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业人口比例较高,所以稳定农业,保障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和粮食安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按现行水价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农业供水实行成本定价,从理论上讲,这既符合国家政策又能被农户接受.
农业毕业论文范文

农业毕业论文范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管理论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午,汪恕诚部长做了一个非常重要、十分深刻的报告,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明年和今后的水利工作进行了的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照会议安排,我就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谈几点认识。

一、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更新和完善水利发展观念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国外经济发展经验,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反映了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趋势。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也是水利改革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工作,必须树立六个观念:一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确保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用水安全;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在水利建设中避免和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和自然的侵害;三是节约资源的观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树立节水意识,完善节水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是保护环境的观念。水是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最基本要素,要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正确处理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维系河流健康生命;五是统筹发展的观念。根据流域、区域、城乡和东中西部发展对水利的不同需求,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科学确定水利发展目标、速度、规模和水平,促进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六是改革创新的观念。深化水利改革,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健全法制,强化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水利依法行政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98’大水以来,水利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利部党组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水利工作的实际出发,在系统总结多年治水实践的基础上,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近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一治水思路贯彻了中央水利工作方针,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直接体现。

几年来,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水利改革与发展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一是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98年以来,中央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400多亿元,年均投入300亿元以上。长江干堤加固等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南水北调和治淮建设启动,农村人饮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二是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流域管理体制改革、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农村水利改革、水价改革推进;三是依法治水力度进一步加大。水法规体系和水行政执法体系逐步健全,科学、民主、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四是水资源管理得到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张掖等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黑河、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引江济太、引岳济淀、扎龙湿地补水等取得显著成效;五是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水利专项规划取得重要成果,重点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步伐加快。

但是,从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来看,水资源承载能力下降,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江河防洪标准偏低,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频繁的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水环境的总体状况尚未得到根本好转;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水利改革与发展自身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认识还不尽一致,贯彻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及安全隐患等问题较为突出,公益性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维护补偿政策尚未到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约束尚未消除,水利的社会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亟待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较低,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水库移民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基层水管单位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亟待改善。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中央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将水利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位置,国家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后,仍将继续保持较大的中央水利投资力度,水利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迎难而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解决水利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水利发展目标和任务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总的来说,就是要把握一条主线,突出三个抓手,明确五个目标,构建六大体系。

把握一条主线。就是要在水利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着力解决好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突出三个抓手。一是加快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及时要务,也是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才能提高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二是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加快水利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建立水资源和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机制,才能完善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水行政管理体系;三是强化管理。管理是提高效益的基础,也是保障水利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强化管理,才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才能使水利工程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才能提高水利管理部门驾驭水利工作的能力。

明确五个目标。一是保障饮水安全。把保障饮水安全、保护人的健康生命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和突出重点,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改善供水水质,保护饮用水源,切实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保障防洪安全。以大江大河治理为重点,提高重要防洪保护区、重要城市和重要地区的防洪减灾能力,将洪涝灾害损失减少到低程度;三是保障粮食安全。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提高农田灌排能力和农业用水效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四是保障经济用水安全。以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重点,满足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战略布局对水的需求;五是保障生态用水安全。以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为重点,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维系河流健康生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构建六大体系。一是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坚持给洪水以出路的原则,通过河道整治、堤防加固、控制性枢纽、蓄滞洪区建设等工程措施,结合洪水风险管理、洪水预警预报、防洪调度指挥等非工程措施,构建较为完善的江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二是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的原则,通过大力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兴建南水北调等跨流域和区域调水工程,形成四横三纵、东西互补、南北互济的全国水资源配置格局,结合骨干水源工程、各类蓄引提工程建设及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构建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三是农村水利保障体系。坚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与改善生活条件同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结合人畜饮水、节水灌溉、雨水集蓄、牧区水利、农村水电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农村水利保障体系;四是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通过严格的水功能区划管理,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水质监测,加强对重要水源地和地下水的保护,逐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结合水污染治理,加大中水回用力度,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构建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五是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坚持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坡改梯、淤地坝、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结合退耕还林和封禁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对重点水土流失区和生态脆弱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六是水利现代化保障体系。坚持以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原则,通过建立水文水资源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结合水利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构建水利现代化保障体系。

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要着力做好六项工作。

及时,抓好规划的制定和前期工作,打造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整体框架。一是制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总结“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分析水利发展面临形势,明确水利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布局、重点和措施,为“十一五”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规划依据;二是编制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在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做好水资源配置工作,根据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状况,科学制定主要江河水资源分配方案,为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水资源提供规划支撑;三是做好防洪规划的审查报批工作。尽快形成全国和流域防洪规划成果,为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确立洪水管理制度提供规划基础;四是加快重要流域、区域规划及专项水利规划的编制,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的法律地位,抓好各项规划的实施;五是加快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为实现水利规划目标和保持稳定的水利建设规模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可持续发展水利基础。一是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重点解决农村群众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及血吸虫病区等水质不达标和局部地区的饮水困难问题;二是加快以治淮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实施重点河段的堤防建设、河势控制和清淤疏浚,加大重点海堤建设力度,加强重要跨界河流整治及国土防护,重视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三是加快南水北调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搞好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建设甘肃引洮等一批区域性调水工程,积极开发利用雨洪资源和非常规水资源;四是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在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新建一批大型灌区,对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加强牧区水利建设;五是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水利枢纽建设。尽快完成及时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第二批除险加固任务。按照水库建设规划,加强新建水库的论证和审批工作,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新建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妥善处理水库移民安置、征地补偿和后期扶持等问题;六是加快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搞好黄河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继续实施塔里木河、黑河、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七是加强农村水电和电气化建设。加快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步伐,实施光明工程,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用电困难;八是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继续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信息网络建设,加强重点流域、区域、城市及骨干水利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水利建设要注重向西部地区倾斜,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水利援藏、水利定点扶贫和水利血防等工作。

第三,加快各项水利改革,理顺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体制机制。一是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流域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加快区域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对涉水事务实行统一管理;二是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水利投资体制,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切实加强水利资金管理;三是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水利项目“代建制”,规范水利建设市场,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加快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建立工程管理和维护的投入机制,落实管护经费,推进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加强经营管理,确保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效益的发挥;四是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探索准公益性水利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完善水利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体制;五是推进农村水利改革。大力推行灌区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用水户参与或直接管理。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六是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有利于节水的水价形成机制,推行阶梯式水价,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和生态环境恶化地区,要逐步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第四,强化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管理模式。一是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开展洪水风险分析评价,建立国家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完善蓄滞洪区管理制度,提高蓄滞洪区管理运用调度能力;二是建立国家水权管理制度。抓紧制定国家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实现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建立水权转让制度,培育水市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三是建立水资源节约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在农业节水方面,建立先进的灌溉用水制度和城市、工业补偿农业节水机制,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在城市和工业节水方面,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推广节水技术和器具,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四是建立水资源保护制度。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确定水域纳污能力,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入河排污口登记及审批制度,加强重要水功能区和重要入河排污口的监控。

第五,加强水利政策法规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法制保障。抓紧完善《水法》、《防洪法》的配套法规,研究制订水利建设的征地补偿、移民安置、生态保护等政策措施,争取尽早出台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新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加强水政执法体系建设,规范水事行为,提高执法能力。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水平。

在此,我想再重点强调一下移民和生态问题。当前,移民和生态问题已成为事关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水利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移民安置和生态保护。根据移民安置环境容量,科学确定移民安置方案,打足移民安置投资概算,保障移民合法权益。要完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妥善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移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理念,新建水利工程要认真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已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利影响的,要在科学论证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第六,加强科技创新和队伍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活力。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攻关,抓好水利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加强水利队伍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培养高素质水利人才,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把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是各级水利部门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农业毕业论文范文:节水农业发展论文

1.缺乏指导节水农业发展的宏观区划和规划

当前我国发展节水农业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具体表现在有些地方不顾客观规律、不考虑本身条件,而是按主观愿望办事,在那些适合某种节水农业措施或已有某种节水农业措施的地方,不作周密分析,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又去发展另一种节水农业措施;在那些水源极为贫乏,开采难度很大而适合发展雨养农业的地方,却不顾一切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或不考虑自身经济实力和农民接受能力,一味追求高新技术,造成盲目投入或重复投入等不良后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指导节水农业发展的宏观区划和规划。各种节水农业措施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而定。因此,极有必要从宏观上在全国范围内研究节水农业发展的规模、类型、标准、潜力、效益和政策等问题,为决策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

一个国家或地区,采取什么技术路线和战略措施实现节水农业,对节水农业发展关系极大,必须对与节水农业有关的各种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论证,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体规划,以指导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土地条件、气候条件和水资源条件。如在土地条件中,坡度大的山区丘陵区、土壤渗透性大的地区都适宜发展喷灌,而平原地区、特别是井灌区宜发展管道灌溉和渠道防渗。在气候条件中,多风地区不适宜发展喷灌,气候特别干燥蒸发很大的地区,必须认真考虑喷灌蒸发损失的问题。水资源条件主要考虑缺水程度,在严重缺水又需要发展灌溉的地区,应选择节水率高的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或滴灌。技术因素包括采用何种节水灌溉技术,当前可供选择的有对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进行改造,如在井灌区实现管道输水,渠灌区衬砌渠道,大畦改小畦,采用节水灌溉制度等;运用新的灌水技术如喷灌、微灌、膜上灌及波涌灌等;采用综合节水技术,即在灌溉中同时采用工程、生物、管理等措施使之更加节水,如在实行灌溉的同时,选用耐旱品种、培肥改土、田面覆盖、加强用水管理等可较大幅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社会因素主要应考虑灌溉发展的历史背景、作物布局、国力与经济水平以及科学管理能力。在国外,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发展节水农业的宏观决策很重视,结合本国的特点确定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灌溉规模很大,以引地表水灌溉为主,但国力有限,走的是改造更新传统的灌溉系统,发展节水地面灌溉技术为主的道路。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国,灌溉规模较小,水源短缺,但经济实力很强,则以喷灌、滴灌等高新技术作为其实现节水灌溉的技术路线。美国、前苏联等国,地面灌溉规模宏大,且经济实力与技术实力雄厚,既注意改造原有的地面灌溉系统,又大规模发展喷、滴灌等先进技术,既注意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又注意结合灌溉采用农业措施和用水管理措施,走的是综合节水农业的新路。

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节水农业到底应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同样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极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研究制定节水农业规划,以便针对我国的特点,对不同类型区实行分类指导,提出发展节水农业的总体规划,避免在发展上产生盲目性。

规划要在区划的指导下进行,计划要根据规划来安排,可通过调查研究,先制定节水灌溉区划,然后在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对节水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分析研究后,再制定节水农业规划。节水农业规划的内容包括:

(1)通过水资源、土地资源、作物结构、产量水平、需水量、灌溉农业现状及发展预测等因素的分析,分区评价水土资源的平衡状况和节水农业的必要性,以及节水农业应达到的程度和规模。

(2)通过对灌区历史和现状的调查,研究现有灌区的特点、形式及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分析灌区面临的问题以及农业生产发展对灌溉的要求。

(3)统一节水农业的衡量指标及其定义,确定指标的定量,研究制定我国现阶段应参照的节水农业标准体系。

(4)通过对水土资源平衡和农业发展要求、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节水的投入产出、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以及各种节水农业模式的已有经验等诸因素的论证评价,提出选择确定节水农业途径的原则及分析程序。

(5)根据节水农业的特点,研究确定分区要素和指标,进行节水农业分区,以指导各个不同类型区节水农业的发展。

(6)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制约节水农业发展的因素,制定节水农业的规划,提出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节水农业需要发展的规模和相应的投入。

(7)提出今后发展节水农业的对策建议。

2.没有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节水农业标准和定量指标体系

尽管目前采取的节水农业技术措施很多,但节水节到什么程度才算节水,效益高到什么程度才算高效,用哪些指标来衡量,国内外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前国内大多以工程形式来定,如实行喷、微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或大畦改小畦即为农业高效用水。由于没有一个定量的概念,工程之间的标准相差很远。有的地方将喷灌机拥有量乘上理论控制面积即为喷灌工程面积;有的管灌工程亩均管长只有2~3m地埋管,有的甚至1m也没有,全部为地面软管;渠道防渗到达什么程度才算合格也无法衡量。有不少所谓节水工程,由于片面追求降低投资,工程非常简陋,节水效果甚微;有的只采取某种单项技术措施,虽然少用了灌溉水,但效益提高不大。这些都给发展节水农业宏观决策带来一种虚假的印象,即发展节水农业只需很少的投入。如果不能用科学实事求是的方法反映节水农业的标准,将会给全国统筹安排带来困难,直接影响到节水农业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当前我国大规模发展节水农业的计划正在起动,为指导全国节水农业的健康发展,保障节水农业工程的质量,制定我国节水农业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

由于节水农业包含从水源到输配水、灌水、管理及作物耗水等环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又差异较大,节水农业的形式和规模亦不相同,因此节水农业绝不能用单一指标来衡量,应该是一个体系,包含有一整套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指标内容。又由于节水农业高效用水的程度不仅与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有关,而且更与国力有关,即受国家和农民发展节水农业高效用水的投入能力制约。因此节水农业高效用水指标应有阶段性,随着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指标也跟着提高。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国情,节水农业高效用水指标体系中不宜设指标过多、过繁以便于操作;指标不宜定得过高,以便大多数地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可按照用水指标、工程指标和效益指标三个层次建立节水农业高效用水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包括:

(1)用水指标。是直接衡量节水农业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当前我国采用的节约灌溉用水的技术措施有工程技术措施和非工程技术措施两种。对于工程技术措施而言应包括输水技术和田间灌水技术两部分,即水从水源经渠道或管道进入田间入口的输配水技术;又从田间入口进入到作物根系层的灌水技术。灌溉时的水量损失主要有:①渗漏损失,包括各级渠道(管道)渗漏(输水损失)和田间深层渗漏等。影响渗漏损失因素主要是水文地质条件,土壤的透水性能、渠道衬砌或管材的材质及接缝(接头)的密封性,以及渠道或管道的水力要素等;②蒸发损失,渠道中的蒸发损失较小,约占其渗漏损失的1/20~1/50;田间蒸发损失则较大,与土壤特性、气候特性、作物覆盖程度及土壤含水量有关;③田面流失,灌溉水引入田间后,由于水流过大,灌水沟、畦规格与灌溉水流不相适应,水稻田的田埂不坚固,或采用不合理的灌水方法等,都会造成田面流失;④泄水流失,主要由于配水工作与田间灌水工作不协调,控制建筑物不完整以及不良的灌水习惯(如夜间不灌溉、长流水的串流等)所造成;⑤渠堤的决口或管道破裂跑水损失,由于质量不好,或超过安全流量(压力),以及巡护检查不周所造成。最直接反映工程技术措施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是灌溉水利用水系数,系数愈大灌溉用水的效率就愈高。非工程技术措施即是针对作物的需水特性,在不降低单产或总产的前提下,在作物的某几个或某个生育期减少或不供给灌溉水或改变供水的方式,以达到节约灌溉用水的目的。直接反映非工程技术措施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是作物的节水灌溉定额。

(2)工程指标。是间接衡量工程技术措施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即在无法或不易确定灌溉水利用系数时,如何用相应的工程指标来代替。当前我国常用的农业高效用水工程技术有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平整土地划小畦块、膜上灌、坐水点种以及水稻灌溉中取消串灌等措施。通过对这些高效用水工程技术措施的典型测定,可以找出达到一定灌溉水利用系数时所需的工程标准,以此作为判断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的指标,具有操作性强、农民易掌握的优点,是制定节水农业指标体系的重点。可考虑用渠道防渗衬砌率、亩均低压管道长度、田间灌溉工程技术要求等指标来表示。

(3)效益指标。是直接衡量节水农业效益的指标,节水农业的效益主要表现在用较少的水投入取得较高的农作物产量和净产值。农作物的高产除和用水有密切关系外,还依赖于良种、施肥、耕作栽培和管理,因此反映产量的效益指标应能体现节水农业综合技术措施的作用,可考虑用水分生产率来表示。农作物的净产值直接取决于投入和产出,与采取的节水农业技术措施、种植农作物的种类以及管理水平有关,亦是反映某个地区、某种作物采用某种高效用水技术措施是否合算的主要指标,可用效益费用比来表示。

3.对采用综合技术发挥整体效益重视不够

我国在过去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而没有很好地将农业增产措施予以配套、形成综合技术。因此,常造成虽节水但产生效益并不高。

在工程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综合农业节水技术,发挥综合优势,达到节水、高产、高效是当前世界各国研究的一个重点。水肥综合管理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水肥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两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子,适宜的灌水可以促进肥料转化及吸收利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而适宜的施肥也可以调节水分利用过程,提高水分利用率。通过肥水同步监测确定作物灌水与施肥的时期和数量组合已在许多先进国家的农田管理中普遍应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推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利用滴灌系统对作物同步供给水分及养分,这种水肥供给方式才真正做到了水肥同步。在利用耕作措施调控农田水分利用状况,充分发挥水、光、热等自然资源的作用,提高农田生产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美国、前苏联等国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对于地面覆盖保墒技术,国外的许多研究机构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除了进行大规模田间试验,研究覆盖的保墒、增产效果及效益外,还对覆盖后农田的水、汽、热交换规律及水盐运动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各种农业节水技术有时可以单独应用,但在更多情况下要考虑多种因子如何组合,形成最为优越的整体,即多种措施如何综合集成,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以色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以色列建国40年来,在田间灌水全部采用滴灌和喷灌的基础上,结合合理的调整种植结构,水肥同步供给,大量发展保护地栽培等措施,形成了节水、高产、高效的技术体系,农田平均灌溉定额从1949年的每亩571m3下降到目前的371.4m3,但同期灌溉作物产量却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单方水的产值也提高了3倍,达到2美元,效益十分显著。

我国目前已有采取各种节水措施的灌溉面积约2亿亩,但这些面积上所采用的节水措施主要是工程节水措施,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主要目标,各项非工程节水措施,比如综合农业节水技术,节水灌溉制度以及全灌区的水源优化调度及灌溉预报技术应用的面积还很小。造成许多节水工程虽然投入很大,也配备了大量的节水灌溉设备,但田间用水效率并没能相应的提高。一些田块灌水时偏大,灌溉不均匀,水浪费现象严重,而另一些田块则在作物受旱较重时也不能得到及时灌溉,所以总的水分利用效率难于有较大的提高。在我国已有的灌溉面积中,非工程节水措施的应用程度还很低,在节水农业发展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发挥巨大作用的前景也是十分看好的。非工程节水技术与工程节水技术措施相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容易实施的优点。有许多技术农民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并能够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实施,因而具有大范围、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基础。

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两方面的技术措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覆盖从水源管理,经输水、配水,到作物吸收利用并转化为最终收获物的整个水分利用过程的节水技术体系,才能较大限度的提高水的利用率及利用效率。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在我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果能在我国已有的灌溉面积上推广应用,使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15%,粮食作物的水分生产率达到每立方米1.5kg,则每年可节水600亿m3,不仅可以极大的缓解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并可为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21世纪末增加粮食产量500亿kg提供良好的基础。

我国的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在提高工程节水技术的同时,也已开始将注意力放在综合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上。根据不同节水农业区的自然、经济特点,采取合理施肥、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保墒、化学制剂、合理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选用耐旱作物及节水品种,以充分利用灌溉水、自然降水和地下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高产、品质和低耗的目标。但是,由于农、水专业各自的局限性,以及各专业多侧重于本专业的技术研究,在农、水两方面的适用技术如何紧密地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使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都能充分发挥研究得还不够深入,远远满足不了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如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的水肥运动、吸收、转化利用规律;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技术如何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配水相结合;各种单项农业节水技术如何在不同的作物上及不同的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综合应用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保障综合节水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

4.开发各种灌溉水资源力度不大

根据水利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我国目前在建供水工程供水能力约450亿m3,南水北调供水工程约为330亿m3,再加新建引额济乌、引松济长、引江济淮等一批蓄水、引水工程,也只能新增加供水量1200亿m3左右,加上现有供水能力,使全国总供水量有可能在2010年达到6200亿~6500亿m3。根据需水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达7300亿m3左右,供需缺口近1000m3,将比目前全国缺水量增加一倍以上。估计到2030年缺水额度还将大幅度增加,水将严重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潜在威胁非常令人担忧。

目前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片、海河流域片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部分地区开发利用率已达100%~120%以上;黄河流域片,不考虑河道冲沙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也达到了64%~66%。水资源已处于严重枯竭状态。供水水源非常脆弱,调节潜力逐步减小,很难确保连续干旱年足量供水要求。北方地区随着流域开发程度加深,农、林产品数量成倍增长,流域蒸腾蒸发量(即耗水量)加大,土壤水利用量提高及潜水位大幅度降低,同等气候条件下,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补给量都将显著减少。即我国水资源数量将趋于明显减少趋势,特别是北方地区。根据华北地区的资料分析表明,全区年径流系数50年代为0.18,60年代减至为0.15,70年代减为0.14,80年代已减至0.098。在相同降水量条件下,80年代可能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只有50年代的54%。其中河北省在相同降水量条件下,80年代所产的河川径流量只有50年代的45%。径流量减少,特别是中小水源径流量的大幅度减少,对北方地区现有供水工程的供水保障将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威胁供水量和用水安全性。根据水利部对1991年全国主要江河近1800多个水质监测断面资料、700条河流、近10万km河长进行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其中污染河长已达到4.6万km,占评价河长的47%,即全国约有近一半河流的水质已受到较严重程度污染(为Ⅵ类和Ⅴ类水),其中淮河流域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73%,海河流域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69%,松辽流域占60%,黄河流域占71%,太湖流域占73%。可见,黄、淮、海三大流域片,既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全国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说明水污染既与工业、城市废污水排放量及其处理程度有关,也与本地的缺水情况有关。即越缺水污染越严重,水污染严重又加剧了缺水。目前,我国许多灌溉渠道特别是干支渠道已逐步变成了工业、城镇的废污水排泄通道,越来越严重威胁农业用水的安全性。根据预测,我国2010年的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量将比目前增加1倍左右,到2030年将增加到4倍左右,因此,21世纪水污染对供水的潜在威胁非常严重,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并积极加以治理。

由于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分布不相匹配,要解决一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格局。要根本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迫切需要修建一批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根据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财力等条件,2000年全国需新增供水能力400亿~500亿m3,总供水能力达到5800亿m3左右,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2010年全国总供水能力达到6500亿~7000亿m3,华北地区、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缺水问题得到缓解,农业缺水的严峻局面可望得到缓和。为实现上述目标,扭转我国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严重的缺水局面和改善重要粮棉生产基地的水利条件,亟待兴建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重大水利工程,为我国21世纪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节水农业设备产业化建设步伐不快

目前,我国节水农业设备、材料生产企业小而分散,多以生产单项设备、产品为主,相当部分企业属作坊式,批量少、质量差,价格高。大多数企业缺乏自身发展的能力,长期依赖国家的投入,技术改造困难,生产条件落后,难以接受新技术,不但产品陈旧,而且也致使当前我国有上百项节水农业新成果难以转化进入市场。我国已建的许多节水农业工程也因设备质量差、性能落后,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甚至报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发展节水农业的积极性。由于我国目前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多以单项技术为主,设备和产品及材料的生产单一、分散且零乱,即使通过培训,农民也难以正确掌握各种技术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加上服务体系不健全,抑制了农民购买新设备,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一方面我国节水农业技术还比较落后,亟待发展,而另一方面我国节水农业的产业支持体系和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又很不相适应,这已成为阻碍我国节水农业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必须改变现有这种小农经济发展节水农业的模式,而代之采用工业化的方式,即实行规模生产、企业化管理,将发展节水农业的全过程纳入产业化的轨道,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发展,促进我国节水农业设备生产上档次、上规模、增效益,确保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快我国节水农业设备产业化建设步伐,可通过实施节水农业产业化工程来实现。产业化工程就是解决大规模发展节水农业条件下的工程设计、技术参数、工艺标准、质量控制、产品标准、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等问题,完成由实验室向工厂、由小面积向大面积的跨越,实现科学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环境资源可行性的完整统一。促使生产企业自我投入发展的积极性,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工艺操作的规范化和技术产品的标准化。为了适应市场,将把目前许多复杂的单项技术组装配套,物化为简单的一个产品成一套装备。使软技术硬化,使复杂的技术简单化。通过大规模的示范检验,将对我国目前上百个生产企业进行筛选、淘汰,形成一批名牌产品,不但能满足国内的发展的需求,而且要进入国际市场。届时,节水农业技术和设备不再采用推广的方式来扩散,而是通过积极的广告宣传,一定规模的示范、上乘的质量保障、优良的售后服务,使农民主动认识、接受和自觉使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

6.科学研究滞后,缺乏发展后劲

由于各种行之有效的节水农业技术在农业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中获得显著成效,有关部门对推广工作很重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产生了一种偏向,认为节水农业的技术已经成熟,不需要再强调开展研究,因此投入节水农业研究的经费增加得很少。尽管国家科委将“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九五”攻关计划,并开始实施,但节水农业研究需要和节水灌溉工程相结合,在工程经费不能很好落实的情况下,科研工作也很难取得进展。应该看到我国目前推广的节水农业技术大多数仍属低水平的,和国外比较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现实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不少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后劲不足的现象已在呈现。特别是节水农业设备和材料质量不稳定、性能较差、品种较少,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更大。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和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在渠道防渗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衬砌技术成本较高,影响大面积推广,急需研究成本低,防渗性能好而又经济耐用的新材料与新型防渗技术;高寒地区渠道衬砌防冻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要从材料、结构形式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西北地区特殊土类和湿陷性黄土、盐胀土或膨胀土适应大变形的防渗衬砌材料及技术性差;我国中、小型渠道开挖与衬砌施工机械性能差,型号少,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大型渠道的衬砌施工机械设备更少。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件、安全保护装置、出水口及田间地面移动多孔闸管、量水设备不配套,大多没有定型,需要进一步定型配套,逐步达到标准化、系列化、工厂化生产;适用于渠灌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品质低价大田径低压管材管件基本是空白,需要进行试制并进行生产考核;引黄灌区管道系统防泥沙淤积技术及高寒地区低压管道系统的抗冻技术还不成熟;低压管道施工埋设技术设备还没有过关,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在喷灌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喷头转动不均匀,轴套易磨损,弹簧易损坏,摇臂易断,耐久性差;镀锌薄壁钢管技术不过关,易锈蚀,移动管道快速接头密封性差,漏水严重,球形挂钩易损坏;流量、压力调节阀品种少且不过关;喷灌泵站的自动调压控制系统及节能喷头等规格型号少、系列化程度低;大型喷灌机转动驱动部分漏水较严重,小型喷灌机效率低,性能不稳定;地埋喷灌用塑料管的接头和管件不规范,配套性差。在微灌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设备种类少,性能差,工艺落后,材质不耐老化,特别是施肥装置没有形成生产力;过滤设备种类少,性能差,堵塞严重,对高含沙水、污水、咸水等水质的过滤处理设备基本是空白;急需研制开发适合大田作物微灌的设备和技术;自动化控制设备和技术不过关,缺乏流量、压力调节设备。在田间节水地面灌溉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进行波涌灌的间歇阀没有定型投产;急需开发可以降解的用于膜上灌的塑膜;急需研制并大规模投产适合坐水种的简易机械;缺乏效率高造价低的平地机械、开沟打畦机械。在节水灌溉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非充分灌溉的基本理论缺乏系统研究;节水灌溉制度推广应用面积还较小;不同灌水技术,特别是喷、微灌条件下的节水灌溉制度研究不充分,仍沿用传统地面灌溉时的灌溉制度;在不同农业措施综合配套作用的节水灌溉制度研究得更少。

我国目前灌溉用水量35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7%,是较大的用水户。但我国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只有40%左右,即从水源到田间作物,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立方米水生产的粮食不到1kg,仅为发达国家的2/5;因此,针对上述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大力推广高效用水的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是我国发展节水农业的重要任务。

7.管理薄弱、发展节水农业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灌溉管理问题尽管年年强调,但改善不大。基层灌溉管理机构实行自负盈亏以后,不少地方把多种经营赚钱作为管理单位的主要工作,灌溉管理反而成了副业,加上社会治安不力,灌溉设备常被破坏,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损坏严重,由于经费短缺无力更新修复,灌溉效益日渐降低。为了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发展节水农业保障体系,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和落实水利基础产业政策。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束缚水利发展的旧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经营管理,搞活水利经济;依法治水,科教兴水;发展壮大水利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2)改善投资结构,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调整水利投资结构,水利投资应包括国家预算内资金、银行贷款、以工代账、农业开发资金、外资、自筹和专项基金、社会筹资等方面。另外,要建立各级水利建设专项基金制度,争取提高利用优惠贷款的比重,进一步推广水利建设资金有偿使用的比例和范围,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和提高利用外资的比重,开辟水利工程更新改造资金的渠道,坚持和完善劳动积累工制度。

(3)统一规划、行业管理、充分发挥整体投资效益。建立适应投资渠道多元化的调控体系和国有水利固定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对于社会公益型、有偿服务型、生产经营型等三类不同性质的水利产业,应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和经营管理措施。

(4)改革水价,提高用水效率和水平。加快水价政策,调整水价,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水利工程供水单位作为水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应按规定收取水费。农业用水的水价按成本核定;经济作物用水水价应根据不同的经济作物,考虑市场经济和水源条件来核定水价标准;工业用水价应按成本加社会平均利润率核定;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可略低于工业用水水价。新建水利工程,要实行新水新价,并严格执行按计划定量供水,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和两部制水费。

(5)加强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以乡镇水利(水保)站为主体,多种服务并存的基层水利服务网络。基层服务站要逐步办成服务和经济实体,在做好服务的同时,通过开展供水、供电、水保、物资供应以及综合经营等各种经济业务和有偿服务,逐步实现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的水平。

(6)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健全水利执法体系。要增强依法治水、以法管水意识,大力宣传的普及《水法》等法规,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水和水法规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到立法与执法并重,执法与监督并举。

农业毕业论文范文:农业水资源利用论文

及时章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业现状

1、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

水资源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且必须具备可以更新补充、可供永续利用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如果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我国年降水总量为6188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12711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立方米,全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1998年我国总用水量5435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64.3%,林牧渔用水占5.0%,农村生活用水占5.3%。各流域片用水情况是:松辽河片用水量624亿立方米,农业占72.4%;海河片用水量424亿立方米,农业占72.5%;黄河片用水量395亿立方米,农业占77.9%;淮河片用水量567亿立方米,农业占72.2%;长江片用水量1663亿立方米,农业占58.5%;珠江片用水量837亿立方米,农业占65.0%;东南诸河片用水量308亿立方米,农业占65.3%;西南诸河片用水量82亿立方米,农业占78.9%;内陆河片用水量536亿立方米,农业占94.6%。1998年,各流域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地表水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用水消耗量占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是:海河片和黄河片的利用程度较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61.8%和73.7%,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70.2%和44.5%;其次是内陆河片、淮河片和松辽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34.2%、34.9%和16.6%,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26.9%、24.7%和15.4%;珠江片、长江片、东南诸河片和西南诸河片的利用程度低,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14.0%、12.1%、9.9%和1.3%,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6.6%、6.3%、5.6%和0.9%。松辽河片中的辽河流域利用程度较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39.8%,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33.5%。

2.2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据初步分析,全国平均渠系利用系数0.4—0.6,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0.6—0.7,灌溉水利用用系数0.5左右。从表1-2-1可以看出,全国水资源利用情况是:渠系综合水利用系数为0.40-0.6,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60-0.7,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3-0.5。华北地区是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较高的地区,其各灌区利用系数存在较大差异。衡量水资源高效利用指标,不能仅仅考虑水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3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

我国地表水灌区每公顷次灌水量1200-1500m3,较高达2258,地下水灌区达900-1050m3,高出适宜水量的1-2倍,西北地区每年灌水定额可达16537m3/hm2,是全国的1.4倍。

另外,我国农业水资源污染也非常严重。椐统计,199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共593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9%,生活污水占31%。这些污水排放污染了水质。椐1998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109700公里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Ⅰ类水河长占5.4%,Ⅱ类水河长占24.4%,Ⅲ类水河长占33.0%,Ⅳ类水河长占13.7%,Ⅴ类水河长占6.6%,超Ⅴ类水河长占16.9%。

(5)水资源“农转非”现象严重

尽管农业水资源“农转非”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农民的水权如何得到保障,节水农业投资如何合理分配等。

3、节水农业现状

3.1节水农业发展概况

节水农业是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资源,采用水利与农业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的农业,即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节水农业的核心是节水灌溉。

由于我国水资源及其有限,扩大灌溉面积的水量必须立足于现有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农业用水量始终保持在3500~3900亿m3,我国水的利用率和效率均有提高。

3.2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节水农业认识上存有误区,认为节水农业就是节水灌溉农业,节水技术是灌区的专利。

3.3.2节水技术总体水平低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业节水技术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以节水灌溉为例,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3,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等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喷灌和微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仅占有效面积灌溉面积的4.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节水灌溉设备品种和质量还不能满足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3.3.3没有形成高效的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机制。

(3)管理。现行水管机构节水功能缺损,不适应市场经济和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灌溉管理系统缺乏效率。我们从仅从重水利轻灌溉,水利与灌溉分家现实就可以窥视一二。其原因出现在管理归属上,兴修各种水利工程归水利部管,农田水利归水利部管,水利部与农业部又分属不同的部,而灌溉技术与农业密不可分,部门分割影响了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

3.3节水农业发展态势

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3.3.2投资力度加大,为节水农业发展增添的活力

3.3.3适宜国情的节水技术,为节水农业的发展扫平了道路

多年来,随着节水农业的发展,各地广大科技工作者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节水技术,并对节水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推广,效益显著。3.3.4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到2015年,使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亿亩,灌溉水的利用率达到的60%以上,年节水700亿立方米,以满足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保障率对水量的需求。到2030年,井灌区80%以上实现喷灌或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自流灌区60%以上的骨干渠道实现防渗、水稻全部采用控制灌溉,通过采用节水灌溉制度和管理措施,使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65%,每年可节水1000多亿立方米。

第二章农业水资源供求预测

西北地区目前耕地灌溉率为39.1%,从土地资源看扩大灌溉面积的潜力比较大,但该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而且水土资源部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但如果解决水资源问题,或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尚可扩大部分灌溉面积。华北地区耕灌溉率较高,1997年全区平均为44.6%,通过节水及调水,具有进一步发的耕地条件。在我国现有灌溉耕地中,水田占31.7%。水田灌溉用水量较大,但亩产量较高,且我国粮食需求中稻米需求较大,因此水田需水较多,但其种植面积应保持一定比例。

3、农业需水预测

水资源需求受人口增长有与经济发展驱动,同时还受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市场、水工程条件和水管理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市场条件下需水增长将受到水价的抑制。

3.1、农业水资源的历史变动趋势

农业用水比例下降,总量趋稳。农业用水比重,1949年为97.1%,1980年为88.2%,19993年为78.0%,到1997年下降到75.3%。农业用水增长地区差异大。北方农业用水的增幅大于南方。

1980年北方地区农业用水占全国农业用水总量的51.3%,1997年上升到52.5%,这与北方土地资源丰富及灌溉面积扩展规模大于南方有关。

3.2、2005-2030农业需水

农业需水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业用水。农田灌溉需水又包括水浇地和水田,灌溉需水预测采用灌溉定额预测方法,灌溉定额预测要考虑灌溉保障率水平,本次预测采用中等干旱年份灌溉定额。灌溉需水预测见表2-3-1。南方地区虽然水资源相对充足,但灌溉供水需要资金投入,且在局部地区灌溉供水的水源也受城市和工业的挤占,因而其灌溉需水增长受到抑制。1997年全国林牧渔业用水量为321亿立方米。考虑林牧渔业用水后,我国农业总需水量,1997年全国为4300亿立方米,农业需水高峰预计在2010年出现,其需水量约4350亿立方米。表2-3-12005?2030年农业灌溉定额与需水量

4、农业水资源供需态势

农业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总量的增长和其它竞争性用途(如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等)的增长状况。表2-4-12005?2030年农业水资源供需态势

5、农业节水潜力

它主要包括节水的轮作制度、节水灌溉制度与管理制度、节水高产品种、耕作栽培、培肥施肥和化控技术等。

第三章农业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

水资源高效利用是世界性课题,无论是富水国家还是缺水国家,都十分重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下面从开源、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等方面综合介绍国际经验,以利于我们借鉴,提国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跨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管道输水,大大地减少了水资源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并有效地避免水质恶化。

劣质水利用劣质水包括工业、生活废污水、地下咸水等。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加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水资源危机逐渐显露,为了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国均把利用劣质水开发利用作为弥补淡水资源短缺一个途径。美国目前已建成3400余处污水再利用工程,全国50个州中有45个采用了污水灌溉。印度自80年代开始,每年用于农田灌溉污水占城市污水量的50%以上。以色列污水利用率已达70%,其中1/3用于灌溉,约占总灌溉水量的1/5。ARO的水土研究所的资料表明,目前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微咸水用于农业灌溉的分别为2亿m3和1亿m3,计划到2010年,工业废水利用量将达到5.4亿m3,60%生活污水也将用于灌溉,而淡水用于灌溉的量从11亿m3下降到5.0亿m3,即农业灌溉用水的一半左右将由经处理工业废水和其他劣质水来满足。

如以色列采取各种方法综合利用水资源,包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污水利用和微咸水利用。1.2工程节水

改进地面灌水在发展喷、微灌同时,各国重视对常规灌水方法的改进与发展,并研制出绳索控制灌溉、波涌灌、地面浸润灌溉、负压差灌溉、土壤网溉、集水灌溉、皿灌、水平地灌、膜上灌、抗旱坐水种、水稻浅湿赶循环交替间断灌水方法和水稻节水控制灌溉等许多新方法、新技术。

1.3农艺节水

二是利用田内集水,即通过收集周围平地或集水区的水分来稳定作物产量。

1.4化学节水

制订合理的节水农业发展政策,是节水的关键。

1节水农业投资政策

1.1节水农业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对农业水利投资非常重视。3年来,全国共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其中,利用节水灌溉的贴息贷款53亿元,各级财政投入73亿元,群众自筹124亿元,大大地促进了节水农业推广,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8450万亩。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1533万公顷,其中喷灌、滴灌和微喷灌面积146.7万公顷,管道输水灌溉面积520万公顷,渠道防渗面积866.7万公顷,推广水稻节水灌溉和坐水种等非工程节水面积1333万公顷。

(4)忽视节水农业效益的外部性。

2、节水科技政策

2.1节水农业技术系统

节水农业的概念有多种说法,但我们认为节水农业最基本的内涵是应用节水技术高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包括灌溉水和降水,高效指提高水资源的“有效性”和“转化效率”。节水农业技术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程节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四个子系统组成。

1)工程节水子系统。包括:(1)输水工程--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2)集水工程--梯田、水窖、坑塘、水库等;(3)灌水工程--常规节灌(如小畦灌、细流沟灌、隔沟灌、膜上灌、间隙灌、浅湿晒等)和现代喷微灌等措施。

2)生物节水子系统。理论上讲,生物节水技术的“水分转化效率”功能具有无限性,对节水农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农艺节水子系统。4)管理节水子系统。包括水资源优化调度、灌溉自动化控制、节水灌溉制度、节水种植制度、价格杠杆、农户参与等措施。发展节水农业应以上述四个子系统为基础进行优化集成,节水灌溉农业和节水旱作农业并举。消除“节水农业=节水灌溉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喷滴灌”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应推进节水农业。节水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农业同属节水农业范畴,二者不可偏废,节水灌溉农业不应排斥农艺、生物和管理节水措施,节水旱作农业也不应排斥工程节水措施。

2.2节水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

节水技术水平尚处于低层次水平

节水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节水技术选择缺乏科学性

节水技术与增效相脱离

用水效率低下

用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两个不同的概念,它偏重于单位水资源所获得的效益。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但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导致宝贵的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如我国的农业长期以来采用粗放型灌溉方式,水的利用效率很低,水的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现有灌溉用水量超过作物合理灌溉用水0.5至1.5倍以上,椐有关资料分析,美国1990年用水效率为10.3美元/m3,1989年日本为32.4美元/m3,我国1995年用水效率为10.7元/m3,我国1995年的用水效率只有美国的1990年1/8,日本1989年的1/25(汇率按1995年1.32美元计算),说明我国节水潜力很大。

2.3节水农业科技政策

(2)建立节水技术选择论证制度。(3)科学地制定节水高效农业标准。

3节水农业水价政策

3.1农业水资源市场特征及交易原则

3.1.1、农业水资源市场

建立和完善农业水资源市场是非常必要的。3.1.2农业水资源市场特征

主要表现在:首先,农业水资源市场的垄断性与广阔性,这就决定了农业水资源市场不可能放开,不的市场,培育水资源市场只能是在政府调节下的有步骤地进行;其次,农业水资源市场的双重性,水资源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双重性,因而农业水资源市场也具有双重性;第三,农业水资源市场失效性,主要表现在节水效益的外部性及其农业水资源的保护方面;第四,农业水资源市场交易所有权恒定性,农业水资源市场中水资源所有权是不变的。

3.1.3农业水资源市场交易原则

由于农业水资源市场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水资源市场交易原则具有特殊性。3.2农业水资源市场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水资源国内水资源市场发挥作用,对水资源市场进行培育是十分必要的。农业水资源市场的培育,其关键是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利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调解器。3.3农业水价政策

(4)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确保地表水、地下水及降水联调机制顺利实施。如对于河水灌区,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充分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适当提高地表水资源价格,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比价足以刺激地下水资源开发为限,对于地下水资源溃乏而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区,可以适当提高地下水资源价格,确保地表水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

4、21世纪节水农业管理战略

4.1、水资源管理一体化

如区域水量与水质管理的协调统一,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协调统一、水资源管、供、用和治理协调、水资源利用和湿地保护统一,水资源地表与地下水—降雨联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森林保护相统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受能力等等。

流域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包括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和开发利用,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具体而言,流域水管理机构给各地区和各部门分配地表水,要以这些地区和部门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地下水资源为前提。地区和部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包括利用当地地表径流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各种措施。

4.2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适当开展水资源贸易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国际、国内市场要水资源,并且适当开展水资源贸易,是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大方略之一。

对于国内市场,主要是通过水资源的市场调解实现水资源的合理的调配。研究结果表明,水价与水资源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Q=Q(P/P),式中,Q2为调整后的用水量;Q1为调整前的用水量;P1为原水价;P2调整后的水资源价格;E水资源价格弹性系数。由此可见,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资源合理调配的关键。

4.3、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1)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4以水权为中心,建立节水交换激励机制

所谓的水权,指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水资源配置过程,实质上就是水资源“水权”的重新分配过程。水权在调节水资源供需和水资源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权是水资源管理的中心,研究建立水权的理论和可操作性的交换机制,通过市场的交换,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分配,是21世纪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重要趋势和方向。

水资源只是农业持续发展众多因素中重要因素之一,农业用水向城市生活和工业转移没有根本影响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品质种子、化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其中农业节水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水资源“农转非”挤占了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农业水资源资产,他迫使农业生产走高效用水之路,因而促进了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其最终结果是水资源资产增殖。

针对水资源“农转非”问题,必须采取“以益补农”的战略,即,水资源“农转非”受益者采取经济补偿的政策,补偿农业水资源水权转移额外投入或经济损失,如根据水资源“农转非”实际情况,可以适当提高工业用水或生活用水等价格,所积累的资金用来投资节水农业或对水资源转移者给予补偿。

对于水资源流域管理,采用以水权为中心的管理,建立流域级水权交换机制。特别针对大江大河,水权在科学调配水资源方面更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水价是否合理,节水对供水单位的收入带来一定冲击,为了鼓励供水单位节水,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补偿奖励的数额足以调动节水的积极性;

4.5制定《节水法》,促进节水农业发展和水管理机制的转变。

该法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确立了八项基本制度,即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规划、水长期规划、水资源宏观调配、取水许可、水费与水资源费和水事纠纷处理等。《水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节水。

农业毕业论文范文:农业节水保障分析论文

近年来我国农业节水得到了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但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农业节水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仍然严重滞后。关键是没有建立适应现行农业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节水的保障体系。发展农业节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是管理体制和政策问题,涉及用水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水价政策、法律法规、技术创新和观念更新等诸多方面。必须从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节水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制约我国农业节水发展的主要问题

1.缺乏科学统筹规划

规划、合理布局是农业节水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由于以往对农业节水发展战略和客观规律研究不够,在指导和推动农业节水工作中存在着主观性、盲目性。有些地方不考虑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片面强调单项技术,盲目追求“先进技术”,造成一些节水工程高投入、低效益。有些地方对水资源状况不清,对上下游的关系研究不够,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及高耗水作物,造成过量引用地表水,超量开采地下水。已经制定的一些农业节水发展规划,由于没能很好地与当地的水资源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国民经济总体规划相协调,往往难以落实。

2.管理体制不适应

①水资源管理不统一。我国《水法》规定,“国务院水行政部门负责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造成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地表水与地下水、取水与排水、清水与脏水的管理不统一,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处于上游及靠近河流的地区无节制的引水,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甚至造成下游河道断流。在下游和距河流较远的地区,由于河水供不应求而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许多灌区,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没能实行统一管理,不同水源的水价政策不协调,致使能有效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井渠结合方式长期难以推开。

②灌区管理体制不适应。目前我国灌区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事业型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权不清。主管部门与灌区及用水者的职责模糊,灌区及用水者只管用不管修,致使国家和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更不能保值增值。二是经营不能自主、经费不能自给。灌区管理单位对灌区工程建设和水量调度缺乏自主权,行政干预较多。目前灌区的主要经济收入是水费,由于水价普遍低于成本,多数灌区入不敷出,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三是灌区用水计量设施不配套,主管部门对灌区用水定额与节水指标没有考核。许多灌区为了增加水费收入而设法鼓励农民多用水。四是灌区管理机构臃肿,增加了灌区负担。五是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机制尚未普遍建立起来。

3.投入严重不足,投资政策不合理

①投入严重不足。80年代以来,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逐年下降,在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中灌溉工程的比重也在不断减小,由50年代的30%降到1994年的10%。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地方对农田水利的投资和农民投劳均大幅减少。1999年以来,国家大幅度增加了水利投资,但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整治。据统计,“九五”前3年,我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总投资约250亿元,其中,国家基建投资10亿元,地方财政投资60亿元,中央安排专项贷款53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贴息3.16亿元),群众自筹127亿元。也就说,在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总投资中,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占30%,农民自筹和贷款占70%。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广大农民的收入还很低,难以承担推进农业节水的投资需求。

②投资政策不合理。从目前国家水利投资政策看,只有电站、大坝和堤防工程能立上项,节水灌溉工程难以立项。1997年国务院的《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央水利建设基金主要用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大江大河重点工程的维护和建设。从现行的农田水利投资政策看,国家只投资输水量在1m3/s以上的干、支渠道,其他小型渠道及田间工程由地方配套建设。由于国家投资与地方配套及农民投劳没有形成一体化管理,地方配套资金和农民投劳往往不落实,致使许多灌区形成了“半拉子工程”,国家投资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此外,由于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用机井投资很少,主要靠农民投资,致使一些可以实行井渠结合的灌区也不能实行。

4.水价低,水价政策不到位

目前我国农业水价政策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水价过低。我国现行的供水成本计算只包括供水工程的基本折旧费和运行管理费,没有考虑利润、水资源费等,定价明显偏低。而且目前大部分灌区实行的水价还普遍低于供水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每亩次多灌水100m3也不过3~5元钱,而相应的节水投资大大超过多交的水费,如何能够调动农民节水投资的积极性?二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收费政策不统一,不利于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三是喝“大锅水”问题普遍存在。由于灌区渠系控制及量水设施不配套,不能实行按方收费,普遍实行按面积计收水费。这种水费计收办法不仅不能限制农民多用水,反而使农民产生少灌水吃亏的想法。

5.技术体系不健全,节水灌溉设备不配套

由于多年来科研单位研究开发方向分散、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不足以及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整体来看,我国农业节水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原有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已不适应农业节水技术普及和推广的要求。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的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产品数量基本满足需求。但由于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装备及产品质量比较差,没有形成规模化、系列化、标准化生产。据1999年水利部质检中心对全国16个省(市)35家企业(50种产品)的随机抽检结果,产品不合格率为40%左右,说明国产节水灌溉产品质量问题十分突出。

二、对策和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①农业节水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并与各地的农业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协调,并充分考虑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农业节水的需求。

②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前提,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水及城市污水等的开发与利用。实行以供定需的方针,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经济布局,以水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做到量水而行。

③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经济发展水平等,确定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农业节水发展模式。

④根据我国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际,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以农业节水为龙头适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①在区域上,以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为重点。华北和西北地区的耕地资源和光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严重短缺。发展农业节水是解决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措施。

②在地区和种植结构上,以大田作物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大田作物面积大、投入产出效益低,农民收入低,农民难以自筹资金建设节水工程。

③在工程建设上,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这些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用水量大,节水潜力大。

④在技术上,以普及推广适用型节水技术为主,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为辅。继续普及和推广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技术;大力推广改进地面灌溉新技术;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作物种植区和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积极采用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技术。

3.增加投资渠道,改革和完善投资政策

①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入机制,增加投资渠道,改革和完善投资政策。国家应将农业节水工程作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计划。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贫困地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应以国家和各级政府投资为主。

②建立国家和省级农业节水发展专项资金。主要资金来源有:各级政府的基本建设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小农水事业费、中央和地方收缴的水利建设基金提取一定比例、水资源费和水费收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的补偿资金等。同时建议开辟新的资金渠道:一是目前城市生活和工业年用水量约1600亿m3,已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9%,应从计收的水费中提取或附加一定比例用于农业节水;二是未来新增的供水量主要是用于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可从每年新增收的水费中提取或附加一定比例用于农业节水。

③我国加入WTO后国家对农副产品的市场补贴将大幅度减少,建议国家将这种补贴转为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预算中应明确用于农业节水的投资比例,并逐年有所增加。建议国家采取税收、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投资农业节水。

④国家农贷资金要优先安排农业节水投资,提高贴息标准,延长还款年限,研究制定适合不同贷款对象的担保、抵押及还贷办法。

⑤农业节水工程可采取“以奖代补”和“先干后补”等方式,调动乡村和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继续实行“以工代赈”、“投劳折资”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农民以各种形式投入农业节水工程建设。

⑥实行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与建设的统一管理。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和工程性质,合理确定国家、地方和农民的投资比例。对不同来源的资金和投劳实行“捆绑式”管理和使用,实现从骨干工程到田间工程的整体规划,统一实施,防止因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农民投劳不落实造成的“半拉子工程”。

4.以节水为核心改革灌区管理体制

①明晰产权,实行灌区企业化管理。根据“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确产权。拥有产权的政府部门可将灌区改造成国家控股公司,聘请企业法人,用企业管理方式经营管理大中型灌区。

②改革和完善灌区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对灌区实行以节水为主的多指标考核。如考核完成灌溉面积、灌水定额、节水指标、工程维修管理等,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主要依据。探索对灌区投资及经济管理的新方法,以解决目前灌区靠多卖水增加收入的问题。

③积极引入世界银行推荐的灌溉公司管理模式。灌区作为农业供水批发商负责支渠以上建筑物的管理和维护。经民主选举成立的用水者协会可作为灌区用水的零售商,按政府定价把水售给用户,收取水费,并承担斗、农渠及田间工程的管理、维修,对节水大户给予奖励。

④井灌区实行县级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组织或成立灌溉公司。由县水务局统一管理全县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统一发放地下水开采许可证,总体控制机井布局和开采量。乡镇负责具体实施和技术服务,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村级管理组织。也可成立县、乡、村灌溉服务公司,在县统一管理下实行有偿灌溉服务,协商定价,政府规定较高限价。

5.改革水价制度,建立合理补偿机制

①科学核定农业用水成本,扣除因管理单位机构臃肿导致的成本增加,逐步实施成本加微利的定价原则。

②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科学核定农业用水定额,作为农户基本使用水权。在定额范围内实行基本水价,超额部分实行累进加价。

③对一些经济收入低或供水成本过高、暂时难以按成本收费的地区,可采取提价与补贴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供水成本与价格倒挂问题,并逐步把水费补贴转移到对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的补贴上。

④建立并完善农业用水计量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加快实行按方计量、按户收费,尽快扭转喝“大锅水”的平均主义现象。

6.健全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①落实国务院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的农业节水科技行动,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设备。

②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节水的科技投入。农业节水的科技投入要以各级政府为主,加大对农业节水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科研单位、大学与企业的一体化,产研结合,优势互补,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尽快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③实施国家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工程。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在资金和政策上择优支持骨干、龙头企业,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④研究制定科学的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方案。根据不同地区水土资源条件,科学制定农业灌溉定额和农业节水指标体系,集成配套农业节水技术,积极示范和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

⑤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体系。积极稳妥地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动农民、企业参加农业节水技术推广,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体系。

7.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①加强对农业节水的领导和部门协调。建议国务院建立全国农业节水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农业节水重大问题,水利部负责日常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计划、财政、农业、科技、林业、气象、环境、金融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搞好农业节水工作。

②实行国家、流域和地区水资源统一管理。明确各流域机构与地方水务局的关系和职责,实现水资源从上游到下游、从地表水到地下水、从引水水源到排水出口,从水量到水质、从农业用水到城镇和工业用水的统一管理,实现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

③建立严格的农业用水与节水管理制度。农业用水要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要在统筹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基础上,明确各地区农业用水总量和灌溉用水定额两套控制指标,作为管理农业用水的基本依据。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大流域用水总量分配,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分配的指标,逐级分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合理制定本地区灌溉用水定额。各地区和用水户要在用水指标控制下节约用水、高效用水。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节约的水允许有偿转让。国家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水资源分配利用和地下水开采状况的监察、审计。

④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监测。在地下水超采区(尤其是华北地区),要限制机井密度和单井抽水量,尤其要控制对深层地下水开采。同时采取雨洪利用、井渠结合等措施有计划地回补地下水。

⑤建立健全大型农业节水工程建设项目的申报、审批制度。成立由投资、投劳的各方代表参加的工程管理委员会。大、中型农业节水工程应实行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和财务审计制。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责任制。

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的节水灌溉工程,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优先选用国家法定质检机构检测合格的产品。建立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的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材料设备质量监督体系,定期开展产品质量抽查,提高行业和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

8.加快农业节水法规建设

①尽快制定《农业节水法》,将推广农业节水的原则和要求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实施业节水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大中型灌区的性质和法律地位,确立水费制定的原则与计收方法,明确农业节水管理体制及节约水资源转让等经济法律问题。

②尽快制定《农业节水工作条例》和《农业节水管理办法》,使农业节水的具体政策更加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③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标准体系和农业节水指标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

农业毕业论文范文:农业用水水价管理论文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业人口比例较高,所以稳定农业,保障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和粮食安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按现行水价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农业供水实行成本定价,从理论上讲,这既符合国家政策又能被农户接受,但现实工作中,供水成本难以得到用户承认或接受,使水管单位趋于窘境,使农业供水价格改革遇到了阻力。为此,制定农业用水水价时,对农户用水的经济效益进行调研,分析其承受能力,作为水价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1国内外研究成果

由于受用水户承受能力的影响,世界各国农业水费标准普遍较低,例如印度规定灌溉水费不应超过农民增加净收入的50%,一般控制在5%~12%;世界一些国家也以灌溉水费占灌溉增产效益的比重作为灌溉水费现实可行的标准。表1给出了亚洲一些国家农业水费标准[1]。

国内对灌区的分析研究表明:农业水费占农业生产成本的比重以20~30为宜;占产值的比重以5~15%较合理;占灌溉增产效益的比重以30~40%较合理;占净收益的比重以10~20%较适宜。以上指标是从水费占生产成本、灌溉增产效益、产值及净效益四个方面给出了各适宜标准值,但同一指标的具体取值标准却有较大差异,较大的相差3倍。

2本项目分析方法

本文认为衡量灌溉用水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应首先看农户的农业纯收益的高低,也就是说首先要考虑农户的实际支付能力。“九五”以来[2],由于粮价稳中有降,而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如种子、农药、化肥、机耕费等价格呈上涨趋势,农户农业收入有限,而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过快,入不敷出,致使大部分地区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缓慢,有地区还是负增长,因此农户对水价的实际承受能力较差。为此,本项目首先从农户农业纯收入(净效益)的角度分析农业用水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并进一步分析水费占农业生产各指标的适宜比重值。

3农业用水户对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根据河北省范围内灌区灌溉的实际情况,本次选择石津灌区对农业用水户进行调查、分析。

石津灌区是目前河北省规模较大、经营管理和灌溉效益好的灌区,控制灌溉范围多分布于我省地下水资源贫乏的地区,也是河北省最缺水的地区。本次选取灌溉管理水平比较高的位桥和王家井两个灌溉管理所、以2001年为现状年进行了调查。据调查,2001年灌区灌溉以小麦为主,两个所的亩次灌溉面积和斗口水量占灌区总亩次灌溉面积和斗口水量的比重较大,接近或达到60%,其中亩次灌溉面积(825712亩次)占总亩次灌溉面积(1399347亩次)的59.00%,斗口水量占总水量的60.59%,因此其代表性很强。同时,为了更真实的反映灌区农户农业生产的实际,避免调查数据的片面性,我们通过走访座谈、电话通讯等方式,向石津灌区管理局灌溉科及下设各个闸所的管理人员、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等,多方了解各地农业生产的灌溉及投入产出情况,并对所收集的资料和所记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作为整个石津灌区农户现状灌溉、生产投入及产出的平均情况,与位桥和王家井两个灌溉管理所的调查资料一并进行分析。

3.1农业生产成本调查

依据对石津灌区两个灌溉管理所的调查及走访座谈取得的资料,分析灌区农业生产成本,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位桥、王家井两个管理所水费支出占总成本的比重较高,为11.77~12.91%,灌区平均水平是9.38%;肥料支出占总成本的31.99%~32.59%,灌区平均为32.58%。水、肥都是作物正常生长不可缺少的投入物,而肥料投入占总成本的比重比水费占总成本的比重高3倍之多,因此,在灌区严重缺水的情况下,水费占农业生产的比重与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相比,其比值较低。

3.2灌溉效益分析

对灌区农户灌溉用水及作物产出等进行分析,即对灌区灌溉效益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的分析可知,在不计农户人工费用的前提下,灌区农户农业生产(小麦)平均净效益为1811.10元·hm-2,位桥平均净效益为1893.3元·hm-2,与灌区平均水平基本相当,王家井净效益较高,对农户和村的调查分析结果基本相同,分别为2217.60和2190.75元·hm-2,比位桥和灌区平均水平都高。比较对王家井村的调查分析结果和灌区平均情况可知,在总成本投入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王家井的净效益比灌区平均高379.65元·hm-2,究其原因,主要是王家井的产量、产值较高。

3.3灌区农户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由以上对灌区成本效益的分析可知,灌区平均净收益仅为1800元·hm-2,如果计入人工费用,灌区农户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结余,因此,可以说,灌区现状平均净收益是灌区农户承受能力的低限,此时农户所缴纳的水价水平为0.163元/m3;这一结果比较符合灌区实际。据调查,石津灌区以斗口为计量点,按方收费,目前灌区水价包括两部分:一是按水费计收标准上交国家的综合水价,为0.11元/m3;另一部分是村级水利经费,包括工程修缮、用水管理及提浇附加费用等,按规定可收取上交国家水费的20~30%。据此计算,灌区水价应为0.1322~0.143元/m3,与此相比较,灌区现状平均水价(0.163元/m3)略高。事实上,由于各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收费搭车现象,使得农户实际所承担的水价普遍较高。由表6-3可知,位桥现状平均水价0.205元/m3,王家井为0.249元/m3和0.175元/m3。由此可见,村经费是影响农户灌溉用水单方水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合以上分析,以顾全大局,兼顾中、低生产管理水平的用水户的承受能力为原则,本项目取以上分析结果中灌区平均水平作为灌区现状可承受水价的下限值,取位桥、王家井(户和村)现状所支付水价水平的平均值作为灌区农户所能承受水价的上限。经计算,灌区对水价承受能力的上、下限为0.163~0.210元/m3。此时,水费占净效益的比重为22.78~27.18%,水费占总成本的比重为9.38~12.41%,水费占总产值的比重为6.64~8.51%。

综合以上分析,灌区农户水费支出占净效益的适宜比重为22.78~27.18%,与国内“水费支出占净收益的比重以10~20%较适宜”的研究成果相比,此值明显偏高;水费占总成本的比重(9.38~12.41%)与国内研究成果“农业水费占农业生产成本的比重以20~30%为宜”的水平相比明显偏低;水费占总产值的比重(6.64~8.51%)在国内灌区研究成果“水费占产值的比重以5~15%较合理”的标准的范围之内。

影响水费占农业生产各指标比重高低的因素很多,一是各地灌溉效率不同,灌水效率高,则灌溉用水量少,同一水价水平下水费支出就少,反之,则水费支出就高;二是各地水价水平不同,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同一灌区、不同灌溉管理所水价水平尚且有很大差别,毋宁说全国范围内各个灌区间了;三是各地物价水平不同,即使是同样量的投入,而成本水平却不同,同样量的产出,产值水平也有差别……以上种种,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灌区水费承受能力的不同。然而,据对河北省沿线农业生产状况的调查分析,河北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本次所得上述比重值是以灌区农户的实际调查资料为基础计算、分析而来,可以说是比较真实的反映了灌区成本、收益的实际情况,是合理、可行的。

3.4提高农户水价承受能力的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就现状用水状况和水价水平而言,农业用水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是很低的,虽对现状水价水平可以承受,但提价空间已不大。然而,据调查,目前灌区渠系多为土质渠道,根据近年来灌区实测资料,现状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48左右,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8(田间水利用系数0.8),农户用水普遍是大水漫灌,水的浪费很大。据“2001年灌溉分析报告[3]”石津灌区2001年灌水定额1965m3·hm-2·次(斗口),水的利用率低,一方面加重了水资源的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农户的灌溉费用,降低了农户用水的实际承受能力。因此,在加大灌区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抓好输水渠道的防渗处理,积极推广平整土地、小畦灌溉等节水措施,深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加快水价进入成本的速度,利用价格这一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使农民进一步惜水、节水,逐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灌区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道路。

农业毕业论文范文:农业用水效率分析论文

1、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必要性

1.1用水效率过低,有潜力可挖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同时也是水资源浪费大国。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3.4%(若考虑农村生活用水则占81.7%)。当前我国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3—0.4,与发达国家O.7—0.9相比,相差0.4—0.5:农作物水分生产率平均1kg/m3左右,与以色列2.32kg/m3相比,相差一倍以上。从GDP用水效益上来看,美国1990年GDP用水效益为10.3美元/m3,1989年日本为32.4美元/m3,我国1995年用水效益为10.7元/m3,只有美国的1990年1/8,日本1989年的1/25(汇率按1995年1.32美元计算),说明我国节水潜力很大。

1.2解决16亿人口粮食安全的需要

所谓的粮食安全是指“保障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根据有关粮食安全评价,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低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高于俄国、日本、印度和世界平均水平。如果考虑我国庞大的人口群和水土资源供给状况,未来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同现在相比有可能下降。据预测,在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届时,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节水来实现。据估算,如果科学地发展节水农业,到2030年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65,水分生产率达到1.5kg/m3以上,加上10多亿亩旱地农业增产的潜力,可以基本满足我国未来粮食的安全。

1.3生态环境的需要

农业节水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来看,还处于不断恶化阶段,因河流断流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入注目。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由于多年不断的断流,有人将之戏称为“干娘河”。黄河断流不仅对三角洲生态造成重要影响,而且对全流域生态环境产生极大不利影响。如黄河断流导致河道淤积萎缩,增加高水位威胁的风险。解决黄河断流的对策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根本性战略措施是农业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灌溉水量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仅占总灌溉面积的20%。另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生态环境脆弱,首先应满足生态用水,当前尚未遵循这一原则,农业用水浪费,过量开荒超载放牧造成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增加,需要大面退耕还林还草,耕地减少需要提高单产,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才能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用水问题。

1.4工农业发展的需要

1972-1993年,我国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量从19.1亿立方米增加到1403亿立方米,净增加了1384亿立方米。30年来,工业和生活用水基本上引自于农村或灌溉水源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农业节水的支持。在全国范围出现干旱,农业用水源大量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的条件下,粮食总产量由1970年2400亿公斤增至1996年4900亿公斤,增加了一倍多,这充分地说明了我国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综合能力的增长,我国在21世纪将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为了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还要提高工业和农业的用水效率。

2、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需要变革

2.1转变水资源供需观念,由供水管理演变为需水管理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可以统称为供水管理,其主要的特征是根据工农业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它为缓解甚至彻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水利工程不断兴建,工程难度愈来愈大,成本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径流开发加大,带来了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断加剧,依靠增加工程解决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不可能,运用综合手段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一种必然。供水管理的较大缺陷是忽略了用水者节水的可能性,它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寄托在水源供给上,其结果是水资源浪费的增加和低效。必须改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所谓的水资源需水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人类行为,从而实现对有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它强调把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应着眼于现存的水资源供给,而不是自发的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资以满足未来的水的需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水资源供给量不可能增加,我们必须依靠现在的4000亿m3左右水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需水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2.2改变单项技术为综合技术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决非一项或几项工程措施所能实现,而要形成一套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首先是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劣质水资源化。在此基础上引水、调水。在工程措施方面,前两年给人以误导,以为节水农业就是喷灌滴灌。现在国家将节水的重点,放在以节水为中心的大中型灌区改造上是正确的,但有的灌区把渠道防渗视为节水的措施,各级渠道防渗到底,不但投资巨大,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不高,如7级渠道水的利用系数达到O.9,也不过只有0.48,若为0.95也就是0.7。大中型区灌区改造应以骨干渠道防渗、井渠结合,渠系配套和平整土地为节水灌溉的基础,再加上灌溉技术的改进,提高水的利用率。在农艺措施方面,首先是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和节水栽培措施,减少农作物蒸发蒸腾,增加产量,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在节水管理方面,按流域统一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科学的水价政策。山东桓台县是个老井灌区,年降水量550毫米,采取以转变耗水观念为突破口,充分利用降水、开发利用土壤水,合理调控地下水,达到采补平衡,农水措施紧密结合实现节水“吨粮县”。在管理上,建立全县、乡、村三级管水体系,加强技术培训,3年来办班1035期次培训班,发放节水明白纸28万份,受训25万人次,使当地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9,水的利用效率达到2.0kg/m3,成为我国农业高效用水的典范。

2.3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需要多部门联合

节水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部门,如农业、水利、科技、气象、城建、环保、宣传、计划和行政等部门,所以,提高用水效率单靠某一部门是难以实现,必须通过有关部门的大力协作来完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就需要农业和水利部门联合,目前,有关部门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发挥较大效益。所以,我们应该(1)设立综合协调机构,从组织上为部门的联合创造条件;(2)按项目管理的办法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3)制订多部门参与的可行的节水农业规划,为多部门联合提供实现的基础;(4)充分重视发挥地方部门的联合效益,地方是节水的真正主力,只有充分发挥地方各部门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如上所述,桓台县组织水利、农业、农家宣传和乡、村行政部门联合共建节水吨粮县。

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把推广节水灌溉当作一项革命措施来抓,即将现代化灌溉带动农业现代化,如北京发展喷管200万亩,改变两年三熟为一年两熟,小麦玉米可以平播,减少田埂和渠系,扩大了耕地10%-15%,增产增收,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但对小麦后期喷灌易倒伏和灌浆不饱满,需要农业部门联合,采用矮杆抗倒伏和灌浆效率高的品种及栽培技术,只有农水部门联合,才能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又如河南唐河县为砂姜黑土,有水不敢灌溉,因渠水灌了,湿粘干裂,农田灌溉所帮助发展喷管、滴灌种菜,亩产收入8000元,深受群众欢迎,节水灌溉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2.4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节水积极性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离不开农民的参与,一切技术和措施最终通过农民的实践来实现,农民是节水提高效率的主体,其行为和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节水效率的提高。因此,建立农民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是节水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一种新型的经济自立灌排区的水管理机制值得关注和探讨。它是世界银行推荐的水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已在我国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和河北等五省进行了试点,效果较好。所谓的经济自立灌排区,是指在水利界限清晰、相对独立的灌排区上建立的旨在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对政府财政依赖、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经济上自负盈亏、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强调民众参与的、非赢利的经济实体,其主要模式是供水公司+用水者协会。江苏试点表明,自流灌区可节水量200—300m3/亩(无工程投入)或300500m3/亩(预计有工程投入),安徽畀史杭灌区1997年试点也表明,基本实现了支渠以下的自我管理、自动维修、自主供水、自发交费、按方结算的有效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户参与的管理的积极性,无论是在供水管理、工程管理还是水费计收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5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需要节水设备和服务产业化

节水效率的提高,要依靠灌溉工具和设备的提高,就要通过节水灌溉的产业化形式来实现。节水灌溉产业化包括节水设备的产业化和服务产业化。

目前,我国生产节水灌溉设备企业已初具规模,但从巨大的需求和产品质量来看,尚处于幼龄期,企业小而分散,产品品种单一,质量得不到保障,由于一些节水灌溉设备不过关,造成不少己建节水灌溉工程不能发挥效益,甚至报废,生产国产品质的节水灌溉设备,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将其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从多角度来促进节水灌溉设备的产业化。从国家角度来看,国家采取有利措施,制订和尽快实施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计划,同时加强产品质量监控,规范市场行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施创名牌的战略,有关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组织优势科技力量,创出一批名牌产品和若干龙头企业。

节水灌溉服务产业化是节水效率提高的另一重要途径,也是节水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80年代中后期,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以喷灌机为手段的服务专业户,受到农民的欢迎。农民不需购置设备,设备产权明确,由熟练人员操作,设备周转使用率高,减轻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其运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抗旱节水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经营机制正在改革,对小水源,小渠道,小泵站采取服务合作制、拍卖,承包,租赁等改革方式,我们应充分利用灌区改革的机会,促进节水灌溉服务产业化。服务产业化向综合性的技术转化,包括发展以科、工、贸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服份公司,使之具有咨询、规划、设计、营销与培训相结合为一体的经济实体,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性的服务,使节水灌溉服务产业化走上健康之路。

3、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主要技术途径

3.1减少无效蒸发

降低无效蒸发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技术途径,具体是减少土壤蒸发和作物奢侈蒸腾。据估算,半干旱区蒸发量占降水量的55—65%,相当于作物总耗水量的1/4—l/2,所以,减少土壤蒸发成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途径。为了减少土壤蒸发,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采用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实践表明,地膜覆盖不仅具有增温保湿、保墒提墒、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种子萌发,促进作物早出苗、出壮苗且早熟高产。地膜覆盖的作物同不覆盖相比,一般增产20—50%左右,而且产品的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秸秆覆盖是一种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效益明显的节水技术,它具有改土培肥、保持水土和增产效果明显的特点,据有关实验,砂壤质和中壤质连续覆盖后,土壤有机质由0.88%、0.94%逐渐增至1.06%和1.17%,农田冬闲期秸秆覆盖减少土壤蒸发48%,冬小麦夏闲期秸秆覆盖一般增产10—20%,干旱年份达5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48—0.85k8/m3。减少奢侈蒸腾在干旱时叶面喷洒黄腐酸可使小麦水分生产率提高15.5%。

3.2调整种植结构,开发培育节水高产品种

由于品种的差异,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kg/mm.亩)存在较大的差别,如冬小麦WUE为1.03(山西屯留,1989)、春玉米为1.61(山西屯留,1988),春谷子为0.75(山西屯留,1989)、春小麦为0.45(内蒙古武川,1989)、马铃薯为0.79(内蒙古武川,1987)。有关资料表明,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建立适应抗逆型种植制度,一般可使农田整体WUE提高O.150.26kg/m3,增产15-30%。从总的情况来看,玉米等碳4植物比小麦等碳3植物水分利用效率高,根据区域和种植区的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对提高农田整体水分利用效率是非常有利的。

值得说明的是,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布局调整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将水分利用效率和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增效增收的目的。

节水高产品种的培育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抗旱增产品种是现代作物育种的一个新方向,也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不可缺的举措。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品种染色体基因图的绘制,使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作物基因的重组成为可能。一些品种没有将抗旱和增产有效地结合起来,出现了抗旱不增产或者增产不抗旱的情况。所以,开发培育节水高产品种,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我们必须利用现代技术,如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克隆或者发现抗旱增产基因,为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作出更大的贡献。

3.3节水高产施肥、培肥技术

“以肥调水”技术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的产量与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作物的需水量与肥力相互耦合,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关系。表l是不同施肥水平作物产量(Y)及水分利用效率(WUE)。

表1不同施肥水平作物产量(Y)及水分利用效率(武川)(公斤/亩,公斤kg/mm·亩)

从表可以看出,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作物的产量与肥料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水分利用效率却表现出倒U型,较大的WUE值并非出现在超高肥阶段,而是出现在高肥区。尽管不同实验区所得结果略有差异,但所表现出的通过调肥可以获得较高的WUE结论是一致的。

此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通过调节土壤肥力可以获得较大的WUE。由于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水分是影响作物生长主导限制因子,因此,可以通过以肥调水,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各地区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寻求以肥调水的方案,在实践中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4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制度

节水灌溉制度是农业高效用水的基础,它针对农作物的生理特点,通过灌溉和农艺措施,调节土壤水分,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实施促、控结合,以获得经济产量的灌溉方式。

实践表明,各种农作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有很大差异,并非全生长期都要求土壤湿润才能稳产高产。一般而言,在作物营养生长盛期和受粉、受精期需水量较多,而在苗期和营养生长结束,生殖生长开始阶段,可以适度水分亏损而不减产。许多旱作物苗期保持较低土壤含水量,可以促进根系深扎,为充分利用土壤水奠定坚实的根基:成熟期为了防止倒伏,保持较低土壤含水量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开展节水灌溉的理论基础。此外,节水灌溉具有投入低、见效快、适合我国国情的特点。

以冬麦为例,如冬前生长旺盛,分蘖已达到产量要求的成穗数,则在春季返青的拔节前期不应灌水,以抑止无效分蘖,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无效消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所在山西夏县的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浇3水(127m3/亩)处理,亩产256.41kg,浇5水(220m3/亩)处理,亩处理272.4kg,仅低5.9%,但节水93m3/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O.24-O.28kg/m3。河北省的试验也说明了类似规律,过去小麦要灌水5~7次,实施节水灌溉以后,现在仅灌2~3次,产量有增无减。近年来许多地方水稻栽培实行“浅湿晒”的灌溉方式,或“控制灌溉”方式,都达到高产省水效果,证明科学的节水灌溉制度是高效用水的基础。

3.5积极发展研究农业节水高新技术

节水农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最终依靠科学进步来实现,特别是高新技术,它代表了节水农业发展方向,是中国农业能够在21世纪跨入世界前列的重要支撑力之一。它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化学节水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管理技术、灌溉新技术以及低水耗高产农业的综合技术等以化学节水中黄腐酸(FA)为例,它是一种理想的抗旱剂,它以黄腐酸为主要原料,并配以植物所需的30多种元素生产出的旱地龙,已经在全国推广1000多万亩,使用此产品可使作物增产10-15%,节水20-30%,投入产出比为1:15,经济作物则达1:20以上。依靠科技进步,减少农田蒸发和作物奢侈蒸腾及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我们长远的奋斗目标。

4、结束语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关系到21世纪中国人能否养活、养好16亿人口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政治高度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利用农业4000亿立方米左右的水,生产出16亿人口所需要的富裕的餐桌食物,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掀起一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革命势在必行。

农业毕业论文范文:节水农业发展分析论文

1、节水农业的发展紧迫性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88万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亩均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农村有2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预测,在2030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农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的耕地灌溉率已经高达40%,农田灌溉用水总量3600~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条件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m3。如果我们把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0.7,则仅节水灌溉一项即可节水900~950亿m3!不仅可以解决7亿吨左右食物生产的用水,还可以富裕出400~500亿m3的水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重要领域。,因此,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紧迫性。

2、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根据水利统计公报,2004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252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达到5800处,有效灌溉面积25506千公顷;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80处,有效灌溉面积13771千公顷。2004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干支渠骨干渠道衬砌防渗1300公里,改造、加固、配套建筑物7800余座,新增年节水能力11亿立方米。我国节水技术大纲已经,其中农业节水技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用水量零增长成为重要的目标。

3、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3.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的面积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层瘠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3.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识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3.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3.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很多。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3.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3.6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节水农业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九五”期间在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全国在此方面已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在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目前国家每年为此投入的资金,大约为2000万元左右。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约580亿元,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开展了150个节水示范项目、50个牧区节水灌溉试点和99个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设。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节水农业的发展。

4、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

4.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国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

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

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4.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产生计量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区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投资配套政策决定的。在灌区建设时,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国家头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导致国家投资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没有落实的“半拉子”工程,工程无法实现其设计效益。因此,将灌区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须进行完善,才能为水资源计量收费奠定基础。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4.3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为此,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规则的“绿箱政策”的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其次,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第三,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第四,通过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且在农业水权转移过程中得到好处。

4.4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4.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我国的农业基本国情是地块零碎的一家一户土地承包制、农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域广阔、农民的掌握科技的整体素质不高等,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国情之上,只有适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农业节水技术才能得以普遍推广,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

目前,适合我国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尚为建立起来,曾经“一刀切”式的喷滴灌技术推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而未成功。因此,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需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及时,建立“傻瓜式”的节水农业技术,傻瓜式的节水技术能够加快节水技术的推广,并不是降低节水结束的科技含量,而是增加了起含量,“傻瓜相机”在民众得意推广就是同一道理;

第二,实施“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节水技术推广战略,对于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可以以现代节水技术为目标推广高新技术,对于欠发达地区,以投资小,见效大的传统的节水技术为主体推广节水技术;

第三,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传统的节水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

第四,建立我国节水设备研制、开发和推广技术体系,成本低廉,实用性强,服务方便到位。第五,建立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

根据区域性水资源特点,建立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因地制宜地采用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加快现有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为节水农业重大科技工程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农业毕业论文范文:农业生态环境节水分析论文

新疆是世界上三大待开发地区之一:是我国廿一世纪开发的重点地区。随着兰新铁路与独联体接轨,新疆将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作用;新疆又是国家较大的石油待开发区。总之,新疆开发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然而,新疆现有人口1515万,真正可进行农牧生产的面积只有588.31万公顷,折合5.87万平方公里,绿洲承载入口258人/平方公里,较全国平均100人/平方公里的实际载人量大一倍多。较美国则大8-9倍;而和田、喀什等地、州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在当前的农业技术条件下,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可以说新疆的生态环境潜伏着两大危机,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生态脆弱,环境劣变。

随着我区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石油开发用水都要增加,农牧业开发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也要增加,但水资源是有限的,可以说水是今后制约新疆经济开发中的及时要素。

目前问题在于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用水又严重浪费,新疆基本上是低效率的农业灌溉用水和重复利用率低的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由于水资源调配不当和严重浪费等原因造成部分地区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自然植被衰竭,湖区生态劣变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节水,所以建立

有新疆特点的节水农业体系是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一、水资源影响的生态环境问题

l、盐碱化严重

解放以来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南北疆广大平原灌区大规模引河水灌溉,兴修平原水库,高灌溉定额灌溉农田使地下水位逐年提高:次生盐碱化面积迅速扩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现全疆有100万公顷盐碱地,是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形成了新疆一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以塔里木河为例,全流域农田盐碱化面积为71.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3%,灌水定额过大灌水技术落后,渠道渗漏严重以及管理不善,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上升,这是产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流域内公顷平均毛灌溉定额高达22500立方米/公顷,渠系入渗水量达60%,而流域内平原水库增加也影响了区域地下水位上升。

2、胡杨林等自然植被衰竭

在新疆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一般难以形成自然植被,但由于内陆河的发育与滋润,在河流的两岸形成了以胡杨林为主干“绿色走廊”,阻止了沙漠的移动:有机地组成了护卫绿洲的稳定因素的荒漠生态环境,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在扩大新的绿洲的同时,对原始生态的自然资源进行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对水资源的截流、拦蓄:减少了胡杨林等自然植被赖以生存的水分,导致了河流两岸天然林大量衰亡,植被覆盖率显著降低。例如塔里木河,五十年代自然植被的面积为

45.95万公顷,而现在只有13.3万多公顷,减少约62%。

胡杨林等自然植被衰竭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以塔里木河为例,库尔勒至若羌、且末公路将被截断,新青公路和计划兴建新青铁路也将形成泡影,库鲁克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将连戒一片。

3、沙漠化威胁

沙漠化是在人类不适当活动,又因气候干旱,水源减少,植被衰亡,使干旱地区生态不断恶化的结果。沙漠化往往是与水源减少植被退化联系的。它不只限于沙漠边缘有侵占吞噬的一带,而同时又是因水源减少,植被退化而产生土地沙化。新疆许多地方沙漠化进展十分迅速。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1983年曾对沙漠化土地进行了调查,调查面积271.47万公顷,其中沙化土地面积206.8万公顷、占76%;潜在沙化面积39。33公顷,占14.4%;非沙化面积5.4万公顷,仅占9%。这充分说明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如果塔河水量继续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沙化面积将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4、湖区生态恶化

湖泊是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主要调节器。湖泊水体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湖泊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有着重大的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生态结构本身脆弱,湖泊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环节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湖区生态平衡失调和资源的损失、新疆近几年许多湖泊因人为过度垦植使入湖水量减少,湖区生态恶化,表观在湖区水面缩小,湖水水质变坏,湖区周围荒漠植被衰退,湖区小气候异常,水生生物和野生动物减少。目前新疆的乌伦古湖、艾丁湖、博斯蘑湖等都存在湖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如乌伦古湖三十年代以前乌伦古河年入湖水量达3亿多立方米,六十年代之后,由于乌河中下游耕地面积迅速扩大,从五十年代末期1.33万公顷增加到目前6万公顷,引水量1亿多立方术增加到现在7亿多立方米,而忽视了下游湖泊的生态用水,使入湖水量锐减,现乌河入湖水量已不足25亿立方米。

5、地下水开采过量

从全疆总体情况来看。己开采的地下水仅为开采量的十二分之一,但在昌吉、乌鲁木齐河流域,包括头屯河流域一半地区和米泉,地面径流量仅为6。6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已由1980年的2.5亿立方米猛增到1983年以后的4亿立方米。形成乌鲁木齐市区、溢出带、冲积平原三个地下水漏斗。除乌鲁木齐之外,昌吉、石河子、阜康郡有类似的情况,地下水开采过量,会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地面沉降,水井废弃等。’

二、节水农业是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1、新疆水资源状况

新疆是干旱内陆区,水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均匀,一般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新疆地表水资源量为793亿立方米,国外流入新疆的水量为91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为252亿立方米地下水年总补给量为395亿立方米,其中34亿立方米是河州地表径流量转化为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地下水资源数量仅为74亿立方米。新疆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总资源量为842亿立方米。

现在新疆易于开发的水资源大部分已经开发利用,尚待要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多属于难度大,要花费大力气进行大投入才能利用。目前,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占近期可利用水量近75%;因此,全疆境内近期通过蓄水、引水、输水工程可列增水型开发水量约170亿立方米左右,这部分水量有相当一部分需要满足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用水。以上说明新疆地表水资源是非常紧缺的。

2、新疆水资源供需矛盾

新疆是于旱内陆区,水是生命的摇篮,没有水就没有绿洲,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较高阶段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向西转移,社会各方面对水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区的水资源大部分已经利用。全疆近期可以利用的水量是625亿立方米,目前已经引用了460亿立方米:占75%,还有169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用于维护十分脆弱的生态平衡,已经很不足了,对这部分生态用水,只能加强,不能减少,所以新疆水资源供需矛盾是十分突出的。

3、节水农业体系是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水资源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干旱荒漠地区更是如此。

新疆目前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用水又严重浪费,基本是低效率的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和重复利用率低的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水资源紧缺,这就促使我们要把节水作为建设新疆的一项重大政策和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攻方向,新疆农业节水潜力很大,如果等我们把目前平均毛灌溉定额13500立方米/公顷;降到1140立方米/公顷,那么就可以节水80亿立

方米。这就能增加绿洲面积66.7万公顷,或者恢复生态绿色走廊面积177.8万公顷。

水就能解决新疆水资源短缺:节水能控制灌区地下水位在临界水位以下从而控制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发展,节水能将有限的水资源用于生态,恢复绿色走廊的生机,防止土地沙化,节水能控制湖区的生态恶化。有效地恢复湖区水量,节水能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不致使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区域漏斗等等,所以建立节水农业体系是优化生态的重要途径。

农业毕业论文范文:农业节水设备研究论文

节水农业设备快速开发与模具制造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我国节水灌溉工程及设备的快速开发及其相应产品的精细模具快速制造。节水农业设备快速开发技术详细研究了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渗灌设备的关键部件节水滴管快速模具(RT)的快速开发过程。应用参数化设计思想进行了滴管CAD设计,然后以精密模具制造技术为核心,进行了滴管CAD工艺设计,RT工艺模型的生成

该项技术集成了CAD技术、液固两相流技术、流体力学技术、光固化快速成型技术及快速精细模具制造技术,研制内容主要分为:节水农业微滴管(片)产品快速开发技术与该产品的精细模具制造技术。

由于微滴管是嵌入式迷宫设计,结构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备的研制周期长,开发投入大,而我国从以色列进口的节水滴管不适合中国农作物及环境需要,因此我们运用节水农业设备快速开发技术解决了滴管快速模具的制造过程及其间出现的CAD工艺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成功地制成滴管锌铝合金注塑模具(一模两腔),快速生产出了1000件滴管产品,用于农业节水灌溉试验,在此基础上还生产出了滴管注塑钢模(1模20腔),用于滴管的大批量生产。同时运用快速成形制造技术(RP&M)解决了节水农业设备的精细模具制造问题,能自动、快速、地将设计思想转换成产品模型并可直接制造功能零件,从而可对产品设计模型进行评估、测试和修改,并可进行功能实验及装配实验,大大缩短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周期、降低成本,使企业快速响应市场,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而以RP&M技术为基础的快速模具制造(RapidTooling),可大大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成型出的产品“质量高、成本低、上市快”,已成为赢得竞争的首要因素。应用快速成形技术制造的实体模型,结合金属喷涂、精铸、电镀、硅橡胶浇注及电极研磨等技术可直接快速制造模具,省去了模具数控编程和加工环节,其制造周期一般为传统数控切削方法的1/5~1/10,而成本仅为其1/3~1/5,而且产品的复杂程度越高,这种效益也就越明显。

节水农业设备快速开发技术的意义(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极为严峻。西部地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4,而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人畜饮水已非常短缺,水资源严重缺乏,上游的过量抽灌已引起黄河断流日益加剧,大力发展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是提高水的利用率、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战略措施,西北省份已引进了一些以色列的灌溉设备。一套滴灌系统约需要120万元人民币。这一价格对于中国农民而言,价格过高,尚难以普及,而且国外的作物生长环境、微生物环境、水源环境与国内不同,进口滴灌系统很难适用于中国农业节水灌溉。因此,实现灌溉工程设备和技术的国产化,降低成本,开发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灌溉技术是发展我国西部地区干旱农业的根本出路。

利用本技术开发的滴管(片)产品为滴灌系统中的关键高技术部件,以中国农业节水灌溉环境为设计目标,快速实现了滴管(片)产品的基于知识的设计开发,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为整套滴灌系统的国产化提供了的技术依托。

利用本技术开发的滴管(片)产品的产业化价格为1.2元/米,国产仿制低质量的同类产品价格为1.7元/米,以色列进口的同类产品价格为2.1元/米,可见本技术为我国西部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带来的潜在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非常巨大的。

农业毕业论文范文:农业节水设备技术分析论文

节水农业设备快速开发与模具制造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我国节水灌溉工程及设备的快速开发及其相应产品的精细模具快速制造。节水农业设备快速开发技术详细研究了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渗灌设备的关键部件节水滴管快速模具(RT)的快速开发过程。应用参数化设计思想进行了滴管CAD设计,然后以精密模具制造技术为核心,进行了滴管CAD工艺设计,RT工艺模型的生成

该项技术集成了CAD技术、液固两相流技术、流体力学技术、光固化快速成型技术及快速精细模具制造技术,研制内容主要分为:节水农业微滴管(片)产品快速开发技术与该产品的精细模具制造技术。

由于微滴管是嵌入式迷宫设计,结构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备的研制周期长,开发投入大,而我国从以色列进口的节水滴管不适合中国农作物及环境需要,因此我们运用节水农业设备快速开发技术解决了滴管快速模具的制造过程及其间出现的CAD工艺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成功地制成滴管锌铝合金注塑模具(一模两腔),快速生产出了1000件滴管产品,用于农业节水灌溉试验,在此基础上还生产出了滴管注塑钢模(1模20腔),用于滴管的大批量生产。同时运用快速成形制造技术(RP&M)解决了节水农业设备的精细模具制造问题,能自动、快速、地将设计思想转换成产品模型并可直接制造功能零件,从而可对产品设计模型进行评估、测试和修改,并可进行功能实验及装配实验,大大缩短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周期、降低成本,使企业快速响应市场,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而以RP&M技术为基础的快速模具制造(RapidTooling),可大大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成型出的产品“质量高、成本低、上市快”,已成为赢得竞争的首要因素。应用快速成形技术制造的实体模型,结合金属喷涂、精铸、电镀、硅橡胶浇注及电极研磨等技术可直接快速制造模具,省去了模具数控编程和加工环节,其制造周期一般为传统数控切削方法的1/5~1/10,而成本仅为其1/3~1/5,而且产品的复杂程度越高,这种效益也就越明显。

节水农业设备快速开发技术的意义(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极为严峻。西部地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4,而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人畜饮水已非常短缺,水资源严重缺乏,上游的过量抽灌已引起黄河断流日益加剧,大力发展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是提高水的利用率、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战略措施,西北省份已引进了一些以色列的灌溉设备。一套滴灌系统约需要120万元人民币。这一价格对于中国农民而言,价格过高,尚难以普及,而且国外的作物生长环境、微生物环境、水源环境与国内不同,进口滴灌系统很难适用于中国农业节水灌溉。因此,实现灌溉工程设备和技术的国产化,降低成本,开发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灌溉技术是发展我国西部地区干旱农业的根本出路。

利用本技术开发的滴管(片)产品为滴灌系统中的关键高技术部件,以中国农业节水灌溉环境为设计目标,快速实现了滴管(片)产品的基于知识的设计开发,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为整套滴灌系统的国产化提供了的技术依托。

利用本技术开发的滴管(片)产品的产业化价格为1.2元/米,国产仿制低质量的同类产品价格为1.7元/米,以色列进口的同类产品价格为2.1元/米,可见本技术为我国西部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带来的潜在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非常巨大的。

农业毕业论文范文:农业节灌工程研究管理论文

一、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

位于江苏省境内的苏锡常地区属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太湖流域,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较丰富。但在过去的20年中,在致力于快速发展城乡经济的同时,没有注重环境生态的相应保护,致使目前苏南地区水质污染严重,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加剧,很多灌溉水源的水黑臭,基本为超Ⅴ类水体,每年由于灌溉水源水质的问题而导致农田绝产的面积达数万亩之多。

地面水资源的污染,使得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其中苏州市的地下水开采量为1.8亿m3占总供水量的4.6%,位于全省之首。苏锡常三市城区的地面沉降中心的较大累积沉降量分别为1682mm、1100mm和949mm,三市已连片形成近3000km2的沉降区。

水环境污染除了受工矿企业污水的超标排放及生活垃圾的影响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污染源就是农业面源污染。在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灌溉方式下,不仅浪费水源,而且大量的化肥、农药随灌溉退水流失到水体中,造成水体严重的富营养化。

推广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可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增加环境容量,对苏锡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苏锡常地区丰富的可见水资源掩盖了水质型缺水的实质,导致人们对水危机的认识不足。在农田灌溉中表现为:大水漫灌仍然是主要的灌溉方式;灌溉渠系建筑物工程与田间工程配套率较低,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节水工程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对先进的节水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由于苏锡常地区乡镇经济发达,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业用水必将被工商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大量挤占。表1为苏锡常三市和全省用水构成情况,由表可以看出,苏锡常地区的农田灌溉用水比例分别为38.8%、30.9%和41.4%,远远低于全省51.3%的平均水平,并且比重逐步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要保持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一条根本出路。

二、目标和原则

江苏省《农业节水规划》中要求:苏锡常地区的节水改造要以减轻水体面源污染、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为目标。水质型缺水的现状要求我们在大力推进节水工程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质”“量”并重,以增加可用水资源的总量作为节水工程的最终目标,在推进节水灌溉工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苏锡常地区总体经济水平较高,但传统、低效的农业相对于发达的工商业来说远远滞后。加大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是保持该地区繁荣、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

2.坚持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农业节水工程应与本地区水利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做到灌溉、防洪、排水、降渍统筹考虑,田、林、路、生态、环境、居民点等统一规划。

3.统一管理、优化配置的原则。根据各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把节约用水放到优先位置,千方百计地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减轻农业用水污染,保护农用水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水型社会。

4.农业节水软硬件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大中小型工程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配套,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在搞好节水工程措施的同时,做好农业节水工程的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

三、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的重点

1.建设高效型节水灌溉工程,建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农业高效灌溉工程是指近年来兴建的以喷灌、滴灌等为主的节水灌溉工程,它体现的实质是节水农业要走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道路。与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喷滴灌工程主要具有以下优点:首先,节水量可达40%~50%,节约的水资源和提水的动力能源相当可观;其次,与地面灌溉工程相比,非地面灌溉可增产20%~30%;而且,它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可免去平整土地所花费用。另外,这种高压管道配水设施能够实现用水量的终端计量,为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喷滴灌的产出效益与节水灌溉追求的目的是一致的。

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一般说来,人均GDP越高的国家,对农业节水的投入就越大,节水工程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就越高。如法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几个国家在1980年以前的喷滴灌面积分别达到75%、58%、80%,这主要是由于喷滴灌工程设施一次性投资较大。在江苏省典型区投资概化指标中,喷滴灌工程的单位投资为16305元/hm2,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农民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不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喷滴灌工程技术的推广是不可能的。苏锡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收入在全国名列前茅,具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经济基础条件。为了提高灌溉工程的效益费用比,工程建设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适量发展果、茶、蔬菜、药材等高效经济的种植面积。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不但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产生的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对减轻农业造成的面源污染以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发展生态渠道建设,修复生态环境

生态水利是在人类实现“生态文明”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途径。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服务。节约用水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水利,谋求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德国的莱茵河,1993年和1995年发生两次洪灾,造成德国经济损失估计达几十亿欧元。分析洪灾原因,主要是由于莱茵河河流生态遭到破坏,水泥堤岸限制了水向沿河堤岸渗透所致。9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等国都花费高昂的代价拆除以前人工铺设在河床上的硬质材料来对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这些经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贯穿于每一个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始终,不仅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要努力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

苏锡常地区目前的水质污染已经相当严重,在进行污染源削减的同时,应积极寻求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提高环境自身的修复能力。由于该地区的黏土和壤土土质占90%,土壤的持水性和饱水性较好,因此建设自然生态渠道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它能使水体充分利用水边环境(包括土壤、生物和空气等)的自然净化功能,改善水质,提高水资源的可用性,同时又不至于使水在输送过程中大量地渗漏掉。

该地区的水稻种植比例较大,如果能把节水型水稻优良品种的研发推广与控制灌溉技术的普及适用结合起来,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而且能减轻过量灌溉用水对水体造成的面源污染。同时,由于减少河湖的抽水量,河湖的自净能力得到加强。在少量的沙土区,可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代替混凝土衬砌的渠道输水方式,以减轻对周围水体环境的压力。

随着地表水水质的改善以及灌溉用水量的减少,苏锡常地区超采地下水的问题将得到缓解。地下水的开发应以利用浅层地下水为主,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引蓄雨季洪水回补地下水,确保在2010年前基本消除地下水漏斗。

农业毕业论文范文:农业节水技术研究管理论文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00亿m3,人均水资源量约2200m3,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预计到21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达到16亿高峰时,在降水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到1760m3,逼近国际公认的1700m3的严重缺水警戒线。我国水资源的突出特点是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分布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布局和发展之间严重错位。其中地处长江、淮河沿线以北地区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5%,耕地占全国总面积的51%,人口占全国总数的40%,我国多数的重要能源及化工基地均分布在该地区,但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总量的20%,许多区域的人均水资源已大大低于1700m3的缺水警戒线,缺水问题相当严重。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用水总量40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3600-3800亿m3,占农业用水量的90%-95%。农业用水中的浪费现象相当严重,首先是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低,平均仅为45%左右;其次是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低,仅达到56%;是农业用水的效率不高,其中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仅有1.0kg/m3左右,旱地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为0.60-0.75kg/m3。根据部门的预测结果,在不增加现有农田灌溉用水量的情况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m3。若将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水平70%,则可节水900-950亿m3,如同时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农业节水后不仅可满足7亿t左右的食物生产用水,还能节约出400-500亿m3的水量用于国民经济的其他重要行业,这无疑会对未来的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作出重大贡献。

农业节水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也是我国农业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短缺、水土资源配置失衡等严峻形势所决定的。农业节水对保障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缺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节水予以解决,加强对我国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以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建立与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将成为促进我国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

1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全球性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把提高灌溉(降)水的利用率、单方水的利用效率、水资源再生利用率作为研究重点和主要目标。在研究节水农业基础理论基础上,将生物、信息、计算机、高分子材料等高新技术与传统的农业节水技术相结合,提升节水农业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建立适合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加快由传统的粗放农业向现代化的精准农业转型的进程。

世界各国采用的节水农业技术通常可归纳为工程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生物(生理)节水技术和水管理节水技术等四类。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可大致分布在四个基本环节中:

一是减少灌溉渠系(管道)输水过程中的水量蒸发与渗漏损失,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

二是减少田间灌溉过程中的水分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在改善灌水质量的同时减少单位灌溉面积的用水量;

三是减少农田土壤的水分蒸发损失,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

四是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减少作物的水分奢侈性蒸腾消耗,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和用水效益。节水农业发达的国家始终把提高上述环节中的灌溉(降)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作为重点,在建立了以高标准的衬砌渠道和压力管道输水为主的完善的灌溉输水工程系统和采用了以喷(微)灌技术和改进的地面灌技术为主的先进的田间灌水技术后,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重点正从工程节水向农艺节水、生物(生理)节水、水管理节水等方向倾斜,尤其重视农业节水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密切结合。

1.1农艺节水技术

利用耕作覆盖措施和化学制剂调控农田水分状况、蓄水保墒是提高农田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已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如保护性耕作技术、田间覆盖技术、节水生化制剂(保水剂、吸水剂、种衣剂)和旱地专用肥等技术和产品正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美国中西部大平原由传统耕作到少耕或免耕,由表层松土覆盖到作物残茬秸秆覆盖,由机械耕作除草到化学制剂除草,都显著提高了农田的保土、保肥、保水的效果和农业产量。法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开发出抗旱节水制剂(保水剂、吸水剂)的系列产品,在经济作物上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法国、美国等将聚丙烯酰胺(PAM)喷施在土壤表面,起到了抑制农田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的明显效果。美国利用沙漠植物和淀粉类物质成功地合成了生物类的高吸水物质,取得了显著的保水效果。

节水农作制度主要是研究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节水高效型作物种植结构,提出相应的节水高效间作套种与轮作种植模式。例如,在澳大利亚采用的粮草轮作制度中,实施豆科牧草与作物轮作会避免土壤有机质下降,保持土壤基础肥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在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的选育方面,发达国家已选育出一系列的抗旱、节水、品质的作物品种。如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的小麦品种、以色列和美国的棉花品种、加拿大的牧草品种、以色列和西班牙的水果品种等。这些品种不仅具备节水抗旱性能,还具有稳定的产量性状和优良的品质特性。特别是近年来,在植物抗旱基因的挖掘和分离、水分高效利用相关的基因定位以及分子辅助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聚合技术等在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的选育上取得了一些极富开发潜力的成果。

近年来,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已将提高水分养分耦合利用效率的灌水方式、灌溉制度、根区湿润方式和范围等与水分养分的有效性、根系的吸收功能调节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改变灌水方式、灌溉制度和作物根区的湿润方式达到有效调节根区水分养分的有效性和根系微生态系统的目的,从而较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养分耦合的利用效率。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将作物水分养分的需求规律和农田水分养分的实时状况相结合,利用自控的滴灌系统向作物同步供给水分和养分,既提高了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较大限度地降低了水分养分的流失和污染的危险,也优化了水肥耦合关系,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2生物(生理)节水技术

将作物水分生理调控机制与作物高效用水技术紧密结合开发出诸如调亏灌溉(RDI)、分根区交替灌溉(ARDI)和部分根干燥(PRD)等作物生理节水技术,可明显地提高作物和果树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灌水方法追求田间作物根系活动层的充分和均匀湿润的想法不同,ARDI和PRD技术强调在土壤垂直剖面或水平面的某个区域保持土壤干燥,仅让一部分土壤区域灌水湿润,交替控制部分根系区域干燥、部分根系区域湿润,以利于使不同区域的根系交替经受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锻炼,刺激根系的吸收补偿功能,使根源信号ABA向上传输至叶片,调节气孔保持在适宜的开度,达到不牺牲作物光合物质积累而又大量减少其奢侈的蒸腾耗水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可减少作物棵间的土壤湿润面积,降低棵间蒸发损失和因水分从湿润区向干燥区侧向运动带来的深层渗漏损失。RDI是基于作物生理生化过程受遗传特性或生长激素的影响,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些阶段主动施加一定的水分胁迫(即人为地让作物经受适度的缺水锻炼)来影响其光合产物向不同组织器官的分配,进而提高其经济产量而舍弃营养器官的生长量及有机合成物的总量。因营养生长减少还可提高作物的种植密度,提高总产量,减少棉花、果树等作物的剪枝工作量,改善产品品质。国际上有关调亏灌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果树和西红柿等蔬菜作物,对大田作物的研究较少。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对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的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以单点的和单一作物的耗水估算为主,在此基础上采用插值法和面积加权平均法确定的区域作物耗水量的精度会受到气象等因素的空间变异性的影响。目前的重点是将单点的单一作物耗水估算模型的研究扩展到区域尺度多种作物组合下的耗水估算方法与模型研究上,根据作物及其不同生育期的需水估算,使有限的水分配到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内,为研究适合不同地区的非充分灌溉制度提供基础数据和支撑。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采用能量平衡法估算区域作物耗水量成为可能,通过遥感获得的作物冠层温度来估算区域耗水量分布的研究变得十分活跃,并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1.3水管理节水技术

为实现灌溉用水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与自动化,满足对灌溉系统管理的灵活、和快捷的要求,发达国家的灌溉水管理技术正趋朝着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减少灌溉输水调蓄工程的数量、降低工程造价费用的同时,既满足用户的需求,又有效地减少弃水,提高灌溉系统的运行性能与效率。

建立灌区用水决策支持系统来模拟作物产量和作物需水过程,预测农田土壤盐份及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基于Internet技术和RS、GIS、GPS等技术完成信息的采集交换与传输,根据实时灌溉预报模型,为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灌区的动态配水计划,达到优化配置灌溉用水的目标。为适应灌区用水灵活多变的特点,做到适时、适量地供水,需对灌溉输配水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相应的自控技术开展研究。目前,国外多采用基于下游控制模式的自控运行方式,利用中央自动监控(即遥测、遥讯、遥调)系统对大型供水渠道进行自动化管理,开展灌区输配水系统的自控技术研究。在明渠自控系统运行软件方面,着重开展对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计划的研究,采用明渠非恒定流计算机模拟方法结合闸门运行规律编制系统运行的实时控制软件。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已大量使用热脉冲技术测定作物茎杆的液流和蒸腾,用于监测作物水分状态,并提出土壤墒情监测与预报的理论和方法,将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用于监测土壤墒情。根据土壤和作物水分状态开展的实时灌溉预报的研究进展也很快,一些国家已提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节水灌溉预报模型。在此基础开展的适合不同地区的非充分灌溉模式的研究是干旱缺水条件下灌溉用水管理的基础,随着水资源短缺的不断加剧,其研究在国内外得到普遍重视。

多采用系统分析理论和随机优化技术,开展灌区多种水源联合利用的研究,以网络技术支持的智能化配水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建立起多水源优化配置的专家系统,提出不同水源组合条件下的优化灌溉与管理模式,合理利用和配置灌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在较大限度地满足作物对水分需求的同时,改善灌区的农田生态环境条件。

1.4工程节水技术

随着现代化规模经营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向现代地面灌溉技术的转变是大势所趋。在采用高精度的土地平整技术基础上,采用水平畦田灌和波涌灌等先进的地面灌溉方法无疑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精细地面灌溉方法的应用可明显改进地面畦(沟)灌溉系统的性能,具有节水、增产的显著效益。激光控制土地精细平整技术是目前世界上的土地平整技术,国内外的应用结果表明,高精度的土地平整可使灌溉均匀度达到80%以上,田间灌水效率达到70%-80%,是改进地面灌溉质量的有效措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采用地面灌溉实时反馈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对地面灌溉全过程进行分析已成为研究地面灌溉性能的重要手段。应用地面灌溉控制参数反求法可有效地克服田间土壤性能的空间变异性,获得的灌水控制参数,有效地提高地面灌溉技术的评价精度和制定地面灌溉实施方案的性。

除地面灌溉技术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喷、微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微灌技术是所有田间灌水技术中能够做到对作物进行精量灌溉的高效方法之一。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家特别重视微灌系统的配套性、性和先进性的研究,将计算机模拟技术、自控技术、先进的制造成模工艺技术相结合开发高水力性能的微灌系列新产品、微灌系统施肥装置和过滤器。喷头是影响喷灌技术灌水质量的关键设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喷头的改进及研究开发,其发展趋势是向多功能、节能、低压等综合方向发展。如美国先后开发出不同摇臂形式、不同仰角及适用于不同目的的多功能喷头,具有防风、多功能利用、低压工作的显著特点。

为减少来自农田输水系统的水量损失,许多国家已实现灌溉输水系统的管网化和施工手段上的机械化。近年来,国内外将高分子材料应用在渠道防渗方面,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土壤固化剂和固化土复合材料,研究具有防渗、抗冻胀性能的复合衬砌工程结构形式。如已在德国、美国应用的新型土工复合材料GCLS就具有防渗性能好、抗穿刺能力强的明显特点。此外,管道输水技术因成本低、节水明显、管理方便等特点,已作为许多国家开展灌区节水改造的必要措施,开展渠道和管网相结合的高效输水技术研究和大口径复合管材的研制是渠灌区发展输水灌溉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发展趋势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是在传统的节水农业技术中融入了生物、计算机模拟、电子信息、高分子材料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各种单项技术互相渗透的明显特征。现代节水农业技术涉及的既不是简单的工程节水和水管理节水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问题。从支撑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基础理论而言,需将水利工程学、土壤学、作物学、生物学、遗传学、材料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降水(灌溉)-土壤水-作物水-光合作用-干物质量-经济产量的转化循环过程作为研究主线,从水分调控、水肥耦合、作物生理与遗传改良等方面出发,探索提高各个环节中水的转化效率与生产效率的机理。另一方面,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又需要生物、水利、农艺、材料、信息、计算机、化工等多方面的技术支持,来建立适合国情的技术体系。

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出现的重大突破,节水农业领域中大量借助于土壤水动力学、植物生理学的理论和现代数学方法及计算模拟手段,试图从整体上来考虑水-土-作物-大气间的互动作用与关系,定量描述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水分和养分运移的转化过程,据此制定科学的水、肥调控方案,这使得对节水农业的研究已由以往单纯的统计或实验性质变为一门有着较为严谨的理论基础与定量方法的科学。计算机技术、电于信息技术、红外遥感技术以及其它技术的应用,使得在土壤水分动态、土壤水盐动态、水沙动态、水污染状况、作物水分状况等方面的数据监测、采集和处理手段得到长足发展,促进了农业用水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高分子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的研制创新正在促使渠道防渗、管道灌溉、覆膜灌溉、坡面集雨等方面孕育着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在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效率的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中,不仅涉及到与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的界面过程,水分传输和系统反馈的机制,水分调控的途径以及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转化关系等相关领域内的前沿技术,还与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水资源、土壤水分和作物水分进行监测调控,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进行精量灌溉等关键技术有关。为此,必须以具有学科交叉性的重大前沿性技术研究为基础,研发与农业节水相关的重要关键技术,探索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3我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重点与内容

3.1现代节水农业前沿技术

围绕作物生理需水与用水、精量控制灌溉等领域,对现代节水农业前沿技术开展原创性研究。通过对水-土-植物关系、干旱条件下植物根信号传输和气孔反应的机制、干旱胁迫锻炼对植物超补偿功能的刺激等问题的研究,带来农业节水原理与技术的创新,促进节水农业新思路的问世和源头高技术的产生,为我国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储备。

作物高效用水与生理调控技术:

(1)研究主要作物节水条件下产量形成及可视化的生产模型,获得维持农作物较高水分生产效率的生理和生态学过程参数,提出农作物根系微生态系统水分吸收功能调控模型和水分利用整体超补偿功能环境反应模型;

(2)研究不同生态区域内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水稻)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需水量季节分布和计算模式和不同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的作物需水和耗水模型,提出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与有限水量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得到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下实施非充分灌溉制度的技术;

(3)研究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水稻、果树)调亏灌溉的指标体系(凋亏阶段和调亏程度),提出不同养分水平或施肥条件下调亏灌溉的模式及相应的指标,获得作物调亏灌溉的田间实施技术;

(4)研究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水稻)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指标体系,提出不同养分水平或施肥条件下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模式及相应参数,获得不同土壤、作物下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灌水技术要素组合设计方法及的田间实施技术;

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

(1)研究作物对水分亏缺信息的感受、传递与信号转导的过程,建立作物水分信号诊断指标体系,获得利用作物茎杆变形测量诊断作物缺水状况的新技术与新产品;

(2)研究作物水分区域分布监测技术和作物蒸腾过程快速监测技术,提出区域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与动态监测布点方式和区域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获得土壤水分动态快速测定与预报技术及新产品;

(3)以土壤墒情监测预报、作物水分动态监测信息与作物生长信息的结合为基础,研究运用模糊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数据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具有监测、传输、诊断、决策功能的作物精量控制灌溉系统,研制开发智能化的灌溉信息采集装置和智能化的灌溉预报与决策支持软件。

农田水肥调控利用与节水高效作物栽培技术:

(1)以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为对象,研究不同区域、种植制度、地力基础和水资源状况下主要作物农田养分供应与利用模式,提出不同水分条件下获得较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水分与养分参数组合;

(2)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作物根区水分养分迁移、转化和吸收的动力学过程,提出相应的作物根际水肥耦合循环与调控模型,获得以提高水肥耦合利用效率为目标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参数的组合;

(3)以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为对象,研究农田高效用水的作物群体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农田整体抗旱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群体因素和调控技术;构建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群体优化结构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3.2现代节水农业关键技术

以田间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管理、农艺与化控节水等为重点,适当考虑干旱缺水地区特殊水源的开发与高效利用,研究现代节水农业关键技术,创制一批新型的农业节水新产品与新材料,促进节水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为我国农业节水提供适合国情的实用性应用技术。

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1)研制抗堵、耐用、价廉的微灌灌水器,开发新型微灌过滤器、注肥器及系统控制设备;

(2)研究节能异形喷嘴喷头、可调仰角及可调雾化程度的喷头、喷洒区域为矩形的喷头,开发适宜于园林喷灌的升降式喷灌装置,改进扇形转动的摇臂式喷头,研制新型移动式轻小型喷灌机组和智能控制低压变量自走式喷洒机组;

(3)研究土地精平标准与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开发国产激光控制平地铲运设备和相应的液压升降控制系统,提出与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实施相配套的田间灌排工程系统模式,研究地面灌溉技术控制参数,开发田间波涌灌溉控制设备、田间多孔闸管灌溉系统和田间灌溉自动控制设备;

(4)研发适合家庭规模的可调式小型免耕坐水播种技水与设备,创制集灌水、播种、施肥于一体的新型多功能行走式局部施灌机。

灌溉系统输配水监控与调配技术:

(1)研发水分损失小、价廉、精度高、抗干扰性强的渠系量水设备,研制具有量水和控制双重功能的取水口量水设施、新型管道量水仪表、适合高含沙渠道采用的量水装置等,开发经济实用的灌区自动化量水二次仪表及设备、井灌区计量与控制用水装置等;

(2)开发基于局域网络、Internet网络与RS和GPS技术相结合的灌区动态管理信息采集、传输和分析技术,研究灌溉系统的计算机识别技术和动态配水系统下非恒定流模拟仿真技术和水量与流量的实时调控技术;

(3)研究灌区中央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和水力自动控制技术,开发灌溉配水系统的闸门控制模式及基于模糊控制方法的灵活方便的控制器。

农艺节水技术:

(1)以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及林草为重点,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基因聚合技术结合常规育种的方法,创制抗旱节水型、水分高效利用型的优异育种新材料,选育抗旱节水与高产品质相结合型的新品种(组合);

(2)研究主要生态区域节水高效型的作物种植结构和适合区域特点的节水高效间作套种与轮作等种植模式,提出主要种植制度周期内农田水分高效利用技术控制要素和集成化参数,得到节水型农作制度优化技术及其量化指标;

(3)以旱地土壤水库增容为核心,研究等高种植集雨蓄水保墒技术和田间集雨栽培技术、少耕免耕保水保肥技术、地力培肥有机旱作技术、降低田间蒸发的覆盖保墒技术等雨水就地高效利用技术,提出旱地农田节水抗旱能力的粮草轮作技术、粮经饲作物立体种植高效用水技术等。

新型农业节水材料与产品:

(1)研究利用纳米技术改进防渗材料的性能,研制新型土壤固化剂、新型复合土工膜料和填缝材料,盐渍土和膨胀土等特殊土类渠道的专用防渗材料,开发新型保温复合材料和环保型混凝土补强新材料,创制用于管道输水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大口径管材和管件;

(2)研发适合旱区应用的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坡面集雨固化土材料、绿色环保型集雨面喷涂材料、生物集雨材料和田间集雨材料等;

(3)筛选具有控制蒸腾功能的外源物质,研究植物蒸腾抑制剂,研制具有抗旱节水、防病杀虫、高效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种衣剂,开发以生物材料(藻类、纤维、沙漠植物等)或化学材料为基质的新型保水剂,创制低成本的高效多功能水土保持剂与土壤结构改良剂;

(4)研发由天然材料和改性天然材料(重点是植物纤维和淀粉类)制成的可被微生物分解为对环境无害物质的新型覆盖材料,开发具有增温、保墒、增产、无残留的多功能液体覆盖材料,改性和创制新型液膜等。

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

(1)建立区域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和开发模式及智能决策系统软件,研发适合旱区应用的新型、高效工程和生物雨水集蓄形式,提出新型集雨设施结构形式和现场成型技术,获得雨水集蓄与高效利用工程系统设计软件;

(2)研究低成本、节能型的微咸水开发利用技术,建立微咸水灌溉下的控制指标体系和作物灌溉制度,提出微咸水灌溉下土壤水盐运动规律与调控技术,得到咸水与淡水混灌和轮灌的应用模式;

(3)研究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地下水及作物品质的影响,提出再生水作物安全高效利用指标量化体系,开发利用再生水灌溉的不同灌水方式、再生水与洁净水混灌或轮灌的应用技术以及不同再生水灌溉方式下的作物灌溉制度。

4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带来的贡献

在现代节水农业前沿技术万面,将提出作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指标体系、作物非充分灌溉下的需水指标体系和灌溉制度、作物调亏灌溉的指标体系,建立作物水分信号采集与缺水敏感指标测定和作物精量控制灌溉方法、动态配水系统下的非恒定流模拟仿真技术和水量实时调控方法等。研究内容无论是在应用基础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均具有源头创新性,会加速我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

在现代节水农业关键技术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对现有技术的升级换代上。一方面,对喷微灌系统智能化自功控制、喷微灌条件下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激光控制平地下的精细地面灌溉、渠道和管网相结合的灌溉系统高效输水、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灌溉系统动态配水等新技术的研发,将大幅度提高灌区输配水系统的工作性能和田间节水灌溉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对灌区输配水系统自动化控制、灌区多水源优化调配与决策支持系统、渠道防渗与抗冻胀、雨水集蓄高效利用、劣质水灌溉利用、农艺与化控节水等现有技术的改善与提高,将会显著提高农业用水开源节流、土壤水库充蓄增容、灌区用水与输配水等方面的效率,有力地促进对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成果的综合应用,预计可使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到70%-80%,水分生产效率提高到2.0kg/m3,作物产量提高15%-30%;旱作的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3kg/m3,作物产量提高20%-25%,年直接经济效益和综合社会经济效益分别达到150亿元和300亿元。与此同时,可为全国大型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和300个节水重点县的建设,实现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十五”末达到2533万hm2、全国灌溉水利用率由现状的45%提高到50%、节水近200亿m3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条件。

农业毕业论文范文:农业节水执行管理论文

节水目标上的盲区农业节水无疑是国家的战略目标,但并不能简单转换或混同于农民目标。就用水而言,农民以方便、省力、省钱为原则,甚至宁愿大水漫灌也不去费钱、费事、费工地搞节水,除非节水的收益大于投入。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增收,节水就不可能成为农民的目标和自觉行动。

节水主体上的盲区“九五”国家投资250亿元于全国300个示范县8000余万亩农田的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喷、微灌建设,“十五”还要搞几百个这样的县。政府集项目决策、政策制订、资金投入和实施执行于一身,形成了事实上的“国家出资金,干部出政绩,农民出力气”的格局。示范县农民是受益了,但因主体地位和意识的模糊而在技术选择、设施使用和增收效果上大打了折扣。更重要的是,全国十多亿亩农田都需在不同程度和方式上节水,政府是包不下来的,关键是要建立以农民(不只是示范县)为节水主体的政府投入机制和政策。

供电站和输电网建设是政府的事,节电则是企事业和千家万户的事。同样,供水和输水工程建设是政府的事,节水主体理当是农民。但农业节水与工业节电的不同之处在于农民是资金、技术和产品效益上的弱势群体,是政府政策性扶持的对象。

技术与技术产品上的盲区一谈到节水,就会想到喷灌滴灌、防渗平地、覆盖保墒、耐旱品种等等。其实,目前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这些传统技术,而是这些技术的集成配套差,物化产品质量不高价格高,售前售后服务跟不上,这是节水科技企业不发达,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的表现。如果说节水主体是农民,那么,节水技术和装备的支撑主体应当是节水科技企业。

技术改进与突破上的盲区技术进步中有量变与质变,改进与突破。目前我国的传统节水技术还不发达,在技术改进和推广中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是当前节水工作的技术主力。但在制订国家节水高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存在着以传统技术的改进模糊以至替代节水技术的前沿和突破点的现象。不同目标和技术层次上的含混,将对节水技术的重要前沿和突破带来负面影响,对节水事业的长远发展和提高节水科技企业的竞争力不利。

亮点

从盲区分析中,自然地浮现出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亮点。

及时个亮点是:节水与增收的互动。

根据甘肃经验,我曾提出过“集水滴灌-简易大棚-高附加值果蔬花-龙头企业”模式。也就是在年降水三五百毫米,十年九旱的黄土丘陵区,到处都是黄土坡,削出个阳面,架上个简易大棚,用上点集雨、扬黄或井水搞滴灌,再种上高附加值的果蔬花和由龙头企业与市场对接,这是一种具体化了的节水与增收的互动模式。宁夏考察中还发现,一立方米水的经济效益可以是1元、也可以是12元或20余元。

作物布局和农业结构调整使节水与增收融为一体,蕴藏着极大的潜力。为能从黑河分出9亿立方米的水输送到下游的额济纳旗,张掖地区以进为退地搞节水,其核心就是依靠当地资源优势,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形成日光温室、酿酒葡萄、浓缩果汁、真空冻干食品、草(块)粉加工、发展养殖业等7大产业和14个加工企业。种植业内部的粮、经、草比例达到30:50:20;畜果业产值达农业总产值的45%。这是一个节水与增收互动双赢的范例。

要调动起农民的节水积极性,成为事实上的节水主体,就必须克服那种就节水论节水,靠国家投资搞节水示范工程的惯性,将节水与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融为一体。农民增收了,才会有扩大再生产和节水投入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当前的主要障碍是国家的拨款体制,即水利拨款只能作灌排工程不能他用,而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又没有稳定的资金渠道。

第二个亮点是:节水科技企业。

农民有了节水积极性,技术和装备就成了关键因素。节水科技企业是节水的“装备部”,是先进节水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传播的桥梁和主力军,是一种新兴和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新疆建设兵团以喷滴灌塑料管生产厂为龙头,将种子包衣、播种、种肥条施、滴灌塑管和地膜铺设等实行机械化复式作业,一次完成。由于使用方便,省工节时,节水节肥,增产增收,深受农民欢迎。一次性滴灌塑料管价格可降到每米0.2角和在机械化复式作业中铺设,使滴灌技术突破了不能进大田的禁区,并将在新疆数十万公顷棉田上得到推广。这是在新疆高机械化条件下棉田节水技术集成、物化和产业化的一个范例。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是中国的至理名言,抓节水,就要抓节水技术的集成和物化和企业化。就目前而言,低压管道输水企业、喷滴微灌企业、旱区设施工程企业、节水机械工程企业、节水用覆盖材料企业、节水用化学-生物制剂企业、节水型种子企业等将有大的发展。

第三个亮点在节水科技的前沿和突破。近一个世纪的科技进步,孕育了上述节水技术系统,而新兴的现代科技将带来节水技术新的突破,这是规律和必然,是“863”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考虑的重点。

农业的生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水分循环,包括从供水、引水到进入田间的非生物性(工程性)过程和植物吸收、传输、蒸腾和同化物合成的生物性过程。近代工程技术装备了工程性节水技术,而新兴和快速发展中的生物技术必将在生物性节水,特别是在提高作物水利用效率的遗传改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生物性节水是指利用和开发生物体自身的生理和基因潜力,在同等水供应条件下能获取更多的农业产出,这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和生机的节水技术前沿。

地膜覆盖具有突出的节水效果,年覆盖面积已达亿亩以上。但是,多年使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日显突出,其技术突破口在于全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制和使用。北方春旱普遍,在工厂化育苗和移栽的生物和机械化配套技术上应有所突破。基于改善作物对干旱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响应和调节能力的抗旱性化学-生物制剂的实用化上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业节水不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个大系统。系统越复杂,误区和盲点越多,越不好把握。我想,一个是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节水与增收的互动;一个是突出节水科技产业和技术的改进与突破,这是农业节水工作的两个“牛鼻子”。政府当导演和搭戏台,让农民、科技企业和科技专家唱戏,这样,关系就顺了,政府资金可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