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论文

农业论文:生态农业论文-发展生态农业的几大障碍

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品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c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部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但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不断努力,生态农业这一“星火”,一定能在中华大地形成“燎原”之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业论文:浅谈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论文

这种区分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及时,两者的发展前景不同,路径选择也应存在差别。农业型乡镇的发展前景是小城镇。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逐渐加入工业社会,农村日渐萎缩,人地矛盾缓解,农村的共同富裕有望实现。工商型乡镇的发展前景是小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市政体制。第二,两者改革的背景有差别。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农业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其存在必要性受到质疑,遑论其有效性;而工商业型乡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乡镇政府的无效及职能扭曲。

1994年建立的财政管理体制重新界定了中央、地方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范围,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权、钱。原本中央政府寄希望于通过逐步深化省以下体制改革配套确定省以下政府间财力分配框架,但由于省以下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并未取得明显进展,财权与事权划分模式出现了两相背离格局。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效仿中央层级集中财政收入,致使县、乡财政赤字增加。同时乡镇政府基本事权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乡镇政府除了要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落实中央的政策执行上级政府分派的任务,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政绩驱动和追求可资支配的经济利益)。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严重制约了其作为能力。税费改革后,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以来,这种矛盾更为突出,以至于多数严重依赖地方税类的农业型乡镇财政沦为“吃饭财政”.仅能维持乡镇政府生存。

农业型乡镇财政收入不足可以有两种解释:不足和相对不足。不足是指财政自筹制度和农业税取消之后,乡镇财政收入减少.无法维持基本呈刚性的财政支出,乡镇行政缺乏效率。相对不足是指农业型乡镇有限的财政收入很大部分用于维持不断膨胀的庞大的乡镇行政机构,而用于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和执行上级任务所需资金相对不足。这就决定了解决农业型乡镇财政危机的两种途径:增加乡镇可支配财力或减少用于维持农业型乡镇政府运转的资金,相对增加用于履行其正常职能所需资源。后者是属于行政体制改革的范畴。

农业论文:现代农业组织形式调查论文

摘要:传统农业主体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建设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物质与技术的现代化,而且更需要农业主体组织形式的现代化。面对__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化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作者从赋予法人资格、规范土地流转 、完善内部治理、 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促进__现代农业组织形式的现代化,进而促进__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主体组织形式、现代化

从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来看,__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化的过程中。为了让这个过程更加顺畅,少些曲折,笔者专门对__农业组织形式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__农业组织形式的现代化提出对策建议,以资参考。

1、__农业组织现代化取得的成绩。

__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善厚辣椒生产的产业化程度就达到了一定水平,从制种到种植、加工、销售都紧密围绕市场,在区域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为了满足周边南京芜湖马鞍山等市场的需要,城南一带的农民就学会了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起大棚蔬菜,远销全国各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的头十年,__的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随着资金的不断投入,农业设施得到改善。城南一带的设施农业不断发展,塑料大棚从竹木简易大棚逐步发展成钢制长期性大棚,部分大棚安装了滴灌设施。二是现代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一些新品种的引入和改良,出现了一些国内有名的农产品,如善厚的辣椒、城北的金黄瓜;生物防虫技术得到推广,挂秸保鲜技术更是__农民的首创。三是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__的蔬菜和禽蓄产品行销全国,部分产品已打入香港市场;一些现代农业主体已建成了自己的市场体系;农资、技术服务市场日益成熟。四是产业化程度不断加强。制种、种植、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不断拉长,农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然而,几十年过去了,__的农业虽逐步发展,但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仍然没有做强做大,农业现代化虽有所发展,但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究其原因,除了财力和科技投入的不足,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现代农业组织形式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物质技术的力量没有和现代化的农业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未能形成生产力质的飞跃。

近年来,__的农业经营主体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截止20__年6月底,__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成员总数22640个,其中农民成员22482个。__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在企业领头、能人带动、政府推动下设立的,农民自主联合设立的较少,还有少量是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设立的“空头社”。近年来,__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加大农业投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上,尤其在农业生产的分工和组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的组织载体。它的建立与完善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而且减少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交易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和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②家庭农场呈现良好势头。__家庭农场主要起源于两种渠道:原来的种植养殖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壮大规模;城市工商业者去农村承包土地,投资农业,进行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场涉及粮食蔬菜药材种植、家禽家畜养殖,由家庭独立经营,雇佣少量工人,组建灵活,发展较快。截止20__年8月底,种植业中土地规模在100亩以上的有580多家,500亩以上较大规模的有48家。

③农业企业出现分化。部分农业企业仍然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用合同把农户组织起来,如__禽业有限公司;部分农业企业领头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农户都成了合作社的成员,通过民主管理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如济宏蔬菜专业合作社;还有部分农业企业坚持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朝着公司化的方向发展,如华安油脂股份有限公司。

④农业配套服务的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了一些社会化服务机构,在农机、科技、市场、农业培训等方面社会化水平较高。比如,在市场建设上,虽然大型农贸市场,如皖江农贸市场发展缓慢,但众多小型批发市场深入乡村,偏低开花,既方便农民销售农产品,又把市场上的各种信息更快捷地传导给农民。

2、__农业组织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__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化进程主要体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现代农业组织在数量上突发增长,在市场化和服务的社会化上有所提高,而在质量上却不尽如人意,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①某些现代农业组织的法律性质与责任形式不明确。__绝大部分家庭农场未在工商部门或农业部门进行登记,其法律性质与农村承包经营户并无二致,以其全部财产对外承担无限责任。由于农民较大的财产土地并未市场化,土地经营权流转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给交易对方造成的不安全性会阻碍交易的进行。少数休闲农庄也打着家庭农场的旗号经营,混淆了餐饮旅馆等商业服务业与农业的区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商事主体地位虽然得到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承认,被确认为互助性经济组织,但并未将其纳入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企业管理模式。按照法律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全部财产对外承担责任,合作社成员对合作社的责任以其出资额为限,但__大部分合作社成员由于合作知识和权责意识缺乏等各种主客观原因对合作社并未出资或出资很少,降低了合作社的责任能力,进而影响其商业信誉和市场活力。只有

少数追求公司化发展的企业按照《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相关法律的要求设立,具备的市场主体资格。②内部治理结构有待完善。除公司化农业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内部治理外,__的其他现代农业主体未建立内部治理结构,或未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我国法律对家庭农场的内部治理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农场经营上的决策、执行和监管由农场主与其家人决定。__家庭农场也不例外。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决策不科学、执行不力、监管无效的经营体制不利于家庭农场在市场上生存、发展和壮大。合作社的内部组织机构按现代企业的组织框架体系设置,设有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及会计机构,但绝大部分只是徒具形式,未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合作社的经营权由领办的大户和企业掌管,成员的民主管理名存实亡。大部分合作社的盈余未能或很少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进行分配,未能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和激励机制;成员既不按股权比例,也不按盈余分配比例对合作社承担责任,健全的约束机制和科学的风险分担机制未能真正建立起来。大部分农业企业都建立了产权明晰、激励约束较为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只有少数企业家族制的痕迹仍然较浓。

③土地流转不太规范,组织规模难以扩大。组织化的核心是土地规模化。尽管国家鼓励土地流转,但大多停留在政策层面。安徽省出台的有关土地流转的相关规定,也较为原则,况且土地流转平台尚未建立,目前农地流转的行政化痕迹和趋势较为明显,违背自愿原则,损害农民利益,也难有最终的法律约束力。部分邻里和亲友之间的租赁,合同不规范,权利义务不够明确,容易产生纠纷。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和稳!定性是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不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势必影响农业资本的投入,不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部分拥有基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存在土地问题,大部分依靠农户成员的土地进行经营的专业合作社虽没有土地问题,但由于其设立和经营的不规范,民主化管理水平不高,农民对合作社的认同感没有得到提升,盈余不按交易额进行分配或根本没有盈余分配,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合作社的规模难以壮大。极少数合作社已名存实亡,甚至沦落为套取国家补助资金的“空壳合作社”。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都鼓励创办合作社联社,我国合作社法虽未规定,但也未禁止通过联社的方式来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可是在这方面,__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__的农业企业绝大部分是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目前而言,__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担保、抵押的配套服务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通过固定资产融资扩大经营规模还很困难。

1、传统农业主体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农业微观经营组织与制度安排暴露出小农经济固有的低效率的特点及许多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地方,在解决了人们的温饱后其组织效力与制度绩效已发挥殆尽。在小规模的生产组织约束下,资源不能在合理的产业半径内得到优化配置,在生产组织上不能形成规模经济,生产专业化程度低,技术服务不到位,农工商贸一体化产业链整合不够,抗风险能力低,市场交易成本高,数量农业与品质农业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不合理,城乡信息不对称,市场结构不对称,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如果不通过现代农业组织形式将分散的个体农户组织起来,不仅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预期目标,而且还会影响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管理与现代农业主体的有机结合。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一种农业形态或农业发展阶段。对于什么是现代农业,学者们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给出了各自的答案,至今没有一个的概念。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以下因素皆不可或缺: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利用科学的管理,提高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效率,实现效益较大化;二是农业组织形式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前者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体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后者是现代农业的组织基础,是物质条件的提供者,现代技术(包括管理技术)的运用者,只有完善和发展符合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换言之,即使有再高的物质技术条件,如果它不和现代农业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也不能称之为现代农业。传统农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现代农业生产主体必须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如各种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现代农业主体是面向市场配置资源,进行专业化生产,广泛参与社会分工协作的有效率的组织形式,是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生产组织及其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快一个地方农业现代化进程,首先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3、现代农业主体应具备的特质。

现代农业是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的经验,运用当代产业制度与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产业化过程。生产的组织化与规模化是工业由原始手工业发展成为现代大工业的必由之路,同样,也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主体的制度安排也要学习现代工业主体在壮大规模、扩大市场、激励约束、明晰产权与责任、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等方面的优点,改革原有经营主体,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能更好保护农民利益的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农业经营组织,并将农民塑造成农业产业链条上具有共同利益的市场经济主体。这些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必须具有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增进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

1、探索建立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制度,赋予部分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法人资格。

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对所有符合条件申请登记的家庭农场均予登记。家庭农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事商品生产的商事主体,目标是商业利益较大化,而不是家庭的生活保障,其一切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紧密围绕市场,赋予其法人资格及市场主体地位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__家庭农场的规模和管理水平不一,应引导家庭农场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和责任分担机制,逐步赋予其法人资格。同时,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也利于政府监管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

2、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

主体稳健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中表现在土地的规模化,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是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主体稳健发展的基础。既要遵循土地流转自愿原则,又要对农民的土地流转进行教育和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农户依法依规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加快土地确权工作,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制定规范的土地流转格式合同,规范契约,保护弱者权益;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严禁农用地非农化;探索财政对流转土地的奖补机制,特别要鼓励土地长期租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过程,提高其社保待遇,逐步削弱土地的保障功能,而增强土地的资产属性;加大土地流转法律与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农户能正确看待土地流转,尊重契约精神,稳定租赁关系,促进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主体稳健发展。

3、完善内部治理,做理性的市场人。

法律虽未对家庭农场及其内部治理作出任何规定,学者也鲜有研究,但实践的探索法律并未禁止,政策却有鼓励。按分权与制约的原则,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这应是现代市场主体组织制度的一般规定。但家庭农场有别于大多数现代工商企业,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内部财产关系:国有独资和个人独资企业其产权人只有一个,除此之外,大多数现代企业的内部关系是按股份或股权比例确定的,而家庭成员对家庭财产大多是共同共有,各成员对财产拥有同等权利。家庭农场的内部治理应在家庭与公司之间寻找权利与制约的平衡。为利于对外商事交往,家庭农场应设立总经理,作为法人代表,其一切经营活动均由其代表。内部设立董监会,具有董事会和监事会全部职责,所有参与劳作和管理的家庭成员都是董监会的成员,其表决权由家庭成员协商确定,其中法人代表的表决权应有相对优势,非两名或两名以上家庭成员联名不能否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也应结合现代农业的特点,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相关企业法之规定建立和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做理性的市场人。

4、加强宣传教育,使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化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对农民的宣传不光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还要提高其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比如,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宣传和教育在内容上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合作社的意义,能带来哪些好处;二是合作的知识,如何进行合作。合作社健康发展要靠教育、培训和引导,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财务人员、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代表、农户代表进行阶梯式培训,使他们既要及时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又要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知识、农村政策法规、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经济合同、信贷和投资等,并引导农民将合作社的组织原则更广泛地应用到农村各类事务中去。农民一般认为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的物质和技术来经营农业,他们往往很难认识到组织形式现代化可以加速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思想观念和知识技能的培训与引导,催生各种现代农业主体的诞生和发展。

农业论文:物理教学和农业机械论文

物理当中与机械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包括:1)力学方面:农业机械制造当中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其力学性能是我们考虑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农业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各零件的受力情况对于机械能否正常、安全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金属切削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材料和刀具的受力问题等等,这些内容都跟力学内容息息相关。2)压力和压强:液压和气压传动是农业机械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传动形式,而在液压和气压传动技术当中,其基础知识正是物理学当中的压力和压强方面的内容。如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联系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将会非常有帮助。3)运动学方面:在农业机械专业的核心课程《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当中,充斥着物理运动学方面的相关概念和规律[2],比如:位移、速度、加速度、角位移、角加速度、动平衡、动压力、传动角、等速运动规律、转动惯量等等,如果缺乏相关的物理学知识,在学习这些课程时的困难就可想而知。除此之外,物理与农业机械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还有很多方面,我们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联系,并提前对学生指出,这样学生的学习将更具针对性,不论是对物理还是与物理相关课程的学习将会起到极大地帮助。

2结合机械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

农业机械专业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科技开发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则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而物理实验对于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一个理论可以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来加以验证,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地用农业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来加以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制造实验用具,自己分析实验结果,这样既可以较大限度的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物理和机械之间的联系,可以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结合农>!

农业机械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严谨地科学精神、大胆地创新精神以及用于尝试和探索的精神。纵观物理史,我们就会发现物理的发展正是这样一些精神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一批又一批的物理学家大胆地假设,严谨地考证,以及不断质疑和不断求索,物理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结果,世界也绝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满足这种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在讲到相关内容的时候不妨适当增加一些物理学史的内容。

4结合农业机械专业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

不论对于哪个专业来说,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都应该是其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有利于人自身幸福感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意义来说极为重要。除了专门与人文素养有关的课程以外,物理也应该成为提高人文素养的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翻开物理学的发展演变历史,我们会发现它其实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史。换句话说物理学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程[3]。而人类文明史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素养又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对机械专业甚至理工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大有裨益。为了充分发挥物理在人文素养提高方面的作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物理学基本概念的人文涵义,关注物理学与哲学的渊源及密切关系,在内容设置上注意与物理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对于高校来说,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了课程自身的要求以外,更要尽可能考虑它与本专业的联系,形成适合本专业的独特的教学特点,应该是所有课程教学改革中都应该思考的一个方面。惟其如此,才能较大程度的发挥该课程在专业培养方面的作用。物理作为农业机械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那么首先它就应该服从于本专业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牢牢把握住这一点,结合物理自身的特点使物理教学真正成为一门农业机械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

农业论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和对策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一号文件,再一次表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我市农业经济从年开始进行的调整和优化,至××年农业生产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和全国一样,结构调整的进程比较缓慢,制约因素比较突出。本文试从我市七年来农业发展情况,围绕结构调整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以供领导和农业农村工作者参考。

一、七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情况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市农产品供求逐渐进入买方市场,结束了长期以来供不应求的局面,粮食、生猪、柑桔等传统和有地方特色的大宗农产品开始出现普遍的过剩,特别是年下半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首次出现下跌,与此同时,品质绿色农产品缺口很大,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年以来,我市贯彻实施《××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提出了种植业生产以经济作物和商品粮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高科技设施型栽培,种植名、特、优、新品种,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形成富有特色的农业结构新格局的思路,相继制订了《××市年种植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市特产产业化发展规划(××年)》、《××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年)》三大规划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年)》,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确定了整体发展方向。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出台了《扶农四十条》、委号《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具有具体扶持内容的文件和政策。于年进行了二轮承包,年开始调减了粮食种植和粮食定购任务,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农民有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以实在、优惠的政策促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农业政策牵动农民的心,也直接体现农民的切身利益。一系列的政策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和落实,我市农业生产体现了政策效应和宏观调控目标,我市农业生产内部结构得到了较大的调整。年末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在农民有了更大生产自主权的同时,早稻等一些效益比较低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至××年我市早稻播种面积仅万亩,比××年下降了,种植业产值比重也一度下降到。××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以后,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涨,效益农业发展与粮食生产得到“双提升”。粮食生产成为今年农业生产的新亮点,粮食种植面积也得到了恢复性增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万亩,比上年增加了万亩,增长了;粮食总产量达到万吨,增长了,扭转了我市连续年来粮食面积下降的趋势。其中早稻播种面积为万亩,比上年增加了万亩,增幅达,居××各县市区之首。种植业产值比重也从××年提高到。

二、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七年来,我市农业生产总量在下降,农林牧渔四业结构变化也不大,据统计,××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其占的比重为,比年下降了个百分点(见表一)。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比年提高个百分点,林业比重提高了个百分点,但总量很小,畜牧业和渔业仅分别下降和个百分点。(见表二)但从增长方式上和工作效率上,我市农业已发生深刻的变化,体现在以下特点:

生猪和家禽是我市畜牧业生产的主体,其产值占牧业的左右。在生猪、家禽饲养加快发展的同时,近年来我市草食型动物饲养快速发展。××年与年相比,全市奶牛存栏数增长了近倍,羊存栏增长了,兔存栏增长了,牛存栏头,增长了。

(三)在增长方式上体现规模效应。

××年,种粮规模经营扩大,据统计,全市早稻种植面积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共有户,面积达万亩,占全市早稻播种面积的。

今年新发展马蹄笋、杨梅、茶叶等林特产基地万亩,其中新发展马蹄笋亩、杨梅亩、茶叶亩,竹笋干(主要以马蹄笋为主)产量吨,同比增长了。

我市农村散养的畜牧数量大幅度萎缩,规模饲养户大幅度增加,畜牧饲养逐渐朝着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年,全市年出栏在头以上的生猪规模饲养户(包括企业和农户)数量为户,存栏生猪中规模户占,出栏生猪中规模户饲养的比重则达到;家禽存栏中规模饲养户饲养的比重已占到,出栏家禽中规模户饲养占。

(四)农业增长方式向纵深发展。

渔业在增长方式的转变则体现在海水养殖上。长期以来,我市渔业生产以海洋捕捞为主,但由于环境污染,海洋资源衰退明显,经济鱼种很难得到繁育;与此同时,水产养殖特别是海水养殖得到快速发展,渔业生产转向捕捞养殖并重。××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吨,比年增长了。其中海水养殖和淡水产品产量分别比年增长了和,而海洋捕捞产量为吨,与年基本持。今年海水养殖面积公顷,比年增了近一倍。海水养殖中鱼类、虾蟹类产量成倍增长,但养殖数量最多的仍是贝类;淡水养殖仍 以鱼类为主,虾蟹类和特种养殖发展很快。

食品加工曾经是我市的传统优势工业,随着百好乳品厂的衰弱,我市的食品加工优势已不再存在,但近几年来水产品、饼干加工业重新崛起,并在加工程度上进一步加深。特别是水产品加工,华盛水产品加工厂不仅完成了对水产品的粗加工到深加工,其产品扩大到对白银豆、马蹄笋和杨梅的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寿命,这对瑞安农业来讲是一个质的进步。

(五)农业产品向绿色发展。

××年,我市推进了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全省首批个县(市)之一),并已取得显著成效。“清明早”牌茶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为我市农产品赢得首个“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厨工”牌陈醋、“大三元”牌香脆鳗片和虾皮等个产品通过了绿色认证,我市“绿色食品”总数达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个,使总数达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个(其中畜禽个)、面积亩,使总数达个、面积万亩,今年实现产值亿元;制定辣椒酱、红心地瓜干等个“绿色食品”标准,修订完善马蹄笋、杨梅等个农业标准技术规程,目前,我市已制定的农业标准技术规程的农产品达只、“绿色食品”标准只,并对已制定的农业标准技术规程进行修订完善。新建“××市荆谷白银豆合作社”、“××市昌隆蔬菜配送中心”等个农产品快速检测点,使总数达个,一年来,共抽取样品检测个,合格率达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对检测不合格都及时通报生产、经营单位,要求立即整改;筹建和完善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预计明年初投入运行,届时我市检测体系将初具规模,列全省各县(市)之首。

我市几年来切实推进了生态公益林、城乡绿化一体化、防护林建设、绿色通道等为重点的绿色生态工程建设。七年来共造林万亩,其中防护林亩、用材林亩、经济林亩,飞播造林亩,迹地更新亩,封山育林万亩,四旁植树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创建了个绿色小城镇、个绿色文明村、条绿色景观线、个绿色农田示范区;实施了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工程,森林火灾受害率均严格控制在‰之内;完成了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划定生态公益林万亩,其中部级万亩、省级万亩、县级万亩。切实达到了农业生产和绿色生态工程建设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的同时,质量仍需不断提高

农业结构调整后,广大农户努力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使我市农产品的供给特别是有效供给增加,市场供应更加丰富。同时因为效益良好,农民有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后劲。我市在发展效益农业的进程中注重农产品质量,农产品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产品的质量仍需不断提高,总体上仍未达到消费者放心的程度。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市场供应中数量不多,价格太贵,对普通居民来说承受能力有限。

(二)农业效益仍然偏低

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从收入上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远不及城镇居民收入,据统计,××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年的元增长了,年均增长仅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年增长了,年均增长了,远高于农村人均收入的增幅。从回报上看,农业效益与非农业比明显偏低,同时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各业也存在比较效益上的差别,种植业的比较效益是低的,同时还在不断下降。从这个角度讲,农民增收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农业基础建设薄弱,抗灾能力仍然较弱

农业是弱质产业,是受气候环境影响特别大的产业。虽然我市每年加强基础建设,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也相当可观,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需求,这些方面可从农业损失中可以看出。去年我市遭受强台风的影响,当时正值晚稻成熟收割期,据统计当年灾害毁耕地面积亩,晚稻每亩担产比去年下降了公斤,根据晚稻种植面积计算当年共减少吨晚稻。另外年初受北方频繁的强冷空气影响,我市持续出现冰冻天气,冬种作物受灾严重尤其是冬种蔬菜,就飞云镇阁巷街道办事处的几个专业蔬菜生产村就受灾面积达上千亩,直接经济损失多万元。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彻底改变。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据年报我市及时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市万人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万人,占;小学文化程度为万人,占;初中文化程度万人,占;高中文化程度仅万人,占。从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来看,—岁的占,—岁的占,岁以上的占,其中岁以上就占。近几年来,这种文化素质低下、年龄结构老化的农业劳动力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品种更新和科技的应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由传统农业向品质高效农业转移。对此问题,劳动者素质食较大的障碍。

四、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是长期的任务。在考虑效益农业发展的思路时,要从统筹城乡的全局出发,考虑质量和产量的统一、速度和结构的均衡,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产业化经营,建设品牌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在新形势下,我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以下一些方面也是应该引起重视与关注。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效益农业的发展中,我市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有了一些发展。但农民在交易中仍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流失,农民组织还需进一步壮大。要以贯彻《××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条例》为契机,在农民自己自愿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农村各类专业大户和经纪人,牵头组建专业合社,或成立一些行业组织、专业协会等,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与此同时,政府要建立扶持资金予以支持,并对不符合条件的进行重新培育、组建。

(三)、要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起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目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与基地或农户的利益联结还比较松散,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所以,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是重点,对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农业龙头企业要一视同仁的予以扶持,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同时,还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选择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予以扶持。

(四)、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根据农 民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资金,进行分类指导,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绿证培训)为载体,加强领导,加强协调,加大投入,进一步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方法,扎实推进专业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五)、抓好风险补偿机制政策出台和落实。重点农产品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促进重点农产品健康发展,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等问题,我市已完成《××市重点农产品风险补偿实施办法》的草稿制定,争取明年出台实施,主要将针对品质水稻、花菜、榨菜、大棚番茄、杨梅、马蹄笋、奶牛、生猪、家禽等种重点农产品实施风险补偿。

(六)、做好服务大文章。

一要加强市场分析和预测。目前我市对市场上的农产品供求状况和将来的发展态势研究很少或研究不够深入,在研究不够深入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的有效性就非常值得怀疑,因此农技、种子、科研、信息部门等各个部门要加强协作,科学分析市场给广大的农民的农业生产以及时有效的专业指导和相关服务。要更好的把握市场导向,解决农民“种什么、怎么种”的难题,做好粮食、蔬菜、林特产和畜禽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繁育和推广,引进更多、更优良、更有效益的农产品种子,进行培育生产。继续引进和发展一批新的农业专业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经济。

二加强研究,给农民及时的指导和示范开展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示范和应用,健全病虫测报网络建设,组织实施主要病虫害可视测报工作(即病虫电视预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建立科技书屋示范点建设,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

三要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息制度,以农技为基础,加快乡镇信息网络和队伍建设,建立信息点。与此同时,全力打造数字农业,建立瑞安市农业环境资源和现代绿色效益农业生产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业资源共享。

农业论文:农业科技英语的论文

一、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难点

农业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给它的翻译带来了很多困难,导致译文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现象很普遍。以前对其翻译的研究多停留在句子和术语的翻译上,认为只要把术语看懂了就能翻译,而没有去挖掘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使很多人认为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是一件很头疼的工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译者的知识结构

在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科技术语,虽然术语在整个文献当中所占的比例通常只占5%—10%左右,但这些术语的翻译往往影响到整篇译文的质量。因此,对原文文献的理解可以帮助译者节省时间,避免语言含糊不清而导致误解。这就要求译者好是既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又有的专业知识,而这样的译者目前仍然比较短缺。因此在翻译时可能会出现下面的问题。例如,Environmental-friendlyagriculture被译成“对环境友好的农业”,而实际意义是“生态农业”。

(二)词汇多重含义

英语词汇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多义词,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或上下文特定的术语,其含义各不相同。而很多词汇在农业科技英语的技术文本中的意义往往和普通词义有所不同。例如,“container”这个词通常使用的含义是“盒子,瓶子等,其中一些被保留,等等”,可译为“容器”,它在运输货物时则被翻译为“集装箱”,这就为翻译造成了困难。

(三)词汇空缺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语言反映了文化。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鲜的词汇。很多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的词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一些表达独特的民族特色的中国词汇在其他语言无法找到其对应的单词。例如,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三农问题”。这些特征词都很难找到适宜英文单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这是很容易出现的词汇间隙,增加了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的难度。

二、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

农业科技英语主要关注的是描述一个过程或现象、澄清的原理,或传递信息。此外,非语言表达,如图形、符号和公式,往往用以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张迎梅,2011)因此,根据农业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提出以下翻译技巧。

(一)使用大量的被动句使用

被动语态是农业科技英语的写作传统。被动句通常比主动句更短,更简洁。因为科学家们对行动和事实更感兴趣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动作的发出者大多数情况下被忽略。使用被动语态,确保实现更清晰的意义和更简洁的结构。采用被动语态倾向于传达客观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可在开始的时候通过被动的方式引入。因此,基于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在翻译的时候通常可以采取几种方式。

1.保留原文中的被动语态的主语,把句子翻译成汉语的被动句,通常在句中有“被……”“给……”“由”等字样。例如:PeopleaffectedbyE.Colibacteriaoftensufferfromuncontrolledexpulsionofbodywastes.被肠病原性大肠杆菌病毒感染的人经常会腹泻不止。

2.把原句中被动语态的主语转换成宾语,把被动语态成主动语态,并转化为一个句子没有主语。例如:Differentformsoffoot-and-monthdiseasehavebeenidentifiedinAfrica,Asia,EuropeandSouthAmerica.在非洲、亚洲、欧洲和南美洲已经确定了不同种类的口蹄疫病毒。很显然,被动语态在表达客观事实的时候非常有用,因此,为了实现客观性,被动语态在农业科技英语文本当中被广泛使用。

(二)名词化

名词化是农业科技英语的特色之一。名词化即把形容词、动词等非名词性的词语转换为名词,但表达同样的意思。名词化后的词语既可以起到名词的作用,也可以表达原本谓语动词或者形容词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使表达更客观化;更重要的是,其名词化后可以在名词之前或之后进一步加入定语修饰成分,从而可以使表达的信息更饱满更丰富。因此在农业科技英语的文本中,名词化的现象广泛存在。作为一个名词短语包括多个单词的意思,翻译起来很复杂,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结构。例如:Polycultureisthedominantfarmingsysteminmanyareasoftropics.这个例子当中,polyculture这个词的解释,简洁明了。

(三)广泛使用

一般现在时与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农业科技英语的文本通常是阐述科学发现、客观事实、原理或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等,这就不需要用多种时态来表达,而多用一般现在时。例如:Farmersalsofacethechallengeofkeepingtheirlandhealthy.这个例子当中,表达现在的事实和存在的问题用的是一般现在时,而要表达以前发生的事前则可以用一般过去时,不需要使用其他时态来描述。这样显得更客观不包含感情色彩。

三、结语

随着农业科技迅速发展和交流的增多,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从农业科技英语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其特点,造成翻译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技巧,希望对从事该领域的读者有所借鉴。但是这些对于解决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希望越来越多的语言和科技工作者能够把语言和农业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从而服务于祖国和人民。

农业论文:行政管理论文-我国农业结构及其变革中的问题

行政管理论文-我国农业结构及其变革中的问题

1.农业结构中的问题

(1)在种植业结构中:①粮饲不分粮食既作口粮;又作饲料,不仅既不经济,又不科学;而且增加了对土地和粮食供给的压力,妨碍养殖业的发展,甚至会抑制农产品质量的提高。②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当前,部分农产品销售不畅,出现“卖难”,除了流通渠道方面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出现了相对过剩。档次低、质量差的农产品如早稻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品种不对路的农产品.如桔子出现了大规模“卖难”。当然,这些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只是结构性、局部性的。总体来看,农产品的品种平衡仍是有余有缺,农产品的品质结构仍然呈现出品质不高、品质产品缺乏的特征。市场畅销的品质品种、品质产品中,品种更新赶不上品种退化;产品加工处理薄弱,等等。

(2)在养殖业(包括畜牧业、渔业等)结构中:①养殖业长期依附于种植业,缺乏独立化的格局未能根本改变,导致其饲养水平难以提高,管理方式难以改善,生产规模难以稳定扩大,产品质量难以稳定提高。②对养殖业产品的开发利用不充分,主要局限于食品类,而对蕴藏着巨大效益潜力的非食品类养殖产品的开发利用则严重不足。③畜牧业结构长期偏重于耗粮型的养猪业生产,对节粮型的食畜牧业和饲料报酬率、蛋白质转化率高的禽类生产发展不足。④渔业生产也有个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在农林牧渔业结构中:林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长期难以根本改观。改革以来在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中,林业的比重虽然一度有所提高,但其后又逐年下降。林业的比重1978年为3.4%,1997年仍然维持在这一水平。林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因此,林业的发展是农业稳定增长的保障,林业发展的滞后影响的不仅仅是林业自身。

2.农业结构变革中的问题

(1)市场信息不灵,导致决策选择失误。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具有即时性,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价格失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调整需要经过一定的周期,小规模兼业农户对于价格走势和市场潜力的反映较为迟钝,其经营结构的调整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模仿和从众倾向。上述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往往导致农业结构的调整此时一哄而起、彼时一涌而下的结局。甚至出现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按排生产,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生产什么就赔钱的矛盾格局。从而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和调整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2)行政干预多、示范引导少,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难以转化为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积极参与的过程。

(3)由于农村中介组织发展不足,农业结构凋整缺乏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持。

(4)政府对乡镇企业发展支持硬,对农业结构调整支持软,农业结构调整得不到税收、信贷、政策等方面的有效配合。

农业论文: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论文

随着我国的化运动的深入开展以及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集体经济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呼声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更多的农业生产机械投入到生产中去。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作用下,党和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国情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对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首次引入了要以水利农田和农业机械化生产两个方面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是作为改变我国农业生产落后面貌的方法与出路,收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同志提出了“农业化的发展根本出路就需要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这一理论基础。在这一时期,国家对于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尤为重视,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多种所有制经济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

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速度最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特点主要是农业现代化的投资又增添了更多的通道,不仅仅包括着国家投资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还包括着;个人投资建设以及集体经济等等多种投资渠道,不同形式的投资机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逐渐的由“国有体制”走向了“民办所有”。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农业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在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的农用拖拉机的数量每年都呈现增长的态势,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的保有数量成倍增长,彻底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人力生产为主”农业生产模式,逐渐的,我国的农业化发展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使得我国大量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2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2.1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以及生产资料的利用率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与机械化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证明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代表我国农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得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得到了提升。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可以在有限的农耕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农作物,达到了提高生产量的目的,与此同时,也改善饿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2.2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免受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由于我国大部分农耕土地都处于“季风区”气候条件变化莫测,我国利用了现代化的农业对农田进行了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业上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更打破了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的限制。例如:水利设施可以抵抗旱涝等自然灾害,温室大棚生产可以抵御寒潮霜冻的危害等等。在近几年来,更是引用了农用飞机撒药防治虫害的措施,更是很大程度上抵御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生产。

2.3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与劳动力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往往机械化生产是人力所不能代替的。一个机械的生产效率可以与十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力所比较。这样一个人控制机械生产其余的劳动力就可以参与到其他产业与行业中去,这样,农业机械化生产就可以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与生产力,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仅可以起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更多的产业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3结语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解放农村更多的生产力,使得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使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能够与世界相接轨,甚至可以走向更高的发展层面。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的生产会促进我国农业向着更加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农业论文:故障诊断技术农业机械的论文

1噪声监测

随着农业机械在工作时产生的机械振动,也会出现不同种类的音频的噪音。农业机械在正常运转时的噪音与故障时产生的噪音在音频上有很大的不同,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部位噪音的不同来分辨机械产生故障的位置。在农业机械使用时,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来辨别噪音:一是,人工检测法,主要是利用人的耳朵或者声音放大器等,针对机械发出的噪音来分辨机械的运转是否存在故障,并找出故障的大致位置。二是,频谱分析法,主要是在机械发出噪音的几个部位安装分析噪音的仪器,通过对采集噪音的级别和频率生成图谱[2],从而分析机械在运转时是否存在故障。

2红外测温

农业机械在工作时内部零配件会产生摩擦,红外测温主要是利用红外测温仪对摩擦的温度进行监测,通过检测,寻找机械内部是否存在温度异常的地方。红外测温仪会将监测处的温度仪数据的形式呈现在计算机的终端,如果机械的某个部位温度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提示使用人员[3]。这一诊断技术方便了工作人员及时维修设备,减少了事故的发生次数,并且将农业机械的损坏度降到了低,延长了使用年限。

3发展趋势

3.1通用机械诊断技术的引入

目前,我国的通用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应用与农业机械故障诊断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提取机械振动时产生的信号为主的基础诊断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将汽车部件的诊断技术移植到了农业机械上,其中包括了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以及控制理论等专业技术。二是,针对性的监测技术,就是关键部位的诊断技术,该技术可以提高对农机故障部位监测的性,更好的了解机械的内部情况。

3.2智能化程度的提高

随着农业生产的加快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的类型也变得多种多样,结构更加复杂,在操作时的智能性也不断增强,对于农业机械故障的诊断技术和日常的监测技术也愈发完善。在日后的农业机械诊断过程中,将会对故障的特点,选用针对性的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等智能化的故障诊断技术[4]。以现有的诊断技术为基础,根据农业机械化运行中故障产生的不同智能故障,研发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推动农机故障诊断技术的智能化、综合化发展。

3.3多种技术协调

随着农业机械类型的增加,其结构也越发的复杂化,使得农机故障的产生变得多样化,过去单一的解决措施已经不能满足农机诊断在现在的需求。为了针对性的解决农机的各类故障,采用多种诊断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各类诊断技术互相融合,已经成为了农机故障诊断技术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处理农机故障时,除了故障的技术诊断外,还兴起了多故障的诊断模式,将不同的诊断技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5],进而找出解决故障的新措施。这种诊断模式,大大的提高了故障诊断的性和解决效率,保障了农机的正常运行。结论由以上的分析可知,虽然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故障的诊断技术发展较快,水平相对较高,但是仍旧无法满足复杂多样的农业机械故障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所以,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入了解导致农机故障的原因,加大对农机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是保障农机正常运行,延长农机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

农业论文:农业补贴制度改革的论文

2015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在全国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后来,2015年11月中央两办在颁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就完善现行农业补贴制度问题进一步指出:“开展农业补贴改革试点,将现行的‘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直接补贴补、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优化补贴支持方向,突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持与现有政策的衔接,调整部分存量资金和新增补贴资金向各类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合理确定支持力度,不人为‘垒大户’”。新的农业补贴制度将于2016年在全国推开。如何落实这项改革,本人联系近年来涉农补贴工作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现提出一些建议,共决策者参考:

一、现行涉农直接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惠民工程,是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自**年起,国家实行粮食补贴政策,紧接着国家取消了延续2000多年的农业税,改变了过去国家对农民 “取”多 “予”少或只“取”不“予”的分配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最初,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只有粮食直补资金,其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通过改革把原来补在流通环节的钱拿出来直接补到农民手里,变暗补为明补。**年,随着煤电和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的种粮成本随之增加,中央又开始实施农资综合补贴,以缓解农民种粮成本的上升压力。十年多来,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标准由最初的20元/亩、30元/亩,增加到如今的20元/亩、103.4元/亩。2015年农资综合补贴按原标准的80%执行,每亩82.8元。2015年兴化市粮食直补面积和农资综合补贴面积分别为112万亩和125万亩,补贴总额达到2244万元和10369万元。此外,国家还实施良种补贴政策,水稻、棉花每亩15元,小麦、油菜、玉米每亩10元,2015年度全市补贴资金规模达到3103万元。现行涉农直补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为“四多四难”。

(一)补贴项目种类多,工作效能提升难。现阶段已实施的种粮补贴种类主要有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分水稻、小麦、棉花、玉米、油菜),而且补贴标准不同。面对这么多的补贴项目,很多农户根本弄不懂补的是什么钱,更搞不清哪一项补多少钱,其政策效能当然难以发挥。种粮补贴发放工作政策要求很高,程序严格,面积核实是其核心环节,但工作量很大,不便操作。一是从政策目标层面讲,由于每种补贴的政策目标不一样,计算补贴所依据(面积)的确认要求不尽相同,导致计算补贴面积在数量上的不一致,但从直观上讲,都是种粮补贴,致使农民不能理解。二是从部门职责分工层面讲,我省实际操作时,面积核实交由不同部门负责,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由农工办负责,良种补贴由农业部门负责,重复核实面积,而且数据信息质量并不能保障。三是从基层操作层面讲,大量补贴信息采集工作都需要由村会计来做,但由于村会计的业务水平一般较低,许多会计不会电脑,农户面积变动表格上报需要录入打印,一年至少有3次发放过程,只要发放一项补贴,填报、审核、公示、上报等流程就要走一遍,大量重复繁琐的工作,对基层村来说确实负担太重。

(二)面积核实矛盾多,实施环节操作难。导致种植面积与补贴面积差异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一是种粮补贴政策因素。我省的种粮补贴面积是以农业税计税面积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相结合确定。由于粮食的实际种植面积难以有效核实等原因,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以2001年税改确定的计税面积为依据,只进行了适度微调。实际种植面积与原来的计税面积本来就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土地承包制度因素。当初实行联产承包时,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耕地存在着较大的级差,当时土地还要承担税费和乡村提留统筹等经济负担,为了体现级差田块的经济负担公平,农民发明了以耕地级差等次优劣打折确定承包面积的办法,乡村按打折后的耕地承包面积分担税费等经济负担。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耕地负担取消后,打折扣除面积不享受补贴成了新的经济不公。三是镇村基层操作因素。多年来,由于经济建设等多种原因,实际种植面积与计税面积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粮食直补资金发放政策仍然要求以计税面积为依据。减少的面积还在享受粮食补贴,新增的面积却得不到补贴。据了解,少数地方干部出于地方利益保护,许多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养殖用地面积、工业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并没有从国家种粮补贴面积中核减。上述三个因素导致种植面积和应补贴面积成为扯不清的“两张皮”,造成了农民的误解,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难度,成为诱发农村社会矛盾信访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以兴化市中堡镇为例,粮食补贴面积占全部种植面积的87.95%,粮食补贴面积为3.65万多亩,而实际耕地种植面积为4.15万多亩,面积相差0.5万多亩。此外,补贴发放时间提前因素。国家要求在每年3月份之前就要将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这个时间农民到底要种植什么,章程还未拿定。对于种植面积村干部只能是凭经验“统计加估计”了,与实际种植面积有偏差在所难免。

(三)目标措施错位多,补贴对象厘清难。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不相匹配,导致补贴对象是谁难定的困惑。其一,现行国家种粮补贴政策的目的是:鼓励农民种植粮食,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享受补贴的对象理所当然是种粮农民。目前,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现象非常普遍,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农户之间的私下行为,情况极为复杂,变化也相当频繁,要想核准难度极大。把种粮补贴直接发放给种粮农户缺乏可操作性。一味强调把补贴发给种粮农民,必然陷入“应享受对象”困局而难以落实,影响农村稳定。从便于实际操作,种粮补贴政策明确要求:种粮补贴是以土地承包者为发放对象,或者按土地流转双方的流转协议处理。尽管把种粮补贴发放给土地承包权人,与出台政策的初衷不相吻合,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对此还是认可的,有利于农村稳定。这种结果对照政策目标有偏差,有违政策初衷。其二,在少数人地矛盾突出的村,为了照顾大部分农民的情绪,没有按照村民实际种粮的亩数发放补贴资金,而是按人口平均摊派发放国家粮食补贴资金,不种粮同样得到粮食补贴。

(四)权利义务失衡多,禁止抵扣收

缴难。种粮补贴是国家直接给种粮农民的经济补贴,而规费是依照相关政策规定向农户收取的费用,这两者的对象都是农民。一方面国家种粮补贴要求直接给农民,绝不允许代扣任何规费,另一方面省规定收缴的农业水费,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还有像里下河这样的水网地区洪涝频繁,由于镇村财力匮乏,镇政府为了组织抗洪排涝,向农民统一收取防汛排涝费用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之举。对于村干部来说,一个是给,一个是取,都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对于种粮农民来说,补贴和上缴为同一主体,一边是权利人,一边是义务人。收缴无法从直补资金中直接抵扣,给与取必须做二次工作,且取的难度很大,特别是“刁难户”只要权利不尽义务,引起其他干部跟风,基层干部工作难做,苦水多多。因此,有的村在落实种粮补贴时,采取“变通”的办法收取上缴,如通过扣取欠缴农户一定面积落实到其他好收取的农户名下,从中代扣代收上交款,但实际上也是一种违规行为。 二、对于落实好新的农业补贴政策的几点建议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的部署和要求,财政部、农业部已将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农业补贴政策。本人联系农业补贴政策实践情况,认为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应当做到“五个要”,即 “政策目标简明,补贴项目简并,乡村工作减负,基层矛盾减少,配套措施要到位”,才能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

(一)政策目标要简明。笔者认为,“政策目标简明”就是合理调整种粮补贴政策目标,今后农业补贴政策应当以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保护和建设为目标,无需以具体农业产品种植品种和农民生产收益为补贴对象。中央新的补贴政策已把“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以解决农业补贴政策目标与措施错位的问题。补贴受益人为确保耕地用于主要农作物种植的农村土地承包权人。

(二)补贴项目要简并。现行的粮食补贴种类多,与耕地面积相关的补贴项目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水稻良种补贴、秸秆还田补贴等,种类多,发放补贴的时间不一,要求不同,可发放的对象基本相同,不仅农民难于理解,而且补贴基础信息采集核实重复操作,工作量大,发放成本高。为此,中央在调整补贴政策目标的基础上,整合了补贴种类,简化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补贴资金要与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挂钩,并严格掌握补贴政策界限。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再给予补贴。中央决定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调整部分存量资金和新增补贴资金向各类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财政部和农业部两部明确要求:各地要从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的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三)乡村工作要减负。一是建立以实际种植面积为依据的补贴机制。地力保护补贴面积以实际种植面积为准,彻底消除补贴面积上的“两张皮”,以县为单位统一制定补贴面积核实办法,明确核实面积的主体及责任,将核实面积和发放资金的责任分离。实行面积一次性核实统计、补贴一次性计算、资金一次性打卡,可大大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量,也便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和监督。二是建立以农村土地承包确权面积为补贴依据的信息采集机制。**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国家将对农村土地承包权进行发证。2015年11月中央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明确和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法律效力,扩大整省推进试点范围,总体上要确地到户”。笔者以为,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结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网络系统,今后农业补贴数据,包括耕地地力保护和扶持农业规模经营的补贴依据,可从此系统中提取,再扣除渔业、林果业、养殖业及抛荒地等面积,最终确定农业补贴面积。今后补贴面积的增减依据主要是凭国土部门的批准和农经部门的验收文件等。三是建立补贴面积动态管理机制。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完成以前,要核实农作物种植实际面积,实际补贴面积不再受税改面积的限制,无论是税改内面积还是税改以外面积,只要符合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栽培要求的耕地都要计入补助面积,杜绝一切形式的“两张皮”。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加法,即把新增平整造地种粮面积、退林还耕面积、退牧还耕面积和退鱼还耕面积计入补贴范围,给予地力保护补贴。减法,即扣减农民建房占用、工业园区征用、国家重点工程征用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占用等已经不再种植粮食的耕地,再核减渔业、林果业、养殖业用地以及抛荒地面积,这些不再给予地力保护补贴。

(四)矛盾诱因要减少。一是补贴对象调整带来的诱因减少。由于新的补贴政策不对特定粮食品种进行补贴,享受补贴的面积不受夏秋两季农作物栽培周期影响,只以有没有种植农作物为补贴标准,补贴信息的稳定性较强,真实性便于核查,人为操作因素减少,自然减少矛盾滋生。二是补贴项目合并带来的诱因减少。补贴项目合并后,参与涉农补贴项目的部门就会减少,减少了多部门间的工作及补贴信息的扯皮,矛盾自然会减少。三是机制制约带来矛盾诱因减少。今后如果实现农业补贴面积从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管理系统中提取相关数据,再实现涉农补贴系统与农村承包土地管理系统数据自动比对,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对补贴数据真实性的审核,则可确保补贴数据的真实,大大压缩基层在补贴面积上人为操作的空间,从而减少矛盾滋生。

(五)配套措施要跟上。一是要加快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为农村基层集体产权交易(流转)提供服务,让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在交易中心内完成,推动农村集体产权交易行为实现法治、规范、有序。二是要加快农村土地产权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网络系统,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结果为依据,进行初始录入,内容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四荒地”使用权、农村集体水面养殖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用权等,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与维护。乡村组织要对耕地的使用和保护状况进行有效监控。今后,只要农村土地产权信息系统数据及时进行动态管理和维护,那么涉农补贴基础数据的真实性是有保障的。三是要加强农村合作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加强法人主体建设,进行实体化运行,规范化运作。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面积的确认要做到“一实二有”:经营主体实体化,产权流转有协议,信息平台有数据。一切假合作社、一切口头协议的交易行为均不予确认,防止少数人用数据/,!/骗取规模经营补助。四是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如抗旱排涝经费支出应当由政府来买单,抗旱排涝等公共服务支出不仅仅为了农业,其他产业同样也是收益者,何况农业还是个弱质产业,收益低,负担能力低,以田亩分摊有失公平。这些公共服务政府买单后,当然基层就少了一个向农民收缴的理由。

农业论文:有机农业发展模式调研论文

××县发展有机农业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近年来在实践中探索出“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了农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运作模式

该模式以订单为载体,对订单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户予以订单信贷支持,被当地农民形象地传颂为:“今天的订单、明天的存单”。

1、订单信贷与双重担保相结合支持订单企业。该县将破解订单企业融资难的路径确定在订单信贷与双重担保结合上。政府成立“订单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注册资金500万元,为订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当地人民银行推出“订单企业退税账户贷款担保管理办法”,由退税账户对订单企业贷款进行反担保。双重担保支持订单信贷与订单企业对接,既防范了订单信贷风险,又提升了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当地农业银行针对订单企业农产品收购期集中、瞬时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创新推出“简式快速通道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将商业性信贷的重点放在订单信贷上,同时增加订单项目的中长期贷款。

2、订单信贷与企业垫付相结合支持订单农户。该县将资金支持订单农户的路径选定在订单信贷与企业垫付结合上。当地农村信用联社根据订单企业的订单计划及实施情况,按信贷规定对企业垫付化肥、农药、种子和收购资金的缺口给予信贷支持,并在结算上进行监督,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同时,农村信用联社根据订单农户的需求分别进行信贷投入,包括订单农户农林牧渔项目的大额农贷,订单农户其它生产经营的小额农贷,订单农户套种订单品种的短期农贷等,并创新发放“农村党员创业贷款”和“农村妇女双学双比贷款”,发挥农村党员和农村妇女的创业示范作用。

3、规范管理与风险防范相结合支持订单信贷。信贷安全是“订单信贷+订单农业”模式运行的关键。当地人行在支持政府科学运作这一模式的同时,非常重视信贷创新与规范管理相结合,适时出台了四大管理举措,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定位管理。规定订单信贷对订单农业的供、产、销环节进行服务,实行归口经营、适当业务交叉。二是业务管理。规定订单信贷的短期信用和保障贷款方式,订单企业实行资质等级评定,订单农户实行信用等级评定。三是流程管理。订单企业实施授权授信和应抵尽抵方式,aa以上企业可在授信额度内周转使用,订单农户实行大、小额农贷方式,一次放贷利随本清,借新还旧须经报批。四是风险管理。建立和运作订单信贷的评价、监控机制。

4、资信评定与诚信建设相结合支持订单经济。该县将促进订单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的路径选择在金融信用环境建设上,当地人行作为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注重资信评定与诚信建设相结合。资信评定主要执行金融机构现行办法,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不同信用等级企业实行区别优惠待遇,对信用缺失企业实行相应惩诫手段;订单农户实行“文明信用农户”评定,配之以优惠政策。在诚信建设方面,坚持以订单为基础、信贷为纽带、诚信为核心,重点加强企业订单真实性、农户订单履约性、订单信贷安全性、订单农业集约性、订单经济市场性的“五位一体”建设,以确保订单经济的规范运行。

二、“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模式效应

该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自20__年推广“订单信贷+订单农业”模式以来,土地抛荒少了,有机农业超常发本文来源:文秘站 //展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1、订单信贷支持订单农业实现规模扩展。至20__年底,全县订单贷款余额8750万元,累计发放额32587万元,是当年有机农业产值的1.2倍。在订单信贷的强力支持下,有机农业推广到全县60%的乡镇,土地抛荒率由20__年山区的6.5%和平原的3%,分别下降到1.5%和0.4%;新增原生态有机产品种植土地17万亩,有机认证耕地23万亩,占全国的4%;通过德国欧格耳公司和欧盟国际生态认证中心认证的产品达34个,其中有机水稻5.1万亩,产量1.7万吨,有机农业产值25966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6.3%。订单农业的规模扩展,使××有机农业成为享誉江南的及时品牌。

2、订单信贷支持订单企业快速做大做强。至20__年底,该县订单企业由推广初期的2家发展到现在的1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具有自主进出口权的有机食品加工企业6家。在订单信贷的支持下,青叶有机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经过5年的发展,订单面积达38500亩,销售收入达11628万元,实现利税587万元,带动农户5500户,成为规模以上的订单企业。与20__年相比,目前该县订单企业资产增长近11倍,产值增加1.85倍,订单垫付资金增加7.11倍,实现税利增长3.5倍,解决下岗职工就业达8300人。

3、订单信贷支持订单农户收入明显增加。抽样调查的该县茭湖乡15家农户,原来种植传统水稻每亩收益700元,现在种植有机水稻每亩收益1500元,实行“草莓+有机水稻”、“草莓+草莓苗”、“有机毛豆+有机水稻”的套种方式后,收益达2850元,是传统水稻种植收益的4倍。20__年,该县大宗订单农产品中,有机水稻40000亩,有机毛豆2300亩, 有机木姜1420亩, 草莓500亩,帮助全县农民增收20849.4万元,其中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20__年,该县农民人均收入3556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发展有机农业所产业的收入占18%。

4、订单信贷支持订单经济形成长效机制。在订单信贷的支持下,该县订单经济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一是建立订单企业的支持机制,出台鼓励政策,外引与内联相结合,确保订单企业对订单农业的引领作用;二是建立订单农业的组织机制,农户自愿组织有机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订单农业的组织形式进行配套;三是建立科技帮扶的服务机制,通过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现有机农业生产与科研对接;四是建立有机农业的环保机制,县、乡、村、户四级设立监控体系和队伍,实现从种子、土地到餐桌的全程检测和监控;五是建立订单农业的促进机制,包括有机农田的基本建设、有机生态链的梯度转移和有机农业的新型套种方式。

三、“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实践启示

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特别是当前,国际粮价高涨,国内农业生产资料大幅涨价,如何进一步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尤为重要。该县“订单信贷+订单农业”模式发展有机农业,不仅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而且对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启示。

1、政府强力推进是关键。增加金融服务和信贷投入,改进农业经营方式并提高生产效率,政府强力推进是关键,归纳起来是“三个依靠”,即一是依靠科技帮扶,二是依靠市场机制,三是依靠金融支持。“三个依靠”中金融支持存有制度障碍,是政府强力推进的重点和难点。“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金融手段,化解了制度障碍,使金融支持发挥了促进金融资本与农业资本融合的功能,进而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集约与规模,确保了农业统筹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经营体制是重点。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必须有强力的金融支持。“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支持模式,对在现行农业生产关系基础上有效实现形式进行成功探索发挥了积极作用,归纳起来是“三个促进”,即一是促进组织建设,二是促进农业服务,三是促进教育培训。该县打造以“订单信贷+订单农业”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平台,进而建立以金融为纽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长效机制,对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3、改善金融支持是保障。完善支持农业的金融服务,包括整合现有金融手段、化解金融制度障碍和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支持模式,是对现有的部分金融手段进行整合,归纳起来是“三个抓好”,即一是抓好金融手段创新。该县实践表明,通过整合金融手段,同样可以起到化解现行金融制度障碍的效果;二是抓好金融风险防范。政府熟悉金融知识,尊重金融规律,促进金融创新,着力防范风险,是改善金融服务的关键;三是抓好金融生态建设。现代农业经济日趋成为商品经济、信用经济和法制经济,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生态作保障,否则传统农业发展不好,现代农业也发展不了。

4、坚持生态农业是方向。该县坚持“生态立县、有机富民”发展战略,实行生态农业发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的做法,对我省抓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至关重要,有必要将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其次,我省境内河流大多汇入鄱阳湖,降低农业污染不可忽视。各地在完成污水处理项目的同时,还可采用“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模式,在流域上游的丘陵山区加快推广有机农业,在流域的中下游按比例地逐步推行有机农业,确保流入鄱阳湖的水质达标,从而保护好鄱阳湖区域良好的生态体系。再次,可以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为契机,在全省开展金融支持农业的推广工作,通过整合现有金融手段,化解金融制度障碍,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进一步巩固我省农业的基础地位,真正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成为推动科学崛起的战略举措。

农业论文:农业补贴制度改革论文

2015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在全国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后来,2015年11月中央两办在颁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就完善现行农业补贴制度问题进一步指出:“开展农业补贴改革试点,将现行的‘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直接补贴补、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优化补贴支持方向,突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持与现有政策的衔接,调整部分存量资金和新增补贴资金向各类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合理确定支持力度,不人为‘垒[!]大户’”。新的农业补贴制度将于2016年在全国推开。如何落实这项改革,本人联系近年来涉农补贴工作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现提出一些建议,共决策者参考:

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惠民工程,是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自__年起,国家实行粮食补贴政策,紧接着国家取消了延续2000多年的农业税,改变了过去国家对农民 “取”多 “予”少或只“取”不“予”的分配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最初,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只有粮食直补资金,其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通过改革把原来补在流通环节的钱拿出来直接补到农民手里,变暗补为明补。__年,随着煤电和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的种粮成本随之增加,中央又开始实施农资综合补贴,以缓解农民种粮成本的上升压力。十年多来,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标准由最初的20元/亩、30元/亩,增加到如今的20元/亩、103.4元/亩。2015年农资综合补贴按原标准的80%执行,每亩82.8元。2015年兴化市粮食直补面积和农资综合补贴面积分别为112万亩和125万亩,补贴总额达到2244万元和10369万元。此外,国家还实施良种补贴政策,水稻、棉花每亩15元,小麦、油菜、玉米每亩10元,2015年度全市补贴资金规模达到3103万元。现行涉农直补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为“四多四难”。

(一)补贴项目种类多,工作效能提升难。现阶段已实施的种粮补贴种类主要有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分水稻、小麦、棉花、玉米、油菜),而且补贴标准不同。面对这么多的补贴项目,很多农户根本弄不懂补的是什么钱,更搞不清哪一项补多少钱,其政策效能当然难以发挥。种粮补贴发放工作政策要求很高,程序严格,面积核实是其核心环节,但工作量很大,不便操作。一是从政策目标层面讲,由于每种补贴的政策目标不一样,计算补贴所依据(面积)的确认要求不尽相同,导致计算补贴面积在数量上的不一致,但从直观上讲,都是种粮补贴,致使农民不能理解。二是从部门职责分工层面讲,我省实际操作时,面积核实交由不同部门负责,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由农工办负责,良种补贴由农业部门负责,重复核实面积,而且数据信息质量并不能保障。三是从基层操作层面讲,大量补贴信息采集工作都需要由村会计来做,但由于村会计的业务水平一般较低,许多会计不会电脑,农户面积变动表格上报需要录入打印,一年至少有3次发放过程,只要发放一项补贴,填报、审核、公示、上报等流程就要走一遍,大量重复繁琐的工作,对基层村来说确实负担太重。

(二)面积核实矛盾多,实施环节操作难。导致种植面积与补贴面积差异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一是种粮补贴政策因素。我省的种粮补贴面积是以农业税计税面积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相结合确定。由于粮食的实际种植面积难以有效核实等原因,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以2001年税改确定的计税面积为依据,只进行了适度微调。实际种植面积与原来的计税面积本来就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土地承包制度因素。当初实行联产承包时,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耕地存在着较大的级差,当时土地还要承担税费和乡村提留统筹等经济负担,为了体现级差田块的经济负担公平,农民发明了以耕地级差等次优劣打折确定承包面积的办法,乡村按打折后的耕地承包面积分担税费等经济负担。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耕地负担取消后,打折扣除面积不享受补贴成了新的经济不公。三是镇村基层操作因素。多年来,由于经济建设等多种原因,实际种植面积与计税面积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粮食直补资金发放政策仍然要求以计税面积为依据。减少的面积还在享受粮食补贴,新增的面积却得不到补贴。据了解,少数地方干部出于地方利益保护,许多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养殖用地面积、工业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并没有从国家种粮补贴面积中核减。上述三个因素导致种植面积和应补贴面积成为扯不清的“两张皮”,造成了农民的误解,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难度,成为诱发农村社会矛盾信访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以兴化市中堡镇为例,粮食补贴面积占全部种植面积的87.95%,粮食补贴面积为3.65万多亩,而实际耕地种植面积为4.15万多亩,面积相差0.5万多亩。此外,补贴发放时间提前因素。国家要求在每年3月份之前就要将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这个时间农民到底要种植什么,章程还未拿定。对于种植面积村干部只能是凭经验“统计加估计”了,与实际种植面积有偏差在所难免。

(三)目标措施错位多,补贴对象厘清难。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不相匹配,导致补贴对象是谁难定的困惑。其一,现行国家种粮补贴政策的目的是:鼓励农民种植粮食,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享受补贴的对象理所当然是种粮农民。目前,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现象非常普遍,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农户之间的私下行为,情况极为复杂,变化也相当频繁,要想核准难度极大。把种粮补贴直接发放给种粮农户缺乏可操作性。一味强调把补贴发给种粮农民,必然陷入“应享受对象”困局而难以落实,影响农村稳定。从便于实际操作,种粮补贴政策明确要求:种粮补贴是以土地承包者为发放对象,或者按土地流转双方的流转协议处理。尽管把种粮补贴发放给土地承包权人,与出台政策的初衷不相吻合,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对此还是认可的,有利于农村稳定。这种结果对照政策目标有偏差,有违政策初衷。其二,在少数人地矛盾突出

的村,为了照顾大部分农民的情绪,没有按照村民实际种粮的亩数发放补贴资金,而是按人口平均摊派发放国家粮食补贴资金,不种粮同样得到粮食补贴。(四)权利义务失衡多,禁止抵扣收缴难。种粮补贴是国家直接给种粮农民的经济补贴,而规费是依照相关政策规定向农户收取的费用,这两者的对象都是农民。一方面国家种粮补贴要求直接给农民,绝不允许代扣任何规费,另一方面省规定收缴的农业水费,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还有像里下河这样的水网地区洪涝频繁,由于镇村财力匮乏,镇政府为了组织抗洪排涝,向农民统一收取防汛排涝费用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之举。对于村干部来说,一个是给,一个是取,都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对于种粮农民来说,补贴和上缴为同一主体,一边是权利人,一边是义务人。收缴无法从直补资金中直接抵扣,给与取必须做二次工作,且取的难度很大,特别是“刁难户”只要权利不尽义务,引起其他干部跟风,基层干部工作难做,苦水多多。因此,有的村在落实种粮补贴时,采取“变通”的办法收取上缴,如通过扣取欠缴农户一定面积落实到其他好收取的农户名下,从中代扣代收上交款,但实际上也是一种违规行为。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的部署和要求,财政部、农业部已将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农业补贴政策。本人联系农业补贴政策实践情况,认为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应当做到“五个要”,即 “政策目标简明,补贴项目简并,乡村工作减负,基层矛盾减少,配套措施要到位”,才能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

(一)政策目标要简明。笔者认为,“政策目标简明”就是合理调整种粮补贴政策目标,今后农业补贴政策应当以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保护和建设为目标,无需以具体农业产品种植品种和农民生产收益为补贴对象。中央新的补贴政策已把“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以解决农业补贴政策目标与措施错位的问题。补贴受益人为确保耕地用于主要农作物种植的农村土地承包权人。

(二)补贴项目要简并。现行的粮食补贴种类多,与耕地面积相关的补贴项目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水稻良种补贴、秸秆还田补贴等,种类多,发放补贴的时间不一,要求不同,可发放的对象基本相同,不仅农民难于理解,而且补贴基础信息采集核实重复操作,工作量大,发放成本高。为此,中央在调整补贴政策目标的基础上,整合了补贴种类,简化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补贴资金要与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挂钩,并严格掌握补贴政策界限。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再给予补贴。中央决定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调整部分存量资金和新增补贴资金向各类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财政部和农业部两部明确要求:各地要从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的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三)乡村工作要减负。一是建立以实际种植面积为依据的补贴机制。地力保护补贴面积以实际种植面积为准,彻底消除补贴面积上的“两张皮”,以县为单位统一制定补贴面积核实办法,明确核实面积的主体及责任,将核实面积和发放资金的责任分离。实行面积一次性核实统计、补贴一次性计算、资金一次性打卡,可大大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量,也便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和监督。二是建立以农村土地承包确权面积为补贴依据的信息采集机制。__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国家将对农村土地承包权进行发证。2015年11月中央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明确和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法律效力,扩大整省推进试点范围,总体上要确地到户”。笔者以为,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结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网络系统,今后农业补贴数据,包括耕地地力保护和扶持农业规模经营的补贴依据,可从此系统中提取,再扣除渔业、林果业、养殖业及抛荒地等面积,最终确定农业补贴面积。今后补贴面积的增减依据主要是凭国土部门的批准和农经部门的验收文件等。三是建立补贴面积动态管理机制。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完成以前,要核实农作物种植实际面积,实际补贴面积不再受税改面积的限制,无论是税改内面积还是税改以外面积,只要符合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栽培要求的耕地都要计入补助面积,杜绝一切形式的“两张皮”。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加法,即把新增平整造地种粮面积、退林还耕面积、退牧还耕面积和退鱼还耕面积计入补贴范围,给予地力保护补贴。减法,即扣减农民建房占用、工业园区征用、国家重点工程征用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占用等已经不再种植粮食的耕地,再核减渔业、林果业、养殖业用地以及抛荒地面积,这些不再给予地力保护补贴。

(四)矛盾诱因要减少。一是补贴对象调整带来的诱因减少。由于新的补贴政策不对特定粮食品种进行补贴,享受补贴的面积不受夏秋两季农作物栽培周期影响,只以有没有种植农作物为补贴标准,补贴信息的稳定性较强,真实性便于核查,人为操作因素减少,自然减少矛盾滋生。二是补贴项目合并带来的诱因减少。补贴项目合并后,参与涉农补贴项目的部门就会减少,减少了多部门间的工作及补贴信息的扯皮,矛盾自然会减少。三是机制制约带来矛盾诱因减少。今后如果实现农业补贴面积从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管理系统中提取相关数据,再实现涉农补贴系统与农村承包土地管理系统数据自动比对,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对补贴数据真实性的审核,则可确保补贴数据的真实,大大压缩基层在补贴面积上人为操作的空间,从而减少矛盾滋生。

(五)配套措施要跟上。一是要加快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为农村基层集体产权交易(流转)提供服务,让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在交易中心内完成,推动农村集体产权交易行为实现法治、规范、有序。二是要加快农村土地产权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网络系统,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结果为依据,进行初始录入,内容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四荒地”使用权、农村集体水面养殖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用权等,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与维护。乡村组织要对耕地的使用和保护状况进行有效监控。今后,只要农村土地产权信息系统数据及时进行动态管理和维护,那么涉农补贴基础数据的真实性是有保障的。三是要加强农村合作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加强法人主体建设,进行实体化运行,规范化运作。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面积的确认要做到“一实二有”:经营主体实体化,产权流转有协议,信息平台有数据。一切假合作社、一切口头协议的交易行为均不予确认,防止少数人用数据骗取规模经营补助。四是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如抗旱排涝经费支出应当由政府来买单,抗旱排涝等公共服务支出不仅仅为了农业,其他产业同样也是收益者,何况农业还是个弱质产业,收益低,负担能力低,以田亩分摊有失公平。这些公共服务政府买单后,当然基层就少了一个向农民收缴的理由。

农业论文:论我国农业补贴制度法学的论文

农业补贴法律制度正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自19世纪末美国农业基本实现商业化以后,美国就是一个农产品周期性过剩的国家。因此,在30年代初,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制定以支持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农业调整法》,从农业资金、粮食储备和农产品市场销售三个方面入手,实行支持与保护本国农业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

农业补贴法律制度虽然源起于美国,但对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进行系统的研究却是始于1962年欧共同体“共同农业政策”(CAP,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道路上,首先取得进展的是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而农业一体化是欧共体成员方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实行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法国、荷兰和意大利是农业一体化的积极鼓动者和支持者。在60年代初,这三个国家的谷物、畜产品和蔬菜及水果生产出现大量过剩,但没有销售市场,在世界市场上经不起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农产品的竞争。因此法国在荷兰的支持下要求彻底实施农业一体化,这样,欧共体六国于1962年1月14日通过了一个“建立农产品统一市场折衷协议”,即欧共体最初的共同农业政策。日本在战后50年间迅速工业化,但始终采取以国家财政扶持本国农业发展的政策。1969年日本粮食(大米)开始剩余后,继续采取对大米实行高价格补贴的政策。即使政府感受到开放国内粮食市场、国内粮价与国际市场严重脱节及财政负担日渐沉重等压力,作为世界较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仍采取用国家财政支持乡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维护农业资源环境的农业保护政策。与此同时,自20世纪上半世纪,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农业都普遍实行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政策,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开始在很多国家得以建立和发展。只不过由于各国经济实力和经济产业特点的差异,各国对农业实现保护的力度和方式都不尽相同。

农业技术论文: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长江流经宜昌段后,沿荆江进入一个相对低缓的地带。其间河网密织、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湖泊型湿地景观。明清以来,迫于人口压力,人们对该湿地地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开垦,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的发达地区。针对这片开垦地域农业面临的各方面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将国际上的“湿地”概念引入到对本地区农业的研究上,相继提出了要发展湿地农业的思想 湿地农业技术论文:江汉平原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长江流经宜昌段后,沿荆江进入一个相对低缓的地带。其间河网密织、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湖泊型湿地景观。明清以来,迫于人口压力,人们对该湿地地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开垦,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的发达地区。针对这片开垦地域农业面临的各方面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将国际上的“湿地”概念引入到对本地区农业的研究上,相继提出了要发展湿地农业的思想[1~5]。我们在完成中日技术合作“湖北省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综合开发计划”和湖北省“九五”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对江汉平原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建立我国南方湿地农业技术体系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湿地农业”的提出

“湿地农业”的概念是在“湿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是湿地的基本特征。国际上提出湿地的概念,主要是鉴于该类自然资源对调节自然环境和保护生物物种的重要性,即所谓“大地之肾”的特点提出来的,其核心是要加强对湿地的保护[6~7]。但对我国江汉平原乃至长江流域来讲,近600年来,已有大片的湿地被开垦成了以水稻田为主的人工湿地,该湿地的主要功能已转变成农业经营的基础条件、生产农产品的功能上来。在该地区农业经营中,除要保护好依然存在的部分自然湿地、发挥湿地的生物和生态功能外,农业的经营本身还或多或少受到本区湿地特征的影响,如何根据其特点进行农业经营、处理好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湿地农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针对南方多雨的特点,在有效排水和农业利用上就创造了一套成功的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着名的“桑基鱼塘”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区则有所谓“圩田”利用方式。而在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则是以湖垸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占优势。而且这部分地区在我国农产品生产上的地位十分突出。相对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干旱农业而言,我国南方湿地季风气候条件下湖泊湿地地区的湿地农业,还面临着一系列特有的问题与挑战。开展湿地农业研究意义十分重大[8~13]。

2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特点

在低湿地上之所以短期内发展了出色的农业,固然与人口压力密切相关,但也与其具有独特的优点息息相关。江汉平原地势平坦 本文来自 //,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土地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宜于农作;交通发达,综合经济实力雄厚,湖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大都位于江汉平原地区之内。但是在20世纪50~80年代期间,江汉湖泊数量和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骤增,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化。农业灾害,包括洪、涝、渍、干旱、病虫、冷热等日益严重,农业耕作和生活的设施水平与条件十分恶劣,农业的结构单一,劳动生产力与土地生产力徘徊不前,农业资源浪费严重,比较效益低下。形成了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基本背景[10,12]。江汉平原的湿地农业还具有一些具体特点。

2.1垸田特征

江汉平原湿地垦殖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大量垸田的产生。所谓垸田,就是人为地由湖边向湖心通过建立堤坝、排干湖水,建立相应的水利设施,即所谓“围湖造田”形成的农田。在地貌上就自然形成了一个个由人工开挖形成的水系相对独立的垸落。从大的方面来看,垸田由于开垦历史不同,所属各异,因而垸落与垸落之间形成各种人为的隔离和阻碍,道路和水系混乱,不利于农田作业以及灌溉、排水与行洪。每逢5~10年一遇的大雨,往往形成大面积内渍[1,14]。

垸田的另一特征是土壤长期接纳河流冲积物和湖渍物,因而表现为土体深厚、有机物丰富、土壤潜在肥力高但有效肥力低。由于其土地平整与水利设施大都不充分,因而排水不良。春季土壤升温慢,形成所谓“冷渍田”。此外,还有一部分低湖田表现为土壤粘粒成分含量高、土壤结构不良。从土壤营养上来看,该地区土壤严重缺磷和缺锌[4,15]。

2.2地貌和生态上的分异特征

江汉平原的农田多由湖泊开垦形成,在地貌和生态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王克林等在对洞庭湖湿地进行探讨时指出了洞庭湖区具有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的特点。并将该湿地归纳成3个圈次,即1)内环敞水带;2)中环季节性淹没带;3)外环渍水性淹没带[2,8]。蔡述明等在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监利新兴垸进行的研究阐明了四湖地区“湖垸同体”,从湖边到湖心可分为9种农业利用地貌类型的规律[4]。我们通过对典型碟形洼地——高场示范区的剖析,观察到一个没有彻底完成垦殖过程的低湖地在多个土壤特征上(地下水位、土壤剖面结构、土壤机械构成、土壤营养、土壤温度和综合土地质量)存在明显的梯级递变,因而其适宜的农业利用价值也是不同的。

2.3灾害加剧与生态脆弱化特征

由于本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程度日益加剧。主要灾害有洪灾、涝渍、干旱和病虫灾害等[16~18]。叶柏年等在分析湖北省旱涝发生情况时,论述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灾害日益加重,如1980、1982、1983、1991、1993、1995、1996、1998年均为特大洪涝年,每年因洪涝使农田成灾面积均超过66.7万hm的标准,平均两年就遇一次,其中1991年农作物受灾174.97万hm,农业损失55亿元。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旱灾面积增加1.28倍,涝渍面积增加1.67倍。

王学雷等对江汉平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过专题论述[19]。除上述以洪涝为主体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外,江汉平原还面临严重的生态脆弱化问题。包括,1)耕地面积日减,人口骤增,土地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2)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物理结构劣化,生产性能下降;3)生物多样性下降,时有暴发性或毁灭性病虫害发生;4)水体面积减小,湖水水质下降,渔农矛盾日渐突出;5)农业内部结构单一,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低,农业经济再生产难以完成;6)农业设施老化,基本建设严重落后,农民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等等,应该说湿地地区的农业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3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局部性、季节性水环境恶 化是南方低湿地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位于该地区的以湖泊为主体的自然湿地既是当地农业的重要环境,又在该地区整体的水资源调度和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从整体上来认识南方低湿地区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力开展湿地农业技术研究。

3.1湿地农业关键技术的探讨

“九五”期间,我们对农业湿地中的主体——涝渍地合理开发利用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关键技术包括:

(1)涝渍地农业小区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与实施研究建立了两个分别代表典型“湖积地”和“冲积地”的涝渍地改良综合开发示范区,在示范区的综合整治与开发规划中提出了以“单元水系”为基本单位整治涝渍地的观点,将农田基本建设作为整治涝渍地的先决手段。规划中还引入了日本区域排水规划的数理模型与土地分析的“数量化理论ⅰ”,实践证明上述两种方法对江汉平原湿地地区微地域特点的分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还将高场示范区的开发模式总结为“农田整备 梯级开发”,岑河示范区的开发模式为“农田整备 优化模式”[22~24]。

(2)涝渍地排水改良技术

湿地农业中农田的排水是一项关键技术[25~27]。研究开发和引进了适合于湿地农业小区排水的数学模型以及农道、沟渠、土地平整的工程技术参数。深入探讨了农田涝渍相随的作用过程和主要作物棉花、大豆、油菜在关键生育期的排渍标准和涝渍排水综合控制指标[28]。

(3)涝渍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术

选择典型地域对近20年来大范围的江汉平原湿地农田土壤肥力动态演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采用土壤系统分类法,对涝渍地的土壤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找出了不同类型涝渍土壤的特征与利用方法。探讨了涝渍地土壤的分布与肥力演变规律。

(4)适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发现、引进与鉴定

对多种水生经济植物莲藕、芡实等的适宜特性进行了鉴定。发掘并开发了新鱼种——月鳢,继续扩大了对适宜于湿地的早熟西、甜瓜品种的筛选,选出适合于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黄宝石”、甜瓜“丰甜1号”。引进筛选出“两优培九”和“丰两优1号”等品种作为湿地高产品质水稻换代“组合”。

(5)主要作物抗涝渍的机理及抗渍高产栽培

重点对水稻、油菜等作物不同抗(耐)性品种间差别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一套本地区水稻的抗渍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认为栽培上应重点抓好品种筛选和育苗技术两个环节[29]。

(6)涝渍地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重点对涝渍地上易发生的稻飞虱、稻螟和纹枯病、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进行跟踪调查,以有效排水和节水灌溉为出发点,探讨了病虫草害综合防除策略。

(7)涝渍地生态环境异化评价及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环境异化程度在日益加重,环境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治理策略既要注重缓解环境压力,也要注意照顾当前经济发展,要做到二者的良性互动。

(8)涝渍地高效农业模式研究

湿地良好的土壤潜在肥力和充裕的光、温、水等自然资源为本地区农业的主体产品开发和农田多熟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自然条件[5,30~32]。以“麦—瓜—稻”模式为基础,面对新的农村形势,新创了4种高效农业模式。这4种模式是系统针对本地区爽水型高产水田、旱田、农牧肥结合以及保护地栽培方式分别形成的,在生产中已得到迅速推广。

3.2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模式探讨

湿地农业模式总体上可分成农田高效农业模式,农林间(混)作模式,水体养殖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和碟形地域梯级开发模式等5类。每一类有若干种形式的模式。主要模式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种:

(1)适宜于中小水面的分层混养模式;

(2)适宜于连片池塘的鱼、猪—禽复合混养模式;

(3)适宜于大中型水面的网箱养鱼与流水围栏精养模式;

(4)野生水生植物人工种植园模式;

(5)适宜于河滩湖滩季节性淹水带的耐渍经济植物模式;

(6)低湖田鱼—稻—藕共生模式;

(7)湖区生态公园观光农业模式;

(8)适宜于大面积低湖田的一季中稻模式;

(9)适宜于典型碟形洼地的梯级开发模式;

(10)适宜于高产爽水区的多种农田高效种植模式,包括:麦—瓜—豆—稻模式;油—瓜—稻模式;菜—甜瓜—杂交棉模式;大麦=玉米 绿豆—晚稻—畜禽模式。

优化模式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尤为显着[3,5,33~36]。

3.3湿地农业的若干技术难题

纵观江汉平原过去几十年来的研究,湿地农业的技术研究多集中在点、区或者局部技术环节上,成绩很大但有所偏颇。今后应加强如下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1)关于湿地农作区国土综合整治,即生产、泄洪和湖区水面面积的合理比例及其规划建设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湖泊面积还在继续减少,减少的部分主要用来作渔业养殖用。与低湖农田的利用方式相比,渔业养殖兼顾了蓄水、生产和调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功能,生态与经济效益显着,因而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但江汉平原全域内土地面积如何在生产、泄洪和湖区水面之间分配出一个合理的比例,并通过具体地规划、布局(该布局还应该与相关的水利、农业设施相匹配),是今后湿地农业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应该学习日本“土地改良区”的做法,大范围统一规划,整体分区建设;通过立法, 本文来自 //,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集中来自于国家、地方和农业经营者的有效投资;规划与建设必须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保护的有机结合。

(2)关于拳头产业的选择与培育。要在减轻涝渍为害的同时,充分发挥湿地地区多水与土地肥沃的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建立相应的品质、名牌商品基地。而这一方面恰好是江汉平原湿地农业过去的薄弱环节。具体来讲,需水较多的水稻、油菜,水生动物(鱼、鸭、鹅等)养殖,水生经济植物产品是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但一直以来未形成相应的产业和产品优势,今后应重点研究其从基地化生产到加工、包装和销售一体化的技术,形成湿地农业的特色。

(3)关于恢复优美环境与确保食物安全。江汉平原的地理特点决定了该地区各种用水可能在不同区域之间产生多次循环使用,而且人畜饮水、农业灌溉用水与生活排水之间极易相互混杂。以水作媒介,农药、化肥及有机污染物容易得到迅速传播与分布,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大面积污染,进而导致对农产品的污染。在江汉平原这个传统的农业集约区和国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何保障农村广大土地以及农产品免遭污染,改善农业从业者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将是今后湿地农业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