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实用13篇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篇1

农业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产业,而且其还是基础产业,要想促使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实施科技的创新,也只有强化科技的创新才能更农业的稳定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当下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的持续不断地发展,我国的农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新问题,诸如农业产品的成本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形势和发展状态,并且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还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相对比较严重的状况。除此之外,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过关,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令人堪忧等各种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于我国农业的经济深化及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此,我国农业面临着这样不利的发展局面,就必须要进行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策略,这同时也是当下社会中处理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等几大问题的十分重要的方式方法。有效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推进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强化国家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也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1科技创新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而实现这一切的改变就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创新的水平来做依托。

11.2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增长农民的收入是至关重要的方式方法当前社会的持续发展,要想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方式方法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农业科技的投入对于农民增收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民的实际收入也受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

11.3我国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需要农业科技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农业的发展方向也随着产生着变化,自然资源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了,劳动者的素质以及科技水平的高低在农业发展水平上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当前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2.1农业进行科技创新时的创新能力明显较弱鉴于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对农业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农业企业认为其自身的关键技术依旧有待提升,但是实际中却是这些农业企业却没有获得新技术的有效方式,并且非常多的我国的一些大专院校以及科研机构能够为农业企业提供的技术与其企业自身的实际需要的技术之间仍然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多数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当下我国农业的科技在管理在体制问题上、管理的激励机制问题上以及整体的评价体系上依旧存在着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22.2我国当下针对农业企业科技发展创新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调查研究中分析得出,只有不断增加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投资力度,方可以更好地显示出农业创新的强度。我国农业科技才能进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以及农业的其他部门才能得到协调与发展。

22.3相对较低的产业化发展程度,造成进行农业推广的技术力度以及难度不断增大尽管近几年来,我的农业产业开始有所回升,然而在总体上依旧存在着程度偏低的情况,更多的则是体现在当前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链比较短。并且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再加上我国当下的农产品形成的加工流通的路径相对而言比较短,因此也就造成要想推进农业技术的提升,其难度仍旧比较大,进行一项技术的推广需要很多农业企业以及公司进行多次的沟通与协调,由此才能慢慢加以实施,所以形成产业化的农业产品链,对于农业的推广意义深远。

22.4当下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中,相对而言还是缺少推动农业科技进行创新的平台在目前我国的农业创新过程中,加强对技术的推广和研究与应用都要求必须具备完善的体系为之服务。但是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是,在农业科研过程中,进行创新服务的平台明显不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很多地区在农业技术人员的配备上,依旧存在着过于陈旧的服务理念和态度。而且很多政策的执行也不到位,这就造成了无法更好地适应农业技术的发展需求。

3创新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33.1完善并深化农业科技发展创新的制度

3.1.1将农业科技推广所需的资金成本的投资力度加以强化促进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深化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落实对农业经费的大力投入,这是非常关键和必须的。第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求我国的政府部门必须不断地深化并增强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以及投入的力度,这其中的措施还包括强化对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费用以及人员工资和福利等的改善。第二,对于政府而言,应当深化并展开能够针对农业发展的科技推广以及各种项目的资助,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对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很多企业以及私人也才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去,农业推广所需的经费等才能得到改善,科技的创新发展才会更具有动力。

3.1.2落实对当前农业科技发展推广各项政策法规的执行这几年以来,我国针对农业的发展问题上,已经制定并颁布了一些法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农业的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农业要想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政策法规的支持必不可少。然而现实中我们发现,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规在某些地域中的操作性不强,而且也欠缺一些有效的条文对其加以激励,因此也就造成无法与当前的农业推广技术进行行之有效的结合,所以就必须进行更近一步的完善以及修正。

33.2深化对当下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教育,增强技术人员队伍的实力为了能够更进一步的推广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先深化对技术人员队伍的培养,因此农业企业要强化与农业院校的相互合作,在技术的推广与创新过程中,要把市场的需求以及导向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在队伍实力的增强以及人员的培养问题上,一定要选择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去参与到技术研究中去。另外,就是对当前的就业条件要进行严格的把控,确保选择的人员在第一关就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再者,在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的推广问题上,要不断增强人员的福利以及实现待遇的提升,针对一些专业素质过硬,学历相对较高的人员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奖励,对其余的技术人员也是一种有效的鼓励和带动,深化农业学院和农业机构的强强联合,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近一步应用到实践中去,促进农业科研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篇2

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创新型人才是中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农业创新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哪个国家拥有了农业创新人才,就必然抓住了竞争力,占领了制高点。因此,大批农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农业发展有赖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有赖人才的积累,人才积累需要教育的提升,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必然规律。因此,要切实把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一、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当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务必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的发展观念必须建立在三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之上,它们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指引着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科学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更需要创新,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2.有利于建成新农村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时代的要求下,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内部,对农村进行的全面建设。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目的是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公共设施完备、经济繁荣小康、环境适宜居住、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农业人才队伍的培训工作,对建设新农村有重大意义。

3.有利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世贸组织),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降低农业贸易保护、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等,意味着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需要依靠农业科技的长足进步,要求高校培养出农村创新型人才,要求他们能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知识帮助农民提升文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金量与产品附加值。

二、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的策略

1.提高对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的认识

高校应该提高对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问题的认识。首先,要加大对农业创新型人才先进典型事迹与优秀学生的宣传力度,弘扬优秀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努力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建立相应的创新型人才成果奖励制度,着重奖励那些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刻苦钻研而在农业创新事业方面作出贡献的学生和积极分子。要让所有的农业院校学生有归属感,让他们知道他们努力奋斗的方向是有意义的,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好的舆论环境来自于认识上的醒悟。只有学校真正认识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才能让全社会渐渐形成人人重视农业、支持农业、尊重农业、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的新风尚。

2.创设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的内外部条件

为了培养优秀的农业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让一切外部和内部条件都更加适应培养进程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双重优化上。在物质环境的优化方面,为了达到稳定农业创新型人才队伍的目的,把农业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要制定奖励标准,制定促进农业创新型人才向基层流动的鼓励政策和基金配套政策等。把奖励和创新挂钩,充分调动对农业创新感兴趣的学生的积极性。在精神环境的优化方面,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要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针,把一流的农业学术专家请进来,抓紧抓好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有计划地安排脱产培训;另一方面,要把优秀的农业创新型人才派出去,通过不断地田野考察、不断地在农村第一线进行实践,使其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的交流与操作;要把进修、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与培养和创造农业重点产业开发项目结合起来,为学生与中青年教师营造一个和谐、宽容、催人上进的高校农业创新环境氛围。

3.明确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

农业高校可集中培养素质、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农业人才。为此,要调整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农业创意能力,加强创意农业专业科目的建设。要不断扩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工作,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的作用,提高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质量。对在职的农业科技人才,高校也可以提供岗位培训。大力鼓励农业户口的学生,或对农村创业有兴趣的创业者,充实自己,用现代农业知识武装自己,积极到农业第一线去实践,不断完善自己。必须用好、用活现已出台的各项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选拔、引进、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并以此为基础,拓宽农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领域,促进农业人才队伍的优质配置。企业也应自主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用人机制,制订规划,加快企业自身的市场化进程。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管理,合理配置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实现农业科技人才资源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要加强调控,促进农业科技人才资源配置同农业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格局的变化相适应。要建设并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市场,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流通,最大化地发挥人才资源的社会效用,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4.实行农业教育减免学费制度

建议国家出台相关鼓励与扶持政策,仿照免费师范生的模式构建农科类学生的免费教育体系,以促进更多的学生报考农科类专业,为今后投身农业建设、为“三农”服务做准备。减免学费是支持农科类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措施。通过学费减免不但能大大增加学生报考农科类院校的积极性,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还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输送大批高质量的人才,缓解目前农业科技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5.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

要把农业投入机制从重工程转到重科技上来,认真落实好科技三项费用在同级财政预算支出中的占比政策,逐年增加农业科技研究费用,促进农业科技研究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设立各种专项基金和奖励基金,用于培养紧缺的高层次农业人才;要引进先进的师资和实验设备,奖励对农业发展有卓越贡献的人才,资助优秀中青年农业人才承担农业发展急需的科研项目,加大农业新品种的引进和农业新技术的试验、推广力度。

6.鼓励农科类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篇3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1、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2、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力争到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篇4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以上,而我国仅为0.17%~0.2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小于农业GDP的比重,如全国农业支出/财政支出1991~1995年为9.486,1996~2000年为8.758,2001~2002年为7.71;而农业GDP/总GDP1991~1995年为21.38;1996~2000年为18.42;2001~2002年为15.80,这说明国家在财政上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强度增长缓慢,总量不足。在1988~1999年间,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平均增长率为-2.47%,投资强度平均为0.193%,1997年后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但2003年有下降到0.312%,还不到1981~1985年期间世界平均水平0.76%的一半,也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35%。近几年,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现有科技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档次不高,浪费严重;重点实验室开发度低,难以共享。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设备总值仅17.35亿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基建投资实际完成额仅为5.55亿元,比2002年减少0.4%。

2.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

2.4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底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

一、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这反映了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篇5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以上,而我国仅为0.17%~0.2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小于农业GDP的比重,如全国农业支出/财政支出1991~1995年为9.486,1996~2000年为8.758,2001~2002年为7.71;而农业GDP/总GDP1991~1995年为21.38;1996~2000年为18.42;2001~2002年为15.80,这说明国家在财政上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强度增长缓慢,总量不足。在1988~1999年间,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平均增长率为-2.47%,投资强度平均为0.193%,1997年后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但2003年有下降到0.312%,还不到1981~1985年期间世界平均水平0.76%的一半,也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35%。近几年,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现有科技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档次不高,浪费严重;重点实验室开发度低,难以共享。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设备总值仅17.35亿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基建投资实际完成额仅为5.55亿元,比2002年减少0.4%。2.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

2.4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底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这反映了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3.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到1%,力争到2010年左右达到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3.2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要坚持以人才使用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纽带,以服务“三农”为最终目的。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为国家和区域两级体系,通过协调两级体系的关系,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的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着重解决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国家体系的层次性,以技术创新为主体,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重点,着重解决区域性、地方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是要增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农业重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化优势农产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应确立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3.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需要聚集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精干高效的科技创新核心团队;二是实施人才目标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单位和团队的整体绩效;三是要实施人才结构管理,建立合理的首席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梯队结构,稳定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四是实施人才增量管理,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开发型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总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3.4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在农产品由短缺到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到数量质量型、从面对国内市场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型时期,应及时调整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设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重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体现岗位绩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篇6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以上,而我国仅为0.17%~0.2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小于农业GDP的比重,如全国农业支出/财政支出1991~1995年为9.486,1996~2000年为8.758,2001~2002年为7.71;而农业GDP/总GDP1991~1995年为21.38;1996~2000年为18.42;2001~2002年为15.80,这说明国家在财政上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强度增长缓慢,总量不足。在1988~1999年间,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平均增长率为-2.47%,投资强度平均为0.193%,1997年后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但2003年有下降到0.312%,还不到1981~1985年期间世界平均水平0.76%的一半,也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35%。近几年,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现有科技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档次不高,浪费严重;重点实验室开发度低,难以共享。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设备总值仅17.35亿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基建投资实际完成额仅为5.55亿元,比2002年减少0.4%。

2.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

2.4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底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这反映了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3.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到1%,力争到2010年左右达到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3.2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要坚持以人才使用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纽带,以服务“三农”为最终目的。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为国家和区域两级体系,通过协调两级体系的关系,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的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着重解决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国家体系的层次性,以技术创新为主体,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重点,着重解决区域性、地方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是要增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农业重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化优势农产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应确立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3.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需要聚集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精干高效的科技创新核心团队;二是实施人才目标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单位和团队的整体绩效;三是要实施人才结构管理,建立合理的首席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梯队结构,稳定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四是实施人才增量管理,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开发型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总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3.4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在农产品由短缺到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到数量质量型、从面对国内市场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型时期,应及时调整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设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重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体现岗位绩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篇7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以上,而我国仅为0.17%~0.2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小于农业GDP的比重,如全国农业支出/财政支出1991~1995年为9.486,1996~2000年为8.758,2001~2002年为7.71;而农业GDP/总GDP1991~1995年为21.38;1996~2000年为18.42;2001~2002年为15.80,这说明国家在财政上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强度增长缓慢,总量不足。在1988~1999年间,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平均增长率为-2.47%,投资强度平均为0.193%,1997年后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但2003年有下降到0.312%,还不到1981~1985年期间世界平均水平0.76%的一半,也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35%。近几年,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现有科技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档次不高,浪费严重;重点实验室开发度低,难以共享。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设备总值仅17.35亿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基建投资实际完成额仅为5.55亿元,比2002年减少0.4%。

2.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

2.4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底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

一、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这反映了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3.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到1%,力争到2010年左右达到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3.2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要坚持以人才使用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纽带,以服务“三农”为最终目的。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为国家和区域两级体系,通过协调两级体系的关系,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的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着重解决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国家体系的层次性,以技术创新为主体,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重点,着重解决区域性、地方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是要增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农业重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化优势农产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应确立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3.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需要聚集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精干高效的科技创新核心团队;二是实施人才目标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单位和团队的整体绩效;三是要实施人才结构管理,建立合理的首席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梯队结构,稳定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四是实施人才增量管理,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开发型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总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3.4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在农产品由短缺到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到数量质量型、从面对国内市场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型时期,应及时调整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设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重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体现岗位绩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篇8

1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作用

1.1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只有发展好农业我国才能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目前我国人口最多粮食的需求也是最多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要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粮食需求日益上升,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我国劳动力在不断减少。根据社会调查结果,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保障。显然,要保障粮食的安全就要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粮食安全审查力度确保粮食安全从而提高粮食的质量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加快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就要以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率、安全等为目标。因此进行农业创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加快农业发展、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产量低、安全系数差、污染大等缺点因此首先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的后代着想实现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改善污染大效益低的现状,因此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实现农业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1.3农业科技创新是使农民富裕的重要方式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中找工作,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农民的主要收入就是农产品的出售,因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方式就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率。我国发展农业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策略。现代化大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科技,有一种“科技富农,科技兴国”的说法,因此只有将农业科技运用到农业的生产中去才能加速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2现代化大农业中进行科技创新的策略

2.1现代化大农业中进行科技创新要考虑环境的特点

农业生产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因此气候、空气、土壤的成分等都对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中季节性气候的特点,比如新疆哈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燥少雨,春季多风、冷暖多变因此适合种植哈密瓜,而夏季酷热、蒸发强适合种植大枣,冬季寒冷、低空气层稳定则种植巴塔木。此外要考虑区域性比如:地势平坦阳光和水源充足的地方适合种植大豆和玉米等农作物,因此区域性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大特征。所以农业技术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从而有效的进行农业资源配置。

2.2现代化大农业中科技创新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帮助农民掌握科技技术才是发展的根本。在研究农业技术时要以农民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素质、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比如主要以农业为主的新疆哈密地区总人口56.27万,农业人口18.5万,工33.33万hm2地。此地区以农民为主导,给农民提供一系列的技术培训服务。传统的农业种植主要依靠以往的技术和经验。因此,要充分让农民认识到农业创新的重要性和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和质量。

3结束语

现代化大农业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目前的现代化大农业利用农业科技进行创新,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增强了农业竞争力,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综上所述,只有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并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显示区域性的特点、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才能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强国。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篇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003-0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在国家重点投入支援农村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是中央在“三农”政策上的升华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民,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发展。只有科技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获得更大成功。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科技发展提出重大需求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主要农产品基本上都实现了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我们也要看到,粮食安全依然是农业发展的瓶颈,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这些重点难点,使科技发展承担着更大地历史责任。

1.1粮食安全离不开科技发展。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快速有效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从长远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严峻。首先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在当前和今后的十几年里,我国人口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预测,人口总量最高峰将达到15亿左右,到那时粮食需求就很大,将达到5.5亿吨;其次是因为耕地面积减少。即便我国有着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城镇化、工业化的趋势预示着耕地减少很难避免,粮食安全面临着极大挑战。世界粮食贸易总量仅有2.2~2.3亿吨的现状,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粮食安全必须依靠自己,必须依靠科技发展。通过科技发展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更新良种,改造中低产田,从而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

1.2农民增收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科技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将不仅制约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首先要在农业内部挖掘,提高农业效益,改变粗放经营状态,发展生产,也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其次,农村二、三产业要利用科技发展来摆脱高资源消耗的状况,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节本增效,实现收入的增加。

1.3农村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离不开科技发展。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村生活环境的破坏。有研究表明,我国化肥,农药的有效使用率不足40%,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速了农田内蛇,青蛙,泥鳅等有益生物和有益天敌的消亡,并使土壤结构变差,土壤养分失衡,河、湖、库、塘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科技,积极开发低毒、低污染的农药新剂型,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田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肥料养分的利用率。通过科技发展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从而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有了很大的发展,科技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尽管如此,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是比较落后,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的育种水平、良种化率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方面的科技仍然很滞后。此外,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技术也很低,部分动植物病虫害迄今未能根治。这些科技发展的差距,除了因起步较晚以外,还在于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且来源单一,农业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农户的小经营规模与科技发展的特定要求不适应以及农业科研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整体科技水平低,从而严重束缚了科技发展的步伐。

2.1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且来源单一。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需要投入。可是,我国农业科技投入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我国,财政资金的分配严重偏向非农产业,国家对农业研究的资助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极不相称。以2005年为例,当时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49%,就远远低于欠发达国家1%~2%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3%~5%的平均水平则相差更远。此外,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非政府的农业科技投入很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经费的增加,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私人投资已占农业科技投入的很大部分。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私人对农业科研投入就达到了53%。

2.2农业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投资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投资高度集中于农作物,集中于种植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政策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满足对粮食等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因而农业科技政策的目标一直定位于粮食增产。20世纪80年代以后尽管农业生产结构逐渐转向农副产品、畜产品和其他农产品,农产品科研投入尤其是粮食作物的科研投入仍然是农业科研的重点。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通过对农业部所属1200多家农业科研机构的调查发现,大约有68%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向了农作物研究,仅有18%的科研经费投向了畜产品,14%投向了其他领域。另外,农业科研中还存在着科研定位过于集中于产中阶段,而产后加工环节科研力量薄弱的问题,使得每年都有许多农作物因产后加工及储藏保管不利造成严重浪费。

2.3农户的小经营规模与科技发展的特定要求不适应。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为农业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分散的农业个体难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在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状态下,农户对科技的理性选择必然倾向于劳动使用型,而对主流的资本使用型科技产生排斥,这已偏离了现代农业的基本方向,同时也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发展。

2.4农业科研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当前,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国家级课题攻关项目较少,获得的大奖也比较少;常规农业科技研究多,对高新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少。农业科研人员受应试教育影响,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上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收益偏低,导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老化,中青年科技创新型人才奇缺,一些重要学科后继乏人。

2.5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整体科技水平低。当前,我国农民整体科技水平低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文化水平低,我国文盲和半文盲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民中。据统计,我国青壮年农民中大学文化程度者约只占1%,中学文化程度者约占30%,小学文化程度者约占30%,还有30%左右的文盲、半文盲;其次是科技知识少,在我国现有农民中受过农业技术正规教育的很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科技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很差;再次是对科技运用于农业存在着心理障碍,在对待科技以及在运用科技成果时,怕担风险,满足于现状。作为农业生产和发展主体的农民,离开了他们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农业科技发展的一切成果就无法落实,无法实现,反过来还会阻碍科技的发展。

3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发展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就必须依靠科技发展。针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发展面临的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且来源单一,农业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农户的小经营规模与科技发展的特定要求不适应以及农业科研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整体科技水平低等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确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企业投入为补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发展投入体制。首先,政府在不断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要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其次,要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投入,大型农业科技型企业应有意识的将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投入到农业科技研究中去,允许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成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会,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研究。

3.2调整农业科技投资结构。首先,提高对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比例。随着人类生存需要和经济的发展,在农业基础科研、应用科研与开发科研的结构中,基础科研显得越来越重要。基础科研的储备不足,将直接导致应用科研和开发科研的发展缺乏后劲。我国政府应把大幅度提高基础科研经费作为投资结构调整的一项目标,应用科研与开发科研则应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其次,在继续保持种植业投资主导地位的同时,增加对畜产业等其他产业的科研投入。粮、棉、油等基本生活资料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它的投资比重高于其他农业产业,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膳食结构中对畜牧产品有需求增长的趋势,畜牧业投资比重相对偏低的情况应该有所改变。

3.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实现区域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并不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以此来实现农业的较大发展。

3.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农业科技的发展要依靠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以创新精神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出一批科技文化知识面比较宽广、专业知识功底比较深厚、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人。另外,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广开纳贤门路,发掘和大胆使用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3.5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要重视农民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兴办培训班,并通过广播、电视讲座和印发各类科技资料等形式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把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庞大,从长远看要使所有农民都受到良好教育,成为高智能劳动力,近期必须把青年农民、未来农民的教育抓好,培养新型的知识化农民群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大力发展科技。通过科技发展来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形成农村发展的新气象、新风尚、新局面,从而全面实现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生、张平.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75-209.

[2]杨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创新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6(10):26-28.

[3]陈良玉,陈永红.中国农村科技工作新思路探研[J].新华文摘,2007(8):119-123.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篇10

一、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意义

1.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

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又能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广大农民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广大农民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和实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目的归宿都是为了农民,都要依靠农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力量和核心力量

农村经济的发展、基层民主的推进、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都离不开大量新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思想素质,加快培养大批的社会主义新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3.加快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

近年来,由于企业产业升级、第一代农民工素质不高年龄偏大、国际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全球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大批农民工返乡,农民就业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沿海一些企业出现用工难问题。加快农村的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大批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是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

二、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内涵和构成范围

1.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内涵和素质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当就是新型农民的具体内涵和素质要求。

有文化主要指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水平,能够接受新事物、具有现代民主、法治意识,具有较高的文明素养和先进的思想观念。文化文明素质是反映我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也就没有新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大部分文盲、半文盲分布在农村,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的数量偏低。部分农民缺乏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生活,生活、思想观念陈旧,封建迷信十分严重,缺乏法治观念。农民的文化文明素质低下已经不能适应建设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建设农村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文明素质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工程。

懂技术主要指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能够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获取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的能力,比如,农副业、畜牧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化肥、园林、果木、饲养、市场经营等技术和信息以及各种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技术素质是农民素质的主体部分,在实现农村小康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会经营主要指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分析意识、市场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由于我国农村普遍交通落后、环境闭塞,农民文化程度偏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我国农民参与市场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普遍偏低,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经营的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是今后培养新农民的重要内容。

2.社会主义新农民构成范围的理解

传统农民概念的理解主要从职业、户籍和生活范围来界定,主要指居住在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并具有农村户籍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这一群体的职业、户籍和生活范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农民概念已经无法概括当前中国农民的现状。一部分农民尽管具有农村户籍但已经离开了农村长期居住生活在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市场个体经营、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和职业,主要以农民工群体为主,这一部分数量较大;一部分农民甚至在城市置业获得城市户籍转化为市民,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农民尽管生活在农村,但主要从事各种非农产业(如农村经营、农业技术服务、农村保险从业人员等);随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城市居民也进人农村置业、投资、租地从事农业和非农生产,也壮大了农民群体的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构成范围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来加以理解,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群体构成:具有农村户籍身份,仍然从事农业生产但具有新观念、新技术的农民群体;具有农村户籍身份,已经外出务工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但收入仍主要投向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群体(以农民工群体为主);没有农村户籍身份进入农村置业、投资、租地从事农业和非农生产、支教、送科技下乡的城市居民群体(事实上从事农村农业职业,为农村建设注入了资金、技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等);曾经外出务工但已经返乡创业建设农村的农民群体;居住生活在农村从事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业服务的群体(如农村基层干部、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农业渔业农机技术员、农村教育工作者、乡村医生、农村文化工作者等)。只有扩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民构成范围的理解,才能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农民群体的分化现状,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指明方向。

三、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的路径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和核心力量,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探索多种路径来加快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壮大新农民的群体力量和数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建设注入巨大的动力。

1.通过城乡统筹互动扩大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培育范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城乡互动培养新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一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帮助农村培养和壮大新农民的力量。要加大城市对农村、农民的服务和帮助作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支持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技推广一线工作。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要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引进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推进农业科技进村人户……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资金、技术,带来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要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二是要送出去培养新农民、扩大新农民的视野范围。要派遣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到城市和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开阔农民的视野,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成为农村经济的带头人。

2.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文化素质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根本举措和基础工程,应该加大对农村各类教育事业的投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要通过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派遣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等措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要“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通过发展面向农村和城市的各种农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既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又可以向城市转移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社会就业;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开设农村急需的农业种植、畜牧兽医、农机维修、农技推广、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设立助学金、发放助学贷款等方式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要采取有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当村官、提供农技服务、就业创业等,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要通过开办农业技术夜校、选送到各级中高等职业学院深造、发放教育券、开展农村远程教育等方式开展大规模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骨干农民,为现代农业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经营主体。要“加大‘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适应制造业发展需要,从农民工中培育一批中高级技工。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培训。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

3.大力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农民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农村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要通过为农民送书、举办知识讲座、组织文艺团体下乡演出、送电影下乡等送文化下乡活动和“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农民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和各类文化科技资讯,积极引导农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引导、支持农民创业,不断扩大创业型农民群体

各级政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大力引导、支持农民创业,不断扩大创业型农民群体。政府要努力开展农民创业教育“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要“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要“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要“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

5.突出抓好重点人群培养,建设一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示范者队伍

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示范者是加快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情、国情决定了培养新型农民不能齐头并进,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人群的培养,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示范者队伍。要通过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等方式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基层组织负责人,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要通过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培养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带头使用和传播先进农业技术;要着力培养一大批种养能手,率先发家致富,带动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要培养一大批经营能人,兴办实体,繁荣农村市场,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群体,要造就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发展建设各领域的能工巧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篇11

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主要有3大方面:市场经济体质改革、旧体质下的农业技术体系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随着走向市场化发展方向,以往的农业模式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农业方面的劣势就越发明显。农民在进行农业建设中遇到各种困难,运用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农业发展和科技的关系。伴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开辟新市场、产品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是指已存在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科学生产中。农业技术创新从理念到生产都有不一样的创新方法。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构。我国是一个实行科教兴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只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理念不够重视农业主体――农民,其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都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经济体质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把农业发展强大作为国家坚实的后盾。

3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理念创新

在现有的机制框架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有时还不能与改革后的推广技术所需要的理念相适应,造成服务与需求脱节。

他们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深入,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了解的不够彻底,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掌握的不够全面,而这些不足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所以,农业技术推广必须在理念上进行创新,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以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

同时,要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此外,还应加大组织农民参与推广的全过程,不断的组织专家培训农技员和农民,并利用实施重大项目或企业参与带动社会化服务、建立展示示范区、科技示范场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应用力度,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4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政府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得,但是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推广办法、推广组织形式等与时代步伐不一致,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下面主要在这3方面的优化做出探讨。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改革探索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从推广体系体质下手。农业技术使用承包制,让经营性技术推广与公益性技术推广相分离,从而农业技术从无偿变为无偿与有偿相结合。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质改革,完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2、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培养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农业部门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所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乡村农业发展科技要求,进行人才筛选,选拨出的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里参与农业发展,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桥梁。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分片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已经很多年了。这种做法既调动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篇12

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主要有3大方面:市场经济体质改革、旧体质下的农业技术体系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随着走向市场化发展方向,以往的农业模式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农业方面的劣势就越发明显。农民在进行农业建设中遇到各种困难,运用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农业发展和科技的关系。伴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开辟新市场、产品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是指已存在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科学生产中。农业技术创新从理念到生产都有不一样的创新方法。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构。我国是一个实行科教兴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只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理念不够重视农业主体――农民,其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都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经济体质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把农业发展强大作为国家坚实的后盾。

三、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政府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得,但是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推广办法、推广组织形式等与时代步伐不一致,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下面主要在这3方面的优化做出探讨。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改革探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从推广体系体质下手。农业技术使用承包制,让经营性技术推广与公益性技术推广相分离,从而农业技术从无偿变为无偿与有偿相结合。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质改革,完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2)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培养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农业部门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所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乡村农业发展科技要求,进行人才筛选,选拨出的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里参与农业发展,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桥梁。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分片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已经很多年了。这种做法既调动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3)推广组织形式优化探索。在早些年,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形式主要以农业科技园的形式出现,但是农业科技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科技园,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实验区,到目前为止,它们的数量在我国是庞大的。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把分散的农业技术规模化,由零到整,对农业科技更好的管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形式的优化依赖与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因此要想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就要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科技园只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之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机衔接,实行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很多形式。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总结我国为推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所要做的准备如下:强化政府推广农技创新的公益性,改善推广体制,优化推广方法以及推广组织等,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水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1).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篇13

首先,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型农民的“三农”意识和思想。第一,应不断加强和改进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服务“三农”理念的教育和塑造工作。从总体分析,我国涉农专业的大学生的爱农、为农专业思想是符合教育要求的,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此方面有待提高。大学生专业思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毕业就业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涉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牢固和近期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是分不开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导向作用。一些涉农专业大学生在分配就业中眼光只盯紧“天南海北”等大城市,不乐意从事农业尤其是不愿意到农业一线工作。这些就足以证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农、为农专业思想,农村也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农业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真心为农村建设的服务意识,向农村和农业长期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党政人才、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涉农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第二,不断改进现实的农民群体的“三农”意识和思想。当农村劳动力的广泛流动为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必须不断向农民宣讲粮食生产对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说明国家的惠农政策,证明农业可以同样使农民发家致富,使更多的农民扎根农村,使更多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地持续发展。

其次,不断加强涉农专业实用技能的培训,建设一支优良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各类农业学校的系统性教育与科技推广等形式的非系统性培训的有机结合,尽快建设起具备农业实用技术的专业科技人才队伍。

中国农村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如何使其成为真正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本,实现有效转移就业,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难点和瓶颈,压力大,任务重。因此,各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机构就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放在服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位置,提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水平,加大实施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都能够具有一技之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因为,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机构作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农业人才和涉农高科技的发源地,是系统培养新型农民的良好基地。各高等农业院校要抓住这次农村发展的大好契机,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工程,适时调整符合农村建设要求的专业学科设置,培养出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学生;同时,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资源,不断创新针对新型农民的科技职业培训模式,如可结合农业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等六部门共同启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当前社会用工量较大的制造、建筑、餐饮等二、三产业的需求为目标,开展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在涉农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把长期系统教育战略和短期即使培训战术结合起来,既注重具有扎实爱农、为农专业思想的大学生教育工作,又要尽快地提高现实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目前在农村的劳动力中,有相当比例素质不高,例如,近2/3以上的贫困地区劳动力不符合城镇大多数工作所要求的条件。加强对这些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促进其发展农业或实现转移就业,不仅投资少、见效快、效果持续,而且能使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建立健全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有效体制和运行机制,如科技文化捆绑下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一县一业科技示范工程等短期即时培训和农业高新科技推广,可以有效解除当前新农村建设对科技需求的燃眉之急。

开展面向农村的高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带头人培养与孵化工程,是当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以一县一业科技示范工程为例,它就是以高等农业院校为技术依托,对一批具有优势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前景的县(市),通过推行科技、教育、产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专业对口技术扶持,在每一个示范县(市)集中力量扶持一个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色鲜明、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或新兴产业,以此推进县域经济的更大发展。也就是说,在一些县(市)的区域中,选择一个涉农企业为龙头,以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为目的,以一个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核心,以实验为起点,以重点示范引导、带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发展促进所在县(市)工业、商业、科技等的和谐发展。此工程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要技术依托,以高校师生为技术推广的同盟军和坚强后盾,以学校送科技进企业、进农村、进农民头脑为主要手段,形成学校与县、乡、村农民的有机互动,实现农业高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这样的科技支农方式可以有利于集中高等农业院校的优势科技资源,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民的自我造血功能,改变了以往对农业扶贫的输血方式。

第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要求,注重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培养选拔村级组织骨干力量,并且,积极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和县乡年轻干部到乡村任职,例如今年实施的“村官”政策,就吸引了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深入农村,既发挥了科技的生产力作用,也为今后基层农村的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和广泛的基础。农村基层组织是落实农村政策、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织基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紧密团结最广大农民、落实人才强农战略的关键之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