不足这个长期困扰博物馆的难题,使博物馆的发展走上持续高速的轨道。

(三)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博物馆开发旅游纪念品,寓各地特有的历史精华于物化,寓各自独具的审美情感于物化,大大提升了旅游纪念品的文化性和个性,满足旅游者游一方山水知晓一方风物的美好愿望,满足旅游者动机中潜在的文化心理需求,发思古之幽情,了解异质文化,体验异域风情,感受先人对美的创造,增进旅游者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使旅游活动成为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提高旅游的社会效益。[2]

(四)促进旅游购物的收益

旅游购物是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之一。购物收入在旅游活动中不属于必须消费的收入,不随着旅游者的人次变化而变化,是随着购物资源的开发程度而变化,它在旅游收入总量中的比重,反映了旅游业发展的深度以及整体发展的状况。

博物馆具有开发旅游纪念品的优势,发展旅游纪念品不仅能扩大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同时还能给博物馆带来经济效益,有效的解决旅游与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那么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如何能运用这些新媒体技术在纪念品营销上做出创新呢?

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特点

想要运用微博微信类新媒体技术,我们首先要对微博微信有深入的了解。

21世纪,随着技术、理念的发展,国内外很多企业加入到微博、微信的品牌传播中来。

微博微信在品牌传播中的含义:以微博微信这些新兴的传播方式作为平台,配合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媒介,结合产品的品牌战略、营销策略,帮助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形成正向认知,进而推介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培养广大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和依赖,形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微博、微信是当下发展最快的新媒体形式,与传统的新闻网站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传播速度和便捷性。从传播途径来看,微博微信能引起人们的广泛传播和欢迎,证明它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比如思想需求、心理要求、审美或者其他方面的利益需求等。从表现手法上看,发表微信、微博的方式方法非常便捷,受到的限制极少,大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分享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物或者关注焦点,并抒发自我情感以及对社会事件的看法。随时关注、发送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因此,简单的交流形式迅速转化为快速、高效的传播模式。

(二)无可替代的便捷性与及时性

随着3G、4G网络和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企业个人,只要有介质(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都可以无限畅聊微博微信。微博微信事实上因其便捷性和及时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公司企业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快速产品相关信息,完成不同层次的营销目标。

(三)传播效果更加明显化和丰富化

企业运用新媒体的网络传播模式,创造企业的品牌价值,并以增强盈利能力为主要目的。在企业品牌的传播中,方式方法也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能加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认同,并最终催化为购买意愿。从传统的销售模式我们可以看出,评估产品品牌价值和传播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工去收集分析数据,才能最终确定。而在新媒体的形势下,传播效果可以更加明显化,企业可以更加直观的判断品牌营销效果,通过分析管理微博微信的相关数据,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调整方案策略,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完成多样化、全方位的营销和品牌传播。

三、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纪念品营销方面的应用

(一)博物馆纪念品销售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

我们将纪念品销售分成三个阶段:产品展示、产品讲解、产品交易。传统的纪念品销售在上述三个阶段的模式如下:

1、产品展示阶段。在博物馆纪念品商店以柜台陈列的形式对游客进行展示。这种柜台陈列的方式有以下几个弊端:(1)展示空间有限,无法给游客展示全部的纪念品,有一定的局限性:(2)纪念品无分类,多样陈杂;(3)人多店少,无法给游客带来最好的纪念品选购体验。

2、产品讲解阶段

产品讲解一般都由纪念品商店店主口头讲解,偶尔部分产品会陪篇幅不大的文字说明。这种讲解方式有以下几个弊端:(1)店主的口头讲述无法详细、全面的对纪念品进行讲解,这直接导致游客对想采购的纪念品没有深入了解;(2)店主往往要同时回答多个游客的提问,无法同时顾及所有游客,无形中对纪念品的销售形成了阻碍;(3)短篇幅的文字描述往往很不显眼,而且也无法描述出大部分游客想要知道的信息。

3、产品交易阶段

产品交易阶段一般都是柜台现金交易,这种传统的交易方式有这普遍的不便之处:(1)假币风险;(2)找零难题;(3)现金储存过多的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传统的博物馆纪念品销售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这些弊端或多或少的阻碍了纪念品的销售,无法很好的实现本文在第二章中提到的旅游纪念品的效益。但是,我们如果应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在纪念品销售方面稍加应用,这些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微信小店在博物馆纪念品营销中的应用

有了微信小店这个功能,那么我们就能很容易的解决博物馆纪念品营销的难题。

其实应用很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把实体店发展成电商。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建立一个微信小店。我们可以按照一下步骤来实现博物馆纪念品商店的电商化。

第一步:添加商品

1.选择类目,我们可以选择旅游纪念品类目。

2. 然后再按照指引填写商品的基本信息,包括商品名称、商品图片、运费、库存、详情描述等。我们可以讲所有纪念品的图片,详细的文字讲解以及费用等录入我们的小店。

第二步:商品管理

1. 商品分组管理,可以设置不同的分组来管理商品,分组可用于将商品填充到货架中。在这步中将纪念品进行分类管理。

2. 商品上下架:可以快速对商品进行上下架操作。

第三步:货架管理

1. 货架的定义:商家用于承载商品的模版,每一个货架是由不同的控件组成的。

2. 选择完货架之后,商家可以将分组管理里面的商品添加到货架中。

3. 货架,将编辑好的货架点击,然后复制链接,链接可以填入自定义菜单中,或者下发商品消息中。

第四步:小店概况

可以查看小店所有的数据信息:订单数、成交量等。

第五步:订单管理

用户支付成功会生成一笔订单,商家可以查询订单,并进行发货等操作。[3]

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开一个纪念品小店并不困难,我们可以从开店的步骤中很容易看出,前文提到的传统纪念品销售模式带来的难题都能得到解决。

1、商品的电子化展厅能很直观、全面的给游客描述纪念品的详细信息,打破了之前的局限性,将纪念品销售延伸到博物馆外。

2、分类管理让游客很清晰、直接的寻找自己想要的纪念品,让我们的纪念品销售更有条理性,避免了之前的纪念品展示的繁杂化。

3、微信支付通过电子化订单,成功避免了由现金支付带来的一切风险和弊端。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这种新媒体技术能很好的帮助博物馆在纪念品营销中做创新,我们也期待能有更多更好的新媒体技术能在博物馆中进行应用,让博物馆这种文化传播机构能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创造更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旅游业的利与弊篇10

Key words: golden week;reform of the system;influence;development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004-02

1 绪论

1999年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春节、“五一”和“十一”法定休假3天,再加上调整的前后两个双休日,就形成了每年3个连续7天的长假,而每个长假掀起的旅游消费热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被人们称为黄金周。自国家实施了黄金周制度后,在每年的这三个假期内旅游业的业绩飞速上升,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黄金周实施的九年内,也确实出现了因搞运动式的短期的旅游热而带来的弊端,黄金周与老百姓的实际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为此,本人认为这次中国政府对“黄金周”制度的改革是与时俱进的,这必将有利于我国旅游业有规模的持续稳定发展。

2 黄金周制度实施对旅游业各方面的利弊影响

2.1 黄金周旅游扩大了内需并刺激了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收入中可以自由支配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政府根据我国国情,通过给予充足的休息时间刺激中国老百姓经济思维从简单的“积累型”向“积累——消费型”转变,旅游就成为百姓们的主要休闲方式。在99年以前,我国公民每年法定的休假时间比较短,没有足够的时间出游。99年黄金周制度的出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相当多的人们进行旅游以及相关的消费。九年期间我国旅游业的主要支点就是假日旅游,由于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包含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从而使得假日经济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并刺激消费的主要方式。

2.2 促进了旅游业三大支柱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肯定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旅游的内部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包含在了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中,而这三大支柱——饭店业、旅游交通和旅行社之间有着密不分割的联系,共同发展正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因此,在黄金周饭店、旅游和交通获得了最大的而利益,旅行社作为中间纽带,将饭店和交通连接,有效的实现了共赢的局面。此外,景点、商场、娱乐场所等从中获得的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各旅游行业之间不仅在黄金周彼此合作,互相联系,并且在黄金周旅游热潮的影响下合作不断延续下去。

2.3 黄金周期间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虽然旅游黄金周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等带来众多有利方面,但是黄金周集中出游带来的弊病也日益突出。比如:

2.3.1 对旅游资源掠夺式的开发 黄金周旅游是我国经济的亮点,各相关行业均看到了旅游业发展而带来的巨大商机,有着巨大潜力。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且有相当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大部分处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些地方政府和商家看中其资源的经济价值,为了增加本地区收入以及提高知名度,加大了开发利用本地旅游资源的力度。但是,开发者为了最大限度的接待游客而忽略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这种掠夺式的开采方式严重破坏了旅游资源。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任何一个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一般都包括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和衰落或复苏6个阶段。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由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决定的。如果掠夺式的开采资源必然带来的是短期经济效益,而失去的却是环境、生态和旅游资源。

2.3.2 景区超负荷接待,使其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各地热点景区游人增多、拥挤,造成安全隐患增多,发生事故概率大于平常。云南省假日办黄金周通报显示,07年春节黄金周全省主要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84.15万人次,同比增长4.47%。由于每个景点的接待能力都是有限的,超过这个能力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在黄金周由于游客太多而发生在游客和景区、旅行社等之间的矛盾是很多的,甚至由于人多而发生游客踩死游客的事故,或是登山由于人多而拥挤失足等事故,几乎每年黄金周期间皆有发生。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正常健康发展。

2.3.3 旅游产品质量下降,导致游客投诉增多 由于黄金周旅游的相关价格上涨并且酒店爆满,饭店酒店的人员工作量是平时几倍,从而工作人员由于十分疲惫必然导致服务态度有所下降,由此也会导致很多的投诉。黄金周旅游带来的一些拥挤、商家抬价等等的社会不良影响,给游客带来扫兴和身心疲惫。有些人甚至发誓,再也不在“黄金周”出门凑热闹。由于长假期的强制性,公民除了黄金周外想另外找时间出行是十分困难的。此外,为了黄金周需要安排员工假期前连续工作七八天以上,这样就降低了这段时间的工作效率。

3 黄金周制度的改革对旅游业各方面的影响

3.1 初步缓解了淡旺季旅游各部门出现的问题 在一年有三个黄金周的时候,旅游业的相关部分收益相当客观,但是黄金周外的各部门却生意冷清。由于很多人在七天长假选择长途旅游,势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浪费在路上,并且很多旅社利用五六天时间游玩三四个城市,从而导致游客走马观花的游览景点。由于旅程的疲累势必影响黄金周之后的工作效率,因此,很多人不愿意选择旅游社出游。而黄金周制度的改变初步缓解了旅游黄金周而导致旅行社停滞发展的问题。此外,还有效抑制了交通部门的疯狂抬价,从而使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于稳定。

3.2 保护旅游环境使旅游业可长期稳定的发展 黄金周制度改变后,使得集中一段时间内进入一个景点的人次有所降低,而是分批多次的不同时间进入景区游览,这样就大大地缓解了景区一次接待游客的能力,保护了我们可贵的旅游资源,而且并没有大幅度的降低了景区的收益,只是将一次性获得的利益分为多次的获得,因为“五一”的七天分别分给了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三天假期就给景区带来三次游客高峰。同时相对地保护了旅游资源,让旅游资源在各节假日旅游高峰期之间的时间内能够自我调整修护,从而形成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种,它的发展严重依赖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黄金周旅游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资源破坏的负面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得人们希望重归大自然,所以旅游资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是旅游业可以长期发展下去的基础。

3.3 旅游业可能面临的问题 黄金周制度的改变必然会影响旅游业业的某些方面,据悉,五一假期的缩短将对旅行社利润最丰厚的长线出境游造成暂时的影响。可是遗地深度游、城市周边游市场会趋于活跃,一定程度上也就弥补了旅行社的客源损失。由于“十一”和春节黄金周并没有取消,那么在这两个旅游旺季间旅行社将会更多的开发组织长线旅游,而且人们也会更集中在“十一”期间进行长途旅游,而春节这个我国特殊的节日,外出旅游的人虽然会增加但是最近的未来一两年增长幅度不会太大的。如果旅游各部门之间不能够提前把握好旅游高峰的安排尺度,那么之前所说的旅游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效应将会更大,而且长久下去,加上我国跨过进入WTO后的政策保护时期后,那么必然我国的旅游业将会有更激励的竞争,顺利完整的发展路程将会有困难。

4 黄金周制度改革将改善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促使我国旅游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4.1 使走马观花的观光旅游向其他的多方面旅游形式发展 现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不再像以往那样以游览点的多少作为衡量旅游质量的标准,而是以休闲为主要功能,以某一目的地为中心做基本的停留点,展开对周边地区的观光、运动、娱乐、购物等活动,逐渐与国际旅游形式相似,真正的享受生活。所以在三天的旅游假期内,游客可以在一个邻近城市尽情的游览,购物,娱乐等;在“十一”、春节这七天的假期内游玩较远的城市。由于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我国传统的节日,所以相对的以后以家庭为主的旅游形式会很多,度假休闲的家庭旅游将成为主体市场,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活动将成为家庭消费的最主要内容。

4.2 旅游产品结构将会改变——对市场细分,产品开发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消费者随着黄金周的改变也会在出游时间上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影响了旅游产品结构的改变。因此,旅游社可以对自己的产品做更多的升级改造,做更多的组合来满足游客个性化的要求并吸引游客。目前海外华人数量超过4000万,其中有3200多万在东南亚十国,在美国的华人数量也有300万,这部分人都可以成为探亲访友的潜在客源。此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推进不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协同发展。

4.3 对旅游三大产业的服务质量将有更高的要求 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旅游企业的发展。由于黄金周对于每个部门都是超负荷工作,既是盈利时期,也是投诉的多发期。由于很多企业没有关注这一点,从而导致我国旅游业不能向国外发展。随着黄金周的改变,使得各部门必须改进服务质量来赢得客源。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游客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游客要求,旅游企业毕业提高服务质量以赢得声誉,打出自己的品牌,从而赢得更多的利益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5 结语

综上所述,黄金周制度的改革对于旅游业势必会带来一定能够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进步,通过改善旅游业的不足之处,黄金周制度的改变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旅游业的稳定发展。此外,在我国举国庆祝传统节日时,还可面向世界作宣传,吸引世界各国人民来我国旅游,使世界人民在旅游中更多认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旅游业的利与弊篇11

然而国内旅游业起步不过20余年,人们的出游意识也是在黄金周制度推行以后才逐渐觉醒。旅游是接近自然、抚触人文、放松身心,也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但大众对旅游意识却还不甚清晰。只有清晰地认识旅游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才能享受到旅游的真正意义。

一、旅游意识概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即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那么旅游意识可以理解为对旅游的认识,具体到概念为:旅游意识,就是对旅游的意义、目的及各种旅游活动的观念和认识,主要包括开发意识、消费意识、经营意识、形象意识等内容[1]。

王秀红在其《旅游存在真实性的思考》中提到旅游的主体应为旅游者、参与旅游过程的东道主居民、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等人员。那么旅游主体的意识都可视为旅游意识主体。在旅游业的现实发展中,旅游主体还应包括对旅游业起主导作用的地方政府,因为往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政府是否重视有直接关系。因此本文所称旅游意识指地方政府、旅游者、与旅游相关的东道主居民和旅游企业人员对旅游的意识。

二、不同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体现。

不同旅游主体的旅游意识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主要是由各旅游主体在旅游业中所处的位置、利益所决定的。

(一)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旅游意识体现。

政府部门对旅游的意识体现在对旅游业的产业政策,中心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发展采取什么态度、政策和手段[2]。当政府部门对当地旅游业重视,就会有一系列的举措来发展旅游,包括地方旅游景区的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树立、当地旅游品牌的树立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提升国民旅游意识,需要政府加强各方面的服务。2009年我国186个重点旅游城市开展了“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重点培养国民的旅游意识以刺激内需[3]。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实施以后,进一步提升了国民旅游意识,刺激了旅游消费;各地也相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员配置。比如中国旅游日的设立,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副司长高舜礼指出,其目的就在于强化旅游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旅游的关注度,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也体现出我国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

(二)旅游者旅游意识体现。

旅游者的旅游意识应该是对旅游的正确认识,包括对出游的态度和出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相关的消费意识。就普通公众而言,其旅游意识还比较淡薄,不少人在拥有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之后,感到生活中出现了大片的消费盲区,不知道应当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什么样的新消费项目[4]。虽然近年来外出旅游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体现出其旅游意识还有待提升。国际上关于旅游有句注解:

“旅行是发现,是文明,是博爱,是超越”,而大多数的旅游者往往抱着花了钱就得好好享受的心态。

旅游业的利与弊篇12

然而国内旅游业起步不过20余年,人们的出游意识也是在黄金周制度推行以后才逐渐觉醒。旅游是接近自然、抚触人文、放松身心,也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但大众对旅游意识却还不甚清晰。只有清晰地认识旅游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才能享受到旅游的真正意义。

一、旅游意识概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即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那么旅游意识可以理解为对旅游的认识,具体到概念为:旅游意识,就是对旅游的意义、目的及各种旅游活动的观念和认识,主要包括开发意识、消费意识、经营意识、形象意识等内容[1]。

王秀红在其《旅游存在真实性的思考》中提到旅游的主体应为旅游者、参与旅游过程的东道主居民、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等人员。那么旅游主体的意识都可视为旅游意识主体。在旅游业的现实发展中,旅游主体还应包括对旅游业起主导作用的地方政府,因为往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政府是否重视有直接关系。因此本文所称旅游意识指地方政府、旅游者、与旅游相关的东道主居民和旅游企业人员对旅游的意识。

二、不同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体现。

不同旅游主体的旅游意识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主要是由各旅游主体在旅游业中所处的位置、利益所决定的。

(一)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旅游意识体现。

政府部门对旅游的意识体现在对旅游业的产业政策,中心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发展采取什么态度、政策和手段[2]。当政府部门对当地旅游业重视,就会有一系列的举措来发展旅游,包括地方旅游景区的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树立、当地旅游品牌的树立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提升国民旅游意识,需要政府加强各方面的服务。2009年我国186个重点旅游城市开展了“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重点培养国民的旅游意识以刺激内需[3]。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实施以后,进一步提升了国民旅游意识,刺激了旅游消费;各地也相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员配置。比如中国旅游日的设立,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副司长高舜礼指出,其目的就在于强化旅游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旅游的关注度,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也体现出我国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

(二)旅游者旅游意识体现。

旅游者的旅游意识应该是对旅游的正确认识,包括对出游的态度和出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相关的消费意识。就普通公众而言,其旅游意识还比较淡薄,不少人在拥有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之后,感到生活中出现了大片的消费盲区,不知道应当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什么样的新消费项目[4]。虽然近年来外出旅游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体现出其旅游意识还有待提升。国际上关于旅游有句注解:

“旅行是发现,是文明,是博爱,是超越”,而大多数的旅游者往往抱着花了钱就得好好享受的心态。

旅游业的利与弊篇13

做为旅游专业的本科生,因为课程里涉及到餐饮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多面,但如要有一个接纳我们所有学生的单位,那么酒店式最适合的了,所以我们学校与多家酒店进行一个合作,将我们推荐给各个酒店进行一个底层的实习。

众所周知,不论是谁进入到酒店都会是从一个底层开始,这会使实习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从而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酒店实习的现实问题

最现实的问题即为实习生对于酒店的利弊,这好像就是一个辩论。

对于任何一个星级酒店来说都有着分工明确的各个部门。但因为我们在学校已经涉及到一些酒店方面的实训与学习,所以上岗非常迅速。

关乎实习生最表面的部门有:前厅、房务、餐饮。简单的了解下前厅即为接待部门,房务为客房服务部门,餐饮是用餐服务部门。

之前谈到酒店使用实习生的利弊问题。少数人会支持弊大于利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实习生在职时间较短,很少会有实习生愿意留下来在酒店继续工作,这会使酒店在那个阶段出现一个人员缺失的危机。因为酒店在实习了半年(我们学校去酒店实习期是半年)。酒店中的各个岗位也跟大部分岗位一样,同事之前的配合需要一个磨合期,磨合期一过就会变得非常默契。而当实习生到期离职后,其他同事便需要重新去适应,酒店方面也需要很大一个程度的调整,调整各个工作的现状,去适应这一个大变化。

这个过渡会使得酒店面临一个不大部小的危机,所以会出现酒店实习弊大于利这一个错误论点。

而我这次主要讲到的观点是利大于弊,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我在实习过程中亲身体验经历了酒店的各种变化。而我觉得有很多理由支撑着我这么认为。

三、“利大于弊”重要观点

1.薪资低

首先最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酒店赋予实习生的薪资相对于普通员工是要低的,一般普通员工是两月转正便可以得到转正之后的正式员工工资。但我们实习生却不一样,工作时间是半年,而且不论你有多优秀都是一样得到的是实习工资,也就是普通员工实习期的工资。这样的意思是你永远无法转正。薪资的低对于酒店来说是节省了不少开支。这是对表面也越直接的理由。所以这也是实习生带给酒店的利。

2.“素质”高

酒店招聘门槛相对较低,特别是缺人的时候更加是几乎没有门槛。所以员工“素质”无法得到保障,这并不是说在岗员工的“素质”低,只不过从大学出去的我们相对来讲要高出许多。以下我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我之前说的这段看似不文雅的话。

因为我所实习的酒店式商务酒店,很多跨国企业经常会有国际上的业务往来,所以外宾的入住时非常正常且平常的事情。那就需要能跟外宾做一个简单的交流,可能你会说简单的交流谁都可以做到,只要通过后期的培训。这话说的也对,但是当我们进行一个后期岗位技能培训的时候我发现那些之前在岗人员连最最基础的英语都不会,简直就相当于一个零基础。那这种层次的需要怎么去培训。另外我们实习生可以更快的上岗节省一个培训时间,节省了一个人力(人力指的是培训的人)。所以从这简单的两个方面或者例子就可以说明实习生“素质”相对高带给酒店的只有利没有弊

3.从另一面看离职

之前我有说到实习生一个到期离职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未到期便不能离职。但是另外的普通员工却不一样,他们是随时都可以离职,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酒店人员流动大的一个特点。也就是所谓的留不住人,留不住人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说明,这里我不多做说明。虽然普通员工或许会做的比实习生要长久,但是你们永远不知道她想什么时候离职。就好像我所实习的酒店来说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酒店员工流动过分的大,随时都面临一个人员缺失的问题。但所幸有实习生的存在,因为我们实习期未到之前不会离职,这给酒店带来了一个缓冲的时间,也不会因为突然没有员工而乱阵脚。

四、结论

所以我们可以从上几个方面显而易见的发现实习生对于酒店来说是利大于弊。任何事情都是由双刃剑组成的,所以这件事情的弊也是显而易见,但相比起利来说简直是微乎其微。所以一个酒店若是从原由招聘实习生到之后的取消这一个制度,可能会面临一些不必要的危机与困难。比如员工素质总体偏低等这类,我想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应该取消实习生这一个制度。

而对于实习生来说虽然酒店工作辛苦,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底层开始接触社会,不会造成自己好高骛远这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这种政策制度对于两者来说都是有利大于弊的。

参考文献:

[1]侯国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反思与创新[J].北京:旅游学刊,2004.

[2]胡晓立.从人才角度看旅游管理本科的培养问题一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D].成都:四川大学,2008.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