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西伯利亚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在西伯利亚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对于消除俄东部地区人口逐渐减少的威胁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西伯利亚联邦区的常住人口占全俄的13.8%,1990年为14.3%)。
与全俄比较,农业在西伯利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见表1)。2002-2006年西伯利亚地区年均农业产值占全俄农业产值的15.9%。2001-2005年平均值;2006年。
与人口占优势的地区相比,西伯利亚地区农业的优势在于该地区拥有大量的耕地。根据全俄2006年农业普查资料(见图1),西伯利亚可耕地占全俄的23.7%,耕地占全俄的19.4%。
现在西伯利亚地区可利用的耕地面积为2 200万公顷,但是肥沃的黑土、灰色森林土的比例只有28%。农业生产气候条件总体上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如果全俄年平均水平为1,那么在赤塔州、特瓦共和国和布里亚和国就只有0-35,而西伯利亚地区平均值在0.6左右。因此,在投入相同的资金和劳动力的情况下,西伯利亚各地区土地的产出是会有差别的。
西伯利亚农业靠天吃饭,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理论上应该占全俄平均值的40%~60%,但实际上,2001-2005年粮食作物单产比全俄平均水平低27%,而马铃薯、蔬菜和亚麻则高于全俄的平均水平(见表2)。
西伯利亚农业技术和农业技术装备的应用直接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季节性强的地方,对农业技术要求就更高。但是,西伯利亚农业技术装备的状况落后于全俄水平。西伯利亚对农业技术装备的投资只是全俄平均水平的55.9%,是中央联邦区的35.3%。
西伯利亚地区农业生产能力与全俄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2006年在农业产值增加14.6%的情况下,对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只占全俄的8.3%,占国家和地区预算投资的6.3%和7.9%,农业基本金占13.6%,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数量分别占16.2%和21.4%,化肥供应量占4.4%。西伯利亚地区在农业技术装备方面的落后状况并没有改变,相反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见表3)。
在农村农业装备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西伯利亚每公顷耕地占有的农业机械只占全俄平均水平的74%。
虽然如此,西伯利亚人均粮食、马铃薯、肉、牛奶和鸡蛋产量却超过全俄平均水平。与全俄平均指标相比,西伯利亚人均牛奶产量超过25%,肉超过4%,马铃薯超过22%,粮食超过4%。西伯利亚人均生产水平与全俄相关指标相比,增加的幅度较大,但当地牛奶的消耗量与俄其他地区相比却没有太大的差距,肉和蛋的需求量还略有下降,这只能说明当地居民的购买力有限,没有能力购买价格比较高的食品。但是,当地的粮食和马铃薯销量却处于高位(见表4)。
在2007年和2008年初的时候,当地居民的购买力已经开始下降。当时,由于提高了商品的零售价格,从而压缩了农产品涨价的空间,加上生产粮食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已经对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对于西伯利亚而言,打造完整的地方农业基地是发展工业的首要条件,同时这对全俄和全世界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西伯利亚粮食出口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百多年前产自西伯利亚的粮食和奶油就不仅大量供应俄罗斯欧洲部分,甚至还出口到国外。俄罗斯农业部长阿列克谢科尔杰耶夫在答记者问时指出,西伯利亚每年可向中国、日本、越南和韩国出口约五百万吨小麦。随着内部需求的增加,西伯利亚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联邦主体(阿尔泰边疆区、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等)就有可能向区外提供高质量的小麦、马铃薯和奶制品,还可以生产和销售鹿茸(阿尔泰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沙棘(阿尔泰边疆区)、蜂蜜等。西伯利亚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产品,这些产品在世界市场需求旺盛,如核桃、蘑菇、野果(托木斯克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西伯利亚也可以生产传统的土著民族工艺品(极北地区)。
西伯利亚喜温的蔬菜和水果也引起了其他地区的兴趣,特别是在改革年代对其需求越来越旺盛,这些地区主要是原苏联的一些加盟共和国,如哈萨克斯坦等国。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对这个市场已经开发很久并获得极大的成功。但是,西伯利亚农产品开发潜力极其有限,这就严重影响了西伯利亚在满足本地区粮食需求的同时,重振西伯利亚的历史地位,即不仅成为全俄,而且要成为世界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激进改革措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导致了难以克服的一系列危机的发生,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幅度下降。西伯利亚地区农产品下降的幅度与全俄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其他一些方面比全俄下降的幅度还要大,一些指标一直低于改革前的水平。从2000年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但是此时西伯利亚粮食和肉类的生产还落后于全俄平均水平,而牛奶和蛋类的生产已经逐渐恢复,甚至有些产品的增长速度还很快,如马铃薯和蔬菜近年来的产量增速就远远高于全俄1986―1990年平均水平。
西伯利亚与全俄相比,尤为严重的问题表现在农产品生产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经过1999-2002年的复苏期,农产品产量下降趋势停止,而且还略有增长。但是在2003-2006年期间,增长的速度减缓了,一些地区又重新出现了下降的迹象。1999-2002年按照可比价格农产品的增速指数全联邦区平均为5.5%,而在2003―2006年仅为0.3%,同一时期全俄平均增速分别为5.2%和2.6%。
根据全俄2006年普查资料,西伯利亚联邦区有29%的农业组织、59%的农场已经停止或暂停工作,30%的农业组织和20%的农场的耕地闲置,牲畜存栏率大幅度下降。
西伯利亚农村社会发展并没有取得任何积极的成效。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不可能完成自身肩负的使命,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现在的情况是,哪里农业所占的比重大,哪里总体的社会经济指数就很低,甚至大多数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处于最低生活保障以下,低于全联邦区人均收入水平,家庭人均实际消费处于较低的水准。西伯利亚按照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划分成两类,其中一类地区农业的比重超过10%,另一类地区低于10%,这两类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见表5)。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类地区由于农业在
地区GDP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方面落后于第二类地区。同样,由于西伯利亚联邦区农业占GDP的比重也比全俄大,因此其综合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处于落后状态。按照这个逻辑,农业比重大已经成为地区落后的重要根源。
二、西伯利亚农业发展战略
为了保证西伯利亚地区农业稳步发展,必须在跨区同行业的基础上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其中重点是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系。这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竞争能力的增强,可以使企业走捷径获得高新技术,共同走向外部市场,降低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使所有的企业获得等效利润,使各联邦主体在建立稳步和长效合作的基础上能够相互促进。
目前,西伯利亚联邦区具备了建立地区各部门间企业跨地区同业联盟的基础,主要任务是生产农产品。西伯利亚地区各地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异,农业发展潜力也不一样,加之自然经济区域划分等历史原因形成了西伯利亚农业生产的格局,最先形成的是粮食和肉类生产的跨区同行业综合体。
在粮食主产区已经局部形成了专门生产小麦类和谷物类作物的区域,必须创造条件在整个西伯利亚联邦区形成粮食同行业区。小麦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区以及阿尔泰边疆区南部山区。其中包括库伦达的14个区、普里亚莱的7个区和鄂毕河沿岸的9个区,还包括鄂木斯克草原7个区和南部森林7个区、新西伯利亚州库伦达的5个区、南巴拉宾的6个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南部森林地带的7个区。这些地区在粮食生产、储存和加工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所产小麦能够满足本地区70%-75%的需求,这构成了地区粮食储备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伯利亚地区的粮食开始在国际市场上现身。作为粮食相关产业的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奶牛的产奶量和幼牛的成活率都有很大提高。
西伯利亚地区远景规划中规定要建立包括阿尔泰边疆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在内的跨地区的粮食行业区,其他边疆区和州的粮食综合体将成为这个行业区的成员之一。这种模式将使每一个成员不仅在内部市场上,而且在外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建立这样的联盟还可以整合所有的财力、信息、创新技术等资源,如果没有这些资源的支撑,农业生产行业区就不会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伯利亚农业也有可能形成地区部门联合体。目前,这一地区大型的养鸡场、养猪场比较集中并且实力不断增强,同时肉牛等养殖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肉牛养殖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的草原地区、森林草原地区和山脚地区等。西西伯利亚地区是发展肉畜养殖业前景最好的地区,如阿尔泰边疆区的扎列斯、科特玛诺夫、索尔顿、克拉斯诺戈尔斯克等地区,另外还包括沿萨莱尔区、斯摩棱斯克区(比斯克一丘梅什区)、萨拉涅什区、切勒内舍夫区(属于阿尔泰区)、贝斯特罗斯托夫区和乌斯季一布里斯丹区(属于普里亚莱区);整个阿尔泰山区;新西伯利亚州的乌宾区和古柏舍夫区(属于巴拉宾区),巴干区、红杰尔区(属于库伦达区);鄂木斯克州的波尔达夫卡区、谢里巴库里区、巴甫洛达尔区、阿戈涅舍夫区(属于草原区)、卡罗索夫区、萨拉甘区、穆拉木策夫区,古鲁金黑区(属于森林草原区);克麦罗沃州的山前区等。
东西伯利亚草原外地区也同样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巨大潜力,如外贝加尔地区赤塔州的亚历山德罗夫斯克、卡尔强、红石、卡林等地区,布里亚和国的巴乌东斯克、库鲁姆甘斯克、叶拉乌宁、霍林斯克、阿钦斯克、通科斯克、扎伊格拉叶夫斯克和仲金斯克;哈卡斯共和国的阿尔泰、阿斯肯斯、别伊斯克、巴格拉德斯克、乌斯季一阿巴坎、申林(属于森林草原区),特瓦共和国的阿维留、捷茨一哈姆斯克、艾勒金斯克(苏哈金区)。
在上述地区开始形成区域性或者局部的跨地区肉类产品行业区,其前景将是联合成立西伯利亚跨地区的畜牧行业区。畜牧行业区的建立将有力地推动农业的发展,增强竞争力,解决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就业问题。
三、西伯利亚农业发展前景
西伯利亚地区具有生产绿色食品的巨大潜能,只要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并实行新的发展战略,就能使之成为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地产农产品与其他地区农产品相比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在本地,而且在外地也很突出。未来人均总体消费绿色食品的数量可能要远远高于目前的水平,人们的食物结构将更加符合健康标准。目前只有粮食和马铃薯能够满足居民的正常需求,蔬菜只能满足80%的需求,牛奶、肉类和禽蛋也只能分别达到60%、70%和75%。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只有通过提高一些高质量食品的摄入量,如动物类食品、蔬菜、水果、浆果(通常所说的喜温的蔬菜和水果)。
西伯利亚农业今后的继续发展必须走创新和集约化的道路。西伯利亚应该采取一些重要的举措,以保证农业的发展。这些举措包括:粮食产量达到每公顷1.8~2吨(2006年为每公顷12.5吨);牛年产奶量应达到每头3 500-4 000公斤(2006年为每头3 100公斤),每年劳动生产率提高5.5%~6.5%。
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植物和育种研究所的预测,2020年前西伯利亚地区主要农产品,如牛奶、肉类、鸡蛋、大麦、蔬菜和马铃薯等完全能够满足当地的需求(见表6)。而糖、植物油、喜温蔬菜和水果则只能适当地从其他地区调配或者从国外进口。
粮食生产是西伯利亚农业部门的重中之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的命运,甚至也决定着畜牧业的命运。粮食经济是投入农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正是由于生产粮食而获得的高额产出,才有可能在短期内对农业进行大规模投资。
根据专家的预测,未来世界将出现粮荒,粮食将和能源一样,成为实现地缘战略利益,进行经济和政治威胁最有效的手段。因此,生产更多的粮食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现实民生问题,而且为保护国家和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西伯利亚未来应该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量。但是最近15年以来,该地区农业耕地减少了530万公顷,其中包括熟地460万公顷。出现了耕地慢慢被废弃的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被废弃的耕地被分成零碎的小块,以致于不能再继续耕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了25%,按照2002-2006年的平均值计算,已经达到1 020万公顷。在种植结构中,小麦的种植面积达到71%,燕麦和大麦占14%,黑麦占1.4%。这些作物就是西伯利亚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实际上,最近几年西伯利亚粮食产量年均已经达到1 300万吨。现在在粮食种植结构中,小麦首先是春小麦占有明显优势,而饲料类和豆类作物种植面积明显不足。其结果是,小麦种植面积与1986―1990年平均值相比增加了23%,大麦和燕麦减少了将近一半,越冬的黑麦约减少37.7%。
整个西伯利亚联邦区的粮食产量达到了1 000万吨。与此同时,该地区居民小麦的消耗量只有265万吨,工业用粮30万吨,种子225万吨(总数需要520万吨)。从中可以看出还有480万吨剩余,差不多占西伯利亚粮食产量的一半。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居民所需的肉、奶、奶油和奶酪的供应,须大力发展畜牧业,所需饲料为1 020万吨。这样,粮食总产量应该在1 600万吨左右,才能满足全部需求。因此,为了更好达到供需平衡,必须减少小麦产量350万吨,提高黑麦、大麦和燕麦产量110万吨。
2020年前西伯利亚农业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2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于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导致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且执行力也明显不足,使得无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并严重制约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且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导致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不能更好的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调整。而在这种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很多经济活动也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管理执行力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3)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都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原有的农业经济体系存在的诸多不适应,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1]。另外,在农业管理上,由于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并存在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执行力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且经验不足,也导致执政能力严重不足。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农业得到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而社会经济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而农业经济的管理理念,要真正渗透于农业经济中,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包括种植、深加工等,提高对农业产品质量的以及生产中环境保护的重视度,让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2)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其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农业经济管理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让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规模开始不断得以拓展,并逐渐渗透于农业经济各环节中,而要将农业成果转变成农业生产力,还需要发挥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而农业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为农业经济以及生产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农业科技得到不断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性发展。3)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向着产业化发展,除了可以加快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步伐,而且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3]。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利益联结的形式,让产业化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并让其标准化的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让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中来,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效益。
3结束语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调整及规划,可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徐春园 张雪威 徐晴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策略和趋势.
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1.1 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现阶段,我国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以及服务等多个方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产品的服务对象也几乎涵盖了我国的整个农业领域,如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等。我国的小型农业机械产品生产起步的时间较早,质量优异并且成本较低,在近些年来不断的发展和研究过程中,产品种类日益齐全,并且生产能力逐步扩大,性价比也能够很好的满足我国农民的支付能力和使用水平。截止到现阶段,我国能生产出 15 个大类、近 100 个小类、超过 3000 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这些产品在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市场所占的比重很大。
1.2 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1)不同区域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差异大。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这也是导致各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天气条件和地理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也有的地区土地十分匮乏,再加上农村的人均收入较低等因素的限制,就导致了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通过所统计的数据我们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比约为 30%,而农机拥有量却超过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西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比为24%,农机拥有量的占比却不足15%。
(2)农业机械门类品种上有一定的缺陷。
在不同的生产环节和不同作物上,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也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着明显的降低的趋势,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水稻机械化的水平明显落后和南方的部分土地存在抛荒的现象,棉花目前还没有机械化的能力,而玉米在少数地区也还是刚刚起步的阶段,一些节种节肥节水性能较好的机具普遍都存在着水平低、数量少的问题,所以始终都无法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另外,由于我国农机产品还存在着短缺和过剩并存的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机产品的工作效率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农业机械使用中的问题。
农民之所以愿意购买农业机械产品,就是要在省时省力的同时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农民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购买农业机械,或是他们用不好这些产品,这也就制约了农机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买不起,我国农田机械产品的价格基本都在 1-10 万元之间,最小型的产品也在 5000元左右,即使各地都出台了购买农机产品的补贴政策,但补贴的力度较小,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价格还是无法承受的;二是不会用,在农民购买了这些产品后,各地的农机管理部门对于农机具的引进、推广以及使用技术的培训等工作都还无法有效、顺畅的开展,所以很多农民都不能很好的使用这些农机产品;三是效益差,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所以在他们使用农机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问题,设备也容易出现故障,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机作业市场,很多农机具都处于闲置的状态,无法发挥出农机产品应有的经济效益,这也就降低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产品的积极性。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
2.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策略.
首先,我国的农业机械发展应更加重视对高科技的投入和应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应与信息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现代液压技术以及现代微电子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的融合,同时应该向着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了;其次,当前我国应继续研发和生产与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特点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农业资源、经济实力以及农艺制度等现状,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自身特点,从而发展出与之更加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最后,应逐步提高农业装备产品的质量,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生产农业装备产品的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品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的体系,提高农机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舒适性,进一步的改善使用人员的作业条件,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2 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以及自动化将是我国社会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发展高效节约农业的最重要措施。
(1)应用农业传感器技术。
要想真正的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首先我们必须能够实时的监测农业装备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改善,其次就是要能够准确的评价农产品的生物学的活动和性状,所以应用农业专用的传感器技术就显得尤为关键了。现阶段,农业传感器的应用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采用谷物湿度传感器谷物的湿度进行实时的监控;采用温度传感器能够准确的测量粮食烘干和储存过程中的实时温度等等。
(2)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将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小型化、微型化的芯片的出现也为农机产品实现完全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比如说在农机装备上安装电子监控装置,这样农民就可以实时的掌握装备的工作状态,出现故障时可以即使的进行调整,提高作业的质量。我国电子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完善,农业装备也能够更好的适应灰尘、潮湿以及噪音等不利的环境,其可靠性和耐久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农用机器人技术。
作为机电一体化的实例,农用机器人集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以及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种高新技术,农业的作业对象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对农用机器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现阶段农用机器人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计算机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也将越来越完善。
(4)建立更加精确的农业体系。
这一内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及时的获取农作物的产品并掌握影响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有关信息,分析研究其原因,从而制定出经济上有效并且技术上可行的改善措施,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调控,主要的支持技术有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以及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等。在我国工业上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所以,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新世纪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要想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策略,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也应体现出多学科综合和交叉这一特色,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也必将向着更高的水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浅谈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推进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
[2]耿端阳.浅谈农机发展的出路在于智能化和自动化[J].中国农机化,2003.
篇4
1、初级阶段(2000―2005年)
市场经济不断成熟,资源在城乡两个空间中寻找最佳配置,城市在体验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新奇时,乡村价值源泉的塑造重新找到了一个接口――都市农业。金台区北坡农家乐乡村游拉开了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序幕。2000年登山锻炼的城里人越来越多,一部分有经济眼光的农民在自家门口经营起了面皮、搅团、凉粉、油饼等农家小吃。这样既方便了城里人,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实在是一举两得,到2003年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农户自发式的经济行为开启了城乡经济交流的新渠道,传统农业通过功能再造开始自觉地迈向第三产业。
2、形成阶段(2005―2010年)
金台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坚持从城郊优势出发,按照“强化基础、特色开发、科技支撑、突出服务、促进增收”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主的都市农业。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格局和构架基本形成,包括胜利塬观光农业区、蟠龙塬体验农业区、六川河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优质粮油小杂粮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干鲜杂果基地、特色养殖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及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等园区。
二、宝鸡市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1.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畜、果、菜等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格局,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达到60%。
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到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2.1万吨左右,单产水平有较大上升;优质粮种植面积近一步扩大,到2010年达到4万亩。
3.都市畜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到2010年,奶牛存栏达到2000头,肉牛5000头,猪30000头,鸡20万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1.5万吨、0.8万吨和0.23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0.7亿元。
4.都市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全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个,其中省级1户,市级1户,区级3户;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共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14个,带动农户2300户;市场体系日益健全,全区共建设30多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超过亿元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3个。
5.都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按照“扩大开放引龙头,嫁接改造育龙头,政策扶持壮龙头”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努力开拓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积极完善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调节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格局。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大力兴办农产品销售型、技术服务型等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销售,开展系列化服务。农产品销售品牌化取得突破,马家塬葡萄、杨家槽苹果、南北社设施蔬菜纳入全省农产品原产地保护范围。
6.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创新
建成专家大院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推广关键实用技术20多项,有效解决了科技与农户的对接;区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组建课题组,围绕特色产业开展配套技术研究,重点推广标准化栽培、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10种模式,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了45%。
7.都市乡村民俗旅游业形成规模
目前,胜利村、蟠龙山村共有农家乐经营户123家。其中:胜利村77家,蟠龙山村46家。两村由市旅游局授牌的经营户53家。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区农家乐乡村旅游及就餐者60余万人次,农家乐经营户年均纯收入在3.5万元左右,最高可达10万元。仅此一项,年增净收入600余万元。
8. 动物性、植物性食品质量提升
依托高产奶牛繁育中心,实施以胚胎移植为重点的性别基因控制生物工程,积极引进优良畜种和胚胎,提高良种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饲草产业,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饲草饲料面积达到了3万亩,其中青贮玉米2万亩,紫花苜蓿1万亩。实施畜禽防疫工程建设,全面推行畜禽防疫“双轨制”,加强畜禽疫病诊断检测、疫苗保存运输、兽药监察、重大疾病控制长效机制建设,确保畜产品安全。实施无公害产品品牌建设,扩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管理,加强原产地和产品认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和追溯制度,争创品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宝鸡市金台区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1.自然条件差,都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金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硖石、金河、蟠龙、陵原等乡镇地形复杂,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全区可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8%,山坡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属于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难以保障新阶段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都市农业与城乡统筹发展认识不足
对建设有“农”的城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增加区内农民收入并保障食品安全融入城市整体统筹规划的趋势和前景认识不足。没有将农业与城市化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农业产业结构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城乡一体化中要素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改造升级滞后,统筹发展的大格局没有真正形成。小规模种养殖业投资规模小,集约性弱,资金效益不高,经济效益差。
3.都市农业投资不足,发展缓慢
金台区都市农业利用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错位发展近郊、远郊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的步伐缓慢,点多、面广、线长,基础弱、投资少、规模小、档次低的问题任然比较突出。农业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4.都市农业公共物品特征定位不明确
都市农业向城市提供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复合性产品和服务。与一般农业相比,都市农业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具有巨大的外溢性。基于都市农业显著的公共物品特性,政府应在政策、资金、人力等诸多方面,加大对都市农业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加快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快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
5.都市农业脆弱性认识不足
都市农业是在应对都市环境污染与改变用地功能带来“暴富”的诱惑等矛盾中生存的脆弱产业,应将都市农业发展纳入整个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并通过制定法律规章,切实对都市农业予以保护。
6.都市农业城市性与农业性联接偏颇
一方面,都市农业最基本的特点是城市性,都市农业是城乡融合关系,城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城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都市农业体现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都市农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单靠农业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7.政府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显著
政府缺乏宣传和推广都市农业的理念,政府管理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层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不足。都市农业投融资机制缺失,政府缺乏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兴趣――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都市农业产业投入新格局尚未形成。政府对培养都市农业各类专门人才队伍缺乏认知。
四、构建金台区都市农业产业的建议
1.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保证都市农业建设
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应从高起点、新格局、多功能、有特色的区域定位、目标定位出发,对城市生态用地、耕地、农业建设用地和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分类保护、规划与管理,确保粮油基地、蔬菜基地、瓜果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休闲农业用地的正常运行,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保证都市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合理利用金台区川、塬、水、林自然资源,发展以荒山绿化和水土保持为主的林(果)―牧―农―加工型的良性循环模式和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沼气―综合利用―水回收―无污染排放的生态模式;发展城乡植树绿化、环带绿化、风景经济林带和农田林网化,净化、美化、绿化城乡生态环境;开发旅游景、教育基地、度假村等休闲观光的场所;开发安全、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3.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市场建设
随着城市大市场的形成和变化,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显得日益重要。通过推行“一村一品”发展专业农场基地和专业农户,围绕“一个主体(奶牛),两个稳定(猪鸡)”,推进硖石、蟠龙、金河等畜牧业传统产业区发展,加快畜牧小区建设、标准化高产技术示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餐饮行业联系与协作,发展订单农业;加强建设批发交易市场网络;发展产销直挂,减少流通环节,丰富市场。
4.建设都市农业开发区,推进农业产业化
通过优选金台区都市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优化组合和配置生产要素,运用高科技、智能化的手段,走高投人、高产出、高效益的资金、技术、知识、信息密集型的农业发展道路,建设都市农业高新科技开发区,引进科技人员和高级研究和管理人员,培养能适应都市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推进农科教相互联动,带动农业向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更高层次发展。
5.治理农业污染,保障食品安全
治理农业自身生产活动的污染,解决化肥、农药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切实保护水土健康,强化“从农田到餐桌”食品管理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牛宝俊,郭洁珍,郭穗燕,汪凤桂.广州现代都市农业科技发展思路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5-18.
[2]马俊哲.都市农业与京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
[3]果雅静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生态经济[J].2007(11).
[4]党双忍.知识化农业与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9(1):30-35.
篇5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要加快昆区“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发展,就必须结合昆区农村牧区发展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全面推动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
1 昆区农村牧区发展现状
1.1 农业经济背景
昆区属于新兴工业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2014年《中国城市外资吸引力研究报告》对全国县市区、地市、省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资吸引力进行了评价,昆区入选“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西部地区前10强。昆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包头市各旗县区首位、自治区前列。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 000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的比重为29.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3.35亿元,同比增长15.0%,占全市的比重为18.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2.53亿元,同比增长10.0%,占全市的比重为33.13%。
昆区工业有钢铁、稀土、不锈钢制造等三大优势特色产业。金属深加工园区先后被评为内蒙古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稀土钢深加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钢铁化工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生产业和以包百、神华商圈为代表的生活业良性互动,包百、神华商圈已成为包头市规模最大的商业中心,三次产业比例为0.3∶41.2∶58.5。
1.2 农业发展现状
1.2.1 农业规模相对较小,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小。昆区是包头市党政机关所在地,是包头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位于包头市西部地区,人均GDP约163 961元,2010―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略有下降,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201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农业增加值下滑明显。
1.2.2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比重大。昆区现有耕地面积2 933 hm2,农牧户1.2万余户,农牧业人口3.77万人。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物流业为主。种植业以大田作物玉米、小麦和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主要包括奶牛、羊、猪等。2014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 453.33 hm2,其中粮食作物小麦播种面积233.33 hm2,玉米1 133.33 hm2,马铃薯及其他作物86.67 hm2。牲畜存栏达44 180头(只),同比下降16.8%,其中,大牲畜存栏2 280头,同比下降62.5%,羊存栏31 800只,增长47%,猪存栏10 100头,与2013年同期持平。
1.2.3 重点项目较少,龙头企业带动力尚待提高。昆区农业重点项目4个,主要为休闲农业项目、科技带动项目以及物流项目。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个,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6个,市级7个。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接不足,带动力亟须进一步提高。
1.3 文化和农业资源状况
1.3.1 水资源。全区拥有水资源2.76亿m3,其中,地上水0.48亿m3,地下水2.28亿m3。全区工业和居民用水采用黄河水和地下水,农业用水以地下水为主,水利条件优越。
1.3.2 科教资源。作为包头市经济、科技和教育的中心,昆区科研教育资源丰富。有内蒙古科技大学、中冶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以及浙大包头分院等众多科研院所,中国农业大学与包头市形成了“市校合作”战略,对包头农业进行长期科技支持服务,并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1-2]。
1.3.3 文化资源。包头市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往的前沿和旅蒙晋商互市之地。中原文化与北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晋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交错、交流,形成了包头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阴山文化。建国以来,包头市发展为集重工业城市、边疆城市、少数民族城市、西部城市、内陆城市和移民城市于一身的地区。先后获得过2002联合国人居奖、2000年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华环境奖等殊荣,逐步形成了“多元包容、和谐创新”的城市文化[3-4]。
2 昆区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包头市和昆区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昆区农业发展的高端化、科技化和尖端性需求与城镇化挤压农业发展空间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集中体现在农业的功能定位不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滞后、农业发展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
昆区作为包头市中心城区,包头市农业高精强发展战略对其角色定位应是高端、尖端和前端农业。在科技支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大背景下,昆区农业依靠科技支撑激发农业创新活力,是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城镇化与工业化对昆区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发展既有促进和反哺作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有较大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一是城市化挤压农业生产和资源空间。工业和城市发展占用耕地,耕地变为建设用地,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实现困难。二是工业化影响农业生产环境。昆区内包钢、稀土工业等工业化生产带来资源损耗和环境的外部效应,制度和技术的变化滞后于资源禀赋的变化,直接限制和危害现代农业生产;瓦片经济影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人工的投入,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三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农业对高等级要素的竞争。工业化吸引了大型企业集团和与之匹配的高素质人才、规模性资金等高等级要素,造成农业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力要素洼地。
3 “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转型发展方案
从昆区农业发展的背景条件来看,昆区农业适合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环境对其的发展定位和需求是转型发展,发挥其对城市的服务功能,而昆区目前农业处于弱势地位,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消极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的促进和反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其农业提升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内因自势造势消除弱化消极影响;二是外因借势用势强化利用促进因素。
遵循《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顺应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趋势和战略要求,对现有涉农两镇和昆北办事处3个片区进行整合和提升,昆河镇片区和昆北办事处片区采取农业退出机制,逐步退出,保留卜尔汉图镇片区,在总体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布设重点项目。
3.1 昆河镇片区发展方案
3.1.1 现状。昆河镇随着城镇化发展,农业耕地所剩无几,农民离开土地后,主要靠租房给外来人口增加收入,属于城乡结合部的“瓦片经济”形式。现实的“瓦片经济”支撑功能助推了低素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维持了低档次的人口和居住结构;给排水、供电、供热、垃圾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性文体和医疗卫生设施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区域村民、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环境质量急需改善,制约昆河镇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瓦片经济”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现有传统农业模式低档次维持。
3.1.2 发展方案。根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此片区为城市建设区,以包头市城市建设为契机,整合利用旧村改造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政策,弱化和消除瓦片经济相关产业,调整资源配置、完善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增强对高端产业的吸引力。农业退出机制:近期在农业用地内发展低成本矮棚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益,中远期农业逐渐退出。引导农民进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民从以土地为载体的实物保障体系向基金式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自由转移。建立多样化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模式,通过适当的福利政策安排及补偿,使得农户退出承包地后所获得的补偿效用略大于或不小于承包地保有的效用。
3.2 昆北办事处片区发展方案
现状是处于城镇化进程过渡区域,可支配的土地资源较少,目前此片区农业用地尚不足66.67 hm2,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现有农业用地维持在低水平苗木种植状态,生产效益较低;农业地块周边为城市建设主干道,但现状道路基础较差,有拓展修整的需求。发展方案为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绿化用地。
3.3 卜尔汉图镇片区发展方案
3.3.1 现状。辖有16个行政村,其中乌兰计二、三村、哈德门村及打拉亥村部分耕地为昆区农业的主要载体,基本农田和一般农地集中,目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包括玉米、杂粮和蔬菜等;土地整理项目已经覆盖,田间节水灌溉管道铺设,但目前灌溉方式仍为传统漫灌。水泥路和乡间道路纵横地块,但部分路面需要修整;已有部分农业项目,卜尔汉图嘎查的现代农业基地占地面积20 hm2,主要从事农产品、农业观光旅游、食品、餐饮、物流配送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哈德门村华兴天源花卉产业占地面积5.2 hm2,以蝴蝶兰成熟苗出口为主导产业,目前已投入2 200万元,建成智能联栋温室2栋逾6 000 m2,日光温室12栋共7 000 m2;地块内村庄集中与分散并存,有旧村改造的需求。
3.3.2 存在问题。农业生产方式为一家一户,耕作方式粗放,种植品种传统,生产效益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市场竞争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较弱;周边环境受工业影响较大,工业化和城市化既挤压了农业的生产空间,也挤压了农业的生态环境空间。
3.3.3 发展方案。“四化”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一是重点突破,建设项目化。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农业资源,确定建设的重要节点和重点项目,建设一批起点高、带动强、效益优、层次高的精品农庄和农场,先期突破,带动片区整体发展,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二是培植龙头,产业集群化。引进高科技、潜力型龙头企业,对接重点建设项目,带动高端龙头企业落地,强化农业的龙头带动,形成高端农业产业集群。三是产业融合,功能多元化。按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促进科教、文化、旅游和农业融合,形成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农业功能拓展,形成多元功能耦合,重点功能突出。四是创新发展,手段科技化。推动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 转化,发展科技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农业。
针对区域环境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选择高科技设施农业展示示范项目、航天育种示范基地项目、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核碳与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休闲养颐农庄项目、农业科普博览园项目、农业众筹示范基地项目、自有知识产权花卉母本基地项目、农业生态修复试验基地项目、设施园艺与生物组培基地建设十大重点项目,作为引领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龙头项目。通过政府、集体与社会投资三方结合,广泛对接政策与工程项目的支持;以村民作为收益主体,充分保障其参与权与长期权力,自主管理,和谐推进重点项目实施。
4 参考文献
[1] 金莲,王永平,刘希磊.国内外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2012(7):28-32.
篇6
云南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7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2654元,比全国农村居民收入低很多。新农村建设遇到很多障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第2、3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第1产业的产值比重也在上升,由1990年的168.1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50亿元,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云南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其一,云南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地势较高,属于山区农业。云南省的总面积是全国面积的4.1%,而山区面积在全省面积中占绝大多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顺畅、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低、科技化水平低等不良后果,从而使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但是云南省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又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了一些名贵的农产品和一些珍惜的物种基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其二,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与邻国的交界线有4000多km,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形成一种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形势,有利于该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三,因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云南省已经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务业。
2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云南省的农业基础脆弱
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地质构造疏松,地势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发展和科技投入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比较多。
2.2 云南省独特的地貌形式引起交通闭塞,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有很多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严重影响了云南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在由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换过程中的产业化机制还不够成熟,分散经营的传统经营模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科技投入少,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是制约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桎梏,云南省的科技队伍量较少,科研水平落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销服务脱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4总体投入不高且投入渠道单一
一是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带动农业发展。二是农民缺乏投入产出比的意识,多数地区的农民知识投入能维持一般再生产的量。三是投资机制不健全,股份制、引资渠道机制并没有建立。四是优于支持农业的款额被挪用,挤占。
3 农业发展趋势
3.1 加快产业化发展,扶植特色经济
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部边陲,虽然存在一定的发展弊端,但也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其区域优势,我们需要扶植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畜牧业、花卉、旅游等一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同时大力引进一些新品种,合理改造产业结构。再加上云南省地区差异明显,城乡差异大,可以在不同地区重点扶植一些有区域优势的产品,增加农产品的档次。
3.2 根据市场化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市场化指根据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改变因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产品过剩或者不足等现象。其核心和实质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农、林、牧、渔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大力发展饲料加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种植安全营养的植物;另一方面体现在农业产业链上,实现产销一条龙,这样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盲目所带来的弊端,改善分散经营引起的不良后果,增加对市场预见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3 扶植乡村工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加快云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农业、商业和工业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展私营经济,在不同地区建立私人工业园区,培养私营大户来带动小型私营经济的发展。二是重视小城镇的建设,鼓励农民相互交流,进镇进城从事非农产业,既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速度。三是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企业协调并重,以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资本。
参考文献
篇7
1 东川区基本情况
东川区位于昆明市最北端,幅员1865.8km2,现辖 6镇1街道1乡(移交倘甸“两区”托管1镇1乡),下辖130个村委会,33个社区居委会(移交“两区”托管23个村委会)。全区气候繁杂多样,囊括了从海南岛至哈尔滨的南亚热带至北温带的气候类型,造就了显著的立体气候,汇聚了干热河谷的热区资源优势,反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在滇中和周边地区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是一块别具潜力的特色农业开发区。
1.1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至2016年,完成粮食作物高产创建19333hm2,间套种完成36667hm2,抗旱节水节肥推广29333hm2,优质水稻完成4667hm2,完成水稻、玉米、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204个。小江河谷热区冬季农业开发累计种植面积17999hm2,冬季农业开发累计创总产值77926.5万元。规模化养殖场达209个。扶持大户积极开发特色农业,建农民合作社236个。利用东川立体气候优势,打造河谷区、二半山区、高寒山区不同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2 农业产业发展成效
1.2.1 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壤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1.2.2 产业发展进程加快
扶持产业项目达56个。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企业已发展到2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分别从事种植、养殖、加工和生物制药等行I。
1.2.3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
全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36个,社员人数达5435人。
1.2.4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坚持结构、品种、布局“三优化”,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特色水果、时令蔬菜种植、特色水产养殖等为主导的农业特色种养殖基地。开发的农特产品有冬早蔬菜(包括冬马铃薯、冬玉米、西瓜、甜瓜、大蒜、洋葱、鲜销蚕豆、鲜销豌豆、绿叶蔬菜、大豆)、热带特色水果(以小枣、大粒葡萄、三月早熟桃、金太阳甜杏、红提葡萄、红心火龙果为主)、特色经济林果(主要为美国山核桃)、和优质畜产品,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09个。
1.2.5 推进农业庄园及家庭农场建设
投资1.2亿元新建的太阳谷神鼓都市农庄已初具规模并初显成效,计划投资1.1亿元的博田人家都市农庄前期编制规划已完成。同时,全新打造了太空育种蔬菜农场、红提葡萄采摘农场、金太阳甜杏采摘农场、金丝蜜枣采摘农场等别具特色的4个家庭农场。
1.2.6 高度重视品牌塑造
一批叫得响的“缅桂”、“金愿”牌面条、“钦铜山”挂面、“红土情”农产品、“鹅名堂”牌鹅制品、“东川印象”系列红酒、“太阳谷”系列农产品等10多个品牌分获云南省著名商标及昆明市知名商标称号。
1.2.7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形成
在全区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安全监测站。积极推进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按照“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的要求,以优质农产品的打造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2 东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发展农业产业化取得较大成绩,但还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成熟;产业化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不容乐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
3 东川区产业化发展对策
3.1 产业发展原则
3.1.1 坚持“做特”一产原则
利用立体气候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加大小江干热河谷和高山特色农业开发,着力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3.1.2 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1.3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
充分发挥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先发展特色农产品,形成特色优势,拓展市场,提质增效。
3.1.4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
加大强农惠农扶持力度,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重点投向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各类农业生产要素聚集;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3.1.5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
坚持以生产无公害以上标准农特产品为主体的绿色产业,提升农特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着眼于提高农业产业循环经济的水平和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农业产业群体,强化产业链条延伸,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产业发展模式
结合东川实际,制定《东川区“农业产业脱贫一批”实施方案》。分别从水稻产业、马铃薯产业、玉米产业、蔬菜产业、特色水果产业、特色经济作物产业、中药材产业、农村能源建设、畜牧业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分年度实施。通过“农业产业脱贫一批”的实施,确保覆盖全区5镇1街道、59个贫困村。到2018年,力争使全区每个重点贫困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参与扶贫产业,带动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稳步增收,实现5.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3.3 产业发展内容
3.3.1 河谷热区(海拔1500m以下)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东川干热河谷沿小江河流域海拔1500m以下区域水利资源好、土壤肥力高、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及农业生产综合条件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干热河谷特色农业。力争到2020年热河谷特色农业总产值达100000万元。
3.3.1.1 做大时令蔬菜标准化基地
找准“时间差”、打好“特色牌”,新建钢架大棚节水浇灌等现代农业设施,在阿旺镇、铜都街道、乌龙镇、拖布卡镇等发展时令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667hm2。
3.3.1.2 打造中国“甜杏之乡”
在现有甜杏520hm2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铜都街道和汤丹镇扩大种植面积,种植规模达667hm2以上。
3.3.1.3 打造昆明“早桃之乡”
充分发挥铜都街道洗尾嘎村“三月桃”在昆明地区最早上市的优势,结合“三月桃”早熟、优质、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对现有200hm2果园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东川独具特色的“早桃之乡”。
3.3.1.4 做强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
在现有133hm2提葡萄基地的基础上,到2020年在铜都街道、汤丹镇、拖布卡镇发展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333hm2。
3.3.1.5 着力发展东川金丝蜜枣标准化果园
在现有100hm2的基础上,到2020年在拖布卡镇、阿旺镇、铜都街道等地发展蜜枣种植规模达到400hm2。
3.3.1.6 新建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
在拖布卡镇、因民镇低海拔区域新建规模333hm2的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
3.3.1.7 全力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化果园
在现有67hm2红心火龙果种植的基A上,到2020年在铜都街道、汤丹镇、拖布卡镇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果园133hm2。
3.3.1.8 做大优质芦笋新品种与周年高产栽培基地建设
在现在13.33hm2的基础上,在全区推广种植13hm2。
3.3.1.9 着力培训鸡蛋花新兴产业
力争到2020年全区鸡蛋花栽培面积达到1333hm2,新建育苗基地2个。
3.3.1.10 做特特色水产养殖
实施“三百”工程,建设小清河抗浪鱼养殖水面7hm2、小海渔场观赏鱼养殖水面7hm2、虹鳟鱼养殖水面7hm2。全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基地200hm2。
3.3.1.11 加快肉鸽、肉鹅规模化养殖
在铜都街道办建设3个肉鸽、肉鹅规模养殖场,确保优质肉鸽年出栏10万羽;鹅苗繁育实现年生产20万只优质鹅苗以上、示范养殖肉鹅年出栏5万只目标。
3.3.2 二半山区(海拔1500~2500m)农业发展
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和核桃品种进行改良提质,大力发展魔芋、万寿菊、食用菌、优质肉鹅和优质黑山羊养殖等产业。
3.3.2.1 特色水果品种改良
利用高接换种等先进技术,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品种进行改良提质133hm2。
3.3.2.2 特色基地建设
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667hm2、魔芋种植基地1333hm2、万寿菊种植基地667hm2。
3.3.2.3 实施“百村万户鹅乡”工程
依托于建立的肉鹅良繁体系和云南长宇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鹅肉产品深加工体系,在汤丹、阿旺、乌龙、拖布卡等共建设5个肉鹅规模养殖场,实现优质肉鹅年出栏15万只目标。
3.3.2.4 规模化养殖场建设
在汤丹、阿旺、乌龙、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21个优质肉羊规模养殖场,实现优质黑山羊常年存栏1万只。
3.3.2.5 大力发展林果、林下经济
到2020年,在巩固东川区核桃产业基地建设15333hm2的基础上,计划完成核桃提质增效3333hm2,核桃样板林基地建设2000hm2;花椒267hm2;苗木基地67hm2;林下经济开发2000hm2。
3.3.3 高寒山区(海拔2500m以上)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以发展中药材、油用牡丹、油茶、牦牛养殖等为主的产业发展。
3.3.3.1 特色药材种植
采取招商引资,新引进云南白药集团,建立“云南白药集团+东川区委、区人民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发展模式。定品种、定需求量、定价格、定标准、统一包收购的“四定一统一”发展模式,在铜都、汤丹、因民、阿旺等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发展雪上一枝蒿、黄精、重楼、当归、党参,油用牡丹、万寿菊等名贵中药村种植1333hm2以上,确保涉及村组群众脱贫。
3.3.3.2 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油用牡丹种植基地667hm2、油茶200hm2。
3.3.3.3 在汤丹镇建设2个牦牛规模养殖场,牦牛常年存栏1000头。
4 小结
随着农业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东川区大力推进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根据自身农业的实际情况,准确结合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有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措施,以便提高本地区的农业竞争能力。
篇8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1.1当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
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我国农业的思想相对较为落后,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认识不足,对于现代化设备的接受能力较差,同时,农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能力不足。从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市场情况来看,鱼目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多会选择价位较低的产品,但这些机械质量不过关,在使用中常会出现各类问题,导致利益损失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市场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农业机械的良性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以小型自用为主,大型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严重短缺,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迟迟无法提高,农业机械化宣传力度与售后服务也跟不上,使得农民对此认识不足,影响了我国农机推广的发展进程。
1.2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机械化的出现使农民从繁重的工作中脱离出来,走向城市,走向其他工作,促进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农机化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面对日益变化的大环境,农业机械发展势在必行。在发展中必须要明确机械长期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树立“服务农民、发展经济”的理念,对于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及时治理,促进机械水平的提高。以期更好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提升,国民综合实力提高,农机设备的投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农机设备有了新的认识,对农机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2.1节能型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快速发展
节能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其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也必须朝着节能型发展。简单来说,就是要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提高农业机械的性能,根据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降低污染,促进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也就是说要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来促进农业机械化技能的提高,满足人们对高品质、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2.2环境日益好转
由于国际化的重视,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各级政府都从自身出发,加大了农机开发与监察工作,在农机购买、农机使用上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制度的出台,技术的提高大大改善了我国农机市场环境,增强了农民对农机使用的信心,激发了农民购买的积极性,加速了农机设备的发展进程。
2.3技术水平升级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粮食的优质化高产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对于高技术含量的农业机械要求也会逐渐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要迅速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3农业机械化的设计方向
3.1选择性能较好的发动机燃料
作为农业机械最主要的构成,内燃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柴油与汽油是内燃机最主要的燃料,但这类燃料燃烧污染严重,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在未来农业机械的设计上,必须要考虑到环保的问题,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降低能耗,减少废气的排放,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避免温室效应。
3.2增强易拆卸设计
农忙季节,农业机械必然会超负荷工作,但很多农业机械很难修理,尤其是一些复杂的零件,对农民来说修复难度实在太大,因此在进行最初的设计时设计师要不断完善设计质量,使其可以便于拆卸,方便使用,降低材料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环保的目标。
3.3提高可回收性
“可回收”就是环保的另一种说法,这就要求农业机械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初期就要考虑选用可回收的材料进行回收,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设计,在产品淘汰后零部件仍然可以二次使用,进而节约成本,减少浪费,降低能源损耗,达到环保的目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农业当前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看到,要想实现农业机械环保的目标,就必须要不断完善设计质量,提高农民的机械化意识,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才能更好的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保证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篇9
1.广西石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广西石山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落后,就劳动手段而言,农村广泛使用的仍然是锄头、犁、耙、镰刀等原始的手工工具,普遍存在的还是人力播种,人力收割;就劳动对象而言,土地利用率低,耕地过于分散零碎,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受损;就劳动力而言,山区农业劳动人口多,但素质偏低。加上广西绝大多数的石山区农村自然资源匮乏,经济薄弱,当地经济的发展缓慢,很少有外来资本進入,还是处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农业生存发展模式。特别是近年由于劳动力的大量流出,许多地方出现大量抛荒的现象,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冲击。
1.1存在问题
1.1.1土地资源匮乏,开发利用困难 广西石山地区多为裸露的石灰岩石山,以山高、坡陡、植被少、土层稀薄、蓄水性差为显著特征,素有“九石一土”之说。只在洼地和谷地有土层分布,厚度一般不超过1m。土地利用以灌杂地和旱地为主,且岩石成堆,障碍因素多,旱、涝频繁,农作物生产条件差,产量很低。这是广西石山区农业经济发展难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1.1.2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石山区地形独特复杂,地下洞隙纵横,蓄水源能力极差,森林植被大部分靠石山溶蚀裂隙中极少的充填土壤来维持其生存,生长条件十分艰难,生态环境先天的表现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就造成水土流失,失去生存基础。20世纪50年代广西石山区植被覆盖率为12.9%,低于全区22.1%的水平;90年代为16.44%,也低于全区25.34%的水平,更低于2000年全区39.3%的水平。广西石漠化面积达230万hm2,占全区总面积的9.7%,而石漠化仅发生在石山地区。长期以来由于石山区人口增长与生存需要,不少地方在发展本地经济过程中,对农业环境资源進行掠夺式开发,人为破坏十分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1.1.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石山区粮食生产以玉米和各种豆类为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种养比例不协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种植业比重占42.6%,其中粮食生产的产值占种植业的70.7%,养殖业收入只占20.2%。同时由于农业科技对山区经济增长贡献低,名特优新品种少,粮食产量和优质率均不高。
1.1.4农业组织化水平低,科学生产技术推广难 由于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原因,石山区农业组织化程度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信息和市场开拓滞后,大多数农产品流通处于自发或无序状态,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流通体系。由于受教育程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综合素质与市场经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农民对市场运行规律和供求信息的接受、反馈能力差,缺乏农业组织合作化管理,很难掌握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及加工技术,严重制约了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品种的普及推广以及建设现代农业。
1.1.5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推广困难 山多平地少是石山区的一大特征,碗一块、瓢一块大的石缝山地,也是石山区农民的农耕地。台地、平地面积较少,多则三、五、十来亩,少则一亩或三、五分不等。当地的农民靠在山上和这些平地上种植农作物谋生,土地分散,面积小且耕地瘠薄,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困难,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偏低。比如乐业、凌云、巴马、东兰、凤山、天峨、南丹等石山区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约在2.52%~13%之间。以凌云县为例,有8个乡镇110个村委,20多万人口,土地面积2053km2,耕地面积8373.33hm2,其中水田只有3333.33hm2左右,旱地4666.67hm2。拥有的各种拖拉机有1082台(其中手扶拖拉机310台,耕整机246台,多功能拖拉机526台),2007年机耕总水平只有28.45%,机收333.33hm2,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12.58%。
1.2发展潜力
1.2.1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 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天时间长、气温较高,冬天时间短,极少霜雪,雨量充沛,热量充足,作物生长季节长,有利于周年农业生产及多种能供特殊用材的珍贵树种生长,也适合于生长品类丰富的亚热带土特产品。比如可供军用、造船用的柚木、格木、铁力木、母生等;供制乐器特种工艺用的小叶红豆、檀香、苏木等,这些珍贵树种全区均有分布,但以十万大山、都阳山、龙州、宁明、以及桂中大瑶山、桂北九万山、猫儿山等石山区最为丰富。又如广西的特产之一八角,适生在南亚热带海拔300~1000m酸性土坡,主要分布在桂西南及桂南石山地区。
1.2.2丰富的山区农业文化传承 广西石山区是多种少数民族聚居地,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和保留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原生态的物质和文化大都植根于此。各民族的语言服饰、建筑物、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工艺特产等,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为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如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以及侗族的花炮节等,都吸引着更多人们深入的走進山区。
1.2.3山区政府重视农业机械化,农民渴望农机化 广西各地政府都很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引進和推广工作,比如南丹、凌云、凤山、天峨、东兰等地,每年各县均拿出相应的经费支持农机购置补贴,如南丹县每年农机配套经费达20万元,每年都会以县政府名义召开农机化工作会议,将农机化指标下达到各乡镇,组织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这几年农民外出打工多了,盼望机械化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在河池市的巴马、东兰、凤山、天峨等贫困山区县,农民购买插秧机,除了中央、自治区各补贴30%外,河池市补贴20%,县级补贴10%,补贴额达90%。农民只需出2000元左右就可以购买一台手扶步行式的高性能插秧机,有效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农民购机积极性空前高涨。
1.2.4再生资源的利用空间广阔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一大批生物质能利用研究项目和示范工程,在推广应用中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研过程中发现,石山区农村现在的生产模式中秸秆、粪便等可再生资源总量很大,这些资源也是每年农村农民的劳动成果,是太阳能和各种生产资料的结合体。焚烧、抛弃掉或填埋,都是极大的资源浪费。从资源角度分析,这些可再生资源是石山区农村在现有基础上大副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财富,如果能将农村农业废弃物质“资源化”,在广西落后的石山区农村,无形中增加了一笔财富。
1.2.5国家对贫困地区扶贫力度加大 近年来,国家实施一系列有助于农村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其中以农业税费改革最为显著,国家对社会农业的整合,开始由“汲取式整合”向“供给式整合”转型,这对石山区农村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对广西贫困偏远地区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比如百色、河池等市的大部分县都是目前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石山区重点县。国家推行的小额信贷可解决山区农村贫困户缺乏资金,搞种植养殖无启动资金的问题。这些优惠政策对广西石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2.发展广西石山区农业经济的对策
2.1开发适合广西石山区的农业产业模式
石山区的农业发展需要不断开发和优化适宜当地的农业发展模式,适当的调整过去的种植业收入占绝对地位向农林牧渔业共同增加发展。石山区适宜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源稀缺,但是宜林、宜牧的荒山草坡很多,可以大量植树造林、种花果,兼合养羊、养猪、繁殖蛤蚧等。比如在石山造林方面,比较成功的有都安县的吊丝竹+任豆混交造林模式,在石山中上部封山育林,在中下坡人工造竹林;罗城县推出了任豆+香椿+山葡萄混交造林模式;平果县果化镇推出了石山中上部封山育林、中下坡人工造任豆纯林模式和任豆+剑麻混交模式;隆林县的香椿+金银混交造林,山上栽植乔木香椿和任豆树,在林下发展金银花;田阳县坡造镇推出了人工造林木豆+竹子模式、竹子纯林模式;金城江区九圩镇推出了香椿与灌木混交模式等等。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有涵养生态环境的作用。
2.2发展石山区特色农业
石山区农业要在稳定地增长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立足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例如大新县的拳头产品龙眼果,全县户均已有1株多,平均年产1900t;靖西、那坡、忻城和马山县每年出产石山区特色名贵中药材田七、金银花和蛤蚧等50t左右,远销各地大中城市㈦;田林、隆林、乐业、平果、巴马等石山县,年产桐籽各在万担以上;另外还有马山、都安、忻城等县的沙皮,靖西的田七、大个山楂果,德保的茴油、矮马,田林、隆林、西林县养马养牛,种植杉木林和经济林等等,这些石山区的特色农业发展起来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可以大有作为。
2.3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
广西石山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特殊的生态环境为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提供重要的基础,是石山区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目前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玉林市福绵区发展的城郊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恭城县在发展生态农业中,非常注重自然景区的保护和开发景区景点的建设完善,恭城红岩村农民在屋后收获水果,房前发展生态旅游,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户均旅游收入超万元,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十大魅力乡村”。在恭城栗木镇建有占地133.33 hm2的广西首个柑桔高标准科技示范园,还配套建设广西首座四星级柑桔技术培训中心,全方位开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
2.4引進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民种养水平
抓好各种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工作,依靠科学技术加快贫困石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各地的科委为龙头,各乡镇多功能学校为阵地,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技术人员对农民進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把那些花钱少,见效快,山区农民乐于接受的种养技术认真组织推广应用,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在较短的时间内脱贫。同时使山区农民掌握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促進农产品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比如崇左市江州区从区内外引進“超藤”、“美人指”、“京秀”等名优葡萄良种,对原来老品种巨峰葡萄嫁接進行品种更新,提高葡萄品质,促進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5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
要针对石山区耕地贫瘠的实际情况,通过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深施农家肥等方法,加快田地改良,提高土地肥力。同时抓住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中央给予广西山区农业更多的支持,从各种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水利、通路、改土等方面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打牢脱贫和发展的基础。
2.6促進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
比如富川县为推动水果生产发展,把各屯村民小组农户承包的分散、零星的坡地荒地等承包耕地進行重新整合。充分利用本地优势,通过出售、转让使用权等形式,引進外地企业、单位或个人带技术、资金到山区建立农业开发公司和农业基地,安排当地部分劳动力就业,并提供各种生产生活服务,实现外地的资金与本地资源的有机结合,有计划、有规模地進行农业开发,带动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3.结束语
篇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农服务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政府及气象部门各级领导都充分意识到了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性,在这个大好的形式下,改善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条件,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地位,势在必行。对农业气象观测工作实行全面动态管理,增强代表性,保证人员和资金,加强现代化建设,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1 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1.1 服务对象亟待调整,服务领域亟待拓宽,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在多年的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中,我国各级气象部门在服务对象方面,多重视对领导层的决策服务,而对直接服务农村和农民关注不够;在服务领域方面,多数气象部门都停留在为粮食生产服务上,而为经济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的服务基本上未开展起来;在服务水平方面,由于各级气象部门普遍对当地农业生产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所以在服务过程(材料)中只能是清晰地给出气象情报和气象预报,而对当地政府和农民应采取措施所提出的建议则多数是模棱两可,可操作性不强。
1.2 气象监测站点偏少,监测数据不能满足为农业服务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气象监测站网设置基本上是每县一个气象站,对于广东来说,有的乡镇也有气象数据采集自动站,只是有些非常偏远、实在无法安装的山区才没有安装。对于平原地区来说,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大致能代表一个县的气象状况;而对于山区来说,虽然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仅几公里或十几公里,但两地的气象状况却相差甚远,所以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很难代表整个县的气象状况。
1.3 气象预测预报的针对性不强
预报内容和形式与农业防灾减灾的需求有一定差距,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用天气预报。目前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对农业的针对性不够强,实际上真正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农民更关心的是农用天气预报,其中包括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的天气预报(如长期干旱后的降水预报、麦收季节的晴雨预报)、气温稳定通过3 ℃、5 ℃和10 ℃等界限温度日期的预报、土壤水分预报、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如倒春寒、干旱、暴雨、大风、冰雹、连阴雨、初霜冻、终霜冻)预报和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等。
1.4 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现代建设程度不高
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经过多年发展,观测手段、观测仪器都有很大的改善,但是比起地面测报,比起其他行业的迅猛发展,还是明显地相对滞后了,尤其在观测仪器和手段方面。大力加强农业气象观测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了。
2 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综观当前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不难看出,近20多年来,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取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1 加强农业气象数值模拟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
以生长模拟为核心的农业气象数值模拟与应用模式的研究是近年来最富活力、进展最为明显、最具应用前景的一个领域。这不仅是由于它能改进和提高现己投入使用的各种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新一代的实时统计一动杨模式,更重要的是,以生长模拟为主的模式研究是整个农业气象学科发展的关键、核心和基础,是世界农业气象研究的共同目标。国内近年来,在引进一些主要生长模拟模式的同时,开展了对作物生长模拟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研制了春小麦生长简化模式、水稻生长简化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繁简不同,但其基本思路都是利用作物的基本观测资料以及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
2.2 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卫星遥感和计算机技术
近年来,农业气象科学的另一个重大发展是卫星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与开发。这不仅大大地改进了农业气象的动态监测手段和分析方法,而且开拓了农业产量气象预报的新途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气象学科的发展。
其发展趋势是,在加强遥感监测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条件下,大力开展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和估产技术的研究;扩展新的监测对象(如地温、土壤湿度、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和大面积虫害等)和估产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等更多的作物)。
2.3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
实现农业气象服务的自动化、定量化和正规化,向国家农业生产指挥部门提供实时、客观、准确的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是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迫切任务之一。因此,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是农业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近20年来,由于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在农业气象部门得到引进和应用,促进了国内外对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美国通过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网络建立了果园的霜冻低温警报系统。该系统是由NOAA卫星转播的、由位于赤道上空的GOES一1卫星提供并通过电视讯号变为可见图象,再由计算机增强影象,显示出不同颜色以反映低温状况(如-0.6~0 ℃时出现白色影象;0.6~4.4℃时出现灰白色;小于-4.0 ℃,大于4.4 ℃则出现黑色等)。从而使果园防霜建立在十分可靠的情报基础上,以节省费用和能源。
2.4 增强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代表性,准确性
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给了观测员很大的选择权利,对观测地段的选择,对作物品种的选择,以及对于各种产量因素测点的选择,几乎都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一点是和气象基本观测最大的不同。所以,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资料的代表性,要考虑以下方面:(1)观测地段一定要代表当地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土壤和产量水平、耕作制度。(2)观测品种具有代表性。(3)产量因素测点的代表性。
3 结语
气象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认识,还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难题。不仅如此,气象部门还要加强对气象服务者的培训工作,因人而异,通过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气象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以及态度,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更准确的气象信息促进农业增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运志,唐熠,唐桥义.关于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气象,2010,34(4).
[2] 党修伍.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
篇11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分散到集中、粗放到集约、低水平种植到高科技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已由最初的试验示范阶段进入到应用推广阶段,并呈现出由最初的单一种植蔬菜发展到目前的蔬菜、水果、畜禽等种养领域,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发展到集中连片建设园区、基地,已基本形成了以设施蔬菜种植和畜禽舍饲养殖为主的设施种养格局。
红古区设施农业建设起步于90年代初,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农业建设,经历了设施农业建设三个期,第一个是90年代的一代日光温室建设和塑料大棚建设,建成一代日光温室0.07万hm2和0.07万hm2的塑料大棚;第二个是2002~2003年发展的二代日光温室,区政府补贴100万元专项经费大力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建成14 hm2二代日光温室;第三个是2008~2011年,建成红古区青土坡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共建成设施农业73.33 hm2,其中:日光温室64 hm2,高起架大棚9.33 hm2。基地分南、北两区,按照南区规模化、北区精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优质果蔬。近几年,基地全面实施“路网、渠系、电网、市场”基础工程和“无滴膜覆盖、保温被替代、卷帘机换代”科技推广工程。电网、渠系、路网、无滴膜、卷帘机配套率100 %,棉被替代率81 %,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广泛,经济效益明显。2010年,区委区政府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列为促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双千万元”扶持工程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精心打造集红古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农民科普教育和职工技能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基地、现代农业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果对外宣传展示中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已建成2 606 m2的连栋智能温室1座;建成新型日光温室13座、第六代日光温室1座、巢湖式温棚4座、改造旧温室10座。
2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1 设施农业发展形势日益紧迫
红古区人多地少,全区耕地面积0.44万hm2,农民4.8万,人均耕地面积0.09 hm2,由于高速公路建设以及大型项目占地,目前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造成失地农民增加,这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单纯依靠发展规模经营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制约,许多农户的发展都受制于土地规模的不能扩大,而不得不寻求其他出路。因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已经日渐成为红古农民在有限的土地规模上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促进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的途径。
2.2 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红古区一直致力于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全区设施农业向二代温室、半地下式温室、六代日光温室、连栋智能温室发展,设施农产品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园艺、花卉、瓜果、食用菌等领域扩展。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红古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截止2012年,全区共建成设施农业1 546.67 hm2,形成了春季大棚菜、夏季常茬菜、秋季复种菜、冬季温室菜常年供应、四季均衡上市的生产格局。
2.3 设施农业发展成效逐步凸显
一是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善了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了种养结构,丰富了种植种类,提高了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是带动了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大转变。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设施农业生产中,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据调查,近年温室种植西红柿、黄瓜等传统蔬菜,平均收入在15万元/hm2左右;种植葡萄收入可达30万元/hm2;由于温室草莓上市时间好,销售额能够达到52.50万元/hm2左右;种植雪桃、木瓜的农户,收入可达到75~90万元/hm2左右。这些情况都说明利用设施,采取反季节种植的办法,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因此许多农民真正靠发展“温室经济”发家致富了。四是加快了农业新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全区每年引进名优新品种200多个,引进新技术20多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多个,每年与省农科院、甘农大、市农研中心开展农业技术合作项目20多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普及,全区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0.39万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4个,其中:大白菜、荷兰豆等4个蔬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注册了“百合花”、“雨禾”、“金红古”等高原夏菜品种,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五是增强了红古区农业抗灾防灾的能力。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强了抗灾防灾的能力。设施农业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雨水分配不均和干旱缺水、积温不够、自然灾害频繁的突出问题,农业的整体抗旱防灾能力增强,农业效益成倍提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3 建议
今后要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在规划引导、调整结构、培育特色、科技服务、政策扶持、产业经营等方面实现突破,努力促进红古区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1 抓规划促引导,着力在壮大优势产业规模上下工夫
围绕建设0.07万hm2新型设施农业基地目标,加快构建平安镇以新型日光温室和高架大棚为主,花庄镇以新型日光温室和设施养殖为主,红古乡以高架大棚、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格局,突出发展半地下式日光温室、六代日光温室、连栋智能温室,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开发、规模化生产。
3.2 抓引进调结构,着力在推广特色设施果树上求突破
重点要把雪桃、油桃、葡萄、杏子、大樱桃、木瓜等设施果树的引进推广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中之重,扩大设施果树的种植规模,力争到2015年,使全区新型设施果树面积占总面积的15 %以上。
3.3 抓科技优服务,着力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用心思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立体栽培和生物防治等生产技术,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无害化栽培新技术,加快绿色食品认证认定,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4 抓旅游培特色,着力在培育新兴产业上寻出路
篇12
随着我国农业领域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大数据技术所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特别是目前农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不断的增多,其产生的数据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关于农业数据分析的相关需求也越来越多。农业大数据技术是指在农业数据研究中结合了地域性、季节性、多样性、周期性、以及农作物本身特性的数据集合,其数据的来源广泛、类型多样、结构复杂、有潜在的价值也很难利用,虽然我国的农业大数据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但是我们必须对农业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分析,建立完善的农业大数据技术体系,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农业大数据技g发展。只有农业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应用到我国的农业经济领域中,才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其他相关领域的经济发展。
1农业大数据技术研究现状与动态分析
1.1关于农业大数据清洗技术的研究分析
数据清洗技术的工作内容是找出并且改正数据中可识别的问题,降低问题的出现和不一致性,完成对象识别的过程,该工作的关键是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比如数据统计、数据挖掘、预定义的数据清洗要求把脏数据转变成符合数据质量标准的数据。数据清洗技术的研究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当传统的数据量比较少时,该种状况下的数据清洗方式的研究分析,这时完成任务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人为完成方式、程序完成方式、某类特殊领域的特定方法、与特殊领域无关的数据清洗,这几种方式主要应用于数据中重复信息的筛选和删除。第二,数据较多的情况下的数据清洗方法,比如在云计算环境中的相关处理方法;在数据数量庞大情况下的数据清洗技术基础结构模型和对其制约性的研究分析是我们的基础工作,不过现阶段该过程的相关研究仍处在研究的初期阶段,还没有更深一步的研究发展,与其相关的大数据清洗技术的报道也并没有出现。所以说,针对农业大数据清洗技术的研究分析特别的重要,我们需建立一个完整的大数据清洗技术体系,以便我们今后可以快速的得到干净、完整的数据集。
1.2关于农业大数据尺度转换技术的研究分析
农业大数据技术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时空特性,现阶段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采用的是时空插值法来完成与农业相关的电源数据的尺度转换工作,该部分的工作流程主要有两个环节:第一,采用普通Kriging方式完成改造和时空扩展,之后在具体实践中检测相关数据的具体数值,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降雨量的时空分析、温度的时空预测,这种操作方式比较简单,但是当对某一特定领域的业务特色进行突显时,很难完成相关的工作,例如农作物所受灾害威胁的物候性,利用这一方法就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第二,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比如编程语言中的R语言构建与其有关的时空协方差函数模型完成时空变异建模的构建和相关插值的研究分析,根据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主要有两种建模的方式,一是建立可以相互分离的建模模型,该种模型应用的是空间协方差函数、时间协方差函数,把它们两个进行相加或相乘;二是不能够分离的模型,该种模型的作用是完成对时空变量的变量信息的有效描述,已经成为工作的主要方向,但是,因为建模模型的构建十分复杂,全面的进行建模的应用还存在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等到有比较成熟的结果之后才能够应用到具体工作中。
1.3关于多源农业大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分析
篇13
1.目前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没有符合现在的农业现状的管理体制
目前,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占据我国经济体制的主导地位,但是我国的经济的构成种类还是多张多样的。由于我国的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农业经济的管理层面上,还是不具有一个配套的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而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所需要的要求,所以在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中,传统的方法并不适用。除此之外,现在的农业经管理体制无法与基本的经济体制相和谐。所以,在这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条件下,导致了整个农业的经济发展的步伐变得非常的缓慢,严重的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的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急需制定一套适合现展的、系统的、符合现状的现代农业市场的经济管理体系的改进方案,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建设。
1.2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的知识并不了解
想要对于国家的农业经济有更加良好的建设,除了要顺应时代,制定符合现在经济变化的农业管理制度,还需要有一批对于农业专业的知识非常了解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这样才能使得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并且生命力会越来越顽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农业的管理知识不够了解也是导致农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很多的专业的农业管理人员依旧继续沿用着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而不愿意丢弃一些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讲并不适用的一些管理方法,并且还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一些管理人员的拒绝与时俱进的做法,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限制了更多的农业进步的机会。除此之外,一些农业部门的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国家出台的有关农业的保护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党和政府制定的一些有关农业的措施并不会放在心上。因此,这种不在乎的心理,就会导致他们在处理一些农业方面的经济事务的时候,并不会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办事,完全是看心情或者是仅仅就敷衍了事,这种情况下的决断都会出现执行力不足,或者是一些办法并不能够很好的起到作用,这就会使得农业的经济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一些部门的管理人员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不够充分,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所以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态度不够端正,整体的员工的专业素质偏低,加上有些农业的管理部门并不能够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充分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所以他们对于自己从事的部门的相关的知识不够了解,所以他们的工作效率并不能满足这个市场对于农业的要求,这就会使得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力度,改善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就必须要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他们对于农业工作的重视。
1.3有关农业经管理存在技术上的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有很多个方面都在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利用到现代的信息科技的优势,没有将先进的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目前最受各大行业欢迎的网络技术这一先进的方法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去,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无法发挥其原有的价值,所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上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加强,是非常有必要的。
2.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未来的发展的展望
2.1农业经济发展会更加的产业化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不但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带动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农业的生产模式的改革的时候,要以利益为主要的出发点。通过利益这一刻纽带,将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联合在一起,进而可以提高农民的总的收入,并且提高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2.2寻求先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切都变化的非常快,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那么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就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首先要在思维上进行合理的改变,对以往的落后的管理理念要适时地丢掉,并且要坚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要根据现代化制定更加合适的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从而解决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良好的发展。
结语: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心到农民的利益。所以,加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