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旅游产业的趋势实用13篇

旅游产业的趋势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1

一、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一种环形的价值链,是基于特定区域范围内各个产业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互间联系的。旅游产业集群的组成应该是包括若干个旅游景区的主体,还有提供互补的实体,主要包括政府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交通营运、酒店、餐馆、医疗等。

一般我们将旅游产业集群的各种成员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核心层,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主要对应于旅游产业的六个主要消费环节食、住、行、游、购、娱。潜山旅游产业的核心层主要在于它独特的景区资源,和一些相当数量酒店、旅馆、餐馆、KTV、商务会所、购物中心等配套资源,潜山在这方面可适当地扩大规模,或者形成一些自身的特色来吸引游客;第二层是紧密层,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主要包括有文化、房地产、工业、农业、金融保险、邮电通讯、医疗保健等行业,这些行业在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需要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潜山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上面还比较欠缺,潜山县应该促进这些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以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第三个层次是相关层,它在旅游产业集群中所起的是一种支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园林绿化、教育培训等行业,它为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持,潜山应该在发展核心层和紧密层的同时注重相关层的发展,使得产业集聚的效应更加明显。

二、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

现代旅游业的竞争不仅是旅游市场的竞争,而体现的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竞争力,潜山的旅游只有走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应对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创建自身品牌的需要

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可以更好利用旅游资源树立起区域旅游的品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群的特征,会使众多相关企业和产品聚集,潜山旅游“天柱山”是其旅游的核心资源,旅游产业集群的开发就是以现有的资源为主导,整合其他旅游资源,对其他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新包装,挖掘潜力形成相配套的系列产品,形成独特性的、垄断性的品牌,增加旅游的竞争力。

2.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或者相关产业的需要

潜山旅游业发展已经初见规模了,一些旅游设施也在逐步地完善,潜山还有没有形成以旅游为中心的产业群体,没有发挥好旅游产业的强关联性,延长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并且第一、第二产业对旅游产业的促进和支持作用也不够充分。

3.提升旅游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目前,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许多地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潜山的旅游产业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布局,在现代旅游产业激烈竞争下,旅游产业需要重新整合的过程,而产业集群在优化内部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

1.资源整合

潜山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需要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以旅游产业自身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结构为核心,以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和有竞争实力的企业。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提升产业的整理竞争力。需要整合的资源包括旅行社资源、旅游饭店资源、旅游购物业的资源、旅游餐饮业的资源等。

2.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培养

潜山应当完善旅游人才的培训机制,着重培养一批对潜山的历史文物、风土人情等非常熟悉的优秀的导游人才,以及具有很强推广、营销、和管理等业务能力的管理经营人才。旅游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育制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以及宽松的制度环境,在实践中培养中高能力、经验丰富的旅游人才,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持。

3.旅游业与三次产业联合发展

旅游业与工业。旅游景区环境非常重要,发展工业要谨慎,主要发展一些绿色环保型旅游工业,重点发展中药材深加工、旅游工艺品、旅行食品、生态养生保健品、旅游食品制造等特色旅游工业项目,还可以将工业发展与工业旅游观光相结合,让游客对旅游工业产品制作工艺过程进行观光参与,提高游客的兴趣和产品质量的信任度和购买力。

旅游业与农业。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等项目,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对有特色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包装,提高其附加值,使其作为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

旅游业与文化、卫生、体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开展保健,健身,文化旅游。现代人们城市生活压力大,选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可推动旅游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晏钢 杨伟:云南与周边国家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J]. 滇缅和谐发展德宏论坛文集

[2]丁艳平:西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年4月

[3]尹贻梅 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11月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2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需求逐步增加,他们希望通过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去获取某种高质量的体验。这一变化正是从产品和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演化的体现。旅游的天然属性使其成为促进体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也成为我国体验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乡村旅游以其“无忧无虑”的特质,也将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选择之一(杨阿莉,2011),他们期望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田园风光中体验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体验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基于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就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

我国乡村旅游业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经过近30年时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成为振兴国内旅游市场、拉动旅游消费的有效途径(丁培卫,2011)。如今,我国乡村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经营形态。

从旅游主题角度可以分为农业游、民俗游、文化游;从旅游客源角度可以划分为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产业依托型;从旅游形式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观光型、教育型、参与型、康乐型。从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动机和需求角度,立足于对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功能与特征,可以将乡村旅游分为体验农村文化型、生态休闲型、特色村镇度假型、科技教育型、特色餐饮品尝型和综合体验型。

以体验农村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旅游项目,通常是依托村镇特有的农业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来吸引游客,通过参与性的活动设置和特色文化产品购销,让游客欣赏、体验当地优秀文化。以生态休闲为主导的乡村旅游项目,则是充分利用村镇优秀的山水、林木等自然景观和特色田园景观吸引游客到乡村来休闲度假、疗养身体、缓解心里压力。特色村镇度假型乡村旅游项目,通常以历史悠久或民族韵味浓郁的村镇为载体,利用村镇建筑、村民的生活方式、特色的文化资源等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服务。这三种类型乡村旅游是在保持乡村古朴、真实、自然的基础上,对村镇当地特色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旅游者创新一个愉悦心情、康健身体、返璞归真的环境。

科技教育型乡村旅游项目通常在城市郊区,以高新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导,建立农、林、牧生产示范园,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发展观光旅游服务,让游客观看、品尝各类新奇特农产品,增长农业知识。特色餐饮品尝型乡村旅游项目则以本地特有的菜肴、农产品来吸引游客,满足游客品尝、体验需求。综合体验型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乡村优美环境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完善的配套设施和规范的高质量服务,为游客提供休闲、餐饮、会议、培训等一系列服务。这三种类型乡村旅游项目是在乡村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融入科技、设施、服务等人为因素来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项目。不同类型乡村旅游项目的功能与特征,如表1所示。

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体验需求

旅游者离开其惯常的居住地,到异地去寻求某种体验的过程,这是旅游的本质所在(王兴斌,2003)。随着消费者旅游支付能力与时间的增多,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观光,而是越来越注重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符合自己心里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

(一)乡村旅游者体验需求的本质

随着旅游者收入增长与文化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者(尤其是来自城市的游客)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摘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这些简单的体验,他们期望能够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中,更深入地参与旅游活动,感知乡村悠久的文化与民俗、感受农家特有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体验中得以缓解心理压力、康复身体,在体验中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获得愉悦的心情和美好的感觉。

这种美好的感觉就是旅游者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各种活动时,其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达到某一特定水平后,在他们的意识中所产生的感觉,并且当离开乡村后,这种感觉仍将弥留或延续在旅游者的意识中(袁志超等,2004)。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围绕旅游者需求,通过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在旅游者内心深处产生美好的值得回忆的印象、感受和领悟(刘敏等,2003;李经龙等,2005)。

(二) 乡村旅游者体验需求的典型表现

旅游者走出自己生活空间,为寻求某种乐趣来到乡村,他们希望在乡村里能够获得一些在自己日常生活空间中无法获得的体验。这种体验表现在旅游者对乡村景观、乡村美食、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参与。

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体验需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到全新的环境中去释放日常工作压力。当旅游者(尤其是来自城市的旅游者)厌倦了日常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时,这种厌倦感驱动他们“逃避”到乡村,在乡村游览中去忘却那些“像机器一样工作”所带来的烦恼,在乡村旅游活动中获得一些内心的“安慰”与解脱。这种摆脱日常工作和生活压力的需求是旅游者到乡村休闲的基本需求。

2.追求乡村特色娱乐,享受乡村特有乐趣。到乡村这个陌生的空间里追求在原有生活空间中无法找到的娱乐也是现代旅游者到乡村旅游的基本体验需求之一。旅游者去乡村观看当地的民族表演、节庆活动、宗教仪式,去参观乡村的博物馆和庙宇,去品味乡村的特色美食、购买当地的农产品和工艺品,通过这种特定的娱乐项目使自己得以放松和享受,获得一种新的乐趣。

3.感受乡村生活方式满足内在好奇心。旅游者由于长期“沉溺”于原来的生活,对乡村生活方式产生好奇心,他们期望住在农民家里、吃农家饭菜、跟随农民生产、参加乡村节庆活动,在乡村中获得自己日常生活空间内所无法获得的感觉。乡村里异样的风景、独特生活方式和特有文化所带来的纯粹的陌生感成为游客到乡村旅体验最大吸引力。

4.利用乡村特有资源,促进身心健康。旅游者到森林中自由呼吸、到草原牧场中骑马奔驰、到温泉中疗养身体,或者参加乡村探险、野营、垂钓、慢跑等活动,在休闲和运动中去纾解日常工作生活所造成的心里压力,去恢复身体的健康。这种利用乡村美丽环境、清新空气、特色资源来调节身心健康也成为旅游者到乡村休闲的主要需求之一。

体验需求驱动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趋势

旅游者体验需求的变化是驱动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力,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导向。从体验经济角度来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必须以旅游者的体验为中心,创新性地开发更具有差异化、参与性的体验活动和服务,让旅游者在参与中获得全方位的美好感觉。在体验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体验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与旅游者日常居住地的休闲项目形成竞争

乡村旅游通常距离消费者(尤其是来自城市的消费者)居住地较近,易于抵达和往来方便,无形中乡村旅游活动与旅游者日常生活空间的娱乐项目形成竞争。因此,乡村旅游产业必须依靠独特的环境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满足旅游者寻求宁静、放松,对乡村文化、乡村养生、乡村生活体验的需求。

(二)科学设置个性化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

不同类型游客出于自身需求与条件差异,参与乡村旅游的体验需求不同。对于年轻的乡村旅游者,设置具有独特吸引力、活跃性较强的乡村旅游项目,例如,滑雪、野外跋涉、乡村探险、乡村健身,更能满足其需求。对于那些独自出行的旅游者,最好能够设置一些符合其个人兴趣与偏好的项目,如特殊兴趣型、生活体验型、节庆体验型、文化体验型和保健养生型项目则更具有吸引力。对于以家庭或团队形式出游的旅游者,除设置通常观光项目外,设置特色餐饮体验型、特色度假型项目则更为适宜。

(三)在各乡村旅游项目中构建完善的“体验链”

从现有的研究看,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体验不是来自于某一项活动带来的满足,而是一次旅游经历中各环节体验所带来的总和,这些体验形成一条高品质的旅游“体验链”。在这种“链式”体验需求的驱动下,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必须在区域整体层面上实现一体化式的发展模式,在围绕核心项目下,构建差异化的乡村旅游项目群,确保从一个旅游环节到另一个旅游环节之间的连贯与统一,为旅游者带来一种整体性的体验。

(四)需要管理组织对区域内各项目进行协调

由于旅游者对一次乡村中全程“体验链”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需要在目的地构建涵盖感官、情感、思维、行动等多层面的体验价值体系(黄志红,2009;黄志红等,2011),并围绕体验价值体系,科学规划、设计区域内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结构与布局。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政府主管部门、乡村旅游合作机构等管理组织对区域内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与服务进行协调、优化,保证各项目之间的差异化和匹配性,从而保证旅游者完整的“体验链”需求得到满足。

结论

在参与意识和体验动机的驱动下,乡村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变得愈加多元化、复杂化、深入化,他们愿意为获得所期待的体验而付出时间和金钱。为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乡村旅游产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做好区域内的统筹规划,利用或引进多种关联资源,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活动,营造独特而美妙的旅游体验环境,让旅游者在参与中深切体验到乡村旅游的乐趣和愉悦,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26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7)

3.王兴斌.“体验经济”新论与旅游服务的创新—《体验经济》读书札记.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

4.袁志超,马瑞.验经济与内蒙古裁员旅游开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

5.刘敏,石学勇.体验经济背景下的品牌战略与管理研究初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24

6.李经龙,张小林,郑淑婧.旅游体验—旅游规划的新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11)

7.黄志红.休闲农业体验价值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23)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3

2008年3月,作者的博士生投稿某权威期刊,一位审稿专家的意见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是没有规律的,本底趋势线是否存在,是个尚待探讨的问题”;2008年7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又有一位专家提出同样的问题,认为旅游的发展常受突发事件的影响,客流量的年际波动很大。其实,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在不断完善之中,学术争论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一些身为专家教授的学者,竟说旅游业的发展“是没有规律的”,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意外。对此,本文愿给出如下几点答复。

首先,我们坚持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个旅游地(国家、地区和景区)客流量的成长,从数量分析的角度来看,可划分为趋势项、周期项、季节项和随机项,是这4种因素及变动方式的综合;趋势项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决定的,如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旅游需求的不断提高等,导致景区旅游客流量的持续增长;周期项是由较长的建筑周期(20年左右)和较短的商业周期(5~6年)决定的,表现出波中有波、波外有波的特点;季节项是由一个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决定的,在一年内可划分出旅游淡季和旅游旺季,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年内客流量变化的月指数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随机项也可称为事件项,多为一些重大事件的冲击和影响所引起:突发性灾难事件(如2003年SARS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或非定期的庆典活动(如1999年昆明世博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此来看,消除重大事件的冲击和影响后,旅游业的发展应回归“本底”,并且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这也是建立旅游本底趋势线的理论依据。其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形成如下论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和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类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揭示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原因,认识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果旅游业的发展是没有规律的,那么旅游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旅游发展预测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

其次,规律是相对的和隐含的。一个国家、地区和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其长时间序列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是否可以用一条光滑的曲线或数学模型去描述,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客流量的时间变化是有规律的,问题在于研究者是否具有发现规律的“眼光”,能否找到合适的数学建模方法,建立起数学模型以描述这种变化。有些研究者数学基础较差,计算机数据建模能力不足,不能建立起高精度的数学模型,由此得出结论说旅游业的发展并无规律,这大概需要多自我检讨。第二,在大量的实践研究中我们也发现,相对宏观的区域和高级别的旅游景点,其客流量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更为稳定和明显,用数学模型描述似乎更有把握;相反,一些小区域和低级别的旅游景点,客流量时间序列的变化有时波动较大,规律性和稳定性也较差,但绝不是没有规律、不存在本底趋势线的。举个例子。2005年西(安)-(安)康铁路通车,安康旅游客流量猛增,而由于基础设施不足,2006年客流量大幅度回落。2008年,一位研究生收集了1990~2007年安康旅游统计数据后准备建立旅游本底趋势线,并要求方程必须对2005年的游客狂增和2006年的狂跌作出准确描述。在讨论中本文作者指出他这样看问题的视角不对,并提出:首先,2005年西康铁路通车及对安康旅游的影响,应该看成是一个由交通可达性改变引起的庆典事件;然后,通过内插订正消除该事件的影响,建立客流量长期变化的旅游本底趋势线,并以此分析西康铁路对安康旅游发展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因为,交通可达性的改变,会改变旅游发展的长期趋势。

第三,来自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佐证。说到一个国家、地区或旅游景区的旅游业成长是否有规律,人们自然首先想到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早在1963年,德国地理学家w.Chfistaller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将其成长划分为3个阶段:发现期、成长期与衰退期。1980年加拿大地理学家R.W.Batler便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将客流量的变化归纳为一条“s型”曲线,为旅游地成长与客流量预测提供理论模型。1989年Choy通过对夏威夷13个岛屿客流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的岛屿有不同的成长曲线,旅游地生命周期远比“s型”模式更为复杂多样。2001年S.Lundtorp等运用更长时间序列统计数据,归纳出旅游地成长的3种循环模式,分别是成长一衰落一稳定模式、主循环一再循环模式和扇贝型成长模式。这些都说明旅游地的成长是有规律。与这些先驱者的理论相比较,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似乎更抽象和具有数学化的特点,这是因为我们希望提高该理论的概括性和适应面,以将旅游地成长及多周期分析、事件旅游与影响评价、以及旅游预测纳入到一个理论框架之中。

第四,股市技术分析的借鉴。2006年中国股市牛气冲天,很多股民因此赚钱;2008年中国股市一路狂跌,很多股民损失惨重。华尔街曾流传着这样的名言:在股票市场你不要相信任何人,只有“趋势”才是你最忠实可靠的朋友。股市的价格波动最为复杂,如何指导人们赚钱生财,技术分析学派创立了趋势线理论,传统理论认为趋势线是直线,用以分析和指示股市波动的趋势;最近有学者提出自然趋势线的概念,认为其中还应包括主周期项,使其对价格波动的刻画更为精确。这与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说到美国道琼斯股市 波动中的奇异点,有著名的格林斯潘效应,对此华尔街的解释是:面对一条波动的股市曲线,将不规则奇异点与格林斯潘的心情变化联系起来,说明股市奇变点的出现也是有规律的,其原因出自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讲话。旅游地成长过程中的奇异点,应该是内外环境中重大事件(包括危机事件和庆典事件)冲击的结果,总是事出有因的。以旅游本底趋势线为参照系,分析突发事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是本底趋势线“晴雨表”功能和应用研究的重要领域。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4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5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10年核心范围内“旅游”目录下检索到的论文为样本文献,选取10个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进行分类统计:旅游业发展、旅游经济、旅游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文化、旅游市场、旅游规划、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分析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动态,并对热点问题进行综述研究。

一、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动态

(一)样本文献反映的学术动态。通过分类统计可以得出,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研究文献在逐年增加。尤其是旅游资源的研究文献,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学者们从对旅游资源的考察认识转移到对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始触及温泉旅游、影视旅游、俱乐部旅游等休闲娱乐产品和旅游纪念品。

旅游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也有趋热的态势。旅游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出入境旅游市场的需求及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分析。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营销策划、空间结构变化、社会文化影响和区域合作等方面,并开始关注旅游资源稀缺地区的开发模式。

学者们对旅游经济、旅游规划、旅游文化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对旅游经济和旅游规划的研究,多集中在具有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的遗产旅游的保护和利用上。对旅游文化的研究除了注重对旅游地文化价值的发掘外,还从旅游伦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等方面,多维度地探讨旅游活动的人地关系。

旅游开发和旅游企业的研究文献总体来说是在曲折中上升。2002年以后,旅游开发与旅游企业的研究文献基本保持相同的趋势,并在2005年以后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年度反映的学术动态。在2000年和2001年对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当时全国许多地区都提出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列为优先产业来扶持发展。2002年和2003年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尤其是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有趋热的表现。2004年和2005年对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旅游业发展的研究文献基本与旅游产品开发保持相同的增幅。总体来说,研究主题的趋热点并不明显,学者们对旅游各个层面的研究趋于平衡。2005~2007年旅游各层面的研究文献基本表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只有对旅游经济的研究在2006年以后有轻微的下降。2007年以后的研究文献,有关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有过较大幅度的起伏,研究的重点层面依然集中在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而对旅游产品的研究则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

二、中国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本文结合所选取文献及其他相关的旅游著作,以2000年以来理论界比较有权威的、有影响力的观点为依据,总结出我国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旅游业产业地位研究。张凌云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认为,旅游业从属于主导产业,只能作为配合主导产业的关联产业来发展。王云才认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产业规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每个地区都适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赵浩兴认为,选择旅游业作为特定区域特定时期内的主导产业,应客观认识旅游产业的现实资源、市场动力机制与市场潜力。董雪旺等人运用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选择基准,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进行分析,发现旅游业并不是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最佳候选者。而宋子千在评价多指标产业体系时指出,我国旅游业适宜以“先导产业”定位。谢春山等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认为我国旅游产业应作为先导产业来发展。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国内学者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研究,多是从专项角度去分析与研究。方怀龙认为,应当根据旅游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讨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社区发展的关系,采取社区参与的模式。梁明珠通过分析广州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潜力和优势,提出应以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为先导,引导城市综合优势的充分发挥,从而突出其城市文化特色和保持广州旅游持续发展。卢兰就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种类多、品位高、特色鲜明、开发潜力大等优势,提出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解决的一些关键性科技问题。高悦等以古琴台为例,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做了研究,并认为我们应充分发掘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推进人文旅游向纵深发展,实现人文旅游形象由单纯观光型向富集文化内涵的休闲度假型旅游形象转变。

(三)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研究。黄燕飞在研究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前景时指出,由于体育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围绕参与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等活动而产生,因而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在研究内容、方法、手段上都有所不同。

孟铁鑫对国内体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市场供给与需求及其影响几个方面。认为在加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品设计、产业管理等研究的基础上,要逐步扩大对体育旅游需求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讨体育旅游市场的演化、发展规律、游客消费行为的发生机制、客流的形成规律及其调控等,发挥体育旅游研究的应用效益。

王北江则从哲学的角度辩证地分析了体育运动的复杂矛盾,指出社会体育的矛盾是人们健身娱乐等社会需要同一定社会阶段体育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它促进了小康社会体育功能的转变,加快了体育休闲时代的到来。

石岩等以文献综述的视角,从体育旅游概念与分类、体育旅游者行为与市场、体育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体育旅游经营管理研究五个方面对近10年来国内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综述,最后指出,我国体育旅游正快速成长为一种继生态旅游后十分流行的专项旅游形式,但由于起步较晚,还缺乏一套完整的体育理论来支撑。

(四)旅游目的地研究。我国学术界对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第一,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学研究。一方面是对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及竞争力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形态、空间结构演变以及旅游流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第二,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学研究。包括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形象内涵、形象感知、形象定位以及形象策划)与营销(营销理论、营销系统、品牌塑造以及营销策略)的研究;第三,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学研究。包括对旅游目的地的管理体制、开发模式、产品开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第四,旅游目的地消费者行为学研究。包括对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的研究;第五,旅游目的地人类学研究。包括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李竹青在《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中分析了旅游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旅游资源是我国民族地区普遍的优势资源;金颖若指出“集市旅游” 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新形式。

2、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薛群慧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探析》和马晓京的《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等都曾论述了旅游对旅游地的影响问题;周星的《旅游产业给少数民族社会带来了什么》,专门论述了贵州黔东南的民族风情村寨游,并对旅游带来的少数民族文化变迁,如传统复兴、文化再生产、文化商品化、民族意识等做了研究。

3、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协调研究。李曦辉在《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中指出,造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收效不大的原因是体制、利益和结构三方面的深层制约。刘玉安等人以石河子地区为例,介绍了生态旅游的出现、内涵及发展,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业;谢杰和李幼妮论证了我国西部地区绿色旅游生态景观战略,建议景观建设首先应该从保护和发展原生态入手,结合西部地区发展绿色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优势,完善生态景观。

三、中国旅游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中国旅游学术界在研究取向上还有不成熟的地方。在功利性的驱使下缺乏对所研究领域深入发掘的热情和动力,而更加关注经济管理领域中具体的、表层的现象问题;特别是缺乏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热情,更多的关注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经济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二)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实证定性分析,研究结果一般比较粗略。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独立完整的研究范式。在数据来源方面,对问卷、访谈等调研方法的应用较少。

(三)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个性化趋势的增强,出现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旅游模式的新业态。比如,高尔夫旅游、自驾车旅游、游艇旅游、邮轮旅游等。这些新业态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

(四)较多的关注旅游业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关系问题。国内对遗产旅游的研究仅限于解决管理体制的矛盾和产权界定的问题,并未真正触及到遗产旅游的核心――文化旅游的真实性和商业性。在其他文化旅游,如民俗旅游、乡村旅游、城市旅游、体育旅游的研究上,并没有探讨各类文化旅游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

(五)国内旅游研究开始关注与旅游相关的社会现象。如,SARS对旅游的影响、恐怖主义对旅游的影响、旅游犯罪等旅游安全风险方面。

四、结语

从分类项目看,中国旅游研究多集中在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方面,在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市场、旅游文化等方面有趋热的表现,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的关注也有了明显增加;从年度动态看,各个层面的研究发展不平衡,趋热性明显,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研究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对旅游开发、旅游消费行为和旅游经济效应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侧重实证定性分析,但有模型化定量分析的趋势。另外,我国在旅游基本概念体系建设、性与旅游、与旅游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浩兴.选择旅游业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合理性问题探讨[J].旅游学刊,2003.18.1.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6

2浙江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进

2.1浙江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

计算2000~2012年浙江省各市旅游总收入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表1)发现:(1)浙江各市旅游总收入的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只在某些年份偶有波动;而标准差却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2012年变异系数从1.11下降到0.72,下降了54.17%,仅在2002~2003年期间呈现略微上升趋势,但对总体下降趋势影响不大.而标准差从2000年的61.08上升到2012年的353.06,上升了478.03%,上升趋势明显.(2)按照国际标准,以0.4作为基尼系数表征收入差距悬殊与否的警戒线,将其应用到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测度,浙江各市旅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54下降到2012年的0.39,下降了38.46%,从0.4以上逐渐下降到0.4以下.这表明浙江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差异渐趋合理.整体而言,浙江旅游经济近13年呈现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该趋势仍将继续.

2.2浙江省旅游经济市际差异

2.2.1市际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构建国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和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衡量一个地区国际、国内旅游在全省所处的地位,以此来探讨各市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年际变化规律.其中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各市国内旅游收入/全省国内旅游收入平均水平;国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各市国际旅游收入/全省国际旅游收入平均水平,计算结果见表2和表3.对比2006年和2012年浙江省各市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可知:(1)2006年在国际旅游方面,仅有杭州和宁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杭州发展水平指数高达4.69,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多;嘉兴、金华分别为0.83、0.99,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湖州、绍兴、台州等水平较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2)2006年在国内旅游方面,杭州、宁波、温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杭州依然遥遥领先,发展水平指数高达3.13;宁波、温州分别为1.92、1.06;绍兴、台州在0.9以上,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嘉兴、金华两市都在0.8以上;丽水、衢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3.综合国内、国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发现嘉兴、丽水、金华、舟山4市在全省范围内的国际旅游地位高于其国内旅游地位.(3)2012年在国际旅游方面,除杭州、宁波外,丽水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指数为1.0021;杭州依然位于领先地位,发展水平指数高达4.70;金华仍保持在0.9以上.(4)2012年在国内旅游方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除杭州、宁波、温州外,又增加了绍兴;嘉兴、台州、金华在0.8以上.同时,2012年全省范围内国际旅游地位高于其国内旅游地位的市由2006年的4个减少到3个,分别是杭州、丽水、金华.2000~2012年浙江国际旅游方面,湖州、绍兴、丽水、衢州等4个市的国际旅游发展水平总体上不断提高,在全省地位不断上升;杭州在2000~2007年国际旅游发展水平呈下降趋势,2007~2012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宁波与杭州正相反.而2000~2012年浙江国内旅游方面,湖州、嘉兴、丽水、衢州、舟山等5市的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总体呈不断提高趋势,而杭州、宁波总体呈下降趋势.总体上,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市际空间分异(图1):杭州、宁波的国内、国际旅游发展在全省都处于优势地位,是带动浙江省旅游发展的龙头;但其旅游发展水平指数相比其他市上升缓慢,甚至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国内旅游方面,两市都呈下降趋势,表明杭州、宁波国内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在放缓。

2.2.2市际旅游发展水平与产业地位空间分异各市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表征各市旅游经济在全省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各市旅游总收入占本市GDP的比重表征旅游经济在本市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表4).以2012年数据分析发现浙江省多数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在本市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一致:(1)杭州、宁波两市的旅游经济在全省旅游经济中的地位高于其在本市经济体系中的地位;(2)舟山、丽水、湖州、衢州、绍兴等市的旅游经济在本市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要高于其在全省旅游经济中的地位,尤以舟山、丽水两市表现明显,舟山旅游经济占本市国民经济高达31.31%,丽水也达23.25%.

2.2.3市际旅游发展相对水平空间分异测算各市旅游总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比率可知:(1)杭州、宁波两市2000~2012年旅游总收入历年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杭州最高可达3.88,最低也有2.82;绍兴在2000年、2011年和2012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台州在200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温州2006~2008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000~2012年的年际变化趋势,杭州、宁波两市比率不断下降;湖州、嘉兴、丽水、金华、衢州、舟山等市比率不断上升;台州在2000~2005年间比率不断上升,之后不断下降;温州年际波动频繁,总体接近全省平均水平.(3)浙江省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但空间差异较大.2012年杭州旅游总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比率高达2.82,而衢州、丽水均低于0.5;同年,杭州旅游总收入达1392.25亿元,宁波为862.8亿元,两市旅游总收入之和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1.58%.这表明浙江省旅游经济主要集聚在少数旅游发达城市,如杭州、宁波等,旅游经济发展市际差异显著.

3浙江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影响因子分析

3.1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凭借,一切旅游活动都围绕旅游资源展开.一个地区旅游资源丰度,影响着该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有部级风景名胜区18处、部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5A级景区10处、国家4A级景区124处、部级森林公园38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表5).从图2可知:(1)浙江省各市旅游资源丰度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旅游资源丰富且等级较高的城市常常也是旅游经济发达的城市.其中,杭州、宁波等城市拥有数量较多且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舟山、嘉兴等市旅游资源丰度较差,因此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绍兴、温州、丽水、台州的旅游资源丰度高度接近,数值都在1.0左右,但旅游总收入却相差很大,尤其丽水市与其他3个市的旅游总收入差距较大:绍兴旅游总收入为1.03(相对值),而丽水仅有0.42(相对值),说明丽水旅游经济落后的原因不在于旅游资源匮乏,而在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等条件较为落后,导致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3)湖州、金华、衢州旅游资源丰度相近,分别为0.63、0.81、0.74,但衢州旅游总收入明显低于湖州、金华,也可归因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等条件存在的差异.

3.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产业关联性强,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高度的依赖性.只有多个行业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协作,才能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繁荣的背后,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同时,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越高,参与旅游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将各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相关性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征,旅游业发展水平用旅游总收入表征,2012年两者相关系数为0.76.可见,浙江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如杭州湾沿岸地区的杭州、宁波、绍兴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更多的资金、技术等投入到旅游业及其他第三产业中.相反,浙西南的衢州、丽水等地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对其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3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通达性和可进入性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相反,较差的交通条件会阻碍旅游业的发展.鉴于目前国内旅游交通方式仍以汽车为主,选取2012年浙江省各市公路网密度反映地区交通优势度(表6).由表6可见浙江作为沿海旅游发达省份,总体有着良好的交通条件,公路网密度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因各地自然、社会条件不同,交通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对旅游经济产生不同影响,如嘉兴、湖州公路网密度较高,嘉兴高达2.0以上,湖州为1.39.而丽水、衢州处于全省较低水平,分别只有0.82和0.88.嘉兴地理区位独特,交通条件优越.沪杭铁路复线、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等贯通全境.2012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4179.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9.06亿元,分别增长15.8%和18.3%,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居于浙江省前列.杭州、宁波作为浙东北地区的两大旅游集散地,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极为发达,尤其是以杭州和宁波为关键节点的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大大缩短了地区间的时空距离,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浙西南的丽水、衢州等地以山地居多,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游客可进入性,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3.4产业结构与规模产业结构及其变动状况对各产业的发展及总体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其发展需要第二产业及交通运输、商业、金融、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部门的支持.分析浙江11个市产业结构与规模可知:(1)杭州为“三二一”型,第三产业比重为50.94%;宁波、嘉兴、绍兴、温州等为“二三一”型,各市第二产业实力雄厚,较高的工业财政税收增加了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的投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2)丽水、衢州等地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对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有限,旅游业的发展仅依靠独特的旅游资源,未能形成规模.因此,旅游经济总量虽在增加,但与发达城市相比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7

一、旅行社发展现状

(1)同质化、易模仿

旅行社产品是具有消费需求个性化、层次化、多样化等特征的经验商品,旅行社要在充分了解顾客需求的基础上,针对顾客的不同需求开发出不同特色与档次的产品,形成种类齐全、差异化明显的产品体系来满意顾客的需求。我国旅行社由于经营实力不强,没有能力长期进行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另外,旅行社产品组装性很强,新产品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而又得不到专利的保护。因此,我国旅行社产品差异化不明显,同质化问题十分突出。我国众多的旅行社都是以同样的产品竞争同一消费者群体,形成了市场上以产品价格而不是产品价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现状。

显然,旅行社在组合式的产品形式上想要不被模仿是有困难的。想要不被轻易模仿,只有将更多的工作重点放在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方面。

(2)价格竞争

面对日益下降的市场份额,旅行社会试图通过降低成本、降低价格而取得在市场上的领导者地位。旅行社“零费用”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推行“零费用”旅游的旅行社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生存下去,以“零团费”为诱饵吸引游客,然后带着游客到处购物,或采用降低餐饮标准,减少旅游景点,压缩游览时间用到购物店拿回扣等经营方式来保证利润。这种过度杀价竞争方法虽换来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却是极不稳定的,因为它很容易被竞争对手的再次降价吸引而流失掉,而由众多新客户组成的极不稳定的市场会导致旅行社效益下降。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旅行社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易模仿等特点,导致旅行社之间将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价格上,而不是进行其他易被模仿的创新,这样就间接加剧了创新的成本,最终造成恶性价格竞争不断的局面。

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现代旅游业发展迅速,并且逐渐呈现出诸多新的发展趋势。

(1)大众化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新技术带动下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又使得居民假日逐渐增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居民有了旅游乃至多次旅游的需求,旅游的人数更是逐年增加。2011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就达到了26.4亿人次,也就是说,国内居民人均出游近两次,由此可见,旅游大众化的趋势越加明显。

(2)散客化

一方面,散客比例越来越大、自驾游成为新的旅游方式。据权威统计显示,中国游客团队游数量已由89年的70%下降至10年的30%,散客数量增加迅速。近几年我国私家车数量增幅迅猛,2011年,中国私家车保有量就已经逼近8000万,加上公路的建设逐渐完善,使得自驾游逐渐成为新的旅游方式。

另一方面,散客化带来的新形式就是追求旅游时的深度体验。随着游客对旅游认识的逐渐加深,旅游心理更加理性和成熟。他们希望深度体验旅游地的生活和文化,从而获得精神上更深层次的满足。

三、旅行社的高价路

旅行社的出路在于高价一方面是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大趋势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的结果,他们使旅行社的高价策略具备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由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决定的。旅行社业存在诸多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既定价格下企业利润和游客满意度之间难以达到双赢,这为旅行社的高价策略提供了历史必然性。

(1)现实可能性

西方经济学对市场需求的解释为: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劳动产品。借鉴至旅游业或可将旅游需求定义为:旅游者愿意并且能够够买的旅游产品。高价是旅行社的新出路一方面是由于国民收入的大幅提高,是旅游者能够购买高价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旅游者渐趋理性和成熟的心理又使他们愿意购买高价旅游产品。

1、居民经济收入的提升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三十多年年均GDP增速过10%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消息显示:2011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471564亿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并且,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1年中国已经迈入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而我国的几个主要发达城市(如上海)2011年的人均GDP甚至已经达到82560元,居全国第一,已经迈入世界高收入国家行列标准。

居民经济收入的大幅上涨,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升,为旅行社的高价提供了最坚实的现实可能性。

2、旅游者渐趋理性和成熟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社会整体消费水平、认识水平等个要素的全面提升,大多数旅游者对价格没有以前那么敏感,不会再盲目选择低价旅游产品,而开始注重的是服务质量。从上述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也能看出,旅游者的旅游逐渐趋于理性,消费心理也更加成熟。他们花的钱比之前简单的报一个团更多,但是他们游玩的更尽兴,对获得的旅游体验更加满意,所以不会太在乎多支付的部分。这为旅行社推出高价产品奠定基础,使高价旅游市场备受青睐。

(2)历史必然性

在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而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而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现代旅游业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在我国的发展实践中展示了巨大的活力以及生命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问题依旧大量存在。旅行社行业中的大量问题,就严重影响了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影响了这个新事物的发展。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合时宜的、旧的、阻碍新事物发展的因素必然会淘汰在新事物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所以,国家对旅游业的调控、旅游业自身的审视调整都是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而笔者认为,高价显然是其中的突破口。

1、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2009年国发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要求中,要把“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41号文件作为目前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纲领性文件,提出这一思想是颇为审时度势的。降低整个旅游行业的投诉率,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必然成为了各分支行业单位、机构的首要目标。

一方面,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龙头;另一方面,旅行社业正是整个旅游行业中投诉率较高,满意度较低的部分。为此,在提高游客满意度,建立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过程中,旅行社必须主动调整,发挥其龙头作用。

2、消除强制购物的必然选择

虽然目前国家明令禁止导游不能强制游客购物,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这种现象依旧大量直接存在,或者是变相存在。诚然,这也是导游的无奈之举,因为很多旅行社将团交给地接导游时是零团费或负团费的,导游只能将的收入的集中于购物的回扣上。这样的结果是,导游接团时就带着一份拿回扣的预期,自始至终就会想方设法增加购物环节时间,最终导致游客的不满意。此外,带团时间稍长的导游会在不断的对比接待前后旅行团之间的收入差距,一旦回扣收入达不到一定数量或者相应的预期,导游服务就开始急剧下降。这些都是造成满意度低得重要原因。

而高价后,可以将合理的导游服务费用摊于各单项服务中,或者明码标价给出较高的导游费,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并规范导游的合法收入,使导游能够安心的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更加便于顾客的监督反馈,进而通过优胜劣汰机制,引导高素质人才(导游)的流入,低素质人才(导游)的流出。这样还能部分解决旅游业高学历人才就不了业或不想就这行业,而市场又急需这部分人才的重大结构性矛盾。进而有利于帮助实现旅游服务的转型升级。

从游客角度上看,每一项(服务)价格公开,能让游客消费的明明白白;一次性缴纳较高的包括所有消费项目的消费金额,中间绝对不加收任何费用。这种做法在缴费之初就进行了初次筛选,能接受较高价格的消费者才会选择这些产品,这样就能减少双方在旅游价格上的分歧;中途又不会增加其他的交费项目,大大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

3、价格是影响国内游客满意度的敏感因素

2012年7月12日,中国旅游研究院的《2012年第二季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研究成果》中指出:从近三年调查结果看,旅游行业管理、旅行社、旅游价格是调查发现的三大突出旅游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价格和旅行社因素就占据敏感因素中的两席。此外,它还进一步论证了价格是影响国内游客满意度的敏感因素:2012年二季度国内游客满意度处于82.36的“满意”水平,与上季度相比下降1.48。主要原因是国内游客对旅游价格和性价比的满意程度有大幅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投诉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价格上和游客对旅游价格的需求弹性下降是不冲突的。上述调研成果中强调的是价格和性价比的满意度,也就是说游客在意的是满意度。高价下能较好的筛选出优质的旅游服务人员,进而带来优质的旅游服务。这样可以提高游客对旅游价格性价比的满意度,降低价格对游客满意度的敏感度。

4、旅游业各发展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旅行社迎接旅游业各大发展趋势的核心理念可以是“高价更有利于保证高质”,高出的部分就是保质的部分。

旅游大众化趋势下,游客的数

四、需要指出的几点认识

首先,由于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旅行社作为市场的一个组成单元,很可能会带来外部不经济而忽略整体的理性,一味的任由市场调控显然无法将行业引导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更多的工作仍然需要政府部门持之以恒的正确调控。

其次,高价有利于高质,但不一定能带来高质,如何将多出的价格部分顺利转化为更高质量的服务,仍然需要旅游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一旦实行了高价,就应该重点保证高价下的高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高价应该有两种理解:一是绝对数额上的高价,即高端旅游;二是相对目前报价上的高价,可以理解为一次性(高)报价的旅游。

参考文献: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8

生态旅游这一阶段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正式出现了“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②生态旅游处于由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性旅游时期,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③生态旅游还没有形成规模,只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④各国对生态旅游还不够了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

2、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中叶)

这一时期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特征是:①在生态旅游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的或非官方组织,目的就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②发达国家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③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④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之间的矛盾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生态旅游研究进展较快;⑤某些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注意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努力为社区谋福利。

3、生态旅游的稳定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今)

生态旅游地的类型趋于多样化,分布地区遍布世界各地,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①生态旅游发展遍及整个世界范围,生态旅游规划更加规范,生态旅游市场针对性越来越强;②政府扶持政策多样化,为生态旅游进一步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③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如生态伦理学、社会生态学、文化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美学等,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④生态旅游市场和生态旅游产品的细分也日趋合理。

二、国际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展望

1、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1)数量变化趋势。目前,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旅游业及中国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旅游业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业以平均20%的速度增长。笔者利用1990-2005年WTO的国际旅游人数统计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所提供的回归模型对国际旅游人数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测,由此预测2015年的国际旅游人数。经拟合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国际旅游人数的变化进行预测。

设国际旅游人数(Y)随着年代序列(X)的变化而呈现一种线性的变化关系,则其数学模型为:

Y = b0 + b1 X

原理求出上式中的待定系数b0是常数项;b1是待定系数

经计算得出国际旅游人数随年代时间的变化的回归模型为:

Y = -39550.6 + 20.106X

R Square = 0.967 F = 174.562

由此可预测出未来5-10年旅游人数,2010年将达到822.248万人,2015年将达到922.778万人。

(2)结构变化趋势。生态旅游市场十分脆弱,政局动荡、客源国旅游趋势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可能成为影响生态旅游的因素。

从地区结构看,国际旅游消费仍呈现不平衡状态,欧洲占旅游消费市场一半以上,其次是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其他如非洲、中东和南亚只占少数。生态旅游发展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不平衡的格局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欧洲、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是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的主流,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最终达到平衡。

从产品结构看,邻近城市的乡村和自然的旅游目的地将增加,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希望在短距离、短时间内体验生态旅游带来的乐趣;世界遗产成旅游热点,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自然文化双遗产;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针对生态旅游市场需求差异性,推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2、消费特征变化趋势

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不同于一般旅游客源市场,从人文统计和行为特征两个方面对国际生态旅游者进行描述。

(1)人文统计特征。①年龄:不同年龄的生态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有不同的偏好,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比一般生态旅游者(正在或正准备参加生态旅游的人)年龄要大。如:有经验生态旅游者中35-54岁的人占56%,而一般生态旅游者中35-54岁的人只占43%。②性别:男女生态旅游者所占比例趋向于相等,而对于某一特定的旅游活动,男女生态旅游者则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③文化程度:生态旅游者受教育程度比一般旅游者要高。对生态旅游感兴趣的人正由高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向较低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转移,即生态旅游正逐渐由专业旅游市场向大众旅游市场普及。④家庭构成:大多数都是双人夫妻家庭,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家庭带小孩比例(24%)低于一般生态旅游者家庭(35%)。

(2)行为特征。从旅游动机来看,生态旅游者多以大自然为取向,到原生自然区域参观体验。从团队构成来看,生态旅游者趋向于单独旅游。从旅游花费来看,生态旅游者比一般旅游者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从旅行时间来看,约有40%的一般生态旅游者偏向于两周以上的旅行时间。

针对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未来生态旅游市场消费特征将出现如下变化: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已不是区分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的显著标志,生态旅游将逐渐趋于大众化;②旅游者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希望在短的时间段内获得强烈刺激的生态旅游经历;③将出现更加细化的专项生态旅游市场,如探险生态旅游市场等。

3、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趋势

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应符合一国或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社区发展也应考虑到规划和开发中来,规划是否成功依赖于社区的合作与支持,未来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趋势主要体现在:①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开发开始关注社区经济和当地居民的永续发展,有效保护地方特色文化,通过增强旅游者环保意识来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②规划和开发的焦点集中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社区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最小化方面;③旅游地生态保护技术日益先进,选址、规划、设计、固体垃圾的处理、污水和集水区的保护等方面的环保标准将应用于生态旅游开发,成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依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手段和社区生态文化的传播手段体现多元化格局;④生态旅游研究成为热点,包括旅游环境敏感度和旅游容量的测定,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潜力分析和限制因素的探讨,对生态旅游地进行环境监测和对游客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生态旅游功能区的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区产业的适宜布局,各区管理措施和各项配套的生态治理工程的确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和生态旅游的经济学研究等等。

4、生态旅游经营发展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研究人员、企业、当地居民、非政府组织等介入生态旅游的实践与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不断清晰、完善。在对诸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展望未来,生态旅游经营会朝着以下方向发展:①针对客源市场细分化的特点,将出现大量旅游市场研究机构,其信息渠道广泛,成为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工作的“智囊团”;②旅游企业行为生态化,生态旅游标识的认证将受到旅游企业普遍关注,他们将普遍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设施和新技术;③各国注重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院校先后开展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或课程,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向导将越来越多,他们兼导游和环境保护宣传者于一身;④绿色营销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到生态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中,利润不再是企业追求的唯一,将环境和生态保护列为企业经营的目标之一,绿色环保意识融入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⑤国家旅游管理机构针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整体促销战略和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包括中小型生态旅游公司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和以非政府机构为基础的生态旅游经营活动的宣传;⑥在国家旅游组织和主要旅行和非旅行公司之间经营的合作性日益突出,地区销售组织和行动在国与国之间将增加。

5、生态旅游管理发展趋势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9

1 引言

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与空间格局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后,宏观的旅游经济空间差异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陈良文,杨开忠,2007),并成为当前旅游研究的热点(汪德根,陈田,2011)。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12省(区、市)(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和广西)均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邓晨晖,等,2010),旅游业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Jackson,2006;吴殿廷,等,2003)。同年,国家旅游局组织西部旅游考察后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行”政策,优先在西部地区建设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10年来,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如何,有怎样的空间变化特征,哪些因素对其产生了影响等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文献分析显示,当前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分析西部地区不同省(区、市)旅游经济空间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若干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旅游系统是一个以非线性方式运行的复杂系统,其空间表达呈现出差异性(McKercher,1999),且具有时间维度上的动态变化特征,是不同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往对旅游业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理论综述的角度看,Pearce(1999)认为区域旅游供给的五大空间影响因素为:吸引物、交通、住宿、支持设施和基础设施;Prideaux(2005)将影响旅游的因素总结为:需求因素、政府因素、个人因素、无形因素、外部经济因素、外部政治和健康因素。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看,主要采用了三类方法:一是应用不同指数测算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包括首位理论、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E-G指数、基尼系数等,如陆林和余凤龙(2005)认为,1990~2002年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在扩大、相对差异在缩小,其影响因素可归结为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区位因素和产业结构;邴振华和高峻(2010)的研究表明,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已出现较强的集聚现象,这一趋势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汪德根和陈田(2011)指出,2000~2008年中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这一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二是应用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家提出的本地市场效应模型、网络中心效应模型、核心—边缘模型等(Krugman,1980,1991;Krugman,Venables,1995;Fujita,等,1999)进行研究,如史春云等(2007)认为,四川省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发育典型,空间格局的演变以聚集形、非均衡的极化作用为主,但扩散作用正逐步加强,交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城市规模、职能与城市化水平、区位是形成这一结构的主要因素。三是应用以Solow和Swan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收敛模型(包括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3种类型)等(Solow,1956;Swan,1956;Barro,Sala-i-Martin,1992;Galor,1996;Canova,2004)进行分析,如Wang等(2011)认为,1996~2008年中国不同省(区、市)间入境旅游经济存在收敛趋势,差异逐渐缩小,人力资本投入和第三产业比重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郭为和何媛媛(2008)的研究显示,1992~2001年中国四大区域(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呈发散态势,而2002年之后呈现收敛态势,饭店业和旅行社业的区域收敛和发散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运用不同指数测算旅游业区域空间差异的研究文献最多,这一方法简单易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相对于定性分析,已有很大改进和提高,但容易割裂旅游空间结构变化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虽然部分文献引入了相关性分析弥补不足,但仍不能将旅游业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与之相比,借鉴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则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尤其是增长收敛模型,不仅可以揭示不同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状态,而且能够有效测算不同影响要素的作用方向及大小。

关于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刘春济和高静(2008)基于E-G指数的分析结果显示,1997~2005年,西北地区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呈现出正增长态势,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立案数、人口数量、铁路营运里程对这一趋势影响最大;而西南地区则表现出下降趋势,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人口数量、铁路营运里程对这一趋势影响最大。邓晨晖等(2010)依据标准差和基尼系数的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且其不平衡格局相对稳定。这些分析为认识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帮助,但相关研究仍显薄弱,尤其是西部大开发10年以来,这一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

就影响要素而言,尽管旅游经济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分析的角度可以不受局限,可从需求角度分析,也可从供给角度分析;可从微观方面分析,也可从宏观方面分析;可从一般性因素方面分析,也可从特殊性因素方面分析等,但这些要素基本可归结为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4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密切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旅游要素投入(Blake,et al.,2006)纳入这一范畴,因此,影响旅游经济空间格局变化的因素可从旅游要素投入、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5个方面考察。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借鉴经济学中较为成熟的收敛理论分析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12省(区、市)旅游经济的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旅游要素投入、旅游交通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水平对这一空间变化的影响,以达到完善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变化分析框架、探讨不同旅游要素影响作用方向及大小、深入认识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10

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关键的战略提升期,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使旅游产业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就必须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只有在深刻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有利于制定出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和产业政策,有利于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凸显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而指导和促进旅游产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运用旅游产业经济理论研究旅游产业内在规律,就是要研究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与国民经济体系内其他相关产业之间运行规律以及旅游产业内部各种产业要素的运行规律。本文着重研究旅游产业内部各产业活动要素的运行规律,即侧重于对旅游产业结构及其演进规律进行研究。

一、 旅游产业特性与旅游产业结构

1.旅游产业的形成特性

旅游产业是由绝大多数原来已经存在的独立行业围绕旅游活动重新组合起来的新的集合体,这些行业之所以成为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尽管这些行业在旅游产业运行中承担的作用及各自的功能有所不同,但却都具有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共同职能(张辉,2002)。由此可以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产业,其组成包括了为旅游活动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行业和企业。所以,旅游产业是一个依托性和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依托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存在着较强的拉动作用,同时也会受到其他产业的制约而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因此,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与其他产业相互协调才能相互促进。

2.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综合性产业。要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的内在规律及发展趋势,首先必须加强对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所谓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的构成,是旅游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及其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张辉,2002,唐留雄,2001)。旅游产业结构主要有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空间结构、生产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等诸多方面。

二、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及趋势

1.产业结构层次划分

综合国内外有关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于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获得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从旅游者的消费角度,对应于旅游者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将旅游产业大体划分为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游购物业、旅游游览业和旅游娱乐业等基本产业。这些产业按照各自的职能与分工共同构造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链,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基本旅游需求(在此是指狭义的旅游行业结构,广义的旅游行业结构还应包括一切为旅游需要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和部门―--作者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与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层次。国内有学者按照这个理论、将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形成的6个基本产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之为基础层次产业,包括为满足旅游者的食、宿、行等基本生理需要、使旅游活动得以发生的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和旅游交通业;第二层次包括旅游购物业,因为旅游者的购物行为具有二重性,既有为满足生理需要的购物,如购买日用消费品等,也有为纪念和欣赏的购物,这是精神层次的需要。由于这个层次的旅游消费兼有两重性,所以称之为中间层次产业;第三层次包括旅游游览业和旅游娱乐业,因为游览和娱乐有着求知和审美的特征,满足的是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同时,它们也是旅游得以发生的核心之所在,所以,称其为核心层次产业(张立生,2005)。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研究

以上所划分的旅游产业的三个层次产业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演变规律?有学者曾对1995-2002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考察我国国际旅游总体消费中这三个层次产业的构成变化情况。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变化,旅游者对各个层次产业消费的绝对数量都在增加,如基础产业、中间产业、核心产业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从1995年的57.9亿美元、16.40亿美元、15.87亿美元,分别增强到2002年的103.67亿美元、42.11亿美元、29.56亿美元;而同时期旅游者对各个产业消费的比重变化却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从1995年到2002年,对基础产业的消费从72.21%下降到59.13%,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对中间产业的消费从20.47%上升到24.02%,呈缓慢上升的态势;而对核心产业的消费从7.32%增强到16.86%,呈十分迅速的上升趋势。同时,通过对国内旅游者人均旅游消费结构变化情况的考察,其演变的情况与国际旅游业结构演变态势基本相似。(张立生,2005)

促使这些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首先,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先进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生产活动中,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不仅使人们从繁忙的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而且也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这两个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外出旅游的愿望大大增加,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经常性消费方式。带动了旅游消费迅速增加,旅游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旅游产业三个层次的消费在绝对数量上的不断变化。

其次,旅游者在旅游产业三个层次产业消费相对量的不同变化,同样与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对于基础层次各产业而言,消费绝对量的增加应该是旅游活动普及、旅游者数量增加产生的结果。科技进步使得交通等方面的基本消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相对或绝对地降低,在旅游总体消费不断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这种降低必然会导致该层次产业在旅游总体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减少。对于核心层次产业而言,其消费相对比重的增加是由旅游者出游目的决定的:因为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这种满足是以旅游者对游览和娱乐的消费为实现的手段。但是,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者在这方面的消费量是不同的:在旅游发展刚刚兴起的初期阶段,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和技术条件不太先进等因素的影响,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及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数量和旅游接待水平均受到限制,从而制约了旅游者在核心层次产业方面的消费量;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条件的逐渐完善,制约旅游者消费的因素在逐渐减少,旅游者在这方面的消费必然会迅速地增长,从而直接导致了核心层次产业消费的相对量迅速增加。对于中间层次而言,由于其消费的二重性,因此,旅游者对该层次产业的消费会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在绝对量上会稳步增加,而在相对量上可能会平缓地略有增加,也可能变化不大(张立生,2005)。这其中,旅游商品开发的力度和深度、科学技术在旅游商品开发、生产中的运用程度等因素,将会起到较大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旅游产业中三个层次产业的演变规律表述如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对旅游各层次产业消费的绝对量都是增加的;而对旅游各层次产业消费的相对量,即消费比重的变化却不尽相同:基础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中间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呈缓慢上升的态势,而核心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则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因此,旅游产业各层次产业消费比重变化如同人的需求层次变化一样,也呈现出由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的演变趋势。

3.发展趋势

随着旅游产业三个层次产业按照上述规律的不断演变,必然会影响旅游产业结构随着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地从低级结构模式向高级结构模式演进。其趋势为:在区域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旅游者对旅游产业更高层次产业的消费受到限制,因而基础层次产业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占有较大比例,核心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则很少。而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不断平稳地减少,核心层次产业的比重不断快速地增加,而中间层次的产业比重缓慢地增加,到一定阶段,三层次产业的比重可能会大体相当。

三、旅游产业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趋势

1.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在各地区的配置状况以及在全国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同的区域由于旅游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各种要素的分布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不同区域各不相同的空间结构。纵观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老牌的著名旅游景区,这些地区由于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实力,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优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旅游产业比较发达,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体。而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旅游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这种现状对于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成为我国旅游产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1999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近年又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

按照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地域空间上也有一个演进过程: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是先从一些点上开始,然后在各点之间沿着一定的轴线发展,并且相互交织成经济网络。区域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区域空间组织结构(朱丽萌 刘镇,2001)。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集聚意义的增长极――发展条件优越的城市或城镇。而且各点之间不是孤立的,由线状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干线连接在一起,成为极点分布的轴,并相互交织形成经济网络。该理论在我国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战略思想中有着明显的印记:我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阶段,主要是进行旅游景区的开发,形成了客源集散地加旅游景区的发展模式,即在空间上集聚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点”;随着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沿着东部沿海轴线发展,形成了东部沿海旅游带;到了本世纪初,珠三角旅游区、长三角旅游区、环渤海旅游区、西南旅游区、中部旅游区等的突破性发展,使得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向着较为均衡、协调的方向发展。从而清晰地印证了我国旅游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及发展趋势: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是遵循着由“点――线――面”的规律进行的。旅游城市作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首先使地区经济极化,形成聚集经济,而后通过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因此,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大大加快,区域旅游的发展会形成一个新格局,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主,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格局(魏小安,2003)。通过抓旅游城市的建设,强化和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使城市不仅成为客流集散中心和中转地,而且城市本身成为旅游的终极目的地。依靠旅游城市的增长极作用,拉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最终形成整个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 结束语

在旅游产业结构中,行业结构是最基本的结构,空间结构是行业结构的空间形式。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又会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旅游系,河南省旅游发展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198-201.

[2]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26-31.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11

旅游业的发展与繁荣,同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行社也从发展初期的寡占行业发展成为现在的旅游业的垄断竞争行业,行业规模己经基本形成,在旅游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世界旅行社业的发展趋势

(一)旅行社扩张规模的速度

世界旅行社在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处于数量上的快速增长阶段。但是,随着旅行社对市场的渗透度的加大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进入20纪9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旅行社的数量不但停滞不前,而且有下降趋势。旅游发达国家旅行社数量的基本稳定,表明旅游业在这些国家已经进入成熟期,旅行社业的发展已经从粗放型的数量增长阶段进入了集约型的质量增长阶段。

(二)旅行社适应游客的个性需求不断更新营销策略

当代的旅游市场需求总体呈现出差异化、复杂化和个性多样化的特征。为适应旅游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趋势,旅行社逐步调整其市场营销战略,通过细分甚至超细分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日趋复杂多变的旅游需求,比如现在流行冰雪旅馆等。

(三)旅行社全球化发展,大公司进行跨国兼并及强强合作

世界旅游市场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使得大旅行社采取了新的主动性竞争策略――跨国兼并,强强联合。2000年5月,欧洲最大的旅游公司普鲁赛格集团在收购战中击败对手德国第二大旅游公司,以18亿英镑收购英国汤姆逊旅游集团,同时普鲁赛格在英国第三大旅行社托马斯・库克中占有50.1%的股份。美国运通公司近年来先后收购了巴西、瑞典、德国、澳大利亚的几家较大的旅游企业。

(四)重视信息网络技术在旅行社中的运用

旅游业相对于电子商务中的其他行业而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网络最为显见的功能就是对信息的汇集和再分散,而旅游业的很多环节所从事的工作其实正是对信息的传递。从IT产业的发展前沿美国来看,在发展趋势上,旅游网站与传统旅行社一样都表现出了集中的趋势。

(五)国际旅游流向呈现东移亚洲太平洋地区的趋势

随着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该地区对国际旅游者更加具有吸引力,使西方的国际旅游者呈现东移的趋势,国际旅游者的流动态势的分布已在逐渐发生变化,目前全世界国际旅游中已形成欧、美和亚太地区三足鼎立的格局。

二、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现状

1.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旅行社行业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不少企业、投资商、私营业主都涌入这个行业,促使我国旅行社数量日益增多。据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05年11月18日公布的数据称: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旅行社1492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460家,国内旅行社13467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566家、96家、1470家,增长率分别是:7.03%、12.25%、11.72%。

2.行业法规不断健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诚信经济,所以旅游行业法规的建设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最早的旅游法规是1985年由国务院出台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2002年,国家旅游局针对旅行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再次修改了《旅行社管理条例》。旅行社新规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旅行社条例》对原 《旅行社管理条例》进行全面修改。此外,国内各省各地区也实事求是的根据自身特点规定出相应的行规。

3.市场不断扩大,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加入WTO后,旅行社业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旅游目的地国家增加,而且外出旅游的政策和手续日渐完善,激发了很多潜在的顾客群。2009年《旅行社条例》履行了我国的入世承诺,删除了关于外商投资旅行社注册资本最低400万元限额和投资者条件的其它特殊要求。这些协议使得我国的“国内市场国际化”,导致了竞争更加激烈。

4.尚未形成规模效益。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旅行社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只重打造、不重管理,短期效应、虎头蛇尾是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忽视整合营销,必然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提高企业整体的接待能力。在旅行社领域,我国没有日本交通公社、美国运通、英国托马斯・库克那样的名牌企业,最有条件的国、中、青三大集团的品牌功能极度松散化。这些种种不足,将促使旅行社的经营管理者改变经营观念和调整公司的发展战略,建立和培育旅行社品牌。

(二)我国旅行社的的发展趋势

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国内旅行社,如何在国际化市场上取得生存空间,如何引领我国旅游业不断向前发展,就需要旅行社业界人士把握好方向。

1.走集团化之路。从规模能力大小来看,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型旅行社。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住脚,扭转亏负的局面,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小、散、落、差”的旅行社面临的问题。在产品透明化的现实下,只有走集团化的道路,兼并、联合、重组旅行社,扩大规模,加强地区间联系和合作,降低平均成本,才能提高旅行社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旅行社立法。我国旅行社行业法规逐渐增多,但目前拥有的旅游法律体系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旅游业快速发展和旅游立法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迄今为止,国家还没有颁布一部总的旅游法,只有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单项行政法规,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或调解我国旅行社业所涉及的各种关系。

3.实行差异化、品牌化策略。21世纪的旅行社将更倾向于产品的差异化和品牌的塑造。可以通过研究消费者心理,分析竞争者的产品,提供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特色产品;也可以通过提供专项产品,有针对性的开发市场;在有特色的品牌化基础上,组织不同系列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

4.信息技术的运用。随着旅游者日趋成熟,单一的线路加导游服务团队类产品已经受到威胁和挑战,无需旅行社协助的自助游将更受青睐。在争抢旅游者的形势下,旅行社可采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大力发挥代办、招徕、组织等其他功能,不仅可用于子公司、门市部的内部管理,也可加强与相关行业的紧密联系,提高办事效率。

我国旅行社正处于世纪之初行业发展的转型时期,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旅行社的发展方向,还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把握时机,不断了解市场。

三、结论

纵观国外旅行社的演进路径,结合我国旅行社自身的禀赋条件,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企业的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形成竞争层次和培育创新力量。

参考文献

[1]杜江.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2]许静.特许经营――旅行社行业发展的新思路[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12

趋势二,个性化服务成为网络营销亮点

美国航空公司目前采用Broda Vison公司的一对一销售软件,加强其为经常坐飞机的人服务站点。通过编制出发机场、航线、座舱和餐饮喜好以及他们自己和家人爱好的简介表,这些人员可以提高订票过程的效率。借助这些简介表和快速联系乘机人员的某种方式,在学校放假的几周时间里,美国航空公司为孩子的父母提供坐飞机到迪尼斯乐园的打折优惠机票,这是一种全新的销售方法。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知名讲师刘东明指出,网络营销具有以个性化迅速赢得数以百万计的用户的能力,这种能力正在创造出以前不能以快捷方式销售的产品以及巨大的商机。

趋势三,服务体验,携程教你怎么“玩”

携程在南京禄口机场候开了一家“携程度假体验中心”,店面装修风格明快,店里摆放着几台笔记本电脑,穿戴整齐的工作人员来回走动请客人使用电脑,教他们如何上携程网预订酒店、机票或是度假产品,销售柜台则成了“陪衬”。这个度假体验中心和普通意义上的销售柜台不同,销售柜台面积小,主要是给销售人员做个基地;度假体验中心面积更大,气派,设备好,功能更多,客人可以使用这里的笔记本电脑直接下单预订酒店床位、机票和名目繁多的度假产品。

虽然度假体验中心给携程销售带来很大帮助,但“携程度假体验中心”的工作人员却不是携程的销售人员,没有销售指标,销售部依然有专门的人员在机场内发放会员卡,并会把带客人带到这里进行亲身体验。正是因为没有销售压力,“携程度假体验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会像一般的销售人员那样喋喋不休地“推销”,在用户体验方面可以取得更好的诱人效果。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知名讲师刘东明指出,体验式营销一定要明确我们的目标,不是卖东西,而是让消费者感受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爱上他们。显然销售型的服务会让顾客反感,而帮助、顾问式的服务则会让顾客赏心悦目。

趋势四,小米+步枪,线上线下整合营销

从发展趋势来看,网络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网络营销仍处于较低阶段,由于人才、认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网络营销发展起来尚需一个较长的过程,传统营销渠道以及策略仍然会在一个时期内占主导地位。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知名讲师刘东明表示,对于传统行业进入网络,一步跨越显然是不现实的,正确的做法是把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紧密结合,两条腿走路,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

趋势五,绿色营销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应与 旅游业“它是个资源型产业,有赖于自然的馈赠和社会遗产”,但在现实发展中,旅游业是“无烟产业”已受到质疑,“旅游者带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随着旅游业的推进,世界有太多精美如画但很敏感的环境受到破坏,而且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有损环境资源现象,直接影响到旅游业本身的发展。因此,旅游业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绿色营销。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知名讲师刘东明表示旅游业在确立绿色营销观念和目标的基础上,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价格、包装、分销、促销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贯彻绿色原则,并科学地予以组合运用。加强开展绿色旅游营销,是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与环境友好、和谐的产业,是符合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爱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潮流,是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条极富生命力的营销策略。趋势六,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开展旅游品牌营销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建设,以品牌为核心进行营销也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的的精髓应在于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但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品牌营销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还远远不够,致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能有效延长。因此,必须首先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利于不败之地。比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主题公园,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再现,这个主题公园正是因为很好地挖掘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在全国主题公园旅游处于低谷的情况下,它却能以年均效益1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发展。

同时,要注意“深度”挖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不断融入创新因素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原有基础的延续。其次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要走品牌化道路,要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这是品牌营销的主要任务。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知名讲师刘东明表示,旅游品牌营销依据旅游本身文化特色,策划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形象,赋予旅游产品品牌强大的生命力,然后根据成功地塑造品牌目标形象的要求、目标市场状况以及自身的综合条件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合传播的方式,所选择和组合的传播方式要能够全面、准确、直观地表现出品牌的目标形象特点来,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经济条件,要注意对投入与产出效益的研究,尽量花最少的钱而取得最大的效果。另外,旅游公共部门(政府及各旅游行政部门)也要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营销方面主要集中于对地区、省和全国的整体性促销上,从而带动旅游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趋势七,优势合作才能克敌制胜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规模已经不是克敌制胜的唯一法宝。中小规模旅游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实现跨区域合作,建立统一的旅游资源研发中心和统一的网络营销平台,互通有无,协力合作,形成强大的“虚拟旅行社”联盟,利用地域优势与大型旅游服务机构同台竞争。清华大学总裁班网络营销专家、知名讲师刘东明指出,电子商务是“抗强扶弱”的有效手段,自20世纪末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上演了无数次“小鱼吃大鱼”的成功实践。对于旅游服务这种资源分散,个性化要求高的行业,谁的资源整合能力强,对市场反应快,谁就掌握了竞争优势。

趋势八,旅游联盟,资源与市场之间横向整合

这种模式以某种关联关系为纽带形成,比如一些发展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依托于目的地营销系统平台,整合本地化的各种星级酒店和旅馆资源;以同星级酒店跨区域网络营销联盟,满足该星级顾客特别是固定会员群体的需求;以经典旅游线路为核心整合线路中不同酒店资源,成立网络营销联盟平台;以其他的某种关联属性为基础,成立旅游业网络联盟及其网上营销中心。在原有资源和能力基础上的深度推广和系统提升,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必将对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深刻变革。清华大学总裁班特聘网络营销专家刘东明表示,旅游网络联盟营销将成为旅游市场营销的重点,像无锡旅游网络营销联盟、张家界旅游网络服务联盟、中国旅游网络媒体联盟、黄石旅游联盟、海南水上旅游联盟、驴妈妈低碳旅游联盟等,都是有机整合多方资源的不错示范。

趋势九,旅游网络营销口碑虚拟化

旅游产业的趋势篇13

一、引言

“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了要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随着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民众旅游意识的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入境旅游作为衡量一国或地区旅游业国际化水平以及产业成熟度的标志,其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我国今后强力发展的第三极;同时它是我国北方最大和发达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因此,实现三地区协同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于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许多学者已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得出诸多结论。严伟宾 等(2013)通过对国外游客入境旅游消费与地区经济增长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发现不同地区的外国游客入境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能促进北京、河北、内蒙古、安徽、广东和四川等省市的经济发展,但却恶化了天津、上海、重庆、云南和陕西等省市的经济发展[1]。庞丽 等(2006)分析了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发现在东部地区入境旅游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是对于全国和中西部地区来说,两者之间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2]。厉新建 等(2015)通过计算京津冀入境旅游经济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的差距SKLD值,来测度三地之间的一体化水平;经计算l现,京津冀入境旅游经济的SKLD值从1995年的1.820下降到2013年的0.201,京津冀入境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差距缩小,一体化水平提升[3]。邓丽芸(2013)对京津冀三地入境旅游经济和入境旅游消费结构两个方面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三地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发展存在的差异与问题,并掌握了京津冀三地入境旅游各消费项目的发展趋势和优劣程度,进而明确了未来的调整方向[4]。

综上所述,前人主要是对我国不同地区国际旅游收入差距进行分析,或对入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或者用截面数据以全国入境旅游为对象进行宏观研究;而对京津冀地区入境旅游的研究还不多,运用定量方法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更是少见。因此,本文选取京津冀三地区近年来国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同时考虑时间与截面信息,对其建立面板模型,分析并对比京津冀三地区入境旅游对经济发展的效应,以更好地把握京津冀地区入境旅游与经济发展整体的关系。

二、现状分析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国际旅游产业发展迅速。2013年,河北接待入境游客133.8万人次,创汇5.86亿美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3.4%和7.5%。天津的旅游市场繁荣活跃,2013年全年接待国际旅客264.54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5.91亿美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3.0%和16.4%;其中,外国游客242.03万人次,增长13.3%。继而北京2013年入境旅游者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为450.1万人次和47.95亿美元,但与去年相比却分别下降了10.1%和6.9%。

我们利用2004―2013年京津冀地区入境游客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数据分别做了折线图,以便于更清楚地来看近10年来这三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情况。

从图1可看出,近10年来北京的入境游客人数在三地区中一直居于首位,但呈现一个较大的波动趋势,2004―2007年,其入境游客数近似呈直线上升趋势,而之后开始下降,2008年之后又开始上升,直至达到2011年的最高点后又呈现下降趋势。天津的入境游客人数在三地区中居于第二位,且一直呈现一个较稳定的上升趋势。近10年来河北的入境游客人数在三地区中居于末位,其变化趋势与北京有些相似,也呈现一个波动趋势,且2004―2006年,其入境游客数呈上升趋势,而之后其入境游客人数开始下降,2008―1012年呈直线上升趋势之后又开始上升,之后又急速下降。

从图2可看出,近10年来北京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在三地区中一直居于首位,与其入境游客人数变化趋势相类似,也呈现波动趋势,2004―2007年,其近似呈直线上升趋势,而之后开始下降,2009―2011年呈现上升趋势,而之后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天津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在三地区中一直居于第二位,在2004―2013年呈现一个较稳定的近似直线上升趋势。近10年来河北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在三地区中一直居于末位,但也呈现略微波动,2004―2007年,其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呈缓慢上升趋势,而经过2008年这一下降转折点后,2009年其又呈现上升趋势。

综合图1和图2,我们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区的入境游客人数的变化与各自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