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业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对农业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框架和生产率模型

基于生产函数理论,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表示生产率,即投入生产要素增长率不能解释的产出增长率,包括知识增长或技术进步在内的效应。假定农业生产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变量是农业研发投入,其他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等为控制变量,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模型为:其中,R表示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总量;ST为农业规模、农业生产、贸易等结构变化;D为其他哑变量。被解释变量TFP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了农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存量,促进了农业知识应用和新技术产生,因而,研发投入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有利于技术应用和产品商业化,产品多样化和质量提升有利于实现产品价值,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有利于在更大范围里配置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实现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衔接,有效地配置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率进步。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计算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收集农业资本投入、劳动力和农业种植土地等1991~2011年的数据,构造农业产出函数计算我国农业TFP。这里,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对应计量模型具体如下:对式(2)取对数得到:lnYt=lnA0+αTt+αklnKt+αLBlnLabort+μt,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对数生产函数还是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其中,Y,K,Labor分别表示历年农业产值、农业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t为时间。农业资本存量通过核算历年农业固定资本投资并取折旧率6%进行核算历年资本存量,基期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参见有关文献[。通过回归分析估算产出弹性系数,确定各要素的产出弹性,下面,运用上述公式核算的被解释变量TFPt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借助农林牧渔生产总值、历年农业固定资本投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耕地面积,利用消费者、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农业产值和投资进行折算实现不同时期的产出、投资的可比性。通过检验函数是否满足规模收益不变性和选择函数的对数式,发现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收益不变,回归得到的生产函数模型方程:根据式(4)、(5),可计算得到TFP增长率。设1990年的指数为1,可计算历年的TFP指数(如图1),tfpgrowth、tfpindex分别为TFP增长率和TFP的指数,其中有:tfpindext=tfpindext-1(1+tfpgrowtht)(6)对tfpindex和tfpgrowth进行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接近于1。因此,在分析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时,只需选取其中一个指标设置回归方程。收集解释变量数据为:历年农业研发投入、农业耕种面积、贸易产品结构等数据。根据式(1),可引入计量模型分析农业生产率的研发投入影响,对于其他因素则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模型。RRD为农业研发投入与农业产出的比值,lnland为农业耕种面积的对数值,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分别将被解释变量与潜在解释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发现TFPt分别与RRD,REXt-2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5和0.52,但TFPt与lnland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5,且RRDt-1,lnlandt,REXt-2分别对TFPt存在因果关系,由于RRD、REX与lnland同时作为解释变量回归方程不理想,运用Eviews5.0对TFPt和解释变量RRD、REX与lnland进行协整检验,发现各变量呈一阶协整关系,经过多次回归分别得到如下方程:件不变时,农业研发投入比例越高,对后期的农业生产率提高具有较强的正向效应。第二,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农产品出口比例越高,对滞后两期的农业生产率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第三,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农业耕种面积扩大,反而对同期的农业生产率带来负向效应。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对外出口可以拉动农业生产率提高,但农业耕种面积扩大却导致农业生产率降低,其原因在于耕种面积扩大,农产品产量增大,引起市场农产品供给扩大,供求渠道流通不畅,导致农产品滞销和价格大大下降,反而引起农业收益降低,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率下降。

三、结论及政策

通过核算1990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指数并分析农业研发投入对其产生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如下:及时,我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出现明显的波动。在1990~1995年间,农业生产率出现正增长,在1996~2003年间,我国农业生产率出现连续负向增长,在2004~2010年间,农业生产率出现正向增长两年后出现一年负向增长的波动。这个结果基本上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农业生产仍具有较大改革制度能量激励,农业生产率表现为连续增长,但在90年代中期至2003年,我国农业生产环境逐渐恶化,农业承担的税费负担重,城乡差距拉大,农业资源大量外流,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以致出现农业生产率连续降低。自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税费减免,农业生产环境逐渐改善,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和调节缓慢性,市场机制对农业产生明显的作用,致使农业生产率出现两年正一年负的周期性波动,市场波动已明显地影响农业生产率了。第二,我国农业领域研发投入对其后的农业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农产品出口对滞后两期的农业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农业耕种面积的增加,反而导致农业生产收益略有下降,对农业生产率具有负向效应。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提高和促进农业劳动力素质提升,这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作用下,农业生产应对市场机制的能力比较微弱。但是,基于农业产业正外部性,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上文实证分析,为了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业研发投入:一是加大对农业研发投入,促进农业技术研究和试验,依靠技术进步弥补农业资源的不足。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深,农村品质劳动力在不断外流,农业生产剩余积累的资本也转移到其他产业,一部分农业土地流转为非农用途,农业土地肥力下降且遭受污染,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相对于工商业,农业经营环境相对恶化。为克服农业资源转移和抑制农业生态不断恶化,要逐渐转向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率。二是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我国农业产品对外贸易,拉动农业技术进步。我国农业虽说地少人多,但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以及园艺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促进这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发挥劳动力优势,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三是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培养农民的市场经营技能,积极应用科研成果于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率。农业技术的应用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现有农业劳动力,无论是流出到城镇工商业就业,还是留在农业内部就业,都需要通过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劳动力。整体上,农民市场意识较弱,不熟悉市场运作。 因此,各级政府和市场管理部门应承担农业生产、产品流通渠道的信息收集和,引导农业经营者的生产和经营行为,提高农业经营者的市场驾驭能力,克服市场机制盲目性致使农业产品供求过度波动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冲击。加强市场建设和信息传播,引导农业经营者利用市场规律进行生产和销售产品,提高农业经营收益率。

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机制革新思考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控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改革。

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制度的创新

首先要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增强农民使用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也是农业技术需求主体,市场主体。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无法适应,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不足。所以,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解决当前的激励缺失的问题,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制度创新是体制完善的关键,可以将体制具体化,具体到合同制,激励机制等,只有不断地创新推广制度,才能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2.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创新

组织的创新对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可以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

首先是结合市场发展形势进行调整。农技推广体系是具有一定社会公益性质的,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不仅是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经过多个国家验证后的经验。现行的农业推广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不足,必须要进行机制的创新,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进行调整,运用技术与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到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其次是鼓励企业与农民参与到农技推广中。加强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促使农业技术推广走向多元化。农业企业对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更加重视,各级农业管理部门与政府技术推广机构对企业的发展更加重视,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间的合作,实现横向协作,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是将技术推广与农民组织相结合。二者的结合对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技术市场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相比较之下,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农业规模小,土地过于分散,农业推广难度较大,而且成本高,效率差。所以有必要将技术推广与农民组织联系到一起,增强实用性,降低费用,加大推广的效率。

3.加大政府的支持与保障力度

农业技术推广属于一个庞大的体系工程,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除了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的改革,同时也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政府需要结合当前的发展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的支持,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来说,可以加强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技推广资金;同时要加强农业教育与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将教育、研究、推广紧密地结合,共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深入;另外,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增强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促使其为“三农”服务,通过培训使其知识不断更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是规范农业技术推广行为。

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市场仍然不够成熟,不论是技术手段还是人员素质都有待提高,要想深化体制改革,就需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的建设,促进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可以净化农业技术推广的环境,发挥媒体的作用,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的市场性组织,促进技术推广的市场化进程。

农业技术论文:对于当代农业技术中植保技术的运用与思考

近几年来,不管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社会纷纷报道了不合格的、污染严重的粮食问题,各种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超标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而植保技术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解决此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一、如何更好的推动当代农业技术中植保技术的运用

1、积极建立病虫害预测警报系统,对其实施动态的掌握

积极建立病虫害预测警报系统,对其实施动态的掌握,这是实施植保技术的前提,只有的掌握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病时间,才能够有效、正确的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预防。病虫监测点的建立和运行,可以由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分工合作,对每种病虫害的检测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综合汇总每种病虫害的详细信息和数据,进行研究和总结,掌握病虫害的发展动态和发病时间,能够的进行警报预测,从而可以积极地进行治疗,减少损失,提高效益。

2、提高植保技术的宣传力度

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植保技术的应用,这需要进行大力的宣传,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广泛告知农民朋友们植保技术的意义和重要性,与此同时,还应该帮助他们的了解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基本信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在进行宣传的时候,可以结合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区,综合利用会议召开、电视讲座、发放传单以及短信的形式,及时的相关病虫害的发展动态以及信息,提高植保技术的技术性指导,真正的帮助农民群众进行得当的防治,提高其对植保技术的积极性,有效的控制、治疗各种病虫害。

3、专业化植保防治队伍的建立,进行有序工作的开展

要想真正的推广使用植保技术,单纯的依靠病虫害监测点和大力宣传这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化植保技术防治队伍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有序工作的开展,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专业、更加贴心的服务。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的鼓励农民群众成立自己的植保队伍,通过对这只队伍的培训和技术指导,让他们深入到田间、农田去更广泛的指导植保技术的应用。

4、积极采用多种防治措施

积极采用多种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有效减少农产品中的毒物残留。为了更好的展开农药减量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广泛的推广使用新型的高效、低毒类的农药,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的开展多方面的防治工作,比如说,加大农业防治措施的开展,物理防治措施的开展,生态防治措施的开展,以及生物防治措施的开展。在进行绿色植保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综合的利用多种防治措施,较大程度的发挥植保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性。

5、积极提升植保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宣传

积极提升植保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宣传,一方面,对于综合防治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宣传,重点对物理防治措施的开展、生态防治措施的开展以及生物防治措施的开展进行宣传。一方面,需要积极的使用和推广植保机械,的提升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施药水平。另外,加强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宣传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验操作的方式进行,只有这样才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推动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

二、关于当代农业技术中植保技术的运用的几点思考

1、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植保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来说,植保技术的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而且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大。究其原因,地方性政府的态度与支持力度不够,不重视植保技术的推广,经费的有限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在开展植保中的各个环节都会遇到资金短缺的困难,不能够深入、及时的进行工作的开展,致使现在农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要想真正的提高植保技术的应用,政府的重视程度是关键。

2、植保队伍整体水平比较低,不能够的进行宣传

对于植保技术来说,其宣传的都是新型的理念和技术,而现阶段的植保队伍的人员组成中,年龄普遍较大,因此,其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的程度比较缓慢,自身所具备的技术和知识比较老化,又缺乏正规、、专业的培训体系,因此,对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解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植保技术的发展。因此,要想真正的提高植保技术的应用,必须提升专业队伍的建设。

3、检测手段相对落后

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支持和资金的落实,致使很多地区的监测工作还处在初级的阶段,采用比较原始的手段,缺乏标准化的病虫害观测场和完善的检验检测实验室,仅依靠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缺少科学性和时效性。在这样的监测手段下,无法得出、的资料信息,不能够真正的促进植保技术的推广。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植保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意义开始入手分析,从五个大的方面:建立病虫害预测警报系统,提高植保技术的宣传力度,专业化植保防治队伍的建立,积极采用多种防治措施,积极提升植保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宣传,简单论述关于当代农业技术中植保技术的运用与思考。

农业技术论文:谈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制的建议

1资金保障不足

农技推广经费由乡镇政府统筹安排,往往不能直接用于基层农技推广,导致五缺现象:办公缺场所、下乡缺经费、实验缺基地、服务缺手段、检验缺仪器。有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虽然有办公室,但办公条件差,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农技推广手段、设施依然比较落后,缺乏工作经费和交通工具等。

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

2.1稳定现有的服务体系

对乡镇农技站的管理,应规范到县乡共管、以县管为主的管理体制上来。逐步实现“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目标。行政主管部门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施管理和指导,人事部门按照“整合力量、专业互补、精简效能”的原则,结合乡镇产业特点、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核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因事设岗,定岗定编,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十二五”期间,应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实施。

2.2不断创新农民科技培训方式

“十二五”期间,按照尽量盘活原有资产[!]与新增投入填平补齐的办法,完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独立办公用房(每个不低于200m2,投资40万元)建设。以农业部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模式为基础,建设农民田间学校(面积不低于3.33hm2,补助20万元),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为每个乡镇争取1套开展公益性农技服务所需的基本仪器和1辆科技服务车(2项投资20万元)。在24个乡镇选取100名有一定规模、对周边农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大户进行不定期培训与随时指导,对科技示范户在日常开展的农事生产活动中给予一定的补助。

2.3推广服务体系功能创新

出台政策支持组建农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指导有意流转土地的农户组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专业合作社,将土地依法集中流转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对外土地流转信息,将土地流转给有资质、讲信誉的业主,较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成功流转土地的农民,每年除了有固定的租金收入以外,还可以到业主基地从事生产劳动,由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同时,随着土地流转,农民可以把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转嫁到抗风险能力强的业主,获得稳定收入。

2.4增加经费投入

乡镇政府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按照国家对公益事业岗位工作人员待遇的相关规定与标准,把乡镇农技人员的各种待遇落实到位。

作者:翟志莹 李敬岩 刘时静 张志茹 姜萍 蒋浩 张宏远 李桂云 周信群 单位:辽宁省彰武县农业机械化学校 彰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彰武县教师进修学校 彰武县种子管理总站

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摘 要:介绍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技术推广; 问题; 对策

1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中国广大农村,农业的发展极需要农业技术的推广。但是有些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的指导,或者政府编制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根本不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一些农民在遇到问题之后,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由于有些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所以根本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农民也对一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失去了信心,所以,只能按传统的办法进行生产。

1.2 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的沟通不足 中国许多事业带编制的技术推广人才,在拿了国家的稳定工资之后,根本就没有尽到技术推广人员职位的责任。他们往往只呆在办公室里,与农民脱离了联系。他们的知识也仅仅止于在学校学习的一些浅显的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还缺少多次的实践论证,因此,技术的含量还有待提高。农民是最需要农业技术的群体,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的脱节,导致了农业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地推广利用。此外,一些农业技术人员,他们有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他们的技术只是为了科研、评职称和加薪,而不是真正的为农业发展服务,所以先进的农业技术还是不能够真正地推广到每家每户。

1.3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政府财政拨给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非常有限,所以一些农业技术无法真正地进行推广[1]。其次,由于有些农村地区,农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所以农业技术无法进行有效的推广,这些问题,都导致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无法与农民进行有效的结合,起到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作用。

2 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培养一定数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 国家要根据每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当地的政府部门选拔和培养一批带有事业编制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并且要使选拔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和需要相适应。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中心,定期负责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然后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真正地走入基层,和农民进行有效的沟通。要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服务意识,让他们积极地为农民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亲自参加农业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解决具体农业问题的能力[2]。

2.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的沟通 农业技术人员只有与群众真正的结合,才能够了解农民的需要,才能够真正地为农业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除了平常做好技术的科研之外,更多地要考虑怎样将自己的技术进行推广,真正发挥农业技术的效益。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亲自地参与实践,亲近与农民的关系,热心地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问题和推广农业技术。

2.3 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要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引起高度重视,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拨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拨款,只有当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时,一部分农业技术才能进行推广。比如,要完善农村的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等等,确保技术能够更顺利的实施。

2.4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制度 农民是农业技术需求的主体,也是农业自主经营的主体和市场的主体。在新时期,政府要提高农民采纳新的农业技术的自愿性,建立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推广机制,将市场的需求和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紧密的结合[3]。要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利用市场的激励手段提高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也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使农业技术的推广真正落到实处。

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的增收,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农业技术的推广在中国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国由于农业推广技术人才缺乏,农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与农民联系不紧密和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不足等等原因,农业技术的推广并没有落到实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政府部门、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多方的努力,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到底,使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广大农民服务,实现农民的增收,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困境与措施

1农民感染从众心理较强

从众心理是农民的基本特点之一,在他们看来,在对于新事物不了解的基础上,跟着大家一起是最安全的,要么一起丰收,要么一起受灾。而如果农业技术推广员推广一些新的种植技术的时候,他们往往也会人云亦云,随大流,加上大部分人的守旧心理以及对于农业科技的认识不足,他们大多不愿意“冒险”去尝试这些新事物。正是农民之间这种朴实的相依相存的关系,导致及时人员在进行技术推广的时候很难找到突破口,也很难实现新技术的落实。

2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应对措施

2.1要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思想观念的解放是进行新技术、新方法推广的先决条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我们应该充分的了解农民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点,根据这些来制定一些推广方案。比如我们申请一定的经费,先联络一些敢于冒险、思想前卫的人进行试点,有收益了算他们的,一旦收益不好,由政府进行一定的补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就需要我们的推广方式要灵活多变、因地制宜,比如对于思想观念落后的农民,我们可以动员周围的收益人群对他们进行劝说、指导,也可以进行专门的培训教育,让他们敢于尝试。同时在推广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比如“争当种植能手”,让他们运用新技术,同时结合自身的种植经验来进行竞争,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也可以联系村组建立“互助小组”,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逐步的帮助他们解放思想,为新技术的推广、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要提升农民的科技意识在解放农民思想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提升农民的科技意识,比如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一些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简单的说教是不行的,而是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比如可以根据农事的季节特点,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让他们能够真正的掌握先进技术。此外,我们也要加强农业生产示范田的管理,让农民通过示范田的示范效果来提升他们的科技意识以及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有目的、有规划的进行示范田工作的建设,为农民提供真实的科技兴农案例,让他们能够切实的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提升他们的科技意识。

2.3要做好相关的配套服务农业技术的实施往往需要一定的工具、设施,这就需要我们做好相关的配套设施服务,为技术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其次,我们也要根据农民注重效益的心理特点,农技人员在推广新技术时,要将该项技术需要的成本、劳动力投入及产出效益算给农民听,使农民了解该项技术的效益情况。在此基础上宣讲技术要领,农民就会愿意接受,推广的效果也会随之提高。也可以利用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采取农民与技术人员两者双向选择,风险、责任两者共同承担的方法,来较大限度地消除农民怕受损失而不愿接受农业科技的心理障碍。

做好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在产前,搞好市场调查与预测,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农业技术论文:探求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平台的建构

1实施过程

1.1加紧实训教师培养、聘任工作目前,基地配备专兼职教师38人,其中40%为农业相关专业,35%为计算机相关专业,25%具有机电及复合型知识结构。实训基地建设师资是关键,学院狠抓实训基地的教师培养,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现代农业企业实践、考察,培养技师型教师,多次组织教师到区内外智能化农业技术先进的现代农业企业考察、调研,从企业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或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教师,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这些措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

1.2校企合作开发现代农业技术课程体系学院按照项目建设方案,结合现代农业企业工作过程,抓紧组织项目相关教师制定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运作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目标,确定实训项目设置、运作和岗位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中,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使课程、课件的相关内容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并根据生产实际要求,抓紧组织开发现代农业技术课程。目前已经开发了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等课程,并编写了《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等教材,这两本教材同时还作为广西农垦岗位培训用书。

1.3校企合作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学院与合作企业单位组建服务广西农垦的甘蔗糖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信息数据处理与动态监控平台,直接为广西地方及农垦企业提供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甘蔗糖业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质量溯源、现代设施农业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服务,针对企业需要每年开出相关的企业培训项目,按照企业特点和要求选派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承担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每年为企业员工开展农业职业资格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2建设成效

2.1推进校企合作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学院与广西农垦集团企业、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广西乐业县顾式茶有限公司、广西绿大洲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12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积极开展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按照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规律,学院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校企共同设计、实施“模拟承包+生产项目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无公害芒果生产技术规程等行业技术标准和高级果树园艺工、高级花卉园艺师、高级茶园园艺工等职业标准,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农产品质量溯源、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农务信息管理等课程。农产品检验室与广西三达环境监测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进行环保部门及企业提供的环境样品的分析检验,把农产品检验室作为他们的第二实验室(已挂牌),利用检验室的大型仪器如液相、气相色谱仪等承担部分样品的分析任务。自2009年来,依托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加强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企业共同承担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亚热带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蔬菜栽培基质次生盐渍化治理技术研究、广西高职农类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植物造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珍稀植物红皮糙果茶快速繁育技术及其园林应用的研究与示范等8项厅级教改立项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共发表教改文章9篇。到位的仪器设备都已正常使用,各个实训室都正常开课。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每年承担了90多门课程约300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

2.2充实了实训设备项目的建设实现了学院农科实训条件从原来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能化农业的转变。项目对原有的玻璃温室进行了改造,增加室内光、温、水的控制设备,实现了智能控制的功能;对原有生产茶园辅助设计节水灌溉设施和监控设备,实现了室外生产场所的远程监控;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整合、重新规划设计,进一步完善其设备功能,新建环境生态监测实训室、农务信息管理、质量溯源和农产品质检实训室,具备农产品质量检测、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分析监测、土壤检测、配方施肥、农务信息管理和质量溯源等功能。新增了环境监测仪、节水灌溉信息采集与控制系统、气质联谱仪、农务专家系统、溯源系统、农业智能系统、数字化农业信息系统等成套大型设备13台套,仪器设备总值698万元。

2.3作为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智能化农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作为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接待了许多相关单位的参观和指导,2011年共接待36批395人次的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许多同行对这一建设项目很感兴趣,对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2.4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项目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培训,每年安排6-8名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共培养了28名骨干教师,其中邓朝辉派到农业部参加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培训,廖旭辉、麻文胜老师参加了日本岛津公司在北京举办的气相——质谱联用仪的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在项目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到企业兼职的教师其动手能力也得到 了提高。通过社会服务,许多骨干教师提高了学术水平,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和较广泛的社会资源。

2.5拉动了招生近年,在农业类招生困难的大背景下,学院对农类专业进行了整合,实行农科大类招生,依托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共享和辐射作用,广泛发动宣传,搞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内涵建设,2008年专业大类招生164人,2009年招生182人,2010年招生196人,2011年招生252人,专业招生有了明显回升。5年来农业类专业就业率达到98.6%,就业对口率达到80%。

2.6提升了工学结合质量实施工学结合教学,依托智能化农业实训基地,教学中的大部分项目来源于真实的为企业承担的项目。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和项目开发实践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锻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以作物生产任务为载体,第二、第三学期根据蔬菜、果树、花卉等作物从春季到冬季生长的季节周期性和管理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个季节周期的“模拟承包”实训;第四、第五学期采用统一安排和学生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到合作企业进行2次交替专业实训,每次1个月;在第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具备职业岗位能力,与毕业后就业岗位对接。

2.7专业教育质量与职业技能培训得到加强项目的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得到充实、提升,扩大了实训功能。在完善原有实训项目的基础上,新增32个实训项目、356个工位,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智能化农业技术相关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实训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使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新技能与传统技能的比例、心智性专业技能与动作性专业技能的比例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和国家职业技能比赛,在自治区级以上职业技能比赛中有6人获奖。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获“双证书”比例达。同时,为社会提供2000多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2.8社会服务成绩利用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的综合优势,为三农服务,使农民增收,使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近年,学院与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合作申报了广西科技厅项目“甘蔗糖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获8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还申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糖厂农务管理信息技术服务应用示范(2007BAD30B06)”,获国家专项经费支持315万元,目前项目已通过科技部结题验收。梁裕教授主持的广西科技厅项目“糖厂农务管理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桂科攻0895003-2-3)获广西科技厅专项支持40万元,项目已通过科技厅验收并完成成果鉴定。这些项目实施完成后,服务广西、云南等示范蔗区320万亩,惠及26家制糖企业、30多万蔗农,使原料蔗从砍蔗到入榨平均缩短10.6个小时,折合降低蔗糖分损失0.31%,示范区年新增甘蔗产值19800万元,增加工业产值37125万元,税金6326万元,得到合作企业及蔗农的好评。

学院参与完成农业部农垦司“广西农垦质量溯源建设项目”,与广西农垦局科研处合作建立了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中心,搭建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完成了广西农垦水果、生猪、茶叶农产品9个追溯试点,经农业部验收达到等级。依托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中心,主持开发广西农垦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广西农垦企业单位远程生产数据填报及自动统计功能,在垦区92家企业推广使用,得到广西农垦科技产业处的好评。2008——2010年主要参与完成了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农产品质量追溯网络系统平台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已结题验收。2010开始与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合作开展芒果等特色果蔬质量溯源体系研究,共同联合申报课题,共同开发质量溯源系统。

3特色与示范

3.1整合专业资源服务现代农业本项目以农科类专业为主体,集成学院财经类、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技术资源,优化涉农专业群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实施“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改革与建设,扩大学院服务“三农”的领域,主动适应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需要,为广西地方及农垦现代农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服务。

3.2推进高职教育农业信息化教学改革本项目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开设了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等新课程,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属于首创,居全国经验丰富水平。

农业技术论文:新时期农业技术转移的思考

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转移应该在内涵与外延等方面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技术转移方式和方法。一、新时期农业技术转移的新发展

1.转移理念与转移目标的新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技术转移应由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拓展到农民的组织、教育、咨询、服务等领域,新的农业技术转移的理念应是通过采用组织、教育、咨询、沟通等手段,引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通过农民行为的改变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农业技术转移的目标也应由单纯的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产量拓展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以及培养和提高农民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转移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发展

石家庄市农业技术转移体制和运行机制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它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原有的技术转移体制与机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要求,需要有新的发展内涵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从农业技术转移体制看,其创新发展应体现在由原来单一的政府专业性农技推广体系发展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转移体系。从当前农业技术转移机制看,创新发展应体现在由原来的行政推动方式一条腿走路转变为采用市场化经济运作方式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上来。

3.农业技术转移内容与范围的新拓展

目前,国内农产品短缺现象已成为过去,买方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农业技术转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产品品种为目的的先进生产技术,而应拓展为以在保障一定产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性,深化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技术,扩大农产品有效销售、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先进适用技术。农业技术转移的范围也不能仅限于农业生产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而应拓展到为产前环节提供信息、资金、种子种苗、农资等方面的技术服务,为产后环节做好农产品的加工、储运、销售经营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4.农业技术转移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原有的单一的行政体制层层传递的推广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大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基层乡、村两级经济条件悬殊极大,坚持按行政体制设技术推广体系已不合时宜。在农业技术转移方式与方法上应以大众媒介传播、技术市场运作及产业化龙头企业运作等方式方法并举。

二、新时期农业技术转移的有效模式

1.农业推广中心(站)技术推广模式

各级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转移中,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条重要的农业技术转移渠道,也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的公益性质。目前,石家庄市基本形成了市、县、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据调查:20__年石家庄市农业局系统主管的市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个,县(市)区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18个,乡镇农业技术站199个,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达到了1186人,成为农业技术转移的主力军,是政府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重要窗口。但是,在市场经济下,这种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大胆创新,整合资源稳定队伍。

2.农业技术市场技术有偿转移模式

农业技术市场是农业技术商品有偿转让的场所,是农业技术供求的有效沟通渠道。目前,石家庄市有省级农业技术市场1家,市级农业技术市场2家,县级农业技术市场6家,成为农业技术转移的重要途径。如石家庄农业技术市场是河北省首家规模较大的专业性常设农业技术市场。几年来,该农业技术市场先后在石家庄市部分县(市)区和乡(镇)建立的13个分市场,共推广农业新品种400多个,新成果20多项,年交易额10亿元,成为石家庄市农业技术转移的一条新渠道。但是,目前石家庄市农业技术市场的发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如缺乏足够的结构合理的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市场规则有待健全发展,规划有待于调整等。

3.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技术辐射模式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集成、展示和辐射基地,是农民科技人员的培训基地,品质种苗繁育基地,还可以成为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周边农户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示范基地,是推动农业技术转移的一种新载体。近几年,石家庄市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科技园区为农业技术辐射点的农业技术扩散群。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农业科技园区70多个,其中重点农业科技园区22个,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农业技术辐射和扩散的作用。

4.农业产业化链条技术转移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捏合集中在一起,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部门融合在一起,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石家庄市农业龙头企业呈快速发展趋势,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新型的技术转移的模式逐渐形成。据统计:20__年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66个,联系农户数达58.1万家,其中实行订单联系农户的17.8万家,粮食、蔬菜、水果、畜牧、蛋禽、水产等多种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了有效的辐射和转移。如:石家庄三鹿集团、正大饲料有限公司、华牧集团等龙头企业,形成了涉及粮食种植-初加工——深加工、蔬菜种植-加工-包装、水果-保鲜-包装、养殖-蛋禽(水产、畜牧)产品加工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化链条,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技术转移有效模式,直接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三、加快新时期农业技术转移的对策

1.改革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进一步完善机制

整合现有农业各推广机构进行合并,建立市、县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直接隶属市、县政府领导,实行市对县垂直领导;乡(镇)基层农技站

不按现行乡(镇)行政区划设立,而由县(市)区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垂直领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分离,剥离技、物结合,严格划分公益类与非公益类;公益类不能再从事有偿服务;村级农技站由村级组织自主管理,各片站或产业技术站重点加强同各类农业产业协会的联系,农业产业协会可以挂靠在片站和产业技术站。2.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市场

一方面要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促使更多民间科研主体迅速成长,活跃农业技术市场,增加技术供给来源。另一方面,要制定一系列技术经营法规和从业资格制度,来维护农业技术市场秩序,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使农业技术市场公平而又有效率地运行。特别是要培养一批精明强干的农业技术经纪人,来活跃市场,当好中介桥梁。

3.继续扶植农业科技园区

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在“科技示范、提供服务、龙头带动”上狠下功夫。坚持搞好示范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做到新产品先到园区试验,新技术先在园区推行,使园区真正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基地,农民增加收入的示范窗口。同时,可以在市场经济轨道上运行,可以放给农业或科技行业协会,让协会自律,由行业协会来认定,来管理。

4.规范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

这几种模式的关键是完善好合同,促进合约制度的形成,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不断调整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经济利益关系。同时,要引导农民通过股份制方式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或通过“订单农业”及“低收购价”办法,把个体农户的同公司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处理好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公司的运行机制,才能使龙头企业越办越大越强,农民收入越来越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农业技术论文:关于地区农业技术的策略综述

部分科研成果的针对性、适用性差,通过调查了解,一些科研项目立项脱离生产实际,其研究成果的适用性较差,在大面积生产中缺乏可行性,或者缺乏与其它技术措施的综合配套,限制了推广范围。另外,在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致使一些成熟性差的所谓成果通过鉴定,其缺乏推广应用价值。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薄弱。当前,保定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化队伍普遍存在人才缺乏、后继无人等问题,这种状况从“十五”以来呈日益恶化的趋势,据统计,全市现有专业农技推广人员1191名,其中县乡两级有1049名,平均每万亩耕地不足1名,这样的队伍现状难以支撑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难以承担起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消化能力差。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和小农观念的制约,其存在着视野狭窄、信息不灵、接受能力差等问题,据调查,保定市有47.5%的农民不注重农业新技术的获取,因此,使大批新成果新技术难以向纵深推广。

财政部门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加品种选育开发、重点农业技术研发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为推动保定市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持续有效的政策支持。创新服务方式,多途径促进农业技术推广。1.推动农技服务运行机制改革。要按照“高效、协调、规范”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目标考核制,加快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改革,引导鼓励更多的农技人员走向基层,采取技术承包、科技结对子服务、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使良种良法落实到田块。2.重视农业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农业项目是新时期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应通过农业项目实施,把农业技术、科技示范和项目资金有效整合起来,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推进农业项目招投标制度,确保各类农技推广组织、人员及有关企业公平参与申报。对涉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色农业、农业标准化、农业科技示范等农业项目,应重点优先扶持发展。3.结合农资产品经营进行技术推广。这是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其具有以农民为中心、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物资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服务的新特点,既为农民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又促进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4.大力培育发展各种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协会)、农业民营科技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运行机制灵活,与市场结合紧密,其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技术、物资和订单等服务,也推进了农业技术推广,应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环境,采取逐步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积极扶持发展,构建起完善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此外,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培育更多的种养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创业主体,建立农民创业基金,使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科研和技术推广密切结合,保障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科研和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两个关键环节,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首先,相关管理部门应创新管理机制,在立项、成果鉴定等环节,从保定市农业生产实际出发,进行可行性评估,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保障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其次,科研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密切合作,保障科研和技术推广两个关键环节的连续性,科研部门具备一定的科研手段和技术力量,有技术研究优势;推广部门具备一定的技术服务网络,其了解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加强两者沟通和合作,可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每年全市应定期进行专业技术集中培训,同时,要创造条件,支持外出进修或培训。积极引入激励机制。强化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引入激励机制,营造积极向上、开拓创新、扎实服务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农民文化科技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1.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特别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落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杜绝新文盲的产生;继续扫除文盲和半文盲,提高全市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2.拓展培训途径,及时向农民传授新技术。从当地生产特点和实际出发,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技术培训,首先,加强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教育作用,依托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农民技术培训。其次,重视农村“技术能手”的新技术培训,利用其科技示范扩散功能,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新成果、新技术。第三,充分利用驻保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的技术资源优势进行培训工作,保定市拥有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植保所、河北省畜牧所、河北省微生物所、保定市农科所等一批涉农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技术实力雄厚,为保定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工作提供了保障,应加强与其合作,挖掘其潜力,使其更好的为保定市农技推广工作贡献力量。

农业技术论文:谈农业技术与机械化相结合

农机与农艺是辩证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相互依托,又相互制约,两者互促共进、合作共赢。实践表明,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是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协调发展。倘若农机与农艺不能同步发展,就不能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若农艺技术水平再高,没有性能优越的农业机械相配合,只能是空想,无法落实到实处;农机技术水平再先进,缺乏农艺技术的指导,也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从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农机与农艺配套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技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在农业规模化生产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农艺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两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有助于发展农业技术。但是,现实中的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农机技术的发展较慢,农艺技术发展较为迅速,导致农机的研制开发滞后于农艺的发展,许多新的农艺技术还没有足够数量的农业机械相配套,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2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

农机技术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特有的种植习性,不适用于机械耕作,即使该作物品种有了相应的农艺技术,也没有相应的农机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3农机有限的性与农艺较强的季节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机械必定属于机械,易出现问题,性较低,而农艺针对的农作物,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如果该农机在农忙时出现问题,则会影响机械使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建议

2.1加强组织协调为了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必须做好两者的组织协调工作,充分做好农机科研和农艺措施协调发展、互相配合、优势放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2夯实农机与农艺的技术基础为了保障农机与农艺技术同步发展的技术,需要加大投入,夯实农机与农艺的技术基础,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的“产、学、研、推”的联合,整合农机和农艺技术的优势资源,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和推广等部门紧密协作的农机与农艺科技创新体系。

2.3农艺要求与农机技术互相配合单纯的农机服务农艺的思想已经过时,容易造成农业机械设计过于复杂,制造难度过大,制作成本过高,且维修不便等问题,致其未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其实,农艺要求与农机技术要互相配合,当农机的设计过于复杂不实用时,需要在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或者稍微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改变农艺要求,以便简化农机设计,降低成本,使其普遍实用,广泛地运用农业生产。

3结论

本文提出的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减轻劳动强度,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提高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的影响因素论述

农业技术推广的参与主体

本文中基层农技推广系统外部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机制,不包括政府推广机构和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系统外部主体”包括:(1)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品种和技术的来源及培训机构;(2)专业社队:包括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整地、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等专业化服务组织;(3)农业企业:包括种业公司、农资公司、购销企业、加工企业等;(4)核心农户:农技员对应指导的示范户;(5)农民合作组织;(6)普通农户。

基层农技推广参与机制概况及参与度评价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在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四川和浙江8省所辖的24县开展调查,总共包括99个乡镇农技推广组织,564位县乡两级推广人员。采用1~5分量表数据度量农技推广各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活动的参与度,根据基层农技推广的系统外部主体的不同,“参与程度”指标分解为7个二级指标,包括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参与度、专业社队参与度、农业企业参与度、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度、核心农户参与度、核心农户对普通农户的辐射度、普通农户参与度7个量表指标。(二)农技员与系统外部主体的合作概况目前58.24%的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和人员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有项目和课题的经费支持,农技员与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企业有一定的合作往来,33.24%的农技员与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有接触,每年平均能够与专家有2~3次的面对面交流,分别参与6.07个农民合作组织和2.48个专业化服务组织的运转,平均与2.69个农业企业有接触,农技员平均负责7.35个村子和58户的示范户技术指导工作。受访农技员认为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企业的参与对技术推广工作有积极作用。与农技员合作较多的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为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和统一供种的专业组织,88.79%的农技员对当地病虫害统防统治的专业服务组织给予较好的服务,重视程度较高;62.62%的农技员参与当地统一供种的专业服务组织,另外,在育秧、插秧、施肥等环节的专业服务组织也有所参与,而在整地、灌溉、收获环节的专业服务组织参与较少。这是因为病虫害统防统治对产量影响显着,品种选择决定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农技员关注较多。与农业企业合作的主要为产前的种业公司和产中的农资公司,分别有69.7%和59.6%的农技员与种业公司和农资公司有常规性联系;产后的加工企业和运输企业涉入较少,仅30.81%和4.55%的农技员与加工、运输及其他公司有合作往来。(三)农技推广参与度评价农技员对农技推广参与机制的心理反应通过上述若干方面的7个主观指标来表现。对7个指标的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有效农技员样本为368个,Alpha信度系数为0.628,组内各指标信度相对较高,农技员对农技推广参与机制评价数据基本可信。从农技员对各主体参与合作的紧密度评价来看,农技员与产前、产后的外部主体合作和联系较少,尤其是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紧密度得分较低(2.19分),与农业企业的联系相对较少(2.34分),反映出农技员对产后的销售和市场仍缺乏关注。农技员与产中的示范户和普通农户联系较多,示范户的参与有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传播和推广,对普通农户的辐射作用较强(4.16分),普通农户也经常主动向农技员和示范户咨询品种和技术方面的信息,说明农户对新技术的需求相对迫切。(四)农技推广参与度的特征对农技推广参与机制的7个主观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7个指标的KMO检验值为0.679,数据内部一致性较强,累计方差解释度为66.88%。7个指标的数据表现呈现三个维度,及时个公因子主要为“产中合作度”指标,包括示范户合作紧密度,核心农户(对普通农户)辐射度,普通农户参与度三个指标,主要度量了农技推广最基本的服务主体参与的程度,方差解释度为33.737%;第二公因子为“专业合作度”指标,包括专业服务组织合作紧密度、农民合作组织紧密度,农业企业合作紧密度三个指标,度量了农技员面向全产业的服务主体参与的程度,农业企业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专业服务组织参与程度说明了当地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环境,方差解释度为17.426%;第三个公因子是“产前合作度”指标,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度,方差解释度为15.716%。从各公因子的得分情况来看,产中合作度所辖的三个指标得分较高,核心农户作用显着;专业合作度所辖的三个指标得分较低,说明农技推广面向产业和市场的能力有待提升;产前合作度得分低,尽管与科研教学机构有合作,但合作不够紧密,农技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供给渠道不畅。

基层农技推广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管理体制对农技推广参与度的影响县编制人员的参与机制较为完善,特别是在产前的“教学科研机构合作度”方面得分较高;从三权管理来看,县乡共管的参与机制较的县管和的乡管而言表现更优,隶属于乡镇管理的农技员接触农业教学科研单位的机会少,但是在与农民合作组织和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参与合作中相对较多;而三权管理归县的农技员则相反,对乡镇农业组织的参与明显偏少。同样,工作地点在乡镇和村的一线农技员除了与高校机构接触的机会较少外,与其他主体的合作均相对较多。(二)农技员个人特征对农技推广参与度的影响从农技员的个人特征来看,随着从业年限的增加,农技员与专业服务组织和农业企业的合作逐渐紧密,这部分农技员在推广工作中类似于“农业技术经理人”的角色,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熟悉,能通过参与专业化社会化以及产业化的服务为农民提供帮助。高学历的农技员在与教学科研单位合作紧密度的评价中得分较高,这与目前以项目为主线开展推广工作的导向有关,高学历农技员更容易获得项目支持,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但是其他指标的评价递减。高职称农技员在教学科研单位参与度、农业企业合作度和普通农户参与度三个方面有突出表现。四、结论与政策建议综上,目前我国基层农技推广参与机制逐渐建立,其中产中合作度指标得分较高,核心农户作用显着;专业合作度指标得分较低,农技推广面向产业和市场的能力有待提升;产前合作度得分低,农技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供给渠道不畅;编制、三权管理等管理体制和农技员的从业年限、学历、职称等个人特征对农技推广参与度有显着影响。建立面向市场和产业化的农技推广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各主体参与农技推广的积极性,对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农技推广以培养核心示范户为抓手。李立秋认为通过推广体系把技术推广到示范户,示范户再传到一般农户的方式才能使技术尽快进村入户[10]。核心示范户自身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我们必须将其作为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要把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作为培育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内容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地区,核心示范户逐渐成为农事服务的人,为规模化、组织化和专业化生产提供可能。因此,应把核心示范户的培育作为长期坚持的经常性工作,要将联系、指导科技示范户作为公益性服务人员的一种工作职责和服务方式。二是农技推广 应面向产业化。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为农民提供的技术供给过剩和有效技术供给不足两种现象并存,忽视市场属性、忽视产业发展的推广不仅难以开展,且收效甚微。调查显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与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紧密度得分仅为2.19分(满分5分),与农业企业和专业化服务组织合作紧密度分别为2.34和2.75分,可见目前农技推广的日常工作仍集中在“产中”领域,对与产前、产后等外部主体的合作和联系相对较少。因此农技推广应从关注“生产”环节,转移到关注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的全产业上来,围绕大宗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产业块,兼顾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公共目标,围绕主导产业进行技术创新、试验、推广和农民培训。

农业技术论文: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路径

一、临泽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思考

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和生物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求的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是现代农业的显着标志。临泽县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是落实县委文件精神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自2005年提出“少占地,多采光”的荒漠化日光温室以来,近6年来以发展建成荒漠化日光温室近1.5万亩,棚均效益达1.8万元。但作为县级技术推广部门,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加上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在发展设施农业上应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技术集成,配套方面做文章,进一步提高技术支撑能力。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创新在“高产、品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的实际应用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有效的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创新,而且取决于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而有效的推广服务又取决于服务内容和方式是否符合农民需求。

近几年来,农技推广体系虽然不断改革和完善,但现行体制下的组织形式还是自上而下的主导控制模式,机制不活、服务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多元化的服务组织发育滞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发生转变后,农民仍然是农业技术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对农民技术需求的特点与变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要想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种类丰富齐全、生产手段加强改善、生产过程标准规范,生产产品品质安全的总体目标,必须逐步建立起适应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农业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民作为一个类群,在心理特征、年龄组合、行为规范、获得资源和信息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必须按照“用户导向”的模式,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实效,确立农民在技术应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农民需求为根本取向的农业技术服务运行机制。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以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明白纸)、建立示范基地、广播电视宣传、科技下乡等为主,优点是一次性覆盖面较广,但缺乏针对性和长效机制。对于多品种、多模式的设施农业,传统的推广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实施主题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应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聘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农业技术推广员、协调员、经纪人开展推广服务和营销,为设施农业发展培育骨干人才。应根据当地实际,把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放在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身上,采用“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推广路径,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产后流通、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对临泽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㈠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发展设施农业是由经济规律、社会需求和农民增收愿望共同决定的,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势在必行。农技推广部门要选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有计划、有组织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开展以入户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开展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入户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技术指导员要在生产关键环节必须到户指导,并结合农事活动的实际需要,经常回访,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技推广网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相对于单个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信息采集、技术采用、市场开拓三个方面有明显优势;相对于政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集体进入市场的载体,也是农业信息化的组织载体,在带领农民开拓市场方面有较为的切入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贴近设施农业种户及满足其需求,是及时、,高效信息供应的忠实服务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可以引导会员农户科学决策,减少设施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风险。农技通过部门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或绿色产品,结合自身优势,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带头创办一批涉及种植、加工、储运、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收购等方面的专业合作组织,以合同形式把企业,基地和农户连在一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使农产品有了销路,企业有了原料基地,各自发挥其比较优势、共同开拓市场空间、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资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㈢农业科教与技术推广在农科教结合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适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科技力量。

总之,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临泽现代农业建设中,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要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及民间推广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各显所能、优势互补、多层次、多渠道地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论文:分析农业技术推广与发展

1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战略

针对上述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农民素质偏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推广不能满足农民生产需求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战略对其进行有效地解决。

1.提升农民素质

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农村青少年。所以,要完善相关机制,有机整合各级农业科研、推广及教学等在内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农业部门、教学部门、科技部门的联合优势,摒弃单纯的技术推广,而是以普及技术的方式来提升农民的科技技术和能力。以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和主要推广的农业品种为中心,深入到农村和农户,以“面对面”和“手把手”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示范和技术指导,培养出一批精通农业技术的科技示范户,使其在提高自身科技文化水平的同时,发挥技术推广带头作用。

1.2增加资金投入

基于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品种的推广需要大量的实验经费和人员经费,因此,若想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政府就需要增加在农业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虽然目前一些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也有所参与,但从本质上来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是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所以主要还是靠政府的投资。投入的资金可以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条件和推广人员的待遇进行有效改善,使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1.3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体制

首先,在制度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需要制度作为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这可以避免各地方政府挪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保障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人员可以到位;另一方面,建立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激发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在体系上,要转变之前单一的推广模式,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对新的农业品种和技术进行推广,建立主导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参与者为涉农企业和农民组织、无偿服务结合有偿服务的具有多元化特点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在体制保障下真正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位。

2结束语

总之,农业技术的推广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立足于发展中农业大国的国情,各级政府必须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满足农业生产对相关技术的需求,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业技术论文:综述农业技术培训的现状

1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特别是基层村级千部将村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对开展农业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的提高。而做为培训主体的农民由于受年龄、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人员从业水平并不高,对农业技术培训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缺乏接纳吸收农业新科技、新模式的意识,部分农民缺乏培训兴趣,决定了培训组织难度增大,成效不明显。

1.2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分散,培训经费不足

目前农业、劳动、妇联、成教等部门都开展培训,培训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个别参与培训的机构敷衍了事,培训工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影响了培训效果。农业培训经费财政投入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了镇村一级的培训基地和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完善。

1.3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方式变化不大

目前的培训师资力量和数量和质量都比较薄弱,主要来源是高校专家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得不到保障。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当前的农民培训模式及内容与实际联系性不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信息技术运用少,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培训的要求。

1.4农业科技培训内容多样,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上级农业部门先后推出了多项培训工程,从我镇的几年实施情况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这些培训主要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开展,农民参与培训的整体积极性相对较低,抱有应付的心态,造成了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2.1提高认识,大力宣传,增强为农培训观念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农民科技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和支持农业培训工作,消除部分千部认为农民只要有事做、不上访就够了的消极认识,树立科技培训不仅是让农民掌握技术和创业本领,主要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观念。

2.2整合培训资源,增加农业科技培训的经费投入

农业、成教、劳动等部门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形成综合优势。加强同涉农科研院校的联系和吸收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联合办训,最近两年我们同成教联合市讲师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培训,向农民传授通俗易懂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拓展了广大农民知识层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支持上要给予一定的倾斜,保障培训的经费投入。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培训师资除聘请院校专家、教授外,应以本地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培训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者,还要是实践生产中的操作员,在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是农业技术培训的中坚力量,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借助多种渠道加强农业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及时更新理念和知识构成,学习掌握新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2.4结合实际开展培训,提高农业技术培训效果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时间性,要根据农民的需求,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计划,展开农业种(养)殖技术、农产品营销、农业合作社、农民创业等培训,要以农民看得到、学得会,实效强的内容为主,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如何更好地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农业成本,提高生产收入,因此要注重针对轻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约化科学养殖技术等进行培训,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2.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建设镇村农业科技培训基地,配备教学设备,利用电视、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教学媒体和农业科技入户、农民科技书屋等形式开展培训。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同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以基地为平台开展培训,尽量避免理论性太强的说教式培训,特别是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结合农事下到田头地边,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参训人员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更明显的培训效果。积极建设并发挥县镇村三级远程教育设施的作用,将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生动直观的数字化多媒体培训形式应用到培训工作中,目前拓塘镇所有的村已初步具备远程培训的条件。另外,还可以利用手机信息平台同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和信息交流,不断创新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使农业培训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探新

一、农民文化素质低,导致推广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宏观上分析,对各式各类农业技术成果的需求比较大同时也是较迫切,但从各地推广实践来看,真正具有采纳应用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需求”并不高。一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无形技术方法类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求采用者一般应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原理和严格的操作技术,而现阶段只有极少一部分农户有这种能力来带头。大多数的农民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二是几千年来养成的小农生产方式,让农民一时改变也是有很多困难的,在我国大多数的农民比较现实,急功近利的意识与回避风险的本能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对新技术不愿意采纳。大多数农民都会沿用传统陈旧的方法。他们认为老方法还是比较保险,根本没有风险。农民接受新技术与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一定的关系。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有许多有知识的青壮年都进城打工。造成农村留守人口年龄老龄化,严重影响了劳动力的素质,导致给留守老人推广新技术难上加难。

1.农业运行机制不适应

由于现有农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农技推广人员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收入不与工效挂钩,考评机制还不健全,缺乏激励机制,使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平均分配的“大锅饭”现象严重制约了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长此以往,造成干也是那样、不干还是那样,懂与不懂的人和干多干少的都一样。出现以上问题,能给技术较强的骨干带来消极的心理。

2.我国农业生产分散、农技推广工作较难

由于我国农业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农业是以各家各户较为分散的农户经营。每户的规模又比较小,以亩为单位,生产时较为分散,增加了推广人员的难度。有一些在城里工作的农户,自己不种地把地空留着,造成土地经营权不流转,给稀有的土地资源带来极大的浪费。同时每一户农民都有自己的经营方式,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向这种小规模的经营方式给机械化收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科技主要带来了的是大规模的生产,小农户的经营适得其反,促使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困难重重。

二、加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策略

1.加强政府财政支撑、对农技推广人员严格管理

首先,及时点政府要保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认识到农技推广人员是为政府及农民服务的。政府要做到保障公益性推广工作的经费。第二点要求政府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和办工经费,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快推广体系的建设。第三点是要求政府加快建立农技推广专项基金,以便专供农业技术推广所用。是推广人员要不断的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只有对农民进行培训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才能做到农民科技致富的需求。

2.加强农技培训、引导农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农民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需求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员及农技推广市场的主体。现阶段,农民文化成度普遍较低,对新农技的了解和认识比较肤浅。要想更好的推广新农技,笔者认为,目前首要认务就是对农民进行培训。一方面,农技推广人员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要让农民认识科技的力量,使农民对新农技的认识由外行过度的内行。就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的现实状况来看,给农民培训新技术主要注重他的实用性,要让农民培训后就能看到效果,应用起来方便快捷。同时我们可以邀请一些知名专家教授来讲课,利用培训班的方式与现场做示范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业技术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对那些好的项目及收益高的项目,要建立重点的科技示范园,让农民可以看到新技术带来的实用效果,用科技事实及成果去改变农民的传统思想意识,最终引导农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科技致富的目的。

3.要加快建立具有农民自由选择的新技术机制

农民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当中,农民需求那种新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根据农民的需要给予关注,只有针对性的推广新技术才能得到农民的欢迎,才能解决好推广难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快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要及时地把先进技术及市场的需求信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去了解先进技术的功能,给农民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只有这样做农民才会自愿的去学习、去利用农业新技术来致富。

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与发展

1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战略

针对上述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农民素质偏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推广不能满足农民生产需求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战略对其进行有效地解决。

1.提升农民素质

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农村青少年。所以,要完善相关机制,有机整合各级农业科研、推广及教学等在内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农业部门、教学部门、科技部门的联合优势,摒弃单纯的技术推广,而是以普及技术的方式来提升农民的科技技术和能力。以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和主要推广的农业品种为中心,深入到农村和农户,以“面对面”和“手把手”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示范和技术指导,培养出一批精通农业技术的科技示范户,使其在提高自身科技文化水平的同时,发挥技术推广带头作用。

1.2增加资金投入

基于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品种的推广需要大量的实验经费和人员经费,因此,若想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政府就需要增加在农业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虽然目前一些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也有所参与,但从本质上来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是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所以主要还是靠政府的投资。投入的资金可以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条件和推广人员的待遇进行有效改善,使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1.3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体制

首先,在制度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需要制度作为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这可以避免各地方政府挪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保障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人员可以到位;另一方面,建立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激发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在体系上,要转变之前单一的推广模式,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对新的农业品种和技术进行推广,建立主导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参与者为涉农企业和农民组织、无偿服务结合有偿服务的具有多元化特点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在体制保障下真正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位。

2结束语

总之,农业技术的推广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立足于发展中农业大国的国情,各级政府必须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满足农业生产对相关技术的需求,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