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实用13篇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1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9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批准重庆市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都一致强调依靠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发展农村农业信息化促进三农可持续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化的手段,农业农村产业化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1],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必备过程[2]。重庆市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方面关系的研究近乎空白,把握住两者的关联性对推进农业农村产业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农业农村信息化市场要素需求

在确定市场需求要素之前,重庆市农业农村技术路线图工作组采用采用德尔菲法对市场需求要素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得到17个市场需求要素,这17个市场需求要素在专家会议上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这17个市场需求要素分别是:1、加快农村信息共享平台与资源整合的步伐;2、提高农业农村信息的实用性、有效性和时效性;3、提升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4、加强农村科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5、促推低廉易用的农村信息产品研发;6、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服务的发展;7、提升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调控与决策能力;8、推进农产品产供销对接;9、提高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能力;10、增加贫困山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1、促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12、拓宽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途径;13、建立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长效运营机制;14、改善农业技术成果推广服务手段;15、拓展对农业企业信息化的服务模式;16、加强城乡信息的双向流动;17、建设农村信息采集更新体制与机制。

现场专家按照0到5分的“重要值”给17项市场需求要素进行打分,“重要值”用0-5分制打分,0分表示不重要,5分表示最重要。现场共收到12份有效专家打分表格,对12位专家的分享分数进行求平均值,得到平均值最高的前十项,通过以上规则计算得出专家建议保留的十项需求要素如表1。

3、农业农村信息化产业目标要素

确定重庆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市场需求要素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资料和文件,重庆市农业农村技术路线图工作组内部讨论后设计了产业目标调查问卷,内容如表2所示。

4、近期产业目标分析

现场专家按照0到5分的“重要值”给17项市场需求要素进行打分,“重要值”用0-5分制打分,0分表示不重要,5分表示最重要。共收到14位有效专家打分表,统计近期(

5、市场需求要素需求与近期产业目标要素关联性分析

在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关联分析中,将市场需求要素和产业目标要素构成关联表格,每一位专家对每项指标进行打分,每位专家对纵横交叉要素的相关性作出评价,正相关表示为“+1、+2、+3”,无明显相关性表示为“0”,负相关表示为“-1、-2、-3”,打分结果填入关联表格相应项中,总共有10项市场需求要素和10项近期相应的产业目标要素。在近期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构成关联表格,表格形式如表4,共有14位有效专家打分表,这14位专家打分结果求和填入表格4中,得到近期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关联的评价值,可以得到如下表4近期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分值表,表4中字母和数字来自表1和表3。

“云计算”已经能够把PC上好的应用放到手机、电视等终端设备上,云服务平台建成后,能够帮助服务的供需双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通讯网的双重资源进行有效的服务沟通提高服务效率[3],农业信息共享云服务综合平台能够显著加快农村信息共享平台与资源整合的步伐。在市场需求要素的拉动下,“建立农村社会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提升到第二的位置,这说明市场需求能够拉动这项因素,农村社会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能够综合利用“三农”信息拓宽致富渠道增长致富技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同时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新的生产、生活[4],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6、结论

综合农业农村信息化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各阶段关联性分析,重庆市农村农业信息共享云服务综合平台是产业目标与试产需求中最重要的关联性因素,它出现在近期,这反映出信息共享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云平台的出现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技术平台,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农业信息,应该把重庆市农村农业信息共享云服务综合平台建设作为各个时期建设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关联最大的又一重要要素,它出现在产业目标要素和市场需求要素分析中,农业农村信息化在各个阶段要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这就要求要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新途径,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追溯系统和农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刘金爱.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情,2009, 29(1):61-63.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2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机构设置。目前,FAO涉及农业信息采集和加工整理的机构主要是经济及社会发展部下属的统计司和贸易及市场司。统计司负责各国(地区)农业生产、消费、价格、贸易等数据的采集、年度供求平衡表的编辑、统计年鉴的编写和FAOSTAT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统计司现有工作人员50余人。下设若干组(Team),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贸易及市场司主要负责各国(地区)农产品市场动态数据的采集、农产品市场监测分析、食物安全早期预警,以及《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食物展望》、《OECD-FAO农业展望》等报告的撰写。目前,贸易及市场司有工作人员37余人。2008年,贸易及市场司内部机构改革,撤销了原来的4个处,设立了9个组,分别负责早期预警、产品分析、贸易分析和农业展望等。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工作机制。FA0农产品市场监测与预警分析工作由贸易及市场司负责。近年来不断创新市场监测与预警工作机制,强化内部分工与协调,加强外部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推进工作的格局。

——基础数据采集。基础数据的采集主要由统计司完成。统计司主要通过每年向各国发送调查问卷(Questionnaire)、各国的统计年鉴和公开出版物及官方网站、联合国或者FAO其他部门统计的数据、一些国际或地区性组织和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同时,贸易及市场司也通过自己的渠道采集数据。一方面借助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集各国作物生长情况、作物产量、干旱、植被变化及其他农业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在农作物收获的关键季节,向世界各国派出调查组,通过走访当地统计、农业等部门和实地查看作物长势,获取各国人口、气候、作物产量、单产、价格以及政策等方面数据。贸易及市场司数据侧重于动态性和时效性。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目前,在短期市场监测分析和展望方面,由贸易及市场司完成,其9个工作组之间互有分工又有广泛合作,编辑出版《食物展望》和《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两份报告。中长期市场监测分析和展望上,FAO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合作,编写《OECD-FAO农业展望》,这是对未来10年的中期展望报告。其中,OECD负责用自己的AGLINK模型预测, FAO主要负责用自己的CONSIMO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预测,然后将二者的预测结合,得出对全球农业未来10年的预测结果。另一方面,在分析人员组成上,建立了产品分析与地区分析师相结合的分析师队伍。以《食物展望》为例,目前贸易及市场司中有25-30人在做这份报告,涉及产品有小麦、大米、粗粮、油籽和食用油、奶类、肉类、水产品等,人员包括负责研究产品的分析师和负责研究地区的分析师。产品分析师重点关注自己所负责产品的重点国家的供需变动情况。一般来说每种产品有2个人负责,其中1人侧重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审核等。另一人侧重分产品报告的撰写和与地区分析师及其他专家交流讨论,相互校正双方数据。产品分析师是《食物展望》的核心工作队伍。

——信息。目前,FAO主要通过《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食物展望》和《OECD-FAO农业展望》等报告展示其研究成果。《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每年出4期,内容包括全球谷物供给与需求、粮食作物生产、消费、贸易和库存变化与展望,食品价格变化,低收入国食品形势等。

《食品展望》侧重于短期预测,每年出2期,内容包括全球食品和饲料市场有重要影响的小麦、大米、油料、糖、肉类等产品。对其生产、消费、库存和价格等进行分析,同时还包括一些产品深度分析报告。《OECD-FAO农业展望》侧重于中期预测,预测周期为10年甚至更长,每年向前滚动1年并出版l期。内容包括专题分析(如农业能否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未来10年全球各地区及各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价格等趋势预测等。此外,FAO在其网站上提供各种展望报告的免费下载链接。用户还可通过书信或电子邮件直接索取。FAO专家和官员也经常利用各种国际会议和论坛宣传其研究成果和观点。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大国,其具有完善的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体系。在机构设置上,专门成立了世界农业展望局,由该局牵头协调开展农业短期展望和中长期展望研究;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了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组成的跨部门整合研究的协调方式;在技术支撑上,拥有强大的数据、先进的模型分析工具和高素质的分析人才。为国内外市场供求、政府农业政策的调整、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等方面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信息,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场主、经营者和需求者的决策,也影响世界期货市场的价格和交易量。

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机构。美国农业部由34个局(办公室)组成,共10.5万名员工。工作人员分布在农业部、各州办事处、试验站等,年度经费预算260亿美元。美国农业部的农业展望工作,主要由世界农业展望局负责综合协调。美国农业部的34个局(办公室)中,有12个局(办公室)与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直接相关,主要是世界农业展望局、经济研究局、国家农业统计局、农业市场服务局、农场服务局、海外农业服务局、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联合农业气象中心、预算与项目分析办公室、风险管理局、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局和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

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机制。美国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在数据采集、分析研究和信息方面有着明确的分工。原始数据采集工作由美国农业部内部的专业司局负责,数据信息均公布在美国农业部网站上,可以免费查询下载;研究分析工作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组成共同负责,所有研究人员不必参与基础数据收集;农产品分析预警信息的由多部门组成的农业展望研究局牵头负责。

——基础数据采集。美国农业基础数据采集由国家农业统计局和海外农业服务局等政府部门负责。其中,国家农业统计局主要负责农业普查、经常性调查等国内数据采集,海外农业服务局通过驻外使馆农业专员、贸易商和遥感系统等方式,收集全球作物和畜牧业生产数据和进出口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评估出口前景。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美国对于农业信息、数据的分析研究,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共同负责,实行跨部门整合研究。美国农业部参与农业展望研究的部门包括经济研究局、海外农业服务局、农业市场服务局、农场服务局和世界农业展望局等。总的看,各部门任务分工有所不同,分别按计划完成各自承担的研究预测任务,由农业展望局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最终报告。

——信息。美国农业信息的由多部门组成的世界农业展望研究局负责。美国农产品分析预警信息由世界农业展望局负责最终审核,并经农业部长签字后。在的众多信息中,每月的《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每年的《农业中长期展望报告》及年度农业展望论坛最受世界关注。其中,《世界农业供需预测报告》(WASDE),经美国农业部长和世界农业展望局主席授权后,每月由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负责。该报告包括美国和世界主要谷物、大豆及其制品、棉花以及美国糖料和畜产品的供需平衡情况。《农业中长期展望报告》(一般为10年)由跨部门的商品预测委员会完成,于每年2月份对外,内容包括两年的历史数据以及未来10年的预测数据。

日本

日本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仅为2%,但农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统计和产量预测体系。现以水稻为例,简要介绍日本主要农产品监测预警机构设置、运作机制。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机构设置。日本农产品监测统计采取的是分散性统计体系,各类农产品生产、 供求、价格等信息均由农林水产省和地方农林水产部门独立进行。农林水产省的生产调查和预测结果对国家负责,是中央政府农产品生产状况和产量预报的依据,各地方农业部门的生产调查和预测只对当地政府负责。农林水产省在各都、道、府、县依据农作物种植面积直接设立农林水产事务所,全国共设立300个。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工作机制

——基础数据采集。日本的农产品生产等信息的监测由日本农林水产省负责,信息主要包括各类农产品的生产、供求、价格等为主。数据采集主要通过3个渠道实现:一是通过各主管省厅的地方分支机构执行。通过各类批发市场每天的交易品种、数量和交易价格把握市场动态;二是通过批发市场实现价格监控。日本政府将设置在全国各地的82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 564个地区批发市场,通过网络进行有效衔接,负责统计当天交易金额,批发价格,收集交易信息等;三是发挥行业团体、协会的作用。多个行业组织承担本行业商品市场调查和监测工作。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在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全国各地的事务所将得到的资料数据通过专用的内部网络报送到农林水产省统计情报部,统计部门进行综合汇总,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预测和统计结果向外。预报结果由农林水产省向国会负责,各地农林水产部门所得资料及预测结果只适用于当地,不影响农林水产省的预报结果。预报结果主要用于以下6个方面:供需计划基础资料、米价审定参考资料、稻作技术指导基础资料、农业公用事业基础资料、国民经济计划基础资料和其他政策改进基础资料。

——信息。日本农产品市场监测统计信息主要通过以下3种方式: 一是发表年度、月度、季度白皮书和《统计快报》、《统计确报》,对本部门所管商品的市场动态、价格起伏、企业经营状况等分别进行年度、季度总结;二是通过政府网站及时市场信息和预警信息,包括农林水产省对农产品的长期和短期预测; 三是通过媒体和行业组织会刊。如:《日本经济新闻》每日刊登各地期货市场的价格情况。东京、大阪等主要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价格情况(包括牛肉、猪肉、水产品等)。上述信息还定期在《日本农业新闻》、《畜产情报》等主要媒体和行业协会会刊上。

加拿大

加拿大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大国之一,非常重视研究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为国内农业从业人员提供较为充分的信息服务。加拿大农业展望报告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由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组织实施。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机构设置。目前加拿大农业部展望报告有三类:短期预测报告(1年内预测)、农民收人及农业综合指数短期预测报告、农产品市场中期预测报告(10年内预测)。报告由3个不同的小组负责,每个小组约7个人,小组间合作密切。与美国一样,加拿大也非常重视市场展望报告的质量,对参与人员的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功底有严格要求,大部分人都拥有博士学位,并且是长期从事农业问题研究的专家。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工作机制

——基础数据采集。加拿大农业数据比较详细,主要来自统计部门,可从网上直接获取或用电子邮件索取。市场预测组并不参与原始数据采集,而是直接利用公开数据,如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数据库。预测组在得到基础数据后首先必须对数据进行处理,如数据的加总与分割(分割成地区数据)。同时,还需对一些参数(价格弹性、收入弹性等)进行更新。最后是进行预测,除有基线预测(基于现实情况的预测外),还需进行模拟方案(如关税变动等)预测。

——农业信息研究分析。加拿大的市场展望研究模型采取引进和开发并举,主要用于农产品市场中期预测。主要引进了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经合组织)联合开发的AGLINK/CONSIMO模型。根据加拿大农业部与经合组织的协议,加拿大为AGLINK/CONSIMO模型提供,一些服务,作为回报加拿大可以使用经合组织AGLINK/CONSIMO的最新版本。目前国际上有许多国家在使用AGLINK/CONSIMO模型,如欧盟委员会、英国、日本、新西兰和一些欧盟成员国农业部。

此外,加拿大农业部还自主开发了食品和农业区域模型(FARM)。该模型主要用于加拿大国内市场展望和分析。加拿大农业部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模型的弹性与市场结构和AGLINK/CUNSIMO非常相似。模型使用权为加拿大农业部专有。最后,短期预测报告(1年内)。主要运用经济推导(如根据供给和代表性价格进行简单推算),并没有运用复杂的经济模型。农民收人及农业综合指数短期预测报告运用的模型类似于会计方法。

——信息。加拿大农业部的大麦、小麦、肥料、玉米等农产品的展望报告均可从其网站上免费下载,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直接索取。此外,加拿大农业部专家和官方还会利用各种会议场合宣传其结果和观点,以期达到扩大影响的目的。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3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发端于农村,开始于农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对农业信息分析的需求不断强化,对农业信息分析的认识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市场经济体制越健全,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对于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不断强化,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凸显。实践表明,无论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还是弥补市场失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占有充分的信息资源,都必须依赖于客观、及时、准确的信息分析研判,否则市场运行就会出现偏差,市场调控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总言之,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育程度和整个产业对外开放深度所内在决定了的。

———政府职能转变越到位,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党的十七大指出,政府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当然要从多方面入手,但要对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牢把握和驾驭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不占有相应的信息资源,不站在全局高度、以广阔视野开展农业信息分析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从近年农产品市场波动看,能否及时、准确、全面掌握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能否高效捕捉和灵敏跟踪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否有预见性地对产业发展大趋势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已经成为衡量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际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分析水平是国际农业竞争软实力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有关资料表明,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粮食作物为了和平”的旗帜下,通过援助、指导等方式介入日本农业,从而培养出了乐于吃美国面包而不愿吃日本大米的一代日本人,逐渐占领了日本农产品市场。当然,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日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那只被捉弄的老鼠。这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当时日本能够从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信息分析,今天的日美农产品贸易格局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从我国来说,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我们常讲具有大国效应,但现在关键是如果发挥正向、为我所用的大国效应,而不是一旦我国有进口需求,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便闻风而涨,使我国利益受损。我们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不去争当“猫”的角色,但也决不能因为对信息分析不透,对走势把握不准,而处于被动境地。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批从事农产品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能够走上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的讲堂,有一批专业期刊开始诞生,决策层更加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关于形势的研判和所提的政策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确实才刚刚起步,急需一个大的飞跃。总体看,目前存在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支撑乏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益多元化,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农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必须努力实现新的提升,否则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质量和水平。产业基本数据不准容易引发农产品市场波动,最后为此付出代价的则是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分析选题分散。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和制约,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与农业科研的其他许多工作一样,科研跟着项目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啥项目能拿到经费就分析啥。这种频繁变化研究和关注领域的情况难以培养出“大家”。当然,这种环境给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者带来不少苦衷。但这导致一批重大农业信息分析选题出现真空现象,而另一批选题则在同一层面上徘徊不前。

三是独唱多合唱少———行政、事业、科研及其他社会力量缺乏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客观地讲,现在从事信息分析的专业和兼业机构和人员也不少,但是哪些是偏重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哪些是偏重分品种信息跟踪分析的,哪些是专攻长期性、战略性制度安排的,哪些是为政府部门提供适时决策咨询的,定位还不够明确。一方面,政府部门在产业管理决策中缺乏信息分析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及社会团体在研究中“自得其乐”,偏离产业管理主旋律。一方面,农业信息分析专业力量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四是合作研究变成

了协助研究———缺乏农业产业安全意识。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尤为突出。这几年,我们突然发现,为什么对于中国农业的有些情况,国外比我们自己掌握得还具体,研究得还更清楚!这里当然有发达国家的所谓先进遥感技术、有所谓的数学模型预测,但也有人指出这是前些年我们有些合作研究工作现了一些偏差与失误,应该是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研究却逐步变成了协助研究,但协助研究的总是中国的农业情况!这里面是有目的的,我们不少同志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日后可能涉及农业产业安全!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发展方向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构建新型农业信息分析格局,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使之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始终是

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句我们常说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第二句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又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分析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使我国农业信息分析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在五个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靠观念创新聚拢人力。在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工作者肩上是光荣而沉甸甸的一份责任。认识农业信息分析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把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力量及各方有识之士吸引到这一工作中来,培养一支素质高、视野宽、能力强的骨干队伍,正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正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任务。

二是靠基础创新强化支撑。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基本政策是开展分析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大家是感同身受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改进调查方法,力争获取更为详实、及时、客观的农业数据。农业科研情报系统要发挥独特优势,在农业信息采集与整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和一支重要力量。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4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发端于农村,开始于农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对农业信息分析的需求不断强化,对农业信息分析的认识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市场经济体制越健全,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对于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不断强化,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凸显。实践表明,无论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还是弥补市场失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占有充分的信息资源,都必须依赖于客观、及时、准确的信息分析研判,否则市场运行就会出现偏差,市场调控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总言之,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育程度和整个产业对外开放深度所内在决定了的。

———政府职能转变越到位,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党的十七大指出,政府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当然要从多方面入手,但要对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牢把握和驾驭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不占有相应的信息资源,不站在全局高度、以广阔视野开展农业信息分析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从近年农产品市场波动看,能否及时、准确、全面掌握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能否高效捕捉和灵敏跟踪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否有预见性地对产业发展大趋势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已经成为衡量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际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分析水平是国际农业竞争软实力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有关资料表明,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粮食作物为了和平”的旗帜下,通过援助、指导等方式介入日本农业,从而培养出了乐于吃美国面包而不愿吃日本大米的一代日本人,逐渐占领了日本农产品市场。当然,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日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那只被捉弄的老鼠。这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当时日本能够从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信息分析,今天的日美农产品贸易格局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从我国来说,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我们常讲具有大国效应,但现在关键是如果发挥正向、为我所用的大国效应,而不是一旦我国有进口需求,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便闻风而涨,使我国利益受损。我们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不去争当“猫”的角色,但也决不能因为对信息分析不透,对走势把握不准,而处于被动境地。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批从事农产品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能够走上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的讲堂,有一批专业期刊开始诞生,决策层更加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关于形势的研判和所提的政策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确实才刚刚起步,急需一个大的飞跃。总体看,目前存在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支撑乏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益多元化,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农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必须努力实现新的提升,否则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质量和水平。产业基本数据不准容易引发农产品市场波动,最后为此付出代价的则是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分析选题分散。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和制约,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与农业科研的其他许多工作一样,科研跟着项目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啥项目能拿到经费就分析啥。这种频繁变化研究和关注领域的情况难以培养出“大家”。当然,这种环境给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者带来不少苦衷。但这导致一批重大农业信息分析选题出现真空现象,而另一批选题则在同一层面上徘徊不前。

三是独唱多合唱少———行政、事业、科研及其他社会力量缺乏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客观地讲,现在从事信息分析的专业和兼业机构和人员也不少,但是哪些是偏重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哪些是偏重分品种信息跟踪分析的,哪些是专攻长期性、战略性制度安排的,哪些是为政府部门提供适时决策咨询的,定位还不够明确。一方面,政府部门在产业管理决策中缺乏信息分析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及社会团体在研究中“自得其乐”,偏离产业管理主旋律。一方面,农业信息分析专业力量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四是合作研究变成

了协助研究———缺乏农业产业安全意识。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尤为突出。这几年,我们突然发现,为什么对于中国农业的有些情况,国外比我们自己掌握得还具体,研究得还更清楚!这里当然有发达国家的所谓先进遥感技术、有所谓的数学模型预测,但也有人指出这是前些年我们有些合作研究工作现了一些偏差与失误,应该是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研究却逐步变成了协助研究,但协助研究的总是中国的农业情况!这里面是有目的的,我们不少同志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日后可能涉及农业产业安全!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发展方向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构建新型农业信息分析格局,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使之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始终是

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句我们常说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第二句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又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分析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使我国农业信息分析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在五个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靠观念创新聚拢人力。在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工作者肩上是光荣而沉甸甸的一份责任。认识农业信息分析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把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力量及各方有识之士吸引到这一工作中来,培养一支素质高、视野宽、能力强的骨干队伍,正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正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任务。

二是靠基础创新强化支撑。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基本政策是开展分析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大家是感同身受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改进调查方法,力争获取更为详实、及时、客观的农业数据。农业科研情报系统要发挥独特优势,在农业信息采集与整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和一支重要力量。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5

4.农产品物流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前面关于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分析,不难看出:农产品物流模式的选择,主要受农产品生产能力、消费水平和物流水平这三方面的影响。在进行定量化计算时,这三个方面又具体表现为更细化的指标。

(1)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是指各省份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状况,具体来说有农产品产量、人均占有量、加工企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这四个方面。对于农产品物流模式的选择和发展来说,农产品的生产是其最基础的条件。农产品产量决定了农产品物流的载体数量多少;人均占有量则表明农产品数量相对人口而言的富余程度;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是衡量各省份农产品加工行业的规模的数据;农业总产值则表示各省份农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2)消费水平。将农产品消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进行度量。包括三个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农产品人均售出量和城镇居民消费量。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该指标是研究人民生活,社会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流通等问题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农产品消费的宏观指标。农产品消费的微观指标有两个:农产品人均售出量表示农产品进入流通市场的程度;城镇居民消费量衡量农产品市场消费情况。

(3)物流水平。物流水平包括两个方面:区域物流水平和区域农产品物流水平。因为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媒介,因此,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该省市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而货物周转量、公路里程和物流从业人员则分别从基础设施、物流对象和人力投入的角度考量整体物流水平。

二、农产品物流模式实证分析

1.聚类分析方法简介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是统计学所研究的“物以类聚”问题的一种方法,属于多变量统计分析范畴。它是一种建立分类的方法,能够将一批样本数据(或变量) 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分类。一个类就是一个具有相似性的个体的集合,不同的类之间具有明显的非相似性。在分类过程中,不必事先给出一个分类标准,聚类分析能够从样本数据出发,客观地决定分类标准。

K-means算法是硬聚类算法,是典型的基于原型的目标函数聚类方法的代表,它是数据点到原型(类别中心)的某种距离和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利用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得到迭代运算的调整规则。K-means算法以欧式距离作为相似性测度,它是求对应某一初始聚类中心向量V=(v1,v2,…,vk)T最优分类,使得评价指标Jc值最小。算法常采用误差平方和准则函数作为聚类准则函数,误差平方和准则函数定义为:

Jc=∑ki=1∑p∈Cip-Mi2

其中,Mi是类Ci中数据对象的均值,p是类Ci中的空间点。K-means算法采用迭代更新的方法:在每一轮迭代中,依据k个聚类中心将周围的点分别组成k个簇,而重新计算的每个簇的质心(即簇中所有点的平均值,也就是几何中心)将被作为下一轮迭代的参照点。迭代使得选取的参照点越来越接近真实的簇质心,所以目标函数越来越小,聚类效果越来越好。

而K-means算法虽然具有动态迭代更新的优点,但必须在计算之前指定分类数目,即k值。本文首先通过层次聚类的方法来确定k值,之后再采用K-means算法根据前一步的k值聚类。

2.实证分析的步骤

本文将31个省市的农产品生产、消费和物流水平的相关数据进行聚类,以探求各省市的物流模式。实证步骤如下:

(1)由于选用指标数据量纲差异较大,因此首先将年鉴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2)将各组数据作为独立的一类(设为n类),按照所定义的距离计算各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构造距离矩阵。

(3)将距离最近的两组数据并为一类,计算新产生的类别与其他各个类别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形成新的距离矩阵。这样的处理方式能使各个类别间的样本量尽可能接近。

(4)重复处理(2)和(3),直到所有数据被合并为一个类别为止。

(5)分析以上四步做的层次聚类结果,检验各个类别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确定将31个省市的物流模式划分为多少类合适,从而确定k值。

(6)将31个省市的无量纲化后的数据代入Insightful Miner 8.0软件中,用(5)得到的分类数目作为本步计算的k值,得到31个省市的具体分类情况。

(7)分析各类的原始指标数据,判断各个类别具有的特征,推断每类所属省市适合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3.实证数据的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自统计年鉴。其中,农产品产量、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占有量、人均出售量、居民消费量、物流总产值、公路里程和物流从业人员来自于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考虑到统计口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种类的农产品都会和加工企业、批发市场等有直接的关系。若将所有农产品都列入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因此有关农产品数据只包括蔬菜和水果的数据。其中居民消费量只考虑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量,因为农村居民一般以自给自足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来自2007年《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各省份数据。农产品物流园区规模数据来自于2007年《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各省份年交易额超过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个数。

从表1可以看出,将31个省市分为4类相对合适,这时候最大的类别和特点突出的类别都划分较为明确,适合进一步分析。

在确定各类别后,进一步检验各个类别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各类别具有怎样的特征。从通过分析表2,可知对这11个指标进行聚类的分析均通过F检验,各类别之间差异较大。之后对每类物流模式做类内统计分析,可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四个类别的11个指标中,每类内同一指标分布较均匀,同时偏度绝对值较小,因此该分类是具有科学意义的。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农产品物流模式有如下三类:

(1)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该物流模式实质就是“公司+农户”模式。其主要适合于工业发展较好、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强,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大的地区。在该模式下,加工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公司为农户提供支持,同时企业在加工原料的供应商获得保证。该物流模式最关键的节点就是农产品加工企

业。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产品生产者一方,通常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契约,而作为消费者的一方经各级经销商依附于加工企业。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该物流链的核心。因此,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发展该物流链的核心。

(2)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该物流模式是我国传统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其主要适合于农产品产需不平衡,物流设施不太完善的地区。在该模式下,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结,批发市场成为该物流链的核心环节,处于核心地位的批发市场成为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并承担物流活动中的采购、配送和零售等功能。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建和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成长为农产品批发流通的主渠道。近年来,远期交易和远程交易将逐渐成为批发市场中交易的主体内容,同时拍卖市场也将逐渐增多。

(3)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流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该模式适合于物流设施成熟、物流水平较高,同时农产品产需量都较大的地区。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主要采取以综合物流为主的模式。相比前两种模式而言,在技术上更专业,信息化方面也更高效、迅捷和畅通。同时,第三方物流通过专业包装、运输、配送和储藏,能有效改进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综合以上分析,将31个省市按照农产品生产、消费和物流水平可以分为4类,如表3所示。通过分析各类的11个指标数据,可知四个类别的基本特征如下:

第1类,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等13个省。从数据分析可知,该类省市农产品物流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蔬菜水果的生产和消费量都较高,但批发市场较少。就同类别的省份而言,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规模也不平衡。因此,该类地区可根据本地生产和消费优势发展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物流模式。

第2类,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和海南8个省。从数据分析可知,该类省市物流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缺乏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从业人员较少,物流总产值较低。因此要发展该类省份农产品物流,首先必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如兴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训物流从业人员等。同时,陕西、甘肃两省的蔬菜水果生产能力较强,因此在两省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相当有意义。

第3类,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福建5个省市。从数据分析可知,该类省市的特点是:农产品产量相对消费量较低,而且物流水平较高。因此,该类省市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属于“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和“第三方物流”模式。对于该类省市而言,要发展农产品物流,最重要是进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同时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

第4类,包括广东、河南、河北、山东和江苏。从数据分析可知,该类省市的特点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批发市场都占优。因此该类省市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属于“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和“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并重类型。从这几个省的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和农产品物流园区规模数据来看,其农产品物流生产基础较好,消费水平较高,物流水平较高,同时农产品物流模式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因此对于该类省市而言,要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物流,政府应做好政策方面的扶持及保障工作。

四、结论及建议

从整体而言,农产品物流模式和省市地理位置相关性较强,应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如西北地区大部分省市物流基础设施比较缺乏,要发展农产品物流,首先必须发展该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中部和东北地区不少省市的农产品产量和消费量相对比较多,但加工业不太发达,可加强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设;对于山东、河南、江苏等农业大省而言,农产品物流模式较为成熟,农产品批发市场将朝着拍卖市场和出口型市场的角度转变;大中型城市和东部属于物流比较发达地区,农产品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因此可发展以销地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物流模式,并可推广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

农产品物流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其将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产销、加工等情况而发生变化。本文将2007年的数据代入作为实证,得到的是最新的农产品物流模式。然而,随着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的兴建、农产品产销量的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农产品物流园区和批发市场的建设等,农产品物流模式也将随之变化。政府应在了解当地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物流模式开展相应的扶持政策。如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物流模式,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带动农产品生产、消费和物流的发展,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水平。对于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物流模式而言,政府应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对批发市场的规范性管理,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批发市场朝着期货市场、拍卖市场和出口型市场等方向的转化。对于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物流模式,政府应加强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并加快对公路、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目前,不少经济发达国家都有着比较成熟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比如,美国的产销一体化组织作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中介;日本在农协的基础上,以批发市场为主,结合集配中心、消费者协同组织、产地直销等组织作为农产品流通的桥梁;而荷兰80%的蔬菜、82%的水果和90%的鲜花都通过拍卖市场销售流通。我国由于农产品物流起步较晚,因此农产品物流模式发展还不太成熟,而且各省的农产品生产、消费和物流发展水平不一样,导致各省农产品物流模式也将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如能较为客观准确地把握各省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并在政策方面加以引导和倾斜,将会对农产品物流发展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因此,研究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各省的具体物流模式来指导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物流等方面的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丁俊发.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2,(6).

[2] 何明珂.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报告[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4,(9).

[3] 张绪昌,丁俊发.流通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3-272

[4] Ramanna, A.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griculture, and Rural Communities [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afety and Health, 2005,11(2):423-430.

[5] 张文松,王树祥.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分析及选择[J].物流技术,2006,(3).

[6] 贺峰.中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基于批发市场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6,(5).

[7] 孙庆峰,肖艳.城市近域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8,(49).

[8] 杨光华,林朝朋,谢小良.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与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6).

[9] 孙剑,李艳军.基于一体化战略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模式[J].商业时代,2003,(17).

[10] 杜小芳,张金隆.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8).

[11] 李泽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经济问题,2002,(6).

[12] 刘文敏,余菊生.上海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研究[J].上海经济,2002,(5).

[13] 刘飞翔,李忠海,郭洁,陈熠.对生鲜农产品自营物流模式的分析――以福建永辉集团为例[J].台湾农业探索,2006,(4).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6

农业经济;网络化;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分析方法

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瞬息万变,因此农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利用互联网还可以有效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生产受政府的指导,这就需要政府各项决策都要保持正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各种农业信息,以网络为支撑对农业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便利性,发展速度为快速。

一、网络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网络技术是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推动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二)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导致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匮乏的消极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通过网络掌握更真实、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运用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网络环境下,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网络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掌握主动权。目前,农产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断增加,这就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谁就能在农产品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四)运用网络技术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手段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使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农村有效推广。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快对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传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普及农业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转变分析思维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都是由果及因,即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倒推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再得出具体解决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开展理论研究,但农业经济分析更重视数据分析,而且分析结果也需要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现实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转变传统分析思维模式,确保农业经济分析的科学合理,以便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2.转变分析立场。在传统农业经济分析工作中,往往是凭借分析人员的主观学识分析、总结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得出结论性建议。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结论受分析人员自身分析能力和水平影响较大。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更注重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真实客观的信息是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均衡分析法。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农业经济发展被某一变量控制,当这一变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且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产生任何1影响时,便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法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动态分析法。运用动态分析法,可以分析和梳理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总结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变化特点。研究对象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找到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判断出农业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其对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环境,加快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革,使市场信息更为畅通,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卢志国.对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6).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7

物流园区是集约化、大规模的物流设施的集中地和多种物流线路的交汇地,具有综合、集约、转运、储存、指挥和调节优化等基本功能。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减少对城市经济乃至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有着突出的作用,如:降低城市运行成本,改变城市增长方式甚至构成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整合城市现有的物流资源。此外,还具有促进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和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

但是,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国内物流园区的减少存在着追求投资速度而忽视效益的现象,造成许多园区的空置率达到60%。在物流园区规划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该园区的定位。如果没有科学的定位,则其发展将会面临很多问题。如果定位过高,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造成规模过大,引起资源的浪费;反之,定位过低,就会造成其规模满足不了物流发展的要求,同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物流园区规划的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影响着该项目的发展规模,并关系到其规划成功与否。因此研究物流园区的定位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项目背景

河北省政府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状况,先后出台了《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和《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其中《河北省现代物流业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河北省将加快石家庄国际物流园区、秦皇岛东港路物流园区、廊坊国际区域性物流产业园和邯郸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建设。秦皇岛市抚宁县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结合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规划,提出了建立抚宁千奥物流中心。

千奥物流中心项目是抚宁县委、县政府既考虑到为三农服务,又考虑到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谋划的富民强县项目。本项目选址在抚宁县城东南下庄管理区。位于抚宁县横二以南,横三以北,留守营连接线以东,紧邻留守营连接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总体建设规模为:占地面积253460平方米(约380亩)。

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农产品在批发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服务不同,因此在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功能设计前要搞清楚市场经营品种的特点和在批发过程中所需要市场通过的服务。功能设计前除了明确经营种类外,还应明确市场定位,如果市场定位为一个以配送中心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市场的配送功能建设;如果是以批发交易功能为主的批发市场,那么在功能设计上应考虑如何为整个批发交易过程提供更合理的服务,并设计合理的交易流程。因此,对千奥物流中心进行准确的定位,就成为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

三、定位分析

一般来说,定位就是结合园区的内外环境和自身的优劣势对园区的发展进行规划。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园区的高层经营决策者明晰内外部环境,提出发展物流园区的使命、远景目标和制胜策略,从而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

本项目在收集资料中,由于基础资料难易获取和调研不易,所以本项目主要根据河北省、秦皇岛市统计年鉴中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年鉴的信息,通过对农业优势项目、生产加工基地状况、农业产业化程度、竞争对手、农机农资市场、交通成本、汽车交易等几个方面的分析,以寻求千奥物流项目的优劣势,结合抚宁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研究。

1、农业优势项目分析

通过对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抚宁县主要农产品是以蔬菜为主,占到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29.08%,而粮食面积/蔬菜面积为5.9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35),并且低于青龙县(19.09)和卢龙县(17.28)。这说明抚宁县农业优势在于蔬菜种植。

进一步分析可知,抚宁县农林牧渔业占全市总值的比重大约为25%,而农业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大约为30%。其中蔬菜园艺作物、林产品及干果(尤其是板栗)占全市的40%多。具有明显的农林业优势。

抚宁县有着一定的产值优势,水果品种丰富,产量较大。单位面积水果产量在全市处于中上水平,抚宁县的农业总产值和蔬菜水果总产值均位居秦皇岛四县之首。

综上,抚宁县农业以蔬菜和水果为主。蔬菜和水果在抚宁县农业中的产值占到78.5%,为各县之最,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4.2%。 但是,水果的单位产量及产值还有待提高。

2、生产加工基地状况分析

为了寻找抚宁县蔬菜及水果单位产量及产值和其他地方的差距,选取秦皇岛市其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特别是蔬菜基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抚宁蔬菜基地两项指标排名分别为2.27和2.22,均为第6(倒数第二)名,说明应该挖掘潜力,提升单位面积的产值和销售产值。山海关的蔬菜生产基地两项指标均排名第二,而山海关无公害蔬菜基地两项指标分列第一,分别为抚宁的3.39和3.32倍。而这种差异是除了由于无公害蔬菜由于其高附加值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率,更重要的是抚宁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单位,由于当地分散化的小农户种植导致的生产成本高,使得利润少,进而单位产量和产值不高。

因此,对于抚宁县千奥物流中心的定位而言,应该注意加强蔬菜市场的增值服务,提高其附加值,如可以进行蔬菜加工、清洗、包装、仓储、配送等增值服务。

3、农业产业化程度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抚宁县的农业产业经营率。本文选取了河北省、秦皇岛市以及秦皇岛市下辖的三区(海港区、山海关区和北戴河区)、四县(抚宁县、昌黎县、青龙县和卢龙县)以及山海关开发区的2007-2008年两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这个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为:抚宁县2007年和2008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均为40%,处于10个比较对象中的倒数第二位,低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山海关区、山海关开发区和抚宁县三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2008年相对于2007年的增长率为负增长。所以,相对而言,抚宁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尽管高于青龙县,且增长最为缓慢。

分析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抚宁县的农业以散户为主,不能成规模经营,难以降低成本,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应该进行公司化运作,形成规模化经营,以期降低成本,形成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销售—配送产业链。

4、竞争对手分析

秦皇岛市目前已形成了秦皇岛市海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秦皇岛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戴河杨各庄蔬菜批发市场和卢龙县北方粉条市场等四个客源稳定、各具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而拟建的抚宁县千奥物流园区项目选址在抚宁县城东南下庄管理区,北接上庄、临102国道,南接赵家庄,东与下庄相邻,西侧紧邻新建的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线。面对本市的消费而言,这个地理位置并不占有优势。因此,需要分析千奥物流中心项目该如何面对对手的竞争,如何塑造自身的优势。

通过对秦皇岛市农产品2007年批发市场经营数据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北戴河和卢龙县市场距离市区较远,成交额相对较小,但是其单位面积销售利润均远高于市区两个市场,而且利润费用率也远高于这两个市场。这说明:距离的远近对市场的收益率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相反,由于地价便宜、租金低廉,虽然成交量相对较小,但是单位营业面积的利润率要高的多。因此,虽然对于物流中心而言,区位比较重要,但不是绝对的。对于千奥物流中心而言,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5、农村非农行业分析

对抚宁县农村非农行业的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抚宁县在全市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占的比重最大(25%)。而运输业货运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为32%,远远高于其他三县。此外,在全市四县里面,抚宁县的批发零售贸易业产值(29%)也高于其他三县。这说明:抚宁县的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较好,且运输业基础雄厚,而这为抚宁县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千奥物流中心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也应看到:抚宁县这三项指标占本县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4%、16%和18%)相对于其他县的该指标不但没有优势,反而表现出劣势。这说明:抚宁县运能的潜力还利用的很不够,亟待挖掘。因此,应该尽可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本县的运力进行合理的调配,整合闲置和零散的运力资源,使得运输合理化。

6、农机农资市场分析

针对抚宁县的农机农资市场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抚宁县农机和农资市场相当大。千奥物流中心项目应树立市场意识、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物流理念,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服务当地三农,牢固抓住本地市场,为开拓周边地区、辐射华北和东北地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分析,本文对千奥物流中心的项目定位为:以蔬菜水果和农机农资为主导产品,以信息化为平台,以低成本、高质量取胜,满足顾客要求,不断提供增值服务,统一经营和管理,实行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集散、仓储、分销和配送中心。

参考文献

[1] 赵启兰等. 基于趋势的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分析[J]. 北京 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8

建立农产品价格数据仓库。辽宁省不断加强市场价格数据仓库建设,依托全省粮油价格报送系统、全省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价格报送系统、12316金农热线价格报送系统,将采集到的各类价格以数据库管理模式实现数据分类存储。

做好数据分析,服务生产决策。依托全省市场监测体系,经过多年努力,辽宁省已开展监测数据分析业务,充分利用市场监测得到的产地价格、批发价格、零售价格等,结合农业生产、消费情况,形成10种信息分析产品。

抓好预警分析,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突出市场监测预警的主导地位。信息中心成立预警科,配合农业部基点调查工作,监测物价、核算成本、统计生产情况,实现微、宏观相结合,进行一般农业指标监测预警工作。同时,信息中心还经常不定期的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信息服务技能培训,提升队伍整体水平。目前,一支具备独立完成分数十个品种信息的采集、分析、预警应用等整个链条的市场反应工作队伍已经形成。

构建跨行业大市场的业务覆盖。信息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生产实际,不仅考虑省内,还瞄向省外和国际市场形势,强化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与研究,逐步建立起跨行业的农村经济与市场监测服务体系。

打造高素质的监测预警队伍。在农业部的支持和指导下,辽宁已经建立起包括部省共建平台、省级自建业务平台等多渠道方式的信息报送体系;具备常规实施和突发应急能力的分析预警工作队伍近40人,专业涵盖农经、农学、国贸、社会学等领域。

加强业务管理与监督,强化统计调查成果。制定考核办法,对各市、县的综合统计、基点县调查、物价成本调查工作进行考核,以推动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并开发丰富多样的信息产品。

开展动态会商,打造工作新模式

信息中心建立了“市场动态会商”制度,通过议题设定确定会商主题,与市县、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市场、专家等多层次、多领域人员“同步视频”,汇集大量市场动态信息,开展准确、及时的信息分析,会商结果在网络和媒体实时,为领导部门决策参考、媒体领域信息需求、农民和网友生活导向提供准确、可信的信息服务。一是建立标准化(视频)会商流程。二是建立专业的市场观察员队伍。三是建立会议培训制度。

实行“新闻官”制度,研判异动现象

2011年末,中心建立了“新闻官制度”。通过“新闻官制度”及时跟踪市场热线,对价格异动等现象进行研判,并以新闻视角联系用户需求,组织开发信息产品,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新闻官” 搜集和分析每周议题设定,主持和指导每周议题部署, 管理和监督每周议题结果,负责期间各类媒体对本部门、本单位新闻采集、新闻稿件分类审核、口径统一对外工作。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9

一、农村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参考(秦润新,2000)的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基础上,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统计数据的特殊性以及可获得性,按照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构建农村城镇化原始指标体系。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绿化、植林面积等环境指标不应该作为农村城镇化的评价指标,所以,给出的城镇化指标仅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指标。

具体内容如下:(1)人均GDP(X1);(2)第一产业增加值(X2);(3)第二产业增加值(X3);(4)第三产业增加值(X4);(5)农业总产值(X5);(6)用电量(X6);(7)私营企业就业人数(X7);(8)农村个体就业人数(X8);(9)乡村从业人员(X9);(1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X10);(11)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例(X11);(12)人口自然增长率(X12);(13)人均实际收入(X13);(14)农村电话用户(X14);(15)居民消费水平(X15);(16)卫生机构数(X16);(17)人均居住面积(X17);(18)邮政局数(X18);(19)卫生机构人数(X19)。具体数据见表1。

二、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一)因子分析评价方法介绍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或样品)的相关系数矩阵(对样品是相似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或样品)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少数几个随机变量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或相似性的大小把变量或样品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即在尽可能不损失信息或者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将多个变量减少为少数几个潜在的因子,这几个因子可以高度地概括大量数据中的信息,这样,既减少了变量个数,又同样地能再现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为消除量纲的影响,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记为xij,表示第i地区第j指标的指标值。

第二步: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阵R=(rij)p×p。

第三步:求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分别记

根据累计贡献率的要求

取前m个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写出因子载荷矩阵:

第四步:对A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第五步:计算因子得分。

第六步:计算综合评价总得分值,总分值越大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

(二)农村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实际统计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对我国西部地区十二省市自治区进行因子分析如下:

将数据无量纲化,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取定因子的个数。分析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2个特征根:14.25、2.354,分别解释变量标准方差的75%、12.391%,一起解释变量标准方差的87.391%,相应提取的主因子有:F1、D2。经分析,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提取的2个主因子当中,大部分指标都在F1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反映西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F2因子反映的是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由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知道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根据表2可得到按照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因子得分值排序如表3。

(三)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3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知道:西部各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由高到低排名如下:四川、陕西、广西、云南、重庆、内蒙古、贵州、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由以上排名我们可以知道:农村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四川省,最低的是。四川、陕西分别位居西南和西北地区前列是比较符合现状的。2005年,两地区人口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33.17%,GDP占西部地区的33.02%,粮食占西部的34.66%,等等。西部地区的机械、电子、航空、核工业、冶金、电力、煤炭、天然气、化工、汽车、摩托车等工业,大都集中在这两个省市,并且还是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信息中心。广西在2005年三次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西部地区总排名中居于第三名;云南在2005年第一产业总产值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三,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均排名第五,人均GDP相对于2004年增长16.37%,超过国民经济发展总水平7个百分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重庆虽然人均GDP比较高,但是从它的第一、二、三产业等发展水平来看并不占优势,所以,排名落后;内蒙古自治区虽然人均GDP水平最高,但是社会生活方面基础设施水平不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卫生机构数相对较少,因此,综合排名落后;贵州、新疆、甘肃三地综合排名分别位于第七、八、九位,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位于中间位置,新疆地区人均收入较甘肃、贵州具有优势;青海、宁夏、三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方面还是综合排名均位于后三位,比较稳定,说明三地的城镇化问题是绝对存在的,相比西部其他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社会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农村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稍显落后于发达省份,相信在西部各地区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下,整体城镇化水平会大大提高的。

三、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城镇化是推进小康建设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西部地区城镇化对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加速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基本途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电力、供排水系统、邮电通信、医疗卫生、商业服务设施和科学教育等具体内容。首先,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由此可以改变城乡之间的时空格局,打破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改善城乡经济交流的频率和速度,加强农村和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改善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加快农村科教设施建设,重视发展农村的教育和科

技事业。由此可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先进思想、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再次,加快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由此改善农村人民的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医疗费用支出,有利于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加快农村水、电、气等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统一城乡水价、电价和气价,减少基础设施在城乡之间的人为差别,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城乡一视同仁,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步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面貌,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创造条件。

2.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关键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未来变化趋势,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扶持和促进有市场的弱小产业,调减缺乏市场前景的落后产业,巩固加强农村基础产业。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究市场,做到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引导市场,做好市场预测,进而主导和主动开拓创造市场。首先,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比重过大的基本状况。在依托农业和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根据预测和市场需求状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由此,可以给市场提供丰富多彩的商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是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加农村经济收入,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其次,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创造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彻底改变农村服务行业和服务设施落后的状况。由此,农村的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才会有实质性提高,城乡之间的差别才能被消灭,农村的城市化才能真正实现。

3.加快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业和营销业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农村商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在职能上是农业、农村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延续,它起着活跃市场、沟通城乡农产品供求市场的重要作用,是农村城市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业,要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重视商业在农村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农村商业的投资力度,发展和壮大农村商业资本,充分发挥商业资本在推动农村城市化中的积极作用;其次,大力发展农村营销业。农产品营销是扩大农产品销量和销售渠道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产品营销企业,鼓励商业集团进入农产品营销领域,充分发挥产品营销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导向,分散农民经营风险,稳定市场供应和市场价格等方面的作用。农产品营销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10

一、引言

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扭转了多年连续减产的局面。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粮食产量也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纪录,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与此同时,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农业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实现了8连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国内农业来说,有利有弊。一方面有利于扬长避短,加速调整国内农业产业结构,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管理和生产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带动中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综合素质的增强,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风险和挑战。但是对于市场化发展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目前还缺乏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 基于此,本文尝试利用2000-2010年中国28个省份数据,来研究市场化程度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及其区域差异。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描述

研究农业一般采用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被解释变量为农业总产出,解释变量包括农业投入的资本量、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等,本文研究选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对数形式。本文计量模型设置如下:

lnPit=β0+β1lnAPit+β2lnIRit+β3lnMCit+β4lnCHit+β5lnELit

+β6lnMAit+μit

其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被解释变量为农业总产出(P),核心解释变量为市场化程度(MA),控制变量为农业从业人员(AP)、有效灌溉面积(IR)、农业机械总动力(MC)、化肥施用量(CH)和农村用电量(EL)。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全国28个可以获得数据的省份,将其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来考察分析区域差异。在时间跨度上,选取2000-2010年的数据考察入世以来我国市场化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因变量为农业总产值(P),并以2000年为基期将农业总产值调整为实际值,农业从业人员(AP)、有效灌溉面积(IR)、农业机械总动力(MC)、化肥施用量(CH)和农村用电量(EL)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新中国60年农业统计资料》。市场化程度指标(MA)来自于樊纲、王小鲁、朱恒鹏所著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于2001 年起陆续编制发表了中国各省的市场化指数,到目前为止已经涵盖了从1997 到2011年这十五年。利用时间跨度较长的分省市场化指数,既可以使我们从更长的时间跨度考察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又为我们利用面板数据考察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供了可能。

三、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面板模型在回归前需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本文选取最常用的两种单位根检验方法LLC和Fisher-ADF进行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nP、lnIR、lnMC、lnCH和lnEL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不平稳的,只有lnAP和lnMA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但是这7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著性下是平稳的,即一阶单整I(0)。接下来需要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Kao检验法和Pedroni检验法对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协整结果表明,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都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以直接对方程进行回归,此时回归结果是准确。

(二)回归结果分析

对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子面板进行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回归,发现F检验均表明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面板数据确定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需要做豪斯曼检验。结果表明,需要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全国面板数据进行回归,而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对东部、中部和西部这三个子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结果见表2。

市场化程度指数变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市龌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业市场化的程度在不断增加。从系数来看,全国、东部和中部的系数为正,说明市场化的发展对这些区域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正的效应,而西部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在逐渐落后。市场化程度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对先进技术、生产工具的接纳和可获得性的程度。东部地区由于其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市场化程度最高,有利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的积极态度和资金优势,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也最高。虽然近年来东部地区的农业耕地面积在减少,但是先进技术、工具和市场环境的优势条件抵消了耕地减少的副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正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由于市场条件比东部差,市场化程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对东部较小。西部地区在农业生产中不具备土地优势、人员优势,在市场化进程中又比东部和中部缺少技术优势和市场环境优势,使得西部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表现在负的系数。从全国整体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市场化发展对农业增产的贡献达到了2.26个点,影响显著。本文认为市场化程度对农业增产的贡献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促进了农业税费改革和财政转移支付。市场化发展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地方政府财政自筹的制度,减少了地方政府对于农民税收的征收的随意性,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中央财政每年向农民种地提供补贴,在提高种粮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了农业产量;在土地制度和劳动力转移方面做出了政策改变。市场化的发展促使家庭经营向专业化、组织化的大规模经营转变,促进了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产生。另一方面,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土地的压力,从客观上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从而实现了农业的连续增产;市场化的发展从农业资金、生产要素流通等方面为农业生产要素的大范围使用提供了便利。农业发展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农业要素的投入需要资金,不仅在研发生产方面企业需要资金支持,在使用方面农民也需要资金来购买各种生产要素。同时现代交通的发展、流通体制的完善也为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提供了便利。

在控制变量方面,全国和东部、中部农业从业人员在1%的水平下显著,西部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农业从业人员对全国和各区域都有显著地影响。从全国来说,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对全国、东部和中部来说有正的效应,对西部有负的效应。农业机械总动力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转移的步伐。对全国来说,化肥施用量将会使农业总产值下降,其对农业生产的副作用开始显现。西部地区由于环境土壤的脆弱性,施用化肥对土地的生产能力将产生很大的负效应,但是东部和中部由于生态环境的相对优越和充分的自净能力,化肥施用的负效应暂时还未显现出来。全国、东部和中部的农村用电量变量在5%的水平下显著,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进行和农业电气化的推行,农村用电量的增加将对农业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结论

本文利用2000-2010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在市场化进程中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显著的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促进农业税费改革和财政转移支付、在土地制度和劳动力转移方面做出政策改变和在农业资金、生产要素流通等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分区域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最高,有利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的积极态度和资金优势,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也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在市场化进程中比东部和中部缺少技术优势和市场环境优势,表现为负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化发展对农业增产的作用,需要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化。在家庭承包为主体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发展种粮大户和各种农业合作组织,既可以发挥比较优势,集财集智,又可以解决因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土地荒芜现象;农村资金的市场化。总体上说,农村中资金供给长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要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增加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减少融资壁垒,增加外源融资规模;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的市场化。农村劳动力要从农村土地中释放出来,缓解土地压力,需要改革户籍制度,破除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同时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土地市场化方面,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经营,增加农业产值;政府管理的市场化。要发挥政府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作用,增加基础设施、农民再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农业救灾等方面的供给。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朱恒鹏. 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3,2004,2007,2010)[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张浩,陈昭.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度研究――基于分省非稳定面板的实证分析[J]. 南方经济,2008,(01):61-75.

[3]杜江,刘渝. 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是对外贸易[J]. 南开经济研究,2010,(03):73-89.

[4]张永礼,陆刚,武建章. 基于MIV和GA-BP模型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06):1026-1031.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11

1 农村连锁超市内涵和重要性分析

(1)农村连锁超市内涵

农村连锁超市主要指的是基于农村市场,提供各种商品或者服务,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在农村地区建立区域化连锁商业企业。其发展的模式类似城市中低级连锁超市的运营模式,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受到农村市场环境分散性的影响,连锁超市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通过建立各区域营销点,并通过资本运营将分散的经营店有机联系在一起,实行统一进货,配送和营销,大大减少了超市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能力。

(2)农村连锁超市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连锁超市提高了农村市场的产品供给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购买需求,解决了农民"买东西难"的问题,并且在农村连锁超市带动下,拓宽了农村市场,增加了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解决了农民"卖东西难"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其次,农村连锁超市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解决农民买卖难问题的同时,带来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农产品从自产自销,到订单农业,集约农业发展,优化农村市场的经济形态,促进了农业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最后,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能够缩小城市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长增收的带动下,农村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各种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这大大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我国小康社会的建成。

2 农村连锁超市营销环境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① 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并在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稳步发展。05年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明确指出在未来三年内,在试点区域建立和培养具有较强规模的农家店25万家,商务部并在08年和中国邮政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邮政向"万村千乡"提供100亿的优惠贷款,这刺激了我国农村商店的快速发展,党的十七大和十都将"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作为首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为农村经济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②巨大的农村市场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巨大的农村市场给经济发展提供了平台,特别是我国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购买能力和购买需求都在不断提高,原有的商业网店和产品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市场需要,这就为新型的连锁超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连锁超市可以利用自身统一配货、统一营销的资本运营,改变现有的农村商业格局,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市场需求。

③ 运营和营销成本较低

农村市场相比城市市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其他经营成本(水费、电费、房租)低的绝对优势,尤其是从世界连锁超市巨头沃尔玛的成功经验,沃尔玛就是从农村市场开始的。农村连锁超市现在的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市场还未饱和,营销竞争压力较小,并且具有良好的带动性和示范性,营销成本也相对较低。

(2)劣势分析

①农村连锁超市资金问题

农村连锁超市虽然在运用成本和营销成本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受到启动资金和初期创业规模的限制,农村连锁超市还不得不面临着资金问题,并且农村连锁超市在融资环节的困难,都制约着农村连锁超市的长远发展,这对于农村连锁超市的营销环境是不利的,资金的严重制约导致营销就无法进行,从而影响我国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

②顾客群分散,营销方式选择问题

农村市场的特点之一就是顾客群相对分散,潜在客户群分散在农村的各个地方,集中程度较低,农村连锁超市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营销方式,达到营销目的,满足经营发展需求,是 农村连锁超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点问题,农村的消费群和城市消费群的营销手段也不同,而大多数的农村连锁超市都是从城市扩张到农村,所以营销手段依旧保留了原有的营销方式,在营销经验上有很大的欠缺。

(3)机会分析

①购买需求的增加,提高营销效果

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大大提高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和购买需求,这从根本上推动了农村商业的发展,对于琳琅满目商品的需求程度加深,以及原有的旧农村商业市场的滞后,给新型农村连锁超市带来了巨大机会,农村连锁超市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利用合理的营销手段,抓住农民的心和购买力,从而打好农村市场基础,占领农村市场。

②农村村村通建设,流通网络带动

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有了明显的提升和加强,这对于农村连锁超市的营销是巨大的机会,农村广播电视的改善,能够提高农民了解和得到农村连锁超市发展和优势,增加对农村连锁超市的信任程度,从而形成购买力,农村村村通道路的改善,能够大大缩减农村连锁超市和农户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辐射半径,从而获得更好的营销效果,并且能够减少营销成本的投入。

(4)威胁分析

①快速扩张引发的威胁

一些有战略眼观和嗅觉的连锁超市,早早进入农村市场,在农村开设农村超市,并在政策的依托和商业贷款的支持下,实现了"无本开店,快速扩张"的"繁荣",这种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农村连锁超市的基础薄弱,营销不到位,导致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脆弱,盲目的建设和恶性竞争,导致市场混乱,缺乏良好的市场秩序。这些威胁的背后,其隐藏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农村连锁超市的营销没有做到位,没能将购买需求转化为购买力。

②农民消费观念的冲突

农民消费习惯和购买需求和城市消费观念有本质的不同,这对于从城市连锁超市拓展到农村的连锁超市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和威胁,例如,农村消费群体对于营销的态度以及营销吸引力,主要是商品价格和商品的品种吸引力,商家可以通过打折促销的形式,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收集商品的需求度,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农民购买需求。

3 提高农村连锁超市营销能力--基于长尾理论分析

(1)长尾理论内涵解读

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在商业营销领域可以解释为在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影响下,商品的流通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急剧下降,之前看似需求极地的产品都能变得需求大增,只要有得卖,就有人买,形成和主流产品相当的市场份额,从而形成长尾市场。长尾市场又称为"利基市场",在菲利普《营销管理》一书中解释"利基":有获利的基础,通过市场细分,专门经营某项市场,或者重点经营某项产品或者服务时,创造出来的价值和服务优势,往往比综合性产品的效果好。受到农村连锁超市的独特性,在农村连锁超市营销中,长尾理论发挥良好的效果。

(2)提高农村连锁超市营销能力措施

①产品及定位尾化

首先,产品长尾化主要指的是销售产品专业化,农村连锁超市应该将农业物资和设备作为销售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的为农民进行选择和挑选,并通过农民生活需求,对农村服务进行加盟和扩充,例如,美容美发点,汽配维修等等,实现商品种类的丰富,提高产品的多样性。针对当地农民的民俗习惯,以及农产品生产,销售一些名族服饰,农村土特产之类的,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还能增加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其次,地位长尾化是针对消费群心理需求,满足顾客的实际购买需求,进行营销设计,在消费群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②价格长尾化

农民对于价格的关注度甚至比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度还高,所以在进行价格定位时,农村连锁超市应该首先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产品的价格,从而形成价格优势。农民都对于日常消费品都喜欢实惠的东西,所以精美的包装就没有必要,然而对于一些礼品,超市就应该做到物美价廉。超市应该利用促销政策,如利用换季打折、心理定价的促销方式,鼓励农民购买,提高购买欲望。价格长尾化,还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管理,减少成本支出,从而让利给顾客。

③人员长尾化

农业连锁超市还应该加强人员长尾化,这里主要指的是配备专业的一些列管理人才,从经营管理人才到电脑操作、营销人员,甚至专业的售货员,都需要强有力的专业人才支撑。农村连锁超市应该采取企业下派和储备干部培养等方式,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并通过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沟通能力。

④消费群长尾化

消费群长尾化,是农业连锁超市利用现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前提,扩大连锁超市的辐射范围,增加对潜在客户的开发,从而达到增加消费群,带动消费的目的。首先,加大营销和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和认可度,提高消费者对农村连锁超市的认识,了解连锁超市的优势和产品,从而形成购买能力,达到营销目的。

4 总结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商机和市场,为农村连锁超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企业应该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通过SWOT分析,增强对自身以及客户的认识和了解,加强企业营销能力,从而提高农村连锁超市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12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25-03

一、引言

都市农业兴起于19世纪末期欧洲流行的“田园城市”思想,真正意义的“都市农业”概念,则是上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1}。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6)报告指出,都市农业是指都市和都市边缘农业,即大都市内或都市圈周围,利用城市间的间隙,包括耕地、山地、水面,从事种养业等经济活动,是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生态、旅游、休闲产品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包括都市经济、生态及社会影响所辐射范围内所有的农业活动{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都市农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目前,都市农业已发展成为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并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融为一体的城乡经济综合产业。

众所周知,都市农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新型产业模式,在保护环境、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3}。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城市,都市农业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但是与其他大城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太原市具体的市情,分析太原都市农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指出发展的问题所在,从而给太原发展都市农业一个准确的定位。

二、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法模型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韦里克提出,通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该方法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用来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其目的旨在对产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本文运用该方法分析太原发展都市农业所面临的有利因素、不利条件以及机会和存在的威胁,以期为太原都市农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在适应性分析过程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需在确定内外部各种变量的基础上,采用杠杆效应、抑制性、脆弱性和问题性四个基本概念进行这一模式的分析。

杠杆性(优势+机会)。杠杆性产生于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相互一致和适应时。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可以用自身内部优势撬起外部机会,使机会与优势充分结合发挥出来。然而,机会往往是稍瞬即逝的,因此企业必须敏锐地捕捉机会,把握时机,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抑制性(机会+劣势)。抑制性则意味着妨碍、阻止、影响与控制。当环境提供的机会与企业内部资源优势不相适合,或不能相互重叠时,企业的优势再大也得不到发挥。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就需提供和追加某种资源,以促进内部资源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从而迎合或适应外部机会。

脆弱性(优势+威胁)。脆弱性意味着优势的程度或者强度的降低、减少。当环境状况对公司优势构成威胁时,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优势不优的脆弱局面。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必须克服威胁,以发挥优势。

问题性(劣势+威胁)。当企业内部劣势与企业外部威胁相遇时,企业就面临着严峻挑战,假如处理不当,可能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三、太原都市农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下辖一市三县六区,是一个以煤焦、冶金、机械、化工等为主要支柱产业的重工业城市。农业生产集中在清徐、阳曲两县区,是典型的粮食主销区,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仅为127.8万亩。太原市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历史悠久,至今已建城2500多年。就山西而言,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集聚了人口、资源、文化、经济、政治等自然和社会优势。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具有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我国北方联系西部地区和沿河发达地区商流、物流、人流、资讯的枢纽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重要城市,是重要的经济中心、消费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2.自然条件优势。太原地处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濒临汾河,三面环山,坐落在两山间海拔800米的河谷平原上。虽然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具有区别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多雨,日照充分,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太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矿藏繁多,在众多的矿产中,尤其以煤、铁、石膏储量为最,素称“煤铁之乡”。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粮食、蔬菜、林果、花卉、畜牧业的发展。

3.农业发展的前景良好。多年来,太原市积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农业政策,认真开辟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为省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9年初,太原市就提出启动以道路桥梁改造为中心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群、以构造绿色产业体系为目标的绿色产业项目群、以构建五条社会保障线为中心的社会发展项目群、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和新农村建设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项目群。提出了“把建设功能区作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推进绿色标准,构建和谐社会总抓手”的新思路。功能区计划投放100个重大项目,其中20个是农业项目。这20项农业重点工程具体是:太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汾河流域高效农业示范园区、45个规模化养殖小区、30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项目、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检测中心、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环城林带及开山采石立面恢复、5万亩苗木花卉育苗、农村饮水解困、农村病险水库修复及城区六河的治理、汾河清水复流、城市分质供水、汾河水源地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农机现代化建设、发展壮大100家乡镇企业、农资交易市场、农村新能源、气象防灾减灾及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此外,2011年省政府确定的481家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企业中,太原市就达58家,其中省级梯次企业7家、市级17家、县级34家{4}。

(二)劣势分析

1.水资源缺乏。太原市是我国水资源极为匮乏的省会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为243立方米/年,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52%,占全国的10.6%,是世界平均量的1/3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的标准。太原市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68.4毫米,夏季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冬末春初降水稀少,仅占年降水量的31%左右。常年地表水3.04亿立方米,地下水5.66亿立方米,扣除二者之间相互转化的重复计算量2.15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仅为6.6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9千公顷,占太原市国土面积的3%。地下水也因煤矿的过度开采,电力、冶金等行业对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水位大幅下降,供民用、工业等用水严重短缺,太原市周边山体、丘陵区,因坡度较大、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也很严重。

2.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当前太原市都市农业水平较低,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够,有些刚刚起步,名特优新产品中所占比例不大,高附加值产品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低、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十分突出。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整体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9.65年,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外埠化趋势明显,其素质提高缓慢。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太原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59%,小学文盲占到2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5}。另外,专业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粮、棉、油等专业技术人员较多,而都市现代农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则严重不足。从现有的农业专业人才分布来看,“强在市区,弱在乡镇,断在基层”。

3.率先发展没有突破。太原市的改革开放不足,创新环境没有真正形成。政府转型相对滞后,经营城市的理念不新,仍跳不出“大县城式”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虽居全省第一,但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对其他城市的传统优势也在逐步缩小,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太原市作为华北经济重镇的传统地位逐渐弱化,项目短缺,投资不足,发展后劲堪忧。“十一五”投资增长速度比“十五”低近20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2.6个百分点,比中部省会城市低1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末,太原市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在中部和周边9个省会城市中均居于末位。2010年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已经退到第60位,太原市城市圈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也在中部六个城市圈中居于末位。

(三)机会分析

1.城市空间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推动太原由传统农业向城郊农业再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都市农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表现为一种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依存关系和互动影响关系。一方面,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太原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市农业的发展将依托于城市的发展,其产业选择、布局都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来统一规划。这样就可以使太原市郊区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纳入一个体系中来统筹考虑,使城乡一体化进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城市化对太原都市农业的发展具有诱导作用,从而使农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转化。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消费结构,太原市利用历史文化、现代城市、休闲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的观光旅游功能,积极发展生态农庄,如清徐的葡峰山庄、康庄生态园、唐都生态园、古唐文化生态园、滨河绿洲等;生态旅游,如九龙山生态旅游风景区、北线文物旅游、娄烦云顶山旅游、清徐贾兆古村旅游区等,为城市居民提供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6}。

2.居民需求多样化。太原市为山西省省会城市,人口众多,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456mm,年平均气温9.5摄氏度,温差较大,冬季较长。冬春淡季瓜果蔬菜供应量少,但是居民需求量却比较大,冬季靠物流从南方运来的瓜果蔬菜很多不是十分新鲜,少数新鲜的价格又十分昂贵,如何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让居民在冬季也能吃到新鲜的瓜果蔬菜,这个摆在市政府面前的难题其实不难,利用都市农业就能很好的解决;冬季太原市绿化工作任务较重,倘若都市农业开发多一些观光型农业园区,市民冬季旅游也多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发展都市农业既满足了老百姓的日常需求,又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3.经济环境逐步改善。太原市政府积极支持都市农业的发展,制定了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和公平有序的规则,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对都市农业进行投资;运用投资、信贷、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优先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等;市场拉动是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引导消费,拉动生产,引导农民走农业标准化之路。企业带动是通过太原市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扶持和引导,使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度,从而促进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2009年12月30日,太原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以扶持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广、市场竞争力强、外向度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来带动太原市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太原市已形成以食醋、肉制品、果蔬、乳制品和优质粮油为主的五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建成五条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使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政策环境良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稳步实施,太原城市圈建设进入国家支持层面,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太原市又好又快发展。山西省实施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为太原市充分发挥省会综合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在山西省先行先试的优势,将给太原市改革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山西省大力推进“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建设,即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州、晋中三个城镇组群。有利于太原市发挥龙头作用、拓展发展空间。山西省委省政府支持太原市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为我市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有利于发挥好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真正成为推进全省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龙头,成为全省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引领者,成为新兴产业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最强、最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大都市。

(四)威胁分析

1.务农理念转变的威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据统计,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7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798.49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948.19亿元,增长10.5%。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依次为1.8%、44.9%、53.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5.0和5.9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7}。在这种态势下,务农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弃农思潮抬升,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增加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成本。

2.农村土地制度的威胁。家庭承包经营仍是我国农村的一项根本制度,当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家庭承包经营形成的农业生产分散化、小型化、小农化已经不再适应都市农业生产经营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要求,在根本上影响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允许农业土地流转,可在土地流转制度中缺乏对转让或放弃土地承包使用者进行相关的经济补偿,制约了经济资本的流入,不利于农村土地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使农业内部分工协作程度较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缓慢{8}。

四、太原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高农业内部竞争力。从太原市农业的发展现状看,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进程。二是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产品产地市场等抓手,加快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进程。三是要重点发展设施栽培、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机化、信息化等技术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智能化进程{9}。

2.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展都市农业发展的外部空间。以县域工业化为龙头,带动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强化工业立县的意识,以县区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优化环境为保障,以产业集群为方向,加快农村工业发展。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城市配套工业、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引进一大批优势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在省内外、国内外知名的产品品牌,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块状工业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健全完善县域市场体系,重点发展生产业,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面向农村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服务,积极培育资本、劳动力、信息、土地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大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

3.提高农业物质技术的装备水平,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建设,注重城市道路、公交、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当前特别要加强以水利、道路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田整治、节水改造、蓄水打井等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设施栽培,加快推行中低产田改造,大幅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的设施化、机械化。加快城乡互联网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完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开发农业综合数据库,基本实现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数字农业”。城乡市场统一培育,构建城乡统一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市场网络体系。

4.积极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决杜绝和克服重城区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真正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市直各部门都应主动履行支农责任,明确支农任务,强化对农服务。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加大政府对农业支持和补贴力度,构建城乡统筹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强银地、银企合作,鼓励工业企业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农业发展,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投入农业,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促进农业发展和村镇建设的投入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和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给农民和其他土地拥有者享受同等权益。发挥城乡两个优势,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

5.制定法规政策,加强科学管理。实行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政策。政府调控主要体现在对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政策扶持和社会倾斜上。制定都市农业保护法,首先是要制定保护农田的基本条例,不允许非法占用耕地,农业用地不允许应用于建筑业等一系列相关保护措施。建立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和生产风险基金、市场风险基金。要明确主管机构,专门研究、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

6.抓住中部崛起的关键时期。认真贯彻落实中部崛起的“两个政策引领”和“五个政策共享”。做好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和生态环境补偿两个政策引领;做好五项政策共享,分别是枢纽政策、东部老工业基地比照政策、西部大开发比照政策、粮食基地政策和社会事业发展政策。

[基金项目:太原科技大学UIT(XJ2010050);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1251)]

注释:

{1}何秀荣.都市农业的发展―特征和成效[J].蔬菜,2008(6):1-3.

{2}桥本卓尔.都市农业的理论与政策:农业年鉴序言[M].日本:京都法律文化社,1995:80-89.

{3}谢扬.农业的多功能和现代都市农业[J].党政论坛,2009(1):41-43

{4}李永平,武荣联,赵晋兵.农发行支持太原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0(6):2-3.

{5}张新伟,陈建成,肖永红.太原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地方经济,2008(15):2-3

{6}关海玲.都市农业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以太原市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10

{7}太原市统计局.太原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

{8}王文玲.天津沿海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农业经济,2009(5):30-32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1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